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工作你究竟要什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3:35:45

点击下载

作者:武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份工作你究竟要什么

份工作你究竟要什么试读:

序:找好工作,不如找对工作

每一个人从开始上学起,就一直不停被灌输这样一个观念——好好学习,长大找一份好工作。然而在今天,当我们还在大学时就已经感受到毕业就失业的压力,当初的豪情壮志消磨殆尽,找份好工作的高追求也逐步“堕落”成找份糊口工作的“没追求”。

当然,就业压力大绝对不能成为啃老的理由,因为并没有到了无业可就的地步。北大才子都可以无视世俗的目光去卖猪肉,那么大多数非名校毕业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拒绝向父母手心朝上呢?

当然,“啃老族”毕竟是少数。但是即使不啃老,许多刚刚走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也很容易变成“迷茫族”。迷茫于自己的专业如何去找对口的工作;迷茫于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又如何适应一个全新的领域;迷茫于面对陌生的工作内容,自己未来的方向究竟在何方;迷茫于暂时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最初的理想是不是背道而驰……在工作最初的几年中,一直是困扰大多数职场新鲜人的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呢?当然有,这就是找对第一份工作。那么,第一份对的工作又是什么呢?

可能有人认为,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是应该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实则不然,对口并不等于对。加之不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出于家人意见、未来就业形势、志愿调剂等客观因素,选择的专业未必是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毕业后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那么,起点高、平台好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对的工作吧。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肯定这个观点。毕竟,融入一个规模宏大、制度健全的公司,是许多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因为可以接触到行业内的精英,学习到走在前沿的理念,再不济当别人询问在哪儿工作时,说出去也好听。不是有这么一个笑话吗?一个人称自己在世界500强工作,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在“开封菜”(KFC)擦桌子的。当然,这里没有任何歧视的色彩,工作是不分贵贱的,这个笑话只增笑耳。但你也许已经意识到,大公司各部门之间工作的衔接与配合是非常成熟的,你只需要做好某个环节的工作即可。这就像一台运转良好的大机器,而你则是这台机器上再普通不过的齿轮。从齿轮到发动机,不知道有多少路要走,许多人因为无法忍受这一段艰辛而选择了放弃。可惜的是,你在大公司只是在做局部性的工作,当另一份工作需要你从整体上掌控时,剩下的就很可能是“傻眼”。

最后,有人说了,那么进入国企,这份工作做一辈子总算是对的工作了吧。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已经无所谓对错,而是喜不喜欢的问题了。众所周知,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出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进入家长眼中的好单位工作。可这带来的后果却常常是家长满意,孩子失意。有这样一句话: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一看这个世界,而不是为了被谁安排。温床式的关爱,实质是精神的束缚,是对自由独立人格的践踏。如果一份工作从一开始就看到了结局,那么这份工作不做也罢。

既然上述的第一份工作都差强人意,那么社会新鲜人的方向究竟在哪里?第一份工作对不同的人而言,应该侧重于哪个层面?我们应当从哪些角度考虑第一份工作?

别急,答案在本书中找。

第一章 出发前,给自己号脉

对有的人来说,第一份工作非常神圣,因为他们把这份工作当做自己事业的起点,把单位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平台;对有的人来说,第一份工作意义重大,因为他们把这份工作当做自己生活下去的根本,离开了它生活会陷入窘困甚至无法生存;还有的人将第一份工作看成是职业生涯的跳板,希望积累足够的经验后另谋高就……第一份工作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不同的人也会因为目的不同而寻找不同的工作。在寻找第一份工作前,我们必须号好自己的脉,搞清楚我们寻找第一份工作的目的。只有当你明确自己的目的后,才能找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第一份工作为了:A.积累创业经验;B.养家糊口(高薪);C.学习一项技能或技术;D.积累行业和工作经验,作为前进的跳板;E.追求地位和身份(比如说公务员);F.圆梦(比如说科学家、军人等)。第一份工作是人生迈入独立阶段的坐标,无论其重心在哪一个坐标轴,都值得我们审视,因为它是职场的起点。

为创业打工

创业≠金钱

相信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绝对不是好士兵。其本身含有的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梦想的执著以及对成功的追求的价值观,仍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

创业,这两个字对许许多多还未迈出校门的年轻人而言,永远是人生的一面旗帜。但“创业”两个字不仅需要感性的热情,更需要理性的规划。口号谁都可以空喊,脚踏实地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真的创业者在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条件下,一定选择先就业,这也是日后创业道路上最脚踏实地的一步。

有人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金钱,因为缺少启动资金,某某项目就只能胎死腹中。可现实是什么呢?许多“富二代”拿着大把大把的启动资金砸进某个项目后,犹如石沉大海,连个声响都听不到。金钱并没有在滚雪球,而是直接雪崩了。

既然叫创业,缺少资金或者仅有少量的资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拿着大把的钱找项目,那叫投资才对。金钱在创业中所占据的地位,无论怎么排都不会是第一位。所以,当以后有人向你抱怨因为口袋是空的所以创业是虚的时,起码可以判断他绝不是真正想创业的人。

打工,就是在积累创业资源

创业需要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讲得通俗一点,事情是人来办的,有钱未必能买得到人家乐意,没钱也未必请不动几路神仙。但是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手中并没有几张人力资源牌可以打,身边的同学、朋友差不多和自己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提携帮衬还为时尚早。人脉不开,举步维艰,想打破这个局面,自然需要融入新的圈子。这时候,打工就成为积累人脉的绝佳途径。2008年从成都东软信息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的李曦杰,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2009年5月,李曦杰成立了成都创能设计公司,并担任设计总监。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像产品的包装、网站的建设、媒体广告等都是公司的业务范围。而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以及国税总局、成都市政府这样的政府机关,李曦杰的公司都曾经服务过。然而,李曦杰并不是在大学一毕业就走上了创业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化蝶前养精蓄锐”,走上了打工的道路。其实李曦杰刚刚进入大学后,凭借一定的技术功底和满腔的热忱制作了一个个人网站。因为网站在各方面呈现的效果不错,很快被学校创业中心下属的世佳创业团队重视。2006年,网易世界杯官方网站设计大赛拉开帷幕。身为项目负责人的李曦杰带领着世佳创业团队,参加了这项业界内的重要赛事。经过艰苦奋战,李曦杰的团队最终将全国第4名的骄人成绩收入囊中,这对一家年轻的公司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鼓舞。此后,李曦杰全面负责该团队包括技术、市场、管理等在内的各项事务。2008年6月,李曦杰走出大学校门。他并没有因为大学期间的成绩而鲁莽走上创业的道路,他决定先找一份工作,熟悉环境,积累经验,等时机成熟的时候,自己再开始创业。做好了近期规划,李曦杰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一年之内,李曦杰转战两家公司,并一直担任设计师一职。在这一年里,李曦杰非常重视人脉的积累。在与这些人的交流中,受益匪浅。公司曾经的一位部门领导,就在创业经验方面提供了许多帮助,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实现了“质的飞跃”。当时的一位项目合作者,如今也成了现在公司的资金合伙人。除了积累经验与人脉的软扩张,李曦杰还成立了一间工作室,默默地为将来的公司施行硬扩张。等到工作室步入正轨,而且获得了创业的启动资金后,创业大计自然水到渠成。2009年年底,李曦杰的工作室搬进了成都创业园区。不到一年的时间,工作室的员工从3人变成8人,而且还有不少远程设计师。工作室承接的项目,由最初只不过数百元的网站设计,逐渐升级到上万元的软件设计。李曦杰一步一个脚印儿,踏踏实实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美国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过这样一份调查报告:一个人赚到的金钱,12.5%来自他的知识,剩下的87.5%来自他的社会关系。可见,人脉的力量是多么令人惊叹。在工作中积累人脉,又是多么的必要。

既然是为创业而打工,那么在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就应当将重心放在单位所能为你提供的创业经验值上。进入太高的平台,只能做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不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所以,选择一家小规模的公司甚至是刚刚创业起步的公司,接触工作的整个流程,这对自己将来的历练大有裨益。当然,整个流程肯定比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工作量繁重得多,但是如果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在未来的创业道路上又怎能披荆斩棘?

此外,小公司或者刚刚起步的公司一般更具有凝聚力,因此人脉也更容易建立。不仅如此,你想要向老板偷师学艺也更为直接方便。当然,前提是这位老板身上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打工也要打出功

打工时对自己的定位是优秀而非合格,即使打工也要做“打工皇帝”,求其上者得其中,即使做不了“打工皇帝”,做到“打工丞相”、“打工将军”时的经验与人脉,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为创业而打工,就不可以像普通的打工族那样只以做好本职工作为目的,甚至是上了班就开始期待下班。当你工作的业绩、效率将别人甩在身后,你才初步具有做老板的潜质。最起码你要做到每天提早半小时上班,推迟半小时下班。不要小看这一个小时,它可以保证你每天的工作有条不紊甚至高效。量变引起质变,你像一只乌鸦不停地向装有成功之水的窄口瓶丢下石子,总有一天会品尝到那美妙的滋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羽翼未丰之际,何谈翱翔无垠的蔚蓝。如果你以创业为终点站,请先在第一座站台营造一片风景。

想要站得高,先要站得住

大学生就业,真的很难吗?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择业先就业。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观念,与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应届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呈逐年下滑趋势,更有某些专业成为就业的老大难。而且大多数企业并不希望招聘应届的毕业生:一方面是培训上的投入,另一方面多多少少出于员工跳槽,辛苦一番反为他人做嫁衣的担心。不管缘由是什么,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大学生想找到一份合心意的工作确实太难了。

但有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就是我国的就业人口结构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其实并不大。我国有8亿农民,农民工的就业现状远比几百万大学生严峻得多。而且我们也注意到,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企业却在大倒苦水,感叹人才无处寻。比较直观的一点就是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型行业的用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我们却看到许多酒店人员流动过快,长时间打出招聘信息却无人问津。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无联系。虽然如今的应届毕业生相比几年前大大降低了自己的择业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降尊纡贵”到从事任何更低端的职业。否则的话,酒店饭店早就招进一批高学历的服务员了。而比如播音主持、广告策划、电视编导、律师等岗位,一直处于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可这些专业又偏偏是大学的热门专业,试问这么多人如何消化得了?大学与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而大学生又不愿意自己所学无用武之地,个别人在无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啃老也就顺理成章了。

啃老毕竟是少数现象,大部分年轻人还是选择了自立的道路。即使这份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太大关联,但只要能赚到一份在就业城市中可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工资,也就暂时心满意足了。毕竟,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还需要家里的周济,这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而事实上,寻找一份保障基本生活的工作,对大学生而言是很容易的。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的工资在保障基本生活上没有任何问题。而像IT、金融等高薪行业,其起薪本身就令人称羡。因此应届毕业生们,请不要说工作难找。

在大型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的某期中,一名来自北京某民办大学的女孩儿得到了职场达人的好评,并最终获得自由选择百强名企的机会,顺利进入北京燕宝担任一名销售人员。可是,这名女孩儿并不是营销专业出身,她在大学的专业是新闻。当然,在北京进入一家优秀的媒体工作是很有难度的,而且与那么多名校的毕业生相比,这名女孩儿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了自己一直很有兴趣的销售。最终,生活中销售经验的积累和上场前充分的准备,为她打开了北京燕宝的大门。

大学生就业形势看起来骨感,摸起来未必不丰满。只是定位的转变,也许就可以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立足,还是利足?

丰厚的薪酬对每一位职场人永远充满诱惑。但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由于经验的缺乏,想求得一份行业内较高的薪酬几乎不太可能。虽然利足暂时是镜花水月,但是立足绝对是能抓在手中的热馒头。前面已经说过,毕业生的薪酬保障基本的生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首先保证自己生存下来,然后继续向高质量的生活奋斗才是王道。2 000元的月薪在北京能做什么?刚刚从河北某所高校毕业的女孩儿陈羽瑶从面试公司出来,就一直不停地问自己这个问题。房租、电费、吃饭、交通,一圈儿下来所剩无几,自己工资倒真是白领了。不过这有什么办法,一个普普通通的行政助理,自己又没太多工作经验,这个工资已经很合理了。管那么多干嘛,总比继续找工作强?2 000元虽然有点少,但第一这是行政助理这个岗位一般的起薪;第二自己没有太多经验,期望的3 000元薪资的那1 000元,就当交学费了。陈羽瑶仔细盘算下:租的房子只收电费不收水费,这又省下一笔。公司离住处公交直达,全程四毛钱,一天八毛钱,一个月也就二十多元钱。平时自己做饭,干净还省钱,少买几件衣服,少买几套化妆品,少吃几袋零食,2 000元都还有富余。这么一想,嘿,2 000元还真不少。带着这样的心情,陈羽瑶在工作中虚心请教,处处留意部门同事是如何处理一些问题的,换做自己又会如何处理。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半年,陈羽瑶的工作表现得到了部门经理的肯定,由行政助理晋升为行政专员,工资涨到了3 000元,与当初期望的一样。陈羽瑶不禁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欣慰,现在不就可以多买几件衣服、几套化妆品了吗?

试想一下,如果陈羽瑶一直抱着“利足”的想法,非3 000元薪酬不去,很可能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你不让公司失望,公司也必然会满足你合理的要求,这正是现代企业与员工之间双赢的体现。

当然,在立足的基础上,还是可以向企业贪一些“小便宜”的。比如企业有没有餐饮、交通、通信方面的补助,是否提供工作餐。除了这些物质上的“小便宜”,还可以关注一下员工培训、晋升机制的情况,以便为自己铺一条较为好走的职业道路。

以在社会立足为目的,这可以说是如今绝大多数大学生最真实的就业想法。从象牙塔到社会,因为理想与现实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可能会给某些人带来阵痛。如果认为这就叫做残酷,那你长大的环境只能被称为温床。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你可能并不会吃到这样的苦,但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却是你在完成从校园到社会角色所必须做到的,这个过程就叫做立足。

足下不稳,又如何一跃而起。先站稳脚跟,再去寻找登高望远之处吧。

走“黑”一道,走红一生

先握砖,再立专

曾几何时,我们将这么一句话奉为圭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上,总要有样看家本领来养家。数理化也好,烹饪、汽修、美容、美发也罢,不管学哪样儿,目的一致——走遍天下都不怕。

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一专多能。相对于“多能”,“一专”是一个人在职场乃至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炼出足以独当一面的专业技能,不花心思、不花时间根本不行。再漫长的过程也需要开头,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开这个头就是其找工作的目的。换句话说,只有先进了这个圈子,你才有成为这个圈子里资深人士的可能。

在职场类节目《职来职往》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求职者的求职目标和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关,比如一个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可能会求职广告策划。这些选手在求职时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因为他们知道连专业知识都缺乏的自己就是一张白纸,唯一充沛的可能只有对所求行业的热忱。他们不求高工资、不求管理岗位,只要能进入这个行业,学习是他们唯一的目的。《职来职往》主持人李响在节目里,经常提醒求职者一定做好充分的准备再来。准备与否是态度问题,当经验处在劣势的时候,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筹码。“你是学历史的,为什么想进入广告行业?”面试官看完徐然的简历,十指交叉放在桌上,充满阅历的眼睛淡定地注视着徐然。徐然很清楚面试官会有此一问,不紧不慢地答道:“由于高考成绩的原因,进入不了广告系,我被调剂到历史系,不过我内心一直想做一名像大卫·奥格威那样出色的广告人。”面试官露出一丝笑容说:“你知道奥格威,看来也作了些功课,能详细讲讲吗?”“大学期间,我除了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业余时间会到广告系旁听,注册了像广告门这样比较知名的广告网站,平时也会想一些广告创意或者写一些广告脚本。”面试官不禁点点头,话锋一转,问道:“你不觉得学了四年的历史,不在这方面有所发挥可惜了吗?”徐然摇摇头,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文科专业相比理科,更具有灵活性,文科专业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分明,比如学历史的只要文字功底好,一样可以朝着新闻行业发展。”“那你觉得历史和广告有什么共通之处呢?”“我认为学历史可以洞察人性,而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消费者记住产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这点可以看做是对人性的洞察。而且现在比较流行复古,我对历史的某些见解,应该可以提供很好的创意。”“谢谢你的回答,虽然不是很切中要害,但我可以看到你的潜质,我愿意给你一个平台。”走出公司大门,徐然为自己过去所做的准备感到值得。如愿进入到自己热衷的行业,徐然知道新的明天即将开始。

对广告的热情是一种态度,态度引发行动,徐然所做的努力,其实就是为了一块敲门砖。只有有手握砖的态度,才可能有立于专的成就。当然,无师自通的天才凤毛麟角,新人总是需要拜一个好师父。

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现在的公司普遍流行“师父热”,新晋员工也喜欢将直接带着自己的老员工称为师父。这种方式既可以为企业节约一定的培训成本,也可以让新人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这种方式收到的效果非常直观。我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实这个论断未免有些片面,个人努力虽然重要,但是跟着一个本身专业水平并不高的老师,虽然多少会有收获,但是自身的潜力可能无法循序善诱地激发出来,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择校热。

所以,抱着技术入门想法的年轻人,在面试过程中可以询问一下自己的直属领导是谁,有没有老员工暂时带着自己。企业的工作氛围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从工作氛围中可以看到员工的工作状态,好的工作状态才能熏陶出优秀的工作素养。

什么是“金饭碗”?公务员在很多人眼中是“金饭碗”,可深圳公务员改制的破冰举动,“金饭碗”似乎也出现了裂痕。真正的“金饭碗”是掌握过硬的一门技能,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十足的底气。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不要追求成功,去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成功自然而来。一心一意做深做透某件事,将一条道走到黑,有朝一日你的生命也许会释放出红日般的光芒。

身在曹营心在汉

跳槽,不是解决粮食那么简单

“身在曹营心在汉”,每逢提起这句话,总给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缺乏安全感。现实生活中,女孩子总希望找到一个有安全感的如意郎君。其实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讲同样具有找一个安全感十足的如意员工的心理。当你在关心薪资福利的时候,企业也在考察你能否长久地工作下去。在信奉双赢为价值圭臬的市场背景下,企业和员工之间越来越体现出一种博弈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一些年轻人第一份工作的目标是学到某种技能。技能学到了,摆在眼前的就是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二是离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新人选择离开的比例占得比较高,这也是多数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缘由。当然,每家企业各有各的账本,应届生的薪酬偏低,倘若企业并没有付出太多的培训成本,应届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多数职场新人也怀揣自己的小九九。现在的工作只是在为自己加料,等得时机一到,加价另谋高就。

短短一年半时间,秦骁跳槽两次,现在供职的这家公司,是他职场生涯的第三站。不过用秦骁的话来讲,现在这家公司才是自己职场生涯的开端。秦骁毕业于一所普普通通的专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来到上海找工作。他心里很清楚,计算机是全国的热门专业,虽然人才缺口较大,但是竞争的激烈程度仍然不容乐观。自己学历不占优势,工作经验和那些资深的计算机工程师更是没法相比。自己现在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进入一家规模不大的网络公司磨炼。为自己定好了方向,秦骁进入到了一家规模五十人左右的网络公司。整个团队的氛围非常好,秦骁在一名老员工的带领下,不仅快速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社会角色转变,而且在半年的时间内,秦骁成长成出色的技术人员。这个时候,秦骁遭遇到了天花板。由于公司规模小,业务范围有限,想要接触互联网领域更深层次的东西几乎不大可能。计算机互联网的更新速度如此之快,不进步就等于退步。秦骁打心里感谢这家公司对自己的培养,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为了个人今后的发展不得不选择离开。第二家公司规模较大,总部位于北京,就职的上海分公司有一百多名员工,此外在成都、深圳均设有分公司。秦骁终于可以在这里学习到互联网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是他仍然有一个担忧,自己的家乡在湖南,如果未来职业发展比较顺利,很可能会被调到北京总部。这样一来离父母过远,恐怕将来难以照顾老人。秦骁明白现在这家公司同样不是“长久之地”,恐怕一年后就会离开。如今秦骁如愿以偿在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工程师,尤其令他感到满意的是,公司高层有未来三年内在长沙设立分公司的计划。秦骁想那个时候的自己也许已经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申请调到长沙担任一名中高层管理者也不是没有可能,既能照顾父母,收入也不菲。秦骁觉得自己的每次跳槽都能收获想得到的东西,已经很满足了。他觉得已经找到了可以工作十年甚至更久的地方,跳槽,似乎暂时离自己远去了。

秦骁每次跳槽的主要动机,并不是对薪资待遇的更高要求,而是出于对个人发展和家庭的考虑。其实过分为追求高薪而跳槽,未必真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既然跳槽,那么方方面面务必考虑周到,比如公司氛围、工作压力、人性化管理,即便薪资没有任何的改变,但是挣起这份钱来的心情可能完全不同。请记住,跳槽,可不仅仅是解决个人的粮食问题。

汉在未来,把握曹营

很多年轻人参加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往往抱着这样的想法:反正我要离开,干嘛拼死拼活,能舒服一天是一天,等找到那份满意的工作,我卯足了劲儿再干不迟。有这种想法的人,真是幼稚至极。当你忽视了企业的利益,企业同样会忽略你的存在。一个在企业中连存在感都没有的员工,难道还有跳出去的资本吗?

其实我们将心比心地想一想,老板支付你工资,只要他不拖欠,不无故克扣,身为员工就应当兢兢业业。如果你是老板,看到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儿?尽职尽责,这是每一位员工的及格线。跳槽需要资本,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是不可以,问题在于你是否有关云长的本事。

未来的馅儿饼再诱人,解决你饥饿的馒头才是需要你牢牢握紧的东西。也许你认为现在的公司并不是最好的港湾,但它至少能为你遮风挡雨,为你提供一份生活的保障。所以即使你志存高远,也不要忘记俯首看一看踏着的这块土地。

以寻找高平台为目标,以尽职现平台为己任,这样才会收到“三心二意”的效果:个人走得安心,原企业送得舒心,新企业用得放心。个人顺意,企业满意。

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是跳板,请不要忘记自己腿力的锻炼。

工作,就是要有派

票子可以少,面子不可缺

通常而言,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体现出“两个基”的特点:一个是基础;一个是基层。既然是基础或基层的工作,在别人眼中可能并不风光甚至有一点世俗眼中的不体面。例如快递员这个职业整天风吹日晒,虽然外界传得薪水较高,但是没有过高的技术含量,挣的钱与付出的劳动成正比,完完全全的辛苦钱。这与办公室白领比起来,可能在世俗的眼光中确实矮了半截。

在某期《职来职往》中,一位求职者受到宅急送全国高级战略客户经理王思岩的力挺,给予求职者很多鼓舞并为其留下工作机会。在当大家都认为这位求职者会怀着感恩的心成为宅急送新的一员时,他却选择了同样提供工作机会的一家珠宝企业。这甚至引起素有“毒舌”之称的马丁的不满,质问求职者是否因为感觉快递员的工作没面子,才辜负了王思岩对他的大力支持。当然,马丁的质问是感性的一种宣泄,而职场恰恰十分厌恶这种宣泄。这名求职者也未必不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的决定,马丁对他可能只是误读,但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误读,确确实实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啃老族”就真的忍心坐吃父母吗?个别的可能好吃懒做,但绝大部分可能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这份工作和自己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称。不相称的方面可能是工资过低,赚的还不够花的,还搭上自己的时间精力;也可能是这个职业在世俗中就显得卑微,比如保安、快递员、服务员、保险员。

大学生曾经是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即便如今骄子遍地走,但内心的期望愿景未必打了很大的折扣。一些家世较好的,可能对第一份工作的预期值本来就很高,岗位体面、薪酬丰厚、就职的不是事业单位就是百强企业。有背影没背景,但自身优秀的也期待进入知名的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在许多大学生自降身价甚至喊出“零工资”的同时,肯定也存在“小庙不是留爷处”的“另类”。又是一年毕业季,这一刻除了离别的淡淡哀伤,还有对未来前程的憧憬与奋进。薛翔看着寝室的好哥们儿各个找到了“买家”,心里替他们高兴之余,略微有些感伤。毕竟,他是寝室里唯一离开北京的人。薛翔寝室六个人,五个人选择了在这座城市打拼。薛翔从来没想过要做一名“北漂”,因为他觉得北京的竞争太激烈,生活压力也太大。六个学金融的兄弟,其中三个进了保险公司,这种走在路上都让人另眼相待的工作,薛翔忍受不了。他一直认为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工作的环境。优越的工作环境,不仅自己工作起来舒心,父母对别人提起也脸上有光,觉得这么多年没有白培养。不过薛翔很明白,民办学校出身的自己比北京那么多所统招全日制学校的学生差了很多,尤其是金融这个行业,更是看重毕业院校。不过薛翔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也是有原因的,为的就是将来能进入家乡,一个不算大的地级市的银行工作。说实在的,薛翔并不是很中意这份工作,自己要从银行窗口的工作人员做起,忙起来水顾不上喝饭顾不上吃,甚至想去厕所都得忍着。可这又有什么办法?毕竟在家乡,能进入银行就已经让很多亲朋好友羡慕了。在家也能陪着父母,将来父母老了也可以照料,何必非要一头扎进北京,租着地下室或者隔断间,每天忍受挤公交地铁的辛劳。其实,室友还是挺羡慕自己能进银行,相比他们,自己的未来似乎更明朗。

票子可以少,面子不可缺,这在不少人那里是不可触碰的一条界限。在他们眼中,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失业算什么,只要工作“派”?

工作的实质是什么呢?应该是通过合法诚实的劳动,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物质乃至精神上的需求。工作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每一个诚实劳动的人都应当受到他人的尊重。只追求世俗眼中有品位、有派头的工作,其余都是卑微甚至下贱的工种,这样的人有朝一日真站在重要的岗位上,你能放心得了吗?

从职业的正常发展看,新人从事的一般都是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即便你的工作内容让外人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在内行人眼中,你只是什么都不懂的菜鸟,你的炫耀只会引来他们的嘲笑。“派”不是在面对外行人的做作,而是在内行人面前的自若。

工作不需要派,而是需要踏实稳重和精益求精。希望抱有这个念头的年轻人认真思索一下工作的意义,当初衷正确,你需要的自然而然会出现。

梦想,请等我王者归来

梦想,永不生锈

梦想这个词,永远是青春纪念册里最诗意的篇章,永远是一个人追求的价值体现。人因梦想而伟大,只有小人物,没有小梦想,用周星驰的经典台词诠释,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哪怕你的梦想只是为父亲买一瓶好酒,为母亲买一件价值不菲的新衣,哪怕你的梦想只是奋斗出自己和爱人温馨的小窝,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这些一样值得尊重。

梦想的颜色并不单一,既有红色火热的爱情梦想,也有黄色激情的事业梦想,还有粉色温馨的家庭梦想。注视梦想一步步地成真,相信这是生命中最温暖不过的事情。记忆可能会被风蚀,但梦想绝不会生锈。一部《老男孩儿》,不知道唤起多少人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悸动,也不知道多少人为此潸然泪下。Beyond乐队《海阔天空》中一句“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又充满多少欷歔与无奈。

梦想,你见或不见,她永远在你生命中某个地方静静矗立,不悲不喜,安若晴空。

鲜花开在荆棘里

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对工作的要求简约而不简单,这就是喜欢即可。这种喜欢可不是心血来潮的三分钟热度,而是自我定位的价值需求。他们不遵从父母规划设定的人生道路,只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当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这第一份工作可能也是自己的最后一份工作。留在北京?这一点陈雅雯从来没有想过,她并不是不喜欢北京鸟巢、水立方这样赏心悦目的建筑,并不是不喜欢前门、大栅栏引人流涎的美味,并不是不喜欢北京这座城市浓浓的文化氛围,只是自己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回到东北的家乡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官,为父老乡亲尽心尽力地服务。陈雅雯知道有些人选择做村官,可能因为这份工作比较稳定,本身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打了折扣。但陈雅雯她爱家乡,爱那片土地,她的事业理想就是为生她养她的地方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亲眼见证父老乡亲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这个过程可能会被荆棘刺伤,但陈雅雯相信最终等待自己的是鲜花。

一些人不仅对感情专一,他们对事业也同样专一。当他们走出校园,破茧成蝶,飞向的必然是心有所属的那一片花丛,坚定地不会在别处徘徊一秒。陈雅雯就是这样的人,北京再繁华也无法超越对家乡的情感。

梦想之所以是梦想,其最大的属性就是与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即使这个梦在别人那里实现起来再简单不过,但对你而言可能不努力就意味着哭泣。尤其是当你将梦想作为谋生的手段时,一定会出现现实扎伤梦想的刺痛,这一点尤其在追求艺术的人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为艺术梦想“北漂”的人,都知道北京通州有一个宋庄“画家村”。这里是北京最大、最出名的画家村群落,大约有400多位艺术家聚集于此。这里是梦想家的避风港,他们在交流中寻求慰藉。画画是他们唯一的工作,即使暂时没有获得成功,但先前的成功者在无形中告诉自己,你没有放弃的理由。宋庄里许多画家生活得并不富裕,甚至拮据。但这也许就是黎明前的黑暗,相比以教师、医生为职业梦想的人,将艺术作为毕生追求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在寂寞中淡然的情怀。当“旭日阳刚”、“西单女孩”走红的时候,请不要忘记鲜花开在荆棘里。

梦想须“猛向”

当然,大多数人的工作梦想更为现实,只是成为自己所钟爱的行业里的精英,比如医术精湛的医生、传道授业的教师、开发出给人们带来生活乐趣的游戏的游戏设计师,不一而足。无论是哪一种工作,实现的途径只有六个字——努力、努力、努力。

当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积累创业经验,不是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不是为了入门甚至学精一项技术,不是为了骑驴找马当做跳槽的踏板,不是为了给自己脸面上贴金,而是出于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在这个时候,这一份工作对你的意义非比寻常,任何的懈怠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将梦想作为工作的人,工作的态度必然和别人大不一样。态度是成功的前提,有了前提后,加之方法的辅佐,成果自然水到渠成。既然梦想已然通过工作的形式照进你的现实,何不高歌猛进,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即使暂时与梦想殊途,也请不抛弃不放弃,向着远方大喊一声——梦想,请等我王者归来。

第二章 去“小庙”取“创业真经”

对于那些想创业的人来说,第一份工作不必非要选择大公司不可,大公司的发展经历对普通企业来说并不一定合适,名企业家的经历虽然传奇,但很难复制。因此说,如果想创业的话,还不如去那些小企业,更容易获得适合的创业经验。

乔布斯的传奇只是个传奇

天才,这是世人对已故的“乔帮主”最不约而同的评价。乔布斯不是发明电脑与手机的第一人,但他将这两项发明简约化、平民化,带给普通人的生活巨大的改变,是将科学技术引入日常生活的第一人。多舛的童年,辍学的经历,执掌苹果的沉沉浮浮,这些使那个清瘦中透着硬朗的“乔帮主”平添了几分人格的魅力,也为其传奇的大书增加了几节欷歔的篇章。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乔布斯引人注目的一生永远是一首传奇之歌。

像乔布斯这样的人物,受到初出校园心中无限创业豪情的社会新鲜人的敬仰乃至追捧无可厚非,甚至应当得到鼓励,因为这正是青年一代活力激昂梦想翱翔的某种层面的体现。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乔布斯,天才的际遇也永远只会发生在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身上。剩下的普通人必须面对现实,遵循大多数人的法则规划自己的一生。只将目光放在一位或者几位世界级天才的身上,终日幻想着他们的成功如何移植到自己的身上,看似有鸿鹄之志,实则好高骛远。这种“移花接木”嫁接的只有对人生越来越迷茫,迷茫于天才的成功钥匙为何还无法为自己打开人生最美的风景。殊不知,很多成功之锁只配一把钥匙,而你却恰恰不是。

央视著名女主播张泉灵在母校北大为学弟学妹们做演讲时,曾说过一段略似玩笑但意味深长的话——作为北大人,我并不喜欢总请李彦宏、徐小平这样和北大有渊源的人来为大家演讲,因为他们会让在座的许多同学在今后几年中感觉自己很失败。虽然是玩笑话,但是意味深长——成功是很难复制的,不要迷恋那些传奇,普通人的普通路,这是生命必须经历的一段路程。在风靡一时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儿》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白——柯景腾:“其实,会你这种题目,有什么了不起的啊。我敢跟你赌,十年后,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啊。”沈佳仪:“嗯。”柯景腾:“你不相信啊?”沈佳仪:“我相信啊。”柯景腾:“相信还那么用功读书!”沈佳仪:“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但是我们还是依然要经历。”

沈佳仪的回答似乎是对生活的“屈服”,但换一个角度想会发现新的天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经历,每一步棋都遵循着自身固有的界限与规则,僭越这些界限,打破这些规则,你只是在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每一分努力都变成南辕北辙的助力。

所以,即便大多数人抱着创业的念头,也必须先从就业开始。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创业是一件高风险低回报的事情,投进去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宝贵的青春和昂扬的斗志。青年人是充满锐气的,但这锐气却是易碎物品。在经历一次次的创业失败后,恐怕连进入职场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职员的勇气都没有了。在最近很受大学生追捧的职场秀节目《职来职往》中,曾出现一位寻找合作伙伴的求职者。他的动机受到职场达人的质疑,并且认为其项目不具有投资价值。但这位求职者却坚信自己的项目潜力无限,听不进职场达人的劝告,最终自然以求职失败收场。相比求职的成功,这位选手其实更应该反观于己,思考思考究竟有没有创业的资本。自己看好的项目,在经验丰富的职场达人眼中可能风险极高。可惜的是,这位求职者并不懂得“听人劝,吃饱饭”的道理,栽了跟头不怨自己脚不稳,却怨地不平。

在《赢在中国》这档创业栏目中,很多社会阅历丰富的选手都在遭受评委的质疑,你一个二十出头的社会新鲜人,人脉不广、财力不厚、经验不丰,凭什么相信创业一定成功呢?认识自己,这是每个人一生最大的课题。在关键的时候认清自己,这就是智慧。

年轻人可以气盛,但更需理智认识自己。我拿青春赌明天,这句话讲起来万丈豪情,做起来却容易掉进万丈深渊。不要以为自己也能创造传奇,脚踏实地未尝不是最好的选择。正如影星吴镇宇说过的一段话:“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有人选择开车,有人选择出租车,而我选择乘坐公交。公交车虽然慢,但却能带我到最终的目的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套用在初出茅庐的社会新鲜人身上,可以改为“勿以打工而不重,勿以创业而重之”。真的创业者,敢于面对朝九晚五的奔波,敢于直视梦想难以照进的现实。不要迷恋传奇,传奇只是个传奇。迷恋乔布斯(Jobs),你可能会失去工作(Jobs)。

大公司的成功学也“out”了

向左走,向右走

喜欢泡在开心网、人人网这种SNS(社交类)网站的年轻人,一定在网站上看到过别人这样的提问:我马上毕业,是去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求指点。于是乎,各路高人纷纷指点迷津,众说纷纭。我们不妨对此进行一番比较:

大公司的优势是什么呢?有自身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积淀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完善健全的企业制度、起步可能较高的薪酬、站得高看得远的平台等光鲜耀眼的东西。小公司呢?品牌不知名、企业定位可能还处在摇摆不定中、管理不规范甚至可能是老板的“一言堂”、待遇可能不稳定、万一企业垮了自己就失业了,总之,似乎对小企业充满着担心。可以说,这是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面对这种选择时的心理。

然而,实际情况真如这般吗?

大企业确实有不错的企业形象,但你要明白形象是给外人看的,对“内人”未必会顾忌什么形象。很多应届毕业生可能只是看到高档写字楼的气派,看到商务谈判中因为背后企业的实力建立的自信甚至高傲,看到旁人一听你企业的鼎鼎大名后艳羡的目光。然而,这些都是给别人看的,都只是他人眼中的光鲜。当你只不过在大企业中充当默默无名的小卒时,那种落差感是巨大的。

我们再来看大企业让你感觉踏实的规章制度。众所周知,人可能会得罪人,但是制度绝不会得罪人。大企业健全的规章制度,你可以看一看对员工自身有利的比重占据多少。为什么常有人说大企业的空气让人感到窒息呢,这是因为大企业的紧箍咒实在太多。别的不说,就一个非常平常的请假,层层报批绝对让你不厌其烦。

你可能会说,为了高收入,什么落差感、紧箍咒咱都忍了。可事实上,大企业的收入真比小企业高出几个档次吗?如果你在大企业稳定下来,做到一定的管理层,收入可能确实是小企业没法相比的,问题就在于这么大规模的企业,这么竞争激烈的内部升迁,你就敢保证自己一路顺风?《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不就是令人羡慕的名企中的白领吗?那种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的职场竞争,恐怕你想想都心有余悸吧?升不上去,基层的工资绝对不会比小企业高多少,持平甚至更低都有可能。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在银行柜台工作的同学或朋友,他们的基本工资是多少,身上又背着多大的销售额压力?也许你说工资是小,福利是大,大企业隔三差五地给员工发些福利,这不也是收入吗?不好意思,这些都是正式员工才能享受到的,你知道在大企业中,从试用员工到正式员工需要经过多少考核吗?也许你连转正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企业一无是处,而是说可能暂时不适合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那么,小公司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哪儿呢?

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小公司名声可能不在外界,业界内却可能有一定的知名度。名头是越闯越响的,黑马多是后起之秀。瞧上去不起眼儿,可能接触了才知道深藏不露。

制度方面,小企业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基本上是依靠一股事业向心力将公司上下凝聚起来。正因如此,管理上似乎更偏重人情。病假事假,没那么多烦琐的程序,甚至直接跟老板打声招呼即可。管理的宽松可以释放工作本身的压力,起码可以不用穿你讨厌的正装。

有人认为小公司的待遇可能不稳定,甚至担心万一倒闭,既断了经济来源心理又受到了挫折,物质精神双损失。我们不排除个别小公司确实可能因为运营状况不佳,还没轰轰烈烈就已经凄凄惨惨。但当你进入一家业务充足、运营良好的公司,这种担心倒显得多余。事实上,很多小公司在基层岗位上,付出的薪水和大公司基本持平。而一些更高级的岗位,小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往往愿意付出更高的薪酬。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小企业有着很强的元老情结,三年五载后,你可能是这个团队中核心层的一份子。可是同样的时间,你在大公司可能只是刚刚有些起色而已。

上面的比较可能已经改变不少年轻人“唯大公司论”的想法。请记住,提供社会80%就业岗位的正是这些所谓的中小企业,它们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国家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大企业向左,小企业向右,选择哪一个就业,也许你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大企业的创业经,真的好念吗?

许多抱着创业想法的年轻人,认为大企业能做到如此规模,在业界内外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引领某行业的潮流,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如果在这些经中镀镀金,对自己将来创业一定有莫大的裨益。想法固然好,但实际情况未必如你所愿。偷师大企业,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可能性很高,接下来我们做下具体的分析。

大企业很明显的一个工作特点是各司其职,极少出现小企业一个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大企业各部门之间明确的分工,使得各部门员工之间存在交流的瓶颈。员工基本上呈纵向发展,即使你有意识打破这种局面,也可能会遭遇人际关系的重重障碍。工作的局限性造成技能的单一化,眼界日趋狭隘。这可能会培养出将才,但是创业者需要具备帅才的素养。就此来看,未必会对创业经验的积累有所帮助。

接着我们再分析一下大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对你将来创业会造成什么影响。多数人持有的观点是,大企业的企业文化经过时间与实践的验证,在此长期熏陶,将来创业也可以秉持这样的理念。实则不然,主流的商业价值观如诚信,这难道是大企业的专利吗?不必熏陶也应当遵守。而企业成功的另外一些秘诀,必然脱胎于当时的情况,之后经过不断的调整改变,能够适应长期的市场变化。等到形成品牌价值,任何的理念都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细化。但是这么系统而深邃的东西,未必是一个创业者所需的理论帮助。作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你还是个小学生,想提高成绩难道需要看大学教材吗?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创业资源。创业重在项目的选择与资源的配置,所以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大企业固然在项目运作和资源配置上有其独到之处,但这些属于硬实力,不属于经验范畴。想偷师这个,还是省省吧。另外,大企业当年的创业环境今非昔比,现在不要说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环境不会重现,夹缝中求生存都成了小企业的一种常态。境移不思变,还认为创业的金科玉律存在于大企业,只会束缚住创业的手脚。

大企业更念守业经

以当下市值最大的美国苹果公司为例,乔布斯将饥饿营销的妙处发挥到极致,将苹果公司从泥潭中拉了出来。虽然苹果的新产品现在受到一些诟病,但是市场迅速扩张的目的已经达到,而且苹果产品已然深入人心。即使苹果的New iPad被指缺乏新意,但新产品仍然令消费者趋之若鹜。在创新力缺少的情况下,依托品牌力量维持市场占有率,也许是像苹果这样的大企业最务实的选择。

对规模庞大的公司而言,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份额,市场开拓反倒没有市场维护更受重视。创业经不再是大公司的主旋律,守业经才是王道。在这样的氛围下,创业经验就是稀薄的氧气,不足以为你提供创业足够的活力。

真理经过时间的洗涤,也许会露出谎言的一面。大企业的创业经在波云诡谲的市场变化前,也许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锋芒与锐气。创业真经,也许就在毫不起眼却冲劲十足的小公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