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以后不可不知生存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1:06:58

点击下载

作者:亦辛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2岁以后不可不知生存智慧

22岁以后不可不知生存智慧试读:

前言

22岁是人生的分水岭。22岁之前,在父母眼中,你还是他们手心里的宝贝,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但是,22岁以后,你不再是王子、公主了,不再是老师的宠儿了,不再是年幼无知的孩子了。父母已经不能再为你遮风挡雨,老师也不能再庇护你。你将要一个人面对现实的人生,勇敢地搏击风雨,接受生存的挑战。“稚嫩”对你来说不再是个褒义词,也不是你的专利。

22岁以后,你即将走出青青校园,走入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那些幼稚的青春年少的故事不再属于你,你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向全新的生活。抛却那些幼稚的言行,抛却那些自以为是的想法,抛却所有的依赖和不舍——势在必行,这就是成熟的代价。累了,不能抱怨;苦了,不能放弃;痛了,不能哭泣;受伤了,没有人会给你包扎伤口;孤独了,没有一大群朋友让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所有的伤痛、生活的辛酸疲惫都只能自己扛着。这就是你要面对的现实生活。22岁以后,你要接受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这种落差,仍然寻求父母的庇护,或者仍然在心理上躲进象牙塔里,把自己隔绝在社会之外,这都是极其幼稚的做法。要知道该来的始终会来,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改变。岁月总是会无情地向前,尽管你能暂时地躲避,不面对这一切,但是总有一天,你终究要迎头而上,这是生命的必然。

因此,22岁以后的你,要学会成熟、勇敢地接受命运安排的这一切,坚定地走入社会中,勇敢地接受风雨的洗礼,让自己在社会中锤炼得更坚强、更稳重。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要被动地接受一切,顺其自然地发展。在进入社会、走进职场、面对新的人生之前,你一定要懂得在一个新环境中生存的智慧,这样就能少碰壁、少受伤,才能更快地融入现实生活中。

那么22岁以后的你,应该掌握哪些生存智慧呢?本书将一一为你揭晓。编著者2012年8月第一篇22岁以后,不懂生存智慧就不能融入社会第一章不懂生存智慧,就会处处碰壁

22岁之前,也许你一直在人生的象牙塔中,拿着父母的钱,过着与世无争、无忧无虑的生活,此时的你单纯、善良,在你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也和你一样单纯、简单。但是22岁以后,当你走进这个越发现实的社会中时,如果仍旧像以前一样生活,以单纯的眼光看待社会,很可能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淡看炎凉的世态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季先生这句话很有根据。这种世态炎凉的感慨,一方面源于他丰富的学识,另一方面来自他对生活的领悟。

众所周知,季先生在“文革”时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了反革命,被关进了“牛棚”中。从“牛棚”出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敢接触他,怕惹火烧身。即使是从前对他毕恭毕敬的人,也对他视而不见。但是在他官复原职、还“加官进爵”的时候,所有的人又都去追捧他,他自己描述说“原来是门可罗雀,现在是宾客盈门”。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季先生发出了“世态炎凉”的感慨。

其实像季先生的遭遇在当今社会每天都可能上演,一个人有权有势的时候,身边所有的人都来巴结奉承;而一旦失势,所有的人都避而远之,世态有时候的确很炎凉。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如果你看不清这一点,就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很可能会碰壁,更难以让自己融入这个复杂的社会当中。所以,要想让自己避免这种情况,就应该把这个炎凉的世态看得透彻一些。这是你进入这个社会必须懂得的生存智慧之一。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教你趋炎附势、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一切,也不是说要你落井下石。而是说该赞美别人的时候,就不要吝啬你的欣赏之词,哪怕并不是出自你的真心。不要把自己看成是高洁的莲花,说自己不要和这个世界同流合污。要知道,莲花固然美丽,但是如果无人欣赏,也只能落寞地凋零。更要知道这个社会讲究的是“机遇”,而“机遇”很多时候都是靠别人给的、靠自己争取的。所以,适当地奉承那些能给你提供“机遇”的人,会让你在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否则即使你有满腹才华,最后也可能会落得“不遇”的结果。

同时,你也应该知道,在别人落难时,不可盲目冲动为其强出头,不要以为这是正义,有时候这样只会害了自己。当然并不是说你不能帮助别人,前提是要先估量自己的能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落难之人,才能既给别人提供帮助,又不会让自己受伤。

当然,如果帮不了别人,也不能落井下石。否则,不仅违背了道德准则,也会因此树敌,为自己日后留下隐患。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落难之人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胜利者。

以上是面对“虎落平阳被犬欺”这样的世态炎凉境况的应对方式。然而,在复杂的人生中这仅仅是世态炎凉的一个方面,下面这则故事所表现的就是其中的另一个方面。

一个在报社实习的女孩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她跟着报社的记者一起去街上采集新闻素材,这次的新闻主题是“生活在底层的人”。

在大街上,记者们采访一个在街边卖艺的老大爷,他拉着那把破旧的二胡,二胡传来沙哑悲凉的声音。记者们过去采访这位老大爷,但是老大爷却拒绝和记者们交谈,记者们气愤地走开了。女孩看着衣衫褴褛的大爷,非常同情他,走过去给了他100元钱。同事看见了,赶紧拉着她说:“你现在拿着父母的钱,还这么慷慨,你是做给谁看呢?现在像这样卖艺的人满大街都是,如果你要一个个给下去的话,就算把你的全部家产掏光也不够。而且很多人其实家里还过得去,故意出来要饭。你不要被他们的外表骗了,赶紧走吧!”

女孩很不认同同事的看法,还是把钱塞给了卖艺的老大爷。之后,大家一起去逛街,刚好那天是圣诞节,同事们都争相给主编买礼物,女孩也想买,她看中了一条围巾,价值200元,但是自己出来得匆忙,总共才带200元,已经给了老大爷100元了。现在同事们都给主编买了礼物,如果自己不买或买的东西太廉价,可能会让主编“另眼相待”。

这时,刚刚拉着她的同事说:“我早就告诫过你,你就是不听,现在自己为难了吧。”女孩反驳说:“但是我没有做错啊!”

女孩到底做错了吗?从道德标准的角度出发,她没有错,也许在小时候,她的这种行为还会被老师表扬。但是,她把钱给了老大爷,最后没有给主编买礼物,为此被同事批评,这等于给工作中的自己设置障碍,从这一点看,她做得有点欠妥。

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都会经历这样的矛盾,面对同样的情况,到底该如何抉择?很多人都很迷茫。其实,应该怎么选择,前面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要看淡世事百态。要知道,世态有时就是很炎凉。你要做的就是顺应这个社会发展的隐性规则,而不是与之背道而驰,让自己处处碰壁,最终让自己游离于社会之外。但是,该奉献纯真、美好心灵的时候也不要做一个冷漠的人。比如,看见老人跌倒,还是应该去扶;看见孕妇挤公交车,还是应该主动让座位。

总之,22岁以后,从你试着迈开自己的脚步准备融入社会的那一刻开始,就要有这样的意识:世态有时的确炎凉。对此,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抱怨,也不要困惑,更不要因此而屡屡违背社会生存的隐性规律,要做心智成熟、有洞察力和甄别力的自己。这才能成为一个深谙生存智慧的年轻人。要想融入社会,就要主动适应社会

俗话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生活历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只有适应了,才能更好地生存,否则只会被淘汰。而想要不被淘汰,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就要主动地适应社会。

我们都知道,很久以前地球上存在的很多动植物到现在都已经灭绝了,但还是有一部分存活下来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后者学会了适应环境,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生存能力。动植物尚且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图生存下去,何况人类呢?

尤其是22岁以后的你,更应该懂得适应环境、适应社会。22岁之前的你也许是温室里的花朵,父母疼爱你,老师爱护你,朋友照顾你,你的生存环境中充满了爱和关怀,充满了宽容,你可以任性,可以做最纯真的自己。但是22岁以后,你进入了社会,没有人再像父母、老师和朋友一样包容你、爱护你了,如果仍然像以前一样单纯、任性,坚持自己原来那一套处世规则,而不去适应环境的改变,就很容易处处碰壁,也很难融入社会中。相信聪明的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那么该如何适应社会呢?不妨一起看看下面这个例子,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肖鹏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刚入大学时,在专业的选择上,肖鹏曾经非常犹豫,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最后经过家庭讨论,一致认为应该选择当时比较热门的计算机专业。肖鹏也觉得家人说得有道理,因此就选择了这个专业。但是毕业之后,肖鹏发现这个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进入了一个饱和期,要想找一份称心如意并且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他还是坚持要找一份和专业相关的工作,结果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

聪明的肖鹏想:“如果我继续对专业设限的话,不仅找不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就连找到工作都变得很难。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越来越小了,但是对销售人才的需求量则有增加的趋势,我应该主动适应社会的这种趋势,先找一份销售的工作,这样不仅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有机会进入大企业,日后说不定还有机会干回自己的本行。”

他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了实践,不久之后就被一家著名的电器公司录用了。在同学们都为工作发愁、到处碰壁的时候,他已经进入了名企。

入职以后,他也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当别的同事都在抱怨压力大的时候,他没有一点儿抱怨的情绪,认真地学习;当别人都在抱怨工作辛苦的时候,他总是加班加点,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朋友们都劝他说:“你怎么那么傻啊!加班加点,老板也不会给你加工资。”但是,肖鹏有自己的看法:“既然选择进入了这个公司,就应该主动了解公司,适应公司环境,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为以后的职业发展铺路。”

不久之后,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和他一起进公司的很多毕业生都被辞退了,甚至还辞退了一批老员工,但是老板明确地对肖鹏说:“你可以放心,你所做的一切有目共睹,公司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绝对不会辞退你。”

主动适应社会,才会被社会接纳。肖鹏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但是现在像肖鹏这样的年轻人,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中只是少数。很多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前,已经制定好了一套自己的规划,等着社会去迎合他们、适应他们。但是社会的客观现实不会随着他们的主观意识而改变。这类人如果不懂得变通,不愿意改变自身来适应社会,很可能会在现实中到处碰壁,以至于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可能会遇到阻碍。这时再想要融入社会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22岁之后的你,要想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就应该多向肖鹏学习,主动去适应社会,根据社会的规则适当地改变自己,不要把进入社会前的那一套处世准则搬到社会中来。如果你始终固执地坚持不违背自己的初衷,那么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这样的行为便显得不明智、不理性了。

主动适应社会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从零开始,把自己当成一个懵懂的小孩儿,把社会当成你的启蒙老师,一切听从老师的安排,这样不仅学得快,也能赢得老师的欢心。也才能让你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碰壁的可能性。社会有“真心”,亦有“虚情”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难辨别的就是人心”。那个看上去“全心全意”对你的人,他是真的对你好,还是只是为了自身的目的来接近你?他真的值得你倾心相对吗?还是只能把他当做泛泛之交的朋友?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

其实社会有“真心”,也有“虚情”,你应该自己去明辨,这样才能避免自己为“虚情”所伤,同时也能看到真情、美好的一面,而不至于对社会失望,从而不想融入其中。

如果你辨不清“真心”和“虚情”,错把“虚情”当“真心”,就会很容易为他人所伤;而错把“真心”当“虚情”,又会伤害对你付出真心的人。这两种结果,无论哪一种都对你不利,都会让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遇到障碍。因此,22岁以后,你应该学会明辨“真心”和“虚情”,这是你进入社会后应该懂得的生存智慧之一。

在湖南卫视曾播放的热播剧《如意》中,我们就能看到关于“真心”和“虚情”的故事。剧中的谭铭凯一直把高秋朗当做好朋友,却不知这个朋友表面上和他称兄道弟,暗地里却一直想方设法地破坏他的家庭,对他不过是虚情假意罢了。在这里,谭铭凯把“虚情”当成了“真心”,结果造成了谭、佟两家的悲剧。而另一方面,如意一直把丝若当成好朋友,真心相待,而丝若却把如意的一片“真心”当成“虚情”,最后不仅伤害了如意,自己也陷入痛苦中。

像这样的情节,不仅出现在电视剧里,现实生活中也随时在上演。有些人就是为了一定的利益去接近别人,和别人成为朋友,如果被接近的这个人过于单纯,就会错把这种“虚情”当成“真心”,最后当看清对方的真面目时才追悔莫及;而有的人从一开始就对别人很好,全心全意地关心别人,但却一直被人怀疑是“虚情假意”,因此一直被误会。当误会消除时,说不定那个一直付出真心的人内心早已经疲惫不堪,再也不愿意交付真心了。

那么刚进入社会的你面对“真心”和“虚情”,究竟应该怎样去明辨呢?心理学家指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检验对方对你是“真心”还是“虚情”。

第一,看看对方是否对你的生活感兴趣。这是衡量“朋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如果是一个真心对你的朋友,他必然会关注你的生活。因此,你不妨把自己生活中正在进行的某件事情告诉他,看他会不会主动和你联系,询问事情的进展。如果对方没有联系你,那么你打电话给他,看看对方会不会在交谈中谈到这件事情。或者是在电话中给对方一点儿暗示,如果对方还没想起来,就说明对方一点儿都不关注你现在的生活。这样的朋友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的朋友。

第二,看看对方是否为你的成功而高兴。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真心希望你好。他们会在你失意时担心你、鼓励你;在你成功时,忠心地祝福你,为你感到高兴。如果你把自己的成就告诉对方,然后观察在那一瞬间出现在对方脸上的表情,如果不是高兴的表情,那就说明你取得的成就并没有让他感到高兴,那么对方对你很可能就是“虚情”。要记住,这里的关键就在“那一瞬间”,那一瞬间的表情才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真实的反应。

第三,看看对方是否对你诚实。那些为了自身的利益接近你的人,会尽一切努力博取你的好感,他们会说你想听的话,做你喜欢的事情,从来不会违背你的意愿行事。而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他们在说话或者做某件事情之前,首先想到这样做是否对你有利。凡是对你有利的事情,他们才会去做,所以有时候会说出一些逆耳的忠言。这样的人,才是真心待你的人。

第四,看看对方对你是否忠诚。忠诚也是“真心”的一种体现。例如,你告诉对方一个只有你们两人知道的重要秘密,看看能否从第三个人的嘴里听到。能为你守住秘密的人才最值得你信任,才是真心对你的人。反之,就是对你“虚情”的人。

第五,看看对方是否尊重你。告诉他你遇到了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你想暂时保密。看看对方会不会一直逼问你,如果对方一直逼着你做出回答,那么他的真心就很值得你重新评价了,对方很可能只是打着关心的幌子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一个真正关心你的人,会分享你的喜悦,也会尊重你的决定,不会一直追问你。

但是应该注意,这件事情对于你来说必须是正面的,如果是负面的就测不出效果了。因为如果发生在你身上的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那么那个真心关心你的人也会一直逼问你,因为他想看看自己能为你做些什么。

第六,看看对方是否愿意为你牺牲。看看在关键时刻,他会怎么做,一个真心待你的人不会丢下你一个人面对困境,他要么想方设法帮你解决困境,要么和你一起面对。而虚情假意的人,关键时刻想到的始终是自身的利益。紧要关头,为了自身利益,就会抛弃你。

如果以上六点,你的朋友至少能做到其中的四点,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一个真心待你的朋友;如果满足了其中的三项,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有待加强,因为由于自身的麻烦太多,一时忽略朋友的现象也是经常会发生的。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这六个方面仅仅是一个参考,究竟应该怎么鉴别,还是要靠自己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久了,一个人的“真心”或是“虚情”才会慢慢显露出来。要学会接受你看不惯的一切“这种人的思想简直让人无法理解!”“这个社会真让人看不惯!”

……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听到类似的抱怨,这就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世上所有人和事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其实人难免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尤其是年轻人,都或多或少地会以自己为中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看待事物。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总是用自己的标准、眼光去衡量别人,要求别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当然也许站在自己的角度,你会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假如换一个角度,别人总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要求你,让你按照他的方式去生活,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你必然会很反感,那么别人的感觉也和你一样。如果你不能接受你看不惯的一切,不仅会让自己难过,也会让别人难过。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会失去好人缘,会处处碰壁,会觉得自己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相信这不是你想要的结果。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来应对这些不合你心意的事情呢?如果非要说有捷径,那就只能是:学会接受你看不惯的一切。要知道这是一个千姿百态的社会,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总有些事情不合你意,不称你心。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放宽心,去接纳那些你看不惯、不喜欢的人和事。这是融入这个社会的法宝,是你必备的生存智慧之一。

李明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为人很挑剔,在学校时这种性格已经显露出来了。遇到什么事情总要批评指责一番,同学们给他一个外号“李愤青”。

后来毕业了,去了深圳一家电子公司。但是他这种“愤青”的性格并没有因为工作而有所改变,反而愈演愈烈。他所在的公司工资待遇都不错,但是由于公司的秘书最近离职,李明在公司既要担任技术指导,又要给老板当助理,整天被老板呼来唤去。他非常看不惯老板的这一安排。在他的观念中,一个人只能把自己的精力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但是现在一会儿让他做技术指导,一会儿又让他做秘书,给人端茶倒水,他非常反感。不久之后,就离开了这家公司。后来去了一家广告公司,他也没有待多久。原因是一旦公司里接到广告订单,就需要他加班加点。而在李明看来,国家规定每天工作八小时,一旦超过了这个时间,他就接受不了。

工作上的连续受挫,让李明决定自己创业,于是和几个朋友投资经营了一家小公司,几个人信誓旦旦地说将来要让自己的公司走向国际市场,但是不久之后,公司就解散了。解散的原因当然和李明有关,他看不惯朋友们的性格和做事方式,常常不分场合地指责他们。朋友觉得和这样的人共事实在太累了,于是纷纷离开了他。

职场上的碰壁和创业的失败让李明心灰意冷。他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尽如人意了,自己真的无法融入其中。

如今像李明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很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都会犯类似的错误。不论是对这个社会,还是对人,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并且用这一套标准去衡量身边的人和事。但事实上这一套自以为是的标准在社会上是完全行不通的。所以,现实和理想就会时常发生碰撞,他们也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走到哪里都碰壁。

正如前面所说,世界无奇不有,人和人之间也千差万别,这些都是客观的,不会随着自己的想法而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态度和理念。因此,22岁以后,要让自己去适应社会的准则,要做到既“求同”,同时也“存异”,对不同的东西要学会包容、学会接纳,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当把“看不惯”的东西都接受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融入这个社会了,而不是疏离其外。沾染“公主病”的人会对社会失望

古今中外,“公主病”已经成为了众多年轻女性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疾病,沾染上这种疾病的女性喜欢世界围着她转,所有的人都要宠着她、爱护她。

网友们把“公主病”患者归为两类,一类是真“公主”,就是那种官二代,富二代家庭的女孩,她们是一群从小娇生惯养,备受家人宠爱、呵护的女孩;当然另一类就是假公主,指那些没有公主的出身,却有着公主般娇纵行为的人,这一类人主要是一些自认为美貌动人的女孩。但是不论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她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被人宠着、被人捧在手心里。上述两种人都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她们想要世界围着她们转,事实上这根本不可能。然而她们心里却并不一定能接受不再被人追捧而是被冷落的事实,因此很容易对社会失望,很难让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患有“公主病”的人,如果在进入社会以后还把自己当成“公主”,那就很容易处处碰壁。所以对这一类女孩而言,放下“公主”的架子,就是她们融入社会必备的生存智慧。

相信大家都听过唐朝升平公主的故事。

升平公主是唐代宗最宠爱的女儿,自小娇生惯养。后来到了婚嫁的年龄,唐代宗精挑细选,为女儿选中了大将军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作为夫婿。根据史料记载,郭子仪器宇不凡,据此推测他的儿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再加上他随着父亲南征北战,也立了不少战功。这样一个驸马,也算配得上公主。

但是结婚后,一向骄纵的公主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驸马的性格太倔,不够听话,一点儿不顾及妻子是公主,还经常顶撞她,甚至经常教育她:“嫁入了郭家就是郭家的媳妇。”公主心里非常不满。

这一天正好是汾阳王郭子仪的花甲寿辰,所有的人都前去拜寿,但是升平公主却拒绝和郭暧一起去。郭暧只好一个人硬着头皮去了,在席上,自然被人议论了一通。郭暧非常生气地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此时的升平还在摆她的公主架子。郭暧一怒之下,打了公主一记响亮的耳光。公主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驸马不但凡事和自己作对,从来不听自己的话,现在还动手打她。因此,她对这段婚姻非常失望,立即回宫找她爹唐代宗哭诉。

这就是演了多少年的一出戏《打金枝》。

升平公主之所以会对自己的婚姻失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没有放下公主的架子。婚后还希望像以前一样所有人都把她捧在手心里呵护着,处处依着她顺着她。

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年轻女孩也跟升平公主一样喜欢端架子,虽然她们不是真正的公主,但是却患上了“公主病”,潜意识里把自己当做公主,要求别人给予她们公主般的待遇。

小美是一个家境不错的女孩,人也长得漂亮,父母非常宠爱她,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对她爱护有加,因此她染上了“公主病”。在学校的时候,她希望所有的朋友都围着她转,一旦别人不经意间忽略了她,她就会特别难过,甚至质问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她。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会顺着她,不想让她不高兴。久而久之,大家都累了,也就不想再搭理她了。她经常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感慨,内容大致相同,就是:为什么别人都不了解我,我很孤单,我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后来参加工作了,更是常常有这样的感慨。因为步入社会后,宠着她的人越来越少了,上司指责她,同事们排斥她。这样一来,她对这个社会更加失望。她常常想自己是不是生错了时代,为什么始终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为什么没有人来呵护她,反而处处排挤她?为什么不论是在学校还是步入社会以后,自己一直都在碰壁?

其实不是小美生错了时代,而是她对别人期望太高了,认为所有的人都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把她当成公主,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现实和幻想存在落差,所以她难免会失望,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觉得自己无法融入社会当中。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美这样的例子并不是少数,很多年轻的女孩也像小美一样,以公主自居,但是在步入社会以后,才发现社会根本不认同“公主”,很多人对“公主病”非常厌恶,非常排斥这一类有“公主病”的人。这也是“公主们”对社会失望的原因。

可见,要想和这个社会和谐相处,少碰壁,就不要把自己当成公主。不论你以前过着怎样的优裕生活,享受过什么样的高档待遇,在进入社会以后,都一定要告诫自己: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凡的人,用低姿态和社会相处。这是22岁以后的女孩必须懂得的生存智慧之一。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悟:生活中,并不是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讨你喜欢,有些人甚至会让你心生厌恶。因为自身利益的对立、不好的印象或对方身上的某些不良习惯而不喜欢他们。所以,当这些人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心中自然而然就会生出厌恶感,甚至对他们怒目而视。

但是年轻人,你应该明白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也不适合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如果你无法和不喜欢的人相处,很可能会让自己碰壁。例如,若对方和你并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只是你的主观意识在作祟,让你排斥他,不愿和他接触,这样一来,对方很可能也会和你一样,用同样的方式来面对你,由此造成双方敌对的局面。如果你们是同一个团队的队友,那么这样的局面必然会让你们的工作受影响,而这不就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因此,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给别人贴上标签,到处树敌,影响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知道,想要融入社会之中,让自己在社会中少碰壁,良好的人际关系必不可少。所以,要学会和你不喜欢的人相处,这不仅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年轻人不得不学的生存智慧。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曾经写过一篇日志,内容是这样的:

今天我毕业100天了,在这100天里,我收获颇多,可以说在这短短的100天,我实现了由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转变。现在坐在电脑前仔细地回忆这100天的生活,我有很多的感悟,其中最重要的感悟就是:进入社会以后,要学会和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

也许在学校中,不喜欢谁你就可以不和他来往。但是进入社会以后,如果还这样做的话,那可是非常不明智的,有时候还会因此处处被人使绊儿,让自己处处碰壁。进入职场后,我对于这一点感触很深。

记得进入公司的第一天,我还没有领到公司发的员工制服,直接穿着自己平时穿的衣服就去上班了。当主管看到不穿制服的我时,不问原因直接把我臭骂了一顿,然后让我马上去换制服,一点儿解释的机会都不给我。有几次我想开口,都被他强行打断了。

从那以后我就非常讨厌他,当大家都围着他转的时候,我总是远远地站在一边,不愿意接近他。甚至看到他就会想到被他骂的情形,因而更加不想接近他。

主管也似乎觉察到了我的敌意,接下来我的日子就难熬了。主管总是有事儿没事儿地找我的麻烦,有时候一件事情我明明做对了,他还是能从中找茬。我真是有苦难言,每天上班,我都提心吊胆,一旦听到他叫我的名字,立刻全身紧绷,异常紧张。

我想,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我会崩溃,最终离开公司。但是转念一想,现在找份和自己专业相关且自己又比较感兴趣的工作是何等不易,我怎能轻易放弃呢?我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一次,父亲出差来公司看我,我把自己的现状告诉他。父亲说:“你应该学会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这是进入社会的你应该懂得的生存智慧。否则即使换另一家公司,你仍然会遭遇同样的困境。”

听了父亲的话,我开始主动接近我的主管,每天笑着跟他打招呼,工作之余还会主动找他聊天。

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不怎么搭理我,但是后来渐渐地对我有了好脸色。那段时间,他找我麻烦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我的工作也轻松多了。“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这是很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的通病。但是你要知道,有些人即使你不喜欢,你还是要学会和他们好好相处,否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就像故事中的大学生一样,他不喜欢主管,结果怎样呢?自己在工作中处处碰壁。因为自己的好恶,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困境中,实在是得不偿失。

有的人也许觉得要和不喜欢的人相处,对自己来说就是煎熬。其实和这些人相处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的一点就是把心放宽一些。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大家参考。

第一,克服心理障碍。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要把人往好的方面想,看到人性善的一面,这样就能渐渐地改变你对别人的看法。

第二,试着去接近别人。不要故意躲避别人,也许接触久了之后,你就能渐渐地忽略别人身上你不喜欢的那一面,甚至发现他的优点和可爱、可敬的方面。

第三,要学会包容。即使对方故意找茬,也要装作不知情,仍旧对他好,慢慢感化他,从而改善你们的关系。

22岁以后,只有你懂得了“和不喜欢的人相处”这一生存智慧,你才能渐渐把自己融入你所在的圈子中,把自己融入社会中,才不会被孤立成单飞的雁。要想别人对你好,你就得对别人好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你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因此,“要想别人对你好,首先要对别人好”。这也是社会的生存法则之一,是你融入社会必备的生存智慧之一。

但是对于一些刚步入社会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别人的好,例如父母、老师对他们的好,这种“好”是不计回报地付出,他们也心安理得地接受。因此也就形成这样一种潜意识——“别人对我好是应该的”。但是在进入社会以后,如果仍然带着这种观念去生活,处处要求别人应该怎样对你,自己却从不付出,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就容易碰壁了。因为进入社会后,你的交际范围扩大了,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不会像你的父母、老师一样无条件地为你付出了。这时,如果你想让他们对你好,你首先就要对他们好。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农夫,他研制出了玉米的新品种,并且获得当年最佳农产品奖。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农夫把自己的冠军种子毫不吝啬地分给其他农友。

有人很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大方?”

农夫笑着说:“我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我好。你们有所不知,这里所有人的田地都连在一起,风吹的时候,花粉会四处飞散。如果邻家播种的是次等玉米种子,那么在花粉的传播过程中,我的玉米品质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愿意把自己的种子和农友们一起分享。再说了,如果我把种子藏起来,很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嫉妒。而我分给他们,他们都会感激我。以后我有什么地方需要他们帮忙,他们自然也乐意帮我。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这样做都不吃亏,反而受益良多。”

我们不得不说这位农夫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他这种“先人后己”的处世之道,很值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去学习和借鉴。这种方式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非常有效。下面这个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彤彤大学刚毕业就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女孩来说,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难免会觉得孤单、落寞,再加上工作压力大,同事们又对她很冷漠,彤彤更加觉得孤独了。白天上班的时候还好,晚上回到宿舍,同事们有说有笑,却很少有人主动搭理彤彤。彤彤觉得自己始终无法走进同事们的生活圈子中,常常觉得自己被人孤立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让彤彤很有挫败感,也觉得自己无法适应社会。

一次,彤彤向自己的大学同学小芳说出了自己的困境。小芳听完后,对彤彤说:“想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别人。想要她们对你好,你首先要对她们好。你不妨去试试,一个星期后,相信你们的关系就会有很大改善。这是我的亲身体验,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彤彤觉得小芳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按照小芳说的去做。以后每天下班回到宿舍,她总是热情地和同事们打招呼,有时候还会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同事们一起分享。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同事们对她仍旧不是很热情。但是彤彤想:“只要我再坚持一下,就能扭转这种局面。”

因此,彤彤一直坚持这样做,不久之后同事们对彤彤也逐渐热情起来。看到这样的转变,彤彤非常开心,立即把这个结果告诉了小芳。小芳说:“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结果。其实之前我也和你一样,感觉她们总在排斥我,后来经理跟我说,让我主动去融入她们。我按照经理的说法去做,才渐渐和她们打成一片。据我所知,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主动一点儿,对别人好一点儿,时间久了,别人也会被我们感动,也会渐渐对我们好的。”

是的,诚如小芳所说,很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都会有处理人际关系的困扰,很可能在这方面碰壁。一旦碰了壁,就会发出“人情冷漠”的感叹,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别人的生活圈子,甚至和社会格格不入。

其实不是“人情冷漠”,而是你没有付出。作为刚入社会的你,处理人际关系时,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付出,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只要你真心地对别人好,久而久之,别人也会被你感动,对你好。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呢?如果你不想付出,而是一味地等待别人对你好,这样就很被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你不靠近别人,别人也不会靠近你。这样一来,你又怎么去融入别人的生活圈子呢?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又怎么融入社会呢?

所以22岁以后的你,必须要知道“想要别人对你好,你就得先对别人好”这一处世智慧,用这种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才能让你和别人相处得更融洽,才不会在人际关系方面碰壁,也才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不要好心办坏事,别把“施恩”变成“施舍”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总是以乐善好施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当然人们都很欣赏这种乐于助人的态度。但是如果在帮助别人之后,仍然是以“施恩”的态度对待被“施恩”的人,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就等于把“施恩”变成了“施舍”,这不仅达不到帮助别人的目的,反而会给别人造成伤害。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一个下雪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于是他向村里的首富借钱。这个富人很慷慨。所以当他向富人借钱的时候,富人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还非常大方地说:“拿去用吧,我知道你们家穷,钱就不用还了。”穷人接过钱,小心翼翼地收好,匆匆赶回家。富人看着他急匆匆的背影,又补充了一句:“不用还了!”

第二天早上,富人打开门,发现自己院子里的积雪已经被人清扫过了,连屋瓦上的积雪也被清扫干净了。他在村里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是向他借钱那个人打扫的。富人这才明白:给别人施舍,在别人心中,就会觉得你把他当成乞丐一样对待,会伤害他的自尊。于是他派人给穷人写了一张欠条,穷人接到欠条后非常感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如果你的施恩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好心就变成坏事了。就像故事中的富人一样,他借钱给穷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在帮助别人后,便生出了一种优越感,一遍遍地强调说:“不用还了!”当然这句话本身没有特殊的含义,但是对于处在困境中、并且低头向富人伸手的穷人而言,就是另一番意味。在他看来,富人是在强调:“这钱是我‘施舍’给你的,不用还。”所以难免会觉得自尊心受损。

由此可见,当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人的自尊,不要把“施恩”变成了“施舍”,否则就会无意间伤害别人。这样一来,别人不仅不会感激你,反而会怨恨你。这就是在人际关系中交恶了。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是很难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甚至有时候还会让自己碰壁。

莉莉今年23岁,刚毕业一年多,在一家公司里担任行政助理。一次,公司的一名老员工李大姐家里出了急事,急需一大笔钱,李大姐东拼西凑,总算凑得差不多了,但是还差一点儿。李大姐想:“莉莉平时是非常热心的一个人,我现在有困难,如果向她开口,她应该不会拒绝。”于是李大姐向莉莉借三千块钱,莉莉爽快地答应了。

莉莉知道李大姐家现在非常困难,于是就对李大姐说:“钱算我给你的,不用你还了。”

这话不说还好,说过之后李大姐非常生气,她对莉莉说:“我们家虽然现在遇到困难了,但是不会一直这样困难下去。什么叫给我的?我告诉你我不缺这点儿钱。你把你的好心收回去吧。钱我找别人借!”

听了李大姐的话,莉莉也很生气地说:“我是一片好心,你不接受也就罢了,还这样说,简直不可理喻!”李大姐更加生气了,扭头就走。二人之间就这样结下了矛盾。

对别人好,帮助别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从莉莉的话中,我们能看出她是以一种高姿态的方式来帮助他人。她认为她给人提供了帮助,不论这种方式别人能否接受,都要感激她,否则就是对不住她。这时莉莉提供给李大姐的帮助不是“施恩”,而是“施舍”。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义和效果却迥然不同。施恩于人,会得到别人的感激,但是施舍的结果,都会或多或少地给别人造成伤害,而对自己,也没有多大好处,甚至有害无益。

因此,22岁以后的年轻人在帮助别人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好一个度,千万不要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不要让好心办了坏事。一定要明白帮助别人也需要讲究方式,更需要注意态度,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好心办好事的效果。要懂得“方”与“圆”的处世智慧

怎样处世才好?到底是“方”还是“圆”?这是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疑虑。有人说是“方”好——做人应该方方正正有原则;有人说还是“圆”好——做人应该要圆滑,最好能够八面玲珑。其实这两种回答都过于极端。如果太“方”了,凡事都讲究原则,不懂得变通,就会显得死板,也常常会因此得罪他人;如果太“圆”了,就容易给人留下不可信任的印象,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最佳的处世方式应该是“方”与“圆”都要懂,该方则方,该圆则圆,随机应变,这才是智慧处世的策略。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王伟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被安排在一家医院实习,和王伟一起实习的还有很多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实习开始的时候,院长就对他们说:“虽然我们医院接收这么多实习生,但是我们最终的接收名额只有一个,一个月以后,表现最优秀的可以留下来。而其他人就只有离开了,所以在这一个月里,希望大家都好好表现。”

在实习期间,院长观察发现,这批实习生专业知识都很扎实,表现也相当不错,一时之间很难决定谁去谁留。一次,院长想到了一个办法,让每个实习生都参与一次自己主刀的手术,然后再对他们考核。王伟被安排在了最后。

这次,一个因车祸生命垂危的病人需要立即手术,王伟被安排给院长当助手。手术后,院长命令王伟缝合伤口。王伟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院长,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共用了12块纱布,但是您只拿出了11块。”院长冷漠地说:“纱布我已经全部取出来了,你是在怀疑我的工作能力吗?”王伟抗议道:“我们明明用了12块纱布,您确实只拿出11块,如果您坚持要缝合,是对病人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有了微笑的表情,他拿出手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说:“你最适合做我的助手。”

原来这是院长精心安排的一次测验,对之前参与考核的实习生也用了同样的方法,但是他们要么根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要么都视而不见,一言不发,唯独王伟发现了院长的失误,也敢于说出真话,所以最终被留了下来。

王伟的故事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在该坚持原则的时候,一定不要放弃。也就是说“该方的时候就一定要方”。如果王伟像其他实习生一样,不讲原则,违背了医务人员的良知和职业道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只能被淘汰。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如果一味地坚持原则,不懂得变通也会让自己碰壁。因此有的时候,就不要太固执地坚持原则,不该“方”的时候,就不要死守着“方”,必要的时候还要恰到好处地行“圆”,懂得灵活变通,这样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才有很强的灵活性,给自己留下很大的回旋空间。

在这一点上,不妨效仿明代的周玄素。

徐祯在《剪胜野闻》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后人把这则故事称为对“圆滑”一词的最好诠释,这则故事就是关于周玄素的。

周玄素是明朝的一个宫廷画师,一次,朱元璋命令他在宫廷的墙壁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不敢不画,但是也不敢画。于是他对朱元璋说:“臣不曾游遍九州,不敢领旨。请陛下先画一张草图,臣稍作润色便可。”朱元璋平时喜欢吟诗作画来作为消遣,听到周玄素这么一说,也就来了兴致,当即挥毫泼墨,不久之后就画出了草图。朱元璋后退几步,一边自我欣赏,一边对周玄素说:“可为朕着色?”周玄素回答说:“陛下江山已定,岂能动摇?”朱元璋听完也只好一笑置之。

周玄素的这一招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巧妙地推掉了会惹祸上身的任务,而又没有得罪皇帝。在这之前,朱元璋曾经命令画师给自己画像,有几个画师因为画得太像而惹来了杀身之祸,而江山图比人像更加难画,假如触到了朱元璋的忌讳,就会有杀头的危险,但是如果违抗圣旨,同样也是脑袋不保。作为一个皇帝,最大的心愿就是江山稳固,千秋万代永不改姓,因此当周玄素说出那番话的时候,朱元璋心里非常高兴,明知道他是在耍滑头,也一笑作罢,不治他的罪。

可以说,周玄素深谙“圆滑”之道。这种“圆滑”的处世方式,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步入社会之前,你接受的教育中可能并不赞成“圆滑”处世。但是步入社会后,如果仍然一味地拒绝“圆滑”,就很可能会寸步难行。

总结以上两个方面来看,22岁以后,想要融入社会,要想同他人和谐相处,就一定要懂得方圆之道,该坚持原则时绝不妥协,该圆通时也不能一倔到底。千万别在气头上做决定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愤怒的时候,思维判断能力最低,这时候做出的决定,绝大多数是错误的。所以遇事不要太冲动,不要在气头上做决定。

有一个男人,他的妻子在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死了。幸好他家里有一条非常聪明能干的狗,能够帮助主人照看婴儿。

一天男人有事情外出了,很晚才回来。狗听到主人的声音,赶紧跑出来迎接。男人看到满嘴是血的狗,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心想:“是不是狗太饿了,兽性大发把孩子吃掉了?”于是赶紧跑到房间里,发现床上什么也没有,而床前的地上却有一堆血迹。男人一怒之下,拿起棍子将狗活活打死了。而就在这时候,从床底下传来了孩子的哭声。男人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狗,四处检查了一遍发现,就在不远处的墙角里躺着一只死去的狼,回头再看自己的狗,后腿已经被严重咬伤。

原来,在男人外出的时候,饥饿的狼偷偷地潜进了屋子,要吃掉孩子。狗为了保护小主人,奋勇冲上前,与狼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终咬死了狼,保住了孩子的性命。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男人悔恨万分,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为什么会酿成这样的悲剧呢?原因就在于男人被强烈的愤怒冲昏了头,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像这样由于愤怒失去理智的事情,在当今社会随时都在上演,很多人因为一时愤怒,做出决定,酿成了无法弥补的后果,最后追悔莫及。所以,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定要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在气头上做任何决定,不要做出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事情。在做决定之前,应该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等到理智恢复了之后再做决定。这样虽不能保证你不犯错误,但是至少可以让你少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这是一种融入社会的生存智慧,你不可不知。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懂得这种生存智慧的人。

冯征毕业一年多了,是一家服装公司的设计顾问。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他能有如此成就,一方面是因为他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另一方面就在于他处事理性,从来不会因为生气、冲动而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决定。因此,深得老板的喜欢。

一次,公司派遣冯征去外地和另一家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约好上午九点在酒店会面。为了不迟到,冯征很早就出发了,八点半就到了约定的地方,耐心地等着对方。

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对方还没有露面。冯征心想:“应该有事情被耽搁了,我再等等。”于是仍然耐心地坐在那里等着,但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对方还是没有出现。冯征心想:“是不是我记错了约定的地点,或者是记错了约定的时间?”于是赶紧给老板打电话确认,最后证明自己既没有记错时间,也没有来错地方。他有些生气了,心想:“对方也太没有时间观念了。”他给对方打电话,但是无人接听。冯征更加生气了,心想:“对方迟到了,不仅不先打电话道歉,我打电话过去他们竟然还不接!”他越想越生气,真想一走了之,但是理智告诉他,要再等等。

两个小时过去了,对方还是没有到。冯征非常气愤,自己定好了下午的飞机,如果十二点前没有签订协议的话,就赶不上飞机了。他想:“如果就这样走了,即使没有完成任务,老板也不会责备自己,毕竟对方有错在先,如果要追究责任也是对方的责任。”但是转念一想:“如果对方真的遇到什么事情了呢?假如我就这样走了,不是没给对方机会吗?而我自己也走得不明不白,我应该弄清楚事情的原因再走,哪怕赶不上飞机也无所谓。”于是又耐心地坐在那里等着。就在这时,对方赶到了。见到冯征连连道歉,并且解释了迟到的原因。

原来对方很早就从公司出发了,但是在路上遇到一个临产的孕妇,于是先把孕妇送到了医院。在情急之下也忘了给冯征打电话,后来在匆忙中又把手机弄丢了,就更联系不上了。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冯征庆幸自己没有在气头上一走了之,最后双方高兴地签订了协议。通过这件事情,不仅老板对冯征大加赞赏,就连对方公司的老板也对他赞赏有加。

正因为冯征遇事冷静、理性,不因为生气而冲动地做出决定,才没有错过与合作伙伴的签约,从而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效益。此后,他也更加被老板器重了。

冯征的故事说明,只有遇事冷静的人,才可能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尤其是避免工作中的失误,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疆拓土。所以22岁之后的你应该要懂得“冷静处世”的智慧。也许在这之前,你年轻气盛,容易一怒之下做出某些决定;但是进入社会之后,你必须要学会冷静,且更加理智。不要意气用事,在气头上做出错误的决定,会阻碍自己的人生发展。有人情味儿的人才不会处处碰壁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旦占据优势,便会轻视那些处于劣势中的人,说话做事不给别人留余地。这种做法虽然会让人一时得意,让人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但是从长远来看,其结果是敌人越来越多,自己的路也越走越窄。这就是没有人情味儿的后果。对于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应该规避这一点,要让自己做个有人情味儿的人。

那么,何谓人情味儿呢?通常来说,就是在别人落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别人失落的时候,适当地加以安慰;即使无法给别人帮助,也不要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快乐。

人都有失落、痛苦的时候,如果你能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及时出手相助,帮别人排忧解难,别人就会对你心存感激,以后如果你陷入了困难之中,他们也会把援手伸给你,帮你一把。好人缘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有了好人缘,才能令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顺畅,不会因为孤立无援而处处碰壁。从这个角度上看,有人情味儿也是融入社会的生存智慧之一。因此,22岁以后的你,应该要有一点儿人情味儿。

在唐代的《国史补》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有一位名叫任迪简的判官,他去将军李景家赴宴的时候迟到了,按照规矩应该罚酒。但是倒酒的侍卫因为一时疏忽,错把醋壶当成酒壶拿了上来,给任迪简倒了满满一杯醋。任迪简当时闻到味道有点儿怪,喝上一口,很酸,难以下咽。此时侍卫也意识到自己犯了错,非常着急,很不安地站在一旁。任迪简知道李景治军非常严格,如果讲出实情,侍卫必将受到重罚,严重者甚至会有杀身之祸。因此尽管难以下咽,他还是把这杯醋一饮而尽,最后“吐血而归”。

后来实情传出后,众人都为任迪简的行为所感动。他这种为人厚道富有人情味儿的品格一直被人们称道。

任迪简身上的这种人情味儿很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当然并不是说要你像任迪简一样完全不顾自我去帮助别人,最后“吐血而归”,而是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别人提供帮助,如果真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勉强自己。但是有一点你必须保证做到,就是不要在别人为难的时候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要给别人“穿小鞋”,即使这个落难之人曾经是你的敌人,和你有过节,你也不能这样做。而是应该要用富有“人情味儿”的行为去感动他,这样就能少一个敌人,多一个朋友。假如你在此时幸灾乐祸,很可能招来别人的记恨,引起别人的报复。下面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顾芳自己经营了一家服装店。店铺的生意一直很好,但是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少。顾芳觉得非常奇怪,但是一直找不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一次,两个女孩进入店内,其中一个女孩说:“还是刚刚那家店好,两家衣服款式差不多,价格也不相上下,但是那一家会赠送礼品,我们还是回去买吧。”

顾芳让自己的店员照看店铺,自己偷偷跟着两个女孩去了另一家店铺。果然,对方店里的衣服和自己店里的衣服风格差不多,价格也相差不大,不同的是,对方在店门前贴着一张广告,上面写着:“凡购买本店商品,均有小礼品赠送。”在这家店里,顾芳还看到了很多自己的老顾客。

于是,顾芳偏执地认为是对方抢断了自己的生意,抢走了自己的顾客,因此非常讨厌这家店主。

不久之后,顾芳听说对方突然清仓大甩卖,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对方遇到了急事,急需用钱,所以转让了店铺,并且准备把自己店里的货物以最低的价格清仓处理。

了解到事情的始末后,顾芳想:“她之前抢了我的生意,现在我也不让她好过,即使不赚钱,也要让她损失一笔。”

于是顾芳也开始甩卖,并且还附赠小礼品。结果大部分顾客都被吸引过来了,对方店里却门可罗雀。对方知道顾芳故意这样做后,非常生气。

后来,当对方的事情解决了之后,重新开了家服装店,店铺就在顾芳对面。并且还专门和顾芳抢生意,顾芳打折,对方的折扣更低,顾芳促销,对方也开始促销。对方甚至还联合周围其他商家一起排挤顾芳。因此,顾芳的生意越来越差,最后不得不关门修整。

顾芳在生意路上碰壁,就是因为她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落井下石,招致别人的报复。作为刚刚接触社会的年轻人,你应当以此为戒,做人一定不要像顾芳一样。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互的,你对别人怎样,别人也会对你怎样。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你应该要懂得这点,要学会让自己做个有人情味儿的人,你对别人有人情味儿,别人才能同样对你有人情味儿。这样,你的人生路上才不会有那么多阻碍,相反,却会有很多助力。第二章心里藏不住事,就会伤痕累累

也许22岁之前的你,心里有什么事都会说出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用担心说出来会有什么的后果。但是22岁以后,“心里藏不住事”就糟糕了,它很可能会让你伤痕累累。此时的你,应该学会成熟,不要逢人就诉说自己的心事,也不要动不动就把别人的秘密泄露出去,这样只会伤已亦伤人,有害无益。你要足够稳重,才能活得比较快乐、轻松。对于自己的秘密守口如瓶,对于别人的秘密更该如此

我们知道,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适当地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隐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但如果将自己的秘密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人,反而会为人际交往带来危机。

在他人面前过度地公开自己的秘密,不仅会让他人觉得你很不稳重,还很容易给自己招来大麻烦。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