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与舰队共存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5:35:07

点击下载

作者:苑宏光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誓与舰队共存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誓与舰队共存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试读:

总序

胡维革《中华魂》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十余年间的96位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的祖国的一种神圣感情,是人们对于自己民族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感召和激励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爱国主义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进步和繁荣而英勇奋斗。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到“红枪白马女政委,碧血染将天地红”的赵一曼;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焦裕禄,到“问鼎长天,扬我国威”的邓稼先……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由于热爱祖国的人们前仆后继地奋斗,国家和民族才得以生存,历经一次次历史危机关头而能转危为安,走向兴盛和富强,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儿女历经忧患、跨越沧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并有力地凝聚着五洲四海的中国人。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要争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新时期的爱国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都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强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民族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要树立“祖国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却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关系到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一代代人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培养。培养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向爱国主义的英雄人物和典范事迹学习。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人们向英雄和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对于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可提供一些生动的教材。祝愿此书出版发行成功,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2010年11月15日

故垒萧条大树凋,

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

白骨沉沙恨未消。——郑观应

壮志未酬

1853年3月的一天上午,安徽庐江县城里热闹非凡。县衙门前面,锣鼓喧天,人头攒动,一层大旗迎风飘扬,旗中央硕大的“洪”字格外醒目。原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自1851年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后,一路北上,大败清军,所到之处,焚烧地契,惩处恶霸,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沿途群众纷纷踊跃参军。如今,太平军攻克了庐江县,应百姓的要求,正在这里征兵呢!招兵处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只见一个身材瘦小、神情焦急的男孩子拼命地往里挤,好不容易挤到了招兵台前,气喘吁吁地说:“我要报名参军!”丁汝昌

招兵处的人打量了男孩一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丁汝昌!”“多大年纪了?”“17岁!”男孩子边说边翘起脚。

招兵负责人笑着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摇了摇头说:“小弟弟,还是等两年吧。你太单薄了,当兵打仗可是很辛苦的呀!”“我不怕!我什么苦都能吃。我一定要参军!”“哦,”负责人好奇地问:“那你为什么一定要参军呢?”“为了活下去!”男孩不加思索地回答。“你的父母同意你参军吗?”丁汝昌雕像

男孩子难过地低下了头:“我已经没有父母了。”招兵负责人沉默了。围在一旁的人都纷纷说:“就收下他吧。这孩子无依无靠,怪可怜的,当了兵还能有口饭吃。”

就这样,丁汝昌如愿地参军了。也许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当初为了生存从军的瘦弱的男孩子,几十年后却成了为维护民族生存而舍身殉国的著名海军将领。

丁汝昌生于1836年,他的家乡是安徽省庐江县丁家坎村。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了,丁汝昌不到10岁就出外帮工了。当地人认为最低贱的三种活——放鸭子、引瞎子、摆渡子他都干过,小小的年纪吃尽了苦头。1852年,安徽发生了严重荒旱,庄稼颗粒无收,汝昌的父母先后病饿而死。没有了依靠,丁汝昌只好去给地主家干活。狠毒的地主婆欺负汝昌是个孤儿,让他干最脏最累的活,却只供他饭吃不给工钱,有时甚至饭也不让吃饱。世道的坎坷和不幸的遭遇使丁汝昌幼小的心灵滋生了反抗的性格,所以1853年他和许多年轻人一起参加了太平军。

太平军失败后,丁汝昌和他所在的军营一起被编入了淮军。淮军是清政府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亲手培养起来的一支军队。李鸿章就是凭着淮军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受到清政府的赏识而官运亨通,被提拔起来的。由于淮军是用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先进的装备使他在当时清王朝的军队里比较有影响。在淮军中,丁汝昌因为作战勇猛,多次立战功,所以被迅速提升,到1868年时,他已是带有提督衔的总兵了。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使丁汝昌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他如今是身材高大,体态魁梧,外表上给人一种不易接近甚至冷漠的感觉,实际上却是极富同情心和正义感。生存也已不再是他的唯一追求,他现在是报国心切,遇事果断,嫉恶如仇。士兵们都十分爱戴他。但他耿直不媚的性格却触怒了他的上司。这位上司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他看丁汝昌不像其他人那样巴结他反而敢与他据理力争,就对丁汝昌恨之入骨。

一天,这位上司设计要加害丁汝昌。他命令士兵去召丁汝昌来见他,准备在丁汝昌来的途中把他杀掉,没想到这些士兵平时都很敬重丁汝昌。他们不忍心看到丁大人遭此横祸,便把消息透露给了丁汝昌。

士兵非常着急地说:“总兵大人,您还是快些逃走吧。”

丁汝昌不相信会有这种事。他说:“我上没有冒犯皇帝陛下,下没有违法犯纪,他为什么要对我下毒手?我不信。”“大人,您还是走吧,他的为人您是知道的。他对您一直怀恨在心,这次是非要除掉您不可了,命送在这种人手里不值得!”

丁汝昌一想,这位上司的确十分阴险,平时要是对谁看不上眼,就会千方百计去陷害别人,所以这种事他能做得出来。想到这里,丁汝昌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如今我领兵打仗是为保卫朝廷,报效国家,没有必要与这种人争斗,只可惜我壮志未酬却受小人排挤。汝昌多谢各位相救之恩,相信我们后会有期,告辞。”说完他跨上士兵送来的快马,弃官回到安徽家中。

拓展阅读金田起义过程

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武装起义。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同冯云山、洪仁玕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次年春入广西传教,积极宣传组织农民群众。随后,洪秀全回广东家乡从事宗教理论创作,冯云山则留在广西深入紫荆山地区,宣传组织群众,建立拜上帝教,开辟革命基地,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形成起义领导核心。

1850年7月,洪秀全、冯云山密藏在花洲山人村部署起义工作,下达团营令,要求各地拜上教信徒变卖田产到金田汇合。团营指挥部设在金田村,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主持工作。在金田、花洲、奇石、陆茵等处秘密打造武器。韦昌辉、胡以晃、石达开、周胜坤、余廷樟等献出全部家资充当起义经费。各地拜上帝教信徒认真操练、筹足钱粮,先后会集金田的男女老少共计2万余人。携带钱物一概交到“圣库”,衣食全由“圣库”供给。遂按军制把前来团营的群众组织起来,实行男女别营,进行军事训练,准备武装起义。不久,他们在思旺圩和蔡江村,先后击溃了前来镇压团营的清军。12月25日,总兵周凤歧派兵进犯金田,教众奋力反击,毙敌300余人,并杀死了清江协副将伊克坦布。金田起义旧址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岁诞寿,举行了隆重的祝寿庆典。万众齐集犀牛岭,誓师起义,向清王朝宣战。建号太平天国,封五军主将。颁布简明军律: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无犯;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1月13日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金田东山大湟江口,开始了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因金田起义发生在广西,故有大量壮族人民也参加了金田起义,北王韦昌辉,西王萧朝贵,北伐主将林凤祥,李开芳等等,皆为壮族人。从此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拉开了序幕。洪秀全纪念馆内壁画

拓展阅读太平军的来源

央视剧作《太平天国》中曾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情节,天国官兵对老百姓说:“我们不叫长毛,叫太平军。”

遍查史料,只能找到太平天国称自己的军队为“天军”、“圣兵”的记载,却找不出一条他们以“太平军”作为自称的确凿证据。其实,“太平军”一称,和“长毛”相似,也是源于民间,只不过“长毛”是中性称呼不带立场,而“太平军”的倾向很明显而已。“太平军”一称的产生,源于太平天国从金田团营到定都后半载,其间长达3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太平”为号。初时没有国号,洪秀全称“太平王”,后虽改称“天王”,建国号“太平天国”,但旗帜上写的始终有“太平”而无“天国”,见于记载者如“太平广西桂平黄旗”、“太平水营”、“太平左军主将”等。太平天国关于军队建制的红头文件《太平军目》初刻版中对旗帜的规定也是书“太平”而不书“天国”。(此系“太平”政权之“军目”而非“太平军”之目,如太平天国早期刊刻的官方文书俱称“太平条规”、“太平诏书”等)拥护他们的老百姓看到他们总是打着“太平”的旗号,就把他们叫做“太平军”了。1854年,太平天国攻克庐州,打出了“太平天国春官正丞相胡”的旗号,这是现有最早的“太平天国”字样出现于旗号上的记载。从那以后,把太平天国的军队叫“太平军”的就很少了,对其有好感者多称其为“天军”、“圣兵”、“西兵”、“长毛”,敌对者则称“贼”、称“匪”,只有在他们早年曾经活动过,且又颇得拥护的地区,才仍旧有“太平军”的称呼流传。这个称呼显然是自发自愿的,因为太平天国不会要求别人叫他们“太平军”,而投机讨好者也只会叫“天军”、“圣兵”,故而这个称呼可以说包含了民众不带强制性地对“太平”政权的认可。

清末民初,革命党人以太平天国的事迹为反清号召,“太平军”这一称呼又被孙中山等两广籍的革命党人推而广之。张学良于1928年末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于1929年完成了“统一”。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于次年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出台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那时起,“太平军”才俨然成为了太平天国军队的正式名称,以致真伪莫辨长达半个多世纪,并为史学研究者们延用至今。

沤心沥血建海军

丁汝昌在安徽老家闲居了五年。对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相互倾轧,他早已感到厌烦了。如今,在家里与妻儿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他觉得很幸福。但是一想到国家正当多事之秋,外国侵略者正虎视眈眈地妄想侵吞中国,而自己身为将帅却不能投身军旅捍卫疆土,他又禁不住国仇家恨一齐涌上心头,暗自叹息起来。

丁汝昌的妻子魏氏是个知书达理,有见识的女子。她明白丈夫的心思,便安慰他说:“为国立功是大丈夫的志向。夫君既然有这个愿望,自然会有机会的,暂且耐心等待时机吧!”

果然, 1879年朝廷决定加强海防,兴建北洋海军。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正奉命筹建北洋海军,布置海防。丁汝昌便经人介绍到天津去见李鸿章。李鸿章见到丁汝昌后非常高兴。他说:“汝昌,你来得正好。我知道你一向勇猛威武,很有才略,只是不知你对海军是否精通?”

丁汝昌谦虚地说:“中堂大人过奖,汝昌能力浅薄,对于海军,汝昌谈不上精通,不过在长江水域时倒曾管带过水兵,对此略知一二。”北洋海军官兵制式服装

李鸿章一听喜出望外:“太好了!不瞒你说,我眼下正在筹备建立海军,只是缺乏这方面的统领。我早有此意,打算让你辅助我兴建海军。原来还担心你没有经验,现在看来此项重任是非你莫属了。”丁汝昌寓所“多谢大人信任,辅助大人兴建海军,汝昌愿效犬马之劳。”终于找到了报效国家的机会,丁汝昌感到十分激动。他暗暗下决心:“我一定不辜负朝廷对我的期望,一定要把海军建好。”北洋海军战士雕像

就这样,丁汝昌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从此,他的命运便与北洋舰队紧紧连在一起了。

1881年5月,风平浪静的印度洋面上,两艘悬挂大清国旗的巨大巡洋舰在海面上徐徐行进着。前面一艘船的甲板上,一位梳着长辫,身穿大清官服的中年人眉头紧锁,望着远处的洋面若有所思。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北洋海军将领丁汝昌。自从受命筹建北洋海军以来,丁汝昌费尽了心血,才40多岁的人却已露出白发。建立北洋海军,虽然是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全权负责,但他只管发布命令,抓住控制权不放,其他具体的事都要丁汝昌从一点一滴建起。白手起家,谈何容易,何况凡是大事他都无权作主,必须要请示李鸿章,真是费尽周折。1880年底,丁汝昌率队去欧洲接收清政府在那里订制的两艘巡洋舰“超勇”号和“扬威”号。眼下,这两艘军舰已顺利行驶在海面上,就要回到祖国了。可是,丁汝昌的心情却并不轻松。半年多的西方之行使丁汝昌等人大开眼界。丁汝昌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他没有心思去游山玩水,饱览西欧风光,而是专门考察西方各国的海军状况,向其虚心请教。对于各国海军的装备设施、军队编制、士兵训练等情况他都一一记录下来,准备回国后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丁汝昌觉得这次出国收获很大。他想:要是早一些出来考察一番就更好了。致远舰“丁大人。”一个低沉而浑厚的声音打断了丁汝昌的沉思。他回过头来,发现随行的海军将领邓世昌也上了甲板。

邓世昌是广东人,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憎恨外国侵略者。长大后,他考入了清王朝创办最早的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在清军的水营里做事。丁汝昌听说邓世昌熟悉海军工作,是难得的人才,便奏请李鸿章将他调到了北洋舰队。邓世昌为人耿直,血气方刚,到北洋海军后他便与丁汝昌共同建设北洋舰队。由于他们两个志同道合便成为好友。这次西方之行丁汝昌特地将得力助手一同带来,目的就是要一同增长见识。

邓世昌在船舱中没有看到丁汝昌,料想他一定在甲板上,果然在这里找到了他。“丁大人,甲板上凉,您还是回舱里休息吧。”

拓展阅读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汉族,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在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少时随父移居上海,向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不妨,凉爽的海风会使我的头脑更清醒。”“大人,您在想什么呢?”

丁汝昌看了看远方说道:“我在想,之所以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步步入侵,大清帝国日益衰落,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次西方之行,所见所闻更使我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我们与西方的差距太大了。它们的海军船坚炮利,而我们才刚刚起步。”

邓世昌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问道:“那么,丁大人有什么打算吗?”

丁汝昌回答道:“想法很多,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奋起直追。兵力强,国家才能平安,我们要建成一流的海军。邓大人,你要助我一臂之力才是。”“丁大人请放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要能实现富国强兵,世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好!一言为定,回国后我们就加快建设。”

接着两位将领又商量了好一阵子才回舱。北洋水师学堂

1881年5月,“超勇”号和“扬威”号两艘舰穿越万里重洋,回到祖国。这在世界军事史上,是悬挂中国旗帜的近代海军舰第一次航行海外,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回国后,丁汝昌在奏请朝廷加快建军的同时也抓紧对现有军队的训练,尤其是海上训练。演习中他常常一天几次改变阵形。有时练习在火海中作战,有时演习在巨浪中拼搏,有时模拟进攻,有时则专练防守。就这样,在丁汝昌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北洋海军基本成形了,而且很快就显示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威海水师学堂

1882年,朝鲜发生了反对统治者投靠日本卖国求荣的壬午兵变。日本想趁机控制朝鲜就派兵开往朝鲜。清政府当时应朝鲜要求也派丁汝昌率舰队去朝鲜保护中国侨民。在前往朝鲜的海面上,中国舰队巧遇日本联合舰队。双方暗自进行了一场海上较量。日本船队拼命加速,想把中国舰队甩在后面。只见丁汝昌不慌不忙,亲自把舵,加足马力,全速疾驶。在他的操纵下,中国舰既快又稳,迅速超过日本兵船,直奔朝鲜仁川口岸,比日本兵船提前一天到达。这次相遇双方虽然只是暗地较量,但中国海军却给了日本一个下马威。以后一提到北洋舰队他们就直害怕。

1888年,中国近代最大的海军——北洋舰队正式建立了。丁汝昌被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舰队司令),统率大小舰艇40多艘。北洋海军提督府就设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上。北洋舰队成立时是当时远东最大的舰队,总吨位达5万吨,实力超过了日本舰队。这支舰队开抵刘公岛后,威海群众欢天喜地。他们特地编了歌谣:火轮船,冒青烟,跑在海上似闪电。机器炮,半空悬,鬼子见了吓破胆。

有的人还用北洋舰队的舰名写了一首诗来歌颂北洋舰队:七镇八远一大康,超勇扬威捎操江。不怕东洋西洋鬼,敢来侵犯我海洋。中华海坛

北洋海军正式建成后,丁汝昌几次上奏请求增添新舰都没有结果。1891年他率舰巡逻了日本、南洋一带回国后,立即前往天津参见李鸿章:“启禀中堂大人,我海军建立之初,在远东尚居首位,但是,现在日本正在大力扩充海军,平均每年都要添购两艘新式战舰。照此下去,不出两年就会超越我国。一旦日本挑衅,我们会很不利的。”刘公岛绅商赠予丁汝昌的石碑

李鸿章听了却不以为然地说:“以我北洋舰队几万吨位的大小舰艇,量他日本人会有所畏惧,不敢轻举妄动的。”“中堂大人有所不知,北洋舰队虽初具规模,但亟需扩充。从前所购买的舰船,舰龄已长,早已落伍,机器多年未换,现已运转不灵,比起外国的新式快船,速度相差悬殊。”

李鸿章想了想又说:“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不要与外船接触,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丁汝昌急切地站起身来:“启禀中堂大人,话虽如此,但日本一向野心勃勃而且敢于冒险。我海军尚未装备快炮,一旦有事,不仅难以攻敌,恐怕防守也有困难,增购船炮实在是当务之急,还请大人三思。”椅子上的人为李鸿章

李鸿章根本不关心这些。他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目前朝廷经费紧张,此事还是搁后再说吧。”

李鸿章的一句“搁后再说”使得北洋舰队自1888年建军到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前,再没有添置过一艘新军舰。本来,从筹建海军开始,清政府每年都要拨一部分钱作为海军经费。但是,当时清政府的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慈禧太后是靠西方列强支持,通过发动政变而篡取政权的,她也最害怕西方列强,生怕与他们交战,所以她根本不关心海军。1894年10月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她为了挥霍享乐,隆重庆祝她的“万寿庆典”,下令修颐和园。修建颐和园是个十分巨大的工程,需要很多钱。钱不够,怎么办?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就下令挪用海军经费。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忠实走狗,对她言听计从,根本不反对。所以从1884年到1894年慈禧太后共挪用海军经费两千多万两。用这些钱至少可以购买10多艘新式主力铁甲舰。可是由于清王朝的腐朽和慈禧太后的专横,丁汝昌的几次扩军建议都化为泡影。看到西方和日本海军装备日新月异,中国海军装备却难以更新,丁汝昌心急如焚。扩军不成,他便加强海军的技术训练。圆明园修复图

一天夜里,官兵们都入睡了,整个舰队静悄悄的。突然,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夜空。各舰将士听到警报响,迅速穿上衣服,各就各位,从容不迫,从集合到各就各位只用了几分钟,既快又静。原来这是舰队上的外国教练打算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搞个夜间演习,来试探北洋舰队的官兵们是否训练有素。考试的结果怎么样呢?北洋海军官兵虽然练兵时间并不长,但对于演放炮位、施放水雷等操作都是异常娴熟。这位洋教练感叹地说:“中国的海军在丁汝昌提督的指挥之下,质量远胜于陆军。如果能有优良的舰只和精锐的武器来武装他们,这支海军一定是世界一流的。”

遗憾的是,一直到中日战争爆发,北洋舰队的装备也没能更新,丁汝昌的忧虑也很快就变成了事实。圆明园残景图

拓展阅读李鸿章家族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1823年2月15日(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李鸿章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它率先引进西方军事教育的体制及内容,在招收学生、聘用教习、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封建教育所不同的特点,因而在中国的土壤上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培养出众多名人的福州船政学堂是当时中国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科技学校,也是最早采用西方教学制度和方法的新式学校,而福州船政对中国近现代造船业和海军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船政就是国家造船的机构,因创立在福州马尾,故称福州船政、马尾船政。船政的倡办者是时任闽浙总督的洋务派代表左宗棠,船政的具体地点设在罗星塔一带。马尾船政是近代中国最先建立的国防企业之一,它的建立是洋务派“自强”、“求富”主张的体现。北洋水师部分将领

刘步蟾(1851—1895),字子香,福建人。福州船政学堂一期生。1874年被任命为“建威”号练习舰的管带,1877年赴英留学,上“马那多”号装甲战列舰实习。1879年任“镇北”号炮舰管带,1888年起任“定远”舰管带。他性格豪爽,爱深思,较沉着。威海卫之战时,“定远”遭鱼雷攻击,无奈抢滩搁沉,他悲痛欲决,最后服鸦片自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