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三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21:40:29

点击下载

作者:龚江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学基础(第三版)

经济学基础(第三版)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经济学基础/龚江南主编. —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4全国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财经商贸系列ISBN 978-7-301-30302-3Ⅰ. ①经… Ⅱ. ①龚… Ⅲ. ①经济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Ⅳ. ①F0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33175号书  名 经济学基础(第三版)JINGJIXUE JICHU(DI-SAN BAN)著作责任者 龚江南 主编责任编辑 成淼标准书号 ISBN 978-7-301-30302-3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网  址 http://www.pup.cn电子信箱 zyjy@pup.cn电  话 邮购部 010-62752015 发行部 010-62750672 编辑部 010-62704142印 刷 者经 销 者 新华书店787毫米×1092毫米 16开本 11.75印张 286千字2011年8月第1版 2014年9月第2版2019年4月第3版 2019年4月第1次印刷(总第16次印刷)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信箱:fd@pup.pku.edu.cn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出版部联系,电话:010-62756370第三版前言

本教材自2011年出版以来,受到全国高职院校广大师生的好评和社会有关人士的肯定,先后印刷了15次。为了更好地满足各院校师生的教学需要,本次修订基本保留了第一、二版的主体框架和基本特点,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力求打造一本通俗、简明、生动、易于教学、引人入胜、受高职学生喜爱的经济学教材。

1. 在内容选择上体现“理论够用、简明通俗”的原则

紧扣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在兼顾经济学理论体系大体完整的前提下,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重构,全书完全避开高等数学,突破了经济学教材内容全、数学公式多、学习难度大的传统模式,大幅度降低了教材难度。在内容叙述上避免枯燥、晦涩难懂的理论推导,尽量借助学生熟知的故事和案例来阐述概念、诠释经济学原理,使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2. 在模块设计上体现“易于掌握、便于应用”的原则

本教材设计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案例导入、扩展阅读、课堂讨论、要点回顾、学以致用、知识链接”等七个模块,体例新颖,层次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内容编排上体现“按需取舍、灵活组合”的原则

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时(32~72学时)的教学需要,教材注重模块化设计,既照应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又保持各章节的相对独立性,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特点及课时安排,按需取舍,灵活组合书中内容。

本次修订由龚江南担任主编,李瑛珊、肖俊哲担任副主编,各章分工如下:龚江南(第一、四、六、七、九章),李瑛珊(第二、三章),肖俊哲(第五、八、十章)。最后由龚江南负责定稿。

本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借鉴了大量教材及文献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乃至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作者联系方式:592517138@qq.com。编者2019年3月第一章 经济学是什么【知识目标】

● 了解资源稀缺性与选择的含义

● 了解经济活动中的四要素

● 理解经济学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含义

● 掌握经济学的概念【技能目标】

● 能用稀缺性的原理分析现实中的简单经济问题案例导入选择与人生还是在上中学时,娜娜(娜娜是本书假设的一位初学经济学的女大学生)听过这样一个看似好笑却又意味深长的故事:有三个人(分别是美国人、法国人、以色列人)要在某国同一所监狱里服刑三年,监狱长表示他可以且只能满足每个人一个愿望。美国人爱抽雪茄,他直接要了六箱雪茄;法国人很浪漫,他请了一位美丽的女人陪伴他;以色列人善于经商,他申请了一部能与外界联系的手机。三年过后,第一个从监狱冲出来的是美国人,他手上抱着雪茄,嘴里叼着雪茄,向监狱长喊道:“请快点给我火,三年前我忘了要打火机。”第二个从监狱中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女孩,美丽的女人挺着大肚子,手里牵着一个男孩,肚子中还怀着一个宝宝。最后从监狱中出来的是以色列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激动地说:“三年来,我每天与客户联系,原来的生意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有了巨幅增长。为了感谢你,我也要满足你一个愿望——能用钱买得到的愿望。”同样的监狱,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为什么三个人三年后的结果差距如此之大?思考:(1)人的一生离不开选择,我们随时随地都面临着选择。选择得对与错、当与否、优与劣,将直接影响到人生的成败与幸福。比如:在高中毕业时,你是选择读大学,还是选择直接工作?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面对众多的专业,你又如何选择?(2)每个企业经常需要选择,若你是某一公司老板,你是选择维持现状还是扩大再生产?你是选择只生产并做强现有产品,还是多元化发展?(3)每个国家也会面临选择,比如,应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笔记:提示:

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的一门科学,经济学将帮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第一节 经济学的含义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为经济问题所困扰,生存与发展始终是各个社会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危机、能源短缺、贫富悬殊、生态恶化等都是经济问题的直接或间接表现。通过各种表面现象我们发现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的稀缺性。一方面,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太少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这些有限的资源还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人类的无限欲望,便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难题。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难题而产生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经济学的含义。一、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用产品和劳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需求来自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这“六欲”就是欲望或者需要。人的欲望多种多样,并且是无限的。当一种较低层次的欲望得到解决、满足时,就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欲望,永无止境。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

经济学家认为,正是欲望的无限性,才构成了人类不断追求与探索的原动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扩展阅读 1-1需要(欲望)的五个层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欲望)分为以下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包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要,也就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欲望)。(2)安全的需要。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等。它主要是对现在和未来生活安全感的需要,实际上是生理需要的延伸。(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情感、爱与归属感等。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总要有一种归属感,希望在自己的群体里有一席之地,希望与别人建立起友情,能够得到理解和爱。这种欲望产生于人的社会性。(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来自别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这是人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自我发展、自我理想的实现等。这种需要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完善自我的追求,以及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愿望。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欲望。马斯洛认为,人的这五个层次需要是按从低到高的层次组织起来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时,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一个人生理上的迫切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去寻求安全保障;也只有在基本的安全需要获得满足之后,爱与归属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以此类推。课堂讨论(一)资料[1]十不足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嫌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这是明代朱载堉的散曲《十不足》,它把一些人的“不知足”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二)讨论

1. 你对自己或家庭的现状满足吗?

2. 你认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对自己的现状满足吗?

3. 若每一个人真的都对自己的现状满足了,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新情况?笔记:二、资源是稀缺的

一方面,人类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于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又是有限的。这两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从而引出了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稀缺性。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满足是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品来实现的,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由取用物品与经济物品。

自由取用物品是指自然界中原来就存在的物品,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随意得到,如空气、阳光等。这类物品的基本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面对人类无限的欲望,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自由取用物品将越来越少,如在几百年前,全世界可以说水资源是自由取用物品,但在今天的许多地方,水已经变成最宝贵的稀缺资源之一。扩展阅读 1-2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地球上的水,尽管总量极其丰富,但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淡水却少得可怜。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能够被人类真正利用的仅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其中26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下。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面临缺水。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极有限的淡水,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人类的活动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造成大面积水质污染。淡水资源的稀缺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严重缺水国家。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评价标准中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思考:

上述案例说明了人类正面临淡水资源稀缺的严峻状态,你还知道哪些资源也是稀缺的?笔记:

自由取用物品由于可以自由取用,它给人类带来的满足感是十分有限的,人类的各种欲望主要依赖经济物品来满足。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即必须投入生产要素才能生产出来的物品,如衣服、食品、房屋、汽车、手机、图书等。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1)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是一国的自然禀赋,不仅仅是土地,还包括自然界中的矿藏、森林、河山、能源、原料等。(2)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劳务,它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3)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金,包括无形的人力资本和有形的物质资本。前者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身体、文化、技术状态;后者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设备,如机器、厂房、工具、仓库等。(4)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即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由于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生产要素总是有限的,因此,用于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的数量必然是有限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从历史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和一切社会阶段,无论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现实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世界各地,无论是贫穷的非洲,还是富裕的欧美;从个人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当中,无论是近年来持续涌入欧洲的那些难民,还是富可敌国的美国的比尔·盖茨以及中国的李嘉诚、马云等都会面临这一矛盾。扩展阅读 1-3矿藏、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与时间等资源都是稀缺的(1)矿藏是稀缺的。例如,石油、金、银、铜、宝石、玉石等资源都是稀缺的。(2)土地是稀缺的。近年来,我国的房价一直呈现着持续上涨、居高不下的态势,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许多大城市的房价都较高,其原因不是房子本身造价高,而是土地价格高。(3)劳动力是稀缺的。虽然中国有近14亿人,就业人员超过7.76亿人,可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不多,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更少。(4)资本是稀缺的。干什么都需要钱,没钱简直寸步难行。如果你大学毕业想自己创业开公司,可是没本钱,又找不到投资者,你或许会感叹,资本是稀缺的。(5)企业家是稀缺的。企业家是当今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合格企业家不多,所以,一些优秀的企业家的年薪可以高达千万甚至上亿元人民币。(6)时间是稀缺的。人生有许多美好的事都值得我们去尝试,但总觉得时间不够,不但每天只有24小时,多数人一生也长不过百年。如果时间真的不稀缺,那我们还需要担心什么呢?一切都慢慢来吧。三、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的途径课堂讨论

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一矛盾,应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当你的消费欲望超出了你的收入,你是如何解决的?笔记:

1. 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的途径——选择

如何解决人类欲望无穷与资源稀缺这一矛盾?主要有以下两种办法:

其一,减少或压抑自己的欲望。这样的办法,虽然能缓解资源的稀缺性,但不利于提升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悖人性。

其二,不是压抑人的欲望,而是发展生产,缓解资源的稀缺性。这也是现代社会普遍认可的办法。

但是无论人类再怎么努力发展生产,所能提供的资源总是比人们的欲望要少,只能满足人类的一部分欲望,不可能满足人类的所有欲望。此时,人类就需要有一定的准则来研究“先满足哪些欲望,后满足哪些欲望”或“只满足哪些欲望,不满足哪些欲望”,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每个人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问题。

例如:大学几年的时间是有限的,用多少时间学习,用多少时间进行娱乐、体育活动等,需要“选择”;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应去工作还是继续读书,需要“选择”。我们个人的收入总是有限的,多少钱用来消费,多少钱留作储蓄,需要“选择”。一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总是有限的,如何安排财政支出,建设经费多少,教育经费多少,社会福利多少,也需要“选择”。只有合理地做出选择,人们的欲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面对稀缺的资源如何做出选择的科学。经济学中的“选择”是指如何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去生产各种产品和如何提供服务,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各种欲望。

2. 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中面临的选择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指决定生产哪些产品,产量多少。由于资源稀缺,人们在使用资源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多用一些,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资源就会少一些。人们必须做出选择:用多少资源生产某一产品,用多少资源生产其他产品。(2)如何生产。

如何生产,主要是指选择何种生产方式的问题,包括用怎样的生产资源,采用何种技术、工艺、手段来生产。一般来说,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可以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劳动密集型方式、资本密集型方式和技术密集型方式)进行生产。

例如,家具可以用劳动密集型的手工来生产,也可以用资本密集型的机器来生产,最先进的机器还可以用技术密集型的电脑来操控。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劳动生产效率。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是什么因素决定要采用这一种方法而不采用其他方法?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才能提高经济效益。(3)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简单地说是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具体来说是收入和财富的分配问题。由于资源有限,因此不可能使全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欲望同时获得满足。很显然:收入高的人,可以消费更多、更好的产品;收入低的人相对消费更少、更差的产品。因此,应根据什么原则将有限的产品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上述经济学要解决的三个问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本经济问题,也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所谓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分配到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以生产出能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产品。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给出经济学一个简单的定义:经济学是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即研究人类在面对资源稀缺性和人类欲望无限时就“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做出选择的科学。扩展阅读 1-4资源利用问题资源利用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在现实中,人类社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所以,经济学家不仅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还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资源利用涉及以下三个问题:(1)为什么稀缺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2)一国经济水平和产量为什么会发生波动?如何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3)为何一国会发生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应采用什么经济政策加以解决?

由以上可以看出,稀缺性不仅引出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出了资源利用问题。正因为如此,许多经济学家又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第二节 经济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一、经济活动的四要素

经济活动是一种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开展的活动,需要四个要素,即厂商、消费者、市场和政府。

1. 厂商

厂商也称企业,它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所有的生产者,无论其生产什么,我们都称之为厂商。在经济学中,生产物质产品的是厂商;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的也是厂商,如影剧院、旅行社、医院、出租车公司等;为大家提供资本的,如银行也是厂商。只要是能独立做出决策并进行生产的组织都是厂商。

2. 消费者

经济活动的另一个主体是消费者,即有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收入、时间)的个人或集团。他们也是独立做出消费选择的。当然所谓“消费”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花钱买东西,也可以花钱买服务,还可以花钱娱乐或者读书深造。

3. 市场

消费者需要购买消费品,厂商也需要找到能购买其产品的人,但让所有的消费者直接找厂商购买是不现实的,因此,市场作为交易的场所就应运而生。传统的市场是指固定的买卖场所,一个农贸集市就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到了现代,市场的概念已变得十分宽泛,它包括了所有进行交易的场所,如农贸市场、房地产市场、百货超市、技术市场、信息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而交易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大量地运用银行转账、支付宝、微信等支付系统。市场已演变成了庞大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构成也是十分复杂的。从时序上看,市场体系有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从空间上看,有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和世界市场;从交易对象上看,有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在产品市场中,人们买卖产品和服务;在生产要素市场中,人们买卖劳动、土地、资本。从竞争与垄断的程度来看,又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

4. 政府

虽然市场为厂商和消费者的相互交易提供了平台,但市场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经济学中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并不能解决我们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基础教育不足等。此时,便需要政府的介入,需要政府从全局出发,对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限制和惩罚,通过税收以及各种福利措施,调节富人和穷人的收入差距,提供基础教育,等等。二、经济人假定

经济人假定,又称理性人假定,其含义是每个人(不但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厂商)都是在给定约束的条件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因为资源稀缺,所以人是受资源稀缺约束的,如收入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等。人们只能在这些约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经济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他在其1776年出版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里指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与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2]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对亚当·斯密提出的这一思想,后人归纳为“经济人假定”,其含义有二:一方面人是理性的,另一方面人也是自私的。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经济人都是自利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那种机会。“经济人”假定人自私,绝非倡导人们自私。恰恰相反,它是提醒决策者,若要惩恶扬善,就必须注意人性自私的弱点。民间有句俗语:“先小人后君子。”意思是说,为了事后不伤和气,事前不妨把人往坏处看,如朋友做买卖,明知都是君子,可签合同时,双方还得把违约责任写上。“经济人”假定也是如此,对事不对人,不管张三、李四是否自私,但要做经济分析,就得假定人是自私的。课堂讨论

一个社会为什么要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笔记:三、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是指家庭或厂商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决定购买什么、购买多少、何时购买,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家庭或厂商能够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地掌握供求关系的变化,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看不见的手”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十七八世纪是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初期阶段,生产规模还相对狭小,经济自由竞争还受到各种限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经济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解决一切。

亚当·斯密主张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让经济自由发展,让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每个人都会自动按照市场机制,根据自己的利益去做事,这样经济就会发展。四、看得见的手“看得见的手”一般是指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或管理,也称“有形之手”,是“看不见的手”的对称提法。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如果仅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就会导致市场失灵,如出现垄断、信息不对称、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发展失衡、社会动荡等问题。

当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就不可避免。政府干预的手段是:通过经济手段,指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通过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直接、迅速地调整和管理经济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补救“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失效。

如果政府的作用发挥不当,不遵循市场的规律,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全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第三节 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经济学的内容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另一类是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这里所说的单个经济单位是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个人、家庭与企业。其中,个人、家庭又称为居民户,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企业是经济中的生产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微观经济学中,假设家庭与企业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家庭要实现满足程度(效用)最大化,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理论。即研究某种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的。(2)消费者行为理论。即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3)生产理论,即生产者行为理论。即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部分包括:生产要素投入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生产理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如何决策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4)分配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如何决定,以及如何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5)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该理论主要研究市场失灵产生的原因及政府解决的方法。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宏观经济学中,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而不是单个消费者或单个生产者。宏观经济学从整体上分析经济问题,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等。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总量的衡量理论。衡量宏观经济总量最核心的指标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学要研究GDP的变动及其规律。(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宏观经济学要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3)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这一理论要分析一国经济波动的原因、经济增长的源泉等问题。(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宏观经济政策要说明国家为什么必须干预经济,以及应该如何干预经济。扩展阅读 1-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是不同的,是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但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首先,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经济学要研究如何用稀缺的资源去满足人类的无限欲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考虑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两者相互补充,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整个国民经济是由单独的、个别的经济单位组成的,个别的经济单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微观经济学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第四节 为何要学习经济学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满眼尽是财经新闻、股票行情。如果不懂一点经济学,不知道需求、供给、GDP、CPI、股票指数、汇率、税收等,你就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事外,简直是寸步难行。作为大学生,大部分人将会到各类企业从事各类工作,不论你在哪个岗位工作,如果懂一点经济学,就能为你的事业发展助一臂之力。一、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人的一生中,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例如:

在高中毕业时,你既可以读职业学院,也可以上独立学院本科,还可以找一份工作,你需要决定是上学还是工作。如果上大学,那么需要决定选报哪所学校,选择哪个专业。

当你大学毕业时,你需要选择:是继续读书,还是去工作?去公司打工,还是自主创业?

若你选择自主创业,你需要决定:你的公司生产什么产品?卖什么价格?在什么媒体上做广告?招收什么样的员工?选择谁当你的合伙人?

在工作之后,你要决定如何支配有限的收入:多少用于现在的消费?多少用于储蓄?你是把有限的钱存入银行,还是用于投资理财?

…………

为什么要进行上述问题的决策?因为你的资源是有限的——你的时间有限,资金也有限。如果你参加工作,可能就没有时间上大学;如果你把钱用于买房子,可能就没有钱再买汽车。所以,你必须在需求之间合理分配你有限的资源。

经济学是有关个人选择的科学,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做出更好的决策。二、学习经济学有助于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为何会出现金融危机?出现金融危机后,为什么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普遍受到影响?

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为何有了工作,还会有失业的可能?

为何同一个人,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或不同单位工作,其收入差距悬殊?

为何一个手机号或车牌号可以卖到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

为何垄断行业的服务那么差,而收费却那么高?

为何一个流行歌手演出一晚上可以赚好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而一个在工厂打工的普通员工一个月只能赚到几千元?

为什么许多曾经很好的企业却在一夜之间倒闭?

大街上的路灯坏了,为何没有哪个居民自己主动去修理?

街上垃圾成堆,为何你不会主动去清扫?

…………

看到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你的生活状况不仅取决于你自己的决策,而且依赖于其他人的决策,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理解你周围的世界如何运行,自然有助于改进你的决策。学了经济学,你就可以明白经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三、学习经济学有助于理解政府政策的优与劣

为何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了,社会治安却没有同步改善?

为何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了,城市变漂亮了,街道变宽阔了,环境却破坏了,空气污染了,河水变黑了?

…………

上述问题应由谁来解决?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许多同学可能会立刻想到政府。事实上,每个社会成员都离不开政府。如果没有政府,或许没有谁会为你提供诸如路灯、义务教育、环境保护、国防保障这样的公共产品;如果没有政府,就没有谁会为我们提供市场交易所需要的规则和秩序这样一类公共产品,也没有谁会保护我们的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

学习了经济学,你会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政府的职责范围又是什么。

无论你今后做什么,你不会后悔自己曾经学习过经济学。本章要点回顾学以致用

一、选择题

1.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最高层次的欲望是(  )。

A. 安全

B. 尊重

C. 自我实现

D. 归属和爱

2. 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  )。

A. 欲望的无限性

B. 欲望的相对有限性

C. 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D. 资源的绝对稀缺性

3. 稀缺性问题(  )。

A. 只存在于依靠市场机制的经济中

B. 只存在于依靠中央计划机制的经济中

C. 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D. 存在于所有经济中

4. 当资源有限而欲望无限时,人们必须(  )。

A. 做出选择

B. 节制欲望

C. 使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

D. 自给自足

5. 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  )。

A. 生产什么

B. 如何生产

C. 为谁生产

D. 如何消费

6. “经济人”假定最早由(  )提出。

A. 马克思

B. 凯恩斯

C. 亚当·斯密

D. 罗斯福

7. “看不见的手”通常指的是(  )。

A. 商品的价格

B. 财政政策

C. 中央银行的调控

D. 法律的约束

8.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  )。

A. 通货膨胀和失业

B. 一国的经济增长

C. 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D. 国际贸易

9.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  )。

A. 作为总体经济组成部分的个体的行为

B. 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如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C. 市场经济

D. 单个消费者和企业的相互作用

10. 以下哪项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

A. 经济周期

B. 经济增长

C. 通货膨胀

D. 消费者行为笔记:

二、简答题

1. 如何理解资源的稀缺性?

2.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选择”?

3. 经济学要解决哪三个基本问题?

4. 如何理解“经济人”假定?笔记:

三、案例分析题

第1题(一)资料

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创新强国加速迈进,与之相适应,中国的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李克强总理也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高职和本科是高等教育两种不同的类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中国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家、工程师,还要有脚踏实地将设计精确实现出来、将机器效能发挥到最大的能工巧匠。当前,高职毕业生已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整体就业率高于本科生,部分高职毕业生收入也高于本科毕业生。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也成为一种稀缺人才。(二)要求

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应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请结合所学专业,谈谈你准备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笔记:

第2题(一)资料

通过调查本校或外校学生获取有关资料。(二)要求

全班分成4~6个小组。

分组行动,每组调查至少20名学生。

调查问题:所调查的学生分别面临哪些稀缺性问题(如学习时间、生活费、专业选择等)?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稀缺性问题的?

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些稀缺性问题。

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意见,最后由教师点评。笔记:知识链接1-1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义是家计管理。在古汉语中,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一词,但有另一个近似的词,即“经世济民”。经,可以当经营讲;济,就是帮助、救助的意思。经世济民就是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的意思,这是中国古代贤士的立世准则。

1867年,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译成三个汉字:经济学。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和“经济学”,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日两国文化和人员的交往,从日本传到中国的。

一、经济学的产生

人类社会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哲学和社会科学,但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却很晚,它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最早的经济学说是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1615年,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发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表明经济理论已从研究家产管理扩展到国家财富。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金银形态的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的财富来自对外贸易,增加财富的唯一方法就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由此出发,它的基本政策主张是国家干预经济,即用国家的力量来增加出口、限制进口,通过多卖少买、贵卖贱买增加国家财富。这些观点,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重商主义仅限于对流通领域的研究,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只是早期阶段的经济学说。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亚当·斯密被尊称为经济学的鼻祖。

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被后人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他主张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让经济自由发展,让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每个人都会自动按照市场机制,根据自己的利益去做事,这样经济就会发展了。

在他的思想指引之下,英国的经济首先得到发展,然后是西欧,之后是美国。亚当·斯密的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150年之久,人们用他的经济思想来管理国家:政府不干预经济,让经济自由发展,政府只做个守夜人。直到今天经济学家们还在争论不休:政府究竟该不该干预经济?

二、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学产生之后,历经以下几个阶段:

1. 经济学的第一阶段: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核心的一点是强调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就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之后,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经济学批判和否定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研究和提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资产阶级确立政治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趋于激化,使古典经济学发生了危机。

2. 经济学的第二阶段:新古典经济学阶段

18世纪末,古典经济学宣告解体,形成了以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歇尔等为代表人物的新古典经济学阶段。其标志是马歇尔在1890年所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价格(价值)既取决于劳动等客观因素即供给,也取决于效用等主观因素即需求;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格。

新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经济增长。但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使新古典经济学陷入困境。

3. 经济学的第三阶段:现代经济学阶段

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自18世纪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一直坚信“看不见的手”的原则,主张采取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商品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但是,西方在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陷入了同样的困境。新古典经济学对于这一现象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书中,凯恩斯解释了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大萧条”的原因。他认为,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总是实现充分就业,相反,资本主义经济常常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他主张,要实现充分就业,资本主义国家就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有效刺激总需求。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帮助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困境,因此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从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是经济学的主流。但是,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滞涨”,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对此无法解释,也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从而使经济学又一次陷入困境。

面对这种局面,经济学的众多流派纷纷出现。这些流派大体可以分为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支持者主要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市场的作用是基本的,又承认市场有时候有缺陷,政府的干预也是必要的。这一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构建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新剑桥学派,其主要人物在剑桥大学,基本观点和新古典综合派大同小异,主要代表人物是琼·罗宾逊夫人,其代表作是《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反对者主要有货币主义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的领袖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自由主义的大师,强烈反对国家干预。

新奥地利学派以哈耶克等为代表,反对国家干预,提倡自由主义,支持市场自发势力,反对计划经济。哈耶克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1]选自《山坡羊·十不足》。

[2]亚当·斯密.国富论[M]. 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1.第二章 价格如何决定【知识目标】

● 理解需求和供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 掌握需求定理、供给定理

● 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 理解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

● 了解支持价格、限制价格的含义【技能目标】

● 根据影响需求和供给的不同因素,初步分析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 能用价格理论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问题案例导入娜娜的困惑一天,娜娜和男朋友一起逛街。由于天气炎热,娜娜很想喝水,于是两个人就到一家大型商店买水。在经过商店一楼时,娜娜不经意间看到了“钻石成就梦想”的广告语。广告写道:自古以来,钻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梦、一种理想和一种形象。钻石对某些人来讲代表权力、富贵、地位、成就,而对某些人来说却是爱情、永恒、纯洁和忠实、勇敢、坚贞的象征。娜娜看完了这则广告后,对钻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仔细看了看钻石的价格,发现像米粒大小的一小颗钻石竟然要几千元。娜娜不禁感叹:“好贵呀!不过结婚的时候,我也一定要买一颗。”娜娜的男朋友看了看说:“就是,这么贵,钻石除了做首饰也没有什么用,不着急买,等我们有钱了再买吧。现在,我们还是先买点水喝,要不然我的娜娜公主就要渴死了。钻石这么贵,却既不能吃也不能喝。而水这么有用,却只要2块钱一瓶。”娜娜认为男朋友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她还是感觉很困惑。根据常识,水对维持人的生命至关重要,人不吃饭尚可以生存一周,而完全不喝水,三四天就会死去。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水,价格却非常便宜。而钻石是非必需品,没有它,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有任何不便。与水相比,钻石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不可思议是,和它的实际用处相反,钻石的价格却非常昂贵,这是为什么呢?思考:(1)你是如何看待水和钻石的价格悖论的?(2)为什么看起来不值钱的含4个8的某广州车牌能卖出130多万元,而看起来很值钱的笔记本电脑最便宜的只需要2000多元?(3)你认为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笔记:提示:

如果你遇到一个问题,苦思冥想都不得其解,那就试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考虑一下吧。或许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离解决问题一定不会太远。西方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要你教鹦鹉学会说供给与需求,就可以把它培养成一名经济学家。”当然,事实没有这样简单,但这种说法却十分恰当地强调了需求与供给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深刻理解了需求与供给这两个概念,就能够更好地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在经济生活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第一节 需求一、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1. 需求

经济学中所讲的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简单地说,需求就是购买能力与购买欲望的统一。

在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应该注意“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含义。“愿意”就是有购买欲望,“能够”就是有购买能力。因此,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消费者必须要有购买欲望。如果消费者有购买能力但没有购买欲望,就不能成为需求。例如,2017年,中国有1.29亿人次到境外旅游,这些人完全有能力到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旅游,但因担心当地的安全局势而缺乏到这些国家旅游的欲望。没有欲望,就不能构成这些国家的有效旅游需求。(2)消费者还必须有一定的购买能力。要构成需求,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缺一不可。当我们走进大型超市时,好多东西我们都喜欢,可惜自己没有那么多钱。“没有那么多钱”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购买能力,也就形成不了有效需求。

在理解需求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 需求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需要。需要是指人的主观欲望,需要可以不受购买能力的限制,任凭自己天马行空地想象。

② 需求不同于需求量。需求量是在某一既定的价格时,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数量。而需求则是不同价格水平所对应的不同需求量的统称,指的是商品需求量变动与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

③ 需求分为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个人需求是指单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即对应该商品每一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数量。将某一商品每一种可能的价格下所有个人需求量加总求和,即得到与不同价格相对应的市场需求量。由此可见,个人需求是构成市场需求的基础,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需求的总和。扩展阅读 2-1不懂“需求”的英国商人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一批英国商人进入中国,他们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何况还要做衣服呢!当时中国有许多富人,他们完全具有购买英国洋布的能力。于是英国商人把大量的洋布送到中国,甚至还带来了吃饭的刀叉和娱乐的钢琴。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的习惯,不论富人还是穷人,更喜欢穿用自产的丝绸或土布做成的衣服,洋布根本卖不出去。思考:

英国商人为什么会失算?该案例对企业有何启示?笔记:

2. 影响需求的因素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二是除商品本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1)商品本身的价格。

一般来说,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商品价格升高,需求量降低;商品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

例如:当草莓价格为13元/千克时,需求量为100千克;当价格上涨到14元/千克时,需求量为90千克;当价格下降到12元/千克时,需求量为110千克。(2)消费者的收入。

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提高了,意味着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提高,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人们对某些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他一般会相应地减少对某些商品的需求。(3)相关商品的价格。

一种商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格,而且还取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这种相关商品分为以下两类:

其一是互补商品。这类商品要互相补充配套,才能正常使用。如镜架和镜片、汽车和汽油、乒乓球和乒乓球拍等。当一种商品的互补商品(如汽油)价格上升时,这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如汽车)就会下降,反之亦然。

其二是替代商品。这类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如面包和蛋糕、梨与苹果、猪肉与牛肉、火车与飞机等。当一种商品的替代商品(如苹果)价格上升时,这种商品(如梨)的需求数量就会上升,反之亦然。(4)消费者偏好。

人们的消费行为与他们的偏好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喜欢吃草莓的人对草莓的需求量自然大于不喜欢吃草莓的人。在医学研究发现多吃鱼对人类健康有好处后,消费者将会增加对鱼类的需求,这是因为这项发现改变了人们的偏好。(5)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消费者对自己的收入水平、对商品的价格水平的预期直接影响其消费欲望。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几个月会赚到更多的钱,就可能用当前的收入去多购买一些他喜欢的商品,则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对一个计划购房的人而言,如果他预期半年后房价一定会下跌,那么他可能会决定等几个月以后再买房子;如果他预期房价还要上涨,那么他可能现在就去购房。课堂讨论(一)资料表2-1 影响需求的因素(二)要求

请在表2-1中填入增加、减少或不变的符号。笔记:(三)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的市场上,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可以列成一张表格,这张表格就称为需求表。例如,在某地市场上:当草莓的价格为12元/千克时,需求量为110千克;当价格为13元/千克时,需求量为100千克;当价格为14元/千克时,需求量为90千克;当价格为15元/千克时,需求量为80千克;当价格为16元/千克时,需求量为70千克,等等。根据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编制成一张需求表(见表2-2)。该需求表可以表示出某种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在此价位上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表2-2 需求表

根据需求表2-2,我们可以画出草莓的需求曲线(如图2-1所示)。图2-1 需求曲线

在图2-1中,横轴OQ代表消费者对草莓的需求量,纵轴OP代表草莓的价格,D即为需求曲线。扩展阅读 2-2需求函数通过对影响需求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函数表示出来,这个函数就是需求函数。如果把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把需求量作为因变量,则需求函数可写为:Q=f(a,b,c,d,…)D式中:Q代表某种商品的需求量;a,b,c,d,…代表影响需求D量的因素。在影响商品需求量的众多因素中,商品的价格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通常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这样需求函数可表示为:Q=f(P)D式中:P表示价格,即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是其价格的函数。若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则需求函数可写为:Q=a-bPD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较低时意味着需求量较多。思考:

若将图2-1中的需求曲线写成Q=a-bP的形式,式中的a和b的值D如何确定?笔记:

提示:Q=230-10PD二、需求规律

从需求表和需求曲线中可以看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是呈反方向变动的,这种现象被称为需求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需求量随着商品自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自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在理解这个规律的时候要注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句话。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其他任何能够影响需求的因素(如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都保持不变。也就是说,需求规律是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商品自身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离开了“其他条件不变”这个前提,需求规律也将不复存在。例如,羽绒服在冬天的需求量比较大,而到了夏天后,即使羽绒服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可能还是会减少。课堂讨论

有没有不符合需求规律的商品呢?如果有,请举例。假设你经营的商品属于此类,那么当你涨价时,该商品的销售量会不会增加呢?笔记:扩展阅读 2-3需求规律的例外情况从需求规律我们知道:价格越低,商品的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但这一规律也有例外。需求规律的例外有以下三种情况。1. 吉芬商品吉芬商品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它一般是低档的生活必需品,是由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最早发现的。1845年爱尔兰发生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急剧上升,但其需求量不减反增。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通过调查,吉芬发现根源所在:爱尔兰在1845年发生的大饥荒使得大量的家庭陷入贫困,收入急剧减少。相比起土豆这种最便宜的低档品,人们已经没有能力购买其他价格更高的替代品了。因此,尽管土豆价格上涨,其需求反而增加。2. 炫耀性商品炫耀性商品是指某些价格昂贵、能够炫耀消费者地位和财富的商品,如名贵首饰、豪华汽车、高档手表、古董名画等。这类商品只有在高价时才能显示其消费者的社会地位,价格越高,其炫耀作用越大,需求量越大。降价后、大众化后,其炫耀作用减弱,需求量会下降。某些时候,人们购买一样商品,考虑的并不完全是它的实际用途,而是希望通过这件商品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方面,所以,有些商品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炫耀性商品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3. 投机性商品投机性商品是指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需求呈不规则变化,需求同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和投机的需要相关。例如,股票、债券、黄金、邮票等商品的需求,受人们心理预期影响较大,有时会出现低价时抛出,高价时买进的违反需求规律的例外情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