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石居诗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21:38:44

点击下载

作者:吴志义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丑石居诗存

丑石居诗存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丑石居诗存作者:吴志义排版:昀赛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7-01ISBN:9787516619193本书由新华出版社 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作者1977年于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作者与夫人2012年于北京植物园序:别裁旧体赋新诗——读吴志义和他的“新古诗”

吴志义先生的新古体诗集《丑石居诗存》上梓前,邀我作序,闻之不免犯难。先生学养深厚,年届七十仍笔不停辍,文不加点,随心所欲,沛然成章。我若妄加评论,岂非自不量力!何况我已退居林下,本无钟鼓之心;伏枥辕驹,久倦风尘之想。然斟酌再三,又觉得这是一项不能不接受的任务。

我与志义兄是同年翁,早年参军又同属铁道兵第二十三团。1965年,这个团在贵昆铁路梅花山隧道一炮打响,从此蜚声海内,成为当年铁道兵隧道建设中的一支无以匹敌的劲旅。志义先我四年入伍,赶上了这次“台儿庄式”的战役,且冲锋陷阵荣立三等功。初出茅庐即经此历练,享此殊荣,令人钦羡。1970年,我从二十三团七连调铁道兵第五师司令部工作。志义调我师上级机关铁道兵西南指挥部任职,后又上青藏高原摸爬滚打去了。1979年后,我们又相继上调铁道兵政治部,志义在干部部任职,我在铁道兵报社任记者、编辑。这时,我看到他的散文小品和小言论见诸报端,才知他喜欢写作。他的散文字里行间总是显示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一种情智交融、神采飞扬的才质。他的言论作品也很有特色,大致可概括为六个字:皮薄馅厚汁多。皮薄,是发言不穿靴戴帽,过渡的话少,一提笔便能着正题、入主题;馅厚,是思想内容厚实,干货多,水分少;汁多,是文采丰赡,言简意赅,读之如饮佳茗,香留舌本。他的报刊言论,准确,严谨、生动、鲜活。他还擅长写诗,以前见到他发表的诗歌,多是自由诗。其中哲理诗尤为出色。早先出版的哲理诗集,能理性地阐发生活哲理,诗意地看取人生。他的那些思想鲜明,语言清新,深入浅出,理趣盎然的诗句,像一朵朵鲜花芳香四溢,醒脑益智。志义爱好广泛,业余玩赏珍奇丑石,与我编余摆弄枯木朽根,异途而同趣。只是“云以石为根”,他的石艺理趣较我的根艺又多了一分浪漫。藏石赏石咏石向为文人嗜好,如陶渊明以醒石为床,米元章整冠拜石。志义迷恋宇宙洪荒所孕育、空濛岁月所雕饰的自然奇石,迄今已有二十多年。他的藏石,或具象肖形、或抽象写意,注重意念,追求意境。其书斋《丑石居》胪陈的那些瘦、皱、透、秀,形、色、质、纹兼备的奇石,“横看成岭侧成峰”,千姿百态,变化万象,色泽艳丽,古朴典雅。乖丑的顽石一经他的匠心,便耐人寻味。奇石虽丑,丑非不美。当我们把“丑”和“美”一起摆到美学范围里并论时,会发现“丑”与“美”有着同样的美感价值。生活是丑的,又是美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艺术创作,无疑都是真的善的美的。

人生如演戏,无巧不成剧。1998年,志义从中国铁建人事部调任我所在的《中国铁道建筑报》任社长,同他一起到任的还有朱海燕总编辑。从此,我们又成了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这或许就是缘分。光阴荏苒,转眼我已退休十年。人到晚年,繁杂的往事已被岁月湮灭,而那些在脑海中鲜活如初的记忆,必定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珍藏。1984年铁道兵改工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报更名时,我已是社里的老编辑,在志义来社之前,经历过三次领导班子换届。记得1992年领导班子更替,领导开过见面会后,时任中国铁建人事部副部长的吴志义见到我,说了句“也就这样了”的话。这话虽无头无尾,却带着七分理性三分感情,是刚刚好的温度。他的眼神在告诉我:一切事情,无论对错,只要过去了就不要背负精神的重担。坦然地面对困境,人就会更理智;坦诚地面对过去,你就会更睿智。志义待人处事一向谨言慎行,他原则性强,不该讲的话从来不讲,我们往来,从不涉及他人是非。他和朱总上任后,全力推荐我进报社领导班子,可我自上任副总编以至今日,他也没有向我提及此事。志义的为人就是这样的低调,不事张扬,淡定从容。在我们退休前共事的十年中,他的言行举止使我深切地感到:这是一位不求名声,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通体都是道义的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兄长。与人相处,他懂得包容冲突,善于化解矛盾,具有平衡各方意见和利益的智慧;遇事不走极端,善于与周边的同志共享和谐的局面。兴许是生在圣人之乡,他既有循循善诱、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又有刚直不阿、磊落恢弘的个性气度。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是他的底线;从善如流,见贤思齐,自重自律是他的品质。工作上,他上班从不迟到早退,办事不分份内份外。身为一社之长,虽分管行政,编务工作需要时,他积极配合,从不推诿。办报,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一篇评论一面旗,它无时无处不在表明本报立场、态度,引导舆论,激励士气。《中国铁道建筑报》是中国铁建的喉舌,由于所辖企业遍布全国,拥有较大范围和数量的读者群。为了配合党委和企业中心工作,适时调整本行业小环境的气氛,志义与总编辑及时沟通,共擎大旗。撰写评论,如果说总编辑朱海燕是高射炮,社长吴志义就是重机枪。有时,我也会按指令端起“歪把子”扫它几梭子,但大多时间是忙我的编务。我这个人向来懒散,退休后离群索居,虽偏安一隅,还是知道志义兄没闲着,作为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历史文化顾问之一,为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做了许多工作。同时结集出版了《丑石居散文》,时而给报纸副刊撰稿。这次,使我先睹为快的《丑石居诗存》,是一本以“新古诗”为主体的诗集,读之令人眼前一亮。以前,只知志义写散文和自由诗,没料到他对新古体诗歌也这么感兴趣。这表明志义崇尚传统文化,喜好中国古典诗词。而今,“新古诗”正从旧体诗中脱颖而出,异军突起,沉寂近百年的旧体诗词创作潮流,又以一种新形式、新面貌在诗国的海洋中波翻浪涌,蔚为大观。这样的局面,对于我们这样年纪的人,无疑是喜闻乐见的。

新古诗,即“新古体诗”。它的出现,有其时代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首先,新古诗具备诗歌艺术的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其次,新古诗已拥有一批作家群,著名诗人贺敬之、顾浩以及台湾的范光陵(范仲淹后裔)等,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新古体诗,得到了不少报刊杂志的“纳新”和专家学者的首肯。国务院副总理、著名诗人马凯先生看到新古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一现象时,曾言:“这种新古体诗作起来相对容易,便于推广,作为一种诗体,也有其优点,在中华诗词百花园中应有其地位。”(引自马凯先生《再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一文)。马先生“求正容变”的观点,鲜明而精辟。“求正”是承继中华文化的伟大传统,珍惜老祖宗留下的这份遗产。“容变”是包容这种变化,“求正容变”,守正纳新,中国诗才能够科学健康地发展。人世间万事万物唯一不变的东西是“变”,有人要把兴于唐代那种格律严格的近体变成“有格少律”,如同古体诗那样作起来容易,读起来好懂的“新古体”诗歌,难能可贵。诗歌体裁,一体有一体的特长。近体诗的形式在唐代确定以后,因其声律严谨,篇幅短小,以富艳精工的语言艺术见长,踊现了大量的杰出诗人和传世作品,从而使唐代成为华夏诗歌创作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但即使在这个时期,仍有许多诗人难舍不拘声律,形式相对自由,以质朴为美的古体诗。晚唐诗人所作的齐梁格诗,其实就是一种不完全符合律诗的标准,依旧讲究声律、偶对,篇制也与律诗十分接近,是典型的近体拟乐府。拟乐府仍是“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体拟乐府其实就是当时的“新古体”。这种诗体具备律诗的形式美,又比律诗略为自由,允许诗人自主地写出一两处“不合律”的地方,使用一点自度的语词,或制造一点偏于拗怒的声情,以营造更好的表达效果。晚唐的令狐楚、张祜、马戴、杜牧、温庭筠、李商隐、陆龟蒙、纪唐夫、罗隐、秦韬玉、薛能、郑谷等一大批著名诗人因此而成为写作近体拟乐府、即“拟古体”的高手。他们以齐梁诗拟古乐府,于整丽之余,带有一点乐府的感觉,是对齐梁诗歌的追慕和模仿,这种以近体赋乐府旧题的尝识,是近体与古体融合的一个典范。现代诗人林庚1935年至1937年间,以新格律诗的体式为阵地进行的那场实验,虽说囿于新格律诗之“格律”,导致他的自然诗理想破产,但依然给新诗体的探索者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任何诗体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向使古体诗一陈不变,唐宋人就读不到声韵和谐、脍灸人口的近体诗。同样,旧体不变,今人也就见不到雅俗共赏、明白晓畅的新体诗。如此说来,志义对“新古诗”的创作尝试是有意义的。文化的根基在文学,文学的根基在诗词。古今文人从蒙童时就开始依依呀呀地吟诗,这是因为不会作诗填词的算不得真正的文化人。

翻阅志义的《丑石居诗存》,釐为“军旅行吟”、“业余拾韵”、“赋闲杂咏”三卷,收录了他从弱冠到古稀之年的240首“新古诗”,除了古风格、歌行格、律绝格之外,间有词和竹枝词及楹联。从形式上看,这些以俗奏雅,以雅化俗,情真意切,活色生香、富于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新古体诗词,把传统与现代、古韵与新声、严谨与自由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许正是毛泽东预见的“新体诗歌”的雏形。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看,他的“新古诗”,大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是思想新。志义作“新古诗”,由于抓住了古体诗(古风、五古、七古、歌行)的韵脚可以通押的宽松特点,作起诗来也就不受近体诗词平仄韵律的限制,可以在现成的格中自由挥洒。内容上能够突破旧体诗吟风弄月、流连山水、赠答酬酢的狭小天地,向旧体难于驾驭、前人不曾涉及的当代生活题材领域开拓。志义的前半生经历了新中国朝气蓬勃的初创时期,深受豪迈向上的时代精神感染,那个时代的民歌运动对他的影响笃深,尤其是二十年的军旅生活,他抒志见襟抱,述怀见性灵,寓兴则旨达辞微,论事则推见至隐,或托古以方人,或体物而穷理,要皆纬之以识,诗中始终有一“我”在。也就是说,它是自己的声音,为时为事而作,言时代之志,抒战友之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或慷慨悲歌,或娓娓抒情,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显示了作者的人格力量。所以,读他的军旅行吟,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之余,也可以从其心路历程,了解他战斗与生活的丰富人生。他的军旅诗,多是对铁道兵战士和自己战斗生活的诗意描写与歌唱。读其《从戎》、《赴京》、《金沙江畔营地》、《渡口》、《贺攀钢一号炉出铁》、《过日月山》、《青海湖》、《游峨嵋山唱和》、《与妻书》、《告别军营》等诗作,不时勾起我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回忆,以至热血沸腾,心亦潮涌,精神焕发。这无疑是他的诗作反映的时代气息感染的结果。

金江流,雅江流,金江雅江汇渡口,山青水也秀。与天斗,与地斗,三线工地夜如昼。峥嵘岁月稠。

——《长相思·渡口》

何论峨嵋秀不秀,文墨浊浪多烦忧。国乱草深无心看,只盼武斗早日休。

——《游峨嵋山唱和》

犁雨耕风曾相随,命题作文鞭声催。头颅借人骨气在,嫁衣未成夜难寐。

——《读达士〈卸轭闲吟集〉忆旧事〉》其一

当年营地今何在?半坡羊肠没荒草。难得寻见一残壁,当是厨房煮饭灶。

——《回访攀枝花·三碓子》后两联

上述诗句,笔力沉雄,苍苍茫茫,风风雨雨,一气流转,表达的虽是个人抒情、感概世事,展示的题材、意境和言辞内涵,却三句不离家事、国事、天下事。尤其是他的幸福回忆,没有把痛苦排除在外,发人深省。人生在世,幸福从一开始却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人敢说自己顺顺当当地得到过什么,志义对艰苦岁月的担荷,正体现了他对战斗心志的顽强坚守。

第二是感情真。志义的“新古诗”,不是游戏人生的发泄、个人欲望的排遣,而是真情的凝集、主旋律的精神熔铸。他那泼墨般的豪情,多向度的人生体验,才气与思辨的交织,时常裹挟着一泻千里的速度与力量,涌动着一往无前的坚硬与豪强。从参加贵昆铁路、成昆铁路和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到奔赴青藏高原投身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志义是在腥风血雨中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流血流汗,令人动容的战斗体验,使他对一批批从大塌方的石缝中爬出来的人,从泥石流的洪潮中冲出来的人,从高原大漠中熬出来的人,怀有真实、真诚、真挚的感情。《告别战友》,生死诀别,他潸然泪下:

坟前含泪添把土,送副竹板伴友眠。

讴歌《金沙江畔营地》,他深情歌唱:

江岸种蔬菜,锄禾伴夕阳。静夜潜入梦,卧听金涛响。

鲁迅说过,“感情冰结了的人,是作不出诗来的。”志义的诗人之情,从不矫揉造作,大处关乎国家、民族和人民,小处亦不遗父母双亲和儿女之情。痛失家父,他——

惊悉噩耗如雷轰,游子心肺顿时空。天命不及驾鹤去,仰首痛骂天不公。

——《祭父》

老母远在故乡,中秋月下,志义他乡《思母》:

秋风萧瑟天渐凉,慈母是否添衣裳?翘首望断南飞雁,声声雁鸣声声娘。

母亲病危,他归心似箭:

下车直奔娘身边,儿呼三声半睁眼。有气无力唤儿名,儿贴娘脸声咽咽。

——《陪母病榻前诗札》其一

献身铁路事业,夫妻分居,他在荒漠高原思念亲人,款款低吟:

你住黄河湾,我住黄河头。大河九曲十八纡,你我两相守。

——《卜算子·与妻书》

铁道兵改工时,在外漂泊打拼了二十载的志义先生,妻儿举家获准落户首都北京,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深情歌唱:

三九寒冬春风暖,一纸调令含深情。漂泊流离二十载,妻儿落户北京城。

——《告别军营》其二“怀诚情总炽,意渴更求诗。”读志义的“新古诗”,你会发现,由于融入社会,融入家庭,他那富于文化意蕴和人性光辉的由衷慨叹,总能给人带来一份久违的感动。他把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忧思、对世态的剖析和对历史的回眸都化为一行行诗句,如同一只啼血的子规,用自己全部的真情,召唤着人间春风的回归。

第三是语言活。新古体诗是用传统古体诗的形式格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体。格是现成的,可以随意运用。押韵、押大致的韵,韵也不是古韵,而是今韵。可以不讲平仄、对仗,句数亦不受限制,相当自由,较易掌握。难怪有人说:“旧诗难学而易工,新诗易学而难工。”这难就难在既要有活的语言,又不能“以辞害意”。志义的新古诗只所以对路,成功正在于他的语言丰富、鲜活。而鲜活生动的语言,正源于他深厚的生活功底。志义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出生,走过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历经了跨世纪的艰辛,在军旅生活和新时期的战斗洗礼中,积淀了深厚的生活阅历,确立了他先进的审美价值观,清新鲜活的语言,使他在创作新古诗的实践中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佳篇妙句,呼之欲出:

隧道洞口乱石沙,石头窝里生豆芽。厨房正愁菜无着,细雨柔情催牙发。

——《梅花山·生豆芽》

北国四旧一扫光,成都茶社仍兴旺。闲来茶馆坐一坐,不好意思穿军装。

——《锦城街巷杂感》其一

这灵动自然、情趣横生的诗句,以自然平易的口语出之,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志义的竹枝词亦为读者所青睐,请看:

格桑花红红在心,驼草不枯命在根。铁路修通幸福来,感谢亲人解放军。

——《青藏筑路竹枝词·格桑花》

盖房不难筑台难,有台起房成一半。邻家有女欲嫁人,先问男方台多宽。

——《黄河岸边竹枝词》其二

像这样刚健清新的诗句,只几句鲜活的口头语,就把浓郁的泥土气息与生动的民俗情趣,写得融然浑然,余咏隽永。

诗歌毕竟不同于散文,语言不仅要生动、明了、精练、纯粹、准确、富于音乐感,更要有新意、要有波澜、要奇特而出人意料。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志义吟诗看重字词的锤炼,注重语言的“陌生化”,常用象征、借喻、隐喻、暗示、通感、联想等多种修辞手法,尽情挥洒。他的纪游览胜之作,写怀古之情、历史之思和不遇之叹,总能在最贴近生命感受的前沿,因物得意,因意立言,不傍古今,自成一体。晚年的一些闲吟之作,亦写得淡泊安宁,有时片言只语便能使人感受到他那一份闲适逍遥的心境。志义老矣?论年龄,当跻身老者之列,但他童心不泯,诗心不老。五十多年来,他与诗苦恋,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终于在诗的原野上踩出一串属于自己的脚印。2001年世纪之交,正是沿着这串浅浅的脚印,他走进了自己第二个温馨的家——中国作家协会。作家的光环,是荣誉,更是鞭策。我深信,凭着他的执著与追求,他会沿着这串脚印继续走下去,去延长他的诗行,圆一个歌者的美丽梦想!

田望生农历乙未年端午于京畿小西山(序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道建筑报社原副总编辑,曾任中国传媒大学特邀研究员、中国根艺研究会秘书长。——编者注)卷一 军旅行吟

八千里路雪与风,一身戎装壮我行。无悔无怨青春路,绿色军营铸魂灵。

——摘自《告别军营二首》从戎

1964年9月[1]

人生难忘军旅行,三线会战第一程。[2]新兵训练东山寺,眺望宣威大本营。古刹风光秋色美,殿堂洞廊参天松。白天摸爬又滚打,夜阑站岗听泉声。[3]忆苦思甜声声泪,射击投弹基本功。新训三月结束时,师部首长齐相送。[4]言说当年红军事,祝愿新人再长征。[5]贵昆铁路大幕启,韶华之年多立功。【注】

[1]人生难忘军旅行,三线会战第一程:作者1964年秋毕业于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旋即应征入伍。正是在这一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作出了加快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是针对当时的严峻国际形势,为了加强战备、建设内地工业基地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它以沿海一些重要工业向西南、西北省份(俗称大三线)和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俗称小三线)转移为目标,以国防科技工业、铁路与公路干线、机械与能源以及原材料工业企业建设为重点,从1965年至1980年历时15年,涵盖13个省、自治区,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三线建设研究》2014年第1期)。

[2]新兵训练东山寺,眺望宣威大本营:东山寺,又名松鹤寺,位于云南省宣威县城东5公里的东山山腰间,现为省级旅游风景区。东山寺初建于明初,盛于清,是一处佛、道合一的寺庙建筑。由东山寺可眺望云南省宣威县(后改市)县城。宣威县,上世纪50年代曾称榕峰县,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结合部云南一侧,贵昆铁路经过此地。大本营,即铁道兵第五师师机关驻地。

[3]忆苦思甜声声泪,射击投弹基本功:忆苦思甜是新兵训练中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射击、投弹为军事训练教程中的基本科目。

[4]言说当年红军事,祝愿新人再长征:时任铁道兵第五师师长罗崇富等长征干部,向大家讲革命传统时说道,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时红九军团曾驻扎宣威,红军纪律严明,广泛宣传群众,当地青年纷纷要求参军入伍。他希望新的一代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5]贵昆铁路大幕启,韶华之年多立功:作为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贵昆铁路建设已经拉开序幕,师首长希望有志气的青年人要积极投身其中,多立战功。[6]梅花山三首

1965年仲春

第一个军礼

长隧会战庆功会,红花戴在我胸前。[7]握罢华老神算手,还以军礼却无言。

军民一家

梅花山下无梅花,云雾深处有人家。[8]军民一家鱼水情,家犬不咬新兵娃。

生豆芽

隧道峒口乱石沙,石窝窝里生豆芽。[9]厨房正愁菜无着,细雨柔情催芽发。【注】

[6]梅花山:即梅花山隧道,位于云贵两省结合部的贵州省威宁县境内,长3968米,是贵昆铁路的最长隧道,地质构造复杂,内有暗河、溶洞等,系全线控制工期的重点工程。

[7]握罢华老神算手,还以军礼却无言:华老,即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他在数学理论研究中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可以提高效率,改善管理。贵昆铁路建设期间,他带领学生深入重点工程进行优选法研究推广,多次到梅花山隧道工地考察。1965年初,梅花山隧道工地举行会战庆典,表彰先进,华罗庚应邀出席庆功会。作者因工作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上台受奖,给予佩戴大红花的正是华老。作者作为一员新兵,激动不已,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军礼,再也说不出话来。

[8]军民一家鱼水情,家犬不咬新兵娃:三线建设时期,为弥补工程建设中技术力量的严重不足,国家从内地多省调集汽车司机、开山工、架子工、水电工等大量技术人员支援三线建设。作者等几名新兵跟随一名来自湖南的姚师傅学习电工和管道工技术,跟班作业。春节期间,姚师傅家属来队探亲,借住在附近老乡家中,老乡家中的看门狗对来往的新兵视若家人,不叫不咬。此诗借此表达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

[9]厨房正愁菜无着,细雨柔情催芽发:贵州多山多雨,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之说。当时部队副食供应困难,连队炊事人员就近在石窝间以沙铺底,放入泡好的黄豆,上盖湿麻袋或草袋,豆芽自生自长,几天后即可取来食用。[10]送别战友

1965年夏月[11]

隧道施工战犹酣,战友殒命一瞬间。高山之下葬英烈,松枝野荟扎花环。[12]难忘战友入营时,一张稚气娃娃脸;连队春节开晚会,打得一手好竹板。坟前含泪添把土,送副竹板伴友眠。天堂有路请慢行,长隧贯通告君安。【注】

[10]送别战友:即为梅花山隧道施工中牺牲的战友送葬。

[11]隧道施工战犹酣,战友殒命一瞬间:由于梅花山隧道地质构造复杂、施工条件差等原因,多次事故发生在难以预料的瞬息之间。

[12]难忘战友入营时,一张稚气娃娃脸:最令人痛心的是,刚入伍的新兵热情高,安全经验不足,常在事故中无辜丧生。此诗便是作者为一位新兵送行的情感记忆。学游泳戏作

1965年8月于石家庄铁道兵学院

一池碧波晃双眼,手脚并用听教练。[13]呛水一口进一步,渐入佳境梦也甜。【注】

[13]作者于1965年8月考入石家庄铁道兵学院(现为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系。学院实行军事化管理,游泳被列入课程表,有体育老师专门教练。作者学习游泳从启蒙开始,听从教练,逐步入门,虽为“狗趴式”乱游,但却不至沉底。[14]赴京

1966年10月于北京

秋风送爽传佳音,应邀进京度国庆。[15]白天操练不觉累,灯下再读北京城。难忘十一天安门,见到主席毛泽东。[16]伟人巨手一挥间,心随人海涌激情。【注】

[14]赴京:1966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已波及全国。中央军委决定,邀请全军院校师生进京参加当年的国庆活动,接受毛主席检阅,并安排到北京各大院校看大字报。作者随队于10月1日和10月18日,两次接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检阅。

[15]白天操练不觉累,灯下再读北京城:进京前,按照接受检阅的要求,进行队列操练。作者第一次进京,心情激动,除白天顶着炎炎烈日参加训练外,晚上抓紧阅读介绍北京地理人文的书刊。

[16]伟人巨手一挥间,心随人海涌激情:国庆节当天,作者所在的军人队列先是在天安门广场为手举花环的中学生队伍变换图案“镶边”,等天安门前游行队伍通过后,与学生队伍一起潮水般涌向天安门。无题诗三首

1967年于军校

其一

身边杨絮与柳絮,乱飞不知何处去。春天一片好时光,空听鸟啼却无雨。

其二

身不由己荡秋千,兴高采烈难向前。空有壮心凌云志,优哉游哉化云烟。

其三

闲卧荒草观云天,如虎白云忽成仙。任凭风云多变幻,夕阳终归落西山。[17]清平乐·朝圣西北坡

1968年秋,作者军校毕业前,与学友同行参观平山县西北坡纪念馆,瞻仰新政权诞生前的这块精神圣地,感触良多,归来口占。[18]

一盘石碾,几处农家院。百万雄师任调遣,图壁红线蓝线。[19]

横扫残云如风,建国宏图在胸。晨起进京赶考,乡亲含泪相[20]送。【注】

[17]朝圣西北坡:西北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距石家庄市90公里。1948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延安后由阜平移驻西北坡。

[18]百万雄师任调遣,图壁红线蓝线:在西北坡,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运筹帷幄,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归于消灭,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进程。军委作战室的墙壁上,悬挂至今的军用地图,用红线蓝线标示着当时的战局变化情况。

[19]建国宏图在胸: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在西北坡召开。全会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建设新中国的大政方针。

[20]晨起进京赶考,乡亲含泪相送: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率中央机关离开西北坡前往北平。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我们进京赶考的日子,一定要考出好成绩,绝不能当李自成。住地房东及众乡亲含泪夹道送行。[21]金沙江畔营地

1968年8月

背依青龙山,面向金沙江。[22]三五木棉树,几幢油毡房。连部居上首,门前篮球场。顽石道旁立,行人蜿蜒上。炎炎烈日烤,出工大汗淌。山间有细泉,冲澡兼纳凉。[23]江岸种蔬菜,锄禾伴夕阳。静夜潜入梦,卧听金涛响。【注】

[21]金沙江畔营地:成昆铁路青龙山隧道至三碓子区段,由铁道兵第五师二十三团一营承建。营部率五个连一字形摆开设营,一侧为青龙山,另一侧紧临金沙江。此诗所写为作者所在的一连驻地景象。作者军校毕业后分配到该连任三排排长。

[22]三五木棉树,几幢油毡房:木棉树,又名攀枝花树,高大乔木,花朵鲜艳硕大,为攀枝花市市花。油毡房,用竹蓆和油毛毡搭建的临时性住房。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参建军民大多住此类房屋。

[23]江岸种蔬菜,锄禾伴夕阳:为缓解部队副食供应紧缺的困难,施工连队利用早晚工余时间,在营区附近开荒种菜,许多战士从家乡带来菜种,班排之间展开竞赛。既改善了伙食,又丰富了业余生活。锄禾,指锄草、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24]长相思·渡口

1969年孟春[25][26]

金江流,雅江流,金江雅江汇渡口。山青水也秀。[27][28]

与天斗,与地斗,三线工地夜如昼。峥嵘岁月稠。【注】

[24]渡口:攀枝花市建市初期,称渡口市。

[25]金江:金沙江,地处长江上游,因产沙金而得名。

[26]雅江:雅砻江,为长江第二大支流,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四川省西部,在攀枝花市汇入金沙江。

[27]与天斗,与地斗:攀枝花市地处金沙江狭谷,地形狭窄,夏季炎热,气温常达摄氏40度以上。

[28]峥嵘岁月稠:峥嵘,原意为高峻,喻义超越寻常。题临朐纹理石·雪浪

芸窗案头书半掩,天地造化墨石间。浪花飞溅千堆雪,海天如脉近却远。丑石居藏石(石种:临朐纹理石)[29]祭父

1969年12月26日寒夜

惊悉噩耗如雷轰,游子心肺顿时空。[30]天命不及驾鹤去,仰首痛骂天不公。金沙江兮日夜东,唤来为我祭家翁。回首家父人生路,为儿阵阵揪心痛。[31]早年丧父又丧兄,寄人篱下风中灯。[32]母子相依度日月,苦筑新屋立门庭。[33]人未成年离家门,风来雨去学徒工。[34]公私合营开新篇,从此进乡又进城。[35]却因至亲成分高,运动叠来少太平。[36]“文革”动乱看不惯,被人视为眼中钉。[37]病身怎堪车轮战,抱恨含冤了此生。[38]此去蓬山夜路长,梦中有儿伴爹行。【注】

[29]祭父:作者之父于“文革”动乱中惨遭不幸,于1969年12月24日突然去世。作者看到电报已是第三天下午,因故未能回乡扶柩尽孝,悲痛之极,含泪遥祭。

[30]天命不及驾鹤去:父亲去世时,年仅47岁。天命之年为50岁,出自孔子“五十知天命”语。

[31]早年丧父又丧兄,寄人篱下风中灯:父亲幼年时先后失去父亲和兄长,母子二人寄住在其舅父母家中数年。

[32]母子相依度日月,苦筑新屋立门庭:父亲十几岁即顶立门户,与母亲一起苦心经营,操心盖房。

[33]人未成年离家门,风来雨去学徒工:为谋生计,父亲不足二十岁即离家当学徒,跟随他人做布匹生意。

[34]公私合营开新篇,从此进乡又进城: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父亲进入国营供销系统,先后在村、区、县供销社工作。

[35]却因至亲成分高,运动叠来少太平:因父亲的舅父、姑妈家均为地主成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父亲一次次受到牵连。

[36]“文革”动乱看不惯,被人视为眼中钉:“文革”动乱期间,父亲所在单位正常业务几近瘫痪,作为单位的老同志于心不忍,支持原领导开展工作,自然被正在夺权的造反派视为眼中钉。

[37]病身怎堪车轮战,抱恨含冤了此生:气急败坏的造反派对病中的父亲展开车轮战,整夜不让休息,并以武力威胁,致使父亲深夜暴病而亡。

[38]蓬山:一作蓬莱。古指死者企望归宿之地,出自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9]谢程翁

1970年暮秋

攀枝花开火样红,身负重望晋京城。[40]我本初生一丑鸭,带我试水乃程翁。[41]程翁堪称一怪才,烟酒奇闻也传名。[42]出口成诗意境妙,边幅不修人独行。【注】

[39]程翁:程玉书,时任铁道兵第五师政治部文化科科长,四川羌族人。文革时期流行歌曲《请喝一杯酥油茶》词作者。

[40]带我试水乃程翁:“文革”时期,部队团以上单位普遍成立文艺演出队(又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作者时任铁道兵第五师二十三团二连副指导员,被抽调兼任团宣传队队长,负责节目创作。作者边学边干,得到程玉书同志的指导与帮助,在全师文艺会演中获第一名,随后被推荐代表铁五师赴京参加铁道兵文艺汇报演出。

[41]程翁堪称一怪才,烟酒奇闻也传名:程翁抽烟人称“三根火”,即每天早、中、晚饭后开始抽烟,一根接一根,直到下一餐端碗吃饭或上床睡觉。程喝酒与人对饮时,不喝单杯,三杯为一组,饮一组、三组、五组不等。作者曾与其出差同行,亲见其手提包中除烟酒外,几无他物。

[42]出口成诗意境妙,边幅不修人独行:有一次,作者同程翁乘火车去成都,列车长呜汽笛在群山隧道中快速穿行,程翁让作者以此赋诗,作者语塞无言。程则顺口吟道:“几百个白天,几百个夜晚……”一曲未终,再看程翁时,他早已和衣上床呼呼大睡。此翁穿解放鞋时从不穿袜子,真个是不修边幅之人。贺成昆铁路通车

1970年7月1日[43]

成都西昌复昆明,万山阻隔路难行。[44]军民联手齐奋战,气吞山河牵铁龙。[45]不信断言放胆量,攻难克险世界惊。[46]沉沉一线连滇蜀,西南三线血脉通。【注】

[43]成都西昌复昆明,万山阻隔路难行:成昆铁路由成都经西昌至昆明,全长1096公里,工程艰巨浩大,沿线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

[44]军民联手齐奋战:成昆铁路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参建队伍有铁道兵和原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大桥局等,计30万人。

[45]不信断言放胆量,攻难克险世界惊:上世纪50年代成昆铁路选线时,原苏联专家不同意后来中方坚持的西线方案,并断言所经之地为“铁路禁区”。中国专家和建设者不信此断言,终将愿望变为现实。成昆铁路建成后,与美国阿波罗号登月工程、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被联合国认定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46]沉沉一线连滇蜀,西南三线血脉通:西南大三线建设,“一线三点”(即成昆铁路和六盘水的煤、攀枝花的钢、重庆的兵工企业)是重点骨干工程,其中又以成昆铁路的战略地位和艰巨性最令世人注目。成昆铁路建成后,北与宝成铁路、成渝铁路接轨,南与贵昆铁路连接,构成了祖国大西南云、贵、川三省,连接成都,昆明、攀枝花、西昌、贵阳、重庆的环形交通大动脉。贺攀钢一号炉出铁

1970年7月1日[47]

金江两岸车马龙,白云深处起钢城。[48]弄弄坪里传捷报,铁水盛过攀枝红。【注】

[47]金江两岸车马龙,白云深处起钢城:车马龙,即车水马龙。攀枝花钢铁基地建于金沙江畔的大山深处,为加快建设速度,沿江两岸各修一条公路,运输车辆日夜川流不息。

[48]弄弄坪里传捷报,铁水盛过攀枝红:攀枝,即攀枝花。弄弄坪,出自周恩来总理之口。一次周总理听取汇报时,有人说到金沙江畔地势狭窄,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无一现成平地可用。周总理插话说,把它弄弄就平了。随后建设者动用大量土方机械在较缓和的山坡地带,果真“弄”出一块平地来。“弄弄坪”,由此得名,大俗大雅,沿用至今。[49]清平乐·马家花园

1970年冬月[50]

不夜花园,小楼绿树掩。成昆襄渝双肩担,工期屈指细算。

忙罢成昆庆典,转身襄渝布兵。八十万人上阵,铁兵学兵民工[51]。【注】

[49]马家花园:位于成都市西北,原为一马姓川军师长所建私家花园。西南铁路会战期间,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军级单位)在此办公。

[50]成昆襄渝双肩担:“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成昆铁路建设遭受严重干扰,施工组织指挥几近瘫痪。1969年1月,周恩来总理宣布西南铁路建设由铁道兵统一负责。据此,铁道兵组建西南指挥部,负责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的组织指挥。成昆铁路1970年7月1日通车后,襄渝铁路建设工期紧迫,任务繁重,成为工作重点。是年冬,作者被选调到指挥部政治部秘书处工作。

[51]80万人上阵,铁兵学兵民工:襄渝铁路建设高潮期间,参建队伍除铁道兵八个师、两个独立团、一个铁路新线管理处外,还带有大量民工(四川段)和学兵(陕西段),计约80万人。[52]拜谒武侯祠

1971年仲夏[53]

古言时势造英雄,莫忘刘备三顾功。[54]若无孔明出山来,天下三分谁制衡?【注】

[52]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郊,西晋末年十六国成国国君李雄为纪念三国蜀相武乡侯诸葛亮修建。公元306年,李雄率军占领成都,自立为帝在位30余年,国号“成”。明朝初年,武侯祠并入蜀先主刘备昭烈庙。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即武侯祠。锦官,即成都市。

[53]三顾功: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功。

[54]若无孔明出山来,天下三分谁制衡:刘备“三顾茅庐”时,孔明提出依托荆、益二州,联孙权以抗曹操之“隆中对”。联孙抗曹取得赤壁大捷之后,孔明辅佐刘备乘机占领荆、益二州,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刘备死后,孔明力辅刘禅,治国安邦,蜀汉呈现一派“耕战有伍,刑法整齐”的繁荣景象。[55]杜甫草堂题壁

1972年暮春

荒草萋萋侵石径,溪水弯弯叙衷情。[56]安得广厦鼓与呼,至今犹觉震耳聋。【注】

[55]杜甫草堂:杜甫,唐代诗人,曾饱受大唐由盛转衰乱世中的艰辛与苦难,其诗作描绘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以反映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备受读者喜爱。其作品有“诗史”之称。

[56]安得广厦鼓与呼: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为传世名句。史载,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杜甫流落于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算是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床头屋漏无干处”,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57]锦城街巷杂感二首

1972年春节

其一[58]

北国四旧一扫光,成都茶社仍兴旺。闲来茶馆坐一坐,不好意思穿军装。

其二[59]

夫妻肺片担担面,麻婆豆腐赖汤圆。[60]生意不大笑迎迓,诚实守信声播远。【注】

[57]锦城:成都因有锦江穿市而过,故名。

[58]北国四旧一扫光,成都茶社仍兴旺:北国,中国北方。作者在“文革”期间走遍北方许多地方,因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类似茶社的大众休闲场所大多关闭,见成都市茶社如此兴旺,心中自有几分诧异。

[59]夫妻肺片担担面,麻婆豆腐赖汤圆:皆为四川成都大众喜爱且价廉物美的小吃。

[60]声播远:声,好的名声。播,传播。读妻告女儿出生书二首

1972年9月

其一[61]

多日翘首盼鸿雁,见字如面度妻难。书读三遍收枕下,初为人父梦也甜。

其二

字典词典翻几过,为女起名费琢磨。[62]影影权且作乳名,正名容我细斟酌。【注】

[61]多日翘首盼鸿雁,见字如面度妻难:鸿雁,即书信。度,揣测。此两句言作者多日等待妻子来信,见到来信后像与妻子见面一样高兴,同时又想到妻子产期正遇炎热盛夏,依照家乡坐月子不可见风诸风俗,对其中苦楚深感不安。

[62]此诗借为女儿取名一事,表达作者初为人父乐此不疲的心境。影影,即作者长女最先的乳名。[63]骑游青城山

1972年春节假日[64]

背依岷山雪岭,俯瞰沃土万顷。[65]天师道陵慧眼,结庐传道青城。[66]佳气绿云圣地,天师洞里悲鸿。慕名神往已久,邀友百里骑行。【注】

[63]骑游青城山:骑游,骑自行车前往游览。青城山,位于成都市以西约60公里。1972年春节假期,作者约好友刘大生骑自行车前往青城山游览观光。

[64]背依岷山雪岭,俯瞰沃土万顷:青城山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背后是岷山雪峰,面对都江堰灌区的万顷良田,属天府之国的中心地带。青城山景区植被茂盛,清溪长流,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称。

[65]天师道陵慧眼,结庐传道青城: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看中青城山的幽深碧涵,在此结庐造屋,设坛布道,史称“五斗米道”。晋唐以后,宫观林立,被称为道教“第五洞天”。

[66]佳气绿云圣地,天师洞里悲鸿:佳气绿云,出自杜甫颂青城山诗句:“丈人祠西佳气浓,绿云拟住最离峰。”丈人,即丈人山。相传轩辕黄帝遍游五岳,见青城山状若城廓,即封青城山为丈人山,后建有丈人祠。天师洞,因张道陵天师曾在此山洞讲经而得名。上世纪40年代初著名画家徐悲鸿,在青城山写生作画期间,在天师洞内创作了《国殇》、《山鬼》等名作。[67]游峨眉山唱和二首

1973年盛夏游峨眉山,见有无名氏墙头诗一首:“世人都说峨嵋秀,我说峨嵋秀个球。不是城里闹虫灾,哪个龟儿到此游!”作者步其韵反其意和诗一首。几年后,“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作者偶忆此事,蓦然觉出自已当初的浅薄与粗疏,怕是误读了原作者的本意,遂复和一首。

其一

1973年夏

名不虚传峨嵋秀,空翠湿衣夏如秋。登高望远天地阔,立地成佛逍遥游。

其二

1976年冬[68]

何论峨嵋秀不秀,文墨浊浪多烦忧。[69]国乱草深无心看,只盼武斗早日休。【注】

[67]峨眉山:位于四川成都市西南约200公里,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寺庙初建于东汉,兴盛于唐宋,建筑与园林俱佳,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峰金顶海拔3079米,山脉峰峦起伏,气势磅礴,动植物种类繁多,以猴子最为逗人。

[68]文墨浊浪: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本诗引言中“闹虫灾”,指动乱年代以抓变色龙和大爬虫、小爬虫为由搞文攻武卫,武斗不止。

[69]国乱草深无心看:国乱草深,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句意,表达对时局的担忧和无奈。[70]过日月山

1975年3月于西宁至乌兰途中

西去翻越日月山,时值阳春风却寒。文成公主进藏路,在此告别大中原。前望苍凉不知去,回首长安难得见。离愁别绪谁人知,嗔将明镜抛岩边。[71]东边为日西边月,赤岭顿成日月山。休言文成太任性,当怪历史多荒诞。说为当朝江山稳,强令汉女结外番。【注】

[70]日月山:位于青海省湟源县西部,为祁连山的一个分支,由西宁西去拉萨必经之地。唐代前,日月山名为赤岭,因远望此山此岭“土石皆赤,赤地无毛”而得名

[71]嗔将明镜抛岩边: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五年正月,在庞大的护亲队陪送下,文成公主赴西藏与松赞干布成亲。作为告别中原的最后一站,文成公主站在赤岭孤顶,回望不见长安和亲人,心中烦闷有加,取出临行前父皇唐太宗所赐日月宝镜抛下赤岭,碎成两半,东为日镜,西为月镜。此后,赤岭更名为日月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