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洞察人心-你能看穿任何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7:17:46

点击下载

作者:鞠远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5分钟洞察人心-你能看穿任何人

5分钟洞察人心-你能看穿任何人试读:

前言

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许多事物都是人所创造和改造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这无疑是巨大的财富。然而,人才资源就像煤炭和石油一样,只要没有发掘出来,就永远是没有利用的财富。

每一块“煤炭”都熊熊燃烧的时候,就会照亮整个世界。每一个中国人都发挥出自己的潜在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就会迎来国家真正强大的那一天!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是提升个人素质的最佳途径。

十余年来,我应邀到海尔、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国航、IBM等数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授课。同时,我也在北京、成都、深圳、杭州等地的公开课上讲解我的研究成果——“深层心理分析——洞察心理”、“人际交往的十三把小飞刀”、“公众演说技巧”、“情绪管理”、“职业心态”等课程,广受欢迎。

我欣喜地看到许多人将这些新知识、新思想学以致用,从此,处世态度积极,自身素质提高,人际关系改善,职场晋升,收入增加,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我很欣慰,自己传授的知识能让他人的生活有所改变。

事实上,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通过其行为来展现自己的。那么,毫无疑问,一个人成功的大厦是由其行为累积而成,而行为是由思想支配,思想则源自人的内心。所以说,成功始于心,成于行。心理能量是我们成功的基石,社会上许多成功人士都由衷感叹“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命运”……也就是在强调良好心态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它潜藏在内心深处。我们常把人类的心理比喻成一座冰山,水面之上大家能看得到的“有意识”,只不过是整个心理世界很小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无意识”则存在于水面之下。如果不能探索到水面之下那大部分的领域,就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心理。

为此,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分析心理,探索人生。遗憾的是,许多心理学著作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探索和研究,极少将其与人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其实,我们真正迫切需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给予我们指导的理论和方法。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并充分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出它的无穷力量。

本书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将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重新解释并引入应用领域,从实用角度出发,总结出全新的深层心理分析理论。它紧密结合了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如果你是位成功人士,从本书中你能够找到成功的理论依据,从此更加成功。如果你刚刚经历过失败,那么从本书中你可以明白失败的原因,重新上路时就会看清正确的方向。

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用通俗的语言,解说深奥的道理。本书既有专业的理论,又有通俗的解析,贴近生活,亲切易懂。

书中所列举的多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事例,每当你遇到本书所讲述的事例和场景时,就会回想起书中所提示的理论和方法。如此一来,这些理论和方法就会在你的心里逐渐生根,并深入潜意识,从而为你不断提供迈向成功的智慧与力量。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带给你的启发也是多方面的。就社会来说,本书强调正视人性需求,重视素质培养,强化规则意识,完善法制建设;就个人来说,本书帮助你洞悉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掌握说服他人的技巧,使你的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它还诠释了人生成败的法则,提供与人交往的方法,帮你改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心态,使你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最后,希望本书能够给你带来更多样的感受,也希望你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将自己磨炼得更理性、更聪慧,为人处世更灵活、更明睿,不断创造事业和人生的辉煌!

第一章

认清“三我”,懂得人心

本我——本能需要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内而外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包括欲望、情感等。本我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沸腾的亢奋欲念”,是“未经驯服的炽情”,拥挤在心灵深处的空间里。本我不具有任何是非、伦理、道德因素,它仅仅是本能的“需要”,而无需好坏判断。因此,本我是中性的。

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

1.本我的两部分需要

本我的需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食欲(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和性欲(满足繁衍生命之所需)等。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要求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古语中的“食色,性也”,即是指此。

例如:饿了,想吃饭——本我;渴了,要喝水——本我;性冲动——本我……

二是精神上的需要,包括从别人的赞许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渴望获得群体认同感、优越感等。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要,也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精神需要可以延缓,甚至可以转移替代。

例如:盼望职位升得更高——本我;渴望人际关系更融洽——本我;希望获得众人的赞赏——本我……

2.本我满足的两种渠道

本我的满足主要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满足和替代性宣泄。

直接的满足是简单的:饿了,吃饱就不饿了;渴了,喝足水也就不渴了。

但实际上,本我的许多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马上得到满足的。于是,人们便运用想象,在虚幻世界中找到一个“代理人”,将自己的愿望通过替代性宣泄来实现,从而让自己能在虚幻世界中得到满足和释放。例如,电影中的感情戏满足了我们情感宣泄的需要;打斗场面则属于暴力宣泄,满足了我们征服的欲望。

看电影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会将自己想象成电影中的主角。英雄救美的主题永远都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男人都希望在想象中自己能成英雄,并最终抱得美人归,这一主题正好满足了其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渴望;另一方面,女人都希望在想象中自己能嫁给一位英雄,这正满足了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了却的心愿……总之,我们在观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心中大都已有倾向性期待,这就是本我的潜在流露。

在本我宣泄的移置过程中,如果替代对象是社会文化领域的较高目标,这样的移置就被称为升华作用。升华作用使人的本能冲动转化为社会认可或推崇的较高的兴趣与活动,如追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创作,或者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等等。升华作用为人的本能冲动凿开了一条替代渠道,使之得到合理的宣泄。

3.为什么一个人成名后灵感会消失

替代渠道使得本能冲动既符合社会的崇高理想,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人的本能需要。世界上许多著名艺术家、画家和诗人正是因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自己本能的欲望,所以只好寄寓于想象性创造。

李白被压抑的本我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满足,壮志难酬,于是只好寄情于山水间。他的许多诗篇,使他的本我在替代的渠道里得到了奔腾和释放。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无不是在诗词中,为自己被压抑的情感找到了合理释放的渠道。

生活中,许多失意者发现了自己的潜在才能——将人生体验、创作灵感流露于笔端,或是独自在灯下洋洋洒洒地写日记,或是忧郁地吟诗弄句,出口成章……可是,当他们真正志得意满、本我得到满足之后,创作灵感反而会消失了。

就连那些政治家们的豪言壮语、壮丽诗篇,也大多是在其壮志难酬时创作出来的。一旦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抱负后,往往就难以创作出如此脍炙人口、震撼心灵的作品了。

一方面,失意的人有时间思索,也会促使其深思,而成功后,只知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哪还有时间来思考?

另一方面,没有被压抑的冲动,就难有灵感的火花。这是许多艺术家、明星成名后创作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自我——管理机构

我们刚出生时只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有了心理需要——精神需要。我们开始怕孤独,喜欢有人跟自己玩,我们的哭闹也具有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精神成分。周围人的关心、关注会使我们拥有某种幸福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不被理睬的痛苦,人际关系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逐渐萌芽。

此时,大人会用奖励、给好吃的、显示不高兴等手段,慢慢让婴儿懂得社会的一些习俗规则:“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做出某种行为——遵守某些约定。”婴儿慢慢就理解并接受了这些约定——“自我”也随之形成。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心理的“管理机构”,包括理智、文化、修养、觉悟等,它是本我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自我是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人的本我在内心深处是想得到满足的。可人类的社会性又决定了一个人在满足自己本我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他人的本我。这样,大家才能相安无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管不顾地任由本我冲动,就会导致外界的惩罚,反而增加紧张和痛苦的程度。所以,人只有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人与环境的交往就需要形成一个新的心理系统——自我。

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检查官。它将本我的要求加以判断,一些外界认为是“好”的需要和欲望,社会能够接受,自我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本我,于是人也会打心眼儿里高兴;而有一些想法、欲求,经自我判断认为是不好的,为社会所不容,不能满足,自我会阻止或延缓本我的实现,此时人就会郁郁寡欢。但另一方面,自我又是本我的思想工作者。自我会在不能满足本我需要的时候,做本我的思想工作,疏导本我,使它不至于“造反”。

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它总是千方百计地按照社会所允许的方式尽量满足本我的需要。

自我依据什么来检查和判断本我的要求呢?又凭什么来做本我的思想工作呢?根据的是——超我。

超我——外部环境

超我是心理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规则、道德和习俗等。超我属于心理的最外一层,人的自我之所以有时会约束本我,正是因为有超我的监督和可能的惩罚。

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我用几个事例来说明:

比如,你在开会期间想喝水,这是一个需要——本我,它向检查官——自我发出请求:“我想喝水。”自我根据外部环境——超我的规定进行检查,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满足。因为根据法律、道德、习俗的规定,一个文明人在开会期间喝水是正常的需求。”于是,自我对本我说:“你可以喝水。”然后,你就会端起水杯,喝一口水,本我得到满足,立刻感觉舒服多了。

再比如,你在开会期间想吐痰,这也是一个本我,嗓子堵得难受,本我想立刻清理出来,至于清理到何处,本我不管,本我只想立刻满足清理的需要。于是,本我跟自我说:“我要吐痰!”自我马上根据超我进行检查和判断,结论是:“不行!因为根据法律、道德、习俗的规定,一个文明人是不能在开会期间随地乱吐痰的。要不,以后谁还看得起我?”于是,你忍住了,本我没有满足。然后,你抽出面巾纸……

但如果此时你正在独自爬山,或正骑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或是正在大汗淋漓地踢足球呢?恐怕你会立即满足本我的这个愿望,原因是那种环境下的超我很宽松。

以上所说的生理需要,自我判断简单明了,满足起来也轻而易举。可是,实际生活中人情感上的需求往往会复杂得多,即使自我反反复复地做本我的工作,也不见得能做通。于是,人们的苦恼也就更多了。“三我”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根据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我绘制了一幅心理剖析图,能更形象地展现我们的心理世界。

心理剖析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我——需要,位于心理的最内层,被关在“屋”内,这个屋子只有一个门,门的外面站着自我——理智。自我经常关着门,对一些本我的要求横加干涉,而自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知道外界有一群士兵时刻监督着这个屋子,它们手里都拿着枪(惩罚用的武器),那是超我——道德、习俗、规则、法律。

如果自我将违反超我的本我放了出来,超我就会通过惩罚(监狱——失去自由,罚款——失去财富)来使个体中更多的本我需要无法满足,从而使个体遭受更大的痛苦。但在超我的威慑下,人的本我慢慢会与自我好好合作,时间长了,本我也会理解自我的本意是为了让个体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更长远的满足。

人们忧愁和苦恼的根源在于:本我有着强烈的要求,而理智的自我却认为这种要求是不应该满足的,便对本我的要求横加压制。被压抑的本我并不甘心,总是伺机妄动。于是,人便陷入困扰中,闷闷不乐,苦恼不已。

1.“三我”的相互作用

人的本我欲求越多,就越需要强大的自我来管理。比如,青春期以前,自我并不需要管理性活动;青春期以后,随着性发育的成熟,自我则增加了管理性活动的任务。再如,当一个人手中握有的权力逐渐增大时,自我也必须加强管理,防止其贪欲的膨胀。因此,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的人,就越需要强大的自我和完备的超我。

自我指导着个体的行为。如果没有自我,对具体的个体来说,超我是无法起到作用的。例如,即使有法律、道德,但如果自我不知情,那么人还是会去触犯这些法律和道德。因为自我没有意识到,所以它无法扮好检查官的角色。所谓“不知者,不为罪”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超我必须让自我充分了解相关规则,并得到自我的认可,才能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这也是普法教育的重要性之所在。

但也有一些时候,人是在自我清楚超我的情况下,却仍要违背超我来冒险满足本我的要求,这就是明知故犯。所以,人必须接受教育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觉悟,增强自己的理智控制力,培养遵纪守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原因。

超我是心理的外在氛围。如果没有超我,自我没有依据,无从谈起,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因为自我不知道根据什么来检查和管理本我。因此,要制止犯罪,就需要强大的超我;要减弱人的犯罪倾向,则要从提高自我入手。

2.“三我”与人的内在、外在和谐

当自我接受超我,并沉淀内化为自觉行为时,绅士便诞生了。

我们说一个人朴实、厚道,那意味着他有更多本我的暴露、更多的自然本性、更少的掩饰和修饰。

我们说一个人文明、理智、有修养,是指这个人的自我比较强大,控制力强。

我们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秩序井然、法制健全、教育环境好,是指人们的超我完善。

人类的和谐生活需要完善的超我来提供保障。适应和改造自然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前提,因为个体的成长需要不断从自然界汲取能量,而调节人际关系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否则,你争我夺,永无宁日。

建立文明秩序是人类超越其他动物的一个伟大进步,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早期人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单凭个人力量是难以抵御自然力量侵害的。于是,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繁衍,必须以一定的方式使个人与他人联结成群体,把个体力量融入集体力量之中,并随时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这就产生了人类的社会文明。

正是由于人类共同的生存需要和利益的驱使,人类的生活开始建立在种种限制之上,必须遵守一定的禁忌惯例,抑制本我肆意的冲动,文明便在这一原始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本我是人类创造的原动力,超我将它引往正确的方向,由自我来管理和实施。所以,人生之路走得好坏,关键要看自我的管理水平。仅有好的方向,没有好的管理和实施,也难有成就。“三我”的平衡与冲突

对于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本我、自我、超我这三大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和目标。反之,如果这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还会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

就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说,本我欲望如火,只提要求,不管能否实现;超我冷酷如冰,只讲规则,不讲情面;而最煎熬的是自我,它既想满足本我的愿望,又必须考虑超我的严厉监督和惩罚。

有句老话说“一仆不侍二主”,而可怜的自我,其处境却是一仆要侍二主。自我既要听命于本我难以遏制的欲望和要求,又要服从于外部环境的现实要求,接受超我的严厉审判。于是,自我不停地周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疲于奔命,人就会感觉有压力,常常不由叹息:“生活可真不容易啊!”

当一个人的本我欲求得不到满足时,各种不同的反应就会纷至沓来。

例如:你深爱着一个女孩,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她一口回绝了你的示爱——你坠入失恋的深渊,郁郁寡欢;你的实力得不到主管的承认,在你看来他只是个无能的晚辈,却被提拔为你的顶头上司——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你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光宗耀祖,结果却在升学考试时名落孙山——你备感失意,情绪低落……诸如此类不如意之事,在你的周围时常出现。

面对上面这些情况,有的人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克服障碍,以取得“心理平衡”;而有的人则会采取逃避的态度,或采用迂回的方法来达到最后目的;也有人会以另外的欲求来替代原来的欲求,期望能获得代偿性满足;此外,也有人会通过拖延或放弃,来压抑自己的本我欲求。

我们常会听到许多看似幸福的成功人士抱怨说:“其实我很累,我并不快乐……”那是因为一个人不管有多么成功,仍然会有一些本我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本我、自我、超我能够协调一致地和谐工作。这三者任何一部分的失职,都会造成人的心理失衡。自我对本我的冲动横加压抑,可能会导致人的心理疾病;而如果自我控制不住本我的冲动,让本我冲关而出,肆意妄为,那就可能导致人的犯罪行为。

所以,当一个人非常冲动和愤怒想要打架,也就是其本我充分暴露的时候,我们常会劝导说:“你理智些、冷静点!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其实意思就是:“控制一下你的内心的欲望——本我,考虑一下别人和社会的要求——超我;你的本我已经流露出来了,你应该用自我来管理一下;虽然我的本我也恨不得揍他一顿,但我们需要冷静,因为打伤了他,自己也得坐牢。”我们也常听人说:“实在是压不住火了!”意思就是:“我的自我实在管不住本我了!”

我们说某人很理智,是在说他的自我能够很好地管理并安抚其本我。而我们说一个人很冲动,则是在说他的本我经常冲破其自我的管束而肆意表现出来。

人内心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本我与自我的冲突,以及自我与超我的冲突。一切内心冲突都必须以自我为中介环节,即使在人与环境的冲突中也必然有自我的加入。自我既想满足本我的要求,又怕超我的惩罚,总是受夹板气,于是人经常会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1.从失恋心理看“三我”的平衡、压抑与犯罪

恋爱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愉快的经历,谁都期望自己拥有浪漫美好的爱情。可现实生活中,恋爱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遭到拒绝,遇到挫折时,失恋就会随之而来。失恋是人生中一种痛苦的经历,处理不好可能导致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失恋的心理过程。

一个小伙子的本我强烈地喜欢一个女孩子,当他热烈地爱着这个女孩时,表现为:他的脑海里总是出现她甜美的笑容,做梦都是她的影子,“美丽的姑娘,真的好想你”!甚至还幻想过很多次和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于是,本我要求自我去尝试追求:“这个女孩长得多漂亮,气质多好,嫁给我,我一辈子就满足了,去大胆地向她告白吧!”

此时,自我——理智、文化、修养,开始分析:“不太可能,人家是城里人,父母是高干,咱虽然是大学生,但从农村来,家里既没钱也没势,人家肯定看不上咱,还是死了这份心吧!好好学习,以后发达了再说。”然后,本我被说服,放弃了非分之想,继续平静地生活。

可多数情况会是这样的:本我的欲望太强烈了,它听不进自我的劝说,反驳道:“你怎么知道人家不喜欢我?她虽然出身好,可我觉得她没有那么势利,她看重的是前景。我虽然家里穷,但我有知识有文化,前途一片光明。而且,她平时看我的眼神也不太一样。我还是应该去试一试,她要真的不同意,我也就死心了。再说,人生能有几回搏?”于是,他递个纸条给她,约她出来谈一谈。

结果,女孩对他说:“你很优秀,我也挺欣赏你的,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不过,要发展恋爱关系,不太合适,主要是咱俩性格不符……你看,阿丽其实挺喜欢你的,你们俩挺合适的。”她委婉地拒绝了他。

回来之后,他的自我又开始做本我的工作:“你看,我说人家看不上咱吧!现在试也试过了,搏也搏过了,死了这份心吧。天涯何处无芳草,好好学习,将来有了好工作,事业有成,什么美女你娶不到?”

第二天,小伙子又正常地学习和生活,或者是改而追求阿丽,最后得到了幸福美满的爱情。

——本我被说服或满足,人处于正常状态。

然而,如果本我的欲望过于强烈,就很可能演变成下面这种情况。

自我做完思想工作之后,本我却不服:“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我就喜欢这根草,我就是觉得风景这边独好!再说,既然芳草就在眼前,我又何必远走天涯?”

自我无法说服本我,只能拼命地压制:“人家已经明确地拒绝了,不能再偷看人家,不能再递纸条了,否则多没面子!”自我强硬地压制着本我,因为自我的力量很强大,所以控制住了本我,可本我仍会觉得不服。于是,小伙子吃不香,睡不好,整天情绪低落,人自然就越来越瘦,“为伊消得人憔悴”,他进入了失恋的压抑状态。

如果本我力量再强大些,自我也随之强大,这种横加压抑就可能造成抑郁症。

——自我强力管束本我,导致压抑状态。

上面说到的是自我管住了本我,但还有可能发生下面这种极端的情况。

本我强大到自我管不住的程度,本我“冲”出来了,会造成什么情况?——犯罪!各种形式的犯罪——性骚扰、强奸、贪污、抢劫——都是因为自我没有管住本我,本我冲了出来。

——本我冲破自我的管束,造成犯罪行为。

2.精神病人失控时的“三我”状态

一个人的行为失控,其根本原因是自我比较弱小,无法完全控制本我,此时我们常会说:“他失去了理智。”

精神病人的自我几乎丧失了应有的功能,所以精神病人经常没有恐惧、羞耻等情感反应,超我也起不到作用。因此,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精神病人对其所犯罪行是不用承担责任的,他们给社会或他人造成的损失则往往由其监护人来赔偿,因为监护人有健全的自我,具有判断力和行为自控力。

精神病医院中的许多病人都自称是当代最有力量的人。有一次,我和一位老师去北京一家精神病院看望生病的学生。刚迈进病房的楼道,就听见屋内有个病人冲我们喊道:“我是布什(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我要狠狠打萨达姆!”往前走了一段,又有一个病人在屋里冲着我们喊道:“我最有钱,我最有权,大家都得听我的!”

其实,这些也是许多正常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期望,可正常人因为有理智——自我,知道以自己目前的状况,说出来会受到嘲笑,所以就算有这种想法也不会说出来。可精神病人不会管什么自我,而是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充分暴露其本我。

当一个人不能理智地掩盖其本我想法的时候,我们通常称其为“精神失常”,即“自我失常”。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位患精神病的妇女,常常把枕头当作自己在车祸中丧生的小孩,温柔地抱在怀中,关爱体贴,作幸福状。也曾有精神病人的主治医生感叹道:“有时想想,真不忍心医好那些精神有问题的病人。因为他们在生病期间是感觉不到痛苦的,所有的愿望都可以得到满足,尽管一切都是虚幻的。当他们康复以后,就又会变得贪婪和不满足,随之而来的便是痛苦、失望……”

听到这样的感慨,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们是不是应该少些贪心,多些知足呢?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既健康又幸福的人生。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本我真正得到满足的时候不多,因此人真正得意狂喜的时候屈指可数;但本我完全无法满足的时候也不多,因此真正大伤大悲的时候并不多见;而人生更多的时候,是“三我”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是淡然而寻常的,正应了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潜意识——隐性本我的流露

有些本我明显地表现出来,我们称其为显性本我。比如,人们通常说的情绪是本我,闹情绪是显性本我的直接表现。而有些本我并不直接表现出来,甚至本人都无从察觉,这就是隐性本我。人们通常所说的“潜意识”、“下意识”、“不自觉地”等,就是隐性本我不经意的流露。

前面我们说的,人类的本我想要得到满足,需经过自我的检查和批准,这是人们自己能够意识到的本我需求。而还有一些本我需求则是未向自我发出请求就自行表现出来,如打喷嚏、打嗝等非条件反射行为,或是停留在心灵殿堂的某个角落,但我们根本没有察觉到。这些我们不易觉察的本我需求就是潜意识,是那些尚未向自我发出请求的本我、蛰伏的本我。

本我就像一座漂浮于海面上的巨大冰山,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是你能意识到的显性本我,看得清楚,感受真切,而在水面之下的那部分我们意识不到的,就是隐性本我——潜意识。

生活中,我们时而会感到情绪不好,闷闷不乐,觉得压抑,但又没有明确的事情让自己感觉如此,那就是潜意识的本我在作怪。有些潜意识的本我,当事人可能浑然不知,而旁观者却很清楚。

1.公开提意见——显示自己聪明的潜在本我

公开场合,如果你喜欢给别人提意见,那么你一定有一个潜意识本我想显示自己的聪明:“我看出问题所在了,让大家看看我的聪明,我证明给你们看……”

或许,你会辩解说:“不是,我给他提意见是为他好,是为了帮助他改进。”如果你真是为他好,为了帮助他改正不足之处,那为什么不在私下里提醒他?为什么要当着那么多人提意见呢?因为你有一个想显示自己聪明的潜在本我。

2.公开批评别人——显示自己权威的潜在本我

大会上,员工都已经认错了,可你还是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这时,你的潜意识里是想显示“我的权威不容侵犯”。

也许你会说:“我可是为他好。”那你为什么不当着他一个人的面来指正他?为什么要当着全体员工的面大声吼叫呢?因为你有一个想显示自己权威的潜在本我,所以才会如此杀鸡给猴看。

常常有人喜欢评点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现实中的社会名流,那是因为他想显示自己的宏伟抱负。他评点领袖就显露出自己想当领袖的野心,也昭示了他壮志未酬的潜在本我。

3.开负面玩笑——显示自己优越的潜在本我

开贬低别人的玩笑,或者嘲笑别人,都是想显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其真正的本我是想显示自己的优越。这种显示自己是通过贬低别人来实现的,所以此做法是不可取的。

正因为如此,我在讲授人际关系课程时总是会强调:开玩笑时,有个原则不能违背,那就是玩笑背后的含义要“扬”人,而不要“贬”人。

4.初恋难忘——没有消失的潜意识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首因效应”,是说摄入信息的顺序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初摄入的信息最单纯,因为没有其他信息的覆盖和干扰,所以第一印象最清晰、最持久。

初恋往往会成为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有时你会觉得自己已经淡忘了,但其实那段经历已变成潜意识深藏心底。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和太太(或先生)生活得挺好,似乎早已把初恋情人彻底忘记了?不可能,对于初恋的情人,你会把世界上所有最美好的东西全加在她的身上。如果你们俩真的结婚了,也许不见得那么好,可正因为没有在一起,距离让你感觉到一种别样的美。

只不过,初恋已变成了潜意识。也就是说,早期她的影子在你的脑海里不断浮现,经过你的自我安抚,这种思念的欲望慢慢降温,平静了下来,藏在内心世界的一角,不干扰你的正常生活,不影响你的健康。但潜意识并没有被消灭,哪怕几十年过后,它仍会时常出现在你的梦中、幻想中。

日本有一家机构的主要经营项目,就是帮助事业有成的男士找到初恋情人,并把他获得成功的消息告诉她。据说业务还挺兴旺,许多成功的男士都为此不惜一掷千金:“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她,告诉她我发财了,告诉她我成功了!”可见,他的本我并没有忘记她,只是这种思念潜藏在了“冰山”下面而已。

刘若英的一首《后来》道出了很多人的本我: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

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

这些年来

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

有一个男孩爱着那个女孩

……

5.衣锦还乡——得意与失意的潜意识

项羽说:“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就是说穿着再华丽,别人也看不见,无法体现潜意识中被别人承认和赞许的渴望。

是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就特别想回到家乡光宗耀祖一番,衣锦还乡可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回到家乡,你便迫不及待地请儿时伙伴、同学吃饭:“大家多年不见了,聚一聚,我请客。”餐桌上,你让大家随便些,想吃什么就点什么——显示自己的实力。席间,你特别希望他们多谈一些你过去有多么聪明、考试总得第一名、诗也写得很好、班花还特别喜欢你等得意之事。

然而,实际情况却往往是,他们一边吃着你的鲍鱼、龙虾,一边回忆一些你们小时候一起偷鸡摸狗的事,回顾你追求班上哪位女生遭到拒绝,总找他们倾诉失恋的苦恼,天天唱“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

显然,你并不爱听这些,以你现在的身份和地位,是不愿意再说起这些事情的,可他们却总想提及这些令你沮丧之事。他们是想故意让你难堪吗?不是,这是他们的潜意识在作怪:他们在回忆这些事情中,拉近了与你的距离,从而维持着自己的心理平衡,找到一些自尊——“其实我们原本都是一样的”。

因此,如果你是成功者,应多注意那些不成功朋友的心理感受。必要的时候要谦虚,通过谦虚来消除对方潜在的嫉妒心。“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否则只会加重对方的落寞感。成功人士面对不成功的朋友,要多谈友情,少谈事业,如果非要谈到事业,即使是万事顺心,也要故意说些辛苦处给朋友听。

如果你是成功者的同学、朋友,在成功者的聚会上就不要由着性子来,要用理性来掌控谈话的方向,多讲些他当年的正面事例。比如:他写的诗在全校大会上朗读;物理竞赛他得过第一名;那时他就显露出领导才能;班花都曾经暗恋他,等等。如此一来,你也会备受成功者的欢迎和关照。“得意人前,勿谈失意事”,因为得意人常无法体谅失意者的苦闷。所以,即使有诸多不如意,也要振作精神,少谈自己的不如意,多谈朋友的得意之处。

一个人成功后,记者常会找到他的父母、儿时的伙伴、上学时的朋友和同学进行采访。此时谈论的原则是:多回忆那些他小时候聪明、有毅力、讲义气、受欢迎、诚实等正面的事例,少讲一些有可能贬低对方的事,尽管回忆那些贬低对方的事情会让你的本我感到一丝丝的得意。

我曾在电视上见过一位不太会讲话的父亲。在当红影星小陆的一次生日晚会上,他的父亲首次面对众人,当记者问起小陆儿时有什么特点时,父亲说:“他小时候特别捣蛋,贪玩,还爱打架,经常把别的小朋友打得流鼻血,我只好到别人家里去道歉……”话虽是实话,可自己父亲在众人面前如此揭短,还是让小陆颇感难堪。其实,同样的意思,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小陆小时候挺有个性的,好动,贪玩,是个孩子王……”这样说是不是好多了呢?

谈论名人小时候的事情时,你可以说他小时家里穷,因为那与他无关,反而更能衬托他的坚韧、他的成就。也就是说,可以否定他周围的环境,但绝对不能否定他本人的品质、智商等。

大学毕业15年了,同学聚会,有的人不会讲话,看到班花进来了就感叹道:“哎呀!阿莉,没想到你也老多了。当年我们漂亮的班花,现在已经凋谢了……”谁听了这话,都会连饭也吃不下了,整个聚会中自然是无精打采的。其实,当你看到班花现在比你还显老时,潜意识里有一丝丝得意:“当年那么多男生追她,看不上我。看看现在,我比她一点儿也不差!”所以,当你说“凋谢”时,内心深处肯定会有一点幸灾乐祸的感觉的。可如此任由本我倾泻而出,也是会得罪人的。

此时,应由自我来控制你说话的内容:“阿莉,虽然我们都老多了,但当年你可是我们班上最漂亮的小天使,现在全身透露着成熟女人的高贵气质,有一种贵妇人的成熟魅力了……”听到你这么说,她的脸上一定乐开了花,接下来,将会是一次愉快的同学聚会!

第二章

感知“三我”,了解人性

本我的利己需要

我们的任何一种行为和活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某种生理或心理的需要。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问题——生存下去。为了能生存下去,人的本我会提出各种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为了个体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幸福地生活,因此,这些需要具有利己的特性。

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些利己的需要本身并无好坏善恶之分,但实现这些需要的手段就有好坏善恶之分了。而且,所谓好坏之评判标准,也只是他人根据自己所处群体的价值观,做出的带有倾向性的结论而已。

比如说,狮子追杀羚羊是善是恶?是好是坏?那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正常行为,这个行为是由需要而产生的。喜欢狮子的人,看着狮子追赶羚羊的时候,他的心也会跟着狂跳:“快追!再快点!要不就会挨饿的,那么多狮崽儿可怎么办?”而同情羚羊的人,一定会感叹狮子太残忍了,自然界太残酷了!这就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得出的不同结论。

因此,人的需要本身并无善恶,善恶是群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的评判。

1.“利己”不同于“自私”

我在描述本我的特性时使用了“利己”,而没有使用“自私”一词,因为人的本我需要是中性的,利己更能体现这一中性特征,而自私则常常带有明显的感情取向。

利己是对自己有利,但并不意味着对他人不利。在人类的群体活动中,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别人的帮助,真正长久的利己往往要对他人、对群体都有利。因此,利己并不妨碍利人,甚至许多时候是先要利人,才能真正达到利己的。而自私则往往潜藏着利己而损人的意味,表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和群体。

所以说,“利己”不同于“自私”,“利己”这个词也更能准确地反映人的本性。

2.利己需要——人的行为起因

人生是由无数选择组成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认为:人每时每刻都被推到抉择的十字路口,小至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大至前途命运、生死关头。人不能逃脱这种抉择,且必须独立地做出抉择。

是的,人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在做出选择:选择说还是不说,以及说什么、怎么说;选择做还是不做,以及做什么、怎样做。比如,你来到一个十字路口,既可以选择继续往前走,也可以选择左拐或右拐,还可以选择停下来观察行人的体态或思考问题,这些都得由你的选择来决定。其实,人的一生中都在做着这样的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你所有的选择必然是根据自认为“对己有利”的原则进行的。比如,你选择继续往前走,可能是因为你想早点回家;选择往右走,可能是想去酒吧喝一杯。

人的这些选择行为,天生就带有利己成分。因为每个人都是个体的存在,人不可能超越个体本身而存在。所以,人的各种欲望、选择和做法,必然要为其个体服务。但由于人所受教育及修养不同,会使实现这种利己成分的手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儿童时期并不明显,比如儿童想要好吃的东西,喜欢漂亮的玩具,会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欲望表现出来,也没人会说他是自私自利的。那是因为所有的小孩都是如此直接坦白地表现其本我的。但随着生活阅历及所受教育的增加,这种表现利己的手段便有了迥异的变化。有的人仍然会直接表现本我要求,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利己行为显而易见。我们便会说:“这是个自私自利的家伙!”而有的人实现本我要求的手段则会变得文明而含蓄,更多的是选择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利己行为隐而难见。因为他知道从长远来说,有时去帮助别人反而对自己更有利,于是就会经常采用一种迂回的利己做法。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也常常给予赞美之词:“这是个高尚而有修养的人!”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所谓高尚的人,是指那些经常选择精神利己、考虑长远利益的人;而所谓“自私”的人,则是指经常选择物质利己、获取短期利益的人。

毋庸置疑的是,一个人在做出选择时会考虑各种因素,最后所做出的选择也一定会遵从对自己有利的原则,不管因素有多么复杂,也不管是选择了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

例如,当你请求朋友帮你做事时,他费时费力地帮你圆满解决了问题。可能你会问:“他的这种做法是利己的吗?”是的,他是做了利己的选择,尽管这个选择更有利于你。当时摆在他眼前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帮你做,二是不帮你。然后,他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帮助你。可以肯定的是,他认为帮助你对他来说是更好的选择,他觉得自己应该选择帮助你。换句话说,他认为此时选择帮助你,对自己更有利。

一个自愿努力工作的人,是利己的吗?是的,一位努力工作的人,其行为是在付出自己的劳动,而他内心的想法很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金钱等物质利益,或是为了得到名誉、地位、别人的赞美、他人的拥护和认同;如果既不为利也不为名,则必然是为内心,他想要忏悔、补过,或者想要愉快、优越的感觉。

一个人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是利己行为吗?当然是利己行为。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他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他是在比较过多种选择后,认为此时顺从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所以权衡之后选择了忍气吞声。

甚至一位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我们也常常会说他是个自私的人:“他自己解脱了,一了百了,却把思念和痛苦留给了他的亲人和朋友。”

需要说明的是,人的选择遵循“对自己有利”的原则,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起因,他期望选择的是利己。但其行为结果,即实际效果——外人的评价,则可能是利己利人,或是利己不损人,抑或利己损人,甚至是损己损人的。

如果一个人因为认识上的差错,选择的最终结果是对自己不利的,那也只能算是认识的差错,不能说明他当时就想对自己不利。好比一个人买股票是为了升值,如果判断失误,股价不升反降,那只能说明他判断失误,而不能说明他当时就是选择了对自己不利。虽然有时事情的发展结果与期望的不一致,但所有期望的起因一定是“对自己有利”。

3.高尚行为——精神利己的选择

严格地说,毫不利己的行为是没有的,只不过有些行为是物质利己,有些行为是精神利己而已。当一个人选择精神利己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有了听起来很动人的缘由。

也许你常听到有人说:“我如此力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众!”

我想问这些“高尚”人士:“你为什么要为大众讲话?”“我觉得应该为大众讲话,我觉得自己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是你的某种需要,可能是精神需要,也可能是讨好百姓,为将来积累资本。总之,既然是“你自己的”某种需要,自然也是利己的。当然,我们不否认这样的利己同时也利人。

所以有人说,为自己低层次动因的行为,寻找合乎理性的高层次借口,不愧为文明人的一大嗜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力战病魔坚持工作,他自己也坚信“责任是他的动力”。有关专家则刻薄地指出,促使他连任的是他根深蒂固的“权欲”,“想到即将被人取而代之颇感不快”。

不仅个体的选择具有利己性,其实许多看似伟大的集体性认同也一样带有利己属性。

可能我们觉得爱国爱集体不是自私行为,那为什么不爱他国和不爱另外的集体呢?因为他国和另外的集体中没有自己。因为他国、另外的集体中没有张三,所以张三也不希望你爱他国和另外的集体,只有你爱自己的国家和集体,才会得到张三等同胞的称赞。

为什么大家都赞同保护地球?因为大家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为什么我们不去爱那些离地球几亿光年之外的星球?因为那里没有我们!那里的一切都与我们无关!既然“热爱大自然”这样广大的爱,竟也包含着“有用”的功利目的,那么还有什么样的爱是不带有利己成分呢?

再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讨厌自私的人?主要原因大概只有一个:和自私的人在一起,自己得不到好处,否则人们可能就会喜欢自私的人了。比如,你的男朋友说:“我只爱你一个人。”你一定很感动,因为你从中得到好处——精神愉悦。如果他说:“我不仅爱你,也爱别的女人。”你就会脸色骤变:“那你找她们去,别再来找我了!”此时,对博大的爱,你便无法欣赏了。

在国际舞台上,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国家从国际关系中获利。那么,在自己的国家中,我们为什么不能提倡个人获利呢?其实,只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人类是可以做到个人获益的同时,也让其他人受益的,比如,爱心捐助、保护自然等。

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太爱强化群体意识,而漠视了个体意识的合理存在。

利己需要是创造的原动力

正是人的利己需要和欲望,才带来了世界的繁荣与进步,所以说需要和欲望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有的人拼命挣钱,是源于他对金钱的需要;有的人削尖脑袋往上爬,是因为他对权力的渴望;有的人喜欢众星捧月的感觉,是出于他的爱慕虚荣……世界上人们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随着这些“需要”的欲望不断增强,人们宁愿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实现和满足这个“需要”。于是,社会的生产力也不断提高。离开了这些“需要”,人们的努力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快就消耗殆尽,人们的创造激情也渐渐衰竭,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因此,利己需要是人类创造的原动力,它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着绵延不绝的动力。

那么,当每个人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在人生道路上狂奔不止的时候,是否会带来社会的混乱不堪呢?

不会,虽然人们的本我需要具有利己的特性,但是这些利己天性并不能阻止人类的和谐与进步,也不能阻止文明的发展。因为人们越来越懂得:自利自爱本身是正常的人类本性,也是驱使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实现自利自爱的手段才是决定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

保护自然,优美的自然环境会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益,因而应该宣传和提倡;那些破坏自然的人想从中得到更多的私利,而选择了破坏更多人的利益,所以应该谴责和禁止。“保护”和“破坏”的手段决定了社会的取舍。一个人选择利己,这并没有什么值得谴责的,因为这是人类的天性。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用社会法律和道德准则来约束他,使他通过正常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做的结果是:他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利益。

古人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个人想赚很多钱,那好啊,请你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请你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请你创造出更适合人们需要的歌曲,请你为更多的人指明成功之路……只要你满足了人们更多的愿望,人们就会给你更多的金钱和荣誉作为回报。你得到了金钱和荣誉,其他人得到了更好的商品和服务,社会还增加了就业机会。这样的利己行为同时也在利人,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这也正是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有残酷的竞争和贪婪的物欲,又有丰富的物质和高度的文明的原因所在。

卢梭认为:人的自爱离不开外部条件,人们在自爱的同时也必须爱那些保护其生存的人。如果一个人处处、事事只想到自己,即仅仅只爱他自己的话,他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他的生存条件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人不能只是爱自己,还要爱别人;不仅希望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别人幸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人。从本性上说人应当是自爱的,而从理性上说却又应当去爱别人。

一个人爱己并不妨碍自己去爱人,同样当一个人做着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并不是必定要损害别人的利益。由于人在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些事情可能对当事双方均有利,也可能对全人类都有益。一项好的发明——电灯的出现,不仅使发明者赢得美名,也给全人类带来了光明。一位精明、诚实的商人将商品卖出去后,不但自己得到了利润,顾客也得到了满意的商品和服务。

因此,为了真正利己、长远利己,人们在选择行为时应该目光远大,而不是急功近利。

有一句话说得好:合群不是美德,乃是需要;利己不是罪恶,乃是人性。

1.损人利己——最终无法成就自己

尽管社会上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损人利己”(通过损害别人的利益达到利己)现象,但更多的是“不损人而利己”(通过正常渠道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而我们还可以做到“利人利己”(通过好的渠道和方式来取得自己与他人利益的双赢)。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要归功于后两种力量的推动。因此,我们的社会政策应该限制前者——“损人利己”,鼓励后两者——“不损人而利己”和“利人利己”,其中应大力提倡“利人利己”。

我们要摒弃损人利己现象,每个有智慧的人也应该抛弃损人利己的行为。从长远来看,损人利己必然转化为损人损己。因为你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他人。你损人,渐渐地别人会认清你的真面目,不会再对你友好,亲人远离你,朋友冷落你,客户不信任你,孤立的你会有什么好结果吗?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依靠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成就自己的。即使有,也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在有限时间里蒙蔽一部分人,但你不能在所有时间里蒙蔽所有的人。”

对于那些在社会上作恶的人,那些不遵守规则,靠以权谋私、损公肥私以及坑蒙拐骗手段富起来的少数人,则应该被社会所摒弃,因为他们只是自己获利而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2.利己不损人——保护个人的创造积极性

利己不损人常常可转化为利己利人。

如果你的行为利己而不损人,那么,在满足自己的同时,你会逐渐地将这些有利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最终会导致利己利人。比如《鲁宾逊漂流记》中流落孤岛的鲁宾逊(其现实中的原形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一个苏格兰水手),他的传奇经历激励了世人——不畏艰难,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信心,追求美好的生活。他为求自我生存而奋斗的利己行为已转化为有利于世人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其实质就是允许人们以符合法律和道德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奋斗,而一个人在为自己利益奋斗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先富起来的少数人会希望自己有更大的发展,获取更大的利益,那么也会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结果是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又带动了更多的人走向富裕。这就是利己、利民、利国的大好事。

引导人们的利己心理为公众服务,才能保证个人前进的澎湃动力,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人类社会的无数变迁也证明了,只有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为公行为,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利己利人——取得利益的双赢

人类利己的天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争夺。因此,必须在允许人们利己和保护多数人的利益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以使个体的利己行为不会损害到其他个体的利益,甚至还有利于人类整体的利益——利己利人。超我的任务就是将人们的利己行为约束在一定的规范之内,并将个体的利己行为引向有利于公众的方向。

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便是利己利人的最好范例。尽管一项好的发明从道义上讲应该广为传播,为更多的人服务,可是,我们必须在广为传播和保护发明者的创造性之间做出选择。只有保护合理的利己,才能不断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如果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某项发明创造,却对自己毫无利益可言,尽管对整个人类是好事,也别指望他会长时间坚持这么做。

有的人不能理解医学专利的保护:“救死扶伤是天大的事,某人发明了新药,应该立即推广使用,能救多少人啊!为什么还要先支付发明者专利费,才能使用呢?”

如果仅仅是从眼前的利益出发,马上免费普及应用,那么长此以往,必然会极大地挫伤发明者的积极性。而支付专利使用费就是在鼓励他继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受此鼓励,整个社会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新思想、新发明。

专利和知识产权所保护的是创造者的积极性,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也就是保护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如果不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任由非法的盗版侵权行为泛滥,新的创造就可能会越来越少,最后遭受损失的还是大众。

因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为了尊重知识(利己),鼓励创新(利人),发展生产力(利国家)。

4.损己利人——不具持久的生命力

有人说“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种“损己利人”的行为是高尚的,应该大力提倡。我们通常所说的“损己”是以公众群体的评判标准来定义的,即以群体的观点来认定个体的行为是损己利人,而且多数情况下是指物质上的损己。其实,行为人得到的精神上的自豪感和愉悦感往往是被大家所忽视的。所以,严格地说,其本质上还是有利己成分的。

当然,对于这种利人的高尚行为,我们可以赞赏,但真的不必大力提倡否定自己、损耗自己的行为。因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只是对别人有利,却对自己不利甚至损己(物质上的),那么其利人行为也难以持久,最终无法继续利人。

所以,一个人仅仅精神利己是不够的,因为人的生存才是最主要的,只有物质丰富之后,个体才会把利人行为长期化,也才会有能力将利人行为坚持下去。

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李嘉诚的捐助行为,假如他们捐得连自己都吃不上饭,那么这类捐助行为是无法持久的。试想:当一个人一直耗损自己,最后连自己都无法点燃时,又如何去继续照亮别人?

因此,为了保持长久的利人,利己也是应该受到理解和赞同的。天助者,自助者也。人首先要自助,才能助人。我们提倡先追求个人的成功,然后带动其他人迈向成功,让自己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走向共同富裕。

一般来说,只要个人成功了,就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成功者办工厂——扩大了就业,销售产品——为别人提供了服务,交税——增加了社会的福利,消费——给别人带来了商机……可见,当一个人自己富有而充满能量时,就可以更好地利人,更多地回报社会。

当然,为了人类长远的利益,也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人是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更多地为他人考虑的,应该尽力做到“抑私为公”。这作为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也确实能让人类文明地不断提高。可是,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的本性,一味地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斗私反私”,一心想彻底消灭人的“私”心,让人否定自己,一心为公,虽然这种做法出自良好的愿望,却违背了人的本性,注定是不能持久的。

现在,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越来越重视保护私有财产,就是对人性的认同。这也必将换来生产力的更大解放,从而推动社会的更快发展。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利己损人,理解利己不损人,鼓励利己利人的双赢原则。只有互助合作,携手共进,我们的人生才能幸福美满,人类的明天才会光辉灿烂!

思想无罪,行为有别

本我是隐秘的,是别人不易察觉的,许多时候你并不想将其公之于众。因此,本我常常是你一个人独自坐在台灯下,毫无顾忌地往日记本上倾诉的想法;是你独自散步时,浮现在脑海里的事物;是你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的缘由;是你儿时一段特别的经历,浓缩、潜伏在你的内心。有时,它以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梦中出现,让你自己都觉得奇怪。

本我仅仅是需要,不加入好坏的判断。比如你饿了,那么本我只告诉自我:“我饿了,想吃饭。”至于你以什么方式弄来吃的,是自己请朋友吃,还是想办法让别人来请你吃……本我不管,它只是向自我提出要求,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满足了它的要求就行,具体的方式是由自我来负责的。

所以,导致一个人行为恶劣的责任在于自我,而不在于本我有多少罪恶的想法。当本我有恶劣想法时(自我认为它恶劣,本我只知需要,不管好坏),如果自我能够顺利说服本我放弃这些,并降低本我的“温度”,使它不至于沸腾到危险程度,那么,他依然是一个“好”人。

因此可以说,所谓高尚的人、卑鄙的人,其本我相差无几,只是自我修养的不同,才导致行为的差异。

我们通常喜欢用善恶去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认为人受物欲驱使是一种邪恶,是不道德的。其实,人的欲望与道德本身并无联系,与道德有联系的是满足欲望的手段。

再高尚的人,当他独自坐在台灯下,任由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的时候,难道从来就没有一丝丑恶的念头闪过?当他独自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时,脑海中就从来没有产生过不符合道德的想法?

出现过想法,但没有付诸行动,他仍然是个高尚的人;而将这些丑恶的想法实现了,那他就是个卑鄙的人。

有些人常常会因为自己有些不好的念头而自责不已,甚至郁郁寡欢。其实,想法无罪,不要因自己有些不好的念头而自责,因为本我的想法不等于现实,只要你的自我能够控制这些不好的想法而不去实施,那么这就不会成为一件值得你担忧的事。比如,你内心真是想狠狠地揍某人一顿,可是,最终你没有动手,那么你仍然是守法公民,是个有控制力的人。

虽然想法无罪,可这并不是说你可以放纵自己的想法。对一些不符合道德、法律要求的想法,要加以控制,绝不能任由不良的思想泛滥。如果不加控制,这些不良欲望就会在你内心深处翻滚碰撞,由平静而起波澜,最后掀起滔天巨浪。此时,你的自我恐怕已难以阻止它付诸行动的步伐了。

人类所有不道德的违法行为,都是由一些想法和欲望引起的。

对欲望要加以控制,不能推波助澜。否则,欲求就会愈加强烈,最后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后悔晚矣。

欲望有如潮水,应由理性的河床来规范和控制。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学习必要的科学知识、工作技能,还要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学习。只有不断强化自我的管理能力,才能有效地抑制甚至消除自己头脑中的不良思想,而让正确积极的思想意识发扬光大,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现在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时尚的理念。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转变思想和观念,思想和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而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决定着他的未来。这就是越成功的人越重视学习,越优秀的企业越重视培训的原因。

请记住:人的思想是可以改变的,欲望是可以控制的。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这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强控制力,本书的第六章将会对此有详细论述。

自我的现实考量

人的自我从诞生那一天起(人开始渐渐变得成熟懂事),它就想方设法满足本我的需要,而它同时也会考虑到超我可能的惩罚,所以自我具有现实性,见风使舵。

现在再来看看前面分析过的心理剖析图:

自我顾及超我而管束本我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的本我被关在屋子里,它们都想从唯一的门出去,得到满足,遗憾的是门外面有个把门人——自我,本我想出门得到满足需要通过自我的检查和批准。自我根据超我的要求来检查,符合超我要求的本我可以开门放出来,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本我关在屋内,自我经常锁住门,还时常对里面的本我说话——做思想工作。

别看自我经常和本我过不去,可它骨子里是偏向本我的。它之所以限制本我,是因为它知道背后有一批人持枪站岗,这些人是超我。如果把不符合超我的本我放出来,个体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那么,假如超我不在了,都去“吃饭”、“睡觉”了,自我还会紧闭大门吗?当然不会,此时的自我会兴奋地打开大门放本我出来——其实,自我早就想满足屋内的本我了。

没有超我,自我为本我打开大门

自我的这种倾向决定了它本质上强烈地希望满足本我的利己要求,却又担心外部超我的严厉惩罚。事实上,自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本我的需要,只不过从个人自保的角度来看,如果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不顾及客观环境,则极难生存下去,所以自我的现实原则取代了快乐的利己原则。

要知道,自我的现实原则并不是要最终放弃获得本我满足、快乐的目的,而是暂缓实现这种满足,暂时容忍不愉快的存在,以此作为通向获得快乐的曲折而漫长道路的一个中间步骤。

人们经过理智的分析,放弃了某种想法,这一想法并没有完全被消灭,而是压制到本我的潜意识领域,它仍在那里潜伏,一旦条件成熟,它还会跳出来的。

因此,有些事情没有发生,并不代表这个人的本我没有这种欲求,可能是他为了长远的利己而暂时隐藏了这种欲求。如果有一天,外在条件成熟了,他的自我马上会满足本我的需要。于是,从现象上来看,好像是这个人变了一样。这也是很多看似不可能犯错误的人却犯了错误的原因所在。

1.红杏出墙——婚外恋现象分析“食色,性也”,不“食”就无法维持生命,不“色”就无法延续生命。这是世界上多数生物具有的本能。

问题在于,人类虽然也是生物之一,但毕竟是万物之灵。所以,我们在满足这些“食”与“色”的同时,还需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制度,不能随心所欲。

一个已婚者,无论是男是女,如果遇到一个容貌好、气质好、有才华又品德高尚的异性,往往会产生一种爱慕之情(这也是许多影视明星成为大众情人的原因)。可是,由于社会超我的规范和影响,由于自我的控制(自己已有配偶,再有这种想法太不道德了),这种带有性爱倾向的感情也就稍纵即逝了。对于绝大数人来说,它只是一种美丽的遐想。

不过,如果同时存在着其他条件,例如这位异性和自己长期相处,诱惑力长时间存在——日久生情;对方对自己也有好感——暗送秋波;自己和配偶感情不好——基础不稳,而自己的修养不高,意志力又不足以抵抗这种诱惑时,婚外恋就可能由虚无的幻想变为实际的行动。

曾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经得住诱惑,如果有人经得住的话,一定是诱惑不够大!”它说明:足够的诱惑,就会有足够的堕落。

婚外恋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自己的婚姻生活现状不满(本我不满),加上其道德观念缺失,意志薄弱(自我弱小),又恰逢合适机遇(超我宽松),于是红杏出墙,坠入婚外恋的深渊。

有的女士说:“我老公没钱时,碰见美女正眼都不看一下;现在有钱了,见到美女就目不转睛。”甚至得出结论:“男人有钱就变坏!”

其实,不是男人有钱就变坏,而是他原本就有“坏”的想法,只是当初条件不成熟而已!现在有钱了,有权势了,自然可以创造许多“成熟的条件”,婚外情也就很容易发生了。

预防婚外恋这种本我正常、超我禁止的行为的方法是:要不断地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修养,加强对本我的控制和教育,使本我的婚外恋倾向性活动减弱到最小程度。同时,道德和法律的监察也是必不可少的。双管齐下,才能将人们的行为引导并限制到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要求的轨道上来。

2.绝对的权力——培育独裁者的温床

西方政界有一句话:“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错,一个人一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意味着超我不存在了,法律管不了他,道德苍白无力,习俗也无可奈何。此时,他的本我就会肆无忌惮地膨胀并表现出来,做出许多不理智的事情。因为不必担心超我的严厉惩罚,自我会放纵地满足本我的一切要求,各种形式的占有、杀戮就会出现。于是,这个人便被称为“丧失了人性,充满了兽性”,即丧失了自我,充满了本我。

一个人一旦拥有强大的权力,就容易利己。所以,权力需要制衡,需要完善的监督体制。而且,权力越大,越需要严格的监督和严厉的惩罚。

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霸业,却也做出了焚书坑儒的残暴行径。他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人们评价其“荒淫无度”。可是,如果大骂秦始皇的男士变成了秦始皇,他会怎样?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

秦始皇时代的超我很宽松:法律规定一个男人可以有多个女人,道德也允许一个男人拥有三妻四妾,习俗也暗示一个男人要是没有三妻四妾就说明他不够成功。同时,他在经济上又养得起女人,自然会产生这种想法。见到美女,“这个声音好听,娶回家”;“这个阳光自然,娶回家”;“这个年轻漂亮,娶回家”——自我尽情地满足本我的要求。

由于没有健全的超我来限制秦始皇,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会采取任何他认为必要的手段,而不管这些手段是否会对人类的文明造成破坏——焚书坑儒,留下暴君烙印;修建阿房宫,横征暴敛,劳民伤财;修筑庞大的骊山陵,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那么,换成另外一个皇帝,在那种情况下是不是会好些呢?历史上那些大权在握的帝王们已经给了我们太多否定的答案。

甚至可以说,这些现象的产生与秦始皇本人无关,而是无力的超我,缺失的、不完善的法律制度所造成的必然后果。只要此类封建制度(超我)存在,就会不断地产生这样的统治者。

正所谓,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干不了坏事,而一个不好的制度却会让好人变成坏人。

3.自我的力量——银行职员的思想斗争

一位银行职员谈到自己刚到银行工作时的思想斗争:看到柜台上一摞摞百元钞票,本我想:“这要归自己多好啊!”自我立刻做工作:“千万不能拿,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有权力去支配。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被关进监狱,便无法享受美好生活了。”每天自我都会说服本我,慢慢地,自我的抵抗力增强了,本我的欲望也减弱了。后来,当他再看到那些钱就像看白纸一样,没有感觉了。

这样,自我不断地做本我的工作,再加上银行强大的超我(管理严密,制度规范,检查严格,后来又有监控摄像),超我和自我的双重作用,使得银行职员能够平静地工作。

因此,越是对本我诱惑大的地方,越应该有严格的超我——规章制度。

忍耐有限,胸怀无限

自我的强弱随超我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受内心本我情绪变化的影响。

人的自我不是铜墙铁壁,不是无限强大的。当内力逼迫到一定程度时,自我会失效、崩溃,本我就会趁机汹涌而出。所以,我们常会看到,一些貌似很成功的人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那些因愤怒而伤人害人者,也多是由于当时其自我失去了对本我的约束力所致。

不难想象,如果不断往气球里吹气,气球开始还有约束力,但当气球被越吹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嘭”地爆开,那就是到极限了。

人的自我控制力也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本我太冲动时,尽量不要去刺激他。否则,其本我可能会冲破自我的管束,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许多人不顾这一事实,对方快“爆炸”了,而他还在火上浇油,导致对方丧失理智,做出过火行为,最后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因此,不要逼人太甚,当对方快要“爆炸”时,应适当让他冷静,为他“降温”,使其渐渐恢复理智,而不要凑上去挑衅:“怎么?你还敢打我不成?”这样一刺激,对方真动手了,受伤的还是你。

虽然我们应该清楚自我控制力的有限性,但这也不能成为放任自我的理由。事实上,人自我的控制力、忍耐力,还是可以随着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断增强的。

尽管气球里的气体多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气球爆裂,可是,如果气球的体积更大,气球壁也更厚实、更有韧性。那么,毫无疑问,它就可以容纳更多的气体,从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同样道理,一个人的修养越高,他的行为越理性,他的包容性就越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会对狂躁不安的本我进行有效的安抚和控制,从而使其成长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为社会所信赖的人。

为了克服人的自我控制力的有限性,我们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使自我的控制力、忍耐力不断增强;另一面,我们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超我的监督范围和惩罚力度,以帮助人们提高自我的控制力。这样,人性就会得到更好的升华,我们的整个社会也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超我的利他精神

人的本我以利己为原则,而自我虽遵循现实的原则,但常常像墙头草随时准备倒向本我一边。如果人人都以自己的本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整个社会将会混乱不堪。那么,人类是如何有效地引导自我,更多地倒向对社会有利的一面呢?这就要依靠超我的力量。

超我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是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而约束个体的,所以,超我具有利他性。去过德国的人一定会对德国人的严谨,甚至有些刻板地遵守秩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分析德国人为什么不闯红灯时,引用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下雪天的晚上,有个德国人抱着侥幸心理驾车闯了红灯,结果被一个睡不着觉的老太太发现了。没隔几天,保险公司的电话就打过来了:“你的保险费要从明天开始增加1%。”这人不明就里,对方回答:“我们刚刚接到交通局的通知,你闯了红灯。我们觉得你这种人很危险,所以保险费要增加1%。”于是这人想退保,换另一家保险公司投保。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那家公司也要求他的保险费比别人多1%。原来,全德国的保险公司通过网络都知道他有一次闯红灯的不良记录,所以无论他投保哪一家公司都会增加他的保险费。同时,银行通知他们家的分期付款从15年改成了10年,学校也要求他的孩子用现金支付学费,而不能分期付款了。

试问,在这样严谨的制度下,谁还敢闯红灯?

1.超我将本我引向正途

本我是人类创造的原动力,如果没有本我,就没有人的存在,也不会有人类奋斗的动力;如果没有自我,人就如同动物一般,没有高尚可言;如果没有超我,人的内心就没有方向,人生必然走向歧途。

西方管理理念注重强调超我的力量:人在当权者的位置上之所以会谋私利,是因为只要外部环境允许,他们就有可能做一些对自己有利而对公众不利的事。因此,需要法律发挥一定的制约作用,来防止当权者以权谋私。美国常声称其“三权分立”体制的强大的监督功能使当权者想变坏都难。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管理则是建立在人的自我基础之上:强调当权者都是好人,自我强大,乃德行高尚之人,不会做一些不利于民众的事情。所以,人们把钱交给他们之后,就再也不过问了——你们放心地花吧,不用向我们汇报,不用向我们公布预算方案,我们知道你会是个好皇帝,你父亲就是个好皇帝,你也一定会为百姓着想的。可根本不用超我来约束的结果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统治者经常是荒淫无度,视百姓如草芥。“融四岁,会让梨”——孔融四岁会让梨的故事作为提升个人素质教育的范例是合适的,但依靠它来管理却是不可取的。假如孔融一个人在家,有两筐梨,有大有小,拿一个大梨也不见少,父母不会发现,孔融会怎么做呢?恐怕内心还是想吃个大梨——“我也想尝尝这个大梨是什么滋味。”可见,仅仅建立在自我基础上的限制力是有限的,也是会失效的。

西方也有一则类似中国“孔融让梨”的儿童启蒙教育事例——“分饼的故事”,但反映出的伦理精神则大相径庭。它正视人性,值得我们学习:

兄弟二人争吃一张馅饼,谁都希望得到最大的一块,哥俩争执不下,父亲走过来说:“我知道,你们都想吃块大饼。这样,我给你们出个规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你们俩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兄弟一致表示同意,父亲说:“你们谁选择了用刀将馅饼一分为二的权利,谁就必须放弃先选择馅饼的权利。”父亲的方法被采纳了,结果哥俩拿到了几乎同样大小的馅饼。因为父亲的方法保证了:兄弟二人不论谁拿起餐刀都会力求将两块馅饼切得同样大,否则自己只会得到较小的一块。

可见,强大的超我可以保证一个人越想利己,越要考虑别人的利益。

国家的任务不是制止个人行为,而是鼓励能为公众带来更大利益的个人行为,并通过规则引导个人为公众服务。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肯定任何人都有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只是强调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和原则,不允许破坏社会公正。

自私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严格的超我——规则。

2.仇富心理产生于“不公”,而非“不平”

有人说:当今社会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以及仇富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结果。其实,社会的不和谐之处及人们仇富心理的产生不是因为收入差距本身,而是由于造成收入差距的那些不公现象。换句话说,人们真正恨的不是不平,而是不公——恨不遵守超我的现象。

那些一夜暴富的贪官和罪犯是道德上的堕落者、法律的破坏者,人们当然恨之。而对那些靠诚实劳动积累起巨额财富的人,人们心中不仅不会产生仇恨,反而会有更多的爱戴和尊敬,甚至会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

要说收入差距的话,你的财富与比尔.盖茨的差距最大,请问你恨比尔.盖茨吗?当然不会,不仅不恨他,甚至还喜爱他,崇拜他!这是因为比尔.盖茨依靠自己的勤奋聪明致富,是通过诚实劳动创建了财富帝国。同样道理,你恨李嘉诚吗?你恨成龙吗?不恨,甚至崇拜都来不及!他们的车停在小区里,有人会划伤他们的车吗?不会!如果知道是李嘉诚或成龙的车,甚至有人会站在车旁保护,希望顺便能得到他们的亲笔签名。可见,依靠合法途径致富的人,不仅不会引起民众的仇视,还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只要遵守规则,胜利的人理直气壮,失败的人也心服口服。下棋时用的计谋称为“好招”,因为这是在大家认同的规则下。因此,遵守超我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前提,强大的超我是保证人们行为正轨的重要力量。当然,在完善超我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提高自我,增加主动遵守超我的自觉性。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人性化管理,就是在法律上要强调“分饼”规则,而在教育上要体现“让梨”的精神。

利他就是利己

超我表面上是约束个体的要求,可实际上,它是保护每个人的需要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人类为什么要组成国家、参加组织?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想无拘无束,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管。但如果真的没人管你,让你自由自在,别人也无拘无束,你的本我需要可能难以得到满足,你甚至都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因为一个孤立的人连老虎、狮子都对付不了,更何况还有同类的你争我夺、自相残杀。

为了使自己能更好、更长久地满足本我,我们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国家和集体。每个人都牺牲一些自由,得到一些保护。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遵守规则,有秩序了,也就更有力量了。我们建筑坚固的屋舍以避风雨,发明强大的武器来保卫自己,制定严格的制度以约束同类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平安幸福地生活。这就是国家诞生的原因,我们得到了保护,而代价就是要受超我的约束。

因此,个人的利己并不等于无政府主义,法律明确界定了个人让渡给国家的权力,从而使自己保留的权力明晰,不可侵犯。一位美国法官说:“正因为我的权力是被法律规定的,所以才不是无限的。”

自由不是唾手而得的,为了拥有自由,个人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如果人人都拥有随心所欲的自由,其结果一定是人人都无法真正自由。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你是不是觉得它在约束你?其实它是在保护你,下班回家路上的一个个路口正是因为有红绿灯,交通才井然有序,我们才可以平安顺利到家。如果没有红绿灯,大家横冲直闯、你争我抢,恐怕最后会全堵在路口,下半夜你也到不了家!如此情形之下,你又如何能满足本我的要求好好休息呢?

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我们刚领完薪水,出门就可能会被抢,根本没办法过安定的日子。

良好的超我应该是既保证公众的长远利益,又尽量满足个体的利己需要。因为没有个体的更好发展,就不会有集体的兴盛。有经济学家分析说,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两个法宝:一是股份制,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两样都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合法的利己需要,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放眼世界,那些发达国家,一定是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国家,也一定是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完善的国家。美国的可口可乐畅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世界无酒精饮料之王”。这一惊人成绩的取得,与其仍处于绝密的上佳配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试想,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其配方不断遭到别人的剽窃,假货充斥市场,可口可乐还有那么大的生产积极性吗?它还会每年投入上亿美元用于宣传广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由此可见,超我的利他性是建立在承认和保护利己需要的基础之上的。

1.遵纪守法为自己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但是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生存于世上。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创造出能使自己幸福的一切东西,他必须同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团结起来,必须在他人的帮助下实现自己的幸福。因此,遵守超我的规定正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类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本我像匹野马,不能任其狂奔,要善于驾驭,才能引导其驰骋在正确的道路上。一味信马由缰,必将一事无成,最终导致更多的本我无法得到满足。所以,人类必须在遵守超我的前提下,才能长久地满足自身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秦末汉初大将军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

韩信在当上刘邦军中大将军之前曾落魄不堪。有一天,他佩挂一把长剑上街,有位市井无赖见到韩信,挑衅地说:“你还佩把宝剑?敢不敢把我杀了?如果你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众人便围过来看笑话。

韩信这个时候的本我(情绪)是“恨不得一剑杀了他”。可是,他的自我(理智)非常清楚:“要是杀了这个家伙,那么根据超我(法律)的规定,自己也要被杀头,远大的理想将无法实现。”于是,他盯着那个无赖看了许久,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自我一直在思考:“杀之解恨、解气、痛快,可自己也完了;不杀之,则要承受屈辱,让别人看不起,然而,忍辱负重才有机会成就伟业。”

最后,韩信的自我终于按照超我的要求压制住了本我:“罢了,别跟这小人计较,忍了吧!”最终他选择了受胯下之辱。一个理智的选择成就了一代名将,也有了后来的衣锦还乡——遵守超我为韩信自己赢得了最大的利益。

可见,遵守超我的规定会让自己的本我在将来得到更好的满足。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的自我一定是强大的,它能够以超我的规定为重,以防止因本我的冲动而影响了自己的未来。

2.规则促使你更快成才

现在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年代,许多青年人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化,甚至尽情地放纵本我。可是,追求个性化必须在遵守超我(法律、道德)的前提之下,因为超我是在保护你的长远利益,将你桀骜不驯的本我引向正确的方向。

在此,列举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只有一棵树长在山顶上,那么这棵树一般会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向上生长缓慢,没有约束,没有竞争,不着急,慢慢悠悠地成长就可以了;另一个是长得歪歪扭扭,因为处处都有阳光,都有新鲜的空气,于是它散漫地长,想往哪儿伸就往哪儿伸,最后长得歪七扭八。结果是,这棵树不成材。

而一棵长在森林中的树,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长得很快,只有快速地往上长,才能尽快高过其他的树,接触到更充足的阳光;第二个特点是它长得很直,只有笔直地往上长,才能尽快出头,享受到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因此,森林中的树更容易成材。

而且,一旦一棵树高过其他所有的树,它的树冠就会格外大,这在生物界是“顶端优势”,商场上我们称这种现象是“赢者通吃”。正如海尔把冰箱做好了,做空调、电视也好卖,做橱柜也有市场。我们要喜欢森林这样的“超我”,因为是森林让树木更快地成材。人类也是如此,是一些制度和规定促使我们朝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茁壮成长。所以,要喜欢规章制度(超我)——它会使你更快地成才!

如果你是成功人士的话,一定能深刻体会到这个道理。否则,你也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小时候,谁的本我不贪玩?谁愿意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听老师讲课?谁不想去捕蜻蜓?谁不盼望着去逮知了?应该说,每一个小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自由的。可是,你不一样,你遵守超我,控制本我,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好,考上著名的大学。毕业后,有了好的工作,你努力敬业,不断升迁,最终拥有成功的人生,使内心的许多本我能够更好地得到满足。而你的儿时伙伴呢?当年总是想方设法地逃学,放纵自己,现在却在为生计而犯愁——这就是不遵守超我的代价,也正应了那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在一所高校讲课时,有位研究生私下跟我探讨:“老师,做山顶那棵树有什么不好?它歪就歪点,慢就慢点吧,至少有个性,没准还能长成根雕,更有价值!不像森林里的树几乎都一样,毫无特色。”我的回答是:“如果你能在山顶上长一辈子,自由自在,那当然好。可是,你不能独自生活一辈子吧?你还是要与人打交道,要娶妻养子,房子要花钱,水电要付费,是不是?也就是说,你长大后还是要被砍下来,到市场上去卖个价钱,以换取你的幸福生活。人家符合超我要求的树又直又高,是栋梁之材,每月5000元,而你这棵又歪又矮的个性树,只能卖到每月500元,那时你就该后悔了!”

我在讲课中常说:工作是为他人服务,也是为自己干的。因为你遵守规则,既维护了大家的利益,也会使自己顺心如意,广受欢迎。如果没有制度,人就会散漫,难有成就。所以,为了自己未来的美好前程,我们也应该主动遵守规章制度。正如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就是人的一种比较好的自由境界——随心所欲,但也不违反规则。

可能有人会说:“我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要是处处遵守规则,总是扳着自己,太累。”其实,凡事只要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累,像我们每天早晨起床都要刷牙洗脸一样,已成自然。

3.自由与约束

也有人说:“我渴望自由,我不想被套上道德的枷锁,不自由,勿宁死。”这种愿望是好的。然而,这个世界上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况且,从内心接受规则,规则便不再是限制,而是自由的保护。

假如没有交通规则,每辆车都想自由驰骋,必然会撞成一团,结果是谁也没有了自由。而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才会一路畅通。所以,自由也需要有所限制。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才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自由。正如公路上不能超速行驶,可在赛车场上,你就可以尽情冲刺。

下面这两个人的对话,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自由:

A问:“你对逃出围墙的马怎么看?”

B答:“它有点傻。”

A好奇地问:“为什么?”

B答道:“这个世界不是更大的围墙吗?”

是的,逃出围墙的马,看似得到了自由,可它还要到处奔波找食物,否则就会饿死。逃出围墙只是跳出一个限制,可接着还会有另一个限制在等着马。它依然逃不出地球这个大“围墙”。就算是逃离地球,情况也只会更糟,连自由呼吸的空气也没有了!

要得到,就必须学会放弃。“舍得”——要舍,才有得。要这种自由,就得失去另一种自由。要得到墙外的大千世界,就要奔波劳碌;要得到墙内的舒适,就要放弃墙外的自然美景。

不是吗?你一个人在深山老林中,享受明媚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但同时你失去了激情洋溢的聚会、赏心悦目的电影、震撼心灵的音乐会,也不能感受驾驶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飞奔的快感和乘飞机翱翔蓝天的欣喜……你愿意放弃这些人间的乐趣而去追求一个人的孤独自由吗?如果不愿意,就要遵守规则,努力工作,成功后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由的生活——可以独自去旅行,在大山里呆几天,感受大自然的静谧。

因此,要从心里接受超我,认清超我是保护我们自由的。况且,有所约束并不是没有自由,德国人遵守规则近乎死板,可他们却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在生活中循规蹈矩,却思想飞扬,无拘无束。他们的思绪翱翔在自由的天空,为人类留下铮铮警言,表达着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真正的自由,一定是有约束的自由!

有规则才有效率

最有效率的团队,一定是人人严格遵守规则的团队。磁铁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其内部的磁分子有规则的排列,如果内部磁分子杂乱无章,其力相互抵消,引力从何而来?

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有秩序的国家。纵观当今世界,哪个国家的国民懂礼貌,有秩序,那个国家就更发达。世界强国中,德国一直以来都以严谨著称。由于严格遵守超我,严谨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性,使德国的产品在世界上极具竞争力。他们的汽车品质一流,世界上的豪华轿车多数产自德国。在许多地方,甚至把德国生产的地板看成是最环保最昂贵的代名词。

德国人虽然也崇尚自由,但同时认为自由必须有所约束,他们把用规则看守的世界称为“天堂”。据说,有一位德国人来到北京,看到绿灯时,汽车还小心翼翼地慢速驶过路口,觉得很奇怪:“绿灯啊,为什么开这么慢?这效率也太低了。”人家告诉他:“在中国过路口要减速慢行,以防有人突然横穿马路。”德国人说:“我在德国时,都是加速通过。”中国人疑惑:“要是跑出个人来怎么办?”德国人坚定地说:“人?在我们那里,只要这边是绿灯,红灯那边连条狗也不会过来!”虽然他说得有些夸张,却由此可见德国的效率。

我在北京一家医药集团培训时,一位高管对我说:“我跟您说个德国人死板得有些极端的事例吧。在德国时,有一次,我所在小镇主干道路口的红绿灯坏了,一边一直是红灯,另一边一直是绿灯。红灯这边的车没有一个动的,只好打电话给警察说明情况,警察的答复是:‘既然是红灯就不能过,你们绕道别的路口吧。’”试想一下,那边是绿灯,车辆呼啸而过,这边再闯进去,多危险!这要是在社会秩序较差的国家,很有可能的情形是:绿灯那边过来的车一减少,这边的车就会马上启动,结果是都堵在路口了。不但险情连连,更没效率可言。

德国有句名言: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循规蹈矩反而轻松,是不是让人觉得有些矛盾?细想一下,其实并不矛盾,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如果没有规则,就会感觉无从下手,因而会更累心累人。“凤凰卫视”有一位主持人在节目中说自己最近吃不好睡不好,瘦了许多。同事问其缘由,他说:“是这样的,我的一个亲戚生病,要做手术。在有些医院好像做手术要给医生送红包的,可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反而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该送3000元还是4000元?在他家里送还是到办公室去送?怎么能打听到他家住哪儿?到家里他不在家怎么办?送给他老婆,他老婆当私房钱扣下来,不跟他讲怎么办?在办公室里送,让别人看见怎么办?另外,主刀大夫送了4000元,送氧气的护士是不是也得送个四五百元?要不然,她们不好好输氧气怎么办?……也没个规定,折腾得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能不瘦吗?唉,还不如规定好了:做这样的手术,需送4800元,主刀大夫4000元,旁边两个护士一人400元,共4800元,到办公室里光明正大地交给主刀大夫,我准备钱不就完了吗?”

可见,没个规定,连送礼都会累。但我举这个事例,绝不是提倡给医生送红包。相反,我坚决反对暗箱操作的送礼行为——那是破坏规则。我支持透明的有规则的收费,例如医院中的专家门诊挂号比普通挂号贵,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可以接受,因为它透明、公平、公正,让人放心。如果一个人钱不多但有时间,可以排长队挂普通号;而另一个人不想排长队,愿意多花钱请专家看,就可以挂专家号。只要大家遵守规则,各取所需,秩序井然,烦恼自然少。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简单就是幸福。”没错,遵守规则会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简单化,简单化就会提高效率,让人省心省力感到幸福。只要制定好规则,大家共同遵守就不容易觉得累。比如,我们购买汽车,规定要交10%的购置税,还有养路费、停车费等。你买车前便能提前估算好:30万的车,大概得花35万左右,也就没人会为此烦恼。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收费规定,而是要请某位税务官吃顿鲍鱼,才能免购置税;请哪位交通官员吃顿螃蟹,才可以不交养路费。那么,即使买辆车,也能让你累得脱层皮——你能不能帮我请税务官?你能不能帮我请那位交通官员?也不知道人家能否赏脸?

1.“三角债”削弱了竞争力

政府的重要工作是制定详细的规则,并确保人们都能共同遵守。有秩序才有效率,社会成本也会降低,从而带来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宁。现在企业间严重的“三角债”问题,正是因为不遵守规则而产生的。“三角债”不仅增加了我们的生产成本,还严重削弱了我们的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A企业说好月底给B企业货款,也签了合同,以示庄重承诺。B企业按计划向C企业预订了设备。可是,到了31日,A企业的钱还未到账,B企业主管着急了,赶紧打电话给A企业询问。

A说:“我想给你钱,可下家没给我钱,我现在也没法给你了。”

B说:“咱们是签了合同的,我现在等着你的钱来订货,要不我的工人可就没活儿干了。”

A:“那我不管,反正我账上没钱。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怎么着?”

B:“#$%&……”

B企业主管只好给C企业老总打电话:“老总啊,A企业还没有给我钱,所以我现在账上的钱不够,能不能把你的货先发过来?”

C:“不行,你不给钱,我怎么发货?”

于是,B企业的工人只好闲下来,没有活儿干;A企业的工人也闲着,因为他们的账上没钱;C企业的产品没卖出去,工人没领到工资,自然也处于停产状态。

诚信的缺失让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三角债”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效率。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再便宜,其产品也是没有竞争力的。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企业还故意拖欠、蓄意骗贷。许多企业拖欠银行的钱,导致了死账,最后只能由国家来埋单。某些个人欠钱也不觉得惭愧,贷款不还,房子照样住得安稳,车子照样开得欢实,过得还比谁都舒服。即使被法院强制执行后,其信誉也没受到多大影响。正是因为缺失信誉后付出的代价太低,才会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

试问,如此重金钱轻信誉的企业或个人,又怎会有更好的未来?

所以,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加大惩罚的力度,对于一些破坏规则、触犯法律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这样法律才有威慑力。同时,全社会的舆论也需反对违法行为,倡导守规则重信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超我氛围。

2.市场经济呼唤规则意识

有人认为,能骗别人是聪明的一种体现。其实,这不是聪明,你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正的聪明是必须以遵守规则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要做到正直而又聪明。一位富有经验的商人对儿子说:“正直就是当你与对方签订交货合同后,即使这份合同会令你破产,你也必须按时交货。”——遵守规则,这就是正直。儿子问:“那什么是聪明呢?”商人说:“别签订这份合同。”——事先用心,这才是聪明。

只有建立在正直和诚实基础上的聪明才是真正的智者,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更多的人遵守规则的时候,社会才能产生更高的效率。遗憾的是,许多人的所谓聪明,不是建立在遵守规则之上的,而是建立在钻规则之漏洞或者不遵守规则,甚至破坏规则的基础之上。于是,也就产生了众多“聪明”却毫无效率的现象。

有人说:“真诚的人也有困难的时候,账上确实没钱怎么办?”那你可以借,向亲人借,向银行借——没钱借钱也要履行合同,才能理顺关系,社会才能和谐运转,才有效率。现在,有一种承诺,叫“先行赔付”。这非常好!你欠A的钱,当然先给A。至于B欠你的,那是你与B之间的事,你得先还了A的钱,再向B来追债,这才是正确的次序。总之,不能因为B欠你的,你就理所当然地欠A的。否则B欠你,你欠A……将没完没了!

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作品中描写的人物个个形象丰满。最让人感动的是,烈士牺牲后身上还留一张“欠债单”。烈士生前就做好准备并留下遗言,如果自己牺牲了,让家属用550元抚恤金还清生前欠别人的债。当时,来自农村的战士很多因为贫困而借了别人的钱。但是,战士们把信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一细节饱含着对那段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烈士优秀品质的生动描绘。

而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却有一些人以“欠债不还”为荣,甚至法院判决之后,还要千方百计抵赖,拒不执行。这些人与烈士们的行为相比,难道不让人汗颜吗?

3.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更需秩序

虽然现代市场经济更多地强调自由竞争,但并不意味着“无政府”,反而需要政府的“匡扶之手”。因此,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并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维护公平。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市场经济便很难顺畅、高效地运行。

而目前的交易环境,却令人担心。经商往往靠的是拉关系、走后门、给回扣等一系列的暗箱操作。光是请客吃饭,看看我们国家每年的招待费吃掉了多少?那些吃掉的招待费能建多少希望小学?可怕的是,如此情形之下,大家比着来,好像不这样做就做不成生意,把精力都耗费在走后门、拉关系之类的事情上,而对产品的质量漠不关心。

于是,无形中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却下降了。装修房子,材料以次充好;维修汽车,不合格的零件更换给你,都只是为多挣钱。可带来的结果是诚信失守,人们再也不敢轻易相信,不敢大胆消费,商业交换的成本大大提高。一位经济学者曾感叹:10瓶茅台酒中,如果有7瓶是假的,你就无法让人相信其他3瓶是真的。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还是信用经济,需要契约精神,需要诚信的基石,才能建造起坚固的秩序大厦。缺乏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大敌,它将严重动摇人们的信心,滞缓社会的发展。

本来简单明了的商业行为,由于欺诈太多、假货太多,百姓在消费过程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不得不多一个心眼儿,不得不学习防骗识假的技巧。即便如此,却仍无法避免上当受骗。于是,只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调查虚实之中。如此一来,成本增加了,效率降低了。

其实,简单才有效率,军队正是因为简单才有战斗力。军令如山,一声令下,步调一致,所向披靡。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商业行为,也能像军队那么简单一致,规则如山,人人守信,相信我们的效率也会是惊人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