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2:54:50

点击下载

作者:石楠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

心理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试读:

前言

我们自出生以来便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我们还是弦童的时候,为什么会那么依赖父母亲属?为什么摔倒了,即使不疼也会号啕大哭?后来慢慢长大,小男生在选择玩具的时候为什么喜欢大刀、长枪、小汽车?小女生又为什么会钟爱洋娃娃和过家家?青春期的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叛逆?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性格形成期,各种人生观、世界观正逐步成型,会影响到我们今后几十年,甚至一生。

据不完全统计,青春期是人们患上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最危险时期之一,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个时期人们普遍的想法后,不仅可以比较科学、客观地认识到我们所作所为的非特殊性,还可以了解到我们和不少其他同龄人都存在一样的问题或麻烦,从而帮助我们平稳度过这个焦躁而狂妄的年龄段。

那么青春期之后就不需要了解心理学了吗?当然不。当我们度过了叛逆期,成为青年,我们要上大学或参加工作,我们需要认识朋友,那我们就需要了解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当我们25岁之后,为什么常常会出现焦虑的情绪呢?青春即将逝去,事业或许无成,感情又无着落,这两个问题通常是困扰这个年龄段朋友的重因,从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状况被称为“25岁综合焦虑症”。这个时候,如果是你正经历着这样的痛苦,又该如何宽慰自己,使得自己可以渡过这个难关呢?

人生的难关何止一二,过了青年,还有壮年。夫妻之间的相处、婆媳之间的矛盾、生孩子的压力、产前产后的忧郁……再来是中年,处在更年期的妈妈为什么那么容易发脾气?到了晚年,为什么有许多老年人都患上了“退休综合征”?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常常抑郁寡欢?为什么说老年人一定要懂得自己找乐子、寻开心?诸如此类的问题,你是否曾经遇到过或者考虑过呢?

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会有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通过对这些心理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了解如何更好地生活。

本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色。

一、百科全书式的无死角覆盖

我们尽己所能,从各个方面,包含普遍情况下,以及特定时间、特定人物、特定场景下的各种不同心理状况,加以说明成功心理学、婚恋心理学等,详细明白地告诉读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那些神奇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反应,帮助读者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地位了解到人的七情六欲和世间百态。

二、深入浅出式的剖析讲解

我们几乎在每个章节都配有小故事、小事例,以这种轻松的方式将读者带入情境,进而论述各种心理反应、特殊效应,使读者可以轻松地明白各种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以及各种心理学现象。

三、强调互动,趣味十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尽量将每个小节的标题都设置为疑问句式,以便勾起或引发读者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在本书中加入了少量心理学小图表、小测试等,方便读者更轻松地阅读,或者直接拿来测试身边的亲朋好友。

四、不仅好看,而且实用

心理学的世界浩瀚而难以捉摸,本书分列章节,尽量以较为系统化、简易化的形式,将人们普遍的性格、不同阶段的心理,以及成功心理学、微反应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展示在读者面前,方便大家学习、掌握,以便读者未雨绸缪,在平时持有一个好心态,在特殊时期也依然保持稳定、从容、镇静的状态,真正成为一个心理调节达人。

一花一世界,人们的心中所想更是如此,但是,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了解其规律,进而掌握它,那么我们都可以轻松地引领自己走向自己所设定的那个方向,改变自己,甚至改变他人。

最后的话:心理学,博大精深,编者在编写之时便已获益良多,众位读者朋友在工作、学习困倦之余,拿起这本书,翻上几页,或许便可以了解一些当下的困惑之因,抑或往常不解之难。第一章大众流行心理学:影响你生活点滴的世界从众心理的坏处是什么?

小红的性格有些内向,没有几个朋友。为了能多交些朋友,小红经常随大流。比如说,有同学夸哪家文具店的笔好,小红也去买几支;今年流行什么款式的书包了,小红也要家长买一个……有一次,班里的一位女同学买了一条红裙子,其他同学都夸好看,于是小红就去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结果,那位女同学很生气,其他同学也说小红学别人。小红听了很委屈,她只是想融入到同学中去,为什么会适得其反呢?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和小红类似的人,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这些因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将自我的判断、认知表现出公众或多数人行为习惯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就叫作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世人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只有极少数人能保持独立性。

那么,能让人抛弃独立性,产生从众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主要有3个因素。

1.群体因素:当群体的规模越大、群体意见越一致时,很容易让个人产生从众心理。

2.情境因素:当一个人处于摇摆不定的情境中时,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3.个人因素:当一个人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所以说,从众是盲目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多数带来的都是消极的情绪。具体来看,从众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为什么有人喜欢贪小便宜?

逛街的时候,难免会听到这样的叫卖声:“本店商品,一律2元/10元。大家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一律2元/10元!”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打着“不计成本,疯狂减价”标语的店面,这些店铺里面人满为患,或者是在门口排起了一条长龙,大家都等着进店购买。从里面出来的人,也是大包小包地满载而出。不过,细心的人却发现,有些店面常年都在打折,可是里面的顾客还是有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打折是商家玩的小把戏,就是利用大家贪小便宜的心理,来吸引顾客上门买东西。

大家想想,同样一件东西,原价是100元,打了折扣之后就变成了50元、20元,那么,折扣越多,在很多人看来,就越划算,就占到了便宜。而且,同样都是5折的折扣,大家都会对原价更高的那件物品更感兴趣。于是,商家就利用了贝勃定律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让人们感觉自己买到了“物超所值”的低价商品,感觉自己占了便宜。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喜欢占小便宜呢?

既然我们知道了占小便宜存在的心理因素,那么,我们是否有办法改变自己的这种心理障碍呢?当然可以。首先,我们必须确认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次,多做运动或参加聚会,自我减压;再次,要有判断“应该与不应该”的能力,并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尚效应推动了什么的发展?

自从20世纪生产了第一条牛仔裤开始,牛仔裤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各国,成为当时的时尚标杆,也是至今仍不衰败的、穿着人数最多、传播最广泛的一种裤子款式。

从狭义的范围来看,时尚就是指在特定的时间里,由于某种品牌的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很高,很多人都认为使用这种品牌产品很新潮,不仅引起了消费者们争相购买,还使消费者推荐、劝告其他消费者前来购买这种商品,这就是时尚。而且,购买到此种商品的消费者会向其他人讲述使用此品牌的好处,渐渐地,就在大众中间形成了一种消费趋势,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时尚。

时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反复流行。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的人们经常认为时尚就是一定时期中群众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一种风气与爱好。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时尚是短暂的,如一些发型、服饰、歌曲等,只要在社会上一时崇尚,人们就把它们叫作时尚或流行。但是,真正的时尚是永不过时的,是可以反复流行的。比如旗袍,虽然经历了低潮,也被人们耻笑过,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它又流行了起来,这就是一种时尚。

再一点,时尚是勇于创新的。一件衣服,在刚出来的时候,或许大家都认为它奇丑无比,或者是穿着它就是招摇过市、离经叛道,但是,再过一段时间,这件衣服可能就会被人们认为是时尚、新奇的东西,于是就开始流行开来。

由此可见,“时尚”这个词语很难界定。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东西开始流行了,就说这个东西是时尚的。而且,不同的年代对时尚也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无法评判哪个年代的东西更加时尚。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时尚是文化生活的一种浓缩,是人们对自己品位和眼光的一种坚持,是经久不衰的一种东西和精神文化。

广告心理学如何销售商品?

20世纪,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被解放了出来,她们都迈出家门开始工作。随着女性工作时间的增多,她们只能在早晨和晚上洗衣服。但是,那时候的洗衣机有很大的噪声,于是,日本东芝的设计者就设计出了一种低噪声的洗衣机,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当时,日本的大街小巷都是这样的广告:一个家庭妇女清早起床后,将家人昨天换下来的衣服放进洗衣机,打开开关,洗衣机在快速地转动,却没什么声音,连家里养的狗都在洗衣机旁安睡。就这样,这款低噪声的洗衣机开始大卖。

在这个案例中,这则广告就是运用了广告心理学在推销洗衣机,这就是布里特定理。在布里特看来,商品不做广告,就好比一个年轻貌美的大姑娘向一个盲人递送秋波,含情脉脉,只有她自己知道。由此可知,布里特定理和我们常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理念是相对的,他们认为,一件商品要推而广之,首先应该广而告之。

不过,要想卖掉商品,广告得做得好。那么,一个优秀的、成功的广告有什么标准呢?就是符合5个W和一个H:①谁(Who)——谁做广告,向谁宣传;②宣传什么(What);③为什么(Why);④什么地方(Where);⑤什么时候(When);一个H就是怎么做(How)。只要5个W明确了,一个H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那么,这个广告就成功大半了。同时,还要注意,广告之所以成功,商品能够卖出去,是因为它利用了人的情感规律。所以:愉快+情感+要销售的商品=广告心理学。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有多重要?

说起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他的影响下,好几代人都开始跳机械舞、太空步,开始唱那些劲歌热曲,开始走猫步。很多人都说自己受了迈克尔的影响,也有很多人模仿迈克尔,还有很多人说起迈克尔就热泪盈眶,情不自已。关于这些,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到底有多重要?

社会影响力,是心理学上的专用名词,主要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了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变化的一种现象。社会影响力带来的两种结果就是从众和模仿。从众是指个人在外界行为的影响下做出和大家一样的举动;而模仿则是指在某种社会趋势形成的过程中,若是与自己相似的人做出了一些同样的举动,往往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也会有更多的人来仿效这些人做出相似的事情。

那么,社会影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为什么有些人会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有些人则不会呢?

由此可知,当一个社会人物的遭遇、言论或者行为正好命中社会中某个阶层或者某个群体的认知时,这个社会人物就会迅速地流行起来并且获得大家的认同。但是,社会影响力并非对人人都起作用,有些心理强大的人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反而会影响别人。

既然社会影响力的范围如此广泛,我们就需要注意,一个好的举动会产生好的社会影响力,同样的,不好的举动也会产生影响力,只不过这种影响是负面的。所以,我们要能够辨别影响力的好坏,能控制自己的“心魔”,不被负面的事物入侵。俗套剧情的电影为什么基本都是高票房?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热映的青春题材的电影,剧情俗套,口碑也不好,却依然有很高的票房。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演员、宣传等原因外,最能吸引观众的就是“青春”这两个字,因为它引发了大家的共情。每个人都有纯真的青春时期,也特别怀念那时的天真无邪、自由不羁,因此,当这类电影出现的时候,与其说观众在看电影,不如说在透过电影看那些年的青春时光。这就是共情的作用。

由此可见,共情,就是大家以自身的感受、经验、能力,去理解和采纳别人感情的一种能力。人们之所以有共情的能力,是因为在心中感动的同时,大脑也在对感情发生“共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在观察别人的情绪状态时,就激活了大脑中产生这些相同情绪的脑区。不论是观察别人的厌恶表情,还是疼痛的表情,当事人的大脑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共情,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共情。难以与别人共情的人往往体会不到别人的喜怒哀乐,也就无法产生相同的感受理解对方,因此,人与人之间才出现了不理解和矛盾。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什么样的广告最失败?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溜溜梅”的广告,然而很多人都不明白这则广告的内容与溜溜梅有什么关系,更没有记住溜溜梅的品牌,因为广告中并没有提到溜溜梅的品牌,所以,这其实是一则失败的广告。

为什么说溜溜梅的广告失败呢?因为这则广告没有告诉消费者溜溜梅是什么,甚至都没有说溜溜梅的品牌,也没有说这种溜溜梅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好处……要知道,好的广告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产品,并产生购买的欲望。

那么,这则广告为什么会失败呢?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市场经济中,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不同的:市场中,由于卖方比买方更了解一件商品的各种信息,因此,卖方需要通过广告的方式将自己掌握的多余的信息传递给信息贫乏的买方,使买方了解了产品并购买产品,卖方才能靠信息在市场中获益。可是,广告的受众是有主观认知的,同一个广告在不同的受众间会产生很大的差距,就形成了所谓的“不对称信息”。

为了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出现,避免失败广告的出现,设计广告时,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快速消费是好是坏?

自从体会到了卫生纸的好处,小穗就发现,卫生纸成了她们家使用最快、更新最快、适用范围最广的用品了,几乎一个月买一大包,用来擦手、擦桌子等。其实不止卫生纸,在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更新换代的频率都很快,使得人们对此的消费也很快。例如,个人护理品、家庭用产品、烟酒用品等,都需要及时购买,不然供不应求。因此,这些都促进了快消行业的产生。

所谓快消行业,就是指消费频率高、使用时间短、拥有广泛的消费群体、消费十分便利的销售行业。正是因为快消商品的广泛性和方便性,它们和生产商、营销商、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共同组成了一个商业链条,缺一不可。

那么,这样的快速消费是好是坏呢?当然是有利有弊。快速消费的优点快速消费的缺点产品周转周期短,不压货使用周期短,需要经常购买进入市场的通路短而宽品牌多,消费者会经常变换品牌容易受到卖场活动的影响,冲动购消费者可以就近购买,十分方便买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因为快消行业有利可图,而且,快消商品的使用周期短,因此,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一行业,但是大家只求利益,不注重商品本身的质量。为了改变快消业的这一现状,我们就应该注重商品的质量、品牌形象,而不是一味地靠营销策略取胜。如此一来,快消行业才能真正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扭曲传播的危害性是什么?

看过这样一个游戏:几个人站成一排,甲对乙悄悄说一句话,再由乙传给丙,丙传给丁,丁传给戊,最后让戊说出甲说的是什么话。结果,戊说出的话与甲的原话大相径庭。虽然这只是个游戏,但充分说明了传播的重要性,以及不实传播、扭曲传播带来的危害。

中国古语就有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说的就是扭曲传播的危害。什么是扭曲传播呢?就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由于口头传播一件事情,将这件事情层层扭曲,以致面目全非,而且,多是夸张、增值了事实。在心理学上,这个效应就是传播扭曲效应。

那么,扭曲传播效应为什么会出现呢?

现如今网络发达,更容易人云亦云,出现信息扭曲传播的情况,所以,就需要我们能够判断一个信息是否被扭曲,以及信息扭曲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且对这些扭曲的信息加以理解和运用,让这些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才能看出信息是否被扭曲呢?第一,要了解足够准确的信息;第二,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判断和分析一个信息是否正确。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信息时,先不要相信它,而是质疑它——它是事实吗?它符合逻辑吗?它能产生正面的效应吗?我们是处理这个信息的适当人选吗?我们从中能归纳出明确的结论吗?如此,才能避免传播扭曲的信息。堵车也能揭露人性的丑恶?

小松在一家保险公司上班,他平常脾气温和,彬彬有礼,遇见再难缠的客户也不急。但是,自从他开车上班以来,他早上经常气冲冲的,对同事也爱答不理的,大家都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事。有一次,公司的小刘搭小松的顺风车回家,在路上遇到一个横穿马路的行人,小松避让后就随口骂了一句脏话。当时,恰逢下班高峰,路上又堵车,小刘就看到小松又躁又怒,和平时判若两人,小刘就问小松怎么了,小松这才像醒过神来一样,特别不好意思地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一遇到堵车、超车,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我就很生气,会不由自主地骂人,跟中了邪似的。”

其实,不止小松这样,现在有很多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当时好像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一样,看到堵车、超车、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就会生气、发火,轻则眉头紧锁、长吁短叹,重则大肆咒骂、狂拍方向盘,甚至还有人大打出手。因此,大家才有了这么一句戏言:“看一个人的人品,一看开车,二看牌品。”

为什么堵车时能揭露一个人的品行呢?为什么人一开车,人性的那些丑恶就显现出来了呢?因为这些人都得了“路怒症”。所谓“路怒症”,顾名思义,就是在交通拥挤或是别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司机自己受到了这些情况的影响,引发了他们的愤怒情绪,进而做出一些攻击性驾驶的动作。具体来看,“路怒症”主要有以下症状。

既然我们了解了司机的“怒”从何来,又知道了“路怒症”发生时的症状,那么,我们能否采取一些措施,改善这种情况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其实,“路怒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营造一个良好的开车环境,才能平安出行,开心上路。沾别人光彩有什么弊端?

在美国电影《迷雾》中,有这样一位特别讨人厌的女反派,她深信上帝,并认为自己是上帝派来拯救人类的,自己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于是,当灾难发生时,这位女反派不想着解决困难,而是用《圣经》中的语言去蛊惑人心。人在危急时刻,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一般会诉诸神灵,于是,这位女反派就借着《圣经》、灾难,成为一帮人的领头人。在那些狂热的追求者看来,她就是通灵者,是连接神与世间的人。

在这部电影中,女反派之所以能迅速获得那么多人的支持,就是因为她沾了上帝的光。不止电影中有“沾光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沾光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BIRG效应”。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虚荣心理,潜意识中会将自己与各种有名气的事物、人物联系起来,来显示自己的不同,这就是“沾光效应”。例如,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人吹嘘自己和某某名人是校友,或者自己抢先一步观看了刚刚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这都是“沾光效应”在作怪。

当然,沾一些小光,或者说适度的“沾光效应”,会让一个人在满足自我的同时更加自信,也会适当地获得一些机会。但是,沾别人光彩就一定好吗?答案是否定的。“沾光效应”存在一定的弊端。

在“沾光效应”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传递不实的信息,甚至会导致赤裸裸的信息造假。因此,当有人向我们传输某些神奇的巧合故事,或者是与某位名人的联系时,大家不妨多加一层怀疑,多经过一番思考,来确定这些信息是否可信。迷信对市场来说真的是坏事吗?

小惠是一个特别迷信的人,她人生中的所有事情,大到结婚、买房子,小到吃饭、出行,都要求神问卦。小惠现在的男朋友小张,就是经庙里的一位得道高僧卜过卦后,按照高僧给出的生辰八字找的。小张也是一个特别迷信的人,两人也算是有共同话题了,所以感情还算顺利,准备结婚。在结婚之前要买房子,小惠和小张又去找高僧咨询,结果,高僧告知二人要想婚后生活美满、子孙福多,应该各居一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两人不能住在一个房子里,一个适合住在城北,一个适合住在城南,每月逢五见面,才有利于二人的气运。二人一听,很是发愁,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还为此吵架,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当人们对某一项事物迷惘而不知究竟的时候,却盲目地相信这个说法,这就是迷信。理论上,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有些人从事科学工作,他们也会抱有某种“科学迷信”。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迷信心理呢?

正是因为人们有迷信心理,才给了一些商家可乘之机。例如,现在市场上很多商家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生产了一系列吉祥物,销量很好;房地产商在广告中说某小区的房子是风水宝地,因而房价很高……商家们借此大发横财。断章取义有哪些可怕的后果?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设计杀害了齐庄公,改立杵臼为君,为齐景公。庄公遇害后,他忠臣的手下卢蒲癸想要为其报仇,却因为被通缉而逃亡国外。在出逃之前,卢蒲癸嘱咐自己的弟弟卢蒲嫳,让其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的时候为庄公报仇。这时,齐景公因感恩崔、庆二人有功,封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于是,卢蒲嫳就想办法到庆封家做了幕僚。

卢蒲嫳发现庆封虽为左相,手中却没有实权,一直被崔杼压制。卢蒲嫳便想办法杀了崔杼一家,让大权落到庆封手里。庆封十分感激卢蒲嫳,之后对他日益宠信。在一个合适的机会,卢蒲嫳劝说庆封召回他的哥哥卢蒲癸。卢蒲癸回国后做了庆封的儿子庆舍的侍卫,很快就因勇猛过人而得到了庆舍的赏识,庆舍便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这之后,卢蒲癸得到了庆封和庆舍的重视,他借机开始和王何取得了联系,二人暗中活动,诛灭了庆氏一族,为庄公报了仇。

事成之后,有人问卢蒲癸:“庆氏和卢氏都属于姜氏的后裔,你怎么会同意娶同宗的庆姜为妻呢?”卢蒲癸答曰:“既然庆舍都不避同宗,要把女儿嫁给我,我为什么要避开呢?这就像现在的人对《诗经》中的话断章取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一样,我也只是在取我想要的东西,管什么同宗不同宗呢?”

这就是“断章取义”的来源了。自古以来,断章取义带来了很多危害。在这个大众传播为媒介的时代,各大网站只挑选对大众有吸引力的信息,只写那些有噱头的话语,未经或缺乏推理和证明就公布于众,使得不实的信息大肆传播,混淆大众的视听。侦探怎么解开犯罪难题?

腊月二十八那天,小张向警察报案,称自己家被盗了。警察接到报案,迅速赶到了小张的家里。小张穿着邋遢的秋衣秋裤前来给警察开门,一见到警察就说自己这半年一直都在外地工作,刚回来就发现家中被盗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盗的,于是赶紧报了警。警察看着被翻得乱七八糟的家,询问小张丢了什么东西,小张说自己的存折丢了。后来,警察仔细在房间内搜寻了一遍,直接把小张抓了起来。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原来,警察在环视房间的时候,就对这起盗窃案的“凶手”做了一个分析:第一,小张家中多月无人,小偷来了却只偷走了不容易找到的存折,对家中的电视机、摆件等值钱的东西却视而不见;第二,小张几个月不在家,一回家发现被盗,却还能悠闲地换上秋衣秋裤,明显就是知道凶手是谁,才不着急。就这样,警察绘出了疑犯的“心理画像”,得知凶手正是小张自己。

后来,经警察审问后,小张才说出了实情。他对别人说是外出工作,其实是去赌博了,还欠了很多债。年关将近,小张担心追债人上门讨债,于是就策划了这一出戏,想以此为借口缓几天。

知道了事情的始末,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心理画像”了吗?所谓心理画像,就是警察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分析作案人的个性特点、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职业、年龄、与被害者的关系等,用文字表述出来,它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心理画像能帮助警方缩小排查范围,进而锁定嫌疑人,服务于侦查工作。为何说远亲不如近邻?

小李和小王是同一年搬到丽云小区的,还住在对门,于是两家闲来无事就经常往来,慢慢地,两家就成为了好朋友。一天,小李出差去了,留下怀孕8个多月的妻子在家,还有丈母娘在家照顾妻子。当天晚上,不知怎么回事,小李的妻子突然肚子疼,痛得死去活来的。小李的丈母娘一看这情况,就知道恐怕要早产了,于是连忙给120打电话。可是,急救车迟迟不来,小李的妻子又很难受,这时,小李的妻子让母亲去对门找小王帮忙。果然,小王一家一听小李妻子的情况,二话不说就开车带小李妻子到了医院。幸亏送来得及时,大人和孩子都保住了。小李回来后,对小王一家十分感激,两家的感情也比以前更好了。

小王和小李一家的互动,就充分印证了中国那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其实,不只是中国,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表明,邻里之间确实有很微妙的关系。就好比美国曾发现,每3对新婚夫妇中的一对,之前肯定住在5个街区之内的范围中。这说明,人们总是能够比较方便地在同学、同事或邻居中找意中人,而所谓的“千里姻缘一线牵”并不多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在社会心理领域,存在着一种“邻里效应”。所谓“邻里效应”,说的是他人的行为或特征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因为“邻里”的特殊亲近心理而趋向于从众选择。“社会感染”对处于邻近空间中的人群更易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上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致起来,进而采取比较一致的行为。为什么说6个人组成一个世界?

发达的科技,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口口相传,而是可以通过大型的传媒、全国性的电视台、报纸等平台大做广告,借助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方式可以迅速传播笑话、八卦新闻和流行时尚,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据了解,我们只需要经过6个人,就能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取得联系。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意味着素昧平生的两个人之间仅隔六度之遥。

除此以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还通过研究每个完整关系链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致了解了20世纪60年的美国社会结构。人们更有可能将信件转寄给同性熟人而非异性,而且大部分的传递是通过朋友和熟人进行的,而不是亲戚。米尔格兰姆的发现并不仅仅适用于社会系统,同时也能够诠释其他各种不同的网络,其中包括供电网络、疾病的传播、互联网上的信息传递等。米尔格兰姆的研究是这样进行的,他给住在内布拉斯加州的198个人分别寄了一封信,请他们确保帮忙把这封信转给“目标收件人”:一位在波士顿工作、住在马萨诸塞州沙伦的股票经纪人。不过,在转寄的过程中有一个特殊要求。那就是参与者不能直接将这封信寄给股票经纪人,他们只能把这封信寄给他们觉得有可能认识那位股票经纪人的熟人。结果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成功地将信转寄到了这位股票经纪人手里。

所以,现代的流行时尚制造,早已超过了传统的大众领域,越来越主动地使用人们的社会联系,并把打通社会节点作为广告商的最终追求。为什么新思想很难被认同?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野蛮奶奶大战戈师奶》这部电影?在影片中,主人公戈碧是一位成功女性生活时尚杂志的总编辑,因此,她极尽高贵与时尚,言谈举止尽作优雅淡定。而且,由于戈碧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此,她为人高傲自信,能干霸道,事事追求完美,甚至有些不择手段。不过,也正是因为她的性格和社会地位,以及她事业的成功,她成为了一个十分固执、自视甚高,却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所以,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她特别难以忍受别人的质疑。

戈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前面说了,是因为她的性格和地位。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很多人一生下来,便立刻碰到一个现成的生活方式,包括怎样吃饭、怎样穿衣、怎样工作、怎样相处等。这的确能帮助人们比较容易地学会生活。但同时这也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好像人本来就如此生活,而且将来也是如此生活的,还往往以为任何地方的人也同我们一样生活。这就使人们安于现状,陷于保守,养成惰性。

所以,当一种新事物、新理论刚出世时,总会受到各个方面的挑剔和反对,许多新发现往往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可许多已经流行的观点,即使有弊病,却也很难纠正。这种对新事物、新理论、新设想的抗拒心理,亦可称为“思维惰性”。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想守旧,不想与这个时代脱轨,就应该打破惯性思维,才能引领整个潮流风气。人群中为何会出现无意识的集体活动?

长安街头,一位老太太躺在地上哀嚎,手上还拽着一位年轻人的裤脚,不让这个年轻人走。为什么呢?因为老太太说了,这个年轻人撞倒了她的三轮车,自己也被撞倒了,骨折了,要这个年轻人赔偿,但是这个年轻人竟然想逃走。路人听到老太太这一番话,纷纷开始指责年轻人不负责任。年轻人直说自己“冤枉”,说自己看见这位老太太摔倒了,这才来扶她,谁知道反而被赖上了。

路人一听年轻人还在狡辩,直感叹现在的年轻人不厚道,没有了以往年轻人的淳朴。到后来,警察来了,调出了监控录像,才发现这位年轻人说的是实话,而这位老太太在撒谎,在讹诈年轻人。路人听完警察的话,纷纷吃惊,不敢相信一个老年人还会说谎骗人。

在这个案件中,为什么路人们一看到老年人躺在地上,就认定是年轻人的责任呢?就是因为路人被自己存在脑海中的一种思想控制了。这种思想就是老年人不会说谎。为什么群众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在群体的潜意识中,认为老年人都是慈爱、善良的化身,所以,当发生上述事件时,大家不去探究事情的经过,就想当然地认为是年轻人的错,这就是群体的无意识在起作用。在群体性活动中,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很容易造成一种多数人暴政模式下的不理性行动。谣言为何能快速地流传开来?

2015年下半年以来,有关深圳学生遭绑架的消息频繁出现在众多网络论坛上,但公开见报的仅有一个案例。那就是,南山外国语学校学生曹宗恺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两名陌生男子劫走。发现孩子失踪后,曹宗恺父母随即向警方报警,并在学校周边社区大量张贴寻人启事,引发媒体关注。时隔半个月后,经过南山警方的努力,曹宗恺被成功营救,两名参与绑架勒索的劫匪落网。

然而,曹宗恺成功脱险并未让悲剧终止。之后,南山外国语学校再传一名6年级学生上学途中遭遇绑架。遗憾的是,这一桩绑架案并没有任何官方的后续通报,于是恐慌迅速地在当地的家长中弥漫开来。由于缺乏公开权威的信息披露,更多关于学生被绑架的消息在网络上散播,传闻出现学生绑架案的学校涉及南山外语学校、园岭小学、新洲小学、深圳高级中学和港人在深学校等众多知名学校。而网友通过私人渠道打听到的内容不仅包括被绑架学生的数量、被“撕票”的学生数量,甚至还包括绑匪的作案手法和作案动机,以及人质被“撕票”的原因。“绑匪专门在知名学校门口蹲点,看谁用豪华轿车接送小孩,就肆机绑架”,“听说绑匪开着面包车,随便抓人,只要周围人少,拉上去就跑”,“被救出来的小学生就是因为乖才幸免于难,后来被绑的那个小孩太调皮,绑匪就‘撕票’了”,部分网友言之凿凿,并附上相关提示语表示对学生安全的关切。然而,林林总总、扑朔迷离的消息却让家长一头雾水,只要权威消息一日不公布,恐慌的气氛就会日益严重。

众所周知,大众传播媒介都喜欢报道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因此,难免会出现不实的、片面的消息的传播。这种事件的传播在群体性事件中,经过一些人员的信息加工与简单粗暴的论证后,其中最为简洁有力的断言就成为了信息散播的一个源头。之后,其他未经或缺乏推理、证明的消息就被一再重复,危机状态下的情绪刺激又会加剧这种简单重复,从而形成某种传染,使这种断言成为整个群体的主导意识。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为何会不一样?

易女士的女儿梅梅已经17岁了,她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梅梅向她要300多块钱,开始问她原因,而梅梅只是说有用,在她以不说明原因就不给钱的追问下,梅梅才说要参加一个训练营,叫“21天训练营”,这是一个网上训练系统。而易女士一听是网络上的,就以她主观判断说网上的东西都是骗人的,拒绝梅梅参加。梅梅非常生气,经过一天的“冷战”后易女士才主动要求多了解那个“21天训练营”。后来才知道这个训练营是梅梅同学推荐给她的,能够很好地提升参加者完成任务的素质,并帮助参加者克服虎头蛇尾的恶习。但她还是对网络上的东西深表怀疑,最后看在女儿主动想要提高自己的积极性上,才帮助梅梅开通了“21天训练营”。没想到梅梅在参加“21天训练营”后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开始主动学习,并且每天的计划都制订得非常好,半年来成绩提升了很多。

易女士说,从这件事情上她总结出了两点:一是如果儿女主动做以前不会去做的事情,就一定有他充足的理由,父母要充分了解,不要武断地打击儿女;二是父母要经常接触新事物,不要排斥新事物。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传播隔阂造成的。什么是传播隔阂呢?就是在传播过程中,一些消息的传播会因为渠道、信息系统等原因而导致信息出现传播偏差与误解。这些误解与偏差,到了不同的人眼中、耳中,会因为不同人之间特定的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不同,而导致了一些隔阂的产生,其中有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隔阂、成员与组织之间的隔阂、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隔阂等。这些隔阂都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由此可知,两代人之间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代沟,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因为无法沟通、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及思想而产生的矛盾。因此,晚辈要尽力去理解父辈,尽力减少不必要的冲突;而父辈也应该勇于接受新事物,多理解新一代的思想,才能让彼此和谐相处。人们为什么不喜欢被强迫?

在古老的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风和太阳》的寓言:风和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突然,他们看到一个行人走在路上,太阳说:“谁能使行人脱下衣服,谁就更强大。”太阳藏在乌云后面,风开始拼命地吹,然而风吹得越猛烈,行人越是裹紧自己的衣服。太阳出来了,暖暖地晒着行人,行人感到很热,很快就把外套脱了下来。

这则伊索寓言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人们在很多时候是不喜欢被强迫的。就好比虽然我们在强权、暴力下屈服了,但也只是表面上的服从,内心却充满了反叛、仇恨的复杂感情。但是,在真正的强权面前,还是会有人屈服于强者,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人们的“缄默效应”在起作用。例如,职员在工作上犯了错误后,因为害怕上司的威严或者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为了面子而保持“缄默”。

一个人选择了心理缄默,或许没有什么明显的伤害。但是,毕竟没有人喜欢被强迫,这种不好的行为还是可以带来伤害的。就像上面说过的员工一样,他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而对强权低头,结果,上司便得不到正确的信息,就会因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造成日后的重大损失。

由此可知,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工作上,都应尽量不使用强制手段。这就像《风和太阳》的寓言所讲的那样,猛烈的暴风雨掀不掉人身上的衣服,而平时以礼相待,在认为有必要发作时点到为止,这才是最有效的。同时,越是对自己的才干和人格魅力没有信心的人,越会使用强制手段,因为他们自认为没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说服别人。为什么模棱两可的信息最能让人信服?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谢里夫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受试者处于一个全黑的屋子中,从里面往外看5米开外的一个根本没有移动过的光点。结果显示,很多受试者都说自己看到那个光点移动了。于是,心理学家谢里夫推测,这是人眼中的“视动现象”的功能使得光点看似在移动。而后,受试者又被要求估算光点的移动距离。结果,谢里夫发现,众人的观点有很多,却都不正确。而后,知道真实距离的谢里夫亲自来到这黑屋子中,结果他也看到了与已知答案截然相反的距离。由此看来,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真的是我们自己的观点,可能只是别人观点的映射。

时隔20年之后,另一位心理学家阿什又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他将实验稍微改变了一下,就产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结论。他让被试者在3条线段中选择和标准线段等长的线段,和谢里夫实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另有6人同时参与实验,不过给出的是误导信息,结果这些人都选择了一条看上去明显不相等的线段。

由此可以证明,人们的信息传播常常在形成了社会一般的理念之后,在往下传播时,处于下层的信息接受者往往会全盘接受社会一般的信息理念,而自己不再进行理性逻辑判断程序,或者有了自己的判断以后仍然决定放弃自身的想法而接受大众的一般理念。面对危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做旁观者?

在鲁迅笔下,有这样一批中国人,他们都是“看客”,喜欢站在旁边看一些事情的发生,却不会参与进来。其实,不止是中国人,有很多人都是一个看客,是一个旁观者,尤其当危险来临的时候。

一天,一位叫莉莉娅的年轻女子,刚刚结束了她在酒吧间的工作回家,正巧路过一处路灯比较昏暗的地方,正当莉莉娅裹紧了大衣快步行走之际,突然从灯光的最昏暗处冲出了几名劫匪,明目张胆地拔出小刀向莉莉娅冲过来。这时莉莉娅绝望地叫喊:“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帮帮我!”这样尖利的喊叫声,使得附近住户纷纷亮起了灯,打开窗户观察到底发生了什么,凶手见状马上吓跑了。不料,大家在开灯后迅速熄灭了灯光,于是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以为危及自家的事情再度出现,于是又开灯,凶手又逃跑了。当莉莉娅认为这次终于没事了,放心地回到自己家时,没想到穷凶极恶的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这一次,凶手没有再给她机会,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凶手几度出现,几度被吓跑,在整个过程中,尽管莉莉娅大声呼救,而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打开了灯来到窗前观看,却无一人来救她,也无一人打电话报警。于是,莉莉娅的事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他们通过后期的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并不是那么得冷漠,而是大家都普遍认为“我不救别人会救的”。于是,心理学家将人们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又名“旁观者效应”。

具体来讲,就是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往往会做出很积极的反应,并且负责到底。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每个人都会产生让别人多做一点的念头,从而产生了实质上的“责任分散”,而“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每当涉及集体及公众事件时,总会有一些人表现得冷漠、不作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道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到了大众心理的“责任分散效应”的影响。其实,真实的社会道德水平既不会像某些人一样过高,也不会悲观到不如封建时代的水平。网络时代的“门”事件为何越来越多?

2008年1月底,中国香港某男星和一众女星的床照、私密照被泄露,立刻在网络上形成了犹如海啸般的滔天巨浪,至今仍有回响。这是怎么回事呢?据了解,该男星的电脑出现了问题,就找人来修电脑,结果,这个人在修电脑的时候发现了这些照片,就很不道德地私自复制了照片,并将其流传出来。然而此事一出,没有人关注修电脑人员私自泄密一事,人们反而聚焦在了该男星和那些女星身上。一时之间,照片广为流传,人们议论纷纷。这就是非常著名的“艳照门”事件。

之后,“门”一词在网络上火了起来。之后,人们就把任何称得上大新闻、牵涉众多的事件称为“门事件”,如后来的“车祸门”、“铜须门”等事件,而且,这种事件在网络上越来越多,层出不穷。那么,这些事件为什么这么多呢?

其中的一个原因和现在发达的网络有关。网络导致信息传播的速度很快,来不及控制。另一个原因和当下群众的极化心理有关。什么意思呢?在群体中,如果原本就存在一种倾向性的言论,当这个言论因为某种因素而得到加强的时候,会使原来在群体中平常的一种观点或态度逐渐开始占据支配地位。

例如,讨论能使群体极化现象发生。通过讨论,一方面能够使原本不认同的人变得认同,另一方面能够使认同的人更加坚信,这样就会使某种观点在群体中占据支配性地位。事实上,这是大众决策心理中经常会出现的群体极化现象。“艳照门”事件与其后的许多网络人肉事件一样,就是网络推手利用大众的极化心理在炒作而已。不然,大家看这些事件本身,里面的主要人物到最后根本就没有孰是孰非,也没有尘埃落定,而网络上却产生了群情激愤的情绪,导致形成了很多网民单向化的讨伐,形成了网络暴力。上位者说的话为何人们不敢反驳?

曾经有位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次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说为了丰富大家的科学知识,将邀请一位外校的德语化学教授来给大家讲讲化学与心理学的关系。随即,他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这位德国“化学家”上课时,煞有其事地拿出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非常独特的气味,但是又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的气味。他说完将瓶子传递下去,让所有的学生用鼻子闻,并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而实际上,这些蒸馏水本身没有任何气味,大家都是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认为它有气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心理,是因为这位心理学家运用了“权威效应”。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一个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人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这种“权威效应”在集体性盲从的行为模式中显得更为突出,很多情况下,群体只是跟随某个权威的意见和看法行事,而非出自自己的理性。“权威效应”在各种大众行为的场合都普遍存在,而要避免自己陷入盲目的“权威崇拜”之中,就必须完全了解这个效应的产生机制。简单来说,之所以会产生这个效应,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

大家是否去野外点过篝火呢?在野外烧火的时候,柴火烧得特别快,甚至超过捡柴的速度,这时候,仅靠一个人去捡柴火是不行的。最好的做法是留下几个人看火,剩下的人都去拣柴火,这样捡来的柴火多,就供得上烧了。不止烧柴火是这样,拔河比赛也是这样,人多了才能赢。这就是典型的“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原理。

为什么会出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现象呢?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身上拥有方向各异的能量。这就好比筷子成团不易掰断一样,只要人类可以精诚合作,互相推动则自然事半功倍,而一旦人们之间相互抵触则很可能一事无成。当然,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那么容易的,而是复杂和微妙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关键是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

由此可知,有些公司的员工虽然多,但并没有创造出什么业绩,就是因为人员的使用、合作、配置不得当。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现在有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都是在减少人力的消耗,而不是如何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组织关系,来提高大家的效能。因此,就某种程度而言,企业要想做得好,人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能够配置、组合好,使单个主体能够在有限的情况下,发挥出更多的团体优势。双重标准是怎么回事?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它们每天日升而起,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可是,前不久,一群游客在森林里游玩,不小心丢下了一块手表,被其中的一只猴子哈哈捡到了。聪明的哈哈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整个猴群都开始听哈哈的指挥,按照手表上面的时间来作息。甚至因为手表,哈哈成功当上了猴王。

哈哈做了猴王之后,始终认为是手表给它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寻找,希望能够捡到更多的手表。后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哈哈又捡到了第二块手表。结果,这块手表和第一块手表的时间不一样,这难住了哈哈,它不知道以哪个时间为准。慢慢地,大家发现,当猴子来问时间时,哈哈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上来。因此,哈哈的威名扫地,而猴群的作息时间却再也回不去了,变得一塌糊涂。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定律——“手表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地判断时间,反而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会制造混乱。“手表定律”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例如,我们常说的“双重标准”,就是该定律的典范。有些人行事的时候,有两个不同的标准,对自己是这样,对别人是那样,如此一来,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混乱之中。因此,为了避免自己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制定出明确的目标;第二,绩效考核时一定要按照既定的绩效目标来进行,千万不能临时随意变更,否则很容易让员工对公司的大政方针产生疑惑,进而对公司失去信心;第三,要对事不对人,一视同仁;第四,遵守“一个上级的原则”,否则必然会引起混乱。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受感染?

20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艾伦·芬特创作了一个电视剧本《小照相机》,这个看似荒诞的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自动力效应”的实际影响。剧本中的主人公因为感冒要到医院就诊,结果当他甫一走进一家医院的候诊室,定睛向四周望去,立刻感到非常惊讶:这里的每个人都只穿着内衣裤坐着等候。这些人穿着内衣裤喝咖啡、穿着内衣裤抽香烟、穿着内衣裤阅读报纸和杂志,他们做这些事情就跟平常一样自然而轻巧,没有一丝一毫感到不好意思,这些候诊的人都穿着内衣裤谈天说地,和平时无异。

这个人起初非常惊奇,一度走出候诊室查看门牌判断自己是否走错了,在一再确定自己没有走错后,主人公逐渐开始觉得这群人一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内情,而自己因为衣着整齐被排除在了这个集体之外。于是20秒之后,这个人也脱下外衣,仅穿内衣裤,坐着等候医生,就在这时从就诊室里走出来一名电视导演——原来这是一场电视真人秀,主人公完全被“自动力效应”俘虏,从而做出了可笑、荒谬的行为。

在这个电视剧中,主人公的这种搞笑、荒谬的行为就是心理学上的一种现象,叫“自动力效应”。在心理学家看来,凡是容易被其他人的观点、行为等影响到感性知觉的人,如果这些人对感性知觉的材料不能做出坚定的评价,那么,其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就会大大影响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当进入一个大家都进入的一种群体氛围中,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得出的结论。

之所以将“自动力效应”放到大众心理学中来阐述,就是因为这个效应与“邻里效应”相比较,在影响的范围和幅度上有很大区别,可以说是“邻里效应”的大众版本。具体来看,二者主要有以下区别。

综上所述,“自动力效应”在大众决策时出现的概率更大,也更加普遍,如非法传销具有煽动性、强迫性的精神洗脑演讲等,正是利用了“自动力效应”的特点——当人面对群体的狂热时,必然会被迫接受那些泯灭人性、逾越法律的荒唐行为。为什么有些人特别不容易受感染?

与上文中的“自动力效应”处于对立面,个人稳定区正是一种克服“自动力效应”的绝好方法,在对待“自动力效应”或者说从众趋向这个问题上,必须坚持一切有重大意义的评价都是在你的来自于实践的意识生活中形成的。无论外界如何狂热、产生的压力如何得大,在自己的“个人稳定区”范围内,必须自觉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多年形成的道德判断,也就是说,真正做一个不为时势所动的坚定者。

2005年夏天,整个中国都被同一个节目撼动——《超级女声》席卷了那个夏天,而那一次的比赛也诞生了李宇春连续占据着媒体的头条,甚至以“亚洲英雄”的头衔登上了《时代》亚洲版封面。那年夏天,李宇春用她自然率性的中性气质,引领了一股“中性美”的风潮。

李宇春身上带着太多的颠覆性,裤装、短发、帅气、清新,而非柔美性感、楚楚动人或是长发飘飘。所以,李宇春走红的同时,也有大量的争议、污蔑甚至歧视,然而面对这一切,李宇春本人始终坚持自己的个人风格,不管外界如何误解和批评她,她始终没有做出丝毫改变。

事实上,中国一向缺乏真正的大众偶像,大部分娱乐女星被造星工程变得矫揉造作,千篇一律,而李宇春不同,她具有真诚、努力和凡事亲力亲为的人生态度。迄今为止,李宇春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音乐人,有自己的工作室,推出了多张唱片,未来一片光芒。太合麦田的老总宋柯曾经这样评价李宇春:“她是天生的艺人。你别忘了李宇春不但比赛时真唱,而且她所有演唱会从头到尾,参加任何活动都是真唱……有一年巡演,其中将近一半的歌是带编舞的,边跳边唱,李宇春都一直坚持到底。她这个状态,让我很佩服。”

李宇春的例子告诉我们,大众的决策、喜好实际上随波逐流的成分很大,只要拥有足够坚强的“个人稳定区”,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大众的盲目决策认知。“大叔”为什么特别受欢迎?

查理大叔,实际上是一种化名的指称,指代那些孩提时代开始就对你有正面影响的父辈人物。这是一个存在于假设中的人,这样的大叔名叫查理,他热情待人、富有活力、令人激动。你从孩提时代起就非常喜爱他,想成为他那样的人。虽然小时候你并不觉得他对你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然而长大以后在进行各项决策时,总是会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受到大叔话语的影响。

查理大叔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他有许多坚定的见解,包括对社会福利立法的深恶痛绝。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得到一份不错的薪水,政府对他们的救济只会扼杀他们工作的欲望。你在儿时就曾多次听到查理大叔在不同场合下陈述这一观点并逐渐成为你的信念机制的一部分。然而,你这样做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不是因为它与你的看法恰好一致,更不是因为接受了这种观点能得到查理大叔的奖励,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相反,这样做是因为你喜爱查理大叔,这种喜爱之情使你产生一种倾向,即想把查理大叔的一切都吸收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

在我们的周边,总是存在着查理大叔这样的人,他们或许不是那么光鲜、成功,或许说话完全不具有任何煽动性,但在言行举止间,很多时候就已经默默地向周边传递了许多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决策倾向。这样的人在每个时代都有,并且在无声无息之间悄悄改变着整个社会的决策倾向。为什么大家都爱微信扫一扫?

自从微信流行之后,现在到处都能看到微信扫一扫。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然后关注××公众号,就能得到一个小礼品。接着,这个公众号就会每天给顾客发送信息,人们打开信息看了帖子,就为它增加了点击量;或者是看中了里面的东西,就购买了。这就是现如今非常流行的微信销售。

在这个步步推进的局面里,即便很多人知道这是一个公众号的局,但是,只要顾客接受了扫码,收了免费的礼物,最后仍然是关注这个公众号。关注之后,难免就要看里面的内容。如此一来,顾客和公众号之间互惠互利的重要作用就显示了出来。

之所以说互惠互利,是因为我们如果接受了其他人的某些恩惠,自然会觉得有所亏欠,从而要付出一些钱财来回报,同时也是安慰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将心比心,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互惠关系定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