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教育:教育漫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2:31:15

点击下载

作者:(英)约翰·洛克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试读:

序言

洛克和他的《教育漫话》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他与大卫·休谟、乔治·贝克莱三人一起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法国的许多哲学家。

洛克在1632年8月29日生于萨默塞特郡的威灵顿村,一个距离布里斯托大约12英里的地方。他的父亲是一名地方法官书记的律师,母亲则是一名制革工匠的女儿。洛克的双亲都是清教徒。出生不久,洛克一家搬到了布里斯托南面的一个村子,洛克便在那里长大。

1647年,洛克被送至伦敦就读中学。毕业后,洛克接着就读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1674年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666年,洛克成为沙夫茨伯里伯爵的助手。1667年搬进了沙夫茨伯里伯爵在伦敦的住所,兼任他的个人医师。在此期间,洛克开始撰写《人类理解论》的草稿。

沙夫茨伯里伯爵是辉格党的创立人之一,对洛克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伯爵于1672年被指派为英国大法官,洛克随他参加了很多政治活动。1675年,伯爵政坛失势后,洛克只身前往法国旅行。到1679年伯爵的政治情势好转后,洛克又回到了英格兰。在这个时期,洛克开始撰写《政府论》。

1683年,由于被怀疑涉嫌刺杀国王的阴谋,洛克逃亡至荷兰。1688年洛克返回英格兰。不久之后洛克开始大量出版图书,包括《人类理解论》《政府论》及《论宽容》等。

从1691年开始洛克一直住在玛莎姆家中,健康状况不断恶化,1704年10月28日洛克去世,并被埋在附近的一个教堂墓区。洛克终身未婚,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洛克最知名的两本著作是《人类理解论》和《政府论》,其次是《教育漫话》。《教育漫话》是享誉世界的教育经典著作,也是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是洛克流亡荷兰期间写给友人讨论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的,在1693年得以出版。

全书的主题是绅士教育,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体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家长不要对孩子们娇生惯养,而应该主动引导让孩子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

第二部分论述德育。洛克认为,在人的各种品行中,德行应占第一位。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别人获得幸福。洛克指出,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

第三部分论述智育。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他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等,也要学点儿工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诱发学习兴趣。《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做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教育漫话》极为畅销。目前在全球至少出版了120版以上,拥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瑞典语、荷兰语等40多种语言的译本。《教育漫话》被后世公认为是可以媲美卢梭的《爱弥儿》的世界经典教育名著。在英国,该书被推崇为影响了英国整个19世纪的教育理论权威著作。

上篇 健康教育

第一章 健康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什么是幸福?我理解的幸福就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人的身体和精神只要一方面不健康,我们即使得到其余种种也是徒然。大体意思就是,不用心的人找不到成功的规律和方法,身体羸弱的人即使找到正确方法也无法取得成功。

就像拥有天资禀赋的奇才比较少见一样,身心生来就健康的人也很少。作为社会人,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接受的教育。人类水平的参差不齐便是不同教育的结果。

正如对于源头活水,只要人类改水道,那么水的方向就跟着改。所以,父母要找到正当的途径,让孩子的体魄和精神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我们先谈谈身体健康的问题。

第二章 关于健康教育的意见

物质决定意识,没有健康的身体何谈工作、幸福和成功?身体就好比数字“1”,其他的一切就好比“1”后面的“0”,没有“1”,有再多的“0”也组不成天文数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我所说的身体健康问题并不是医生如何治疗病人,而是说父母在不借助药物的情况下,怎样维护孩子本来健康的身体。不要娇惯孩子

要想保证孩子身体健康,我建议父母遵循下述原则:绅士对待儿女的方式应和农民对待儿女的方式一样。

有些母亲可能觉得这个原则有些残忍,而有些父亲而认为这太笼统,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孩子的身体都是因为娇生惯养而变得更加虚弱。

为了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我还总结了几种方法。不过,以下养育方法主要针对男孩,如果想要用在女孩身上,则需要有所选择。

第一点我想说的是,不论冬夏,孩子的衣服都不可过暖。以前,雅典人看见锡西厄的哲学家在冰天雪地中赤身露体,感到很奇怪。

锡西厄哲学家却反问雅典人:“冬天气温这么低,你们的脸怎么能抵抗住寒冷呢?”

雅典人说:“脸经常裸露在外面,所以早就习惯了严寒。”“那么,你把我的身体看作脸好了。”锡西厄人巧妙地答道。

细细想来还真是这样,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就能适应外界的一切。

这里就有一个例子,来证明习惯的力量能战胜过度的炎热。马耳他是欧洲最热的地方,整日闷热无风,很多人都黑得像吉卜赛人一样。但是奇怪的是,这里的农夫不怕太阳,他们在每天最热的时候还会照常工作,一点儿不怕太阳的暴晒。

这让我们了解到,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很多看来无法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于是,马耳他人为了让孩子能抵抗炎热,开始对孩子展开训练,让他们从出生直到10岁,都一直不穿衣服,一丝不挂。

在英国,有些人冬夏穿一套衣服,他们没感到不便,也没感到冷。可见我们对于风寒不必过于防范,孩子更要如此。

大自然给了孩子防寒的工具——头发,让孩子的脑袋可以免受风寒,所以孩子在白天运动时大可不用戴帽,晚上睡觉也最好不要戴。脑袋暖暖的,最容易引起伤风、头痛、发炎、咳嗽等疾病。冷水洗脚与冷水浴

我主张每天用冷水给孩子洗脚。鞋子要尽量做薄,薄到但凡有水的地方,孩子的脚就会湿透。有些母亲认为这样太脏,女仆认为清洗很麻烦,但孩子的健康比这种理由重要10倍。

穷苦的孩子经常赤脚,脚不怕水,即使弄湿了脚,也和弄湿了手一样,不会像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那样得伤风病或导致其他疾病。如果一个人从出生起就赤着脚,双手用手套包起来,那么手习惯了以后,一遇水一定就像大多数人的脚着了水一样危险。

为预防脚遇水生病,那就把孩子的鞋做得容易透进水,同时让孩子坚持每天用冷水洗脚。洗脚不仅可以清洁脚面,还有保健功能。原理就是使脚慢慢习惯冷水,以避免出现沾点儿冷水就生病的状况。只要能按照我说的方法洗脚,洗脚的时间父母可以自行安排。

此外,用冷水洗脚还可以防止鸡眼的产生,这对于某些人来说是福音吧。

用冷水洗脚这个方法,最好从春天开始,起初用温水,然后逐渐加冷水,慢慢地脚就可以完全适应冷水,此后不论冬夏都要坚持下去。

生活中的一个好习惯是不容易养成的,我们要耐心练习,循序渐进。一旦养成好习惯,我们的身体会有效抵御“外侵”,从而健康地成长。

一般溺爱孩子的母亲比较排斥这个建议,她们对宝宝爱都来不及,怎么舍得再让孩子在大冬天里用冷水泡脚?这些母亲的忧虑其实是不必要的,下面的例子就可以佐证我的说法。

辛尼加家境殷实,完全有条件每天洗热水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享受点儿舒服也是应该的。但他自己一直坚持洗冷水浴,即使严寒的冬天也不例外。

那辛尼加为什么要忍受看似如此严酷的挑战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首先,辛尼加不是任何宗派的教徒,更不会认同禁欲主义自苦的办法。所以,用禁欲主义来解释是说不通的。归根结底,这其实从侧面充分说明,冷水浴对辛尼加的健康有益,他的身体没有因此受到伤害,相反更加健康。

也许大家觉得意大利的气候比英国暖和,冬天的河水也比英国的温度高。那么,德国和波兰的河水比英国的冷得多吧。然而,这两个国家的犹太男女不论冬夏一直在河水中洗浴,他们的健康没遭受任何损害。

冷水浴有助于体弱多病的人恢复健康,这个道理已广为人知。那么,身体状况较好的人用冷水浴的方法去强健体魄,可见是行得通的。

可能有父母担心孩子对冷水浴无法承受,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古代德国人和现今的爱尔兰人对待最娇嫩的婴儿时,不仅用冷水洗脚,还用冷水洗全身,这些婴儿并没有遇到任何危险。苏格兰高地的妇女冬天都用这个方法训练他们的孩子,即使结冰的河水也没什么害处。游泳与户外活动

罗马人有这样一句习语,“他既不知道读书,又不知道游泳”,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接受好的教育,是个无用之人。

为什么罗马人把游泳和读书放到几乎同等的地位呢?因为游泳可以使人获得一种求生的技能,在炎热的夏天又能让身体浸在冷水中,对健康很有益。

所以,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教他学游泳。但要注意,在孩子运动之后,身体发热或血流加快,毛细血管开放时,不能让他下水。

我认为,鼓励孩子多过露天生活,即使在冬天也要尽量少烤火。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避免因温度降低或升高带给身体的伤害。

我劝父母不要让孩子戴帽子出去玩耍,而且也不要担心孩子被晒到或吹到。但是,如果我们老把孩子放在阴凉舒适的地方,不让他接受风吹日晒,这样只能培养出柔弱的温室花朵,绝不可能培养成砥砺风寒的参天大树。

男孩女孩都一样,户外生活的时间越长,孩子的身体越强壮,至于他们的面孔,是不会受到多少损伤的。

在户外游戏,孩子会跑来跑去,这很让父母担心。他们怕身体发热后,可能坐在或躺在寒冷潮湿的地上,或者立刻喝冷饮,从而引起感冒发烧等疾病。

不过,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随时有人照管,这种危险很容易防止。等孩子稍大一些,只要时刻严格要求,热了,不准他坐在寒冷的地上,渴了,也不准立刻喝冷饮,慢慢地,孩子就会习惯,即使没有大人看管,也能自己照顾自己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自由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为培养他的独立自主性,父母也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会自己处理好一些事。

毕竟,孩子不可能永远受到保护,独立后他的生活靠的不是父母给的反复叮咛或嘱咐,而是长时间形成的良好习惯与行事准则。宽松的衣着

关于女孩子,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的是,女孩的衣服一定不能穿着太紧,尤其是胸口部位。身体器官需要自由发育,过多的人为干预可能会适得其反。

如果当儿女还在子宫里面的时候母亲就有能力决定儿童的体态,像她们生下孩子后一样,那我们根本就生不出正常的婴儿。

孩子的身体发育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人类怎么能够明白呢?所以,既然不懂就不要去干预,生活中被束缚的孩子很少有健美的身材,甚至父母无意识地过度爱抚也会带来伤害。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如胸部不健康、呼吸短促、肺病、佝偻等,很多都是拜紧身和狭小的衣服所赐。父母原本想让孩子出落成窈窕淑女或高大帅气的绅士,结果反而害了孩子。

身体里的养料会顺其自然地分配给每一个器官,如果人为地干涉,必然有些器官因得不到养料而无法正常发展。比如,孩子的衣着有的地方紧,有的地方宽松,可能就会长出超乎寻常的肩部或臀部。

有人就是因为脚部的一小部分被扭伤或被打伤,因而使整条腿都不再有力,而营养的缺失也使腿部肌肉萎缩。

胸部是心脏所在,是支撑整个生命的重要部位,如果因为衣服太紧要受到压迫,无法正常发育,会给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饮食内容与用餐时间

我认为,孩子的饮食应该以清淡、简单为宜。

我提倡在孩子两三岁之前,最好禁止食肉。关于这一点,父母们受传统饮食观念制约,可能不会同意。父母们认为,孩子的每一餐都应该荤素搭配,否则无法供给身体所需的营养,但是越来越多的素食主义者已充分证明这一观念不正确。

相反,如果现在的父母不因溺爱孩子而让他饱食终日,在三四岁之前不让孩子食肉,那孩子小时候出牙的危险程度就会降低,也可以打下健康强壮的身体基础,从而避免其他疾病的产生。

如果孩子一定要吃肉,每天只能吃一次,并且每次只能吃一种肉类,而且以清淡的牛肉、羊肉等为主,并且不加入多余的调料品。

此外还要注意,吃饭时,不管餐桌上的饮食种类有多少,都要让孩子多吃面包,而且必须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减轻肠胃的负担,也能避免因消化不良引起各种疾病。

早餐、晚餐可以让孩子食用牛乳、乳羹、稀粥等食物,这是非常不错的儿童饮食。只是在烹调方法上,饮食应该清淡,少用调味品,如果可以不放最好;至于食盐,也要尽可能少放,吃盐过量容易口渴,还容易给身体带来其他疾病。

遵循以上准则,我认为,最好用一块烘烤适度的黑面包给孩子做早餐,至于牛油乳酪等,可以适当添加或不加。这样的早餐既干净卫生,又有助于长成强健的体魄,与吃得再好些并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孩子在两餐之间饿了,要让他习惯吃干面包;如果不饿,就不要给他东西吃,这种方法一举两得。

首先,让孩子习惯吃面包,渐渐地他就会爱吃面包,因为我们的味觉之所以嗜好美食,全都是习惯养成的。我们的口味和肠胃都是爱吃习惯吃的食物。

其次,不会使孩子饮食过量。那些看起来胃口好,吃得多的人并非天生如此,都是后天养成的习惯。

有些国家的人民一天只吃两餐,而有些国家的人民每天要吃上四五次,但前者与后者一样的强壮、健康。

比如,罗马人只有晚饭是固定的,他们通常要傍晚才进食。至于早餐,有的人在早上8点吃,有的在10点,有的在中午12点,甚至还有更晚的,早餐没有肉食也不美味。

伟大的帝王奥古斯都说,他也只在兵车里面随便吃一点点干面包。辛尼加也说过,纵使年龄大了,他依旧每天午餐照例只吃一片干面包。他虽然是一个有钱人,但并没浪费金钱用丰富的食物满足私欲。

虽然只吃这么一点点,但是他们还是成了世界上伟大的人物。罗马的绅士们也并不因为每天只吃了一顿饭,而感到身体有何不适,或精神颓靡。当他们实在挨不到晚饭时,也只吃一点点干面包,最多加点儿葡萄充饥。

学会节制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事业成功。

虽然他们东征胜利凯旋,奢靡之风大行其道,但是每天只吃一顿饭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而且晚饭时间都是黄昏时候,不论吃粗茶淡饭,还是山珍海味。到恺撒时代,如果有人在落日前开办宴席,还是要遭到谴责的。

所以,假如父母认为这种方法还可以接受,我建议孩子早餐时也吃点面包。习惯决定生活,我认为英国人正是因为多吃了肉食,少吃了面包,才引起诸多疾病。

凡是注意孩子的身心,不愿让孩子变得昏昏沉沉和身体衰弱的人,是不会让他一大早就吃得太饱,更何况早晨是读书的好时候。

一个孩子午餐有肉吃,晚餐有汤喝,中间还有面包和啤酒,因此他是绝不会挨饿或因营养不良而变得虚弱。所以,这是对待孩子的最好方法。同时,有钱有地位的人也不必对这个方法嗤之以鼻,明智的父母不会让孩子在小时候过着优越的生活却最终抱憾终身。

至于给孩子的饮料,只能是淡啤酒。喝啤酒的时间不能在两餐之间,要在孩子吃完面包后,理由如下。

第一,身体燥热的时候,喝饮料比吃别的食物更容易使人发寒热与积食。

虽然孩子玩得很热,很渴,但他必须先吃面包再喝饮料,在他吃面包的时间,把啤酒加热,加热后的啤酒更解渴,而且对身体没什么害处,如果他不想吃面包,那就不能喝啤酒。通过这个方法孩子能学会克制,这有助于身心健康。

第二,孩子不先吃面包,就不让他喝啤酒,这可以防止孩子嗜酒。

一种行为经常发生就很容易形成习惯性的饥渴。比如,你让一个断奶的孩子每晚都喝饮料,时间长了,孩子不喝便睡不着觉。看护经常用这个方法止住孩子的啼哭,所以当妈妈起初把孩子接回家时,晚上很难让孩子戒酒。所以,饮酒是一个习惯问题。

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个性情倔强的孩子,家里人为使他安静,便用啤酒止住他的哭声。结果,孩子一整天都在喝酒,虽然还不会说话,一天的饮酒量比我都多。

习惯有好坏之分,如果不想让孩子养成坏习惯,就不要让他喝。而且,一旦解渴了,就不能继续喝,这样既利于健康又能节约资源。凡是不吃过咸的肉和不喝烈性饮料的孩子,两餐之间是不容易口渴的。

烈性饮料对孩子危害很大,一定不能给孩子喝。也要特别提醒仆人,他们可能从烈酒中得到了快乐,但不能引逗孩子沾一滴酒。养成喝烈酒的习惯,对身心危害最大了。

水果是健康管理问题中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孩子的健康管理。我们的祖先是因为水果失去乐园的,我们孩子的健康不能因为水果的引诱而牺牲。所以,父母在这方面要提高警惕。

关于水果问题,有些人过于极端,就是禁止孩子吃水果,但适得其反,孩子对水果的渴望更加强烈了。只要是水果,不分好坏拿起来乱吃一通,危害身体。所以,我认为父母们还是应该有区别地对待水果。

像西瓜、桃子、大多数梅类,以及葡萄,它们的味道虽然甜美,但汁液很不卫生,我觉得孩子还是少吃为好。父母可以不让孩子看见,甚至不教他们认识这些水果。

但像成熟的草莓、樱桃、醋栗或者覆盆子,就可以让孩子吃些,这些对孩子来说完全没有害处。这里有几点吃的技巧。

第一,吃水果的时间最好在餐前或两餐之间,可以让孩子把水果当作早餐吃,没必要放到餐后吃。

第二,水果要和面包一起吃。

第三,一定要熟透了才能吃。

照这样的方法吃水果,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夏天的水果正与出产时的时令相称,此时胃部因炎热虚弱懈怠,吃点儿水果正好清热提神。

因此,没必要对孩子屏蔽一切水果,有些水果可以为他们的身体提供养分的。像梨子和苹果,只要完全成熟了,不妨随时让孩子吃一些,没危害的。

没有蜜饯过的干水果,我认为也很健康。糖果有害牙齿,要避免让孩子吃糖。在花钱的种种途径中,买糖果是最愚蠢的。早睡早起与床铺要求

我认为,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睡眠问题。

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成长和健康非常有利,所以父母要保证孩子每天享受到高质量的睡眠。但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段最适合睡眠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固定时间,只要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则就可以了。“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果孩子从小养成早起的好习惯,及时起床,毫不为难,那么他成年后就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温暖的被窝里。

同时,孩子早起,自然会早睡,早睡还带来另一个好处,让孩子远离腐朽、危险的夜生活。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应该杜绝一切晚上8点之后的社交活动,但他养成早睡的习惯后会学着合理安排自己的交际和休息,不至于过得闲散和随便。

早睡的习惯可能在以后的环境影响下有些折扣,但不管将来怎样,这个习惯对现在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我虽然提倡孩子在幼小时应该多睡觉,甚至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但这样的生活作息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不能长大了还在床上睡懒觉。

但从何时开始限制他们的睡眠时间呢?这里没有准确的时间,一切改变都应根据孩子自己健康和体质。不过到了7岁到14岁间,孩子的正常睡眠时间应减少到8小时左右,因为8小时的睡眠对成人来说是足够的了,如果孩子还有贪睡的情况,父母要采取一些措施。

如果父母帮助孩子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这种贪睡的毛病是很容易改掉的。但大多数孩子因为晚上贪玩,减少了睡眠时间。如果早上没有人管,他们会赖在床上补足睡眠,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每天早晨都应该有人把沉睡的孩子唤醒。

但要注意,唤醒孩子的时候声音要轻柔,动作也要轻柔,可以轻轻抚弄孩子,让他清醒过来,等到孩子穿好衣服,才算真正醒了。

千万不要大声呼喊孩子,或者用其他巨大的声响唤醒孩子,这会让孩子受到惊吓,引起情绪上的不安。本来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就不是让人舒服的事情,如果父母再做点儿别的事情,就很容易让孩子厌恶起床。

孩子的床应该是坚硬的,可以用絮绒代替羽绒。从小睡硬床能为健康的身体打好基础,常盖羽绒被褥反而为虚弱的身体埋下祸根。

况且,孩子不会一直在家睡觉,习惯了睡硬床的人出外旅行时不至因为床褥不软而遭受失眠之苦。

我还主张孩子的床褥铺法不妨时时加以改变,他的头有时可以睡得高些,有时可以低些,这样在外面睡觉时,不会因为枕头、被褥等硬件设施而影响睡眠。

总之,能够踏踏实实睡得着觉的人是很幸福的,为了孩子将来着想,父母要在他们幼时就锻炼他们睡硬床。早餐后排便

能按时排便对身体也很重要。大便过频,会使思维迟钝,身体虚弱。但大便过频可以通过饮食和药物治愈,无须太多讨论。

如果是急性便秘的就直接去请教医生,如果问题不大,通常顺其自然就行了。相反,便秘也存在危害,但医治起来有些棘手。

所以,我们需要加以讨论。从药书记载和实践经验两方面出发,找到正确的途径,采取合理的措施,问题就好解决了。

第一,我认为排便是身体的一种运动,是肠道蠕动的结果。

第二,我认为有些刻意而为的动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练习,进而内化为习惯,最终会见到它的效果。

第三,有些人在晚餐后,只要吸一支烟就能排便。对此,我很怀疑,认为之所以会有这个结果,是因为习惯的力量。

即使烟草有作用,也是引起肠道的蠕动,而不是本身具有下泻的力量。由此我想到,是不是可以用某种类似吸烟的方法使大便成为一种习惯。

第四,假如一个人在早晨吃过东西后立即去大便,久而久之,迟早有一天通过不断练习养成习惯。

我之所以把排便时间选在早餐后,是有理由的。

第一,因为早晨空虚的胃如果吃到了它喜欢的东西,胃里的纤维便会强烈收缩,包紧食物。我想这种收缩作用可以作用于肠道,从而增加肠道蠕动。

就像我们见到的绞肠痧,肠子的下部无论那一部分发生颠倒的运动,它便蔓延到全部,甚至会波及胃部。

第二,因为人在一大早进食时思想处于放松状态,会全神贯注到下腹,从而产生相同的效果。

第三,大清早,人可以划定出充分的时间解决自己的大便问题,而且暂不用考虑纷繁的工作和生活,而其他时间很难找到大便时间。再加上每天至少进食一次很少有例外,按时大便很容易养成习惯。

为检验理论正确与否,我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是,只要能长期坚持,不论何时,只要他们吃过了第一餐,不管想不想大便都去厕所大便,没几个月,效果很明显,按时大便的习惯也养成了。

孩子在游戏时,一门心思放在游戏上,对别的什么事概不关心,“自然”而轻微的动作常常被他们忽略,时间一长就容易便秘。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主张,每天孩子一吃过早餐,父母就要让他去厕所大便,之后才允许他玩耍。这样做能让孩子养成早餐后大便的习惯。

成年人可以有选择地采取这种方法。但我需提醒几句,便秘害处很多,大便通畅对身体健康的益处最大。一天至少一次大便是正常的。采用我的方法可以自然解决便秘问题,而药物对顽固的习惯性便秘效力很小。不要对孩子滥用药物

有关身体健康问题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药物。

你不用期待着从我这里讨教什么关于药物的经验,我只告诉你一条准则,不要为了预防疾病让孩子吃药。

当你自作聪明给孩子吃药时,孩子的健康可能会遭受更大的疾病的威胁。孩子如果只是轻微不舒服,就不要让孩子吃药或者看医生,万一请的是庸医,他只会把事情弄复杂,与其让孩子柔弱的身体忍受药物的煎熬,不如让身体自己调节来得安全。

孩子的身体很娇嫩,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施加任何影响。

其实,好多疾病在刚一发病时,给孩子喝一点不起泡的冷红罂粟水(这是一种真正的消食水),让孩子吃素食,病就能很快好起来。若一开始就下猛药,反而会加重病情。如果这种方法不见效,再请一位认真负责的医生。

是药三分毒,父母们不能完全依赖药物或医生,而是要从孩子体质出发,理智地选择治疗方法。保障孩子身体健康的规则总结

我对于身体健康的有关事项就说这些,总结起来,下面是几条应遵循的原则。

多参加户外运动,多接触自然,多睡眠,食物要清淡,不喝酒类和烈性饮料,少用或不用药物,不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要包裹得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多与水接触。

第三章 健康教育的实践

在多年推广我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我收集了很多能够佐证或印证我的教育方法的案例,也收集了很多运用我的教育方法后教育效果得到显著改善的案例。

在一些闲暇的日子里,我把这些案例进行了汇编并进行了一些评析。现把和健康教育相关的一些案例,附在本篇之后,作为本篇的补充和延伸,以便加深读者对我的教育理论的理解。给孩子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实施健康教育的手记。因为我的健康教育的理念对他影响甚大,他把记录也抄写了一份给我。

下面是那位父亲的手记。艾伦刚出生时身体比较瘦弱,但我认为,身体健康是一切基础。因此,我非常注重艾伦的身体健康。艾伦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我就认为他能否自由地活动非常重要,尽量不给他太多的束缚。有一次,我和妻子去教堂做礼拜,家中只有女佣阿米丽太太和艾伦。阿米丽太太是个很善良的女人,她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艾伦。那一天回到家,我看到艾伦被严严实实地包裹在被子里,满脸通红,这一情形让我很生气。“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把艾伦包裹得这么严实呢?”我质问阿米丽太太。阿米丽太太见我的脸色很难看,她有些不安:“天气这么冷,我害怕他受冻,所以就把他包裹得严实一些。”“我的上帝,你不该这样做。”我忍不住朝阿米丽太太嚷起来。“怎么了?”妻子不解地问我。“天哪,你们没见艾伦不喜欢这样吗?”我说,“这样他会很难受。”说着,我就把包裹艾伦的被子的带子解开了,将被子松了松,并露出了他的小胳膊,以便让他能自由活动。“这样他会冻坏并生病的。”阿米丽太太焦急地说。“是啊。可别把孩子冻坏了啊。”妻子也附和阿米丽太太说。然而,我不顾她们的阻拦,仍然让被子松开着,让艾伦在床上自由的活动身体,只是在壁炉里又加了一把柴火。这时,艾伦舞动着小胳膊,显得非常高兴,脸上也放松多了。我把艾伦这样在襁褓里的自由活动也看作是身体锻炼,经常地,我也会握住他的小胳膊或小腿有节奏地前后左右晃动,以锻炼他的四肢和身体的力量。在我看来,孩子要长得健康,他需要的不是束缚,而是自由地活动。当艾伦会走路之后,我就经常带他外出到各地去旅行或者去参加一些活动。外出时,如果能不坐车,我们就常常步行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我可以借此机会跟艾伦讲解路上看到的景物、植物或动物等各种自然现象,二就是可以锻炼身体。有一次,我带艾伦去稍远一点儿的某个地方去旅行,那时,艾伦只有6岁多一点儿。吃过早餐,我和艾伦出发了,像往常一样,我一边跟他讲解路上遇到的各种植物和景观,一边并行着往前走。走了一会儿,艾伦又累又热,他已经满头大汗,似乎要喘不过气来了。他看看我,没有说话,我看得出,他不想再继续走路了。路上不时有马车经过,艾伦很羡慕地看着马车渐行渐远,他的步子越来越慢了。又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忍不住问我:“爸爸,我们没有钱坐车吗?”“不,我们有钱。”“那我们为什么不坐车呢?”他不解地问道。“你很想坐车吗?”我反问他。“是的,我有些累了,坐车会很舒服。”“坐车是很舒服。但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坐车吗?”我问他。艾伦摇了摇头。“你不是说,想要成为一个健康、强壮的孩子吗?不要生病,别人欺负你的时候你也能保护自己。”艾伦又点了一下头。我继续说:“我们外出不坐车,而是步行,就是为了让你的身体变得更健康,更强壮。这样,你就很少会生病,别人也不敢欺负你了。你是个男子汉,一定会坚持到目的地的。”艾伦听了我的话,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继续朝前迈步。为了让艾伦拥有一个好身体,除了让他多活动、多锻炼之外,在饮食、生活习惯、作息习惯等方面,我也非常注意。我向来反对艾伦吃那些不健康的食物,也不赞同他吃得过多,因为这样容易让孩子长得过胖,对他的身体健康并不好。艾伦还小的时候,一次,我发现妻子刚刚喂过艾伦牛奶之后又在喂他喝牛奶。我走过去夺过妻子手中的奶瓶:“他不是刚刚吃过吗?怎么又喂他吃呢?”“我听到他在哭,就给他喝牛奶。”妻子说。“不,他已经吃饱了,就不用再吃了,他现在根本不需要再吃。”我严肃地对妻子说。艾伦被剥夺了美味,突然哇哇大哭起来。“你这是干什么?”艾伦的外婆也走过来维护外孙,她要夺过我手中的奶瓶去喂艾伦。“不行,坚决不能再吃了。”我将奶瓶拿远了,坚定对她们说。妻子和外婆认为我对艾伦太严格了,一直责怪我“不近人情理”。还有一次,弟弟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我家做客,那时艾伦只有四五岁。艾伦和堂兄堂姐玩得很高兴,不知不觉就到了艾伦睡觉的时间。因为太兴奋,艾伦始终都不愿意去睡觉。“艾伦,你到了该睡觉的时间。马上去睡觉。”我对儿子说。“爸爸,让我再玩一会儿嘛。”艾伦恳求道。“不行,你必须马上去睡觉。”我不容艾伦商量。“哥哥姐姐难得来一次,难得玩得这么高兴,今天就让他多玩一会儿吧。”妻子来为儿子“说情”。“不行,艾伦必须去睡觉,制定的作息制度就要严格去执行。否则,明天早晨就起不来。”我依然坚持我的意见。这样坚持了好几分钟,艾伦最终还是无奈地去睡觉了。我认为,我的做法是为艾伦的身体健康考虑,他年龄还小,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否则会对他的身体健康不利。庆幸的是,艾伦在我的教育下,他由最初的身体瘦弱变得越来越健康,很少生病,这为他后来的生活和学习打好了基础。根据孩子的年龄,科学地为孩子调整饮食

我一直认为,孩子如要健康地成长,吃得科学合理是最关键的因素。

但要做到科学合理,父母应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吃什么样的食物,吃多少合适。

因为,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年龄小,器官没有发育完好,而随便喂他成人所吃的食物,孩子难以消化,有可能还会出现危险;而孩子吃得过多过饱,造成营养过剩,变得肥胖不说,还容易生病,所以父母一定要避免如此。

我认为,父母喂养孩子要根据他年龄的大小科学地调整饮食。对于初生的婴儿来说,由于其许多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吞咽固体的食物困难,而且不容易消化。

所以,在最初的这个阶段,父母不能给婴儿喂食固体食物。即便给婴儿固体食物,他也不会往肚中咽,相反会用舌头把食物推出去,有人曾经这样尝试过。

此时,父母只能给婴儿喂食乳汁、奶粉类流食,这些基本上能保证婴儿成长所需营养的供给。

可是,更多的营养元素存在于许多水果、蔬菜、粮食当中。因此,在婴儿4个月大小的时候,消化功能已经有所提升,同时饭量也增大了一些,这个时候,母亲便可以把一些水果榨成汁给婴儿喝,把水果、蔬菜、粮食做成泥状给孩子吃。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到了两岁左右便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像鱼、肉、豆类等食物,都能消化了。这时候,父母要尽可能把食物做得丰富一些,这样不至于因为食物单一而使孩子厌烦,同时还能促使孩子均衡地摄入各种食物中的微量元素。

不过,此时的食物,像肉要剁得比较碎一些,成末状,鱼要挑出其中的刺等,这样孩子吃起来比较容易咀嚼和吞咽,避免危险的同时,有利于食物更好地吸收。

当孩子到了5岁的时候,乳牙基本上长齐,这时候咀嚼食物会更加方便,而且消化器官也变得更加强健,此时成人所吃的食物孩子都可以进食。

这时候,父母要注意做到荤素搭配,粗细粮交替,特别是谷类食物,有益健康,要让孩子多吃。

总而言之,孩子的成长依赖食物的营养,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不同,父母要科学地调整,以便使孩子更加快速茁壮地成长。

我身边有过这样一个案例。我的邻居凯萨琳太太家里新添了一个男孩。她聘请我做她的育儿顾问。

从小男孩4月大开始,我就建议凯萨琳太太:在每次喂奶之前都先让他喝一些果汁,以后逐渐增加一些苹果浆、土豆泥、玉米糊等易消化的食物。他吃得很香,身体也比较健康。

不过,后来我发现,随着小男孩逐渐长大,他像其他多数孩子一样有些偏食,尤其是不喜欢吃谷物类食品。

而这些粗粮有很多好处。面对小男孩对粗粮的厌恶,凯萨琳太太问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没有采取强迫的方式,硬逼着他去吃。

因为我知道自己这样做别说孩子不吃,即便孩子忍受痛苦吃下去,不但无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会有损心理健康。因此,我便提议凯萨琳太太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他不爱吃的谷物做成许多花样,掺杂在各种菜肴或者主食当中,使孩子吃不出原来的味道。

这样,小男孩慢慢地就习惯了吃一些粗粮。

除此之外,我还指导凯萨琳太太把食物尽量做得色香味俱佳,让他看着想吃,吃起来可口,这样就解决了他的挑食问题。

这个小男孩从小到大身体一直都比较健康,我觉得是科学的喂养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此事,凯萨琳太太非常感谢我。我也感到很欣慰,因为这个案例再次证明了我的健康教育理论是正确的。

我认为,孩子成长发育需要足够的营养供给。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营养摄入的均衡,而且还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做好食物样式的调整,使孩子吃起来安全、方便,还要有助于消化、吸收,从而促使孩子更加茁壮地成长。不要让孩子吃得过多过饱

关于孩子的饮食问题,这里还有一个案例。

一天,中午上完课,我和一个同事去吃饭,她带着7岁的女儿一起。

当时吃饭的时候,同事给女儿单独要了一份,饭菜量和我们两个成年人都差不多。“你给孩子买这么多饭,她这么小,能吃得完吗?”我看见了,情不自禁地问,怕同事要多了浪费。“嘿,你可别小看这孩子,她能吃着呢。”同事朝我笑着说。我看了小女孩一眼,她已经开始低着头吃饭。

于是,我不再吭声,心想看看到底小女孩能不能把饭吃完。

还别说,出乎我的意料,小女孩真把妈妈给她买的饭吃完了,不过她一直打着饱嗝儿,看样子吃得过饱了。

接着,我们3个人往回走,小女孩看到路边有个人从商店里出来,手里拿着冰激凌,转过头对妈妈说自己也想吃。

同事二话没说,拉着女儿走进商店,根据她的要求,买了一个冰激凌,小女孩拿着它贪婪地吃了起来。

我本想劝同事说:孩子吃饱了,不应该再给她买东西吃了。但看到同事瞧着女儿吃得那么香一脸幸福的模样,我欲言又止。

许多父母与我的这个同事类似,因为疼爱孩子,他要吃什么,不管是否真的需要,毫不迟疑地给予满足,父母这样做,表面上看是爱自己的孩子,实则在不知不觉中害了孩子。

因为孩子吃得过多过饱营养过剩,变得肥胖。这样的话,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甚至走路都显得吃力,而且有失美观。

记得有天下午,我和5的侄子比尔散步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他走路十分奇怪,身子故意左右扭动着往前走,那子十分滑稽。

我好奇地问:“比尔,做什么呢?”

他歪着头看了我一眼,笑着指了指前面说:“叔叔,你看!”

我顺着他的手指往前看,发现离我们大概20米的地方,有一家三口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其中走两边的父亲与母亲都是中等偏瘦身材,而中间那个男孩却是个小胖子,看他的个头儿,六七岁的样子,走起路来像螃蟹,看样子十分费劲。

这一看,我明白了,原来他是看到前面那个胖男孩走路好玩,不由自主地就学了起来。

看男孩肥胖的模样,再瞧瞧他父母的苗条身材,男孩肥胖明显不是遗传因素,而是吃得太多营养过剩造成的,结果导致走路难看、困难。

我觉得,家长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吃得过多过饱,不只是走路做事不方便,而且还会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弊端。

我有一个朋友,每次去商场给儿子选购衣服都会跑遍所有地方,找最大号的衣服,因为她的儿子太胖,不能穿。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朋友每次去商场肯定都会给儿子买裤子。

我有些好奇,有一次忍不住问朋友:“你儿子怎么能穿得了那么多裤子啊?”

朋友唉声叹气地说:“我儿子太胖了,走路时迈不开步,一条新裤子刚穿几天,裤裆那儿就磨破了。他自己也很烦恼,想着减肥。可是,吃胖容易减肥难啊!”我听了,也为他们母子难过。

事实上,孩子总是吃,不仅会导致营养过剩,变得肥胖,买衣困难,做事费劲,而且总是吃东西,饮食没规律,还容易患上肠胃方面的疾病。

我的一个同学因为过于贪吃,表面上看是肥头大耳,身体显得很壮实。可实际上,他的身体却比一般人都差,尤其是肠胃,总是不舒服,吃过饭后老是吐酸水,去医院看了许多次,病情也没有彻底治愈。

不仅如此,孩子总是不停地吃东西,精力都用在了消化食物方面,有可能还会影响智力的发育,大脑变得迟钝等等。

因此,我认为,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一定要尝试着控制孩子的食欲,尽量使他吃得科学合理、有规律。这样既能保证孩子有个健康、苗条的身体,又能促使孩子有一个聪明的头脑。

大多数孩子,都表现得特别贪吃。父母之中的大多数也因为疼爱孩子,会满足孩子所有吃方面的要求。

事实上,孩子吃得过多过饱,益少弊多,不但因为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甚至会出现胃肠方面的疾病,同时对智力发展也不利。

父母应该尝试着控制孩子的食欲,给他一个科学规律的饮食,以便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给孩子零食一定要适量,要控制

有很多家长向我请教关于“孩子吃零食”的问题,每当这时,我都会给他们讲讲我经历的一件事。

一天下午,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发现一名叫露西的女孩时不时总是低着头,嘴巴还来回动着,好像在吃东西。

课后,我把露西叫到办公室,问她是不是中午没有吃饭,才在课堂上吃零食。

露西听了,先是点头,接着抬头看了我一眼,又轻轻地摇了摇头说:“老师,不全是。”“什么意思?难道你吃了午饭,还在吃零食?”

这次,露西郑重地点了一下头。“即便没吃午饭,饿了吃零食,也不能在课堂上吃啊,更别说你吃了午饭,怎么还在课堂吃零食呢?”我有些生气地问。“我控制不住自己,其实平时也在吃,只是你没有注意到而已。”露西低着头回答,同时悄悄地把手中的花生米塞到了嘴里一粒,虽然做得很隐蔽,但我还是看见了。

因此,我接过她的话问:“你是说,每次我上课你都在吃,你上别的老师的课也在吃,做其他的事情时也在吃,包括现在和我说话的时候?”

露西听我这样问,知道刚才吃零食时被我看见了,就干脆点头说:“是的,老师。”说完话,还公然咀嚼了起来。

这下,我吃惊不小,不知道眼前这个学生为什么如此酷爱吃零食。

因此,我猜测着问:“露西,你怎么会如此爱吃零食啊,是小时候经常吃,养成习惯了吗?”

露西笑着摇头说:“老师,你说错了,恰恰相反,我正是因为小时候几乎没有吃过零食,现在才总是不停地吃。”“你具体讲一下是怎么回事。”我听后,迫不及待地问。“我小时候,父母为使我规律饮食,杜绝我吃零食。但每当看到同龄孩子手中拿着各种各样好吃的零食往嘴里送,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羡慕,有时候馋得都咽口水。那时候,我就暗自发誓,以后脱离了父母的掌控,一定要把所有的零食都吃遍,吃个过瘾。”

说到这里,露西抬头看了我一眼,见我点头,她继续说:“到外面上学,能自由支配零花钱之后,我就把余钱全部用在买零食上,几乎不停地吃,以补偿小时候没能吃零食的损失。没有想到,吃着吃着就上瘾了,一会儿不吃零食就感觉缺少了什么东西似的。”

听到这里,我完全明白了露西这么爱吃零食的原因。

同时,她的话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以前演讲时发生的一件事情。

记得有次演讲刚结束,一位母亲便领着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子走到我面前,自豪地说:“我担心儿子将来变成小胖子,也不希望他因为吃甜食变得满口蛀牙,所以一次都没有让儿子吃过零食。”

听了她的话,我下意识地朝小男孩看了一眼,他当时正在专注地看另外一个手拿着巧克力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的孩子,眼神中充满了无限的渴望,盯着巧克力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也不停地蠕动,可想而知他馋到什么程度。

这个画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从这两件事中,我明白了孩子小时候吃零食,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同时也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现在市场上到处摆满了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零食,别说孩子经受不住诱惑,就是成年人有时候也会被吸引,经常吃零食。

父母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适当满足孩子小时候爱吃零食的欲望,这样既能让孩子享受到吃零食的快乐,又不会有损孩子的健康。

否则,父母一点儿不让孩子吃零食,他长大以后,很可能就会加倍地买零食吃,来补偿童年没能吃零食丧失的乐趣,甚至会因此成瘾,无法控制住自己,这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情绪影响肠胃,给孩子提供愉快的就餐氛围

这是一位妈妈向我反馈的案例。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小克莱德到朋友梅格家去,她爱人没有在家,梅格留我们吃饭,她8岁的女儿安妮也拉着小克莱德的手,不让他走。我和小克莱德便留在了朋友家,吃饭的时候,小克莱德和安妮坐在一起,两个孩子边吃边说笑,十分开心。正在此时,梅格提到了孩子的学习问题,沮丧地对我说:“小克莱德只有4岁,就能认识很多字了,安妮8岁了,却什么都不懂,若是我的女儿有你家孩子一半的本事,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正要开口,想提醒朋友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说。但是,梅格这些本来只是发牢骚的话却已经伤到了女儿。安妮听了,停止了和小克莱德说笑,站起身怒视了妈妈一眼,然后默默地走进了自己的小屋,关上了房门。见此情景,我看了梅格一眼,她刚好也正在瞅我,两人的目光接触的刹那间,梅格说:“这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了。”我对梅格说:“别再说了,本来你就不该拿孩子这样比较,换作你或者我,也会心里难过,何况还是在饭桌上,孩子不高兴,影响食欲的同时,也会有损身体健康,快去劝孩子过来吃饭。”梅格听我讲得在理,起身去叫女儿。哄劝了很长时间,安妮才从自己屋里走出来,但她一直低着头吃饭,一句话不说。我注意到,她脸上还有未干的泪痕,可想而知这顿饭她吃得多么堵心。梅格在饭桌上这样说女儿虽然是无心,但也不应该。而我见过其他许多父母,平时没有时间和孩子聚在一起,只有吃饭的时候团聚一会儿,却总是批评孩子缺点多,指责孩子诸多不是,这就更加不应该了。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期望很高,特别关心我的学习情况。他白天需要工作,没有时间陪我,到了吃饭的时候,一边吃一边就会问成绩怎么样,有没有进步等类似的话。若是我的回答父亲不满意,他就会指责我学习不努力,辜负了他的期望。很多次,听到父亲说出这样的话,我都觉得十分委屈,但表面上却装着若无其事,强忍着眼泪,其实心里却有说不出的痛,嘴里吃着饭,却味同嚼蜡。至今想来,我有些挑食,特别厌恶几种饭菜,都与父亲在饭桌上批评我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亲身体验过这种痛苦,所以有了小克莱德之后,我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事情。小克莱德在别的时间犯的错,我绝对不会拿到饭桌上进行批评,也从来不在吃饭的时候,提那些令他不愉快的事。即便小克莱德在饭桌上吃饭时有失雅观,或者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我也不会过分指责,而是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愉快的进餐氛围,使他觉得吃饭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比如说,小克莱德两三岁时,自己吃饭,经常用手抓。虽然我明知道他这样做不卫生,但只要他吃得高兴,即便把饭菜弄到脸上,撒到桌子上,我也不会批评;有时候,小克莱德吃饭边吃边玩,吃得很慢,甚至别人都下了桌子,他才刚吃了两口。遇到这些类似的情况,我会给予提醒,但绝对不会大声训斥孩子。甚至他出现更加过分的行为,我也不会过于严厉地批评他。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吃着饭时,小克莱德尝了一口自己盘中的面包,可能觉得不合胃口,伸手把它扔到了客人的盘里。虽然我很反感孩子这样做,当时也很生气,但是为了不影响他吃饭的心情,我还是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温和地告诉他不能把吃剩下的东西给别人。饭后我再告诉他这样的行为如何不好,并引导他改正这个缺点。总而言之,一句话,在饭桌上,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都不会过于严厉地批评孩子,尽量让孩子保持着愉快的心情,享受吃饭的过程。这样,他开心的同时,食物才容易消化、吸收,从而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我认为,孩子吃饭的时候若是受到父母的批评、指责,哭着吃饭,即使用再美味的饭菜,他也会没有一点儿胃口,这样影响孩子心情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有损了孩子的健康。

因此,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愉快的饮食氛围,使孩子高兴地吃进去每一口饭、菜,这样孩子吃得香,容易消化的同时身心也会跟着健康。培养孩子注重饮食卫生的好习惯

这是我的一位同事丹尼尔教授给我提供的案例。下面是丹尼尔教授的记录:我认为,饮食卫生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对孩子更是如此。因而,我一直非常注重儿子小丹尼尔的饮食卫生,努力帮助他养成讲究饮食卫生的好习惯。一天,小丹尼尔从外面玩够了后回家,还没到吃饭的时间,他已经饿了,跑到厨房去抓了一片面包来吃。我发现他的小手脏兮兮的,显然没有洗。他在外面玩,小手什么东西都会抓,这样的话,手上就会有很多脏东西,如果吃食物,这些脏东西肯定会吃到他肚子里去。“喂,小丹尼尔,你的小手很脏啊,就这样去抓东西吃,肚子会疼的。”我惊呼。小丹尼尔抬头看了看我,手里抓着面包停住不动了。我走上前去,一边装出肚子很难受的样子,一边对他说:“你看,小手这么脏,怎么能随便抓东西吃呢?小手上有很多很多脏东西啊,如果吃进肚子里肯定会难受的。”小丹尼尔似乎被我夸张的表情吓住了,他顺从地将面包给了我。我将面包放在盘子里,拉着小丹尼尔来到水池边,一边帮他洗手,一边给他解释:“以后吃东西前要洗手,在玩了很长时间之后更要洗手,不然肚子里就会长出虫子。记住了吗?”小丹尼尔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配合我将小手洗干净了,然后才去拿起面包吃起来。在生活中,我拒绝小丹尼尔贪吃。因为,如果无限制地让孩子进食,会使他的食欲紊乱,以致他的精力过多地用于消化,大脑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多吃东西是爱他的表现,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他们的爱心实际上害了孩子。贪吃并非孩子的天性,而是由于父母的无知和纵容造成的。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快地成长,使孩子的身体变得更强壮,会鼓励孩子吃很多东西,这往往会让孩子体内营养过剩,造成大脑负担也过重。我和小丹尼尔的母亲非常注意这一点,我们严禁儿子随便吃点心和零食,我们对儿子规定有固定吃点心的时间,并对此有合理的安排。为了儿子的健康,也为了让他不养成贪吃的习惯,我时常对他讲吃得过多的害处。我告诉他:“人吃得过多脑袋就会变笨,心情就会变坏,有时还会生病。”有时,为了让小丹尼尔懂得身体健康及饮食卫生合理的重要性,我在朋友的孩子生病时会带小丹尼尔去探望他,顺便给小丹尼尔讲解一些饮食卫生的知识。一个圣诞节过后,我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朋友,与他谈起孩子的事情,朋友伤感地对我说:“我儿子一到过节就生病,唉,真愁人。”我料到了,因为他的儿子特别贪吃,一到圣诞节就要生病。我带小丹尼尔去看望这个孩子。到了他家里一看,小丹尼尔见到这个孩子不时喊肚子痛,躺在床上看起来很难受,小丹尼尔受到了震撼。在回去的路上,我结合这个孩子的情况给小丹尼尔讲饮食卫生的常识,告诉他以后吃东西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个时候,小丹尼尔受到健康饮食的教育,能够很深刻地记住,虽然他还没有因为饮食问题而使健康受到损害,但别人的教训对他来说也是很好的教育。小丹尼尔基本上没有过因为吃多了而伤了胃的情况。到朋友家去时,主人总要热情地拿出点心或糖果等食物款待小孩子。但不管主人拿出多么好吃的食物,都难以让小丹尼尔动心,他是坚决不吃的。朋友看到儿子的表现,认为这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意愿,他们认为小丹尼尔是因为我管教过于严格,致使小丹尼尔有些怕我,他才不肯吃的。他们的理由是,孩子们都难以抵抗美食的诱惑。但事实并非如此,那完全是小丹尼尔自愿的,因为他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我们家,我要求小丹尼尔只在吃饭时间才能吃东西,两餐之间则不能吃,而且要求他吃东西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我和妻子每天严格执行规定。时间久了,小丹尼尔就养成了在固定时间吃东西的习惯,而在其他时间则很少有想吃东西的欲望。而且,在我们的影响下,小丹尼尔也很少会乱吃东西,他不偏食,总会按照我和妻子给他搭配的食物去吃。虽然小丹尼尔刚出生时身体很虚弱,但他再大些的时候就很健康了,很少生病。我想,这与我们帮助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引导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众所周知,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会不幸地受到疾病的侵害。对于这一点,我想,几乎所有的父母都非常关注,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然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甚至比身体健康还重要,而这一点却常常是很多父母容易忽视的。

曾经有一位母亲带着12岁的儿子来向我求助,希望我能帮助她和孩子摆脱痛苦。

原来,这个名叫克莱伯格的男孩长时间地郁郁寡欢,还经常发脾气,摔东西。我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两眼无神,面无表情。“洛克博士,请你帮帮我吧。我儿子整天没有精神,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常常从睡梦中惊醒,有时还会说一些稀奇古怪的话。他是中了邪吗?”母亲焦急地问我。

当我向这位母亲了解了孩子的生活经历及教育情况后,便立刻对他的状况得出了结论。这个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事情,积累了很多消极情绪而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事实上,克莱伯格的母亲本身就是比较消极的人,她看待事情总是很悲观,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而这一点也很容易地影响到了儿子,使他产生了很多消极情绪。

克莱伯格的母亲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儿子不小心将家里一只非常贵重的陶器摔坏了,这让惧怕母亲的克莱伯格非常紧张、焦虑不安。

母亲发现这件事后,不仅没有理解儿子的举动,没有帮助他消除消极的情绪,反而对他大加训斥,而且极尽夸张事情的后果。

她说:“你这孩子咋这么粗心呢?你这个样子怎么搞好学习、做好事情?将来你长大了谁会要你去做工啊?谁会愿意跟你这样粗心的人共事?”“再说,你弄坏了这件陶器,万一伤到你的手脚怎么办?流血疼痛你不怕啊?这件陶器如此稀有、宝贵,摔坏了再到哪里去找呢?”

母亲这一通数落让克莱伯格觉得自己做错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他郁闷至极,不知如何摆脱这种糟糕的感觉。

事实上,从克莱伯格母亲的讲述中,我了解到,无论儿子遇到什么事,他母亲总会想到事情消极的一面,并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传递给儿子。

这样的话,克莱伯格怎能不在心里积聚太多的消极情绪呢?怎能不成为一个消极悲观的人呢?

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消极言行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尤其是消极情绪,传染的力度更大。

父母把消极情绪带到家里,会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如果孩子总处在一个充满焦虑和不安的环境里,也会变得像大人一样消极。

我的另一位咨询者,给我提供了一个正面的案例。

这位咨询者叫卡门松先生。

有一次,卡门松先生发现小杜若和邻居家的小格兰特尔从外面玩耍回来后都显得无精打采。卡门松先生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们是怎么回事。“爸爸,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活着真没劲。”小杜若先开口说话。“是的,他还吓唬我们说,世界末日马上就要到了,叫我们不要调皮捣蛋,否则我们会让世界末日更提前地到来。”小格兰特尔也补充说。“你们在说什么啊?什么世界末日?我怎么听不明白。”卡门松先生有些奇怪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在卡门松先生的一再追问下,小杜若才一五一十地将那天发生的事情给我讲了。

原来,他们俩在外玩耍并谈论他们的生日愿望的时候,遇到一个巫师。不知道巫师出于什么目的,给两个孩子表演了一个“巫术”,并告诉他们世界末日就要到了。“那个巫师会法术,他手里拿着一根没点燃的蜡烛,他对着蜡烛吹了一口气,那根蜡烛就被点着了。”小杜若惊奇地说。“对,我也觉得这很好玩。那个巫师告诉我们,他会法术,他用嘴吹着了蜡烛就是一种法术。他还说,因为他会法术,所以他能预见世界末日的到来。我们正谈论着自己的生日愿望的时候,那个巫师就对我们说:‘你们不要妄谈下一次生日了,因为世界末日就要到了。’”小格兰特尔有些沮丧地对我们说。

两个孩子因为相信了巫师所谓的“法术”,所以也相信了他“世界末日”的言论,这是让他们不安的主要原因。

卡门松先生心想,这个巫师真可恶,无缘无故地给孩子灌输这种错误的知识,让两个孩子产生如此消极不安的情绪。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卡门松先生就试着跟小杜若和小格兰特尔解释清楚这件事。“你们都相信巫师说的话吗?”卡门松先生问他们俩。“他会法术,我觉得他说的应该没错。”小杜若说。“你们觉得他那是真的法术吗?”

两个孩子都点了点头。“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个巫师可能是个骗子?”卡门松先生问。“骗子?他会是骗子吗?”小格兰特尔不解地问。“那你们看过魔术表演吗?”

他们俩都点点头。“这就对了,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法术,那个巫师表演的只不过是一种魔术,是一种迷惑人的把戏。你们俩相信我,这个世界上没有他那种法术,他只不过是利用小魔术来欺骗你们,让你们相信他说的话。他的‘世界末日’言论很荒唐,根本没有什么根据的。我们谁也不能预言世界到底什么时候会结束。比如,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中,哪里会有世界末日到来的征兆呢?”

接着,卡门松先生又给他们两个讲了一些古代巫术以及巫术中所用的迷惑手段的知识,讲了一些相关的生活常识,用科学知识向他们证明了那个巫师是个骗子。

通过卡门松先生的讲解,小杜若和小格兰特尔慢慢明白过来,他们也逐渐从消极情绪中走了出来,恢复了先前的笑容。

我认为,消极情绪是一种毒素,处理不好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对此,父母首先要努力消除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传染给孩子。还要细心观察孩子,在他有消极情绪时,及时帮助他处理。帮孩子克服恐惧,让孩子勇敢起来

恐惧是孩子对陌生事物或进入陌生环境时产生的一种不良情绪。当孩子感到恐惧时,行为就会表现出异常,常常伴随着紧张、焦虑和不安等,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而且,恐惧对孩子的身心伤害特别严重,容易引起各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疾病,而且还不容易治愈。

面对挑战或面对危险的情景,很多孩子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针对孩子的恐惧心理,父母需要给予其安慰和鼓励,帮助他消除恐惧,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这里有一个家长给我提供的案例,刚好证明了的我以上观点。

下面是他的记录。一个炎热的夏天,我的儿子小埃德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专心地研究数学,且不见任何人。小埃德加的数学一直非常优秀,已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的水平,他数学已经学得很不错了,所以他主动要求学习更难的数学。对于儿子的好学上进我很欣慰,甚至偷偷地设想过他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家。但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因为那几天我时常发现儿子脸上有难过和失望的表情。我想,他肯定遇到了困难。“儿子,你怎么了?怎么没精打采的。”一天晚餐时,我问小埃德加。小埃德加没有说话,好强的他好像要哭的样子。“遇到什么困难了?是不是学习上碰到什么难题了?”“是的,我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遇到了难题,感觉糟透了。”儿子看起来很沮丧。“遇到难题是常有的事,你以前不是也遇到过吗?我相信你能解决这些难题。”我信任地看着儿子说。“可是这一次不同,我觉得数学太难了,我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我以前学习数学的时候感觉很轻松,这次却感觉非常吃力。”“哦,是吗?你可能学习的步子迈得太快了吧。”我以为是儿子学习的时候只图快,前面的内容没有消化就急于学习后面的,所以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不是,我觉得自己的能力到了极限,我想放弃学习数学。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自不量力,学什么数学啊!”我看得出,小埃德加似乎没有了一点儿信心和勇气。我不知道儿子是否因为别人给他灌输“数学太难”这样的观念,而使他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恐惧。但据我的判断,他是可以一点一点地自己消化那些数学知识的。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有必要帮助儿子克服心里的恐惧,勇敢地面对挑战。第二天,我找了个时间,想与儿子好好谈谈这个问题。“小埃德加,我看得出,你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感觉糟透了,来,我和你谈谈好吗?”吃过晚饭,我对儿子说。“是的,我想放弃学数学,那种感觉真的是糟透了。”“你认为帕格尼尼是个天才吗?”“当然,他是个被世界公认的音乐天才。”儿子不知道我为什么会问起这个问题,他老实地回答说。帕格尼尼是小埃德加非常敬仰的音乐家,对他的很多情况也都非常了解。“那么,我想你一定知道他最擅长什么。”“这个啊,我太了解了。他最擅长的是小提琴,不仅在演奏方面是大师,在作曲方面也是了不起的大师。”谈到这里,小埃德加非常兴奋。“对,他在小提琴上的成就尽人皆知。可他还精通另一种乐器,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了。”我说。“那是什么?”“就是吉他。”“吉他?真的吗?”小埃德加虽然学习吉他,但他并不知道他敬仰的帕格尼尼也擅长弹吉他。“对,他在很小的时候发现了吉他的魅力,并开始学习它。那个时候他已经成了非常著名的音乐家了。你想,对一个已经成了知名音乐家的人来说,开始学习一种新的、完全陌生的乐器,这是不是一种挑战啊?如果他成功了当然好,但如果失败了呢?人们会不会嘲笑他说:“还音乐大师呢,连吉他都学不会。”小埃德加点了点头,很认真地听我说下去。”“可是帕格尼尼没有恐惧,他花了4年的时间隐居在托斯卡纳的乡村,潜心学习和研究吉他。他说,他喜欢挑战未知、挑战恐惧,并从挑战中找到快乐。事实上,当他再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已经成了一名非常优秀的吉他演奏家了。不仅如此,他还谱写了大量的吉他乐曲……”“爸爸,我明白了,你是鼓励我克服恐惧,去面对新的挑战,哈哈。”不愧是我聪明的儿子,他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用意。“对呀,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挑战,面对挑战时人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天才也不例外。重要的是,真正的天才会勇敢地面对挑战、面对恐惧。”我说。此后,我发现,小埃德加又信心百倍地开始钻研数学了。

每个孩子都曾有过恐惧心理,但是有些孩子在恐惧心理产生时,得到了父母及时、科学的指引,学会了克服这种心理。

而有些男孩表现出恐惧时,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引导,造成了恐惧心理的恶性发展,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恐惧心理每个人都曾有过,尤其在遇到重大的变故时,但是如果这种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就不会影响今后的生活。一旦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导,就有可能造成他们一生的阴影。

对某些事物合情合理的恐惧,可以使人们行事时更加小心谨慎,能够避开危险和有害的情况,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挫折、失败和某些意外情况。但是,过度的恐惧则会让人不堪重负,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那些有着恐惧情结的孩子往往畏首畏尾,不敢追求,不敢创造,每天都生活在无止境的、无谓的担忧和惧怕之中,错失了学习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的宝贵机会。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走出恐惧的误区,指导他走上健康的心理道路。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父母一定不要给孩子造成恐惧心理,我这么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反复无常。今天对孩子这样要求,明天就对孩子那样要求,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不管怎么做都会得到责备,于是就产生了恐惧心理。

有些父母喜怒无常,经常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受到的伤害次数多了,就会害怕父母,怕父母乱发脾气,怕自己受到伤害,内心自然也会充满恐惧。

还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后总是严厉地责怪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怕做错事,怕受到责备,就什么也不敢做,终日生活在恐惧中。

所以,父母一定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不能让自己成为孩子恐惧的源头。

未知,艰难,危险,伤害……如果孩子面对这些产生了恐惧心理,父母首先要镇定地面对孩子的恐惧,凭借自己的经验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引导和鼓励孩子勇敢去面对恐惧。

中篇 道德教育

第四章 德育的意义及原则

重视孩子的精神形成

当身体足够强壮来为精神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后,我们该考虑如何使精神保持健康,使孩子的行为举止合乎一个理性动物的高贵、善良的身份。

在文章开头我曾提出,教育是造成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当孩子做什么事,结果不论成功或失败,我们都倾向于把它归结于孩子所受的教育。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要重视孩子精神的形成,而且是越早成型越好,因为这足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如同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是能忍受劳苦,心理坚强的标准是一个人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在理性的指导下不至于误入歧途。早期教育不当的危害

父母有爱护孩子的天性,他们恨不得每时每刻保护孩子,但这种天性会将好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引入歧途,就是丧失理智。

父母的责任不仅在于保护孩子,还在于纠正他们的错误。但往往被溺爱蒙蔽双眼的父母会忽视后者,以孩子还小,犯错难免,或者即使犯点儿错也不会引起多大影响为由,任意放纵孩子,对子女的恶作剧一味原谅。

父母没考虑到孩子的接受力极强,你如果不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他会一直坚持错误,梭伦曾说过“不错,孩子的一次犯错是小事,但习惯可是一件大事”。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随心所欲,甚至自私自利,也一定会学会打人、骂人。他们习惯了这种行为方式,因为从没有人对此说些什么,他们自己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样很妥当。

等孩子长大后,他们依旧我行我素,但这时父母才开始抱怨,说孩子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不尊重父母。这些父母还不明白,如今的结果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父母也想采取一些措施,帮孩子改掉恶习,但积重难返,好习惯很难养成,但坏习惯一学就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被父母惯坏的习惯只会越来越明显,他们还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凭什么约束?凭什么失去父母捧星捧月似的优待?就像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将它驯服成乖乖听话的家马是很难的。

我们对待动物是很聪明的,知道在它们幼小的时候驯服它们,然后长大了才能听话为我们所用。我们唯独在孩子方面像丧失了理智一般,使他们成为顽劣的孩子,却又愚蠢地希望他们长成善良的人。

儿女小时候想吃糖球或想吃葡萄,父母都是笑脸相迎,满口答应,生怕孩子有一丁点儿不高兴,但他们长大后,想喝喝酒、玩玩女人,父母一脸愤怒,坚决说“不”。为什么会这样?喝酒、玩女人之于成人与糖球、葡萄之于孩子从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孩子的欲望。

我们的欲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如果欲望不能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我们就会犯错。

凡是小时候自己的意志不惯习于服从他人的理智的人,一旦长大成人,到了自己能够运用理智的时候,他也是很少会去服从自己的意志的。这种孩子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你不知道,他随着自己的性子会闯出什么大祸。

以上所说的种种情形就算是最用心教育子女的父母,也会常常疏忽的。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父母管教孩子的情形。“拿来一根棍子,让我好好教训他一顿”,这是大多数孩子经常听到的一种训斥。父母当时想着吓唬吓唬孩子,但也有真动手打孩子的。打完之后,父母真是解气了,可孩子不仅要忍着身体的伤痛,而且得承受心理的创伤。

你想想孩子渐渐长大后怎么会有暴力倾向,这是在社会上学的吗?不是,这都是粗心的父母教授的。如果孩子遇到生气的事,他很容易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打人方式来发泄,从小养成了这样的行为习惯,孩子怎么在社会上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公民?

衣服的主要作用是遮羞、取暖和保护身体,可是无聊又愚蠢的父母偏偏挖掘出它炫耀的作用。妈妈看到小姑娘穿了一套新衣服,戴了一顶新帽子,就连声称赞,叫着“小皇后”“小公主”,小孩子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以后买衣服专门挑好看的买,就为了别人羡慕的目光和虚假的夸奖,长大了也是这样,但很容易沦为拜金女。

师长和父母有时为一己私利会鼓励学生和子女去撒谎,或说些背离原则的话。孩子慢慢学会了,哦,原来只要对自身有利,大家都不顾什么正义正直,甚至这种方式还一直被推崇,那么下次曲解事实对自己有利时,他会不去撒谎吗?

在生活边缘挣扎的贫困家庭里,没有多余的食物,孩子有时都吃不饱,更不要说多食过饱了,但这样的人家通常一夜暴富后就会奢靡浪费,告诉子女,他们很喜欢贪杯,喜欢过食,但苦于食物不够,才没这样贪婪,不过现在好了,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而家境本就殷实的父母更是将这种教育施展到了极致,他们把吃看作人生大事,吃饭时什么好吃吃什么,饭后还要用汤或者甜点帮助消化,实则是在给胃增加负担。

当孩子不高兴时,父母首先问候“宝宝,想吃点儿什么?妈妈这就给你拿”。这样的方式孩子总有一天会烦的。子女生病的时候,身体发出减少食欲的信号来阻止疾病发展,有些父母反倒想着法子做油腻的食物给孩子吃。其实,这样会导致积食,占用抵抗疾病的精力。

有些子女得到了父母的精心照顾,自己本来能限制口腹之欲,安于清淡、简单的饮食。但他们身处社会免不了受到精食主义的煽惑,这对于人类本来的食欲自然是一种有效的刺激,会使他们很快爱上山珍海味。

理智虽严,但风气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呢?连社会上的优秀人士,都唯精食为时尚,我说它是一种奢侈又有谁会相信。

精食主义现在已大行其道,甚至取得和美德同等的地位,若有人公开反对,大家会把他当作傻瓜,或者说他不懂与时俱进。

精食主义已如此“畅销”,提醒父母们在教导子女时要更加当心,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引诱和某些人公然教导的不良用心。幸亏我所注意的是其中的道理,否则有些人就该说我有点儿无故讥讽别人了。

针对社会上有意或无意地,向孩子灌输的不良思想就说到这里,为了孩子的心灵健康,只希望父母多加注意,给孩子正确的指导。用约束帮孩子克服欲望

能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是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这种克制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的是习惯,而孩子越早接受锻炼,越能及早掌握并熟练发挥。

如果大家相信我的话,我建议,孩子在摇篮里的时候就应该练习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可怀有奢望。

孩子首先要清楚了解,他们之所以获得某件东西,不是因为那件东西得到了他们的喜爱,而是因为那件东西适于他们去取得。也就是说,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通过哭泣、恳求来获得。

这样,即使得不到满意的事物,他们也能学会,没有它也能得到满足,就绝不会利用乖戾的手段去争取胜利。现在那些哭着恳求什么东西的人正是因为从小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甚至会哭着想要月亮,结果闹得大家都不得安宁。

但我也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要求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放肆是不可能的,他们应该受到温和的对待,应该有玩具,应该做游戏。但有一条原则必须要遵守,就是孩子要求的东西,或想做的事,如果对他们是不合适的,我们绝不可因为心疼他们年龄小便答应他们,不论他们怎么纠缠。对于纠缠不休的孩子的要求,更不能答应。

有些孩子用餐时,无论什么食品都绝不去要,吃了自己所得的一份就心满意足了。但有的孩子无论见到什么都想要,每份菜都要,而且得先吃。这两类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因为后者习惯于获得哭着要求的东西,而前者不是。

孩子自己的理智越少,就越应该受到监护人的严厉看管和约束。所以,孩子越小,那些无厘头的欲望越宜少满足。只有认真、小心的人陪伴在孩子左右,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且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就越能为家长和老师减轻烦扰。

对于孩子要求的东西,一旦遭到拒绝后,以后无论他们怎么哭泣着恳求,当然不可再给他们,如果我们要培养一个德行良好的子女,这条准则是一定要遵守的。从小用权威和爱管教孩子

要使子女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就应该在孩子极小的时候加以管教。

如果你希望你的儿子过了儿童时期仍旧服从你,那你最好在他刚刚知道服从,知道自己归谁管教的时候起,立刻树立起做父亲的威信。

如果你想让他畏惧你,你就在他婴儿时期使他畏惧你,随着他的年龄渐长,你便应当多多假以辞色。这样一来,他小时候是一个顺从的臣仆,长大了又是你的一位贴心朋友了。

反观现代父母的教育,子女幼小的时候,他们一味放纵亲狎,一旦子女长大成人转而对之声色俱厉,不去亲近他们。

子女在儿童时期遇事没有判断力,真正需要的是有人管束,而非过度自由和放纵;反之,子女成人后更追求自由,同时有了自己的理智思考,专制与严厉会阻碍了子女寻求独立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根据子女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全凭父母的一厢情愿来教导孩子。

第五章 德育的具体意见

管教孩子的方法、措施

成功的教育成果是,子女幼小时,视父母如君父,如具有绝对权威的统治者,这样去畏惧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则应当视父母为最好的、唯一可靠的朋友,这样去敬爱父母。达成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我在下面讲到的方法。

子女年幼时,通过严厉管教使他们服从父母的意志。但随着子女年龄渐长,父母要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把子女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自己的“统治者”的自尊心次之。子女长大了,拥有了自己的理智,对自由更加渴望,和我们一样,他们会有欲望,有热情。不愿时时忍受斥责,看他人脸色,因而感到不安;当与人交往时也不愿意受到人家的奚落和冷淡。

当子女处于这样的境地时,他们渴望找到一位伴侣、一个朋友、一个能交心谈话的对象,以期精神上的慰藉。这时父母应一改以往严厉专制的形象,对孩子和颜悦色,创造轻松自在的氛围,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子女长大后就会明白,儿时父母的严厉管教是为了保护自己,成人后父母的温柔体贴是信任自己。这样父母会得到子女崇高的敬意和无尽的感激。

父母要想在子女心中树立威信,首先应凭借“统治者”的畏惧,取得支配他们精神的力量,到子女年龄稍大之后,就要用朋友般的友爱去维系这种力量。因为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智后,教鞭和惩罚都用不上了。

父母一心想把子女培养成德行高、名声好,受人尊敬的人,但父母不能给孩子造成一种误解,就是德行高、名声好的人就是做给父母看,只要父母高兴了,自己就可以得到财产,但私下的生活却是恶俗的。

人人都有需要依靠自己和自身行为的时候,一个善良的、有德行的人要从他的内心去培养,也就是学会“慎独”。

所以,父母要时刻警醒,观察子女是不是当面一套背地一套,如果这样就应该及时纠偏,逐渐地将良好的品质内化为孩子的性格或气质。

管教遵循的原则大体就是这些,下面我将详细讲述管教的细节。

考虑到孩子娇嫩的身体,有人可能怀疑我曾反复提到的,孩子应该严加管束。但我这样说,必定有其中的道理。

因为我知道严酷的惩罚只是父母解气的一种方式,但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惩罚最重的孩子反而被变相地培养出暴力倾向。

所以,自始至终采取这种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主张,无论何种严格的管理,总是孩子愈小愈需多用。一旦施用适度,获得效果后便应该放松,改用比较温和的管教方法。

父母在子女记事之前如果坚持培养子女平易近人的性格,逐渐就可使它内化为不可动摇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不致引起反抗与怨恨,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及早培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子女年龄越大,改正的阻力就越大,为省去诸多麻烦,父母要尽早着手。

第二,不能有丝毫折扣,顺从父母的态度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就是从内心服从,没有一点儿勉强。

那么,日后子女长大成人,完全可以靠自己内化的能力去约束种种理智不允许的欲望,而不用别人的督导、训斥或惩罚。

当你能仔细想想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关键又是什么,这种道理就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了。

第一,不遵循德行和努力的真正原则的人不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任由不为理智所容纳的享乐或痛苦蔓延,他们势必变得无能和平庸。

前面也有提到过,学会自制是人未来事业和生活幸福的真正基础,但自制与人不羁的天性根本相反,所以父母要尽早培养这孩子的种习惯。

在孩子刚懂事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锻炼,这是一个负责的、明智的父母应该做的。

第二,如果父母不留心注意,严格的管教可能会压抑孩子活泼快乐的天性,造成精神颓靡、心情忧郁。这种情形较之前者更坏。

原本自由的青年,生龙活虎,精神饱满,稍加指引就能走上正轨,变成一些能干的、伟大的人物。但沮丧消沉的孩子则不然,他们态度消极,精神抑郁,没有正确的引导,最终沦为平庸之人。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能找出一种协调的方式,既能保持孩子活泼、自由的天性,也能培养他克制自我的能力。

鞭挞孩子是一种贪便取巧的惩罚措施,这是一般老师所知道的或所想到的管理孩子的方法。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却是教育上最不适用最愚蠢的方法,因为它有以下两种弊端。

第一,追求身体和现实的快乐,极力避免痛苦,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但这种惩罚方法不仅不会克制这种倾向,反而可以刺激它,增加它支配我们行动的力量,这是发生一切邪恶与罪过的根源。

一个孩子本来不愿学习,现在因为怕打而苦学起来了,本来爱玩游戏,因为怕打而不玩了,他改变的动机完全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

久而久之,孩子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父母面前就按父母的意愿做事,父母不在身边就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慢慢地,他们学会了撒谎和投机取巧。除此之外,在父母或师长的棍棒下求生存的孩子会逐渐习惯这种暴力方式,长大后也会自然地施用在别人身上。

所以,我觉得孩子在犯错后,羞愧和反省的心理总比害怕、痛苦的心情好上百倍。

第二,这种惩罚会剥夺孩子的爱好,更不会帮父母在孩子的身上达成自己的愿望。

当孩子在很高兴地做自己喜欢干的事时,突然遭到一顿莫名其妙的训斥,不仅好心情会被打破,而且被打骂得多了,对原本喜欢的东西反而会越来越讨厌。

如果父母想在棍棒之下让子女接受一个新事物,他们表面是照父母的意思做了,可心里不知有多么怨恨和不满。最终,结果肯定是孩子的兴趣被扼杀,父母在孩子心中成了很讨厌的形象,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还有,孩子不喜欢这个事物,可能也会讨厌和这个事物相关的其他东西。譬如有人常用一个杯子去喝恶心的药,那么他一见到那个杯子就会恶心,哪怕杯子洗得很干净,外表很美观。

第三,这种奴隶式的管教会培养出子女奴隶式的性格。

当有鞭打威胁的时候,他们会佯装服从;一旦这种威胁不存在,知道没人打自己时,他们会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本性。

当压抑许久的本性如火山爆发时,孩子会尽情地享受这个过程,可万一危险来临,他们会懂得悬崖勒马吗?

第四,管教过于严厉虽似乎有效制止了孩子的一时任性,但可能打压他们活泼快乐的天性。

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被训练成百依百顺的好孩子,他不会吵闹,不会给别人带来困扰,这种愚钝的、听话的性格可能会令父母高兴,可从长远来看,一个抑郁消沉、缺少主见的人终生碌碌无为,于人于己、于家庭于社会都没用。

所以,为了子女快乐、健康地成长,父母要尽量避免使用鞭挞或奴隶式的体罚,只有到了极端的境地,才能偶尔用用;反之,用孩子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孩子,通过讨取他们的欢心,来达到父母的目的,这种做法同样不值得提倡。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很常见的:如果子女考试取得好名次,父母就承诺给他们买礼物;如果及时完成作业,就给他们买新衣服;如果按时上课,就给他们糖果。

子女可能会写完作业,可能考得挺好,但这只是暂时的成果。如果自作聪明的父母认为通过“投其所好”,就能使孩子一直这样听话地做下去,那就太可笑了。

因为当孩子的欲望没有管束时会无限放大,如果有一天,他们说想要星星和月亮才好好学习,你该怎么办?

父母本来应在子女年幼时就培养他们对欲望的克制,但这种奖励方法却南辕北辙,竟逐渐养成子女骄奢、贪婪的陋习。这为以后的生活埋下祸根,除非我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否则惨痛的教训不可避免。

孩子天生就该快快乐乐的,他们应该享受无损德行、无伤健康的快乐,应该过有兴致的生活。不过,他们获得的种种快乐只是因为得到了父母与师长的重视、赞许的结果,绝不是原本不想做某件事,但因为能获得想要的报酬才去硬着头皮去做。

但是你既不主张惩罚,又不提倡鼓励,那么孩子该如何管束呢?我承认,“胡萝卜加大棒”,就是用奖励刺激积极性,用惩罚对付消极懈怠,是一般理性动物的行为动机。当然,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孩子。但我要强调的是,父母和师长要把孩子当作具有理性的动物去看待。

我们想要支配孩子,同时又不至于把他误入歧途,那么我们就应改正错误的奖惩方法,尊重规律,绝不能一厢情愿。

父母不要简单地将身体上的痛苦与快乐看作支配孩子的手段。前面说过,它们只能助长那些本就该被克制的欲望,增强它们的力量。

假如一个孩子哭着要求一种不卫生的、有危害性的水果,你便给他糖果,以求得他的安宁。这种以另一种欲望来取代原来的欲望的做法是饮鸩止渴,因为你会无形中扩大孩子的欲望,为以后更复杂、烦扰的吵闹埋下祸根。

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改正的只是欲望的对象,对于欲望本身还是鼓励,认为应该得到满足。但一切麻烦的根源都在欲望本身。你用这种方法是变相助长无穷无尽的欲望,一有机会它们就会爆发,从而引起更大的苦恼。

还有一类奖励与惩罚是解决如何使孩子遵守秩序的问题。它们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支配孩子的行为。

首先应培养孩子的羞耻之心,让他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羞辱,然后教会他人生在世要珍视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避免被别人羞辱,甚至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久而久之,这些话会内化为孩子为人处世的原则,让他们受益终身。但这个习惯怎么培养呢?

第一,孩子对于称赞是极敏感的。

孩子觉得被别人看得起,尤其是被父母及自己所信赖的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所以,不论是父母还是其他在孩子周围的人,当孩子表现好时,都不要吝啬一句称赞;当孩子行为不好时,不要迁就他们,该批评就批评。

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会辨别是非,分清黑白,还会感受到不同的态度,从而对称赞愈来愈渴望,自然尽量避免不好的行为。这种方法比威吓打骂更灵活,更有效果。

第二,为使孩子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被尊敬的可喜、被羞辱的可耻,并使这种感觉增加效力,就要让孩子在受人尊重时得到可爱的事物,在被人羞辱时失去喜欢的东西。

人之所以得到或失去某些东西,不是因为行为的好坏,而取决于你受到了尊重还是侮辱,并且这种得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用这种方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明白,能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的人往往都是行为良好、受人尊敬的人。相反,那些行为恶劣臭名昭著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得心爱的东西。

长期下来,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经验,知道只有名誉良好的人才能得到心爱的事物。因此,孩子的欲望有助于提高他的德行。“以被人奚落为耻,以被人尊重为荣”,当这种观念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时,父母就容易对他们管教了。

愚蠢的仆人可能是实施这种方法的一大阻碍。孩子犯了错,遭到父母批评后,常常可以从仆人给的放纵和迁就中得到安慰,结果,原本可以培养的良好德行被破坏。

在教育孩子时,凡是孩子身边的人都应齐心协力,当孩子犯了错,父母对他们冷言相对时,其余的人都应该对他表示冷淡的态度。谁都不能打破规则对他热情,直到孩子自己认错,纠正过失,要求原谅,以恢复名誉为止。

这样孩子为求得满足和安适,为博得大家的尊重会改变以前那些任性却使别人轻视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会建立起谦逊和知耻的心理,还会自己矫正错误,更无须父母的斥责与鞭挞。

至于仆人,父母还是找一些深明大义、理智的仆人来照顾孩子。

所以,只要方法得当,鞭挞和斥责完全可以避免。鞭挞和斥责会让孩子对使自己遭受惩罚的行为产生一种羞耻与恐怖的心理,但却并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怎么做是对的。这种方法只是改变表面,并未触动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

只有根植于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被人轻视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才能帮助孩子遵守秩序。

如果父母常常实施体罚,孩子的羞耻心就得常常忍受侵犯,就像妇女温顺的性情,若屡遭侵犯,终有一天会毁灭,孩子的羞耻心也不会一直坚持下去。

即使父母实施了体罚,但如果他们只是吓唬一下孩子,在打了孩子之后,很快又温柔地对待他们,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恼怒是不会惧怕的。

所以,父母要仔细考虑,子女的哪些错误值得生气,而且一旦生气实施体罚后,就不应该很快地转为和颜悦色,只有等到子女认错,并纠正过失学会良好的行为后,才可以完全恢复原来的态度。

不考虑效果的体罚只是白费心力,一旦被孩子找到投机取巧的法子,他们的行为只会越来越差劲。

关于荣誉,我只有一点要说,名誉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没有名誉的人很少有好德行。经过生活的磨砺,成人会发现,有些德高望重的人并没有好德行,但孩子还很小,还不能够洞察世事,从这个角度考虑,这是指导和鼓励孩子的正当方法。

这种考虑可以指导做父母的人正确批评和赞扬子女。

明智的父母不会迁就子女,也不会吹捧子女。但我建议,父母最好私下里批评他们,当着别人的面夸奖他们。

因为孩子受到表扬后,经过大家的传播,奖励的意义就更大。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则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会小心行事,以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如果你当别人的面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很失望,觉得自己的名誉既然已受损害,要维持别人的好评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其实,奖励和惩罚可以使用,但父母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使用。

比如,孩子天生爱玩,可能办一些又傻又天真的事,只要他们不妨碍别人,父母就尽量不要去管束,否则会压抑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

而且父母频繁地惩罚会失去惩罚应有的效力,即使改变惩罚方式,也会减少它的力量。如果惩罚过度,会扼杀孩子的童心,以致损害孩子的身心。

但若孩子太吵闹,那就用比较温和的方式,说一句话或使一个眼色来使他安静些。爱玩的天性能增加孩子童年的快乐,有助于身心健康,不必加以约束。

我们教导孩子的技巧就是,让孩子将做应该做的事情看作玩游戏,得到一样的快乐。

现在的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通过让孩子死记硬背规范和条例,奢望孩子就能有好的行为。

结果呢?孩子前头背后头忘,做事的时候更不会想着还有这些规则的约束。这种方法根本没有效果。反复练习建立习惯

正确的方法是,实践出真知。如果你想让子女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那你就让他反复练习,错几次没关系,就让他一直练,直至内化为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第一,你可以借此知道某件事孩子是否能做。我们只有吩咐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试过之后才知道他本没有做这件事的能力,需要加以指导和练习。

第二,通过反复练习,这种做事方式会成为一种习惯。就像有人向他敬礼,他会自主地鞠躬回答,有人向他说话,他会主动地注视对方的面孔。逐渐地养成良好习惯,这简直是一件与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的事情,用不着考虑,也用不着回想。你就这样一点一点改正孩子的过失,帮他养成绅士所应具备的好习惯。

有些父母乐于让孩子背大堆大堆的规则,可小孩子缺乏定力,注意力又不集中,很难记住这些条条框框,即使当时记住了,等到做事时可能还会犯错,然后遭受谴责,这样反反复复,孩子自然对别人的嘱咐很厌烦。

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错误的,所以父母给孩子设定的规则应愈少愈好。

如果你定的数量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造成的结果是,孩子常常违规,父母看他做什么都不顺眼,然后是一顿惩罚,惩罚过多对子女危害很大;或者是孩子违规了,但父母不说什么,那么他就会从心里轻视这些规则,你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

规则应该是少而精,一旦定下来就监督孩子认真贯彻实施,并且循序渐进,一条规则打牢基础后再学下一条。

但话说回来,规则说到底是外在的,总会被孩子忘记的,要培养好修养,它是不可靠的。还是实践出真知。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练习,父母负责指导和纠正,慢慢地正确的行为方式会在孩子身上固定下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嘛,不靠记忆就知道该做什么,但有两点需要提醒。

第一,子女练习某种习惯时,父母最好用温和的方式去指导和鼓励,不可疾言厉色地责备,好像他们是有意违犯似的。

第二,培养一种习惯时要专注,不可同时培养多种,以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什么习惯也没有养成。要等到一种习惯完全地熟练掌握之后,再去练习下一种。

这种方法坚持下去是有效果的,较之死记硬背然后生搬硬套的方法好得多。其实,在实施这个方法的过程中,认真的父母就会留意到子女的天性如何,或者有哪些特质,现在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他们的能力。

这点很重要,因为它决定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向。比如孩子生性活泼好动,那我们不能让他养成忧郁消沉的性格,我们也不能改内向为外向而不伤害他们,孩子身上的特征如同他们的体态一样,稍微改变一点点是可以的,但是很难把它们完全改成一个相反的样子。

成功的教育是以子女的天性和才能为基础的,所以照顾孩子的人要仔细研究他们这两方面,并且多试一试,看看孩子适合往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凡是压制孩子天性的道路都不可取。

还有,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要充分了解他们有什么,缺少什么,缺少的东西是不是值得争取,那些必需的品质是不是能通过学习和锻炼来获得。

我们对待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他们自身特质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限的必要的措施,使孩子不至于偏离正轨。

有些父母不顾实际情况,一厢情愿地把孩子培养成“全能王”,结果使孩子原来的才能被扼杀,本来不会的技能也只能学到蜻蜓点水的程度。

甚至父母给孩子的粉饰可能会把他教育成一个矫揉造作的人。因为学过的好多技能可以给自己贴金,必定能取悦众人,引来赞誉,得到的称赞越多,他就越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他越会装出一副优雅的姿态,可他不知道,越装优雅反而离真正的优雅越远。

这是一种误入歧途的教育方式,我们要提防,不能毁了无辜的孩子。矫揉造作的原因及危害

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如果流露出真情实感,那时他表现出的优雅的态度才会赢得别人的欢心。一个心胸坦荡的人既不卑鄙狭隘,也不孤高傲慢,也没沾染任何重大缺点,这也是很招人喜欢的。

他们无论做什么事,展现出来的都是真实的自己,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自然行事落落大方。这是因为他们进行了持续的练习,逐渐把自己的修养培养起来,到了与人交往时才能表现自如,让人一看上去就知道他们拥有善良的心地和良好的气质。

相反,矫揉造作是对人本性的扭曲,是对别人身上具有的自己很羡慕的某种气质的模仿,缺乏来自内心的真实。这种表里不一的表现有两种。

第一,一个人通过装腔作势表现出自己本来没有的一种心情,但终有一刻会自行暴露的。比如有些人有时候实际上并不悲哀或愉快,但他们却偏要装出这样一副神情。

第二,某些人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与他们不相称的动作。

比如他们与人交往时,为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或表示出谈得很有兴致,会装模作样地说一些客套话或做一些夸张的动作,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自然的或真实的表现,而是因为他们心理上有某种缺憾或错误的表示。

如果他们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而是用心地分辨出别人的行为哪一部分是优雅的,或哪些是别人特有的,并结合自身特质有选择地借鉴,就不至于造成这样的情形,贻笑大方。

一切矫揉造作,无论它们以何种方式呈现,总是令人讨厌的,因为我们都喜欢真相,不想被虚假蒙骗。

不要把生活搞得过于复杂,我们还是提倡做自己,率真和不矫揉造作的本性永远是正确的。

人无完人,这是常理。身为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卓越的成就,或是行为方面有什么缺陷,气质不够优雅,这很正常,没人过多地去关注,更不会有人去批评,因为这样的凡人太多了,可是如果你弄些虚假的东西给自己贴金,免不了惹来非议,说你太不光明磊落了。

错误的教育才会产生这种矫揉造作的毛病,而我认为错误的教育是父母或师长,只知道定出规则,立下范例,却不把经验与实践相结合,不让孩子多次反复练习,他们就无法熟练掌握规则,也就无法养成习惯,更不会在实际场景中自然地应用。培养有礼貌的孩子

关于礼貌的学习,我认为学习方法与其遵从规则,不如依靠榜样的力量。

如果孩子意识到自己因为行为优雅,所以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许,那么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他们会愿意效仿行为得当的人,使自己的行为变得优雅。

我提倡孩子到了能学跳舞的年龄就让他们去学,跳舞能帮助他们塑造挺拔的身姿,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有机会和年长的人交际。

孩子要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不论吃怎样的苦。其实,小时候学习吃的苦比长大改正陋习吃的苦要少得多。所以,父母应毫不通融地培养起孩子优雅的气质和素养。

只要孩子大脑中有懂礼貌的意识,他们的一些过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改正过来,因此父母没有必要为这些过失过分操心。

如果孩子已经知道,要敬爱父母师长,对他们不敢顶撞,对别人也知敬重,怀抱善意,那么孩子很自然地就会对照别人受欢迎的举止,来改正自己的失当行为。

在孩子的这种温良和善的气质形成之前,父母可以利用名誉、赞赏,以及名誉、赞赏所带来的可爱的事物,使孩子形成这样的心理,只有品行良好才能得到尊重。

然后再经过不断练习,纠正,再练习,再纠正,最终使孩子的形成牢固的温良和善的习惯,其他的良好修养也就容易习得了。我建议由一位接受良好教养的男子去教导他们,因为女仆一般在教育问题上不够明智,太溺爱孩子。

在子女小的时候,他们免不了要犯无心之过,只要其中没有骄傲和天性不良的迹象,这些过错都可以原谅。但是他们的任何行为如果显露了这种迹象,那就按照以上说的方法,立刻加以纠正。

我想再仔细叙述一下孩子的礼貌问题与日常行为的关系。因为父母在这方面普遍存在错误的行为。

在孩子小的时候,一般不会有人专门负责帮助他们陶冶情操。这一点经常被父母轻视,乃至忽视。

可反过来,孩子的言行举止一有失礼的地方便遭到父母的训斥,而且常常当着客人的面。这些父母表面上是在改正子女的错误,实际上多半只是为了遮盖自己的羞耻而已。

因为如果真心想纠错,为什么不在平日里教孩子呢?

这些父母为了自己不受责备,便盛气凌人地归罪于可怜的孩子,其实只是惧怕旁人议论,说自己对孩子缺少管教才造成他的不良行为。

这种每逢事到临头便去斥责一顿的方法不是教导子女,而是无故使他们受烦扰,吃苦头。

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先让孩子接受教导,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孩子毫不习惯的情况下,临时教给他怎么做的效果不好,更何况还忍受着责备。

子女因为年龄小可能犯一些幼稚天真的错误,但只要心地善良,重视礼貌,这些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够自己改正。

所以,父母在这方面可以宽容些,不要动不动就斥责子女,斥责又不会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修养,较多的斥责反而是父母对子女不信任的表现,会引起亲子间的隔阂。教会孩子如何交朋友

此外,父母要注意,对子女的行为举止最有影响的人是他们身边的朋友。人类是一种模仿力极强的动物,孩子的举止大多都是模仿得来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子女要认真地选择品行良好的伙伴,对顽劣的孩子敬而远之,其间父母也要把把关。

我在前面提到过,仆人为了讨好孩子,减低了父母斥责孩子的力量,损害了父母的威信。除此之外,仆人的陋习、恶俗的语言和狡诈的心思,父母如果不加注意,都会被孩子模仿。

要百分百防止这种弊端是很难的。如果你的仆人都是品德良好、知情达理的,孩子不会沾染一点儿恶习,那是你真走运了。

但是,孩子沾染陋习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对仆人带来的弊端我们还是应该尽力去防止。

为达到这个目的,孩子在父母和师长面前应拥有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自由,不可无故添加不必要的约束。

孩子想做天真的、幼稚的游戏,只要对他人没有恶意,父母该鼓励他们怎么开心怎么玩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绝对不要摆出一副严厉的表情,训斥他们瞎闹。请想一想,孩子如果感觉在父母面前拘束,肯定会选择远离父母,接近仆人。这样就是父母亲手造成的伤害了。

除此之外。凡是孩子心爱的东西都可以从父母那儿得到,并且应由父母亲手给予。父母要警告仆人不能把烈性的饮料、酒以及玩具等东西给孩子,以获取孩子的好感和欢心。

伴侣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影响是最大的。对此,我们有必要多交流些。

有些父母可能存在这样的忧虑,如果把孩子放在家中,孩子肯定会和仆人接近;如果把他们放出去,他们又难免受到各种恶俗社会思潮的毒害。但一直待在家里,不接触社会,孩子就不懂人情世故,还会变得胆小怯懦或骄傲自大。

的确,这两个选择各有利弊。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他的胆量自然会变大,人际交往也能处理得更妥当。但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相对而言,学校还是比较安全的。

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学点儿希腊文和拉丁文,并不是想让他变成一个有胆量的人。但学校里不可避免地存在暴力、粗鲁和欺骗,这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的目标背道而驰。

学校教育虽有优点,私家教育虽有缺点,但两者相比,我认为后者更为可取。

孩子留在家中,和亲人比较亲近,既能保持自己的纯洁和谦逊,也比较容易习得一些好品行,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大多数女孩子就是在家庭环境中长大的,这并不妨碍她们成为能干的女人。所以,在家接受教育可以成为成功人士,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此外,要培养孩子镇定、沉稳的性格,就要对他们粗鲁或喧闹的行为加以提醒。

反对私家教育的人认为,家庭只能教育出怯懦无能和不懂人情世故的孩子。这个说法是片面的,以上两种不是私家教育的必然结果,也并非不可预防。况且,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好德行一旦失去就很难恢复。

首先私家教育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简单、和谐的成长环境,社会上流行的邪恶少之又少,这对帮助孩子获得良好品行至关重要。

其次,细心的父母会帮助孩子练习好德行,进而内化为习惯。在全面的照看下,孩子才不会堕落。

最后,青年只有在锻炼出不屈不挠的意志,能洞察人情世故,知道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和危险后,才能离开父母和师长的保护。这样才能确定他的德行不会轻易动摇,否则很容易陷入危险。

话说回来,青年人的羞涩、畏怯和不懂人情世故完全可以通过交际来治好。

但是,以孩子的纯真无邪为代价,来换取一点点人际交往技能,以使孩子增加点儿自信,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永远是第一位,如果因和没有教养的邪恶的孩子交往,学会了狡诈粗俗,甚至动摇自己的德行,这是得不偿失的,孩子的一生都有可能被毁掉。

并且,孩子一旦进入社会,一方面固然可以增加一些知识与自信,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失去德行。

在孩子形成良好的德行之前,谦逊和服从使他们更适于接受教导,所以父母大可不必过于注意自信的养成,最应该花时间、下苦功的,是使孩子参加更多实践,具备良好素质。

至于孩子长大后如何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我们后面再讨论。关于老师及家庭教育

基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潜在危害,我不得不在此多说两句。

第一,学校里孩子的素养参差不齐。社会上之所以有些人平庸低俗,缺少最起码的礼仪,关键就是儿时多与顽劣的孩子为伴,学会狡猾、欺骗,养成虚伪、懒惰的陋习。

当然,这一弊端我并不是归咎于老师。因为首先一个老师就得管教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学生,他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

其次,除了孩子集聚在学校的时间,老师没办法时刻照顾他们。

而且,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老师自然把让孩子考出好成绩当作重中之重,对于其他方面,只要学生不犯天大的错误,老师不会主动给予什么指导。

也就是说,除了成绩,孩子的其他方面都是与同伴一起发展的,当然包括恶习、暴力、厌学。

和学校老师相比,家里的导师既能教授孩子必学的知识,还能有针对性地指导,监督他们的行为举止,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后者是学校老师很难做得到的。

社会上的确有些人,因为胆量非凡,敢闯敢拼,取得了成功,但做父亲的人却普遍地认为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于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尽早变得冒失莽撞,把儿子在学校中学到的小计谋当作谋生的本领,以为靠它就能生存。

殊不知,良好的德行和修养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方法。

学校里,同学间的戏谑欺骗,或合作偷盗一座果园,这都只是游戏,孩子必然不能学到可以指导人生的真理。

相比之下,父母如果在家给孩子请一个青年绅士,他们就能更快地学到正直、宽容、严谨,这些都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让文法学校里面最优秀的学生,和一个在家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同龄孩子在一起,前者可能因无知在礼仪礼貌方面露怯,甚至贻笑大方,但后者却可以自如地施展早已成为习惯的优雅的行为举止。

各种各样的利益形成了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肯定有人耍心眼,玩计谋。

父母如果是这种人,那么没有判断力的子女会仿效父母。渐渐地,同学之间开始充斥欺骗、狡猾。如果你放任孩子在学校里凭自己的倾向选择伙伴,他就会不可避免地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世风日下不假,但虔诚的基督信徒没必要抱怨道德滑坡,真正值得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使下一代的品行不堕落,知识不退步。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从青年的教育入手,从小打好基础。没有做人做事的原则,长大后再多的教导也只是徒然。

英国人的绅士精神享誉世界,原因是我们学问严谨,品德高尚,举止文明。要将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应特别注意培养和维护青年的纯洁、沉稳和勤奋的美德。

近来海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值得我们反思。勇敢是我们英国人的祖先留下的遗产,却被现代人的浪荡、腐败、奢靡消磨。一个被荒淫的行为瓦解的军队,再骁勇善战也只是徒有虚名,他们既不能保护国家,更不能耀武邻邦。

如何成功培养孩子的德行是教育过程中需要攻克的难题。这种德行不是冒失莽撞,不是任何一点点混世的技能。它的确很难培养,所以在父母心中必须是重中之重。导师在进行培养时,要尽力使孩子把优雅的行为举止当作一种快乐,直至根深蒂固,成为一种本能。

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就容易。简单、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细心照看,导师的行为示范与教诲,都为德行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所以,家庭教育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最好、最安全的办法。

如果家庭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面孔,父母就应使孩子习惯陌生的面孔。

如果子女具备了和有学问的、有教养的人交际的能力,那就给他们机会多锻炼。比如,父母外出访客时,可以带上子女,让他们多见见世面。

不过,有的父母还是想给孩子全面的照看、及时的指导,使他们少受仆人恶习的沾染,会把孩子留在家中教育。事情到底该怎样处理,并没有统一的规则,父母只需斟酌自身条件,做出选择即可。

说到这里,可能还会有人疑惑,家庭教育缺少伴侣,而一般学校又不利于培养德行。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来大家会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孩子,都爱模仿别人。因此,伴侣的影响不可小觑。父母陪子女的时间最长,想让他们尊重父母和听从父母的命令,父母应该首先尊重他们。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导师,若想让他们做品德高尚的事,那么父母要示范正确的行为;不想让他们做的事,自己也不要去做。一旦做了,孩子就会投机取巧,“榜样”都这样做了,我也能这样做,似乎是为做错事找到了正当的理由。

可如果子女真做了这件错事,父母又去惩罚他们,子女只会认为,父母无理专横,只准自己有自由和快乐,却剥夺别人的快乐。怨恨会蒙蔽孩子的理智,他们不会想你的严厉是为了爱护他们。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成人可以忽视规则,随便行事,这在小孩子看来就是特权。一旦看到大人做,他们就想仿效。

父母要记得,孩子是很喜欢冒充为成人的。

比如,他们爱穿短裤,并不是因为短裤样式好,或穿着舒服,而是认为穿短裤是成人的标志或象征。

以上对父母的提醒,凡是有权管理孩子的人也应该注意。用奖惩管教孩子

前面已提到,孩子由于年龄原因做出了一些幼稚的不当,但不伤害他人的行为,父母不必责备他们,更不用惩罚他们。同样,在孩子的学习方面,父母也应该尽量少动用棍棒。一味地采用打骂来教育孩子的父母还没有掌握教育的要领。

把东西教给孩子的正确方法是,先让孩子对你要他们去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自然会用功。

父母学到了正确的方法,能够谨慎地实施奖励与惩罚,但还有几条规则需要遵守。

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应学的事情是一种乐趣,而非一种负担,或者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否则他们会产生抵触心理,一开始可能仅仅是讨厌,时间长了,就会和父母叫板,跟父母对着干。

比如,你吩咐一个孩子,每天到了一定时候就去抽陀螺,他如果高兴还好,可如果他不喜欢呢,你依旧让他抽陀螺,这不就是强加给孩子一种负担吗?最终,他会讨厌抽陀螺,甚至讨厌一切游戏。

人都是追求自由的,可孩子本来自由的时间却让专制的父母来支配,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意愿被忽视,自尊受到伤害。父母要记得,无论让孩子做什么,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无理专横,为孩子安排一切。

即使你已经使子女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也要学会“审时度势”,当他们没心思去做时,不要强迫他们去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