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胜将军赵子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03:08:41

点击下载

作者:胡书军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胜将军赵子龙

常胜将军赵子龙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常胜将军赵子龙作者:胡书军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3-01ISBN:9787202101377本书由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出生真定文武兼修

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陈寿陈承祚所著的《三国志》,是一部著名的纪传体史书。它最早留下了赵云赵子龙比较完整的史料。其中《三国志·赵云传》中明确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为蜀汉名将。

明代以后,罗贯中编写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开始流传。小说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一回中叙述道,奋武将军、蓟侯公孙瓒被冀州牧袁绍部将文丑战败,披发纵马,落荒而逃。危在旦夕之时,一名少年,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截住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等公孙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马回到本军。公孙瓒忙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这一句铿锵有力的回答,使常山真定以及常胜将军赵子龙的大名,借助《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迅速传遍了华夏神州。公元1826年,清代正定知府金洙在《改建赵云庙》碑文中题曰:汉顺平侯故里。碑文中写道:天下人虽乡愚妇孺,无不知古有赵子龙将军,亦无不知将军为常山正定人。

当其时,正定县名真定县,属冀州常山郡。向前追溯,这一带春秋时期即建鲜虞国。经过春秋战国500多年时间数次更迭,至秦始皇攻占赵县,设恒山郡,治东垣县(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一带);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刘恒登上皇位,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称常山郡,且范围扩大,北至恒山南至逢山长谷一带(古代北岳恒山位于保定唐县、阜平、涞源三县交界处的大茂山,又名神仙山,逢山长谷在今天河北临城、内丘一带)。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叛乱,取“真正安定”之意,始称真定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时,分郡治真定县附近的四个县为真定国,封常山宪王刘舜的儿子刘平为真定王,另置常山郡,常山郡的郡治向西南迁移到元氏县(今河北元氏县西北殷村镇故城村一带)。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秀废侯国,将真定国并入常山郡,郡改称常山国,皆属冀州管辖,治所仍在元氏县。三国时期,常山郡西南分置乐平郡,元氏县归属赵国,郡治迁移回汉初真定县。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北方游牧民族悍将慕容恪为加强真定城安全,在滹沱河北岸创建一座军事堡垒“安乐垒”。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北魏鲜卑族帝王拓跋珪将常山郡治从滹沱河南岸迁至北岸,从此这座安乐垒,逐步发展为河朔重镇、一代名城。至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将“真定”改为正定,作为这座古城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在《河山集》“战国秦汉时期太行山东形势图”中记载,当时真定以东垣为枢纽,南北大道北起蓟、涿,直下河南洛阳,东西大道西起太原,穿过井陉,直抵山东临淄,连接瀛海。真定官道南北纵横,水路贯通东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为畿辅之要区和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期,真定一带曾是重要的农桑区,制陶业、铸造业发达,出土的文物纹饰精美;而且行商大贾往来真定,非常频繁。据记载,真定古城街衢道路宽阔,楼阁亭台林立,店铺茶肆,酒旗高悬,迎风飘展。濒临古城,一条大河波涛滚滚,卷起巨浪,一路东去。这条河叫滹沱河,《礼记》称恶池或霍池,《周礼》称厚池,战国时称呼伦水,发源于今天山西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山海经》记载,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滹沱河向西南流经恒山和五台山之间,东入太行山,进入河北。社会安定时,河水如鳞,灯火星流,往来吁号,行业繁多。城内商人市民,来来往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连绵不绝的河水养育了两岸人民。但是山西、河北一带,夏季降水集中,滹沱河往往酿成水患。

关于赵云赵子龙的名字,有研究者从《周易·乾经》“云从龙,风从虎”之说,认为龙为水物,云为水汽,故龙吟云出;虎吼威猛,荡谷飘风,故虎啸风生。所以有德行的圣人出世,万物有所感应。赵云英雄一生,因此赵云赵子龙一名源自《周易》之说。另有研究者认为公元164年为干支纪年中的甲辰龙年,东汉时十二生肖已经出现,参照刘关张三人的年龄,赵云正好生于龙年即公元164年,所以赵云名云字子龙。当然这些说法,都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赵云的出生年代,史料均无记载。按照刘关张结义兄弟作参照,可粗略做一推究。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关羽、张飞出生年代不详,作为桃园三结义的老二、老三,出生年代应该靠后。在民间故事和一些文学书籍中,往往称赵云为“四将军”,按照约定俗成的印象,赵云年龄要小于张飞,这样容易为人接受。笼统地说,赵云应该出生在桓帝延憙、永康年间,即公元163年至公元167年前后,显然公元164年龙年也包括其中。

赵云家世,史料没有记载。上世纪80年代,由正定人于华锋主编的、在台湾出版的《古常山郡新志》记载:(赵云)出身望族,幼承庭训,文武兼修,尤善骑射。这个记载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赵云祖上为名门望族,是一个诗书礼仪之家,幼年时家境殷实,生活宽裕,有机会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二是赵云年少时习文练武,文武双全,擅长骑马射箭。关于赵云家人,《云别传》(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著)记载:云以兄丧,辞瓒暂归。从中可以知道,赵云上有一兄长,且正值壮年就离开人世。

先说赵云受教育情况。从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经典上升为官方推崇的圣人之书。当时学堂主要诵读《毛诗》《尚书》《春秋》《礼记》等儒家书籍,这些儒家经典著作,记述了尧舜禹时代的太平盛世,周文王、周武王的文治武功以及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偃武修文、励精图治,所成就的百年汉代大业。而以天下为己任,以社稷苍生为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熏染着少年赵云。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礼义信”思想,还有“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慎郊游、和兄弟、训子弟、尚勤俭、戒争讼、遵法律、禁非为”的赵氏祖训,也会时时警示赵云自觉修为,树君子德行,做仁爱之人。因此,赵云“幼承庭训”,青少年时代就具有了儒者之风,而且在以后学习武艺过程中,如深山古木,逾时弥坚,又如秋栌红叶,逾时更重。

赵云少年时代已经出现大批地主豪强。这是官府和地方势力相互勾结而滋生的恶性产物。他们大肆兼并土地,形成高楼连阁,陂地灌注,竹木成林的田庄。田庄靠地租、放贷和低收高卖获取暴利。大田庄都有私人武装,聚众自保,待机渔利。封建大地主招豪杰,筑营垒,大多雄张乡里,抗拒政令。世袭大族多有免除兵役、徭役特权,所以农民、百姓创造的财富不是作为赋税进入国库,而是以地租形式为豪强地主、门阀大族所攫取。东汉政府曾经出台“度田”等一系列政策,目的在于抑制豪强大族,增加国库收入。但是州郡官员对地主豪强畏惧惊悚,反而借机鱼肉百姓。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他们只能“被驱田中,阻道啼呼”。灾荒之年,大批小农纷纷破产,不是逃亡就是依附于封建田庄。封建田庄“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了东汉中后期尖锐的阶级矛盾。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赵云父亲非常注重对少年赵云的励志。民间传说中,父亲从赵氏来历谈起,鼓励赵云要学好本事,长大为国家效力,救百姓出水火之中。赵姓祖先为伯益,始祖为造父。舜帝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九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八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有一次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为彰造父之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这就是赵氏来历。赵氏家族千百年来,祖上枝叶繁茂,贤士英杰,灿若云星。赵云受到鼓励,逐渐树立起治国安邦、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

关于赵云少年时期的情况,正史当中唯一的记载来源于《云别传》,文中记载:(夏侯)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夏侯兰为赵云同乡,两个人幼年时非常熟悉,是关系比较好的伙伴。但是也许人各有志,长大后两个人没有走上同一条道路,赵云以后辅佐刘备,夏侯兰辅佐曹操,二人一直到博望坡战场,作为敌对势力才得以相见。

古语说,“自古言勇敢者,必出幽并”。燕赵大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民风豪放彪悍,尚武之风极浓。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事频繁,非尚武不可图存。真定作为燕赵中心地区,和常山郡大多地方一样,向来习武之风甚盛。少年时代赵云对拳脚功夫产生了浓厚兴趣,显示出很好的武学天分。

东汉的用人取仕制度称之为察举征辟制,地方举孝廉、茂才(指孝敬廉洁以及有知识有文化之人。茂才原称秀才,因避讳刘秀,改为茂才),通过考察人才,发现人才,然后推举给东汉政府。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可是东汉官场的腐败已经不可收拾,好好的一个制度,最终被官僚贵族集团所垄断,和平民毫无关系。因为此路不通,平民家孩子只能走沙场建功的一条路了。有诗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杀敌一千也要自损八百,沙场建功那是脑袋挂在裤腰带上干的风险活。赵云少年时代可能家道中落,靠官吏考察推荐进入士族,几乎不可能。东汉末年朝廷黯弱,吏治腐败,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平民家中孩子求取功名,道路几乎阻断。身逢乱世,多少读书人空有一身抱负却无法施展。所以学好武艺,小者说强身健体,大者说可以奔赴沙场,时运济人还能建立一番功业。

赵云学习武艺,正史不见记载,元曲、民间小说以及评书里设定的赵云师傅叫童渊。而河北一带,也流传着赵云拜师学艺的传奇故事。一是在当时常山郡郡治,今天元氏县封龙山附近;一是在当时常山郡下辖的井陉县,今天的隐凤山和北障城村、孙家峪村一带。而最为具体、详实的是赵云在井陉隐凤山学武的传奇故事。赵云深山学艺

故事讲,赵云为常山真定人氏,白袍银甲,白马银枪。赵云的枪法亦学自三国时期武术名家童渊。童渊,字雄付,荆州襄阳人氏,东汉后期著名武术家,与并州李彦是结拜兄弟,两人均师承义父玉真子,并娶河北颜家的两位大小姐颜云及颜雨为妻。童渊云游天下,遍历名山大川。一日,行至常山真定地界,偶遇赵云,见其骨骼清奇,知乃天纵练武奇才,于是欲收为徒弟。赵云父母答应后,择吉日,备三牲;祭天地,告宗祖,令赵云三跪九叩,拜童渊为师。童渊收得佳徒,心中甚喜,携之隐于太行山中,悉心授艺,教会了他的成名枪法“百鸟朝凤枪”。赵云之所以能在枪法上有很深的造诣,与童渊这位名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赵云一杆枪纵横四海,创下“常胜将军”的美誉。赵云为什么选择“枪”械,作为手中的武器呢?在十八般兵器当中,枪为百兵之王,刀为百兵之帅,剑为百兵之秀,常言道,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枪术是最难掌握的。童渊用的是枪,赵云以长枪为兵器,立志继承师傅武学渊源。古来学武之道,师父只能传授招式身法、变化运用及诀窍秘籍,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则全凭个人资质悟性。赵云资质聪颖,勤奋异常,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几年间弓马步箭,样样炉火纯青,悉得师傅童渊真传。

关于赵云手中银枪的名称,史无记载。近代北派评书连阔如、袁阔成先生评书中,赵云使一杆亮银枪;南派评话张国良先生的评话中,赵云则使一杆鼠白烂银枪,盖是枪身为老鼠皮似的灰白色,纯银打造的武器;在《三国志评话》中,赵云使一杆涯角枪,取海角天涯无对之意。至于成书之后的《三国演义》没有取这一称谓,则不得而知。

赵云文武兼修,除了家学影响,应该继承了师傅的武学精髓。沙场上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才能做统兵之帅。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孙子兵法、尉缭子兵法、吴起兵法开始流传于世,赵云习武之余,兼学运筹帷幄、排兵布阵之法。经过春秋战国、东汉西汉的改朝换代,千百年间积累下无数经典战例,会给赵云很大启发。如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纣王的牧野之战;战国魏将吴起以少胜多战胜秦国的阴晋之战;齐国、魏国争雄时孙膑指挥的桂陵马陵之战;还有秦国战神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余万的长平之战,刘秀与王莽新汉两军相持经年最后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等等,研读兵书之后,赵云渐渐体悟到兵法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赵云学会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文韬武略之法,为以后成为将才打下坚实基础。

赵云从隐凤山出师后,初战于公孙瓒与袁绍的战役,当大将文丑追杀公孙瓒时,赵云单人独骑杀败文丑,枪挑麴义,保护了公孙瓒,并助其反败为胜。赵云成名后曾率领部队回到隐凤山谢师,不料童渊已逝。隐凤山悬崖耸立,险峻奇秀,如凤凰高飞。赵云含泪登至山间一座临崖险峰,挺立平台,持令牌,号三军。一时间,千军万马雄壮之声盛满整个环形山谷,传闻数十里。赵云这样做为的是鸣谢师恩,谨记师言。

赵云去世后,这一带百姓集资在赵云曾经点将的险峰,建立一座祠庙,供奉赵云。经过风雨侵蚀和历史岁月变迁,赵云庙几度毁坏,后又几次重建修葺。不知何年何月,不知哪位古人在山崖刻下“赵云古祠”四个古字,现在依旧清晰可见。

关于赵云学艺,在后人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其他版本的记述。编者阅读了多部关于赵云的小说故事,作者署名为“飞跃天涯”的《赵云前传——少年赵云》一书,在描写、叙述赵云学艺方面,最为生动、具体。

话说在真定附近丘陵山林之中,有一处道观叫正阳观,道长法号玄清,是一位世外高人。赵云和玄清道长相识后,经常看望玄清道长。玄清非常喜欢赵云知理重义,看他骨格清奇,必是个学武的材料;再者自己一身功夫,也待有个传人,便露收徒之意。赵云大喜拜道:“赵云对道长神技佩服得五体投地,若能拜道长为师,赵云死而无憾。”

次日,赵云正式行拜师之礼。赵云恭恭敬敬地叩了八个头,口称:“师父。”玄清一脸穆容,道:“我辈学武,上图保家卫国,下则护体防身,绝不是为了逞强好胜。这一点,你须谨记。”赵云应道:“徒儿不敢忘。”玄清又道:“此番即成师徒,为师来历,须当让你知晓。”

原来玄清做道士前俗家姓李。他家祖上,乃是官拜大将军的李广。李广曾经驻守边塞,杀得匈奴铁骑闻风丧胆,人称“飞将军”。后世有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后来李广悲愤而死,李家后人心灰意冷,不再与朝庭出力。玄清得家传武艺,年轻时因抱打不平以至误伤人命。为躲避官府的追捕,隐姓埋名出家为道,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李家除了家传枪法,更有一神技:李家绝世神射,那当真是名扬天下。赵云因缘巧合,拜得名师,以致成就一代功名。尢其射技尽得李家真传。曾单身保护军师诸葛孔明,一箭射落追兵船上的帆索,以致东吴人马无功而返,自此威震江东。此乃后话,先按下不表。自此赵云白日习文,晚间习武,文略武功与日俱进。

文中说,赵云父母亡故后,赵云变卖了田地家产,在正阳观后搭建了一间小屋,陪伴师父,苦练武艺。两年间,赵云跟着玄清练气培力,根基扎得极稳。玄清并不急于教赵云拳脚兵刃上的功夫,只是让赵云循序渐进,练身眼步法,打实气力,将这些入门功夫做得极为到家。玄清确是名师,深知武功“练武不练功,终成一场空”,赵云经过三年苦练,已颇具根底。

这一日,玄清将赵云叫到身边说道:“这几年你勤修苦练,已经颇具功力,今日起为师便教你学枪。”赵云喜道:“多谢师父。”玄清道:“我李家枪法变化奇巧,博大精深,乃是先人沥尽心血之作,学这套枪法单凭勤学苦练却也不够,还要勤于思考,有点悟性。不过你天分甚高,只要肯下功夫,必能练成。”赵云道:“徒儿必痛下苦功。”

这李家枪法可是非同小可,八八六十四路枪法中有奇变正变,枪枪狠、招招快,千变万化,防不胜防。当下玄清传下一路,细细讲解,命赵云记熟后自行练习。待过得几日,玄清叫过赵云,师徒俩过招拆招,玄清口中不停指点,赵云暗记师父纵跃趋退之法,心下渐有领悟,出招收式更渐得心应手。一路枪法走下来,玄清哈哈大笑,说道:“云儿你聪明过人,这套枪法在你手里必能发扬光大。”

在此后两年间里,玄清便将枪法、箭法、拳脚功夫倾囊相授。正阳岭的主峰下有一个好大的平台,这平台背靠一面陡峭的石壁,另一面悬崖下是个深谷,此地草木清华,景色幽静,赵云日间便在此地练功。他醉心武学,心无旁骛,也自觉进步神速。

文中叙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料赵云喜欢的姑娘另有所属,赵云心痛万分,于是抄起枪直奔山顶。在山顶平台,赵云将所有悲苦全发泄在这套枪法上,但见他纵横跳跃、闪转腾挪,一套枪法翻翻滚滚地使将下来。便在此时,一阵阵黑云涌上,天色骤暗,接着豆大的雨点噼噼啪啪地落了下来。赵云也不理会,一条枪越使越快。他内心悲愤已达极点,突然间一道闪电,赵云随之大喝一声,整套枪法的最后一招使将出来。这一招“天外飞龙”是李家枪法的杀手神招,乃是运力将枪脱手掷出。试想战场交锋,倘若不能置敌死命,兵刃脱手便如同将自家性命交在了敌人手上。这一招要求准头、劲道、时机掌握缺一不可,就是要让敌人见此招后躲无可躲,避无可避。赵云近年来功力大进,此时内心悲苦,正是将全身力气都使在了这一招上。只听得赵云一声大喝,这条枪伴着一道闪电,当真如一条银龙般向那面石壁飞去,去势急如风、快似雷鸣电闪。石破天惊处,这条枪已牢牢地钉在岩壁上,枪身嗡嗡做响,枪尾兀自微微颤动。赵云此刻已是情难自禁,便立在倾盆大雨下放声大哭,脸上涕泪横流,和着雨水滚滚而落。

后来,玄清道长得病后,赵云非常着急,不离左右地服侍师父。玄清一生习武,绝少生病。现在年岁已大,这次偶感风寒,竟然一病不起。第七日上,玄清自知大限已到,遂叫过赵云,说道:“云儿,为师自知不久于人世,有几句话说与你知晓。”赵云又痛又悔,说道:“师父,都是徒儿不孝,让您老费心,以致身染重病。”玄清道:“死生天命,是我命中注定有此一劫,云儿你不必如此。”又道,“你将我床下箱笼物件都取将出来。”

赵云答应一声,都取来摆在面前。玄清道:“这一杆枪、一把剑、一张弓,还有一套盔甲,都是我旧时之物,为师漂泊一生,别无长物,这几样东西,便留给你。”说着轻抚那杆枪,又道,“这杆枪乃我祖传之物,它历经千锤百炼,名唤镔铁点钢亮银枪,曾随我先祖身经百战,杀敌无数。以前你枪法未成,我又自珍,今番便传与你。希望你用它上阵杀敌,建功立业。”赵云只道得一声:“师父。”泪水不禁夺眶而出。玄清又道:“云儿,你现在功夫可算已有小成,我已把所知所能尽数传你,但尚须再加把劲,力求融会贯通,圆熟如意。我看快则三月,迟则半年,你必能达此境界。”赵云哽咽道:“徒儿必不负师父嘱托。”玄清拉着赵云的手道:“为师临到老来,不期收得你这个弟子,心下甚慰。望你来日拜将封侯,建立功名,为师在九泉之下也必欢喜万分。”说罢,溘然而逝,享年七十三岁。赵云感念师恩深厚,痛哭不已。赵云强忍悲痛,和观内道众给玄清整备衣衾棺椁,在正阳观外选了一块静地,入土安葬了师傅。

常言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赵云不为美景、美色所累,不为金钱、虚名所困,立下志向,持之以恒,终于百炼成钢。从赵云的经历来看,自赵云出山,就是一个有头脑、有思想、懂谋略,艺高胆大,文武兼备的武学高手,因此能够纵横于三国,一生立于不败之地。第二章统领义军安境护民

常山郡所在的冀州,是中华民族最初的发祥地。这里土地肥沃,良田千里,应是富庶、繁华之地,但是皇帝昏庸,官府掠夺,豪强盘剥,盗贼蜂起,外族入侵,冀州局面和全国一样混乱不堪,人民遭受着离乱之苦。这一带亦是瘟疫流行之地。据《后汉书·五行志》载,从公元105年到公元200年的百年间,爆发大疫十一起。曹操诗歌《蒿里行》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描写出了百姓生活凄惨之象。曹植描写“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亦指瘟疫之祸惨烈。《后汉书·桓帝传》记述其中惨象,说“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伴随着非止一端的祸患,冀州已经不是“天下重资,谷支十年”的富庶之地。

赵云学艺归来,已经到了黄巾起义的前夜,社会矛盾急剧激化,正处于东汉最黑暗的时期。赵云回到家乡,一家人生活困苦,度日艰难,但是全家团聚,却是动乱时期亲人最大的安慰。《云别传》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此时赵云少年长成,英俊潇洒,相貌不凡。回到家乡,赵云就像树立起一面旗帜,很多少年伙伴聚集在他身边。生逢乱世,七尺男儿空有一副身躯仍然任人欺凌,于是年轻人们推选赵云做师傅,赋闲之时在滹沱河滩,开始习文练武。正定籍作家王景瑞《赵子龙传奇》一书中,描写了青年们一起学艺练武的情景。书中写道:赵子龙与伙伴们真正做到了白天习文,夜间习武——他们穿插着在广阔的河滩里练习马术,既喂饱了马群,又练出了娴熟的骑术。他们都能在马上挥枪舞刀,拉弓射箭。弟兄们经过两年的刻苦操练,都练出了一身好武艺。赵云在传授武艺过程中,功夫亦大有进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从公元105年以后,东汉朝廷进入外戚、宦官交替擅权的时代。东汉朝政先后落入邓氏外戚、阎氏外戚、梁氏外戚手中,特别是梁氏外戚,专擅东汉朝政20余年,建立了东汉历史上最大的外戚权势集团。外戚集团把持朝政,诛戮异己,任人唯亲,为非作歹。安帝、顺帝和桓帝,利用宦官势力,发动兵变,诛灭外戚,一度夺回了皇帝生杀予夺的大权。但是皇帝却对宦官唯命是从,灵帝竟然称黄门郎为父母。宦官进入朝廷中枢,比外戚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结党营私,贪贿枉法,杀害忠良,与亲戚好友朋比为奸,互相勾结,祸害乡里,一直殃及到平民百姓。

但是东汉官场中为政清廉、为官正直,关心社稷苍生的官僚、士大夫和最高学府的太学生,同宦官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些人当时被称为“党人”。但是,宦官处于朝廷“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有利地位,党人和宦官的斗争常常险象环生。公元166年以后,连续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黄门宦官献媚太后,掌控皇帝,先发制人,大肆捕杀党人。党人代表了封建朝廷中健康的、进步的力量,这一部分人或被诬蔑、杀害,或被流放、禁锢终身,正义的力量几乎被摧残殆尽。所以说赵云的青少年时代,是东汉朝廷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

天灾人祸,种种祸端,已使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几乎无法活命。鲁迅所说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恐怕就是言及于此。在这样的乱世中,巨鹿郡张角兄弟,得《太平要术》,号为“太平道人”,散施符水,为人治病,普世救人。张角徒弟,假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攻取天下,诚为可惜”,于是私造黄旗,头裹黄巾,于公元184年,顺天从正,举兵起事,史称黄巾起义。黄巾军声势浩大,攻略郡县,斩杀官吏,所向披靡。

古代帝王大多治国无方,但是镇压人民反抗却是自有一套。汉灵帝传檄各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调动全国军队,围剿黄巾军。汉灵帝又接受世代武官出身的东汉名将皇甫规建议,大赦被禁锢的党人,起用他们统兵镇压黄巾军。卢植、皇甫嵩、朱儁、孙坚等都是当时东汉朝廷派出镇压黄巾军的主要将领,当时广宗(河北威县境内)、下曲阳(河北曲阳一带)、宛城(河南南阳宛城区一带)、颍川(河南禹州一带)、汝南(河南平舆县一带)是官军和黄巾军作战的主要战场。最终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成千上万的黄巾军士兵或者被官军屠杀,或者不愿做俘虏,自溺于滔滔洪水之中,全国各地充满了血雨腥风。统治阶级只许农民当牛马而死,不许为求生而反抗,这是他所认为的“真理”。维持这个“真理”,就是对下层人民进行疯狂的大屠杀。

黄巾起义后,朝廷允许各郡国自主招募义兵充实军队,常山郡亦不例外。1992年《正定县志》“人物篇”中记载:东汉末年,豪强混战。郡人举荐赵云组织人马,卫护地方。按照当时情形,此“郡人”不会是老百姓,而是指官府,或是和官府沆瀣一气的豪强地主,而且组织的人马是“义军”,应该隶属于官府指挥。赵云所受教育为正统教育,而且武艺高强,自然成为义军头领,和赵云年龄相仿的很多年轻人,都参加了义军,赵云的少年朋友夏侯兰亦可能参加了义军。赵云所面对的是胡人、盗匪和黄巾军余部,既然卫护地方,就少不得战场上金戈铁马,刀光剑影。

先说常山国西部、北部的并州、幽州的胡人,其实是生活在今天山西、辽宁和内蒙古接壤地区的古老民族,西汉以前称作东胡。后来被匈奴吞并,其中一部分因居于乌桓山、鲜卑山,称作乌桓、鲜卑。他们为游牧民族,善骑射,经常猎取野兽,保留着浓厚的母系氏族遗风。东汉初年,强大起来的乌桓、鲜卑屡次南下侵扰边郡。光武皇帝刘秀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采取安抚政策,乌桓、鲜卑相继归附东汉朝廷,和平相处了几十年。但是汉安帝以后,东汉政府日趋腐败,对边境的防卫力量逐渐削弱,失去了对外族的威慑能力。乌桓、鲜卑奴隶主贵族野心开始膨胀,招降纳叛,扩张势力,对东汉边郡经常发动战争。《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于郡县损坏,百姓流亡”。清代顺治年间,知县陈谦修《真定县志》记载,公元109年至110年间,南匈奴千余骑寇掠常山、中山,杀掠吏民。以后到鲜卑檀石槐时代,兵马更加强大。

2011年出版的《正定县军事志》记载:永初五年正月,诏令常山等郡筑坞堡,以备羌。汉安帝刘祜下令建造防御工事,加强边防,抵御外族入侵。至灵帝时,乌桓、鲜卑“大钞幽、并二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其毒”。常山国邻幽、并二州,临近边塞,因此常常遭到这些游牧民族南下劫掠。

据民间传说记述,胡人大规模劫掠于常山之时,县尉召集义军来到郡治和官军会合,组织兵马一起抵御胡人侵袭。当时各郡太守、各州刺史开始掌握兵权,可以代行本郡军事。郡守巡视即将踏上战场的将士,当看到赵云白马银枪素罗袍,而且“姿颜雄伟”,觉得非常惊奇,详细问过,才知是真定赵云赵子龙。郡守于是令赵云随前军一起出征。郡守征询前军将领意见说,贼势浩大,如我不胜,反遭其害,如之奈何?众将领略过胡人厉害,都不答话。而赵云毫无惧色,为郡守出谋划策。赵云说,虽然胡人能逞一时之勇,但是远来奔突,必是疲惫之师。擒贼擒王,折其头领,速战速决,一定会获得大胜。郡守大喜,令督军统领马军、步兵,于常山官道口布兵列阵。约莫两个时辰,马蹄声、呐喊声渐近,远远望见胡人策马奔袭而来。胡人黑脸身长,个个手提利刃,但是草野之民,不谙纪律,军马杂乱,不成队形。一尉官提刀出阵,大喝一声说:大胆胡人,无故侵我边境,杀我百姓,还不速速下马受死!胡人头目说,大汉朝廷昏庸无道,天下大乱,保他何用,跟着我单于耕种百谷,畜牧牛羊,纵马草原吧。说完,大嘴巴一咧,哈哈大笑起来。尉官不再答话,挥刀就砍。胡人头领举开山板斧往上就迎。几个回合下来,尉官力气不敌,拨马就撤,胡人举板斧追来。赵云看到胡人气焰嚣张,已是万丈怒火平地起,不等中军下令,挺枪纵马,截住了胡人。两马相交,战在一起。战过几个回合,赵云探知胡人依仗的就是一身蛮力。于是等胡人再举刀砍来,赵云让过刀锋,回马一枪,正中胡人咽喉。中军见此情景,挥动旗帜,指挥官兵、义军一齐杀向胡人。胡人折了头领,呼叫着望风奔逃。此时汉军军威大振,大小将士无不向前。经过常山官兵一阵追杀,胡人向西北山中逃窜而去。赵云率义军抵御外族入侵

当时天下大乱,匪患横行,朝廷名存实亡,无力清缴。赵云武艺高强,英勇无敌。郡守令赵云做义军统领,统率常山郡义军。赵云按照兵法条例开始训练义军,首先宣布兵纪条令,比如不许兵丁酗酒,不许托伤作病,不许探听军机,不许不听约束等等。然后赵云统一号令,严格纪律,进行步兵、骑兵编组,进行实战训练,主要训练义军变换队伍和使用武器。先进行单兵训练,再不断增加人数,最后以全队用兵结束。郡守来到演兵场,看到义军精神抖擞,刀枪明亮,舞刀弄枪凛冽生风,杀气森严。上至郡守,下至百姓,都觉得赵云担此大任,能够抗击山匪流寇,震慑群贼,保官府、百姓安宁。

赵云操练义军,兵马饮水,正定流传下来一个古老的传说。当时兵马饮用的水全是从上游涌出来的泉水,由于距离遥远,流至此地,日晒时间长,水温高,饮起来不凉爽,另外可能遭受污染,军士饮用后经常生病。赵云非常着急,无意中他将亮银枪向地上一杵,不料竟冒出了一股清泉。赵云喜出望外,手持亮银枪翻身上马,纵马飞奔,边跑边杵,在他的身后冒出了几十眼清泉。这样,赵子龙第一次杵出的清泉被人们称为“大龙池”。此外还有小龙池、大鸣泉、小鸣泉、房泉、瓮泉等等。大龙池如同龙口喷吐,泉水涌出水面半尺有余,水蓝似靛,饮用一口,爽快无比。传说民国初年,曲阳桥人捉鱼时,有人从大龙池内摸到一个碗口大的铜铃,上面铸有“赵云”字样,传说是赵子龙在常山脚下挥枪习武,到大龙池放马饮驹时所弃。

当时,常山真定县还有另外一名草莽英雄,叫张燕。张燕原姓褚,出身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一直艰难度日,虽然辛勤劳作,仍然不能保证吃饱穿暖,还经常受到东汉官府与当地豪强地主的欺压。他从小仇恨官府与豪强大户,平时喜欢练习拳脚武术,好打抱不平。由于他身手矫健,动作敏捷轻盈,有飞檐走壁的本领,所以人送绰号“褚飞燕”。黄巾起义爆发后,他联合当地一万多贫苦农民,聚众造反,铲除了真定县官府和当地豪强大户。由于河北官军势力强大,褚飞燕与博陵郡(治所博陵,今河北蠡县一带)人张牛角联合起来,推举张牛角为首领,然后率起义军出击廮陶(今河北宁晋县)。激战中张牛角中流矢重伤而亡,临终前张牛角要求部下:“必尊褚飞燕为全军首领”。褚飞燕为了继承张牛角的遗志,改姓为张成为农民军领袖。他与中山、上党、河内、赵郡等地农民军联合,人马很快达到一百多万,历史上称黑山军。《三国志·张燕传》记载:其后人众寝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各以部众从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黑山军主要活动地区紧靠太行山脉的山区和平原交界地带,背后是山区,前方是平原,退可守,进可攻,最有利于和官军开展游击战。《三国志·张燕传》又记载: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诏拜燕平难中郎将,领河北诸山谷事。张燕投靠汉室以前,黑山军出没于常山郡,攻城略地,杀富济贫,沉重打击了官府豪强。吕布投奔袁绍后,曾经帮助袁绍和黑山军大战于常山郡,各有输赢,不分胜负,可见张燕具有超常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才能。黑山军失利后,张燕失去信心,遣人向朝廷乞降,但仍率所部人马。张燕后来帮助公孙瓒和袁绍争夺冀州,兵败溃散。公元205年,曹操平定冀州之时,张燕又投靠曹操,拜平北将军。农民起义军在官府眼里为“匪”“寇”,居无定所,毫无保障,据记载起义军妻儿老小担心官府杀戮,都随队出征,生活战斗消耗巨大。赵云率领义军保护常山郡,很有可能多次与黑山军遭遇。在多次的征战过程中,赵云率领的义军保护了官府与地方,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很显然,儒生赵云和穷苦百姓张燕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国库更加空虚,但是汉灵帝卖官鬻爵,声色犬马,荒淫无道,依然罔顾江山社稷,令忠臣贤良痛心疾首。而黄巾起义军余威尚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军此起彼伏,“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继续扫荡着黑暗、腐朽的东汉官府,严重威胁着东汉的政权统治。为了镇压叛乱,进剿黄巾余部,公元188年3月,汉灵帝采纳掌管朝廷宗庙礼仪的官员刘焉(后任益州牧,刘璋之父)的建议,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拥有地方军政大权,加强地方实力。这样,地方军阀手握军权,拥兵自重,割据地方,开始互相征伐,逐鹿中原。

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朝廷又起狼烟。公元189年,汉灵帝死,杀猪起家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便令司隶校尉袁绍领五千御林军进了皇宫,在灵帝灵柩前面,立太子刘辩继承皇位。之前灵帝与宦官欲废嫡立庶,欲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何进与宦官之间矛盾激化,遂动杀机。袁绍献策于何进,“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何进假传圣旨,遣凉州军阀董卓带兵入京,诛杀宦官。当时主簿陈琳、典军校尉曹操、尚书卢植等进谏反对,但是何进一意孤行,引董卓入京。在与宦官斗争中,因何进犹豫不决,首鼠两端,被宦官张让等“十常侍”诳入宫中,斩杀于嘉德殿前。袁绍、曹操等闻听宫中发生事变,遂领兵进入宫中,杀尽大小宦官。

董卓进入洛阳,统领何进所属部曲,又使骑都尉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吞其众,独霸京师。由此董卓势力大盛,得以据兵擅政。董卓废黜少帝,杀何太后,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董卓以皇帝自居,夜宿龙床,奸淫宫女,生活荒淫无度。董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更封为郿侯,进位相国,逼走袁绍、曹操等人,独揽军政大权。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杀人放火,剽掳财物,淫掠妇女,又虐刑滥罚,肆意杀戮,惨无人道,以致人心恐慌,朝廷内外官僚顿感朝不保夕。

公元190年,冀州牧韩馥与袁绍、孙坚等人联合关东各州郡兴兵声讨董卓,黄巾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临行把洛阳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强行劫走,并焚烧城池,胁迫洛阳几百万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室屋荡尽,荒芜凋敝,无复人烟。公元191年,董卓又授意朝廷封他为太师,地位在诸侯王之上,车服仪饰拟于天子。董卓还拔擢亲信,广树党羽,宗族内外,并居列位,子孙年虽幼小,男皆封侯,女为邑君。董卓无视礼制和皇威,又筑坞于郿(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修筑了与长安城墙规模相当的坞堡,明目张胆地用“万岁坞”来命名。

董卓对百姓敲骨吸髓,天下尽归其有。董卓无耻地说:“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记载,董卓死后,收其郿坞所蓄,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珠玉锦绮奇玩杂物皆山崇阜积,不可其数”。可以想见董卓及其爪牙横征暴敛之严重。民间流传着一首儿歌,从洛阳一直唱到常山国。“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词中“千里草”“十日卜”合起来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意思就是都希望他早日死去。全国百姓对董卓恨之入骨,人人想得而诛之。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政局动荡不安,官府腐败不堪,强人也经常出没,打家劫舍,掳掠妇女,助纣为虐,老百姓像案上羔羊任人欺凌,任人宰割。赵云为人正直,又有侠义心肠,常常仗义出手,勇救被残害的乡亲百姓。小说《赵云前传——少年赵云》中叙述,临滹水不远有一飞龙寨,寨主名唤郑龙,自称混世大王。郑龙本家财殷富,可这人生性蛮横,爱使拳弄棒。每日里斗鸡走狗,惹事生非,父母俱被他活活气死。郑龙自父母死后,更是无法无天,每日里纠集一班酒肉朋友,花天酒地,时间不长便将家产败光。他周围具是一群强凶霸道之徒,又适逢乱世,他便自立旗号,聚寨为王。一天,夏侯兰找来说,师妹闻雁被郑龙强抢入寨。夏侯兰对赵云说,那郑龙一伙聚集四五百人,人多势众,救不出闻雁,唯有一死罢了。赵云虽然也很着急,却不莽撞,心下已有打算。送走夏侯兰,便穿上盔甲,携弓佩剑,看看天色已晚,提枪上马,直奔飞龙寨。寨内隐隐透出灯火,有人在聚众饮酒,不时传来吆喝哄笑之声。赵云转身躲在一株大树后,看一人提着食盒走近,赵云将其一把拉到暗处,亮银枪尖抵住来人咽喉,问清楚闻雁的关押之地,赵云便提枪往后寨楼上而去。上得楼来,赵云听到有女子在轻声啜泣,又听一个半老女人喋喋不休的相劝之声。赵云挺枪闯入,救出闻雁。此时飞龙寨有人发现,便大喊起来。赵云一看行迹暴露,索性拿起火折烧了山寨。赵云左臂轻搂闻雁,右手持枪,迎上涌来的家丁,一路往寨门口杀去。赵云一杆枪神出鬼没,那群喽罗一招也挡不住,纷纷毙命。赵云看全寨都已惊动,人越聚越多,但恐伤及闻雁,当即左臂一抄,将闻雁揽在身下,倾刻间驰马冲到大门口。赵云挡住寨门道:“你等助纣为虐,尽做伤天害理之事,再不思悔改,必死无葬身之地。”众人不敢近身。

郑龙听报有人闯进寨来,连忙披挂上马,领十余骑追来。赵云看闻雁身体虚弱,不想多生枝节,纵马便向来路驰去。那郑龙一伙却紧追不舍,高声喝骂。赵云两人一骑,眼看追兵越来越近。于是赵云弯弓搭箭,连珠箭法使出,一连九箭,郑龙和身后八人接连中箭,纷纷翻身落马。剩下的众人早已魂飞天外,不敢再追,眼看着赵云拨马转身,缓缓驰去。女人为弱势群体,乱世之中最容易遭到欺凌,赵云勇救弱女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那个豺狼当道的社会,不管赵云救下的是男是女,他胸中燃烧的那一腔热血,实在可敬可佩。

董卓倒行逆施,天下英雄无不想除之而后快。《三国志·董卓传》记载: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王匡率先发难,但是被董卓击败。朝廷中“西园八校尉”的骁骑校尉曹操、司隶校尉袁绍不为董卓收买、利用,从京师逃出,招募义兵,作檄文昭告天下讨伐董卓。公元190年正月,曹操假授奋武将军,袁绍自号车骑将军,引来十七镇诸侯起兵纷纷响应,各镇诸侯率领文官武将,奔洛阳方向杀来。因为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为汉朝名相之后裔,声名远播,被各镇诸侯推为盟主。

和董卓西凉军作战的主要是孙坚和曹操。《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胡轸、华雄等。公元191年春,长沙太守孙坚在阳人(河南汝阳东北)大战西凉兵,斩杀董卓大将,挥师进军京都洛阳。《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曹操军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西凉军遭遇。因为力量悬殊,曹操被徐荣、李傕西凉军战败,徐荣射中曹操,其坐骑也中枪而倒,幸得堂弟曹洪倾力所救,才幸免于难,后引兵回到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北)。

袁绍虽为众望所归,其实很不孚众望。作为盟主,他既不率先杀敌,也指挥不了这支数十万的大军。《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曹操回至酸枣,各诸侯宴饮取乐,不思战事。各镇诸侯各怀异心,互相观望,甚至互相掣肘,相互打压,反而结下不少仇怨。因为袁绍为婢女所生,袁术从幼年就看不起袁绍,兄弟二人结下冤仇,最先挑起内讧。南阳孙坚攻进洛阳,偶得传国玉玺,遭袁绍索要,二人差一点兵戎相见。袁绍忌恨孙坚,指使荆州刺史刘表截住南归的孙坚,刘表先行和孙坚交恶。袁术坐镇南阳,因为刘表和袁绍相近,于是袁术指使孙坚攻打刘表,结果孙坚遭伏击而死。兖州太守刘岱向东郡太守乔瑁借粮被拒,于是引军突入瑁营,杀死乔瑁,尽收其众。盟军指挥部酸枣粮草用尽之后,联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无果而终。各路诸侯由一起对抗董卓,变为不需要假借任何借口的公开杀伐,三国军阀混战、弱肉强食的局面从此开始。

汉室多难,前门驱狼,后门虎至,诛杀了宦官黄门,董卓又篡政专权。原本指望袁绍、曹操等剿戮群凶,扫清华夏,迎来汉室复兴,结果讨伐有始无终,草草收场,汉室依然孱弱,鬼魅仍在横行。赵云受儒家思想影响,治国平天下是儒子的最大理想,眼见时局危难,赵云一定想高举义旗,以有道伐无道,以有德伐无德,率正义之师赴京城讨伐董卓。但是董卓擅政后,举颍川郡人韩馥为冀州牧。韩馥胆小怕事,懦弱无能,虽然随诸侯一齐出兵讨伐董卓,然而他以诈佯为,虚张声势,居心叵测。所以常山英雄们只能埋没于草野之中。赵云如同笼中雄鹰,想到师父教诲,只能望天兴叹。再想那西汉霍去病英雄不问出处,少年请缨,漠南之战,横空出世,河西之战,战神无敌,令匈奴闻风丧胆;赵翁孙(名充国),年少时仰慕将帅学习兵法,通晓军事谋略,十八岁随武帝征讨匈奴,历经三代帝王,经营边塞居功至伟。岁月不居,而赵云只能感叹已过弱冠之年,空负一身武艺,却不能斩将夺旗,建功立业。第三章欲从仁政英雄出世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英雄于乱世之中必有用武之地。《云别传》记载:(赵云)“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赵云带领家乡义兵走出常山,追随公孙瓒,辅佐刘备,开始了南征北战、叱咤风云的戎马生涯。赵云当时不会知道,他走上这个乱世的舞台,将在猛将如云的三国时代,会留下短暂而璀璨的光芒。

公孙瓒字伯圭,为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出身贵族。他年轻英俊,声音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刘太守对他很赏识,遂将女儿许配给他。后来公孙瓒和刘备一起拜卢植于缑氏山中读书,粗通经传,回家后公孙瓒被举为上等郡吏。刘太守因事犯法,发配日南。公孙瓒化装成侍卒,带上刘太守日用品,驾车护送,其孝行令时人无不感叹。公孙瓒靠自己的才能逐步做到骑都尉、降虏校尉、中郎将,所率领的骑兵称“白马义从”。他在幽州带兵和乌桓作战,一直主张以武力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他长期统领兵马,守护边境,勇猛彪悍,一时间也留下英雄之名。

公孙瓒参加了讨伐董卓联军。联军解散后,于公元191年10月,受朝廷指派,公孙瓒率领所属兵马,在东光一带两败青、徐黑山军。公孙瓒剿匪有功,董卓代皇帝加封他为奋武将军、蓟侯。《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此时)“冀州长吏无不响应,开门受之”,附近的郡县以及义勇、流寇很多自愿听从公孙瓒的号令,自此公孙瓒势力大振。

袁绍袁本初,出身望族。四代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亦居三公之上。讨伐篡逆之贼董卓时,袁绍就怀有不臣之心。当时袁绍以献帝年幼、不知所安为名,要拥立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妄想借皇帝自贵。袁绍希望获得曹操支持,曹操却以“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为理由拒绝了;袁绍希望得到袁术支持,袁术“阴怀异志”,自己还想做皇帝,也不支持袁绍;袁绍“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刘虞非但不接受,袁绍还遭到刘虞痛斥。袁绍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愿以偿。

天下大乱的年代,欲新立皇帝的不止袁绍一人。据记载,东平寿张人王芬(一叫王考)本来是中原清流人士,散尽家财救济世人,党锢之祸时被禁锢长达十九年。黄巾起义后,王芬被起用任冀州牧,四年间,他安抚叛乱,收纳流民,治军理政,冀州一时间民人殷盛,兵粮优足。王芬不满朝廷,联合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暗中谋废灵帝,事情败露自杀身亡。这样董卓进京后,冀州颍川郡(现河南禹县附近)人韩馥接任冀州牧。当时袁绍为勃海郡郡守,公元191年,袁绍听从谋士逢纪之计,与辽东公孙瓒取得联系,以平分冀州之利,诱使公孙瓒攻打冀州,妄想吞并冀州。公孙瓒不知袁绍背后用意,于是“引军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馥怀不自安”,韩馥对公孙瓒出兵无比恐惧。袁绍借机派说客前往冀州,说服韩馥将冀州让出。韩馥手下大将赵浮、程涣率强弩兵万人屯于河阳准备对抗袁绍,韩馥竟不许出兵。袁绍趁火打劫,几乎不战而全据冀州。随即韩馥的一大批谋臣良将一同归附袁绍,袁绍开始在冀州发号施令。这样冀州有袁绍,幽州有公孙瓒,两股势力势均力敌,战争一触即发。

袁绍统治冀州,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冀州城又叫金鸡城。袁绍统治冀州的年代里,老百姓苦不堪言。今日敛,明日征,又抓夫,又抓丁,不是强迫挖壕,就是抓去给袁家筑墓室,修大冢,弄得四方怨声载道。这时,出了一个叫李三娘的仙女,她逢双日在城外湖里磨面,逢单日从傍晚到半夜里骑着神牛给各家各户送面粉。人们都对李三娘感恩戴德。袁绍为了让李三娘帮他兴兵夺取天下,有一天与妻子刘氏坐着龙车凤辇,到城外去请李三娘和神牛。但是神鸡给李三娘报讯后,她知道袁绍要来,于是骑着神牛,腾云驾雾,向泰山方向去了,以后再也没回来。看来袁绍在冀州,亦非明主,口碑很差,连天上的神仙也知道他做了很多坏事。

董卓篡政后,汉献帝想在汉室宗亲刘虞辅佐下东归洛阳。正好刘虞在幽州“选掾右北平田畴,奉使长安”,汉献帝“见畴等大悦”。于是献帝使田畴仍走老路回幽州联络刘虞,又派在京师为官的刘虞之子刘和潜出武关和刘虞联络。不幸的是刘和在南阳被袁术抓获,刘和把献帝交代去幽州的事情告诉了袁术。而袁术为使王命不达,将刘和扣留下来,使其写信请刘虞发兵。可是幽州的公孙瓒不希望刘虞建功,坚决反对刘虞出兵。刘虞痛斥公孙瓒,派了几千人的队伍去迎接汉献帝。公孙瓒又遣其弟公孙越去南阳,联络袁术,令袁术不要放掉刘和,截夺刘虞的军队。这个时候,袁术做了南阳太守,孙坚领豫州刺史,屯兵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因境内阳城山得名)。公元191年冬,孙坚出兵攻打董卓,作为盟主的袁绍不思出兵相助,却任命部将周昂为豫州刺史,借机袭取孙坚屯兵之地阳城。而“术遣越随其将孙坚,击袁绍将周昂,越为流矢所中死”。不想公孙越到南阳做说客,竟中袁军流矢而死。

公孙瓒被袁绍所骗,怒不可遏,只是因为有青州、徐州战事,暂时无暇西顾。兄弟公孙越死后,公孙瓒更是火上浇油,恼怒异常。公孙瓒把兄弟之死归咎于袁绍,在大破青、徐黄巾之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不经幽州牧刘虞允许,径直率兵三万屯兵磐河,举大旗讨伐袁绍。公孙瓒上书朝廷细数袁绍的不忠、不孝、不仁等十项罪状,号召诸州郡共同讨伐袁绍,“冀州诸城悉畔从瓒”,纷纷响应公孙瓒。

袁绍开始非常害怕,为了取悦公孙瓒,缓和局势,他拔擢公孙瓒从弟公孙范为勃海太守,但公孙范一到勃海,立即带领勃海兵倒戈支持哥哥公孙瓒攻打袁绍。这样,袁绍不得已兵进广川县(今河北枣强县东北),屯兵界桥(三国古战场,今河北威县一带)迎战公孙瓒。

此时,公孙瓒和袁绍都兵至冀州,战争风暴笼罩着冀州大地。袁绍占据冀州,似乎政出有理;公孙瓒盛名之下,常山官吏纷纷归附。是听从袁绍呢,还是跟随公孙瓒呢?既然《云别传》说赵云投奔公孙瓒是“为本郡所举”,可以想见,常山郡守召集郡中官吏,作了一番商议后,才作出决定。

笔者大致叙述一下当时的情景。郡丞说,袁绍四世三公,折节爱士,家中累世高官,声名远播,连董卓也惧怕三分,应该听从袁绍的。此话一出,郡尉立即反对,说,董卓死有余辜,何以用董卓作比?况且袁绍诛杀宦官,令董卓倒持干戈,讨董卓,又不思用兵,使联军生变,志大智小,色厉胆薄,如何令人信服?接下来主簿响应说,袁绍在冀州“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包庇近臣,藏匿罪犯”,实在令百姓痛恨。袁绍没有在冀州留下好的口碑,反观公孙瓒,倒是很多人非常敬佩。诸曹掾史说,当年公孙瓒岳父被诬陷流放,他视岳父如己父,从辽河跋涉至洛阳,至孝至亲感天动地。郡尉又说,公孙瓒作战勇猛,当年和羌胡作战尽选白马,号称白马将军。白马一出,羌胡无人敢挡。其英雄之势,令人肃然起敬,应该遵从公孙瓒。议论来议论去,支持公孙瓒的一方占据了上风,郡守经过深思熟虑,采纳了这一方建议。郡守当即差赵云,率义军投奔公孙瓒,讨伐袁绍袁本初。袁绍占据冀州,不念尽忠王室,却想取而代之,居心不良;又不知稼穑艰难,老百姓“散尽家财,不足应命”。于朝廷、于黎民来说,赵云对袁绍非常憎恨。所以,郡守令出,甚合赵云本意。于是赵云辞别家人,择日率义兵向界桥进发。至于夏侯兰为什么没有和赵云一起投奔公孙瓒,那就不得而知了。两人再次相见,则是十年以后的博望坡战场了。

公孙瓒非等闲之辈,界桥开战,正是雄心勃勃之时。想必营寨如海,旗杆如林,气势如虹。赵云率义军投奔公孙瓒,正好赶上公孙瓒和袁绍在界桥开战。下面根据史料记载,细述赵云投奔公孙瓒的经过。

旗牌官引荐赵云先行来到公孙瓒大帐。公孙瓒端坐在大帐之上,华盔、银甲、赤罗袍,一脸傲气,气冲斗牛。严纲、单经、田楷、公孙范等将校位列两旁,大帐内整肃威严。公孙瓒率兵多年和北方胡人征战,士兵饱受战火淬炼。公孙瓒将旗指到哪里,哪里敌人就灰飞烟灭。公孙瓒兵临界桥,这一带一马平川,利于骑射,时值初春,马肥弓劲,公孙瓒此时自负地认为,袁绍小儿应该是掌中之物,擒来袁绍,冀州必然唾手可得。《云别传》记载了二人初次相见时的对话。时袁绍称冀州牧,公孙瓒深忧州人之从袁绍,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归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议论,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公孙瓒问:听说冀州人都欲依附袁绍,为何你独与他们不同,难道是迷而知返吗?言下之意,公孙瓒想听到一番阿谀奉承之言,比如久仰大名、英名盖世啊等等,结果赵云不卑不亢,回答说我们投奔你,不是偏向你,轻视袁绍,而是从仁政而来。所谓“仁政”,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也是赵云的人生理想。公孙瓒和刘虞共治幽州,刘虞“威信素著,恩积北方”,公孙瓒本来忌恨刘虞,现在听到赵云又讲“仁政”,心中肯定大为光火。自此公孙瓒不将赵云视为心腹,令赵云及众义军到后军听从调遣。

袁绍缺少用兵打仗的经历,所以战斗一开始,袁绍有些害怕。但是袁绍得了冀州,谋士有钜鹿田丰、魏郡审配、广平沮授、颍川辛评、辛毗等,武将有“河间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以及西凉大将麴义、蒋奇、韩猛等,谋士如云,兵多将广,袁绍亦非屈人之下。而且凉州金城人麴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英勇善战,兵皆骁锐,军事力量其实和公孙瓒不分伯仲。

界桥之战终于在公元192年春爆发。公孙瓒和袁绍二军倾巢而出,列好阵势。但见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绣着“公孙”和“袁”字的大旗层层叠叠,随风飘展,仿佛天上翻滚的彩云。公孙瓒把军队分为左右两队,令骑兵护住两翼,左右各五千余人,白马义从为中坚,严装待发。袁绍令麴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强弩手千人布列其中,颜良、文丑再各带弓箭手一千人,分为左右两队;令颜良为左队射住公孙瓒右军,令文丑为右队射住公孙瓒左军。袁绍自己引马步军数万,于后接应。赵云将麴义刺于马下《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记述了这次作战过程。公孙瓒见麴义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盾下不动,(幽州军)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幽州军马驰袁军阵前,被强弩射死一片。麴义纵马出阵,又将严纲斩首。公孙瓒见先锋受挫,立刻派左右两军,前去救援严纲。没想到左右两军,都被颜良、文丑引弓弩手射住,近身不得。颜良、文丑、麴义趁势一同并进,直扑公孙瓒大军。麴义一马当先,把公孙瓒中军执旗官砍死,一路追赶到后军。幽州军大败,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但此时,赵云守住后军,前军虽乱,后军却稳如泰山。赵云挺枪立马,挡住麴义去路。麴义见此人身高八尺,姿颜雄伟,威风凛凛,不怒自威。于是麴义问道:“本将不斩无名之辈,来将何人,报上姓名。”赵云回答:“我乃常山赵子龙。”麴义闻所未闻,心想无名小辈竟敢螳臂当车,真是不自量力,便向赵云杀去。赵云初经大战,其势甚威。赵云迎战麴义,纵出为枪,横扫为棍,一杆枪左右翻飞,上下舞动,虚实变幻,尽枪法之精华,令麴义眼花缭乱。麴义暗暗夸赞,此人勇猛甚于羌兵,想不到公孙瓒帐下还有此虎将。此时赵云也觉得这是一名劲敌,非智取不能获胜。于是赵云虚晃一枪,回马便撤,麴义哪里肯放过,立刻驱马追赶。待麴义近身,赵云回头望月,反手一枪,将麴义挑于马下。麴义大叫一声,逃回本军。据《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记载:“麴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公元200年,麴义因居功自傲,被袁绍捕杀,又分兵扑荡麴义余部。

随后赵云率领后军杀入袁绍军中。赵云一杆枪左右突冲,犹如虎踏羊群,纵横莫当。袁绍正在后军,探马回来禀报,麴义将军已经斩倒公孙瓒大旗,现在正在追杀幽州兵。袁绍很是得意,心想:公孙瓒这个无能之辈,必命葬于此,只要公孙瓒一死,我便立刻夺他幽州。随后袁绍和谋士便出营帐上高处观看,不料却看到一位白袍将领引幽州兵直杀到后军。袁绍吃惊地说:“何人有如此胆量,敢闯我后军?”别驾从事田丰欲扶袁绍退入墙下躲避,袁绍不满,说道:“大丈夫应战死沙场,岂可墙内苟活?”田丰只好调来大戟手百人挡住赵云攻击。此时颜良、文丑回援后军,赵云冲突不进,只好保着公孙瓒杀散袁军,向界桥大营奔来。袁绍驱兵追赶,幽州军后退不及,落水者无数。正在危急时刻,只听山坡后边喊声大起,一彪人马突然从斜刺杀出。为首三员大将,原来是刘备刘玄德、关羽关云长、张飞张翼德三兄弟。三人从高唐县探知公孙瓒和袁绍在界桥交战,特来投奔相助。袁绍将士抵挡不住,各自逃命。公孙瓒“白马义从”残部调转马头,奋力追杀,袁军士卒互相践踏,溃败而去。

界桥之战,公孙瓒没有取得完胜。《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瓒军败走勃海,与范俱还蓟(北京西南一带),于大城东南筑小城,与虞相近,稍相恨望。公孙瓒退回蓟县,兄弟之仇未报,军营又与刘虞驻地很近,公孙瓒心里怨气不小。不过学友刘备刘玄德带着关张二弟到来,公孙瓒非常高兴。公孙瓒表示,袁绍老儿,欺吾太甚,日后定当报仇雪恨。随即引荐赵云与刘关张三弟兄相见。刘备大耳垂轮,面如冠玉,举止之间尽显儒雅之风;关羽面若重枣,相貌堂堂;张飞燕额虎须,声若巨雷,一个个透着英雄之气。《云别传》记载: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资治通鉴》亦记载: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刘备见到赵云,英雄相惜,意气相投,很快结交为朋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