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通达与从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07:48:43

点击下载

作者:李阳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嘉诚传:通达与从容

李嘉诚传:通达与从容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李嘉诚传:通达与从容作者:李阳排版:暮蝉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ISBN:9787551135986本书由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管理的艺术——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与大师同行”系列讲座之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教授、同学们:

屈指一算我的公司已成立了55年,由1950年数个人的小型公司发展到今天全球52个国家超过20万员工的企业。我不敢和那些管理学大师相比,我没有上学的机会,一辈子都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识和学问,管理有没有艺术可言,我有自己的心得和经验。

翻查字典,“艺术”的定义可简单归纳为人类发自内心的创作、作为、原则、方法或表达,一般带美感,能有超然性和能引起共鸣,是一门能从求学、模仿、实践和观察所得的学问。光看这些表面字词,管理学几乎和艺术可混为一谈,那么我今天就应该没有什么好讲了。

你是老板还是领袖?

我常常问我自己,你是想当团队的老板还是一个团队的领袖?一般而言,做老板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的地位之便,这可来自上天的安排或凭仗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较为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要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成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首先,想当好的管理者,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项重大责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儒家之修身、反求诸己、不欺暗室的原则,西方之宗教教律,围绕这题目落墨很多,到书店、在网上自我增值的书和秘诀多不胜数。我认为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变为能力的催化剂。这“化学反应”由一系列的问题开始,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中,要经常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抗争命运的决心,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资讯有机会,有没有实用智慧的心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妥善处理的心力?你的答案可能因时、因事、因处境,审时度势而有所不同,但思索是上天恩赐人类捍卫命运的盾牌,很多人总是把不当的自我管理与走霉运混为一谈,这是很消极无奈和在某一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14岁,穷小子一个的时候,我对自己的管理方法很简单,我知道我必须赚取一家勉强存活的费用。我知道没有知识我改变不了命运,我知道当时的我没有本钱好高骛远,我也想飞得很高,在脑海中常常记起我祖母的感叹:“阿诚,我们什么时候能像潮州城中某某人那么富有。”我可不想像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Icarus)一样,凭仗蜡做的翅膀翱翔而坠落。我一方面谨守角色,虽然我当时只是小工,但我坚持每样交托给我的事做得妥当出色;一方面绝不浪费时间,把任何剩下来的一分一毫都购买实用的旧书籍。我知道要成功,怎能光靠运气,欠缺学问知识,程度与人相去甚远,运气来临的时候也不知道。还有一个小但重要的点,我想和同学分享,讲究仪容整齐清洁是自律的表现,谁都能理解贫困的人衣服选择不多,但能选择自律心灵态度的人更容易备受欣赏。

22岁我成立公司后,进取奋斗的品德和性格对我而言层次有所不同,我知道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是低循环过时的观念。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素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捷径。知识需要和意志结合,静态管理自我的方法要延伸至动态管理,理性的力量加上理智的力量,问题的核心在如何避免聪明组织干愚蠢的事。“如果”一词对我有新的意义,多层思量和多方能力皆有极大的价值,要知道“后见之明”在商业社会中只有很狭隘的贡献。人类最独特的不仅是我们有洞悉思考事物本质理智,而是我们有遵守承诺、矫正更新的能力,坚守价值观及追求目标的意志。

商业架构的灵活制度要建基于实事求是、能有自我修正挽回的机制(Check and balance)。我指的不单纯是会计系统,而是在张力中释放动力,在信任、时间、能力等范畴建立不呆板、能随机应变的制度。你们也许听过我说企业应在稳健中寻找跳跃的进步,大标题下的小点要包括但不局限于:开源对节流、监督管治对创意和授权、直觉对科学观、知止对无限发展等。(见演讲稿《赚钱的艺术》)

每一个机构有不同的挑战,很难有绝对放诸四海皆准、皆适用的预制组件,老实说我对很多表面的、人云亦云的专家分析是“尊敬有加”,心里有数;说得俗一点儿,有时大家方向都正确,耍的却是花拳绣腿、姿势又不对。管理者对自己负责的事和身处的组织有深层的体验和理解最为重要。了解细节,经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

其次,成功的管理者都应是伯乐,摩登(现代)伯乐的责任在甄别、延揽“比他更聪明的人才”,但绝对不能挑选名气大而妄自标榜的企业明星。高度竞争社会中,高效组织的企业亦无法负担那些滥竽充数、唯唯诺诺、灰心丧志的员工,同样也难负担光以自我表演为一切出发点的“企业大将”。挑选团队,有忠诚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谨记光有忠诚但能力低的人和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同样会迟早累垮团队、拖垮企业,是最不可靠的人。要建立同心协力的团队第一条法则就是能聆听得到沉默的声音,问自己团队和你相处,有无乐趣可言,你是否开明公允、宽宏大量,能承认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创造的能力,有原则和坐标而不是费时失事矫枉过正的执着者。

领袖管理团队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杠杆”心态,“杠杆定律”始祖阿基米德(前287~前212)是古希腊学者,他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举起整个地球。”支点是效率和节省资源策略智慧的出发点,试想与赫拉克勒斯(Heracles,希腊神话中最勇武的英雄)单凭个人力气相比,阿基米德要有效得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这概念简单扭曲为四两拨千斤、教人以小搏大。聪明的管理者专注研究的是支点位置,支点的正确无误才是结果的核心。这门功夫倚仗你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力,能否洞察出那些看不见的联系之层次和次序。今天我们看见很多公司只看见千斤和四两的直接可能而忽视支点的可能性,因过度扩张而陷入困境。

我未有你们幸运在商学院聆听教授指导。告诉你们,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翻阅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书,表面上很无聊,但别的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方向的选择和公司资源的分布有很大的启示。

对我而言,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把持和尊重,正现金流的控制,公司预算的掌握,都是最基本的元素。还有两点不要忘记:第一,管理人员特别要花心思在脆弱环节;第二,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均是一种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对企业在一夕间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最后,好的管理者真正的艺术在其将新事、新思维与传统中和更新的能力。人的认知力由理性和理智的交融贯通,我们永远不是也永远不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人”,有时我很惊讶地听到今天还有管理人以“劳累”为单一卖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方法重要,君子的定义也同样重要,要保持企业生生不息,管理人要赋予企业生命;这不单只是时下流行在介绍企业时在Powerpoint打上使命,或是懂得说上两句人文精神的语言,而是在商业秩序模糊的地带力求建立正直的方针。这路并不好走,企业核心责任是追求效率及盈利,尽量扩大自己的资产价值,其立场是正确及必要的。商场每一天都如严酷的战争,负责任的管理者捍卫企业和股东的利益已经天天筋疲力尽。永无止境的开源节流,科技更新及投资增长,却未必能创造就业机会,市场竞争和社会责任每每两难兼顾,很多时候,也只能是在众多社会问题中略尽绵力而已。

我常常跟儿子说:你要建立没有傲心但有傲骨的团队,在肩负经济组织其特定及有限责任的同时,也要努力不懈,携手服务贡献于社会,这不能只是我对你一个希望,而是你对我的一个承诺。今天也和大家共勉。李嘉诚2005年6月28日第一章收购和记黄埔,开启新篇章

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第一节患病的和记黄埔

对李嘉诚来说,1979年是难忘的。这一年,中国内地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潮。这一年,李嘉诚应荣毅仁之邀前往北京,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专门负责联系外商到中国投资事宜。这一年,李嘉诚从汇丰手中接过了和记黄埔20%的股权,李嘉诚的事业也因此有了质的突破。

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总资产高达60多亿港元,远远高过总价值不到7亿港元的长江实业。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嘉诚将资产高出自己十倍的和记黄埔从汇丰银行手中,稳稳地接了过来,成为该集团最大的股东。

和记黄埔分为两大部分: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

1863年7月1日,怡和洋行、大英轮船公司、德忌利士火轮公司等几家公司共同创办了香港黄埔船坞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会主席一职,由铁航轮船公司驻港监事托马斯·苏石兰出任。1865年,黄埔船坞有限公司并购石排湾船厂和贺普船坞,通过整合,大大提升了自身实力。之后,还吞并了大角咀的四海船坞等公司,成为香港修船和造船行业的佼佼者。

20世纪初,黄埔船坞的规模已经十分可观,整个船坞总雇工数高达4510人。它拥有非常先进的设备,除了可以建造出各式各样的船舶,还能为香港商船和远东海面的船只提供各种维修养护服务。它和太古船坞、海军船坞并称为香港的三大船坞,名声红极一时。香港的船商没有不知道黄埔船坞的。在众船商眼中,无论是建船,还是修船,黄埔船坞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该船坞一直号称具有修理、建造万吨级轮船的能力。除了修船造船外,黄埔船坞还经营码头仓储业务,是多元化企业。

和黄埔船坞的成功历史相比,和记洋行则要逊色很多。它创办于1863年,最早主要从事印度棉花、英产棉毛织品、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和香港本地的零售业。最开始那几年,和记洋行的发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也没有什么名气,根本无法和当时的怡和洋行、太古银行同日而语。1873年,英国商人夏志逊,从创始人吴克手中接过了和记洋行,成为它的第二任主人。20世纪初,和记洋行进入中国内地,先后在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分行。“二战”之后,祈德尊家族成了和记洋行的新主人。祈德尊并不是一个低调稳健的人,他贪大求全、好大喜功,从接手和记洋行开始,便展开了一连串的扩张吞并计划。早已在“二战”中经历过无数拆组的和记洋行经营状况十分不佳,但祈德尊不 管不顾,只知道一味地吞并收购,将黄埔船坞、屈臣氏、均益仓等大公司和许多还没有上市的小公司都收归旗下。最多的时候,他手中一共控制了360家公司,光海外公司就有84家,一时风头无两。

香港人多地少,祈德尊算准地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成为最兴旺的产业之一。他将自己在九龙半岛东侧的码头船坞关掉,将修船的业务和太古船坞合并,一同迁往青衣岛。其他货仓码头也被他转移到了葵涌发展。如此大费周章,就是为了腾出土地以便进行房地产开发。

祈德尊的做法使他成了众人口中“食欲过盛,消化不良”的代表人物。很多企业在被他吞并后经营状况并不好,这些公司的存在对原本效益不佳的和记洋行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大家都说他是长了钢牙铁嘴的年迈老人,笑话他有福吞下这么多产业,却无福享用。

在祈德尊的错误领导下,和记洋行的效益越来越差,所欠的债款越来越多。然而祈德尊对自己的错误丝毫没有反省的意思,依旧我行我素,导致和记洋行的经营运作愈发艰难。

好在祈德尊运气不差,正好碰上全球股市大涨。20世纪60年代后期,股市大牛冲天之时,祈德尊凭着自己在股市上的经验,利用此次股市大涨的机会大展拳脚,广泛进行股票投机,所得资金全部用来弥补和记洋行的财政黑洞。

1967年,香港政局动荡,投资商们害怕亏损过多,纷纷将自己手中的股票、物业抛出,而此时的和记洋行非但没有效仿众人,将自己手中的股份和物业抛出,反而还从其他股民手中收购了很多股份。1969年,和记国际为了收购黄埔船坞的股权,以向外发行优先股的方法,通过市场集资7200万港元。该计划圆满完成之后,和记国际成功收购了黄埔船坞30%的股份,为和记国际和黄埔船坞日后携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记国际收购黄埔船坞后,马上重组公司的业务,意图推动公司向多元化发展。完成重组后,黄埔船坞立即紧锣密鼓地在红磡兴建了一座货柜码头,开始全力发展自己的货柜运输业务。之后,它又和华资地产公司共同成立了都城地产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主要对象就是黄埔船坞内的剩余土地。一年后,和记国际通过黄埔船坞收购了港岛的大型货仓集团——均益有限公司。这样,和记国际旗下便拥有了黄埔船坞和均益仓两家大型公司。这两家公司在香港均拥有大量的土地,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土地多在郊区,属于廉价的地皮。但和记国际还是凭借这些土地,成了香港拥有土地最多的地王。这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的发展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拥有大量的廉价地皮。因此,和记国际的成功引起了李嘉诚的注意。

1973年,香港股市开始回落,股市热潮开始渐渐冷却。3月份,恒生指数从1774点股市高位落下。尽管如此,和记国际依然大量借贷巨款用于投资,尤其是借入风险极大的瑞士法郎,这直接为和记国际日后深陷危机埋下了伏笔。股市回落没多久,便爆发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香港股市在多重刺激下大幅度下跌,一直跌到1974年年底,此时和记国际的股价已经从1973年3月的每股44元港元跌到了每股1.18港元,整个公司的市值也跌到了3.4亿港元,仅仅是公司最鼎盛时期的4.7%。1974年到1975年间,和记国际财政年度一共亏损了1.29亿港元。

对和记国际来说,1973年绝对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整个公司在这一年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在这些接踵而来的灾难的打击下,原本就有财政危机的和记国际自然不可能凭借自身力量渡过这次难关。市场上不断传出该公司破产倒闭的消息,闹得股民们人心惶惶。为了将公司从严重的财政危机中解救出来,祈德尊立刻召集股东大会,要求股东供股1.75亿港元。这一提议被汇丰银行拒绝了。和记国际的债权人没有放弃对和记国际欠款的追讨,他们纷纷来到当地的法院,希望和记国际可以清盘还债。

当时,作为和记国际股东的汇丰银行向其董事局提出收购建议。汇丰大班准备以1.5亿港元收购和记国际33.65%的控股权。如果收购成功,汇丰银行将代替祈德尊家族,成为和记国际最大的股东。其实汇丰银行早就有将和记国际纳入旗下的想法,也曾间接婉转地向祈德尊提过此事,只是被祈德尊拒绝了。如今,和记国际深陷危机之中,早就没了往日的风光。汇丰银行若是此时正式提出收购建议,处于被动的和记国际除了接受别无他法。事实也正如汇丰所料,和记国际在万般不愿之下,不得不接受了汇丰银行的收购建议。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助和记国际渡过了财政难关。和记国际如约召开记者会,宣布将和记国际33.65%的股份转让给汇丰银行,自此,汇丰银行成为和记国际最大的股东。

据说,祈德尊家族和汇丰银行签订转让合同的当天,汇丰银行的代表公开表示,汇丰会在和记国际经营情况转好后,在合适的时机,将手中的股份抛出。这是祈德尊同意转让和记国际的要求,汇丰为了表示对曾经合作伙伴的尊重,特意在公众面前向他保证自己必定会遵守承诺。李嘉诚知道这件事后,非常兴奋,可是以他当时的实力,根本不可能从汇丰银行手中买下和记国际。好在当时和记国际负债累累、经营萧条,即使换作汇丰经营,想要恢复盈利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就为他提供了机会。第二节“公司医生”韦理

汇丰银行接手和记国际后,立马展开了对和记国际董事局的重组工作。祈德尊也在此次重组中黯然离去。随着他的离去,和记国际的祈德尊时代也结束了。和记国际正式从一个家族企业转型为非家族性的集团公司。为了让这个新集团公司更好地发展,汇丰银行找到了当时号称“公司医生”的韦理,希望由他出任和记国际董事局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的职位,代为主持管理和记国际。

号称“公司医生”的韦理,在这之前从未管理过巨型企业,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此,汇丰银行最初找到韦理之时,韦理并没有马上同意。韦理很清楚,自己缺乏这样的经验,不一定能够胜任。之后,架不住汇丰银行的多次邀请,他才同意担任该公司的董事局副主席。

和记国际在祈德尊主政时亏损严重,根据相关报道,和记国际当时光短期负债就有7.6亿港元,除此之外还有5.7亿港元的长期债务。而且公司当时的组织架构混乱不清,想要经营这样一家公司着实困难。

韦理确实是一个认真负责的经理人。出任和记国际副主席的第一天,他便在股东大会上向众股东表态,一定会尽心竭力地经营好和记国际。同时,他还在会议上提出了在预定期限内要完成的各项目标,其中包括减少公司的经常性开支、建立财务控制制度、全面减债计划、清除亏损的部门和公司等。会议结束当天,他便开始了整顿工作,将自己在会议上所提到的内容一件件地进行落实。

祈德尊当政时吞并了很多公司,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公司因为经营不佳成为集团负担。经过严格筛选,那些经营不利、没有发展的公司都被韦理处理掉了。为了方便管理旗下公司,韦理常常会和附属公司的管理人员开会,他要通过沟通更好地了解他们,了解和记集团名下的小企业,通过了解,找到最适合的管理方式。

1976年年底,和记集团获得综合盈利1.07亿港元,虽然不高,但是已经呈现出上升趋势。韦理作为和记集团的总裁,得到了260万港元的巨额花红。这笔资金可以说是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和记股东们,对他能力的一种肯定。

解决了一系列附属公司的问题后,韦理马上将重点转到了公司财政上。之后,他开展了一系列财政改革计划,以期还清公司欠款,填补财政漏洞。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和记国际内部管理层的改组已经基本完成,那些亏损额度大的项目也被终止,公司运作逐渐步入正轨。韦理终于可以空出时间来思考公司的未来了。

经过思考,韦理认为,黄埔船坞拥有的地皮数量非常多,若是可以对这些地皮进行开发利用,必定可以为公司带来不错的收益。但是,黄埔船坞缺少开发地产相关的专业人才,若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想要开发黄埔船坞的地盘就很困难。这让一度信心满满的韦理陷入了沉思。第二天,韦理照常参加了和记国际的董事会,他坐在会议室的正中间,看着和记国际的股东们激烈地争辩,突然觉得和记国际在人才积累上要比黄埔船坞充足的多。要是能把黄埔船坞名下的地皮转给和记国际,就能得到更好的开发。这个想法在韦理脑中出现的一刹那,韦理整个人都惊呆了,他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个计划,看看有没有不妥的地方。韦理细细地思考了一遍自己的计划,越思考越觉得可行。于是,他马上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和记国际的股东们,并申请董事局同意。1977年12月21日,和记国际董事局通过了韦理的建议,同意合并黄埔船坞与和记国际。1978年的1月3日,和记国际与黄埔船坞合并,更名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也正式取代了和记国际的上市地位。

当时,重新整顿后的和黄集团有限公司名下共有八家公司,分别是和记黄埔、和记地产、和宝、屈臣氏、都城地产、均益仓、安达臣和海港工程,所经营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包括进出口贸易、批发零售商业、商务、货柜运输、船坞修建、货仓运输、地产物业、采矿业、建筑业,以及金融投资等业务。在韦理的管理下,和黄经营得越来越好,公司拥有大量的商铺,全部出租给商户,赚到了大量流动资金,为公司急需的现金流量提供了保证。这一系列的进展中,韦理的身影随处可见,也正是因为他夜以继日的努力,才使和记黄埔的经营状况慢慢走出泥潭。第三节人情就是财富,顺利获得和黄股份

汇丰大班沈弼常说:“银行不是慈善团体,不是政治机构,也不是英人俱乐部,银行就是银行,盈利是它唯一的宗旨。”在沈弼看来,能否为汇丰带来好处,是他做生意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对汇丰有利的事情,他做;会损害汇丰权益的,他绝不会碰。简单点儿说就是谁能为汇丰带来利润,谁就是好朋友;谁会损害汇丰的利益,谁就是他的敌人。

沈弼是汇丰银行历史上最出色的大班之一,作为一个银行家,沈弼在为和黄集团选择新东家一事上,考虑的最多的一点就是:这个人是否能将和黄集团经营好。至于这个人是谁,是哪国人,他一点儿都不在乎。沈弼在这件事上的豁达和明智,为日后李嘉诚接手和黄奠定了基础。

早在李嘉诚打败置地、拿下香港地铁中环上盖物业发展权的时候,沈弼就开始注意这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了。之后,二人合作重新修建了香港华人行,期间,李嘉诚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敬业精神,均给沈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得知李嘉诚有意争抢九龙仓的时候,沈弼亲自到长江实业和李嘉诚见面,劝说他放弃九龙仓的股份,并承诺若是李嘉诚有意收购和黄集团,他必定会全力相助。沈弼承诺的条件对李嘉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和黄拥有大批地皮物业,还有收益稳定的连锁零售业,是一家极有潜力的集团公司。与和黄集团潜力匹配的是它高达62亿港元的总资产,若是没有汇丰银行帮忙,即便李嘉诚使尽力气,也不可能吞下这块肥肉。因此,当沈弼说明来意后,李嘉诚立马同意卖沈弼一个面子,将手中九龙仓的股票全部卖给包玉刚。

当时,九龙仓股票遭股民争抢一路飙升,收购难度不断加大。九龙仓在李嘉诚眼中逐渐失去了价值,若是拿它与和黄集团相比的话,更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李嘉诚对九龙仓的态度转变得如此之快和他的性格有关,他从不刻意寻找竞争对手,也从不曾发起过恶意的收购,他时常告诉自己,做生意和买古董不一样,没有没必要为了一桩生意丢了朋友。若是竞争对手不抱善意,李嘉诚也从不恶意抬价。他主张一切顺其自然,生意能接下来最好,接不下来就走人,反正天下那么多生意,不愁这一桩。李嘉诚的这种处世态度,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其中就包括沈弼和包玉刚,他们都非常愿意和这样一个有头脑够真诚的人合作。

1978年7月,包玉刚为了收购李嘉诚手中的九龙仓股票,托沈弼约李嘉诚在茶室见面。见面前,包玉刚大量翻阅了李嘉诚的资料,了解李嘉诚的为人后,他更加愿意和这位商友在转让九龙仓股份一事上“亲上加亲”,将自己手中和记黄埔的股份,当作他从李嘉诚手中收购九龙仓股份的条件转让给他。包玉刚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掌管九龙仓与和黄集团,所以他愿意让出自己在和黄集团的股份,以此为交换。在商场拼战多年的包玉刚绝对不是等闲之辈,未见对手,便已经找到了可以让对手心动的条件。

二人见面后,没有太多言语,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对此次交易的要求,所以整个交易过程异常顺利。没过多久,二人便达成了协议。李嘉诚将手中持有的2000万股九龙仓股份,全部转让给包玉刚。作为回报,包玉刚则将包氏集团持有的9000万股和黄集团股份转给李嘉诚。就这样,李嘉诚和包玉刚从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寥寥数语间,二人在九龙仓与和黄集团的位置,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九龙仓从此跟李嘉诚再无关系,包玉刚也不再是和黄集团的股东,他们从之前的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

和包玉刚以高价买进九龙仓股票相比,李嘉诚轻而易举地就吸收了和黄集团9000万股股份,显然是更大的赢家。而且,和黄集团拥有大批地产物业,是很多香港商人做梦都想得到的企业。如今,包玉刚居然为了得到九龙仓,将自己在和黄集团的股份统统让给李嘉诚,实在让人不解。万事两难全,当时仅凭包玉刚自身的力量,实在无法兼顾九龙仓和和黄。据说,事后包玉刚曾跟身边的朋友谈过此事,称他当时也是逼不得已。包氏集团若想上岸发展,就必须掌控九龙仓,这是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因此只能将众人口中实力雄厚的和黄集团放下,只怪造化弄人,怨不得他人。和包玉刚在九龙仓争夺战中的步步维艰相比,李嘉诚掌控和黄的道路则要顺畅得多。李嘉诚从包玉刚手中获取的和黄集团的股份,是他收购和黄集团的第一步。第四节互利互惠,得到汇丰鼎力支持

长江实业在李嘉诚的带领下,发展得越来越好,业务范围和公司规模不断扩展。根据公司的发展需求,李嘉诚先后和会德丰、利丰、港灯等老牌公司合作,发展他们手中大量的地皮物业,从中获得了不少利润。之后,他又和中资公司侨光置业合作组建了地产公司,并成功夺得沙田火车站上盖物业发展权。沙田火车站是香港的黄金地盘,李嘉诚在此兴建的大型水泥厂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刚刚建成便收获订单无数。

1979年10月2日,国务院公布李嘉诚、霍英东以及王宽诚为国务院下属部级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其中,霍英东和王宽诚早就和中国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可说是众望所归。和这两位相比,李嘉诚的出现则让民众略感惊讶。当时的资讯没有现在发达,内地和香港间的沟通联系也不像现在这样密切,因此,李嘉诚这个在香港众人皆知的优秀商人,不被内地居民所了解也就说得通了。此事事关重大,中国政府这样做,一定有深层的原因。很多关注国家大事的人,纷纷去查看李嘉诚的资料,才知道原来这个相貌平平的商人在香港的名气居然如此之大。

李嘉诚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的消息传回了香港,香港民众比李嘉诚还高兴。因为这件事不仅体现出李嘉诚在北京领导层心中的社会政治地位,还说明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信赖香港人民。香港人民个个以李嘉诚为荣,再也没有人怀疑李嘉诚在商界的地位了。有了政府和人民的肯定,李嘉诚觉得已经是时候将目标转向和记黄埔了。

和记黄埔与九龙仓不一样,它不是家族性质的公司。因此收购和黄不会像九龙仓大战那样,遭遇来自家族势力的顽强抵抗。和黄集团虽然号称香港第二大洋行,但其内部并不像汇丰一样团结,而且因为迟迟没有理顺众股东之间的关系,导致股东们想法各异,争执不断,他们正期盼出现一个强力的领导,来凝聚公司的力量。李嘉诚想,只要自己的决策能力赢得和黄集团的股东们的信服,股东们就应该不会反感由他这个华人担任和黄大班。他自信有能力利用好和黄的资源,把和黄发展得更好。

然而,眼下摆在李嘉诚面前的难题,是他要如何持有足够的和黄集团股份。当时,长江实业总资产为6.93亿港元,而和黄集团市值高达62亿港元,将近长江实业的十倍。在这样悬殊的差距下,长江实业想要收购和黄集团,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李嘉诚从小就喜欢挑战自己的极限,和黄集团是他中意的企业,他不会轻易放弃,他要寻求帮助。于是,李嘉诚想到了沈弼。

早先,他答应沈弼放弃争抢九龙仓,将自己手中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包玉刚,那时沈弼曾间接告诉过李嘉诚,若是以后有困难,他必定会帮忙的。于是,李嘉诚联系沈弼,向他表明了自己想要收购和黄集团的想法。双方都是聪明人,知道对方要什么,因此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进入主题。李嘉诚说:“我有心收购汇丰银行手中的和黄集团股份,不知道沈先生是否愿意割爱。”沈弼回答道:“香港《公司法》《银行法》规定,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接管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但不可长期控有该企业。我在接管和记国际的时候,就曾经向众人承诺过,汇丰只是短暂地经营和记国际,等它恢复盈利后,我会找个合适的机会,有秩序地出售持有的和记国际的股份。从重建华人行开始,我就很欣赏李先生的才能和为人。若是李先生想买和记黄埔股权的话,我会很愿意卖给你。在这里我可以向李先生承诺,只要你开出的条件合适,汇丰银行在出售和记黄埔普通股权时,都会为长江实业提供最好的选择和机会。”

李嘉诚知道,长江实业若想收购和记黄埔,必定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汇丰银行是和记黄埔的大股东,拥有雄厚的资金,若是可以得到汇丰银行的相助,收购和黄集团的计划便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了。这也是李嘉诚愿意在九龙仓一事上退让的原因。在和包玉刚见面之前,李嘉诚曾仔细翻阅了包玉刚的发家史,知道他的船王称号,一半是靠自己,一半是靠汇丰的支持。汇丰银行相信包氏集团的能力,必定可以偿还贷款和利息。再加上包玉刚为人诚信,言出必行,绝对不会欠人钱财不还。所以,虽然包氏集团的航运业务在香港开展得较晚,但汇丰银行给包氏集团提供的资金却是最多的。李嘉诚有理由认为,汇丰银行在处理和记黄埔的问题上,也会坚持这个态度。事实正如李嘉诚所料,沈弼选择李嘉诚接手和记黄埔,完全是因为他相信李嘉诚的能力和信用,认为和记黄埔在李嘉诚的手里一定可以发展得很好。因此,沈弼才将和记黄埔这家由英国人长期控有的洋行,交付到李嘉诚的手中。这样不但可以让汇丰摆脱一个大包袱,还能保住大量汇丰持有的和记黄埔的优先股份,等和黄集团经营良好之时,汇丰还能获取一大笔利润。第五节让李嘉诚直冲云霄的“世纪交易”

汇丰大班沈弼通过电话告诉李嘉诚,汇丰会优先考虑李嘉诚的任何可行性建议。得到汇丰大班沈弼的亲口承诺,李嘉诚当即斩断了自己收购和记黄埔的种种犹豫,一心一意地展开了他吞并和记黄埔的计划。据说,这通电话之后,李嘉诚频频约见沈弼,围绕和记黄埔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在和记黄埔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李嘉诚卓越的想法和建议,大大超乎了沈弼的意料,使沈弼在惊喜的同时,不得不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李嘉诚本是一个低调的人,这次肯在还未获得和记黄埔股权的情况下,大谈自己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法,全是因为他摸透了汇丰出售股权的真正意图,不是为了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后的和记黄埔能够带来长期回报。所以,他愿意早点儿让沈弼知道自己对和记黄埔的发展规划,给他吃一颗定心丸。

另一方面,包玉刚对李嘉诚在九龙仓争夺战中的义举大为感动,他觉得自己欠李嘉诚一个人情。于是,他亲自赶往汇丰银行总部,劝说汇丰的各个股东,让他们放心将和记黄埔交给李嘉诚。据消息称,汇丰为出售所持和记黄埔股权,曾经联系过很多买家,但都觉得不合适。而沈弼从很早开始,就十分欣赏李嘉诚,他和李嘉诚初次见面后,还专门写了一篇赞美李嘉诚的文章。汇丰的很多股东都是因为那篇文章才开始关注李嘉诚的。有了这篇文章的铺垫,包玉刚的劝说计划自然就非常顺利。因此没过多久,汇丰董事局便同意将名下和记黄埔的普通股,全部转给李嘉诚。

有了和记黄埔大股东汇丰的支持,李嘉诚得到和记黄埔可说是水到渠成,几乎没费什么力。据李嘉诚回忆,他和沈弼关于这宗交易的拍板会晤是在长江实业公司总部的顶楼上,他们的讨论都是在饭桌上进行的。沈弼在觥筹交错间,便和李嘉诚就和记黄埔的普通股股权转让一事,达成了协议。

李嘉诚吸取上次争夺九龙仓时消息外泄的教训,非常重视和记黄埔收购计划的保密工作。因此,整个收购计划的商谈工作,都是在外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的。除了汇丰手中的股权,李嘉诚还采用和他当时收购九龙仓一样的方法,分散户头,从散户手中吸收和记黄埔的股份。有了这些股票,再加上他从包玉刚手中得到的9000万股和记黄埔的股票,李嘉诚距离掌握和记黄埔又近了一步。

1975年9月25日下午4点,沈弼在公司主持了一次汇丰董事局会议,商讨把名下和记黄埔的股份转让给李嘉诚一事。说来也巧,召开会议当天,同为汇丰银行董事的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因为某些原因,都没有代表出现在此次会议上。这对于李嘉诚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因为不管是怡和还是太古,都是英资企业,骨子里就是看不起华商的。他们一定会反对将和记黄埔转让给李嘉诚。少了他们的反对,剩下的股东经过之前包玉刚和沈弼的连番游说,都或多或少地对李嘉诚有了一些了解,他们相信包玉刚和沈弼看人的眼光,相信李嘉诚能够带领和记黄埔走上良好的发展道路。没有不看中利益的商人,既然有利可图,他们自然同意。他们并不在意将和记黄埔的股份转让给华人商人,他们只在乎自己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好处。只要李嘉诚让和黄盈利,他们就能获得好处。于是,在“是否同意由李嘉诚接管和记黄埔”一事上,很多人都投了赞成票。董事局决定采纳汇丰大班沈弼的意见,将汇丰名下和记黄埔的普通股悉数转让给李嘉诚的长江实业。

会议结束后,沈弼如释重负地从会议室出来,让秘书致电给和记黄埔的行政总裁韦理,在电话里向他讲述了汇丰银行对于抛售和记黄埔普通股的下一步处理。韦理听说和记黄埔的股东是一位华商时,非常吃惊。但沈弼明确告诉他,这个意见已经得到了汇丰董事局的认可,马上就会实施。韦理心知此事已成定局,自然无可奈何。就这样,和记黄埔的股东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自己的同胞汇丰给出卖了。这可气坏了和记黄埔的一众股东,放言要找沈弼讨个说法,问问他到底为什么要将英国的企业出卖给一个中国人。他们虽然气愤沈弼的“卖国贼”行为,但并没有真的去找沈弼的麻烦。

其实说沈弼将和记黄埔的股份转卖给李嘉诚是“卖国行为”,还是有失公允的。毕竟沈弼完全是出于公心。不过也有人说,沈弼将和记黄埔转卖给李嘉诚,除了为和记黄埔的发展考虑,还有看中李嘉诚发展潜力的考虑。虽说当时的李嘉诚无论是身份还是地位,都无法和这位英资银行的大班相提并论,但是这并不妨碍李嘉诚日后会出人头地。沈弼是汇丰银行最优秀的大班之一,眼光自然不会差,他必定是早就看出了李嘉诚的潜力,因此早日进行人脉投资。同时,他还能通过这件事情,赢得北京方面的好感,使汇丰银行与和记黄埔可以在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后,继续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

挂断韦理的电话后,沈弼马上拨通了李嘉诚的电话,将刚才汇丰董事局会议的结果转述给李嘉诚,并诚恳地拜托李嘉诚,一定要尽心尽力地经营和记黄埔,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向和记黄埔的众股东交代。

同天晚上,李嘉诚在华人行21楼长江实业总部会议室举行了股东大会,讨论收购和记黄埔股份一事。这次会议被称作是长江实业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在长江上市之后,举行得最振奋人心的一次股东大会了。一贯冷静持重的他,在会议上非常激动地向众人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前提下,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有的9000万普通股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股权。自此,长江实业成为和记黄埔最大的单一股东。”

有人在热烈的掌声中提问:“为何只买入汇丰银行手中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购入优先股呢?”李嘉答道:“以资产的角度看,和记黄埔绝对是一家很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它的地产部分和我们公司的业务几乎完全一样。我们觉得和记黄埔有很好的远景,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与公司的盈亏无关,也不具有该公司的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我们在做出这一决定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获取和记黄埔集团名副其实的控股地位。我个人认为,既然选择相信它,就要陪同它的成长,和它一共努力,无论盈亏都要共同承受。”当天,李嘉诚和汇丰银行终于就收购和黄股份签署了协议,完成了这宗影响长江实业发展的世纪性的收购。

次日,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一事响彻香港新闻界。所有媒体都在自己的报纸和杂志上的醒目位置使用大幅标题报道这一事件。他们形容李嘉诚这次是“蛇吞大象”,形容此次收购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收购。这个消息就像在香港上空投放了一颗原子弹,迅速成为公众讨论最热烈的话题。香港《远东经济评论》将此事称为:“一宗可以让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直冲云霄的世纪交易。”

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董事局一事,让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股票直线走高。小市带动大市,整个香港股市狂涨不止,当日恒生指数飙升到25.69点,成交额高达4亿多港元。由此可见,香港股民对李嘉诚和长江实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任和肯定。

2002年,李嘉诚在回答BLOOMBERG MARKETS专题访谈时,曾被要求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你的事业生涯中,哪项是最佳的交易?哪项是非你所料?你如何评价1979年从汇丰银行手中收购和黄股权的商业交易?当你知道已获得该历史性公司的控制权,以及已晋身由英资垄断的商界精英圈子时,你有何感觉?”

对此,李嘉诚是这样回答的:“集团业务广泛,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有些项目发展较快,有些则发展较慢,负责业务的管理人员会不断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经营策略。集团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过无数的交易,其中近年最被广泛报道的是1999年向Mannsmann出售Orange,也是令人难忘的,这是历史上利润最高的交易,对买卖双方和Orange的股东均属有利,是一项三赢的交易。另外,回顾1979年,集团收购和黄的交易,实际意义非常重大。不过,如果我当时没有收购和黄,我亦会收购其他外资综合企业公司。踏入20世纪70年代,我的实力比较好,开始注意外资控制的机构,发现他们用很少股份便可控制庞大资产。我计划收购一间具有潜质资产的公司,并将它发展为跨国企业。和黄当时可以说没有什么在香港以外的业务,全在我入股后才开始拓展,至今在全球41个国家投资及经营,员工人数超过15万。当时传媒忽略了一点,汇丰为什么把股份卖给我?最大原因是认为由我买入这些股票,可以使这间公司得到好的管理,使它的业务发展得更理想,结果我亦不负众望,将和黄发展为一间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

李嘉诚还说:“和黄集团在我接手的时候,就有很多不被外界知道的内部问题了。我在这上面花费很多心血和精力,详细了解这些问题,并加以改善和处理,深入研究各行业及管理制度,加速其发展。很多人认为我能从汇丰银行手中接下和黄集团,是一项非常划算的交易,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和黄集团内部那些非外人所知道的问题,我为了将它们逐一解决,可谓费尽心力,其艰苦情形实非他们所能了解。”

由此可见,虽然长江实业因为和记黄埔的并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种成就并非是单方面的,和记黄埔同样因为李嘉诚的加入,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都说不怕苦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其实非也,真正的强者应该既不怕苦,又善于学习和总结,然后以自己敏锐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处事能力,趋利避害,用最短的时候,做最多的事情。李嘉诚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既是一个能吃苦的人,又是一个有头脑的商界精英。第六节顾全大局,拒绝担任总经理

据说长江实业成功收购和记黄埔后,市场上传出“和记黄埔的股东要集体反对新主席李嘉诚”的小道消息。和记黄埔实力雄厚,背景强大,公司的股东也不好惹。听到这个消息后,长江实业的员工们担心极了,他们都在心里为李嘉诚捏了把汗。有员工气不过,跑到李嘉诚的办公室,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嘉诚,让他早做准备,并气愤地表示,公司被收购是很平常的事情,和记黄埔的股东们纯属无理取闹。

看着员工为自己打抱不平,李嘉诚心里很感动,他让员工先坐下来冷静冷静,此事没有外界传得那么严重。李嘉诚告诉这位员工:“公司被收购确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和它一样正常的自然还有被收购公司股东们的负面情绪,我们当初既然决定这样做,就应该想到会有这样的后果,没有必要生气。再说,和记黄埔是老牌英资洋行,香港一直以来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因素都让英国人觉得自己比华人高一等,一直以人上人自居。在这样的思想下,他们自然更加无法接受和记黄埔这样老牌的英资洋行,被我们一个华资企业收购的事实。这么想想就可以理解他们了。”看着逐渐冷静下来的员工,李嘉诚继续说:“而且,我也没有非要当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和总经理的想法,韦理被称为‘公司医生’,近两年和记黄埔在他的管理下,经营情况确实也有提升,他做得很好,我没有必要横插一脚。所以,应该不会出现群起而攻之的状况。”

李嘉诚知道,在没有为公司做出贡献之前,和记黄埔的一干股东们不会服他。为了防止争端出现,影响公司的发展,李嘉诚宁愿不当和记黄埔的主席。他答应过沈弼和包玉刚,会尽己所能地发展和记黄埔。因此,他绝对不可以一上任,就在公司内部挑起矛盾。李嘉诚的这一做法,再次赢得了汇丰大班沈弼与船王包玉刚的赞赏,让他们相信自己确实没有看错人。

欲成大事者,切不可急于求成而乱了心智。李嘉诚成为和记黄埔的大股东后,依然冷静自持,低调从容,稳健地进行着自己从内到外、从企业到人心的收购工作。从外,李嘉诚并没有被短暂的成功蒙蔽住眼睛,他依然稳步有序地在市场上收购和记黄埔的股份,一直到1980年11月,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和他个人所拥有的和记黄埔股权已经增加到了39.6%,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和记黄埔其他股东所拥有的控股权,稳坐和记黄埔当家人宝座。在内,李嘉诚拒绝担任和记黄埔总经理,只担任执行董事一职。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的位置依然由韦理担任,他的这个做法,让和记黄埔众股东吃惊的同时,也不好意思再婉拒李嘉诚进入董事局了,毕竟李嘉诚已经做出了让步。不论是对朋友,还是对商业竞争对手,李嘉诚始终保持一颗真诚的心,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这份真诚,才让当时身为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韦理,没有在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股票期间,与李嘉诚展开正面交战,争抢和记黄埔的股权。

虽然过后韦理并没有对此事做出解释,但有很多业内人士表示,李嘉诚在收购和记黄埔这件事上所展现出的能力,成功地赢得了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韦理的赞赏,让韦理知难而退,甘愿让出自己的位置。这个说法得到了众人的肯定,因为韦理在李嘉诚入驻和记黄埔董事局成为股东后,并没有阻止李嘉诚继续收购和记黄埔的股权。因此,大家推断可能从那时候起,韦理就已经打算让出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位置了,毕竟一个集团公司的董事局主席,通常都是由最大的股东来担任的。但韦理却没有任何行动,一直到1980年底,长江实业持有和记黄埔的股权增加到41.7%,和记黄埔中的任何人,再也没有理由阻止李嘉诚进入董事局,参与和记黄埔的发展决策了。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凭借名下41.7%的和记黄埔股份,顺理成章地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也是香港第一位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在这之后,韦理仍然留在和记黄埔,和李嘉诚一起管理公司的经营。两人都是商界的精英,虽然之前有过一些嫌隙,却依然为对方的才干和谋略所折服。就这样,二人当了一年多的同事,直到1982年,韦理辞去和记黄埔董事局副主席兼行政总裁之职,另谋他就去了。

李嘉诚成为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和包玉刚入主英资九龙仓,开启了香港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对所有华人来说,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华人已经发展起来了,如今已经有能力登上世界舞台。此事还引起了国际传媒界的关注。英国的《泰晤士报》分析道:“近一年来,以世界航运业的船王包玉刚和地产巨子李嘉诚为代表的华人财团,在香港商界重大兼并改组中,连连得分,使得香港的英资公司感到紧张。众所周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然而,占香港人口绝大多数的仍是华人,掌握香港政权和经济命脉的英国人却是少数。‘二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华人的经济势力增长很快。“有强大的中国做靠山,这些华商新贵们如虎添翼,所以他们才敢公然在商场与英商较量,以获取原属英商的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使得香港的英商分外不安。连世界闻名的怡和财团的大班和股东,都有一种踏进雷区的感觉。英商莫不感叹世道的变化,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包玉刚、李嘉诚等华商皆是优秀的商人。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英国人已经统治香港很久了,是时候轮到中国人展现自己的实力了……”

这篇文章虽然出自英国媒体,并且文章的作者对华商不乏偏见,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全面、客观、中肯的。

之后英文报纸《南华早报》的外籍记者,也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同的是,他们注意的重点不是李嘉诚,而是汇丰大班沈弼,文章从头到尾都在追问沈弼为何要将英国人的银行卖给一个中国人。

在沈弼回复《南华早报》之前,日本媒体对和记黄埔收购战的报道也传回国内。报纸一改往日鄙视华人的风格,大肆赞美李嘉诚在收购战中的出色表现。但日本媒体终究难改反对华人的本性,嘲讽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是一支忽然突起的异军,还说李嘉诚出乎意料地拿下和记黄埔集团的控股权之后,香港将逐渐成为华人的领地,其他国家的企业会慢慢被华资企业吸收吞并,再无容身之地。

美国《新闻周刊》也在一篇新闻中报道了此事:“华资企业已经慢慢发展起来了,上个星期,香港拥有亿万资产的企业家李嘉诚先生,从英资银行汇丰的手中接过了价值60多亿港元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最大的股东。他是华人掌管香港大贸易行的第一位,也是一个开头。正如香港投资者分析的一样,之后还会有很多华人,陆续发展起来。”正如报纸所说,李嘉诚和包玉刚之后,越来越多的华商乘风而起,英资企业在竞争中渐渐落败。其中,最让人瞩目的仍然是李嘉诚和包玉刚,他二人并没有在众人的喝彩声中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努力地拓展事业,收购了一家又一家的英资大型企业,彻底扭转了英国资本在香港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他们用自己的能力,向世界证明了华人的商业才能。第七节尊重对手,以德服人

1982年,和记黄埔董事局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韦理正式宣布辞职的时候,李嘉诚曾以公司主席的身份带头挽留过韦理,无奈韦理去意已决,除了让李嘉诚务必管理好公司外,并无二话。二人皆是人中龙凤,又经过一年的相处,自然非常了解对方。李嘉诚知道即便韦理离开和记黄埔也不用担心出路,他相信韦理一定可以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而韦理也清楚李嘉诚的为人和能力,知道李嘉诚一定会尽心尽力发展和记黄埔,带领和记黄埔走向成功。他嘱咐李嘉诚经营好和记黄埔,并非不相信李嘉诚的实力,而是因为他对和记黄埔已经有了感情,希望和记黄埔能够越来越好。韦理的这份心思李嘉诚怎会不明白,他当即就保证一定会尽己所能,全力发展公司业务,绝对不让韦理失望。

二人这段情真意切的寒暄看傻了和记黄埔的股东和现场的各路记者。按理来说,李嘉诚和韦理的关系不应该这么好的,毕竟他们一个是和记黄埔董事局的前主席,一个是现任主席,是赤裸裸的竞争关系。而且,据长江实业股东透过,韦理一直不喜欢李嘉诚,在李嘉诚刚刚进入和记黄埔董事局的时候,就曾当众嘲讽李嘉诚不可能将负债累累的和记黄埔带出泥潭。只不过当时李嘉诚刚刚进入和记黄埔,不愿为自己树敌,再加上李嘉诚向来低调谦和,所以没有理会韦理与和记黄埔众股东的嘲讽,这才没有激化和记黄埔内部的矛盾。

李嘉诚刚刚收购和记黄埔时,记者曾问过沈弼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选择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股份卖给李嘉诚?”当时沈弼是这样回答的:“长江实业近年来经营状况颇佳,声誉也极好。而和记黄埔的业务脱离1975年的困境后,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起色。汇丰在此时出售和记黄埔股份是顺理成章的。”沈弼还说:“你应该知道汇丰是以什么价钱将和记黄埔卖给李嘉诚的吧。如果我们想挣钱,完全可以卖给实力更强、出钱更多的英资大企业。我们没有那么做,就是为了保证给和记黄埔找一个好的领导者,一个可以让它健康发展的领导。因此,我可以在这里跟你保证,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李嘉诚必定可以代表我,向公众证明汇丰银行今天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那场记者会,韦理也在现场,他记得沈弼的每一句话,只是当时他尚处在气愤之中,没有细细品味沈弼的话。后来,他逐渐体会到沈弼的用心。韦理刚接手和黄的时候,那还是一个半死不活、负债累累的公司,为了让它走出困境,韦理付出了最大的耐心和努力,没日没夜地待在办公室加班。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努力,公司的经营终于有了起色,慢慢地恢复了盈利。公司能有这样的进步,没有人比他更高兴了,公司就像他的孩子,没有父亲不愿意看见孩子健康成长,他也不例外。他之前从未想过会从和记黄埔离开。只是世事难料,他没有想到汇丰银行会将名下的股份卖给华商李嘉诚,也没有想到一个华人居然会有如此大的魄力。

当时华人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很低,所以即便李嘉诚是和记黄埔最大的股东,很多人依旧不看好他。他们嘲讽华人不可能比英国人出色,有意的和李嘉诚发生争执,想要激怒李嘉诚,但是李嘉诚并没有将这一切放在心上,他依然微笑着面对每个人,温和有理地处理公司的每件事情,同时,还保留了韦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的位置,用这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方法,让众股东自己将心中对他的不平铲掉。之后,他更是展现了自己卓越的经商头脑和处事能力,成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那时候,虽然韦理才是和记黄埔董事局的主席,但实质上,大权已经掌握在李嘉诚手中了。面对这样的情况,韦理并没有生气,因为他在和李嘉诚长久的相处中,也慢慢开始欣赏、佩服这个人了。

李嘉诚成为和黄董事局主席后,依然谦和有礼,无论做什么决定,他都会以商量的口气询问股东们的意见,即便是他的提议已经足够好了,依然希望得到众股东的支持和肯定。这样的处事方式,使得股东们越来越信任他,愿意接受他的领导。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李嘉诚的存在无疑掩盖了韦理的光芒,让韦理不得不考虑离开和记黄埔这个问题。有李嘉诚在,韦理很难显露自己的才干。渐渐地,韦理萌生了离开和记黄埔的想法。到了1982年,韦理更加确定和记黄埔即便没有自己,也能发展得很好。于是,他便向董事会递交了辞呈。交出辞职信后,李嘉诚第一时间联系了韦理,以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身份,诚恳地挽留他,希望他可以继续留在和记黄埔工作。这让韦理更加欣赏李嘉诚,于是,韦理便在二人的交谈中,以知己叮咛的方式,向李嘉诚提出了建议和期待。

韦理走后,李嘉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和记黄埔上。在他的努力下,和记黄埔果然越来越好。1979年,和记黄埔集团的年综合纯利从1978年的2.31亿港元,涨到了3.32亿港元,整整提高了一个多亿。之后更是屡创新高。1983年,公司纯利润达到11.67亿港元。李嘉诚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让和记黄埔的年利润翻了五倍多。1989年,和记黄埔经济性盈利30.3亿港元,非经济性盈利30.5亿港元,纯利润比1978年多出十多倍。当时,和记黄埔的股东们对公司的受益兴奋不已,香港商界对李嘉诚佩服不已,世界传媒对此数字吃惊不已……总之再也没有人怀疑李嘉诚的能力了。第八节扬长避短,多元发展

曾经有记者问李嘉诚:“许多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如内地已有‘海尔模式’。请问李先生,有没有一种‘和黄—长实模式’?如果有的话,这种模式具有何种特征?”

李嘉诚回答道:“我听说,海尔是做电器的,生产冰箱、冷气机还有TV-Set。我们是一个国际公司、综合企业,包含非常多不同的行业。我们的模式,原则上是西方管理理念,糅合中国文化的特色。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