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出一个精彩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0:35:40

点击下载

作者:麦成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讲出一个精彩故事

讲出一个精彩故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讲出一个精彩故事作者:麦成辉排版:KingStar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ISBN:9787540480752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人为什么想要留下自己的故事?

许多年前,一个年老的富翁和他的年轻太太来找我,开出相当吸引人的条件,希望我能替他写一部自传。我不太会拒绝别人,但我还是推掉了。为别人写传记,我既不擅长也不喜欢,富翁白手起家的故事也委实没有什么可以写。

时隔多年,有一天晚上,我和朋友在一家小餐馆吃饭,坐在附近的居然就是那位富翁和他的年轻太太。他当时背对着我,没看到我,跟他吃饭的,还有两个男的,是出版社的负责人。那是一家收钱替人写书和出书的出版社。我听到那两个男的鼓其如簧之舌,告诉富翁他们将会如何如何找人写他一生的奋斗故事,又会如何如何包装和推销这本书。富翁和太太似乎听得十分高兴,也很满意。我这才知道,原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出版自传的念头。

那本书后来有没有写出来,富翁有没有如愿拥有一部自传,我已经不记得了。倒是那天之后又过了一两年,我无意中在报纸上读到他的讣闻,那篇讣闻占了很大的版面。读着讣闻,我突然有一股说不出的感慨,生命的最后几年,富翁也许还在为自己的传记奔波。无论最后有没有自传,那篇讣闻倒成了他自传的最终章。

每个人都想留下些什么,也总相信自己的故事不平凡。写书写了那么多年,写过无数的故事,我经常收到读者的信,他们不约而同地希望我能写他们。“写我!写我!”——我总是收到很多这样的要求,可是,他们的故事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写。

对一些人来说,人走了,故事也完了。很多人羡慕赚大钱的商人,可我认识的一些商人倒是羡慕艺术家。一个富商走了就是走了,大众不会怀念他。一个艺术家却不一样,他可能没什么钱,甚至穷困潦倒,但他死后,会有不认识的人怀念他,直到许多许多年后,还是有人读他的故事。

作家很少为自己立传,甚至讨厌做这种事。一个作家最好的自传就是他的每一本书和他笔下的每个故事,如同每个导演的电影就是他不同人生时期的自传。一个画家最好的自传难道不是他的作品吗?除此以外,都是不必要的。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故事值得一写,也值得一说再说,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怎么说、怎么写。我们都是听故事长大的,讲故事好像很容易,却也不容易。有些人天生会讲故事,大部分人却不知道从何讲起。麦成辉的这本《讲出一个精彩故事》以直接利落又充满幽默感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如何讲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再平凡的故事,也可以讲得动听。

读着他的书稿,我禁不住会想,要是我来写他的故事,我会怎么写呢?他是那个对梦想浪漫到骨子里的人;是那个待人处世始终心怀纯真的人;是那个向往相忘于江湖,却也是我认识的最有侠气的人。有一天,他又会如何写我的故事?

为什么想要留下自己的故事?与其苦苦请求别人为你立传,不如活着的时候讲好自己的故事。每一次梳理自己的故事,也是一次深刻的自省。一生的日子如许匆促,你的故事就是这样吗?抑或可以更好?人生的最终章,你希望是个怎样的故事?每一个当下都可以成为一个好故事的伏笔,讲好自己的故事,也就可以过好自己的日子,这就是故事真正的意义吧?Lesson 01第一课:为什么要学习讲故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故事的世界里,大家习惯用故事去表述、游说、推销、接收和传播,除了影视界和教育界这些专业人士需要学习讲故事,一般人学习讲故事也肯定很有裨益。

学会讲故事,一定会改变你的人生故事。为什么我们喜欢听故事?

小时候,班里有个同学,长得很结实,是个小胖子,非常顽皮,捣起乱来老师都管不了,老师用木尺打他的手,疼得他眼泪簌簌地流,双腿却还是猛蹬。他总是喜欢站到老师的讲台上唱歌,其他同学也跟着他吵闹,课堂的秩序一团糟,最后班主任只能辞职不干。

后来调来了一个短发女老师,娇小斯文,连我们几个只有五岁的男同学,也懂得为她担心。记得那天她给我们上第一节课,先复习英文,由A for Apple说到F for father,小胖子已经忍不住跑到讲台边,最顽皮的几个同学也跟着起哄。

这时,那位短发女老师不慌不忙,拍了拍掌:“同学们现在坐好,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

顽皮的小胖子转头看了老师一眼,只犹豫了一秒钟便踏着轻快的脚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

回想起来,我其实非常感激那位多年不联系的小胖子同学,他令我们听到很多很多童话故事,丰富了我的童年回忆。

青少年时期,因为唐诗宋词、武侠小说看得多,我一直有个“中国梦”,将“济世救世”浪漫化,自以为会是英雄人物。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一切皆有可能。我从台湾大学毕业,到美国留学不久便辍学到了香港。辍学有一部分是经济原因,而更重要的还是心怀“中国梦”。显然,这种肤浅的思维当然不可能有好结果,香港社会非常现实。工作了两年之后,我在电视台、电影公司、报社都上过班,都不如意,变得好像连“温饱梦”也很遥远了。

那时候的我,几乎一无所有,社会上不重视无财无势的年轻人,女朋友分了,跟家里又很疏离,过去朋友之间的慷慨激昂有如逝去的梦。

有一天,我问自己,有什么可能改变糟糕的命运?好像剩下的,只有对电影的热爱和对电影知识的了解,还有就是做梦的兴趣和能力。

于是我决心跟命运赌一把,向老同学借了些钱,想买下一部我觉得很好看的日本电影的影院放映权。那时香港的影院以容纳千余人的大影院为主,基本上只放映好莱坞大片和粤语片,排片权在几家公司手上。所以,当我向日本电影公司询问版权价钱的时候,他们还以为是恶作剧,最后以极便宜的价格卖给了我。

放映权买下来了,那么,我应该如何向那几家影院推销呢?

一味地说那部电影有多好看,肯定很快被敷衍了事,他们不关心电影,只关心影院和票房。

当时我看过一篇名为《欧美影院新趋势》的文章,于是便依此借题发挥,讲了一个《影院的故事》,先从分析开始:“现在香港的电影院生意还不错吧?但我们是否常常有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有些淡季的放映场次进场人数不是很多,例如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周六周日的早上,这些日子放映都可能亏本,不放映却又一定会亏本。“其次,有些电影票房失算,例如本来预算放映两周的电影,一周之后已经后劲不继,这时该换下来还是继续?贸然换一套第二轮的电影,效果未必更好。“第三,在一年里头,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日子是淡季,这就得用旺季的盈利去补贴,因为租金、薪水、电费等照样得付,是否毫无办法?”

大部分影院老板或经理听完这段陈述,也会点头同意,并且说出一些现行的处理办法,例如特殊场次固定播放第二轮的武侠片和色情片之类。我都很快打断了他们。“现在我们的办法只是权宜之计,而事实上,欧洲、美国的影院业老早已经想到办法,连台湾地区也开始这样做了,只是我们没注意。”

当时香港和台湾还比较隔阂,很多人都不清楚台湾影业的情况,于是他们的兴趣来了。我这才告诉他们,一个大影院分拆成两三个小影院的世界趋势、多元播放电影的必然性,等等。其实他们一般都略有所闻,只是生活太好过,懒得想太多。如今有人认真陈述,他们也会认真听听。

我接着才推销自己那部电影:“过去大家都觉得这种日本电影很冷门,根本上不了大场,其实在这部电影里面,大众喜欢的什么东西都有,在日本也很卖座,你们可以用这部电影来做个试验,或许能帮你们决定未来怎样做生意,说不定还可以领先全行。试想一下,就算不成功,亏本的主要是我,你们也不会愿意把这部电影放在最好的档期,淡季的垫空档电影,成功率很多时候只有一半,为什么不用我的这部电影为将来做个试验呢?”

当然,事情没有神奇到他们立即采纳我的意见,只是让他们记得我。三个月后,一家影院公司旗下有一家场子在淡季有一周都没找到很好的电影,于是想到不如让我试试。结果,这部电影一连公映了两个多月,成为当年的影坛热点,也改变了我的人生。有一年,香港无线电视台要拍摄《第一桶金的故事》,便采用了我这段往事,还在黄金时段播放。

后来,我在出版社担任总编辑,常常需要跟作家讨论故事,好像都很得心应手。故事就是人生的一种隐喻、一种发生的可能性,得让读者喜欢人物、情节,或者对故事整体有很深刻的印象。故事里面,人物常常得有特别的想法、勇敢的行动,遇上有趣的人物,也得有出人意表的结果。

一直到四年前,当大学找我教授Storytelling(《讲故事》)这门课的时候,我一开始觉得很简单,因为工作上常常需要给予作家意见:“这个角色要有点小小的坏习惯才可爱啊!”“这个转折太突然了些,不如在前面先埋下一个伏笔?”“这种结果解决不了整体的悬念!”“如何写好一个故事”,好像变成我的专长。谁知第一个学期教下来,才知道自己错了,因为过往面对的是作家,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和天分,而大学里的选修生,除了极少数之外,绝大部分对写故事都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在之后的四年里,我花了很多时间阅读有关讲故事的书,用这些讲故事的理论和概念,重新认识很多戏剧、电影、小说、神话的故事特质,然后每个学期,几乎都对课程内容和形式做出重大改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故事”和“讲故事”本身才有比较彻底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听故事?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无数的故事叙述里面,人类理解周遭世界的能力其实受到很大限制,而我们在零碎、含糊、不确定的认识当中,又必须拼凑出事物的因果逻辑,使一切看起来都能够解释,否则我们的世界便不能有效运作。有时候,对于一些我们暂时无从掌握拿捏的事情,我们必须运用想象力去补白,运用我们的创造力去填满所有因果关系,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听故事和讲故事的高手,同时熟悉故事的基本法则,喜欢从事物的变迁入手理解事物、形容事物、传播事物。

每个故事都好像一条理解世界的路径,帮助我们脱离迷惘状态,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给我们一些生活建议。得到出乎意料的好处

故事,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叙述方法,通过运用人物及事情的各种变迁传递一些情感、概念或信念,可以变成内涵丰富的生活象征,“讲故事”可以表述的内涵,往往超过了逻辑语言可以解释的各种概念及符号。

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被“讲故事”深深影响着,有时候也运用了“讲故事”的技术去表述事理,只是在习惯当中很少自觉。

小时候,我们学习英文字母,由“A”到“Z”莫不是同时加上一个很形象化的英文单词,由Apple(苹果)到Zoo(动物园),负责任的老师会接着说一个有关苹果的故事和动物园的故事。学习成语“塞翁失马”和“浪子回头”时,若不知道这些典故,怎么会运用呢?教育界习惯用讲故事去帮助学生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习内容像“病毒”一样粘住学生的脑袋,当然,也可以像我小时候的老师那样,用故事来维持课堂秩序,甚至保住工作。

在商业上,广告界对故事手段的运用,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翻滚着。例如:

香水:约会成功的故事

白米:家庭和睦的故事

保险:渡过难关的故事

啤酒:都市奇遇的故事

这种打动人心的方式大家都知道,偏偏还是有很多人接受,那是因为他们在故事里找到了乐趣,代入了那些浪漫的情境里去。

至于政客,当然就更习惯运用讲故事的技巧了,除了推销自己、使自己的观点以浅显的方式如病毒一般向群众散播之外,他们特别善于按照受众的内心需求帮助他们完成想象中的故事。

例如当社会混乱无序时,就会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因为大家在无助之下会渴望出现一个封建家长式的“明君”,交给他管好便是。个人崇拜的产生,首先是得创造这个人并非普通人的故事,把他的脑力、体力、才华及理想各方面都塑造得高人一等,离现实越远,越方便完成故事。所以通常个人崇拜之后,都能出现一大堆“伟人也是普通人”的所谓真相。

又例如一些政界明星,虽然被揭发贪污腐化,还是有很高的民望,他的智囊团这时就会放出“其实他已经不算坏了,为官哪儿有不贪的?×××比他贪得多得多,要治他的罪之前,应该先治×××”“其实他很无奈,都是太太和儿子搞出来的,他太重亲情了”等言论,民众中的支持者为什么可以接受这等非理性的解释呢?因为他们内心有一个原谅政治明星的欲望,这等辩解,恰好可以完成他们内心的“有点无辜又可惜的好人”故事,也逃避了一个“自己曾经盲目认知”的故事。

说到电影界,就像梦工场所说,网络新生代忍受沉闷的耐性不会超过一分钟,所以你可以发现,现在的电影、电视剧节奏有多快。人物千奇百怪,情节曲折离奇,却又需要串联得言之成理,令观众投入、认同,编剧编故事的能力应该是历史新高。而事实上,在编剧过程中,常常需要预测目标观众的反应,甚至在电影公映之前举行业内试映,然后根据观众的反应补拍一些情节。所以目前很多有关“讲故事”的书籍和理论都来自美国好莱坞的编剧高手。然而,电影讲故事的方式倾向于激起观众的实时反应,电影是娱乐事业,唤起霎时冲突便算成功。教育性的故事却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政界的故事更可能流传几千年。

心理学家运用讲故事的技术,也非常神奇。我曾经参加一个为期七天的“家庭治疗训练营”,看到心理学家示范怎样重塑心理病人的创伤心态,包括由别人扮演她童年的亲友。其中扮演伤害过她的叔叔的那个人,温和地对她说对不起;扮演她父母亲的,向她诚恳道歉,而她也逐一原谅他们。改变了自己心中的故事后,她竟然有一种重生的感觉。而事实上,当我们每次自我反省的时候,都是想重塑自己的故事,一旦改变过去,也会同时改变现在。

大家几乎都知道会讲故事的人在社会上会拥有更多优势,个人世界也可能更加有趣。然而,大部分人还是有一些不正确的想法,认为讲故事的能力“是天分而已,学不来”“花言巧语没有什么意思”“又不是想做编剧”“太难了”,等等。

因为曾经教学四年,我可以说我知道讲故事的能力是能够学习、训练和改进的,因为现在已经有一个学习讲故事的知识系统。

我们生活在一个故事的世界里,大家习惯用故事去表述、游说、推销、接收和传播,除了影视界和教育界这些专业人士需要学习讲故事,一般人学习讲故事也肯定很有裨益。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虚构与谎言?如何一眼看出品位的高低?如何在平淡生活中添加乐趣?当然,绝对不能排除,我们很快会在工作上、社会关系上,因为学会讲故事而得到出乎意料的好处。

学会讲故事,一定会改变你的人生故事。所谓明理,很多时候,不外明白故事是如何说起而已。知识点温习

为什么我们喜欢听故事?

●人类理解周遭世界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为了使世界有效运作,我们必须在零碎、含糊、不确定的认识当中,拼凑出事物的因果逻辑,暂时无从掌握拿捏的事情,则必须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补白。

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

●故事就是人生的一种隐喻、一种发生的可能性。

●每个故事都好像一条理解世界的路径,帮助我们脱离迷惘状态,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给我们一些生活建议。

●“讲故事”可以表述的内涵,往往超过了逻辑语言可以解释的各种概念及符号。

●我们生活在一个故事的世界里,大家习惯用故事去表述、游说、推销、接收和传播。我们会在工作上、社会关系上,因为学会讲故事而得到出乎意料的好处。

●学会讲故事,一定会改变你的人生故事。Lesson 02第二课:故事是什么?

故事的意义,就是将片段的事物和人情的变化串联起来,以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呈现。

讲故事本身,是一种对世事的叙述、一种理解世界的视角,叙事者背后蕴含的情感因此常常是一种重要力量,引领故事的发展方向。一个看到人生无限可能性的窗口

故事是一个窗口,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性。在理性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清代历史转折时期有极大影响力的儒将巨人。关于他的天资,流传着一个故事。

一个晚上,曾国藩正挑灯夜读,专心读书的他并没有发现一个小偷躲在窗边,正打算等到曾国藩掩卷灭灯睡觉后出来偷东西。

这个小偷没想到,苦学的曾国藩居然拿着同一篇文章一遍一遍地背诵,却怎样也记不牢。

小偷一直等着,曾国藩重复又重复地背诵,一点也不着急,也看不出有他有丝毫要停下来的意思。

小偷等啊等,都快睡着了,曾国藩却还没能把文章背诵出来,又不肯去睡觉,小偷终于按捺不住,破窗而入,喝骂曾国藩:“这样的一篇文章也要读这么久吗?!”

小偷一手抓起那篇文章,当着曾国藩的面只看了一遍就大声背诵出来。然后,这个小偷很不屑地嘲笑曾国藩:“你这个笨蛋,注定难成大器!”说完,小偷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曾国藩从不以天资不够聪颖为耻,他的名言是:“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故事中的小偷虽然天资过人,人生成就却跟曾国藩有天壤之别。

要成就上面这个小故事,通常需要以下几个“必须”:必须要有讲故事的人。那是“我”。“我”又从别的书里看过之后改写。

必须要有值得变成故事的题材。曾国藩的逸事很有趣,也很有教育性。

必须要有故事的技巧发挥。这个故事短短三百多字,里面有丰富情节,也鲜活地点出了人物性格。

必须要有故事的信息。要不然“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就不够清楚。

故事可以蕴含无数特效,如电影《指环王》《阿凡达》;也可以纵横历史转折时期,像小说《战争与和平》《双城记》;但也可以只有短短一字一句,像某些精彩的歌词、书名,等等。故事就是它们的内核。

讲故事就是一种有高度技巧的叙述方式。“如何描述这个世界”从来都是重要课题,而“讲故事”正是人类运用高度智慧,传递出对世界某些深层认识的叙述方法。

好听的故事,常常包含一些令人动容的转折:意想不到的人物,遇上意想不到的事,表现出意想不到的行为,也让受众产生意想不到的情绪经验。一种理解世界的视角

今天的影视和游戏行业喜欢采用急速的节奏和曲折的情节,大家对细节描述和事理情境的因果先后关系逐渐已经不耐烦,取而代之的是,运用高技巧和高效率的方法交代故事。这种把各种变化串联起来的能力就是叙述能力。

我们如何理解万事万物?最高境界当然是心领神会;普遍的理解方法则是如何叙述就是如何理解。若说世事无穷无尽,又在无时无刻不停变化,我们如何整理出头绪?如何表达?如何沟通各自的理解呢?

故事的意义,就是将片段的事物和人情的变化串联起来,以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呈现。

讲故事本身,是一种对世事的叙述、一种理解世界的视角,叙事者背后蕴含的情感因此常常是一种重要力量,引领故事的发展方向。

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好像一个导引方向,假若将一个故事比作一个万象呈现的花园,讲故事者便是打开这扇窗子的人,故事的情节等就如路径,先后因果关系有没有散乱或者相悖呢?主要人物角色就是导游,有没有足够的魅力和亲和力,让你愿意专注投入聆听呢?故事的题材及细节相当于花园内的摆设和各类花木建筑,有没有相当的细致度和惊喜让你回味?一种世间的可能性

由于感官能力的限制,人类不可能对知觉的事物完全了解,对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更不可能全然了解,所以每一个叙述必然需要一些想象力去补白知觉的不足。

假设故事分成两种:虚构的和非虚构的;所谓非虚构的,必然也有虚构成分。

例如用一万字讲述一个“美国的故事”,如果你先描述美国的地理环境、人口数据、社会现况等等,虽然有参考价值,但远不如一个用事物演变做脉络的故事形式。你可以:1.从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到达美国东岸开始,2.从19世纪南北战争开始,或者从21世纪金融危机开始。这样美国才会形象起来,你不可能用一万字告诉人家美国的全部,一亿字也不可能,耗尽你一生也不可能,但是,你可以用一万字帮助别人很快了解美国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叙述的威力。

假若你用一万字写一篇虚构的“美国的故事”,那几乎完全自由,可以用任何地点、人物、事件完成叙述,故事可以在美国,可以在过去的越南,可以在虚构的未来外层空间,可以表达你任何的意念和感情,因为你在营造一个虚拟的真实,创造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小世界。

故事也是一种世间的可能性,所谓想象力,也是发掘、发展、创造这种可能性的能力。

人类的生活本来就交织于各种虚拟真实里面,以之为真地运作。

例如国家,是否真有一个“美国”?好像千真万确,很多人还渇求拿到美国国籍。其实何曾有一个有形有相的“美国”,它来自一个概念:这样的国界、这样的制度、这样的认同、这样的历史……因为大家都认定“美国”这个概念,“美国”便存在于这个世界,它是一个虚拟真实。

因为“美国”只是一个虚拟真实,所以它也会随时改变,好像古代的罗马,曾经是最伟大的国家,“美国”也会有灭亡的一天,未来它也可能改变制度、改变疆域、改变文化认同,跟我们想象中的美国有很大差别。

每个美国人心中也可能有一个近似的“美国的故事”,使他们轻易地认识、认同、联结在一起,产生美国人的公民意识。

一个有力量的故事本来就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可以流传几千年,甚至几万年。虚拟的故事更可以影响真实的生活,事实上,真实的生活里面也存在很多虚拟故事。一种状态的转变

讲故事的人常常运用“变化”这个基本概念去掌握故事的发展进程和情感脉络。什么叫作变化呢?简单来说,就是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譬如蝴蝶从虫卵、毛虫、茧蛹,最后蜕变为一只展翅飞舞的蝴蝶。事实上,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只是,在成形之前大家没有发现,也不会注意。所以,吸引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便是变化,变化的结果越是出人意表,越能够引起刺激、有趣、惊讶等情绪,变化的事情越贴近生活,也越容易引起共鸣、代入、感动和激励等情绪。

故事的内容,常常是一连串的各种变化,由各种变化本身带动受众的感受和反应,所以,故事里面的世界通常是由变化去理解事物,跟我们日常生活非常不一样。一般人都生活在比较固定的模式里面,偶尔遭遇变化,不久又会进入另外一种固定生活模式。处于固定生活模式的人,通常只会专注于日常生活,对于世界每时每刻正在变化的事实缺乏敏感度,直到身边的事物产生了形态上的明显变化才会注意。重大的变化,感觉上便是一个新转折。讲故事的人和故事本身存在着神秘魅力

一个精彩的故事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起点在哪里?

小说家、电影导演、画家等艺术工作者,有时候非常单纯,可能为了呈现一个画面,或者是某个情节、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主题,便由此出发,逐渐完成一个故事,这种灵感开端,比比皆是。至于游说性或教育性的故事,则通常围绕一个具体主题。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故事的核心本质是:“故事中的连串事件变迁,使得故事人物内心有了很不一般的变化,由此启动听故事者的各种情绪起伏。”

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故事中的人物因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内心变化,最后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结果——这就是讲故事的人最常使用的手法,也正是故事的最大魅力所在。然而,最初讲故事的动机和动力并不一定跟故事的最终版本完全呼应,故事内容的创意往往是一个故事的灵魂,很多时候是先想到一个好故事,才决定自己想要传达什么信息。

所以,大部分艺术工作者都搜索枯肠寻觅好故事。什么是好故事?简单来说就是:

有创意,会令听故事者心神一亮的故事。

很多时候,创意来自一种特殊的灵感,一旦捕捉到一个很有感觉的片段,便可以逐渐丰富,使得一个好故事成形。

那又该如何捕捉这些很有感觉的片段?

我们首先必须锻炼自己的触觉。每天发生多少世界大事、眼前小事,为什么有些事我们会注意、会感动,有些事却又让它们白白流走呢?

事实上,人类对事物的触感可以很敏锐、很丰富,也可以很迟钝、很贫乏。天分和生活经验固然重要,一个人是否拥有活泼的灵魂和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

世间各种学问不外是人类对于宇宙的各种有系统的叙述,人类之于宇宙何等渺小?还附带着各种感官限制。人类基本上没有能力为无垠宇宙做出完整描述,所以,人类叙述事物这件事本身从来就允许全方位的革命性,也有无限可能发展的深度。讲故事的人和故事本身的神秘魅力,便是用独特的人物事理关系,触动人们内心一些难以完整描述又真实存在的生活感觉。扣紧主题,才可以扣紧听故事的人的心

精彩的故事往往并非纯粹煽情和空想,它里面肯定有令人信服的因果关系,以及跟世界运行法则相应的信息传递。我们要讲故事前,先把主题信息弄清楚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往往可以成为故事的发展方向和选材导引,使得故事紧凑有力。

故事的主题不妨处理得比较有活力,否则,故事的叙述会因为受到缚束而变得拘谨。欠缺活力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忽视了主题,这么一来,情节和人物性格就会变得松散凌乱,令人难以跟上。

讲故事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动机和目的,讲故事本身是一种高技巧的叙述,背后的动机和信息必须清晰明显,而非零零碎碎的事件堆砌。

当然,有时候也可以这样说:“我没有想怎样,只是觉得想把故事说出来。”

这样其实也有分享的动机。为什么这个故事值得分享呢?因为故事带来的信息有着需要知道的价值。对故事内含信息的有效处理,往往又会令故事叙述本身更精练,也更有活力。

处理不同类型的故事,我们必须运用不同的技巧去对待想要表达的信息。

例如新闻故事,动机是报道事实,所以必须尊重新闻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社会信息,过度注入主观思维未必应该。

寓言故事则相反,寓言故事对某些人生处境往往有强烈的教育动机,假如故事带出来的信息不清楚,那就无法达到教育和启发的目的。

相反,小说、戏剧和电影毕竟是艺术,太着重故事的动机和想要表达的信息,就很可能沦为教条式的东西,变得呆板沉闷。

扣紧主题,往往又可以帮助扣紧听故事的人的心。讲故事,就是展现自己的想象,感染启发听故事的人“讲故事”的学习,便是提供一些路径,让有心人进入人类事理因果的核心关系,从而逐渐掌握呈现技巧,展示自己丰富的感觉及想象,并且达到传递出此份感想之目的。

对事物产生感觉,人们才会产生感动、爱憎等各种情绪和理智上的启悟。“讲故事”理论因此需要从很多方面,例如故事人物设定、情节发展、叙事观点、对白设计、信息等等提供一些基础脉络,让学习“讲故事”者有一个练习范本,逐渐掌握个人如何启动感觉、开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方法。

我们再来看一个小故事,印证一下:

美国好莱坞是梦工场,也是很多人希望达成梦想的地方。

当年,有一个身材健硕、野心勃勃却口齿不清的年轻人带着一个自己写的剧本,轮流拜访当年好莱坞的五百家电影公司,希望得到垂青,把故事拍成电影。这个穷光蛋曾经为了等待百老汇剧场的小角色试镜,替动物园清洗狮子笼,帮别人钓鱼……但是,厚着脸皮毛遂自荐的结果,换来的是五百次干脆的拒绝。

他不但没有气馁,还信心满满,好像小时候玩旋转木马一样,再走一圈,拿起名单,从头拜访一次。

这次的回应,就很不客气了。“你根本没有才华!”“我们别浪费时间好了!”

总共超过一千次的拒绝。

他曾经躲起来,默然看着自己的剧本,心里想:“究竟该如何走下去?”

然后,他做出了一个几乎没有其他人同意的决定:再走一圈。

很少有人会明白他哪里来的勇气,再来一次五百家的拜访。

这次冷嘲热讽少了,因为大家都不想搭理他。

不知道是否被他的诚意和毅力打动,到了第三次,第三百五十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终于愿意坐下来听听他的剧本概念,听完之后,这个老板不但答应投资开拍这部电影,还决定让这个年轻人担任戏中的男主角。

这部电影叫《洛奇》(Rocky),这个当年的年轻人叫史泰龙。

一炮而红之后,提及这段往事,他只轻描淡写地说:“我很感谢那些拒绝,他们使我质疑自己,也使我更坚定自己的道路和想法。”

上面这短短几百字很清晰地包括了信息主题、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背景描述等等故事的重要元素。

你能找出来吗?知识点温习

故事是什么?

●故事是一个窗口,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好听的故事,常常包含一些令人动容的转折:意想不到的人物,遇上意想不到的事,表现出意想不到的行为,也让受众产生意想不到的情绪经验。

●故事也是一种世间的可能性,所谓想象力,也是发掘、发展、创造这种可能性的能力。

●虚拟的故事更可以影响真实的生活,事实上,真实的生活里面也存在很多虚拟故事。

组成故事的元素是什么?

●要有讲故事的人。

●要有值得变成故事的题材。

●要有故事的技巧发挥。

●要有故事的信息。

如何理解“讲故事”?

●讲故事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动机和目的,讲故事本身是一种高技巧的叙述,背后的动机和信息必须清晰明显,而非零零碎碎的事件堆砌。

●讲故事的人和故事本身的神秘魅力,便是用独特的人物事理关系,触动人们内心一些难以完整描述又真实存在的生活感觉。

●讲故事就是一种有高度技巧的叙述方式。“如何描述这个世界”从来都是重要课题,而“讲故事”正是人类运用高度智慧,传递出对世界某些深层认识的叙述方法。Lesson 03第三课:如何塑造人物?

故事都是通过各种角色,尤其是主角的遭遇,去展开故事情节,如何叙述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发展,是讲故事的重要技术。

讲故事的人、故事人物和听故事的人,他们三者之间常常可以借着故事里的冲突和矛盾,构成一种奇妙的深层关联。孙悟空和唐三藏,你能记住谁?《三国演义》里面,乱世之中,群雄并起,诸葛亮却一心臣服于刘备,为什么后世欣赏诸葛亮的人多,提起刘备的人少?

忠诚又聪明的人,历史上太多了,很多还死得很惨,更没有人记得。

那是否因为诸葛亮个人的人格魅力?《西游记》里面,唐三藏抱负超凡,坚毅刻苦,学问精湛,孙悟空虽然天赋异禀,勇武仗义,但遇上挫折就会马上想到开小差,有些时候更可说心狠手辣,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孙悟空,唐三藏做过什么都不容易记得?

孙悟空是否比较容易使人代入?

故事都是通过各种角色,尤其是主角的遭遇,去展开故事情节,如何叙述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发展,是讲故事的重要技术。

一个人最了解的人是谁?可能是自己吧。人每天为了自己的事情左右思量,可是,讲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有那么容易吗?

你最尊敬的人是谁?父母亲?为什么?你可以说的和旁人听到的,很可能是一大堆有关父爱和母爱的小故事,至于你父母亲是怎样的人?就是“你的父母亲”吧!

描述一个人物容易吗?

不容易!

又有多困难?

作为人类,我们究竟明不明白“人”呢?

当然可以说明白。我们在人类的社会中生活,每时每刻,相互间有非常多的交流、默契、沟通、认定……尤其都市生活规则繁多,若是真的不很了解,日子大概很难过得顺利。

当然也可以说不明白。我们常常在某些节骨眼上很惊讶地说:“想不到他是这样的人!”人的问题,永远是最大的问题,我们真那么明白,烦恼就会少很多。故事展开有赖于人物塑造

当我们讲故事的时候,绝大部分状况都需要展现人性,而且还得表现出很了解故事人物的个性和经历的样子。

我们在这种了解与不了解的夹缝中,如何在故事中展现人性的精彩片段,从而令听故事的人得到满意的经验?又如何让故事中的人物成为我们展现故事的媒介和利器呢?

由于叙述的篇幅所限,故事人物都是以精练、糅合,甚至改造过的面貌出现,因此,故事里的人物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人多少会有不同,他们倾向于个性鲜明、行为果断、转变能力很强、处事反应也比较戏剧化。

这样的人物处理方式才容易辨识、认同和投入。

很多认识多年的亲友,个性如何你还说不清楚,为什么你花十分钟听完一个小故事、用两小时看完一部电影、用一天看完一本小说,你就觉得明白了里面的人物性格,有些还可以津津乐道,偶然会想起、提起?

如何让故事中的人物得到受众辨识、认同和投入?甚至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为他们的堕落、沉沦深深叹息,为他们的悲喜遭遇落泪或者欢笑?

首先,角色必须鲜明,不然大家就感受不到。角色没有辨识出来,又如何投入故事?角色鲜明也需要很多层次,你看《三国演义》如何写诸葛亮: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这是一个太酷的人物了吧?想要跟其他角色混淆也不容易。

可是,你看《伊索寓言》如何形容主角狐狸:

一只狐狸想要把长在葡萄藤上的一串葡萄摘下来,但它试了很多次都摘不到,于是只好离开,并怨恨地说:“那一串葡萄是酸的!一点也不好吃!我才不希望吃到呢!”

狐狸就是狐狸,没有跟你说狐狸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也没有形容这是一只长相和性格有什么特征的狐狸,角色却同样十分鲜明。《三国演义》是一部气势磅礴、人物众多的大戏,里面杰出人士多、献策谋士多,若是不把主角诸葛亮说得神气活现,就很容易被其他角色淹没,主角含糊,整个故事就会失去聚焦力。

在《狐狸和葡萄》这个寓言里,角色只有一个,也能够预期大众对狐狸都没有什么好印象,那已经足够了,其余的,交给读者去想象更好。

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角色的描述如何才能恰到好处,既令人有鲜明的印象,又不失想象的空间?”《红楼梦》对林黛玉的描述是这样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虽然描写得非常有性格,但是若以现在的读者的心理节奏和期待来看,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似乎太小了一点。

要知道,故事中的人物写得不管如何鲜明,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在受众的脑袋里面“鲜活”起来,那才是最终任务。

很多童书故事的角色就交代得非常简洁,例如:

小强回到家中,妹妹便问他:你怎么可以丢下你的朋友不管?

不多一言,就“妹妹”两个字,她什么长相、兄妹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怎样、妹妹是否认识小强的朋友,几乎都没有交代,为什么呢?因为儿童的心思比较单纯,想象力比较丰富,没有必要每件事都说得那么细致,这样他们更加可以瞬间领略故事的整体意涵。过度描述一个角色,不但会令人厌烦,也会对故事产生投入障碍。人物性格需要冲击与变奏

传统戏剧理论常常强调故事角色的“平面化”和“立体化”的分别。一般来说,即认为所有角色都得性格鲜明,但是为了避免变成一个“脸谱化”的单调故事,我们得让主角比其他人更突出、更立体,使得他或者她的整体性格表现出来。人有光明面和黑暗面,同时呈现,角色性格才得以饱满,主角与众不同,受众自然会聚焦在主角身上。

可是,假若一味跟从这个理论,处理人性的时候也会容易流于机械化。

在今天,描写故事人物的方式往往倾向于首先适度地点出所有角色的鲜明个性,然后随着情节推进展现他们的内在矛盾性和复杂性,借此逐渐加深主角的人格魅力。

虚构故事里面的人物,因为经过浓缩提炼,所以常常具备以下几项特质:一、性格鲜明;二、反应敏锐;三、行为举止出人意表;四、性格转换迅速。

这些特质有别于大部分人处事含糊、知觉缓慢、固定重复、怯于冒险等性格,这样自然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趣味性和人格魅力。

我们形容“故事是什么”的时候,曾经提过:“故事的内容,常常是一连串的各种变化,由各种变化本身带动受众的感受和反应,所以,故事里面的世界通常是由变化去理解事物,跟我们日常生活非常不一样。”

所以,一开始听一个故事,也会无形中有一个“主角会遇上大事”的潜在认知,这个认知的后果,常常就是主角展现出跟起初面貌不一样的变奏,可能变成大英雄,可能堕落邪恶,也可能最终领悟人生。

有一点要记住,就是故事人物最终必然会经历性格上的冲击与变奏,这样大家才会更加明白。假如每个角色不能得到鲜明的描述,当故事情节出现变奏,故事人物产生性格变化的时候,听故事的人如何跟得上呢?可能会觉得突兀和一头雾水,思绪因而离开了故事。从天真者到魔法师的六种人格进程

如何掌握人物的人格变奏呢?

这当然需要智慧,必须对人性有相当的理解,而同时拥有艺术性的表现技巧。

这几百年来,心理学家对人性的内在和变奏有很深入的探索。大师级人物弗洛伊德、荣格、罗洛·梅、阿德勒等,其探索方向及研究结果很有参考价值。当代学者当中,我觉得美国学者皮尔森(Carol S.Pearson)在《内在英雄》(The Hero Within)一书里提出的六种人格发展原型对学习讲故事的人会很有启发。

六种人格发展进程是这样形容的:

1)天真者(Innocent):内心单纯地相信世间的正义和美善。

2)孤儿(Orphan):可以说是天真者受挫之后的状态,内心被世间的黑暗面笼罩着。

3)流浪者(Wanderer):处于一种矛盾心态,未能解脱之下,茫然寻觅,探索周围。

4)战士(Warrior):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努力前进。

5)殉道者(Martyr):为了完成更高阶段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的喜恶和当初最珍惜的东西,甚至生命。

6)魔法师(Magician):掌握了改变现实、超越常人的能力。

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故事,试试用六种人格进展过程,套入参考一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迈克刚刚从军中退役回家,满怀正义感,打算跟当教师的女友结婚,从此安稳过日子。但是,这好像很不容易,迈克的父亲维托,正是当时纽约五大黑帮家族之首。果然,迈克回家不久,维托就因为拒绝涉足毒品买卖被毒枭索拉索暗杀。维托被送到医院急救,迈克赶赴探望,竟然发觉所有保镖都被遣走,而敌对的杀手却赶至,幸好迈克设计吓走杀手。岂知纽约警长很快出现,企图驱赶迈克,迈克为了救父,不肯离开,并痛斥他:“你收了多少钱?”换来的是被警长当场痛殴。长兄逊尼及时率众而来,才得以解围。

迈克为解家族之危,假装求和,约毒枭索拉索和纽约警长见面,实则设局,出其不意,亲手杀了他们。

之后迈克逃到父亲的老家意大利西西里避风头,受到严密保护,终日百无聊赖,直至他邂逅了当地一个清纯美女,两个人很快成婚。

可惜好景不长,纽约黑帮互相激烈厮杀,迈克的父亲维托虽然逐渐恢复健康,长兄逊尼却被设局乱枪扫射而死。远在西西里的迈克也不能幸免,敌人买通他的贴身保镖,在他车里装上炸弹,企图炸死迈克,他美丽的妻子竟然意外地成了替死鬼。

老教父维托决定让出部分利益给其他家族以换取迈克回美国的家,于是迈克在心灰意冷之际,回来接手家族事业,并且迎娶了原来的女友。

老教父离世之前,叮嘱迈克:“谁提出谈判,谁就是叛徒。”维托相信长子逊尼的死极有可能是另一黑手党家族所为,他们也一直对迈克虎视眈眈。维托的葬礼上,五大家族都露面了,迈克的一个重要心腹这时果然提出了会面建议。

迈克继承了教父的位子,假装中计,在妹妹儿子的宗教洗礼仪式进行时,安排杀手同时清除五大家族中的所有重要敌人。

随后,迈克清除了内奸,包括他的妹夫。迈克首先诱骗他,劝他坦白从宽,等他承认了曾经与敌人串通杀害逊尼后,迈克下令手下缢死他。

迈克走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故事来自电影《教父》第一集。这部电影算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人都认为是电影史上最好看的电影,故事的内容、情节、人物塑造都很突出,当然也成为很多电影人的灵感源头。

这个故事,很容易套入“六种人格原型进程”去解释和理解,简直是完美示范。

当然,不是每个人、每个故事都有机会完成这六个阶段的彻底转化。对于大部分人,从“天真者”转变成“孤儿”这种心态,会很容易有所体会,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倾向于讲述社会“应该如何”的一面,当我们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真实的状况时,很容易就会不知所措。

试想,下面的小故事是否很普通:

志明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虽然学业成绩平平,但因为性格乐观爱助人,自小得到师长和同学的喜爱。

专业文凭课程毕业之后,一个和他很投缘的老师介绍他进入一家工程公司当实习生。志明在试用期时,上司已经开始带着他去赌场、舞厅,花费不菲,还为他买单。志明满足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也开始担心,他几次把这些事情告诉老师,老师只叫他尽管享受。终于有一天,志明发觉这家工程公司原来牵涉很多贪污腐败事件,那个道貌岸然的老师作为公司顾问也从中得益不少。志明立刻离开了这家公司,之后的两三年间,他换了几份工作,发觉社会根本不重视无权无势的年轻人,也不容易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又有前途的工作,出卖尊严乃等闲事,买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公寓更困难。于是,他决定趁着自己还年轻,申请去澳大利亚工作度假一年,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也好好思索一下自己的未来……

对于年轻人,由家庭、学校这个受保护的育成阶段走进成人世界这样一个复杂生态,如果不顺利,便很容易深受挫折,产生受害者的孤儿心态。有些人比较不幸,孤儿心态来得更早,年纪很小已经遭到欺凌和虐待。

社会上没有对善良美好过分憧憬的人很少;没有因为个人受挫从而对社群整体失望的也很少。

这个由育成阶段到成人阶段的人格发展原型:天真者——孤儿,是最容易得到辨识、认同的。基本上,有多少无知和天真,到头来就有多少挫败。很多故事中人物由正派变成反派的过程,常常运用了这个人格原型的转变。

流浪者心态,便是一个疗愈、探索、自省的过程,假若可以脱颖而出,便会成为有奋斗目标的战士,社会上大部分成功人士其实可以归类为获得不同战绩成果的战士。

流浪者的人格原型可以很漫长,也同时会出现天真者和孤儿的各种情绪反应。大部分励志故事的结局都是主角成为一个成功的战士,因为这样比较容易得到一般人的理解。

殉道者的阶段,很容易被讲故事的人误解,认为只是作为战士的一种努力,但是“殉道者”其实是可以为了目标牺牲原本最珍惜、最坚持的东西,这并非一般人可以理解,因为普通人都会贪生怕死、好逸恶劳,难以做到坚持原则。像《教父》中的迈克,他本来出淤泥而不染,坚持善良、正义,到最后为了家族事业,为了复仇,牺牲了最珍惜的坚持,也顺利成为一个可以扭转乾坤的魔法师——一个新形态的黑社会教父。这种经验包含很大的人生转折,需要十分细致的心理描述。

我们怎样运用“六种人格发展原型”来讲故事?这当然深具参考价值,但是我们没有必要硬生生套用在故事中人物的人格特质的变化上。实际人生也复杂得多,一个人的行为特质会往返变动,我们仅仅可以抓住主要脉络,加以形容,换句话说,“六种人格发展原型”也只是一种虚拟的叙述而已。冲突不止,故事不息

我们说过,“故事的内容,常常是一连串的各种变化,由各种变化本身,带动受众的感受和反应,所以,故事里面的世界,通常是由变化去理解事物”。为什么呢?因为人生本来就处于不停的变化当中。这个也是“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的原因。因为每个人只要生存于世就离不开需求,未能满足的需求便称为欲望。人类的喜乐、悲哀、恐惧、愤怒、贪婪,种种矛盾挣扎,莫不可以归纳到需求与欲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

人的内心可以说存在着无休止的需求,每个不同人生阶段,时空、位置、坐标改变了,欲望与需求也会跟着改变。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因为遗传因子、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特殊际遇等不同的因素,经过社会化、个体化的历程,使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和欲望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人类世界也根本离不开“欲望与冲突”的呈现。

人类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欲望未能满足的状态,欲望本身还会随着处境转变,不断变化,甚至不停膨胀,人与人之间,也因为争取满足欲望的过程发生竞争、矛盾和冲突,这似乎是人类的宿命。

每个人的内在已经如此充满着冲突和矛盾,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数不胜数自是必然的事。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人自出生以来,成为独立个体,便与外物外事产生不同的矛盾和冲突,难以逃避。

因此,讲故事的人的眼界和内在涵养,应该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把人看得更加有深度和广度,那就是一定要看到:

无论人性内在、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多少不同、矛盾和冲突,一种希望走向互相联结、达到和谐的内在力量却也在同时运行,唯其如此,人类的故事才更有趣,也更有价值。否则,人类早就分崩离析,变成像花豹一样优雅而孤僻的独居动物。人性内在其实存在着多面性,深不可测、暧昧不明、变幻莫测、矛盾纠结、渴求不息,却又在深处互相联系。

故事叙述力量的呈现就是把这种特殊面貌概括勾勒,带给听故事者心灵触动,从而产生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鲜活感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