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我和埃米的富足之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0:44:16

点击下载

作者:(美)罗伯特·清崎,埃米·清崎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富爸爸我和埃米的富足之路

富爸爸我和埃米的富足之路试读:

致中国读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中国读者:

你们好!

今年是《富爸爸穷爸爸》在美国出版20周年,其在中国上市也已经整整17年了。我非常高兴地从我的中国伙伴——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他们在这些年里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那里了解到,你们中的很多人因为读了这本书而认识到财商的重要性,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财商,最终同我一样获得了财务自由。

我很骄傲我的书能够让你们获益。20年后的今天,世界又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全球经济形势日益复杂,不断涌现的“黑天鹅事件”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充满迷茫,悲观主义情绪正在蔓延。

而对于你们,富爸爸广大的中国读者来说,除了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还要面对国内经济转型的阵痛,这个过程艰苦而漫长。当然,为了成就这种时代的美好,你必须坚持正确的选择,拥有前进的智慧和勇气。这就需要你努力学习。此次修订除了对原来内容的更新,还增加了许多全新的小版块。这些小版块贯穿全书,可以看作是穿越时光的透视镜,它们从今天回望1997年这本书诞生的时候,用今天的形势来印证富爸爸当初的理念。

最后,我还是要说,任何人都能成功,只要你选择这么做!2017年6月

出版人的话

转眼间,“富爸爸”问世已20年,与中国读者相伴也已17余年。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的17余年间,“富爸爸”系列丛书的出版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读者,有超过1000万的读者认识了富爸爸、了解了财商。在“富爸爸”的忠实读者中,既有在餐厅打工的服务员,也有执教讲堂的大学教授;既有满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也有安享晚年的退休人士。“富爸爸”的读者群体之广、之大,是我们不曾预料到的。

作为一套在中国风靡大江南北、引领国人创业创富的财商智慧丛书,“富爸爸”系列伴随和见证了千万读者的创富经历和成长历程,他们通过学习财商,已然成为中国的“富爸爸”,这也是我们修订此书的动力。十几年来,“富爸爸”系列也在不断地增加新的“家族成员”,新书的内容也越来越贴合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我们也在十几年的财商教育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国内大众群体的“MBW”财商理论体系,即从创富动机、创富行为习惯、创富路径三方面培养学员的财商,增强大家和财富打交道的积极意识,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曾有一位来自深圳的学员告诉我,他当年就是因为读了《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并通过系统的财商训练,才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难能可贵的是,成功后的他并没有独享财富,而是将自己致富的秘诀——“富爸爸”财商理念分享给了更多想要创业、想要致富、想要成功的人。

在“富爸爸”的忠实读者群中,类似的成功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富爸爸”的影响下,每一位创富的读者都非常乐意向更多的朋友传授自己从财商训练中获得的成功经验。

值此“富爸爸”20周年之际,作者的最新修订版再次契合了时代的发展、读者的需要。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与危机中,作者总结过去、现在和未来财富的变化与趋势,并重温了富爸爸那些简洁有力的财商智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富爸爸”系列丛书将结合财商教育培训,为读者带来提高财商的具体办法,以及在中国具体环境下的MBW创富实践理论。丛书的出版公司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将和相关的财商教育培训机构一起,从图书、财商游戏、财商培训、财商俱乐部等多角度多方面,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富爸爸”,不仅要从财商理念上引导中国读者,更要在实践中帮助中国读者真正实现财务自由。读者和创业者可以通过登录官方网站:www.readers.com.cn及www.fubaba.com,或关注读书人俱乐部微信,来了解更多有关“富爸爸”系列丛书和财商培训的信息。

正如富爸爸在书中所说,世界变了,金钱游戏的规则也变了。对于读者和创富者来说,也要应时而变,理解金钱的语言、学会金钱的游戏。只有这样,你才能玩转金钱游戏,实现财务自由。汤小明2017年4月读书人俱乐部

感谢亲爱的爸爸、妈妈。

对一流头脑的检验是看它在同时装载两种对立的思想时运转的能力。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前 言 两个矛盾的世界

我们生下来便拥有两个家庭:第一个是我们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家庭,即原生家庭;第二个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一个让我们能为之贡献且不断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们能欣然度过一生的地方。

我们在夏威夷一个叫希洛的小镇上长大,是日本后裔。我们出生的时候二战刚结束,正处于冷战时期。住在比格岛的时候,我们曾多次遭遇海啸袭击和火山喷发。

我的爸爸拉夫·清崎是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同时还在当地民防部门任职,并积极致力于灾后重建。所以,他和妈妈玛乔丽常常几天都不在家。

妈妈是位护士,在当地红十字会工作。妈妈还是希洛卫理公会的一名忠实信徒,并且热爱音乐。每到圣诞节时,哪家教会的合唱队最好,她就会参加那家。妈妈患有先天性风湿热,这种病令她心脏衰弱。妈妈49岁那年,心脏病便夺走了她的生命。

清崎一家一直有这样的信念:面对困难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人。爸爸不仅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还教育我们要不断学习,学会为他人服务。妈妈从不在家谈论自己的信仰,她只是坚持去教堂做礼拜,在生活中实践她的信仰。父母从不在口头上谈论社会责任,而是自发自愿地为社会作贡献。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家,一个避风港,让我们躲避生活的暴风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保护着我们。

即便如此,父母也无法将我们与世隔绝,世界从各个方向朝我们扑来。1962年,罗伯特15岁,埃米14岁,乔恩13岁,最小的贝丝11岁。一天,全家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天空突然出现一束白光,吓得贝丝尖叫道:“天啊!看窗外!”

我们都跑到饭厅去看,夜晚的天空,只见一道闪电变成愤怒的橘色,又变成血红,再到深紫,最后变回黑色。当时,我们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过后才知道,我们看见的正是原子弹在太平洋横空爆炸的场景。▲ 爸爸、罗伯特和埃米(分别是3岁和2岁),当时我们一起去听妈妈的演唱。爸爸常常用他的大手掌保护我们。不过请注意,此图中他手里还拿着烟,他很爱我们,但就是戒不了抽烟这个坏习惯,最后死于肺癌。

第二天,当地报纸报道了美国正在进行核试验,其中一项试验就是在圣诞岛(一个位于夏威夷南部的珊瑚岛)上进行的。当时的情景就像是有人在天空里泼了鲜血。本地报纸的描述更形象:就像有人撕裂了动物的咽喉,让鲜血染红了天际。据记者描写,刚开始,血是鲜红的,还冒着泡,因为动物还没有死,血中还有氧气。随后血变凉,逐渐凝结、变厚,从暗红色变成深紫色,然后由深紫色又变成黑色,最后从一片漆黑中又闪现出闪烁的星星。

岁月,以及我们亲眼见证的核爆炸,决定了清崎一家的命运。1964年,拉夫和玛乔丽辞掉工作,自愿加入肯尼迪总统的和平卫队,这使得家庭收入锐减。两姐妹加入了和平组织,学校和大街小巷都有她们抗议越战的身影。两兄弟则自愿参加了越南战争,乔恩加入了空军,罗伯特加入了海军。

有意思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保卫和平而战。

从儿时起,尽管我们是一母同胞,但彼此之间却很不一样。任何人只要看一眼,就能发现我们之间的差异多过相似。

这种差异,比西装革履的罗伯特·清崎和穿着道袍的妹妹站在一起产生的反差还大;这种差异,比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间的对比还大;这种差异,比参战和维和、稀少和丰富、问题和答案之间对立的矛盾还大,还深远。

第二个家庭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那是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找到归宿,得到理解和快乐之所。我们知道,精神家园中有纯洁的爱,在这里能找到我们在生活中已许久不曾得到的内心满足。

精神家园是我们真正的家,在这里能发现真正的自我,并能学会宽容和欣赏。有很多条路都能带你通向精神家园,如婚姻、教育、信仰、职业、朋友、老师,甚至是危机和绝望。

在婚姻中找到精神家园,就是要找到你的灵魂伴侣。人生最大的幸福就在于能找到另外一个人和你分享生活。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离婚率很高,离婚的理由更是多种多样。一个人的人生是孤独的,但如果结婚的对象并不是自己的灵魂伴侣,结婚带来的只会是更多的孤独和空虚。爱你的配偶和爱你的灵魂伴侣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很多人都在寻找他们的第二个家庭——精神家园,不过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找到。▲ 埃米·清崎和罗伯特·清崎。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的故事,两个人生于同一个家庭,通过知识和自我发现,以并行却截然不同的道路寻求信仰、金钱及快乐。本书也是我们支持彼此去寻找各自的精神家园的故事,尽管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存在很多分歧和矛盾。

本书还是一本关于寻找自己精神导师的书,生活里有很多老师,但精神导师并不多。

当精神导师触碰到你的心灵,打开你的思想,你便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活佛触碰了埃米的心灵,她就去做了比丘尼,法名丹增。巴克明斯特·富勒博士触碰了罗伯特的心灵,他便找到了一条通往理解、教育和答案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都不突出。然而,一旦精神导师触碰了我们的心灵,打开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就会变成优秀学生,学习我们生而想学的知识。现在,我们是非常努力的学生,努力发挥我们的天赋,而这种天赋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难以发现。

失去父母的孩子们被称做孤儿。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很多精神孤儿在寻找精神家园。对很多人来说,这将是一辈子的旅程。有些人已经找到了精神家园,知道自己的旅程已经结束,知道自己已经找到精神家园,能让自己非常满足地度过幸福的一生。

精神孤儿常常很积极地参加那些接受并尊重他们的组织。很多人参加教会组织、爱国组织,或者环保组织、动物保护组织之类的专门机构,这类组织能让他们的孤独找到安慰。还有些人成为各种运动项目的铁杆粉丝,为自己喜爱的运动员欢呼呐喊,以此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人类生来就有寻求归属与爱的基本需要,对于那些没有找到灵魂伴侣的人来说,他们非常想找到一个地方,一个他们称之为家的地方——精神家园。

很多人为了金钱和安全感去大机构工作。哪怕是在孤儿院这种机构工作的人都不是因爱而来。社会的雇佣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的社会强调服务、忠诚和归属。而现在,一些人在周日晚上一想到下一周的工作就会有恶心的感觉。对于很多人来说,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就是他们想逃避生活。他们没有发挥自己的天赋,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没有感受到这种天赋。

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不适合自己。

所以,这些人尽管平日里十分忙碌,而且身边也有很多朋友,他们还是会觉得很孤独。工作之余,他们会去教会寻求心灵上的满足,在某个组织里寻求精神家园,以期找到他们出生及生存的意义。今天,越来越多的教会成员就反映了人们寻求精神家园的需要。▲ 很多人都愿意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去寻找精神家园,但却始终没能找到。还有很多人感觉空虚和寂寞——在生活中游荡,就像精神孤儿,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他们常常问自己:“我的生活有意义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芭芭拉·埃米·清崎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比丘尼。不过,一旦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她就会选择放弃物质财富,去过一种极其节俭的比丘尼生活,只为追求精神财富。▲ 在拍摄这张高中毕业照的时候,埃米根本想不到她的未来是怎样的。

当治病所需的大额医疗费用和她的经济状况相冲突时,丹增这才发现自己所处的两个世界发生了碰撞,光靠意志力已经无法激励或是引导自己。她发现,极其节俭和让自己处境危险是有区别的。

不管你承认与否,当危及生命的疾病出现并由此产生了巨额的医疗费用时,金钱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这个虔诚的女人,饮食清淡、精神高尚,生命却发生了危险。同时她还得考虑,一直在努力奋斗,但生活道路却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哥哥怎样才能理解她的困难,向她伸出援助之手。

在解决修行生活、医疗债务,以及未来的医疗保险三者之间的冲突时,丹增不仅找到了可行的方法,还总结了几点有趣和清醒的结论。这些结论使她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她有勇气作出改变。

罗伯特·清崎也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老师。在高中时,由于不会写作,他曾两次英语考试不及格。而今天,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译成多种文字并被广泛阅读。《富爸爸穷爸爸》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稳居了近7年时间,历史上只有2本书能上榜那么久。

罗伯特在参加海军时初遇自己的精神家园,他追随富爸爸——他的好朋友的爸爸,并在富爸爸的指导下学习财务和投资时再次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 年轻时的罗伯特。

1981年,罗伯特遇见了巴克明斯特·富勒博士——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天才。从此罗伯特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富勒博士告诉罗伯特,慷慨能使人致富。在这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罗伯特创立了富爸爸公司。海军陆战队和富爸爸公司都充斥着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对其成员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从而帮助他们找到精神家园,完成他们天生的使命。

你找到你的灵魂伴侣了吗?你找到能带你通向精神家园的精神导师了吗?你找到你的精神职业了吗?换句话说,你的工作是否就是你的人生使命呢?

这就是这本书的主题。

这本书也写了两种旅程。写了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两个生于同一个家庭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人,支持彼此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过他们本该过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证明了人类精神的潜力是多么强大,强大到超出了共同的原生家庭环境带给他们的影响,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实现各自的生活追求。

这本书写了很多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故事都是由核爆炸引发的,核爆炸让罗伯特·清崎和丹增改变了信仰。富哥哥富妹妹写下了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不同的人生哲学,但寻求的却是同一个问题的答案。这本书写的就是追求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价值。

富哥哥富妹妹的故事描写了两个对立的世界:物质与精神、战争与和平、问题与答案。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生命如何在更高的精神力量下分离,然后又重新皈依在一起。

作者序(一) 罗伯特:关于爱和金钱

人们常说:“不要谈论宗教、政治、金钱和性。”众所周知,这些是很有攻击性也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几乎每个人对这类话题都有属于自己的、很感性的、很个人的观点。本书却背道而驰,讨论的却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话题:金钱和宗教。

2006年夏天,我和妻子金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坐飞机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去参加一次佛教聚会。我和妻子是受妹妹埃米·清崎之邀,她则以她的法号丹增·卡雀参加此次聚会。

我和妻子金都不是佛教徒,我妹妹埃米以前也不是,至少在我们年幼时她还不是。清崎家的四个孩子从小都是作为基督徒养大的。但埃米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皈依了佛门,取法号丹增。如果你认识童年时的埃米,你绝不会想到有一天她会成为比丘尼。

至少我从没想到会这样。

我们的司机把轿车停在吉布森剧场门口。一路上都是和我们一样来参加聚会的人,绵延了好几英里。我所说的“人群”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嬉皮士、雅皮士、技术工人、城市地痞及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人。人群里还有各种种族和肤色的人。我们还看见很多怪异、很多保守的发型,还有光头,和我妹妹一样。大家的衣服也很有趣,有些看起来就像是从教会廉价商店买来的,还有些又像是从附近极为奢侈的罗迪欧大道买来的。

司机刚把车停在剧场门口的时候,我开始觉得很不好意思,感觉自己不合时宜。司机为我们打开车门,让我和金下车,车外满是拥挤的人群。

豪华轿车开走了,我和金被人潮淹没。我们完全不知该往哪走。我妹妹正在后台忙着,没时间来接我们,我们只知道有人会拿票给我们。这时,有一个欧洲修道院的修女,剃着光头,身着勃艮第长袍,过来迎接我们。她带我们绕过人群,走到一个侧门,此门专供重要人士出入。没过多久就有人带我们入席,坐在前排的中间,和一些好莱坞名流坐在一起。金的旁边便坐着好莱坞女明星。

观众们纷纷入座,剧场里的灯光淡了下来,观众也静了下来。当幕布拉起的时候,我惊觉竟是我妹妹走上幕前,介绍此次活动。此时我才知道她是这次聚会的组织者之一。

聚会快结束时,另外一位比丘尼把我和金接到后台。在那儿我才看到妹妹,她站在两条很大的舞台幕布中间,神采奕奕、满面笑容,并示意我们过去。我们兄妹上一次见面还是几个月以前。我们朝她走去,虽然还有一定距离,却已经感觉到她的热情和关爱。

我们是第四代美籍日本人,家中有四个孩子。我们的先辈在19世纪80年代来到夏威夷,在糖场和菠萝种植园里劳作。尽管我们是在两种文化背景下长大,又是美籍日裔的第四代,我却认为我们更像美国人而不是日本人。我们的父母会说日语,几个孩子中却没一个会说日语。

大家都知道,生于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往往也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双胞胎也会在性格、气质和兴趣上有所不同。清崎家的四个孩子就很不一样,包括我的妹妹(芭芭拉·埃米·清崎)。埃米是她的本名,也是我们儿时用的名字。过去,她一直是个很善良、很开朗活泼的人。现在的她更是如此。事实上,我想说“她是我所认识的人里面最有爱心、最乐观的人”。

而我正好与她相反。我当然也有友善的一面,不过常常是假装出来的。埃米总是愿意妥协,避免冲突,我却喜欢与人争论。越南战争期间,我妹妹致力于和平,我却参加了越战。

下图是我们家四个孩子中的三个:埃米,弟弟乔恩——清崎家的老三和我。此图也预言了兄妹三人的未来道路。几年后,乔恩参加了空军,我参加了海军。我们都参加了越南战争。两个妹妹,埃米和贝丝致力于和平工作,我父母加入了维和部队。▲ 美国夏威夷岛的地图。图中标示的希洛就是清崎兄妹长大的地方。帕哈拉是其爸爸拉夫和妈妈乔丽相遇的地方,埃米是从那里开始她的佛教徒生活的,那儿也是罗伯特最后一次遇见富勒博士的地方。

我早就知道妹妹当了比丘尼,但除此之外,对于她平时做些什么事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我完全没有概念。我只知道多年来她一直都在寻求自己的生活和道路。她是一位生长在西方社会的亚裔,被灌输了基督教观念,而且还是一位单身母亲,这一切对她来说并不容易。作为她的哥哥,我为妹妹终于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而高兴。通过爱的力量,妹妹发掘了她的潜能。她已经完成了自己最大的心愿:成长为天生就该成为的人。▲ 罗伯特、埃米和乔恩。

成功不一定代表我们能成为天生就该成为的人。完成了大学学业也不一定代表我们成为了天生该成为的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比如当了律师或医生,也不代表他们正在从事他们本该做的事情。在金钱方面也一样,你富有不一定代表你成为了天生应该成为的人。

妹妹成为了比丘尼,这也并不代表她已经成为她天生应该成为的人。成为你天生就该成为的人,并不能用成功和成就来衡量。成为你天生应该成为的人,意味着你重新发现自己的道路,再皈依到那条路上。

这里强调的是生命的旅程,而非终点。

我曾参加过一位基督传教士主持的礼拜,他曾经说过:“我们既然被授予人肉之躯,这就说明我们既有人性也有灵性,有些人的人性超过灵性。”他继续解释说,“人生来就是有缺陷的,而灵性却没有。人会变老,而灵性则会进步。”

他又说:“人最终会死去,灵性则不会。人需要工作,灵性则有其使命。”听他这番宣讲的时候,正值我二十多岁,刚从越南回来。我在战场上经历过无数次的出生入死,所以他的一番话令我感慨万分。在越南,我见到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解释的事情。就像另一个也参加了越南战争的同学所说的:“我能活下来是因为那些视死如归的人一刻也没停止战斗。”在越南战场上,我明白了躯体和精神的区别,就像那位传教士所定义的人性和灵性的区别。自从我被这种精神所震撼,我便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自己了,我已经蜕变成为全新的自我。

显然,人性和灵性、躯体和精神之间的差别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一旦你不再畏惧死亡,你便获得了新生。这些转变带来的问题就是,我很难再去容忍那些害怕超越的人、那些畏惧死亡的人、那些害怕犯错误的人、那些害怕被批评的人、那些活得保守的人、那些不去追求更丰富更完美生活的人。

1974年,我离开海军部队,重新回到文明世界。那时我在军事环境下几乎待了整整10年。那年,我在檀香山的施乐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开始接受销售培训。对我来说,学习销售是件恐怖的事情,不过我知道自己能学会克服恐惧,从而学习一门新技术。既然我能学会飞行,学会在战场上存活下来,我也能学会销售。

我也知道,终有一天我能学会当一名实业家。

1974年,我开始注意到:商界中的很多人人性多过灵性,他们更重视躯体而不是精神。我发现很多商人喜欢说:“这个我做不了。”“这个任务太难了。”“如果钱多一些我倒是可以这么做。”“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呢?”“万一犯错误了怎么办呢?”“这个我可受不了。”“你能不能再给我延长一些时间?”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海军部队是绝不能容忍的。在战斗中,如果我的长官下命令说:“搬出整套机关枪。”我们可不能说:“要是我因此受伤了怎么办?”“我今天不太舒服,连一天假都没请过,换别人去吧。”我们只能说:“遵命,长官。”

即便我们服从了命令,而且活下来了,我们也不能自吹自擂,我们只能遵守纪律,简单地问一句:“接下来我们该完成什么任务?”

军事和宗教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纽约的军事学院,我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记住美国海军商学院的命令。在海军部队里,命令比生命更重要。

在宗教里面,虔诚的教徒被称为担负使命的传教士。可惜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只是在完成工作,而非使命。大部分人工作只是为了获得金钱,传教士工作则是出于精神的感召。在2006年的这次聚会中,当我看到妹妹站在台上主持此次活动,身为她的兄长,此刻的我是骄傲而快乐的。因为我知道妹妹成为了她天生应该成为的人。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之路,也许这条路她以前就走过。她找到了她的精神家园——再一次的。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家有四个孩子,而且这四个孩子都很不一样。我怀疑,我们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使命,我们这一生有不同的奋斗目标。我的弟弟乔恩是个机械方面的天才。小时候,他就常常带一些旧的收音机、钟和发动机回家,花上几个小时来修理。现在,他在檀香山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的物业管理处任职,他的工作职责就是保证财物得到妥善保管并能正常工作。我和乔恩就很不一样,如果你放一把螺丝刀在他手里,他会把它当做工具。如果你放一把螺丝刀在我手里,它则成了武器。他拿起锤子是把东西修好,我拿起锤子则是把东西锤坏。

我最小的妹妹贝丝天生就是个艺术家。还在读书时,她便显示出在艺术方面的天赋,不论是绘画、制陶,还是编织,她都做得很出色。她的天赋很早就被发现了,所以在大学时她选择了艺术专业,一直读到硕士毕业。现在,贝丝在新墨西哥州的圣菲从事艺术工作。她制造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创作品。她是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我怀疑,她宁愿饿死也不会把自己的艺术作品拿到商业化的批发市场上批量售卖。

与贝丝相反,我则钟情于百分之百的商业化。我喜欢批发市场,希望我的商品能大量生产。我希望自己的书能在巴诺连锁书店、亚马逊、沃尔玛、博得斯、好市多均有销售。我希望看见这些书位居世界各地的畅销榜。我宁愿卖书,也不愿挨饿。

2007年之前,我都是自己过自己的,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和弟弟妹妹很少接触。我活在我的世界里,他们活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很少碰面。2007年,我突然意识到我们都已长大成人了,我突然很想知道我的弟弟及两个妹妹过得好不好?经济状况如何?身体如何?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会不会需要我的照顾呢?尽管他们从没向我要求过经济上的帮助,但是我们都在一天天变老,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还能健康长寿。

2007年,我发现妹妹丹增需要动心脏手术。她的动脉不畅,需要3个支架才能保持血管畅通。几年前,她得了癌症,花去了一笔钱,所以她的医疗保险不够用了。保险公司不愿再为她支付心脏手术的费用。

我之前并不知道她得过癌症的事情,她也从没对我提过。她在西雅图一些朋友的帮助下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又面临心脏手术,她确实需要帮助。

妹妹的病情深刻地触动了我。在四个孩子中,这还是第一次有人面临危及生命的病症。我们的父母早些年便去世了,父亲在71岁时死于肺癌,他抽了大半辈子的烟。母亲则是在49岁时死于心脏病。作为家里的长子,也是经济上最宽裕的一个,我觉得自己对弟弟妹妹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在于我是一个有良心的哥哥。在主日学校,我学到了这样的话:“难道我不是弟妹的守护神吗?”

丹增身患癌症,这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如果你是个富人,美国对你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国家。可如果你是个穷人,美国对你而言则是个很无情的地方。来看看我妹妹这辈子,她是四个孩子中唯一一个没有自己房产的人。尽管年近六十,她却一直都在租房子住。她是一位比丘尼,没有足够的钱买房子,何况她还住在洛杉矶地区。比丘尼只能得到很少的养老金,为此她又做了一份工,来维持日常开支。

金和我寄了些钱给丹增做心脏手术。我们还告诉她一些投资理财的信息,给她在亚利桑那州买了一套公寓。尽管丹增不住那儿,至少目前不住,但她能靠那套房子收到一些租金,知道自己也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丹增这次危及生命的病痛让我从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思考了一些自己以前从没思考过的问题。如果她没有更多钱或者更多保险金来支付这些额外的医疗费,结果会怎样呢?如果她这次生病需要源源不断的钱来治疗,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她生活不能自理了,结果又会怎样呢?我是不是难辞其咎?

很明显,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的妹妹多年来一直坚持吃素,她尽了最大努力来过一种简单的、没有压力的生活。她以宗教为治疗手段,不抽烟、不喝酒。

而我恰恰相反,我吃肉,抽雪茄抽得很凶,我越有压力过得越精神。你去问大多数医生,他们都会告诉你我才是应该得癌症和心脏病的人。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当然我也有健康问题,我有先天性的心脏衰弱,这是妈妈的风湿热遗传给我的,为此我差点不能参军。我也需要支付预防性的医疗保健费用,这部分是医疗保险体系之外的费用。

我尽可能地远离医生和医院。我宁愿去找按摩技师、自然理疗师、针灸师,或者跑到外国去找那些被禁止在美国行医的医生。我重视健康,却拒绝医药。如果你没钱,就很难拥有健康。维持良好的健康是昂贵的。

我在想这些关于爱、家庭和金钱的问题时突然意识到,我们家目前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全世界的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即使是在美国也一样。2008年,7800万美国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开始享受社会保险,很快,他们也要享受医疗福利。我在想,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如何能够承担7800万走向衰老的婴儿潮时期的美国人的各项支出。他们将在医疗和生活上越来越依赖政府。如果这7800万人中的每一个人每月需要政府支出1000美元,那么,政府每个月需要支付780亿美元。

谁来支付这笔钱呢?针对政府不负担的部分,如果家庭也负担不了,那人们该怎么办呢?在主日学校,我学到了一个道理——给人一条鱼只能养活他一天,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点智慧我很赞赏,但我们的政府似乎更相信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学校并不教太多财商知识的原因。

虽然我和妻子金的收入足以负担我妹妹长期的医疗费用,但我还是想帮助她学会自己“捕鱼”。毕竟,我是一个商人,很商业化。我处于一个大规模市场,我经营的富爸爸公司就是教人们如何“捕鱼”的。在金钱方面,我虽然也支持慈善事业,但我不赞同直接进行金钱援助。我认为,给穷人金钱只会让他们长时间地处于贫穷。就像我的富爸爸常说的:“金钱并不能治愈贫穷。”

年轻的时候,我有两个爸爸,他们都会给我一些建议。我的穷爸爸就是我的生父。他受过高等教育,人很聪明,但是他在经济上很困难。我的富爸爸是我最好的朋友的爸爸。富爸爸8年级都没读完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实践他的想法。我的富爸爸曾经说过:“我越实践,我的头脑就越好用;我的头脑越好用,我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所以,与其给妹妹更多钱,不如帮助她学会“捕鱼”。学会如何赚钱便是我决定写此书的原因之一。本书就是教你如何赚钱。这是我和妹妹分享我毕生研究成果的方式,研究如何成为商人。我有信心能指导她成为百万富翁,如果她自己想要赚那么多钱的话。她是一名比丘尼,她的信仰没有要求她一辈子清贫,其他很多宗教就有这个要求。

当我问她是否想成为百万富翁的时候,她只是笑了笑:“目前,我只希望有能力付清我的医药费。”

我写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爱。我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爱。我拥有很多爱,感谢上帝眷顾,我和金的婚姻很幸福美满。

金是我的灵魂伴侣。就像妹妹对我的爱一样,金也很爱我。但是,我想要得到一种更深沉的爱,这种爱闪耀着欣喜和幸福的光芒,妹妹在她的生命中曾经拥有过这种欣喜和幸福的爱。作为一个商人,如果我能给予妹妹创造她所需要的金钱的能力,这对我而言将是一个莫大的成就。同时还能为我带来更深沉的爱,这份爱的礼物叫做生命。

以上就是我写这本书的两个原因:首先是出于爱,其次则是金钱。

多年前,战争的爆发让我和妹妹分离。当我们再次相遇时,似乎我们一直都是在追随上帝,但同时我们又都不清楚上帝是否真的存在。这本书更多的是在为我们指引人生路——寻找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精神家园、灵魂伴侣和家庭。

这本书可能会与许多宗教信仰有冲突。我知道,鼓励妹妹“商业化”可能会冒犯很多人,特别是那些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的人。我个人并不认为金钱是邪恶的。金钱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赚钱的方式才是罪恶所在。比如,我为了钱去抢劫银行,或者为一家杀人公司工作,或者为污染型企业工作,这些赚钱方法才是罪恶的。不过对我来说,钱只是钱,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要钱,也不愿挨穷。

我不认为上帝给穷人的爱比给富人的多。我不认为穷人死后上天堂,而富人死后都下地狱。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机构不教人们财商知识才是残酷的和罪恶的。每当看到人们在贫困线上挣扎我仍然会心痛,因为这让我想到我的爸爸和妈妈。假如给穷人金钱便能解决他们的问题,那我一定会给的。事实上,授人以鱼效果甚微,所以我选择金融培训作为我毕生的事业。这也是我创立富爸爸公司的原因。

在主日学校里,基督最后的留言告诉我们:“原谅他们吧,主啊,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遗憾的是,在现实世界里,在金钱世界里,没有人会原谅你的无知。在这个世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世界便会给予你严厉的惩罚。妹妹的病情就是金钱世界给予她的巨大打击。我想给她帮助,教会她“捕鱼”。

当我开始思考给予而非收获的时候,我就变富有了。

我在主日学校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先给予,然后你才会有收获。”我发现,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往往都是因为专注于收获而不是给予。如果想要得到更多,你必须先做到给予更多。我妹妹想要成为百万富翁,所以我必须先教会她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她的天赋。

妹妹的信仰并不宣扬对上帝的忠诚,但她教会了我很多事情。例如,如何过得更有爱心、更丰富。我信仰上帝——美国的印第安人称之为神灵。当我不再只为了自己赚钱而工作,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变得更富有而工作之后,我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改变。

这也是本书的核心精神。这本书讲到了大部分人所面临的困境,讲到了做人与甘为行尸走肉之间的挣扎,讲到了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差距,还讲到了善良和心灵的力量,这本书的宗旨是带领我们寻找精神家园,去追求我们天生就该追求的生活。

作者序(二) 埃米:身体好,精神好

我生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族。

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大家族、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在二战后振作精神,重新开始。尽管整个世界经历了这么多的战乱,人们充满了对战争的愤怒和仇恨,但是每个人对生活还是抱着很高的期望,期望能重建家园,开始新的事业,创造新的财富。

我们的父母当时还很年轻,他们头脑灵活,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新的家庭生活。罗伯特、乔恩、贝丝和我,就是在他们满怀希望和信心的情况下出生的。在父母的深爱中,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并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欢乐,就像任何一个孩子的出生给自己的家庭所带来的欢乐一样。我们的曾祖父母当时在美国也有了新家,他们对曾孙的出生特别骄傲和期待。罗伯特是父亲家族的第一个曾孙、孙子和儿子,他的出生令大家激动不已。

我在一年后出生,乔恩又比我晚一年,贝丝又比乔恩晚两年出生。生活从此变得忙碌……忙碌、杂乱,而且充满挑战性。我们几个在童年时经常生病,当时的家庭收入很少,父母总是睡眠不足,生活因此变得艰辛和劳累。

一开始,全家人对家庭生活抱着很大的希望,期待着实现梦想。渐渐地,这一切却面临着考验,生活的压力使我们喘不过气来,并摧毁了我们的梦想。我们经常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措手不及,我们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的反应让我想起在收容所工作时遇到的一位主妇。她的丈夫正奄奄一息,即将丢下她及年幼的孩子,她对我说:“当初可没有想到会是这样。”

我们出生、成长,最终面临死亡,这个过程是不可回避的。在生命的旅行中,我们还会遇到疾病和衰老。组建家庭、养育孩子,生活原本就会为我们带来各种痛苦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生活,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社会当然会支持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才会满怀信心地开始。但是,现实生活总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拍拍我们的肩膀,提醒我们生活的本质。▲ 这张全家福是在祖父在毛伊岛开的照相馆里照的。从左到右依次为:埃米、玛乔丽、乔恩、拉夫、贝丝、罗伯特。埃米很喜欢这张照片,因为她觉得和妈妈还有贝丝穿亲子装很有意思。妈妈耳朵上还戴着爸爸用西印度轻木给她做的漂亮耳环,当时一家人特别亲密。

我们的父母一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边努力工作,而我和罗伯特——就像每个年轻人一样——怀着我们的计划和梦想启程出发。

我走上了精神追求的道路,不过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不能忽视健康和财富。这本来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因为佛家强调的四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即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命是短暂的,我们都要面临生、老、病、死,这是生命的真相,我们必须为此作好准备。然而,我并没有这么想,我以为只要认真地实践并听师父的话,生活应该就会很美好。所以,当我患上了癌症、心脏病之后,我听见自己内心默默的呻吟声:“这是不公平的。”

这是我自己天真的想法,老师一直这么跟我说,罗伯特也这样告诉过我。我一天天变老,身体越来越差,医药费也越来越高,由于年轻时没有规划好医疗保险费用,我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我看到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婴儿潮时期的人,今天也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罗伯特常劝我:“管好自己的事情!”罗伯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管好你自己的生活——好好活着,规划好自己的未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我自己的简单世界里,我也应该管好自己的事情,好好过日子。在咨询个人保险业务时,我常被别人拒绝。因为我以前腿部有过水肿,虽然问题并不严重;另外,我以前还摘除过淋巴结,现在想看看癌细胞是否已扩大到其他部位,其实没有。不过,我也没去找过我以前签约投保的保险公司,我也没有仔细研究过保单。在忙了这些年之后,我只想快点回去好好休息。我认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的病总会好的。

我没有为自己安排一个更好的健康保障计划,也没有一个好的退休计划。我过着比丘尼的修行生活,每天做些日常琐事,为他人提供服务。多年来我一直都是这么过的。我做了很多事情,也学到了很多,但是这个体系突然间崩溃了。

与罗伯特一起工作使我的眼界开阔了很多。“纠正航线”这个过程很重要,很愉快却也很艰难。当我们突然醒悟,意识到一些不健康的方式和生活的盲点时,我们可以固执己见怨声载道,也可以下定决心作出改变。我自己则是经历了这两种反应。由于我的某些习惯根深蒂固,改变的过程也是忽快忽慢,不过改变的决心驱使我不断前进。然而,也有很多次我晕晕睡去,想要回到老路,毕竟改变旧习惯是很艰难的。

我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得到足够的医疗保险,同时还要改变僵化的头脑、改变思维和生活方式。生活这个游戏并不简单,也不公平,我们在这个游戏里面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做这场游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在罗伯特主持的一次研讨会上,我们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在持续几天的讨论会中合作。我们组有一个女人很聪明、很漂亮且很成功,她很清楚罗伯特所谈到的这些概念,而且她还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这点。星期六的时候,罗伯特邀约我们去一个他之前曾经告诉过我们的地方,还让我们穿上自己今后再也不愿意看见的衣服。我们都很好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结果我们来到了一个游戏厅,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这个地方只有我们几个人。在一场游戏中,每个组都需要防范其他组抢走本组的锦旗。游戏厅内有障碍物、沙坑,还有些我们可以躲起来射击或做掩护的地方。我们身着防弹服,戴着头盔,所以我看不太清楚周围的情况。头盔遮住了我的眼镜,周围看起来雾蒙蒙的。我们在黑暗中激战着,闪光灯不停地闪耀着,很是让人讨厌。罗伯特让我们火拼了。

那个很成功的女人在研讨会中一直都很骄傲、很自信。然而,在这个游戏里面,她背部受伤,独自在一边哭个不停,她啜泣着:“他们不公平。”我们听见罗伯特在房间的那一边喊道:“生活本来就不公平!”

我们组没有好好合作,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着想。回想起来,我们本来可以相互掩护、相互帮助,但是每个人都想成为焦点——自己拿到锦旗,我们没有合作策略。

很多因素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产生微妙的差别,我们不曾关注的细节也会时不时地突显出它们的重要性,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认真学习和工作,却忽略了我的健康和财务,每一次迟疑的时候,我头脑里就闪现出罗伯特的规劝——“管好自己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之课要学。

做完心肝血管成形手术之后,我就不断在与保险公司、医院、医生进行交涉。最后我负债一万七千多美元。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之前在匆忙之中选择的那家保险公司又来找我了,在我动完手术一年半以后又来翻查我当年的文件,重新检查那份我已经付过的账单。保险公司又要收我8000美元。我觉得要么是这家保险公司不清楚自己的保险条款,要么是他们想再从我身上多挤点钱出来。

罗伯特和金帮我付了第一次的账单,给了我10000美元,所以我不用担心还钱,也不用贷款。不过罗伯特并不想直接送钱给我,他常常说一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场病及随之带来的巨大债务给我上了沉重的一堂课,让我清醒,让我知道要“管好自己的事情”。

为了管好自己的事情,我努力做好自己的传道工作,并照顾好自己。我的世界一直是以佛为中心,好好修行和研习佛法,不过现在这个世界要扩大了。我开始着手为自己的21世纪打造出更有活力、更可行的修行之道。

前不久,罗伯特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一个故事。有人询问他有关不景气的经济和股票市场的事情,想知道该怎么做才好。罗伯特告诉他们:“还是储蓄靠得住。”

答案是:“存款全用完了。”“那就好好工作。”罗伯特回答说。“我没有工作。”“那你就惨了。”

尽管听起来很残酷,但罗伯特说的却是事实,未加粉饰的事实。他认为生活的底限是,你至少要能养活自己。

这也正是我的生活现状。我在60岁的时候不得不重新开始找工作,不得不“管好自己的事情”,想办法自己照顾自己。罗伯特说,婴儿潮的那代人里面确实也有很多富翁,但同时也有许多依靠福利生活的人,还有很多依靠打零工过日子并入不敷出的人。我们的生活处境首先是由我们的态度决定的,其次便是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导致的结果。这种情况持续几年之后,你就会彻底明白什么叫现实。

做人的好处就是:我们还有改变的机会,我们不会总是陷入困境,我们的思想是有活力的,可以创造出变化。即使是和收容所里身患绝症的病人在一起,我也告诉他们:“你的思想是强大的,充分利用你们的头脑吧。不要总是想到‘要是我能活着看到……那该多好啊’,或者是‘我真应该……’或‘我真怀念……’。”

在生命的尽头,我们其实可以这么说:“希望我的家人都幸福快乐!”“希望我的孩子们都事业有成。”“希望我们的领导都心怀天下!”“希望世界和平!”

与读者共同分享我和罗伯特的经历,是因为生命不仅仅是一段身体的旅程,也是一段精神上的旅程。我们的生命不断地在寻求一种外在的生活,同时又与我们内心的旅程和心灵的需要相互编织缠绕。

本书的描述是在学习社会经验及探寻精神导师这两种方式的对照下进行的,两者均能给予我们安宁,为我们的生活指明方向。我们俩的求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每个人的求索。我们是在寻求有意义的、有归属感的、成功的和被人理解的生活,是在寻求满足与和平。通过与我合著这本书,罗伯特说他对善良—— 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的内心保留着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善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要更加勇敢。就像通往天国的旅行,写这个故事的过程也是我追求勇气的过程。在写下这本书与读者分享生活和旅程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勇气。罗伯特通过勇敢地涉足这一未知的全新领域(与他的妹妹合著这本书,分享他的精神旅程),开始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更多的善良。第1章出生的历史时代

每一代人都是他们出生的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幕布被揭开,我们能看出人们身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故事是如何影响并塑造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和重大决定。

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一代人深受战争和随后的大萧条的影响,这代人眼中的新科技就是收音机。二战中的广岛和长崎被炸毁了,世界进入了核时代。在政治上,经济大萧条为我们带来了社会保险和医疗福利,给国人灌输了政府应该终生照顾自己的国民这一概念。

如今的这一代人——伊拉克战争的一代,正好生活在2001年9月11日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下。他们面临互联网泛滥、亚洲大国崛起、石油危机、全球变暖和国际恐怖主义。今天这一代人还面临千年的圣战、政府的巨额负债,还要为从二战那代人起沿袭至今的社会保险和医疗福利买单。伊拉克战争的这一代人需要解决很多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

婴儿潮的那代人——越南战争的一代,出生在冷战时期。在那个时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能在几分钟之内将整个世界摧毁,并毁灭全人类。所以这一代人时刻生活在这种恐惧之中。苏联在古巴的岛上安置导弹,为自己发动袭击提供便利——这种便利可以用分钟计算。于是肯尼迪总统封锁了古巴。海面封锁把我们带到了战争的边缘,但是这样却阻止了一次可能的全球的核战争和整个人类的灭亡。

婴儿潮的那一代人眼中的新科技就是电视机。在20世纪60年代,这些人看《艾德苏利文秀》里披头士的表演,电视就像是他们钟爱的一道大餐。有时,他们也在起居室里面看他们深爱的肯尼迪总统被刺杀的情景,看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看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的竞选活动等。随着越南战争的升级,婴儿潮这一代人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顺从地走向前线参加战争,很多人烧了自己的征兵通知书,推崇嬉皮士的生活方式,在自己喜爱的酒馆里上台表演,他们不愿接受父辈们追求的信念。

婴儿潮的这代人也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一代,从大学时期戴海军花帽子、赶马车,一直到中年时拥有宝马车、穿宝姿时装、开私人直升机。婴儿潮时代的很多人都不满足于仅仅有一个栖身之地,他们往往会在阿斯本、毛利或法国南部再买上一套房子。

对于二战那代人,年龄是他们在职场上打拼的一种财富。而对于婴儿潮那一代人来说,他们拒绝接受父辈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他们要让全世界知道:现在是年轻人统治整个世界。到现在的伊拉克战争这一代人,这一观念则体现得更加明确。在今天的这代人看来,30岁就算老人了,尤其是在职场上。今天,很多二十多岁的人就已经成了亿万富翁,忙着将自己的网络公司上市。而很多他们的父辈——就是越南战争的那一代——还在艰难地为退休多存几块钱,而他们的祖父辈则在依赖社会保险和医疗福利的同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积蓄被上涨的物价冲销。

生于二战时期的那代人享有社会保险和医疗福利。可是,接下来的几代人是否还能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险和医疗福利?这还是个问题。

从婴儿潮那代人开始,贫富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美国的价值观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并演变成国际梦。与此同时,许多美国人却发现自己已经落伍了,没能继续在经济和生活方式上起领导作用。婴儿潮时代的很多人及他们的孩子都得工作一辈子——不是为了过得更宽裕,只是出于维持生活的需要。再过50年,美国将从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变成世界上负债最多的国家。不再有美国梦,只有再见美国派。

对于成千上万的人来说,美国不再是人间天堂,而且很快将会是人间地狱。

失去了经济上的安全感,再加上不断升级的全球竞争和日益上涨的物价,特别是医疗费用的上涨,这些问题的存在引发了我们对精神和信仰的关注,促使我们去寻找生命的答案,这个答案在我们的学校、教会、商界及政界都不曾提供。各个历史时代相互碰撞,合成一体,老问题需要新答案。事实上,老答案,比如社会保险和医疗福利其实就是当下很多问题的根源。

就是不同的时代、历史、文化与科技之间的碰撞为今天的历史下了定义。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答案,我们则无法改变未来。罗伯特:转折点

1962年的夏天,美国在圣诞岛附近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当时,我们家住在希洛——一个位于夏威夷岛上的小镇,在美国的最南端。

那天,爸爸妈妈和家里的四个小孩刚刚一起吃完晚饭,正在黑白电视机上看《奥兹和哈里特历险记》。我们家从来不为看什么电视发生争吵,因为只有一个台。我们没有其他选择,没有VCR、没有DVD,电视也没有颜色。由于制作的电视节目很少,电视台每晚十点半就结束放映了,要看节目的话只能等到第二天早上七点。

正当我们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一道锋利的刺眼白光突然照亮了天空,照亮了整个起居室。在短短的一秒钟,明亮刺眼的白光暗淡了房间里的一切,包括电视屏幕。“那是什么?”有人叫道。“是有人在拍照片吗?”“刚刚那一闪是怎么回事?”

那个夏夜,一家人共同目睹了那一幕,那一幕令我至今难忘……就像46年前一样清楚鲜明。从此,埃米和我对于上帝、战争、和平、健康和金钱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幕对于我们的抉择、行为和未来都有很大影响。“天啊!看窗外!”

贝丝,我们的妹妹,也是最小的小孩,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走到窗边,每个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天哪!”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大部分美国人还在看着电视,我们一家人却站在我们饭厅的窗边看着天空,先是火热的橘红色,然后由鲜亮鲜亮的红色变为深紫色,最后又回归一片黑暗。▲ 《生命》杂志描述的圣诞岛各处进行核试验的形式和地址。

1962年的夏天,我15岁,刚准备上高中。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年龄相仿,都很清楚潜在的核威胁,以及和苏联随时都可能爆发的战争。对于窗外所发生的一切,我们也很清楚是怎么回事。尽管爆发核战争还是比较远的事情,至少是远离美国人的家门口,但我们还是在自家的前院围了一圈围墙。

学校里也有针对核袭击的演练。鸣警笛之后,我们就躲藏在桌下。还有一些家庭在自家的院子里建了庇护所,还举行聚会为新建的庇护所施洗。

我们清崎家倒没有建庇护所。

我爸爸拉夫·清崎在当地的民防系统担任领导,我妈妈玛乔丽是名护士,加入了美国红十字会。如果真的发生核战,他们都将积极参与战后恢复工作。

幸运的是,核战争没有爆发。不过夏威夷的希洛还是遭遇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包括巨大的海啸。20世纪60年代的某个晚上,突然袭来的一阵巨浪席卷了整个城镇的低矮处,夺走了50余人的生命。

希洛发生的自然灾害中还包括火山爆发。在二战期间,部队还曾引爆了一次巨大的熔岩流,希望在其毁灭整个城市之前转移它的流向。当时,我们还担心熔岩流出时产生的光会给日本人指路,引他们来袭击我们。幸好,大部分的熔岩都没有喷出来,从远处看根本没有危险。不过,后来有些熔岩流还是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对整个城镇造成了威胁。20世纪60年代,喷发的熔岩摧毁了木瓜树和兰花地,还有很多本地人的家园。

作为领导,我爸爸妈妈常常不在家,他们的职责就是在行政和医疗方面为市民提供服务。他们的服务范围很广泛,包括公共教育、医疗、涨潮、熔岩流、核战争等各种方面,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清崎家的四个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的,我们不只是谈论社会服务和公民责任,我们还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实践着公民责任。

可以说,他们是很好的榜样。

1960年发生海潮袭击的时候,父母整日都在为灾后修复忙碌着。我们家在山上,没有受到影响,所以他们对家人的安全很放心。我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在某天半夜把我摇醒,他说:“照顾弟妹们,镇上受灾了,很多人丧失了生命,我和妈妈这几天可能不回家了。”那时我刚13岁。

我们家一直积极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帮助,为他人服务。爸爸妈妈常常为社区进行志愿服务。他们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家、一个远离风暴的安全港湾,并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保护我们。

即便如此,父母也无法将我们与世隔绝,世界从各个方向朝我们扑来。▲ 我们在1959年搬到这个不太整齐的大房子里,当时爸爸担任了比格岛的学校督察。请看图左边那棵没有叶子的树,此树就是在火山喷发后掉光了所有的叶子,不过在第二年,它又变得枝繁叶茂。只用了一年时间便重新焕发生机,我们都认为应归功于火山灰。在这所房子里,我们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日子。每年我们都会把房子集中打扫一次,并邀请教育局的人参加我们举办的派对。

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这个世界让人兴奋、让人恐惧、让人困惑,同时又充满挑战。60年代在历史上被称为核时代,美国人也常以这个时代美国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特别是在太空计划方面。在这种爱国主义的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尽快改变太空核战争这一现状。不过,在新闻里听到核战争威胁的消息与自己亲眼见到核爆炸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躲在避难所里或蹲在桌子下并没有对我们起到多大的心理安慰作用。但是,对核战争的恐惧和疑惑却令我们对未来产生了很多疑问和怀疑。作为日裔,又是第四代美国人,我们还忐忑不忘发生在广岛和长崎的核袭击。

我总觉得什么都没意义,对生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我知道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只是我一个。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们半夜梦到核爆炸或者核冬季——这个词用来形容全球都被放射尘埃所覆盖。这个年代的很多人,即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都感到自己遗失了童年,对将来也是一片茫然。当你不确定是否还有将来的时候,很难对明天怀有憧憬。▲ 图为爸爸指着被海潮冲到饭店屋顶的两把椅子,这家饭店是我们家最喜欢的饭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