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试题分类精解(第5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20:02:51

点击下载

作者:希赛教育软考学院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试题分类精解(第5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试题分类精解(第5版)试读:

前言

随着IT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项目失败的概率也随之增长。因此,项目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从 2005年上半年开始,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为“软考”)开设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的考试,这将为培养项目管理人才,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和软件产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人事部规定,凡是通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者,即可认定为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高级工程师职称,由用人单位直接聘任,享受高级工程师待遇。2008年4月,工业与信息化部规定,系统集成企业申报资质时,原来需要提供的高级项目经理资格证书,改为提供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证书,正式确定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在IT企业中的地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试题分类精解》是为软考中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级别的人员而编写的考试用书,全书分析了历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的所有考题(尤其添加了2017年的考题),对试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答,也对有关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论文试题,给出了试题解答方法,以及论文的写作知识、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作者权威,阵容强大

希赛教育(www.educity.cn)专业从事人才培养、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图书出版,在职业教育方面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特别是在在线教育方面,稳居国内首位,希赛教育的远程教育模式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推广。

希赛教育软考学院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顶级培训机构,拥有近 20 名资深软考辅导专家,他们主要负责高级资格的考试大纲制订工作,以及软考辅导教材的编写工作,共组织编写和出版了100多本软考教材,内容涵盖了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各个专业,包括教程系列、辅导系列、考点分析系列、冲刺系列、串讲系列、试题精解系列、疑难解答系列、全程指导系列、案例分析系列、指定参考用书系列、一本通等 11 个系列的书籍。此外,希赛教育软考学院的专家还录制了软考培训视频教程、串讲视频教程、试题讲解视频教程、专题讲解视频教程等4个系列的软考视频。希赛教育软考学院的软考教材、软考视频、软考辅导为考生助考、提高通过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软考领域有口皆碑。特别是在高级资格领域,无论是考试教材,还是在线辅导和面授,希赛教育软考学院都独占鳌头。

本书由希赛教育软考学院张友生和王勇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有周俊均、左水林、罗福星、陈林、谭远瞻、王展宏、胡钊源。

在线测试,心中有数

希赛教育(www.educity.cn)在线测试平台为考生准备了在线测试,其中有数十套全真模拟试题和考前密卷,考生可选择任何一套进行测试。测试完毕后,系统会自动判卷,考生可当即查看测试分数。

对于考生答错的地方,系统会自动记忆,待考生第二次参加测试时,可选择“试题复习”。这样,系统就会自动把考生原来答错的试题显示出来,供考生重新测试,以加强记忆。

如此,读者可利用希赛教育在线测试平台的在线测试系统检查自己的实际水平,加强考前训练,做到心中有数,考试不慌。

诸多帮助,诚挚致谢

在本书出版之际,要特别感谢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软考办”)的命题专家们,编者在本书中引用了部分考试原题,使本书能够尽量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文献和书籍,编者在此对这些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孙学瑛老师,她在本书的策划、选题的申报、写作大纲的确定,以及编辑、出版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智慧,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参加希赛教育软考学院辅导和培训的学员,正是他们的想法汇成了本书的源动力,他们的意见使本书更加贴近读者。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广,书中难免存在错漏和不妥之处,编者诚恳地期望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和帮助,对此,我们将十分感激。

互动讨论,专家答疑

希赛教育是中国最大的软考在线教育网站,该网站论坛是国内人气最旺的软考社区,在这里,读者可以和数十万考生进行在线交流,讨论有关学习和考试的问题。希赛教育软考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为读者提供全程的答疑服务,在线回答读者的提问。

有关本书的意见反馈和咨询,读者可在希赛教育问答频道的“软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栏目上与作者进行交流。希赛教育软考学院2017年7月第1章信息系统开发基础本章知识是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的一个重点,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信息系统的类型和发展。(2)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和信息系统开发方法。(3)软件工程知识:软件需求分析与定义、软件设计、测试与维护、软件复用、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开发环境、软件过程管理。(4)软件构件技术知识:构件及其在信息系统项目中的重要性、常用构件标准。(5)软件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定义、典型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软件体系结构分析与评估。(6)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统一建模语言与可视化建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7)软件工具:建模工具、软件开发工具、软件测试工具、项目管理工具。从历年的考试试题来看,本章的主要分数集中在软件工程知识、面向对象方法和信息系统建设这3个知识点上。试题1(2017年上半年试题4)

以下关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4)。(4)A.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可分为立项、开发、运维和消亡四个阶段

B.立项阶段结束的里程碑是集成企业提交的立项建议书

C.广义的开发阶段包括系统实施和系统验收

D.在系统建设的初期就要考虑系统的消亡条件和时机

试题1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全书第133页)。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立项、开发、运维及消亡四个阶段。选项A正确。立项阶段结束的里程碑是论证通过或通过评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选项B不正确,所以此题选B。广义开发阶段包括系统实施和验收,在系统建立之初就要考虑消亡因素。选项C和D都正确。立项阶段结束的里程碑是论证通过或通过评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试题1答案(4)B试题2(2017年上半年试题5)

以下关于需求分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5)。(5)A.需求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系统必须完成哪些工作,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

B.完整的需求分析过程包括:获取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编写需求说明三个过程。

C.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需求分析的工作可以由专门的系统分析人员来做,也可以由项目经理带领技术人员完成。

D.软件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与非功能需求

试题2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需求分析基础知识。

软件需求是针对待解决问题的特性的描述。所定义的需求必须可以被验证。在资源有限时,可以通过优先级对需求进行权衡。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发现系统的边界,并详细描述出系统需求。需求的分析过程包括:收集与获取需求、进行需求分析、定义需求(编写需求说明书),以及需求验证四个阶段。

试题2答案(5)B试题3(2017年上半年试题6)(6)不是获取需求的方法。

A.问卷调查

B.会议讨论

C.获取原型

D.决策分析

试题3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获取需求的方法基础知识。

获取需求的办法包括问卷调查、会议讨论、获取原型。决策分析通常是在用在规划风险应对的时候,或者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时候。

试题3答案(6)D试题4(2017年上半年试题7~8)

软件设计过程是定义一个系统或组件(7)的过程,其中描述软件的结构和组织,标识各种不同组件的设计是(8)。(7)A.数据和控制流

B.架构和接口

C.对象模型

D.数据模型(8)A.软件详细设计

B.软件对象设计

C.软件环境设计

D.软件架构设计

试题4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设计过程和软件架构设计基础知识。

根据定义,软件设计过程定义了一个开放的接口。软件开发流程即软件设计思路和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的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以及编写、提交程序等一系列操作。其中软件设计又分为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两个阶段。(1)概要设计

首先,开发者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概要设计,即系统设计。概要设计需要对软件系统的设计进行考虑,包括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软件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2)详细设计

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开发者需要进行软件系统的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中,描述实现具体模块所涉及的主要算法、数据结构、类的层次结构及调用关系,需要说明软件系统各个层次中的每一个程序(每个模块或子程序)的设计考虑,以便进行编码和测试。应当保证软件的需求完全分配给整个软件。详细设计应当足够详细,能够根据详细设计报告进行编码。

试题4答案(7)B(8)D试题5(2017年上半年试题9)

软件工程中,(9)的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以确定其对使用意图的适合性。(9)A.审计

B.技术评审

C.功能确认

D.质量保证

试题5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技术评审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全书第136、137页)。

技术评审是对软件产品目的评价。依据《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在该教程的“3.3.3 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与“3.3.4 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一节中的“评审与审计”中指出:评审与审计包括管理评审、技术评审、检查、走查、审计等。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监控进展,决定计划和进度的状态,或评价用于达到目标所用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技术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以确定其对使用意图的适合性,目标是识别规范说明和标准的差异,并向管理提供证据,以表明产品是否满足规范说明并遵从标准,而且可以控制变更。软件开发的技术评审是一种由软件工程师和其他人进行的软件质量保障活动。

其目标包括:(1)发现功能、逻辑或实现的错误;(2)证实经过评审的软件的确满足需求;(3)保证软件的表示符合预定义的标准;(4)得到一种一致的开发方式的软件。(5)使项目更易管理。

审计是正式组织的活动,识别违例情况,并产生一个报告,采取更正性行动。质量保证:通过制订计划、实施和完成等活动,保证项目生命周期中的软件产品和过程符合其规定的要求。

试题5答案(9)B试题6(2017年上半年试题10)(10)的目的是提供软件产品和过程对于可应用的规则、标准、指南、计划和流程的遵从性的独立评价。(10)A.软件审计

B.软件质量保证

C.软件过程管理

D.软件走查

试题6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审计基础知识。

软件审计是对过程的遵从性评价。软件审计的目的是提供软件产品和过程对于可应用的规则、标准、指南、计划和流程的遵从性的独立评价。审计是正式组织的活动,识别违例情况,并产生一个报告,采取更正性行动。软件质量保证是通过制订计划、实施和完成等活动保证项目生命周期中的软件产品和过程符合其规定的要求。软件过程管理是软件过程为一个为建造高质量软件所需完成的任务的框架,即形成软件产品的一系列步骤,包括中间产品、资源、角色及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工具等范畴。不同的体系会有不同的划分,美国PMI将其划分为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五大过程组。软件过程管理即将软件的各过程组过程使用系统的方法管理起来。软件走查的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走查也可以用于培训软件产品的听众,主要目标是:发现异常、改进软件产品、考虑其他实现、评价是否遵从标准和规范说明。走查类似于检查,但通常不那么正式。走查通常主要由同事评审其工作,以作为一种保障技术。

试题6答案(10)A试题7(2017年上半年试题11)

以下关于软件测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11)。(11)A.为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进行和活动

B.必须在编码阶段完成后才开始的活动

C.是为识产品的缺陷而进行的活动

D.一般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阶段

试题7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测试基础知识。

软件测试工作在需求阶段就应该开始,所以选项B不正确。

试题7答案(11)B试题8(2017年上半年试题16)

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分成七类,其中不包括(16)。(16)A.自然事件风险和人为事件风险

B.软件系统风险和软件过程风险

C.项目管理风险和应用风险

D.功能风险和效率风险

试题8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基础知识。

信息系统安全包含人为、管理和技术层面的威胁,而选项D的功能与效率风险不属于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

试题8答案(16)D试题9(2017年上半年试题25)

为了将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转化为设计模型,设计人员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设计用例实现方案、设计技术支撑设施、(25)、精化设计模型。(25)A.设计用例实现图

B.设计类图

C.设计用户界面

D.软件测试方案

试题9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面向对象设计基础知识。

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任务,把面向对象分析模型转化为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型(具体包括以下任务)设计人员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设计用例实现方案、设计技术支撑设施、设计用户界面、精化设计模型。

试题9答案(25)C试题10(2017年上半年试题26)

以下关于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26)。(26)A.UML适用于各种软件开发方法

B.UML适用软件生命周期和各个阶段

C.UML不适用于迭代式的开发过程

D.UML不是编辑语言

试题10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统一建模语言与可视化建模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全书第140页)。

UML 是一个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它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一种标准化表示,UML 适用于各种软件开发方法、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种应用领域以及各种开发工具,UML 并没有定义一种标准的开发过程,但它比较适用于迭代式的开发过程。UML不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而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UML 不是过程也不是方法,但允许每一种过程和方法使用它。UML 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它将系统描述为一些独立的相互作用的对象,构成为外界提供一定功能的模型结构,静态结构定义了系统中重要对象的属性和服务,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行为定义了对象的时间特性和对象为实现目标而相互进行通信的机制。

试题10答案(26)C试题11(2017年上半年试题27)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是用例驱动的,用例是UML的重要部分,用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图1-1表示的是用例之间的(27)关系。图1-1 用例泛化关系(27)A.泛化

B.包含

C.扩展

D.等同

试题11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泛化关系基础知识。

UML 中类与类,以及类与接口,接口与接口的关系有:泛化(generalization)、关联(association)、依赖(dependency)、实现(realization)四种。泛化(generalization)关系是指一个类(子类、子接口)继承另外一个类(称为父类、父接口)的功能,并可以增加它自己新功能的能力,继承是类与类或者接口与接口最常见的关系,在Java中通过关键字extends来表示。

试题11答案(27)A试题12(2016年下半年试题4)

以下关于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4)。(4)A.运维工程师在运维工作中也可能会有软件开发的工作

B.运维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C.运维工程师需要定期对运维对象进行巡检

D.运维工作量的结算是以运维工程师的统计作为依据的

试题12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信息系统运维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3.3 软件工程,全书第135页)。

运维工作有软件开发的工作,所以选项A正确。运行维护的目的就是保证系统正常运用,所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是运维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选项B正确。运维工程师要进行运维工作,当然需要定期进行巡检,选项C正确。运维工作量的结算不应以运维工程师的统计为依据,应该是实际系统本身或是系统变更为一定的依据,选项D错误,此题选D。

试题12答案(4)D试题13(2016年下半年试题5)

以下关于软件需求变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5)。(5)A.每一个需求变更都必须能追溯到一个经核准的变更请求

B.变更控制过程本身应该形成文档

C.所有需求变更必须遵循变更控制过程

D.需求变更后,可以删除原始的需求文档

试题13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变更管理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16章 变更管理 16.2 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全书第505页)。

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建立项目基准、变更流程和变更控制委员会。(1)基准管理

基准是变更的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基准计划并经过评审后即建立初始基准,此后应针对每次批准的变更重新确定基准,选项A描述的内容是正确的。(2)建立变更控制流程

建立或选用符合项目需要的变更管理流程后,所有变更都必须遵循这个流程进行控制。流程的作用在于将变更的原因、专业能力、资源运用方案、决策权、干系人的共识和信息流转等元素有效地综合起来,按科学的顺序进行变更,选项C描述的内容是正确的。(3)建立变更控制委员会(4)完整体现变更的影响(5)变更产生的相关文档应纳入配置管理中

可以使用手工或自动化工具进行配置管理,目前常用的配置管理工具有 Rational ClearCase、Perforce、CA CCC/Harvest、Merant PVCS、Microsoft VSS、CVS等,常用的开源免费的配置管理工具有SVN、GIT、CVS等,B选项描述的内容是正确的,而 D选项描述的内容不正确,所以此题选D。

试题13答案(5)D试题14(2016年下半年试题6)

以下关于软件需求分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6)。(6)A.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描述出软件架构及相关组件之间的接口

B.软件需求分析可以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

C.软件需求分析可以确定系统的边界

D.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关键过程

试题14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需求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全书第135页)。

A描述的是软件设计的任务。软件需求是针对待解决问题的特性的描述。所定义的需求必须可以被验证。在资源有限时,可以通过权衡需求优先级。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发现系统的边界。并详细描述出系统需求。

软件设计是根据软件需求,产生一个软件内部结构的描述,并将其作为软件构造的基础。通过软件设计,描述出软件架构及相关组件之间的接口。然后,进一步详细地描述组件,以便能构造这些组件。通过软件设计得到要实现的各种不同模型,并确定最终方案。其可以划分为软件架构设计(也叫高层设计)和软件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试题14答案(6)A试题15(2016年下半年试题11)

软件维护工作包括多种类型,其中(18)的目的是检测并更正软件产品中的潜在错误,防止它们成为实际错误。(11)A.更正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试题15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维护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全书第136页)。

软件维护有如下类型:(1)更正性维护

更正交付后发现的错误。(2)适应性维护

使软件产品能够在变化后或变化中的环境中继续使用。(3)完善性维护

改进交付后产品的性能和可维护性。(4)预防性维护

在软件产品中的潜在错误成为实际错误前,检测并更正它们,所以此题选D。

试题15答案(11)D试题16(2016年下半年试题25)

在人事管理系统中,计算企业员工的报酬可以利用面向对象的(25)技术,使系统可以用有相同名称、但有不同核算方法的对象来计算专职员工和兼职员工的报酬。(25)A.多态

B.继承

C.封装

D.复用

试题16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二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3.4.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全书第138页)。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有对象、类、抽象、封装、继承、多态、接口、消息、组件、模式和复用等。

首先来看选项 A(多态),多态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在多个类中可以定义同一个操作或属性名,并在每个类中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多态使得一个属性或变量在不同的时期可以表示不同类的对象。所以此题选A。

然后来看选项 B(继承),继承表示类之间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某类对象可以继承另外一类对象的特征(attributes)和操作(operations),继承又可分为单继承和多继承,单继承是子类只从一个父类继承,而多继承中的子类可以从多于一个的父类继承,Java是单继承的语言,而C++允许多继承。假设类B继承类A,即类B中的对象具有类A的一切特征(包括属性和操作)。类A称为基类或父类或超类,类B称为类A的派生类或子类,类B在类A的基础上还可以有一些扩展。

接着来看选项 C(封装),封装是将相关的概念组成一个单元,然后通过一个名称来引用它。面向对象封装是将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操作封装成一个整体对象,对数据的访问或修改只能通过对象对外提供的接口进行。对于银行账户而言,有取款和存款的行为特征,但实现细节对于客户而言并不可见,所以在进行 ATM 提款交易的过程中,我们并不知道交易如何进行,对应账户是如何保存状态的,这就体现了对象的封装。

最后来看选项 D(复用),软件复用是指将已有的软件及其有效成分用于构造新的软件或系统。组件技术是软件复用实现的关键。

试题16答案(25)A试题17(2016年下半年试题26)

以下关于UML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26)。(26)A.UML适用于各种开发方法

B.UML适用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C.UML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

D.UML也是一种编程语言

试题17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标准建模语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全书第140页)。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用于对软件进行可视化描述、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档。UML适用于各种软件开发方法,所以选项A正确。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所以选项B正确。各种应用领域以及各种开发工具,是一种总结了以往建模技术的经验并吸收了当今优秀成果的标准建模方法。需要注意的是,UML 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所以选项C正确。但是UML不是编程语言,所以选项D错误,此题选D。

试题17答案(26)D试题18(2016年下半年试题27)

在面向对象系统中,(27)关系表示一个较大的“整体”类包含一个或多个“部分”类。(27)A.概化

B.合成

C.泛化

D.聚合

试题18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面向对象系统基础知识。

聚合是关联关系的一种特例,它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拥有的关系,即has-a的关系,此时整体与部分之间是可分离的,它们可以具有各自的生命周期,部分可以属于多个整体对象,也可以为多个整体对象共享,比如计算机与CPU、公司与员工的关系等。这种关系表现在代码层面,和关联关系是一致的,只能从语义级别来区分,所以此题选 D。另外,UML中还有继承、实现、依赖、关联和组合等多种类间关系。

试题18答案(27)D试题19(2016年下半年试题64)

在进行项目需求管理时,某需求的状态描述是该需求已被分析,估计了其对项目余下部分的影响,已用一个明确的产品版本号或创建编号分配到相关的基线中,软件开发团队已同意实现该需求,则这个需求状态值是(64)。(64)A.已建议

B.已验证

C.已实现

D.已批准

试题19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需求属性知识。出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第二版)》(第17章 需求管理 17.1.3 需求属性,全书第373页)。

需求状态如下:(1)已建议

该需求已被有权提出需求的人建议。(2)已批准

该需求已被分析,估计了其对项目余下部分的影响(包括成本和对项目其余部分的干扰),已用一个确定的产品版本号或创建编号分配到相关的基线中,软件开发团队已同意实现该项需求,所以选D。(3)已实现

已实现需求代码的设计、编写和单元测试。(4)已验证

使用所选择的方法已验证了实现的需求,例如测试和检测,审查该需求跟踪与测试用例相符。该需求现在被认为完成。(5)已删除:计划的需求已从基线中删除,但包括一个原因说明和做出删除决定的人员。

试题19答案(64)D试题20(2016年上半年试题2~3)

在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过程中,(2)阶段拟定了系统的目标、范围和要求,而系统各模块的算法一般在(3)阶段确定。(2)A.概要设计

B.需求分析

C.详细设计

D.程序设计(3)A.概要设计

B.需求分析

C.详细设计

D.架构设计

试题20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需求分析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3.3软件工程,全书第135页)。

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需求分析阶段拟定了系统的目标、范围和要求,而系统各模块的算法一般在详细设计阶段确定。

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已经搞清楚了软件“做什么”的问题,并把这些需求通过规格说明书描述出来,这也是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进入了设计阶段,要把“做什么”软件的逻辑模型变换为“怎么做”的物理模型,即着手实现软件的需求,并将设计的结果反映在“设计规格说明书”文档中,所以软件设计是一个把软件需求转换为软件表示的过程。最初这种表示只是描述了软件的总的体系结构,称为“软件概要设计”或“结构设计”。然后对结构进一步细化,称为“详细设计”或“过程设计”。

试题20答案(2)B(3)C试题21(2016年上半年试题6)(6)不是软件需求分析的目的。(6)A.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

B.发现软件的边界,以及软件与其环境如何交互

C.详细描述系统需求

D.导出软件需求

试题21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需求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全书第135页)。

软件需求是针对解决问题的特性的描述,所定义的需求必须可以被验证。在资源有限时,可以通过优先级对需求进行权衡。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可以发现系统的边界和详细描述出系统需求。A选项正确。通过需求分析,可以发现系统的边界,B选项正确。通过需求分析,可以详细描述出系统需求,C选项正确。综上所述,只有D选项阐述的内容不是软件需求分析的目的。

试题21答案(6)D试题22(2016年上半年试题10)

以下关于软件测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10)。(10)A.在集成测试中,软件开发人员应该避免测试自己开发的程序。

B.软件测试工作应该在需求阶段就开始进行。

C.如果软件测试完成后没有发现任何错误,那么应首先检查测试过程是否存在问题。

D.如果项目时间比较充裕,测试的时间可以长一些。如果项目时间紧张,测试时间可以少一些。

试题22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测试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全书第135页)。

测试时为了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软件测试时针对一个程序的行为,在有限测试用例集合上,动态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的行为。

测试不再只是一种仅在编码阶段完成后才开始的活动。现在的软件测试被认为是一种应该包括在整个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活动,它本身是实际产品构造的一个重要部分。软件测试伴随开发和维护过程,通常可以在概念上划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三个阶段。

项目投入测试的时间应该是占用一定的比例,达到测试的目的和效果,不可以随意多一点少一点,所以此题选D。

试题22答案(10)D试题23(2016年上半年试题11)

某软件系统交付后,开发人员发现系统的性能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由此产生的软件维护属于(11)。(11)A.更正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试题23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维护基础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全书第136页。

将软件维护定义为需要提供软件支持的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在交付前完成的活动,以及交付后完成的活动。交付前要完成的活动包括交付后的运行计划和维护计划等。交付后的活动包括软件修改、培训、帮助资料等。

软件维护有如下类型:(1)更正性维护

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隐蔽的错误后,为了诊断和改正这些隐蔽错误而修改软件的活动,该类维护一般占总维护工作量的25%。(2)适应性维护

是指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修改软件的活动,该类维护一般占总维护工作量的20%。(3)完善性维护

是指为了扩充或完善原有软件的功能或性能而修改软件的活动,该类维护一般占总维护工作量的50%。(4)预防性维护

是指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为未来的进一步改进打下基础而修改软件的活动,该类维护一般占总维护工作量的5%。

在本题中,改变系统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属于完善性维护,所以此题选C。

试题23答案(11)C试题24(2016年上半年试题12)

绘制数据流图是软件设计过程的一部分,用以表明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向。数据流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12)。(12)A.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

B.数据流的源点和终点、数据存储、数据文件和外部实体

C.数据的源点和终点、加工、数据和数据流文件

D.数据、加工和数据存储

试题24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数据流图基础知识。

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简称DFD,它从数据传递和加工角度,以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及用于表示软件模型的一种图示方法。

数据流程图中有以下几种主要元素:(1)数据流

数据流是数据在系统内传播的路径,因此由一组成分固定的数据组成,如订票单由旅客姓名、年龄、单位、身份证号、日期、目的地等数据项组成。由于数据流是流动中的数据,所以必须有流向,除了与数据存储之间的数据流不用命名外,数据流应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命名。(2)源点和终点(又称端点)是系统外的实体,称作外部项

它们存在于环境之中,与系统有信息交流,从源点到系统的信息叫系统的输入。从系统到终点的信息称系统的输出。同—个端点可以是人或其他系统。在 DFD 中引入源点和终点是为了便于理解系统,所以不需要详细描述它们。它们可有编号,以“S”开头。(3)对数据的加工(处理)

加工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单元,它接收一定的数据输入,对其进行处理,并产生输出。(4)数据存储

表示信息的静态存储,可以代表文件、文件的一部分、数据库的元素等。

数据流图有四种基本图形符号:“→”箭头,表示数据流。〇:圆或椭圆,表示加工。=:双杠(带一边开口,一边闭合),表示数据存储。□:方框,表示数据的源点或终点。

试题24答案(12)A试题25(2016年上半年试题25)

对象模型技术OMT把需求分析时收集的信息构造在三类模型中,即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25)。图1-2显示了这三个模型的建立次序。图1-2 OMT模型(25)A.信息模型

B.功能模型

C.关系模型

D.静态模型

试题25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面向对象建模基础知识。

面向对象建模方法有很多种,也都在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中。OMT 法是目前最为成熟和实用的方法之一。它从三个方面对系统进行建模,每个模型从一个侧面反映系统的特性,三个模型分别是: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

形象地说,功能模型定义“系统应该做什么”,动态模型定义“系统应该何时做”,对象模型定义“系统应该对谁做”。

试题25答案(25)B试题26(2016年上半年试题26)

使用UML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时,需求描述中的“包含”“组成”“分为......部分”等词常常意味着存在(26)关系。图1-3表示了这种关系。图1-3 UML聚集关系(26)A.关联

B.聚集

C.泛化

D.依赖

试题26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UML(统一建模语言)基本概念。(1)依赖

描述了一个类的变化对依赖于它的类产生影响的情况。(2)关联

描述了类的结构之间的关系。(3)聚合

特殊关联关系,指明一个聚集(整体)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4)组合

语义更强的聚合,部分和整体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5)包含

箭头指向的用例为被包含的用例,称为包含用例。箭头出发的用例为基用例。包含用例是必选的,如果缺少包含用例,基用例就不完整。(6)扩展

箭头指向的用例为被扩展的用例,称为扩展用例。箭头出发的用例为基用例。(7)泛化

泛化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关系,发出箭头的一方代表特殊的一方,箭头指向的一方代表一般一方。常存在于父类与子类、父接口与子接口之间。

试题26答案(26)B试题27(2016年上半年试题27)

在用UML对信息系统建模过程中,(27)来描述用户需求,主要从用户的角度描述系统的功能。(27)A.用例图

B.类图

C.对象图

D.部署图

试题27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UML图。(1)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

展现一组用例、参与者(一种特殊的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描述了系统与外部系统及用户之间的交互。用例图给出系统的静态用例视图。这些图在对系统的行为进行组织和建模时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的作用有三个:(1)获取需求;(2)指导测试;(3)还可在整个过程中的其他工作流起到指导作用。(2)类图(class diagram)

展现了一组类、接口、协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面向对象系统的建模中所建立的最常见的图就是类图。类图给出了系统的静态设计视图。包含主动类的类图给出了系统的静态进程视图。(3)对象图(object diagram)展现了一组对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象图描述了在类图中所建立的事物实例的静态快照。和类图一样,这些图给出系统的静态设计视图或静态进程视图,但它们是从真实案例或原型案例的角度建立的。(4)部署图(deployment diagram)

展现了对运行时的处理结点及在其中生存的构件的配置。部署图给出了架构的静态部署视图,通常一个结点包含一个或多个部署图。

试题27答案(27)A试题28(2016年上半年试题71)

After acceptance and formal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systems to customers, it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71).(71)A.preparation

B.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development

D.Extinction

试题28分析

本题为英文题,翻译如下:

信息系统正式交接给客户并被验收后,就进入了以下(71)阶段。

A.准备

B.运行和维护

C.开发

D.消亡

试题28答案(71)B试题29(2016年上半年试题72)(72)a method of obtaining early feedback on requirements by providing a working model of the expected product before actually building it.(72)A.Prototypes

B.Object oriented

C.Structured method

D.Iterative method

试题29分析

本题为英文题,翻译如下:(72)是一种在实际建造之前通过提供一个预期产品的工作模型获得早期需求反馈的方法。(72)A.原型法

B.面向对象

C.结构化方法

D.迭代法

试题29答案(72)A试题30(2015年下半年试题4)

需求分析是软件定义阶段中的最后一步,在这个阶段确定系统必须完成哪些工作,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一般来说,软件需求分析可分为(4)三个阶段。(4)A.需求分析、需求描述及需求评审

B.需求提出、需求描述及需求验证

C.需求分析、需求评审及需求验证

D.需求提出、需求描述及需求评审

试题30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需求分析基础知识,

需求分析可分为需求提出、需求描述及需求评审三个阶段。(1)需求提出

主要集中于描述系统目的。需求提出和分析仅仅集中在使用者对系统的观点上。开发人员和用户确定一个问题领域,并定义一个描述该问题的系统。这样的定义称作系统规格说明,并且它在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充当合同。(2)需求描述

在问题分析阶段分析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鉴别、综合和建模,清除用户需求的模糊性、歧义性和不一致性,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为原始问题及目标软件建立逻辑模型。分析人员需要将对原始问题的理解与软件开发经验结合起来,以便发现哪些要求是由于用户的片面性或短期行为所导致的不合理要求,哪些是用户尚未提出但具有真正价值的潜在需求。(3)需求评审

在需求评审阶段,分析人员要在用户和软件设计人员的配合下对自己生成的需求规格说明和初步的用户手册进行复核,以确保软件需求的完整、准确、清晰、具体,并使用户和软件设计人员对需求规格说明和初步的用户手册的理解达成一致。一旦发现遗漏或模糊点,必须尽快更正,再行检查。

试题30答案(4)D试题31(2015年下半年试题9)

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测试分为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和灰盒测试主要是(9)对软件测试进行分类。(9)A.从是否关心软件内部结构和具体实现的角度

B.从是否执行程序的角度

C.从软件开发阶段的细分角度

D.从软件开发复杂性的角度

试题31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测试基础知识。

从是否关心软件内部结构和具体实现的角度划分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灰盒测试。白盒测试称结构测试、透明盒测试、逻辑驱动测试或基于代码的测试。关于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其分类方法就是测试人员是否需要知道代码实现,是否需要对实现的代码和逻辑结构进行测试,所以此题选A。选项B阐述的从是否执行程序的角度划分,有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选项C阐述的从软件开发的过程按阶段划分,有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试题31答案(9)A试题32(2015年下半年试题10)

软件项目中的测试管理过程包括(10)。(10)A.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B.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收测试、回归测试

C.制订测试计划、开发测试工具、执行测试、发现并报告缺陷、测试总结

D.制订测试计划及用例、执行测试、发现并报告缺陷、修正缺陷、重新测试

试题32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测试管理过程基础知识。

根据近阶段测试情况,现把测试分为三个阶段:测试准备阶段,测试实现阶段、测试总结阶段。(1)测试准备阶段

即完成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数据准备、测试环境准备及部署测试。(2)测试实现阶段

实际的测试过程,在此阶段中经历功能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回归测试。但功能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根据测试时间及人力可能是并行进行的,也可能是迭代进行的。(3)测试总结阶段

对整个测试过程及测试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在我们现阶段测试中测试的分类为:功能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回归测试。功能测试主要以功能实现为基础。集成测试以业务数据流为基础进行测试。系统测试主要在不同平台或操作系统下进行的测试。回归测试主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测试。

试题32答案(10)D试题33(2015年下半年试题11)(11)指在软件维护阶段,为了检测由于代码修改而可能引入的错误所进行的测试活动。(11)A.回归测试

B.修复测试

C.集成测试

D.冒烟测试

试题33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回归测试基础知识。

回归测试:回归测试是指修改了旧代码后,重新进行测试以确认修改没有引入新的错误或导致其他代码产生错误。自动回归测试将大幅降低系统测试、维护升级等阶段的成本。

试题33答案(11)A试题34(2015年下半年试题24)

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24)不属于软件架构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24)A.制定技术规格说明

B.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C.技术选型

D.系统分解

试题34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设计架构基础知识。

软件架构主要职责(1)确认需求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架构师是在需求规格说明书完成后介入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必须得到架构师的认可。架构师需要和分析人员反复交流,以保证自己完整并准确地理解用户需求。(2)系统分解

依据用户需求,架构师将系统整体分解为更小的子系统和组件,从而形成不同的逻辑层或服务。随后,架构师会确定各层的接口,层与层相互之间的关系。架构师不仅要对整个系统分层,进行“纵向”分解,还要对同一逻辑层分块,进行“横向”分解。这体现了软件架构师的功力。(3)技术选型

架构师通过对系统的一系列分解,最终形成了软件的整体架构。技术选择主要取决于软件架构。例如:Web Server运行在Windows上还是Linux上?数据库采用MSSQL、Oracle还是MySQL?是否需要采用MVC或者Spring等轻量级的框架?前端采用富客户端还是瘦客户端方式?架构师对产品和技术的选型只限于评估,没有决定权,最终的决定权归项目经理。架构师提出的技术方案为项目经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项目经理会从项目预算、人力资源、时间进度等实际情况进行权衡,最终进行确认。(4)制定技术规格说明

架构师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是技术权威。他需要协调所有的开发人员,与开发人员一直保持沟通,始终保证开发者依照他的架构意图去实现各项功能。架构师通过他制定的技术规格说明书(UML视图、Word文档、Visio文件)与开发者沟通,保证开发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理解各自承担的子系 统或者模块。架构师还需要与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员,甚至与最终用户保持沟通。

选项B需求规格说明书是做软件架构之前就需要存在的。在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基础上做架构设计。

试题34答案(24)B试题35(2015年下半年试题25)

以下关于类和对象关系的叙述中,(25)是不正确的。(25)A.对象是类的实例

B.类是对象的抽象

C.类是静态的,对象是动态的

D.类和对象必须同时存在

试题35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对象和类的基础知识。

对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类是对对象的抽象。它们的关系是,对象是类的实例,类是对象的模板。类和对象,可以先声明类类型,再定义对象,也可以在声明类类型的同时定义对象,所以选项D错误。

试题35答案(25)D试题36(2015年下半年试题26)

在统一建模语言中(26)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开发团队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理解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基于基本流程的“角色”关系等。(26)A.用例图

B.类图

C.序列图

D.状态图

试题36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统一建模语言基础知识。(1)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

展现一组用例、参与者(一种特殊的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描述了系统与外部系统及用户之间的交互。用例图给出系统的静态用例视图。这些图在对系统的行为进行组织和建模时是非常重要的。(2)状态图(state diagram)

展现一个状态机,它由状态、转移、事件和活动组成。状态图展现了对象的动态视图。它对于接口、类或协作的行为建模尤为重要,而且它强调事件导致的对象行为,这非常有助于对反应式系统建模。(3)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

又称序列图。是一种交互(interaction diagram),交互图展现了一种交互,它由一组对象或角色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发送的消息构成。交互图专注于系统的动态视图。顺序图是强调消息的时间次序的交互图。(4)类图(class diagram)

展现了一组类、接口、协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面向对象系统的建模中所建立的最常见的图就是类图。类图给出了系统的静态设计视图。包含主动类的类图给出了系统的静态进程视图。

试题36答案(26)A试题37(2015年下半年试题27)

UML提供了各种图来描述建模过程,图1-4所示的UML图是一个(27)。图1-4 UML状态图(27)A.活动图

B.状态图

C.用例图

D.序列图

试题37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统一建一个状态机,它由状态、转移、事件和活动组成。状态图展现了对象的动态视图。它对于接口、类或协作的行为建模尤为重要,而且它强调事件导致的对象行为,这非常有助于对反应式系统建模。

试题37答案(27)B试题38(2015年下半年试题71)

In an Information system.The(71)is the bridge between hardware and people。(71)A.keyboard

B.internet

C.disk

D.data

试题38分析

本题为英文题,翻译如下:

在信息系统中,(71)是硬件和使用者之间的桥梁。

A.键盘

B.网络

C.硬盘

D.数据

试题38答案(71)A试题39(2015年上半年试题4)

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信息孤岛多,信息不一致,难以整合共享。各应用系统之间、企业上下级之间、企业与上下游伙伴之间业务难以协同。信息系统难以适应快速的业务变化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建设采用(4)架构已是流行趋势。(4)A.面向过程

B.面向对象

C.面向服务

D.面向组件

试题39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面向服务基础知识。

面向服务的企业架构为了更能适应多变的业务需求,第一次把开发和运维也纳入到企业架构中,和运行架构一同组成了企业架构,这样就消除了企业中应用的烟囱式结构,取而代之的是服务共享的一体化信息系统体系。这样保证了面向服务的企业架构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更能从IT需求到上线、维护一体化地实现IT战略的价值。

试题39答案(4)C试题40(2015年上半年试题8)

在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软件度量包括3个维度,即项目度量、产品度量和(8)。(8)A.用户度量

B.过程度量

C.应用度量

D.绩效度量

试题40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过程度量基础知识。

软件度量包括3个维度,即项目度量、产品度量和过程度量。(1)项目度量

是针对软件开发项目的特定度量,目的在于度量项目规模、项目成本、项目进度、顾客满意度等,辅助项目管理进行项目控制。(2)软件产品度量

用于对软件产品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之上推进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和产品服务优化。软件产品的度量实质上是软件质量的度量,而软件的质量度量与其质量的周期密切相关。(3)过程度量

是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度量,目的在于预测过程的未来性能,减少过程结果的偏差,对软件过程的行为进行目标管理,为过程控制、过程评价持续改善提供定量性基础。

试题40答案(8)B试题41(2015年上半年试题10)

软件测试是为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以下关于软件测试的叙述中,(10)是不正确的。(10)A.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B.软件测试被认为是一种应该包括在整个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活动

C.软件测试是在有限的测试用例集合上,静态验证软件是否达到预期的行为

D.软件测试是检查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的主要手段,也是识别由于某种原因预防措施无效而产生错误的主要手段。

试题41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测试基础知识。

软件测试时一个系列过程活动,软件测试是针对一个程序的行为,在有限测试用例集合上,动态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的行为,需要选取适当的测试用例。测试不仅是检错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的主要手段,而且是识别由于某种原因预防措施无效而产生错误的主要手段。

试题41答案(10)C试题42(2015年上半年试题11)

除了测试程序之外,黑盒测试还适用于测试(11)阶段的软件文档。(11)A.编码

B.总体设计

C.软件需求分析

D.数据库设计

试题42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又叫功能测试,它不涉及程序的内部逻辑。除了测试程序外,它还适用于对需要分析阶段的软件文档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有黑盒测试、白盒测试、α测试和β测试。

试题42答案(11)C试题43(2015年上半年试题12)(12)是软件系统结构中各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12)A.内聚性

B.耦合性

C.层次性

D.关联性

试题43分析

本考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软件系统的耦合性。

各模块间联系的紧密度是指耦合性。耦合性也叫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之间越独立则越差,模块间耦合的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以及传递的信息。

内聚性,又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内聚性是对一个模块内部各个组成元素之间相互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指标。模块中组成元素结合的越紧密,模块的内聚性就越高,模块的独立性也就越高。理想的内聚性要求模块的功能应明确、单一,即一个模块只做一件事情。模块的内聚性和耦合性是两个相互对立且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试题43答案(12)B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