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1:46:13

点击下载

作者:景斌荣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赵心波

赵心波试读:

出版者的话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昔岐黄神农,医之源始;汉仲景华佗,医之圣也,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临床名家辈出,促进了祖国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贯彻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精神,在完成了《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出版的基础上,又策划了《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以期反映近现代即20世纪,特别是建国5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我们邀请卫生部张文康部长做本套丛书的主编,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同志任副主编,他们都欣然同意,并亲自组织几百名中医药专家进行整理。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1世纪初正式问世。

顾名思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就是要总结在过去的100年历史中,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受到广大群众爱戴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丰富经验,把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让他们优秀的医疗经验代代相传。百年轮回,世纪更替,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世纪之巅,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为的是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创新,使中医药学这座伟大的宝库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未来。

本套丛书第一批计划出版140种左右,所选医家均系在中医临床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医临床大家,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等各科的代表人物。

本套丛书以每位医家独立成册,每册按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其中,医家小传简要介绍医家的生平及成才之路;专病论治意在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将与某病相关的精彩医论、医案、医话加以系统整理,便于临床学习与借鉴;诊余漫话则系读书体会、札记,也可以是习医心得,等等;年谱部分则反映了名医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

本套丛书有两个特点是值得一提的,其一是文前部分,我们尽最大可能的收集了医家的照片,包括一些珍贵的生活照、诊疗照以及医家手迹、名家题字等,这些材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其二,本套丛书始终强调,必须把笔墨的重点放在医家最擅长治疗的病种上面,而且要大篇幅详细介绍,把医家在用药、用方上的特点予以详尽淋漓地展示,务求写出临床真正有效的内容,也就是说,不是医家擅长的病种大可不写,而且要写出“干货”来,不要让人感觉什么都能治,什么都治不好。

有了以上两大特点,我们相信,《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会受到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青睐,更会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对百余位中医临床医家经验的总结,也使近百年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本套丛书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前所未有的文献价值,这也是我们组织编写这套丛书的由衷所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10月28日

编委会名单

主 编:景斌荣 葛安霞

副主编:海 鸿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

    阎孝诚 刘长虹 李连达

    吴小梅 郭 薇 海 鸿

    唐莉珍 景斌荣 葛安霞

    冀晓华

内容提要

著名中医学家赵心波(1902~1979),字宗德,北京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受家学熏陶,曾在北京安定门余庆堂药店学徒,后师从清末名医王旭初为师,学徒四年,1925年起挂牌行医。初诊治内、妇、儿科,后专攻儿科,因疗效卓著,誉满京城。建国后曾参加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后留校门诊部工作。1958年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并曾被派往蒙古人民共和国工作一年。1959年获卫生部嘉奖。其临证认真细致,强调望诊,精于观察疾病发展趋向,善于采用针灸、捏积、刮痧、外治等法综合治疗;研制自创了不少中成药,如清解丹、健脾散、壬金散等,并将秘方全部献给国家,沿用至今有效;培养了十余名徒弟,为西苑医院儿科建设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医儿科概论》《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等。

医家小传

赵心波(钦坡),字宗德(1902~1979),著名中医学家,擅长儿科。

赵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熏陶,1916年考入北京四中,辍学后入北京安定门余庆堂药店学徒,谙悉药性;1918年考入京兆医学讲习所,1920年毕业,遂与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名中医)单士魁拜清末名医王旭初为师,学徒4年,1925年挂牌行医。初诊治内、妇、儿科,后专攻儿科,与名医赵炳南、赵树屏等友善,解放前已誉满京城。解放后各大医院争相聘请,应北京大学陆平校长之邀任特聘校医。参加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门诊部工作。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乙型脑炎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颇得好评。1958年来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任儿科主任,派往蒙古人民共和国工作1年。1959年卫生部嘉奖有贡献中医,赵老获奖状、奖章。主持西苑医院儿科,工作卓有成效,名列中医儿科界前茅。1968年赴稷山中医研究院农村疾病研究所工作,解决不少当地疑难之症,1971年调回北京,任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曾任北京市中医学会学术委员、理事,1979年病故。

赵老从事临床近50余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越,深得病家爱戴与信任。如一严重脑外伤患者,不但服赵老药后退去了持续的高热,止住了不停的抽搐,还逐渐恢复了认知、记忆、智力,在赵老去世前拿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简直是奇迹。赵老熟知《内》《难》,汲取金元诸家之精华,《温病条辨》倒背如流,临床实践中得心应手,功底深厚,但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手不释卷,虚心若谷,向其他老大夫学习,主张学术民主,会诊讨论,一切为了病人。赵老尊古而不泥古,辨证施治见解独到,如不仅尊钱乙“小儿纯阳”之说,主张肾虚小儿运用六味地黄之类,而赵老在“解颅”证治时则采用峻补命门之法以“益火之源”。辨证灵活、确切,丝丝入扣。赵老治疗急性病多宗《温病》准则,清热养阴,阴亏火旺之时则以急下存阴,效如桴鼓。审度病势趋向,以防传变;治疗慢性病能攻善导,有胆有识。祛邪培元,调理阴阳,尤其注重护胃护阴,善用鲜药,用药精、简、轻、锐,遣药如神。儿科素有“哑科”之称,赵老诊视患儿认真仔细,强调望诊,还必亲自查看病儿手足,理法方药一丝不苟,特别重视观察疾病发展趋向,防止病情传变,以治未病,善于采用针灸、捏积、刮痧、外治等法综合治疗,常以简、验、便、廉法解决问题。

赵老善于与人合作,与赵锡武老共创加味金丸治疗痹证;与郭士魁老共研中药降压一号丸治疗高血压及诸风均有佳效。主张中西医结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70年代初即促成中药针剂清肺注射液的研究,获研究院奖。

赵老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研制了自创的中成药,疗效显著,并将全部秘方献给国家,如清解丹、健脾散(片)、壬金散等,沿用至今屡用屡效。麻疹并发肺炎的研究,疗效处于当时全国领先地位;肺炎的研究使85%~90%以上的患儿用中药治愈,X线片的吸收优于对照;癫痫的治疗约2/3患儿有效,约1/3患儿治愈或减掉西药。当时西苑医院儿科不但收治了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绝症,还在中医治疗急症、抢救方面发挥了中医的优势,西苑医院儿科有门诊、病房、急诊,这在当时中医界是少有的。赵老主张中西医结合,团结中西医同道,使西苑医院儿科成为医疗、教学、科研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的儿科基地。赵老是西苑医院儿科的奠基人之一,赵老收徒十余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多已成材。他对整个西苑医院儿科建设有深远影响。他去蒙古人民共和国医疗受到当地群众称赞,带越南、朝鲜进修生得到好评,可见赵老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赵老与同道发表论文有《麻疹肺炎辨证论治总结》(《哈尔滨中医》8卷3期),《24例小儿肺炎死亡病例分析》(《中医杂志》1962年12月),《婴儿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华儿科杂志》1965年14卷4期),《脑外伤后遗症一例治验》(《新医药杂志》1975年10期),《儿科中风痿证治验》(《新医药杂志》1977年11期),《中医药治疗40例癫痫初步分析》(《中级医刊》1979年4期)等,未能收集全。专著有《中医儿科概论》(北京中医学会1954年铅印本),《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出版)等。

赵老为人耿直,生活简朴,学者风度。热爱祖国,与京剧著名艺术家程砚秋结为好友,抗日战争期间,赵老称赞程先生是有骨气的人,拒不演戏;自己潜心行医,谢绝社会与官方组织的活动,洁身自持,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热爱人民群众,对贫苦患儿免费医疗,施舍药物,重病在身坚持出诊,他说:“……不要让病家失望而归。”而当时出诊没有任何收益。他热爱中医事业,腾出自己的房子筹办北京市中医学会;响应号召战斗在乙型脑炎及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中;为蒙古人民共和国人民解除疾病之苦,为发展中医事业奉献出极大的热情。他平易近人,和霭可亲,坦诚待人,医德高尚,精心授徒。1977年赵老卧床不起,他说:“我要珍惜这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多做工作。”更加抓紧教授徒弟,著书立说,在病榻上修改书稿,指导徒弟诊治疑难病。赵老病重期间仍热心医治病儿,有求必应。他去世前月余还看了一例癫痫患儿,5年后随访时,患儿已病愈,家长得知赵老病故嚎啕大哭,为失去这样的好大夫落泪。赵老效仿前贤,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呕心沥血,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宝贵的医学经验和典籍,还为后学树立了光辉的形象。赵老的事迹曾刊载于《人民日报》。

※ ※ ※ ※ ※ ※

编者按:本书所载内容,为赵老(心波)生前(1979年前)的临证经验及用药,其中有些动物药,如犀角(粉)、虎胫骨等,现因保护野生动物而禁用,宜以他药代替。书中不再一一处理,特此总为说明。专病论治感 冒【论治】

感冒包括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等。这里主要介绍重症感冒的证治。

1.风温袭表:主要原因是风温犯肺,束于肌表,热毒内蕴三焦,灼液生痰,阻于肺络,气机因之窒塞。

症见身热不退,朝轻暮重,嗜睡,醒后烦躁不安,轻者流涕,咳嗽,重则喘憋,不思饮食,且多惊惕。

治宜:清宣肺气以解表,化里热而清三焦。

方选:桑菊饮加减。

桑叶10克 淡豆豉5克 杭菊6克 生石膏15克 薄菏1.5克 连翘6克 黄芩6克 麦冬10克 法夏6克 生姜2片 杏仁6克

此证常能转变成肺炎,方中杏仁、石膏、黄芩、麦冬为辛凉肃肺,既退高热,又止喘憋。桑叶、杭菊、连翘、薄荷,轻宣解表。豆豉、法夏、生姜,辅助宣散,兼祛痰浊。

上方在临床实践中,甚属平稳,任何季节,都可适应,剂量可以加减,灵活采用。

2.表里俱热:表邪未解,里热炽盛,浊邪蕴肺,灼液生痰,清肃之令不行。

症见:高烧不退,时有咳嗽,身倦肢怠,不思饮食,二便秘结,舌质红或有垢苔,脉多浮数。

治宜:清疏外邪以宣肺,清里热而退高烧。

方选: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

麻黄3克 生石膏24克 炒杏仁6克 生甘草3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芥穗3克 薄荷2.4克 芦根12克 淡豆豉3克

方中麻黄、芥穗、豆豉、薄荷解表以宣透。银花、连翘、生石膏,清热解毒。杏仁、芦根、生甘草既可清肺降逆,且能祛邪止咳。全方既解表邪,且清里热。

3.湿热夹滞:因夹湿停滞复感外邪,气机闭塞,清浊混淆,湿热内蕴,脾胃失调。

症见:发热不退,大便频泻,精神萎靡,多见舌苔黄腻,亦有舌苔薄白者,脉象浮滑为主。

治宜:逐湿解表,化滞清热。

方选:藿香10克 薄荷2.4克 滑石10克 川连1.2克 黄芩6克 银花10克 苏叶3克 炒麦芽6克 枳壳6克 车前草6克

方中藿香、银花、薄荷、苏叶,清宣解表而兼疏散。黄芩、川连、滑石、车前草,既可清热逐湿,且可止泻利尿。麦芽、枳壳用以宽中化滞而兼理气。

此证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秋为多。夹湿停滞复感表邪,以致身热不解,便下泻泄,服用上方,较为适宜。

4.暑热炽盛:感染暑热,迅即传经入里,有逆传包络、引动肝风之象。

症见:高热,汗出后热仍不解,神识昏沉,口干津少,多渴不食,舌绛苔黄,剧者抽搐。

治宜:清暑生津解表,芳香开窍。

方选:竹叶石膏汤加减,并加安宫牛黄丸冲服。

淡竹叶6克 生石膏24克 玄参10克 连翘10克 银花12克 麦冬10克 法夏5克 生草3克 生姜3片

方中连翘、银花、竹叶、生草解毒消热。石膏、玄参、麦冬辛凉解肌,且能生津滋液。法夏、生姜化痰,疏表宣散。加用安宫牛黄以化邪热内扰,兼能开窍醒神。

此所谓暑易归心,蒙闭心包,引动肝风,发作急惊抽搐。凡有厥阴肝风搐搦者,皆可加用钩藤、全蝎、胆星以熄风止搐。附:伤暑、中暑

伤暑是夏日冒暑感凉所致。其见症如下:一般发烧恶风,头晕头痛,汗闭周身酸痛,恶心,不思饮食,疲乏无力,思睡,腹痛,且多有腹泻症状。

根据以上情况,可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既治内伤湿滞,又解外感暑邪。

藿香10克 紫苏6克 大腹皮9克 陈皮3克 桔梗5克 川朴3克 赤苓10克 香薷6克 白芷6克 法夏3克 苍术5克 生姜1.5克

方中藿香、紫苏、香薷、白芷解表散风,清宣疏散。因为暑必夹湿,用赤苓、大腹皮、苍术、桔梗既能逐湿行水,且可健脾和中。法夏、生姜、川朴、陈皮和胃止呕,兼可调气降逆。

本方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四时不正之气,有芳香、消导、解表、和里的功能。凡属湿重者,可以加大苍术用量;表寒重者,生姜可以加量。

中暑则是在暑天感受暑邪而得,症见身热、大渴、大汗、上呕下泻、腹痛,唇红舌燥,脉洪大。治用清暑益气法。方选人参白虎汤。

人参6克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粳米30克 甘草3克

感暑热者多从口鼻吸入,多阻上焦气分。呈现头目晕眩,胸闷不畅,渐至面垢、面赤,烦渴自汗,口干口苦,甚至呕吐恶心,腹痛腹泻,肢冷神倦,更严重者火热泛滥,劫动肝风,因之搐搦,不省人事。治此症虽有胸满、身热,须慎攻下,因无形之热,不能随意攻降;虽有头目眩晕,仍忌发散,因表药皆能耗津之故。只有人参白虎汤乃为正治。

暑为阳邪。古人云:“寒伤形,热伤气”。感之则火热泛滥,不得汗解。大热劫津,络脉阻遏,筋脉失养,因之发痉。采用人参白虎汤,因石膏辛寒,与知母配合,可清肺胃实热;人参、甘草、粳米益气养胃,且可生津。

治中暑,还可用下列诸法。

1.“搓羊毛疔”法:用荞麦面60克,鸡子清(去黄)2枚,共和成面团,手持面团搓前后心,皮肤出现隆起之红块,用针挑破,有似细白毛出现,故名“搓羊毛疔”。可治中暑,恶心,烦乱,呕吐,腹泻等症。

2、也可用鲜萝卜缨1把,蓖麻子仁10多粒,共捣如泥,搓前后心,搓两次后,心中烦乱、恶心、呕吐能有好转。

3.针刺曲池、委中,用三棱针放血效果更好。【病案】

1.刘某,男,3岁,病历号86296。

正值流感流行,昨天突然高烧,今晨体温仍39.2℃,咳嗽声浊,舌质红,脉浮数。血象:白细胞计数6500/立方毫米,嗜中性粒细胞46%,淋巴细胞52%,嗜酸性粒细胞2%。诊为流行性感冒。证属风温袭表,郁于腠理。治以宣散解表,清热之剂。

荆芥穗6克 薄荷2.4克 银花10克 苏叶5克 蔓荆子6克 连翘10克 炒杏仁5克 瓜蒌10克 芦根12克 浮萍2.4克

紫雪丹1.2克,日服3次。

服药两剂,体温正常,余邪未净,偶有咳嗽,脉缓,咽红。继予清肺利咽,化余热之剂调理之。

菊花10克 荆芥穗5克 瓜蒌10克 炒杏仁5克 黄芩6克 连翘10克 蔓荆子6克 炒栀仁5克 鲜生地12克 麦冬10克 生草3克

两剂即愈。

按语:突发高烧,咳嗽声浊,脉象浮数,舌质红。考虑高热突发,为表邪引起,但有咳嗽声浊,显系肺络郁阻。中医认为皮毛者,肺之合也。风温上受,首先犯肺,因之咳嗽声浊,治以宣散解表,自属正法;但舌质红,脉现浮数,为热邪内潜,所以治此非加用清热之剂不能速效。赵老选用紫雪丹,他认为紫雪丹泻火解毒,芳香逐秽,既可清解五脏六腑之热邪,又可逐经络之秽浊,防热毒内陷,配合解表宣散法能够迅速退高烧,这是赵老治疗流感和其他发热性疾病的宝贵经验。

2.高某,男,2岁,病历号4057。

因高热3天,频吐不止入院。住院经输液救治,脱水酸中毒明显好转,但小儿嗜睡,大便3日未行,口腔糜烂,脉沉细有力。证属阳明腑实,消燥阴津而致脱水。予以白虎增液兼解毒通便之剂。

生石膏23克(先下) 知母6克 生草6克 鲜麦冬16克 生地13克 玄参10克 川连2.6克 黄芩6克 生军6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薄荷2.6克(后下)

服药一剂,精神好转,口腔仍糜溃,体温仍高,舌苔中心薄黄,脉象沉数有力。再以清胃解毒,消导利咽之剂。

连翘10克 生石膏26克 川连2.6克 山豆根6克 生草4.7钱 蒲公英10克 银花10克 大黄6克 黄芩6克 麦冬10克 鲜生地13克 薄荷2.6克(后下)

上药二剂,并服用壬金散0.5克,每日3次。

继之上方加减服三剂,口腔溃疡痊愈,热退出院。

按语:发热、呕吐、大便3日不行、口腔糜烂属阳明腑实之证,大便不行,腑气不通则热毒不去。然本例热已伤阴,增液方可行舟,赵老以增液通腑兼解毒清热之法,共用药六剂即获痊愈。

3.葛某,女,4月,病历号2128。

流涕,咳嗽,痰不多,身热无汗,腹泻日5~6次,体温38.8℃,苔光,脉数。疏表和中。

防风3克 桔梗3克 葱白1个 薄荷0.7克 六一散(包)1克 芦根10克 象贝6克 神曲6克 麦芽6克 生姜片半片

服药二剂热降,精神良,鼻塞、咳嗽大减,流涕仍有,大便稀,日行8次,苔薄,脉细数,继服前方。继之复发热,咳嗽剧,纳佳,便次减,为再感,治以平解。

炙麻黄1克 杏仁6克 生石膏(先煎)6克 甘草6克 牛蒡子10克 桔梗6克 象贝6克 莱菔子6克 麦芽6克 神曲6克

三诊:热退,咳剧,大便4次,苔薄,脉数。

炙麻黄1克 杏仁6克 生石膏6克 甘草3克 牛蒡子10克 桔梗6克 象贝6克 莱菔子6克 麦芽6克 神曲6克

服药二剂,无发热,轻咳,精神佳,食纳好,大便2次,继服前方二剂后,于前方加茯苓6克,白术4.7克,痊愈出院。

按语:因感冒引起发热、咳嗽、腹泻者临床并不少见,赵老初用疏表和中之法,少用大苦大寒之药,以防伤正。待表邪被除,即加用茯苓、白术以护脾土,临床疗效确切,后人当认真学习。

4.李某,女,3岁,门诊病历。

昨夜突发高烧,今晨体温高达39.2℃,其他无自觉不适。舌苔根部垢厚,脉象沉数,证属宿滞内蓄,兼染表邪之候。法以表里双解。

大青叶10克 麦冬10克 黄芩6克 神曲6克 牛蒡子3克 薄荷2.4克 淡豆豉3克 杭菊10克 炒枳壳6克 焦军5克 生石膏12克

上药服用二剂,热退,食纳好,精神好,病痊愈。

按语:表里双解,是赵老治疗小儿感冒常用的方法之一。小儿脾常不足,易生积滞,常常是在内有宿滞的情况下,容易外染表邪,患儿除有表证外,还常伴有食欲减,大便不通,舌苔黄或垢腻,此时采用表里双解,收效速。如本例在清宣解表的基础上,加用生石膏、焦军、炒枳壳、神曲,清里消导,药只二剂,而病痊愈。气管炎、支气管炎【论治】

气管炎、支气管炎均以咳嗽为主症,常伴有痰,重症患者发烧,喘息性可见哮喘样发作(证治详见哮喘)。发病原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或风温,使肺气失宣,上逆而为咳;也有因为痰浊阻肺络,复感外邪,入里化热,形成痰热搏结、阻塞气道之通畅而为咳。临床上从下列5型辨证施治。

1.风寒型:症见咳嗽频作,遇冷加重,痰稀色白,且多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不发烧,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止咳法。

方选:三拗汤合杏苏散加减。

麻黄5克 杏仁6克 生甘草3克 紫苏6克 前胡6克 桔梗6克 法夏6克 荆芥6克 生姜3克

2.风温型:咳嗽有痰,痰多粘稠,或发热汗出,目赤多泪,舌质尖边红,苔白,脉浮数。

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法。

方选:桑菊饮加减。

桑叶6克 菊花6克 连翘6克 淡豆豉5克 生石膏10克 黄芩6克 杏仁6克 法夏3克 薄荷1.5克 旋覆花6克 甘草3克

3.痰热型:症见咳嗽声浊,喉间痰鸣,痰多色黄,早晚咳剧,常伴有胸腹满闷,纳谷不香,口中乏味,苔黄厚或白或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痰,宽中止咳法。

方选:清气化痰丸加减。

法夏6克 陈皮5克 胆星3克 全瓜蒌10克 黄芩10克 枳壳6克 云苓10克 杏仁6克 生石膏24克 芦根10克 焦楂榔各6克

伴喘者加麻黄5克,伴便干者加熟军6克,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各10克。

4.火郁型:症见咳声不断,痰黄粘稠,口苦咽干,便干尿黄,剧者烦躁不安,发热不退,气粗似喘,脉数苔黄。

治宜:清肺泻火,止咳平喘法。

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5克 生石膏24克 杏仁6克 生甘草3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栀衣6克 黄芩10克 桑白皮10克 款冬花10克 青皮10克

5.虚热型:症见久咳不愈,干咳少痰,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舌质红,少苔。

治宜:滋阴润肺,清热止咳法。

方选:沙参麦冬汤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生地6克 熟地6克 玄参6克 麦冬10克 沙参10克 百合6克 川贝3克 桔梗6克 芦根10克 白芍6克 当归6克 甘草3克

如见上气呕逆者可加旋覆花6克,有骨蒸潮热、低热不退者可随证选用青蒿、鳖甲、地骨皮等药。

气管炎、支气管炎的治疗原则:大凡初期有表证者以宣肺解表为主;未愈,表邪入里化热,与痰浊相搏者,应用清热化痰法;热郁化火者,重在泻火解毒,待到后期虚热不退,肺燥津伤,则应滋阴润燥,清热生津,勿再用苦寒攻伐,辛燥伤津之品。【病案】

1.杜某,男,7岁。初诊日期:1954年1月15日。

病为气管炎,咳嗽声重,兼之周身肌肉不丰,有时腹痛,脉数沉。

处方:使君子肉6克 二冬各6克 浙贝母6克 旋覆花(包)6克 黄芩6克 桃杏仁各4.7克 桑叶4.7克 鲜生地10克 焦楂榔各6克 军咀4.6克 鲜茅根16克 

一剂后,咳嗽稍减,鼻液稠粘,时多腹痛,脉象数缓,为肺经不清,风热内潜。

处方:云茯苓6克 黑元参3克 大麦冬6克 军咀4.6克 旋覆花(包)6克 黄芩4.7克 焦槟榔4.7克 川雅连6克 桃杏仁各3克 霜桑叶4.7克 使君肉(炒)6克

另用紫雪丹1.3克,分冲。

服药二剂,有时咳嗽声重,唇干,鼻窍已畅,仍有时腹部略痛,脉数缓,风热内潜肺经。

处方:广橘红4.7克 鲜生地10克 生石膏10克 元参4.7克 瓜蒌仁4.7克 桃杏仁各3克 二冬各6克 使君子肉(炒)4.7克 苦桔梗3克 金沸草(包)6克 焦军4.6克

另用牛黄散1.3克,分冲。

再服三剂,咳嗽基本痊愈。

按语:本证为风热内潜肺经,兼有痰滞之咳嗽,赵老在治疗初期,先以浙贝母、黄芩、川连等清金化痰;旋覆花、杏仁、桑叶祛肺经之邪;焦楂榔、军咀泻热导滞。俟痰祛之后,去苦寒药,加重甘寒之品而获效。“肺为娇脏”,“恶燥”,在治疗咳嗽后期时要滋阴润燥,清热生津,慎用辛燥苦寒之品,以防伤阴。

2.唐某,男,10岁,病历号0518。

20天前出现咳嗽,晚上明显,夜卧不安,白色粘痰,条状,脉弦滑,眼睑浮肿,曾服麻杏石甘汤、泻白散之剂,浮肿消。但咳不减,气息促,有痰,脉象滑数,舌边红绛,中心苔黄腻,病风热内郁,气管炎未消之候。

处方:炙桑皮10克 川贝6克 蒌仁6克 炒杏仁8克 麻黄1.6克 二冬各13克 生草1.6克 广橘红6克 旋覆花10克 黄芩6克 炮姜3克

服二剂后,据述咳嗽声重已见减轻,昨夜仅咳一次,呼吸气息较匀,仍有浊痰,脉滑数,苔后部仍有黄腻,仍宜前法加减以进。

处方:炙桑皮10克 川贝3克 瓜蒌仁6克 炒杏仁8克 麻黄1.6克 生石膏16克 生草4.7克 旋覆花10克 枯芩6克 广橘红6克 炮姜3克 二冬各10克

二剂后脉象滑数,舌根黄腻,苔未净,昨夜仍有咳嗽。前方去石膏,加鲜杷叶10克,桔梗8克。

又服二剂后,精神饮食均佳,脉象沉数,舌略有薄白苔,咳嗽已经减少,但尚未全净,再以桑杏汤加味调治。

处方:炙桑皮10克 炒杏仁8克 北沙参6克 川贝母3克 肥知母6克 旋覆花10克 炙紫菀12克 鲜杷叶10克 蒌仁6克 二冬各10克 麻黄2克 生草4.7克

三剂后仅略有咳嗽,遂带上方二剂,出院调理。

按语:本案病程已长,痰热已成,并有阴伤之候,在治疗过程中,滋阴润肺贯彻自始至终,而清热化痰药则随证加减,因为肺为娇脏,用药当适其宜,不可过凉、过热、过汗、妄下。反映了赵老在治疗咳嗽时,用药灵活,很重视滋阴润肺之法。肺 炎【论治】

肺炎以发热、咳、痰、喘憋为临床主要特点,相当中医文献中所述的“肺闭喘咳”、“肺风痰喘”、“火热喘急”等。是由于外感风温或风寒,闭塞毛窍,入里化热,与痰浊相搏,壅塞气道,灼伤肺络,引起肺气不能宣通,肃降失职的疾病。

初期:为疾病之初起,在表为主,尚未传里。主要有:

1.风寒闭肺:症见不发烧或发热不高,无汗,恶风寒,喘憋重,咳嗽,痰多稀白,甚者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脉浮紧,苔薄白。

治宜:祛风散寒,宣肺开闭。

方选:小青龙汤合华盖散加减。

炙麻黄3克 桂枝3克 细辛1.5克 法夏6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杏仁6克 苏叶6克 厚朴6克 生姜3 片

喉间痰鸣,胸腹满闷,可选用海浮石、旋覆花、瓜蒌、青皮等。

2.风温闭肺:发热,有汗,咳嗽连声,痰白粘稠,口鼻气粗,甚者喘满鼻煽。舌质尖边红,苔白或黄。

治宜:辛凉解表,宣肺开闭。

方选: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3克 杏仁6克 生石膏15克 生甘草3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薄荷2.4克 桔梗6克 淡豆豉6克 牛蒡子6克

极期:表邪未解,入里化热,由卫转气,形成里热为主之证,以高烧不退,喘憋气促为主要症候特点。可分为下列4型。

1.痰热壅肺:症见发热不退,咳嗽声浊,喉间痰鸣,痰色黄,粘稠,早晚咳剧,动则甚,胸腹满闷,纳谷不香,口中乏味。脉滑数,舌质红,苔白或黄腻。

治宜:清热化痰,降气平喘。

方选: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丸加减。

麻黄3克 杏仁6克 生石膏24克 生甘草3克 清半夏3克 全瓜蒌10克 贝母6克 胆星3克 黄芩6克 橘红6克 知母6克

2.肺胃热盛:症见高烧不退,日晡益甚,汗出不解,口渴欲饮,呼吸气促,喘憋鼻煽,咳声不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便干尿黄或口舌生疮,舌质赤,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解毒,泻火肃肺。

方选:银翘白虎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3克 杏仁6克 生石膏24克 甘草3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知母10克 黄芩10克 板蓝根10克 麦冬10克 鱼腥草10克

大便秘结,腑实不通者可加芒硝、大黄通腑泻热;热毒弥漫三焦,躁扰不安,喘满不得卧,用上方效不显,可加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大黄),并可配合服用紫雪散、壬金散。

3.气营两燔:症见高烧不退,汗出不解,口鼻气热,喘憋鼻煽,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病夜重,甚至昏迷抽风。脉滑疾,舌质绛,老黄或灰黄苔,偏干。

治宜:清营转气,解毒泻火。

方选:清瘟败毒散加减。

生石膏45克 生地10克 知母10克 玄参10克 栀子10克 黄芩10克 淡竹叶6克 丹皮6克 连翘10克 赤芍10克 黄连3克 甘草3克

或加服羚羊粉0.3克,日3次,冲服;或加用壬金散0.6克,日3次,冲服。抽风者可加用全蝎、蜈蚣、钩藤、天麻等品。有斑疹、鼻衄、便血者,重用清热凉血法,可加犀角粉0.6克,日3次,冲服。

4.热耗气阴:症见发热汗出,呼吸气弱,咳声无力,痰不易出,口干唇燥,面青无泽,涕泪俱无,齿枯乏荣,皮肤干燥。舌干失泽,苔或黄或灰乏津,脉细数无力。

治宜:清热养阴,益气生脉。

方选:生脉散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人参6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生石膏15克 淡竹叶6克 芦根10克 花粉10克 生甘草3克

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体温不升,汗出不止,四肢厥冷,呼吸欲绝,倒气抽泣,脉微或无,舌不转动,此乃元气将脱,急用参附生脉回阳救逆,补气固脱。赵老认为:此种阴津已被耗竭转致虚脱,多数因于表散太过,邪热郁闭而伤阴,或火毒壅遏,燔灼胃液,大有涸竭之势,因而用参附救逆回阳,但不要过剂,阳气一回即转顾津液,否则又会助长毒邪,同时要注意与“热深厥深”,“真热假寒”区别。

后期:热邪渐解,气阴未复,往往出现正虚邪恋的证候特点。但此时一般已无大热。

1.余热未尽:症见壮热已解,午后低热,咳唾黄痰,五心发热,两颊发赤,睡眠欠安。舌质红,苔微黄,脉略数。

治宜:清解余热,润肺生津。

方选:加味千金苇茎汤。

芦根10克 桃杏仁各5克 冬瓜仁6克 生苡仁10克 知母6克 花粉6克 麦冬6克 贝母6克

痰多者可以合用导痰汤,微喘者可佐降气平喘之品,如旋覆花、苏子、法夏、厚朴等。

2.肺燥津伤:身无大热,喘满已平,咳痰不爽,夜间尤甚,口干唇燥。舌质红,干,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润肺,生津止咳。

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0克 麦冬10克 玉竹6克 花粉10克 芦根10克 甘草3克 贝母3克 桑叶6克

总之,小儿肺炎辨证施治既要掌握温热病规律,又要结合脏腑辨证特点,不可拘泥一格。但要抓住重点,“热毒”和“气阴”是肺炎正邪交争的两个方面。所以,要紧紧把握“热毒”变化(传变规律)和“气阴”存亡进行辨证施治。在热盛气阴不衰的情况下,治疗应清热解毒;在热盛气阴已受损的情况下,治疗重用清热解毒,与益气养阴并用;在热盛气阴将竭的情况下,首先补气,回阳救逆,病情稳定后,还必须清热解毒,有一分热邪就要清解一分,不留后患;如果热退正虚,则主要以扶正养阴为主。这些是肺炎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病案】

1.刘某,男,1岁,病历号109124。

一个月前曾患水痘,支气管炎,四日来突然高热达40.3℃,咳喘发憋,惊惕不安,神昏嗜睡,口干思饮,乳食难进,咳甚则呕,大便两日未行,小溲短黄。

住院检查:体温40℃,脉搏162次/分,嗜睡,重度呼吸困难,两肺满布罗音,心音钝,腹软,肝肋下3厘米,脾肋下1厘米,足部浮肿,胸部透视有肺炎改变。咽培养:肺炎双球菌生长,白细胞92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64%,淋巴细胞36%。舌绛有刺,口干唇裂,两脉数急。诊为支气管肺炎,证为风寒外感,化热中潜,火极劫阴,逆犯神明之险证。

立法:清肺止咳,佐以生津。

方药:麻黄2.1克 炒杏仁5克 生石膏15克 甘草3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苏子5克 橘红3克 川贝3克 冬花5克 麦冬6克 石斛3克

用壬金散0.4克,日服二次。

曾先后配合金霉素用药两天,土霉素用药四天,青霉素用药五天,洋地黄毒苷给饱和量等治疗。

原方加减服三剂,并配合局方至宝丹,但无效,仍高热40℃,弛张不解,喘憋亦甚,面紫绀,涕泪俱无,舌绛有芒刺,中心苔垢,老黄,两脉沉实而数。急请赵老会诊,认为风温入里化热,郁阻肺窍,热在阳明,急投辛凉解毒,清肃肺胃之剂。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生石膏18克 麦冬10克 鲜生地12克 炒杏仁5克 大青叶6克 蔓荆子6克 薄荷1.5克 焦军3克 知母3克 生麦芽6克

用壬金散及羚羊角粉各0.3克,日服3次。

一剂而效,次日体温降至38℃,再一日降至正常,涕泪初现,诸症大减,但尚有精神烦急,舌质尚赤,根部黄苔已去,脉象沉细而数,毒热去其大半,病势好转,余焰未尽,并有伤阴之象,再予清余邪,滋阴解毒之剂。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花粉10克 麦冬10克 桃杏仁各3克 鲜生地12克 焦麦芽6克 炒栀衣3克 黄芩6克 炒枳壳5克 焦军3克

又进二剂,精神食欲正常,体温无波动,轻咳有痰,肺内罗音减少,继予竹叶石膏汤类善后调治,逐渐康复出院。

按语:表邪入里,邪毒亢盛,直陷阳明胃经,毒热闭肺,火热烁金,阴津已耗,初时仅以宁肺止喘为治,不效。赵老改投解毒清热,养阴生津之剂,以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知母、生石膏以清阳明结热;焦军、麦芽以泄阳明之腑实;杏仁开肺化痰;重用生地、麦冬、花粉以甘寒清热,生津养阴救逆,使阳明经热得解,腑实得泄,肺闭得开,津液得复,阴阳气血得调,病情迅速好转。

2.张某,女,2岁,病历号109513。

四日来高热40℃以上,弛张不解,身热无汗,咳嗽多涕,痰稠黄,咳声不畅,曾用青、金、合、红、链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一日来病情加剧,昏沉嗜睡,喘急面青,两目红肿,厌食呕吐,体温持续在40℃以上,三日来大便未解,小便短赤。托儿所同班有腺病毒肺炎患儿。

入院时体温39.6℃,昏睡状,呼吸困难,面色白无泽,鼻翼煽动,咳声不畅,两肺可闻罗音,心腹未见异常,胸片有肺炎改变,咽培养阴性,白细胞83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63%,淋巴细胞36%,单核细胞1%,舌苔薄白,指纹隐伏,两脉沉数,诊为肺炎(腺病毒肺炎)。

证属:风寒袭表,有入里化热之势。

立法:解表宣肺,佐以导滞。

方药:苏叶6克 芥穗5克 淡豆豉10克 葱白6厘米 山栀6克 银花12克 连翘10克 焦军6克 生草3克 杏仁5克

紫雪丹1.2克,日服3次。(并配以四环素治疗一周,出院前二天停服)

第二日体温降至38℃,大便三次多粘滞,舌苔中心黄薄,指纹紫长过气关,脉数有力,为表邪未罢,里热灼肺之象,给予表里双解。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大青叶6克 芥穗5克 薄荷2.4克 花粉10克 生石膏18克 鲜生地12克 黄芩6克 知母5克 鲜芦根10克 生草3克

紫雪丹1克及壬金散0.4克,日服3次。

服药一剂,体温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轻咳有泪,肺内罗音减少,舌无苔垢,脉缓,指纹淡紫。余热未净,继以清余邪,肃肺止嗽之剂。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鲜生地12克 麦冬10克 川贝5克 焦麦芽6克 杷叶6克 炒杏仁5克 黄芩5克 生草3克

用壬金散0.3克,日服3次。

按语:表里双解,是儿科常用的一法,赵老在诊治小儿热病时,非常注意辨清表里阴阳盛衰,且经常少佐甘寒润肺之品,乃因热病易耗阴津,肺为娇脏之理。

治疗本病,初以解表宣肺,佐以导滞泻下,因之一剂而效,便通热减。说明治疗重症患儿当机立断,实属重要。继用表里两解,化余邪而滋润阴津,因而似此重症患儿,治疗8天,即得痊愈出院。中医中药发表攻里虽为千古不易大法,但不汗强汗,可伤阴津,应汗不汗,窍闭闷绝;不下强下,洞泻难禁,当下不下,胀闷腹实。凡此种种,皆属儿科临床要点,业儿医者,应细心分析。

3.丁某,女,3个月,病历号21369。

三日来高热不退,壮热无汗,喘促鼻煽,阵咳不止,痰多,夜卧不宁,时有惊惕,小溲短,体温40.1℃,两颊微赤,两肺可闻罗音,胸透有肺炎改变,白细胞18400/方立毫米,舌苔白薄,脉浮数,指纹赤紫,诊为支气管肺炎。

证属:风寒束表,里热闭肺。立法:解表清里,化痰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 杏仁3克 生石膏24克 甘草5克 银花18克 桑白皮10克 牛蒡子10克 川贝6克 藿香10克 苏叶6克 青蒿10克 杷叶10克

服药16小时后,体温降至36.3℃,夜眠安宁,呼吸平稳,咳轻痰少,次晨舌苔薄黄,脉略数。表证已罢,里热未净,原方去苏叶,继服一剂后,改服麻杏合剂,6日后病愈出院。

麻杏合剂:解表清里,止咳化痰。

麻黄30克 炒杏仁60克 生石膏210克 甘草45克 浙贝90克 苏叶90克 陈皮90克 麦冬90克 炒神曲90克 白茅根90克

上方煎两次,共得4000毫升,加白糖、蜂蜜各120克,浓缩至1000毫升。

半岁以内每服5毫升,2岁以内每服5~10毫升,5岁以内每服10~15毫升,5岁以上每服20毫升,每日服3至4次。

按语:本案壮热无汗,喘促痰壅,为表邪不解,热灼肺络所致,使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效颇显著。麻黄开通肺窍,杏仁宣肺宁喘,生石膏入肺大清气热,甘草和中;同时加用川贝、桑白皮、银花、杷叶以宁嗽平喘,牛蒡、藿香、苏叶、青蒿以解表驱寒。此乃表邪未解、热蒸肺络,迫肺作喘之正治法,而与单纯散寒或泻热之专用处方不同。

4.李某,男,6岁,病历号109911。

高烧10余日,无汗,频咳无痰,左侧胸痛,一日来加重,大便溏,曾经中西药(青、金毒素等)治疗,无好转。

住院时体温38℃,急性重病容,面色萎黄不泽,气息急促,咳痰不畅。左胸肋间隆起,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纵膈向右侧移位,心无杂音,腹无异常,胸透右侧大叶性肺炎,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两次咽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对青、链及金霉素耐药,对氯霉素低度敏感,白细胞24900/立方毫米,中性86%,淋巴球12%,单核细胞2%,舌根部薄黄苔,两脉数急,为表邪初起,失于宣散,入里化热,邪毒稽留不解,郁阻胸中所致。

立法:表里两解,宽胸舒络。

方药:瓜蒌12克 麻黄2.4克 生石膏24克 浙贝10克 桃杏仁各5克 炙桑皮10克 南沙参10克 银花10克 焦三仙各10克 焦军5克 生草3克

紫雪丹2.4克,日服三次。

配以金霉素治疗,共治疗10天。

服药二剂,呼吸困难消失,喘急已止,尚有低热,咳嗽尤重,舌尖赤,根部薄黄苔,脉滑,诸症稍减,继进清燥救肺,宽胸化郁之剂。

南沙参6克 生草5克 火麻仁10克 生石膏24克 阿胶珠6克 杷叶10克 麦冬10克 麻黄1.5克 瓜蒌10克 炒栀衣5克 焦军5克

紫雪丹1.2克,日服3次。

次日体温正常,精神饮食好转,轻咳不喘,胸疼大减,叩诊浊音范围减少,呼吸音增强,原方再进三剂后,仅轻咳有痰,余症悉无,为余热未尽,阴津受损,继投清肺养阴之剂。

南沙参10克 鲜生地12克 川贝5克 桃杏仁各5克 炙桑皮6克 木通6克 焦楂榔各10克 玄参6克 连翘10克 银花10克

住院10日,诸症皆无,仅胸透留有胸膜肥厚影像,乃出院调养。

按语:本案发病初期,失于宣散,表邪未从肌表透达,反陷胸中,以致气机不畅,气血郁阻。赵老治以表里两解,直折手太阴之热,清泻肺金之火,佐以宽胸舒络,生津导滞之品,重点突出,兼顾其他,以达扶正祛邪之目的。假设风寒盛者则当加以宣散,属于风温犯肺者则当治以辛凉。其有表证未罢而里热又炽者如腑实便秘,或伤阴劫液,甚或热极动风,此时既应解表也需和里。本案壮热胸痛,无汗喘急,乃表邪未从肌表透达,致使胸中气海郁阻,治以前方,因之得以速效。

5.陈某,男,7岁,病历号16425。

7日来高烧不退,咳嗽胸疼,头痛不食,腹部不适,一日来恶寒高烧,日晡尤甚,口干思饮,大便干,小溲赤。

来院时体温39.6℃,重病容,右肺中部有实变征及罗音,心腹正常,胸透为大叶性肺炎,白细胞10200/立方毫米,舌质赤,苔薄黄,脉洪数,为表邪入里,热灼太阴。

立法: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银花10克 连翘10克 桑叶6克 菊花6克 炒杏仁5克 薄荷2.4克 生石膏24克 桔梗6克 黄芩6克 浙贝6克 鲜生地12克

用壬金散及羚羊粉各0.3克,日服3次。

服药一剂,体温下降,两剂后体温正常,两颧尚赤,咳嗽痰浊,粘稠难出,精神食欲均好,舌苔黄厚,脉数有力,表证已罢,里热未清,继予原方加减。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菊花6克 炒杏仁5克 生石膏24克 桔梗5克 鲜生地12克 山栀衣5克 大麦冬10克 浙贝10克 焦军5克

紫雪丹1.2克,日服3次。

又服二剂,热净身凉,午后咳嗽尚重,余症悉无,尚有厚苔,脉缓,肺热未净,继予清热肃肺之剂,又3日后肺内炎症大部吸收,仅轻咳有痰,乃出院疗养。

按语:壮热无汗恶寒,似为风寒束表,当予辛温之剂,但咳嗽不畅,痰涎稠浊,口干思饮,便秘溲赤,均为一派热象,表里俱热,邪热闭肺,以银翘、桑菊化裁而效。同时邪在肺经气分,日晡热度增高,皆可证明热灼肺络之象,所以加用羚羊粉、壬金散等,直折内外之热势,使疾病迅速获愈。

6.胡某,男,6个月,病历号92566。

3月前因肺炎住某医院50余日,经西药输血等积极治疗,好转出院,其后仍频咳不止,痰壅喉鸣,时有呕逆,日达10余次。近日更有喘憋,烦急不安,乳食难进,大便燥,小溲赤。

入院检查:慢性重病容,重度营养不良,面色苍白,唇紫,两肺罗音,心腹无明显异常,咽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白细胞14900/立方毫米,舌质淡,苔白薄,指纹紫沉。诊为:①迁延性肺炎;②营养不良Ⅱ°;③佝偻病。

证属:脾虚乳滞,久而生热,蕴郁肺胃。

立法:清热肃肺,消导和胃。

方药:陈皮5克 法夏3克 黄芩5克 焦麦芽6克 川贝6克 麦冬10克 炒鸡金10克 桃杏仁各3克 焦军2.4克 甘草3克

并配合以金霉素等治疗。

上方连服六剂,诸症大减,咳轻痰少,体温正常,两肺罗音消失,体力尚弱,自汗出,饮食尚差,至第9日诸症进一步好转,继予养阴清热之剂。

南沙参6克 生草3克 陈皮3克 麦冬6克 青蒿6克 炙鳖甲6克 川贝5克 焦麦芽6克 炒鸡内金10克 苍耳子6克

连服四剂,仅偶咳一两声,无痰,肺无罗音,病愈出院。

按语:“治病务求其本”,患儿患肺炎三月,缠绵难愈,脾肺俱虚。小儿患病,有易虚易实的特点,本例正虚又挟邪实,若单纯从补脾土生肺金而言,则使脾土壅滞,更加阻碍气机,故赵老以导滞和胃以达补脾土之目的,清虚热、生津液而肃降肺气,使缠绵难愈之疾获效,这就是赵老治疗小儿易虚易实的特征。急、慢性喉炎【论治】

古人言:“喉以纳气而通于天,咽以纳食而通于地。”这说明喉与咽尚有不同。喉是呼吸之门户,声音之通道,急性喉炎临床以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间痰鸣,干咳无痰,声音嘶哑,甚至张口抬肩,不能言语为其证侯特点。其起病急,来势猛,常伴发烧。乃因为里热内壅于喉,风温外邪犯之于肺。治法清里热兼解毒,宣肺解表,同时佐以利咽生津之品。可采用下方:

生石膏24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栀子10克 山豆根12克 桔梗10克 杏仁6克 玄参10克 生地10克 麦冬10克 金果榄10克 锦灯笼10克

方中生石膏、栀子清热;银花、连翘、山豆根解毒,与桔梗、杏仁相配伍又能宣肺解表;玄参、生地、麦冬养阴生津,增液行舟,通腑解毒清热,实乃治疗咽喉疾患之要药;加用金果榄、锦灯笼取其利咽喉之功。

若腑实不通,生大黄、玄明粉均可选用,并可配合针刺少商、人迎;也可用外敷法,取乌梅肉1个,水浸斑蝥虫3个,共捣烂拌匀,外敷喉部约20分钟即起泡,挑破出黄水,能缓解急性症状,但要注意消毒,以防感染。

慢性喉炎多因急性喉炎之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常与慢性咽炎并存。临床症见:咽喉不适,有异物感,咳声发空,或犬吠样,痰不多或无痰,无明显呼吸困难。舌质偏红,少苔,脉略数。此乃余热不清,肺燥津伤,咽喉不利。治则滋阴润燥,清热利咽。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玄参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丹皮6克 贝母6克 甘草3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知母10克 薄荷2.4克 橘红5克

也可用养阴清肺丸(或膏),每服1丸,日2次。【病案】

1.陈某,男,3岁,初诊于1953年3月14日。

病状鼻液稠粘,音哑喉痛,咳嗽,曾经发烧,关纹隐伏。

炒栀衣1.6克 浙贝母6克 军咀3.7克 黄芩3克 蒌仁3.7克 连翘4.6克 银花4.6克 二冬6克 鲜生地10克

引用化毒散0.7克,镇惊丸1丸,分冲。

按语:赵老常说,音哑病因有二,金实不鸣或金破不鸣,破乃虚损之意。小儿音哑,多因金实不鸣所致,故赵老用栀衣、黄芩、连翘、银花清热解毒;军咀、蒌仁通下泄肺实热;浙贝清热、化痰、散结。热病多伤阴耗液,加之苦寒清热之品亦可伤阴,故而在热病初期,赵老亦用二冬、鲜生地,既可清热又能养阴生津液。

2.赵某,女,8岁。初诊日期:1953年3月14日。

病音哑略咳嗽已经多日,近日增烧、肢倦,脉洪,恐为肺胃伏火兼染外感所致。

元参10克 二冬6克 银花6克 杭菊4.6克 山豆根4.6克 军咀4.6克 浙贝母10克 桃杏仁各3克 连翘10克 鲜石斛6克 鲜芦根13克

化毒丸、紫雪丹各1克,分冲。

按语:赵老治疗实证喉炎音哑,多选用甘寒清热生津之品,如元参、银花、二冬、石斛、芦根、茅根等,少用苦寒清热药。既有胃火,乃腑实不通,每用军咀、桃仁通肠泻肺。本例虽有外感,仅以银花、连翘、杭菊清解表邪,而不用荆、防等发汗宣散解表之品,是遵从《伤寒论》咽病禁汗的原则。哮 喘【论治】

痰声嘶吼,气粗有声者为哮;呼吸急促,两鼻煽动者为喘。故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是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喉若拽锯,难于卧息,乃痰热内阻,邪留肺络,热壅气逆;喘是肺失清肃,出纳升降失常,张口抬肩,气逆奔迫。经验方是:

桑白皮12克 麻黄3克 法夏5克 炒杏仁6克 黄芩10克 银杏10克 生石膏30克 瓜蒌12克 阿胶10克 麦冬10克 生草3克 苏子5克

本方麻黄、苏子、桑白皮、生石膏既能解表又兼清肺降逆;法夏、瓜蒌、杏仁、银杏专化痰宁嗽定喘;黄芩、生草、麦冬、阿胶清肃肺窍浊热兼益气生津。急、慢性哮喘均可用。

根据哮喘的证候特点分成4型:

1.风寒型:大多发热不明显,头痛,多涕,无汗,喉中哮鸣,痰多呈泡沫状,舌苔薄白。宜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麻黄3克 桂枝5克 细辛2.4克 干姜3克 五味子5克 白芍6克 射干6克 法夏3克 甘草3克

2.风热型:呼吸气促,喉中痰鸣,阵咳,痰黄稠不畅,胸闷面赤,或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宜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

麻黄5克 炒杏仁6克 生石膏18克 生甘草5克 桑叶10克 黄芩10克 海浮石12克 瓜蒌12克 海蛤壳10克

3.火郁型:喘息气粗,痰粘稠,面赤唇干,津少,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宜用白虎汤加味治疗。

生石膏30克 知母6克 炙桑皮10克 玄参10克 粳米12克 炒杏仁6克 紫菀10克 款冬花10克

4.肺虚型:症见呼长吸短,动则喘促加剧,面色白,小溲清长,大便多溏。治宜本事黄芪汤加减。

人参6克 黄芪12克 茯苓10克 炙草3克 附子10克 白芍6克 五味子3克 麦冬10克 天冬10克 乌梅1枚 生姜3片

慢性支气管喘息缓解后,可用核桃肉500克,冰糖500克,炒杏仁250克,白果250克,共捣成泥,每晨服一匙,连服3料,可防复发。附: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

肺心病,其症状特点除了呼吸道感染症状外,多有喘息不得卧,唇甲青紫,浮肿尿少,食纳不振,甚至出现狂躁、嗜睡、昏迷、抽搐等症状。中医从分析症状特点入手认为:肺心病乃心、肺、脾、肾同病,外感内伤交错。从临床实践出发,分为4型。

1.心肺气虚、肺气壅滞型:主要症状是动则气憋,心悸气短,尿少浮肿,有时不得平卧,脉虚缓。

治宜:补肺养心,降气定喘。

方选:生脉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人参5克 麦冬10克 葶苈子10克 北沙参6克 远志6克 川贝5克 苏子3克 莱菔子6克 五味子5克大枣3枚 炙草3克

2.肾不纳气、心气不足型:症见咳嗽喘憋,呼多吸少,心悸恶寒,尿少浮肿,神疲唇青。

治宜:益气养心,收纳肾气。

方选:生脉散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党参10克 麦冬12克 山药10克 泽泻6克 核桃肉15克 熟地15克 肉桂6克 附子6克 牛膝10克 五味子3克 茯苓10克 丹皮6克

3.脾虚饮结、阻遏心肺型:症见喘满心悸,发绀,四肢肿痛,食少,恶心,无力,脉缓,苔白。

治宜:温脾行气,化痰逐饮。

方选:苓桂术甘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茯苓10克 桂枝6克 法夏5克 生姜6克 炒白术16克 大枣3枚 葶苈子6克 炙甘草3克

4.水饮内停,夹染风寒型:症见发热恶寒,喘息痰多白沫,胸痛,恶心呕逆,身重肢肿。治宜:解表散寒,温化湿饮。方选: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3克 桂枝6克 白芍6克 细辛2.4克 五味子5克 法夏6克 干姜3克 炙草3克

总起来说,肺心病缓解期以治肺为主,治心为辅,可用益气养阴兼降气化痰之品;代偿不全期以收纳肾气,消肿平喘为主,佐以养心活血,重点在于扶正;心肺功能不全,水饮内停者,以健脾行气化痰逐饮为主;如合并感染,则以解表散寒、温化湿饮祛邪为主;若出现昏迷抽风则要镇肝熄风降气化痰;若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重点在于调整脾胃和解毒。对于此病的治疗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掌握邪正二者交争的关系,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抓住不同阶段的特点,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将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按语:哮喘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在临床上经常采用的方剂如千金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百合固金汤、泻白散、华盖散、麦门冬汤等。儿科的哮喘,多数是外感而致肺气失宣,闭塞肺络,实证较多,内伤之证则偶或有之,致于肺心病的患者则不多见。【病案】

1.徐某,男,7岁,病历号105712。

幼患喘咳,每年发作,一周前因玩耍过度,天气骤寒,喘息又作,日来加剧,饮食难进,呕吐上逆,精神萎靡,坐卧不宁,大便两日未行,小溲短黄,曾经治疗未效,转诊来院。

住院检查,呈喘息状态,呼吸困难,面色苍白,两肺满布喘鸣音,心音低钝,无杂音,腹软,肝肋下2.5厘米。舌苔白薄,脉沉缓,诊为支气管喘息,证属素有喘疾,近又冒风过劳,风寒闭肺,气逆作喘,痼疾新发。

立法:宣肺平喘,利气化痰。

方药:炙麻黄3克 炒杏仁6克 炙桑皮10克 苏子6克 化橘红6克 款冬花10克 白果6枚 旋覆花10克 川浙贝各6克 清半夏6克 炙杷叶10克

配合非那根一针,对症治疗未效。

服三剂后,效不显,仍咳嗽阵作,气促作喘,动则尤甚,日晡低热。请赵老诊视,见舌质微红,苔根黄,两脉数,为肺阴久伤,感寒作喘,当予滋阴肃肺,止嗽宁喘之剂。

炙桑皮10克 北沙参10克 炙杷叶6克 黄芩6克 生石膏18克 炒杏仁6克 阿胶珠6克 麦冬10克 白术10克 麻黄2.4克 焦军5克 知母6克

定搐化风锭,每服1丸,日服3次。

服药三剂,咳轻喘止,身热已平,大便尚干,舌苔根部黄厚,脉稍数。诸症已减,胃肠滞热尚盛,上灼肺金,再予清燥润肺之剂善后。

黑玄参10克 阿胶珠6克 炒杏仁5克 炙桑皮10克 炙杷叶10克 麻黄1.5克 黄芩6克 焦麦芽10克 生石膏18克 麦冬10克 焦军5克 瓜蒌仁10克

住院6日,诸症悉无,肺无罗音,出院调养。

按语:“形寒饮冷则伤肺”,风寒外束,痰热内聚,郁阻肺络,清肃失司,喘息因之发作。患儿久喘,赵老考虑到肺阴已伤,故在肃肺定喘的同时,重用滋阴润肺的沙参、麦冬、阿胶珠等药,收效显著。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故赵老在治疗小儿肺部疾患时,很重视甘寒清热,滋阴润肺之品,同时还留意润燥清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清大肠即所以利肺气。

2.力男,11岁,病历号5793。

五年来喘,多痰断续不愈,近日来又有发作,喘息发憋,频咳夜甚,屡治未效,来院时呈喘息状,两肺叩诊清音,听诊满布喘鸣音,心腹正常,嗜伊红细胞计数660/立方毫米。

诊断:支气管喘息。

辨证:舌质淡,苔黄厚,两脉沉数,宿有喘鸣,近染外邪,气促痰壅。

立法:清热平喘,肃肺化痰。

处方:炙麻黄3克 炒杏仁6克 生石膏18克 生草3克 沙参10克 天冬10克 川贝6克 苏子5克 瓜蒌仁10克 款冬花10克 黄芩10克 焦麦芽10克

治疗经过:服药一剂,咳喘减轻,又连进三剂,气喘已止,偶有轻嗽,乃予原方减麻黄、石膏之剂量,加橘红5克,又进三剂,肺内喘鸣及干罗音消失,偶有微咳,余症悉无,再投以清肺化痰养阴之剂以求全功。

天冬10克 沙参10克 川贝6克 炒杏仁6克 黄芩10克 瓜蒌仁10克 焦麦芽10克 生草3克

带药两剂,病愈出院。

按语:本案素有喘咳,时愈时犯,染外邪尤易发作,是肺气已虚,邪热炼液生痰,阻碍气机,以致喘息发作,需开闭达邪,清金化痰方能速效,再投肃肺养阴以善其后。

3.李某,男,7岁,病历号5510。

喘咳反复三四年,近三天发作加重,伴有高热,面色青黄,喉中痰鸣,张口抬肩,多汗如油,鼻窍干涩,大便两日未行,舌质红,舌根苔黄腻,脉象滑数,体温39℃以上,呈喘息状,听诊两肺满布喘鸣。证属本虚邪实,肺阴久损,治以辛凉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麻黄2.6克 炒杏仁16克 生石膏26克 白果5枚 炙款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