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修行:滚床单心理学.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23:01:33

点击下载

作者:肖雪萍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的修行:滚床单心理学.2

爱的修行:滚床单心理学.2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爱的修行:滚床单心理学.2作者:肖雪萍排版:AGOOD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7-01ISBN:9787221138460本书由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授权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根据男女两性的不同形象,他们的爱好也是规定好的。男人应该喜欢机车、武器和小钢炮,而女人则要去喜欢衣服、口红和高跟鞋。如果反过来,男人喜欢口红和高跟鞋,大家就会认为他有病……

良好的亲密关系可以带给人们安全感,提升自尊感和价值感,获得更多自信心,也能帮助他们体验到更多平静、力量和勇气,这些都将促进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更多成就。

性窒息不是健康的解决性需要的方式,恰恰相反,这是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习惯,并且这个习惯并不只是小癖好那么简单,它很可能是严重的心理或精神创伤导致的问题行为,或许当事者生活的其他层面——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心理情绪等——也遇到很多困扰,只不过都以性窒息的方式去逃避和冲淡而已。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她们对婚姻和爱情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对自我的需要也越来越清晰,更重要的是,女性的花心成本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高,那意味着花心女人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换言之,就人性的本质来说,虽然这世界上有很多花心的男人,但其实花心的女人也一样多。

男人和女人,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其次才作为某一个性别而存在。作为一个人,男人和女人相同的地方,远远大于他们的不同。男人有权力享受美好的滚床单气氛,而不是一味承担主动付出的角色。

性原谅才是真正的原谅。如果出轨的事情虽然过去,却一直无法恢复滚床单,或者在滚床单的时候感受到勉强和排斥,那意味着真正的原谅还没有在心里发生,伴侣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很多人都说自己在爱情关系里属于慢热型,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慢热,就是对爱情和异性缺乏基本的信任感,对自己的感觉也总是不太确信,所以需要靠时间来慢慢找回一点安全感。

哲学家尼采说:大自然造人所表现出来的唯一的善意就是,在男女关系中,男人和女人各自满足自己的需要,却能够给对方带来好处。同样的结论也出现在后来的心理学研究里:在两性关系中,永远不存在一个人快乐而另一个人痛苦的情况。因为关系是两个人的,也因为痛苦的人根本没有能力给他人提供快乐。自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世界

在我的印象里,影视剧的续集经常都不好看。但即便如此,如果有喜欢的影视剧推出续集,还是会颠颠儿地跑去看,哪怕朋友圈的评论已经一边倒地喝倒彩。我给自己的理由是,别人的体验怎么能代表我自己呢?

细细想来,也许再次吸引我走进影院来到屏幕前的,并不是第一部影片本身的精良,而是它在记忆里留下的烙印,以及它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和想象空间。我不见得就是想去看一个好的续集故事,而更多是去缅怀印迹在电影里的已逝去的时光。

在《滚床单心理学》成为畅销书后,第二部并没有列入我的写作计划,因为没有信心可以自我超越,能将续集完成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虽然写作是副业,也希望笔下的文字能承载它自身应有的价值,不辜负读者为它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当读者一再发邮件和微博私信催促,编辑也隔三差五询问是否有后续的创作计划,我深深地理解这种未完成情怀,所以两年后对《滚床单心理学》进行了修订。在新增加的两万多字里,主要是在性心理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延展,却没有增加什么新内容。也许在那个时候,我已经在潜意识里为这本《滚床单心理学2》做准备而不自知。

自我成长和性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而性意识的觉醒,又离不开对历史、文化和人类自身的理解。对于人来说,性就是存在,每个人都是性的存在。然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却存在诸多或明或暗的限制,让我们无法回到性的存在本身。一边是外部环境——社会、文化、规则等——的束缚,另一边是渴望自由的心灵,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是人们颇感焦虑和彷徨的事。

我尝试在本书讨论这些问题,在心理学的视角下,也关注到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和读者一起,去寻找内心潜意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通道,穿过表层症状抵达深邃内在的慧眼,直至萌发在原始欲望和文明时空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

我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在如下三个领域有所启发:

1. 心理问题不会脱离社会问题而单独存在;

2. 人无视无刻都在被环境影响,且大多都不是主动选择;

3. 努力地自我理解和心理觉察,是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渠道之一。

当然,创作者的初衷不一定总能被准确解读,就像人们看电影时也会看到导演所不知道的部分那样。而这恰好也是生活和文字的魅力所在。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就会看见不同的风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品出完全不同的味道。

我只是负责精心准备各种食材,然后尽己所能地烹饪这碗老汤。悉心搭配,以保证风味层次足够丰富;小火慢熬,以避免营养结构受到损伤;反复品尝,以调制最符合我内心审美的口感。最终,当它被端到读者面前,在读者眼中的它的样子,却是我所无法左右的。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世界,也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你那样。最终,我们还是要去认识自己眼中的自己,就像你阅读完本书之后,终究都需要得出属于你自己的答案那样。第一章中国文化和性心理生殖崇拜和心理学

2014年,一对明星夫妇的婚姻变故,让“且行且珍惜”这句话红遍大江南北,连大洋彼岸的外国人都来齐齐围观。人们正感慨个中韵味时,有古文专家跳出来说,“且”是象形字,最早特指男人的阴茎。然后画风就此突变,从“边走边珍惜”变成了极具爆点的“性能力再强也要省着用”。

不得不说,这就是中文的魅力。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内里却能有层层叠叠的含义,可以让人反复品味。形似阴茎的神主牌

说到“且”这个象形字,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古代的荤故事。

有一个富家少爷,闲得无聊就喜欢拈花惹草。他的本家哥哥患病去世后,留下年轻漂亮的妻子寡居家中。某日富少见仆妇给寡嫂送包裹,就偷偷把一个假阳具藏到了包裹里。之后寡嫂一直没有什么动静,富少揣测寡嫂定是心动了。

就在富少准备下一步动作时,他的父亲却突然离世。在为父亲办丧事时,那位年轻漂亮的寡嫂主动前来帮忙,前前后后打理得周到细致。富少看在眼里,心中暗喜。出殡时间已到,要请出逝者的神主牌,可是当众亲友掀开幕布,却集体傻眼:那幕布之下盖着的,不是神主牌,而是假阳具!富少认出正是自己藏入寡嫂包裹的那一个。主事的长辈们把富少一顿痛骂,而富少则只是一脸惶惶,有苦也说不出。

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无意识语言,简直可用“传神”来形容。一方面是神主牌的形状和男人的阴茎很像,二者可以互相替代;另一方面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神主牌确实又是从男人的阴茎演变而来——人类最早虔诚膜拜的器物,不是木质的神主牌,而是磨成柱子形状的石头。

那意味着中国人供奉在祠堂里的“且”形神主牌,除了对祖先的情感缅怀之外,也是一种文化和心理层面的权力象征。比如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里,多次描写发生在祠堂里的权力和欲望。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女主人公田小娥和流氓白狗蛋被绑在祠堂里接受刺刷鞭刑:“刺刷在众人的手里传递着飞舞着,小娥的嘶叫和狗蛋的长嚎激起的不是同情而是更高涨的愤怒”。

乡邻们坚信田小娥和白狗蛋滚了床单,如果是在自己家里,他们只能自己心里嘀咕一下,或者用唾沫星子淹死他们。但如果来到供奉着祖先神主牌的祠堂里,他们顿时就有了被祖先灵魂附体的效果——刺刷仿佛化作代表权力的祖先阴茎,任意鞭挞那被认为犯了错误的人,且无需为“犯错者”的死亡承担任何责任。阴茎崇拜的象征

人类社会的生殖崇拜文化源远流长,阴茎状的神主牌,正是生殖崇拜现象的一种。关于生殖崇拜,大多数人认为是人类先祖不懂自然科学的缘故。看到女人能生孩子,就崇拜女人的阴道;后来发现女人怀孕的秘密是和男人滚床单,又转而崇拜男人的阴茎。似乎老祖宗就是心理太空虚,没事了非得给自己找个精神寄托。

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在漫长的人类早期社会,当社会的管理者还是女人的时候,人类社会崇拜的是鱼,因为两条鱼并在一起形似阴道——怪不得心理学认为梦里的鱼蕴含性意味。只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男人取得了社会的统治权,人类社会就开始崇拜阴茎。后来,阴茎崇拜不再那么赤裸裸,而是融入到文化基因里,比如形似阴茎的神主牌和雷峰塔。

所以,谁有权力就崇拜谁的生殖器,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这也是现代心理学用“阴茎”指代权力和力量的原因。心理学把父母过度控制的男人,形容为“被阉割的男人”,即他心理上的阴茎(力量代称)被阉割了,那让他个性懦弱,遇事退缩,无法舒展地活自己的生命;被母亲用来谋取家庭权力的男人,是“母亲的阴茎”,即母亲的权力工具。比如母亲想要得到一辆车,但是害怕家里人不同意,就说是儿子想要,或者直接让儿子去说他想要一辆车。

阴茎崇拜至今已经好几千年的历史,对于人类族群来说,它早已超越生理性的身体器官特质,而是被赋予很深的心理和精神意义。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不为人觉察的方式,看似无意却又必然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原因,围绕着阴茎而产生的种种生理和心理困扰,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含义。可怕的“缩阳症”

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时有报出一种令人惊骇的与阴茎有关的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发病时会先在心理上体验到强烈的恐惧、焦虑和濒死感,过一会儿又会在生理上有胸闷、气促、阴茎麻木或疼痛感,产生一种阴茎正在逐渐缩回体内,而自己会因此死亡的可怕意象,于是极度惊恐甚至出现意识模糊。人们把这个病症叫做“缩阳症”,周星驰的电影《鹿鼎记》里就有相关描绘。“缩阳症”在东南亚一带较多发病,我国的海南省、安徽省都曾报道过相关案例,世界其他各国也偶有发生。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精神疾病,目前主要通过认知教育的方式进行治疗,即普及科学知识,让患者知道从解剖学上来说,阴茎不可能缩回肚子里。

有关专家认为“缩阳症”由以下三个原因导致:首先是文化传说层面,东南亚一带的人们认为,死于分娩的女性的灵魂会变成邪恶的精灵,专门找男人进行报复,当地人相信这些精灵的眼泪能割下男人的阴茎。另外还有一个传说是有仙女下凡到人间,专门搜集男人的阴茎;其次是在现实生活层面,东南亚一带常发生嫉妒的妻子阉割丈夫阴茎的事件,比如八十年代以来,只泰国就发生了一百余起,而同期的美国只发生了两起类似事件(电影《鹿鼎记》里的缩阳症发生在妓院里,无疑是暗示男人对嫉妒妻子的恐惧);最后是社会状态层面,湿热的东南亚很容易爆发恶性传染疾病,再加上政治局面的不安定、派系斗争等因素,使得底层劳动人民生活非常艰苦,而贫困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我很认同专家的分析,但是“缩阳症”的发生,除上述三个原因之外,还有另一个更深的原因:经济越落后,文化越封闭的地区,两性关系的不平等现象就越显著,而女人的生活境遇就越悲惨。这才是导致“缩阳症”的重要诱因。

传说不会无缘无故地诞生和流传,它之所以深入人心,必定是因为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深处,蕴藏相应的故事和信念。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最早由女人统治,男人是后来才拥有了今天的权力,即阴茎战胜了阴道,成为人类社会的崇拜对象。在权力更迭的过程中,血腥和暴力是不可避免的。当弱者成长起来去对抗昔日的强者,虽然在现实层面取得了最终的成功,但那些遗留在潜意识深处的恐惧却不会轻易消散,它们最终变成可怕的传说故事,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于世。

如果用心理学语言进行翻译,那么邪恶精灵故事的潜意识版本是:那些因男人而死的女性(男人射精导致女人怀孕),会将愤怒和怨恨化作眼泪,来夺取男人已经到手的权力(阴茎),同时杀死他们。

这个故事更多反映了人们的恐惧情绪,而不是传说故事本身的含义。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缩阳症”,其实是恐惧于阴茎所代表的权力和力量的丧失,而不是害怕失去生理上的阴茎——如果阴茎缩回肚子里,男人就像是变成了女人,而当地女人的处境非常卑微,没有男人愿意活得像她们那样。这恐怕也是盛怒之下的女人,疯狂地剪掉丈夫阴茎的心理原因,她们的潜意识咆哮着说:做为有特权的男人,如果你变成女人,是不是就能理解我的痛苦!性与自我成长

写作本章让我煞费苦心。因为谈论中国文化里的性,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一些颇有争议的话题,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驾驭得好;也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些主题感兴趣,不知道会否让读者心生失望。希望读者对此无感时可以跳过去,直接阅读后面的章节,而不是直接抛弃本书。

我之所以用整个章节谈论这些有些沉重晦涩的话题,还把它放在本书的最前面,是希望和读者分享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心理问题不会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

如今生活里各种性心理的疑惑和困境,和我们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如果能够对中国的性文化和性隐喻有更多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自身,进而创造更加美好自由的生活。

我们的文化比较崇尚积极阳光的东西,而回避那些不太美好的部分。如果后者有所冒头,要么想办法去包装一番,起码让它看起来还算入眼;要么就紧张兮兮地赶快做出停止的手势,生怕那即将展现的真相惊吓了自己。我知道人们害怕谈论“负能量”,是担心自己受不了压抑痛苦的情绪感受。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大胆说出已然发生和存在的声音,反而能让人体验到自信和力量感。

真实和面对,会激发无穷的勇气。

我深信通过阅读本书,将让读者更深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异性,通过对中国文化里的性心理的思考,追寻“我从哪里来”和“我为何是我”,然后在生活中逐步探索“我要去哪里”的答案。对于人的生命历程来说,无论你在意识层面是否愿意思考,它们都是无可回避的问题。“逼婚”竟和性压抑有关?

最近这些年,“每逢佳节被逼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更是时常被媒体报道。当专家们在分析父母逼婚的心理动因时,大多会提及三点:1)把孩子的婚事当作自己的责任,有一种“孩子不结婚,是为人父母的失败”心理;2)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3)由于年轻时没有为自己活的习惯,导致晚年生活空洞单调,缺乏寄托。

这样的分析有一些道理,同时也有它的局限。

父母之所以对子女逼婚,确实存在诸多文化的、心理的和现实的原因,但其中父母对于性和繁衍的隐形焦虑,却较少被提及。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性压抑。那时有过一些与性活动相关的罪名,触犯者轻则丢掉工作,重则丢掉性命,这让人们对性总有点讳莫如深。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都被告知,他们是从垃圾堆捡回来,或者是过路老婆婆送的。

对上一代人的性观念进行理解后,除了让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待父母的逼婚,也更能理解他们的焦虑和担忧。结婚才能有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天,一对热恋中的年轻男女骑自行车从我家门前经过,男的骑车,女的坐在后座儿揽着男友的腰,两个人甜蜜地低语着什么。等他们走远了,我妈妈看着女孩儿的背影说:“谁家的姑娘这么俊”。正在跟她聊天的邻居阿姨撇了下嘴,鄙夷地说:“什么姑娘,看那个样子,明明就是个媳妇儿”。

当时十多岁的我有些似懂非懂,却又不敢去问,因为隐隐地知道那不是什么好话。

妈妈们的生活经验和所受的教育让她们知道,性行为只能发生在婚姻里。无论一个人是多大年龄,如果没有结婚,性欲望就只有两种解决方案:1)忍着;2)耍流氓(自慰也是耍流氓)。他们必然因此陷入强烈的心理冲突:强行压抑性冲动,除了情绪上的烦躁不安,身体也会出现各种莫名不适;然而如果想办法自行疏解,或者去发生非婚性行为,生活又会面临崩溃的风险。

可想而知当时单身人士的日子必定是非常难熬的。再加上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右,很多城市青年都是临近三十岁才结婚,长期处于漫长难捱的性压抑状态,个中痛苦真是不足为外人道。这样强烈的内部冲突,很容易导致神经症性的心理疾患。所以那时的人们容易弭患强迫症和神经衰弱,前者如强迫性地关门或洗手、强迫性地数数或进行某个仪式、强迫性地想某个问题无法停止等,后者则表现为头疼、脾气暴躁易激动、睡眠障碍等。人们需要用身体和行为的症状,来分散对性的强烈渴望和焦虑情绪——和别人谈论强迫症和神经衰弱的问题,不会像谈论性压抑那样羞耻和恐惧。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社会对性的禁忌非常深,即便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也不可能讨论这样的话题。所以也怪不得《性知识漫谈》一书在八十年代出版后,短短几年就销售了几百万册。人们真是太需要了!孩子让性能力可视化

一个生活在北方农村的男人,结婚五六年了却没有生育孩子。他的妻子因此饱受白眼,婆婆对妻子恶言相向,经常羞辱她是“不会下蛋的母鸡”。村里人也时常议论纷纷,觉得这个女人的肚子太不争气。后来这位妻子不堪忍受,终于提出离婚。比较戏剧化的是,妻子的再婚对象就住隔壁村,而她刚结婚不到半年,就传出了怀孕的消息,十月怀胎后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事情就这样急转直下,村里人又开始盛传是男人“那方面不行”,慢慢地男人的存在像是一个耻辱,走到哪里都有人窃窃私语。

男人看起来很平静,照常过自己的日子。反而是他的妈妈坐不住了,到处托媒人给儿子说亲。然而三年多过去,见了一个又一个女人,各种各样的条件都有,男人始终都没有觉得哪个适合结婚,至今还单身着。人们猜测说,也许他是害怕再婚以后,如果新的妻子还生不出孩子,他会无法面对那个局面。但他的妈妈不依不饶,每天拿着女人的照片去游说他,批评他太挑剔,这是要让家里绝后。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对于个体来说,生育的其中一个功能,是证明自己拥有性能力。而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生育却证明了另外的东西:自己所生育的孩子是优秀的,有能力的,可以得到社会认可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孩子不太会被视为独立的人,他们更多做为父母制造的产品而存在。中国人认为,父母制造了孩子的身体——哪怕并没有抚育他——所以对他的思想、生活、行为等拥有权力。中国孩子都属于自己的父母,他们的成功属于父母,失败也属于父母。那么做为父母的一部分,做为父母生命的延伸,他们是否能生出下一代(有性能力就说明他是合格品),当然就关乎着父母的荣光。

当父母在对孩子逼婚时,其实更多考虑的是,在他人的眼光里,自己的产品是否足够合格,而没有进入孩子的内心,去理解孩子的困境和需要。客观现实与心理现实

当谈到现实这个东西,人们就会想到天空湖水、楼房马路、草坪飞机等可见可触的物质世界。似乎只有这些可见可触,能够与他人共享概念、互通感受的东西,才能叫做现实,即客观存在的现实。而那些发生在人内心里的画面、想法和感受,难以与他人比对,无法与别人共享的部分,则多被认为是主观臆断,是被人们凭空想象而来的,所以需要被质疑和检验。

然而这些年来,我们越来越发现,正是这些不客观的被人们轻视的“主观臆断”,在影响着人的行为、思想和生活选择。心理学家把这些“凭空想象来的”画面、想法和感受,叫做“心理现实”。

在逼婚父母的客观现实里,现代社会的性价值观已经多元化,“耍流氓”的量刑非但不会到死罪那么严重,还可能是只需批评教育的小问题。他们也许听说过“一夜情”和“约炮”这样的词汇,也大体上能接受如今的年轻人有婚前性行为,还可能听说了更加大胆前卫的性,比如“开放式性关系”“成人影片”等,在认知层面,他们知道这一切的发生都客观存在。

然而他们的心理现实层面呢?却很大可能仍然停留在自己的年轻时代。

人是记忆的动物。一段一段的记忆,在组织个体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定义自我——即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以及构筑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深信的世界,因为他亲身经历了某些事,并深深记得由事件引发的感受和想法,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结论。

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

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小明,由于某种原因直到28岁结婚,才第一次体验释放性欲望的快感。由于性压抑的问题得到解决,小明发现自己的情绪、身体、事业、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都有所改善,他于是在心理上得出一个结论:唯有结婚才可以解决性需要,并向周围人证明自己的性能力。需注意的是,这个结论是完全内隐性的,小明自己毫无觉察。

时光飞逝,小明一天天老去,孩子也一天天成年,每当他看到年近三十的未婚子女,就想到自己曾遭受过的性压抑之苦。当难以言说的焦虑、压抑、苦闷等情绪涌上心头,小明仿佛看到子女正在像当年的自己那样苦苦挣扎。那种帮助子女免于重蹈痛苦覆辙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不得不上演逼婚大片。表面上是小明用逼婚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帮助孩子走上幸福的路途。但实质上小明却是通过帮助孩子去帮助当年压抑无助的自己——如果能顺利把孩子逼进婚姻,他就完成了对自我的拯救。在这样的时刻,小明被自己的情绪深深困住,哪里还顾得上孩子的感觉。

那些逼着孩子考公务员、进大国企的父母,以及在公交车停稳前就忙着去抢座儿,被别人无意碰撞就恶言相向的老人,其心理过程也与此类似。

我们可以说小明们太主观,竟然无视子女如今所处的时代,和他当年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但是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却有着非常充分的理由,因为他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没有结婚,就无法享受性的欢愉,也无法通过生育向周围人证明自己的性能力。如何应对父母逼婚

其实这个小标题应该是“当父母以‘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为理由,坚决要你走他选定的人生道路,你该怎么办”。

在父母的心理现实里,他不能意识到,自己过的那些桥是过去的桥,和如今孩子走的路相比,无论是形态、质地还是建筑方式,都是很不同的。但是做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你不能无视这个客观现实。那种为了让父母高兴,而去走父母选定的路的方式,最后只会让大家都不高兴:走在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路上,心情必定委屈怨恨,这些情绪会影响你去爱和尊敬父母;对待父母的态度不够耐心和恭谨,除了让父母伤心,自己也徒增很多内疚感和心理压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走路的心情几乎可以决定你在这条路上的成就,一个不快乐不热爱走路的人,怎么能走出风采和幸福呢?

由于传统的孝道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总对父母有一种天然的内疚感,觉得父母赋予自己生命,而自己却无以为报,所以就用无条件的顺从去抵御这种内疚感。随着西方心理学的传入,整个社会越来越多地谈论“自我”、“感受”、“需要”等词汇,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其实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人和人的关系,连接父母和子女的,是血缘、责任、爱和尊重,而不是孝顺。

孝顺是一种评价和行为,而爱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连接,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爱,他自然会热烈地去爱父母,而这种来自内在的力量,势如江水滔滔不可阻挡,根本就不需要用“孝顺”这种行为来约束和证明。

如果能理解这些,年轻人可能会意识到,他们可以一边遵循自己的内心追求,一边去爱父母,这二者并不冲突。“房中术”里的恐惧和压抑

朋友得知我要再写一本滚床单心理学,就从我国的台湾地区带了一批谈论性技巧的书给我,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日本AV女优写的,由于书名实在太劲爆直接,为了在交付快递时不要太尴尬,她索性撕去了所有的封面。我收到书以后,想起她在电话里神神秘秘的语气,再想到我即将在本节谈论的内容,顿时就有了一种巨大的反差感。

如今我们谈论性的时候,需要斟酌字词注意尺度,可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老祖宗们的家训却赫然写着“每御妻妾,必候彼快,乃闺阁和乐之大端也”这样的内容。再加上儒家经典《礼记》“妾年未满五十,必以五日之御”的告诫,让我很有理由去想象,在古人的认知里,让女人得到性满足是一种道德和责任。

而房中术的诞生,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理念。房中术的核心观点

所谓房中术,就是滚床单的技术。这种理论最早出现在汉代,但是在隋唐时期才开始盛行。在古人发明的房中术里,有符合现代医学精神的观点,比如用药物壮阳时,会用到人参这种滋补圣品,它可以缩短神经反射的潜伏期,进而提升神经兴奋的传导,达到延长滚床单时间的效果;还比如“大醉入房,气竭肝肠,丈夫则精液衰少,阴痿不起”的告诫,其实是大量饮酒后,血液里的睾丸酮减少,容易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当然也有一些纯属幻想的成分,比如食用童男童女的尿液制成的壮阳药,或吸收女性的阴精以采阴补阳等,就更多属于心理和精神的意淫了。

正是因为房中术里有这些意淫的成分,让很多现代人把房中术看作摧残女性的东西。认为它是猥琐自私的男人,为了满足荒唐的自恋幻想,把女人当作性用品,卑鄙野蛮地压榨她们的身体资源,无情地忽视她们做为一个人的感受和需要。

但是,如果联系到前文提及的家训内容,就可推知,真实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

房中术有三个核心观点:1)“还精补脑”,男人在将要射精时忍住不射,那么精液就能够起到滋补大脑的功效,对健康非常有益;2)“采阴补阳”,务必使女人到达性高潮,那时女人所分泌的阴精最滋补男人的身体;3)“多多益善”,要尽量和多个女人滚床单,只和同一个女人滚床单的话,阴精的滋补作用会减弱。

反观这三个核心观点,第一个是实用主义——为了强身健体,我和你的性快感都可忽略不计;第二个观点却很值得玩味——要想通过滚床单滋补身体,就必须先努力帮助女人先得到性满足;而第三个观点就很妙了——要想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就得努力让所有的妻妾都得到性满足。

从上述分析来看,古人之所以发明房中术,其实是以强身健体之名行“家和万事兴”之实,既满足了女人的身体和情感需要,又保全了男人的面子,同时也契合了现代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为什么这么说呢?房中术与女性吸引

男人爱女人,这是造物主在人类基因里植入的天然属性。

可是自从进入父权社会之后,女人就沦为二等公民,不管从社会的哪个层面,女人都被定位为生育和性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男人是不可以爱女人的,更不能明显地表现出自己对女人的需要,否则就相当于抬高了女人的社会地位,可能会受到其他男性的嘲笑和攻击。所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男人是以“怕老婆”为耻的。那意味着古语“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并非真的表达了这句话本身的意思,而更多是为了得到其他男人的认同,表明自己和女人划清了界线。

但女人确实很可爱,浑身都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真是让人忍不住就想去爱她。这势必给男人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冲突:表现出对女人的需要和疼惜,可能被其他男人所嘲笑和孤立;强行压抑这个部分的情感,又会让自己感到不痛快。

不得不说古人真的很有智慧,慢慢的有识之士就发明了下面的公式:图1-1 古代男人的性公式

这个公式完美解决了社会规则和自我需要之间的冲突,男人们的潜台词是:请不要误会,我之所以研究房中术,其实是为了帮助自己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真不是为了让女人爽,你没看见我在利用她吗?这很像是小男孩在说:请不要误会,我之所以拽那个漂亮女生的辫子,其实是为了让我自己高兴,真不是因为喜欢她,你没看到我在欺负她吗?

是不是有点萌萌的感觉。房中术与绿帽子

可是,女人只要达到性高潮,就能让男人延年益寿,结果已经很圆满,为什么男人还要继续追求超强的性能力,幻想达到随心所欲“缩、抽、展、闭、吸”,甚至“吹灯吸酒”的神奇能力?

答:因为女人在滚床单能力上的包容性和持久性,男人是自叹不如的。

据新闻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女性出于种种目的——或挑战记录或纯粹好玩——在很短的时间内和很多男人滚床单。比如新加坡“性爱女神”钟宝爱曾在10小时内和251个男人滚床单,而美国情色女性Lisa Sparxxx更是在一天内和919名男性发生性关系,并因此刷新了世界记录。这样的“壮举”,对男人来说真是不可想象。

在现实的生理差距下,哪怕是一对一的性关系,男人都要焦虑于能否让女人得到满足,就更别提古代男人的三妻四妾了。与后来的宋明清不同,隋唐时代民风很开放,女人如果不高兴了是要离婚的,并且还可以一嫁再嫁。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让所有的妻妾都得到性满足,就变成当时男人的日常功课。否则不小心给自己戴上绿帽子,那就糟糕了!

有需要就有动力,古人于是再次智慧大爆发,上述公式就变成了:图1-2 古代男人的进阶版性公式

科学家说,人类的大脑只被开发了2%。但就是这区区2%,当人们遇到内心冲突和生活困难时,就能帮助人们想出那么多有创造性的办法。也真是对得起“高级动物”的称号了。房中术的心理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房中术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老祖宗们依据长时间的生活经验,探索总结出了“家和万事兴”的规律。但是在古代,有资源的男人大多都拥有三妻四妾或者更多女人。要如何安抚后院的女人们,让她们和谐共处,是男人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因为搞不好就会影响他在前庭的事业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发明各种约束女人的规条和文化,潜心研究房中术,无疑也是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办法。

因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滚床单上无法得到满足的女人,更容易有焦虑的情绪,导致脾气暴躁和易怒。而规律的滚床单并得到性满足,除了促发催产素的分泌,增进伴侣的感情纽带,还能让人们体验到很深的连接感。这不但能让人们放松愉悦,对身心健康也非常有益。只有情绪平稳,身体和心理都被满足的女人,才有能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气氛,带领家庭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做为女人的丈夫,男人自然是首当其冲的获益者。

几百年后,当历史进程来到宋朝,房中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女人的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不得不说,这真是令人遗憾,因为无论对女人还是对男人,这个变化都是负性的,影响深远的——时至今日,这些影响也依然存在。当代人的房中术

古人的房中术只讲究技巧,以前的性教育则讲究知识普及。到了如今,当代人已经进化出更符合时代精神的房中术,即关注身体感受的探索和心理精神的培养。如日本性爱大师Adam德永就在其著作中指出,滚床单时慢慢享受过程,将注意力放在彼此的身体和感觉上,是得到完美性爱的最佳通道。而我也将在本书中反复谈论,性爱的终极享受是心理和精神的快感,而身体的快感只是前两项快感的载体,甚至只是副产品。

在第一部《滚床单心理学》中,我曾经谈到滚床单时,有后戏才是真的心中有爱。所谓后戏,就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性活动结束后,伴侣们没有立刻把注意力转向别处,而是继续关注彼此,亲密地拥抱在一起,细语呢哝,温存拥抱,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爱的气息。

这样的感觉和情境,是很难刻意去营造的,因为那要取决于伴侣们的内心感觉。如果伴侣之间互相信任,彼此依赖,能够无所保留地向对方敞开心扉,那么滚床单之后的温存就会变成双方都需要的“餐后甜点”。在那样的时刻,人们不再只是在身体上感受到爱人,还会在心理及精神层面和爱人同在,在身、心、灵三个层次的契合和连接感,将最大程度上驱散做为人的深层孤独,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

那是一种极大的身心幸福,是再多的金钱、美丽异性和权力都无法取代的满足感。

我将在本书的后面章节里,详细阐述这个部分。我也希望读者可以经由这本书,去探索自己的房中术,并拥抱属于自己的性福生活。“贞节牌坊”是这样伤害男人的

清代戏曲小说家沈起凤在其小说集《谐铎》里,记载了一个关于名妓的轶事。

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被朋友邀请一起去见当地的名妓。名妓的住处豪华讲究,身价极高,有很多的仆妇和丫鬟,每隔一会儿就来汇报还需要再等,因为名妓各种有事。书生想着既然这么大的排场,想必这名妓一定生得花容月貌,所以一直耐着性子等啊等。

结果等见了面才发现,那传说中的名妓竟然极其丑陋,身材也肥胖变形。看到书生失望的表情,名妓却丝毫都不感到羞愧,而是自比驰骋文坛的名士,说自己之所以是名妓,是以床席间的真功夫取胜。书生于是兴奋地领教了名妓的真功夫,事后说道:“即使每天抱着西施那样的美女,也不能比拟你的销魂!”之后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书生在名妓这里花光了所有的钱,连考试的时间都没挨到,狼狈不堪地回家了。

沈起凤可能是想借这个故事告诫世人:贪图色欲尽毁前程啊!但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小说固然有夸张的成分,却侧面反映了古代男人性生活的真相:要找到真正的女人,得到真正的性福,就只能去妓院。或者还可以说,如果他们想要和活生生的女人谈恋爱,就只能去妓院。贞节牌坊不全是邪恶

并非女人们不肯和男人谈恋爱,而是当时社会对她们的角色设定不允许她们那样做,借用TVB的常用台词,就是“发生这样的事,大家都不想的”。

淫,是古代社会(其实就是一百年前)深恶痛绝的特质,如果一个女人和这个字眼扯上了关系,她的人生就会跌入炼狱,连父母亲戚都会被她拖累,为她感到耻辱。那么竭尽所能让自己看起来很贞节,并终生为这个形象而奋斗,自然就是每一个女人的使命。

而贞节牌坊,就是被这样的社会文化催生出来。在现代人的眼中,贞节牌坊这种东西是灭绝人性的存在,极大地残害着女性的身心健康。然而在古代女人看来,它却有极可爱的一面。

项羽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的话,这句话翻译成心理学语言,就像是在说:我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被爱;只有当我被别人看见,在别人的眼睛和对待我的态度里,才能找到一些自我的存在感,才能尝试着思考我到底是谁。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被看见,被肯定,被接受,男人通过赚很多钱让别人知道(荣归故里),而女人则通过一辈子无性让别人看见(贞节牌坊)。在封建社会,如果一个女性在丈夫去世后不再改嫁,让自己终生无缘滚床单,那么她不但能得到社会地位和个人名誉的认可,还将为自己和家族挣得一定的物质资源——贞节牌坊是有政府奖励的。做为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是隐私,终生不允许外出工作的女人,这简直是她唯一可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的通道。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守贞”变成一个女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甚至是成就一番事业——得到官方认可——的唯一出口。也难怪古代女性会主动选择凄苦的生活了。据历史文献记载,有女人故意选择病危的男人做丈夫,这样等丈夫去世后,她就可以守寡了;还有女人在丈夫去世之后,陷入孤翁寡妇——一个公公一个儿媳妇——的状况,本来是符合改嫁条件的,但这位新寡的年轻妇人却去哀求五十多岁的公公纳妾生子,这样一来,她不但无需改嫁,还能得到“抚孤”的荣誉。躲在欲望的反面

当女人功成名就的方式是禁欲,在现实层面确实让男人获益,那可以让男人在两性关系里处于优势地位,也能保障后代血缘的属性。但是从心理的角度,却给男人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据说在明朝年间,有一对姓孙的夫妇被强盗打劫,打劫一半时劫匪看见孙妻非常美貌,就起了淫心。一个强盗上前拉住孙妻的手,孙妻立刻就将手上被摸过的肉咬掉,狠狠地说:“贼污我身!”此时又有另一个强盗去拉她的胳膊,孙妻又把胳膊上那块被强盗碰过的肉咬掉,说:“贼污我肱!”强盗们因此被激怒,用乱刀砍死了她。

孙妻在保护自己贞操的时候,采用的方式是表达对男人的极端厌恶和羞辱,毫不犹豫地咬掉被男人触碰过的肉,无疑是对身为男人的贼的最大贬低:你的肮脏龌龊简直无以复加!这当然会让强盗们恼怒得乱刀砍死她,因为一刀毙命无法消解他们因受辱而带来的愤怒。

当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欲望,同时又认为这种欲望非常不合理,就会在意识上坚信自己丝毫没有这种欲望,并且相反,自己非常厌恶有那样欲望的人。心理学把这样的心理机制叫做反向形成,即心理感受往相反的方向去形成。比如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面对自己喜欢的异性时,往往会表现得比较冷淡,有些男孩子甚至专门去欺负那些自己喜欢的女生,还比如有些强烈敌视同性恋群体的人,却恰恰就是深度压抑的同性恋者。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孙妻对男人的厌恶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可以据此想象,年轻而守贞的女性为了禁绝滚床单的渴望,势必要刻意唤起对男性的嫌恶感,不知道她们多大程度上会为了维护贞洁的形象,而公开表达对男性群体的排斥和贬低——社会对男人有那么多负性的刻板印象,会不会也与此有关呢?男女关系的本质

哲学家尼采说:大自然造人所表现出来的唯一的善意就是,在男女关系中,男人和女人各自满足自己的需要,却能够给对方带来好处。同样的结论也出现在后来的心理学研究里:在两性关系中,永远不存在一个人快乐而另一个人痛苦的情况。因为关系是两个人的,也因为痛苦的人根本没有能力给他人提供快乐。

做为这个宇宙空间里的同类,男人和女人互为对方的一部分,彼此依存,互相陪伴。男女关系就像一条扁担,男人和女人就像扁担两头的一桶水,两桶水的重量越相近,挑水的人就能越轻松。同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状态越平衡,那么关系中的男女就越能体验到满足和幸福。

但是在贞节牌坊的年代,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极度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让女人非常痛苦,当然男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禁欲是女人的事业,努力表现贞节——僵硬、压抑、顺从、性冷淡——是她们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男人根本也无法在滚床单里体验到乐趣,因为面对性趣缺缺、态度敷衍的伴侣,虽然他们的头脑会赞赏女人的贞洁,但潜意识却会解读为“她不喜欢我”。

如果把滚床单比喻为一场旅行,会更容易让我们理解男人的苦楚。

首先是在旅行开始之前,女人不愿意参与筹备旅行,非但如此,她还要想办法破坏旅行的心情——表现太积极,可能会受到惩罚。所以对于这次旅行,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如何表现没兴趣上。那么男人只好独自规划线路,独自做各项物资准备,由于不了解女人的想法,他只能自行设计日程安排。本来是两个人的事,男人却必须在对方不配合的情况下,独自完成全部筹备,可想而知他有多孤独多无助。

其次是在旅行过程中,女人无法开口说话,也不能表现出哪怕一丝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男人看到多么美丽的风景,唤起多么兴奋的心情,都只能自言自语或者干脆憋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体验到多少焦虑和害怕,都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独自消化。本来是两个人的事,男人却必须付出12分的努力,把对方的部分也承担过来,可想而知他的压力有多大,情绪有多紧张。

最后是在旅行结束后,在男人看来,他凭一己之力让两个人到达目的地,是很值得被奖赏的壮举。然而此时他才发现,女人一点也不这样认为,她非但没有从他的努力中获得快乐,还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他当然不知道,那是假装出来的。可想而知,此时的男人一定像泄了气的皮球,迅速蔫儿下去。

为了得到有回应的滚床单,更为了避免和无价值感相遇,男人们只好去向妓女寻求交流,这才有了《谐铎》里的名妓轶事。但是,在妓女那里并不能真正得到满足。因为做为一种职业,妓女只能解决生理性的需要,却无法解决心理和精神的需要。贞节牌坊和男人的痛苦

对于女人来说,贞节牌坊所带来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封建社会对女人的性压抑和悲惨的命运,现代社会对女人的性污名和职场不公。可是对于男人呢?我们会倾向于认为他们是获益的一方,而这种观点让男人们的痛苦一直被隐藏。

女人可以旗帜鲜明地要求男女平等,要求尊重,要求同工同酬,她们很知道自己缺什么。男人们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们和女人一样有缺失,然而和女人不同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缺什么,所以也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追寻方向。

这其实很不好受,或者说,比痛苦还要痛苦。

内心渴望某种东西却得不到,会让人体验到痛苦。比如想有很多钱,却贫困交加;渴望爱情,却孤身一人;有性需要,却没有滚床单对象。但这些确定的痛苦,可以轻易找到解决方案。比如抱怨社会,责备父母,找人倾诉,还可以通过与别人比较寻找心理平衡。

可是,如果人们只是体验到痛苦的感觉,却不知道那感觉具体是什么,也无从得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麻烦了。因为感到痛苦却无处归因,痛苦感就会被无限放大。就像一个人肚子疼却说不清哪里疼,连最高明的医生和最先进的仪器也无法诊断,那么肚子的疼痛就会转化为对未知和不可控的恐惧。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痛苦,比肚子疼本身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贞节牌坊带给男人的痛苦,当属此类痛苦。他们经常体验到一种莫名的焦躁不安,却又不知道这感觉从哪里来,具体叫什么名字,也不懂如何与这感觉相处。在一片慌乱之中,男人们试图给这些痛苦一个归因——不足够的金钱、权力和性。当他们渴望爱的时候,就去追寻性;当他们需要被尊重时,就去追寻权力;当他们追寻价值感时,就去追寻金钱。

不得不说,大部分男人都是这样走完了一生。受伤严重的男人

在心理学领域,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抑或心理学爱好者,都是以女性为主。不但男咨询师凤毛麟角,男性的来访者也非常少,即便后者来到咨询室,也很难留下来做长程的自我探索。在各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培训课堂上,男性学员基本都只有10%~20%左右。

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不鼓励男人表达脆弱,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男人的心理创伤更多一些,要停下来去体验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他们来说实在太有挑战性了。这反映在生理指标上,除了媒体报道里的男性精子质量在连年下降之外,男性的健康、寿命和生命活力,也表现得比同龄女性弱,连男性婴儿的出生存活率也比女性婴儿低。此外,弭患重性精神病、上瘾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也是以男性为主。

而相关研究告诉我们,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深远。那种萦绕着男人的无处归因的无名痛苦,正深深地伤害着他们,这个痛苦的名字叫做“空洞感”。空洞感的来源是错误的追寻方向,即男人们误以为自己要追寻的是现实的金钱、权力和性,但事实上真正能让他们获益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以及情感上的爱和连接。

男人们终将发现,自己穷尽一生所追寻的金钱、权力和性,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呈现出如下效果:没有得到,则体验到已知的焦虑和不满足;得到了,则在瞬间的成功感之后,跌入未知的空洞里。而后为了排解这种莫名的痛苦感,慌乱之中只好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得到更多金钱、权力和性,如是反复循环,疲惫不堪,永远也无法得到心灵的宁静。痛苦与获益共存

是什么原因,让男人们在从前、现在和看得见的未来,持续地生活在心理和精神的痛苦里难以自拔呢?

答案是:这些痛苦同时也让男人们得到很多益处。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个小故事。

七岁的妮妮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她不小心在体育课上摔断了腿,疼痛让她哭得撕心裂肺,妈妈也陪着掉了不少眼泪。在接下来的好长时间里,妈妈把两岁的弟弟送到奶奶家,风雨无阻地背着妮妮去学校,还一改往常总是不耐烦的样子,又温柔又仔细地护理着她。妮妮再次感受到弟弟还没有出生时自己独享的母爱,她感觉幸福极了。所以,在她的腿伤即将要康复,弟弟就快要被接回来时,妮妮再次不小心摔断了腿。

对于妮妮来说,摔断腿固然会非常疼痛,也大大影响她的生活质量。可是如果和失去母亲的关注所带来的情绪痛苦比起来,这点身体的疼痛就变得微不足道起来。这就是潜意识的威力。

贞节牌坊之于男人,就像病腿之于妮妮。

贞节牌坊导致男人失去鲜活的共赴美妙滚床单的伴侣,可是,贞节牌坊却可以让他轻易拥抱身为男性的优越感和特权感,让他在社会生活里享受各种资源;虽然贞节牌坊导致男人时常生活在性压抑里(女性都守贞,单身男人势必无性),可是,一旦结婚了他就能在家里拥有无上地位,可以360度无死角地满足自恋需要;虽然贞节牌坊让男人不得不生活在焦虑和莫名的空洞感里,可是,这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自我放纵的理由,并且还无需因此受罚。

也怪不得直至一百年后的现代社会,仍然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男性宣称娶妻要处女,社会依然认为离婚或年龄较大的女人会贬值。男人怀里抱着刻有“特权”的巨石,哪怕因此承受疲累和痛苦,只要想到别人没有这样的巨石,心里顿时也能感觉好很多。贞节牌坊和文化基因

贞节牌坊早已成为博物馆里的文物,但是在精神上却以文化基因的形式,渗入到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默默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福。在我们身边,有人为了自己离婚的经历而自卑,也有人为了妻子不是处女而痛苦;有人为了自己有多段性经历而羞愧,还有人为了名声和面子,逼迫正经历家暴或错配同性恋的异性恋子女继续留在婚姻里。

这些纠缠于内在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本来可以用在彼此了解和理解,思考如何共建和谐的两性关系,如今却无端消耗在并无建设性的文化基因上。

男人们要能理解到,那些痛苦纠结的感受,更多来自于对社会评价的追逐上。在成功和自我形象的需要上,中国男人更多依赖他人的眼光和评价,而自己的声音却过于微弱。如果男人们可以开始关注自己的需要,探索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确立属于自己的存在感和自我感。慢慢地他们必将发现,当内心体验到更多自信和力量,那些加诸在身上的标签顿时失去了意义。

女人们要做的是唤醒沉睡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定义的习惯和能力——即回答“我是谁,我需要什么”这样的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他人的眼光和非议,试着询问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而不是一味接受社会文化的塑造。值得一提的是,自我的独立必然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所以女人们还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创造财富和管理财富,只有旗鼓相当的两性关系,才能带来平等沟通和互相尊重的空间。穿着衣服的春宫图在诉说什么?

某日我在论坛闲逛,看到有人以极其愤懑的语气,发帖控诉某日本品牌服装试衣间里的春宫图,其中“……极其露骨……画得英明神武,惟妙惟肖”的字眼,让人忍俊不禁——发帖者一边说春宫图很下流,一边却又观察得那么仔细。发帖者这种心理感受和行为态度上的巨大反差,正好再现了古代春宫图画家的纠结心情。我将在后文中详细谈论这个部分。此时想说的是,这个帖子让我想起《乳房与月亮》这部电影。最初朋友向我推荐时,说它是“一部好看的性电影”。但是当我真的去观看时,却没有看到性,而只有纯粹、美好而深刻的爱。就算是女主人公艾翠丽塔和米盖在水床上翻云覆雨那场戏,艾翠丽塔裸着美丽的胸部,也丝毫感觉不到情色的意味,这要归功于导演对光线和角度的完美把控。

在有些人的眼中,只要有身体的裸露,就是性。但事实上在艺术作品里,很多时候性只是载体,那些经由性来表达的情绪情感,才是它真正的主题。艺术和性之间,只是一个自我的距离。无论对于作者,还是对于欣赏者,都是一样。艺品见心性

古人说“字如其人”,是因为古人都用毛笔写字,所以中国书法就像是人的心理绘画,各种线条交织在一起,表达和抒发着作者的情感和心绪。不同的心性,就会写(画)出不同的字(画),是很难伪装的。

绘画心理治疗将古人的理念进行了发扬光大。

人类是先创造了图画,而后创造文字的。所以绘画更加接近人类的潜意识,用图画传递的信息,比语言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在绘画治疗师的眼中,一幅画远比千言万语更能呈现人们的内心。通过一幅图画,绘画治疗师可以读出画者的性格、情绪状态、智力、人格特点等重要的信息,还能看到画者更深层次的部分,他的动机、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内容。在绘画治疗师的眼中,画者的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线条的粗细涂抹、空间配置、用笔的轻重等细节都有一定的心理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内心世界。

简而言之,一些看似很随意的没有特殊意义的画面,在绘画治疗师的眼中,都可以被转译成有逻辑性的思考和语言,即“此处无声胜有声,述说不清能看清”,这句话完美地阐释了绘画心理治疗的玄妙。

说完了绘画心理治疗的原理,让我们回到日本品牌服装试衣间里的春宫图。虽然它们被发帖者描述为“赤裸裸”,但据我所知,日本春宫图的画家虽然会着意刻画生殖器官,可是,无论多么有肢体张力和情欲冲击力的滚床单画面,男女主人公都始终是穿着衣服的。

有人说,古代春宫图里的人物之所以大多穿着衣服,是因为古人忌讳裸露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给人看),所以艺术家们找不到愿意裸体出镜的模特。也有人说,古人的春宫画其实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重点突出意境美,而非直白的性活动本身。

这样的说法确实有几分道理。可是绘画心理治疗师们会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春宫图:性之下是恐惧

要解析春宫图的心理意义,我们就必须要回到春宫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里去。

做为一种艺术形式,春宫图或春宫雕塑应该是伴随人类的诞生而出现。但是,春宫图变得非常兴盛,竟至成为人们生活里的特别存在,据查是开始于明代,而彼时中国人的性压抑已经持续了三四百年——如果说春宫图纯粹是性压抑的产物,那为什么明朝之后才开始兴盛呢?这真是一个问题。

让我们简单回顾明朝的社会环境。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低微,过了多年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当权之后,对自己手中的政权有着极其强烈的不安全感。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做了许多“改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阅那段历史——严重挤压人们的生活、思维和自我发展空间。有历史学家用“等级森严、条令严苛、管理严格”来形容明朝初年的社会,明朝的规矩明目繁多,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有明文规定,违规的代价是很大的,稍不留神就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比如有人在当街踢球玩乐,觉得太热就把裤腿挽起来,很快他们就悲催了——被公差以“违制”为由抓走,而后宣判有罪被砍脚,变成了残疾人。

就不用再说明朝的特务和文字狱了,很多人因为信手写下被认为不得当的诗句而被杀。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样的名言为何诞生于明朝了。而这句话,恰好也映衬了穿着衣服的春宫图,二者真是相得益彰。前者用语言劝人们在关系里不要真情流露,后者则用图画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完全地暴露真实的自己,是非常危险的事。

皇权严密地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动向,但是像滚床单这样不会影响政权统治的性欲望,还是可以网开一面的。既然谈论社会、生活、思想之类的东西随时招来杀身之祸,写写情色小说,谈谈风月勾栏,画几幅春宫图总是可以的吧?有了这样的社会和文化土壤,也怪不得流传于世的情色小说和春宫图多成书于明朝了。

绘画心理治疗的视角认为,穿着衣服的春宫图,有掩藏真实自我的寓意——在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中,画家只能投入少量自我。明朝春宫图里的人物基本都穿着衣服,所以这是那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整体状态,而非某个画家的个人状态,而这状态里,充满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性快感有缓解身体和精神痛苦的效果,如果情绪不能经由语言去疏解,大汗淋漓的滚床单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世间万物就是这么地富有层次。有人将春宫图做为性工具,有人将春宫图视作艺术作品,还有人却从中看到人心的恐惧。这就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性与艺术创作

本节开篇我谈到电影《乳房与月亮》,用光线和角度把控了情色与艺术的一线之差。就像明朝时期那些穿着衣服的春宫图一样,电影艺术里的性画面,也常常蕴含比性更深的意义。比如《色戒》里的性,是在表现男主人公的恐惧和压抑;《颐和园》里的性,是表现女主人公的迷茫、混乱和无助。在电影的语言里,性活动常常只是表达的载体,而非其本身。在文艺电影里,为了弱化性意味,让观众放更多的注意力在人物身上,导演除了会选择胸部较小的女演员,还更多让滚床单发生在大白光之下。

但无论创作者的初衷是什么,在不同的观众那里,就是会有不同的解读。艺术作品在完成之后,就不再属于作者,而属于每一个欣赏者。不同的人就会看见不同的内容。有人看见色情,有人看到艺术,有人看到故事,还有人会从中看到其他的东西,比如美、爱、生命、存在等。

看到什么,你就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看到哪里,你就在哪里。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艺术作品有着一定的疗愈功能,前提是人们愿意去感受那个作品,而非评价它。在欣赏一部艺术作品时,如果能投入情感慢慢地去感受它,就能越过表面的信息,看见更多无声的语言,这是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也是艺术作品之于人类的价值。它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