国际贸易原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09:04:59

点击下载

作者:许蔚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贸易原理

国际贸易原理试读:

前言

浙江树人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A)国际贸易学、浙江省“十二五”优势学科应用经济学,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培养方案,通过建立“立体式”课程体系、“全方位”校研政企合作模式开展人才培养改革,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本书是“21世纪高等学校经贸管理系列应用型教材”之一,是国家特色专业、省优势专业建设的成果,也是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师们多年来教学研究的结晶。

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通过研究国际货物和服务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利益的形成与分配,揭示国际货物和服务交换的特点与运行规律。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等。

本教材力求做到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实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新内容,做到内容新颖,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技能训练,简明扼要,易于自学。本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理论体系完整,涵盖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2)内容新颖,生动可读,前瞻性较强。本教材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引用了最新的国际贸易数据和资料,增加了许多专栏和案例,尽可能地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沿成果,兼顾了教材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力求以较新的视角阐述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跨国公司及其直接投资等越来越突出的经贸问题,以期能将国际贸易的最新知识介绍给学生。(3)技能导向,强调应用性。本教材尝试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从业标准的视角,注重案例引导和知识的拓展。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特点,力求以案例代替说理,引导案例和应用案例专业性、针对性强;每章均有与课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拓展知识,偏重实用性,便于学生自学;习题注重能力培养和锻炼。(4)难度适宜,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使用。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本教材从外贸实际出发,做到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同时对相关知识做出一定的提炼和总结,以突出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办学理念及教学定位。(5)便于教学使用。每章均有“学习要点及目标”“本章关键术语”“专栏”“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各章的重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不仅适合老师的教学,而且也方便学生课后的预习和复习。

本教材由许蔚担任主编,负责全书的设计与统稿;李媛娜和周蕾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任务分工如下:许蔚负责第一、五、六、八、九章,李媛娜负责第三、十、十一、十二章,周蕾负责第二、四、七章。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印证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书中未能一一注明,在此谨表歉意并致谢忱。由于我们的学术和文字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5年3月第1章导论【学习要点及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国际贸易的分类与基本术语,理解国际贸易的特点以及与国内贸易的差异,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初步基础。【本章关键术语】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对外贸易量(Volume of Trade);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1.1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1.1.1 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由于国际贸易研究中涉及的理论、政策措施等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不同地区之间,故有的经济学家从广义的或一般的角度研究国际贸易理论问题时,把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联系起来。1.1.2 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1.1.3 国际贸易的发展

1.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社会,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当时,奴隶主拥有财富的重要标志是其占有多少奴隶,因此奴隶社会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是奴隶。据记载,希腊的雅典就曾经是一个贩卖奴隶的中心。此外,粮食、酒及其他专供奴隶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如宝石、香料和各种织物等也都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奴隶社会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国家主要有腓尼基、希腊、罗马等,这些国家在地中海东部和黑海沿岸地区主要从事贩运贸易。我国在夏商时代进入奴隶社会,贸易集中在黄河流域沿岸各国。

对外贸易在奴隶社会经济中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奴隶贸易成为奴隶主经常补充奴隶的重要来源。

2.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地租采取劳役和实物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并不多。到了中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封建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的形式,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生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较快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对外贸易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奴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基本消失。参加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除了奢侈品以外,还有日用手工业品和食品,如棉织品、地毯、瓷器、谷物和酒等。这些商品主要是供国王、君主、封建地主和部分富裕的城市居民享用的。

在封建社会,国际贸易的范围明显扩大。亚洲各国之间的贸易由近海逐渐扩展到远洋。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从长安经中亚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陆路商路——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输往西方各国,换回良马、种子、药材和饰品等。到了唐朝,除了陆路贸易外,还开辟了通往波斯湾以及朝鲜和日本等地的海上贸易。在宋、元时期,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贸易进一步发展。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曾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等同所到的国家进行贸易,换回各国的香料、珠宝、象牙和药材等。

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东部。在东罗马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公元7—8世纪,阿拉伯人控制了地中海的贸易,通过贩运非洲的象牙、中国的丝绸、远东的香料和宝石,成为欧、亚、非三大洲的贸易中间商。11世纪以后,随着意大利北部和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的兴起,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整个地中海以及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沿岸地区。当时,南欧的贸易中心是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等,北欧的贸易中心是汉撒同盟的一些城市,如汉堡、卢卑克等。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是为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国际贸易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受到生产方式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剥削阶级奢侈生活的需要,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之内和欧亚大陆之间,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中都不占有重要的地位,贸易的范围和商品品种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贸易活动也不经常发生。那么,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

3.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斯哥达•加成从欧洲经由好望角到达亚洲,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发展和全球国际贸易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大批欧洲冒险家前往非洲和美洲进行掠夺性贸易,运回大量金银财富,甚至还干起买卖黑人的罪恶勾当,同时还将这些地区占为本国的殖民地,妄图长久地保持其霸权。这样,既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西班牙、荷兰、英国之间长期战火不断,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讲到底,就是要争夺殖民地和国际贸易的控制权。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同争夺海运和国际贸易的霸权相呼应,这些欧洲国家的外贸活动常常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甚至还建立了垄断性外贸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式确立。随后英国夺得海上霸权,意味着它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它向外掠夺扩张铺平了道路。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又为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提供了十分坚实而又广阔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开创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产品大为丰富,从而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的技术和工具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距离似乎骤然变短,这就使得世界市场真正得以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有了惊人的巨大发展,并且从原先局部的、地区性的交易活动转变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不仅贸易数量和种类有长足增长,而且贸易方式和机构职能也有创新发展。显然,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此时的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带有“垄断”的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被为数不多的垄断组织所控制,由它们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构成。垄断组织输出巨额资本,用来扩大商品输出的范围和规模。它们又互相勾结,建立起国际联盟组织,共同瓜分势力范围。如果说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活动还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话,此时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则完全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更有效地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正因为这样,从全球范围来看,总的说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三次经济危机,战争的破坏和空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极为缓慢,在1912—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只增长了83%;同时,这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显著加强,奖出限入措施交互推进,螺旋上升,给国际贸易的发展设置了层层的人为障碍。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的扩大过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13—1938年,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世界贸易值反而减少了32%。而且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降低了。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各国间特别是欧洲国家与海外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联系,使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美国的比重却有了较大的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但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仍然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经济危机和超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在限制欧洲各国间贸易的同时,鼓励和扩大了欧洲对其他国家的贸易。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表现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上。在1913—1938年的初级产品贸易中,食品和农业原料所占的比重都下降了,而燃料和其他矿产品所占比重均有增加。制成品贸易结构的突出变化是重工业品贸易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和纺织品贸易比重下降。金属和化学品的国际贸易比重也有所增加,但其他轻工产品贸易比重则下降了。制成品贸易日益从消费品贸易转向资本货物贸易,半制成品贸易也稍有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增长,其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贸易增长。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在各国GDP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两个不同于以前的特征: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二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急剧发展,加上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3,其中美国已达3/4,发展中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达1/2。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其总就业人数比重达2/3,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达1/3。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效率不断提高,为国际服务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软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的交易手段也发生着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在国际贸易上的应用,出现了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贸易手段,无纸贸易和网上贸易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结构性商业革命。有人声称,没有EDI,就没有订单。据统计,EDI使商务文件传递速度提高81%,文件成本降低44%,文件处理成本降低38%,由于错讯造成的商贸损失减少40%,市场竞争能力则提高34%。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的网上交易量也呈逐年上扬的势头。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称,1996年因特网交易总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8年增长至500亿美元。

随着历史的演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无论是其总量、规模,还是结构、形式都将逐步改变。1.2 国际贸易的分类与基本术语1.2.1 国际贸易的分类

1.按商品形态分

按商品形态不同,国际贸易可以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1)有形贸易。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如粮食、机器等)的交换活动。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联合国秘书处于1950年公布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1960年、1975年、1985年还分别对其作过三次修订。在这个标准分类中,把有形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67章(Division)、261组(Group)、1033个分组(Sub-group)和3118个项目(Item)(见表1-1)。SITC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有形贸易商品。每种商品都有一个五位数的目录编号。第一位数表明类,前两位数表示章,前三位数表示组,前四位数表示分组,五位数一起表示某个商品项目。例如,活山羊的标准分类编号为001.22。其中,0表示类,名称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0表示章,名称为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01表示组,名称为主要供食用;001.2表示分组,名称为活绵羊及山羊;001.22表示项目,名称为活山羊。表1-1 联合国1950年《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大类编号类别名称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饮料及烟草2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动植物油脂5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专栏1.1】HS Code编码HS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每4年修订1次。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使用HS,全球贸易总量98%以上的货物都是以HS分类的。HS的总体结构包括三大部分:归类规则;类、章及子目注释;按顺序编排的目与子目编码及条文。这三部分是HS的法律性条文,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和严密的逻辑性。HS首先列明6条归类总规则,规定了使用HS对商品进行分类时必须遵守的分类原则和方法。HS的许多类和章在开头均列有注释(类注、章注或子目注释),严格界定了归入该类或该章中的商品范围,阐述HS中专用术语的定义或区分某些商品的技术标准及界限。HS采用六位数编码,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21类,97章。章以下再分为目和子目。商品编码第一、二位数码代表“章”,第三、四位数码代表“目”(Heading),第五、六位数码代表“子目”(Subheading)。前6位数是HS国际标准编码,HS有1241个四位数的税目,5113个六位数子目。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已分出第七、八、九位数码。在HS中,“类”基本上是按经济部门划分的,如食品、饮料和烟酒在第四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在第六类,纺织原料及制品在第十一类,机电设备在第十六类。运输设备在第十七类,武器、弹药在第十九类等。HS“章”分类基本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按商品原材料的属性分类,相同原料的产品一般归入同一章。章内按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原料到成品顺序排列。如52章棉花,按原棉——已梳棉——棉纱——棉布顺序排列。二是按商品的用途或性能分类。制造业的许多产品很难按其原料分类,尤其是可用多种材料制作的产品或由混合材料制成的产品(如第64章鞋、第65章帽、第95章玩具等)及机电仪产品等,HS按其功能或用途分为不同的章,而不考虑其使用何种原料,章内再按原料或加工程序排列出目或子目。HS的各章均列有一个起“兜底”作用,名为“其他”的子目,使任何进出口商品都能在这个分类体系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资料来源:http://www.itdu.com.cn。(2)无形贸易。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一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换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文化娱乐、国际旅游、技术转让、咨询等方面的提供和接受。无形贸易可以分为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一般来说,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是指提供活劳动(非物化劳动)以满足服务接受者的需要并获取报酬的活动。为了便于统计,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把服务贸易定义为四种方式:①过境交付,即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②境外消费,即在一国境内向来自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服务;③自然人流动,即一国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的方式在其他国家境内提供服务;④商业存在,即一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其他国家境内以各种形式的商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技术贸易(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是指技术供应方通过签订技术合同或协议,将技术有偿转让给技术接受方使用。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有一个鲜明的区别,即有形贸易均需办理海关手续,其贸易额总是列入海关的贸易统计,而无形贸易尽管也是一国国际收支的构成部分,但由于无须经过海关手续,一般不反映在海关资料上。但是,对形成国际收支来讲,这两种贸易是完全相同的。

2.按商品流向分

按商品的流向不同,国际贸易主要可以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1)出口贸易。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是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又称输出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外销而输往国外,则不计入出口贸易的统计之中,如运往境外使馆、驻外机构的物品,或者携带个人使用物品到境外等。(2)进口贸易。进口贸易(Import Trade)是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又称输入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购入而输入国内,则不计入进口贸易。同样,若不是因购买而输入国内的商品,则不称进口贸易,也不列入统计,如外国使领馆运进自用的货物,以及旅客携带个人使用物品进入国内等。(3)过境贸易。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是指某种商品从出口国经由第三国输往进口国销售,对第三国来说,这项贸易就是过境贸易。在过境贸易中,又可分为直接过境贸易和间接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是指货物进入过境国境内后不存放海关仓库而直接运往进口国;间接过境贸易是指货物进入过境国境内后存放仓库,然后再运往进口国。在过境贸易中,由于本国未通过买卖取得货物的所有权,因此,过境商品一般不列入本国的进出口统计中。(4)复出口。复出口(Re-export)是指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没有在本国消费,又未经加工就再出口,称作复出口或复输出。如进口货物的退货、转口贸易等。(5)复进口。复进口(Re-import)是指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则叫作复进口或再输入。产生复进口的原因,或者是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是商品销售不对路,或者是国内本身就供不应求。从经济效益考虑,一国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复进口的情况。(6)净出口(Net Export)和净进口(Net Import)。一国在某种货物上,既有进口也有出口,如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则称净出口;反之,进口量和值大于出口量和值,则称净进口。

3.按贸易关系分

按贸易关系不同,国际贸易可以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1)直接贸易。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直接从生产国(出口国)销往消费国(进口国),不通过第三国转手而进行的贸易,这两国之间的贸易称为直接贸易。(2)间接贸易。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中通过第三国转手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开展的是间接贸易;而对于第三国来说,则进行的是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别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是否经过第三国(中间国)为标准,而与运输方式无关。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通过第三国转运至消费国,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直接运往消费国。(3)转口贸易。转口贸易(Entreport Trade)是指本国从货物生产国进口商品后,再出口至消费国的贸易,本国的贸易就称为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转口运输,即货物从生产国运入本国后,再运往消费国;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运输,即货物从生产国直接运往消费国,而不经过本国。【专栏1.2】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发展新加坡是个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对外贸易在其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以转口贸易为主,当时转口贸易占其出口总额的93.8%,主要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邻国进口锡、橡胶、咖啡、胡椒、棕油等产品,经加工转口至西方国家;同时,从欧、美、日进口机械设备和其他工业制成品,转口至东南亚国家。60年代中期以后,转口贸易地位逐步下降,本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电子产品、金属制品、食品、塑料制品、皮革等)出口迅速上升。70年代中期,本国产品出口已占总出口量的60%。在其70年代末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致力于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资本、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经过30年的努力,新加坡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对外贸易额从1965年的20.25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938亿美元,年平均递增17.03%。70年代是新加坡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时期,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4.6%和28.20%。进入90年代,又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新加坡已跻身世界第十三大贸易国。目前,新加坡主要出口成品油、化工产品、飞机部件、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零配件、通信设备、钻油平台、医疗设备、纺织品等。进口的主要商品是原油、石油产品、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光学仪器、农产品等。新加坡一向采取被称为“门户开放”的分散贸易对象的政策,贸易伙伴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东盟、日本、欧盟、中国等。1992年,新加坡的十大贸易伙伴中7个在亚洲,亚洲占其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新加坡还是东南亚的重要转口贸易站,虽然由于本国制成品出口迅猛增长,转口贸易比重大幅下降,但绝对数量仍有增长,特别是由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家新兴工业的兴起,带动新加坡转口贸易的激增。因此,新加坡作为东南亚主要转口贸易基地的地位仍在不断增强。中国与新加坡有着悠久的贸易往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两国经贸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1995年,双边贸易额达68.99亿美元,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2.46%,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轻纺、粮油、食品、土特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近年来,五金矿产、机电仪器产品及饲料出口呈增长态势,因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机电设备有较大幅度上升。中国从新加坡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橡胶、石油化工产品、机电仪器产品等,其中机电仪器产品有较大增长。资料来源:www.csc.mofcom-mti.gov.cn。

4.按运输方式分

按货物运输方式,国际贸易可以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和邮购贸易。(1)陆路贸易。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是指采用陆上交通工具如火车、汽车和管道等运送货物的贸易,它经常发生在内部大陆相连的国家之间。(2)海路贸易。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是指采用海上交通工具如各种船舶运送货物的贸易,它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当前,世界贸易中的货物有2/3以上是通过海路运输方式运送的。(3)空运贸易。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是指采用航空器具运送货物的贸易,适合鲜活、贵重或急需商品的运送。(4)多式联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Multimodal Transport Trade)是指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货物运送方式,国际物流“革命”促进了这种方式的贸易。(5)邮购贸易。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是指采用邮政包裹的方式运送货物的贸易,适用于样品传递和数量较少的个人购买等情况。

5.按清偿工具分

按清偿工具不同,国际贸易可以分为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1)自由结汇贸易。自由结汇贸易(Free-Liquidation Trade or Cash Trade)指的是以国际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又称现汇贸易。能够充当这种国际支付手段的,主要是美元、英镑、马克、法郎和日元这些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2)易货贸易。易货贸易(Barter Trade)是指以经过计价的商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又叫换货贸易。它的特点是,进口与出口直接相联系,以货换货,进出基本平衡,可以不用现汇支付。这就解决了那些外汇匮乏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困难。加上现在各国之间经济依赖性加强,有支付能力的国家有时也不得不接受这种贸易方式,因此,易货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十分兴盛,大致已接近世界贸易额的1/3。

必须注意,倘若两国间签订了贸易支付协定,规定双方贸易经由清算账户收付款,则一般不允许进行现汇贸易。因此,从清偿工具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1.2.2 国际贸易的基本术语

1.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都是指越过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从这一点说,两者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着眼于某个国家(地区),即一个国家(地区)同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后者是着眼于世界范围,即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

2.对外贸易总值与对外贸易量

当我们用某种货币,通常是美元来表示贸易规模时,称贸易值或贸易额。当我们用某种物理量,比如用数量、重量、容积、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来表示贸易规模时,称贸易量。商品的计量单位各不相同,难以得出一个总的贸易量,于是人们使用一个替代办法,即以某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计算出各年的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用各年的进出口贸易值除以该年的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就得到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它可以近似地代替贸易量。这样就可以把价格因素造成的贸易值变化消除掉,知道实际进出口商品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一国实际进出口商品量是上升的,但由于进出口商品价格下跌,该国的进出口贸易值反而下降;或者一国实际进出口商品量增加不多,但由于进出口商品价格大涨,该国的进出口贸易值却呈现出很高的增长率。(1)对外贸易总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该国出口贸易值和进口贸易值之和,通常用本国货币或国际货币美元来计量。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值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国在统计有形商品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2)世界贸易总值(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总和。由于一国的出口必定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世界的进口总值和出口总值相加,就会重复计算。因此世界贸易总值是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世界各国出口商品用FOB价计算之和。(3)对外贸易量(Volume of Trade)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影响后反映国际贸易或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的一个指标。在计算时,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贸易额,即可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影响)的贸易额,该数值就叫报告期的贸易量。

3.对外贸易差额

对外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1月、1季、1年等)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比较的差额。通常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是指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又称出超,通常以正数表示。(2)贸易逆差(Trade Deficit)是指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又称入超,通常以负数表示。(3)贸易平衡,是指出口总值等于进口总值的情况。

贸易差额表明一国对外贸易收支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则上讲,长期入超与长期出超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贸易差额的产生,一般说来主要是受一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所制约。其次,人为地改变进口或出口政策,也会导致一国对外贸易差额的变化。解决贸易差额的方法,一是简单地采用增加进口或出口,或减少进口或出口;另一方法是运用经济手段(如关税、税收以及补贴等)控制贸易差额的变化。

4.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1)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凡因购买输入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进口,凡因外销输出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出口。总贸易可以分为总进口和总出口。总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国境进口的总额。总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国境出口的总额。将这两者的总额相加,即总进口和总出口之和,称作总贸易额。世界上某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采用总贸易方式来统计。(2)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以关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凡因购买输入关境的商品一律计入进口,凡因外销输出关境的商品一律计入出口。专门贸易可以分为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专门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进口的总额,专门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出口的总额。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额就是专门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这样,外国商品直接存入保税仓库(区)的一类贸易活动不再列入进口贸易项目之中。显然,专门贸易与总贸易在数额上不可能相等,但两者都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时(如一年)对外贸易的总额。世界上某些国家,如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等,采用专门贸易方式来统计。

各国都按自己的统计方式公布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并向联合国报告。联合国公布的国际贸易统计数据一般注明总贸易或专门贸易。过境贸易列入总贸易,不列入专门贸易。

5.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

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6.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世界贸易地位(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7.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称对外贸易系数。由于对外贸易分为出口和进口两部分,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相应地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用公式表示为:出口依存度=X/GDP×100%进口依存度=M/GDP×100%对外贸易依存度=(X+M)/GDP×100%

式中X为出口总值,M为进口总值。一国的外贸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越大。一般来说,实行开放政策的国家相对于闭关锁国的国家,其外贸依存度会比较高;小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会比大国家高一些。由于进口值不是该国国内新创造的价值,因此人们更重视使用出口依存度这个指标,即用该国出口值甚至是净出口值占同期GDP的比重来表示该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

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异,国内市场的大小不同,导致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较大的差异。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均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日益加强。1.3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差异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一样,是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之间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具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它们都是商业活动,都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中介地位;它们的交易过程相似;它们都符合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等等。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所处的环境与所接触的对象不尽相同,两者间还是有很大差异。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共同点在于:(1)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范围超越国家边界的结果。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内容都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国际贸易从事着国家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国内贸易是国内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2)货物都是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虽然活动范围不同,但商品流通运动的方式完全一样。无论国际贸易还是国内贸易,都是类似的商业活动,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中介地位。(3)进行交易的技术过程大同小异。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基本职能一样,都是商品交换,即做买卖。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都包括交易准备、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等主要环节,只是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在具体程序和细节上更为复杂。(4)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经营目标均是通过交换取得更多的经营利润或经济利益。贸易或者流通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但在正常情形下,通过贸易配置资源必须以利润或利益为基础。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不同点如下。1.3.1 各国的语言不同

在各国间进行贸易活动,首先会遇到语言的差异,为使交易顺利,必须采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通行的商业语言是英语。其次,一些较大的语种如汉语、德语、法语等也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在有些地区英语的使用还不普遍,因此也有必要掌握一些地区性的语言。1.3.2 各国的法律及风俗习惯不同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商业法律、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这些都会使国际贸易的难度增加。进行市场调研、商务洽谈、签约、处理贸易纠纷,都会遇到以上问题,而从事国内贸易就不存在此类问题。1.3.3 各国的贸易政策不同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贸易政策都是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的,而不同的贸易政策之间相互会有影响。对此,国际贸易也会因不同的经济形势、不同的政策变化而变化。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进出口管理政策、关税政策等,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必须研究这些政策。1.3.4 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

在多种货币流通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所使用的货币汇率的波动,都会对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带来冲击和影响。在国际市场上买卖商品,一般要使用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如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在交易双方签有支付协议的条件下,双方也可以互相以对方国家的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由于汇价依各国采取的汇率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而定,使国际汇兑比较复杂。1.3.5 国际贸易的风险大于国内贸易

由于国际贸易的跨国、跨地区特点,使得国际贸易远比国内贸易的风险大。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交易数量大、金额多,且货物需要经过长途运输,因此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买卖双方自商务洽谈开始,要经过发盘、还盘、确认、订约、履约等多个环节。在此期间,买卖双方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危及合同履行,出现信用风险。(2)价格风险。对于某些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商品,在双方签约之后,货价可能会上涨或下跌,对买卖双方造成风险。由于国际贸易的交易规模大,因此价格风险更大。(3)商业风险。在国际贸易中,货样不符、交货期延误、单证不符等问题,进口商往往拒收货物,从而给出口商造成商业风险。(4)汇兑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中很可能有一方要以外币计价。如果外汇汇率不稳定,信息不灵,就会出现汇兑风险。(5)运输风险。国际贸易中的货物一般都要经过长途运输,必然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风险的影响。(6)政治风险。一些国家的政治形势不断变化,贸易政策法令不断修改,常常会使交易者承担因政治变动带来的风险。【专栏1.3】外贸商人必须具备的品质重商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早在17世纪就指出作为外贸商人必须具备如下的品质:“1.他应该擅长书法、算术和会计……同时他还要精通各种租船合同、提单、发票、汇票和保险单等的规则和形式。2.他应该知道一切外国,尤其是与我们有贸易关系国家的各种度量衡与各种货币,……3.他应该知道各种商品向某些国家并从这些国家输出或输入时应缴纳的关税、通行税、一般关税、各种征课、护卫费以及其他费用。4.他应该知道各个国家有哪些商品是绰有余裕的,有哪些货物是缺少的,同时也应了解这种货物的供应情况怎样,它们是从哪里来的。5.他应该了解并密切注意从一个国家用汇票寄款到另一个国家的汇兑率,……6.他应该知道在某些国家有哪些货物是禁止出口或禁止进口的,……7.他应该知道根据什么运价与条件在他的船上装运货物,并应将他往来于国际和国家间的冒险事业加以保险。……8.他应该知道建造和修理船舶所必需的各种材料的好坏和它们的价格,以及各种做工的好坏……9.他应该(因为在不同的时候,有时要以一种商品做买卖,有时要以另一种商品做买卖)对于一切货物或商品,一概具备相当的、即使不是完全的知识,就像是各行各业的内行。10.他应该从他在海上航行的经验里学得航海技巧。11.既然他是个旅行家,有时要住在外国,他就应该能说几种语言,并留心观察外国王公们的经常收入与支出,以及他们的海陆实力,他们的法律、风俗、政策、礼节、宗教、技术等等,同时还能为祖国的利益着想,随时将这些问题提出报告。12.最后,虽然这样的一个商人无须是一个颇有学问的学者,但他(至少)也须在青年时代学好拉丁语,这将使他在其他一切的努力上有更强的能力。”资料来源: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袁南宇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思考题】

1.何谓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的产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3.国际贸易有哪些分类?

4.什么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它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5.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本章推荐书目及网上资源】

1.佟家栋.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2.于志达.国际贸易地理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4.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网,http://www.itdu.com.cn.

5.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网站,http://www.ccpit.org.第2章国际贸易理论【学习要点及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重商主义对外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发展,要素禀赋理论、新要素贸易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理解里昂惕夫悖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及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本章关键术语】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2.1 国际分工2.1.1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分工是指超越了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当各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了国界并广泛发展时,又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基础。

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当然有相同的方面,即它们都是劳动分工,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和结果。但是它们又有不同之处:第一,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国际分工则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第二,商品交换方式不同。前者的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后者的商品交换受到种种限制,一般来说还不能自由地进行;第三,受制约的价值规律不同。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所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制于国际价值规律,两种价值规律的内涵和作用不尽相同。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必然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特别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虽然社会分工继续不断地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讲,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此时的国内贸易尚不够发达,只有一些地方性的交易场所,国际贸易更是小规模的和低水平的。因此,各国的社会分工要演进到国际分工的条件并不成熟,邻近国家之间出现少量的国际分工,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局部性的现象。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国际贸易活动开始迅速扩大,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当时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的种植园,就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它产生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国际分工。

从18世纪中期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到19世纪中期其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的大致完成,则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真正形成的时期。在这一百年里,这些国家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导致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巨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极大进步。随之而来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事业的迅速进步,又为大大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这样,经济活动必然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局限,终于把各国的商品生产活动纳入国际分工的轨道,从而出现了真正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机器和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又有新的迅速增长。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进一步积聚和集中,导致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生产组织的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不仅扩大对外贸易活动,而且开始对外输出资本,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日益国际化。其结果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益加深,终于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促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动。一系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使得原来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经济联系为主的国际分工形式几乎不复存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联系的内容和实质产生重要影响。这些都使战后的国际分工具有新的特征。例如,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迅速发展,同一工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日趋加强,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制成品的分工行列,国际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日益多样化,等等。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更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有了极大发展。这些都赋予战后国际分工新的内容和形式。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贸格局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例如,整个世界的经济热战替代往昔的政治冷战,合作与协调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世界贸易活动随着乌拉圭一揽子协议的达成而迅猛发展,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形式蓬勃发展等等,这一切将推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而预示着全世界的国际分工必将进一步宽化和深化。

可见,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世界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反过来,世界经贸活动的不断深化又进一步推动国际分工往更高的层次和更深的程度上发展。而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取决于其本身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对外经贸战略。因此,国际分工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代表着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又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工具,以往的国际分工过程就是它们霸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过程。尽管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和形式已有很大不同,但目前国际经济旧秩序并未根本改变,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依然是当今国际分工的重要性质和内容。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以此来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应当采取恰当的策略步骤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地改变当今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格局,同其中的掠夺性行为展开斗争。2.1.2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水平

社会生产力是开展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它的不断发展,就谈不上国际分工的必要和可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大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能力较落后,原先主要只能生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分工中明显处于从属地位。反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据着国际分工体系的支配地位。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还导致国际分工日益多样化和细分化,例如出现了“三来一补”、合作经营,车间内部工种、工序、工艺的细化的国际分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决定着国际分工中的产品构成。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最初的以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战后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再演进到当今技术贸易有了迅速发展和无形贸易已占相当份额。因此,一国要提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首先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

2.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

这是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国在世界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它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分工具有互助互利的基本特点,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则必然存在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交换。从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来看,依然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包括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当今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方面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同时要看到,以发展民族经济为旨的南方(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北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分工,以及南南之间的国际分工,从国际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都已具有新的内涵和特点,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3.上层建筑

政府、军队和各种组织机构等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于上层建筑的力量。其对国际分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达国家至今对各种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很大的控制权或影响力。例如,美国在世界银行所掌握的投票权足以否定一切重要的借贷项目,并且一直控制着该组织的行政管理权(历任行长均为美国人)。这样,发达国家有时利用这类经济组织来影响一些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如项目贷款只用于初级产品部门,易于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畸形经济结构;有时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