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到权利: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3:36:57

点击下载

作者:李翌萱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需求到权利: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

从需求到权利: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试读:

前言

自20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总人口的1/3。老龄化将是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并非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而是重要的潜在人力资源财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老年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其社会参与的意愿和能力均有所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其健康、保障状况一样,都是反映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对于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制定促进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策略的重要依据,应该得到更加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相关研究也日渐丰富,但由于目前的研究缺乏统一的概念及指标体系、全国性样本数据资料支持以及适当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结论莫衷一是,尚未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整体概括和推论。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从积极老龄化和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出发,主要应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老年专卷数据,并结合定性访谈资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家务劳动、志愿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宗教活动五个维度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基于系统的实证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参与程度整体不低与结构不均衡现象并存。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并不低,老年人在家务劳动、政治选举活动等方面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而且,绝大多数老年人参与了不同类型的活动。另外,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结构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第二,老年人家务劳动参与对子女家庭和社会贡献突出。家务劳动是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意义超出了个人生活范畴,对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突出。价值被低估和负担过重是其中最突出的现实困境,保障和支持老年人家务劳动参与的关键是更充分的价值承认、适当的补贴支持,以及社区在环境和服务支持方面作用的增强。

第三,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是有待开发的重要社会资源。老年人有闲暇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以及非功利性的参与动机,是我国志愿事业发展的重要潜在人力资源。扩大老年人志愿服务范围的关键是基于社区为有参与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组织支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优势,创新活动模式。

第四,渠道不畅是老年人政治活动参与的主要困境。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日渐成为我国政治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参与群体。由于政治活动组织过程中对老年人现实需求和困难的考虑不足,老年人的政治活动参与诉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保障老年人政治活动参与的关键是确保老年人的参选比例,致力于多元化、便利化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政治参与意愿。

第五,维持生活是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主要目的。支持和鼓励低收入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对消除老年贫困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传统观念的阻滞和对老年人的歧视构成了参与的文化困境,个人资本的局限构成了参与的能力困境,参与渠道的欠缺构成了参与的实践困境。只有消除各种困境的制约,提供更充分的保障和支持,才能切实改善低收入老年人的弱势地位。

第六,我国老年人宗教活动参与呈现动机功利化和行为非理性化倾向。应对各类生活困境是我国老年信教者的主要信教原因,存在较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另外,部分老年信教者盲目夸大宗教活动的实际作用,过度依赖和痴迷宗教。这不仅对老年信教者身心健康不利,而且限制和影响了老年人的其他社会参与,也使老年人易于被不法分子利用,受到危害,亟须对老年人宗教活动参与加以引导和规范。

另外,将实证研究发现置于本研究的理论分析视角下进行检验可以发现,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和参与三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与其先期生命历程中所累积的个人资本状况也是紧密联系的。

研究建议,在制定促进和保障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相关政策时,我们应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生存权益和发展权益,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健康和保障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各个生命阶段进行干预,同时也要兼顾老年群体的异质性,并视社会参与为老年人的权利而不只是需求。

学术界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展开分析,扩展了对此问题的研究视野,同时也加深了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认识。然而,囿于全国性数据的缺乏,以及学界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指标体系各有侧重,相应的讨论也围绕各自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而展开,这不利于研究结论的交流和推广。本研究将结合文献分析和我国文化传统及国情,尝试构建更具概括力和解释力的老年人社会参与指标体系,使用全国性样本数据,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进行整体呈现,并尝试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现状和特征做出一个全国性的推论。另外,本研究将结合积极老龄化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分析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分别对参与各类活动的现实困境进行挖掘,并有针对性地探析具体的应对策略,这有利于拓展和深化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的研究,丰富相关实证研究资料。因此,基于系统的研究指标,结合全国性样本数据,从积极老龄化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出发,系统地分析目前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一方面能促进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实和强化我国的老龄化理论和社会参与理论。

很显然,我国由于进入老龄化社会不足二十年,目前尚处于老龄化社会初期阶段,同时又处于经济全面转型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这无疑加大了我国老龄化问题研究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但我们不能忽视其重要性。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而人口老龄化又是这一时期不容忽视的社会特征,因此对老龄化相关问题的关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已不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因此,从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出发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是探索丰富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有效路径的依据,有助于为解决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过程中所出现的老年人问题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本书是笔者在2016年5月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的,虽然几易其稿,但由于自身目前学识和研究水平的局限性,书中有些内容可能尚不成熟,须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改进与完善,也敬请相关专家、同行和读者们不吝赐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一 选题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和趋势。据联合国统计预测,到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20亿[1]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2.0%,到2150年这一比例将增至30.0%。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自世纪之交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多。国家统计局的年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以平均每年约600万人的速度增长,由2010年年底的1.78亿人增长到2014年年底的2.12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8%;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也从2010年年底的1.19亿人增长到2014年年底的1.38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0.1%。联合国对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并指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呈持续增长趋势,21世纪中期将达到峰值[3]4.4亿人,将占总人口的1/3左右。在此人口结构背景下,国际社会普遍开始重新审视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也开始对老龄化相关议题高度关注。

面对人口老龄化,部分人表现出过于担忧和悲观的情绪,认为这将成为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直接因素。这种负面情绪的自我营造是大可不必的,对老龄化社会我们应该有一种更为理性和积极的认识。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转变的必然结果,而且老龄化社会不等于落后社会、负担型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会日益提高;保健和医疗水平也会更为先进,这必然会提高我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相应地推迟老年人活动能力的衰退。可见,老龄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老年人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他们具有丰富的潜在人力资源价值。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倡导老年人社会参与,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和社会保障压力过大的问题,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4]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就已经开始关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价值和意义,从只对老干部、老专家等群体社会参与的聚焦逐渐扩展到全部老年群体,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及经济价值,而且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21世纪以来,我国历次老龄事业发展规划都将支持和扩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作为重要内容,鼓励全国各地区积极探索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新形式。显然,确保和扩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重要行动策略之一。

然而,即便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已经成为国际共识的背景之下,老年人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和障碍。自工业革命之后,受社会体制变革和技术革新的影响,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权威和优势地位受到冲击,这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能力和机会获取都[5]产生了巨大挑战。2014年10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老年人日的致辞中指出,“老年人从许多方面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歧视和社会排斥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克服这种偏见,确保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并过上健康、有保障的生活。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将利用2015年后发展议程这一历史时机,履行‘一个不能少’的承诺,加强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作用。值此国际老年人日,我鼓励各国政府和人民保护老年人的权利和尊严,并确保老年人[6]充分参与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现在我国老年人的经济基础、文化程度等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老年人在追求自身健康长寿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7]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需求显著提高。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统计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60.3%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23.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基本保证正常的工作生活,也就是说有83.5%的老年人自评身体处于健康的状况。[8]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71.4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至74.8岁。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必然会继续提高我国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这将为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然而老年人在社会参与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在此整体背景之下,聚焦于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可以发现,我国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鼓励和支持起步较早,而且在持续和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作为参与主体的中国老年人,其参与能力和需求也呈增长之势。近些年来,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状况、影响因素、意义和价值等做出了较多阐释。但大多数研究囿于研究视角或研究条件,只是对某一区域、某种活动类型、某类老年参与主体等的讨论,这虽然可以丰富我们对以上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但无法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整体状况进行呈现,也不利于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而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全国性样本数据的缺乏[9]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利用全国性样本数据,并基于老龄化研究相关理论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的系统深入的分析,亟待补充和加强。二 选题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学术界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研究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展开分析,扩展了对此问题的研究视野,同时也加深了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认识。然而,囿于全国性数据的缺乏,以及学界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以往研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各有侧重,相应的讨论也围绕各自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而展开,这不利于研究结论的交流和推广。本研究将结合文献分析和我国文化传统及国情,尝试构建更具概括力和解释力的老年人社会参与指标体系,使用全国性样本数据,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进行整体呈现,并尝试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现状和特征做出一个全国性的推论。另外,本研究将结合积极老龄化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分析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分别对参与各类活动的现实困境进行挖掘,并有针对性地探析具体的应对策略,这有利于拓展和深化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的研究,丰富相关实证研究资料。因此,基于系统的研究指标结合全国性样本数据,从积极老龄化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出发,系统地分析目前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一方面能促进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实和强化我国的老龄化理论和社会参与理论。

第二,实践意义。很显然,我国由于进入老龄化社会不足二十年,目前尚处于老龄化社会初期阶段,同时处于我国经济全面转型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这无疑加大了我国老龄化问题研究的复杂程度,但我们不能忽视其重要性。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而人口老龄化又是这一时期不容忽视的社会特征,因此对老龄化相关问题的关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已不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此外,它也是制定促进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策略的重要依据。因此,从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出发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是探索丰富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有效路径依据,也可以为解决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过程中所出现的老年人问题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许多老龄化早发型国家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相关议题更为关注,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本节将对国内外已有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梳理及评述。一 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国内研究现状1.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义分析

我国学者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意义的研究大多是围绕老年人自身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阐释的。邬沧萍指出,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义对于老年人自身而言主要在于增加个人经济收入、丰富精神生活和减少孤独感、发挥个人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增进身体健康,对于社会而言[10]主要在于充分发掘劳动力和人才资源。王思斌指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极具社会意义的,老年人在社会参与过程中的社会性产出不仅服务了社会,而且对老年人自身来讲,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和服务社[11]会的能力。也有学者侧重于社会参与对老年人自身的意义,指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构建老年资本的重要途径,老年人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参与过程中保持、完善和改进个人资本,其中包括健康[12]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内容。王莉莉认为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意义可以概括为经济意义、精神意义、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三点,其中经济意义强调的是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精神意义是指社会参与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价值的实现则主要是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层面提出的,社会[13]参与有助于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总体而言,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义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在经济、社会和个人等方面有积极意义,也在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心理健康、精神价值的实现等层面具有十分显著和深刻的意义。2.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整体特征分析

基于我国学术界对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相关实证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整体特征。(1)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

受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日渐拉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而城市地区则更为进步和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城乡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差异也较为突出。张恺悌、段成荣、梁宏通过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调查抽样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有以下特点: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农村老年人的娱乐方式和项目比较单一,通常是免费的,农村老年人对外部设施环境条件[14]的要求也较低,而城市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则比较丰富。王思斌指出,从全国范围的调查资料看,我国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和小部分城市老年人存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困难,处于贫困状态,这部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尤其是经济活动的参与,往往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和生活需求,是消极意义的社会参与;而那些文化水平和退休前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老年人,尤其是城市老年人,其社会参与大多是为了丰富自[15]己的生活和充实生命,是积极意义的社会参与。(2)女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充分

受我国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分工的影响,中青年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和政治活动等领域的参与程度相对于男性而言都是不充分的。通过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性别歧视,在政治活动领域,我国女性也遭受着“玻璃天花板”的[16]隔离,此现象也延续至老年时期。我国女性老年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女性老年人,被边缘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她们的活动场域更多地被局限在家庭内部;加之目前我国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代际照顾较为普遍,我国女性老年人往往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17]动,受之影响,其他形式的社会参与机会相应就比较少。(3)不同老年群体的参与意愿存在差异

有研究指出,我国大部分空巢老年人具有社会参与意愿但不够积极,其中政治活动参与意愿下降,而文体娱乐活动参与意愿上升。[18]也有研究指出,流动老年人的整体参与意愿低于户籍老年人,他们对代际照顾、家务劳动、休闲娱乐的参与积极性高,但对志愿活动[19]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我国农村地区,留守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意愿普遍较低,虽然农村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实际比例远远高于城市老年人,但是农村老年人的“高参与率,低参与意愿”和城市老年人[20]的“低参与率,高参与意愿”之间的现实矛盾突出。而退休老干部则是社会参与意愿较高的群体,他们对由组织安排、自己担任指挥者、采用参政议政形式的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较强的正式组织[21]依赖性。陈功、高羽通过对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三次老龄调查中北京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北京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愿越来越高,从事经济活动这类生产型社会参与的老[22]年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4)参与机会缺乏和参与途径狭窄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享有社会参与的各项权利进行了明确,然而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受老年人自身以及环境的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些因素制约着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现。在客观环境方面包括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老年民间社会团体不成熟等因素;在老年人自身方面包括文[23]化程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身体健康水平普遍不高等因素。韩青松指出,我国政府、社会和家庭内部存在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意愿和主观能动性的忽视,劳动力市场也存在对老年人的歧视和排斥,老年[24]人社会参与的机会并不充分。姚远指出,目前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较少,突出表现为需求不足、组织不力、设施不足等,这些直接制约着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整体来说,目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25]程度和参与水平都比较低。3.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分析

通过回顾和整理我国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既往研究并结合本研究的需要,以下主要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几方面内容进行讨论。(1)对老年人家务劳动参与的讨论

总体上,关于我国老年人家务劳动参与的研究,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老年人的家务劳动参与较为普遍,参与度较高。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作为配偶[26]的最主要照顾者的老年人占到54.9%。据2008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统计,我国65~74岁老年人的日均家务劳动时间为163分钟,[27]时间显著多于15~64岁的五个年龄组。其二,我国女性老年人、留守老年人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我国65~74岁女性老年人的日均家务劳动时间为227分钟,而相同年龄阶段的男性老年人仅有110分钟。留守老年人的家务劳动参与度较高,农村留守老年人不仅要通过家务劳动实现对自己的照顾,而且需要对孙辈的养育付出很多精

[28]力。其三,老年人的家务劳动参与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参与家务劳动,尤其是对子女家庭的家务支持,可以丰富老年人自身的生活内容,为子女分担压力。农村留守老年人除了要从事务农等生产性经济活动外,还要承担较为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29]会稳定功不可没。(2)对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的讨论

总体上,关于我国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的研究,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老年人是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群体。据调查,我国老年人已经成为志愿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尤其是低龄老年人。[30]其二,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受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文化程度较高、经济状况好的低龄男性老年人的参与度比较高,参与主体呈“精英化”状态;然而也有学者指出[31]文化程度和年龄具有弱负向影响。其三,老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环节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阻碍了我国老龄志愿服务的开展,有不少[32]学者围绕促进策略展开讨论。(3)对老年人政治活动参与的讨论

总体上,关于我国老年人政治活动参与的研究,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老年人有较好的政治活动参与基础,参与积极性高。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我国[33]老年人的政治态度主流是积极的,拥有较好的政治态度和立场。另据调查,从老年、中年和青年的年龄区分来看,年龄越大,政治认[34]同度和政治活动参与水平越高。其二,我国部分地区老年人的政治活动参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等方面限制。有研究指出,由于农村环境的封闭性,以及农村老年人的思想僵化和知识陈旧,农村老年人政治活动参与具有被动性和边缘化的特点,他们只在关系到自身利[35]益时才对村内政治事务做出反应。农村留守老人的政治活动参与[36]程度比较低,选举权、被选举权都可能被忽视。(4)对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讨论

总体上,关于我国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研究,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内容以务农为主,尚未对青壮年劳动力就业构成威胁。裴晓梅通过对五普数据的计算指出,虽然我国有近三成的老年人仍然在参与有收入的经济活动,但其中有九成的老年人在从事农业劳动,在城市就业的老年人不足一成,而且[37]其中延迟退休和被返聘的老年技术型人才的绝对数量更少。其二,缓解经济压力是我国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首要目的。受养儿防老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老年人的储蓄意识普遍较差,当处于老年期时,虽然老年人会得到子女在经济上的回馈和支持,但子女的支持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其经济需求,因此一些老年人会通过继续从事经济活[38]动来补给自己的养老支出。其三,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参与状况受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城乡分布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在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参与程度上,男性老年人高于女性老年人,低龄老年人高于高龄老年人,农村老年人高于城市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39]参与程度越高,等等。其四,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时的现实障碍依然存在。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年轻人就业压力大以及老年人口数量多的国情,使老年人再就业面临重重障碍,老年人再就业因现代企业对效率的追逐和对老年人的偏见,以及老年人自身知识、技能、体能[40]等的局限而被边缘化。(5)对老年人宗教活动参与的讨论

总体上,关于我国老年人宗教活动参与的研究,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宗教活动参与对我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无宗教信仰的老年人,老年人通过宗教活动的参与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41]平,这对提高我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二,解决生活中的危机性事件是老年人信教的主要现实动机。老年人面临疾病、丧偶等一些生活困境时,经常会通过信教来寻求精神慰藉。[42]其三,有部分学者对老年人宗教活动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也有学者对宗教活动参与对于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进行了[43]分析。二 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国外研究现状1.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义分析

国外学者更倾向于从老年人自身角度进行论证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义,认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更好地保持或者提高身体机能,对身体健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老年人与他人和外界的互动和联系,减少他们的孤独感、抑郁感,使其保持正常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有更积极的评价,这对于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十分必要。[44]另外,社会参与还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自主能动性和主观幸福感,[45][46]以及社会支持水平和生活满意度,使老年人保持更旺盛的生命[47]活动。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通过相应的社会参与可以提高他们[48]的保障水平,对可能面临的保障不足、贫困等进行防御和对抗。对于一些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来说,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对于维持国家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着重[49]要的促进意义。2.国外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整体特征分析

基于国外学术界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相关实证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国外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整体特征。(1)具有较高的参与意愿

国外老年人在退休后,具有较高社会参与意愿者居多,他们更希[50]望通过各种途径再次融入社会公共生活,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据调查,美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意愿普遍比较高,而且呈继续增长的[51]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拥有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尤其是[52]低龄老年人。(2)参与机会和渠道比较丰富

国外,尤其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往往通过各种措施保障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利,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通过各种形式再次重返社会。为了保障老年人有更充分的社会参与机会,美国在1986年废除了强制退休制度,以避免老年人遭遇年龄歧视,并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雇主培训和雇用老年[53]人。除了就业领域,非营利机构也为老年人创造了很多参与机会,它们结合老年人的具体技能和人力资本状态,为其提供充分的可[54]以发挥其价值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3)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有各自的社会参与内容偏好

有研究认为,男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容更为广泛,他们更倾向于参与生产性活动,如再就业等;而女性老年人则更倾向于参与情感[55]表达性比较强的活动,如志愿活动、宗教活动等。但也有研究指出,女性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并不低,只是更多地集中于家庭事务或[56]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因此常常被忽略。(4)不同老年群体的参与状况具有显著差异[57][58]

除了性别视角,也有学者从种族、婚姻状态(是否丧偶)、[59]年龄分层等不同视角出发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有色人种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参与程度高于白人老年人,丧偶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通过社会参与充实生活和进行情感替代,低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普遍要高于高龄老年人,等等。3.国外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分析

通过回顾和整理国外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既往研究,并结合本研究的研究需要,我们主要对国外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讨论。(1)对老年人家务劳动参与的讨论

总体上,国外关于老年人家务劳动参与的研究,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日益重视老年人家务劳动的价值,并予以肯定和补偿。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老年人家务劳动所产生的价值,老年人家务劳动参与对整个家庭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减[60]少国家的整体公共服务系统开支做出了巨大的实质性贡献。在德国,老年人可向政府申请照顾家庭其他成员的费用,补偿金额以雇用[61]他人照顾家庭成员的费用为参照标准。英国、日本、瑞典等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家庭照料补贴”政策,对家庭成员因为家务劳动和[62]家庭照顾而产生的养老金损失进行补贴。其二,老年人的家务劳[63]动参与状况受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据统计,女性老年人参与家务劳动的平均时间显著多于男性老年人参与家务劳动的平均时间,欧盟国家24~75岁女性的日均家务劳动时间普遍高于[64]男性,是男性的2倍左右。另外,有研究指出,低龄老年人、有配[65]偶老年人的家务劳动参与率相对更高。(2)对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的讨论

总体上,国外关于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的研究,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都较高。许多西方国家受传统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志愿活动的文化基础较好,老年人志愿服务内容十分丰富,据调查,老年人的志愿服务积极性比[66]较高,实际志愿活动参与程度也比较高。其二,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产生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老年人通过志愿活动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了较大贡献,从经济效益来看,老年人志愿服务的价值更突出。据统计,美国2002年由老年人提供的无偿服务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为[67]161.7亿美元,其中28%是通过志愿服务产生的。其三,志愿活动参与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研究指出,参与志愿活动给老年人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比年轻人高,这些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更好,[68]生活满意度通常也比较高。经常参加志愿活动的老年人身体状况更好,肢体更灵活,身体功能更完善,志愿活动有利于排解孤独,减[69]少精神抑郁的发生,因此他们的心理也更健康。(3)对老年人政治活动参与的讨论

总体上,国外关于老年人政治活动参与的研究,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老年人日渐成为政治活动参与的重要主体。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选举活动中,老年选民数量庞大,是各党派积极争取的支持力量。据统计,美国老年人的选民注册率和投票率都比较高,有学者预测老年选民到2020年预计将占全体选民的30%,到2040年预计将占41%,老年人的政治活动影响力不容小觑。[70]其二,老年人政治活动参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包括政治参与传统、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经济基础的保障等环境因素,也包括老年人的种族、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政治活动参与意[71][72]识等个人因素。其中,健康状况是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4)对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讨论

总体上,国外关于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研究,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弥补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有些国家出现了人口零增长或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其劳动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低,仅靠提高生产效率和移民已不能满足其劳动力需求,因此这些国家开始鼓励低龄老年人重返工作[73]岗位,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并通过对老年人进行就业实务培训、放松可能对老年人福利产生影响的个人收入调查等举措来鼓励和[74]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其二,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的意愿较高。据调查,美国有48%~6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退休6年后再次[75]进入劳动力市场。美国79%的生育高峰期(1946~1964年)出生[76]的老年人希望在退休后再就业。其三,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参与状况受自身的性别、经济条件、健康状况以及外部的经济环境、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男性老年人、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有色人种[77]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参与程度更高;文化程度对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影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存在正向影响,也有学者的结论相反,认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通常拥有更好的社会保障,较少继续参与经[78]济活动。此外,针对老年人的退休制度、社会保障和税收政策等[79]也对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具有重要影响。(5)对老年人宗教活动参与的讨论

总体上,国外关于老年人宗教活动参与的研究,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人数较多且其宗教活动参与比较频繁。据统计,许多国家的信教人口比例开始下降,但下降的原因是持无神论的年轻人增多,老年信教者基本上保持稳定并呈增长的趋势。老年信教者多于年轻信教者,而且老年信教者对宗教活动更[80]虔诚,通常会比较积极地定期参与宗教活动。其二,宗教活动参与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宗教倡导节制而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老年信教者改善生活质量和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使老年人拥[81]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风险。三 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老年人社会参与是一个在国际社会被广泛关注和重视的议题,既往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基本认识和理解。由于经济社会和制度政策背景不同,我国与国外的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国外对个人特质不同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的异同更为关注,如性别、种族等;我国研究则更多地聚焦于不同社会境遇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的差异性,如空巢老人、流动老人、离退休干部等,这与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有关。整体来说,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方面,我国与国外的研究发现是异同并存的,这有利于研究的互相借鉴和发展,以及研究视角的扩展。但纵观现有文献,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研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

第一,缺乏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目前学术界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有些定义过于狭窄,而有些定义又过于宽泛。一些定义是从西方社会直接照搬的“舶来品”。定义不统一,因此相应的指标体系也不统一,指标体系的混乱和不统一是我国相关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符合我国老年人生活实际的社会参与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缺乏利用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所做的定量研究。我们通过对我国前期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除了我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宗教活动进行过全国性的研究外,利用全国性样本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系统研究还很不充分,尤其是对老年人家务劳动和政治活动参与的关注相对比较少。虽然也有一些实证研究进行了调查统计,但囿于研究条件,样本分布和总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代表性不强,做出一个全国性的整体推论的基础尚显薄弱,有过度概化之嫌。陈功和高羽指出,对于中国老年人社会参[82]与状况缺乏整体认识,现象未明,何谈本质?因此,通过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进行研究,是将研究引向深入的基本前提。

第三,大多数实证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框架体系指导。目前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研究结论之所以莫衷一是,除了受限于数据资源外,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于缺乏理论支撑,使得研究设计本身存在不合理性。尤其是一些对老年人社会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自变量的选取常常是出于便利性,较为随意,附加许多牵强的变量却忽视一些最基本的变量,由于各变量之间的相互抵消和影响,分析结果必然有失准确。因此,基于特定的相关理论分析框架进行研究设计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的科学性,也可以对相关理论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相关理论。

第四,问题及对策方面研究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足。由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容是涉及各个领域的,如经济活动和志愿活动显然属于不同的范畴,如果忽略每类活动的特殊性盲目一概而论,虽然可以掌握部分共性问题,但难以挖掘到更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研究对策也会过于空泛,通常是一些方向性的引导策略,而非具体的实际可操作的对策。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一 理论基础1.相关理论回顾

西方社会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对老年人社会参与这一问题的关注从未止步。20世纪以来,欧美等一些国家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日渐增长,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问题引起广泛重视,各国政府和学界开始重新审视现代化、工业化社会中广大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1)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价值的理论探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围绕老年人是否适合继续参与社会活动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即持积极态度的活动理论和角色理论,以及持消极态度的疏离理论。

活动理论由哈维格斯特(R.Havighurst)和艾玉白(R.Albr-echt)共同提出,该理论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认为参与社会活动是使老年人重新获得自我认识和保持生命活力的关键因素。虽然老年人在老年期所获得的新角色大多为非强制性、非固定性的,但其仍能使老年人的价值得以体现,使老年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相应回报。因此,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获得新的角色,丰富老年生活,这样就可以改善老年人因社会角色的中断而产生的低落、焦[83]虑等一些负面情绪。

对于老年人社会参与意义的讨论也从聚焦社会层面转向个体层面,以科特雷尔(Cottrell)提出的角色理论为代表,该理论指出老年人的角色变化与中年人不同,它是一种不可逆的角色丧失和中断,这些角色变化会给老年人带来较大的冲击,引起老年人心理方面的危机,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针对此问题,角色理论认为,为了使老年人能够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有两个重要的途径:一是老年人应正确认识老年时期各种角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二是老年人应通过积极的[84]社会参与,寻找新的角色以丰富和充实晚年生活。

脱离理论是由库明(Cumming)和亨利(Hery)共同提出的,该理论不提倡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认为老年人普遍身心衰弱,如果老年人继续在社会中扮演角色,既不利于老年人自身,也不利于社会。脱离理论从基础、动力、结果和特征四个方面描述了老年人的脱离过程,指出:老年人身衰体弱、心理消极,构成了他们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可能是老年人自己主动选择退出的过程,也可能是由社会排挤、歧视、强制性退休制度等社会因素启动的脱离过程;老年人的脱离状态既有利于降低老年人可能从社会参与中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也有利于实现年轻人的社会继替,进而保持社会体系的[85]平衡;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2)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影响因素的理论探讨

无论学术界对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支持者多还是反对者多,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都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逐渐参与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学术界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也展开了讨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围绕老年人自身内部因素而展开的连续性理论和围绕社会经济外部环境因素而阐释的现代化理论。

连续性理论由赖卡德(Reichard)、利夫森(Livson)和彼德森(Peterson)共同提出,主要分析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差异性,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具有延续性的,老年时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年时期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影响。虽然人的个性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但老年人是个体性格变化稳定因素的集合,并始终扎根于过去。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并不会出现很多明显的个性脱节,相反,个性的连贯性会日趋明显,这正是连续性理论得出晚年生活状态是对中年期生活状况的延续结论的重要依据,正是由于这种连续性,老年人才能够获得个体性格的完整与和谐,这也是老年人获得幸福晚年生[86]活的基础。

现代化理论由考吉尔(D.Cowgill)和赫尔姆斯(L.Holmes)共同提出,该理论主要强调了现代化进程对老年人社会地位的消极影响,认为现代化极大地削弱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愿望,减少了参与机会;现代化加剧了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工作机会的竞争,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限制是多方面的;并指出只要现代化的劳动市场不停止以效率为导向的利益追逐,老年人受歧视、忽视和排斥的现象就会持续延续下[87]去,人们的晚年生活不容乐观。

整体来说,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相关理论比较丰富,不同的理论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每个学者所秉持的价值判断导向不尽相同,观点各有侧重,为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理论分析视角。2.研究理论基础

本研究主要以积极老龄化理论(Active Aging Theory)和生命历程理论(Life Course Theory)为理论基础,并以其理论框架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积极老龄化理论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并强调以参与、保障和健康为三大支柱和行动策略;生命历程理论强调老年生活受前期生活和个人资源可得可及的异质性的影响,比较契合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和分析目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1)积极老龄化理论

积极老龄化最早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提出,并于2002年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被正式确立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参考。究其意义内涵,积极老龄化是指确保所有人在老年时期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健康、参与和保障水平尽可能达到最高的过程。其中“积极”一词是指老年人应不断参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精神和公民事务,而并不只是指身体的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的能力。同时还指出退休老年人甚至那些患病或残疾的老年人仍可以以有酬劳或者无酬劳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家庭、与其地位相同的人、社区和国家做出相应的积极贡献。[88]积极老龄化理论在对其概念构成要素“参与”进行阐述时指出,当劳务市场、就业、教育、卫生及相关社会政策和项目根据老年人的能力、需要和喜好等支持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时,老年人将为社会继续做出贡献。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以尊重老年人的自主能动性,将老年人视为资源为前提的。同时,还分析了积极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具体包括:文化和性别因素、卫生及社会服务体系、行为决定因素、老年人自身因素、物质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方面的因素等。

积极老龄化理论在具体描述“参与”的意涵和行动策略时提出,应为老年人提供终身教育支持,以保障他们的参与技能;将老年人纳入消除贫困和社会发展的对象,保障他们享有和年轻人同样的信贷支持;形成更为灵活的退休选择和政策;制定政策承认老年人在非正式部门的无酬工作和在家庭中家务劳动的价值;增加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机会;鼓励老年人参与到影响其权利的政治活动中去;提升老龄化真实而积极的社会形象,消除老年歧视;减少女性老年人参与的不[89]平等;支持老年人组织的发展。可以看出,积极老龄化概念不仅内涵极为丰富,而且外延非常广泛,这正是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得以深化和推广,成为世界各国制定老龄政策的框架和依据的关键原因。

积极老龄化理论的观点是基于对老年人权利的承认和联合国关于老年人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老年人自我实现的原则,政策和行动计划导向从“需求为基础”转向“权利为基础”,它承认老年人享有均等的机会和各方面的权利,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政治活动以及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积极老龄化比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等具有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含义,因此,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把积极老龄化确定为21世纪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框架和长期战略,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推向全世界。

我国政府和学界也对积极老龄化理论不断地进行深化和拓展。我国政府对积极老龄化高度重视和推崇,我国学者对积极老龄化理论也进行了诸多研究。邬沧萍认为,我国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也是与国际上最新的“积极老龄化”这一老龄理论的接轨,应将其视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和重视老[90]年人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杜鹏指出,积极老龄化理论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放在三大行动策略的首要位置,既凸显了人本主义特点,也对我国老有所为理念的国际视角扩展具有借鉴[91]意义。

本研究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为避免以往研究认识的局限性,没有将老年人视为被社会所疏离的弱势群体,而是强调充分认识老年人社会参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进行系统、全面、深刻的讨论,挖掘我国老年群体所蕴藏的人力资源潜能,探索更为积极的赋权性支持和保障策略。(2)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由艾尔德(Elder)为代表的研究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分析视角,主要用于分析受时间变化和特定的文化经济社会影响的个体生活状况。生命历程理论是在对生命周期理论的反思、批判和发展,相比较于生命周期理论,它更强调个体的多元性,而不像生命周期理论那样将人类生活归类为简单、统一的共同阶段和模式;对个体同时扮演的多重角色也更具解释力;时间[92]和空间对个体的影响意义也可以被有效地囊括进来。生命历程理论在分析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状态时指出,个体前后经历的生活事件是相互影响的,老年生活是对个人全部成长过程的延续,在面对个体老化时老年人处理问题的方式跟他们过往处理问题的方式基本一致。[93]生命历程理论还强调个体资源可及和可得的异质性,并且强调这种差异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影响。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资源的可及性取决于个体的居住地点、人力资本、社[94]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等方面。在以往老龄问题研究中,生命历程理论经常被用来分析老年人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境况的原因,强调问题的累积性特征。

本研究聚焦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问题,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对数据资源的初步分析便可发现,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的差异性较大。这些差异与老年人的早年生活状态的相关性非常大,而目前老年人所呈现的一些基本人口学特征等因素正是他们前期生活状态的一个结果化的样态指标体现。例如,对老年人社会参与具有影响作用的文化程度和政治面貌因素,与老年人先期生活中接受教育情况和政治生活状况是直接相关联的,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结果。可以通过利用老年人的人口特征因素、保障状况、健康状况等静态指标来推演老年人前期的生命历程,进而讨论老年人当前的社会参与状况与前期生活状态之间的关系。在此分析基础之上提出,应从纵向视角来认识和看待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思考更具战略性、发展性的支持和保障策略。二 概念界定

我国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和表述。学术界和政府相关政策及法律条文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多是围绕参与的具体内容而展开的。在此,我们梳理了国外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界定、我国学术界和相关政策法规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界定,并结合相关的研究分析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概念进行总结整理,以获得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涵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根据我国特定的国情及文化传统,界定和构建本研究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概念及指标体系。1.国内外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概念的回顾

国外对老年人社会参与这一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阐释主要有以下几种。1982年《维也纳国际老龄行动计划》指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包括老年人继续参与家庭生活和亲属联系、自愿为社区提供服务、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来获得知识、在艺术方面自我发挥和创作、参加社区组织和老年人组织、参与宗教活动、参与娱乐和旅行活动、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参与政治活动等内容。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理论中指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包括对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等活动的广泛参与。加拿大谢布鲁克大学老年研究中心指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指老年人当前所进行的所有活动和所扮演的所有社会角色,只要是与社会发生了联系的活动或者[95]是有助于与社会联系的行为都属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范畴。Bukov从老年人资源的分享视角出发,指出个人资源的社会共享才是社会参与的核心本质,进而按照资源分享内容的不同将老年人社会参与活动分为集体型、生产型和政治型三种类型,其中,集体型是指分享了时间资源的活动,如个人的娱乐等;生产型是指分享了时间资源和个人才能的活动,它包括老年人从事经济活动、公益志愿类活动、家庭照顾等;政治型是指分享了时间资源、个人才能和社会知识等资源的活动,它包括政治活动的参与,如参与竞选或投票活动、向政府部门进[96]言献策等。

国外相关研究虽然没有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这一概念达成共识,但从总体上看,概念的形成范式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四个角度:一是介入角度,即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介入程度出发;二是角色角度,即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活动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角色;三是活动角度,即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包括个人和他人一起参加的各种活动内容;四是资源角度,即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在社会层面上对不同自身资源[97]的分享。

我国学术界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方式较多,大多是围绕具体活动内容和类型的不同进行界定的。邬沧萍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按照内容既可以划分为参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可以划分为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同时,老年人在社会上发挥榜样作用,在家庭中协调家庭生活中的代际关系,通过家务劳动帮助第二代、第三代,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进而保持自身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这些都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都是对社会的贡献,因此[98]也属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袁缉辉认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老年人社会参与是指老年人通过各种形式直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广义的参与则是指狭义的参与再加上老年人为家[99]庭成员提供的服务劳务与活动。王莉莉认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是指老年人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劳动和活动的形式,实现自[100]身价值的一种行为模式。它既可以是有报酬的,也可以是无报酬的,只要能够使老年人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就属于老年人社会参与。老年人的家务劳动实现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并且体现了老年人的角色价值,因此也可以算作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杨宗传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应该包含一切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包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参与社会人际交往[101]和旅游活动、在家庭范围内参与文化娱乐活动。韩青松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范围广泛,不仅包括退休后的再就业,而且包括参与[102]社区服务、参加老年社团、接受老年再教育等。艾茹指出老年人重新步入社会,实现与其他个体或群体、正式或非正式社会组织的互动和联系,这些都属于社会参与,具体包括经济活动参与、文化活动[103]参与、政治活动参与以及社区活动参与。

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第七章第六十八条规定,国家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从事下列活动:①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教育;②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③提供咨询服务;④依法参与科技发展和应用;⑤依法从事经营和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