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穴位自疗锦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6:33:21

点击下载

作者:《养生》栏目组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见病穴位自疗锦囊

常见病穴位自疗锦囊试读:

穴位来养生,锦囊出妙计——马有度序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王启才教授已经投身于中医药科普事业。在本人担任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期间,他就出任副秘书长,积极从事科普创作,是我国中医药科普战线的一名“老兵”了。

光阴似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天各一方,很少谋面。近年来,在全国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医养生热潮中,我在重庆电视台做中医养生讲座,他在江苏卫视、山东卫视做穴位养生讲座。就这样,我们两个中医药科普的老战友又在电视媒体上欣喜重逢了。

启才教授在《穴位保健》讲座中,对博大精深的中医针灸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结合所讲内容举出实例加以佐证,又用一些妙趣横生的比喻予以说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科学实用、简单易学,在他的讲座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还注意到:他讲穴位保健,自始至终没用“腧穴”这个针灸学术语,都是用“穴位”二字来表达的。为了帮助普通老百姓取准穴位,他把日常生活中很不起眼的松紧带制作成“简易测穴尺”,让人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作为中医药科普战线的一名“老兵”,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像启才教授这样的正宗中医药专家积极行动起来,走进科普队伍,从事中医药科普创作,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让那些“伪专家”和“假大师”没有市场,让我国中医养生事业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在启才教授《常见病穴位自疗锦囊》一书即将付印之际,有感而发,以示祝贺!全国首席中医健康科普专家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重庆医科大学中医教授马有度2011年11月16日于重庆

两个“唯一”奖,针坛显奇才——张怀忠序

2011年8月,中国针灸学会年会在北京召开。我在针灸学会成果展览厅的醒目位置,看到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秘书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启才教授2006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的大幅照片,而且是全国针灸界唯一入选者。我从心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高兴!更不曾想到,在此次会议期间,竟意外地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启才教授。老友重逢,分外欣喜!畅叙友情,不亦乐乎!

我与启才教授结识于1997年秋,当时我们应日中特种针法研究会邀请,在上海为日方患者诊治疾病。同时,结合临床为日方的针灸学者讲座,传授针灸临床诊治经验。记得启才教授重点介绍了常见病诊疗中的几个特殊穴位的应用及针法,他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授课,深受日方学者们的欢迎和赞誉。也是通过他不同凡响的讲座和示教,我开始对他的聪颖才智有了较深的印象,钦佩之感油然而生。

我与启才教授在上海接触的那些天,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中医针灸学术的继承和发展创新。启才教授根据自己从医、从教几十年的感受,对当前针灸学术存在的诸多弊端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这使我更深切地感到,他善于思考,且才思敏捷、勤奋好学,又勇于创新,堪称当今我国针灸界的后起之秀和难得的人才。我欣赏其学识,仰慕其才华,赞誉其精神,钦佩其勇气。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感叹:“启才者,奇才也!”

多年来,启才教授除了任教于国内名牌中医药大学之外,还先后到许多国家和港台地区讲学,宣讲中医针灸医学新思维。在国内电视屏幕上,也时而可见他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座节目。在其四十多年的从医、从教生涯中,他孜孜不倦、勤于笔耕,撰写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200篇,主编和参编著作近60部,其中对促进中医、针灸学术发展参考价值较高的有《王启才新针灸学》《针灸解惑》《当代针灸医学新论》《针灸医学宝典》《启才针灸治疗心悟》《二级经络学》等,实属前无古人的创新性专著。此外,还有其他在经络、腧穴、针灸特定穴应用和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佳作,也已被国内外同行专家们认同和赞誉。

启才教授在科普领域也颇有建树,中医药科普作品有《针推妙法》《水果疗法》《中医体表疗法》《老年人健脑益智》《延年益寿巧按摩》《针灸健身常识速览》《认识肥胖科学减肥》《图解中老年穴位保健》和《图解儿童穴位保健》《不上火的吃法》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中,《针灸健身常识速览》2009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建国六十周年优秀中医药科普图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防病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养生保健。伴随着人们对西药毒副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药源性病症的不断增多,针灸疗法和穴位保健自然就成为非药物疗法中深受民众欢迎的首选之法。

启才教授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就,早在二十年前就曾经担任过我国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秘书长,2003年率先在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针灸科普学术委员会。先后发表中医药科普文章300余篇的他,从高校退休之后“退而不休”,根据全民对中医养生保健的需要,先后在南京华夏老年大学和金陵老年大学讲授《中医养生》课程。2010年初又分别在江苏电视台、山东卫视《养生》栏目向广大百姓传播穴位养生保健知识,在南京的很多社区和居民小区,江苏无锡、常州、靖江、淮安、连云港,还有北京、山东、湖北、浙江、陕西、黑龙江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为人民群众公益讲座的足迹。正是由于他的科普成就及他的奉献精神,2010年启才教授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科普讲座“金话筒”奖——同样又是全国针灸界唯一的获奖者。两个“唯一”奖,针坛显奇才!像启才教授这样的科普老将、针坛楷模,获此殊荣,实乃当之无愧!

在北京会议上,得知启才教授在山东卫视《养生》栏目所作的“常见病症穴位保健”即将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名为《常见病穴位自疗锦囊》。他诚恳邀请我为之作序,无论从同道、朋友的个人感情,还是对中医针灸科普事业的责任,我都觉得义不容辞,故乐而为之。辽宁省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丹东市针灸学会原会长张怀忠2011年11月16日于丹东

第一章 正确取穴,方法是关键

穴位保健,取穴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作用效果。为了能尽量将穴位取准,首先要学习和掌握的就是常用的定位取穴方法。

常用的定位取穴方法有以下几种。

体表标志取穴法

根据人体表面的一些自然标志来取穴。固定的标志有五官、眉毛、发际、乳头、肚脐、指(趾)甲,以及骨性标志等。如鼻旁5分取迎香,两眉头连线中点取印堂,两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

需要采取某种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活动标志有皮肤的皱折、肌肉的隆起或凹陷、肌腱的显露,以及某些关节凹陷等。如咬牙时,下颌角咬肌隆起处取颊车;弯曲肘关节,肘横纹头取曲池;上臂平举抬肩,肩峰前下凹陷中取肩髃;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方纹头取后溪;弯曲膝关节取足三里、阳陵泉等等。

简便取穴法

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取穴。如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交点取百会穴;拇指向示指并拢,虎口处肌肉隆起最高点取合谷穴;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示指尖所抵达处取列缺穴;屈膝,掌心盖住膝关节髌骨,手指垂直向下(示指紧靠在小腿胫骨前嵴外缘),中指尖所达之处取足三里等等。

手指测量法

以手指的长短、宽窄为依据定穴,因为此法只限于自身使用,故又称“手指同身寸法”。也就是每个人的手指只能测量自己身上的穴位,不能用在其他人身上。如果高矮胖瘦和手指长短粗细差不多的人可以互用,否则,就得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

其中,以拇指指节的宽度为1寸;示指、中指二指并拢后第2指节的宽度为1.5寸;示指上两节的长度,或拇指端到1、2掌骨指蹼连接处为2寸;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古代简称“一夫法”)。(图1-1)

这样一来,我们取穴的标准1寸、1.5寸、2寸、3寸都有了。如果哪个穴位是2.5寸,就1.5寸再加1寸;如果是4寸,我们就来个“一夫法”加1寸;如果是5寸,我们就来个“一夫法”加2寸;要是6寸呢?我们来2个“一夫法”不就可以了吗。图1-1 手指同身寸法

·王教授提醒·很多人(包括不少医生)习惯将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的宽度视为2寸来定穴,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很明显,因为四指并拢(一夫法)是3寸,如果示指、中指、无名指这三根较粗的指头并拢才2寸的话,那么,细细的一根小指头的宽度怎么可能有1寸呢?其实呢,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的宽度约等于4个小指的宽度,接近2.5寸了。

骨度分寸法

将正常成年人身体各部位按一定的尺寸折量,规定为一定的尺寸。如头部前后发际之间为12寸,肚脐正中至胸剑结合部为8寸,小腿外膝眼至外踝尖高点为16寸。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一律如此。(表1-1、图1-2)图1-2 全身骨度分寸

为了便于初学者运用骨度分寸法准确地取穴,我们不妨用一根弹性很好的、长20厘米(以上)、宽约1厘米的新松紧带,自制一个“简易测穴尺”:上面按每1厘米划1个小格,总共划20个格子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人体的骨度分寸,最长的是19寸,有20个格子足够了)。这样,就可以根据某个穴位的实际分寸,利用松紧带测穴尺可长可短的伸缩性,比较准确地测定这个穴位的具体位置。

比如治疗胸痛、胸闷、心绞痛的郄门穴在掌面腕横纹中点上5寸,而腕横纹到肘横纹是12寸,你就可以一手将松紧带上的“0”固定在掌面腕横纹中点处,另一手找到“12厘米”处,拉直,置于肘横纹处,然后找到“5厘米”所在的地方,此处就是郄门穴;同样,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及强身保健要穴足三里位于外膝眼直下3寸、距小腿胫骨前嵴外缘一中指宽,外膝眼至踝关节为16寸,你就可以一手将松紧带上的“0”固定在外膝眼正中央,另一手找到“16厘米”处,拉直,置于踝关节横纹处,然后找到“3”厘米所在的地方,再向胫骨前嵴外缘一中指宽的地方就是足三里穴;人体化痰降脂第一要穴丰隆位于足外踝高点上8寸、距小腿胫骨前嵴外缘两中指宽,外膝眼至外踝高点同样是16寸,你同样可以一手将松紧带上的“0”固定在外膝眼正中央,另一手找到“16厘米”处,拉直,置于足外踝高点处,然后找到“8厘米”所在的地方,距胫骨前嵴外缘两中指宽的地方就是丰隆穴,因为是8寸,所以也可以直接在外膝眼与足外踝连线(16寸)的中点取穴。

第二章 教您几招穴位保健手法

从家庭保健的实用性、安全性出发,普通百姓主要需学会和掌握指压、按摩、艾灸、拔罐、皮肤针叩刺、耳穴按压等简易疗法的操作技能。

指压、按摩疗法

指压、按摩疗法又称“点穴疗法”,是以手指代替针具点按穴位或压痛点,用以强身保健或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的针灸书籍中,有一种“指针疗法”,就是用手指代替针来对穴位进行刺激。用手指点压、按摩刺激穴位,同用针刺疗法的疗效是差不多的,只是针刺的刺激性要更大些。

指压、按摩除了有强身保健作用之外,还可以用于中暑、休克、癔症、昏厥、小儿脑瘫、中风偏瘫、头痛、失眠、胃痛、腹痛、腹泻、遗尿、尿失禁、尿潴留、牙痛、咽喉痛、颈肩腰腿等全身大小关节疼痛等病症的治疗。

最简单、最主要的操作手法有按揉、点压、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等。这些手法对每处穴位的作用时间一般少则2~3分钟,多则5~6分钟。(一)按揉法

可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对准穴位,适当用力按压,同时有节律地揉动,使之产生酸、麻、胀等感觉。按揉的时间及用力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而定。适宜于全身各部。(二)点压法

可用拇指或中指指端对准穴位,适当用力点压,使之产生酸、麻、胀等感觉,点压的时间及用力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而定。适宜于全身各部。(三)掐按法

用拇指指甲对准穴位,用力掐按,使之产生胀、疼痛等较重的感觉。主要用于掐人中、掐鼻尖、掐耳穴、掐手足末端。掐压的时间及用力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而定。(四)拿捏法

用拇指与中指、示指对捏穴位,可伴随一定的揉动或提拉,使之产生酸、麻、胀等感觉,拿捏的时间及用力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而定。一般情况下,用于拿项后风池穴(图2-1)、拿捏肩部、小儿捏脊、对捏穴位(如对捏内关、外关)等。图2-1 拿风池穴(五)搓擦法

用手掌对着某一部位或穴位来回搓揉、擦抹,使局部发热。适合于全身各部位,例如面部指抹除皱、胸部擦膻中、腹部摩腹、背腰部直擦脊椎两侧、搓脚心涌泉等等。(六)叩击法

分单指叩击法和多指叩击法两种,单指叩击法是将一手中指自然弯曲,用指端对准穴位快速点击;多指叩击法是将一只手或双手五指自然弯曲成爪状,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不停叩击。一般用于叩击头部,每穴每次叩击100~200次为宜。(七)捶打法

单手或双手握拳,小指侧第5指掌关节对准穴位或一定部位适当用力捶打,使局部产生热、胀、振动等感觉。捶打的时间及用力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而定。主要适宜于四肢和头部。

·王教授提醒·注意事项:指压、按摩对急性传染病患者无效;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皮肤有溃疡、疖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肿瘤的局部禁用;严重心、脑、肺疾病,老年性骨质疏松需慎用;过饮、过跑或过劳,不宜马上使用。

灸法

灸法就是用易燃的物品为原料,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烤或烧灼,给人以温热性刺激,即借火力的作用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用的材料主要是中药艾叶。

为了治疗的方便,临床上常将艾叶加工成柔软的艾绒(图2-2)。而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临床上又常将艾绒做成艾条(图2-3)。艾绒适用于直接灸与隔物灸。图2-2 艾绒艾条适用于固定灸、雀啄灸和回旋灸。图2-3 艾条

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有哪些呢?艾灸的功能作用和临床适应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等作用。适宜于阳气不足的阴寒之证、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例如伤风感冒、各种关节痛、寒性哮喘、疝气,以及气血虚弱引起的眩晕、贫血、乳少、闭经、小儿消化不良;脾胃虚寒、中气下陷、肾阳不足引起的胃痛、腹痛、久泄、久痢、遗尿、功能性子宫出血、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遗精、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及寒厥脱证等。(一)艾灸法

艾灸法常分为艾条灸、艾炷灸、艾熏灸和温灸器灸4种。

1.艾条灸

艾条灸分固定灸、雀啄灸、回旋灸3种。(1)固定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1~2厘米)进行熏烤(图2-5),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施灸3~5分钟,至皮肤发红为度。艾灸位置固定,不移动。图2-4 固定灸(2)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一定的部位(距离不固定),像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施灸(图2-5)。一般5分钟左右,也至皮肤发红为止。艾灸一上一下地移动,热感比其他艾条灸法强烈。图2-5 雀啄灸(3)旋转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一定的部位(距0.5寸左右),不停地作回旋转动施灸(图2-6)。一般5分钟左右,适合病变范围较大的部位。艾灸做画圈运动,施灸范围较大。艾灸一上一下地移动,热感比其他艾条灸法强烈。图2-6 旋转灸

·王教授提醒·对于儿童和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家属可将示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灸者的手指对热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施灸过度引起局部烫伤。还有一点,小儿一般不能准确表达刺激强度的大小,大人要帮助他们观察。在施行艾灸的过程中,有的大小朋友本来已经感觉到烤烫了,但还会咬紧牙关强忍着说“不烫”,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原来人家是要“学习解放军叔叔的坚强和勇敢精神”呢!这时候大人要将自己的示指和中指分放在被灸穴位的两旁,借以感知艾灸热力的强弱,防止烫伤幼儿皮肤。当感觉有点烫了,就可以把艾火拿开2~3秒钟,然后再继续施灸;或者改为雀啄灸,犹如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施灸;也可以对准穴位旋转施灸,连续灸2~3分钟。年龄再小一点的,也可以只灸1分钟左右。

2.艾炷灸

艾炷是将艾绒制成类似削好的铅笔头那样的圆锥体。艾炷的灸量单位是“壮”,即以青壮年人为标准而制定的对某病、某穴的艾灸数量,燃烧1个艾炷,即称为“1壮”。灸量的多少应因人、因病、因施灸部位不同而异,一般可灸3~5壮。(图2-7)现在灸炷根据需要被制成各种形状,还有底部有胶的自贴式艾炷,用起来更方便。图2-7 各种艾炷

艾炷的制法是: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指、示指、中指这三指撮捏成圆锥形小体,要求撮捏紧实,耐燃而不易散裂。其大小须因人(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因病(病性、轻重)、因施灸部位的不同而异。小者如米粒或麦粒(谓之“麦粒灸”),中等如黄豆或梧桐子,大者如蚕豆或枣核大小。绝不是像有的“专家”在电视讲座中所说的那样是一根艾条的1/4或1/5长度,这可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再大的艾炷、再大的“壮”,也绝对不应该是一根艾条的1/4或1/5长度。那样的话,按古典医籍中一个穴一次可灸300壮、500壮,非把人烤煳、烧焦不可!这可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呀!

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选定施灸部位的皮肤上点燃施灸,当燃剩1/3左右,病人开始感到热烫时,即用镊子将剩余艾绒压灭或去掉,另换艾炷再灸,至局部皮肤红晕充血为度(图2-8)。因其灸后不化脓,也不留疤痕(又称“无瘢痕灸”),故易于为病人所接受。不要等艾炷全部燃烧完,否则会灼伤皮肤。图2-8 艾炷直接灸

直接灸还有一种做法,那就是让艾炷一直燃完之后换炷再灸2~3壮。这种人为地、有意识地造成施灸局部组织烧伤的灸法力量较强,作用持久,可以治疗一些顽固性病症,为古人所常用。因灸后会起水泡、化脓(称为“灸疮”),最后还会留下疤痕(又称“瘢痕灸”),故不大为现代人所接受。万一必须用,事先也一定要征得本人的同意,并认真处理水泡(小水泡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大水泡用消毒针具或牙签刺破排水,外加干净纱布或创可贴同衣服隔离),保护灸疮(每日用淡盐水清洗疮口,直至结痂)。(2)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肤上,而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用其他物品隔开施灸。其名称由间隔物的不同而异,家庭保健多用“隔姜灸”。

隔姜灸如何操作呢?隔姜灸就是把一块生姜切成2~3毫米厚薄的圆形小片,用针或牙签刺穿无数小孔,置于穴上;再将艾绒捏成花生米大小的圆锥体,置于生姜片上点燃施灸(图2-9)。当患者感觉灼痛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夹起,离开皮肤数秒钟,然后放下继续灸。一炷燃尽,则换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止。隔姜灸用于比较敏感的部位时,姜片可以厚一点;而治疗急性或疼痛性病证时,姜片可以薄一点。姜最好选用较鲜的老姜,现切现用。图2-9 隔姜灸

3.艾熏灸

将适量艾叶(或艾绒)放入容器内煎煮,然后盛于盆中,趁热用蒸气熏灸病痛患部;也可以将艾绒放入器皿中点燃,以艾烟熏灸。

4.温灸器灸

温灸器的种类很多,一般都是用金属制作的圆筒灸具或木制灸盒(图2-10),底部有专门放置艾绒或艾条的钢丝网罩。使用时先把外壳的盖子打开,剪一段艾条(3厘米长左右)放在里面,点燃以后将盖子合上,即可固定在穴位上施灸或来回熨烫,用起来非常方便。它有四大优点:(1)施灸过程中可以将艾灸器用松紧带固定在穴位上,不必用手拿着——方便、省力,还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到处走动,甚至上街乘车、购物都不受影响。(2)燃烧的艾绒位于半密封空间——烟尘比较少,减少污染,净化环境。(3)可以随着热度的高低进行调节,温度高了就把通风口减小一点(或把旋钮往上旋),温度低了,再把通风口打开一些(或把旋钮往下旋)——灵活随意。(4)艾绒处于不充分燃烧的状态——节省艾条(一段1寸左右长短的艾条,直接在空气中燃烧大约是5分钟的话,而在艾灸器中可以燃烧半小时以上)。艾灸盒可以解放我们的双手,而且后背等不能施灸的部位也能自己操作了。图2-10 艾灸盒

·王教授提醒·上述各种灸法该如何把握操作程序呢?一般施灸次序应是先灸上部、腰背部,后灸下部、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如此从阳引阴,可防止气血因灸火引导上行而致的面热眩晕、目赤、咽干口燥等不良反应,而无亢盛之弊。(二)非艾灸法

非艾灸法就是不以艾叶为原材料而用其他易燃物品为材料的施灸方法,比如棉花灸、火柴灸、香烟灸、线香灸、灯火灸、发泡灸等等。棉花灸、火柴灸、香烟灸、线香灸除了选用材料与艾灸法不同之外,其操作方法完全相同,这里就不重复说明了。只详细介绍一下灯火灸和发泡灸法。

1.灯火灸

灯火灸又称“灯草灸”、“油捻灸”、“爆灯火”、“十三元宵火”,施灸用的材料是“纸捻”或中药“灯芯草”,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具体方法是:取10~17厘米长的纸捻或灯芯草1根,用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3~5厘米,点燃后(吹熄)快速点灼施灸部位的皮肤(图2-11),听到“叭”的响声,即快速移开。如无响声出现,可重复1次。做灯火灸时应该注意安全,每个穴位一般只灸一次。图2-11 灯火灸

2.发泡灸

发泡灸又称为“天灸”、“自灸”、“穴位敷贴”,是将某些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在患处或穴位上,使局部充血、潮红或起水泡,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所用药物大多是单味中草药,也可以用复方。常用的有葱白、生姜、蒜泥、辣椒、胡椒、斑蝥、毛茛、小茴香、白芥子、天南星等等。鲜品直接捣烂如泥,干品则研为细末,以醋、蜂蜜或生姜汁等调成糊状,贴敷于患部或穴位上,外以油纸或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图2-12)使用发泡灸的时间长短,与药物刺激性及个人皮肤敏感度有很大关系。图2-12 发泡灸

针灸临床观察发现:先把姜汁加热约50℃,然后伴药粉,再加少许冰片(按与药物1:30的比例)和适量凡士林,而后敷贴,可以防止发生过敏反应,以及提高疗效。

每次敷灸时间的长短,应因药、因人而异,这与刺激性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和患者皮肤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有关。总体来说,应该以患者局部皮肤产生轻度灼痛、而后起水泡为宜,参考时间少则3~5小时,多则5~8小时(适合普通成年人),至皮肤潮红以至起泡为度。1岁以下婴幼儿贴半个小时左右,1岁以上儿童贴1~2小时。有些患者由于皮薄肤嫩、过于敏感、耐受性差,不到时间就起水泡、刺痛难忍,贴敷时间应适当缩减;若敷贴局部皮肤瘙痒、灼痛难忍,应及时撤除胶布及药物纱布,提前取下。如果有些皮肤粗糙、对药物不敏感的人,局部皮肤反应迟钝,时间到了还感觉不大,也可以适当延长敷贴时间至1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总之,必须区别对待,灵活掌握。

穴位药物敷贴如果在三伏天实施,则称之为“伏灸”,主要用于防治伤风、感冒、寒性咳喘等。

·王教授提醒·最后还要提一下灸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灸法属于温热刺激,故高热、神昏、中暑等人不宜使用灸法;重要组织器官,如颜面五官、心脏部位、项后延髓处、表浅的血管部位、重要筋腱,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拔罐疗法

拔罐是以各种罐状器材为工具,利用燃烧或其他途径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皮肉上,产生温热或吸力刺激,并造成局部组织淤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家庭保健有火罐和气罐两种。

罐具的种类很多,临床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气罐数种,有些罐口较大的药瓶、罐头瓶也可作代用品(图2-13)。图2-13 罐具的种类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证有哪些呢?拔罐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腰、腿痛,面瘫,肌肤麻痹;肺部疾病,如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胃痛、腹痛、呕吐、泄泻等。

适合于家庭保健的拔罐方法主要有火罐法、气罐法。在拔罐前应先准备好各种罐具、酒精、棉球、火柴、小纸片等。有时为了增强火罐的吸附力和保护皮肤,可事先在拔罐部位或罐口涂抹少许油膏。(一)火罐法

1.闪火法

拔火罐要求火力强、动作快、部位准、吸附稳。方法是:用镊子挟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壁闪一下即迅速退出,将火罐迅速罩在选定部位(图2-14)。闪火的动作要迅速,这样火罐才能牢牢吸附在皮肤上。图2-14 闪火拔罐法

2.投火法

如果是侧面横拔,在燃烧物不会落在皮肤上的情况下,将酒精棉球点燃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万一家里没有酒精和棉球,也可以因陋就简,将擦燃的火柴杆或点燃的小纸片投入罐内,迅速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图2-15)。图2-15 投火拔罐法(侧拔式)

3.坐罐法

拔罐后,留置不动者称为“坐罐”(图2-16)。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痛症可适当延长,待局部皮肤充血或淤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罐。坐罐法的连续使用,尤其是背部,可以一次性坐多个罐。图2-16 坐罐法

4.推罐法

如果病痛的范围比较大(如腰背、大腿),而家里又只有1个罐具,则可以采用“推罐”(“走罐”)法。方法是:先在选定部位和火罐口涂一层润滑剂(如各种按摩油膏等),将罐拔住,然后手握住罐体,用力向上下或左右方向慢慢推动,至皮肤充血为止(图2-17)。使用推罐法时,应在选定部位和罐口涂润滑用的油膏。图2-17 推罐法

5.取罐法

取罐时一手扶住罐身,一手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不可强力硬拉或左右旋转(图2-18)。取罐不可使用蛮力,否则可能伤到皮肤。图2-18 取罐法

取罐后局部发红或出现紫红色,属正常现象。如局部出现水泡,系火力烫伤所致,小水泡可任其自然吸收,不必处理;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时,应刺破水泡,放出液体,然后用创可贴或纱布敷盖,防止因衣服摩擦引起疼痛或导致感染。(二)气罐法

罐具一般由有机玻璃制成,配一把抽气枪(图2-19)。此法的优点是不用火,清洁卫生,而且还更安全,对于非风寒湿邪引起的病症,而又需要拔罐者特别适宜。不足之处是缺乏火罐的温热刺激作用,对于寒性病症缺少火罐的温热治疗作用。气罐缺少火罐的温热刺激,但更方便,更安全,适合非风寒湿邪病症的患者。图2-19 气罐

使用的时候,把气罐顶端的小塞子提起来,气罐罩在病变部位或穴位上,将抽气枪插在气罐顶端,连续不断地抽气,这时患者会感觉到罐具吸拔得越来越紧。当吸力适中的时候就停止抽气,留罐10~15分钟。取罐时只需将气罐顶端的小塞子再提起来就可以了。

·王教授提醒·拔罐法有什么禁忌和注意事项呢?首先,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口径大小相宜的罐具。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没有骨骼凸凹的部位,以防掉罐。其次,病人要保持正确而舒适的体位,罐具拔上之后,病人就不能乱动了,以免导致拔罐部位疼痛或掉罐。第三,罐具拔上之后,应注意防护。如果拔罐部位发紧、发热,这是正常现象;倘若过紧并有疼痛或烧灼感,应将罐具取下,检查是否有烫伤,然后重新拔。第四,高热、抽风者不宜拔罐;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拔罐;浅表血管所在部位,以及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时,不宜拔罐。第五,心前区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以免发生意外;过于瘦弱、过饥、过饱、情绪激动者和月经期妇女慎用。

皮肤针法

皮肤针法就是运用皮肤针刺激皮肤或浅表毛细血管治疗疾病的一种针法。由于针具与体表接触面大,针尖仅仅触及皮肤,又属浅刺,疼痛较轻,尤适用于妇女、儿童及年老体弱者,故又有“小儿针”之称。(一)针具

皮肤针是一种多针浅刺的针具,其构造是一个如同莲蓬的针体上装嵌数支小针,并以小针的多少而冠以不同的名称——装5枚的称为“梅花针”,装7枚的称为“七星针”,将数支小针集束安装在一起的又称为“丛针”(图2-20)。市售的皮肤针有单头和双头两种,家庭保健宜用双头针具,小头可以用来点刺部位很小的穴位(例如眼区、耳区、鼻区和手足末端等),大头适用于背部、胸部、四肢等面积较大的部位。皮肤针针刺很浅,疼痛较轻,而且比较安全,适合家庭使用。图2-20 皮肤针(二)作用及适应证

皮肤针叩刺皮肤可以疏通体表经络之气,从而起到沟通和调节体表与脏腑组织的作用。对于一般针灸适应的疾病均可使用,尤其对于头痛、眩晕、失眠、近视、颈肩腰背痛、四肢关节痛、胸胁痛、哮喘、胃痛、痛经及部分皮肤病、皮肤瘙痒、脱发、斑秃、肌肤麻木等更为适宜。(三)部位选择

在部位选择上,腰背部脊柱两侧的夹脊穴和旁开1.5寸的膀胱经是皮肤针疗法的常规刺激部位。大多数病症(尤其是内脏病)应首先叩刺常规部位,而后再叩刺病变部位,以及与病症密切相关的经脉和穴位,如胃痛叩刺胃脘部,哮喘叩刺前臂内侧面拇指侧肺经循行部位等。(四)操作方法

叩刺时针具与施术部位需要消毒,拇指、示指、中指握住针柄,针头对准施术部位,利用手腕的上下活动及针的弹力垂直叩刺,使针尖接触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进行。勿时轻时重、时快时慢,以减少痛感。叩刺从上到下,由内向外。常规部位要纵行叩刺,局部宜做环形叩刺,腧穴则是在一个点上重复叩刺。

叩刺程度的强弱,可视病人的体质、病情及施术部位而定。凡年老体弱、妇女、儿童、慢性虚弱性疾病及头面部应慢打轻刺,使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或轻度充血为度。反之,对于身强力壮者、新病、急性实证及四肢、腰背部肌肉丰实之处快打重刺,使局部皮肤重度充血或有轻度出血。对于风湿疼痛、皮肤病有时还可以在叩刺血的基础上拔罐,借助罐具的吸力加强出血效果。每日或隔日1次。

·王教授提醒·皮肤针叩刺有哪些注意事项?1.针具应经常检查,针不能太尖,要求平齐无钩,以免造成施术部位的皮肤受损。2.针具与施术部位要严格消毒,重叩出血后,应以消毒棉球清洁局部,防止感染。3.叩刺时,针面要与皮肤保持垂直,用力要求均匀(垂直叩打力要匀),勿时轻时重、时快时慢,也不能像敲扬琴那样“拖”刺,以免产生痛感。4.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及局部皮肤有溃疡或损伤如瘢痕、冻伤、烧烫伤者,不宜使用本法。

第三章 用穴位赶走头痛

选穴: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太阳穴。自疗方法:①百会穴:点压和按揉,每次按揉2~3分钟。②风池穴:拇指和中指对捏两侧风池穴,也可以同时叩打两侧风池穴,按揉、叩击100下左右,每日2次。或用无菌皮肤针敲打,每侧100下左右。③印堂穴:拇指或中指点压、按揉。④太阳穴:中指指腹点压、旋揉。实证头痛可用皮肤针敲打。

揭开疼痛的面纱

进入正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说说名医华佗用穴位给曹操治疗头痛的事。东汉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经常犯头痛,往往是头痛欲裂、疼痛难忍,每次发作都得请名医华佗为他针灸治疗方能好转。因此,曹操才要华佗到他的身边作他的私人保健医生。但只因华佗生性刚烈,不愿意将自己的医术仅为曹操一个人服务,而失去为广大平民百姓治病疗疾的机会。遭到华佗的拒绝后,曹操大为恼火,因而后来华佗惨遭曹操杀害。

在古代,中医学把“疼痛”作为疾病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身上出现了疼痛,中医就认为他是有病了——疼痛即是病(病痛、痛苦)。那么,疼痛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医学用一句话来解释,那就是气血淤阻、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中医学认为,不管是哪种疼痛,都是由于经脉不通造成的。而运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时,就是要行气活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针灸方法治疗痛症,就是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痛症有很多种,有体表的疼痛、内脏的疼痛,以及组织器官的疼痛。今天我们就先从“头”开始,给大家讲讲头痛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治疗。

头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又是一种相当复杂、不大容易治疗的疾病,所以,医生们常说“患者头痛,大夫也头痛”。但是,头痛也不是没办法治疗的,我将在这里教大家如何用自身的穴位来缓解头痛,让我们自己动手赶走头痛吧。

头痛有分类,症状各不同

头痛按疼痛的性质分类,大体可以分为虚证和实证;按疼痛的部位分类,可以分为前额疼痛、两侧疼痛、后枕部疼痛和头顶部疼痛,以及偏正头痛、全头痛。

虚证和实证如何分辨呢?虚性头痛,患者感觉头空痛,而且是以晕为主,病人一般脸色都不怎么好,血压偏低,脉搏微弱无力。这种头痛就是由于气血不足,或说贫血引起的。治疗这种头痛我们可以用手指轻轻点压、按揉穴位,或者用皮肤针轻轻地敲打头部穴位,每次敲60~80下就可以了。

实证的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爆裂,满脸通红,眼睛也红,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看到头部有血脉怒张,病人能够感到搏动性跳痛,脉搏洪大有力(图3-1)。穴位治疗实证头痛,应该用手指重力点压,甚至掐捏;而用皮肤针治疗,则一定要敲重一点,敲的次数多些,每次敲150~200下都可以,甚至需要敲出血来。虚证头痛以晕为主,实证头痛以痛为主。图3-1 虚证头痛与实证头痛的区别

按头痛的部位区分,不同方位的头痛可以由不同的疾病引起。前面的头痛可能是因为患者有五官的一些疾病,比如说青光眼、鼻窦炎、牙病等,这些都能引起前面的头痛,也就是额头这一片区域的疼痛;侧面的头痛一般是血管神经性头痛,像中耳炎等引起的头痛;后面的头痛一般常见于感冒时头痛;头顶的头痛多见于高血压病人,一般是属于肝阳上亢型头痛。肝脏有一条经脉直接通到头顶,所以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病人会出现头顶疼痛,而且会伴有满脸通红,脾气急躁易怒。

治疗头痛的必选穴——百会穴

治疗头痛要用到哪些穴位呢?第一个常用的穴位就是我们头顶的百会穴,第二个就是后项部的风池穴,第三个穴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印堂穴,第四个穴位是大家更为熟悉的太阳穴。治疗头痛基本上就用这四个穴位。

百会穴在我们的头顶部,很多经脉都交汇于此,故名“百会”。刺激百会穴可以疏通很多条经脉,经脉一通畅,我们的头部就会“通则不痛”了。百会穴在哪里呢?它就在我们的头顶正中线上,离我们的前发际5寸的地方(图3-2)。这个5寸怎么来量呢?针灸学规定,人的前发际到后发际是12寸,我们可以先找到前后发际连线的中点,然后再向前1寸(一个拇指的宽度)就可以了。根据我的经验,取百会穴时,我们一定要把头有意识地低下来,然后取两个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的交点,就是百会穴了。我们可以仔细摸摸百会穴,会感觉有一个小凹陷,古书上说“可容豆”,就是说百会穴的凹陷可以放一粒小黄豆而不掉下来。头低下来,两个耳尖与头正中线的交点,就是百会穴的位置。图3-2 百会穴的位置

·王教授提醒·但是在临床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有很多人是高额、谢顶,这样他的前发际就不好定了。这种情况古人已经为我们考虑到了:前发际没有或者不明显的人,要延长到两个眉毛中间的印堂穴,从印堂穴往上加3寸,前发际就能确定了;如果后发际不明显,就从后下方的第7颈椎下的大椎穴往上3寸,就是后发际了。有人也许会问“要是这个人前发际、后发际都没有那该怎么办呢?”不用着急,我们还有一种方法,你就把两个眉毛之间的印堂穴到第7颈椎下的大椎穴之间看成18寸,这样也就能找到前发际上5寸那个部位了。

我们要怎样刺激百会穴才能起到治疗作用呢?刺激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我们的手指来点压和按揉。我的经验是用拇指和中指点按比较便利,效果也好。按揉时手指一定要有个下压力,就感觉全身的力度都集中到了拇指或中指上,这样按的时候百会穴就会有酸痛的感觉,每次按揉2~3分钟。

百会穴除了可以用手指点压、按揉来刺激以外,还可以用皮肤针来敲打。什么叫“皮肤针”呢?皮肤针是一种用多支短针组成的一种多针浅刺的专门针具,根据针数的不同,又有“梅花针(5枚)”、“七星针(7枚)”和“丛针(针数不限)”之分,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因其刺激轻微,仅及皮肤,又名“小儿针”。市售的皮肤针有小锤式皮肤针,使用时用手持皮肤针细柄,以腕力弹叩刺激穴位。可根据头痛的轻重把握敲打的力度,对头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疏通人体经络,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叫皮肤针法。用皮肤针敲打百会穴,对头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王教授提醒·皮肤针刺激法很安全,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又没有任何危险性。但是在使用皮肤针时有几点还是要注意:首先,使用皮肤针之前一定要消毒,以免感染。其次,在操作时针头同刺激部位一定要平行,就是要垂直叩打皮肤表面,不能倾斜,也不要敲完以后在皮肤上拉或拖,否则针尖容易划破头皮,引起出血。第三,敲打的力度要均匀,不能忽快忽慢、忽轻忽重。我把皮肤针操作的要领总结成了一句话,叫做“垂直叩打力要匀”,希望大家能掌握。

唐高宗的头痛

下面让我们看看百会穴治疗头痛的神奇效果吧。据《旧唐书·高宗纪下第五》唐代文人胡子温写的《谭宾录》中记载:有一天,唐高宗李治头痛非常厉害,痛得眼睛也睁不开。御医们都没有办法,皇上就派人去找针灸大夫秦鸣鹤。秦鸣鹤经过诊察,认为皇上的头痛是由于过于操劳国事,心烦意乱,火热之毒上炎引起的头痛。只要用针在皇上头顶的百会穴放点血,头痛就会好了。没想到皇后武则天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于是怒气冲冲地说:“大胆奴才!你竟敢在皇上的头上放血!你一定是心怀叵测,罪当问斩!”把秦鸣鹤吓得连忙跪地求饶。幸好高宗开明,就怒斥则天皇后说:“妇人之见,快快退下!现在我是病人,就应该听大夫的。”秦鸣鹤这才战战兢兢地用针在皇上的百会穴放了些血,高宗就马上感觉头脑非常清醒,眼睛也睁开了。皇上自言自语地说:“这可真是上天的恩典啦!”后来则天皇后向太医赔礼道歉,并且重赏了秦鸣鹤。从这个史料的记载,我们就能感受到针灸百会穴对于治疗头痛、头晕是非常好的一个穴位,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治疗头痛的常用穴——风池穴

治疗头痛常用的第二个穴位是风池穴。风,指风邪。池,本意为蓄水之处,此处喻为风邪聚集之处,风寒或风热之邪容易从此处侵犯人体,刺激本穴也可以由此将风寒或风热之邪驱除体外。

风池穴在后枕部两侧下方入后发际1寸的凹陷中,有一个简单的取穴方法:将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分别放在后枕部的两侧,然后将手轻轻地往下滑动,滑到后发际上1寸处时你会感觉到手下两边分别有一个凹陷,同时感觉拇指和中指被堵住,滑不下去了,这个地方就是风池穴(图3-3)。风池穴在后枕部两侧下方,入后发际1寸的凹陷之中。图3-3 风池穴的位置

风池穴如何操作呢?最好是用拇指和中指对捏两侧的风池穴,然后用拿、揉和捏的方法来刺激风池穴;或者将双手交叉放在头顶偏后枕部,两手拇指分别按揉同侧风池穴;也可以用手指端敲打风池穴,将拇指外的四个手指头并拢、弯曲成爪形,然后四指同时叩打风池穴,一般每次按揉、叩击100下左右,每日2次;或者用无菌皮肤针对着风池穴敲打,每侧100下左右。对头部五官都有很好的镇痛、醒脑、清利五官的作用。

治疗头痛的辅助穴

治疗头痛,除了上面说的两个主要穴位,还可以用印堂和太阳这两个穴位作为辅助治疗。

印堂穴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电影里常看到印度的妇女在额头上点的红色吉祥痣,就是在印堂这个地方(图3-4)。旧时相面的人称额部两眉之间为“印堂”,根据印堂的气色判断人的富贵祸福。图3-4 印堂穴的位置

印堂不但可以治疗头痛,而且按捏印堂对我们的眼睛、鼻子的保健也有好处。按揉印堂后,我们都会感到头目清利、鼻子通畅。自己操作可以用拇指或中指点压、按揉印堂穴。

太阳穴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在我们的眉梢和外眼角连线中点向后约1寸左右的凹陷中,顺着眉梢往外下方摸,会感觉到一个窝,就是太阳穴(图3-5)。图3-5 太阳穴的位置

太阳穴最适合用来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也就是偏头痛。此外,对我们的眼睛有很好的保健效果,是消除眼睛疲劳、防治近视和其他多种眼病的要穴。

刺激太阳穴,最好用中指指腹点压、旋揉,可以不分方向旋揉,会有一种酸胀的感觉。对于侧头部跳痛、满脸通红、眼睛发红的头痛患者,我们还可以用消毒过的皮肤针敲打太阳穴,头痛轻的时候敲得皮肤发红即可,重的患者可以敲出血来。有些人担心把皮肤敲出血来,皮肤上以后是不是会留下色素沉着或者斑痕。这点大家可以尽管放心,用皮肤针将皮肤敲出血对人的皮肤不会有任何不良损害,很快就会好的。

·王教授提醒·对于在头部有明显压痛点的头痛,我们还应该把压痛点作为最好的治疗部位。压痛点在针灸学中又称为“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反应点”,按揉阿是压痛点,是古代医生“以痛治痛”的经验之谈,能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化淤止痛。那为什么压痛点又称为“阿是穴”呢?说起来这还同南京的方言有一定的关系。“阿是穴”的提法首先见于唐代医书《千金方》,说“阿是”系“吴语方言”,即江苏地方话“是”的意思。医生在为病人查找疼痛部位时,常常会问:“是不是(这里痛)呀?”如果按压对了,病人就会回答:“阿是”(江浙一带的人讲话,往往习惯在句首加一个“阿”字,如阿爸、阿妈、阿婆、阿哥、阿姐……就像上海人说“我”为“阿拉”一样)。所以,南京至今还一直流行着“啊是的呀”这个方言。

意想不到的生发效果

我曾经有个病人,是个大学的党委书记。他发生车祸后,出现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总是头痛、头晕,而且记忆力严重下降,甚至连发生车祸一刹那的过程都不记得了。

他在我们医院的针灸科住院的时候,不愿意扎针,我就用皮肤针给他叩刺。我以百会穴为主,并且向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的四神聪穴扩散进行敲打(他是谢顶,取穴没有障碍,比较方便),敲打了2个月以后,他的头痛、头晕明显减轻、好转。3个月后头痛、头晕痊愈了。老书记出院的时候,头顶被皮肤针敲打的地方意外地出现了许多细细的绒毛,就是新长出的头发。这让老书记和他的老伴都非常惊喜。他老伴就问我在哪里能买到皮肤针,我告诉他们说在医药商店就能买到,自己在家里也可以用。

我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您也有脱发的症状,不妨在脱发的部位用皮肤针坚持敲打。当然要先消毒再敲打,并注意力度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治疗头痛的注意事项

有的头痛也可以用艾灸来治疗,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艾灸来治疗的,比如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头顶痛,就不适合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因为人体本身的火热之邪已经很旺了,如果再用艾灸来治疗,无异于“火上浇油”。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实热证就不要用艾条来灸了,比如头痛爆裂、声高气粗、满脸通红、眼睛也红、脉搏洪大而数的人就不适合用艾灸治疗。

我们要注意的第二点是使用皮肤针之前一定要先消毒,以免出现皮肤感染。而且在用皮肤针敲打穴位时,千万不能斜着敲,也不要在皮肤表面来回拉或者拖,最好是对皮肤进行垂直敲打。

第四章 善于利用自身的“感冒药”

选穴:大椎穴、风池穴、风门穴、肺俞穴、足三里穴。自疗方法:①大椎穴:风寒感冒每次艾灸3~5分钟、拔罐10分钟,感冒流行期每天2次;风热或暑湿感冒用无菌皮肤针重力敲打,使之出血,可拔气罐来加强效果。②风池穴:用拇指和中指捏揉,每次按揉3~5分钟。风热感冒可加大力度敲打3~5分钟。③风门穴:风寒感冒可艾灸3~5分钟、拔罐10分钟;风热或暑湿感冒用无菌皮肤针大头敲打,每日2次。④肺俞穴:风寒感冒可艾灸3~5分钟、拔罐10分钟;风热或暑湿感冒用无菌皮肤针大头敲打,每日2次。⑤足三里穴:风寒感冒可艾灸3~5分钟;风热感冒时用无菌皮肤针敲打足三里,力度可稍大;暑湿感冒时,艾灸与皮肤针敲打。还可按揉或捶打2~3分钟,每日2次。

您是属于哪种感冒

感冒可以说是百病之首、万病之源,可见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感冒大体分为三种类型,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一般而言,秋冬多风寒,春夏多风热,长夏(梅雨季节)多暑湿。

得了风寒感冒的人,一般表现为头痛、流清鼻涕、咳嗽、吐清稀的白色痰、口不干渴或虽然口渴但却喜欢喝热水、怕冷、小便清长。而得了风热感冒的人,症状与风寒感冒正好相反,发烧、怕热、鼻流浓涕、咳黄痰、口干渴、喜喝冷水、小便黄。

暑湿感冒又称为“胃肠型感冒”,只发生在夏季,尤其是黄梅天里。夏季天热,人们喜欢喝冷水、吃冷饮、吹电扇、开空调,肚子非常容易受凉而引发暑湿感冒。表现为高烧、肢体困倦沉重、恶心呕吐、脘腹胀闷而痛、肠鸣音亢进、腹泻、舌苔白腻或黄腻、尿短少色黄。

感冒是一种有自愈倾向的疾病,一般情况下,即使不经过任何治疗,也可以在一周左右不治而愈。但是由于发热、头痛、咳嗽会给患者增加一些痛苦,还是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治疗措施,既能缓解和减轻病人的痛苦,也能促使感冒早一点好转和痊愈。很多人患了感冒,都不愿意过多吃西药、打针或输液,担心产生不良反应和依赖性,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从小感冒就依赖吃药、打针,长大以后身体的免疫力肯定不强。所以,治疗感冒应本着“能食勿药、能中勿西”的原则,尽量不要轻易使用抗生素药物。但是用穴位保健就不用担心了,它既操作简单,又安全有效,应该成为防治感冒的最佳选择和首选之法。平时大家就可以做做穴位保健,既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又能加强自身的免疫力,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治疗感冒的“常胜将军”——大椎穴

大椎穴可以说是治疗感冒的第一要穴,为什么呢?因为大椎穴是个阳气汇聚的穴位。就是说,我们人身上所有阳经都在这个大椎穴汇聚,大肠经、小肠经和三焦经这三条阳经都是从手走到头部的经脉,三者都从大椎穴经过;胃经、胆经和膀胱经三条是从头走到脚的阳经,这三者也要交汇于大椎穴。所以说大椎穴是“诸阳之汇”,是个阳气很旺的穴位。

大椎穴在我们的肩背正中第7颈椎下面的凹陷处(图4-1)。大椎穴在第7颈椎下面的凹陷处,大约与肩相平。图4-1 大椎穴的位置

第7颈椎怎么找呢?我们低头的时候,后项部和肩背部连接的地方会有一个突起的高骨,这就是第7颈椎,它的正下方就是大椎穴。万一第7颈椎不明显,或者有好几个都显得比较高的椎骨,我们应该怎么来找呢?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两个要点:第一,第7颈椎下大约是与肩相平齐的;第二,凭对颈椎的触摸手感来判断,将示指、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分别放在几个(较高)椎体的上面,让病人向前后左右几个方位慢慢活动颈部,细心体会手下的感觉,能活动的是颈椎,不能活动的则是胸椎。相信掌握这两个要点大家就可以准确找到第7颈椎下的大椎穴了。

风寒感冒既然是寒凉之邪侵入人体,致使体内阴寒过盛而引起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这个阳气很旺的穴位来鼓舞自身的阳气,从而把风寒赶走呢?当然是可以的。所以治疗风寒感冒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点燃后在大椎穴上施灸,也可以加拔火罐,能起到助阳驱寒的作用。一般每次灸3~5分钟、拔罐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如果是感冒流行期的话,每天最好能艾灸、拔罐2次,能起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是因为体内热邪和暑湿太过,我们也可以用无菌皮肤针重力敲打大椎穴,使之出血;或者干脆就用消毒后的三棱针、粗缝衣针直接点刺出血,把体内多余的火热之邪散发出来。体内的热散发出去了,身体的温度自然就恢复正常了,其他症状也会减轻、好转。如果觉得出血量少了,退热效果还不那么明显,还可以在点刺出血的基础上再加拔气罐。为什么拔气罐不拔火罐?因为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本身就是体内阳热之邪过盛,无需再给予温热相助,否则就是“火上浇油”了,只需要借助气罐的负压力增加出血量而已。

让风邪落荒而逃的风池穴

风池穴也是治疗感冒的主力军之一,不管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都是因为受了风邪侵袭。而顾名思义,“风池”是与“风”有关的穴位,我们就可以利用风池这个穴位把风邪赶出来。

风池穴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找风池穴呢?风池在我们的后脑勺两侧下方入发际1寸的凹陷中(图4-2)。这里我再教给大家一个风池穴的简便取穴法,将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分别放在后颈部(项部)两边,然后将手沿后项部的两侧轻轻往上推动,当后枕部骨头抵住手指不能继续上移了,这个地方就是风池穴(可以与上节《头痛》中风池穴的简易取穴法互相参考使用)。风池穴在后枕部两侧下方,入后发际1寸的凹陷之中。图4-2 风池穴的位置

风池穴如何操作呢?一般我们用“拿”风池的方法,先用一只手按在患者的头顶上(或者控制住前额),以免操作时患者的头晃动,然后将另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分别放在两边的风池穴上,力度适中地捏揉风池穴,一般每次按揉3~5分钟。

如果是风热感冒的话,比如患者发烧、头痛、嗓子痛、口干渴、喜冷饮等,我们就可以把梅花针消毒以后,在两边的风池穴上各敲打3~5分钟。也可以用手指端敲打风池穴,叩打要有力度,这样可以有效地祛除风寒和风热,而且对头部五官有很好的清窍醒脑的作用。

因为风池穴所在的地方有头发,所以我们一般不要用艾条来灸风池,以免烧着头发。

战胜外感的“把门神”——风门穴

风门穴治疗感冒的原理和风池穴是相似的。“风门者,风邪出入之门户也”,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风门这个穴位把体内的风邪赶出去。风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并且与督脉交会,是临床治疗外感疾病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风门穴位于背部第2胸椎下旁开1.5寸的位置(图4-3),左右各一。找此穴时,我们可以先让患者低下头,找到颈部的最高骨——第7颈椎,然后往下推两个胸椎,从第2胸椎下的凹陷处再往两旁1.5寸的地方。那么,旁开1.5寸怎么找呢?针灸学规定:肩胛骨的内缘到脊柱(也就是人体后正中线)的距离是3寸,我们可以取3寸的中点就是1.5寸了。

一般来说,风门穴可以用拇指按压法和大小鱼际摩擦滚揉法。背部宽大平坦,还最适合施行艾灸盒灸和拔火罐。如果是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话,我们可以改用皮肤针叩刺法或刺血加拔气罐法。风门穴位于第2胸椎下旁,在肩胛骨内缘与人体后正中线的正中间。图4-3 风门穴的位置

治疗感冒的背俞穴——肺俞穴

风门穴的下面有一对穴位叫“肺俞”,也是治疗感冒的常用穴位。因为这个穴位正好和我们的肺脏相对应,而肺是主呼吸的,所以不管是风寒,还是风热,都是首先伤肺的。我们要想宣通肺气、治疗感冒,就得用肺俞,有疏风解表、温寒或清热、止咳平喘的功效。

肺俞穴在第3胸椎下旁开1.5寸的位置(图4-4),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从第7颈椎下的大椎穴往下推,推到第3个突起就是第3胸椎了,再往旁边1.5寸就是肺俞穴了。肺俞穴位于第3胸椎下旁,在肩胛骨内缘与人体后正中线的正中间。图4-4 肺俞穴的位置

肺俞穴和风门穴都在上背部,是左右对称分布的双穴。风寒感冒可以用艾条灸、艾灸盒灸和拔火罐。通过艾灸和拔罐,不但可以帮助人体祛风,同时也可以起到温补肺气的作用。肺的功能好了,就可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如果是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可以用消毒后的皮肤针敲打肺俞穴。用皮肤针的大头敲打,并且做到“垂直叩打力要匀”。可以先敲一侧,再敲另一侧;也可以左右来回反复叩刺。如果是为了保健,刺激的力度可以小一些,每日或隔日1次;如果是治病或者感冒比较重,那就每天2次;感冒流行期间,为了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一天做2次比较好。

不管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暑湿感冒,都可以配合使用指压、按摩法。

强身健体的必用穴——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胃经的一个主穴,也是人体的一个强壮要穴,它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提高免疫的功能作用。经常感冒的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中医学认为都是肺气不足、它所管辖的皮肤卫外功能低下、无力抗御外邪造成的。这种人一定要常刺激足三里,以此来增强自身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自身体质增强了,再有风寒或风热等热邪侵袭人体,就不太容易伤害到我们了。

足三里具体在什么地方呢?足三里在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的位置(图4-5)。外膝眼在哪里呢?我们摸一下自己的膝盖骨,医学上把膝盖骨称为“髌骨”,髌骨的下面是髌韧带,此韧带的两边正好有两个很明显的凹陷,内侧的凹陷叫“内膝眼”,外侧的凹陷就是“外膝眼”。在外膝眼的正中用自己的四个手指往下量,然后摸到小腿胫骨最高的胫骨前嵴,往外侧量出一横指的距离,就是足三里了。注意:取足三里时,腿一定要弯曲,不能伸直取穴,否则会影响其准确性。取好穴位之后,可以用指甲轻轻掐一个指印,再伸直小腿施治。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旁开1中指的地方。图4-5 足三里穴的位置

风寒型感冒用艾灸的方法刺激足三里;风热型的感冒我们就用无菌皮肤针敲打足三里,力度可稍大些,甚至于出少量的血。当然,风寒型的感冒也可以用皮肤针敲打,只是用力宜轻,敲到皮肤发红就可以了,不要敲出血来。暑湿型感冒艾灸、皮肤针叩刺均可。

除了可以用艾灸和皮肤针的方法刺激外,还可以用拇指或中指按揉足三里;也可以用拳头的小指一侧快速地捶打足三里2~3分钟,以感觉到局部发热为度。

·王教授提醒·足三里不光是个能够治病的穴,还是一个提高免疫、预防疾病的大穴。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的许多地方开展过以刺灸足三里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工作。例如陕西省延安县医院曾在感冒流行区域为818名未病者针刺足三里1次(用补法),2个月内,被针刺者无一人发病;而对已病者刺灸足三里、大椎等穴,其治疗效果超过口服APC(复方阿司匹林)。

缓解感冒症状有妙招

感冒会出现鼻塞、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这会让感冒的人很痛苦。那么,我就来告诉大家一些实用的可以缓解感冒症状的方法吧。

鼻塞不通气、流鼻涕、鼻腔发痒、嗅觉下降,这是伤风感冒的主要伴发症状。虽然不重,却也很让人难受,有时还会令人狼狈不堪。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加鼻旁的迎香穴(鼻翼外侧中点旁开5分左右的鼻唇沟中)。

迎香穴有很好的宣肺通窍作用,可以先用拇指或中指端点压、按揉迎香穴半分钟左右,再用中指从迎香顺着鼻梁两边摩擦到鼻根部,再从鼻根部向下摩擦到迎香穴,如此反复搓擦100次左右。

如何缓解头痛呢?我们可以指压或按摩两眉间的印堂和眼角外的太阳穴,以达到祛风止痛的作用。如果还有咽喉肿痛的症状呢,我们要加上少商穴(拇指内侧端指甲角旁开1分许),指掐或用无菌采血针、皮肤针、缝衣针点刺出血都可以,这个穴有很好的清热、利咽、止痛作用。

另外,对于小儿感冒,推拿的特色手法在防治中也可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开天门和推坎宫。

有些家长可能会问,“自己的孩子特别容易感冒,只要气候一变化,稍微受一点寒,就开始咳嗽、流鼻涕,弄不好还会发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中医学认为,这种动不动就容易感冒或者反复感冒者,是因为身体虚弱,特别是肺的功能低下造成的。感冒是一种呼吸道疾病,肺开窍于鼻、系于咽喉、外合皮毛,鼻、咽喉、皮毛正是接受和传播感冒病毒的两种途径。如果孩子的体质不虚(即“正气足”),是不容易受到病邪侵犯的。所以,中医才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风寒或者风热是外因,体质虚弱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对于体虚的孩子,就要从补益正气、增强免疫、提高抗病能力入手。

我们的家长平时可以多给孩子做做穴位保健,经常在孩子身上的大椎、身柱、风门、肺俞、足三里等穴上进行指压、按摩、捏揉、捶打等按摩手法,也可以使用艾灸、拔罐等方法。

·王教授提醒·另外,感冒以后,我们还可以配合口服一种名为“玉屏风散”或“玉屏风口服液”的中成药。顾名思义,这种药就像屋里面的屏风一样是用来护人体正气、防风邪入侵的。一年四季坚持用冷水给孩子洗脸,专门用冷水浇鼻部,也能有效预防感冒。

治疗感冒的注意事项

治疗感冒时,要根据不同的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是风热感冒的话,我们就不能用艾灸的治疗方法了,因为如果用艾灸法治疗风热感冒就好像是火上浇油了,感冒会变得更严重。一般用皮肤针敲打穴位来治疗风热感冒。风寒感冒一般用艾灸法治疗,但也可以用皮肤针法,只是要注意不要把皮肤敲打出血,力度也要相对轻些。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体质虚弱的人在用皮肤针敲打穴位时,只能轻轻地敲打,力度一定要小,不能把皮肤敲打出血;敲打的时间也要相对短些,每个穴位敲打3分钟左右即可。

穴位保健防治感冒效果较为明显,但对于少数病情较重、效果不显的患儿,应及时送往医院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感冒流行期间,应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少去公共场所。假如班上有小朋友患了流行性感冒,其他小朋友可以每日灸大椎、足三里1~2次来预防感冒的发生。

以上几种穴位保健防护措施及生活起居小常识,只要能持之以恒,坚持一段时间,定能练就一身正气,拒风邪于千里之外。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将疾病拒之门外。

第五章 巧用穴位治咳嗽

选穴:身柱穴、肺俞穴、丰隆穴。自疗方法:①身柱穴:风寒咳嗽时,艾灸3分钟左右,用无菌皮肤针敲打至皮肤发红,需2~3分钟;风热咳嗽时,用无菌皮肤针敲打,可至出微量血,需2~3分钟。②肺俞穴:同身柱穴,且应先治疗身柱穴,再分别治疗左右肺俞穴。③丰隆穴:用拇指或中指按在该穴上,然后进行点压或旋揉,每次按揉100~200下。风寒咳嗽时,艾灸5分钟;风热咳嗽时,用无菌皮肤针敲打,可至出微量血。

咳嗽事关肺与脾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患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那么,临床中常见的引起咳嗽的病因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咳嗽常见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引起的咳嗽,咳嗽是伴随着感冒出现的,是人体感受了自然界的风寒、风热之邪引起了咳嗽。内伤咳嗽,是因为人体脏腑的功能受到了损伤,比如肺脏和脾脏的功能失常、痰湿过盛、刺激呼吸道引起的咳嗽。

有人可能会疑惑,肺脏和呼吸道关系密切,肺脏功能失常引起咳嗽还能理解,为什么和脾也有关系呢?中医讲,脾是我们人体的“生痰之源”,为什么这么说呢?脾的功能之一是运化水谷,如果脾虚不能运化我们体内的水液,那么这些剩余的水液就会形成痰湿。痰生成后储存在哪里呢?就储存到肺脏里,然后再通过肺把痰咳出来。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所以咳嗽不能只想到治肺,更要治脾。

治疗咳嗽的常用穴——身柱穴和肺俞穴

要想解决咳嗽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要调节内脏的功能。痰很多的咳嗽患者,我们要从脾论治;痰不多的患者,我们可以通过治疗他的肺脏来缓解咳嗽。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有几个穴位治疗咳嗽的效果非常好。

治疗咳嗽的第一个常用穴位就是身柱穴,身柱穴是督脉上的一个穴,在我们的后正中线上,在第3胸椎下的凹陷中,约与我们两侧肩胛冈脊柱缘的连线相平(图5-1)。找穴时,我们可以从大椎穴往下摸,大椎穴往下第3个椎体下面的凹陷处就是身柱穴了。身柱穴位于第3胸椎下的凹陷中。图5-1 身柱穴的位置

身柱穴为什么可以治疗咳嗽呢?因为它正好是在我们的两肺之间,跟肺的联络非常密切,是一个内与脏腑、外与体表相联系的桥梁。所以刺激身柱穴,可以调节肺脏的功能,起到宣肺降气、止咳镇喘的作用。

我们下面要说的第二个治疗咳嗽的穴位,就是肺俞穴。肺俞穴在第3胸椎下旁开1.5寸的地方,正好是身柱穴旁开1.5寸(图5-2)。针灸学规定:肩胛内缘,也就是靠近脊柱的肩胛骨边缘处,到脊柱的距离是3寸,所以这段距离的中点就是脊柱旁开1寸半,因此,肺俞穴就在身柱穴到肩胛内缘的中点处。肺俞穴位于第3胸椎下旁,在肩胛骨内缘与人体后正中线的正中间。图5-2 肺俞穴的位置

肺俞穴是在脊柱两旁对称分布的,所以肺俞和身柱一共是2个穴位、3个刺激点,是我们背部调节肺脏最好的穴位。

如果患者得的是风寒感冒,那么最好在这3个穴上用艾灸法。灸的时候,最好先灸身柱穴。艾灸一般都是先灸正中间的穴位,然后再分别灸左右的肺俞穴,每个穴灸3分钟左右。

如果说患者咳出的是黄痰,流出的是浓鼻涕,那么就是属于风热咳嗽。这时我们就要选用皮肤针敲打身柱穴和肺俞穴了,可以敲出点血。因为风热感冒的患者人体有火热之毒,出点血才可以排出体内的热毒。如果患者咳出的痰是白色的,流清鼻涕,那么是属于风寒咳嗽,只要把皮肤敲红就可以了。每个穴位敲打2~3分钟,力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总而言之,不同的证型要不同对待——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可以敲出血来,而风寒引起的咳嗽则是把皮肤敲红为度。

化痰第一要穴——丰隆穴

丰隆穴被列为所有穴位中化痰的第一要穴,所以治疗咳嗽痰多时,应该加上丰隆穴,会便于痰的咳出,缩短咳嗽时间,加快治愈速度。

为什么说丰隆是“化痰第一要穴”呢?因为丰隆穴是胃经上专门联络脾的穴位,脾与胃是相表里的,所以丰隆穴跟脾脏的关系很密切。如果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消痰止咳的话,那我们就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来化痰止咳,就是在脾最好的“朋友”——胃经上找丰隆穴来化痰。

那么,这个丰隆穴在哪个地方呢?丰隆穴在我们的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2个中指宽的部位(图5-3)。具体怎样找丰隆穴呢?我们先找到外膝眼,也就是我们膝盖外侧的凹陷处。中医针灸学规定:外膝眼到我们的外脚踝的距离是16寸,取它们的中点就是8寸的地方,然后用患者自己的手指,从胫骨最高的那条线竖着向外量出2个中指的距离,就是我们要找的丰隆穴。外膝眼到外脚踝的距离是16寸,丰隆穴就在两者中点,距胫骨前嵴2中指的地方。图5-3 丰隆穴的位置

一般来说,丰隆穴的操作方法首选指压法。可用自己的拇指或中指按在丰隆穴上,然后进行点压或旋揉,每次按揉100~200下。一定要持之以恒,效果才能很好。

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咳的是白痰,而且比较清稀,那就是风寒性的咳嗽,我们就要选用艾灸法来刺激丰隆穴。我们可以自己拿个艾条,放在离皮肤2厘米的地方进行熏烤,每次灸5分钟左右即可。如果患者咳的是黄痰,我们就要在丰隆穴施用皮肤针法,要敲打时间长一些,力度稍大些,可以敲出少量的血。用皮肤针时要记住它的使用要领“垂直叩打力要匀”,否则效果可能就不好,还会伤及皮肤。丰隆穴是双穴,我们可以轮换着敲打,让出过血的皮肤得以恢复。

前面讲过的身柱、肺俞和丰隆三个穴位是可以同时用的,只要根据风寒、风热咳嗽的不同,选用适合的治疗方法就可以了。

神奇的国医

我的一个朋友在日本工作,他的孩子也在日本跟他一起生活。有一次,他正好有事回到南京,见到我就说他的孩子在日本已经咳了2个多月了。在日本找西医治疗,也找过针灸医生,但效果都不好。所以这次回国他就把孩子一起带回来,想找个中国正宗的针灸医生来看看。

后来他就找到了我。问明情况后,我就在孩子的大椎、身柱、肺俞3个穴位拔火罐,取罐后略施按摩术。第二天,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复诊来了,见到我就说做完第一次治疗后,孩子昨天晚上睡得很好,咳嗽明显减少了。我又按第一次治疗的方法如法炮制了一次。第三天孩子没来,孩子他妈电话告知已基本不咳嗽了。她颇为感叹地说:“论中医针灸,还是咱们国内的医生最正宗啊!”

治疗咳嗽的注意事项

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如果我们不是用灸法或皮肤针轻刺激,而是用皮肤针重叩出血,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假如患者是风热咳嗽,我们反而用了灸法,那就是“火上浇油”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症治疗,选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既不能雪上加霜,也不能火上浇油,要记住“风寒用灸,风热用针”,而且皮肤针叩刺出血效果会更好。

其次,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痰的情况加减穴位。患者痰多的时候,我们就加用丰隆穴。前面那个居住在日本的小华侨,因为是干咳无痰,所以就没有必要用丰隆穴。

再次,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在患咳嗽期间,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同时注意室内的空气流通。因为感冒咳嗽的人最需要新鲜空气,让患者的肺能够进行正常的呼吸交换,从而把体内的病邪驱除出体外。因此,患了咳嗽的人,最好不要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因为人多的地方空气很浑浊,不利于咳嗽的治愈。

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如果是小孩子得了咳嗽,我们也不要给他穿得过多,捂得太严实反而不利于小孩的康复。为什么呢?中医有一句著名的小儿养生名言:“小儿乃纯阳之体”、“若要小儿安,耐得三分饥与寒”,意思是说小孩子一般是不怕冻、不怕饿的,却怕穿得过多(捂)和吃得过饱(撑)。我们经常看到天寒地冻下雪的时候,小孩子们都喜欢在外面打雪仗,玩得非常开心,说明孩子阳气本身就很盛,是不怕冷的,反而是怕热的。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恰恰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孩子冻坏了。家长这样做,实际上是害了孩子——轻则捂出风热感冒,重则导致高热,甚至于影响生命安全。日常生活中这种教训还是时有发生的。

第六章 小穴位也能急救哮喘

选穴:常用穴取天突穴、膻中穴、定喘穴,慢性哮喘取肺俞穴,急性哮喘发作取孔最穴。自疗方法:①天突穴:拇指或中指弯曲,从上朝下往胸骨柄内下方用力适中地旋揉按摩。②膻中穴:用拇指按揉,也可用其余四指叩击或握拳捶打,力度要稍大一点。或用搓擦法来刺激,从上往下用力搓擦至发热。③定喘穴:双手同时用力连续快速按揉100~200下,也可用无菌皮肤针在定喘穴上连续敲打100~200下。④肺俞穴:艾灸3~5分钟,拔罐10分钟左右。⑤孔最穴:用指压法或皮肤针叩刺法,按压或敲打100~200下,病情较重可至300~500下。

不可小视的哮喘病

哮喘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哮喘发病率非常高,而且会反复发作,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哮喘的症状有咳嗽、喘息、喉中痰鸣、呼吸困难(呼气长、吸气短)、胸闷、张口抬肩、不能平卧、面色及口唇青紫等。

实际上,哮喘说的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哮是指人在呼吸过程中喉咙中出现的痰鸣音,喘则是没有声音的。我们爬山或者上楼梯的时候,会累到大口喘气,喘就是说我们感到气有点不够用,要大口喘气,但是喉咙中没有声音。哮和喘两者经常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临床上常常合称为“哮喘”。

哮喘大多是因为感受了寒邪引起的,90%的哮喘病人是冬天发作的,就是因为冬天人们容易受凉。当然,还有很多人是长期抽烟、喝酒导致的,也有一些人是由于过敏引起的哮喘,特别是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时候,有些人就因为对花粉过敏所以才犯哮喘。

哮喘是比较难治愈的,而且有时候很危险,尤其是在哮喘发作期的时候,往往会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所以我们要注意平时就对哮喘进行相应的治疗,减少哮喘发作次数。而穴位治疗的方法既安全省事,又简单易学,所以我们不妨平时在家多做穴位的保健按摩。

治疗哮喘的常用穴——天突穴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第一个能够缓解哮喘的穴位——天突穴。天突穴是治疗咳嗽和哮喘的常用穴,它就在我们的颈部下面、两侧锁骨的中间、胸骨上方的凹陷处(图6-1),正好位于咽喉的部位。我们知道哮喘病人会感觉咽喉部位呼吸不畅,并有喉中痰鸣,痰涎闭阻呼吸道,则导致呼吸困难。刺激天突穴能够使气管的管腔加大,改善呼吸道的通气状态。天突穴在两锁骨中间、胸骨上方的凹陷处。图6-1 天突穴的位置

天突穴的操作手法和其他穴位不大一样。由于天突穴的特殊部位,不方便用灸法和皮肤针叩刺,一般就是用手来按摩刺激。因为穴位后面有气管,所以我们用手指按压天突穴时不能垂直去压它,否则患者会感觉憋气、喘不过气来,并出现呛咳反应。那我们应该怎么按压天突穴呢?我的经验就是把拇指或中指弯曲,放在天突穴上,从上朝下往胸骨柄内下方“抠”,一边抠一边用力适中地旋揉。

治疗哮喘的常用穴——膻中穴

临床常用的治疗哮喘的穴位除了天突穴,还有膻中穴。膻中穴就在我们的胸骨上,男性找这个穴位比较好找,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即是。因为女性的特殊生理,特别是生了孩子以后的女性,乳房可能有些下垂,所以女性要找膻中穴的话,就要在找到两乳头连线中点后,再根据乳房的大小及下垂的程度向上移1~2寸(图6-2)。图6-2 膻中穴的位置

膻中穴正好在我们的两肺之间。《针灸学》认为膻中穴是“气之会”穴,也就是说膻中穴可以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刺激膻中穴能够使郁结的气机散开,起到宽胸理气的作用,所以它对缓解治疗哮喘病是很有效的。

大家都知道,猩猩在直立的时候往往都喜欢用双拳捶打胸部,动物学家们考证说这是他们胸部不舒适时的习惯动作,捶打能使胸部气机畅通,母猩猩通过捶打胸部还能防治乳腺炎呢!我们人类的胸骨后面存在有胸腺,胸腺属于人类的淋巴系统,也就是免疫防卫系统。我们平时没有事的时候,可以用拇指按揉膻中穴,也可以用拇指以外的四个指头叩击或握拳捶打膻中穴,力度要稍大一点。为什么要强调力度大一点呢?因为膻中穴位于胸骨上面,如果力度不大的话,刺激就很难透达到胸部的脏腑组织,就达不到治病保健的效果。

除了用按揉法、叩击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搓擦法来刺激膻中穴。把手伸展开,从上往下用力搓擦膻中穴。因为肺气不降反而上逆才会发生咳喘,所以要求往下搓,搓到感觉发热就可以了。这样做可以导引肺气向下运行,从而缓解咳喘的症状。因为哮喘绝大部分都是属于风寒型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搓到发热才能生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膻中穴也非常适合于灸法和拔火罐的刺激方法。

·王教授提醒·还有一种搓法是沿肋间隙向左右搓法,主要用于治疗与乳房相关的病症。

治疗哮喘的常用穴——定喘穴

定喘穴,顾名思义,它就是一个专门治疗哮喘的穴位。

定喘穴在肩背正中第7颈椎下的大椎穴旁开0.5寸的地方(图6-3)。我们低头时,后项部有个最高的突起,这是第7颈椎,第7颈椎下的凹陷就是大椎穴,大椎穴左右两边旁开0.5寸的地方就是定喘穴了。

定喘穴具有宣通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是临床上用来治疗哮喘病的常用穴。因为哮喘有时会急性发作,病情较紧急,用艾灸疗法的话力量比较弱,所以最好用双手同时用力连续快速按揉100~200下。也可以把皮肤针消毒后,在定喘穴上连续敲打100~200下。定喘穴在第7颈椎下旁开0.5寸的地方。图6-3 定喘穴的位置

治疗慢性哮喘的常用穴——肺俞穴

哮喘同肺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我们治疗时就可以有的放矢,直接选用肺的背部俞穴——肺俞穴来宣通肺气、止咳平喘。

肺俞穴在后背第3胸椎下旁开1.5寸的位置(图6-4)。取穴时从第7颈椎下的大椎穴往下推,推到第3个突起就是第3胸椎,第3胸椎下左右旁开约两指宽处即是肺俞穴。肺俞穴位于第3胸椎下旁,在肩胛骨内缘与人体后正中线的正中间。图6-4 肺俞穴的位置

肺俞穴的操作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按揉法,也可以用艾灸法、拔罐法和皮肤针叩刺法。背部的腧穴一般都有偏补的功效,所以刺激背俞穴对我们人体有很大的补益作用。因此,对于那些常年日久肺气不足、肾气也虚不能纳气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哮喘的病人来说,在肺俞穴上艾灸、拔罐是最为适合的。

治疗急性哮喘发作的常用穴——孔最穴

治疗哮喘还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叫孔最。因为哮喘是一个具有急性发作特点的疾病,而孔最穴是肺经上专门治疗呼吸道急性发作性病症的一个要穴。所以说,哮喘急性发作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取用这个穴位。

那么,孔最穴在哪里呢?它就在我们的前臂掌面,腕横纹上7寸处(图6-5)。针灸学规定,腕横纹到肘关节是12寸,所以我们先找到腕横纹至肘关节连线的中点(腕横纹上6寸),然后再用我们的拇指往上量出1横指的距离,就是孔最穴了。肘关节到腕横纹是12寸,两者中点再向肘关节量1横指,就是孔最穴。图6-5 孔最穴的位置

孔最穴是专门用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一个穴位,我们最好用指压法和皮肤针叩刺法来刺激它。按压一定要有力度,要让患者有较强的酸胀,甚至疼痛的感觉。我们老百姓不会扎针,但是可以用消毒后的皮肤针垂直敲打孔最穴。风热型的哮喘可以敲出血来,风寒型的哮喘我们就不要敲出血来了。敲的次数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少则100~200下,多则300~500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