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22:40:39

点击下载

作者:张梅芳,詹宇坚,邱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眼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

眼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眼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张梅芳,詹宇坚,邱波主编.—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ISBN978-7-117-17839-6

Ⅰ.①眼… Ⅱ.①张…②詹…③邱… Ⅲ.①眼病-中医学临床-诊疗 Ⅳ.①R27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82538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眼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主  编:张梅芳 詹宇坚 邱 波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5年6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839-6

策划编辑:张永太

责任编辑:李剑光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第3版)编委会

学术顾问:邓铁涛 颜德馨 路志正 张学文 吴咸中

陈可冀 王永炎

总策划:吕玉波 陈达灿

总主编:罗云坚 刘茂才 陈志强

副总主编:禤国维 黄春林 杨志敏 邹 旭 张忠德

卢传坚 刘 军 黄 燕 李 俊

常务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小云 邓兆智 冯维斌 刘伟胜 刘旭生

刘金文 刘森平 许尤佳 李 达 李云英

杨海韵 杨霓芝 吴万垠 邱 波 张梅芳

范冠杰 范瑞强 林 琳 林定坤 罗笑容

黄健玲 黄培新 黄穗平 葛志红 詹宇坚

蔡炳勤 谭志健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燕 王立新 王树声 邓 宏 龙顺钦

卢富华 代喜平 白建平 白遵光 包 崑

司徒红林 刘 敏 池晓玲 许银姬 孙 伟

杜宝新 李 工 李红毅 李柳宁 杨丽新

杨荣源 肖 静 吴占河 吴焕林 何军明

何羿婷 何德平 宋 苹 张北平 张海波

张敏州 陆 华 陈 延 陈 海 陈文勇

陈秋雄 林启展 罗湛宾 庞 龙 赵 玲

胡永珍 夏纪严 徐大基 徐荣谦 郭 军

唐咸玉 黄学阳 黄清明 黄清春 崔徐江

庾 慧 梁凤鸣 梁伟雄 梁雪芳 韩 云

程 兰 蔡业峰 雒晓东 廖月红 黎小斌

主编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编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广东省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岳阳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澳大利亚悉尼皇家亚历山大儿童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

河北石家庄平安医院

出版者的话第3版

为满足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的需要,提高中医专科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促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我社于2000年组织编写了大型《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15个分册),各分册均多次重印,后于2005年进行了修订再版(16个分册)。本丛书自问世以来,因其体例新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重点突出,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先进性,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在中医界产生广泛影响,为推动中医专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

本丛书自2005年第2版刊行至今已8年,在这8年中,医学科学又在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为紧跟日新月异医学发展轨迹,把专科专病临床诊治的新进展、新成果介绍给读者,以满足各层次的专科临床医师、进修医师、临床医学研究生、本科生的临床需要;为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医院专科学术发展水平与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特将《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第2版进行修订。本次修订汲取丛书第2版的成功经验,进行适当补充、修改、完善和提高,力求使本书成为中医专科专病同类图书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和享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身边必备的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参考书。

本次修订的组织工作,在第2版的基础上对主编和编委进行部分调整。为保持本丛书的权威性和代表性,特邀请国医大师、院士及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或主审,邀请全国16家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单位200余位专家参加了编写修订工作。各位专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中医专科专病的实践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既能传承和发挥中医药治疗专科专病的特色和优势,又勇于创新,在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各位专家治学严谨,厚积薄发,在编写修订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大量丰富翔实的医学文献,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研究心得,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力求全面科学地体现当代专科专病临床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新、精、效的专科专病学术专著。

本次修订,在第2版基础上,仍保持16个专科分册,即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泌尿科、神经科、内分泌科与风湿病、血液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皮肤性病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分册。在保持第2版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对丛书栏目名称和设置进行部分调整,部分专科增加常见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评述”改为“评述与展望”,增加展望内容;“名医专家经验方”和“名医专家论坛”改为“名家名医经验方”和“名家名医论坛”,增选国医大师等名家名医医论和经验方,提高收选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删去“古籍精选”栏目,将古代医家经典论述融入正文之中;增设“循证参考”栏目,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性和较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指导临床实践;对西医及中医现代研究等相关内容进行精简、提炼和更新,充实了临床治疗方面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在保持“

难点与对策

”栏目内容新颖、实用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并强化了“对策”方面的内容,给出解决难点的措施与建议。

本丛书从第1版到本次修订,经历十余年。在此期间,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医医院重点专科(专病)发展势头良好,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的出版和修订,恰逢其时,满足了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展的需要。经过3次修订,全书框架体例更加科学合理,全书内容日臻成熟和实用。特别是一些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栏目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如“难点与对策”、“

经验与体会

”、“循证参考”、“

评述与展望

”等栏目,体现了作者多年临床经验与独到的学术见解;“医案精选”、“名家名医经验方”、“

名家名医论坛

”,荟萃了名家名医临床实践的精华;“现代研究”等则反映了当代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诚然,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当前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并勇于创新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秉承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的宗旨,热切期盼本丛书的修订再版,为把专科专病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中医专科专病人才的培养、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保健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7月

王序

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是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核心内容。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其理论和诊疗技术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形成并不断创新发展的,临床实践是创新发展的源泉,临床疗效则是检验创新成果的试金石。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促进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优势,提高中医药在维护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广东省中医院是我国最早建立、规模最大的中医医院之一。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在中医内涵建设和优势病种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0年组织全院专家学者编写了一套《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紧跟现代医学进展,受到了好评。这套丛书此次为第三次修订,在前二版基础上,更加突出了构建现代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信这套丛书的修订出版,能够为做强做大中医优势病种、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故乐为之序。2013年9月25日

邓序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批评过了头,中医一再受到波及,曾一度落入低谷。所幸民众已经逐渐认识到: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西医应当互补,互相不能取代,经历一二百年可能会走到一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曾经提出一个口号“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双向接轨”,简称为“与世界双向接轨”,而不是我们单方面的接轨。中医界要有信心、有志气、有骨气、有智慧、有能力,去创造中医事业的美好未来。

然而就目前来看,中医界的现状还是不太乐观,中医临床、科研西化的倾向还很明显,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临床科研评价体系,很多情况下要照搬西医的评价体系和研究方法,离“自立自强”还是有差距的。其实,历史上中医也有过实验研究。晋唐时代,医生为了观察黄疸症状的变化,逐日用白布浸染病人小便后晾干,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每日黄疸病情的进退;8世纪陈藏器关于脚气病的病因,认为本病与食白米有关……应该说,中医有很多创造是走在世界前面的。

我认为,对科研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动物实验一途,不能说不搞实验的中医就不是科学研究,临床研究也一样是科研,而且是更重要的科研!回顾一下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凡是做出卓越成就的中医学家,都是通过大量、细致的临床研究而获得成功、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

众所周知的汉代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的主要著作《伤寒杂病论》,可以说就是他的科研成果。这一科研成果是从哪里来的?从临床中来!张仲景的科研方法,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上升为理论,确立“以脏腑论杂病”和“以六经论伤寒”两大临床辨证系统,这使中医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到今天我们还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可见其影响深远。张仲景的科研就是临床科研,这种方法过时了吗?落后了吗?我看一点也不落后,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至今仍未被超越。

清代的温病学家吴鞠通,他留给后人的研究成果是一本《温病条辨》。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他在《自序》中说:“……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可见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的汇总,但这种汇总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在他自己的“三焦辨证”理论框架中,经巧妙剪裁而成,这其中的取舍,又离不开他的临床心得。这种文献的汇辑、总结提高,也是中医的科研方法之一,至今仍然是先进的,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温故一样也能出新——创立新的学说。

上面只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说,历代在中医学术上做出巨大成就的医家,无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因此,大家不要忽视继承,不论是临床经验的继承、还是文献的继承,都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学术大厦将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当然,我们不仅要继承前人的成果,还要重视整理、继承当代人的研究成果,不能厚古薄今。

在这方面,广东省中医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所有着八十年历史的中医院,有“南粤杏林第一家”之美誉。曾于2000年集全院专家之力,并与国内名校、名中医院之临床专家合作,编写了一套《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该书既继承几千年来之学术传统,又总结近、现代中医名家之先进经验与理论,辅以西医之诊断治法,务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一套能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内容丰富而又新颖的著作。丛书出版后,数次重印,好评如潮。这套丛书自2005年第2版刊行至今已有8年,在这8年中,医学科学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为紧跟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轨迹,把专科专病临床诊治的新进展、新成果介绍给读者,更是为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医院专科学术发展水平,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广东省中医院的领导和专家决定将这套丛书进行第3版修订。此次修订,吸取了前2版编写成功经验,在保持第2版特色的基础上,全面系统收集、总结、整理、研究中医专科专病治疗规律,遵循科学依据,准确地运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对专科专病实施最有效的治疗,因此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实用、更加完善。在形式上增加了“循证参考”和“评述与展望”栏目,更突出了先进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了“传承古今,融汇中西”!

这套丛书凝聚了广东省中医院和国内知名中医院各位专家学者的心血。丛书的一次次修订,体现了他们善于吸收古人和当代的先进成果、不断进取的精神,中医事业的发展正需要这种精神。相信第三版丛书将为中医医、教、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故乐为之序。2013年5月

再版前言

本丛书自2005年第2版刊行至今已8年,在这8年中医学科学又在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为紧跟日新月异医学发展轨迹,把专科专病临床诊治的中西医新进展介绍给读者,同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力求反映当代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水平。我们拟对本丛书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完善和提高,并予再版。

本版在保持原版总体框架的前提下进行修订。仍沿用第2版分为16个专科专病分册: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泌尿科、神经科、内分泌科与风湿病、血液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皮肤性病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部分专科增加常见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如皮肤性病科增加“特应性皮炎”,泌尿科增加“尿酸性肾病”,妇科增加“异位妊娠”和“卵巢早衰”等。每个分册又以西医病名为纲,以增加中西医之间的接触点、亲和力。每个疾病内容包括概述、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治疗、医案精选、名家名医论坛、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

预后与转归

、预防与调理、现代研究、评述与展望15大部分。其中“概述”、“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着重更新补充了本病目前最新的西医诊断标准、临床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核心的“治疗”部分,分辨证治疗、其他治疗、西医治疗、名家名医经验方等,外科补充了“手术治疗与围术期处理”,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尽量使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临床实践中达到某种程度的协调,切实反映现代中医治疗的实际情况。同时部分病种在“治疗”部分增加了“循证参考”,以冀能对临床以及科研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编写体例上,在第2版基础上删去了“古籍精选”,丰富了“名家名医论坛”等内容,着重突出著名中医药专家尤其是国医大师们关于该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体现了“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精神,供后学者学习和借鉴,提高临床实用性。“现代研究”包括了中西医最新观点、新理论和临床、实验室研究成果,反映了多学科的交叉、沟通、渗透,以期充实中医专科专病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

本丛书颇具特色的内容是“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评述与展望”,这几部分着力对中医诊治过程中有关难点、重点问题做了讨论,分析评价了该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及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主要阐述一些目前诊治中存在的问题或尚不成熟但有发展趋向的观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入研究。

本丛书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书中所引述的各类医学文献的一些内容,为了体例统一和方便阅读,对原文作了一些删改,敬请原著者谅解,并向原著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书较第1版、第2版的编写更贴近临床,并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加大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合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和医学生深入阅读和临床参考,也可作为培养专科专病人员的辅导读物。期望本书的再版能为广大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及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本丛书涉及面广,疾病的诊疗又非常复杂,书中如存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套丛书第1版、第2版的作者为本版的编写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部分原作者由于工作变动,未能参加本版的编写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编委会2013年7月

编写说明

《眼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于2000年10月第1次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并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康莱特奖,对眼科的专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紧跟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决定对该书进行修订再版,以满足广大医疗工作者与眼科病患者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中医眼病专科进一步发展完善,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影像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的介入,许多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为中医眼科病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传统中医中药在眼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疗效,同时著名中医专家在治疗眼科病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学习和借鉴前辈的学习思想对启迪后学者无疑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用了很大的篇幅尽可能多地介绍名医经验。

此次修订再版保留了前版眼科15个常见病种。本书的编写,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并采用西医学病名,广泛查阅古今文献,以期能以较新颖而翔实的资料把目前开展的眼科专病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给广大读者。本书的特点是:立足临床,侧重治疗,“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评述与展望”章节更是作者们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医案精选”、“名家名医经验方”、“名家名医论坛”章节则是中医眼科前辈临床实践的结晶;“现代研究”部分则反映了中医现代研究的发展与动态。

我们在三版修订过程中,突出实用性与新颖性,在编写体例上,保持原有风格的同时,对“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现代研究”等篇章内容进行了部分修改,主要是对2005年以来中西医学在眼科疾病方面的诊断、治疗及研究新进展进一步进行总结,并补充到相应章节中,力争使全书的内容更加翔实和丰富,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我们针对每一病种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以冀能对临床以及科研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进一步拓宽思路。全书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先进性,既继承了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又勇于创新,积极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和中西医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书中内容的规范性、科学性、可读性、实用性、收藏性均较强,并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希望本书的再版能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更好、更切实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宝贵意见,使本书更臻完善。由于参编人员较多,编写行文风格不尽相同,限于时间及水平,如有不足和错漏之处,敬请各位同道指正。编 者2013年4月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为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 Ⅰ)感染所致。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者多见于幼儿,约10%有临床症状,故极为少见。临床多为继发,继发者只有在某种非特异性刺激如发热、呼吸道感染、外伤、糖皮质激素治疗等诱因以及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才会发病。多见于青壮年,多为单眼。角膜病变表现有多种形式,可为树枝状、地图状、盘状。本病的特点是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眼症初期,病变位于角膜浅层,容易治疗,愈后遗留薄翳或恢复透明;若反复发作,病变侵犯实质深层或治疗不及时,则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本病属于中医“聚星障”、“花翳白陷”、“混睛障”范畴。

病因病机

(一)中医1.病因

(1)外感风热或风寒上犯于目;外邪入里化热,或肝经伏火,火热上炎,邪毒炽盛。

(2)素食煎炒五辛,致脾胃湿热蕴积,蒸灼黑睛。

(3)素体阴虚或患热病后灼伤津液,致阴津缺乏虚火上炎,再兼外邪为犯而发病。2.病机

本病位于黑睛,责之于肝,但与脾肾关系密切。

(1)病初起,因风邪为犯,风性轻扬,有升发、向上的特性。目为上窍,易受风邪,黑睛属肝,风邪上攻黑睛,可致黑睛生翳,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若肝火炽盛,邪毒入里,黑睛受灼,则眼症加重,黑睛溃陷;火邪壅滞,气血瘀阻,可致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等,多属实证。

(2)脾胃湿热内蕴,浊气上犯,蒙蔽清窍,致眼症缠绵不愈,黑睛水肿明显,星翳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多属实证。

(3)本病多属热证,热病伤阴,肝肾同源,肝肾阴虚,或素体虚弱,正不胜邪,致黑睛翳障久不愈合或反复发作;多为本虚标实的表现,如治疗不当,则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二)西医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引起,单纯疱疹病毒广泛存在于健康人体的口腔、肠道及呼吸道内,但无症状。原发感染多见于对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多表现为水疱及溃疡性口腔炎;如发生在眼部则为急性结膜、角膜炎,但临床较为少见。由于原发感染产生抗体,病愈后病毒长期潜伏在体内,角膜组织内也可形成潜伏感染,遇有免疫力低下(如发热或用免疫抑制剂)时,则可引起复发感染,在眼部表现为角膜炎。近年来广泛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全身或眼部免疫力低下,导致本病发病率有所增加,甚至反复发作,但对复发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临床表现(一)症状

发病急,常有不同程度畏光、流泪、疼痛、异物感等刺激症状,视力不同程度下降。(二)体征1.树枝状角膜炎

初起时角膜表面发生细小颗粒状小泡,呈点状、线状、星芒状。小泡破裂上皮脱落形成浅在裂隙状凹陷,病变连缀融合成沟状、树枝状、珊瑚状,末端可见结节状小泡。病变区附近上皮水肿、松懈,易自前弹力层剥脱;可见睫状充血。用2%荧光素染色,病变区明显呈树枝状,且为淡绿色染色,病变区角膜知觉明显减退或消失。2.地图状角膜炎

树枝状角膜炎病变向深层侵犯,溃疡面积扩大加深,边缘不整齐,呈灰白色地图状,溃疡底部之基质混浊,后弹力层及内皮层出现肿胀、皱褶及前房闪辉现象。荧光素染色阳性。3.盘状角膜炎

角膜病变多位于中央或旁中央,角膜基质层呈边界清楚的盘状混浊、明显增厚,表面粗糙,呈颗粒状水肿或光滑完整,荧光素染色阴性;常见后弹力层皱褶和内皮水肿;角膜后常有羊脂状沉着物。4.坏死性角膜基质炎

角膜上皮常有大泡样变性,上皮下基质层受破坏,反复水肿、溃疡、浸润增厚,同时伴有新生血管长入,严重时可发生基质融解,坏死脱落,甚至穿孔。5.角膜葡萄膜炎

除相应的角膜改变外,尤其引起角膜内皮炎,裂隙灯检查角膜内皮水肿,后壁常有较大的灰白色或羊脂状沉着物(KP),房水混浊,严重时可有前房积脓和虹膜粘连现象。(三)常见并发症

树枝状角膜炎病程持续一至数周,修复后角膜不遗留瘢痕或遗留薄翳。常可反复发作,有时病变向深层或四周扩展,形成地图状、盘状。愈后角膜遗留斑翳而影响视力。地图状、盘状角膜炎常并发虹膜睫状体炎。病情严重时可发展成深层溃疡或坏死,造成后弹力膜膨出、前房积脓、穿孔,甚至合并感染。常因虹膜睫状体炎症而未能及时散瞳以致虹膜后粘连,甚至继发青光眼。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一)角膜上皮刮片检查

病灶区刮片做显微镜检查,可发现有多核巨细胞及核内涵体。此法仅能证实病毒感染而不能区分是否HSV感染。(二)病毒分离

刮取角膜溃疡边缘组织,进行小鼠接种或鸡胚囊膜培养或组织培养,不但可分离出病毒,而且还可鉴定出病毒类型。该法仅适用于早期树枝状角膜炎病例。(三)荧光抗体染色技术

上皮刮片荧光抗体染色及房水细胞荧光抗体染色,在被感染的细胞质或核内可找到特殊的荧光染色区,证明有病毒存在。(四)免疫功能状态检查

包括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检查(玫瑰花环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等)。本病发病和复发与体液免疫关系不大,而复发时细胞免疫则有明显波动。诊断要点

本病最可靠的诊断是实验室诊断,但实验室诊断目前难于普遍开展,故临床主要靠病史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来完成。(一)主要症状

发病急,常有不同程度流泪,畏光疼痛,异物感等症状,视力不同程度下降。(二)体征

1.典型的树枝状或地图状病灶。病灶虽不典型,但病程中出现过树枝状或地图状溃疡灶或角膜基质炎,有多次复发病史,部分复发前有特定诱因。

2.病灶区角膜知觉减退甚至消失。

3.抗生素治疗无效,单用糖皮质激素加重病情,尤其有溃疡者。(三)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泪液及角膜标本中可查到HSV颗粒;角膜上皮刮片发现多核巨细胞。鉴别诊断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需要与细菌性和真菌性角膜炎相鉴别(表1)。表1 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角膜炎鉴别表

治 疗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由于临床表现不一,而且病程长,易复发,因此应根据不同阶段进行治疗。治疗原则为抑制病毒在角膜内复制,控制炎症,抑制病毒的增殖;防止混合感染,防止并发症,减少炎症反应引起的角膜损害,减少瘢痕形成,缩短病程,增进视力。始终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当角膜炎症尤其是溃疡缠绵不愈,在局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酌情应用抗生素,以防继发细菌感染;同时禁用糖皮质激素。当免疫反应引起盘状角膜炎时,或角膜上皮基本修复,角膜实质层仍有水肿浸润,或伴有虹膜睫状体炎时,均可在使用抗病毒药物同时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一)内治法1.辨证治疗

治疗本病,宜分辨病之新久,邪之轻重。一般病初期及新病,以实证为主,宜祛除邪气为先;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须分辨虚实之孰轻孰重,采用扶正祛邪法耐心调理方能奏效。(1)外感风热

证候特点:病初起,自觉羞明、流泪、涩痛,但症状较轻,角膜出现点状、树枝状混浊,睫状充血;或兼发热恶寒、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热。

推荐方剂:新制柴连汤加减。

基本处方:防风、荆芥、柴胡、蔓荆子各10g,龙胆草、黄芩各12g,金银花、大青叶、赤芍各15g,白木通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发热恶寒,头痛咽痛等风热表证明显,去龙胆草,加连翘、牛蒡子各10g。(2)外感风寒

证候特点:病初起,羞明流泪明显,角膜出现点状、树枝状混浊,睫状充血;全身并有鼻塞流涕,恶寒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发散风寒。

推荐方剂:羌活胜风汤加减。

基本处方:羌活、荆芥、防风、白芷、柴胡、川芎、黄芩各10g,金银花、大青叶各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风寒表证明显,加薄荷10g;鼻塞明显加苍耳子12g;舌淡,纳呆加白术、枳壳各10g调和胃气。(3)肝火炽盛

证候特点:患眼红肿疼痛,畏光流泪加重,角膜树枝状或地图状混浊或溃疡扩大加深,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明显。胁痛溲赤,口苦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推荐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基本处方:龙胆草、黄芩各12g,栀子10g,金银花、大青叶各15g,木通、车前子、柴胡各10g,生地黄、赤芍各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法:若热毒壅盛选加蒲公英、紫草各15g;若畏光流泪明显,选加防风、白芷、羌活等祛风散邪;若患眼红痛严重,加三七、延胡索活血止痛;若大便秘结,加大黄(后下)、芒硝通下腑热,引邪从大便而出;若有前房积脓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排脓;若大便通,眼症减轻则去大黄、龙胆草等苦寒之品,以免损伤胃气。(4)湿热蕴蒸

证候特点:角膜病变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角膜水肿明显;全身见头重胸闷,口黏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散邪。

推荐方剂:除湿汤加减。

基本处方:滑石、车前子、木通、金银花、大青叶各15g,黄芩、黄连、荆芥、防风、枳壳各10g,陈皮、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法:若舌苔白腻等湿重于热者,去黄芩、黄连、滑石,加白豆蔻、薏苡仁;若眼症及全身情况好转,酌减苦寒之品,选加黄芪、白术、密蒙花、蝉蜕等扶正退翳药物。(5)阴虚邪留

证候特点:病情日久,时愈时发,眼症较轻,眼内干涩,角膜混浊与瘢痕夹杂,睫状充血轻。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散邪。

推荐方剂:地黄散加减。

基本处方:生地黄、熟地黄、玄参各15g,当归12g,羌活、防风、沙苑蒺藜、谷精草、蝉蜕、木贼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法:若眼干涩,口干失眠,梦多,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6)正虚邪留

证候特点:眼症日久,自觉症状不重,角膜溃疡久不修复;或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全身见面色不华,舌淡脉弱。

治法:扶正祛邪,退翳明目。

推荐方剂:托里消毒散加减。

基本处方:黄芪30g,党参、白术各15g,金银花12g,当归、连翘、白芷、柴胡、刺蒺藜、木贼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法:若见眼内干涩,舌红少津,脉细数,去党参、白术,加熟地黄、生地黄滋肾凉血;虚火甚者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角膜溃疡久不愈合,加白蔹、白及促进溃疡愈合。2.中成药(1)银翘解毒片:

疏风清热解毒。适用于眼症初期风热见证者。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2)抗病毒口服液:

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适应于邪热上犯证。口服,每次1~2支,每日2次。(3)板蓝根冲剂: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适用于邪热上犯证。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板蓝根注射液2ml肌内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4)清开灵口服液:

清热解毒,通络开窍。适用于热毒炽盛者。口服,每次10~20ml,每日2~3次。眼症重时可用清开灵注射液3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7日。虚寒者勿用。(5)牛黄上清丸:

泻火解毒,散风止痛。适用于热毒较盛者。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体虚便溏、孕妇忌服。(6)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

滋阴降火,清肝明目。适用于眼症后期,有肝肾阴虚见证者。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7)柴胡注射液:

清热解表。适用于肝经风热证。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1~2次。(8)双黄连粉注射剂:

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适用于热毒炽盛者。每次60mg/kg,以注射用水4ml充分溶解后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7日。(二)外治法1.针灸

眼症初期配合针刺睛明、攒竹、瞳子髎、承泣、曲池、足三里、合谷以祛风通络止痛,清泻肝胆,每次取局部2穴,远端1~2穴,每日1次,一般用泻法;眼症后期配合针刺肝俞、脾俞、肾俞,以滋养肝肾,降火明目。2.局部治疗(1)可选用以下眼药水滴眼:

鱼腥草眼药水、千里光眼药水、黄芩眼药水等,眼症重时每小时1次;眼症减轻改为每日4~6次。板蓝根注射液按1∶3配成滴眼液滴眼,每日6~8次。(2)结膜下注射:

选用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每次0.5~1ml,每日或隔日1次,眼症减轻改为每2~3日1次。(3)局部湿热敷:

选用清热解毒中药如大青叶、野菊花、金银花各20~30g,秦皮、防风各15g,煎水澄清过滤洗眼或湿热敷;亦可用内服药渣再煎取药汁湿热敷,每日1~2次。(4)眼浴:

用清热解毒水溶液制剂浴眼,每次5ml,浸泡角膜,并让病人不断睁眼闭眼,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浸后涂抗生素眼药膏,眼垫封盖,可连续进行,直至角膜染色转阴性。此法适用于树枝状角膜炎。(三)西医治疗1.局部用药

选用以下1~2种抗病毒药物:0.1%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滴眼液、0.1%碘苷(疱疹净)、0.2%阿糖胞苷、0.05%安西他滨(环胞苷)、0.5%羟苄唑、0.5%利巴韦林(病毒唑)、1%三氟胸苷溶液、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等。每1~2小时1次,症状减轻改为每日4~6次。亦可用0.2%阿糖胞苷0.5mg做球结膜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3~5次。晚上涂抗病毒眼药膏。

较严重的病例全身结合选用以下一种抗病毒药物,如口服阿昔洛韦每次200mg,每日4~5次。利巴韦林每次10mg,每日4次,更昔洛韦胶囊每次1000mg,每日4次。也可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10mg/(kg·d),连用7~10天。但不宜大量应用,以免引起造血系统功能障碍。尤其是小儿、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要慎用。2.清除病灶

若病情顽固且为浅层型溃疡者,可结合物理或化学疗法,如用碘酊或乙醚等烧灼溃疡面,用冷冻法或刮除法清除角膜病灶区坏死组织或活动性病变。3.激素的应用

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但实质层仍浸润水肿,特别是合并显著虹膜睫状体炎者,在使用抗病毒药物同时,可用糖皮质激素如0.5%可的松眼药水滴眼,每日4次,或用地塞米松3mg球结膜下注射,每2~3天1次。或用泼尼松龙每周1次。4.充分散瞳

在有虹膜睫状体炎或盘状角膜炎且内皮水肿明显时,宜用1%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药膏充分散瞳。5.手术治疗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尤其是地图状角膜炎,角膜溃疡面积较大且难修复者,可用结膜瓣遮盖溃疡面。对反复发作或有穿孔危险者,可行角膜移植。6.免疫疗法

左旋咪唑,一般剂量为每日450mg,分3次口服,休息4天再重复以上剂量,连服3个月~半年。聚肌胞注射液2ml,肌内注射,每日1次;亦可用0.5ml做球结膜下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用注射用水配成0.1%滴眼液滴眼,每日6~8次。7.为防继发细菌感染,局部结合应用抗生素滴眼液

辅助治疗可结合口服维生素A、B、C、E等。2(四)名家名医经验方1.黄叔仁——柴胡黄芩汤治肝胆蕴热型HSK

组成:柴胡10g,黄芩10g,薄荷6g,栀子9g,木通9g,紫草10g,决明子12g,木贼10g,蔓荆子10g,鱼腥草10g,蝉蜕6g,凤凰衣15g。水煎,1日内分2次温服。

主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眼症明显,全身见口苦胁痛,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胆蕴热表现。

加减:全身有风热见症者加牛蒡子9g,荆芥9g以增强辛凉解表;口渴加天花粉10g以生津解毒;口不渴,舌苔黄腻为风热夹湿,加车前子、地肤子各10g以清湿热;局部炎症基本消退,邪退正虚,无论全身有无虚证,原方去黄芩、栀子、紫草、鱼腥草,加党参、生黄芪各30g以巩固正气,防止复发;盘状角膜炎有深层新生血管,为血热瘀滞,原方加牡丹皮9g,归尾9g,红花9g(孕妇忌用),川芎5g;并发严重虹膜睫状体炎时,可合用加减化斑汤,并根据局部和全身症状斟酌出入。(黄叔仁.眼病辨证论治经验集. 第2版,合肥:中国人民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76)2.庞赞襄——钩藤饮加减治肝热夹风邪HSK

组成:钩藤、蝉蜕、木贼、连翘、栀子、黄芩、金银花、防风、柴胡、前胡、香附、白术、龙胆草各9g,木通、赤芍各5g,甘草3g。

主治:肝火内炽,风邪外侵,兼有口苦、咽干,胃纳尚好,大便润,小便黄。舌苔黄腻或薄白,脉弦数。

加减:如大便燥结,加大黄9g,芒硝5g;烦躁失眠,加生石膏15g,知母12g;胃纳欠佳,加青皮、焦曲、麦芽、山楂各9g;孕妇去赤芍、木通,加当归、白芍各9g。(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6:42.)(五)单方验方

1.野菊花、板蓝根、忍冬藤各等分,水煎,熏洗患眼,或做湿热敷,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适用于眼症早期。

2.石决明散加蒲公英30g内服。外用蒲公英、菊花各30g,大黄、荆芥各20g,水煎熏洗并热敷。此法对风热上犯及肝火炽盛者疗效最佳。

医案精选

(一)李传课医案——风热犯目证

王某,男,45岁。1981年8月31日就诊。

1个月前外感头痛发热,服药1周感冒愈,但左眼红痛,怕光流泪,经治疗未效。查视力右1.5,左0.7,角膜稍偏颞侧有条细状白色混浊,并有分支,荧光素着色后呈树枝状混浊,轻度睫状充血,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无特殊。诊断为树枝状角膜炎。[辨证]

风热犯目。[治法]

祛风清热。[方药]

羌活6g,防风10g,菊花10g,金银花12g,连翘10g,黄芩10g,板蓝根20g,栀子10g,甘草3g。外用吗啉呱眼药水滴眼。服5剂后,怕光流泪减轻,睫状充血消退。继服5剂,症状基本消失,荧光素着色阴性,视力1.0。于上方去黄芩、栀子,加生地黄、麦冬养阴,蝉蜕、木贼退翳,服用15剂后病愈。(李传课.角膜炎证治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6.)(二)韦文贵医案——肝肺火盛,外感邪毒证

鲍某,女,11岁。1966年1月26日诊。

主诉右眼红赤,涩痛,流泪已30天。在某医院诊为“树枝状角膜炎”,给予治疗及散瞳。患者5年前右眼曾患类似眼疾,用碘酒烧灼后角膜遗留瘢痕。检查右眼视力0.1+1,角膜近瞳孔7~8点处有一灰白色树枝状浸润,直径约2mm,荧光素染色阳性,睫状充血,上方有陈旧薄翳。舌红苔薄白,脉细。诊断为右眼树枝状角膜炎。[辨证]

肺肝火盛,外感邪毒。[治法]

清热解毒。[方药]

红肿翳障方:生地黄12g,赤芍10g,密蒙花6g,白芷10g,石决明15g(先煎),赤石脂 (包煎),炒川芎 ,夏枯草 ,炙甘草 。水煎服 剂。犀黄散瓶,点眼,日3次。

1月31日复诊:诉服药后眼症明显减轻。溃疡已趋平复,结膜尚有充血。仍守上方去石决明、赤石脂、夏枯草,加桑白皮15g,地骨皮10g,木通5g。服5剂。外用药同上。

2月5日三诊:眼症消失,稍有畏光流泪。舌、脉如上。改用祛风清肝,退翳明目。方用龙胆草6g,夏枯草10g,决明子10g,密蒙花10g,荆芥5g,菊花6g,水煎服12剂。继续点犀黄散。经治疗上症消失,角膜溃疡愈合。(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4-25.)(三)庞万敏医案——热邪伤津证

王某,女,42岁。1979年7月2日初诊。

右眼病年余,多次反复未愈。羞明流泪,口苦而干。右视力0.1,睫状充血(+),角膜见一地图状溃疡约5mm×6mm,荧光素部分染色,角膜知觉迟钝。诊断为HSK恢复期。[辨证]

热邪伤津。[治法]

养阴清热。[方药]

养阴清热汤加大青叶。处方:生石膏30g,生地黄30g,金银花30g,芦根30g,大青叶30g,天花粉10g,知母10g,黄芩10g,龙胆草10g,枳壳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3g。配合氯霉素点眼。半个月后眼症消退。加用退翳药又20余天,角膜混浊明显吸收,视力增至0.8,遗留云翳而中止治疗。(潘开明.眼病妙方精选[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64.)名家名医论坛(一)陈贯一把HSK分为五型七方辨治

其中,风热型有两方,甲方为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桑叶、菊花、桔梗、蝉蜕、黄芩、赤芍。乙方为风热较重而设,系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桑叶、菊花、荆芥、金银花、蔓荆子、川芎。热重型方用白虎汤加味:知母、石膏、甘草、黄芩、羌活、连翘、金银花、栀子、桑叶、防风。若兼便秘及前房积脓者,以承气汤加味:生大黄、生石膏、枳壳、栀子、夏枯草、金银花、黄芩、天花粉、竹叶、玄明粉、大青叶。湿热型药用:苍术、法半夏、茯苓、藿香、连翘、金银花、桑叶、荆芥、车前子、黄芩、蝉蜕。阴虚火旺型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生地黄、山药、谷精草、茯苓、牡丹皮、菊花、桑叶、玄参、金银花、蝉蜕。血虚生风型药用:当归、川芎、白芍、蝉蜕、桑叶、金银花、菊花、谷精草、炒白术、茯苓。(赵经梅,陈贯一.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经验.辽宁中医杂志,1991,(1):16.)(二)陆绵绵抓住本病以“风”、“热”、“湿”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陆绵绵认为本病初期多为风热,以风为主,“风”的三个主要特点,其一是发病突然,其二是起病时即有明显的眼痛症状,其三是角膜星翳的出现。治疗时必须祛风。风药可以止痛、退翳,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如能及时祛风,风邪祛尽而不致留邪复发。角膜浅层浸润该用祛风药而不用,认为眼部充血就是热,而一味用清热药,过用寒凉,则寒凝气滞,翳不易退。如机体肝热较重,且病变侵及实质层,则以热为主,且往往夹湿,治疗上多从湿热或阴虚论治,针对局部病变,常加祛瘀与利水药。(陆绵绵.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3.)(三)韦文贵以祛风清热、滋阴活血、退翳明目为主治疗本病

韦文贵认为本病属于肝肺热盛,外感风邪,内外合邪,上攻目窍;或阴虚肝旺,风邪外侵,风热交织,上乘目窍;若麻疹、肺炎等热性病后,阴伤津耗,热毒内炽,感受风邪,均可导致本病。治疗原则均以祛风清热、滋阴活血、退翳明目为主,常用红肿翳障方加减;对于热重而病势急者,先用泻火解毒汤(生大黄12g,生枳壳6g,芒硝9g)泻火行瘀通腑;若肝阴不足,感受风邪,病情重者,常用红肿痛经验方(柴胡、黄芩、赤芍、川芎、夏枯草各6g,生大黄12g,薄荷5g,木贼、枳壳各9g,生地黄15g)。在随症选方方面,风盛泪多选加防风、羌活、细辛、菊花等;热重红肿,眵多泪少选加龙胆草、连翘、金银花、生大黄等;退翳明目选加蝉蜕、木贼、青葙子。眼部配合点犀黄散。(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0.)(四)姚和清主张局部与全身结合辨证治疗本病

姚和清提出本病发病原因由于外感,其中以风热、湿热与邪热熏蒸最为多见。因以上原因导致局部气血瘀滞,故出现白睛红赤和黑睛星翳。治疗上风热为犯者用桑菊饮疏风清热,稍重者用银翘散。肝经实热用泻肝清热,方用龙胆草6g,防风5g,炒栀子6g,当归6g,川芎2g,羌活5g,生大黄6g(后下),白蜜2匙(分冲)。湿热上扰者用泻湿利水四苓散加黄芩、栀子、薏苡仁。若全身见肝肾不足者当补肝壮水,用杞菊地黄汤加减。(姚芳蔚,姚亦伟,汤抗美,等.姚和清学术经验集.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57-58.)(五)喻干龙应用辨证分型,内服中药配合抗病毒眼液治疗本病

喻干龙应用辨证分型,治疗组以内服中药配合抗病毒眼液进行治疗,对照组用聚肌胞配合抗病毒眼液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贯穿养阴、治血、退翳三法。他认为养阴是因本病多由风火热毒一类阳邪所致,容易伤津耗液,且治疗多用辛温香窜和苦寒清泄凉药,过多均可耗损阴津,说明养阴保津的重要。活血是因风火热毒搏结,势必血热壅盛,脉络瘀阻;且角膜没有血管,营养供应差;病变部位络中夹瘀,循环障碍,这些都表明活血祛瘀的重要性。活血既可祛风散邪,又可凉血散血,畅通其血行,使角膜得到濡养。因此,无论浸润期、溃疡期、瘢痕期都需用。退翳药应用宜早不宜迟。(喻干龙.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2,29(5):280-281.)难点与对策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一种比较难治的眼病,目前大量资料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都能取得很好效果,但临床医师往往在达到临床治愈时即停止治疗,以致复发者不少。因此,如何使本病在治愈后能够不复发或减少复发机会,是我们面对的难题。难点一:

如何预防复发。中医中药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效果是肯定的。一般初期,病变位于角膜表层,治疗容易;但对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者,一方面由于病灶位于角膜深层,另一方面由于病毒潜伏和机体抵抗力下降,在治疗上显得十分困难,以致重病例增多,对药物治疗产生抵抗而且容易复发等临床特点,已成为当前眼科医师最感棘手的问题。

对策:

一旦确诊为HSK,在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同时,必须寻找诱因,消除病源,进行预防性治疗。

1.消除病源

HSK发病原因复杂,因人而异。如因外感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发者,必须同时积极治疗以上疾病;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因食虾、蛋、咸鱼等食物而复发者,应立即停食此类食物,并嘱咐患者平素禁忌食用。如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则应增强体质,并应用免疫增强剂。如因药物引起者尤其是激素类药物引起者,则应慎重使用或不用。

2.预防性治疗

HSK经治疗虽已达到临床治愈,即患眼已无疼痛,无充血,角膜遗留瘢痕;但由于单纯疱疹病毒仍潜伏在角膜内,在某种因素的诱发下复发,临床资料报道以及我们的研究证实,在炎症期治愈后,必须继续治疗,如局部采用抗病毒眼药水滴眼,全身应用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聚肌胞等,内服扶正祛邪中药如黄芪、当归、党参、黄精、大青叶、金银花等。难点二:

中医中药的筛选。近年来应用中医中药治疗HSK的报道甚多,在辨证、选方、剂型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目前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已趋统一,但选方繁杂且欠统一,应用不便。

对策:

必须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认真做好疗效对照,从中筛选出疗效高的处方及主要药物,以达到中医证型与方药一致性,使之能广泛应用于临床。难点三:

目前各地研制不少治疗本病的中药制剂,如注射液、滴眼液、外涂药等,有些是单味药,有些是复方,据报道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多数只是处于临床观察,缺乏药物之间进行对照、药理研究及药物的毒性试验等。

对策:

必须利用科研设备和实验室条件,进行此方面工作,以筛选出高效而简便、优于西药的中药制剂。经验与体会(一)局部治疗问题1.点眼药水

这是治疗本病极为重要的环节,用于本病的全过程,但必须用之得当。一般眼症不重时点药次数为每日4~6次,若眼症较重时,点药次数宜频,每0.5~1小时1次。选用药物以1~2种为宜,不必过多,根据临床观察,点用药物过多,反而影响疗效甚至损伤角膜上皮,此点十分重要。2.球结膜下注射

此法用于眼症较重时效果很好。眼症重时每日1次,眼症减轻则改为每2~3日1次,一般连用3次。3.化学药物烧灼疗法

仅用于树枝状角膜炎及溃疡较浅者,不适宜深层溃疡。(二)中医中药治疗

这方面的专著及杂志报道甚多,有按辨证分型辨证法,有以一基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法,均取得较好效果。由于本病病情反复且个体有差异,按不同时期进行分型辨证是较为理想的方法。一般而言,病初期,多属风邪偏盛,常以祛风散邪为主,助以清热解毒。祛风散邪常选用防风、荆芥、羌活、白芷,辛温散邪作用远比辛凉解表药强,且有退翳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祛风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消炎、退热止痛,调整免疫功能、解除血管痉挛和改善机体反应状态等作用。病至中期,眼症剧烈,多为热证实证,常用清热泻火解毒为主,助以祛风散邪,除用清热泻火解毒药物外,特别注意应用大黄、芒硝通腑泻便;对于腑实便秘者必须应用,若大便不结而体实、局部症状剧烈、刺激症状严重,亦要兼用泻法,以便使邪热火毒从大便而出,此谓釜底抽薪法,火熄热自清,其痛自止,亦即所谓上病下取之意;但当中病则止,不可过剂,一般大黄常用10~15g(后下),芒硝15~20g,以服药后大便转稀,日2~3次即停用。

此外,角膜为少气少血之组织,新陈代谢较差,需依赖周围血络供应营养,角膜炎症时,局部常表现混合充血或伴有虹膜睫状体炎,虹膜为少气多血组织,故均需酌加凉血活血药如赤芍、茺蔚子、三七、牡丹皮、归尾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活血祛瘀药物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和止痛作用;并认为瘢痕组织属气滞血瘀,故在角膜炎症后期应用退翳药同时选加以上活血药能促进瘢痕吸收。

对病情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者,临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角膜实质层浸润水肿为主,或全身有湿热见证,多属湿热夹杂,常以清利湿热为主,助以解毒,需酌加重清热祛湿药如车前子、泽泻、薏苡仁,以促进角膜水肿吸收;二是角膜溃疡久不愈合或病情顽固,素体虚弱,此正气虚弱,不能抵抗外邪,需用扶正祛邪法,常用托里消毒散加减,且可重用黄芪。

实践证明以下药物对本病有较好的效果。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如金银花、穿心莲、鱼腥草、野菊花、紫草、大青叶、蒲公英、黄芩、黄连等,有抗病毒或直接抗菌作用,近年来通过免疫学分析,发现他们都有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功能,其抗感染作用是由于增强机体免疫力而发挥的;一般在角膜炎症期都必须使用,但要注意本类药物性味苦寒,多服或久服易损伤胃气,宜中病则止。一旦炎症基本缓解,就要以扶正为主,或在扶正方中酌加祛邪药以清除余邪。炎症已消退,当以扶正为主,对防止复发有较好效果。中医所说的正气虚损,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功能低下,尤其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有密切关系,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灵芝、熟地黄、女贞子、菟丝子等。预后与转归

本病预后视病情而定。树枝状角膜炎预后较好,病程数周,如无发生并发症,自愈或治愈后,不遗留瘢痕或遗留少许薄翳。其预后不但和HSV的致病性有关,而且取决于角膜上皮的修复功能和机体的免疫状态。若发展为地图状角膜炎,愈后可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反复发作或较长时间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容易导致上皮病变复发或变性疱疹的发生。若发展成为坏死性角膜基质炎,则预后极差,常可造成后弹力膜膨出、前房积脓、角膜穿孔,甚至混合感染。若角膜炎症波及葡萄膜引起虹膜粘连,可导致青光眼或白内障。总之,若反复发作多次,迁延不愈,瘢痕波及角膜全层,或大量新生血管长入,则最终导致失明。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由于本病常多次反复发作,容易导致失明,而目前复发的机制不十分明了,因而仍缺乏确切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曾患此病的患者,平时必须增强体质,增加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减少感冒及过度劳累,保证睡眠充足,加强体育锻炼,尽可能减少复发机会。(二)调护1.生活调护

一旦发病,要注意休息,增加营养。注意眼部清洁,在强光下可戴防护眼镜。2.饮食调养

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煎炒,不饮酒,调整脾胃功能,保持二便通畅。对以往曾因食用某些食物如鱼、虾、蟹等引起复发者,需绝对禁食。(1)风热

1)桑叶猪肝汤:

取桑叶15g,猪肝100g(切片),加水适量煲汤,少量食盐调味,饮汤吃猪肝。

2)银菊葛根粥:

取金银花30g,杭菊花15g,葛根25g,粳米50g。前三味煎水取汁,与粳米煮成粥,入冰糖适量,日分2~3次食用。(2)风寒

1)芫荽生姜汤:

取芫荽10g(切碎),生姜10g(切片),先将生姜加水煎片刻,再入芫荽及调味品即可服用。每日2次。

2)葱白粥:

先用粳米50g煎成稀粥,加入葱白5~10根,生姜10g,再煎片刻,调味。日分2次食用。(3)肝火炽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