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建《美术概论》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6:27:3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宏建《美术概论》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王宏建《美术概论》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上编 美术的基本原理

第1章 本质论

1.1 复习笔记

一、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

1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1)情感说: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

①代表人物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②主张

一个人在现实中或想像中体验到痛苦和快乐,把这种感情在画布上表现出来,并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2)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

①代表人物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

②主张

认为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3)无意识说:认为美术是本能欲望的表现

①代表人物

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依德和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

②主张

a.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欲望,即“无意识”的表现。

b.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能够借助艺术创作使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表现出来并转移到作品中去的人。

c.认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原始性本能欲望转化到一种新的方向上去的升华过程。(4)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

①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席勒和斯宾塞等。

②主张

认为艺术本质上是自由的,是一种游戏,是对自身的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5)自娱说: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

①代表人物

宋代画家郭若虚,清代画家孔衍栻和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等。

②主张

强调自由游戏(笔墨),强调精神愉悦,更多带有中国哲学的色彩,更重视画家的人品个性,更重视绘画的笔墨形式。

2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1)理念说: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①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

②主张

a.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看待和解释美术,认为美术自有它的客观根源,这个客观根源就是“理念”“客观观念”或“绝对精神”等。

b.柏拉图认为,现实是美术的直接根源,“理念”是美术的最终根源。

c.黑格尔认为,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是“理念”的感性形象的显现,比之自然具有真正的美。(2)摹仿说: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摹仿

①代表人物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狄德罗等。

②主张

从唯物主义方面解释美术本质,认为美术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摹仿,实际上就是承认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3)巫术说:认为美术是巫术摹仿

①代表人物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詹姆士·弗雷泽,以及法国考古学家萨蒙·雷纳克等。

②主张

认为原始艺术是一种巫术摹仿,是作为一种控制狩猎活动的手段发生的,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

3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1)“有意味的形式”说

①代表人物

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

①主张

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有意味的形式,强调了形式的第一重要性。(2)媒介说

①代表人物

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②主张

认为现代艺术的本质依赖于它所传达的媒介手段的“客观实在的本质”的能力,媒介手段方法的经久不变正好含有艺术的自我证明,艺术批评则必须通过分析媒介被获得的方法来表达艺术的本质,从而阐明艺术自身。(3)情感符号说

①代表人物

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

②主张

a.卡西尔认为只有把艺术理解为是我们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种特殊倾向、一种新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把握它的真正意义和功能。

b.朗格把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4)“异质同构”说

①代表人物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②主张

认为美术作品要与现实世界相分离,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形式和色彩所固有的,所以美术不需要再现自然对象也能实现它的本质,而抽象艺术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4马克思主义的解释(1)美术的本质

美术的本质是指美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美术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文学等的内部联系。(2)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所做的定位和定性

①宏观地确定它在社会历史中的位置,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生产形态,看作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的产物。

②进而指出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即它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审美特性,不同于其他认识方式的形象思维特性。

二、美术的社会本质

1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1)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美术同经济基础的关系:

①美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美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②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③社会主义美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反过来又应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从根本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2)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①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美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

②它们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③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3)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①美术并不是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②美术在上层建筑中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各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②美术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关系并不都是一样的,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也都存在着差异。(4)美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①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a.要正确理解美术与政治的关系,应明确两点:

第一,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第二,政治与美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b.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中,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而美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美术与道德的关系

a.道德能影响美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美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b.美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c.进步的美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5)美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①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a.关于美术与宗教的关系,应明确两点:

第一,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从而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第二,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b.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第一,美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相互影响。

第二,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②美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对美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美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2美术与社会生活(1)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2)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①美术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是通过“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的。

②美术同其他的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映。

③美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还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观念,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等。

3美术与社会生产(1)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①性质

a.美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具有实践性、目的性、自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以及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

b.其产品即美术作品,也有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

c.美术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精神性,它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②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层涵义:

a.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b.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③“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本质区别:

a.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

一般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艺术生产”的产品即美术作品,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影响人们的精神。

b.从产品的消费来看

一般物质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或多或少耐久的、因而可以再度转让出去的使用价值存在,它是可以出卖的有用品,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是一种商品;“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则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主要是审美属性。

c.从生产的过程与结果来看

一般物质生产是单纯改变客观物质形态的一般生产实践行为;美术创作的全过程是则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感受的行为。(2)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①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

美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②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意义:

认识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对于避免走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异化的弯路,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美术的认识本质

1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1)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①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②美术作品是人类对社会生活或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

③美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提炼、创造的实践过程。(2)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①美术与宗教的区别

a.从真实性来看

第一,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第二,美术要求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美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b.从形象性来看

第一,作为宗教对象的神,它所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虔诚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

第二,作为美术对象的艺术形象,它所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它的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②美术与哲学的区别

a.从“掌握世界的方式”来看

第一,哲学是抽象的,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真理,它以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世界或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内容。

第二,美术掌握的是具体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的美。美术的认识内容,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b.其他方面的区别

第一,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

第二,美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2美术的视觉形象性(1)视觉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

①美术的形象性有:直观性、确定性和可视性。

②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视觉形象,在空间中有着确定的形式,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眼睛所把握。(2)视觉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①美术的视觉形象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

②美术的视觉形象都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凭感官无法直接把握的。

③美术的视觉形象又不能仅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因素,它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以可感的现象形态表现深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3)视觉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①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

②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与评价,在它上面表现着美术家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3美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1)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①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美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②美术的再现

a.美术的再现的含义

是指美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

b.在创作手法上

偏重于写实或逼真,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

c.在创作倾向上

偏重于认识客体,摹仿现实。

③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首先表现在它的假定性上,包括认识内容的假定性和表现形式的假定性。

a.假定性的含义

假定性是指艺术与现实的非同一性,在艺术中,现实只是一种折射,一切都是假定的、假想的、虚拟的。

b.在认识内容上

再现在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象已经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对象了,而是经过美术家主观意识整理、组织、加工改造后重新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注入了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态度。

c.在表现形式上

真实的视觉形象不但可以再现客观世界现象的真实,而且还要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的统一。

d.美术的视觉形象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视觉形象可以再现事物的现象的真实,而且由于美术家的才能,现象的真实可以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

第二,视觉形象又不仅仅是现象的真实,还能通过美术家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达到本质的真实,达到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把握。(2)美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①一般表现型或表现性美术强调:

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②表现

a.表现的含义

表现是指美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

b.在创作手法上

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

c.在创作倾向上

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3)高度真实的视觉形象与艺术典型

①视觉形象

美术中的视觉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真实性是美术家真挚的主观思想情感与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真实的统一。

②艺术典型

a.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

b.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

c.艺术典型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

d.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美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独特的创造。

e.美术家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创造出的艺术典型,为他的审美创造性。

四、美术的审美本质

1美术与美(1)美术反映现实美

①现实美与美术的关系

a.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

b.现实美是美术创作的有力根据或主要根据。

②现实美

a.现实美的含义

现实美是指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b.现实美分为:自然美与社会美。

第一,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

第二,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2)美术创造艺术美

①艺术美与美术的关系

a.美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美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

b.美术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c.美术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②艺术美

a.艺术美是指美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b.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3)美术是审美对象

①美术作品创作完成后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资财,成为欣赏者的审美对象。

②美术作品的美在于美术作品本身,是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2美术的审美本质(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①审美关系

a.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b.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在实践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c.人之所以能够欣赏美、认识美并且创造美,就是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审美关系。

②通过实践建立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a.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b.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

③人化的自然

a.人化的自然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b.人化的自然是指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是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美和欣赏美的条件,并不是指美本身。(2)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①美与美感的关系

在一定的关系中,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是美决定美感。

a.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现实生活的美是美术家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根源。

b.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美术作品的美是欣赏者美感的根源。

②美的本质

a.任何事物,只要它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

b.美的规律就是美的本质,掌握了美的规律,就把握了美的本质。

③美的规律

a.美的规律是同尺度相关的,有自己本质的界限,规定着某一事物是该事物的标准。

b.美的规律关系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关系到事物的内容和普遍性。

c.美的规律还应关系到事物的外在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

④美感的本质

a.美感是指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

b.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第一,正确的审美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正确的能动的反映,由此而产生的美感也就是正当的。

第二,错误的审美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美的错误的或歪曲的反映,由此而产生的美感也就是不正当的,甚至是以丑为美。(3)美术是美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①美术的审美本质

美术是美术家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是美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

②美术和美术家审美观念的关系

a.美术是在强调美术的社会本质的前提下强调美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点。

b.美术作品的产生,美术作品的艺术美的创造,都离不开美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能动作用。

c.美术是美术家为着审美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自我表现。

③美术家的审美观念

a.美术家审美观念的高低差异,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优劣成败。

b.美术家的审美观念,是他在实践中经过对现实生活的反复的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审美认识,然后才形成的。

3美术的审美特征

美术的审美特征,从它的一般审美性格和特殊审美个性两个方面来看:(1)美术的一般审美性格

一般“审美”的主要特点:

①实践性与主体性

a.实践性

第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人类经过生产实践活动,在“人化的自然”过程中,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两个方面构成的关系。

第二,“美”是审美客体的美学属性,需要由审美主体来审、来认识。

b.主体性

人是审美的主体。

②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a.美术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一种审美创造,是一种自由的与自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创造。

b.美术作品是刨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

③形象性

a.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性的核心性质,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b.艺术的一切其它审美特点都是同形象性相联系的,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审美。

④情感性

a.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b.审美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

c.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2)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

①形式美与形式感

a.形式美含义

形式美主要是指具有直观性的视觉形式的美,是眼睛的对象。

b.形式感含义

形式感是指由形式美所引起的美感。

c.自然界与美术中许多美的形式、美的现象符合美的规律,所以是美的。

d.形式不能脱离内容,现象不能不反映本质。

②技艺性与物质媒介性

a.技艺性

第一,美术的技艺性是同美术的审美特性相联系的,不同于一般生产劳动的技能和技术。

第二,美术制作或操作的技艺是审美性质的,是同美术家的审美意识相关联的。

b.物质媒介性

美术的物质媒介是美术家审美认识和审美表现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

③历史文化的积淀性

a.美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

a.美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

④独创性与首创性

美术具有审美独创性的特质,有独特创造性和首创性的作品才成为艺术珍品,才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五、美术的历史本质

1美术的历史性存在方式(1)美术作品构成历史

①从古希腊开始,艺术即被定义为“摹仿现实”。

②美术表现的历史性。

艺术作品表现了一个民族、团体或个人在某一具体历史时期的内心情感。

③美术构造未来的历史性。

美术以新的感知方式更改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直接书写了历史、有效地构造了未来。(2)美术作品在历史中实现其意义

①从创造和影响的角度来看

美术作品历史性地、社会性地决定了其观众。

②从消费和接受的角度来看

美术作品无限期地依赖于其观众的世界观、意识水平、审美趣味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2美术与时代精神(1)“时代精神”的渊源

黑格尔把艺术史理解为象征、古典、浪漫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他认为:

①绝对精神在象征艺术中表现为精神内容与艺术形式都很粗糙贫乏的形态。

②在古典艺术中则表现为理性内容与个体化形式的完满统一。

③在浪漫艺术中,绝对精神冲破形式的限制寻求自己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分裂、艺术开始“听命于偶然和主体的任意幻想”,走向解体。(2)美术参与时代精神的创造。(3)时代精神是历史性地看待不同时代美术风格的一种方法。

3美术的历史进展(1)不同时期美术风格、样式和技法的差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2)美术的发展与创新必须置身在历史过程中,从对过去的遗产和传统的学习开始。(3)美术的创新不仅在美学上改进了人们的感知方式,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改变了对历史上许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看法。(4)感知方式的变更同时会造就一部截然不同的美术史。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情感符号说

答:情感符号说是西方符号论美学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本质的解释。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是符号论的创始人。卡西尔认为只有把艺术理解为是我们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种特殊倾向、一种新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把握它的真正意义和功能。卡西尔的符号论在他的学生和后继者苏珊·朗格那里得到了系统的完成。朗格把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2异质同构说

答:格式塔心里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术作品要与现实世界相分离,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形式和色彩所固有的,所以美术不需要再现自然对象也能实现它的本质,而抽象艺术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二、简答题

1简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艺术和道德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艺术折射着伦理的光辉,而道德也影响着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之美与伦理之美是相通相连的。(1)联系

①艺术反映道德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在它所处的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道德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必然要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关系。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渗透着一定社会条件下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艺术活动也不例外。

②艺术影响道德

艺术的生动、形象和能给予人以深刻印象等特征,使得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具有道德教育作用。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它的道德目的之中,优秀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道德善的一面,人们可以从中吸取道德的善的训诫。

③道德作用于艺术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在它所处的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道德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必然会产生影响。(2)区别

①艺术是感性的,道德是理性的。

②艺术是个性的,道德是共性的。

③艺术表达具有内在性,道德影响则具有外部性。

2.简述“异质同构”说的基本内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

答:(1)“异质同构”说由二十世纪西方新兴起的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提出。他认为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力的结构,一种表现性,这种力的结构与主体的生理结构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当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的一致时,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即“异质同构”。(2)异质同构原理对于审美过程的分析:世界万物都具有力的结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由客体自身的表现力决定的,而不是主体的“灌注”“外射”。因此,将一个事物的外部表现性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在决定事物的表现性方面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这一理论从“心—物”“个体—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论述美与美感的产生,企图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构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同时对现有的“心—物”理论作一次整合,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结点,开辟了现代文艺美学研究的新道路。(4)但是,这一理论无视或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无视或忽视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对人的心理以至生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论述题

1论述艺术美和现实丑的关系。

答:丑本身是使人不快的事物,是恶的外在表现,是违背正常发展规律的事物的形式。但在艺术领域中,不管是现实丑还是艺术美,都是美的集中表现。艺术美和现实丑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1)艺术美和现实丑相互排斥

艺术美和现实丑是不可融合的二者,犹如水和火。艺术美把现实丑表现得更为丑陋,现实丑把艺术美对比得更加美丽,具有强烈的冲击感。(2)艺术美和现实丑相统一

本质上,艺术美和现实丑相互统一、可以转化。世间没有绝对的丑,也没有绝对的美,两者彼此互溶,相互对生。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条件表现为:

①欣赏者有正确的审美态度

欣赏者必须明确,现实丑与表现现实丑的艺术形象不是一回事。现实丑是客观的,是令人厌恶、鄙弃的,而表现现实丑的艺术形象则是主观与客观、个性与共性、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形象,是典型的、成功的。

②艺术家塑造的表现现实丑的艺术形象深刻地、真实地揭示了丑的本质

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不是要艺术家把现实中的丑歪曲地表现为美,而是要如实地、深刻地、典型地表现丑,艺术中的丑要比现实丑更丑,因为它揭示了丑的本质。

③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家表现现实丑,并不是客观地、机械地照相,而是给表现现实丑的形象灌注了生气,渗透进艺术家的情感。对于社会丑,即恶的表现形式,艺术家用鄙弃的情感去否定它,艺术中的这种丑才具有审美价值。对于形式丑,如畸形、疾病、衰老等,它们一般与不幸、善良相联系,艺术家用同情的情感去表现它,就使这些表现现实丑的艺术形象具有审美价值。

2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看法。

答:(1)“有意味的形式”的含义“有意味的形式”指英国艺术批评家克利夫·贝尔提出的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解。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及其排列组合在艺术作品中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把这种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称为“有意味的形式”。(2)“有意味的形式”观念的重要影响

①对形式的强调反映了19世纪以来艺术创作的变化和美学研究的转折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艺术一直注重再现现实,西方美学也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占据统治地位,虽然也有一些注意形式的倾向,但基本上都是些支流,这种情况直到塞尚出现后才得到改变。塞尚抛弃了再现性因素,代之以主观重构的绘画形体,自那以后,形式主义逐渐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克利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从美学上对这一思潮进行辩护和总结。

②“有意味的形式”直接为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意味的形式”观念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破除传统美学中的机械的形式——内容二分法,开展情感与形式之间对应关系的研究,揭示艺术作品的独立性等方面打开了新的思路。(3)“有意味的形式”观念的缺陷

①将问题神秘化

细加推敲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不难发现其循环论证的弊端,即把问题神秘化了,而且最终也未能解决意味的本质问题,这给他的理论带来了一些缺憾。

②贬低了—切再现性、写实性艺术

贝尔并不把形式看作是唯一的东西,他认为,线条和色彩的组合中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意味,这意味来自于艺术家的精神。但贝尔对什么是“意味”,怎样能激起审美情感,没有圆满解释,甚至说“意味即形式”。其学说强调艺术形式的价值,但此观念贬低了—切再现性、写实性艺术。贝尔陷入尴尬境地的根本原因在于否定再现,其摆脱困境的方法只有一个:坚持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审美情感并不是来自于克利夫·贝尔所说的色块、线条所组成的纯形式,而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第2章 创作论

2.1 复习笔记

一、创作主体——美术家

1美术家与社会(1)社会分工与从事专门艺术生产的美术家

①社会分工

多次的社会分工最终导致美术这一精神生产领域的出现。

a.初步的社会分工使得部分人脱离一般的物质生产领域而从事精神劳动。

b.第二次的社会分工引发了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特殊社会阶层的出现,这个阶层为全社会创造了可供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的特殊产品。

②从事专门艺术生产的美术家

a.具备必需条件的社会个人的自觉、自由的选择促发了具体意义上的美术家的诞生。

b.美术家的出现是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社会分工只是决定美术诞生的外在因素,而个人的自由选择则是决定具体的个人是否成为美术家的内在因素。(2)美术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含义

a.美术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整体特性。

b.美术家生活于其社会的总特性,包括具体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环境以及民族性格等。

第一,美术家的活动、思想和艺术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中的社会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对美术家的作用和影响,比社会制度和民族性格等其他社会因素更为直接和深刻。

第三,民族性格作为又一种社会因素对美术家的影响虽然是潜在的,但有时却起到非常深刻的作用。

②美术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a.美术家在社会分工前提下的选择以及他作为社会人的根本属性,决定了他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不可能割断的内在关系。

b.美术家其行为本身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时代的特征相应的体现于每一个美术家的作品之中。(3)美术家与“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①一方面,美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的丰富情感需要得到理解和交流。美术家通过美术的特殊手段与大众进行特殊的情感交流,满足广大受众的审美精神需要。

②另一方面,大众对美的艺术作品的需求为美术家创造了一个可以达到艺术的情感交流的市场。

2美术家的主体性(1)美术家在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地位

a.美术家是美术生产全过程的主宰,是美术作品的创造者。美术家的主体性首先体现于他作为艺术的主宰在实际创作中的地位。

b.作为美术创作活动的实践者,美术家的地位具有明确的不可替代性。

c.美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具有神圣的不可侵犯性。

②作用

美术家的作用就是利用美术的手段和独特的方法技巧,去表达人类的情感,创造可供审美享受的精神产品,达到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目的。(2)美术家的主体意识与表现自我

①美术家的主体意识

a.美术家的主体意识是美术家对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等的觉悟。

b.美术家的主体意识是对自己作为创作主体的角色在整个艺术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c.美术家的主体意识是美术家对自己在创作中的主宰位置的确认。

d.美术家树立明确的主体意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真诚的艺术意志得到充分的表达。

②表现自我

所谓“表现自我”,就是在美术家主体意识明确的前提下充分表达美术家本人内心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通过艺术的途径使之转述为视觉的美术形象。

③美术家的主体意识与表现自我的关系

a.美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展现自我的真诚、善良和美好的艺术意志和艺术愿望的过程,可以说美术创作就是美术家“表现自我”的实践活动。

b.主体意识的明晰使得“表现自我”成为一种可以控制的自觉行为,正确的主体意识是正当的表现自我的基础。

c.任何形式的“表现自我”都应当是主体的主观愿望与客体的客观条件的切合。(3)美术家的创造意识与创作个性

①创造意识的定义

a.美术中的创造,是运用全新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表达出全新的艺术情感、形象和境界。

b.美术家的创造,是超越前人、同代人和自己。

②创造意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要树立创造的意识,首先必须认清艺术创造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a.必要性,是指外界事物的持续发展和变化,要求美术家创造新的观念,抛弃陈旧观念。

b.必然性,是指具有高品位欣赏水平的观众的求新、求变乃至求异的需要,这对美术家的创造无疑是一种不断的刺激。

③创作个性

所谓创作个性就是美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艺术意志,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理想的创作方法去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认识和情感。

④美术家的创作个性与创造意识的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最终实现,后者则是前者的前导。

3美术家的修养

美术家的艺术生命在于不断的创造,而创造的根本条件在于其深厚的修养。(1)美术家的艺术天赋与专业技能

①美术家的艺术天赋

a.美术家的艺术天赋是指对外界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突出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情感,并且倾向于以美术的手段表达其感受、认识、思想和情感。

b.美术家对美术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等通常比常人表现得更具理解力和接受力。

②专业技能

美术的专业技能是指熟悉、掌握和运用美术生产领域的专门技术和专业技法的能力。必须通过特别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而要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就必须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

a.专门技术包括对所用工具材料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b.专业技法是创作一件具体作品所必需的艺术手段和特殊的技巧。(2)美术家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情趣

①审美观念

a.含义

审美观念就是人们在生活体验中按照自己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观照,最后形成自己关于美的看法和态度。

b.审美观念的影响因素

第一,审美观念与世界观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

第二,审美观念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与美术家先天的心理结构、气质秉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②艺术情趣

艺术情趣是在审美观念确定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艺术某一方面特殊效果的偏爱。

③美术家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情趣的关系

a.审美观念的变化会使美术家艺术情趣发生转移。

b.审美观念有进步与落后的本质差别,这会直接导致艺术情趣的高雅与低俗之分。(3)美术家的文化素质与思想修养

①美术家的文化素质

美术家的文化素质是指美术家整体的文化知识结构。有以下几点:

a.与美术相关或相近的其地艺术门类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如舞蹈、音乐、戏剧、摄影、影视等;

b.实际创作中可能涉及到的其他学科或门类的专业知识,如文学、历史、地理、民俗、服装等;

c.美术家的文化素质会涉及到政治、经济、语言等众多领域。

②美术家的文化素质与思想修养的关系

文化素质与思想修养之间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a.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有助于美术家思想水平的提高。

b.思想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激发美术家不断加强他整体的文化修养。(4)美术家的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

①美术家的生活体验的分类

a.直接体验

在实际生活中给予他真实的、无比丰富的感受,对他的艺术实践会起到直接的影响,是宝贵的财富。

b.间接体验

间接体验是通过他人的传授、传媒手段的宣传、书本知识的积累等途径获取的对生活的体验。

②美术家的生活体验对艺术实践的影响

美术家体验生活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是由其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美术家的生活体验有许多的特殊性。因为美术家切身的生活体验,作为他必备的修养,会直接作用于他的艺术实践。美术家所进行的特殊修养使他与一般的精神生产者在精神追求上产生了不同,具体美术家个人修养的深厚与浮浅又最终直接关系到各自艺术水平的高低。

二、创作活动

1美术的创作过程(1)美术创作的内容

美术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

①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

②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2)美术创作的两阶段

①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阶段

a.构思活动的含义

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实质上是美术家对于他生活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b.构思活动中的三个环节:

第一,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

第二,内心视象的酝酿和孕育。

第三,审美意象的形成。

②美术创作中的传达活动阶段

a.传达活动的含义

美术创作中的传达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是美术家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术手段,表现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认识成果即审美意向。

b.美术传达中的制作与技巧

第一,美术传达中的制作。美术制作是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最后体现美术作品上。因此,美术的传达与表现,在美术创作中同美术的构思与认识是同等重要的。

第二,美术传达中的技巧。美术的表现技巧,是一种艺术技巧,一种进行精神生产、表现审美意识、掌握物质媒介的特殊能力。

2美术创作的心理活动(1)美术创作中的心理要素

①直觉

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这一直觉心理活动是在一般感性认识阶段进行的,其特点是:可以把握事物生动的个别性、鲜明的外部现象和形式,但还不能把握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质。

a.感觉

感觉是外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个别特性作用于感官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有它的主观形式,也有它的客观内容。感性认识的最初阶段就是感觉。在视、听、味、嗅、触等五种基本的感觉中,与美术有关的是视觉。

b.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于作用于人们感官的现实世界的直接反映。它反映整个事物,即反映事物特性的总和及其相互联系。

c.表象

表象是外部世界各种现象的显明的感性映象,与反映在一定具体条件下作用于感官的单个事物的知觉相比,它是对事物更为全面的反映。

②记忆

a.含义

记忆是在人脑中保持映象的心理形式,它表现为人对曾经感知过、体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现。

b.种类

记忆有许多种类,其中与美术创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

第一,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的形象为内容的忆记。

第二,情感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③联想

a.含义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在过去的经验的基础上发生的。

b.表现

联想具体表现在感觉、知觉、表象、情绪、情感等心理映象的相互联系中。

c.种类

联想有很多种,比如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创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

④理解

理解是了解、领会,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把握新事物的心理过程。(2)美术创作中的情感活动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情感活动在美术创作中是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人的情感是生物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社会的内容与社会的意义。(3)美术创作中的无意识与灵感

美术创作中的许多复杂心理现象是实际存在于人的创作活动中的。包括无意识与灵感。

①无意识

无意识是创作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一时意识不到的心理现象。

②灵感

a.灵感是在思维过程中,在特殊精神状态下突然产生的一种顿悟式的飞跃的联想。

b.灵感的偶然获得,是以美术家必然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为基础的,是以丰富的审美经验、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为前提的。

c.灵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其它一些心理因素是相联系的,如理解、记忆、情感、想象等。

3美术创作的思维活动(1)思维

①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指理性认识及其过程,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的。

②艺术与理论的认识的区别

a.认识的过程

艺术的认识过程,主要是受理性制约的感性作用来完成的;而理论的认识过程,则主要是以感性为基础的理性作用来完成的。

b.认识的内容

艺术的认识内容,主要是在个别里体现一般;理论的认识内容,主要是在一般里包括个别。

c.认识的思维方式

艺术的认识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而理论的认识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抽象思维。(2)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想象

①形象思维

a.含义

形象思维是运用形象来进行的合乎逻辑的思维。

b.基本特征

第一,形象性。

第二,逻辑性。

第三,情感性。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浓厚的情感因素。

第四,想象性。这是形象思维的根本特征。

②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联系

形象思维在实质上就是充满情感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的想象。(3)形象思维与审美意象的创造

①审美意象

a.审美意象的定义

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经过概括作用得到普遍性,同时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丰满的美的形象,即审美意象。

b.审美意象的创造过程

第一,表象——形象的概念

从表象到概念,经过多次的认识和头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具象等加工改造作用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表象进行抽象和具象,得到一个反映着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新的形象,这就是形象思维中的“形象的概念”。

第二,形象的概念——审美意象“形象的概念”形成后,经过思维的积极的抽象与具象、普遍化与集中化等概括作用,和形象的判断和形象的推理等逻辑活动,在意识中创造出一个充分表现着美的视觉形象,这就是审美意象。

②形象思维与审美意象的创造的联系

美术创作的思维活动,是以视觉形式语言为思维工具的形象思维活动,思维的成果是审美意象的创造。(4)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异同

①共同之处

第一,都要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

第二,都有分析、综合、抽象、具象的作用。

第三,都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第四,都有普遍化、集中化的概括作用。

②不同之处

第一,抽象思维是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则是运用形象的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第二,抽象思维的运动,抽象性比较重;形象思维的运动,具象性比较重。

第三,抽象思维的概括作用偏重于普遍化,概括的普遍化结果是形成理论范畴;形象思维的概括作用则偏重于集中化,

4美术的创作方法(1)创作方法的定义

创作方法是作为美术家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美术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主要的两大创作方法。在文学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主要的潮流或流派。(2)关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①概述

a.现实主义是美术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创作方法之一,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包容性。

b.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强调美术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主张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认识所得到的审美意象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

②特性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其精神本质而言,有相当大的包容性。

a.在艺术思想上,现实主义要求“艺术的掌握世界”,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并真实地表现美术家主观世界的情感、认识和理想。

b.在表现手段上,现实主义并不拘泥于写实,现实主义主张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广泛吸收和采纳各种手法,以更充分地体现其思想原则和丰富其内涵。(3)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美术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创作方法还有:

①古典主义创作方法

a.古典主义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或艺术思想。

b.它的主要原则是要求美术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强调复古,主张模仿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在创作上有许多严格的规定和“法则”。

c.这种创作方法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并有较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②自然主义创作方法

a.自然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和创作方法,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后来波及欧洲各国。

b.它的基本原则是追求真实,不要求典型化,以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社会和人。

③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是人类美术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理想中认为应该如此的样子来描绘生活。

三、成果——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精神劳动的成果,具有物态化的存在方式,它标志着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完成,也是美术的接受与消费的基础。

1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1)美术作品的内容

①美术作品内容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a.含义

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术家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艺术认识的客观化。

b.影响因素

第一,艺术家所认识的现实生活及其所包含的客观意义。

第二,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伴随着这种认识和评价而发生的思想感情。

②美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

a.题材

题材是构成美术作品中内容的客观因素,是美术家在审美地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在美术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一定的现实生活。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第一,广义的题材,如:神话题材、现实题材、山水题材、花鸟题材、人物题材等。

第二,狭义的题材,指的是经过美术家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之后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具体的现实生活。

b.主题

主题是构成美术作品内容的主观因素,是美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等,通常被称为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

c.意义

从意义的角度考察美术作品的内容,不仅可以从新的视角理解作品的主题和题材,而且可以在更宽广的意义上把握作品内容的层次、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美术作品中的意义有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第一个层次内在于每一美术种类的物质材料之中。

第二,第二个层次内在于作品形式的构成之中。

第三,第三个层次是作品中物像、事件、情节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

第四,第四个层次是文化意义。(2)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即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物质材料、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态。它包含着美术作品的内部形式及外部形式,称为“组织结构”和“艺术语言”。

①组织结构

a.作为美术作品内部形式的组织结构是从作品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这一方面来把握内容。

b.它关心的是题材、形像及其相关的明暗、光线、色彩、线条在作品中的位置及其相互联系。

c.它是为美术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的,要服从题材的内在需要。

②艺术语言

作为美术作品内部形式的艺术语言指的是在美术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可以从如下几个层次及其转换过程来理解:

a.美术语言的最低层次是与美术的种类相关的物质材料。

b.美术语言的第二个层面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的抽像“词汇”。

c.美术语言的第三个层面,可称之为“形像词汇”。这种“词汇”有两种形态,一种为抽像的形态,另一种是具体形态。

③形式美

形式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与美术作品的意义有关系。形式美具有特定的含义:

a.形式美首先是指在美术作品中,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组合。

b.形式美的另一层含义是与美术作品的语言特征相关联的。(3)美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①从创作角度看

内容与形式既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统一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从接受角度看

在创作中,内容与形式作为一个统一体,都是一步一步地在探索的过程之中逐渐明确、深化,最后达到完整统一的。

2美术作品的相关属性(1)意境与风格

①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交融。为了创造有意境的美术作品,艺术家们应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使之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以达到某种“意境”。

②风格“风格”是一个从整体即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作品总体倾向的艺术学范畴。(2)格调与品位

①格调

格调是美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②品位

品位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3)美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美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就是它作为劳动产品和交换物双重属性的统一,缺一不可。作为特殊商品的美术作品,首先,它是一个欣赏的对像,是精神的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其次,美术作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地方在于它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尚的影响。

3美术作品的艺术美(1)艺术美的来源

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源泉。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无限的可能性对作品中艺术美的产生具有的重大作用。(2)艺术美的特征

①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能把现实生活转化为包含了观念和意义的物质形态。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超越了生活自身流动的特点而具有永恒性。

②统一性与普遍性

美术语言使现实生活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在作品中,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具有生活本身不可比拟的统一性和普遍性。

③广泛的传播性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向不同时空的众多接受者施加影响,艺术美的这种传播能力正是美术传统赖以积累的基础。

④导向性与感染力

美术作品的艺术美被注入了美术家的理想和愿望,从而使它在思想上具有导向性,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

⑤高于生活的独创性

美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美进行观察、体验、思考的结果。美术家的特殊个性、理想和对生活的洞察力,能改造生活的原生形态而使其作品富有创造性。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意境[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意境指抒情性艺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物我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一种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意境具有间接抒情和蕴含哲理两个具体特征,在音乐与美术作品中,能够引发欣赏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审美意象[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意象”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意”是指主观的情思,“象”是指客观的物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思的融合。“审美意象”是指“意象”既体现了主体的审美意识,又体现了客体的审美特征,是主体审美意识和客体审美特征的统一。

二、简答题

1.简述美术的创作过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研]

答:美术的创作包括构思、转化、创作的过程。(1)构思的过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