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成功者的谜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9:37:42

点击下载

作者:张太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撕开成功者的谜底

撕开成功者的谜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撕开成功者的谜底作者:张太旗排版:HMM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1-19ISBN:9787802343252本书由北京风行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知识的岸,无知的船知识的反动性

知识的伟大已被人类施以登峰造极般的嘉言惠辞。

知识的反动性却极少为人言及甚至讳莫如深。1948年,76岁的老罗素出版了他的《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限度》一书,书中他为一直未能找到那种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确实可靠的知识而痛苦着。

是的,即便是痛苦一些,我们也需要拍着自己的额头清醒:知识的反动性至少但不限于以下五项:

——知识永远在育化人们如何避免风险,但机遇往往蕴藏在风险当中,而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可谓稍纵即逝。面临机遇,当很多知识者陷入沉思、拿捏之中的时候,机遇已旁落他人之手,于是每每形成了一批高知者跟随着一位低知者谨慎做事的情景。

——知识不断向人们育化所谓道理,但很多事物的运行恰恰超出所谓的道理、高于所谓的道理、颠覆所谓的道理。甚至连牛顿的经典物理学都被爱因斯坦颠覆,爱因斯坦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认识也被霍金颠覆,正可谓一切尽在相对性之中。而现实事物运行的随机性自身便不断成其为道理,这往往和所谓知识无缘,这是不能概括而只有在实践的现场创新中才能获取的大于语言的悟觉和机变,是一种接近康德在他的伟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分析的与经验知识不同的先天性的综合判断力。大学者唐德刚在帮助李宗仁撰写回忆录时,对胸无点墨的李代总统当年却能翻云覆雨大惑不解,机理大概在此。

——知识传导的往往是既成的观念,而既成的观念又往往是需要被适时打破的。低知者由于知识负担轻,行动更迅捷,突破观念的能力往往高于高知者。高知者被知识灌输的时间太久,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了所谓的“观念人”,他们的想象力贫乏,突破力减弱,而爱因斯坦的名言却是:“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清华大学毕业的罗隆基不屑地指责湖南师专毕业的毛泽东不过是中专生专了大学生的政,而历史每每如此,且理应如此。

——知识的总结者一般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难以真正跻身于实践的践行者、决策者、实施者的行列。他们只能是社会活动的跟随者、感受者和旁观者,以这样的身份和心理总结出的道、术、法、势、功等等大多虚象多于真象,更不足以作为行世的凭据。

——知识者很多是信息的获取者,信息的对称性一般是知识者理性处事的基础。但信息的对称性又是随机的,甚至是虚假的、非系统的和遮蔽的。而知识者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者,无法逾越的屏障是没有遴选真实性信息的能力。一个什么都知的人基本接近无知,因他已被知识的浑沌压扁。

你应当成为一个知识者,知识有着本文所不论及的伟大力量,但更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反动性的清醒者,那么你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知识统驭者。

精粹语录:

你应当成为一个知识者,知识有着本文所不论及的伟大力量,但更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反动性的清醒者,那么你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知识统驭者。知识者最终收获的较好成果是一张人为的纸。人才外传

一位富商虽文化不高,但气宇不凡,精明强干,家业兴隆,身价数亿。其妻子是大学生,两人感情恩爱,育有一子。妻子教子甚严,从三岁开始教子识字,然子既淘且泼,妻儿关系紧张,巨富站在儿子一边斥责妻子:“小孩子学这么多有什么用,长大以后还有不识字的吗?我初中毕业时连作文都写不好,不是一样成就大业。那些大学毕业生不也要到我公司竟聘,有幸才能被我选中吗?”妻子语塞,但又无充分的理由予以诘驳,于是夫妻二人协商远赴京城找一位共同敬重的朋友磋商,并约定以这位朋友的判定为准,不再为此烦恼。

这是一场认真的晚宴,夫妻两人各自向朋友据实道出了自己的苦闷和理由,并紧张地等待着这位“一言九鼎”的朋友的裁决。没想到这位朋友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娓娓地道出了自己对人才的思考。

他认为从古到今,人才大致可分为四等:一曰不学而有道术者,二曰学而有道术者,三曰学而无道术者,四曰不学而无道术者。

一流人才从来是不学而有道术者,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一流的人才往往带有很大的上天给定性,他们是一群“暗合天道”者,也就是说人类需千年实践才经验的东西,常人需皓首穷经而知晓的东西,他们不经所谓刻苦学习,只经社会实践,或者说学一通百便可先予获取,他们的主动性、前瞻性、创造性、全局性、驾驭性、切实性和亲和性等亦随实践的精进浑融于事业的有机运作之中。这类人才往往是在纷繁的变局中能抓到事物的本质而举重若轻;在发展的过程中可随时洞见到事态的走势而调整方向;在危难突来时能镇定自若而处之井然;在生命格局中可保持结构均衡且随机转换,在人才辈出时能广揽人才收入麾下并依人才特点而选贤任能。一部人类历史几乎是一流人才的表演史:市侩出身的刘邦、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炮兵出身的拿破仑、学徙出身的富兰克林、雇农出身的林肯、小公务员出身的爱因斯坦、流浪儿出身的卓别林、小学教师出身的毛泽东、大学肄业的比尔盖茨等等,在连篇地上演着改天换地的活剧。孔夫子《论语》中有道理的话语不是很多,但他对人才的评述却洞若观火:“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下也。”

二流人才是学而有道术者。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就是说当领军人物大旗招展、啸声振天的时候,真正的执行者和贯彻者往往是他们。学而有道术者的特点是规范、认真、务实、肯干、敬业且操守持恒。如果说一个学而硕士、进而博士的人有了些许成就,谋了一定的职位,是不必过于称道的。因为他们是注定的人才,但区别是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外因的渗入而学有所得、学有所能、学有所成、学有所就的。对于一个人,学而有道术是风险最低但代价亦最高的道路,因案牍劳形、孜孜以求几成他们的常态。因这部分人才的体量很大,是一流人才的百倍甚至千倍,便由此导引出了世俗社会公认的一般性人才原理,“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即奋斗才可成功,其意义更多是指二流人才运作机制的形成和结果。

三流人才是学而无道术者。西方有句哲语:“知识大于能力时,知识是无用的;能力大于知识时,知识是有用的。”第三流人才的最大群体特征是知识大于能力。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过了长时期的学习、知识的保有量不低于任何其他共同的学习者。他们的优点是知识的相对完备,信息较为对称,可在局部和统驭下担负一定的传递性和程序化的责任,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执行力较差,精力较为分散且趣味偏多。

四流人才是不学而无道术者。他们是一群天资不丰且不善学习者,对道术的理解是破碎的、断裂的甚至是自欺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按本性的能力随遇而安地安排自己,可以苟活于庸庸碌碌,但是有群众性和易发性特征,是涣散的同时又是可以整合的。

他在全面讲述了自己的思考后,对巨富说:“我把人才划分为四等并不是为了区分人之高低贵贱,而是从根本上唤起每个人对自己人生定位的自省、自觉和自励。社会的层面、层级很丰富,正是人才的不同类型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层面、层级,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人生图景。比如一场比赛,有运动员,有裁判员,有观众,有粉丝,有场地清理工,有广告投放者,有媒体传播者,有警察,有入场引路者,当然还有比赛的创意者、领导者、组织者等等。破译人才秘笈的意义还在于,如果你对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才有了一种自省认知,你便可以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努力方向,不必蒙昧地按照社会设定的一般性人才之路而贻误了自己的好时光和好机会。同时人才类型有很大的复合性,你如果兼具了几流人才的多种特征,你甚至可以自励自己完成自我超越,由四流而至三流,由三流而至二流,从而引导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思考、努力和转型,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你是第一流人才,因此可以不用过多地学习,但一流人才并不一定能生育出一流人才,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你有没有发现你儿子也是不学而有道术的人才迹象呢?”

巨富愕然:“好象还未发现吧。”“听我给你说,洛克菲勒五岁时曾随妈妈到海滨游玩,当时天热难奈,妈妈给他几美分让他去买两支冰棍,结果妈妈等了好久,小洛克菲勒才满头大汗地手拿两支冰棍跑来。妈妈问他回来晚的原因,他说:“他6美分买到2支冰棍,回来的半路以10美分卖给了小朋友,然后回去又买,如此几次,不仅买回了冰棍,还将妈妈给的成本钱全部挣回来了。你儿子有过这样的行为吗?”“没有。”巨富诚实地回答。“那么,请你儿子读书吧,在未确认他的人才等级之前,学习是最为保险的,当然也是最为艰苦的人才之路。这样你的儿子便不致于坠入最低一层的人才之伍。”

妻子开心地笑了。

精粹语录:

一流人才是不学而有道术者,

二流人才是学而有道术者,

三流人才是学而无道术者,

四流人才是不学而无道术者。

担当美国总统的人什么出身都有,低学历者做得不见得不好,高学历者做得不见得很好。撕开成功者谜底的一刻

成功者展示给我们的往往是一部血与泪的奋斗史、正气歌。传记作家们将成功者的成功元素一般排序为:聪慧、努力、勤劳、刻苦、诚信、谦逊等等,但现实里却难以有人能按一部传记所编排的成功序码走向成功,也就是说这条天理般的编序其实是错误的。原因正如梅特涅所说:“创造历史的人没有时间去撰写历史。”

这确是一个令人类难堪的悖反,实践创造者的创造和文化抽离者的抽离往往有着本质性的不同。一个是浸淫于现实的恶而着力于操控,一个是生发自愿望的美而痴情于抒发,这便形成了创造历史的人无时间总结历史,总结历史的人无能力破译创造历史真相的难题。

我们试图从一个实践创造者的实况重编一套接近于成功者真相的成功序码:

成功者=高涨不息的欲望+为坚韧而近无耻+跃出道德层面的宽厚+儿童一样的简单+人性的聪慧+操作的努力+必须的刻苦+世故的聪明+理性的诚信+……

对不起,这是一条令成功者汗颜的编序。你可能因初次阅读而刺目,因惯常被认为的成功者要素:聪慧、努力、刻苦、诚信等均被排在了后面。而当你稍安勿燥,以一种沉潜之思忖度你周围所谓的成功人士时,你会发现这条编序具有绝对的真实性。那么请向每一位想成功的人士勇敢地说出这条编序吧,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感谢你。

当然,成功序码也可以用文化叙述的方式来编写:

成功者=《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墨翟曰:“志不强者智不达”+曹植曰:“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理﹒斯托达德说过:“儿童是进入天堂的钥匙。” +人性的聪慧+操作的努力+必须的刻苦+世故的聪明+理性的诚信+……。

然而这样的叙述会因文化包裹的过厚而减弱对现实人生的震憾,磨损对实践人生的锋芒。

精粹语录:

接近于成功者真相的成功序码:成功者=高涨不息的欲望+为坚韧而近无耻+跃出道德层面的宽厚+儿童一样的简单+人性的聪慧+操作的努力+必须的刻苦+世故的聪明+理性的诚信+……鲁迅与渺小

鲁迅作为文学家是伟大的,他的《阿Q正传》达到了把中国人种性格整体寓言化的高度,是世界文学史上永远的高峰;而他作为启蒙思想家,却是渺小的,与他最想成为的青年导师和思想引导者的身份相距甚远。

如果你在读鲁迅作品的同时读同是文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的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赫尔岑、、卢梭(1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甚至只读哈韦尔,你会感到鲁迅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伟大只能成其半边,甚至不够,因为他只有批判的犀利而少有建设的愿景。鲁迅是伟大的民族劣性的剖析者,是民族灵魂的勾画者,是深谙世故却不从世故的反叛者。可是一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更伟大的使命却压弯了鲁先生的腰也没有被他扛得起来:对本民族前景、对本国家改造、对这个世界建设和发展的启示与建议在他那里几成谶语。翻遍《鲁迅全集》,每论及此,不是坠入文学家虚妄的呼喊,就是语焉不详,甚至进入自我模糊的状态。如果医生看到一个病人,只能把他的病状分析的梳缕爬丝,却开不出任何治疗的方子,只会给病人带来两种灾难:一是加速死去,因过度的惊吓会迅速地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二是寻歪方治成残疾,终生不得复原。这实在是很不称职的医生。由于鲁迅的半边性伟大,其造成的恶果之一便是危害中国既巨且深的极“左”思潮的肇始者每每借助鲁先生发力,因鲁先生几乎全部为批判性的言论,这对“左”派们信手拈来做简单的背景模糊处理后用来打人最为直接。当然,“左”派多是歪曲性地借助了鲁先生,但建设者们想借助鲁先生则不可为之,因鲁先生几乎没有真正具有建设性品质的建设性言说。

精粹语录:

鲁迅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伟大只能成其半边,甚至不够,因为他只有批判的犀利而少有建设的愿景。隐身的终裁者

经营者们有一个潜在的价值趋向:“一般不要从事自己不曾熟悉的行业。”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后半生基本上是由前半生的惯性决定的。”这些简单的归纳,其实深刻地触动了一个宏大的人类母题——文化。

对“文化”一词的哲学性、理论性定义很多,各有道理又各自道理不足,不是因为哲人伟人们的愚顿,实在是“文化”这一题目令哲人伟人们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那么是否可以暂时收敛了巨翅,落到地上,与同类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你可能会渐悟梁漱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所言:“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再通俗一点讲,千百年来被描绘得无以言说的高深学问——“文化”,其实只需轻启唇齿,用两个字便可简单说出——“习惯”。

是的,“文化”就是“习惯”。

长期从政的人,一定是衣衫规整、举止框范、持恒有度、喜怒不形于色,但又同具灵活、机变、谋术和均衡能力的人。因为政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正义和权谋手段的共存与互置,这种内在要求付诸于人便形成了从政者的行业习惯,曰:“官场文化”。

长期从商的人,一定是待人谦卑、讲求诚信、注重现实、善于控制风险但又同具利益优先、竞争有术、屈膝强者、凌损弱者的特点的人。因为商业的内在要求是诚信交易和金钱至上的共损与共荣,这种内在要求对从商者的长期濡染,曰:“商业文化”。

长期从艺的人,一定是风韵袭人、光鲜于外、热情洋溢、示人美好,但又同具献媚权势、流连富贵、自我标榜和长于自轻的特点的人。因演艺业的内在要求是播扬美好和推销自己的结盟与同步,这种内在要求对于从艺者的长期浸淫,曰:“演艺文化”。

正是各自不同文化习惯读者的共同阅读才形成了一部说不尽的《红楼梦》。正如鲁迅所说:“革命者看见排满,道学者看见淫……”“文化”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化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最终评判者,是人的整体性习惯,很多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忽视了文化的巨大隐形作用。正如约翰逊所言:“习惯之链很弱,往往感觉不到。一旦感觉到了,已经牢固得绷不断了。”

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是文化选择了社会体制,社会体制安排了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带来了社会成果。我们享受到的社会生活不论是灾难还是祥和,不论是革命还是和平,其实均来自我们蕴含的文化。

从个人人生的角度来看,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达到了融入这种行业文化所必须的时间要求,那么你便很难再选择全新的行业。不是你不具备超越的能力,而是你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融入新的文化体系当中。很多人可能还不是很清醒,很多失败不是因为能力不够、机会不好、人际不和,而是因为你并不知道的文化。文化不是一下能感受到的,但它是弥漫于一个行业内的空气,如果你还没有接受这种行业内的文化,那么你在不自觉中便已忘记了呼吸,所以你必定因文化而“死去”。

不离开一个无生气的单位,不是因为你没有能力,而是你已习惯了被体制化。

不离开一个你已讨厌的伴侣,不是因为你道德高尚,而是你已习惯于讨厌的感觉甚至有所依赖。

不离开一个愚蠢的领导,不是因为你的水平不高,而是你已习惯于长期的自我矮化。

对于“文化”,现实的可能是在服从中求变革,理想的可能是在革命中求顺随。前者如胡适之,后者若康有为。

精粹语录:

文化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最终评判者,是人的整体性习惯,很多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忽视了文化的巨大隐形作用。

对于“文化”,现实的可能是在服从中求变革,理想的可能是在革命中求顺随。退休老海员的习惯博古与通今

逾扬一个人的渊博往往会冠以“博古通今”之誉,其实博古是容易的,大大小小的历史学家,从希罗多德、爱德华﹒吉本、汤因比、韦尔思到郭沫若、王国维、钱穆、唐德刚,基本可称为博古者,但他们都不能算做是通今者。

撰写《高卢战记》的凯撒是通今者,撰写《孙子兵法》的孙武是通今者,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毛泽东是通今者。因通今的本质属性是实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不是用头颅研究出来的,而是用头颅堆砌出来的。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叔侄两代罗斯福新政几乎颠覆了西方传统经典经济学理论和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虽然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几次写信给罗斯福总统的提醒和切磋,但这也不是纯研究的结果,而是面对严酷现实绝境逢生式的必须的行动和实践。

通今者必须是实践者。待实践者退出这一时空,文化者出现进行总结时,这一时空的意义已从通今转换成博古了。

通今不是荣誉,是血与火的拼杀,是恶与善的挣扎,是暴力、权力、金钱、名誉混搅时的自觉和自为……

通今不具谈论的意义,只具备行动的意义。

精粹语录:通今者必须是实践者。待实践者退出这一时空,文化者出现进行总结时,这一时空的意义已从通今转换成博古了。错排的顺序

学、识、能是人之上升的三股肱力。

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认知是把“学”放在第一位的,如沉入古籍寻章摘句,从古到今,会列出对“学”推崇的佳句千言万语,而一句“学而优则仕”则道尽了国人观念的全部。

对“识”的态度则近于暧昧,因为“识”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原发性、创造性和颠覆性,一般人士会被有“识”者一时吸引,但最终往往对有“识”者报以侧目或冷眼相待。除非有“识”者会借助强权使自己的“识”推及社会,成其为“学”,否则一般会列入被清除的另册。前者如曹操、王安石,后者如李贽、谭嗣同。

对“能”的态度基本是不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夫子的信条是:“君子不器”、“坐而论道”、“叙而不做、信而为古”,意思是君子不做具体的操作型事情,君子只管信口开河,过足嘴瘾。

这种颠倒千年的虚假排序其实从未被现实真正认可过,且永远也不可能被认可。

能力应是人类最重要的素质、最优秀的特征。能力指的是洞察能力、决策能力、驾驭能力、亲和能力、感召能力、执行能力和务实能力的综合集中体现。有能力的人是社会前行的中坚力量,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应当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应当成为教育事业的中心课题,可我们有时在认识和实践上还相距甚远。

见识是人类精神的高潮体验,它会部分地分解化入到人的能力之中,成为能力提升的催化剂。识会借助于学但更借助于实践,但它和能力相比尚不能同日而语,它在精神上比能力高,而在现实中比能力低;它的品质是尊贵的,但它的力量是弱小的;它的播扬是久长的,它的本质是渴求被能力者启用的。

学养是人生涵濡的饲料,它的全部意义是使人们懂得了学所宣扬的理,知道了学所记载的事,体验了学所抒发的情。学养对人们的影响是全面的,也是正面与负面并陈的。学只是趣味或勤勉的所在。

如果有学而无识,学将是一堆备料;

如果有识而有学,备料只能建成精神的庙宇;

如果学与识最终有幸归结于能,那么精神的庙宇会变成广厦千万间,安得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939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储安平归国办报。他连续写了一组中国人与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相比较的文章,其中提到英国人的特点很少讲抽象、讲高论、讲学问,而是务实重行,自己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由于个人主意不是很多,他们很少争论,很善于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他甚至把英国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擢升为英国成为强国的根本性原因。他认为,中国人中除了农民虽具务实操作能力却是社会支流以外,社会主流的高官和知识分子基本是炫耀学问、讲求思想、善言巧辩、注重排场的典范。他甚至把中国贫弱的原因归结为这些社会主宰者的不务实、不重行、不求真。他引用了英国人的一组谚语:“一个英国人是呆子,两个英国人是足球,三个英国人是大不列颠。”同时引用了中国人的一组谚语:“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结论似乎可以这样做出:在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中,能力是第一位的,见识是第二位的,学养是第三位的。全力锻炼你的能力,同时增长你的见识,不要离开你的学养。

精粹语录:

在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中,能力是第一位的,见识是第二位的,学养是第三位的。全力锻炼你的能力,同时增长你的见识,不要离开你的学养。学者对能者的警告学问档次与世界演变

学问的排序应是:

1、神学

2、哲学

3、心理学

4、艺术

5、科学

6、法学

7、经济学

如果以上认知成为公众的共识,世界就进入了大同世界,也叫共产主义社会。

如果以上认知为一半以上公众所共识,世界便进入了有机的和谐的社会,也叫民主社会。

如果以上认知只被少数人认知,世界便是现在的社会:大部分社会叫做资本主义社会,一部分社会唤做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小部分社会自命为“第三条道路”的社会。

当代社会都在学习经济,表明我们的社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精粹语录:

当代社会都在学习经济,表明我们的社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蒙着明眸的大学

大学是整个民族和国家向未来前行的出发地;是一路走去走好走强走盛的推进器;是迎八面来风的自由开放之窗;是在碰撞和交锋中产生并确立新思想新观念且不断产生并确立新思想新观念的驿站;是开风气之先、又是薪火相传的结合部,当然更是在以上基础上培养各种专门和实务人才的温床。

一部人类的现代史就是大学运动和城市运动交错互动的过程和结果。

大学是通过育化青年心智而产生、扬弃、选择、确立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母亲。一个民族未来的比拼实际是母亲间的较量。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学贯中西并游历西方多年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建立了日本第一座现代学堂“庆应义塾”,他立下的学堂教旨是:“立人先立心”。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将现代社会所必须的民主、宪政、经济、法律、科学、艺术等等的价值观育化给了日本的几代青年精英。他提出:“今天号召日本人向文明进军,就是保卫我国的独立。”并发起了一场又一场“天赋人权”、“人民参政”、效法德国自上而下推动改革的思想风暴。十几年后,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涩泽荣一等一代前行者,取得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并不惧波折,直至用生命的付出捍卫了民主改革的成果,日本从此在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鞭先着”。“五月花号”航船到达北美普利茅斯港的第十六个年头,以最多捐款人哈佛教士命名的哈佛大学便在这块广袤而蛮荒的土地上建校了。哈佛大学的建校宗旨是为建立一个新型现代民主国家而建立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历经160年,几代移民终于形成了相对求同的价值取向,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国蓬勃崛起,仅哈佛大学就给美国提供了六位总统。“五四”运动的骁将傅斯年1948年12月22日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台北大学校长。这个坚决拒绝党化教育和“三民主义”理论进入大学教育的教育家,以自己的生命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尊严。他强烈反对把大学当作培养工具的摇篮。他在1949年11月台大第四次校庆时发表了掷地有声的演说:“如果问办大学是为什么?我要说: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这中间不包括工具主义,所以大学才有它的自尊性。这中间是专求真理,不包括利用大学作为人挤人的工具。”

大学如果达不到以真理的探求为己任而生产新思想新观念的高度,达不到布罗汉姆所言的“教育使一个国家的人民容易领导,但是难以驱使;容易治理,却不可能奴役”的目标,便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大学。民族的前行将不会有“以民生为本、以民主为体、以法治为用”的坚定方向。

大学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雕塑室,不是权力工具、市侩游徒、“技术狗”的饲养场。

四十年代末期,梁启超的儿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做了一次演讲,题目叫做“论半人现象”。其主旨是由于大学里分开了文科、理科,便造成了一代人中有价值诉求和理想高度的人往往虚空高蹈、言之无物,没有务实能力;而有技术、有专业和专长的人往往陷入偏狭、局限和屑琐,甚至形成对人之上升和人之终极价值的屏蔽,结果大多专业类人才冷漠闭塞,甚至面目可憎。这是梁先生凛然地对将培养游刃于金钱和物欲之能力作为大学目标的教育方式提出的文化批评。无独有偶,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导人之一马尔库塞也针对现代社会造成现代人人格分裂现象而写出了一本文化哲学批判作品《单向度的人》,其基本观念与梁先生相似,只是马尔库塞更强调由于商品和金钱对人的全面占领,从而导致了现代人几成了只会向物质的高消费狂奔的单向度的人,而知识分子的批判责任也在狂奔中自动卸掉,他们已成了时代的失业者。

当然,这是大学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进入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世界性难题。肉身、当下、娱乐正借助全民性富裕后的世俗化诉求对理性、理想和价值进行认真地涂抹和消解。这是时代的特征,但这是与人之上升、人之成其为人的神圣理由相背离的,也许这种背离暗含某种必然,但即使是必然的恶果和虐行也是不应当等待的,因必然也在相对当中,就像人类一次次战胜了天花、伤寒、疟疾一样,人的伟大便在于可以对必然发言,而对这种所谓必然的阶段性截获和终极性探寻应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

还是那位傅斯年,在倡导人的素质培养时,发布了这样一帧布告:“本校学风,素称简朴,然亦偶有有钱人之子弟,习为奢侈者。兹在学年开学之始,特行告知诸生,如有娇养成性,习尚浮华者,务请不入本校之门;既入本校之门,即须改行自新,须知国家办此大学,费钱甚多,经费皆民脂民膏,岂容此辈滥宇其内,浪费本校教育之努力!以后如见有习尚浮华,衣食奢侈者,必予以纠正,或开除学籍。”怀特在谈及教育时,也曾尖锐地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教育努力教会青年人谋生,而是教育他们学会创造生活。”

大学是美好人生萌动的芳草地。

爱好什么教育什么,而不是教育什么你才要爱好什么,这是教育能否实现人才秀出的根本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批美国的教师来到北京的中学参观,看到中国孩子殉道者般的学习状态,个个都呆若木鸡,待他们清醒过来后,几乎悲哀地说:“我们孩子的努力连中国孩子的五分之一也不到,二十年后,诺贝尔奖可能与美国无缘了。”近三十年过去了,大陆的中国人除高行健获得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外,科学奖与国人无缘,而美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获各种诺贝尔奖26项。

大学应当成为一株株兴趣勃发、才情绽放的秀竹嘉树的园圃,应是你喜爱什么我教你什么、师生互动的自由才情的滋生地,应是启迪你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孵化器,是你一生最难忘却的快乐驿站。如果是这样,我可以请上帝做担保人,诺贝尔奖会竟相献给中国学子。

当大学能够基本发挥上述各项功能的时候,大学培养出的不论是理科、工科、文科人才,都会是人性完美、人格完善、人情醇厚,懂得奋斗更懂得幸福,懂得理想更懂得当下,懂得悖反更懂得策应,懂得爱更懂得情的新生代。由他们建立的社会,美好才不会成为奢谈。

无论我们的大学离大学的本质还有多远,我们都不应懈怠了追寻的脚步。因为只要听到这隆隆的跫音,我们就联想到一首小诗:“春雨炸响,有点哑,可她告诉我们,雨已在路上!”

没有这追寻的脚步,我们也能获得财富,但不会获得幸福;

没有这追寻的脚步,我们也能获得豪华,但不会获得美感;

没有这追寻的脚步,我们也能获得尊崇,但不会获得感动;

没有这追寻的脚步,我们也能获得现在,但不会获得未来。

精粹语录:

大学是通过育化青年心智而产生、扬弃、选择、确立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母亲。一个民族未来的比拼实际是母亲间的较量。

大学培养出的不论是理科、工科、文科人才,都会是人性完美、人格完善、人情醇厚,懂得奋斗更懂得幸福,懂得理想更懂得当下,懂得悖反更懂得策应,懂得爱更懂得情的新生代。由他们建立的社会,美好才不会成为奢谈。放学素写简单不简单

学会简单的工作,学会简单的生活,这是比攻读任何硕士、博士学位更重要的任务,重要到与你的幸福感受、生命状态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会经历由约到博的过程。由小学、中学、大学到硕士到博士;由坎坷、摔打、跌跤到平稳到上升;由热恋、失恋、伤心到结婚到生子……一切的经历会使人们成熟、世故、睿智、圆融,这是人之成长的必然。但在这一历程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部分人或曰很大一部分人开始学会了复杂,学习、工作、处世甚至生活越来越皈依于调查、取证、分析、模式、制度、规范、程序、控制等等庞大的体制性运转,这使人不得不对复杂树立起神圣感。可是,如果你进入了这种状态,请你一定要意识到你已进入了人生的可怕时段,你的直觉、敏感、主动、创造和亲和已全面开始钙化!

一位学者说过:“人的真正美好阶段不在于由约到博,而在于由博返约。”

一位富人说过:“第一次挣到的钱再多也不属于你自己,因你会因想法复杂、欲望太多而把挣到的钱赔光;第二次挣到的钱再少也属于你自己,因你已学会想法简单、控制欲望。”

主耶稣在《圣经》中说过:“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中国有一个学者叫庞朴,他曾把自己的座右铭定为:“山就是山,山不是山,山还是山。”以此概括了人由感性到知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即你见到的是山,但经过化学分析,山实质是各种矿物质的堆积物,可当你放下你的分析仪抬头凭窗远眺,窗外依然是青峰叠嶂,山峦逶迤。

学会简单不仅是智慧,而且是能力;不仅是理性,更是人性。全球首富巴菲特的投资策略简单到了令聪明人不齿:“只在意不容易改变的东西,只要难以听懂、难以预测的行业,不管多么火热,一定与我无关。”巴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资石油股、可口可乐股、吉利刮胡刀股、美国运通银行股,他认为不管人们上天入地,汽车天天在加油,可乐天天在喝,胡子天天要刮,银行卡天天在刷。巴先生和比尔盖茨是好朋友,他们可以玩得疯狂,但绝不买一股微软的股票。巴先生说,对他来说,他听不懂微软比可乐伟大在何处。

简单正是最大的不简单,它是洞悉了规律、掌握了真知、探明了真相、练就了人性后的一种最高境界的人生到达。

简单地对待事业,简约地对待生活,你会惊异于世界还有那么宽阔的空间为你铺开,等你去舞蹈;生命还有那么绵长的时间为你拉长,等你去陶醉!

精粹语录:

学会简单不仅是智慧,而且是能力;不仅是理性,更是人性。

简单正是最大的不简单,它是洞悉了规律、掌握了真知、探明了真相、练就了人性后的一种最高境界的人生到达。第二章情感童话觅无渡困难的“我爱你”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女人,即便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妇人,当她面对一双真诚的眼睛,在一个僻静而温暖的场景中,听到一声低沉而青春态的轻语“我爱你”,她都会被感动……

但对很多男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男人的自私、无知、愚笨和沉重几乎使他们丧失了这种低沉而青春态的功能。美国前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二十岁时爱上了一位女孩子,他用了五十年的时间努力,在七十岁时终于向她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那老女孩顿时喜极而泣。三个小时后,他们领到了新婚证书,格林斯潘第一次成了新郎。

埃利希﹒弗洛姆曾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爱是需要学习的。人们一贯只把爱看成“被爱”,看成“接受”,而爱的实质却是把你的生命活力给予别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更焕发了你的生命活力,同时,幸福地承担着关心、尊重和海涵的责任。祈望每一位立志成为好男儿的男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像对待任何伟大的学问一样,潜心修行“我爱你”的功课,力争成绩优异,最低也要达到良好,因为该功课中没有及格这一成绩档。

精粹语录:

人们一贯只把爱看成“被爱”,看成“接受”,而爱的实质却是把你的生命活力给予别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更焕发了你的生命活力,同时,幸福地承担着关心、尊重和海涵的责任。“我爱你”不是等待,而是给予。隐秘的起点

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惊悚的谜。当人们面临很重很响的声音时,并无惊骇之状。但有一种声音却令人不忍猝听,它会使每个人汗毛乍立,斑疹骤出,甚至冷汗涔涔。这就是当锐器划过铁石、瓷面时所发出的尖利刺耳之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基因记忆,因这种声音的振荡波形与我们百万年前的先祖被猛兽袭击时致命的惨叫声波是一致的。

在机场候机大厅,假使你未带行李,欲办的事情也不甚急迫,拿到的座号又相对满意,当你听到播音员呵护式的登机广播时,你的第一反映一定仍是马上向登机口走去,甚至还会参与排队向前的拥挤,而不是缓行。即使你采取了缓行的策略,也一定是理性一再提醒的结果,这与你心中第一反映后而涌动的情绪一定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也在于基因记忆,因先祖百万年来的经验是不经拼抢便一无所获。

女人的爱可以线段式,即结束一段再开始一段;

男人的爱却可以扇面型,他可以同时爱上几位女性。

这其实并不是女人的高尚,男人的低下。因为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18岁,男女成熟后,如果一个男子形不成不断追求女性、不断性爱、不断生育的基因本能,不是以超高的生育率抗击更高的死亡率,人类这一物种将早已在上帝那里成为史前期依稀的记忆了。而女性因为有较长的怀孕期和哺育期,所以女性的性爱则更多地表现为一段一段的段落性。

因此,没有一个男人本能上是忠贞的,没有一个女人不可以再一次接受爱的呼唤。这也是基因记忆。

当然,性爱除本能、基因记忆以外,尚有更复杂的社会、人文、经济、种族、环境等等因素的参与和同构。但是,仅把这一点澄清对未知的人们也许是大有裨益的。

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本质特征是思想和尊严,但任何人之上升不可能拒绝起点与基础,我们虽然可以从这个起点上走向操守和自律,走向纯粹和圣洁,甚至走向壮烈和牺牲,但起点毕竟有起点不可取代的本质性意义。纵然不像弗洛伊德认为的那样,即人的一切行为动因的原点皆因为性,也应当自觉地意识到性的伟大地位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更伟大或更卑劣行为的起点是在这里。

精粹语录:

纵然不像弗洛伊德认为的那样,即人的一切行为动因的原点皆因为性,也应当自觉地意识到性的伟大地位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更伟大或更卑劣行为的起点是在这里。酷评爱、婚、性

爱情、婚姻和性从来就不是统一的,更不是一体的。三者质的规定性有着很大的不同。(一)

爱情是人类原发性的最美的精神之花,是精神之花最激情的绽放,更是激情绽放时最奢华的先觉、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的典仪和盛宴。

因为爱情的原发性,便自然是人人都可享有的公权。

因为是精神之花,有蓬勃的春季、有绽放的夏季、有结实的秋季、必然有沉睡的冬季。

因为是激情的所在,便不会过于长久。

因为最奢华,便是最难得、最珍贵,便具备了稀有性。

因为是典仪和盛宴,总有谢幕和散场的告别时刻。

因为爱情的本质特性,人们在享用爱情时必须具备的自觉意识应该是:由于爱情的稀有性便特别需要你的珍藏,珍藏便意味着你可把藏品常常请出来赏识;由于爱情的时效性,需要你具备承继性的转换能力,即当爱情的意义下降时,把感情的意义提升,当感情的意义不足时,向亲情的方向演化;由于爱情的典仪性,你要适时调低对爱情的期望值,因为典仪性具有一定的表演成份,爱情中的人们都自然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氏戏剧和布氏戏剧的观念差别可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著名演员因扮演的坏人出神入化,结果被观众中愤怒的持枪者击毙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路过他的墓前时说了一句话:“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演员。”布莱希特路过他的墓前时也说了一句话:“这是世界上最差的演员。”两人戏剧观念的差异是:斯氏认为,演员表演的越像角色越是好演员,直至演员和角色的合一;而布氏却认为,演员扮演一个角色的主要目的不是演得多像,而是要观众明的本色表演派,你还要学会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即知道表演成份和生活常态的区别,那你便可以挂上爱情的勋章了。(二)

选择婚姻意味着选择有质量的平淡,选择有感情的责任,选择有力量的承受,尤其是意味着你对塑造人格和完善人性的承受已进入了自为状态。

比爱情更值得讴歌的是婚姻。因为即使你不具备享用爱情的所有条件,只因爱情的原发性这一点,你便可走过爱情,甚至可以多次走过爱情。而婚姻却是与你的认知、经营、管理和运作能力攸关的一场生命质量的较量。

婚姻的实质意义是对应了人生的庸常生活层面。无论你多么改天换地,气凌千古,指天笑骂,桀骜不驯,无论你多么探幽洞微,沉潜刚毅,锦心绣口,道骨仙风,更无论你多么工作努力,事业有成,人际和睦,众口皆碑,你的人格结构一定有半数以上是天定的俗世生活,你要吃、喝、睡觉、更衣、代谢,甚至患病,而这一切的俗世生活与天才无关,与激情无关,与谋略无关,与力量无关,甚至与爱情无关,这一切作为一个切圆对一个切圆的重合度与婚姻的重合度最大。

因为婚姻的本质特征,人们在享用婚姻时必须具备的自觉意识应该是:由于婚姻的主体过程是庸常生活,而庸常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忍耐、平和与勤劳的并行和持续,你必须有效排除原爱情中激情因素的侵扰;由于庸常生活的非标准化或标准的个性化,你必须拥有家庭生活无是非的海涵心怀;由于人有着最容易忽视身边人的人性弱点,你必须永远提醒自己不要麻木了对身边人的关爱;由于婚姻生活中子女的出现,你实际上已开始扮演教师的角色;由于婚姻平淡生活与人性的猎奇心理存在深刻的矛盾性,你一定要适时营造感情的新鲜感和生活的陌生化;由于婚姻属于联合体,属于个体内容的部分不要带进或尽量少地带进婚姻,这不是自欺,而是自珍。那么请进入婚姻吧!(三)

性是人类伟大的根本。佛洛伊德指出,性是人之一切发生的原点,是“本我”的基座。性的意义几乎概括了人之社会性的全部意义。保加利亚伦理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指出,在人的自然需求中,继饮食的需要之后,最强烈的就是性需要了。他借马丁﹒路德的话这样说道:“如果你要抵抗自然的需求,就如希望火不会烧人,水不会打湿东西。”

性最高的意义是爱的证明。性是爱——爱别人、爱自己、爱生命——的一种不凡的表现。为爱而性是最正当、最纯洁、最神圣的,更是最人性化的行动。只有为爱而性,性的价值才会被最大限度地提纯,性的感受才能超越性的本身而发散至你的全部,性的美好才能千娇百态、璀璨绚丽、至圣至洁。

性在本质上具有非常强的独立性、本源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她是人之上升的阶梯、是人之传承的手段、是人之维系的潜网,也可成为人之下降的坡道。

因爱而性玉成了人类的伟大和圣洁。

因婚而性演绎了人类的传承和维系。

因性而性,诠释了人类的本能和物化。

性与每一种文化方式的结合可以演绎出千差万别的人生浮世绘。从齐国的管仲养宫妓以增加财政收入,到汉武帝养营妓以提高军队战斗力,到白居易倡艺妓以提升官员的敬业水平,到商人养家妓以供自我发泄,到民间蓄民妓以解饥饱腹……

性是出发点:它遭遇的一切便是人类遭遇的一切。

性是归结点:世间所有的真善美、假恶丑皆围绕其归向和验证。

因为性的本质特征,人们在享用性爱时必须具备的自觉意识应当是:首先,如果为爱而性,便不再需要任何理由;其次,爱情、婚姻与性的统一是难得的境界;其三,不相统一是一般境界;其四,人为的分离是低下的境界。

精粹语录:

人们在享用性爱时必须具备的自觉意识应当是:首先,如果为爱而性,便不再需要任何理由;其次,爱情、婚姻与性的统一是难得的境界;其三,不相统一是一般境界;其四,人为的分离是低下的境界。爱情的常态婚烟的常态制造生活的陌生感是家庭幸福的好方式永不梦醒是女人“女人沦为了爱的俘虏,任何人也改变不了她沦为奴隶的命运……聪明的女人因为太聪明,所以不把男人放在心上,她们便只能选择孤独与寂寞;痴心的女人伤痛后才知满心的伤痕无一处值得炫耀……爱情不过是春梦一场,那个让她死去活来的男人不过是个再俗不过的人,于是后悔……于是就恨……”

这是一个女人傻傻的心声,女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仅仅站在了女人的立场。世界本无完美,男人不完美,女人亦不完美,女人永远的误区是以浑然不知的自我不完美而去猜想不可能尽善尽美的男人,即像水中捞月、镜中取花一样不间断地重复着西西福斯的动作,情愿不醒,永在梦中。但正如剑桥大学以马内利学院前院长、当代最杰出的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之一唐﹒库比特在《快乐之路》中所言:“社会承认男性身上存在性侵略这种潜在的威胁,这相应地使得对象选择对女性而言比对男性而言更重要。因为女性冒更多的险,所以必须允许并鼓励她如她所希望的那样挑剔。社会必须认可她选择她愿意交出自己的那个人的全部自由。”

可是即使库比特院长给女人争来了这种权力和自由,女人也很难运用好这种权力和自由。当这女人刚刚总结完创痛,墨迹未干,她便无畏地再一次投入到了她描述的循环之中。总结、抽离、演绎对女人的情感并无意义,更拯救不了女人。能被总结出的东西便不属于女人了,女人真正的动因是永远总结不出来的。每个女人都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永动的新宇宙。

精粹语录:

总结、抽离、演绎对女人的情感并无意义,更拯救不了女人。能被总结出的东西便不属于女人了,女人真正的动因是永远总结不出来的。每个女人都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永动的新宇宙。迷津爱人路

在一个温暖的环境里,几十个年龄不同身份各异的先生和女士,在参加一个关于爱的专题聚会。一位长者走到主席台前,指着一面画板,邀请一位美丽的少妇上台,希望她在画板上写下与她关系最亲近的二十个人。

少妇面带庄重而审慎的神情,写下了二十个人的名字。

长者说:“请划掉一半与你关系远一些的名字。”

少妇认真地遴选着,小心翼翼地划掉了十个名字。

长者说:“请再划掉一半。”

少妇有些激动:“不能再划了。”

长者说:“请按我的规则办,必须划掉。”

少妇踌躇良久,在剩余的四个双亲中选了二位体弱者,加上丈夫、儿子和自己,共留下了五位。她长长舒了口气,似有些虚脱。

长者说:“请再划掉两位。”

少妇吃惊地望着长者,带着哭腔喊:“不行啦,请您别折磨我了!”

长者说:“孩子,人生一定要面对终结,坚强些,按我说的做。”

少妇满眼含泪,迟疑地划掉了双亲。

长者说:“最后,请你再划掉一位。”“什么?!”少妇的声音变了。

长者说:“对,最后再划掉一位,我们结束。”

少妇浑身颤栗,划掉了儿子的名字,这时画板上只剩下她和丈夫的名字,她扔掉画笔,嚎啕大哭起来。

是的,也许只有这种极至的方式才能使你清醒,能伴你终生的只有亲人。

西方曾总结出一条“贝勃定律”:当一个人两手都举着300克砝码时,在他的一只手上增加5克砝码,他不会觉得两手有多少差别;而当他举着600克砝码时,在他的一只手上增加10克砝码,也不会觉得两手有多少差别,也就是说,必须加上更大的重量,他才能感到差别。在人性上也是这样:陌生人给你一点点关怀,你都会感动不已,所以很多爱情会在旅途中发生,而亲人即使对你宠爱有加,你也可能觉得平淡无奇,不予珍惜。

于是由于人类的愚蠢和劣性,人们往往对越是亲近的人,越恶语相加。

越是身边的人,越熟视无睹。

越是关心你的人,越不珍视。

越是忠于你的人,越随意慢待!

为了自己不再嚎啕大哭,你需要清醒你的劣性,抵制你的物性,唤醒你的人性。

爱你的亲人吧,爱你身边的人吧,而且更深刻的体味还在于——只有走向爱他们的路才能走到爱自己的位置。你这样做到了,你的世界便温馨四溢,那久违的微笑会挂满每一位亲人的面颊。这是只有做到才能感到的一种大美好,是你战胜了动物性而站回到人性立场上的最伟大的胜利。

精粹语录:

爱你的亲人吧,爱你身边的人吧,而且更深刻的体味还在于——只有走向爱他们的路才能走到爱自己的位置。夫妻殇

人类的婚姻制度历经了群婚、族外群婚、血缘家庭、对偶婚、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多段躁动的文明时期。族外群婚的标志是分清了父母辈与儿女辈之间的性关系;血缘家庭的标志是分清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对偶婚是母系社会的运作成果,即男人在一群女人中有一个主妻,女人在一群男人中有一个主夫,女人耕田,男人狩猎,相离有时,相会无期,在这期间女人接受另外男人的帮助并与之性爱是正常的公社习俗,儿女还是只认母亲,不知父亲。

一夫多妻或一夫一妻实质是父系社会的运作结果。父系社会进入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造、青铜的发现和男人由狩猎而回到了土地,所以才有了“田十力”而为男的表意汉字。由于这一变化,生产出现了剩余,在大同时代,产品是无剩余的,因之称原始共产主义;而进入父系社会,尤其是进入氏族社会完备的小康时期后,剩余财产出现了,也就是私有制出现了萌芽。既然有了私有财产,便出现了继承问题,父系社会的男人们只有认清自己后代,才能将财产传承给自己的后代,而在离DNA发现万年之前的时代,唯一的办法便是男人强迫一个或几个女人成为自己的妻子,以生养出自己的后代。

一夫一妻制实质是私有制的伴生物,且只是几百万年人类史中占几千年时间的晚生之物,按恩格斯的说法尚有大量的娼妓、娼寮和偷情做补充。整个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前几乎一直实行一夫多妻制,尽管有民国宪法训诫在上。西方社会因受基督教的影响,一夫一妻制的形式相对完整,但上流社会中的情妇盛行和市民社会中的性解放浪潮无时不在摇撼着基督教的牌坊。

一夫一妻制虽然具有世俗社会认同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与人类求新求异求变求奇特性相矛盾的尖锐深刻性。随着文明的交融、物质的增长、基因的破解、科技的超越和社会组织形态的耗散,一夫一妻制将不是人类社会唯一、必然、终结的形式。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任何的形式都是相对的。这虽暂令人类尊严的维护者难奈,但明了人类的发展、变化和必然比维护当下的戒律成规可能同具神圣性。

精粹语录:

一夫一妻制虽然具有世俗社会认同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与人类求新求异求变求奇特性相矛盾的尖锐深刻性。

一夫一妻制将不是人类社会唯一、必然、终结的形式。第三章本质遮不住,存在更青山根柢是制度

管理好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家庭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为此,东方先人们文韬武略、儒道墨法千年喋喋不休。西方从柏拉图到霍布斯的情形也和东方相似。皇权、专制、严刑、峻法、普惠、黄老术、政教合一、民主、共和、社会主义……,不一而足。在林林总总的伟大主张中,有一种主张可能是带有根本性的,即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贯穿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的思想。让我们还是先从故事进入。

十七世纪,英殖民帝国向下辖的殖民地属国澳大利亚输送劳动力,因那片葱郁广袤的土地只缺少一种资源——人力。于是英王制定了制度:将囚犯送往澳大利亚,囚犯到了那里可以赎回自由身参加工作。为了鼓励船主,特别规定哪位船主愿意承运囚犯,除给予正常的运输费用外,每运一位犯人外加补贴100英镑。于是船主蜂拥。载着囚犯的船只出航了,可是限于当时条件,船只要在海上要航行数月,横跨大洋,穿越赤道,才能到达澳洲。船上的囚犯开始生病,甚至染上了霍乱,成批地死去,能到达澳洲的囚犯所剩无几,然船主对此并无多少怜悯之心,因他的费用、补贴分毫不少。但国内却民怨沸腾,斥责国王和船主残虐囚犯的罪行。国王为此大伤脑筋,无奈只好为每条船配备了高级大夫,且也给大夫高额的补贴。但在船上,船主和大夫很快成了利益共同体,他们并不因死囚的多少而受到丝毫利益影响,死囚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改观不大。国王十分焦虑,这牵扯到大英殖民帝国的统治政策能否顺利推行,于是他召开各种会议,政治家、法学家、医学家、航海学家齐聚一堂,高谈阔论,几个月下来,没有定论。这时,一位经济学家向国王献上一个建议,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他的建议是:把给船主发放的运输囚犯的补贴由上船时按人头发放,改为到达澳洲下船时按人头发放。

于是船主高度负责,甚至主动贿赂医生,确保到达澳洲时每位囚犯健康如初。

还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五个人一齐工作,每顿每人只能喝到一碗稀粥,艰苦的生活导致如何将稀粥分得均匀的问题上升到了与生命攸关的高度。开始为一人负责分粥,当然是分粥人每顿满碗而其他人多寡不知,所谓“三年大旱饿不死厨师”;后改革为一人分粥、一人监督,很快监督者与分粥者由监督关系转化成同盟关系,每顿只有监督者与分粥者可喝满碗;再改革,每人负责分粥一顿,结果是每人只能在自己分粥的这一顿喝得满碗,其他顿还是只能喝得多寡不知。

最后的解决方法很简单:还是一人分粥,但分粥的人必须是最后一位取粥者。最后的情景是,分粥者为使自己最后分到的粥是平均水平,便极端认真地将每碗粥分到了用肉眼衡量均匀的极限。

谜团似乎破解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作坊,决定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人生态度的根本性问题,应是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

中国二十世纪后二十年代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批问题富翁,其本质特征是他们均无限度地膨胀自己的欲望,一直到能力不能支撑欲望为止便訇然坍塌,于是今日的怒放即成昨日的黄花。这其中除人性等多种因素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一种集体的安全感,尤其对自己效力的国家没有归属感。因为一个私营企业主纵然为国家交税上亿元,也没有换来国家在制度设计上给他们提供免费医疗和养老善终的最低保障。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一个为什么中国科技在近代几无建树的“李约瑟难题”,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十六世纪的瓦特凭英国最早的《专利法》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时,中国的匠人们正被统治者诬为奇技淫巧者而食不裹腹。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到中国传教几十年,浸淫中华文化很深,他在给意大利皇帝的信中讲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除给现在的中国人留下一些肢离破碎的格言外,基本没有留下任何制度性的东西。”

这里没有菲薄其他调动人积极性的方法的企图,只是强调制度安排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功的根本性意义。

精粹语录: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作坊,决定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人生态度的根本性问题,应是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傻可以进行到底

英国的伟大作家狄更斯这样说过:“最后一根稻草会压垮骆驼的背。”毛泽东这样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西方还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人的伟大不仅在于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推进、还在于知道什么时候停止。”

他们的论述比较全面地诠释了坚韧、极限和对坚韧与极限的自觉在人生和事业行进中的位置与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一部分伟大壮举是在前赴后继中完成的。如数学界的百年难题“庞加莱猜想”的最后破解者朱喜平便平静地说:“我是接力的最后一棒,几代数学家已把我送到了天堂的门口。”完成了千项发明的爱迪生也曾这样说过:“我总是在别人停止的地方开始,所以我会少走很多路,离成功很近。”是的,我们应该向所有的领跑者致敬、向所有中跑者致敬。在认知上,我们认为他们的价值丝毫不低于最终的成功者,他们的崇高甚至高于成功者数倍。因为他们是一群兴趣主义的自我奉献者,没有任何成功的荣耀和收获来支撑他们生命的微薄,他们往往一生在艰苦、困顿中默默渡过。

可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很多事情,包括壮举可能是不需要或者是少需要前赴后继的,甚至是不需要承接和存续的,之所以形成了那样的结果,可能来自于我们对坚韧的伟力没有一种信仰一般的自觉。

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创立用五年的时间即毕其功于一役;

居里夫人“镭”的发现十年全部完成;

林肯的统一美国伟业从立志到实现二十年大业竟成;

歌德的《浮士德》六十年封笔;

李嘉诚的奋斗七十年步履匆匆,一刻不停,一直稳拔华人首富的筹头。

至此,我们是否需要检讨:“我们是不是在不该停止脚步的地方,因为什么原因停了下来。”

我相信这样的情况随时都在发生,我甚至相信成功者和平庸者最本质的区别可能在于你是否坚持到了最后一分钟。因为奇迹的出现只和极限的领略相关。

从大事到小事,从高人到庸人,从感性到理性,从心理到物理,只要做一个成功者,那么将坚持进行到底可能是最最必要的忍受——难奈的尽头必定是田畴碧绿、万柳成行的人间四月天。

精粹语录:

从大事到小事,从高人到庸人,从感性到理性,从心理到物理,只要做一个成功者,那么将坚持进行到底可能是最最必要的忍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