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技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22:41:09

点击下载

作者:刘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学习技巧

孩子学习技巧试读:

内容提要

劳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是开发孩子思维的重要途径。只有有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习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写作能使你感知清晰、记忆鲜明、想像活跃。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而养成不良习惯,则贻害无穷。品性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激发和炼就小孩心中善的一面,会对他积极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裨益。

第1招 从小培养孩子的绘画、书法能力

当孩子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已经会画画了,什么鸡蛋啦、苹果啦、大红花啦……接着,小姑娘就画许多小姐、公主;男孩子会画孙悟空、猪八戒,还有飞机大炮、海陆空大战——这就是未来的画家。如同所有的音乐家,他们都是从小就咿咿呀呀地唱歌一样。亲爱的小读者们,你们想一想,自己是否都有绘画的才能?想一想你自己过去画过些什么?

一、相信自己

你要相信自己的绘画才能,如果你还怀疑自己是否具有绘画才能的话,我们不妨做个画画的游戏:先找一张半透明的薄纸,再找一张旧报纸,人民日报也好,南方日报也好,总之,有报纸名称就行了。按下所示的方法,将半透明纸覆盖着报纸标题,用铅笔轻轻地将字形用双勾法描下来。

1.沿着字的笔划右、下方填上粗线条,这个字就有立体感了,好像光线从左上方射下来。

2.沿着字的笔划右、下方三毫米处重画一根线,连接着来自左上方的平行线,又画出了一个立体的字,好像从一块板上锯下来一样。

3.在双勾字的四周,点上均匀的小点,整个字就像浮起来了。

4.把原来已经勾好的字覆在报纸上,向左上方移动一厘米,避开已勾好的字再勾一遍,然后在新勾的字里填上黑色,原来的字就跳出画面,而且还投下了阴影。

5.在原来勾好的字底部画一根线,在报纸的同一位置也画一根线,然后把薄纸反转过来再倒转方向勾一次,填上黑色。字就好像立在水边,照出它的倒影来。

还有一些方法,如在字的左边画上许多横的平行线,字好像飞快地前进;在字的里边边线旁由密至疏地点上许多小点,字形又好象凸出来一样;上述各种方法还可以配合来搞,甚至用不同的颜色来画,那就更有趣了。

通过游戏,你将发现了自己,相信了自己的才能。

依样画葫芦,是一句带贬义的成语,意思是很简单,或者很容易办。其实,真的画起葫芦来就不简单了。所以,这里的依样画葫芦是作为一个学习的初级过程这层意义提出来的。

葫芦,是一个对称的瓜,随意画出葫芦的一边是十分容易的。然而,要画出对称的另一边(不准对招和反印)则是十分困难的,不信,请你试试看,画完一个葫芦之后,从顶部到底部的中间加一中轴线,你就会觉得没有画好这个葫芦。当然,通过中轴线检查画面,找出不够对称的地方,多画几遍,是一定会画好葫芦的。

中轴线的两边,就是两个瓢了——干了的葫芦瓜,锯开两边,去掉里面的瓜籽和瓜络,就是能盛水的瓢了(现代人,特别城市里的人已经用不锈钢勺、铝勺或塑料勺代替了),照葫芦画瓢的确容易,但是,要画一个有立体感的瓢就不容易了,请你按下图中的画法画一个立体的瓢,那才是真正的画瓢呢!由此类推,只有两根线的葫芦也不过是图解式的葫芦,要画一个立体的葫芦也不容易,那就请你按图中的葫芦来一次“依样画葫芦”,如何?

把依样画葫芦的方法引申开去,画一只天鹅游在水面,反过来再画一只天鹅(倒影),就画出一幅游水的天鹅来了。

再画一个人跑步,接着在这个人的背后同样画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一幅跑步的队伍将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将会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只会画简单东西的人了。也就是说,你可以从简单的临摹转入较复杂的临摹了。

如果你是女孩子,可以临摹一些你所喜欢的公主、小姐、花猫、小狗,复杂一点的可以画穆桂英挂帅、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王昭君出塞等。如果你是男孩子,画一幅三军联合演习,天上飞机、地上坦克、水中军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再来一幅孙悟空(如图所示)。

可能你们已经画过了,可能你们已经对小姐、公主、孙悟空不感兴趣了。那就找几张你所喜欢的明信片,西湖也好、黄山也好、桂林山水或者天安门广场也好,用铅笔或者用颜色照着临下来。一幅完整的画、一幅带颜色的画画出来了,我敢保证,你会以为自己开始成熟了。因为你学会了布置画面,学会了再现一个画面的世界。不信,你把你临摹的画贴起来,站远一点看:漓江水倒映着青山、黄山云雾缭绕、西湖青波荡漾,多么令人陶醉啊!这时,对画画你已经爱不释手了。当然,看后不觉得满意的话就再认真加工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美术,不光是画。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还要更广泛地接触其他品种,如剪纸、贴纸、刻印、拓印和担泥等。其目的,除了加强自信心之外,还可以提高绘画能力。

1.剪纸。备几种有颜色的纸和一把小剪刀就够了。请按下列方法剪几种花样出来:

圆形剪法:先将一方形的色纸对摺三次弯弯地剪一刀——大红花;剪两刀——带花蕊;剪三刀,有花瓣两层。用黄色纸如法剪长形花瓣——菊花;用五角星招法可剪成木棉花。你自己还可以创造许多种花哩!

对称剪法:剪之前要起个铅笔稿(一半就够了),然后对招剪就行了。

圆形与对称相结合的剪法:用对称法剪成一棵花,预留花的位置用圆形法剪成。

黑影法:用铅笔画一个人的侧面像,按外轮廓剪下,衬托在不同色的底纸。

单件剪法:一幅单色粗线勾画的画面,经过“连结”的处理(连结是使画面的线条条条相连,不断不离)后就可以剪了。太小的位置可以用刀刻。此后,可以剪窗花、碟垫,也可以装饰班里的墙报。

2.纸贴画。准备各色色纸(包括纸碎)、各种质地的色纸(瓦楞纸、植绒纸、烟包锡纸)、浆糊、笔及底纸。在底纸上起好稿,起稿要考虑一块块色纸的形状,或拼接、或重贴等。按计划剪好各色的纸形,按先后贴在底纸上,就成了比自己涂色还好的一幅画了。纸贴画可以变成布贴画,布贴画还可以利用花布本身美丽的色彩图案。布贴画要求底纸厚一点,最好是纸板。

3.刻纸印画。刻纸印画的基本原理与剪贴画相同,不同的是不用色纸剪(刻),而用硬卡纸剪成,使图象凸出来。而且贴底纸也是硬卡纸,贴好后将所印的纸(用稍吸色的纸)一边与底板夹固。然后用水彩色或水粉色涂上所印的某部分,一块块地将画面印完,就成了一张与原稿相反转的彩色版画了。若有一些动作,或物件不能印反的,如右手写字、握枪、时钟及文字等,起稿时就要考虑反转画法。有趣的是一个纸版,可以印许多幅画,并且可以使每一幅有不同的色彩。这种方法可以印自己设计的贺年卡、圣诞卡和生日卡,分送同学。这比你花钱去买一张卡片要有意义得多。

此外,用稀浆糊调颜料印出来的效果又有另一种味道。

4.拓印画。用一张较薄的纸覆盖有凹、凸花纹的物件,如糖果盒、肥皂盒、墨盒盖,还有带书法和图画的石碑等,拨平纸后轻轻按住,用铅笔(侧用)在纸上反复轻轻擦磨,至纸面露出清晰的花纹,一幅和底纹图案相似而艺术效果又完全不同的拓印画就大功告成了。

5.玻璃反拓水彩画。拓印是在凹凸面上进行的单色画,玻璃反拓则是自己在玻璃板上画一幅水、色淋漓的写意水彩画,趁其未干,复印在一张已事先浸过水并基本晾干的图画纸上。由于水与色在玻璃上流动和反拓之后颜色在纸面继续渗化,你将会得到一幅神秘莫测的图画。

6.捏泥公仔。油泥公仔(娃娃)的捏法首先要分开各种泥的彩色,凡头、手、脚均用肉色,其他可自行搭配。步骤是先捏人身,后装头、手、脚、头巾、帽子、鞋、挂包之类的东西最后才加上去,大致的动态完成后,再添眼、鼻、嘴。手法多用搓、按之术,使其形状有圆有方,有长有扁……细致的地方可以用小牙签附泥贴上去。做好了,把泥公仔轻轻放在一块小板上。

如果把这兴趣课六件都做完了,你不止会画,还会剪、会贴、会刻、会印、会捏了。要知道,未来的画家、工艺家、版画家、雕塑家都走过这条道路。其实,这也是你再一次发现自己。不但发现自己有才能,而且有多种多样的才能。有条件的话,你还可以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大家——班里的黑板报或学校的墙报。

要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的绘画才能,如果班主任知道你会画画,或者你自己本身已经是宣传委员,班里出墙报你就应该义不容辞了。墙报有多少种呢?不外是迎接新学年、教师节纪念、国庆、元旦、五一节、六一节和七一节等(八一建军节和春节放了假)。准备一些参考资料,各种节日都不同的款式,不同的报头,不同的花边和其他装饰。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现在的许多大画家、小画家,都是原来学校、班上出墙报的第一好手!在学校里,只有通过出墙报,你的才能才得到发挥,你的水平才会第一次得到“社会”的承认。每出一次墙报,你将经受一次考验,因为人人都在评论你。

二、挖掘天才

根据儿童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用启发和引导的方法,教儿童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掌握基本造型方法。目前,不少家长在儿童绘画辅导上存在一种偏差,或用固定的程式教孩子背画一两种东西,或教孩子临画某种形象,要求要画得同范画尽可能一样。这类做法有时能造就个别“神童”,但却使儿童失去了最宝贵的童真和稚气,对于儿童造型能力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好处,因为呆滞、死板正是绘画最忌讳的。绘画是一种艺术,艺术本身是一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和模仿。因此,在所有的学画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美感,通过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造型方法,创造性地表现对美的感受。

注意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使孩子拿起笔就想画画。画画伴随着孩子长大,然而有的孩子却逐渐地变得不爱画了,这使不少家长大伤脑筋。其实,这几乎都是家长不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学画的兴趣造成的。幼儿喜欢涂鸦,有的家长不理解,进行限制;有的家长不理解儿童心理,看不懂儿童画,消极否定孩子的画;孩子画一会儿不想画了,家长还要强制孩子画下去;教画的内容脱离儿童实际,使儿童对学画觉得太难;学不会,产生畏惧心理。所有这些,都会损害儿童的学画兴趣。要培养孩子的学画兴趣,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画画环境,给他准备好纸笔,任他涂抹。其次,要积极鼓励孩子自己去画,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再次,可以通过游戏学画,先和孩子玩一会儿,然后让他把玩具画下来,再把画制成玩具,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孩子学画的兴趣。

培养儿童绘画的自信心。儿童学画需要多鼓励,使他感到有能力画好。可以把他画得较好的画挑出来,挂在墙上,让大家观赏。孩子看到自己的图画被大人理解,受到重视,相信自己能画好的自信心就会越来越足,越来越喜欢绘画。

经常为儿童提供新鲜的生活体验。新鲜的生活体验可以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家长经常带孩子到室外进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增长知识,还可以锻炼孩子观察、记忆能力,激发他的创作欲望和表现生活的愿望。

经常给儿童尝试新的绘画工具,儿童只使用一种工具,总画一种类型的画,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调换绘画工具可使孩子感到新鲜有趣。常用彩色水笔作画的儿童,一旦让他试着用毛笔蘸颜料作画,就会对绘画产生新的更大的兴趣。

切忌滥用橡皮。孩子刚开始用线条绘画时,可能由于胆怯、信心不足而画不好。家长要指导孩子用轻快而果断的线条来作画,起稿时用轻轻的直线概括物体的基本轮廓,要求孩子不要一点一点地描,而要一条线画到头,画错了再重画一笔,不要动不动就使用橡皮。一般来说,应该在改正错误之后才能轻轻地把不要的部分用橡皮擦掉。

慎请家庭美术教师。如果家长给孩子找一个指导老师,要注意不能只从老师的绘画水平去选择,重要的是指导老师是否懂得儿童作画的规律。并不是每个成功的画家,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儿童美术教师。

三、培养兴趣

引导儿童学习绘画,家长不仅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绘画记忆力、形象思维能力,丰富他的想象,还要注意培养他的绘画兴趣,使其形成一种爱好。只要儿童爱上绘画,并致力于画画那么儿童学习绘画的劲头就会长期发展下去,勤画常练,就会在绘画的学业上取得可喜的进步。家长们不妨在下述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儿童绘画兴趣的含意

儿童绘画的兴趣,其中包括三层含意:第一,必须是对绘画活动的倾向性认识。即儿童心理倾斜于画画,并赋予一种浓厚的情感,非常热爱和喜欢,而不单纯是为了好玩。这种情感就像一种磁力,吸引着儿童的精神专一,并不被其他的事情所干扰,能自觉的感受和认识这项活动。只有暂时的热情和喜欢,而没有自觉的感觉和认识,也就不能形成儿童心理活动的专一。比如:一个儿童有着本能的模仿力,看到别的小朋友画画,他也学着画了起来,虽对画画有了一种喜欢感,但由于缺乏自觉的感受和认识,没有一种倾向性的情感,那么,他就形不成兴趣。所以,倾向性的认识是兴趣产生的一种先决条件。第二,必须是自觉的参与绘画。一般儿童对什么都有一种好奇心,不论是画画、音乐、舞蹈,还是其他的社会活动,都好奇,但不参与。这种不参与或参与很少的表现,不是兴趣的心理状态,只有产生倾向性的自觉认识活动,并力求于参与和探讨,才能形成儿童的兴趣心理。大家知道,孩子出生后,在幼儿时(大约一至三岁间),只要是他们手里拿着笔,如铅笔、蜡笔、水彩笔等,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桌上、纸上、地板上,甚至墙上、衣服上任意地画起来,并且很认真。但是,这种表现只能是本能的活动,而不是兴趣活动的产生,对绘画产生浓厚的情感,并力求用画笔去表现时,才是兴趣心理的产生。所以,自觉的参与绘画活动,也是儿童绘画兴趣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必须是全身心地投入画画实践。这是因为,只有通过绘画的实践,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绘画知识的再认识。否则,便不会体验到画画是自我艺术陶醉的心理满足。当一个儿童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觉得绘画活动是他的小天地,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并以此激励自己去掌握和获取有关绘画的知识与技能,自觉地去观察、想象和写生,同时萌发出非常积极的绘画热情。从一些成才的小画家的实践来看,一般都对绘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不但在学习绘画上非常积极认真,而且还能够坚持不懈,经常作画,见什么画什么,脑中时刻想着画画,不论任何活动,都动摇不了他们绘画的意志和兴趣。

2.儿童绘画兴趣的形成

儿童对绘画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当三四岁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的心理以后,会自觉地对一些事物或活动发生兴趣,尤其会对画画产生兴趣。这是因为,画画一方面表现美,另一方面画里可以融进儿童的语言和想象,可以无限制的表现儿童美好的愿望,并以极大的艺术美的感染力吸引着儿童。特别是随着儿童实践活动的日益丰富和扩大,他们便产生用画来表示他们心目中的一切的念头,并付诸实践。当儿童发现涂画后的图面能表现自然环境的某一个方面时,心中便产生了一种快慰和满足,几次大胆的尝识之后,便逐步形成了对绘画的兴趣。如果孩子四岁过生日的时候,家长送给他一个塑料小熊猫,孩子看了一会后并不喜欢,而硬缠着家长给他画一幅小熊猫和小白兔过生日的场面。这时,家长既不责怪孩子,也不挫伤孩子的情感和兴趣,而是鼓励自己的孩子,引导他照着塑料小熊猫慢慢地一笔笔画起来。孩子一开始有些胆小,怕画不好,但在家长的鼓励下,终于画出了第一幅画。虽然线条有些稚拙,色块分布不均,可孩子从此种下了一颗绘画兴趣的种子。当孩子看到自己用手画出了一片希望后,便经常性地作起画来,再加上家长的有心诱导,以及拜师后老师的耐心教育和有效指导,不久,这个孩子所画的画便在全区儿童书画比赛中得到了二等奖,随后又参加了全国儿童绘画比赛。这一例子足以说明,儿童绘画兴趣的产生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绝不是天生的。当然,这一兴趣的萌芽,要靠家长们去发现、去引导,切不可将刚刚萌发的兴趣置之不理。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既是可塑的也是可变的,假如引导不利,将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并会将那绘画的天资埋没下去。因此,家长们必须在一些细节上观察孩子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抓住儿童的外在兴趣表现,家长在孩子对绘画发生兴趣后,要注入适当的催化剂,以促使儿童心理活动发生质的变化。

3.儿童绘画兴趣的特点

家长们都有一种切身的体会,那就是儿童对未来世界产生着美好的憧憬,对现实的任何事物和活动都好奇、好问,一切好玩的而且又符合儿童心理活动的事,他们都感兴趣。其原因主要是儿童的心理状态正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一定的目的性。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宜绘画兴趣的特点主要有两个:①不稳定性。这是因为,儿童时期的心理活动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自制能力、选择能力、分辨能力比较差,他们的思维曲线往往呈现出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受到外在情境的干扰和左右。这种不稳定性表现有三: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原本对画画有兴趣,因邻居家小孩贪玩,受到影响,也不愿学画了。二是兴趣不专一,今天想弹琴,明天想画画,“爱好”宽泛,没有中心兴趣。三是随情绪变化而变化,家长表扬两句,高兴了,愿意画画,受到批评情绪低落,对画画又没有兴趣了。另外,儿童绘画暂时遇到困难时,其兴趣也会发生动摇。这种不稳定性,常常会导致儿童绘画的半途而废。家长们常说的“儿童学习画画没长性”,其原因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家长们的帮助和引导,使他们尽量地保持一定的稳定兴趣,并养成良好的绘画兴致和习惯;②可塑性。虽然儿童的绘画兴趣存在着可变性和不稳定性,但由于他们的心理是一种发展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兴趣也会越来越专一。稳定,他们的兴趣既是可变的又是可塑的。只要家长们引导得法,就能培养良好的绘画兴趣。比如,一个孩子的绘画兴趣受到了外在环境的影响,兴趣有些淡化,那么家长及时给予鼓励,及时给予纠正,孩子绘画的兴趣就会由弱变强。另外,家长们要向孩子讲明学习绘画的目的,以及绘画对陶冶人们心灵的作用,只要晓之于理,循循诱导,那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可以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以及儿童绘画的特点,家长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途径,对儿童绘画兴趣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

1.给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绘画环境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儿童绘画的兴趣是在客观环境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家长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在家中布置一些儿童画,以及一些较为简明的山水画、人物画、静物画,让孩子有一种直观的美象感觉,在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一种环境美、表现美、再造美的认识。另外,还要布置一些有利于儿童观察和写生的艺术品,例如陶瓷的马、猫、公鸡和小白兔,以及各类人体石膏像、木雕品、石雕品等。使儿童的小画室有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特色。此外,一要经常带着孩子出去搞观察和写生,让孩子多从自然景物中找到绘画的兴趣和灵感;二要让孩子经常接触一些会画画的小朋友,以诱发他们绘画兴趣的共呜,相互交流画画的体会和经验;三要多向孩子讲一些绘画人才的小故事,启发他们学习绘画的兴趣;四要多引导孩子联想和想象,不断地鼓励他们画心中想要画的东西,而不要主张孩子过早地去临摹成人的画。因为儿童有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如果过早地去临摹成人的画,那么会束缚着儿童绘画创造性的发展,会限制孩子绘画个性的形成,以致使儿童画画失去自己的特点。不过,当孩子进入了高年级,并且有一定绘画的基础,也可以布置一些利于临摹的名人画卷,但要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一旦他认为必须临摹一些名人的画卷,方可学习到高深的绘画技巧时,他会自觉地去临摹,家长们切忌违背孩子的意愿硬要他们画这画那。当然,环境的布置也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多布置一些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东西,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地将一些儿童不喜欢的东西摆设在孩子房间里。另外,环境布置既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要文雅美观,千万不要尽是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既要注意儿童心理的卫生,又要顾及孩子绘画的需要。

良好的绘画环境之所以能够诱发儿童绘画兴趣的形成,刺激儿童形象思维的产生,是因为人生长在客观环境之中,时刻受到客观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尤其是儿童时期,最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按照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原理来说,没有刺激作用就没有反映,没有反映也就没有心理现象。只有感觉到美的表象,才能引发想象和思维,以致于产生儿童个体的心理活动,而形成一种绘画的兴趣。这就是环境对感觉的效应结果。倘若达不到这一良好的感觉效应,即便有着一时的绘画兴趣,那也只能是短暂的。尤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较强,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催化他们兴趣产生的基本因素之一。比如,把一个好玩的公鸡啄食的电动玩具放在孩子面前,再把一个茶壶放在他的面前,那么玩具的刺激力就要比茶壶的刺激力大,刺激力较强的物体,孩子爱不释手,并喃喃自语地观察和玩耍。又如,孩子最爱活动的小动物,假如家长们经常带他们去动物园观察小花鹿,并让孩子亲手喂些食草类的动物,那么小花鹿的表象反射,就会打入儿童的脑子之中,只要他想起小花鹿而又没有实物时,他就会动手描画起来。这——就是环境条件反射的作用,因此家长要利用外在事物去深化和激发儿童的兴趣。只要孩子的智力正常,利用环境中美的表象去诱发他们绘画的兴趣,可以帮助他们把绘画的兴趣长久和稳固地保持下去。

2.引导儿童发展兴趣

儿童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初生婴儿并无兴趣可言,当他们成长到能独立活动以后,特别是3-4岁以后,他们通过各种交往,例如各种游戏、出外玩耍游乐、听故事等活动,才逐渐地产生某种倾向性的兴趣。入学后,才使兴趣逐步向求知和探求新问题上发展,慢慢地使兴趣范围扩大。可见,活动对儿童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家长们在培养儿童绘画兴趣的时候,一要充分利用一些活动去培养儿童绘画的兴趣,比如让儿童参加学校里的绘画比赛、街道或少年宫举办的儿童绘画比赛,以及鼓励他们参加小黑板报的宣传活动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充分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让他们在竞争和实践中强化绘画的意识;二要经常带着儿童参观一些绘画的展览,特别是儿童绘画的展览,在参观中要讲清参观的意义和目的,并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评价别人的作品、去鉴赏别人的作品,千万不要当众说别的小朋友画得怎么好,你画得怎么不行等,要让孩子通过观看展出的作品,自己有所感受,并真正感到绘画既是一种乐趣,又能充分表现自己。特别是当前的一些独生子女,好奇心很强,自尊心也很强,更要循循善诱,且不可挫伤他们绘画的兴致。当在活动中引发了儿童的绘画兴致以后,家长要及时引导他们动手画画,让他们把兴致付诸于实践,通过自身参与来巩固绘画兴致,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家长要注意多选择一些思想性、教育性和启发性比较强的活动,寓儿童的绘画于有意义的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增强绘画的兴趣,慢慢养成每天作画的习惯。

3.激发、鼓励和保护儿童绘画的兴趣

儿童好动、爱玩,有旺盛的求知欲,这对他们学习绘画、探求绘画艺术的奥秘,向个性化的绘画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的孩子一开始学习画画,东画西抹尽画些想象的东西,虽然他们画一会又玩一会、玩一会又去画;刚刚画完一个图象,忽然又去画其他的图象,但是,家长们要知道,这恰恰是儿童开始绘画的兴趣萌芽,是他们心中艺术表象的充分流露,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家长们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这些微妙的进步。且不可因为他们爱玩或针对绘画“爱打破沙锅问(绘)到底”,就厌烦起来,家长们不但要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些特点,还要给予激励和保护。所谓激励,就是指家长们配合儿童绘画的行为,经常表扬他们的绘画成绩,特别是针对他们所创作的画稿,用赞许的口气鼓励和启发。一般来说,儿童最喜欢成年人赞扬他们的劳动,最讨厌的是漫无边际的唠叨。要知道,儿童也有着一定的逆反心理,你越指责也会由此而挫伤他们学习绘画的积极性,使正在发展的绘画兴趣遭到了不应有的扼制。儿童接触社会的面比较窄,在他们的价值坐标中,家长的意见占有相当的分量,他们希望自己指责他、唠叨他,他越不好好画,甚至也能得到家长的首肯。因而,家长的赞许对他们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对孩子们的赞扬或鼓励,要有分寸,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卫生,鼓励不当也会引起反作用,他会认为你挖苦他、嘲讽他。比如他画了涂、涂了画,本来画得不好,你硬说画得好极了,他会很厌烦,并感到你是在讽刺他。如果你在他经过反复修改画稿并取得进步时,适当的表示赞扬,他会很高兴,并感到家长不但支持他画画,而且也承认了他的劳动成果。假如他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大人们的承认和赞扬,他会感到失望,这样,他会对画画没有兴趣,丧失信心,觉得画画简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所以,家长们在鼓励儿童、激发他们画画的兴趣时,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一般来讲,鼓励有两种方式,即肯定鼓励和否定鼓励,肯定鼓励是对孩子画画成绩的直接赞扬,这是一种激励性的;否定鼓励则是在孩子画画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的一种勉励,常常带有既总结经验教训又指出绘画发展的方向,但并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在鼓励之中带批评,让孩子在勉励之中树立绘画的信心,增强绘画的兴趣,从鼓励的性质上来说,这是属于勉励性的。但,不论哪种性质的鼓励,出发点都是为了激发儿童绘画的兴趣。

所谓保护儿童绘画的兴趣,是指家长们不要过多地干扰儿童作画。即使发现自己的孩子暂时对画画兴趣比较淡漠,也不要随意地引导他们向别的兴趣上发展,要耐心地观察和等待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儿童心理兴趣在发展中,主体本身就存在于可变性和不稳定性,倘若家长们盲目地随意改变他们的兴趣,那么他学什么都会没长性,都会半途而废。根据有关调查,一般儿童学习绘画,开始时兴趣都很浓,但随着绘画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到了素描的训练阶段,不断地对一个静物(石膏像)进行观察、描绘,也是很枯燥的。假如在这个阶段,家长们一看他兴趣不浓,在绘画学业上也没有什么长进,就盲目地听从别人的劝说,而又让孩子去学什么琴、棋之类,那将会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儿童跨越了这个“枯燥”的阶段,那么他的绘画兴趣将会更浓,绘画学业将会大长进。所以,家长们要多观察孩子、多鼓励孩子,只要他具备了从事绘画的素质和才赋,即使绘画兴趣一时淡薄,只要家长们引导得法、鼓励适当,那么孩子的绘画兴趣仍然会保持稳定的。另外,当孩子作画时,家长们也不要去指指点点,即使懂一些绘画知识的家长,也不要在孩子静思作画时进行过多的干扰,待孩子完成画稿以后,才可按照正确的方法去鉴赏、鼓励和指导。总之,家长们对儿童绘画的兴趣,既要激发引导,又要不断地给予保护,只有这样,孩子的绘画兴趣才能旺盛和持久,才能学有所成。

综上所述,儿童绘画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己的特点,家长们在培养儿童绘画兴趣方面,要尽量地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改进那些不利于开发儿童绘画兴趣的辅导方法,尽力按照科学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儿童的绘画兴趣,以便尽早地让他们跨入绘画艺术的殿堂,结出丰实的硕果。

四、体验书法

我国文字源于绘画,从它开始产生,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写得对,还要写得美,写得生动。尽管后来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产生了大篆,继而又发展成为小篆,并派生出隶书,从隶书的发展中,又出现了行书、楷书和草书。字体由复杂向简单变化了,但仍不失其自然风貌,字形更加完美、漂亮。有些字体,早已失去使用价值,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生命力仍然旺盛,吸引着众多的爱好者,去创作法欣赏。

我国的书法和绘画一样,属于造型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以优美的字形、众多的字体,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爱好者,并把他们培养和造就成书法艺术家。而这些书法家,又以自己满腔的热情、毕生的心血,浇灌、培育这株艺术的奇葩,使它发展成“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的至高无上的艺术形式。“气韵”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是创作和评价作品的标准。无论是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或诗歌,无论是何种文学艺术风格或流派,都尊之为金科玉律。气韵指书法等艺术品的神气和韵味(或称为“神韵”)。分开来说,所谓“气”指神气,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某一风格的精神气质。凡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精神世界应是无限丰富的,他们能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最高点,去观察和认识事物,能创造出独特的书法艺术。这种艺术品既有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具有神完气足的美的最高价值。所谓“韵”是指书法艺术作品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韵味,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人生阅历、学识才华通过线条起伏、黑白布局、用笔枯润、以及文字语言等外在因素,和谐地表现出来的韵味。气韵生动本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原则的重要概念,必须仔细思索品味,才能体验出其中的美妙。

古代书法名家王羲之、颜真卿、怀素、邓石如、郑板桥等人的书法艺术都是气韵生动的佳品。他们在创造优秀作品时,都是把一生所淀积的感知、理解、文采、修养、气质、才气、想象升华为特殊的激情。是客观生活、内心意念与书法艺术的技巧高度统一,凝神静思,进行创作,心不知有手,也不知有笔,一气呵成,浑融统一,于是产生了气韵生动的艺术佳品。

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已积聚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当其置身于天朗气清,惠气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兰亭美景之中,进入群贤少长,畅叙幽情,游目聘怀的境地;他的精神世界渐趋丰富充实;进而灵感勃发,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于是谈古人,论生死,缘兴感,临文差悼,站在摆脱名教,追求旷放的东晋时代的高峰,挥毫走笔,写下了气韵生动、名垂千古的《兰亭序》。此中生动的气韵,正是时代的特点,作者秉赋、情景相融、天才凝聚的结晶,《兰亭序》的气韵还表现在整篇书法作品的用笔结字和章法上。笔姿飘逸,结体疏朗,似奇反正,欲断还连,抑扬分明,起收精当,重字别构,章法自然。这即与作者的性格和所写的情景相吻合,又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不愧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和经典。

又如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又是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书法的气韵,表现在新颖和怪异两方面。他生当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太平盛世”,却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残酷镇压知识分子的“文字狱”。当时的绘画为师法古人的“画院派”所垄断,书法被毫无生气的“馆阁体”和“帖学”所束缚。他却不愿作御用文人,要避免“文字狱”的镇压。在书法艺术上创造了隶、楷相结合,以隶为主的“六分半书”。新颖奇特,参差错落。行笔在正常的点画之外,不时杂以竹枝兰叶,创造了兼容数体且与绘画结合的技法。他自我欣赏地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他的章法,有人誉为“乱石铺街”,所书大大小小,歪歪斜斜,或隶或楷,有兰有竹。这种“板桥体”给人以活泼狂怪,无拘无束,自由放纵之感。神彩气韵,跃然纸上。

古代书法评论家还常将汉字书法比喻成人的形象,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说:“正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将楷体比喻人的站立姿态,以说明其正端稳重,仪态雍容;将行书比喻为行进姿态,以说明字体的活泼生动;将草书比喻人的奔跑,以说明其运动迅捷,气势风发。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得草书笔势。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描述了张旭草书与感情的结合。说他将平生的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幕以及酣醉无聊不平,都寄寓于书法作品之中。从狂草中去理解如此丰富的感情,也就会悟出书法形象的实质及其深刻的含义。

书法是利用毛笔笔锋的弹性,体现作者用笔力量的艺术。写字时起收提顿,横竖交错,由于黑白布局的变化,又形成了书法艺术的节奏感。这在书写中的字法和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中,均有明显的特点。

从点画说,藏锋表示力的含蓄,露锋表示力的舒张;横纬竖经,表示笔力的骨干;提顿转折,表示力的遒劲与挺拔。从书体说,小篆的笔力,表现为笔姿的弧形张力和势态的龙飞凤舞;楷书的力量,表现在笔画的起收提顿,方圆转折和间架的顶天立地,端庄稳重上。行书草书的笔力除了循环转折之外,还表现在上下连贯,奔腾澎湃的浩荡气势之中。虞、褚楷书,偏于柔和。颜、柳笔力,偏于刚劲;小篆、章草,偏于秀美。大篆、魏碑,偏于遒劲。中锋行笔,表示力量凝聚,神完气足。各家手迹,每于作品背面,显示出中锋墨浓笔重,力透纸背的迹象。笔画的转换,由点而横,由撇而捺,捺笔的一波三折,横笔的起收提顿,以及运笔时的轻重肥瘦,这都是笔力的转化。至于上字与下字,前行与后行章法上的黑白布局,也有管领应接的变化。每一次转化,形成一重节奏。作书前成竹在胸,虚实有度,用笔时意在笔先,节奏分明,书法艺术可望体现。无振动,无变化,无虚实,无节奏的文字,是缺乏艺术性的呆板文字,这种文字有使用价值,却无艺术意味,印刷体书法即是典型的代表。

书法风格,有如人的风度。它是由作家的主观特征与社会生活、题材。书体等客观因素统一形成的独特的面貌。古人评书法风格概念甚多,如清丽、沉雄、厚重、俊逸、苍古、幽雅等等。

颜真卿、柳松权楷书,有沉雄、豪劲风格,赏其《颜氏家庙》、《神策军》等楷书碑刻,使人如对英雄;读《礼器碑》、《熹平石经》等隶书有端庄、厚重风格,使人如见君子;读米芾《天临殿记》、黄庭坚《松风阁诗》,觉有倜傥、俊逸之风,使人如见才子;读汉隶《曹全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可见清丽、和婉风格,使人如见秀士;读《石门颂》、《爨龙颜碑》,有浑朴、苍古之风,使人如见野老;读王羲之《兰亭序》,文征明《离骚经》,可见其高逸、幽雅风格,使人如对隐者;读张旭《草书四贴》、怀素《自叙帖》,惊其狂放浪漫风格,使人如见颠狂仙逸。如此等等,略见书法风格千差万别的特殊性。

书法风格的特殊性,决定于社会生活的需要。秦代既以小篆统一天下文字,又广泛流行隶书,小篆曲折庄重,大臣李斯辈多用于纪功刻石,量权诏版,使用范围限于王室。隶书直笔简捷,书写灵便,狱官下吏多用于抄录法律文书,使用范围偏于下层。当然书法风格的特殊性,还决定于时代或地区的差异。商周钟鼎女之古拙,与唐宋楷行之灵秀,风格因时代相距久远而大异;唐人欧、褚、颜、柳楷书重规矩法则,宋人苏、黄、米、蔡行书讲气势流畅,风格也因时代所尚而不同。北朝造像魏碑,因神圣质朴,而有刚劲、峥嵘之貌;六朝书札行草,因性灵真挚,而有飘逸洒脱之风,自古书风就有南北之分。

字如其人,字风有如人品。书法风格与作者的性格有密切关系。如颜真卿年谕古稀,不屈于叛将李希烈而英勇牺牲。后人品评其严正雄壮的“颜体”,犹想其正气凛然,不屈不挠的品格。至于张旭醉酒狂呼始为文字,其草书与李白邀月饮酒的浪漫风格极其相似。

另外,风格的特殊性,还决定于作者的灵感与兴会。王羲之乘修楔酒酣兴会,作《兰亭序》初稿,神来之笔,意趣天然。由此可知艺术风格的独创,往往兴到即成,兴退则败。写得烂熟,则技高而损艺。有人曾以酒来比喻书法的表现意味,“书如佳酒不宜甜”,而拙朴苦涩更易表现出书法古雅深厚的内涵。

书法是一种传统久远的艺术,但在现代社会中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再生功能极强,古往今来大师云集,却还时时花样翻新,出现新的书法艺术品种。近年来,现代书法、实用书法、少数字书法等相继走红书坛,就说明了一些问题。现代书法是受世界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在书法领域中出现的新的书法艺术流派,这一流派在字形、字体、用水、用墨、章法、书局,以及借鉴绘画、篆刻、工艺美术、装饰艺术和中外兼容上都进行了融汇古今的大胆创新,给书法艺术园地又注入了新鲜的养料和空气。尽管在许多方面,所谓现代书法还不很成熟,还有牵强造作之处,但这毕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环境的美化工作也日趋繁荣起来。利用文字的书法艺术功能美化社会、创造赏心悦目、令人舒适的美好环境和条件,是现代社会不断翻新、变化的重要需求,也是人类逐步成熟,文化艺术不断多元化的重要标志。

五、学习书法的“三定”

“三定”是培养恒心、毅力,同时锻炼坚定意志的一种辅助手段。实践结果,效果是理想的。

什么叫“三定”?就是定时、定量、定帖。

就是确定练写毛笔字的时间。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居住的环境和条件,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用来练写毛笔字的时间,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和习惯,选定一个用来学写毛笔字最有保证的时间。不论早晨、午间、傍晚、黄昏,哪个时间最能为自己所支配,便选定它用来练字。如果实在没有整段的时间,分两次也可以——比如,排不出整整一小时的,不妨分2次:三刻钟加一刻钟或半小时加半小时。总之每天排出固定的时间。这又分两方面,一是固定在某时,到某时,便写字,不移用。二是确定每次写多少时间,这时间就用来写毛笔字,写足几刻钟;如分两段的,则到某时,用来读帖;到某时,便写。除了主观努力无法写的特殊情况之外,决不轻易更改;也不任意增多或减少。开始时,得对自己加点强制;习惯了,到时候自然会想到“要写字了”。刚开始,要思想一下子集中起来,很不容易,应该强迫自己集中思想,慢慢地思想自然会很快集中起来,每到开始写字时,注意力便不易分散了。专心致志地学习,一分钟便有一分钟的收获;如果注意力分散,学上一二个钟头,还不如集中思想学习一分钟的收获。这是被无数次实践所证明了的。

倘使环境、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变,可以根据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再选定时间。这不是任意更改。

练写毛笔字,有人说早晨好,有人说傍晚好,各人说各人的。其实只要思想能集中起来,外界干扰最少的时间,无论起床后、临睡前,都是最好的时间。古代有成就的大学问家,利用了“三上”的时间,做出了学问。“三上”时间,大多都是很差的时间。这“三上”,就是马桶上、车马上(路上)和床上。古人也很强调“三余”的时间,原意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看得出这话是从事农业的人说的,以后就理解为一切空余的时间。就是说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不管这时间是晨、是午、是晚,都是好的。较整的时间,坐下来写;零散时间,不妨用来想想、练练、看看、问问。练,可以以指代笔,用以领悟或理解用笔的方法,可牢记形态。有些大书法家领悟笔法的功夫便是这样积累起来的。虞世南、郑板桥,上床后常以指在被面上划;汉时有许多大书法家在坐席上划;颜真卿带兵与安禄山对抗之余,看到屋漏痕,在妻子房间看到金钗,悟出了“屋漏痕”、“折钗股”的笔法;张旭见担夫争道、公孙大娘剑器舞;怀素见夏云变化、水流流淌,悟出了草书笔法等等,都是善于利用“余”时的好例。但对练毛笔字的人来说,还是应该选定时间用以读帖和动笔临习为宜。其余时间学会善于利用便可。

为了养成始终如一的好习惯,开始便应把量定下来,也不轻易增减。如时间量允许增加,字量也可随之而增;如时间量不得不减,字量也只得随之而减;否则,不去增减它。量分三种,一是字数量,一是时间量,一是纸张量。这三种量在一定时日里,三者常常是统一的;到一定时候,又会渐渐不统一,此时可作适当调整,又能统一。初学的人,要选定其中之一定下来。在定量之前,要先试上几天,取其平均值,作为定量的依据。

字数量:每天到这时候便写几个字。譬如初学时一小时可以临习30~40个中楷(从乒乓球到茶杯口大小,约为3~5公分方圆)。每天可试写一个钟头。几天试下来,可以写30个,便定30个。以后,每天到练时,便写30个,决不少写,也不多写(因为既可多,便可少)。过了一个时期,一个钟头可写35个了,便调整到35个。这量一定要定下,而且不少写,也不多写。

时间量:每日写足所定时间的叫时间量。如写行书,不能计算字数量,便常常选择时间量或纸张量。不过时间量有个很明显的缺点,便是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时时看钟表。如有不分散注意力的条件,也可采用。

纸张量:每日能写几张同样大小的纸张,经测试确定后,就定下来。以后每天到这时候,便写完这几张纸。到书写速度加快时,再作相应调整,但不随便增减。

无论定何种量,各人可视自己的条件确定下来。到一定时间再作适当的、相应的调整,决不随意增减。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字帖必须认真选择。除了家长或老师干预的人之外,其余只要有自由选择权利的,在临习前,要认真选定字帖。字帖选定后,便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临习到能背临的一步。到这一步,应该也必须换帖。在此之前,不轻易换帖,这便是定帖。

自学者购用字帖,常带随意性或盲目性,或由他人随便指定,或自己找到什么就去临习。既已选用,能坚持学到能背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常常可以见到的是有些人不检查自己是不是认真临习,而把进步缓慢的责任推给字帖;也有一些人听到别人说这本字帖不行,便会心存疑虑,再也无心认真临习;有些人看到他人临别的字,受到表扬,便会怀疑自己的字帖不好。……许多人便因此而忙于调换字帖,有些甚至会中辍。其实对于初学者或临习过一个时期还没有收获的人来说,只要是经过时间筛汰留存下来而又不断出版的碑帖,多数是可以选作临习范本的。少数不宜选作范本的,是指那些供专家研究用的拓本、字口大多模糊的碑帖或字数过少的,其余都可以用。因为这阶段,都是使用范本,在临习中训练运用毛笔的技能,使毛笔从不听指挥到逐渐驯熟起来,所以谈不上起什么坏的作用。每一家的、每一书体,总是有自己的特点的,因此可知各本字帖,除了和所有字帖共同的用笔方法之外,也有自己的用笔方法的。先临一本字帖,到能背临的一步,至少可以把这一本帖的用笔方法全部学到手,再临习另一本帖。这样,两帖共同的用笔方法可以得到巩固,又可以学到新临之帖的用笔方法。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用笔方法和结体的道理,是临习中换帖的目的,而什么都没有学到时,便急于换帖,即使你认为是最好的字帖,同样也学不到什么,即使换了几十上百本的字帖,同样会一无所获。懂得了这个道理,便可以知道经常换帖是不对的。

另一种情况是临习某帖已有一定的收获,笔画也写像了,结体也临得不错了,当听说临习另一体,参赛容易讨好人选,于是赶快改临另一体,但由于不懂得换帖的道理,仍然用原来所临的帖的用笔方法去写(处于不了解用笔方法异同的情况下),当然只能写得“非驴非马”,而使水平下降。

所以,应该在选定一本字帖——即使是他人代选的,便应该定下来,没有临习到能背临的一步,决不换帖。

坚持做到“三定”,可以使没有长性的人,能养成有恒心、有毅力,使见异思迁的人,意志能坚定起来。要真正做到“三定”,并不很容易,整个过程,存在着克制与反克制的斗争,需要一步步战胜坏习惯。能够一步步取得胜利,不仅毛笔字练得像样,练得好,恒心、毅力和意志也培养和锻炼出来了。这是很值得做的事。

六、书法艺术的欣赏

中国的书法艺术被赞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乐章”,它实质上是线条艺术。不同书法形态的汉字,无论是楷书、隶书、行书、草书各有笔法规矩,不可乱用,可指点孩子看字的笔势、笔画。书法艺术家往往是“规矩尽而变化生”,新意出于法度之中,妙趣寄于豪放之外;有的字看起来远,但点画圆润厚重,富于质感;有的字看起来龙飞凤舞,但不离基本笔画的规矩。要明白这一点:书法的艺术巨匠总是善于在传统的规矩法则中去发挥艺术创造才能的。

在欣赏中注意字的间架,也叫结构。欣赏体会字的结构造型,重心稳健,富于变化的优美程度等。

注意欣赏观察每个字的长短、肥瘦、宽窄、大小、疏密,体会“行行要有活字,字字须求生动”,书法字要“笔法在手,笔意在心,笔笔生意”,字形才能跃然纸上,活泼飞舞。在欣赏过程中学会凝神观赏,细细回味,比较同一字的不同形态变化。如“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王羲之在全部324个字中,写有21个“之”字,各个姿态不同,有的平和,有的窈窕,有的紧凑,真好像有情的图画。

还要懂得书法的章法和布局。按章法的要求需“气韵生动”,好像音乐既有旋律的优美,又有鲜明的节奏,但书法艺术是无声的,它要气韵的美。譬如楷书的布局需行行分明,字的点画之间形断意连,通体如同草书的流畅连贯。如行草的布局需具备错综的变化,笔断意不断,在“格子”之外游刃有余。整个布局又如同变化的舞姿,显露着美的情趣。

当然,书法艺术中,还倾注着艺术家的感情,这需要小朋友们在书法实践过程中体会。

第2招 多情多才的舞蹈才能培养

舞蹈是一门神奇的身体语言艺术。舞蹈不仅能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更能表达人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各种思想感情。

一、学习舞蹈的目的及基础

舞蹈、游戏是开发智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不仅学龄前儿童是这样,就是一周岁左右的孩子们的所有表现,也都与身体活动相联系。笔者曾在几个仅有16个月大的幼儿中试验过,教他们学念10个数,结果有些孩子不能准确地把10个数念出来。可是用舞蹈动作(身体活动)作为辅助手段,教他们10个数时,如“1”举右手,“2”举左手,“3”头向右歪,“4”头向左歪,“5”头回原位,“6”双手放下,“7”右脚向前迈一步,“8”左脚向前迈一步,“9”原地蹲下,“10”站起,以上10个数的动作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模仿出来,当然,10个数字的顺序也就随之记下来了。可见,舞蹈学习不仅适合学龄前儿童,就是2岁以下的幼儿,也需要学习简单的表现性运动(或者说是模仿性运动),以促进智力发展。所以,向学龄前的孩子们传授些简单、系统的表现性动作是非常必要的。

不一定为了成为舞蹈家,才去学舞蹈,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学舞蹈是为了修身养性,因为舞蹈可以促使学习者成为身体健美、思维敏捷、智能均衡、身心协调的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舞蹈和体操运动的学习,逐渐启发心智,为培养孩子们的自由想象力创造条件。舞蹈是通过无声的动作及表现,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的艺术。幼儿虽不会说内容复杂、深刻的话,但他们可以通过蹦、跳简单地模仿一些动作,来表达他们幼小心灵的感受、情感及愿望。孩子们常常手舞足蹈,这是人们常见的。幼儿生来就有模仿能力和模仿兴趣,好奇和模仿几乎是所有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的特点之一。如有些孩子时常抱着布娃娃,认真地对着布娃娃说些不连贯的话,模仿大人的样子,用小手轻轻地拍布娃娃睡觉或给布娃娃吃东西……。这说明在人年龄很小时,就已经在模仿大人的言行了,已具备了一定的模仿能力。

模拟是所有艺术的必经之路,当人类发展时,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社会的前进都离不开模拟。舞蹈、体操都离不开模拟,教孩子们表演节目也离不开模拟。孩子们想跳舞、做操都要向老师学习——模拟(模仿),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按照儿童心理学的划分,幼儿为学龄前期(3岁至6岁)的儿童,他们与学龄初期的儿童和少年相比,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共性:他们都对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景象有浓厚的兴趣,迫切希望认识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景物(如太阳、月亮、星星、白云、大海、风、雨、雷、电、花、草、树、叶,以及各类飞禽走兽和火车、飞机、枪炮、轮船等等),常常好奇而稚趣地提出许多问题。他们已经有初级的爱憎、善恶的情感,并开始表现出初级的审美能力。

比如他们喜欢五颜六色的图画;玩弄各种新奇的玩具;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喜爱形态各异的小动物,甚至跟它们亲昵地说话,打手势,把动物当作朋友,并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等等。上述表现,不仅3岁上下的儿童有,更小的幼儿也有。我们曾观察过一个仅16个月的男孩,让他观察玩具,教他模仿做一些动作,结果,他都能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模仿能力。而5岁上下的孩子在审美与模仿能力上比3岁左右的儿童要更好些。

总之,学龄前孩子的思维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在发展着。但是,由于幼儿处于刚刚发育阶段,他们的思维、语言、智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十分不成熟的状态,甚至有些方面仅仅是出于人的一种生物性的本能,他们的思维是零散、跳跃的,没有系统性和哲理性。他们对于行为的调解作用(或者说是调解能力)还极差,不能推理、分辨好与坏。所以幼儿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自然现象、景物的兴趣和认识,常常有明显的直观性、表面性和具象性。幼儿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器官,感知客观事物(声音、色彩、形状、动态等等),他们只能用极其简单的模仿,表现自己幼稚而浅薄的认识。这是幼儿心理特征之一。

通过舞蹈形式,结合自身心理、身体特点,把舞蹈与娱乐、游戏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从而自然地自娱性地跳起舞来。人类最初的舞蹈都不是为了表演,而是自我娱乐,抒发自己的感情。为了让你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得以充分体现,从而培养你们的创造能力,新的表现性运动应运而生了。

通过表现性运动,可以使你们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从而逐渐对生活产生新的解理和认识,培养你们正确地观察、理解自然界和周围事物的能力。

表现性运动的学习目的概括如下:

1.培养身体按节奏优美、自由地活动,以表现你们的个性。

2.培养、提高你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3.培养你们互相帮助的精神和责任感。

4.培养你们热爱父母、老师、小朋友,热爱集体、热爱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培养舞蹈兴趣

学习舞蹈首先要培养你的舞蹈兴趣,具体方式是:

通过欣赏舞蹈,熏陶、培养和激发对舞蹈的爱好和兴趣。现在家庭中最普及最直接的欣赏舞蹈的途径是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的各类舞蹈,特别是幼儿歌舞节目一定要多看。另外要多带去看演出,专业文艺团体的歌舞晚会、芭蕾舞剧、幼儿园文艺汇演等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借录相带看各种类型和较高档次的舞蹈作品和歌舞片。有条件最好看一下《卖火柴的小女孩》、《白毛女》、《睡美人》等经典作品,但一定要一边看一边请父母给予讲解。这样来扩大你的眼界,丰富舞蹈知识,提高你的舞蹈审美能力。

通过听歌曲、听音乐,有意识地启发形象思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般说来乐感好的孩子,舞蹈也都相应地比较好。刚开始可先选择一些你们熟悉喜爱的歌曲或旋律优美有歌词的儿童歌曲,如《春天在哪里》、《金色的太阳》、《小精灵的歌》等,边听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听完音乐可以给别人讲讲自己所想到和感受到的。也可让你们边听音乐,边按音乐的节拍拍手,以培养节奏感和对音乐的感受力。尔后可进一步选择有音乐形象、有情绪变化的音乐作品听,如《彼得和狼》、《龟兔赛跑》等。再慢慢提高扩展到欣赏各种民族舞曲、交响乐和舞剧音乐片断。边听边讲解,这样才能提高发展你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在幼儿园学习的舞蹈或看别人或从电视中模仿的以及自己创编的舞蹈和动作,除了给家长表演外,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比如:参加幼儿园的演出活动、平时和家长在一起经常举办小小联欢会、节假日亲朋好友聚会时表演舞蹈等。自编舞蹈,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些音乐风格各不相同、音乐节奏快慢不一的乐曲,按自己的理解即兴舞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尽情尽兴。可根据音乐出题目,规定舞蹈内容,自编舞蹈,如:《勇敢的小蜜蜂》、《掉队的小鸭子》、《采蘑菇的小姑娘》等,先编成故事讲述出来,然后再用动作把故事内容和情节表现出来。培养发展自己的舞蹈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舞技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舞蹈的方法很多,根据少儿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

这是舞蹈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或电影、录象等对所要学习的舞蹈动作进行模仿练习。首先看清示范动作,要力求准确,看清动作的位置、路线、方向和面向。在分解的基础上,记清动作要领,再进行完整组合动作的模仿。

在舞蹈学习中,借助外力的帮助,使你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直接领会动作要领,辨别空间与时间关系及对身体的影响,从而形成完整正确的概念。

少年儿童的骨骼硬度小,肌肉柔韧松弛,力量小,自身的触觉、肌肉感觉不能正确把握,往往动作不到位。这样,就需借助教师帮助学习,使你的动作到位,体会正确动作的肌肉感觉,从而形成正确的本体感觉。

舞蹈的分解学法可分为单个动作的分解和组合动作的分解学法。

在单个动作分解上尽可能分得单一化、一致性。如上下肢一起的动作,将上、下肢分开学,先学下肢,再学上肢,熟练掌握后再合成完整的动作练习;或者先抓住单个动作的重点、难点,然后再进行单个动作的完整练习。

组合动作分解法往往是把一个组合分成苦干段,先掌握每段中难度大的动作技术后逐段进行学习,最后连接成一套完整动作;或者按动作顺序分解成一个个八拍来学习,然后把整个组合连接起来。在舞蹈学习中,也可以按队型变化来分解学习。先学队型一的动作,再学队型二的动作,依次类推,后连接起来成一套完整的组合。

意境学法就是以日常生活中美的自然景物或生物的姿态、动态启发自己,从感性知识和已有经验联想到动作的方法要求,并创造一个想象中的美丽的境界进行学习的方法。如跳跃要像小鹿那样轻松活泼;学习小碎步时两臂张开像小鸡展开的翅膀等等。

少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凡是具体形象的东西,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因而不同的进行意境联想,使自己的动作形神兼备。

在少儿舞蹈学习中必须掌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单个动作到小组合、由不配音乐到配音乐、由本民族舞蹈到其它民族舞蹈、由风格易于掌握的舞蹈到风格难以掌握的舞蹈,像滚雪球一样,一点点学习掌握,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合格的舞蹈者。

音乐法是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促进学习的方法。音乐可以激发舞蹈者的情绪,陶冶情操,发展舞蹈者的想象力,丰富舞蹈者的展现力。

音乐的选配要认真研究,音乐尽可能采用熟悉的、能使你产生共鸣的节奏感强、旋律轻快的音乐。音乐伴奏可用录音机和各种器乐及打击乐,也可用钢琴等单种乐器,也可用多种乐器和交响乐,还可采用人声伴奏。动作的节拍不同,音乐也要不同,如华尔兹用3/4拍,跳跃跑动的动作则常用2/4和4/4拍。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如单一动作练习、分句分段分角色地练习、自己照着镜子练、和家长一起练等等。在练习中让家长及时纠正你的错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提高你的舞蹈水平。

第3招 健壮体格的培养方法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来自锻炼,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体育锻炼是人生未来发展过程中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运动是健身的良方。

一、体育锻炼的方法

体育锻炼方法是指根据人体发展规律,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自然力锻炼,达到锻炼目的的手段和途径。体育锻炼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有:重复锻炼法、间歇锻炼法、变换锻炼法、综合锻炼法等。各种体育锻炼方法的运用,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防止形式主义,达到健身目的。

1.重复锻炼法

重复锻炼法是指按一定负荷标准,重复进行某项练习的方法。重复的次数和时间,是决定健身效果的关键。因此,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个人的身体情况,来确定和调节重复练习的次数和时间,防止机械地重复而产生厌倦情绪,影响锻炼效果。

2.间歇锻炼法

间歇锻炼是指重复锻炼之间有合理的休整。间歇锻炼法间歇时间的长短,应以运动负荷价值阈为依据,一般地说,运动负荷超过上限(每分钟心率150次)时,间歇时间应长些,避免运动负荷继续上升,造成过多地消耗体力;运动负荷在下限(每分钟心率110次以下)时,间歇时间应短些,密度应加大。下次练习应在前次锻炼效果未减退时进行,倘若间歇时间过长,在前次锻炼效果消失后再进行锻炼,就失去了间歇的意义。

3.变换锻炼法

变换锻炼法是指在锻炼过程中,采取变换环境、条件、要求等因素,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采用变换锻炼法可以有效地调节运动负荷,提高锻炼的积极性,克服疲劳和厌倦情绪。运用变换锻炼法还常采用各种辅助性、诱导性和转移性练习,配合乐曲及利用自然环境等。

4.综合锻炼法

综合锻炼法是指各种体育锻炼方法,在体育锻炼中的综合作用。综合锻炼法主要组织形式是循环锻炼法。循环锻炼法是把各种不同类型的动作,组成一组锻炼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循环往返进行锻炼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综合锻炼的效果。循环锻炼法所布置的各个练习点,内容要搭配合理,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练习密度,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应选择已经掌握和简单易行的、锻炼价值较大的动作;明确规定各点的练习次数、规格和要求,应强调动作质量,防止单纯追求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

以上各种锻炼法,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相互补充,交替结合,但应有主有从。无论采用哪种体育锻炼的方法,都应从体育锻炼的目的出发,一般人的体育锻炼,应以有氧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揭示,一般人的健身效果最佳强度保持在120~140次/分的心率之间,而保持这一强度的时间,应占每次锻炼总时间的2/3左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的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分的运动负荷时,心脏的每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的运动负荷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异常反映,但亦未能呈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通常把心率在110—15次/分的区间,确定为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把心率在120—140次/分的区间,确定为运动负荷最佳价值阈。

由于体育锻炼要针对个人的不同特点安排运动负荷,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最佳运动负荷的统一的绝对标准。但是,正常人之间的差异都比较接近,所以,运动负荷价值阈对多数人来说,是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的。

二、力量素质与锻炼方法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第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世界上没有力的相互作用,就没有物体的运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简单道理。人体所有的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产生的,没有肌肉力量就没有人体的运动。

在田径运动中要想跑得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后蹬的力量去克服重力和空气阻力,才能使身体迅速向前移动。跳高时,起跳腿要承受几百公斤的力量,才能跳过横杆。力量是从事各项活动的基础。倘若力量素质较差,在体育运动中将会受到很大限制,甚至会发生伤害事故。

按肌肉收缩的性质,力量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办量两种。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做等长收缩,肢体不产生明显的位移。如体操中的倒立、悬垂、平衡等静止动作。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做等张收缩或拉长,肢体或身体某部产生明显的位移,或推动别的物体(器材)进行运动。如引体向上、推铅球,挺身式跳运。动力性力量又可分为重量性力量(举重物)和速度性力量(如投掷、踢球)两种。在最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最大的力量的能力称爆发力。如投掷出手时的力量;起跳蹬地的力量。

青少年在发育时期,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日趋完善与成熟,身体素质有随年龄而相应增长的自然增长过程。当然在自然增长过程中发展快慢是不平衡的。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发展力量的主要途径有两种。第一种是增加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即肌纤维的内协调。例如:平时如果端一脸盆水或举起较轻的杠铃比较轻松,主要是部分肌纤维参加工作,肌肉紧张程度较低的缘故;但是,如果吃力地提起一桶水时,或举起较重的杠铃时几乎使上全身的劲才完成这项工作,这是动员了更多的肌肉和肌纤维工作,肌肉紧张程度较高的结果。这种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第二种是使肌纤维加粗、肌肉体积增大来发展力量。如果想提一大桶水或想举起较大重量杠铃时,不管再怎么使劲,也提不起或举不起来,这说明尽管动员了更多的肌肉、肌纤维参加工作,但终因重量超过了肌肉的力量而达不到目的。

人体约有600多块肌肉,一般人全身肌肉的重量只占自身体重的40%左右,而经常运动的人,肌肉发达,可占自身重量的50%左右。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方法一般分为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和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1.练习法(1)举重和负重练习(小杠铃、哑铃等)。(2)带一定重量物体的练习:各种姿势的单脚、双脚跳绳练习;持、抛、推沙袋和实心球练习。(3)对抗性练习:双人压启;双人对推;双人对拉。(4)克服弹性物体练习:利用弹簧拉力器和橡胶皮条做上肢、下肢、腰腹的拉、伸、收、展等动作练习。

2.克服本身体重练习法(1)仰卧臂屈伸、俯卧撑、立卧撑、仰卧起坐、背屈伸、有人扶持的引体向上、爬绳等。(2)双脚蹲起、蹲立单脚交换跳、单脚跳(可变方向)、跨步跳、蛙跳、立定跳远、纵跳、跳过障碍。(3)有人扶持的手倒立、靠墙倒立。

根据少年儿童尚未完成骨化过程,骨骼弹性较好而坚固性较差的特点,不宜做长时间的静力和大负荷的练习,以防骨骼弯曲。一般来讲,多安排些活动性力量练习(快速用力)和中、小力量负荷练习,多采用以克服自身体重和持轻器械的练习。

做力量素质练习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尽一切可能防止、减少运动损伤。力量素质练习完要做放松练习,以便肌肉更快消除疲劳。身体各部位的力量素质练习应交替进行,练习形式要多样,应重视少年儿童身体各部位力量的全面发展。经常坚持练习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三、速度素质与锻炼方法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即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完成某一动作或通过某一距离的能力。经常从事各种速度练习,可以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性,能提高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的能力,对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掌握动作技术都有重要作用。根据速度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

反应速度一般是指人体遇到突然情况变化或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的快慢,如:跳高运动员的起跳速度,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旋转速度等,动作速度常用频率的高低来表示完成动作速度的快慢。位移速度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如竞走、跑、游泳等项目。速度耐力是指人体保持较长时间内快速运动的能力。如一个人跑100米时,第一次用13秒完成,接着再跑3~5个100米,每次都接近13秒完成,这说明他具有一定的速度耐力。相反,若越跑越慢,则说明速度耐力较差。

速度在许多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项目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成绩的好坏,比赛的成败。要想取得很好的速度,必须发展,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性。

1.选择一些动作频率和反应速度快的练习。

2.各种形式的短跑是发展速度最有效的手段。

3.提高反映能力的练习。

球类练习和比赛;拍打;追逐跑游戏;反应练习;听信号起跑和变换姿势;听信号、看标记物迅速改变动作方向、动作方式的练习。

4.发展速度耐力的练习。

往返跑、接力跑、定时跑、长距离的越野跑、变速跑。

少年儿童时期,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速度素质的提高,不像力量素质提高的那么快,尤其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还会出现停顿状态。这是正常的,不能性急,不能间断,要有耐心坚持下去,最好在情绪高涨时练习,易取得良好效果。由于速度练习,精神高度集中,肌肉快速收缩,练习强度大,很容易疲劳,所以内容不要安排太多,时间不宜过长。

四、耐力素质与锻炼方法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对其它各项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肌肉工作引起疲劳后,其它素质如速度、力量、灵敏等也都要降低。耐力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一般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中等强度肌肉活动的能力,一般耐力是基础。专项耐力是指坚持完成各项运动的活动能力,专项耐力的表现各不相同,通常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灵敏耐力。

发展耐力素质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训练;另一个是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提高心肺的功能。因此发展耐力不但与肌肉力量、耐力有关,而且与人的心肺功能关系密切,在发展肌肉耐力的同时,要重视心肺功能的锻炼。

1.以轻重量的物体或器材,进行多次重复的方法练习。如哑铃、沙袋、实心球、橡胶皮条。

2.在室外进行长时间地走、跑(定时跑、变速跑、反复跑、越野跑)、跳绳(定时、定数练习)、爬山、中长距离游泳、滑冰及各种球类活动。

少年儿童的耐力练习应以有氧代谢为主,但要注意他们正在成长发育,容易疲劳,要量力而行,因人而异,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时间、距离和强度。

每周的锻炼次数、间歇要全面考虑,注意运动负荷与休息。男、女生要有区别,加强医务监督。

五、灵敏素质与锻炼方法

灵敏素质是人体表现出来的快速随机应变的能力。是一种较复杂的素质,它既与神经的灵敏性反应有关,又与力量、速度、协调性等素质有密切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项综合性身体素质。人在运动过程中,随时需要迅速判断方位,不断地改变和控制身体姿势,维持平衡,适应瞬息的条件变化。所以,灵敏素质在对抗性和技巧性很高的运动中,是十分重要的。

1.一般先练习各种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基本功,不断改变练习的条件、环境,锻炼分析机能。

2.进行躲闪或追逐游戏。根据不同的信号(彩旗、笛音、口令、掌声)变换动作练习。

3.经常参加变速跑、障碍跑、穿梭跑、接力跑、换物接力跑、花样跳绳、跳高、跳远、滑冰、体操、摔跤、武术和各种球类活动。

4.发展灵敏素质应在体力比较充沛时进行。并与掌握动作、发展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紧密结合。

六、柔韧素质与锻炼方法

柔韧是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取决于有关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活动范围,也取决于神经支配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的协调能力。

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柔韧是必备的身体素质。柔韧是表现身体各部位优美姿态,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柔韧性不仅可使人体动作灵活,而且也可减少损伤。

1.肩部练习

扶肋本压肩、双人互压肩、拉肩、转肩、肩绕环。

2.腰部练习

体前后屈、体绕环、甩腰、下“桥”。

3.下肢和髋关节练习

压脚背、正、侧、后压腿、踢腿、摆腿、下叉等。

4.柔韧素质同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儿童时期可塑性大,关节韧带的伸展性好,是发展柔韧素质的重要时期。

5.在练习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不可急于求成,用力过猛,以防受伤。同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动作的幅度、速度、力量要逐渐增加,肌肉、韧带紧张与放松交错进行。

综上所述,各种身体素质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要注意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应当有所侧重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七、体育锻炼后消除疲劳的方法

关于疲劳为什么会产生,一般有以下几种学说:

1.无氧工作疲劳学说

这是指进行剧烈活动时(如短跑),以无氧代谢为主。由于运动时肌肉得不到充分的氧气供应,肌糖原只能分解成为乳酸,同时释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于是大量乳酸堆积,引起肌肉工作能力暂时下降,不可能再维持高速奔跑,出现了疲劳。这种疲劳学说又称为窒息说——缺氧,或堵塞学说——乳酸堆积。这种疲劳在运动结束后,由于肌肉得到了氧气的补充,乳酸堆积减少,工作能力很快恢复,又可以进行下一次运动。所以运动员在一天中可以参加预赛、复赛、决赛等。

2.能源枯竭学说

这是指进行长时间的活动(如长跑、马拉松赛跑等),或活动了很长时间,消耗了大量糖原储备,不但肌糖原减少,肝糖原也所剩无几。于是由于能量来源不足,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疲劳出现。又称为衰竭学说。这种疲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快消除,必须经过休息、补充食物,体力才能恢复。就像汽车必须加油一样。

3.神经系统影响学说

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完成的,神经系统活动同样要消耗能量,长时间运动时,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在能源不足的情况下,神经系统由兴奋转向抑制,使人体工作能力下降,于是疲劳出现。这是一种保护性机制,所以又称为保护性抑制学说。

4.机体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

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称为体液。大部分体液存在于细胞之内,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之外的液体则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被称为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成分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正常生存。内环境的稳定一旦被破坏,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出现疲劳。例如运动时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使内环境酸性增加,会引起疲劳等。近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提出钾代谢、钙代谢、自由基增多、氨的生成、激素、高能磷酸盐的代谢、脂肪酸等的改变均与疲劳有关,同时还提出疲劳的产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称为运动性疲劳的突变理论。

根据疲劳产生的学说,可归纳出几条消除疲劳的途径,即改善局部肌肉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系统调节机能、补充营养。

下面介绍几种锻炼后消除疲劳的方法。

1.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体育活动参加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整理活动除了可以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之外,还可使肌肉放松,以利于消除疲劳。

整理活动内容可包括慢跑、放松运动、呼吸体操,以及身体各肌群的牵拉练习。

进行大运动量活动之后,局部肌肉会出现僵硬,甚至第二天早晨会感到肌肉酸痛,即延迟性肌肉酸痛。延迟性肌肉酸痛与部分肌纤维痉挛有关。肌肉痉挛僵硬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使由于运动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运走,运动时所消耗掉的能源物质也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疲劳不能很快消除。牵拉练习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牵拉练习,或柔韧性练习、拉韧带(如压腿)一般有动力、静力两种方法。动力方法为我国体育活动参加者自建国以来就使用的方法,如将一腿放在肋木上,上体一上一下地向前压,目的是牵拉大腿后群肌。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科学,此时人体据有的牵张反射在起作用。牵张反射是指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肉会产生反射性收缩。其感受器为肌肉中的肌梭。上体向下压的力量越大,大腿后群肌受牵拉的力量越猛,牵张反射的力量也越强。两种力量相互矛盾,不但牵拉肌肉的效果差,还容易引起肌肉拉伤。这种方法在国外已不被提倡。

静力牵拉练习方法是,先使被牵拉肌肉处于拉长的姿势,如将一腿放在肋木上,尽量抬高(大腿后群肌感受到牵拉),持续10—60秒钟后休息,反复数次。这种方法效果较好,而且不易引起肌肉拉伤。此时反牵张反射在起作用。反牵张反射是指当肌肉受到强而持续的牵拉时,该肌肉会反射性地放松。其感受器为肌腱中的腱梭。这种方法不是利用外力强行将肌肉拉长,而是利用反牵张反射使肌肉自行放松。

2.按摩

按摩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如采用人工按摩,不需要特殊设备,体育活动参加者可自我按摩,或互相按摩。按摩可以帮助在运动时高度兴奋的神经系统转向抑制,得到更好的恢复。按摩还可使肌肉明显放松,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消除疲劳。

按摩可在整理活动后即刻进行,也可在洗澡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

由他人进行人工按摩是最受欢迎的消除疲劳手段,但是因人力所限,常得不到满足。于是各种代替人工的按摩器械相继出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机械按摩有小型手握按摩器械,如手握电动按摩器、电动击骨槌等。大型按摩器械有按摩椅(可模拟揉捏、扣打)、带式按摩机、滚轮放松器、按摩床、全身肌肉放松器等。这些手段经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水力按摩有脉冲水力按摩机、涡流浴、水力按摩喷枪等。这些都是利用具有一定压力的水作用于人体,代替人力进行按摩。我国某些宾馆、浴室中已安装了脉冲水力按摩机。

气压按赐小型的有气压按摩衣、气压按摩裤、下肢气压按摩器等。这些是用双层塑料制成的密闭衣、裤等,利用气泵充气、放气。当充气时,可帮助肢体血液回流,放气时压力减小,有利于血液流向肢体,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

大型的有下肢负压舱、下体负压舱等。可将整个下肢或下体置于密闭舱内,利用气泵加压,有负压舱及正负压舱。同样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3.水浴

属于这一类的有温水浴、冷热水浴、桑那浴、蒸汽浴等。

温水浴 水的作用随温度不同而异。短时间热水起兴奋作用,温水则有利于肌肉放松。运动后进行温水淋浴或沐浴,是简单易行的消除疲劳方法。水温宜相当于体温(37℃左右),或稍高于体温(42℃±2℃),时间为10-15分钟。

冷热水浴 冷水可使血管收缩,热水使血管扩张,所以冷热水浴又被称为血管体操。运动结束后半小时可进行冷热水浴。冷热水浴的水温及持续时间各有不同主张。现介绍以下三种供参考。

以上方案可按各人不同耐受力进行选择。

桑那浴 桑那浴又称热空气浴,或芬兰式蒸汽浴。在特制的小木屋内,用电炉将空气加热,形成一个高温、干燥的微小气候。湿度仅为5一10%,或泼水使湿度提高到30-40%。如温度采用54-71℃,可停留10-20分钟。如所用温度为100-120℃,只停留4-7分钟,出来后用温水淋浴2.5-3分钟,或冷水淋浴10-15秒钟,反复进行4-5次。三种水浴的水温与时间

运动后l—1.5小时再进行桑那浴,如果第二天还有大运动量的活动不要进行桑那浴除用于消除疲劳外还用于减轻体重。

蒸汽浴 蒸汽浴与桑那浴不同,它是将蒸汽通入特制的小屋或房间内,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一般采用40-45℃,在其中停留20-30分钟。目前蒸汽浴在我国使用还不普遍。

4.食物营养

能源衰竭是疲劳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以运动后及时补充食物营养,对消除疲劳有重要作用。

糖是运动时能量的主要来源,运动中大量消耗,运动后应给予补充。除食用蔗糖、葡萄糖外,粮食是糖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B在糖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运动中维生素B可促进11糖的分解代谢,运动后又可帮助由食物中摄取的糖合成肝糖原、肌糖原。为了消除疲劳,运动后应多补充些维生素B可食用豆类食品、瘦1猪肉、肝、肾、心等。

维生素C、钾等也对消除疲劳有益,可从水果、蔬菜中得到补充。

此外,不要忘记合理地补充水分,这对加速体力的恢复也是不可缺少的。

5.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好方法。这是因为睡眠时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身体内分解代谢过程下降,而合成代谢过程提高,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恢复体力。

成年人每日要有8~9小时睡眠,青、少年最好每日保证10小时。

6.积极性休息

运动后身体感到疲劳,不妨到优美环境中散散步,听听轻松的音乐,参加一些文娱活动。这些都有助于消除疲劳。因为从事体育活动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高度兴奋,出现疲劳。参加文娱活动时引起其他中枢兴奋,根据神经系统活动负诱导的学说,运动中枢则转向抑制,可得到更好的休息。这就是积极性休息的原则。

7.放松练习

这里要介绍的不是一般整理活动中的放松运动,而是通过心理训练达到全身放松的一种练习。在大运动量活动之后采用这种方法,可帮助你的神经系统机能和肌肉工作能力更快恢复。

这种练习可以在室内运动场做,也可以回到宿舍或家中去做。选择温暖、安静、无穿堂风、无太阳直射的房间,仰卧在平坦的地板上(最好有地毯或垫子)或硬板床上,头下及膝关节下各垫一小枕头,两腿稍分开,两臂放在身体两侧。随着事先录制好的录音带进行练习。

这种放松练习的特点是,先有意使肌肉紧张起来,再放松肌肉。由于有肌肉收缩放松的对比,可使全身更好放松。

请按以下诱导词制好录音带,声音要柔和、平静,速度不要太快。

放松练习现在开始。

请你躺在地板上,两腿自然分开,两臂放在体侧。

排除一切杂念,只想放松,放松,放松。

做几次腹式深呼吸,胸部不要上下起伏。

现在开始注意你的双腿。

右腿肌肉全部紧张起来……放松……。

再紧张起来……放松……(重复3-5遍)。

左腿肌肉全部紧张起来……放松……。

再紧张起来……放松……(重复3-5遍)。

现在你的双腿似乎很沉重,软弱无力,完全要靠地面来支持。

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右臂。

手部肌肉紧张起来……

前臂肌肉紧张起来……

上臂肌肉紧张起来……

所有肌肉同时放松……(右臂运作重复3-5遍)。

现在轮到你的左臂。

手部肌肉紧张起来……

前臂肌肉紧张起来……

上臂肌肉紧张起来……

所有肌肉同时放松……(左臂动作重复3-5)。

让你的双臂静静地放在体侧。

用力收紧臀部肌肉……放松……(重复3-5遍)。

用力收紧两肩……放松……(重复3-5遍)。

两肩压向地板……放松……(重复3-5遍)。

用力收紧腹肌……放松……(重复3-5遍)。

现在放松你的头部。

紧皱你的双眉……放松……(重复3-5遍)。

紧闭你的双眼……放松……(重复3-5遍)。

咬紧你的牙关……放松……(重复3-5遍)。

头用力压向地面……放松……(重复3-5遍)。

现在你上肢、下肢、头部、躯干的肌肉已经完全放松,似乎失去了重力。周围非常宁静,你感到昏昏欲睡……昏昏欲睡……

请你慢慢坐起来……用双手摩擦面部……睁开你的眼睛,伸个懒腰,好像刚刚从梦中醒来一样。

放松练习到此结束。

练习时肌肉只做静力收缩、放松,并不产生运动。做完全套练习需要20~30分钟,不要仓促进行。

第4招 孩子活泼开朗的培养技巧

活泼开朗体现着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性情豁达能让你发现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不要只盯着疏斑的黑子,要看到那是一轮失红的朝阳。

一、激发兴趣的技巧

1.“先苦后乐”法

如果仔细观察每个人吃东西的习惯,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吃东西时会先挑喜欢的吃,而把不喜欢的留到最后才吃。另外有一种人刚好相反,他们总是把不爱吃的先囫囵吞完,最后再慢慢享用自己最喜爱的佳肴。通常大人们吃的习惯是属于后者,而前者是孩子们常有的吃法。有些小孩还把这种习惯带到读书上,一味读自己喜爱的科目而对不感兴趣的科目则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如此一来,就会产生某些科目成绩奇差无比的结果。

人都有趋向自己喜爱,而逃避自己所厌恶的事物的倾向。少年儿童尤其如此。这里所介绍的“先苦后乐”的读书方法,对你是否适用,不妨尝试一下。

2.图片法

请留意看看,孩子的书案上是否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功课进度表,英文谚语、及化学方程式呢?这样的读书场所似乎太过刻板、严肃了,不但激发不了孩子的读书兴趣,还会令孩子有窒息的感觉。

如果想拥有一份安谧,不妨想想有哪些是孩子喜爱、崇拜的人物或风景图片,不妨设法拿来贴在他的书桌前,让他在伏案用功之时,紧张的情绪能暂时得到松弛,增进读书效率。另一方面,让孩子在求知之外,也懂得追求艺术生活,使整个生命更丰富多彩。

3.接触大自然法

长期面对繁重的学习,体力不堪负荷精神过度紧张时,都会亟欲摆脱尘俗,彻底地解脱,让身心获得休息。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青山、绿水、清风、旭日涤尽尘嚣。让孩子获得一股新生的力量,以全新的面貌再度回到学习中来,作另一次的冲刺。

由于人口骤增,每逢假日,各处观光胜地几乎都人满为患,令人望而却步,所以不妨去登山或看海,松弛一下紧张的身心。

二、保持兴趣的技巧

当孩子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时,有时会越钻越觉得有趣,越钻进去吸引力越大。但有时也有相反的情况:当孩子集中精力于学习时,开始可能热情甚高,兴味甚浓,但久而久之,又感到枯燥、单调。不仅没有培养出对学习迷恋之情反而产生厌倦情绪。怎么克服呢?

1.挖掘新意法

每一事物都有其单调之处,从事久了,新奇感必然逐步丧失。但是,每一事物又都有其无穷无尽的新颖之处。在学习中,应当善于从一般中看出特殊,从表象中探究深层的奥秘,从中挖掘新意,从而也就会对学习不断产生新鲜感。

2.变换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这首诗,形象地道出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的道理。比如,在做数学题时,遇到困难,久攻不破,会感到厌倦,而使热情受挫。这时不妨变换一下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会领略到一番新的风光,大增兴趣,而且还会意外地找到新的通途。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常使人感到枯燥单调,但不断变换角度的思考,就是老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新意。

3.寻找差距

当孩子对学习感到单调、枯燥时,多半是他没有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孩子不能把学习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要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差距,向深度发展。一旦发现了差距,他就会觉得深入学习对他仍十分必要,就会对学习产生清新之感。

4.丰富动机

如果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似乎只是为父母而学,那么,就会把学习看作是负担,无法从中得到乐趣。因此,丰富动机,升华动机,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保证。要努力保持动机的丰富和充实,做到既有远大抱负,又有近期目标,以便对学习永远保持充沛的热情。

三、发展儿童兴趣的技巧

许许多多的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使许多人成为革新迷、科研迷、读书迷、体育迷……这种兴趣爱好,这种迷,就像活化酶,在实践活动中开辟着人的能力发展的宽广前景,使人们在各个行业中成为学习的优胜者、建设的尖兵和勇敢的探索者。

1.正确诱导法

一般说,对某种活动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爱好的人,对这种活动的兴趣爱好的程度常常标志着他对该种活动的有关能力发展的水平。日本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你想造就庸才吗?这很简单,就是让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话很有道理,试想一个根本不喜欢绘画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画家的;一个根本不喜欢音乐的人,也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人们对某种活动的兴趣爱好,往往也是和他从事该种活动的能力一起发展起来的。

儿童的兴趣爱好更是发展儿童能力的契机,是智能早慧的源泉。正如超常儿童协作组研究在“超常儿童追踪研究三年”的总结中所指出的,浓厚的认知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是超常儿童的一个鲜明特点。他们很早就表现出好奇好问,爱追根究底,很早就有了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如青海民和县农村有一个七岁半考入县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回族儿童叫刘健翔,他智能的超常发展,得益于父母的早期教育。他的父母从不强制孩子学习,而是注意体察孩子的兴趣,在刘健翔三四岁的时候,父母见他喜欢翻看小人书看画,就对他说:“小人书里画的都是故事。你如果认得画下面的字,就能看懂了。”这样就激发了他学习认字的愿望。这时,再去教他认字,他的学习积极性就高了。他家住房墙壁是用报纸糊的,已经认识几百字的刘健翔,又开始对墙上糊的报纸发生了兴趣。一有空,他就凑到墙上读起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喊哥哥姐姐来教他。他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发展起来的。相反,有些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好,不一定是他的智力差、能力低,而可能是他的兴趣爱好没有转到学习上来。如果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正确引导他的兴趣爱好,使他有一定的学习兴趣爱好,伴随着这种学习兴趣爱好,就有一定的积极情绪,从而激励着他主动而愉快地学习,他的学习就会很快取得进步,他的学习能力也就会相应地较快地提高。

2.注意性格法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把海伦·凯勒和拿破仑相提并论,并称他们是“中世纪两个最有趣的人。”海伦·凯勒是一位既有广泛而深刻的兴趣,又有良好性格的人。海伦·凯勒在一岁半时因为得了一场重病,导致眼瞎、耳聋。命运把她无情地投入了痛苦黑暗的深渊。但凯勒具有坚强、乐观的性格,她非常热爱生活,对骑马、滑雪、游泳、下棋样样都很爱好,而且很擅长。她靠触觉来认识世界,通过让别人在自己手上拼写字母来和别人交往,她靠手指摸老师说话时的口型和喉头的颤动,学会了说话,用顽强的毅力学会了阅读盲人书刊。她于23岁以坚强的意志和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的拉得克利夫学院,凭广泛的兴趣和坚强的性格使自己终于成为通晓五国语言、知识渊博的学者,成为著名的美国盲人女作家。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兴趣各异。但性格和兴趣的关系密切。兴趣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往往是在感兴趣的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正因为如此,西方的谚语说:“弄清楚一个人对什么有兴趣,就可以看出他的人格和品性。”同时兴趣受性格所制约,性格也影响兴趣的倾向。兴趣广泛、浓厚、深刻,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通常性格上勤奋、自信、自尊。而兴趣狭窄、肤浅,好奇心弱,求知欲低的人,通常性格上懒惰、自卑、自怯。既有广阔兴趣又有中心兴趣的人,通常性格上开朗、勤奋好学、进取心强、思维敏捷、有顽强的意志,有独立性、批判性、创作性和探索精神。而兴趣单一或缺乏兴趣的人,通常性格上狭隘自私、缺乏进取心,思维呆滞,缺乏坚持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有依赖性。

父母的性格,不但影响孩子的性格,同时对他们的兴趣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温和、兴趣广泛,又有教育方法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会变得活泼、可爱、精神愉快、振奋,好奇、主动、刻苦、顽强、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当然,开始阶段孩子的性格和兴趣是不稳定的,但久而久之,就可能逐渐变成他们稳定的兴趣和性格。

四、幽默:语言的艺术

具有良好的幽默心理素质,掌握好幽默语言艺术,在人生各种公关场合中,就会无往而不胜。

1.双关语

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止一个意思、一个解释,而是有两个解释、两种含义,说话者常常强调的不是其表面意思,而是它暗含的另一种解释。这就是双关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财主向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大献殷勤,送了许多奢侈的礼物。这位女演员说她的心早已另有所属了。但这个财主彬彬有礼地回答:“我的渴望没有那样高。”这位富翁的回答表面上温文尔雅,其实,它的最终含义要鲁莽得多而且包含和隐藏着使轻信之人难以发现的欲望,这是个典型的双关语。

2.妙语

这里的“妙语”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巧言妙语”的意思,那是指精彩的、别人想不到的语言,而作为一种幽默传达给他人。请看海涅所写的一则妙语:

这个女人在许多方面和米洛的维纳斯十分相像。和维纳斯一样,她年愈古稀,牙齿脱唇,而且在黄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

3.急智

急智,又称机智。如果妙语是主动的和向前的,急智之言则是被动的和回溯的。它往往指以幽默的回答,使自己从令人发窘的问题或尴尬的处境中脱身。有个朋友应邀参加高尔夫球四人对抗赛。“抱歉。”这位朋友说,“我太太不喜欢我打高尔夫球。”“何必怕她?”另一位球友取笑他,“你是个男人,还是一只老鼠?”“我是男人。”这位朋友说,“但是我太太怕老鼠。”这位朋友的回答非常巧妙,面对着要么自己丢面子,要么得罪太太的两难境地,他的幽默感帮助他成功超脱出来,并让自己和太太一道笑。这就是急智。

4.俏皮话

具有讽刺意味的妙语就是俏皮话。

俏皮话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很广泛。里根就擅长说俏皮话。他在1966年参加州长竞选时,常抨击当时的州长道:“州长一口一句他的堤坎、他的湖泊、他的水库,使人感到他一旦卸任就会把这些东西都带走似的。”“夫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时,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一些。”

这些俏皮话在一定的程度上为里根争取了选民,并最终赢得了竞选。

5.警句

警句是以简洁的语言陈述事实,常常以比较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其中的道理往往具有普遍意义。一般说来,警句长于聪明而短于激烈。请看两则:

元月是人们向朋友表示良好祝愿的一个月份,而其他月份是这些良好祝愿实现不了的月份。

人生一般分为两部分:在前半生里,人们向前看后半生;在后半生里,人们向后看前半生。

6.格言

格言是以发人深省的劝告方式来增添人类行为的光辉,如,富兰克明所说的“早起早睡,使你拥有健康、财富和幸福”,“节省一分钱就等于赚了一分钱”等即是。

格言和警句一样,不尽为幽默,但它们所起的理性愉悦有盎然的生活趣味,有些格言有时也采取诙谐的形式。《冷庐杂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杭州有人专卖秘诀,一个人用三百文钱买了三条,它们分别是:持家必发 饮酒不醉 生虱断根那人把它封好后,慎重地递给他,对他说:“我的秘诀特别灵,小心不要随便传给他人。”他回到家中,打开一看,不过是六个字:勤俭 早散 勤捉他大呼上当,然仔细一想,这六个字的道理毕竟是对的,也就只好作罢了。小贩靠兜售格言,惩罚了想侥幸占便宜的人。

7.雅谑

雅谑,也就是文明的玩笑。它一般仅限于文人圈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幽默形式。雅谑表面上往往是自嘲,其实是嘲笑对方,借语言的诙谐使戏谑寓有雅趣。请看古代的一则雅谚:有个名叫华雨棠的人,精通治国之学,在大官们中间有些名气。他常说:“我大儿子才能平庸而且生性糊涂,所以我就让他做官;小儿子才思敏捷而且干练果断,我就让他治家。”人们听了,都笑开了。

这位华先生借嘲笑自己对两个儿子的愚蠢而荒唐的安排,暗讽仕途的污浊和官场的腐朽。

8.戏谑

戏谑近似雅谑,但它并不追求雅兴。它往往也是于不动声色之中富嘲讽之意。清代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郑板桥一天到镇江金山寺游玩。寺里的和尚见他穿着平常,就随随便便地招呼道:“坐、茶。”后来,他见到郑板桥在仔细地欣赏墙壁上的字画,方知此人并非俗客,于是又招呼道:“请坐、泡茶。”待请教姓名之后,吃了一惊,便恭恭敬敬地逢迎说:“请上坐、泡好茶。”郑板桥告辞之时,和尚拿出纸笔,请他写一幅对联。郑板桥含笑挥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郑板桥的对联没有一个字是自己的,却异常巧妙地戏谑了势利者。

9.字戏

字戏是文字游戏的一种。在音和义之间,或音假借,或婉转意会,诸如拆字、离合、藏头、缩脚以及字迹等等皆是。古代文人多以此消遣。据说,佛印一天请苏东坡吃“半鲁”。苏东坡不解,以为是什么好东西,没想到只是鱼。因为“半鲁”拆字为鱼。第二天,苏东坡回请佛印吃“半鲁”,佛印以为也是吃鱼,但苏东坡只是让他在太阳下晒了半天。佛印质问,苏东坡说:“昨天你请我吃上半鲁,今天我请你吃下半鲁。”下半“鲁”即“日”也。

由于中国文字的特点,其汉字字戏要比其它语种丰富得多。有时,把一个具体的字放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它就被赋予了一种新意思,因为它已经成了另一个字。传说,一伙木匠为曹操的相国府修大门,门的框架已搭好了,曹操看后,没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在门中写了一个“活”字。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不得其解。主薄杨修看后,立刻令人将门修大点。有人问为什么,杨修说,门中写了“活”,合起来不是“阔”吗?丞相嫌门窄了。杨修不愧为解字谜的行家。

还有一种是以画代字的字谜。在应该写字的地方,不写字。而是画上一幅画,它不是表示抽象的意思,而是表示一个具体的字、或词。有个先生,教了10个学生。有一次,先生改作文,改到最后一篇,再也没法改下去了。他就在后面画了一棵竹子。第二天,这学生拿着作文来找先生:“我的作文怎么没改,只画了棵竹子呀?”先生说:“我改不了呀,你的作文就象竹子,节节不通嘛!”

那些熟悉音乐的人,甚至用乐谱来作字谜。请看一则这样的幽默:某人是学音乐的,他的妻子也懂音乐。有一天,他家中没米下锅了,于是妻子就到办公室找他,恰巧他不在,她就在他桌子上留了张纸条,上面写着:5632。友人看了不懂,后来问他,他说:“‘5632’为音乐之简谱记号,‘速拿米来’是也。”

10.趣诗

唐宋以后,诗词盛行,律诗、绝句深入群众,名篇名家成为口碑。人们不时地对其进行调侃、嘲弄,这就产生了趣诗。其中包括打油诗。唐伯虎是风流才子,诗词作得很漂亮。同时,也是作“趣诗”的老手。传说,一天他的邻居请他去为他们的母亲写祝寿诗。唐伯虎平常很看不起这家暴发户,此时决心戏弄他们一下。他第一句写道:对门老妪不是人,主人的亲朋好友看了,怒形于色,正要发作。他写了第二句:西天王母转凡身。众人皆舒了一口气,转怒为喜。唐伯虎又写道:生养五子俱是贼,儿子们差点气得跳起来,唐伯虎镇定自若地又写道:偷得蟠桃奉母亲。大家终于眉开眼笑。

趣诗不仅文人会作,普通老百姓中擅长写趣诗的也不少,“绝妙好词”也不时出现。据《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位农夫因盗牛被官府捉拿,他的妻子便给县尹写了一首诗:洗面盆为镜,梳头水当油,妾身非织女,夫倒会牵牛。

这农妇巧妙地改变“牛郎织女”的典故,“牵牛”二字,尤为绝妙,淡化了“偷”字,并取得幽默效果。借着诗将“诉苦”与玩笑溶为一炉,终于打动了县尹,挽救了丈夫。

11.趣联

趣联为楹联的一种,以应对的工整和情趣取胜。它包括那种即景生情、你唱我和、随即成趣的“敏对”。它们多是个人情态的表现,有的还潜藏着哲理与箴言。1865年,阿古柏乘南疆混乱之际,带兵入侵中国境内,自称为汗。左宗棠主张出兵新疆,曾国藩则反对。据传说,当左宗棠准备出关时,曾国藩派人送去一上联: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所见辄相左!季高是左宗棠的字,“季子”既是对左宗棠的尊称,又是对他的嘲讽。联中嵌入了左宗棠的名字,有指责其官职不大,却敢与之作对之意。左宗棠写了下联作为回答:藩城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经济”指治理国家之才,“有何曾”即是“曾何有”,联中也巧妙地嵌入曾国藩的姓名,且反嘲其屈膝媚外的行径。与上联谐对成趣。这就是“趣联”。

12.故事、轶事、小品文

故事、轶事、小品文,处处都可显示幽默。轶事和故事都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但是,轶事多半特指名人或伟人的传记故事,有时还蕴含着哲理。

下面是一则有关鲁迅的轶事:鲁迅在厦门时,有一次到一家理发店去理发。一位理发师见鲁迅穿着一件旧长袍,便像剪草般替他乱剪一通,鲁迅站起来后,就随便从口袋里抓一把铜元塞到理发师手里,比应付的多了很多。后来,鲁迅又去理发,这次,理发师细心又认真理完发,鲁迅把钱数了数,给了他一个应付的数目。理发师忍不住问:“先生,这次怎么不多给些了?”鲁迅说:“上次你胡乱地剪,我就胡乱地给,这次你认真地剪,我就认真地给了!”

鲁迅这一幽默举动的真正用意,在于让理发师懂得:人不能势利。无疑这具有普遍意义。

请看《艾子后语》中的一则小品文:齐国有个人,有健忘症。他走就忘了停,卧就忘了起。妻子为他担心,就对他说:“听说艾子滑稽多智,为什么不去向他请教?”“好。”他说。于是,就骑马挟带着弓箭走了。不一会儿,他下马大便,将箭插在地上,把马系在村边。大便完了,他看到了左边的箭,说:“好危险啊!哪里射来的箭,差点射中我!”接着,又看到了右边的马,高兴地说:“虽受了场虚惊,但是得到一匹马。”于是,他牵着马刚要走,忽然踩到自己的大便,顿足说道:“踩到狗屎,脏了我的鞋子,真可惜!”他上了马,向回家方向走,一会儿到了家。却在家门口徘徊,说:“这是什么人的屋子?难道是艾夫人住在里面吗?”他妻子看见了他,知道他又忘记了,便骂他。他怅然地说:“娘子,我与你素不相识,为什么出口伤人?”

当然,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夸张,乍一看,你会觉得它荒诞不经,但细一想,你不觉得它也很真实吗?

五、幽默:语言的巧妙运用

1.拟人法

拟人法,是创作童话,动画和寓言的常用手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拟人幽默”法,是从童话王国、动画世界和寓言故事里寻找幽默感觉。

现在,唐老鸭、米老鼠、大灰狼和玩具熊都已变成了“世界公民”,成为许多人的外号和代名词;还有黑猫警长几乎成了警察的爱称。

为了表现和平这个永恒的主题,有人画了一头斗牛,却将两只犀利的牛角打成了一只蝴蝶结,而且让牛悠闲地闻着一朵鲜花。

牛角是不可能打成蝴蝶结的,就像大灰狼不可能戴上一顶鸭舌帽一样,但是幽默感就是从这不可能中产生的。“拟人幽默”法,是人与世间万物的交流和对话,使人与大自然更加亲切和谐,这也是幽默所要追求的一种效果。

请看一则外国幽默:一天,一位法国人去拜访他的英国朋友。当他走近朋友的住宅时,一条大狗窜出来对他汪汪吠叫。法国人吓得止住了脚步。正在这时,他的英国朋友出来看见了他,忙说:“不要怕,有条谚语说:‘汪汪叫的狗不咬人’,你不知道吗?”那位法国人马上答道:“我知道这条谚语,你也知道这条谚语,可这狗……它知道这条谚语吗?”

这则幽默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最后一句话上,法国人故意将人和狗相提并论,将狗人格化,把它当成了一个会思考的动物,从而既发泄了心中的不悦,又不失去礼貌。他所采用的幽默技巧,就是“拟人幽默”法。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动物没有情感,但是动物毕竟缺乏动机。而拟人则赋予动物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某种动机,把某些无意识的结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幽默往往由此而生。

请看下面一段对话:——昨天你的马骑得怎么样?——不太坏。问题是我那匹马太客气了。——太客气了?——是呀!当骑到一道篱笆时,它让我先过去了!

大家一看便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马把这位先生摔下来,并非有意为之,只是由于跨栏技术尚不达标。而主人把自己被摔的遭遇反解为马的“客气”。主人正是用拟人幽默法来追求一种自我解嘲的喜剧效果。“拟人幽默”法不仅能够产生自我解嘲的效果,而且可以巧妙地运用它,以达到嘲讽他人的强烈的幽默讽刺效果。

请看一则阿凡提的故事“驴的朋友”:有一个新上任的县官,听说阿凡提机智,很不服气,扬言要把他戏弄一番。阿凡提知道了这件事,就自动骑着毛驴来到衙门,对县官说:“我来啦!”县官看见他和毛驴一同进来,故意大声招呼说:“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拍了拍驴背,毛驴昂头叫起来,又是甩蹶子,又是摇尾巴。阿凡提说:“我的这头蠢驴在家说,它的朋友当了县官,非叫我带它来见你不可!”县官涨红着脸说:“那是你的驴,同我有什么相关?”阿凡提对毛驴说:“我叫你不要来吧,你的朋友一当了县官,就不认你啦!”乡亲们一起大笑起来。

在这则笑话里,县官和阿凡提都同时使用了拟人法,把毛驴人格化,然而阿凡提技高一筹,活灵活现地把他的毛驴说成是县官的朋友,达到了嘲讽县官的幽默效果。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创造的,是人类的专利产品,因而人轻易不愿与动物享受同等语言待遇。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不妨让动物说说人话,会别有一番情趣。不信,你试一试。

2.位移真义法

人们总希望自己能言善辩,能够妙语连珠、幽默诙谐地和周围的同事、朋友们交谈。或许,“位移真义”法这种幽默技巧能为你的谈吐增色。“位移真义”法就是思想倾向的偏离,把心理重点移到另一主题上,而避开原来的主题。人们常用这样的词询问,如:怎么、怎么样,什么样等等。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位移真义”法往往会有意料不到的幽默和机智效果。

首先让我们从一则小幽默里品味一下“位移真义”法幽默技巧的妙处。在一次军事考试的面试中,主考的军官问士兵:“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在外面执行任务,有人紧紧地抱住你的双臂,你该说什么?”“亲爱的,请放开我。”报考者和婉地回答。

乍一看,我们也许会莫名其妙,可等你回过神来,恍然大悟时,一定会忍俊不禁的。“亲爱的,请放开我。”一般是情人间亲呢的用语,军官提问是想知道他的士兵怎样对付敌手,而年轻的士兵则理解或者说故意理解为恋人抱住他双臂时,他该说什么。把原心理重点“怎样对付抱住他双臂的敌手”,巧妙地移到另一个主题——“怎样对付抱住他双臂不放的情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位移真义”法。

人们说的话,往往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想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暂且称它们为表义和真义。将人们说的话的真义弃之不顾,而取其表义,是“位移真义”法的根本技巧。有个姑娘到杂志社编辑部对总编说:“我有个笑话要投稿,请你们在杂志上发表。”总编看过稿子后,说:“小姐,可这笑话有些冷。”姑娘马上说:“没关系的,你们就在夏天发表它吧。”

在这里,总编话的表义是幽默有点冷,而真义却是这幽默不适于发表。尽管姑娘对总编话的真义已很清楚,但她故意置之不顾,就话的表义,很机智地幽默了一番,这便是采用了“位移真义”法的幽默技巧。

人们说话,都有一定的前提,但这些前提往往是大家共认的,只是被心照不宣地省略掉了。位移这些前提,需要敏锐的头脑和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位移真义”法位移前提而成的幽默往往令人笑而难禁。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房客对房东说:“我没法再忍受下去了,这屋顶一刻不停地往我房间里漏水。”房东反驳说:“你还想怎么样?就您那一点钱,难道还想漏香槟不成。”

这的确是个很精湛的幽默。房客话的真义是“不论漏的是什么都有碍于他。”但是老成的房东却故作懵懂不知,将它位移为“漏香摈比漏水要好,漏水次之”。

如果能辨明话的真义与表义,就可以应用这种“位移真义”法制作出许多幽默来。比如你请客时,朋友戏谑说你的酒是掺了水的,你不妨试着用此法幽默一番。

3.错用词语法

巧妙地运用“错用词语”法的幽默技巧,往往能逗人发笑。巧妙就是不能任意错用,而是将词语的A意用在B意上。例如,物以稀为贵本意是东西少就值钱,而稀又是稠的反面,如果用稀稠的稀去解释稀少的稀,再加上具体的修饰与特定的语言环境,便能产生幽默:“你们卖的豆浆这么稀,为什么价钱又这么贵呀?”“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嘛!”“错用词语”很多情况是语义的移植。如果把一个词语的A意,用在B意的语言中,就犯了逻辑与语言错误。然而,幽默却常常需要这样做,特别是非常简单的词语,不可能用错,如果用错了便很逗人发笑。爸爸:“小红,给我念一下三叔的信。”小红拿起信念到:“二哥,您好!我近况甚好……”爸爸:“怎么不念了?”小红:“三叔叫‘勿念’。”

本来“勿念”是不要挂念之意,而小红却理解成不要读了,便停止读信,弄得爸爸不禁笑噱。

生活中一些常用的具有很具体意义的词语,同时又有一定的抽象意义,如果错用,就更风趣诙谐:“妈妈,这里蛋糕每人一个,还剩下一个。”“你就多吃一个吧。”“不,应该给奶奶。”“为啥该给她?”“你不是常说奶奶多嘴吗?”

把具体的人的嘴巴,与爱插话、爱唠叨的抽象的“多嘴”混用,从而生发了谐趣。

这种幽默很多产生于童年的天真无邪,因此幽默创作者也多让这种幽默出自孩子之口,这样比较符合情理。但也不尽是如此。请看父子精彩对话中的老奶奶的插话。父亲对儿子说:“你这个不动脑筋的家伙,你过来看看,这道难题应等于多少?”儿子:“等于0.5人。”父亲:“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半个人?说呀。”儿子闭口无言。老奶奶说:“有的。人家不是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嘛。”“一个女婿半个儿”的“半”,并不是简单的“0.5”,而是有其复杂的义理。老奶奶顺手牵来,照字面的意思活用了,所以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4.曲说隐衷法“曲说隐衷”法的幽默技巧,就是拐弯抹角、曲折暗示地陈说,从而达到表述隐衷的目的。在通常情况下,幽默与直接了当地表述隐衷无缘,直抒胸臆是抒情的效果,而不是幽默的效果。

一般来说,幽默都以间接暗示,诱使对方顿悟为上,如有隐衷,拐弯道出比一吐无余聪明。

社交场中有许多冲突,由于某些利害关系,对朋友所作的当场的批评,也自然以暗示为止,最好是以荒诞不经的方式启示他顿悟。

当你觉得对什么不可改变的事情不满意,从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你直接把它表达出来,这并不能显示你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你能用曲折暗示的方法,说明你对困窘似乎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那你就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

朋友请客吃饭是常事,也是乐事。但对不知趣的不速之客的光临,无心计的主人会直接批评。如果采用“曲说隐衷”法,可以避免可能引起的尴尬,减少人际磨擦。有一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常在别人家白吃白喝,吃了上顿等下顿,住了两天又两天。一次,他在一个朋友家吃了三天后,问主人:“今天弄什么好吃的呀?”主人想了想,说:“今天弄麻雀肉吃吧!”

5.以退为进法“以退为进”法是指为了出奇制胜,先让对方一步,然后接过对方的话头,再出其不意地进行反击的一种幽默技巧。“以退为进”之所以能自然地转换,是由于物理空间的广大,自然地变成了精神境界的高远,有时带有贬义的词语也会变成带有褒义的词语。如果不能把对方话头自然转换成相反的意思,则戏剧性的幽默感便无从谈起。一个被审判过多次的骗子,又一次在法官面前受审。法官问:“你出生到今天,究竟有没有以老老实实的方法,挣过一元钱?”骗子说:“当然有过的。”法官问:“是在哪一次?”骗子说:“在最近一次的法官选举中。当时我投了你一票。”

接话头要接得自然,反击要利落。关键在把对方的意思换上自己的意思,但在表面上词语却不能变。在这个例子中“老老实实挣钱”这个词语不能变,而矛头所向却要完全相反。

只要过渡隐蔽,转换自然,攻击性再强也不会妨碍幽默的生成,相反能增加幽默的戏剧性。

6.反运幽默法

一般说来,幽默贵在收敛攻击的锋芒,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然了。特别是在极其卑劣的事和人面前,或者外来的横逆忍无可忍之时,如果你还过分轻松地调笑,不但显得软弱无能,更缺乏正义感;而且会导致对方更嚣张地进攻。此时,再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会丧失人格。因此,还击锋芒不但不可钝化,而且应该锐化。越是锐化,越是淋漓尽致,越有现场效果。而现场效果最强的幽默技巧,就是“反还幽默”法。周恩来同志博古通今,文思敏捷,用语幽默,在世界外交史上有“铁嘴”外交家之誉。早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在国共两党南京谈判时,有一次谈判中,没几个回合,周恩来就把对方的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了。对方谈判代表恼羞成怒,竟破口大骂,声嘶力竭地叫嚷什么同共产党论战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听后淡淡一笑,随即慢条斯理地说道:“对,牛弹琴!”

一个断句的妙用,强有力地维护了我们党的尊严,并且达到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艺术效果。

六、夸张与幽默

1.荒谬夸张法

荒谬的夸张几乎总能引起人们发笑的,因为荒谬夸张本身包含了不协调,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但这里的夸张还不是纯粹的、荒谬的夸张。所谓纯粹、荒谬的夸张,指的是放开胆子吹牛。可以说相声如果没有夸张,便几乎不称其为相声。而夸张也是幽默的重要基石,它能使平凡的生活琐事带上一层放大的色,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感。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一起吹嘘他们本国的火车是如何如何地快。法国人说:“在我们国家,火车快极了,路旁的电线杆看起来就像花园中的栅栏一样。”英国人忙接上说:“我们国家的火车真是太快了!得往车轮上不断泼水,不然的话,车轮就会变得白热化,甚至熔化。”“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美国人不以为然地说:“有一次,我作国内旅行,我女儿到车站送我。我刚坐好,车就开动了。我连忙把身子探出窗口去吻我的女儿,却不料吻着了离我女儿六英里远的一个满脸黑乎乎的农村老太婆。”

吹牛的笑语很多,你平时既可收集,也可以创作。有闲时你也不妨试着吹吹牛,反正吹牛不用上税,也不会有其他麻烦。美国有个吹牛者俱乐部,专以荒谬夸张吹牛为乐,可见这种幽默技巧之实用。

2.钝化攻击法“钝化攻击”法,就是用适当的夸张使攻击性虚幻化,显得不刻薄,反而有亲切感。

幽默的大忌乃敌意或对抗。幽默一般产生在避免冲突和卸除心理重负之时,但这并不是说一旦面临敌意和冲突,幽默就注定自行消亡。这要看幽默的主体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帮助你从凶险的冲突、怨恨的心理、粗鲁的表情、一触即发的愤怒中解救出来。

幽默极有可能帮助你钝化攻击锋芒,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你的不满意向,从而避免弄僵人际关系。

这实在是需要更高一筹的智慧和雍容博大的胸襟。几乎每一个面对冲突的人都面临着对他的幽默感的严峻考验,而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经得起这种考验。作家冯骥才访问美国时,一个非常友好的华人全家来访,双方相谈甚欢。突然,冯骥才发现客人的孩子穿着鞋子跳到了他的洁白的床单上。这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事,恰恰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冯骥才任何表示不满的言词或表情,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这时,钝化攻击性和让孩子从床上下来是同样必要的。幽默感帮了冯骥才的大忙。他非常轻松愉快地对孩子的父母亲说:“还是请你的孩子回到地球上来吧!”主客双方会心一笑,问题圆满地解决了。

从语言的运用来说,冯骥才只玩了个大词小用的花样,把“地板”换成了“地球”,但整个意味就大不相同了。地板是相对于墙壁、天花板、桌子、床铺而言,而地球则相对于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而言。冯骥才一用“地球”这个概念,就把双方的心灵空间带到了茫茫宇宙的背景之中。这时,孩子的鞋子和洁白的床单之间的矛盾就被淡化了,被孩子和地球、宇宙的关系掩盖了。

在运用“钝化攻击”法时,你首先要有原谅被攻击对象的心理,不然就无法发挥你的幽默感。

七、想象与幽默

出人意料的想象可以增加幽默的力量

诗歌、神话中常常用大胆的想象来增加艺术效果。出人意料的想象也可以增加幽默的力量。沙场上,一个武将被杀得大败,忽然有神兵前来解围,反败为胜。武将向天神叩头道:“末将何德何能,有劳尊神救我。”天仙说道:“我是箭靶神,感你平时练靶,从来没有伤过我一箭。”

这个故事很荒诞不经,却很令人发笑。武将武功很差,却不正面嘲笑它,让箭靶神出来解围,用箭靶神的话揭了武将的底,妙不可言。不借助新奇的想象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

只要你心灵摆脱了许多既定的束缚,你便可以抓住时机,生发联想,创造很好的幽默。可见,幽默的联想与一般文艺作品中的不同,它不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不需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而是抓住片面的,偶然的一点现象的相似,以此为起点无限生发开去。

既然幽默本来就不是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你便可以大胆地联想,只要能引起人们发笑,越离谱才越幽默呢,请看一个题为《扣奖金》的幽默故事:“汉斯,你为什么辞去军火厂的工作?”“他们算的太精确了。上次在装火药的时候,火药爆炸了,我飞上半空后才掉下来。厂方却扣了我的奖金,说我有六秒钟在空中没干活。”

这则幽默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超群的想象,如果说这人飞上半空中掉下来仍然活着,便不幽默。而在于从想象的离奇,荒诞上下功夫,让厂里扣了六秒钟的奖金。这是人们想象不到的。幽默能引起人们发笑,就在于它所表现的事件的发展、结果、因果关系等,完全是人们意料不到,甚至幻想也幻想不到的,因此,幽默的想象必须在荒诞和离奇上下功夫。

孩子的想象很容易离奇而产生幽默。

因为他们脑海中较少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规律的限制。因为他们的知识太少了,对许多的东西不懂,便多了想象。正如神话产生于原始民族却不产生于高度现代化的时代。

如果你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了,又善于巧妙组接自由飞翔的思绪,使其曲折新奇,那就会魅力深隽,令人笑个不停的。

第5招 让孩子成为一个交际高手

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孩子,应该学习具备适应社会的行为,以能成功地承担该社会需要他扮演的角色,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技能。

一、与父母相处的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即使你所生活的家庭只有父母和你三个人组成,你们也会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上有许多差异,在各种问题的处理以及思想观念上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如果你在家庭生活中能够恰如其分地协调好这些差异、矛盾,那就等于上好了人际关系的第一课。这就为你日后走上社会、成功地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如果你连与自己的父母相处这种最简单、最易相处的关系都搞不好,你走上社会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很令人怀疑了。

1.了解法

要学会正确与父母相处,就要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庭,因为不同的家庭的类型对你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你与父母关系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如果按照家庭的自然结构划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核心家庭

指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一般说这种家庭关系比较简单,容易出现的是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这种情况在大城市尤其严重。父母是双职工,有稳定的收人,经济条件不会太差,父母二人共同关心一个或两个孩子,往往会出现“爱过头”的现象,容易养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思想。(2)扩大家庭

指除父母与孩子之外还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或者叔叔、伯伯、姑姑、姨在一起生活。

老舍著的《四世同堂》祁大爷一家就属于这种家庭类型。几代人同住一起,比起核心家庭来关系要复杂得多,无论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孩子与家庭成员的相处都有一定的难度,对孩子来说这种家庭类型的利弊都是十分明显的,近些年,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这种家庭结构越来越少。(3)缺损家庭

这种家庭类型是相对于完全家庭而言的,父母、子女三者齐全的家庭是完全家庭。如果父母离婚,孩子跟着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或者父母中有一人去世,孩子由父母中的一方带着生活都属缺损家庭。

生活在缺损家庭的孩子较之生活在完全家庭的孩子有不少不利因素,如家庭收入减少,得不到父母双方全面的关心爱护,在心灵上也受到某种伤害。当然并不是所有生活在缺损家庭中的孩子就一定得不到幸福,由于父母缺一而父(或母)与子女相依为命,始终保持良好家庭关系的事例并不少见,由于家庭条件不利而促使子女奋发有为的典型更是到处都有。

与缺损家庭相仿,还有几种特殊的家庭类型:(1)再婚家庭。父母离婚或父母一方早亡,一方带着孩子重新结婚,这会使子女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2)父母不和。父母双方长期关系不好,争吵不休,孩子难以把握好与父母的关系,不知该对谁亲对谁疏。(3)养子家庭。孩子出生后,遭到遗弃或被人收养,一般在幼年时代不会发生什么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懂事,一旦知道现在的父母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心理上、思想上就可能发生一些变化,对其与养父养母的关系带来一定影响。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家庭,只要你已经生活在其中,就不好重新选择了。我们既不必为生活在美满幸福的完全家庭而沾沾自喜,也不必为生活在缺损家庭或反常家庭而自卑,我们应学会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利弊,自觉地去调适与父母的相互关系。

2.谅解法(1)父母私翻了你的日记或信件怎么办

父母私翻子女的日记或私拆信件恐怕不止在一个家庭中发生过,而由此引起的后果也不只是一时的不愉快。

发生此类事情的原因:一般说来未经本人同意之前,是不应随便翻阅他人信件和日记的,不仅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是违法行为。可这种事情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就要具体分析了。

绝大多数家长是出于对子女的责任心,是为了爱护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日记和信件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子女的思想和生活情况,从中可以窥见子女的内心世界,父母觉得只有了解子女才能帮助、教育子女,于是采取了令子女不愉快的鲁莽行动。

原因之一是社会因素的暗示。父母在工作单位与同事闲谈,在家里与邻居聊天免不了听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谁家的孩子变坏了,谁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写情书。父母听了,怕自己的孩子也有秘密,用不适当的方法了解孩子。

原因之二是与孩子平时的表现有关。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孩子的某些变化,如放学不回家,讲究穿着打扮,行动鬼鬼祟祟……问,孩子又不讲,使他们担忧,于是拆信、翻日记成了家长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孩子应如何处理:作为子女要体谅父母的用心是善良的。他们的初衷并不是要揭你的老底,给你点颜色看,也不是为了惩罚你。更要相信父母不会用信中的内容取笑你,不会轻率地将信中内容外传使你难堪。

对父母的不正确做法要耐心地做工作,要让父母信任你,消除对你的担心,恳切地希望他们不要随便翻阅日记、信件。

增强对父母的信任感,孩子在幼儿时代对父母是没有什么秘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加上中学阶段与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并且轻易不愿向人吐露。这种情感上的闭锁性促使一些同学向父母关闭起心灵的窗户,担心说出内心的“秘密”会遭到父母的误解。

这种不信任感首先会使自己在感情上逐渐疏远父母,产生距离,另外由于对父母的不信任,可能使自己在本来需要父母及时帮助的关键时刻,失去父母的正确指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与父母及时交流思想是生活中避免失误的保证。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父母也就不会用你不高兴的方式了解你了。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处在青春期的男女孩子,心中的秘密尤其丰富。珍藏心中的秘密,是青年人珍视自我,保护自我的一种表现,也是青年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孩子毕竟还年轻,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对生活充满自信的同时,为什么不主动得到最亲近的生身父母的帮助呢?如果你能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父母也就不会采用你不高兴的方式“了解”你了。

在私翻日记、信件的事情发生后千万不要发脾气、耍态度,不问青红皂白扣上大帽子“私拆信件违法”、“偷看日记可耻”。这样做非但无济于事,还极可能激化矛盾,即使你是有道理的,但也应得饶人处且饶人。(2)当父母错怪你时怎么办

某件事情不是你干的,硬说是你干的,这种不容分辩的误解对任何人都是难以容忍的,这在家庭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千万要沉住气,要能克制自己,避免因过分强烈的反应而加深彼此之间的误会,我们的具体建议是:

①耐心听完指责。对父母的责怪、训斥要耐心听完,以便弄清他们是在什么事情、什么问题上对你产生了误解。

②适当进行解释。如果确实因父母把问题搞错了,那么就可适当做些解释工作,只要事情本身比较简单,父母情绪又比较平稳,误会马上就会消除。

③暂时保持沉默。许多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一般事发时父母的情绪又比较激动,你越解释,他们可能越发火,与其如此,不如静下心来不说话,虽这样做有默认过错的危险,但对缓和紧张气氛,减少对父母有伤感情的刺激,从而对真正解决问题是有好处的。

④设法悄然退出。沉默不语不容易,争辩解释又会激化矛盾,在进退两难时,不如设法暂时离开父母,独自到一边去。当你听不到那些刺激性的语言,心清就会慢慢平静,父母找不到数落的对象,怒气也会慢慢消失。

无论采取什么办法,最终目的都是要弄清事情原委,帮助父母消除误会,待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进行详细的解释,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更不要责怪埋怨父母的一时的不当。当一切真相大白时,父母一定会为错怪你而后悔,你可千万不要忘记给父母以体贴的宽慰。切忌因为父母的误解对父母失去信任,更不要因为一时误解采取过激的行动。父母误解、委屈子女的事总是偶然才发生的,要多想想平时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多想想他们往日的亲情。(3)受到父母的打骂怎么办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历来反对体罚孩子,但父母打骂子女的事还是时有发生,遇到习惯用打骂处理矛盾的父母应如何与之相处?

①了解父母体罚孩子的原因

其一是受我国旧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影响较深,对“棒下出孝子”的不正确说法深信不疑。父母自己从小就挨长辈的打骂,当自己做了父母后也习惯于用这种方法教育子女。

其二是心理上的原因,如恨铁不成钢。父母并非遇事就打骂孩子,当他们使用棍棒时,多半是出于无奈。你的不争气、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希望,由怨恨导致打骂,来宣泄不满唤起你的觉悟,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苦于无法。有些做父母的平时很少研究孩子的思想、心理发展特点,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事到临头,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中,拿体罚当“救兵”。当然打骂子女常常是在父母性情激怒的情况下发生的,开始父母还能耐心地做你的工作,可是慢慢地越说越生气,待情绪激怒到极点,就忍不住动了手。作子女的应了解家长情绪变化的渐进过程。

②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打骂

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如果父母的打骂完全是因为我们个人的原因,那么应该向父母主动承认错误,表示今后改过的决心,不应过多计较父母的态度,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以后不犯类似的错误,才能避免父母的再次打骂。一个真正懂事、孝敬父母的青年是不会斤斤计较自己的父母的,他们更多看到的应该是自己的过错和给父母带来的伤害,体谅父母不正确做法中的合情合理成分,看到隐藏在打骂背后的父母的一片苦心。

如果挨打主要是由于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性情粗暴或者不了解情况,这是可以而且必须做解释工作的,但应该在他们情绪暴怒之前,或者在事情已发生、父母心情平稳后,否则只能是火上浇油。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挨了打,都不能赌气,产生对立情绪,故意在行动上干出违背父母意愿的事。这样做不但会使父母更伤心,矛盾更激化,更重要的是会因为我们不听从父母的忠告,犯更大的错误。

对父母的打骂心里不满,表面上却装得无所谓,为了免受皮肉之苦以消极的态度应付父母,回家报喜不报忧,能瞒就瞒,能骗就骗,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你避免挨打的同时,也失去了一次父母帮助你的机会,长此下去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二、让老师赏识自己的方法

1.既听话又“不听话”法

怎样才算“听话”

学生应不应该听老师的话?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当然应该听老师的话。这是千古常理,也是作为学生的最起码的要求。但怎样才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老师说是一,他就绝不敢说是二;老师说往东,他就绝不敢往西,就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始终扯着老师的后衣襟,瞅着老师的脊背,亦步亦趋,目不斜视,绝不敢越雷池一步,就算听老师的话?不,这不能叫做听老师的话,充其量,这只是鹦鹉学舌,算不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赵学锋是初二(三)班的学生。一次老师讲解一道几何证明题,老师用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方法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证明出来。老师刚一证毕,赵学锋就当即站起来,指出了老师证明过程中的不严谨之处,并且自己提出了一个非常简捷的方法,很快地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老师同学对此都很惊奇。这位老师很是赏识他这种创造精神。而同时,赵学锋又是个非常遵守纪律的学生。他可谓是一个既听话又不听话的学生。而老师呢,也很喜欢他这个既听话又不听话的学生。

老师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唯命是从,像个木头人似的,推一下,动一下,毫无生机,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生搬硬套自己的话,甚至连自己说错的话也不加分辨。

听老师的话,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按老师所说的一成不变、原封不动照做。听老师的话,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在老师面前唯唯喏喏,事事顺从,即使老师说错了也不敢指出来。一个学生如果真是这样听老师的话,那么只能养成他盲目依赖的心理,遇事没有自己的见解,不会独立思考。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王志平是高一(三)班的学生。一次,春游时,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许多小组,让王志平负责其中一个小组。出发时,老师千叮万嘱他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惹事生非,不要多管闲事,不要打架斗殴,一定要在下午六点钟以前赶回学校。到了下午六点钟,别的同学都回来了,就只有王志平他们那几个同学没有回来。老师很着急,担心他们是不是发生什么意外了。天渐渐地黑了,怎么还不见他们回来?老师和同学们正要去找他们,他们一个个疲惫地回来了。原来,在他们返校的路上,有人偷了游客的钱包,他们把那小偷挡住,要他归还钱包。小偷先是一惊,后来发现他们几个不过是十几岁的毛孩子,就放肆起来,不但不承认偷了钱,反而还说他们栽赃诬陷,正要动手打人,过来了几位游客,大家一起把那小偷围了起来。小偷才不得不把钱交了出来。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

常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该根据具体情况,来作出自己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妨适当地“调皮”一点,“机灵”一点,表现出学生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眼力,老师才真正喜欢和赏识这样的学生。

2.尊重老师劳动法“上语文课最没劲,上来就是分段,总结段落大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这一套。老师讲得枯燥无味,上语文课我总是无精打采,沉沉欲睡。今天我终于忍不住了,就把放在课桌里的数学作业拿出来做。开始我还胆颤心惊,后来做着做着也就无所谓了。做得正带劲时,被老师发现了。他很生气,把我的作业本没收了,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了我一顿。我伤心极了,很不服气。心想,上课做作业又没有浪费时间。别人上课还看小说哩!只要考试能考好,你管我听不听呢!”

这位中学生所反映的现象,在中学里的确常有发生。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做别科作业,递条子,打电子游戏机,已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当然,从老师方面来说,应当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材施教,使自己的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从学生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就会发现学习毕竟不是单靠兴趣来维持的。如果缺乏强大的动力,再好的课也会听得乏味。就像害病的人一样,吃什么美味佳肴都会觉得索然无味。那些对学习如饥似渴的人,是绝不会对听课感到厌烦的。

尊重知识的人必定会尊重者师的劳动。作为一个学生,可曾知道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在课前要付出了多少劳动?老师备课不知要做多少准备工作,教案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有时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方法,翻来覆去不知想了多少遍,而为了把课文内容讲得具体形象,老师课前制作教具、挂图又花了多少功夫?为了在课上做好实验,老师事先又演示了多少遍?除了这些,老师还要不断地增添新的知识,新的方法,以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时代。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个学生,这些你可曾想过么?知道么?当老师的确很苦,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当老师来上课的时候,可能家里正有生病的孩子和住院的老母,无人照料;可能家里该买煤买粮了,而没有时间去买,老师也可能会无形中因为家庭的矛盾,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对学生的态度;有多少老师是带病给学生上课的,上课时老师晕倒在课堂上的事,屡见不鲜。但老师都把自己的苦衷埋藏在心底,不愿意告诉他们的学生,不愿意让学生那纯洁无暇的心灵过早地了解社会中的不幸。作为学生,这些你们可曾想过?

有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不管有多少烦恼,一上讲台,一看到学生,就全忘了。作为老师,也不愿意在学生面前诉苦,他们幼小的心灵还承受不了这些东西。我不能把不良情绪传给学生。我上讲台要让我的学生感到愉快,我不能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我要以乐观的情绪影响学生,把乐观的精神传给学生。”

有这么一位男教师,他上课时精神抖擞,可回到家里只有伤心的份儿了。因为他的家庭在长期闹矛盾,并且因此上初中的女儿也出走了。他自己是教师,而他的孩子却在失学。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艰辛是必要的。中国有多少这样普通的教师,他们的境遇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艰难、不幸和重负!

尊重知识的人必定会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这只是尊重老师劳动的一个方面。老师的劳动是多方面的。老师大量的劳动还表现在课外。李少辉是高二(一)班的学生。他这样说:“每次发作文本时,我们班好些学生对老师写的批语连看都不看,就把本子扔进抽屉里去了。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老师的批语匆匆瞄了一眼,就开始写下一次的作文了。而对于数理化作业,我们只是看一下老师判的是错号还是对号就行了。”

其实,上面这种情况在不少是普遍的现象。语文老师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把全班几十名学生的作文,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地看,不断地用红笔圈圈点点,到最后才给你的作文写上评语。同样,数理化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每一道题、每一个小数点地看,到最后才判上错号或对号,你可曾知道,老师写的简短评语和判的错号或对号,这其中凝结了老师多少心血?对于老师花了这么大精力才指出的错误、写出的评语,而有些同学竟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这不也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吗?这与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不是完全相同的吗?对于老师指出你作业中的错误,不加以改正,而且一犯再犯,屡教不改,这不是对老师劳动的更大的不尊重吗?而且你也因此失去了学习进步的阶梯。

3.得力助手法

老师需要助手。“一面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孤家寡人”是做不好事的,老师也是这样。老师的工作是一种双向工作,像发电机那样,要有输出的电路,也要有回流的电路。如果回路不通,发电机就不能正常工作。每个老师都需要助手,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有得力的助手。

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若事事都要让老师来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班集体的好坏,不但要靠老师的努力,更要靠班上每位同学的努力。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个学生来配合。如果班上每位学生都富有集体荣誉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争取为老师分担一些任务,那么,这个班集体就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效来。

班干部是老师的当然助手。班干部承担着老师部分角色的作用,可以部分代替老师来组织和管理学生,代替老师处理某些班务。班干部还是联接老师和同学之问感情交流的桥梁,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协调师生间的关系,有时班干部还能处理老师所不能处理的事情。李宏涛是高二(三)班的班长,他这样谈他的工作情况:“作为班长,我负责班里的纪律、卫生及学习等情况,我尽力为老师分担责任,对于自己能处理的事,我都自行处理。对于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我就及时告诉老师。老师不在时,我就顶替老师的角色,全盘负责班上的工作。有一次,我们班主任老师到外面开会去了。这时恰巧学校要进行歌咏比赛。我就把比赛的消息告诉了全班同学,并向同学们强调说班主任不在我们更应该努力为班争光,而不能给班级丢脸。这么一来,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就组织同学们认真为比赛作准备,从选定歌曲,整编队形,朗诵台词,直到指挥和演唱,一切都一丝不苟。真巧,等到班主任回来的那天,正好是我们比赛的当天。班主任亲眼观看了我们的比赛。比赛的结果我们班得了头等奖,班主任很是感动。事后他握着我们几个同学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是的,这位班干部在关键时刻承担了老师的担子,老师怎能不感动呢?你可能不是一个班干部,但并不是只有班干部才能成为老师助手的。即使是一般同学,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老师的得力助手。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一位同学来配合,仅靠几个班干部显然是不够的。李晓云是初三(一)班的一名学生,她很爱学英语,她讲了这样一件事:“我经常把我们同学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地方反映给老师,也经常把同学们对老师的建议告诉老师。有一次英语老师上了一节语法课,而我们同学们普遍都没有听懂,我就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老师。到了下一次英语课,老师又把上节课的语法内容又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下同学们全都听懂了。老师和同学们心里都感到很高兴。事后,同学们都说我替他们做了一件好事,老师说我帮了他的忙,是他的一个好助手。”

是的,李晓云不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为老师做了一份事情吗?

三、与同学相处的方法

1.距离美感法

还没成为学生时,多么羡慕别人能用英语对话;周末可到野外去参加篝火晚会;春来可以去踏青,秋到又能去秋游;也多么羡慕学生知识丰富,生活多姿多彩,浪漫无比。

直到身为一名学生时,才知道沉甸甸的书包,乏味而又无奈的功课,没完没了的考试,真令人烦恼。美妙的学生生活,怎么也寻找不到,因而迷惘、孤寂、矛盾、痛苦、淡漠,一古脑儿向我们涌来。此时,真想倾诉,真想把心中的苦闷吐个痛快!

然而,当你把自己的“失望”诉诸长辈时,他们却会责备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都无一不追忆着学生时代的生活,透过他们那神情、语气、手势,你会觉察到学生生活在他们的脑海里是那样的“美”,那样令人留恋,并从中理解到他们的忏悔和遗憾:没有很好地珍惜学生时代这段金色年华,没有把“美”留住。

过去的怎么就是那么令人寻味?即使是一些平淡的事情,回味起来也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失去的,才觉得它珍贵;得不到的,才倍觉它的美好。”就像面前摆着两个苹果一样,当你只能作唯一的选择时,你吃了红苹果,会以为青苹果更好吃;而如果吃了青苹果,则又会以为红苹果更好。这也是一种距离效应。“失去”,“得不到”,使主体和客体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于是就产生了“失去的东西更珍贵”的错觉。许多人正是成功地运用这种错觉,形成了别人对他的良好印象。

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都同样能产生美感错觉。许多人常利用这种错觉,来强化自己对别人的吸引力。

友谊可以化作一道鼓励的目光,让你在失败中得到力量;友谊可以冲淡你心灵中的苦楚,让你在寂寞中燃起希望……所以,人们总是渴望和追求友谊。

友谊是质朴的情感,是人心的真诚,是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帮助。但,友谊绝不是同一化的结果,盲目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致,并非一定能产生真正的友谊。某中学的杨红喜欢刘凌,也希望能和刘凌建立更深的友谊。因而,她改变了自己打乒乓球的爱好,和刘凌一起去学健美操。平时讨论问题也和刘凌保持一致。刘凌做了一件新衣服,她也按同样款式、料子照做一件。这样,她们久而久之简成了同一个人。照说,她们的友谊定是牢固了。但不久,刘凌对杨红失去了兴趣,其他同学也觉得杨红没有以前那种气质了。问及原因,刘凌说:“以前我觉得她挺有个性,她所具有的正是我所缺少的。可现在,觉得她好俗。”

这说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色。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如果善于利用这种“空间距离”,也就是你所独有的个性,你的形象会在人们心目中变得很美。有自己的特色,才引人注目,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保持、展现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也就是保持与别人的“空间距离”,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感觉。

同学之间相处,应该求同存异,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如此双方才有吸引人的美。

一个人就如一本书,要有深刻的内容蕴藏于字里行间,给人看时要经过思考,经过细细嚼味才领悟,要留有问题给人寻味。这样,你这本书才耐读,才吸引人。

2.语言友爱法

语言是和我们最为切近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语言中,就像生活在空气中一样。我们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交流感情,倾吐爱心。尽管我们不停地使用语言,但并不总是注意它,就像我们呼吸空气却往往忽略了空气的存在一样。

然而,对语言的使用,却并不像呼吸空气那样容易。俄罗斯有句谚语,说语言象蜂蜜,使用好它就能粘住别人。中国也有句俗语;叫做“一句话使人一笑,一句话使人一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的语言能使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变成非常友爱的朋友;相反,有时一句话就把一个要好的朋友变成一个陌生人。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常常为表达对朋友、同学的友爱和激情找不到适合的语言。甚至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以为一个人要想善于表达自己,就应该富于辞令、口若悬河,就应该让自己要表达的内心世界穿上华丽的词藻出场。其实,真正的好朋友之间,并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语言,最友爱的最有魅力的语言往往是朴实无华的。文华和清柯是同班同学,又是极要好的朋友,他们放学常常一块回家。这天,当他们走到半路时,文华的自行车坏了。附近又没有修理铺,清柯就停下来,自己帮文华修车。车修好了,却又赶上一场大雨。文华看清柯为自己淋了一场大雨,心里很过意不去。他感动地对清柯说:“你对我太好了,我一定要报答你。”清柯说:“别瞎说,好朋友还说什么报答不报答的。”可自以为博览群书,享有“博士”外号的文华并没有就此停住,他继续说:“清柯,我觉得我们的友谊是经过风雨考验的,是真正的友谊。我这人就是这样,如果我和一个人交上朋友,我愿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清柯笑了笑,没做声,继续听文华侃:“清柯,我觉得你这人非常够朋友,我对谁都这样说。平时你虽然成绩不好,但我愿意帮你,我绝对能帮你把成绩搞上去。”文华只顾一个劲地说,没有注意到清柯的脸由红转白,最后,清柯一声不响地骑车向岔路走去,文华还迷茫地睁着双眼,感到不可理解。

其实,文华不知道,对朋友的爱与感激,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而需要的是默默的行动。假如当时文华只说声“谢谢”,就够了。人们对简朴的妙处往往不够理解,总爱把简单装饰成纷繁,结果吃力不讨好。让两颗心在简朴中真诚相见,才是真正的友谊。校园的林荫小路上,柳峰和杨江在漫步。柳峰真诚地对杨江说:“今天全靠你,要不是你的劝阻,我肯定控制不住自己和春明打架了。”杨江说:“你确实应该注意,以后千万不要太激动。”柳峰说:“脾气坏确实是我的大毛病。”扬江说:“不过你也别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自己的性格缺点,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慢慢来吧!”柳峰本来要说:知我者,杨江也。但他终于没有说。只是平淡地说:“杨江,快上课了,我们回教室吧。”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友爱的语言往往只有在平淡与简朴中才能现出真诚与美。两个知心的朋友,往往彼此心有灵犀,并不需要多少华美的词语。像上例中,杨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柳峰的毛病,并劝其改正,而柳峰也真诚地接受了。他把自己对杨江的友爱只表现在极平常的一句话中:“我们一起回教室吧!”我敢说杨江也一定能明白柳峰这句话潜在的含义。他们都很懂得真正的友爱并不需要多少语言来渲染。

丁俊曾经和我谈起一段话,颇有意思。他说:“我时常觉得真正的好朋友之间,语言往往是多余的,即使非要使用语言不可,也应该用简朴的语言让真诚的心清晰可见。平时,我的好友帮了我,说实在的,我感到了友谊的温暖。正如普希金说的:不论是多美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快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我确实有一种感激,并有强烈的表达念头,但我还是忍住了。我怕我一说出来,就降低了朋友给我的爱,也怕我的言词变成一种虚伪的敷衍,我觉得沉默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或者一句平淡的语言,让我和朋友都处在真诚的友谊的氛围之中。”

丁俊的话,说出了一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试着用一种朴实的语言表达友爱,将会使友谊变得更为醇香、甜美。

3.助人为乐法

小时候,自理能力低,连吃饭、穿衣、走路也需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长大了,“我可以”、“我能”、“我会”、“我自己来”……已成为嘴边话。此时,总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难倒我,只要我努力。”这是一种自信。事实上,在这纷繁的社会当中,一个渺小的个体,为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需要求助于他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总有些意外,总会遇到些困难。这时,他人的帮助会令你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发现生命的意义,获得生活勇气。因而,你会身不由己地被帮助你的人所吸引,敬佩他的为人。由于社会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学生又最爱崇拜英雄,因而助人为乐的人,对他们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学校尤如一个小社会,同学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多或少要求助于他人。譬如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经济上出现“危机”,一时难以接济;感情上冒出小疙瘩,需要及时解开……这些都希望得到同学的热情帮助,盼望有一个“有求必应”的环境。黄刚从小就爱足球,因为有一双“好脚”,他成了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长大后成为国家队员为国争光”是他的理想。但不幸降临到他身上了,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他失去了双腿。这对他是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足球”、“双腿”……他常常从梦中惊醒。理想破灭了,行动不便了,生活变得暗淡起来,现实严峻得令他难以接受。这时候,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极需同学的帮助。但他去对谁倾诉呢?去求谁呢?谁能帮得了他?他几乎要绝望了。这时,李力和韦平主动地向他伸出了援助的双手。每天,他俩准时接他上学,送他回家。一天天,一年年,风雨无阻。李力和韦平的帮助,使黄刚寻找到了新的发光点——他爱上了文学,他的作品一天天地多了,笑声一天天地响了,他们三人的友谊也一天天地加深了。

在别人确有困难时,“有求必应”是必要的,但有些人有困难也不一定敢去求人,这时就需要有“不求也应”,助人如救人,只要发现“信号”就应主动上前。这样虽然是给自己增添麻烦,但它一方面是“求”人者对被“求”的人的一种信任,是一种友好的表现。另一方面能体现被求者助人为乐的精神。一个人求人,总是首先向信得过的、友好的人开口的,因而,对于“求”者来说是出于信任而“求”,是出于友好而“求”;而对于被求者则是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表现,是自己对同学有威信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有求而不应,则不仅伤害求者的自尊心,而且也会损害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失去应有的威望,同学也会越来越远离自己。而如果在别人不敢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帮忙,那就是我们现在所极力提倡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了。

当然,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有求都能应。如果无法答应别人的要求,就应该委婉地说清楚。只要你有助人为乐的诚心,同样能得到朋友的理解信任,永葆相互间的友谊。丽红家境较好,家里每个月给她的生活费都挺多。在丽红身上,好像从没有缺钱过。这天,她又收到了爸爸寄来的200块钱。菲燕家里兄妹多,花费大,爸爸一时还未能把生活费寄给她,饭菜票却没了。因而她向丽红借钱。没想到丽红却说:“我没钱!”“你不是刚收到钱吗?”菲燕怯怯地问。“我是刚收到钱,但我的这些钱不能借!”丽红说得很急并夹有些火气。“啊,你不借,是怕我还不起?还是你的钱是高贵的,像我这样贫困的人不能借?”菲燕受不了丽红的眼光与语气,回击道。“随你怎么说!”……

从此,在丽红和菲燕的友谊之间产生了一道隔膜。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就在于丽红。丽红的钱确实不能借。这是家里寄给她去治病的。但丽红却因自己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而把气向菲燕发泄。在菲燕看来,丽红你有钱不借,是怕我还不起。她哪里知道你的困难?假若丽红委婉地跟菲燕说明不能借的原因,那也就不可能产生如此误会,或许,菲燕会更关心丽红,两人友谊会更深。

4.默默奉献法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自大”。有了功劳,有些人就狂妄自大。而有的人虽无“自大”之意,但由于在与同学交谈中,有意或无意地念着自己的功劳经。对方第一次听,可能还感觉新鲜,并认为你是个很不错的人——功劳簿写得满满的!然而,说多了或许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认为你老翻那些“老皇历”,是想标榜、炫耀你“曾经拥有过的光辉的一幕”;甚至会认为你是在以自己的功劳来压倒他,在他面前示威。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边,会使同学们认为你在“吹牛”。在同学面前常“炒”自己功劳的人在追述时往往不是有褒有贬,褒贬平衡,而是为了面子,为了功劳的升值只褒不贬,只大谈特谈光辉的一面,保守不很光辉,或自己失误的一面,使自己完美化。人毕竟无完人,神化了的人是远离人群的人。把自己完美化是令人不信服的,是不很实际的屈而使人感到你不现实,是在“吹牛”。你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小人”。功劳只属于过去,对于现在或将来都证明不了什么。然而,常把功劳挂在嘴边的人恰是相反,他们常提起自己的功劳,不单是对过去的眷恋,更重要的是想把功劳延伸,过去自己是有功者,现在以至将来也是功臣。他们只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洋洋自得,睡大觉,并不着眼于现在的努力,更不期望对将来的开创,认为过去的功劳已足以“维持生计”,用不着再去建功立业。他们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上说是一种无能,一种虚伪,是“小人”的表现。

功劳是为他人、为集体有所奉献而获得的,如果常把功劳挂在嘴边,同学们就会因此怀疑起你的“奉献”,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为了获取“功劳”。这种功利主义,会使同学们感到你的功劳掺有水份。怀疑你只是利用他们当工具去达到你的目的。这种被利用、被捉弄的感觉,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

功劳不是靠说出来的。默默地工作,无需豪言壮语,别人就会发现你的功劳,并对你倍加崇敬与佩服。“沉默是金”,有功劳越不说,它的含金量越高。李桃是班上的生活委员。为了管理好班费,她一个人默默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以及宝贵的复习时间,把班费算得一清二楚;节日学校给同学的礼品,她按时领取,并井然有序地分发给同学。

对这些,她从无怨言。哪位同学身体不舒服,她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同学生活有困难,她真诚地伸出援助的双手。对这些,她从不提起。“我应该”、“我乐意”是她的口头禅。在新学期改选班干时,她的票数最高。这说明,她的功劳,虽然她自己不说,但同学们看到了,感受到了,是忘不掉的。默默地奉献者才最受人尊敬。

功劳,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有功劳,说明有能力。谁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能力,也就免不了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但是,可别忘了,越把功劳挂嘴边,人家越不买帐。

功劳,是对事业的奉献。有奉献,应有回应,人的心理才平衡。物质上的回应,当然有其意义,但精神上的回应,是最能激发人的动力,更令人精神焕发。因而,人们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赞赏与肯定。但,常挂在嘴边的功劳,犹如单调的音符,重复起来令人听了生厌,谁还愿意接近他呢?

5.尊重法

人,都有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交往中,自尊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

周末组织班会,讨论某一问题,当轮到自己发言时,谁也不会喜欢别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交头接耳,充耳不听。如果别人都无心听下去,发言也就没意思了。为什么?因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己的发言得不到尊重。如果同学们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听讲,频频点头和热烈鼓掌,发言人会越讲越来劲,越说越精彩。为什么?因为尊重会增强发言人的自信,启发发言人的灵感。

同学之间的交往,相互尊重是非常必要的,相互诋毁只能造成彼此伤害。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使得自己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寻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位置。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使自尊心得到一种保护,使自己觉得人际关系和睦,产生“安全”感。人们往往觉得最尊重我的人也最可爱,因而特别愿意同他接近。所以说,尊重同学是一种征服。

中国有句古话:“敬人者人恒敬之。”我能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我。某班班长甘露,性格秉直,办事公正,敢说敢干,一心为班。有一次,班上的吴茵同学违犯了纪律。甘露不顾平时好朋友的面子,批评了吴茵。吴茵因此认为甘露不够朋友,慢慢疏远了甘露。但甘露并不为此对吴茵有什么成见。吴茵出现情绪波动,她就耐心劝说,即使碰到吴茵不领情,也还是真心一片,一如既往地对待她。有几次吴茵有意为难甘露,让甘露在同学们面前出洋相,而甘露也没有责怪。吴茵做了好事,甘露也同样表扬。对班上的管理,当吴茵提出合理的建议时,甘露也十分尊重地接受……慢慢地,吴茵觉得对不起甘露,就写了张字条给她:“对不起,甘露。当我犯错误时,你批评我,你是对的;当我使你出丑时,你还一样地尊重我,没有怨恨我;而当我提建议时,你也一样地尊重我,采纳我的意见,并还表扬我!你真是我们的好班长。我错了,我俩还和以前一样好,行吗?”

从这我们可看到“尊重”的力量,尊重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可以吸住同学;尊重好比万能胶,可以粘合破裂的感情;尊重还像催化剂,可以促进同学间友谊的成长。

尊重不是弱者的体现。它同委屈求全,阿谀逢迎,风马牛不相及。它是在坚守自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对别人人格的肯定。如果别人不够尊重你,而你仍能尊重别人,说明你有宽阔的胸怀容纳别人,别人只会觉得你的涵养高人一等。尊重那些不尊重你的人,表面上看你是亏了,但实质上,你却在心理上战胜了对方。因为对方不要自己的人格尊严,你在教他捡回来。所以,尊重其实是一种胜利者的风度。假如别人不尊重你,而你也以牙还牙,针锋相对,更不尊重对方。这时,你的心理虽然达到了平衡,并认为你占了上风,因为你的攻击比他的强。但实际上,你并没有征服他,反而引起对方更强的抵触心理。这必将导致双方交往趋于危机。

尊重是从感情上战胜对方,争论是从道理上说服对方。小华与翠新正在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好,还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好”进行辩论。本来辩论可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但辩论不久,控制不住情绪激动,促使他们吵起来了:“美国科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政治民主!”“美国有什么好?民主是假的,到处都是剥削,生活水平高只是那些剥削者。假如你去那生活,说不定你早就被饿死了!”“我们中国没有剥削,很民主,但为什么不富裕?不要以为你英语学不好,以后去不成美国,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争吵往往不能在道理上说服对方,却在感情上伤害了对方。伤害了对方感情更无法征服别人。相反,若理由在你这一方,不妨在感情上给对方足够尊重,肯定对方观点的合理部分,再以真挚、中肯的语气给对方摆理由,说道理,指出他的片面性,对方反而可能欣然接受你的观点。否则,明知道错了,他也会硬撑。所以,尊重才是真正的征服。

6.批评法

学生时代是“花的季节”,同学们正处在多思多变时期,难免不出现错误。为了让同学们把握住人生的方向盘,确保不误入歧途,不走弯路,同学之间就离不开批评和劝说。

批评、劝说也有很多学问。运用不当,不仅效果不佳,而且有时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破坏同学感情。有位同学自以为吸烟挺有风度,于是想用吸烟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同学们见了,纷纷劝说、批评。有的直说:“吸烟有害,不利健康”;有的当面批评:“抽烟是违反学校纪律的,是要受处分的”……他都不接受,还是“明知故犯”。后来,一位同学改变方法,去跟他谈吸烟的好处,你吸烟真的有风度,因为吸烟起码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吸烟会引起深夜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是节省衣料。咳久了终成驼背,衣服可做短些。三可演包公。长期在烟的熏陶中,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不用化妆。四是永远不老。据医学统计,吸烟历史越长,越短命,当然活不到老。所以从现在就培养“风度”,日后就更有“风度”了!

不久,吸烟者就把烟戒了,这原因何在?因为这位同学批评、劝说不但切中要害,而且得法。

一般说来,批评方法有如下几种:(1)明话暗说

同学之间的批评都是在平等的地位上的批评,所以不应用命令口吻,也不宜采用说教式。否则,破坏了同学间的平等关系,对方会产生逆反心理,会认为“你算老几,也来教训我?”而采用明话暗说的方法效果会好得多。前面提到的例子,批评者利用“反语”,罗列吸烟有好处,表面似乎没什么批评,实质上句句有锋芒,句句是批评。这种明话暗说,就像药物带上糖衣片,外面“甜”,里面“苦”,但人人都乐意吞服。(2)直话曲说

对同学的批评不宜采取锋芒毕露直接了当的方法时,可用联想、比喻、拟人等委婉、生动的手法,令人听得舒服,愿意接受。小张平时不太注意,有乱甩废纸,随地吐痰的习惯。有一次,他又搞得满地是纸屑,还肆无忌惮地吐痰。同桌的小李批评他说:“我们的桌位是物产丰富啊!有五彩斑斓的纸片,还有淡黄的‘龙涎’,但我们总不能光生产而不出口啊!”小张听后,心里明白,过后进行了清理,改正了这个不良习惯。(3)名句巧用有一次自习课,同学们都在做数学课外作业,个个冥思苦想,然而谭波则在欣赏名曲高声放着录音机。优美的旋律也不时打断同学们的思路。同桌的吴键首当其冲受到干扰。他对谭波这样不顾同学们的做法感到不满,便在旁边自言自语地说:唉!音乐是那么动听,作业又是那么憋人,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谭波听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于是把录音机关了。

学生是爱诗的年华,对这类妙语、名句特别感兴趣,批评时,若能切合实际,用些妙语名句给予表达,就能委婉地促使犯错误的同学反思,批评的效果也就更佳了。(4)劝说法

劝说和批评一样,目的都在于帮助有错误的同学加以改正,不断进步。然而劝说与批评又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批评是用在同学们已经犯了错误的时候,而劝说则不一定,可以是在已存在错误事实时,也可以在只有某种错误的苗头而不成为现实时。因而,劝说除可用批评的方法外,还有以下方法。

7.心理换位

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就必须与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看作同一整体,处在同一位置和立场上。这样,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们说话,或许你是一心为他们好的。在语言表达上,尽量把“你”、“你们”、“我”换成“我们”;多用“假如我是你……”一类的话;或强调彼此是同一类型的人。这样使对方随时感觉到彼此间的共同点,意识到大家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如此,对方就更容易接受你的劝说。陈彬为了给新老师一个“下马威”,故意出“难题”刁难新老师,使老师在课堂上尴尬、出丑。李然看着,劝他:“我们平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也像我们一样希望同学们都尊重他。以后我们不要那样对待老师了!”

李然把自己与陈彬视为一体,彼此间消除了隔阂,李然的劝说增强了亲切感,所以效果很好。

我们常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谁了解我、信任我,我就愿意为谁牺牲。可见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我们在劝说别人时,学会随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信任,就容易为对方所接受。

例如,有位同学做错了事,我们劝他改正:“你是无意做错事的,是由于你一时的疏忽而造成的。做错事谁都不可避免。只要你以后注意点,就不会再出现这类事情了。”这样,无疑会增强做错事的同学改过的决心,对美好前途的自信。

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会因受到表扬而以为自己一切都好;也会因为做错了事而觉得再无希望。劝说同学时,不妨采用褒贬相生,即既要点明他的不足,又要给以适当的表扬与安慰;或者是在具体罗列错误的同时给以抽象的肯定以平衡对方。这样就能在感情上安抚同学,又有助于同学全面认识自己,使同学更容易接受与改正。

批评、劝说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批评、劝说都必须是中肯的,挖苦、嘲弄、讽刺绝不是批评、劝说。

8.尊重他人个性法“个性是人生命的框架。没有框架‘生命’不能算作完整的生命。”“我”之所以成为“我”,是因为“我”有“我”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失去了个性而被同化为他人的人,是别人的附庸,是可悲的。

学生的世界之所以绚丽斑斓,也是由于中学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并按自己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性总有一定的可塑性,但它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有个性的人才不会盲目地追随别人,才会在社交活动中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我们常说,要尊重别人,实际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因为没有“别人”的个性也就没有了“别人”,侵犯了别人的个性也就侵犯了别人本身。侵犯了别人,当然就难以同他发展友谊了。高一(4)班的张宗和李伟森昨晚打起来了。同班同学有的惊诧,有的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以为然。惊诧的是因为他们俩刚入学那阵子可谓形影不离,亲如手足,曾经把饭菜票放在一块开支。不以为然的是因为张和李是两个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张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平时总喜爱自己在静谧的环境中看书。李则是一位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唱唱跳跳。两个人刚入学时可能因为互不了解而相好起来,以至称兄道弟的。后来却因为加深了了解反而慢慢疏远了。对他们的友谊危机,双方都曾试图寻求途径加以缓解。张试图“劝”李静下来看一看书,李也“劝”张学会说话,唱唱歌,而且两个人都作过努力,下过不少功夫,但都因为不是“那块料”,而先后放弃了,仍把精力和时间花到自己的“专长”上去了,他们之间的隔膜也就此产生了。同学们都说,昨晚打架是两个月来他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昨天中午,张正好刚从图书馆借回一部小说。吃罢饭就在宿舍自己床上如饥似渴地“啃”起来。而李恰好从其他同学手中拿到一本《卡拉OK曲集》,饭后精神饱满,也抓紧午休前不多的时间,扯开嗓子唱了起来。慢慢地,张不耐烦了,吼了一句:“别唱了!”李哪里服这口气:“你不看行不行?”也怒气冲冲地顶了一句。“空虚,有时间为什么不多看书!”张回一句。“无聊,有精力为什么不唱唱歌!”李也回敬一句。“看看小说倒可以充实自己,唱歌有什么用?想当歌星赚钱?没门!”“唱唱歌可以调节生活情趣,陶冶情操,看小说有什么用?想当文学家,梦想!”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来回攻击,最后打了起来。张和李之所以由亲如手足发展到拳脚相加,原因就在于双方都试图去改变对方的爱好,都认为自己的爱好是好的、高尚的,而对方的爱好是低级的、庸俗的。因此,认为对方应该向“我”学习、转化。

爱好也是个性的一方面,不尊重别人的合理爱好也等于不尊重他人。试图改变别人的爱好也就是试图改变别人的个性。发展爱好、兴趣乃至个性,除违法的和同社会发展不相一致的之外,应该说是自由的行为。想去改变别人的爱好实际上是对别人自由的干涉,当然也就侵犯了别人发展的权利。实际上,彼此互相欣赏,互相信任,是因为受到对方个性的吸引。喜欢上了某个人就等于喜欢上了他的个性。谁都不愿意找到一个和自己“没两样”的人作朋友,否则,倒不如“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个性是两个人认识、建立友谊的最初着眼点。互相尊重对方的个性则是友谊得以维系的保证。有哪位同学愿意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呢?

学生阶段,是个性趋于成熟的时期,个性、兴趣、爱好等都正在形成。发展中。正是这时候,最强调个性,最强调自我的独立。常常听到有同学反映,“某某老师不理解我”,“我爸爸不尊重我”等等,这本身就是强调展自己个性的表现。每个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受到别人侵犯,那就将心比心以实际行动尊重别人的个性,别再试图去改变别人的个性。

请记住: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丢失,而异化为别人——也就是不希望自己的个性被改变。

第6招 如何培养孩子具备高超的记忆力

可以说,人们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从简单的到复杂的,从低级的到高级的,从这个领域到那个领域,从这件事情到那件事情,都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它,记忆总是伴随着你,帮助着你。

一、兴趣是记忆最好的老师

兴趣与记忆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德国大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下面介绍一些这方面的记忆方法,读者可以借鉴并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来。

1.运用比喻可加强记忆

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变得浅显易懂,由于它的形象化、具体化、浅显性、新颖性,能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直观的深刻影响,引起类比联想,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1842年,奥地利学者约斯琴·约翰·多普勒首次描述了一种物理学效应——多普勒效应。其内容是:他在观察来自星球的光色变化时,发现当星球与地球相向运动时,光色向光谱的紫色端移位,表明光波的频率升高;而当星球与地球背向运动时,光色向光谱的红色端移位,表明光波的频率降低。他在解释这一原理时比喻成这样一个例子,当人们驾驶一只小船顶风迎波前进时,如果船前进的速度和波浪前进的速度相等,则在船上感到的波浪频率是船静止时的二倍;反之,如果船顺风随波前进而且两者速度相等则船“骑”在波上前进,感觉到的波浪频率为零。这一比喻使人们理解并记住了多普勒效应的实质内涵,并知道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波源和接受器之间的运动。如坐在行驶的火车上,对面驶来一列鸣笛的火车由远向近开来,尽管笛声本声的音调(频率)保持不变,但人们听到的笛声越来越尖(即频率升高),当火车向远处驶去时,人们听到的笛声变得逐渐低钝(频率降低)。通过比喻,多普勒效应就会很容易记住而不会忘记。

2.巧用计算记忆

适用于对数字的记忆。如历史年代、电话号码等。其原理是经过运算后,手脑心并用,在回忆时会多有一条线索帮助你提取记忆库中的材料。运用该方法时要针对数字的特点灵活地用加、减、乘、除法帮助自己记忆。如,电话号码8216可用8×2=16,记住3801444可用238=1444记住。

3.利用歌诀记忆将事半功倍

歌诀记忆法是把识记材料编成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从而加强记忆的方法。

歌诀记忆法同谐音记忆法一样,具有事半功倍的奇效。记忆经验告诉我们,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比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材料要好记忆得多,而歌诀记忆法正符合这一规律。锦州市记忆研究会曾经在锦州市实验中学文科班进行过这样的实验,让一组学生背诵琅琅上口的诗歌,让另外一组背诵比诗歌短得多的散文,结果,背诵诗歌的一组成绩大大好于散文组。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个规律。脍炙人口的散文《三峡》虽然短小精练,但学生总不如背诵三峡七律那样顺口。这说明歌诀记忆法确是一条记忆的捷径。

歌诀记忆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许多大学问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先生说过:“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古人教学,多用于此。”这就道出了歌诀记忆法的特点,即“谐于唇吻”。谐于唇吻的样式很多,诗歌、歌诀、打油诗、顺口溜等都是。我国运用歌诀对儿童进行文化启蒙教育由来已久。西汉元帝时,史游编著的《急就篇》,就成为汉以下许多朝代的识字课本。以后兴起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歌诀。念过几天私塾的同志都还记得“赵钱孙李、周吴郑玉、冯陈襦卫、蒋沈韩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它是靠什么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呢?就是靠句式的严整规范,声调的顿挫抑扬,在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幼儿、少儿以至小学里的教材,都是采用歌诀法的形式的。如小学课本中“南风吹,小麦黄,农民伯伯割麦忙”、“早晨空气好,小学生起得早,整整齐齐排好队,大家都来做早操,伸伸手,弯弯腰,天天锻炼身体好”,小学生对此有较浓厚的兴趣。其实,不光只是儿童,大人亦是如此。唐诗远播四海,白居易、柳永的诗词流传到日本、朝鲜,靠的也是“谐于唇吻”。试想,让儿童背诵拗口的东西,尽管他们很努力去记,但学习能有什么好效果!

那么,究竟怎样编歌诀呢?王维同志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罗列法即按照识记材料的先后顺序,将其处理成为有韵律的歌诀。避免大幅度的跳荡和起伏。例如,大家熟知的《标点符号歌》,即是按照罗列法编写的: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句号);句中有停顿,小圆点带尖(,逗号);并列词句间,点个瓜子点(、顿号);并列分句间,逗点顶圆点(;分号);引用原话前,上下两圆点(:冒号);疑惑或发问,耳朵坠耳环(?问号);命令或感叹,滴水下屋檐(!感叹号);引文特殊词,蝌蚪上下窜(引号)文中要注解,月牙分两边(()括号);转折或注解,直线写后边(——破折号);意思说不完,六点紧相连(……省略号);强调词语句,字下加圆点(·着重号);书名要标明,四个硬角弯(《》书名号)。

概括法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高度浓缩的方法编写歌诀。如辛安亭先生编写的《历史歌》,就多用此法。又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形象法形象法要求歌诀不但要合乎韵律,而且要生动、形象,给人造成清晰可见的印象。例如《数字歌》:l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菜,8像麻花拧一遭,9像饭勺能盛饭,10像鸡蛋做蛋糕。

4.趣味记忆法

人们对有趣的事物容易记住。比如在幼儿初学识字时,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把要认的字放在一个有趣的故事里,幼儿感觉有趣就容易记住。在中小学教学工作中,老师讲课富于感情,生动活泼,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容易记住老师讲的东西。

很多中小学生对北京电视台的《东芝动物乐园》节目很感兴趣,因此记住了很多有关动物的知识。不难看出,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兴趣浓厚,就能集中注意力,当然容易记住。

二、妙用思维记忆法

我们“记”的目的是为了“忆”,“输入”的目的是为了“提取”,那么怎样根据需要进行提取呢?实际上,我们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信息有两类:第一类是信息还原输出,“记”什么就“忆”什么;第二类是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后概括性或者创造性的输出。这是最有价值的输出。思维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人就是凭借着这种神奇的思维能力,才统率着世界上的生灵。人的智慧就体现在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上,智力的其它因素都是为思维能力服务的,各种智力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思维有助于记忆,而记忆是思维的基础。

1.理解记忆有奇效

在领悟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我们称它为理解记忆法。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专家们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长期实践获得的经验。19世纪末,艾宾浩斯曾以自己作过实验,结果表明: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复习16.5次,识记36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复习54次,而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六首诗,平均只需复习8次即可成诵。我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普通一首诗来比较两种记忆方法的优劣。他让甲组学生单纯用机械记忆法去死记硬背,而让乙组学生认真领会诗的内容,进入诗的意境,掌握诗的技巧,然后再去背诵。隔了一段时间测试,乙组学生平均记住83%,而甲组只记住了47.2%。请看,理解记忆法的优越性多么明显,我们真不可以小觑。不信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给你两个材料,要求能倒背如流,请准确记下识记每个材料所需要的时间。

材料1 请记下泰国首都曼谷的全称:共台甫马哈那坤奔他哇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

材料2 背诵杜甫七律《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1个材料共41个字,第2个材料共56个字。我们敢肯定,记杜诗要比记曼谷全称快得多,虽然曼谷全称要比唐诗少15个字。这是为什么?因为对材料1只能是机械记忆,而对材料2,却可以驰骋理解记忆的才能。当你诵读《蜀相》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发思古之幽情的诗人形象,他吊古伤今,流连在武侯祠肃穆的氛围之中,双泪横流,评说着诸葛亮这位一代名相。不知不觉之中,武侯祠的景观、诸葛亮的伟绩、诗人的情怀,经过“理解”这个通道潜移默化地记入了脑海。而材料1却难以和“理解”这把钥匙对上号,所以我们只能望“谷”兴叹!

理解记忆之所以能获得机械记忆难以企及的效果,是因为它使识记材料与识记者的知识结构建立了联系。实践告诉我们:知识结构越完善、越系统的人,记忆就越全面、越迅速、越牢固。假如让排球队员去记乐谱和旋律,让画家去记武功招术,让文学家去背化学方程式,那记忆效果一定不佳,因为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大相径庭,相距甚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的认识渠道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只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去认识,而后者则是从本质上,从事物内部相互关系上去认识。所以,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的人理解能力就越强;理解能力越强,记忆效率就越高。锦州夕照明诗词社有位词家,能背诵数千首宋词。问他背诵经验时,他说:越背越快,越背越熟。初背与掌握几百首时大不一样,掌握越多,背诵的速度越快。因为这时词的知识已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体系,如词的分类、句式的结构、典故的运用、流派与风格都了然于胸,所以背起来驾轻就熟,毫不费力。这位词家说得有道理,从理论上说那就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理解记忆法的诀窍就源于此。

那么,怎样进行理解记忆呢?(1)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综台、研究斟酌,力争掌握其内容实质。

就是说,对识记材料务求必懂,不能囫囵吞枣。我国古代许多学者很重视这点,甚至“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宋朝有个陈正之,读书很勤苦,常常手不释卷、日读数十篇,但收获不多,长进甚少,思前想后,他埋怨自己记忆不佳。后来,他求教于朱熹,朱熹指教他说,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十个字,一连读它二三百遍。陈正之遵训而行,果然大有进益。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也说过,“我读书宁肯少些也要懂透些。”所以,进行记忆的第一步就要弄清材料的精神实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千万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上,更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那样就很难高效地记忆。许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数理知识,要注意弄明白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习语言,要着重弄清音、形、义;学习诗文,要先掌握内容,抓住中心。这样就大大胜过从头至尾的单纯记忆。(1)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通向理解的唯一坦途。每个有志于学习的人都应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使所学知识不断巩固。汽车司机、火车司机、飞机驾驶员、机械操纵者的独立操作就是对他是否全面掌握驾驶技术知识的最好检验,也是他进一步加深对驾驶知识理解的大好机会。学生的课后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设计以及每一次考试,甚至每一次造句、作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都是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牢固记忆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不理解的理解了,理解肤浅的深刻了,淡忘的记起来了。总之,其中诸多方面的弥补、思考、反思,都能使记忆得到强化。

我们肯定理解记忆,并不贬低和排斥机械记忆。机械记忆自有它的功用。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总有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因此,一味地反对机械记忆,片面强调非理解不能记忆,既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也不符合记忆主体的实践事实。例如小孩子学话,就是从机械记忆开始的,老和尚读经,也是从机械记忆开始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是互补的两种记忆手段,缺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科学的方法是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合理运用,这样才能获得最佳记忆效果。

2.5W1h记忆法

5W1H是Who(谁)、What(什么)、When(何时)、Why(为什么)、Where(在何处)、五个字的第一个字母和How(怎样)的第一个字母。这个记忆方法的主旨是,通过回答六个基本问题,便可找出各类文章的主导思想,也可抓住电影、剧本的主导思想,以增强记忆力。

这是一个很容易掌握的方法。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读者应当在阅读过程中回答如下问题:谁?做什么?何时做?为什么做?在何处做?怎样做?这是在美国新闻学校里采用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一个事件的各个不同方面。人们也可以用此法了解一次谈话、一个广播节目、一篇叙事文章或一次重要讲话。这种方法完全适用于阅读报纸文章。

3.形象记忆法

例如记森林的作用,不直接记抽象的条文,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记忆它的美称:

古人类的摇篮(在树上筑巢而居);绿色的金库;生物的制氧机;土壤的保育员(防止水土流失);空气的过滤器;天然的蓄水池(防干旱);防风的勇士;防沙的长城;防污染的卫生员;天然的灭菌器;煤炭的鼻祖。记住美称,解析其含义,就是它的作用了。

4.连锁记忆法

利用新奇形象联想法把要记的10个、20个甚至上百个事物串联起来,其中每个事物都像锁链上的一个环,环环相连。这样环环相连的记忆方法,称为“连锁记忆法”。例如说甲、乙、丙、丁四件事,那么第一步是把甲与乙联系在一起作新奇联想,接着又联想到乙与丙,再联想丙与丁。在回忆时,只要记起甲就能回忆起乙,乙又与丙有联,因而丙也被回忆出来了。

采用连锁记忆法,把毫无联系的内容串起来后,一口气可以记忆几十个、上百个,不但“记”与“忆”快速,而且大脑负担轻松。

例如,我们打算记忆10件毫无关系的事情,不过可以不限于名词:飞机、树、信封、耳环、水桶、唱歌、篮球、腊肠、星星、鼻子。要是逐个记忆,当然不是件简单的事。但是,通过记忆链的联想方法,就容易记牢。最好采用离奇的联想,联想步骤如下:(1)把飞机和树木通过联想联系起来,可以想象这样的景象:巨大的树木就犹如一架大型飞机在空中飞翔。(2)再由树木联想到信封,无数像信封样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或巨大的信封中装有树木)。必须让事物形象地在脑中浮现。即使是百分之一秒那样短的时间也好,最主要的,是要使联想到的事物形成清楚而稳定的形象,以便使极清楚的形象在决定性的一瞬间出现在脑海中。千万注意,别把思路弄乱了。(3)由信封想到耳环,当打开信封时,无数耳环朝自己的脸上飞来,或把信封作为耳环戴在自己的耳朵上。(4)再联想水桶,想象耳环下挂着巨大的水桶。(5)接下来是“唱歌”。想象巨大的木桶张开大嘴在唱歌,或想象自己头戴水桶在唱歌。(6)唱歌人的嘴中飞出无数个篮球,或者想象篮球在唱歌。(7)由篮球联想到腊肠。想象腊肠在打篮球,或者想象篮球运动员用腊肠作为球进行比赛。(8)联想星星,把天空中的星星想象为大腊肠。(9)最后联想到鼻子,想象星星长着巨大的鼻子,或者想象自己脸上的鼻子是一颗大星星。

通过这样联想,就把10件事物联系起来了。当然这里的联想有点麻烦,一旦习惯之后,在10秒钟内就能联想完毕。只有第一个“飞机”没有联想物,需要稍费点力气。但只要想起飞机,后面的就能想起来。飞机——树木——信封——耳环——水桶——唱歌——篮球——腊肠——鼻子。

学习中利用连锁记忆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地理课时,记东北三省九大工业——钢铁、石油、煤炭、森林、造纸、化学、机电、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用如下一串连锁:(1)钢铁——石油:以铁水为钢铁工业的代表形象,想象到通红的铁水一流出来就变成乌黑的石油。(2)石油——煤炭:石油流到某处就凝结成煤炭。(3)煤炭——森林:凝结成的煤炭上突然长出大树来(大树代表森林工业)。(4)森林——造纸:大树上面长着的不是树叶,而是一片片纸。(5)造纸——化学:纸上画着一个试管(试管代表化学工业)。(6)化学——机电:试管里装有一台大型发电机。(7)机电——汽车制造:汽车将发电机从试管里拖出来。(8)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汽车一下子撞到大车床上(大车床可以用来代表机械工业)。

如果能够熟练运用连锁法,要记住九大工业所需时间很短。

5.比较记忆法

这是对于要识记的两个或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然后加以识记的方法。例如:

这两个面积公式都有3项,其中有1个相同的常项即,有2个不同的变项,而这2个变项同都是相乘的关系,并且底对应于弧长,高对应于半径。这一比较,就把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的异同点都鲜明表现出来了,很容易记忆,并能增强记忆的准确性。

比较记忆法是一种很有用的记忆方法,应用范围很广泛。因为任何对象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点、相似点、相异点,而要想清楚准确地记住它们,最好的记忆法莫过于比较记忆法了。

6.分类记忆法

这是一种把要识记的对象,根据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归纳再进行记忆的方法。假定我们要记住以下一些单词:

电视机、镜子、书柜、椅子、大头针、电风扇、稿纸、钉书机、收音机、铅笔、组合柜、图钉、梳子、录像机、三角尺、大宝、花夹、电冰箱、沙发、席梦思床、茶几。对上述单词,如果一个词一个词去记,肯定很困难。如果把它分为以下4类:家电类:电视机、电风扇、收音机、录像机、电冰箱。文具类:大头针、稿纸、钉书机、铅笔、图钉、三角尺。梳妆类:镜子、梳子、大宝、花夹。家具类:书柜、椅子、组合柜、沙发、席梦思床、茶几。

按照以上4类分别去记,就很容易记住这些单词了。分类记忆不仅可以按照意义进行分类记忆,也可以按照形式分类记忆。例如:

齐齐哈尔、锦州、石家庄、广州、牡丹江、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满洲里、杭州、西安、洛阳、天津、日喀则、攀枝花、赛汉塔拉。

如果把上述城市按照名称的字数分为以下3组:二字组:锦州、广州、拉萨、杭州、西安、洛阳、天津。三字组:石家庄、牡丹江、哈尔滨、满洲里、日喀则、攀枝花。四字组:齐齐哈尔、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赛汉塔拉。

按照各个组去记忆地名,就会提高记忆效率。

在记忆外语单词时,也可以采用分类记忆法。这就是把某些有共同词根、词干、词尾、相同读音的单词,分门别类进行记忆。

比较记忆法不仅便于记忆,而且有助于知识系统化。

7.规律记忆法

德国大数学家高斯在小学念书时,老师让学生计算1+2+3+……一直加到100的和。正当全班同学紧张的挨个数相加的时候,高斯报告了他的结果5050。同学们都惊讶,老师问高斯怎么算得这样快。高斯说,1+100=101、2+99=101、3+98=101……然后50+51=101,他掌握了这个规律,采用了101×50=5050的简便算法。

所谓规律记忆法就是把要记的东西找出事物之间联系和规律,从而有助于记忆效果。

数、理、化课本上的不少定理、定义、公式的记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效果欠佳。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规律,记忆效果就好。例如欧姆定律I=理解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电流与电阻成反比,这样就很容易把欧姆定律记住了,考试时就会运用自如,考出好成绩来。

利用规律记忆法,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效果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北京市的一些中学英语考试成绩不及格。例如有的班级四十几人,竟有15人期末英语考试不好,就是及格的当中分数较高的也不多。

笔者和这些同学谈话,了解到之所以英语学习成绩不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记不住单词。我说,你们对英语的构词法,要逐步有所了解,并加以应用,那末英语单词的记忆效果就会提高。比如说,英语构词法之一派生法也叫词缀法,就是在词根前面或后面加上前缀或后缀就构成了新的词。如work(工作)后面加词缀er,就构成了新的词worker(工人)。英语构词法之二合成法,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合成一个新词的方法。例如class(课)+room(房间)就构成了classroom(教室)。如every(每一)+where(在哪里)就构成了everywhere无论何处)。every每一)+one(一)就构成了ereryone(每人)。some(一些)+body(人)就构成了somebody(某人)。my(我的)+self(自己)就构成myself(我自己)。

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记忆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具体帮助他们分析记不住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帮助孩子找出能记住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记忆上的困难,学习效果就会提高,成绩也就会提高。

只要是有心人、细心人,都可以应用这种记忆法。例如,某数学老师对同学说:“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个长数字,你们看5秒钟后我就擦掉,看谁能把它记住。”接着,老师写出数字:

162738495162738495162738495

时间一到,教师就把数字擦掉了。刚擦完就有一个同学举手要求回答,他果然正确地答出了数字。教师问他是用什么方法记的,他回答说:“这个长数列是由162738495重复3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162738495,让各位数l、2报数,然后单数向前一步走,结果报单数的是1、2、3、4、5,报双数的是6、7、8、9,一还原归队就是162738495,然后再把这个数重复2次。”这个同学使用的就是规律记忆法。

8.选择记忆法

大家都知道“优选法”吧?这个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明的科学方法曾经风靡全国,几乎达到了人人皆知的程度。优选法可以应用在各行各业,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安排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合理的配方、合适的条件与最佳的途径。选择记忆法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归纳的。它的要义是:在记忆领域里进行优选,即把最需要的、最实用的材料输入大脑,并编码储存,以使记忆效果更加突出。

选择记忆法是治学所面临的形势的需要。近几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第三次浪潮”席卷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在有科技期刊35000多种,每年发表的蕴含新知识的科学论文约有500多万篇,每年登记的发明创造就有30多万件。在这信息爆炸、知识翻番的形势下,选择记忆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记忆方式不能不被人们广泛采用。面对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书籍应该怎么办?只有选择!

俗话说读书有失才有得,泛览莫若一精。说的也是选择。爱因期坦的传记中记载了这位大科学家的治学方法: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头脑负担过重和会诱离要点的一切。他注意记忆的是真正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周恩来同志在治学中也非常注意选择。他在《我的修养要则》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加强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当代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我们各门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知识要记住。基本公式、规律要记住,这是不错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七零八碎的繁琐的东西都要记住。书上都写着在那里,那时候你去查一查就行了。”可见,读书必须有选择,记忆也必须有选择。

读书和记忆没有选择就没有收获。朱熹曾经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贪多嚼不烂,饕餮之徒不但不能健身,也话还要得胃病呢!

那么,究竟应怎样选择记忆呢?

确定目标首先要确立学习或记忆的目标,然后再相应地选择多种书刊资料。最好请专家、学者、教师开列书目,对目标所及的书刊资料精中选精、优中选优,特别不要遗漏那些代表或反映本专业最新科研成果的资料。

治学者要弄清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确立以主攻专为骨架的知识结构网络,围绕主攻专业建构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以便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长线有短线地选择学习、记忆的材料。

提炼重点记忆中要善于抓住材料中最有的价值的精髓,一本书也好,一篇文章也罢,往往只有一条主线、一个主题、几段精采的论述,一些必须记住的重点,其余的只是起烘托或辅助作用。因此,必须牢牢地抓住重点部分,提纲挈领。

广博钻研学习记忆不但要专,而且要博,这一点表面看来互相矛盾,其实不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博大才能精深,精深是建立在博大基础上的,没有广博就谈不到精深。知识越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就越要求治学者广采博取、提炼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专业知识。

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大斯基说:“记忆,好像是一个神话里的筛子,筛去了垃圾,却保留了金沙。”让我们用选择记忆法这个神奇的筛子,不断筛选知识的金沙吧。

9.概括记忆法

概括记忆法就是对识记材料进行提炼、抓住关键和要点的记忆方法。

概括记忆法是根据心理学原理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是科学的。概括需要积极的思维。只有经过充分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精华提炼出来。在简化和提炼过程中,我们对材料的认识提高了,理解加深了,从必然王国跃到了自由王国。这种经过凝缩、概括后的材料言简意赅,有代表性,容易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相挂钩,不易遗忘。同时,概括需要辛勤的筛选劳动,只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才能沙里淘金,把同类事物的精华提炼出来。这样,大量的原始的芜杂的材料经过删繁就简、择精选萃后,数量减少了,质量提高了,识记者的记忆负担量就会大大减少,记忆效率自然会显著提高。

古人云:“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呕心沥血炼字锻句,就是一种概括。因为炼字锻句的目的在于炼意,即用简约而精炼的字句,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书店里常见的《大纲》、《纲要》、《提要》、《举要》等都是概括的产物,思维的结晶。

概括记忆法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主题概括提炼、概括出识记材料的主题思想,抓住要领,笼罩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