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神朱可夫(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2:58:42

点击下载

作者:杨玲玲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胜利之神朱可夫

胜利之神朱可夫试读:

总序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名人活在我们的心里,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伴随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遥远而又亲近。

名人是充满力量的榜样,特别是当我们平庸或颓废时,他们的言行就像一触即发的火药,每一次炸响都会让我们卑微的灵魂在粉碎中重生。

名人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狂喜。当我们迷惘或无助时,他们的高贵品格就如同飘动在高处的旗帜,每次招展都会令我们幡然醒悟,从而畅快淋漓地感受生命的真谛。只要我们把他们视为精神引领者和行为楷模,就会不由自主地追随他们,并深刻感受到精神的强烈震撼。

当我们用最诚挚的心灵和热情追随名人的足迹,就是选择了一个自我提升的最佳途径,并将提升的空间拓展开来。追随意味着发现,发现名人的博大精深,发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发现最真实的自我;追随意味着提升,置身于名人精神的荫蔽之下,我们就像藤蔓一般沿着名人硕大粗壮的树干攀援上升,这将极大地缩短我们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从而踏上光明的坦途。

不要说这是个崇尚独立思考的年代,如果我们缺乏敬畏精神,那么只能让个性与自由的理念艰难地生长;不要说这是个无法造就伟人的年代,生命价值并不在于平凡或伟大。如果在名人的引领下,读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的那本书,就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追溯名人成长的历程,虽然每位人物的成长背景都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并非完全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说的名人当然是指对世界和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们包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企业家等。滚滚历史长河,阵阵涛声如号,是他们,屹立潮头,掀起时代前进的浪花,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人类的文明和无限的未来,不断开创着辉煌的新境界和新梦想,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明天。

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权力,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军事家是指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实施的人,一般包括战略军事家和战术军事家。

政治家、军事家大多充满了文韬武略,能够运筹帷幄,曾经叱咤风云,纵横天地,创造着世界,书写着历史,不断谱写着人类的辉煌篇章,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科学发明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士。他们从事着探索未知、发现真相、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和造福人类的大学问。他们都有献身、求实、严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具有一颗好奇心。从好奇心出发,他们希望探知事物规律,具有希望看到事物本质一面的强烈意识与探索激情。还有就是他们都有恒心,他们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锲而不舍,具有永不止步的追求精神。

文学家是指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学者等。其中,诗人是指诗歌的创作者,小说家指小说创作者,散文家指散文创作者,而文学家则是指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领域均取得一定成就的创作者,他们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创作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具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活动的人士,通常指在绘画、表演、雕塑、音乐、书法及舞蹈等艺术领域具有比较高的成就,并具有了一定美学造诣的人。他们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哲学家、思想家是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具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士。思想主要是用言语和符号来表达的,而致力于研究思想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就是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用独到的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与宇宙,以此解决人们思想认识上矛盾迷惑的问题。他们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我们的人格,探讨所有人类重要的问题和观念,并创造出一种思考和思想的能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人类前进的步伐,推动着人类思想和精神不断升华,使人类不断摆脱低级状态,不断走向更高境界。人是有思想和精神的高级动物,因此,哲学家和思想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导师。

企业管理家是最直接创造财富的人。他们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使得人们更加幸福。财富虽然只是一个象征,但它与人们的生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等息息相关。企业家也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在追求财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著、诚信和服务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我们追踪这些名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就会发现他们在做好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能够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灵感和启发,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并进行持久的人生追求,去争取获得巨大的成功。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则大同小异。正如爱迪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正如日本著名歌人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伟大人物,起初都是很幼稚且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名家并进而获得人们的崇敬。”所以,名人成长也具有其非凡之处,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为此,本套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探知他们的人生追求,感悟他们的思想力量,会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的关键,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生命更有意义。

简介

朱可夫,本名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Жуков)(1896—1974)生于俄罗斯卡卢加省斯特列尔科夫卡村一个贫苦家庭。

朱可夫是苏联著名元帅和军事家,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他被俄罗斯人民尊称为“苏沃洛夫式”的民族英雄。

1915年,朱可夫应征加入俄国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获乔治十字勋章两枚。1918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俄国共产党。在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他参加了平息白卫军的叛乱。

内战结束后,朱可夫到骑兵指挥人员进修班和红军高级首长进修班深造,并先后任骑兵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骑兵监助理,驻西班牙、驻华军事顾问和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39年夏,朱可夫调任蒙古苏军第一集团军集群司令,指挥苏蒙军,在诺门坎地区粉碎了日军的武装进犯。1940年6月,朱可夫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晋升为大将。1941年1月至7月,朱可夫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

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积极参与制订最高统帅部的战略计划,并在前线直接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战役。在战略防御阶段,他直接参与指挥各大会战,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战局,夺回了战略主动权。在战略反攻阶段,朱可夫直接组织和协调实施白俄罗斯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和柏林战役,直到最后捣毁法西斯巢穴柏林,并代表苏军最高统帅部接受德军投降。

战后,朱可夫历任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兼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部长等职。

朱可夫著有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与思考》《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著作,记述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许多著名战役,阐述他的军事思想。

1974年6月18日朱可夫去世,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朱可夫是卓越的军事战略家,功勋卓著,先后获得列宁勋章六枚,十月革命勋章一枚,红旗勋章三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两枚,“胜利”最高勋章两枚,以及奖章和外国勋章多枚,并四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朱可夫善于运用丰富实践经验训练军队,具有组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卓越才干。在训练与作战中深入实际,作风果断,深得官兵拥戴。他所组织指挥的重大战役,较好地体现了苏联的军事学术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朱可夫先后指挥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等重大战役,成功地粉碎了德国的侵略,并率领苏联红军攻占柏林。

朱可夫为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俄罗斯民族英雄载入史册。正如苏联二战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将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所言,朱可夫已成为战场上胜利的永恒象征,为后人所敬仰。

出身贫困家庭

1896年12月2日,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出生在俄罗斯的卡卢加省的斯特列尔科夫卡村。

朱可夫家就坐落在斯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中央。房子非常破旧,因为年久失修,一个屋角已经陷进地面很深了,墙壁和屋顶上都长满了绿苔藓和青草。全家人只住在一间屋子里,房间里有两面窗户。

朱可夫的父亲康斯坦丁·安德烈维奇是一个鞋匠,母亲乌斯季尼娅·阿尔捷米耶娜,在农场里干活。

朱可夫还有一个姐姐,名叫玛莎。全家4口人只有这么一间房屋,日子过得很艰苦。

关于这所房子的历史,连朱可夫的父母也不清楚。据村子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这所房子原来住着一位叫安努什卡·朱可娃的寡妇。

朱可娃无儿无女,为了弥补生活的孤单和寂寞,她就从孤儿院里领回了一个2岁的男孩,也就是朱可夫的父亲。

至于亲生父母是谁,朱可夫的父亲长大后也没有去打听。只听说,他是在3个月的时候,被妈妈丢弃在孤儿院的门口,身上还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儿子名叫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刚满8岁的时候,养母就去世了。于是年幼的康斯坦丁就到乌戈德厂村,跟一位皮匠学手艺。他后来同孩子们讲起过,他在学徒期间主要是干一些家务活,帮着老板抱孩子、喂牛等。就这样学了三年,“满师”以后,康斯坦丁便到别的地方找活干。年少的康斯坦丁步行来到了首都莫斯科,经过一番辛苦奔波后,终于在莫斯科的维义斯制鞋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朱可夫的母亲叫乌斯季尼娅·阿尔捷米耶娜。她出生在邻村的黑泥庄一个很穷的人家。

父亲和母亲结婚那年,母亲35岁,父亲已经50岁了。

他们都是第二次结婚,都是在第一次结婚后不久丧偶的。

朱可夫的母亲身体很强壮,她能毫不费劲地扛起80多公斤重的一袋粮食,走好远的一段路。一般妇女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乌斯季尼娅的身体之所以强壮,是因为朱可夫的外祖父阿尔乔姆的体力好。

外祖父能钻到马肚子下面,一头把马顶起来。他还能拽住马尾巴,一把把马拉个屁蹲儿。

由于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康斯坦丁的皮匠活又挣得很少,所以乌斯季尼娅不得不外出帮人运送货物。每年的春夏和早秋的季节,她在地里干活。

晚秋,地里活少的时候,她就到马洛亚罗斯拉韦次县城,替人把食品杂货运送到乌戈德厂的商人那里。运一趟,可挣到一个卢布至一个卢布零二十个戈比。在扣除了马料、店钱、饭钱、修鞋钱等,就所剩无几了。

事实上,斯特列尔科夫卡村的大多数农民的生活都很艰苦,因为这里地少而且瘠薄。

在田间劳动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孩子。男人们则外出到莫斯科、彼得堡等大城市干些零活,但也挣不了多少钱。

朱可夫他们这些贫穷家的孩子们,都看见过自己的妈妈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每当她们流泪的时候,孩子们的心里也很不好受。而当妈妈们从马洛亚罗斯拉韦次给孩子们带点小面包圈或甜饼干时,他们真是高兴极了!如果在过圣诞节或者是复活节的时候,能积点钱给孩子们买大馅饼,那就让他们更加欢喜了。

在朱可夫5岁、姐姐玛莎7岁那年,母亲又生下一个弟弟,名叫阿列克谢。婴儿长得特别瘦,因而大家都担心他活不长。看着瘦弱的孩子,乌斯季尼娅哭着说:“孩子怎么长得胖呢?光靠水和面包行吗?”

于是,乌斯季尼娅在产后没几个月,就决定进城去挣钱。好心的邻居们都劝她好好在家带孩子,因为他实在是太瘦弱了,需要吃妈妈的奶。

但是,饥饿威胁着全家,妈妈不得不出去挣钱。没办法,只好把小小的阿列克谢交给了玛莎和小朱可夫照看。

由于缺乏营养和母亲精心的照顾,阿列克谢没到一年就死了。阿列克谢是在秋天死的,家人把他葬在了乌戈德厂公墓。小朱可夫和姐姐都为小弟弟的死而感到难过,父母就更不用说了。全家人经常去看看他的墓。

可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那一年,朱可夫家的房子终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了。

朱可夫的父亲对全家人说:“我们必须得离开这里,不然我们都会被砸死。现在天气暖和,我们住到草棚里去。至于以后,到时候再说吧!说不定能找到一个澡堂或者茅屋让我们住。”

一听这话,妈妈就哭了。她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没办法啊,搬吧!所有的破烂东西都往草棚里搬。”

随后,康斯坦丁垒了一眼小灶,乌斯季尼娅则带着两个孩子想尽办法,在草棚子里安好了家。

过后,康斯坦丁的几位朋友来“新居”看他时,开玩笑地说:“康斯坦丁,怎么,你没把灶王爷供好吧!他怎么撵你出来了?”

康斯坦丁回答说:“怎么没供好?要是没供好,他早就把我们砸死了。”

康斯坦丁的邻居,也是好朋友的纳扎雷奇问道:“你打算怎么办啊?”“现在还想不出办法来。”康斯坦丁说。

乌斯季尼娅这时插话说:“有什么好想的,把母牛牵出去卖了,再用这笔钱买木料。一转眼的工夫夏天就过去了,冬天怎么盖房子啊?”“乌斯季尼娅说得对!”乡亲们说。

康斯坦丁说:“对是对啊!但是一头母牛是不够的。除了它之外,家里就只有一匹老马了。”

不过,这个问题没有难倒康斯坦丁。不久,他就用很便宜的价格而且还是分期付款的方式,买到了一间小房架。邻居们帮忙把房架运来。在乡亲们的鼎力帮助下,不到11月,朱可夫家就把房子盖好了,用干草盖的房顶。

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乌斯季尼娅却很宽慰地说:“没什么,就这样住吧!等我们有了钱,再盖好的。”

从外表看,这所房子就是比别人家的要差些。门是用旧木板钉的,窗户安的是破玻璃。但是,全家人却很高兴。因为在寒冷的冬天到来之际,全家总算有了一个暖和的居所了。

在吃苦耐劳中成长

1902年的秋天,朱可夫快6岁了。因为这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致使朱可夫家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了。

由于这一年的收成不好,朱可夫家的口粮只够吃到12月中旬的。康斯坦丁夫妇挣来的钱,只够买面包、盐和还债。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多亏了热心的邻居们不时地给他们家送些菜汤和粥,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随着春天的到来,家庭困窘的情况有了些好转。小朱可夫偶尔可以在奥古勃梁卡河和普罗特瓦河里捉到鱼。

奥古勃梁卡河流经朱可夫他们村和相邻的奥古勃村这一段,河里有很多的鳊鱼、鲈鱼和冬穴鱼。朱可夫和小伙伴们主要是用篮子兜。如果运气好,捉的鱼多,朱可夫就送一些给邻居们,答谢他们时常给家里送的菜汤和粥。

1903年夏天的一天,父亲对朱可夫说:“你快7岁了,该干点儿活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顶一个大人干活了。明天我们去割草,你带上耙子,和玛莎一起摊草、晒草和垛草。”

朱可夫很喜欢割草,以前大人们也经常带他去。但是,这一次就不同了,不像从前那样只是为了玩。所以小朱可夫感到很自豪,现在自己已经参加劳动,成了一个对家里有用的人了。一路上,朱可夫见到和他同年的小伙伴们,也都拿着耙子坐在了大车上。

小朱可夫干活很卖力气,在听到大人的夸奖之后就更高兴了。许是干活太用力的缘故,他的两个手掌上很快都起了血泡。小朱可夫怕说出来丢脸,于是就一声不吭地坚持干下去。最后,血泡破了,他就不能再薅草了。

父亲对朱可夫说:“没关系,会好的。”说完,他就用破布把儿子的两手包扎好,继续干活了。

由于手掌磨破了,朱可夫好几天都不能用耙子了。他只能帮着姐姐抱草和垛草,小伙伴们为此都笑话他。但是,几天之后,小朱可夫又加入到了割草的行列,而且干得比小伙伴们都要好。

转眼到了割麦子的季节。妈妈对朱可夫说:“孩子,你要学学割麦子了。我在城里给你买了一把新镰刀,明天早晨我们就去割黑麦。”

到第二天早晨,朱可夫就兴高采烈地跟着大人一起,到地里割麦子了。一开始时,割麦进展得还不错,但很快朱可夫就倒霉了。为了想炫耀一下自己,他抢着往前赶,结果不小心被镰刀割破了左手的小拇指。他禁不住“哎哟”地叫了一声,不远处的妈妈听见了,赶忙跑过来,看着儿子小小的手指不断流出的血,她简直吓坏了,朱可夫也很害怕。

朱可夫家的邻居普拉斯柯维娜大婶正在旁边,她连忙摘了一片车前草的叶子,贴在了小朱可夫的手指上,然后用一条破布紧紧地把伤口包扎好。从此以后,朱可夫的左手小拇指上就留下了一块伤疤。

紧张忙碌的夏季很快就过去了,经过不断地到地里参加劳动,小朱可夫已经学会了做一些农活,身体也锻炼得更结实了。

进入教会小学读书

1903年的秋季,朱可夫和同年的孩子们都在准备上学了。小朱可夫借姐姐玛莎的书,也开始学认字。他要进的是一所教会小学,学校位于维利奇科沃村,距离他们村有1公里半远。

这年秋季,村子里除了朱可夫,还有5个孩子该上学了,其中包括朱可夫的好朋友列什卡·科洛特尔内。

村里有些家里比较富裕的孩子,洋洋得意地背着父母替他们买的背囊式书包。而朱可夫和列什卡背的不是那样的书包,而是用粗麻布缝的布袋。

于是,朱可夫就对妈妈说:“讨饭的才背这种袋子,我不背它去上学。”

妈妈耐心地对他说:“等我和爸爸挣到钱时,一定给你买个背包,现在你还是背着它上学去吧。”在开学的第一天,姐姐玛莎领着朱可夫去上学。玛莎已经该上二年级了。

朱可夫他们班一共有15个男生,13个女生。老师和学生们认识一下以后,就给他们安排座位。女生坐在左边一行,男生坐在右边一行。

朱可夫很想同好朋友列什卡坐在一起,但是老师说不行,因为列什卡一个字母还不识,而且他长得又比较矮。结果,列什卡坐在了第一排,朱可夫坐在了最后一排。

列什卡对朱可夫说,他会努力很快学会所有的字母,这样他们两个人就一定能坐在一起了。但是,列什卡却一直做不到这一点,他经常是班里学得最差的一个。他常常因为功课不好,放学以后还要留下来补课。但是,“列什卡是个很少见的老实孩子,他从来不抱怨老师。”朱可夫后来回忆说。

朱可夫他们的老师名叫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雷米佐夫,他教书很有经验,为人也很好。雷米佐夫老师从不无缘无故地惩罚学生,也从不提高嗓门训斥学生。因此,同学们都很尊重他,并且愿意听他的话。

朱可夫他们村的孩子在升二年级的时候,成绩都很好,只有列什卡一个人留级了,虽然大家都帮助过他,但是他的《神学》课还是只考了两分。

姐姐玛莎因为学习不好,要在二年级留级一年。于是父母决定让她退学做家务。玛莎伤心地大哭,她辩解说她没有过错。她之所以留级,是因为母亲外出运货,让她留在家里照看弟弟阿列克谢而缺课太多的缘故。

此时,朱可夫也帮着姐姐说话。他说,人家的父母也干活,也外出拉货,但谁也没有让自己的孩子不上学。而且姐姐的女同伴们也都继续上学。

最后,妈妈终于同意玛莎继续上学了。这样一来,玛莎高兴了,朱可夫也为姐姐而感到高兴。

人穷志不短

朱可夫和父亲的感情很好,尽管他时常做错事被父亲责罚。但是,康斯坦丁依然很喜欢儿子,朱可夫也很喜欢父亲。

因为顽皮,朱可夫经常做错事,父亲就会用做鞋时用的皮带打他,让朱可夫认错。但朱可夫十分固执,任父亲怎么打,他都决不求饶,真是个倔强的孩子。

有一次,朱可夫又因做错事情挨打,他便从家里跑了出来,在邻居家的大麻地里躲了3天3夜。除了姐姐玛莎外,谁也不知道他躲在哪里。他和姐姐说好,让她不要告诉任何人,并给他送饭。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人们到处找他,但是由于他隐蔽得很好,未被发现。

后来,那位邻居在无意间在大麻地里发现了朱可夫,于是就把他送回家。几天没见到儿子,父母都特别担心。父亲还特意表示,以后不再打朱可夫了。

那天,康斯坦丁的情绪很好,他领着儿子上了茶馆。茶馆在邻近的奥古勃村。茶馆的老板叫尼基福尔·库拉金,是一个土财主,他卖各种食品杂货。农夫们和青年们都爱到这个茶馆里喝茶,在这里可以谈谈新闻,打打扑克。

朱可夫很喜欢去茶馆,坐在成年人中间,听听他们谈论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朱可夫对父亲说,以后他要经常跟他来听听人们的各种谈论。

朱可夫是个爱动的孩子。茶馆里有个跛脚的跑堂,人称瘸子普罗什卡。他是朱可夫教母的亲兄弟。普罗什卡的腿虽然瘸,但是却十分喜欢打猎。普罗什卡常带着朱可夫去打猎,当地的野鸡、野兔特别多。夏天,他们打野鸭,冬天就去打野兔。

每当普罗什卡打着朱可夫赶出来的兔子时,小朱可夫就感到特别高兴。他们打野鸭都是到奥古勃梁卡河或者湖区去。打中野鸭后,朱可夫的任务就是下水去拾鸭子。

多年之后,朱可夫说:“我至今还非常喜欢打猎,这可能与普罗什卡在我童年时,就培养我打猎的兴趣有关。”

不久,朱可夫的父亲又动身去莫斯科了。临行前,他告诉乌斯季尼娅,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工人经常举行罢工,因为失业和残酷的剥削叫人活不下去了。

乌斯季尼娅对他说:“你不要多管闲事。不然,宪兵会把你流放到连放牛都没人肯去的地方。”

但是,康斯坦丁却坚定地说:“我们是工人,大家到哪里,我们也到哪里。”

在父亲走后,全家人很久听不到他的消息,大家都感到不安。很快,他们就听说,1905年1月9日彼得堡工人举行了和平游行,向沙皇请愿,要求改善生活条件,但却遭到了沙皇军队和警察的枪杀。

就在1905年春天,在朱可夫他们村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他们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号召人们起来同地主、同沙皇的专制独裁制度进行斗争。

此时,农民们已经听说过列宁,知道他是工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而布尔什维克党是为了要把劳动人民从沙皇、地主、资本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1906年,朱可夫的父亲回乡了。他对家人说,以后再也不去莫斯科了,警察当局禁止他住在城里,只准他回本乡。这让朱可夫感到很高兴,因为父亲不再离开他们了。

这一年,朱可夫在三年制的教会小学毕业了。他每年的学习成绩都是优秀,最后得到了一张奖状,全家为他感到高兴。为了祝贺他小学毕业,母亲送给他一件新衬衫,父亲亲手为他制作了一双皮鞋。

父亲对朱可夫说:“现在你是有文化的人了,可以带你到莫斯科学手艺了。”

母亲说:“让他在乡下再住一年,长大一点再进城找工作。”

1907年秋天,朱可夫满12岁了。他知道,这是他住在家里的最后一个秋天了。过了冬天,他就要外出谋生了。因此,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小朱可夫承担了许多的家务劳动,虽然很是劳累,但他心里感到很踏实。

母亲时常出去帮人运货,父亲一天到晚做皮匠活。父亲挣到的钱极少,因为乡亲们都很穷,大多付不起钱。妈妈因此而常常埋怨父亲,说他要的工钱实在是太少了。

每当父亲多挣得几个钱的时候,他就到乌戈德厂去喝酒,然后带着些许的醉意回家。朱可夫和姐姐便跑到大路上去接他,而他也总爱给姐弟俩带点好吃的东西,一些小面包圈或者糖果之类的零食。

冬天,没有什么家务事的时候,朱可夫就经常去捉鱼,或者是穿上自制的冰鞋到奥古勃梁卡河上溜冰,或去米哈列夫山滑雪。

很快地,1908年夏天就到了。每当朱可夫想到自己就要离开家,离开父母和朋友到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就感到心情紧张。他知道,自己的童年就此结束了。

夏天里的一天,父亲问朱可夫想学什么手艺。朱可夫回答说,想学印刷工。父亲说,没有熟人可以介绍他进印刷厂。所以,母亲决定去找她的兄弟米哈伊尔,收朱可夫进他的毛皮作坊。父亲也同意了,因为毛皮匠挣钱多。朱可夫表示什么工作都愿意干,只要对家里有益处就行。

1908年7月,朱可夫的舅舅米哈伊尔·阿尔捷米耶维奇·皮利欣,回到了邻村黑泥庄。

米哈伊尔是一个毛皮匠兼皮货商人。他小时候生活很艰苦,11岁就被送进了毛皮作坊做学徒。4年后,米哈伊尔成了师傅,他省吃俭用,几年内积攒了一笔钱,自己开了一个小作坊。成了一个出色的毛皮匠兼商人。他招揽生意,高价出售,牟取暴利。

随后,米哈伊尔逐渐扩大他的作坊,除雇用八名毛皮匠外,还经常保持四个徒工。他残酷地剥削工人,因此几年间就积攒了5万卢布的资本。

母亲去求她的兄弟米哈伊尔收朱可夫做学徒。她到他避暑的黑泥庄去找他。回来后,乌斯季尼娅对康斯坦丁说,她兄弟要看看朱可夫本人。父亲问,米哈伊尔提出了什么条件。

母亲回答说:“按老规矩,学徒4年,然后当工人。”

两天以后,父亲领着朱可夫到了黑泥庄。快到米哈伊尔家时,父亲对儿子说:“你看,坐在门口的就是你未来的老板。你走到他跟前时,要先鞠个躬,说声:‘您好,米哈伊尔·阿尔捷米耶维奇。' ”

朱可夫立即反驳父亲说:“不对,我应该说:‘您好,米沙舅舅!' ”

父亲说:“你要忘了他是你的舅舅。他是你未来的老板,阔老板是不喜欢穷亲戚的。你要千万记住这一点。”

此时,米哈伊尔正躺在门口台阶上的一张藤椅上。父亲走近台阶,向他问好,然后把朱可夫推到了他的面前。

米哈伊尔没有搭理姐夫康斯坦丁的问候,也没和他握手,而是转身看着朱可夫。

朱可夫对舅舅鞠了鞠躬说:“您好,米哈伊尔·阿尔捷米耶维奇!”“嗯。你好,小伙子!怎么,你想当个毛皮匠?”米哈伊尔问。朱可夫没吭声。“是呀,毛皮匠这个行当不错,就是苦点。”米哈伊尔说。

父亲接过话茬说:“他不怕吃苦,从小就劳动惯了。”“识字吗?”米哈伊尔问。

一听这话,父亲就把朱可夫的奖状递给他看。

最后,米哈伊尔对朱可夫的父亲说:“就这样吧,我收你儿子做学徒。他很结实,看来也不笨。我在这住几天就回莫斯科,但是我不能带他一道走。我妻弟谢尔盖一星期后去莫斯科,让他带你儿子去好啦。”

谈到这里,朱可夫和父亲就走了。朱可夫感到很高兴,因为他还可以在家里再住一个星期。

回到家后,妈妈忙问道:“我兄弟怎样接待你们的?”“就像阔老板接待穷哥们儿一个样。”康斯坦丁非常生气地说。

乌斯季尼娅问:“连茶也没倒一杯?”

康斯坦丁气愤地说:“走了老远的道,连坐也不让坐一会儿。他坐着,我们就像士兵一样地站着。”随后,他鄙夷地说:“谁要喝他的茶,我马上带儿子上茶馆,用我们劳动得来的钱去喝茶。”

一听这话,乌斯季尼娅也没再说什么。她赶忙给朱可夫包了几个小面包圈,父子俩就去茶馆了。

父亲带他去见舅舅时所说的话,朱可夫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到莫斯科独自谋生

1908年夏天,朱可夫离开父母和家乡,前往舅舅米哈伊尔在莫斯科的毛皮作坊。

朱可夫到莫斯科去,所携带的行李很简单。妈妈给他包了两件衬衣、两副包脚布和一条毛巾。还给他准备了5个鸡蛋和几块饼,让儿子在路上吃。全家为朱可夫祈祷完之后,又按照俄罗斯人的传统,在长凳上坐了一会儿。“上帝保佑你,孩子。”母亲说完,就禁不住伤心地痛哭起来,并把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

朱可夫看到父亲的眼泪也一个劲地往下淌。朱可夫自己也差点哭出声来,但他忍住了。

随后,朱可夫和母亲走着去黑泥庄。过去,朱可夫就是从这条路上学,去林子里摘野果、采蘑菇。“妈,你还记得吗?就在三棵橡树旁边那块地里,我跟你一起去割麦子,把小手指给割破了?”朱可夫对妈妈说。“孩子,我记得。当妈妈的对自己孩子的一切,都记得。只是有的孩子不好,他们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妈妈。”“妈妈,我绝不会那样的。”朱可夫坚定地说。

当朱可夫和谢尔盖叔叔坐上火车时,天下起了瓢泼大雨。

车厢内很暗,在三等车厢狭窄的过道里,只有一根蜡烛发出昏黄色的光亮。开车了,车窗外面闪过一排排黑色的树影和远处村落里星星点点的灯光。

这是朱可夫第一次坐火车,以前他从来没有见过铁路。所以,这次旅行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火车驰过巴拉巴诺夫车站以后,远处突然出现了一排灯火通明的高楼。

于是,朱可夫好奇地问一位站在车窗旁的老人:“老伯伯,这是什么城市?”“年轻人,这不是城市。这是萨瓦·莫罗佐夫开的纳罗-福明斯克纺织厂。我在这个厂工作了15年。”他接着伤心地说:“现在,我不工作了。”

朱可夫忍不住问他:“为什么?”

老伯伯说:“说来话长,我的妻子和女儿都死在这里。”朱可夫见他脸色苍白,闭了一会儿眼睛。

随后,老人又说道:“每次经过这座该死的工厂,见到这个吞吃了我的亲人的怪物,我就无法使自己平静下来。”他猛地离开窗户,坐到车厢昏暗的角落里吸起烟来。

朱可夫继续看着这个“吃人的怪物”,但却没有再去打听事情的经过。他知道,这个故事不会是令人愉快的,而是充满了悲伤。他不能再去揭这位老人的伤疤。

在黎明时分,朱可夫他们到达了莫斯科。车站的一切使朱可夫感到惊奇。只见大家都抢先出站,熙熙攘攘的,行李杂物互相碰撞。小朱可夫对此十分不理解,为什么人们那么着急呢?

谢尔盖一再叮嘱朱可夫说:“可别多嘴。这里不比你们乡下,要时时处处小心。”

虽然此时时间还很早,但饭馆门前已经很热闹了,卖糖水的,卖甜饼的,卖下水馅包子的,卖杂碎汤和其他各种小吃的。让人看着眼花缭乱。

因为到老板家还有些早,于是他们决定先去饭馆吃早饭。饭馆旁边积着污水和垃圾,衣衫褴褛的醉汉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和人行道上。饭馆里高声奏着音乐,朱可夫听出奏的是《莫斯科大火在呼啸,在燃烧》的曲子。

出了饭馆,朱可夫和谢尔盖来到了大多罗戈米洛夫街等铁轨马车。在上马车的时候,大家抢着上,有个男人无意中用他的鞋后跟碰着了朱可夫的鼻子,把他的鼻子碰出了血。

谢尔盖很生气地训斥朱可夫说:“已经对你讲过,要处处小心!”

有位好心的大伯往朱可夫的鼻子里塞了一小团破布,问道:“从乡下来的吧!”接着又说了一句:“到了莫斯科,要放机灵点儿。”

当马车走过市中心的时候,只见到处是高大的房屋,华丽的商店,豪华气派的马车,以及衣冠楚楚的人们。这一切使朱可夫惊奇不已,他不理解在同一个城市里,怎么会有这样两种迥然的世界。

谢尔盖带着朱可夫乘坐马车,来到米哈伊尔的作坊。作坊在德米特罗夫大街的卡美尔格尔的巷口里。

谢尔盖对朱可夫说:“看,这就是你以后住的房子。院子里是作坊,你就在那里做工,正门从卡美尔格尔巷进。但是,师傅和徒弟只能走后门,从院子里进。”

谢尔盖接着说:“记住,那儿是库兹涅茨克桥,莫斯科的最好的商店就在那儿。那儿是吉明剧院,不过工人们都不去那儿看戏。再往前走向右拐,是奥哈德内街,那里可以买到蔬菜、野味、肉、鱼等。你以后经常要去那儿为女主人买菜。”

穿过一个大院,来到正在做工的工人跟前,谢尔盖很客气地向他们打招呼问好。

谢尔盖对他们说:“看,从乡里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徒弟。”

有个人说:“太小了。不妨让他再长长。”

一个大个子说:“小伙子,多大了?”“12岁。”朱可夫回答说。

大个子微笑着说:“还行,个子虽然小点,但肩膀很宽。”

一位老师傅和蔼地补充说:“没关系,会成为一个好毛皮匠的。”这是费多尔·伊万诺维奇·科列索夫。朱可夫后来看出,他在所有师傅中是最公正、最有经验和最有威信的人。

之后,朱可夫随谢尔盖叔叔爬上了昏暗而肮脏的楼梯,来到二楼,走进了作坊办公室。这时,老板娘走了出来,先和朱可夫他们打招呼,然后接着说:“老板现在不在家,一会儿就回来了。”

然后,她对朱可夫说:“走,带你看看房间,然后到厨房里去吃饭。”老板娘详细地向朱可夫讲解了他所要负的职责:最小的徒弟的职责是打扫房间、为大小主人擦鞋,并告诉他圣像前的灯什么时候点以及怎么点。

最后,老板娘说:“好吧,至于别的事情,库兹马和女工头玛特廖莎会对你讲的。”

徒工头库兹马叫朱可夫到厨房吃午饭。由于朱可夫真是饿极了,所以吃起饭来特别香。可是,随后他就倒霉了。这里有个规矩:开始吃饭时,只能从公共菜盆里舀菜汤喝,不能捞肉吃。要等到女工头敲两下菜盆以后,才可以夹一小块肉吃。可是,朱可夫不知道这些规矩啊,所以他一下子就捞了两块肉,并得意地大口吞吃了。当他正要去捞第三块肉时,脑门上突然挨了一勺子,头上立刻鼓起了一个小包。

徒工头库兹马是个好青年。吃完午饭,他对朱可夫说:“没关系,打了就忍着。一次打,二次乖,下回你就懂了。”

第一天,库兹马领朱可夫到附近的小店铺去认路,因为他以后要常去这些小店为师傅们买烟打酒。女厨师兼任女工头的玛特廖莎,教朱可夫怎样洗餐具和生茶炉子。

第二天一早,朱可夫就被带到作坊的一个角落里,先开始学习缝毛皮。女工头给了他针、线和顶针。她教给他缝皮技术,做了示范。

于是,朱可夫用心地开始学习他的第一堂劳动课,并在此后的艰苦日子里,更加努力地学习。

勤奋好学的学徒工

在米哈伊尔的毛皮作坊里,师傅们早晨7时开始劳动,19时收工,中间只有一小时的休息吃午饭。所以,一个劳动日就是11个小时。如果活多,师傅们就要干到22时至23时。那一个劳动日就是15个小时了。加班时间,工人们可以领到一些加班费。

徒工们经常是早晨6时起床。他们很快地洗完脸,就去收拾工作场地,准备好师傅们工作所需要的一切。晚上等打扫完了,为第二天做好准备后,要到很晚才能睡觉。徒工们就睡在作坊里的地板上,天很冷的时候,才让睡后门过道里的高板床上。

起初,朱可夫感到很累,他很难习惯晚睡觉。因为他在乡下时,通常睡得很早。但慢慢也就习惯了,也能担当起每天繁重的劳动。

一开始,朱可夫很想家。他常常想念那些心爱的小树林,他最喜欢同普罗什卡一起到那里打猎,同姐姐一起去那里摘野果、采蘑菇、拾柴火。一想到这些,朱可夫心里就感到很难过,就想哭。他想,他永远也看不到母亲、父亲、姐姐和朋友们了。徒工要到第四年才给几天假回家看看,而朱可夫觉得,这个时间好像永远也不会到来了。

每到星期六,库兹马就领着朱可夫他们去礼拜堂做彻夜祈祷,每个星期日要做晨祷和弥撒。每逢大的节日,老板还领他们去克里姆林宫的乌斯平斯基大教堂去做弥撒。

可是,朱可夫他们不喜欢去礼拜堂,并经常找出各种借口从那里逃走。但是,他们很高兴到乌斯平斯基大教堂,因为那里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教堂大合唱,并且特意去听大辅祭罗佐夫讲道,他的嗓门大得像个大喇叭。

一转眼,一年就过去了。虽然学习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朱可夫还是顺利学会了毛皮匠这一行当的初步手艺。在作坊里工作,很是艰辛。因为老板常常为了一点点小过错,就狠狠地打他们,他打人时手还特别重。徒工们经常要挨师傅的打,要挨女工头的打,还要挨老板娘的打。

有时,老板让两个犯了过错的徒弟,用一种抽打皮子的树条互相抽打,自己则在一旁喊着:“给我狠狠地打,使劲地抽!”徒弟们也只好默默地忍受着。

徒工们认为,老板打徒弟是司空见惯的事,这是法规,是制度。老板也认为,徒弟的一切是完全由他支配的,永远也不会有人因为他打徒弟,对年幼的徒工们给予非人道的待遇而责问他。

事实上,从来没有人关心过徒工们是怎样劳动生活的。对于徒工来说,最高审判官就是老板。徒工们被套上的就是这样沉重的枷锁,朱可夫认为,这种枷锁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承受得了的。

当时,年仅12岁的朱可夫,他所遭受的磨难多么令人心伤,可朱可夫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他很有韧性,硬是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了。他在作坊里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

身为学徒,朱可夫虽然每天都很忙,但他仍然挤出时间来读书。朱可夫非常感激他的老师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雷米佐夫,是他教育朱可夫热爱读书的。老板的大儿子亚历山大也帮助朱可夫学习。两个人同岁,又是表兄弟,所以他对朱可夫比对别人要好一些。

在亚历山大的帮助下,朱可夫读了长篇小说《护士》、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笔记》和其他许多廉价的惊险小说。这些书都很有趣,但朱可夫觉得没有什么教益,他想认真地学些东西。

经过考虑,朱可夫和亚历山大商量,他同意朱可夫的看法,并答应帮助他。以后,两个表兄弟就开始一起学习俄语、数学、地理,并阅读一些通俗科学读物。通常是他们两人一起学习,主要是利用老板不在家的时候和星期日进行学习。

就这样,有一年多的时间,朱可夫相当成功地进行了自学,并上了课程相当于市立中学的文化夜校。开始时,老板不想让朱可夫上夜校,但是,亚历山大说服了父亲,于是他就同意了。朱可夫的功课,都是他在夜间爬到高板床上,借着厕所的灯光做的,厕所里通宵亮着一只小电灯。

在朱可夫夜校毕业考试前一个月的一个星期日,老板出去看朋友了,于是朱可夫和老板舅舅的两个儿子坐在一起打牌,玩的是抓“二十一点”,他们玩得正高兴,谁也没有注意老板在这个时候回来了,并走进了厨房。

这时,正轮着朱可夫坐庄了,他赢牌了。突然有人打了他一记重重的耳光。回头一看,啊!原来是老板!朱可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而此时,亚历山大和尼古拉都跑掉了。

老板生气地对朱可夫说:“你学文化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打牌数点点?从今天起,你哪儿也不准去,也不准同亚历山大再在一起!”

过了几天,朱可夫去特维尔斯卡亚街到夜校讲了事情的经过,因为他的学习只剩下一个多月了。人们把他取笑了一番,但准许他继续参加考试。

最后,朱可夫参加了市立中学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很好。他感到很高兴,从此更加热爱学习了。

正义面前奋不顾身

1911年,朱可夫当上了徒工的工头,有3名徒工听从他的指挥。

此时,朱可夫对莫斯科已经非常熟悉了,因为他到全市各街巷送货的次数比别人多。

虽然很忙碌,朱可夫继续上学的心并没有泯灭,只是没有找到适宜的机会。但是,他还是想方设法地读了一些东西。

科列索夫师傅在思想上比别的师傅开通,他看过的报纸,朱可夫就拿过来看。亚历山大也借一些杂志给朱可夫看。他自己还用节省下来的“电车费”买书看。

有时,老板派他到马里伊诺林场或莫斯科南岸市区送货,就给几个戈比的马车费。但朱可夫把皮货袋往背上一搭,抓紧时间走着去,就把这笔钱节省下来了。

到了学徒期的第四年,老板看朱可夫身体很结实,为人又很诚恳,于是就带他去下诺夫哥罗德参加有名的集市。老板在那里租了一间小门面批发毛皮。

在集市上,朱可夫的职责主要是给已售出的货物打捆,到伏尔加河码头、奥卡河码头和铁路货房,向指定地点发货。

在这里,朱可夫第一次见到了伏尔加河。朱可夫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我第一次看到了伏尔加河,她的伟大和瑰丽的确使我倾倒。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见过比普罗特瓦河和莫斯科河更大、更深的河了。

清晨,伏尔加河整个儿沐浴在初升的太阳中,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我看啊,看啊,久久不愿移开留恋的目光。我想,我现在才懂得,伏尔加河为什么被人们尽情讴歌,为什么被人们比做自己的母亲。

此时,朱可夫还不曾预料到,他将为保护这条母亲河,指挥千军万马勇猛杀敌。

在下诺夫哥罗德,还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朱可夫印象尤为深刻。那年,在参加完下诺夫哥罗德集市以后,朱可夫他们又去顿河乌留皮诺参加集市。老板没有去,而是派掌柜的瓦西里·丹尼洛夫去了。

丹尼洛夫是一个残忍的家伙,他常常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以一种暴虐狂的方式,狠打一个14岁的小徒弟。

有一次,当丹尼洛夫再一次打这个小徒弟时,朱可夫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就抓起一根捆包时用的橡木杠子,使尽全身力气照着掌柜的头上打去。结果,一下子把他打倒在地,晕过去了。

年少的朱可夫当时很害怕,以为把他打死了,于是就从店里逃跑了。后来,事情平安地过去了。因为丹尼洛夫只是被打晕了而已。

几天后,当他们回到莫斯科后,丹尼洛夫就向老板告了一状。于是老板就把朱可夫狠打了一顿。

1912年,朱可夫幸运地得到了10天的假期回乡探亲。此时,正是割草季节的开始,朱可夫一直觉得割草是最有趣的一种田野劳动。许多男人们都从城里回家割草,帮助家里的妇女们收好青草,准备好给牲口过冬的饲料。

此时,朱可夫已经16岁,离开家已经4年了。他回家的心情十分的迫切。他乘坐马洛亚罗斯拉韦次郊区的火车,从莫斯科到奥博连斯科耶小站。在火车上,朱可夫一直站在一个打开的车窗旁,看着沿途各车站的设施和莫斯科近郊美丽迷人的大小树林。

母亲到奥博连斯科耶小站接儿子来了,她看上去显得苍老多了。此时,朱可夫有些激动,但是他使劲地忍住,才没有哭出声来。

而母亲却哭了很久,用她那双粗糙的、长满老茧的手紧紧地搂着儿子,反反复复说着这么几句话:“亲爱的儿子!我以为我死以前看不到你了。”“妈妈,您怎么啦,您看,我这不是长大了,现在你该高兴了吧。”善良孝顺的朱可夫安慰着妈妈。“感谢上帝呀!”母亲激动地说。

母子俩回到家里时,天已经黑下来。父亲和姐姐在门前接他们。朱可夫看到姐姐玛莎已经长成大姑娘了。

父亲老多了,背也驼得更厉害了,毕竟已是70多岁的年纪了。父亲按自己的习惯,吻了儿子一下,若有所思地说道:“好啊,我终于活到了这一天,看到你长大成人了。”

为了使父母和姐姐更高兴,朱可夫赶快打开篮子,给每人送了一份礼物。另外还给了妈妈3个卢布、两磅糖、半磅茶叶和一磅糖果。

母亲高兴地说:“儿子,谢谢你!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喝过像样的糖茶了。”

朱可夫又给了父亲1个卢布,供他上茶馆零花。妈妈说:“给他20个戈比就够了。”

父亲说:“我等儿子等了4年。别提穷的问题了,免得使我们在见面时就扫兴。”

到家后的第二天,朱可夫就跟着母亲和姐姐去割草。在地里,朱可夫见到了很多朋友,特别是见到了童年时的好朋友列什卡·科洛特尔内,这使朱可夫感到高兴不已。

一开头,割起草来,朱可夫觉得有点不得劲。感到疲倦,满头大汗。过了一会儿就好了,割得很干净,也没有落在别人的后头。

纳扎尔大叔搂着朱可夫汗湿的肩膀说:“怎么样,农活不轻松吧?”

朱可夫坦率地说道:“不轻松。”

一个不认识的青年人,走到他们跟前说:“现在英国人都用机器割草了。”

于是,朱可夫问孩子们,刚才说到机器的那个青年是谁。有人告诉他:“他叫尼古拉·朱可夫,是村长的儿子。四年前从莫斯科送回来的。他说话尖刻,连沙皇也敢骂。”

列什卡说:“背后骂骂沙皇可以,没有关系,只要不被警察和密探听到就行。”

太阳越来越晒了。人们不再割草了,开始晒割下来的草。中午,朱可夫和姐姐把干草装上车,然后爬上去坐着,让牲口拉回家。此时,妈妈已经准备好油煎土豆和糖茶,等着他们回来。

晚上,青年们又聚集到粮仓的附近,开始唱歌跳舞。姑娘们用优美的嗓音唱起温柔的曲调,小伙子们就用青年人的男中音和未定型的男低音伴唱。然后是跳舞,一直跳到累得要倒下为止。天快亮时,大家才各自回家。然而刚睡下不久,大人们就来催着他们起床了。接着又去割草,晚上再一起玩。

在这样忙碌而又快乐的氛围下,假期很快就要过去了,朱可夫要回莫斯科了。

在离家的前两天的那个晚上,邻村的科斯廷卡村发生了火灾,风刮得很大。火是从村中间烧起来的,很快就蔓延到了邻近的房屋、草棚和粮仓。

当时,朱可夫他们这些年轻人正在玩,忽然看到科斯廷卡村浓烟滚滚。只听有人大叫了一声:“失火了!”

于是朱可夫和大家一起快速地奔向消防棚,推出水龙头,抬着奔向科斯廷卡村。朱可夫他们是第一批赶来救火的,连科斯廷卡本村的消防队都比他们来得晚。

当朱可夫提着一桶水跑过一家门口时,听到有人喊:“救命啦,我们快烧死了!”

朱可夫马上跑进有人喊救命的那间快到倒塌的屋子,救出几个被吓得要死的孩子和一位生病的老大娘。

早晨,朱可夫发现身上穿的新上衣被烧了两个铜板大的洞。这件上衣是他在休假前,老板送给他的,这是规矩。

母亲说:“唉,老板反正是不会褒奖你的。”

朱可夫回答说:“让他评评理,是上衣值钱还是救人要紧。”

朱可夫离开家的时候,心情很沉重。特别是在火灾场上,看到那些不幸的人们在那里刨来刨去的,想找到点烧剩下的东西的时候,他的内心就感到十分的沉痛。

朱可夫同情他们的苦难,因为他心里十分地了解,没有牛,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关注产业工人革命运动

1912年底,朱可夫4年的学徒期满了,他成了一个青年师傅,也就是老师傅的帮手。

老板问朱可夫:“你以后打算怎么住啊?是留在作坊宿舍里,还是到私人住宅去住呢?如果住在作坊里,继续在厨房里同学徒们一起吃饭,每月的工资是10个卢布。如果住私人住宅,就能拿到18个卢布。”

当时,年轻的朱可夫生活经验不足,于是就对老板说:“我想住在作坊里。”不过后来他才明白,这样做不是很划算,因为每天师傅们下工后,老板总要找些紧急的、但又是白做的活让他干。

朱可夫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因为他还是想多读些书。搬到私人住宅去住,晚上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过圣诞节的时候,朱可夫又回了一趟乡下,看望父母和姐姐。他现在已经17岁了,是一个师傅了,每月可以挣到10卢布,这在当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挣到的钱数。

老板很信任朱可夫,认为他是一个忠诚老实的小伙子。他常派朱可夫去银行为他兑取支票,或者办理活期存款,并且常带着朱可夫到他的店里去。在店里,除了让朱可夫干毛皮工人的活以外,还叫他负责捆货,到货房办理托运。

朱可夫比较喜欢在店里面工作,因为在这里可以常常同多少有一些知识的人打交道,可以听到他们对当时各种事件的谈论。

作坊里除了科列索夫师傅以外,其他的师傅们都没有看报的习惯,所以对政治问题,谁也搞不清楚。当时,没有毛皮工人工会,每个人都是自己顾自己。后来成立了皮革工会,毛皮工人才加入进去。

所以说,毛皮工人们那时候都不问政治也是不足为奇的。只有个别人例外。大多数毛皮工人师傅们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打着自己的算盘。某些人还不择手段地为自己积攒一笔小小的资本,总想开个小店,自己当老板。

朱可夫认为,当时的“毛皮工人、成衣工人和其他小手工业作坊的工人,与产业工人不同,与真正的无产者不同,他们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很浓厚,缺乏无产阶级的团结精神”。

产业工人不会想着去开办工厂。因为,这需要有成千上万的卢布。而他们的收入微薄,只够勉勉强强地吃饱肚子。劳动条件和经常性的失业威胁,使产业工人能够联合起来,同剥削者进行斗争。

1910年至1914年间,俄国的革命形势发展得十分迅速。莫斯科、彼得堡和其他工业城市的罢工运动风起云涌,接连不断。大学生们也经常举行一些集会和游行。由于1911年的大饥荒,农村已经非常贫困了,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

朱可夫对形势很关心,他经常看一些报纸,了解最新的政治形势。作坊里的师傅中,只有科列索夫有时能搞到布尔什维克的《明星报》和《真理报》,这些报纸简单而通俗地解释了为什么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并证明了工人和贫农有着共同的利益。

当时,年少的朱可夫在政治问题上还比较的幼稚。但他此时已经明白,这些报纸反映了工农的利益,而《俄国言论报》和《莫斯科新闻报》则代表了沙俄老板和资本家的利益。每次回家探亲时,朱可夫已经能向他的朋友们和乡亲们讲解一些革命道理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沙俄的鼓动宣传下,许多青年,特别是有钱人家的子弟,都志愿到前线去打仗。老板的儿子亚历山大也决定去,并极力劝朱可夫也去。一开始朱可夫接受了他的建议,但是他觉得还是找自己最尊重的科列索夫师傅商量商量。

科列索夫对朱可夫说:“亚历山大的心愿,我是理解的,他父亲有钱,他有理由去打仗。你呢,你为什么打仗?是不是因为你父亲被赶出了莫斯科,你母亲被饿得要死?你被打残废回来,就再也没人雇用你了。”这些切合实际的发自肺腑的话,把朱可夫说服了。

随后,朱可夫告诉亚历山大,他不去打仗了。亚历山大把他痛骂了一顿,然后就离家出走了,上了前线。两个月以后,他就负重伤被送回了莫斯科。

朱可夫仍然在作坊里工作,此时他已经住到奥哈得内街私人住宅里去了。他以每月3个卢布的租金,向寡妇马雷舍瓦娅租了一个床位。马雷舍瓦娅有个女儿叫玛丽亚,朱可夫与她相爱,并且还决定要和她结婚。但是,战争使他们的希望和打算都变成了泡影。

由于前线的伤亡很大,所以在1915年5月,沙皇政府提前征召了1895年出生的青年。还不到20岁的年轻人就上前线打仗去了。

1915年7月底,政府宣布提前征召1896年出生的青年入伍。于是,正适合此年龄段的朱可夫向老板请假,回乡下同父母亲告别,顺便帮他们收完了庄稼。

在离开莫斯科时,朱可夫看到到处都是从前线运回来的伤兵,而那些阔少爷却仍然与从前一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乘着华丽的马车到处游逛,或者赛马玩,或者到“雅尔饭店”狂欢暴饮,每天都喝得烂醉如泥。

虽然看到这两种迥然的现实状态,但是朱可夫依然这样想:既然叫我入伍,我就要忠诚地为俄罗斯打仗。

紧张的新兵训练

1915年8月7日,朱可夫在家乡卡卢加省马洛亚罗斯拉韦茨县应征入伍了。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朱可夫被选进到骑兵部队,而他也很高兴能在骑兵部队中服役。一个星期后,所有应征的青年都到兵站报到。编队以后,朱可夫就与同乡们分手了。

此时,在他的周围,都是一些陌生的,同他一样还没有长胡子的孩子们。

晚上,新兵们被装上了货车,开往卡卢加城。起初,朱可夫一直感到很苦闷和孤单。

他在心里问自己:“我吃得了当兵的苦吗?如果要去打仗,我行吗?”但是,朱可夫转念一想:自己经受过生活的锻炼,一定能够光荣地完成士兵的职责。

朱可夫和同伴们被装在了闷罐车里,每个车厢40个人。由于车厢里没有客运设备,所以新兵们一路上都只能站着,或者坐在肮脏的车厢地板上。有的在唱歌、打牌,有的在同邻座的人聊天时禁不住哭了,也有的人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一个地方,坐在那里想象着未来的士兵生活。

到达卡卢加时,已是夜间了。新兵们在一个货车站台下了车。随后,传来了“集合!”“看齐!”的口令,然后士兵们列队向城市相反的方向前进。

有个人问上等兵:“我们开往哪里?”

这个上等兵和蔼地对新兵们说:“孩子们,永远不要向长官提出这类问题。当兵的应默默地执行长官的命令和口令。至于开到哪儿,这是长官才可以了解的事。”

走了3个小时,部队停下来休息了一小会儿。此时,年轻的新兵们都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了。

快天亮的时候,大家困得要命,刚一坐下,鼾声就此起彼伏地响起来了。

但是,队长很快就发出了口令:“集合!”于是新兵们又赶忙站起来集合,继续向前赶路,一小时后才到达军营。士兵们被带进了兵舍,按指定的床位,睡在什么也没有垫的铺板上。

兵舍的条件很差,风从墙缝和被打坏的窗口直往里钻。可是连这样的“通风”条件也没有起作用,兵营的“气味”还是很浓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