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9:57:16

点击下载

作者:王海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胜鬘经

胜鬘经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胜鬘经/王海林 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9(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ISBN 978-7-5060-8480-2

Ⅰ.①胜… Ⅱ.①王… Ⅲ.①大乘—佛经 Ⅳ.①B94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48438号本书中文简体字版权由上海大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授权出版中文简体字版专有权属东方出版社

胜鬘经(SHENGMANJING)

释 译 者:王海林

责任编辑:夏旭东

出  版:东方出版社

发  行: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113号

邮政编码:100007

印  刷:三河市中晟雅豪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2016年9月第1版

印  次:2016年9月第1次印刷

开  本: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印  张:7.25

字  数:110千字

书  号:ISBN 978-7-5060-8480-2

定  价:35.00元

发行电话:(010)85924663 85924644 85924641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本书观点并不代表本社立场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拨打电话:(010)85924602 85924603《中国佛学经典宝藏》大陆简体字版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赖永海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月清 王邦维 王志远 王雷泉

      业露华 许剑秋 陈永革 吴根友

      徐小跃 龚 隽 葛兆光 温金玉

      彭明哲 程恭让 鲁彼德 董 群

      潘少平 潘桂明 魏道儒总序自读首楞严,从此不尝人间糟糠味;认识华严经,方知已是佛法富贵人。

诚然,佛教三藏十二部经有如暗夜之灯炬、苦海之宝筏,为人生带来光明与幸福,古德这首诗偈可说一语道尽行者阅藏慕道、顶戴感恩的心情!可惜佛教经典因为卷帙浩瀚、古文艰涩,常使忙碌的现代人有义理远隔、望而生畏之憾,因此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编纂一套白话佛典,以使法雨均沾,普利十方。

一九九一年,这个心愿总算有了眉目。是年,佛光山在中国大陆广州市召开“白话佛经编纂会议”,将该套丛书定名为《中国佛教经典宝藏》[1]。后来几经集思广益,大家决定其所呈现的风格应该具备下列四项要点:

一、启发思想:全套《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共计百余册,依大乘、小乘、禅、净、密等性质编号排序,所选经典均具三点特色:

1.历史意义的深远性

2.中国文化的影响性

3.人间佛教的理念性

二、通顺易懂:每册书均设有原典、注释、译文等单元,其中文句铺排力求流畅通顺,遣词用字力求深入浅出,期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契入妙谛。

三、文简意赅:以专章解析每部经的全貌,并且搜罗重要的章句,介绍该经的精神所在,俾使读者对每部经义都能透彻了解,并且免于以偏概全之谬误。

四、雅俗共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虽是白话佛典,但亦兼具通俗文艺与学术价值,以达到雅俗共赏、三根普被的效果,所以每册书均以题解、源流、解说等章节,阐述经文的时代背景、影响价值及在佛教历史和思想演变上的地位角色。

兹值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诸方贤圣齐来庆祝,历经五载、集二百余人心血结晶的百余册《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也于此时隆重推出,可谓意义非凡,论其成就,则有四点可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佛教史上的开创之举:民国以来的白话佛经翻译虽然很多,但都是法师或居士个人的开示讲稿或零星的研究心得,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计划,读者也不易窥探佛法之堂奥。有鉴于此,《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突破窠臼,将古来经律论中之重要著作,做有系统的整理,为佛典翻译史写下新页!

二、杰出学者的集体创作:《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结合中国大陆北京、南京各地名校的百位教授、学者通力撰稿,其中博士学位者占百分之八十,其他均拥有硕士学位,在当今出版界各种读物中难得一见。

三、两岸佛学的交流互动:《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撰述大部分由大陆饱学能文之教授负责,并搜录台湾教界大德和居士们的论著,借此衔接两岸佛学,使有互动的因缘。编审部分则由台湾和大陆学有专精之学者从事,不仅对中国大陆研究佛学风气具有带动启发之作用,对于台海两岸佛学交流更是帮助良多。

四、白话佛典的精华集萃:《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将佛典里具有思想性、启发性、教育性、人间性的章节做重点式的集萃整理,有别于坊间一般“照本翻译”的白话佛典,使读者能充分享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法喜。

今《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付梓在即,吾欣然为之作序,并借此感谢慈惠、依空等人百忙之中,指导编修;吉广舆等人奔走两岸,穿针引线;以及王志远、赖永海等大陆教授的辛勤撰述;刘国香、陈慧剑等台湾学者的周详审核;满济、永应等“宝藏小组”人员的汇编印行。由于他们的同心协力,使得这项伟大的事业得以不负众望,功竟圆成!《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虽说是大家精心擘划、全力以赴的巨作,但经义深邈,实难尽备;法海浩瀚,亦恐有遗珠之憾;加以时代之动乱,文化之激荡,学者教授于契合佛心,或有差距之处。凡此失漏必然甚多,星云谨以愚诚,祈求诸方大德不吝指正,是所至祷。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于佛光山[1].编者注:《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大陆出版时改为《中国佛学经典宝藏》丛书。原版序 敲门处处有人应《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佛光山继《佛光大藏经》之后,推展人间佛教的百册丛书,以将传统《大藏经》精华化、白话化、现代化为宗旨,力求佛经宝藏再现今世,以通俗亲切的面貌,温渥现代人的心灵。

佛光山开山三十年以来,家师星云上人致力推展人间佛教,不遗余力,各种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创办,全世界弘法度化之道场应机兴建,蔚为中国现代佛教之新气象。这一套白话精华大藏经,亦是大师弘教传法的深心悲愿之一。从开始构想、擘划到广州会议落实,无不出自大师高瞻远瞩之眼光,从逐年组稿到编辑出版,幸赖大师无限关注支持,乃有这一套现代白话之大藏经问世。

这是一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传统佛教文化的丛书,取其精华,舍其艰涩,希望既能将《大藏经》深睿的奥义妙法再现今世,也能为现代人提供学佛求法的方便舟筏。我们祈望《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具有四种功用:

一、是传统佛典的精华书

中国佛教典籍汗牛充栋,一套《大藏经》就有九千余卷,穷年皓首都研读不完,无从赈济现代人的枯槁心灵。《宝藏》希望是一滴浓缩的法水,既不失《大藏经》的法味,又能有稍浸即润的方便,所以选择了取精用弘的摘引方式,以舍弃庞杂的枝节。由于执笔学者各有不同的取舍角度,其间难免有所缺失,谨请十方仁者鉴谅。

二、是深入浅出的工具书

现代人离古愈远,愈缺乏解读古籍的能力,往往视《大藏经》为艰涩难懂之天书,明知其中有汪洋浩瀚之生命智慧,亦只能望洋兴叹,欲渡无舟。《宝藏》希望是一艘现代化的舟筏,以通俗浅显的白话文字,提供读者遨游佛法义海的工具。应邀执笔的学者虽然多具佛学素养,但大陆对白话写作之领会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与台湾有相当差距,造成编写过程中对深厚佛学素养与流畅白话语言不易兼顾的困扰,两全为难。

三、是学佛入门的指引书

佛教经典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深入,门门是无限宽广的证悟途径,可惜缺乏大众化的入门导览,不易寻觅捷径。《宝藏》希望是一支指引方向的路标,协助十方大众深入经藏,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成就无上的人生福泽。

四、是解深入密的参考书

佛陀遗教不仅是亚洲人民的精神归依,也是世界众生的心灵宝藏。可惜经文古奥,缺乏现代化传播,一旦庞大经藏沦为学术研究之训诂工具,佛教如何能扎根于民间?如何普济僧俗两众?我们希望《宝藏》是百粒芥子,稍稍显现一些须弥山的法相,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三昧法要。各书对经藏之解读诠释角度或有不足,我们开拓白话经藏的心意却是虔诚的,若能引领读者进一步深研三藏教理,则是我们的衷心微愿。大陆版序一《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一套对主要佛教经典进行精选、注译、经义阐释、源流梳理、学术价值分析,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大型佛学丛书,成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星云大师担任总监修,由大陆的杜继文、方立天以及台湾的星云大师、圣严法师等两岸百余位知名学者、法师共同编撰完成。十几年来,这套丛书在两岸的学术界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研究、弘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推动两岸的文化学术交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佛学经典宝藏》则是《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的简体字修订版。之所以要出版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首先,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精选”之举。

其次,佛教源于印度,汉传佛教的经论多译自梵语;加之,代有译人,版本众多,或随音,或意译,同一经文,往往表述各异。究竟哪一种版本更契合读者根机?哪一个注疏对读者理解经论大意更有助益?编撰者除了标明所依据版本外,对各部经论之版本和注疏源流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再次,佛典名相繁复,义理艰深,即便识得其文其字,文字背后的义理,诚非一望便知。为此,注译者特地对诸多冷僻文字和艰涩名相,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注解和阐析,并把所选经文全部翻译成现代汉语。希望这些注译,能成为修习者得月之手指、渡河之舟楫。

最后,研习经论,旨在借教悟宗、识义得意。为了将其思想义理和现当代价值揭示出来,编撰者对各部经论的篇章品目、思想脉络、义理蕴涵、学术价值等所做的发掘和剖析,真可谓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当然,佛理幽深,欲入其堂奥、得其真义,诚非易事!我们不敢奢求对于各部经论的解读都能鞭辟入里,字字珠玑,但希望能对读者的理解经义有所启迪!

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如何去研究、传承和弘扬优秀佛教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拟对繁体字版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进行修订,并出版简体字版的《中国佛学经典宝藏》,随喜赞叹,寥寄数语,以叙因缘,是为序。二○一六年春于南京大学大陆版序二

身材高大、肤色白皙、擅长军事的亚利安人,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多年从中亚攻入西北印度,把当地土著征服之后,为了彻底统治这里的人民,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种姓制度,创造了无数的神祇,主要有创造神梵天、破坏神湿婆、保护神毗婆奴。人们的祸福由梵天决定,为了取悦梵天大神,需要透过婆罗门来沟通,因为他们是从梵天的口舌之中生出,懂得梵天的语言——繁复深奥的梵文,婆罗门阶级是宗教祭祀师,负责教育,更掌控了神与人之间往来的话语权。四种姓中最重要的是刹帝利,举凡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都由他们实际操作,属贵族阶级,由梵天的胸部生出。吠舍则是士农工商的平民百姓,由梵天的膝盖以上生出。首陀罗则是被踩在梵天脚下的土著。前三者可以轮回,纵然几世轮转都无法脱离原来种姓,称为再生族;首陀罗则连轮回的因缘都没有,为不生族,生生世世为首陀罗,子孙也倒霉跟着宿命,无法改变身份。相对于此,贱民比首陀罗更为卑微、低贱,连四种姓都无法跻身其中,只能从事挑粪、焚化尸体等最卑贱、龌龊的工作。

出身于高贵种姓释迦族的悉达多太子,为了打破种姓制度的桎梏,舍弃既有的优越族姓,主张一切众生皆平等,成正等觉,创立了佛教僧团。为了贯彻佛教的平等思想,佛陀不仅先度首陀罗身份的优婆离出家,后度释迦族的七王子,先入山门为师兄,树立僧团伦理制度。佛陀更严禁弟子们用贵族的语言——梵文宣讲佛法,而以人民容易理解的地方口语来演说法义,这就是巴利文经典的滥觞。佛陀认为真理不应该是属于少数贵族、知识分子的专利或装饰,而应该更贴近普罗大众,属于平民百姓共有共知。原来佛陀早就在推动佛法的普遍化、大众化、白话化的伟大工作。

佛教从西汉哀帝末年传入中国,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漫长艰巨的译经过程,加上历代各宗派祖师的著作,积累了庞博浩瀚的汉传佛教典籍。这些经论义理深奥隐晦,加以书写的语言文字为千年以前的古汉文,增加现代人阅读的困难,只能望着汗牛充栋的三藏十二部扼腕慨叹,裹足不前。

如何让大众轻松深入佛法大海,直探佛陀本怀?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乃发起编纂《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一九九一年,先在大陆广州召开“白话佛经编纂会议”,订定一百本的经论种类、编写体例、字数等事项,礼聘中国社科院的王志远教授、南京大学的赖永海教授分别为中国大陆北方与南方的总联络人,邀请大陆各大学的佛教学者撰文,后来增加台湾部分的三十二本,是为一百三十二册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于一九九七年,作为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的献礼,隆重出版。

六七年间我个人参与最初的筹划,多次奔波往来于大陆与台湾,小心谨慎带回作者原稿,印刷出版、营销推广。看到它成为佛教徒家中的传家宝藏,有心了解佛学的莘莘学子的入门指南书,为星云大师监修此部宝藏的愿心深感赞叹,既上契佛陀“佛法不舍一众”的慈悲本怀,更下启人间佛教“普世益人”的平等精神。尤其可喜者,欣闻现大陆出版方东方出版社潘少平总裁、彭明哲副总编亲自担纲筹划,组织资深编辑精校精勘;更有旅美企业家鲁彼德先生事业有成之际,秉“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之襟怀,促成简体字版《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的刊行。今付梓在即,是为序,以表随喜祝贺之忱!二○一六年元月题解《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意思是美发夫人狮子吼一样无畏演说的唯一佛乘宏大善巧教法的理正言博大乘经。胜鬘,即美发,是胜鬘夫人的简说,胜鬘夫人是古印度阿踰阇国(Ayodhyā)国王的妻子;狮子吼,即狮子吼,比喻佛家宣说佛法无所畏惧;大方便,说佛家教化众生所运用的方法非常善巧;方广,大乘经的通称,意思是理正言广。

本经的编集者,就像其他的许多大乘经编集者一样,是古印度一定时期某些大乘教团的学者群体,为阐扬一定的大乘教义理,整理编集的。编集者可能属于龙树(Nāgārjuna,公元一五○——二五○年)之后,与弥勒(Maitreya,公元二七○——三五○年)、无着(Asariga,公元三一 ○——三九 ○ 年)为代表的瑜伽行派(Yogācāra)教团并立的某大乘教团,这个教团的活动区域,根据经中人物胜鬘夫人所在国提示的记载,可能是以印度中部的阿踰阇国为中心。

对本经编集年代的推断又是与对编集者的稽考联系着的。印度佛教史上的著名论师,大都能确切考订,他们的传教和著述活动不仅反映着佛教的具体发展,也影响着佛教的发展趋势。诸佛经的思想特点、理论取向、价值观念、文学氛围、语言系统各各不同,并有明显的递嬗次第,而这一切大抵与著名论师为代表的可考订的论师个人或群体的学术著述特征相对应。经过综合性的研究,可以推断本经约产生于公元四世纪,即晚于《华严经》《法华经》《维摩经》的产生年代和龙树活动时期,早于《解深密经》《入楞伽经》的产生年代和无着活动时期。《华严经》将佛教唯心立场从对诸法的专注考察(如中道缘起、妄心缘起、业感缘起论等)转移到对主体心性的专注探寻(如净心缘起论),《维摩经》复强化了《华严经》的理论趋向,提出“行于非①②道,是为通达佛道”“以意净故得佛国净”。但是净心究竟怎样缘起的,即它的机制和行运究竟如何?《华严经》《维摩经》以及同时代论师著述都不甚周详,缺乏完成这一任务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条件。四世纪初,作为佛教中心的摩揭陀(Magadha)的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于公元三二○年建立了笈多王朝,并统一了全印,实行了强国的文化政策,无论佛教、婆罗门教还是梵文文学都得到繁荣。笈多王朝规定梵语为公用语,佛教为适应社会和传播的需要,撰著经籍时也放弃了原用的俗语或俗、梵混用语而使用梵文。经籍用语的梵文化,促使精英宗教(Eli-tereligion)的成分日益增强,于是重义理思辨的理性化佛学阿毘达磨(Abhidharma)即论部,在大乘系统中得到空前发展。

统一的王朝为了振兴政治经济文化,大乘教法自身的理论发展,都需要推进更能体现大乘精神的自性清净缘起和如来法身普在的学说,而论部的发展和完善又为推进这方面的学说准备了研究人才、理论方法和理论工具,结果是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Ālaya)缘起的义理应运而生,它们先后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探索了净心缘起的机制构成、运行的微妙,比较充分地发挥了佛学思辨优势。《胜鬘经》是如来藏缘起说的代表作,《解深密经》则是阿赖耶识缘起的代表作。

然而,《胜鬘经》基本上还是承袭了传统经典的“向上门”趋向,即由末追向本,专注理想的佛性涅槃。真正另辟蹊径的还是《解深密经》,它具有系统、精细的特色,并具体地描绘了心性杂染的机制与行运过程,同时也对如来藏义从唯识角度做了独特的阐释。这就是为什么说《胜鬘经》晚于《华严经》而早于《解深密经》的主要根据。

公元五世纪初,《胜鬘经》就传入了我国,但译本却并不多,藏文译本仅有一种,由胜友、善帝觉、智军合译,编入了《大宝积经》里,共二卷,今存。汉文译本也只有三种,而且还佚失了一种,佚失的是北凉昙无谶在玄始年间(约公元四一二——四二八年)译出的一卷本《胜鬘经》。今存的两种译本是刘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公元三九四——四六八年)于元嘉十三年(公元四三六年)译的《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唐代菩提流志(Bodhiruci,翻译年代公元六九三——七一三年)于神龙二年至先天二年(公元七○六——七一三年)间译出的《胜鬘夫人会》一卷。

本书注译采用的是刘宋译本,因为刘宋本更接近梵文本面貌,在汉地更为流行,而且唐译本也多参照了刘宋译本。

刘宋译本的译者求那跋陀罗是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佛籍翻译家,中印度人;因为他修习大乘,又称他是摩诃衍那(Mahāyāna)。宋文帝信奉佛教,尊崇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在元嘉十二年(公元四三五年)抵达广州后,即被宋文帝请到建康,住在祇湖寺。他译的经有《杂阿含经》《胜鬘经》《楞伽经》《相续解脱经》《无量寿经》等。有赖他的译事,印度大乘在笈多王朝时代的新学及时地传入了东土,《胜鬘经》《楞伽经》中的如来藏缘起的思想立即对南朝佛学产生了影响;《相续解脱经》其实就是《解深密经》的最后两品《地波罗蜜多品》、《如来成所作事品》,这就使中国佛教徒开始接触到印度瑜伽行派的唯识论(Vijāharādin)。

本经有《频伽藏》本、《碛砂藏》本、《龙藏》本、《房山石经》本、《大正藏》本,常熟刻经处本和金陵刻经处本。

本书释译所采用的版本为金陵刻经处本,该版本校勘之精密为世所公认。金陆刻经处,创立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是一个出版、发行佛籍的专门文化机构。它标志着中国佛学近代发展阶段的开始,从此以后,中国佛学家研究佛籍大都以它的版本为底本。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杨文会(公元一八三七——一九一一年),号仁山,安徽石埭人,是中国近代佛学的开山鼻祖之一。

本经的主要内容,述佛陀在给孤独精舍(Jetavana Anāthapindikassa Ārama)时,舍卫城(Sūvatthī)波斯匿王(Prasenajit)和末利夫人(Mālika)致信女儿胜鬘夫人,在信中赞颂佛的功德,引导女儿归佛上进。胜鬘夫人得信,欢喜说偈,礼请如来,佛即现身。于是佛为胜鬘夫人作授记,预言她将来成佛号普光如来,并为她讲授佛法。胜鬘夫人在佛的教言启迪下,当即对佛法义理进行了推阐演说,经文的主要内容大都是通过她的口讲述出来的。

全经共有十五章,除最后一章是总括全经内容外,其他各章分别阐说所谓十四义,即如来真实义功德、十受、三愿、摄受正法、一乘、无边圣谛、如来藏、法身、空义隐覆真实、一谛、一依、颠倒真实、自性清净、如来真子。主要内容是通过佛乘的了义与二乘(声闻、缘觉)不了义的全面对比,宣谕了三乘归入一乘的博大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阐扬了如来藏精深义理。

本经在印度佛教史上和中国佛教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被佛学家公认为如来藏缘起论的代表作。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法华经》“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华严经》“清净心妙有”的思想,并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下启瑜伽行派《解深密经》阿赖耶识缘起论,本经对如来藏“在缠中”的凸出论述,促使了《解深密经》重视对阿赖耶识如何开展杂染现实世界的研讨。

本经在学术上的创造,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发展和完善了如来藏义理。如来藏的概念本是由《如来藏经》最先提出的,但它讲得很笼统,而且主要讲的是所摄义,即如来藏众生;强调的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性,这不过是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或《华严经》“清净法身充遍全法界”换个说法而已。《胜鬘经》则全面论述了如来藏的所摄义、在缠义(即真如被客尘烦恼隐覆)、能摄义(即具足诸佛所有一切功德)。(二)突出了如来藏在缠义。在不改“向上门”的前提下强调了“向下门”,并有意识将二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大乘旨义建立了较实在的理论。(三)提出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二空义。将《法华经》的亦空亦有或非空非有的思想与如来藏义理结合起来,对空宗、有宗学说的拓展都有裨益。(四)将三乘归入一乘的义理与如来藏义理有机地糅合,从而将大乘理想的究竟义与如来藏信行的方便义结合起来,进一步弘扬了大乘精神。

本经一传至东土并经翻译,便即盛行起来,南北两地名僧作序作注历朝不绝,以致梁武帝也为它作了《别释》。尽管自宋代以后,对本经的讲习注疏由盛转衰,但佛家仍一直将它列为重要经典。公元一③九八九年,中国佛学院重编《释氏十三经》时,还特地将《胜鬘经》选入。

注释

①《维摩诘所说经注·佛道品》,金陵刻经处本。

②《维摩诘所说经注·佛国品》,金陆刻经处本。

③20世纪初,上海佛学书局为适应一般人研学佛典的需要,仿照儒学十三经,编辑出版了一部《释氏十三经》,颇受欢迎。公元一九八九年,中国佛学院重编了《释氏十三经》,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经典1 如来真实义功德章

原典①

如是我闻:②③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④信法未久,共相谓言:“胜鬘夫人是我之女,聪慧利根,通敏易悟。若见佛者,必速解法,心得无疑。宜时遣信,发其道意。”

夫人白言:“今正是时。”⑤⑥

王及夫人与胜鬘书,略赞如来无量功德。即遣内人名旃提罗,⑦使人奉书至阿踰阇国,入其宫内,敬授胜鬘。胜鬘得书,欢喜顶受⑧⑨。读诵受持,生希有心,向旃提罗而说偈言:

我闻佛音声,世所未曾有,⑩⑾

所言真实者,应当修供养!⑿⒀

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

亦应垂哀愍,必令我得见。

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

普放净光明,显示无比身。⒁⒂

胜鬘及眷属,头面接足礼,

咸以清净心,叹佛实功德。⒃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⒄

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

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⒅

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⒆

降伏心过恶,及与身四种,⒇(21)

已到难伏地,是故礼法王。(22)

知一切尔炎,智慧身自在,

摄持一切法,是故今敬礼。

敬礼过称量,敬礼无譬类,

敬礼无边法,敬礼难思议!(23)

哀愍覆护我,今法种增长,

此世及后生,愿佛常摄受。(24)

我久安立汝,前世已开觉,

今复摄受汝,未来生亦然。

我已作功德,现在及余世,

如是众善本,唯愿见摄受!

注释

①如是我闻:释迦牟尼示寂之后,佛教徒唯恐佛陀的遗教被忘却、曲解,曾几度举行盛大集会,公推最熟悉释迦牟尼教义的弟子当众诵出亲自听佛陀所说的经、律,由众弟子审定,佛教史上称此类盛会为结集。“如是我闻”便是在结集时诵经人诵经时所说的起语,其中的“我”即诵经人自指。后世的佛弟子为弘扬佛法、发展佛教文化,也在经文开始写上“如是我闻”,《胜鬘经》就属于这一类。

②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国是古代印度城市国家的拘萨罗国(kosala)首都舍卫城(Sūvatthī),后来以舍卫为号。释迦牟尼修成佛道后的第五年,舍卫国就大礼请他到本国传道弘法,舍卫国是释迦牟尼居留时间最长、教化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释尊在一生传道活动中,曾得到不少信徒赠送的精美屋舍、园林作为弘法活动的中心,祇树给孤独园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座。祇树给孤独园又叫祇园精舍(Jetavana Anāthapind ikassa Ārama)。在舍卫城里有一位长者名叫须达多(Sudatta),须达多的梵语义为善给、赈济依靠,汉译佛经习惯写成“给孤独”。给孤独长者是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从祇陀太子那里买下了园林为佛建立了宏伟的精舍。祇陀太子也崇信佛教,留下树林供奉佛,于是这座精舍就被命名为祇树给孤独园。

③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波斯匿王(Prasenajit)是舍卫国王。波斯匿梵语义为和悦、月光,所以波斯匿王在有的经中又称月光王。末利夫人(Mālikā)是波斯匿王的第二位夫人。末利,也就是茉莉花的茉莉。末利的梵语义为鬘,即美发。末利夫人原是一位婆罗门的婢女,名叫黄头,常年看守茉莉园。一天,如来进城化缘乞食,黄头见到佛相好,顿时生起信佛的心,并施送食物给佛,还发誓要摆脱婢女地位成为国王夫人,后来黄头果然如愿。由于黄头夫人过去看守茉莉园时,常常摘花结成美丽的发饰,被王号为末利夫人,又译为胜鬘夫人。

④胜鬘夫人:是末利夫人生的女儿,梵语为尸利摩罗(Mālyaśrl),义为胜鬘,其实与她的母亲同名。

⑤无量功德:佛家功德的含义很广,凡是能体现佛及佛法的崇高、美好的心性、相状、功力、境界都称为功德。佛家认为修行才能获得功德,但只有佛和修行到入佛境界的人所获得的功德才算是无量的。

⑥内人名旃提罗:宫内下人名叫阉人。旃提罗(Sandila)梵语义为阉人,即被断去阳器的人。内人旃提罗相当于我国古代宫里太监。

⑦阿踰阇国:Ayodhyā又译作阿输阇国,为舍卫国的附属国,胜鬘夫人嫁给了阿踰阇国王。阿踰阇梵语义为不可战、无斗。

⑧顶受:行顶礼接受。顶礼,五体投地的最尊敬的礼仪。

⑨希有心:即稀有难得的心想。佛家认为佛及佛道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常褒美它为稀有,希有成为佛家专门形容佛及佛法的词。

⑩所言真实者:佛家所说的真实是讲绝对的真理,而绝对真理的标准是能断绝迷情、虚妄。

⑾供养: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份供养、心分供养之分。盖初期教团所受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为主,称为四事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礼拜等精神之崇敬态度亦称供养。

⑿世尊:佛有十种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而世尊是十号的总称,意即三界独崇,世所共尊。或称释迦牟尼佛为释尊。

⒀普为世间出:佛家讲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化身),应身说一佛出世,则百亿世界中有百亿佛同时出现,佛无处不在地教化护念众生。普为世间出,意即无时无处不在世间出现。

⒁眷属:佛经中的眷属不仅意指亲属,还包括侍从、弟子。此处主要指内亲和侍从。

⒂头面接足礼:五体投地的顶礼,行礼的人以自己身体的最尊的头面接近被敬的人身体最卑的足,以表示行礼人最崇的敬意。

⒃色身:佛家所说的色约相当于常人说的物质,色身即有形质的身相。

⒄不思议:也作不可思议,形容佛及佛法、佛功德高、深、妙,常人不可思议。佛家常用否定式语表述佛及佛法的高、深、妙、胜,如无等等、不可言说、无比、无尽、无上等。

⒅归依:也作皈依,意即身、心归向。佛家常说的三归依,即归依佛、法、僧。

⒆四种:指身行杀、盗、淫、妄的四种过恶。

⒇难伏地:佛地的异名,佛家说修行已到了入佛的境界,外来的任何强力再也不能降伏他了,因为他已具有生不能生、老不能老、病不能病、死不能死的无上法力。

(21)法王:此处指如来。如来具最胜法,聚一切法,住法自由自在,所以称法王。王,至高无上。佛教人士中的圣贤地位最高者也称法王。

(22)尔炎:Jñeya又作尔燄,梵语义为所知、应知或智母、智境。佛号正遍知也就是尔炎境。

(23)法种:佛家认为人本性具有法种,能像种子生发一样生长佛法功德。种子,作为因体,有生发出诸法的功能。

(24)安立汝:初始建立为安,终于形成为立,汝指佛,安立佛意即归依佛门循依佛法。

译文

这部经是我听释迦牟尼佛亲口这样说的:

那时候,释迦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波斯匿王和王妃末利夫人信仰教法为时不久,一日互相谈着:“胜鬘夫人是我们的女儿,她聪明智慧生性颖利,通达灵敏容易悟解。如让她见到佛陀,亲自听受佛陀教导,她一定能很快理解佛法义理,从心里领受崇信不疑。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派人送信给她,启发她修佛道的心意。”

末利夫人说道:“现在正是时候。”

于是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给胜鬘写信,概略地写上赞颂释迦如来无上功德的话。写完后,立即唤来内宫名叫旃提罗的侍从,命令他派人带信到无斗国。信使一行进入无斗国宫殿,恭敬地将信送给胜鬘夫人。胜鬘夫人非常欢喜,行五体投地的大礼恭敬受信,阅读背诵,领会忆悟,产生不可思议的依佛心念,感动地对旃提罗念起了颂诗:

我听到了佛陀的音声,那是世上从未听说过的,

佛陀说的绝对真实的法义,我要恭恭敬敬供养!

我唯一敬仰的佛世尊啊!您无时无处不在世上显现,

也应该大发慈悲怜悯我,一定要让我能够见到您。

正当我心里念着想见您时,佛陀啊!顿时在空中显现,

大放光明普天净洁耀眼,显示着无比的胜妙身相。

我和我的亲眷随从,一个个向您行五体投地大礼,

并都以清净心,赞叹佛真实的功德。

如来啊!您那胜妙的形相,人世间没有谁能与您相等,

真是无可比拟、不可思议,所以我今天向您敬礼。

如来啊!您的形相胜妙无尽,您的智慧也胜妙无尽,

一切佛法永远聚在您身上,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归依您。

您已降伏恶的心念,以及他们身体所做的四种过恶,

已离去身心的一切过患,而到达佛境,所以我要向您持法至上的如来敬礼。

您了知一切,生一切智慧,身具有无量智,无烦恼通达无碍,

摄取保持一切妙法,所以今天我向您敬礼。

敬礼超越称量的如来,敬礼无可譬喻的如来,

敬礼佛法无边的如来,敬礼难以思议的如来!

请发悲怜用佛光照我,用佛力护我,使我心里的法种快快萌芽增长,

不管是现世还是来世,佛啊!愿您常常摄救教化我。

我皈依您门下依法修行很久了,远在前世我就开始觉悟,

今世我又受到您的摄救教化,来世我还是皈依您的门下。

我已经努力依佛法修下功德,在现世当下,在有生之年,

我以如是众多的功德善根,唯有祈愿佛来摄救教化我!

原典①

尔时,胜鬘及诸眷属头面礼佛,佛于众中即为授记:“汝叹如②③④来真实功德,以此善根,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为自在⑤王。一切生处,常得见我,现前赞叹,如今无异。“当复供养无量阿僧祇佛,过二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普光⑥⑦⑧⑨如来、应、正遍知。彼佛国土,无诸恶趣,老、病、衰、恼、⑩⑾⑿⒀不适意苦,亦无不善、恶业道名。彼国众生色、力、寿、命、

⒁⒂五欲众具,皆悉快乐,胜于他化自在诸天。彼诸众生,纯一大乘⒃。诸有修习善根众生,皆集于彼。”

胜鬘夫人得授记时,无量众生诸天及人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⒄当往生。

注释

①授记:梵语和伽罗(Vyākarana)的意译,指佛对心依佛门的众生授予将来成佛的果,并分别记住。其实就是预言弟子在多少劫后,在哪一国土成佛,寿命如何等。

②阿僧祇:Asamkhya一种义为无尽数,一种义为大众,此处用第一义。

③劫:Kalpa梵语音译劫簸的略语,原意为极久远的时节,是佛家宇宙观中的大时,与佛家小时的“一念”“刹那”相对。据古老的印度神话,梵天的一个白天是一个劫,约等于人间的四十三亿二千万年(一说四百三十二万年);劫后有劫火现出烧毁一切,然后又重创一切,所以劫又引申为灾难,汉译取用“劫”字也有意译意味。佛家构拟自己宇宙观时,吸取了古老的神话中的时间观。佛家说世界有从生成到坏灭的过程,即成(生成)、住(安住)、坏(毁坏)、空(空虚),然后再生成,重复这一过程。每一从成到坏的过程为一大劫,约一百二十八亿年;成、住、坏、空各有三十二亿年为一中劫;每一中劫又都分为二十小劫。佛家将诸佛的出世时间都设定了具体的劫时,佛出世劫数的劫往往是以小劫为单位的。

④天:佛家所讲的天与常人所讲的天空不一样。佛家所谓天,首先是指特定众生,即因修佛道或福报高于一般人的众生,所以天又名天人、天众。其次指天众所居处,即从须弥山脚上升一万由旬(Yojana约四十里)住有坚手天,又升一万由旬为持华鬘天,又升一万由旬为常放逸天,此三天绕山环列;又升一万由旬至山半,有四天王天依山四面住;又升四万二千由旬至须弥山顶忉利三十三天;再往上升则是空居诸天,皆依云居住。天众是按修行果位由低到高依次安住的。

⑤自在王:指胜鬘夫人未来因地所得的果报。胜鬘夫人还要经长期的修行才能成佛;于此无量阿僧祇劫中,都是在天人中为自在王的。

⑥普光如来:即胜鬘夫人将来成佛时之佛号。因胜鬘见佛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净光明”;她即由此见佛赞佛,增长成熟功德善根,故成佛时,名为普光。

⑦应、正遍知:应即应供的略语,应供与正遍知分别为佛的第二号、第三号。应供意即断绝一切恶,应该受一切世间人天的供养,又义称得上众生所种的福田,梵语为阿罗诃Arhat。正遍知是梵语三藐三佛陀(Samyaksambuddha)的意译,意即正遍知一切法,又译为正觉,其实就是全知全觉的意思。

⑧佛国土:梵语佛统差恒罗(Buddhaksetra)的意译,又译为佛刹、佛土、佛国、净土等。此处国土不是指通常义的国家疆域,而是指诸佛为教主所教化的界域。

⑨恶趣:指众生因作恶而落处的受苦住所,趣即所往。作恶最多的被落入地狱,其中的苦况集中了人世间的一切惩罚和灾难;按作恶递减,所落的恶趣依次为饿鬼、畜生。以上为三恶趣,又有四恶趣的说法,在三恶上加阿修罗,又有五恶趣的说法,在三恶上加上人天。

⑩不适意:佛籍中又作适莫,意即不合自己心意、不能使自己悦心快意。佛家所讲的适意不是通常说的切合情欲,而是意指超脱六趣生死、情欲烦恼以后,去来进止,不受情欲羁绊,得以随意自在。

⑾色:梵语阿迦色(Agham)的音译略语,意相当于指一切有形物质,此处指构成人身的有形肉体或人的具体形相。

⑿力:梵语么摆(Bala)的意译,即有用的能力。

⒀寿、命:佛籍中有的寿与命同义,有的寿与命连用,有的寿与命异义。此处寿与命意义不同。按佛家一般说法,要么超脱生死为佛,要么坠入六道中轮回受苦,凡轮回一期由生至死的期限即称为寿,梵语为儞尾单(Jīvita);支持或决定人一期中煗与识(约相当于人生中的遭际和精神总趋势)的本元即命运,称为命,梵语为尾戍单(Jīvita)。

⒁五欲:又称五境、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五欲的色只指眼睛所对的形相,与前面提到的色概念不同。触指身触感觉所识别的对象,有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十一种。色、声、香、味的对象佛家都有细致的分析,此处不详介绍。另外也有指财欲、色欲、名欲、饮食欲、睡眠欲等五种。

⒂他化自在诸天:指以他化自在天为代表或为首的欲界诸天,一般指欲界六天。坚手天、华鬘天、常放逸天为夜叉、鬼神所居。从四天王天至他化自在天共六天,为天人居,与下界的众生一样有情欲、食欲,所以称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俗称四大金刚,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天人身长半里,衣重半两,寿五百岁,一日相当于人间五十年。

忉利天共三十三天,居中帝释天,其王城宫殿由黄金诸宝构成,此天人身长一里,衣重六铢,寿一千岁,一日相当于人间一百年。

夜摩天在忉利天上八万由旬处,此天光明灿烂,不分昼夜,其人身长一里半,衣重三铢,寿二千岁,一日相当于人间二百年。

兜率天在夜摩天上十六万由旬处,此天人通体光明,照耀世界,此天人身长二里,衣重二铢,寿四千岁,一日相当于人间四百年。

化自乐天在兜率天上三十二万由旬处,此天可以将自己意愿变化为现实乐事,其人身长二里半,衣重一铢,寿八千岁,一日相当于人间八百年。

他化自在天在化自乐天上六十四万由旬处,是欲界最高的居住处,此天与化自乐天同为乐天,但得乐方式相反,化自乐天是自己变化出乐具满足自己娱乐,而此天则下天去自由变化取他人变化的乐事满足自己娱乐,所以佛家又有说他是害正法之魔王。此天人身长三里,衣重仅半铢,寿长一万六千岁,一日相当于人间一千六百年。此天为整个欲界的主,所以经文特举他化自在天为欲界诸天代表。

⒃纯一大乘:佛家称能引导人达到涅槃成佛的彼岸的教法为乘,乘的梵语是衍那(Yāna),意即车乘或道路。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乘、小乘的教派。大乘教派兴起后,贬抑原来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为小乘,不过这个“小”字部派佛教是从未承认的。然而大乘相对于小乘确有体现大的特征,小乘只强调一佛,而大乘强调多佛进而高扬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大乘热心菩萨修行,矢志献身于普济众生的宗教实践,从而达到彻底觉悟,而小乘则潜心于修戒定慧、八正道,侧重于智慧、精神修持,追求个人解脱;大乘向往理想的净土、佛国,而小乘则看重个人的灰身灭智。

⒄往生:离开原居的世间往(即去)理想的佛国净土为往,变化生活在所去的佛国净土为生。

译文

这时,胜鬘夫人和全体随从都向佛行五体投地的大礼,佛即刻在众人中为胜鬘夫人作授记:“你赞叹我为真实的功德,凭着你这赞叹佛的功德善根,应当在无量无数的阿僧祇劫,在所有的天人中,做自在王。将来,你在所有居住传法的地方,都能经常见到我的法相,那时你当面赞叹我的真实功德,和现在没有两样。“你还应当供养无量无数的佛,经过二万无量数劫,你就会成为佛,名号是普光如来、应供、正遍知。你那时所住的清净国土中,不再有因轮回堕入的受苦处所,以及老化、病痛、衰竭、烦恼等不能切合自己心意、不能使自己愉悦、自在的苦;也不存在不善的、轮回堕入的受苦处所这一类名称。那佛国众生身体的妙相、体力充沛、极长的寿命、色声香味触无不具备,全都给人带来快乐,胜过欲界的他化自在天等六天的天人众。那佛国的众生,无例外地都修习大乘教法。所有修习善性的众生,都随愿集到那里。”

当胜鬘夫人得到佛所作的授记的时候,无数的众生各天众以及人都愿意化生到那佛国。世尊对他们都作了授记,说他们都将离开原地往生到那里。2 十受章

原典①

十受章第二

尔时,胜鬘闻受记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②③“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④“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⑤“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⑥“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⑦⑧“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⑨“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巳受畜财物。凡有所受,⑩悉为成熟贫苦众生。⑾⑿“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巳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⒀⒁⒂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罣碍心,摄受众生。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⒄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⒅“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⒆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⒇天人充满,恶道减少,能于如来所转法轮而得随转。见是利故,救摄不舍。(21)“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何以故?(22)忘失法者,则忘大乘。忘大乘者,则忘波罗蜜。忘波罗蜜者,则(23)不欲大乘。若菩萨不决定大乘者,则不能得摄受正法;欲随所乐(24)(25)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

注释

①十受:指胜鬘夫人闻佛为她授记以后,她就恭敬地立在佛前,发愿受十大受。十大受,即约三聚戒(愿断一切恶、愿度一切众生,愿成熟一切佛法)为三类:前五是摄律仪戒,后四是摄众生戒,后一是摄正法戒。

②菩提:Bodhi有三种义,(一)作动词,即彻底觉悟;(二)作名词,即彻底觉悟的境界;(三)也作名词,即诸佛道、道之极者或无上道,也就是觉悟的智慧和途径,这一义佛家径直译为道。

③戒:梵语为尸罗(śila),即佛或佛家教团根据佛道的标准所拟定的防止作恶、行非、悖离佛道的禁条及有关的佛法义理,通常指禁条或戒条,如五戒、八戒,有多至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的。

④慢:傲慢,恃己所长,傲然凌人。大乘瑜伽行派将宇宙万有法划分为百法,“慢”被列为“心所法”中的六种根本烦恼法之一。

⑤恚:愤恨、忿怒。佛家将恚又表述为嗔,并把贪、嗔、痴称为三毒。“嗔恚”被列为“心所法”中六种根本烦恼之一。

⑥嫉:嫉妒,不能忍受他人比自己优而产生的慢戚、愤恨心理状态。“嫉”被列入百法中的“心所法”里的诸“随烦恼”之一。

⑦内外法:可作二种说法:(一)内法,指自己的身体;外法,指身外的饮食衣物等。(二)内法,指佛法说;外法,指世间学术技能说。菩萨所通达的一切法,都是为了一切众生。

⑧悭:迷恋财物不肯施舍的吝啬心理,被列入百法的“心所法”中的诸“随烦恼”之一。此处特指已获得佛法都舍不得施教于别人。

⑨巳:当作己。

⑩成熟:成果,引申为成富,此处作使动词,意即使贫苦众生成富。

⑾巳:当作己。

⑿四摄法:是佛家引导教化众生归依佛门的四种方式,梵语为Catuh-sangraha-vestu。(一)为布施摄,施惠财物或传授佛法来满足众生对物质和精神的某种需求,使众生对佛家产生亲爱的感情,进而接受佛教道义;(二)为爱语摄,按众生各不相同的具体情况和本性条件,以对象能接受和乐听的言语给以劝慰喻示,使众生对佛家产生亲爱的感情,进而接受佛教道义;(三)为利行摄,以种种善行利益众生,使众生对佛家产生亲爱的感情,进而接受佛教道义;(四)为同事摄,按众生对象的不同本性和需要,分别显现(或参与)其中,同甘苦共患难,使众生对佛家产生亲爱的感情进而接受佛教道义。

⒀爱染:属于贪欲的烦恼,由于贪爱财物、女人等,污染了心识,引生执取谋得的欲念。

⒁厌足:满足。不厌足特指对济度教化众生的菩萨行努力不懈,不产生满足已有成就的心念。

⒂罣碍:牵挂阻碍,罣字通或挂。

⒃厄难:灾难,厄音ㄜˋ饿。

⒄安隐:同安稳,意指身心安稳泰然,与世无争,不受诱惑、不生烦恼。隐同稳。

⒅捕、养众恶律仪:佛家称按善恶标准所拟定的思想行为律条准则为律仪,善律仪可以防遏恶,恶律仪防遏善。佛家认为亲近屠夫,畜养猪、羊、鸡、狗、渔猎捕杀动物,都是非善的恶律仪。

⒆折伏:佛家说折伏与摄受是相对的,折伏对恶人而言,摄受对善人而言。

⒇法轮:Dharma-Cakra的意译,又译为正法之轮、梵轮。古印度人习称能平息诸小国纷争而成为全印度最高统治者的国君为转轮宝王。转轮是古印度的一种有效破敌兵器,后引喻为降伏人的法宝。把国君褒称为转轮宝王所向无敌,反映了古印度人向往统一、天下太平。后来佛家以转轮譬喻释迦牟尼所证的原始佛法,进而比喻整体佛教所弘扬的佛法,把佛法比作轮含义有:(一)是有如轮宝摧灭一切邪恶、疑悔、灾害;(二)是有如车轮滚滚不断传播。

(21)摄受正法:即指为正法而学习、修行、悟证,都名为摄受正法。摄受,指听闻,摄持而领受、记忆在心,并精勤修行、证悟而实现正法。正法,即真如、法性、实相,这是不偏不邪的究竟法,所以名正法。

(22)波罗蜜:又作波罗蜜多(Pāramitā),直译为彼岸到,习惯译为到彼岸。波罗(Pāra)即彼岸,蜜多(mitā)即到。又意译为度、度无极、究竟等。其实就是佛家指称将众生由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法门。

(23)菩萨:梵语菩萨表示法很多,最完全的称法为摩诃菩提质帝萨埵(Mahābod-hicittasattva)。摩诃(Mahā)即大;菩提(Badhi)前面已释;质帝(Citta)即心、心灵、思想;萨埵(Sattva),为有情或众生,原意为本身、本体。梵语其他几种表示法摩诃质帝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萨埵,都是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的简化,菩萨又是菩提萨埵的简化。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直译应为胜大的具足无上道心的众生,或意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求无上道的大心人、求大觉大道的人、大觉有情、觉有,或意译为开士、始士、大士、高士等。大乘干脆称为求佛道的大乘众或求佛道的众生,本经此处的用法即此义。

(24)凡夫:佛家将不能断离尘世污染、证知佛法义理的人称为凡夫,与断离尘世污染、修行佛道达到入佛果位的圣人相对。

(25)地:此处地不是指大地,而是指人所处的境界,佛家是以佛法标准来划分人的境界的。

译文

这时,胜鬘夫人听完了佛作的授记,恭敬地站着,接受佛讲授的十种佛法。(胜鬘夫人听完佛讲授的十种佛法后,发誓说:)“世尊!我从今天起奉行,甚至到彻底觉悟的时候也不变,对接受的戒律不生违犯的心念。“世尊!我从今天起奉行,甚至到彻底觉悟的时候也不变,对修行有成的各位尊敬的长辈不生傲慢的心念。“世尊!我从今天起奉行,甚至到彻底觉悟的时候也不变,对所有的众生不生怨恨、忿怒的心念。“世尊!我从今天起奉行,甚至到彻底觉悟的时候也不变,对别人美妙的身体和拥有的各种物品不生嫉妒的心念。“世尊!我从今天起奉行,甚至到彻底觉悟的时候也不变,对于佛法及世间学术技能皆不遗余力救助,决不生悭吝的心念。“世尊!我从今天起奉行,甚至到彻底觉悟的时候也不变,不为私利积蓄财物。所有积蓄的财物,都用来接济贫苦的众生。“世尊!我从今天起奉行,甚至到彻底觉悟的时候也不变,不怀私心,施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法摄救教化众生;为了一切众生,用不贪爱染污的心、不满足已成的心、无罣碍、执着的心摄救教化众生。“世尊!我从今天起奉行,甚至到彻底觉悟的时候也不变,如果见到处在孤独、拘禁、疾病等种种灾难、困苦中的人们,定要自始至终努力不懈,使他们身心得到安稳,不生烦恼,然后用佛法义理教化他们觉悟,使他们脱离各种苦,然后才舍离。“世尊!我从今天起奉行,甚至到彻底觉悟的时候也不变,如果见到施行渔猎捕杀动物,畜养猪、羊、鸡、狗等等非善的恶律仪和各种违犯戒条的人,我要自始至终努力不懈地摄救教化他们,不达目的决不放弃。当我获得佛法能力的时候,无论在哪里见到这类人,当用强力迫使屈服的就用强力迫使他们屈服,当用佛法摄救教化的就用佛法摄救教化他们。什么缘故?因为施行强力迫伏、摄救教化二法,能使佛法永世长存。佛法永世长存,天人就会充满,恶道受苦的众生就会减少,人们才能紧紧跟随如来所传播的佛法修成正果。因为我懂得这一切有利众生,所以我决心施行救摄教化的法事永不停息。“世尊!我从今天起奉行,甚至到彻底觉悟的时候也不变,所接受的真正佛法,始终不忘掉。什么缘故?因为忘掉了真正的佛法,就忘掉了普度众生的大乘宗旨。忘掉了普度众生的大乘宗旨,就忘掉了由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根本法门。忘掉由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根本法门,就是不想奉行普度众生的大乘教旨。如果菩萨不决心奉行普度众生的大乘教旨,就不可能得摄受真正的佛法。只想随着自己乐意的教法行事,是永远不能超越凡夫地入佛道的。

原典①②“我见如是无量大过,又见未来摄受正法,菩萨摩诃萨无量福③④⑤利,故受此大受。法主世尊现为我证,惟佛世尊现前证知。而⑥诸众生善根微薄,或起疑网,以十大受极难度故,彼或长夜非义饶⑦益,不得安、乐。为安彼故,今于佛前说诚实誓。我受此十大受如⑧⑨⑩说行者,以此誓故,于大众中,当雨天华,出天妙音。”

话是语时,于虚空中雨众天华,出妙声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真实无异。”

彼见妙华及闻音声,一切众会疑惑悉除,喜跃无量而发愿言:“恒与胜鬘常共俱会,同其所行。”

世尊悉记一切大众如其所愿。

注释

①未来:佛家所说的未来,不单纯意指时间,而是意指应当到来实现的,现在还没有到来实现,所以未来在佛籍中又写作当来。

②菩萨摩诃萨:菩萨中的大菩萨。一般有二义,一是特指菩萨中果位极高接近佛位的菩萨,如称普贤菩萨摩诃萨;一是泛指一切虔诚修佛的人。菩萨摩诃萨一般用法与菩萨、大菩萨相同。摩诃萨即摩诃菩提萨埵的简化。

③无量福利:又作福德。佛家所说的福利,不是意指普通人的生活利益,而是上求佛道的修行人达到入佛的果位后所获得的彻底觉悟、清净涅槃、超脱凡俗、游戏神通、断绝烦恼、跳出恶道、法喜禅悦、随缘任运等等福利。无量福利,指入佛所获得的福利无可衡量,非一般人所获得的生活福利可比。

④法主:同法王,指如来或佛。

⑤证:指证明、证知。指世尊证知胜鬘夫人确能受戒而持行。

⑥疑网:对佛法的信仰不专不坚,心念中产生的疑惑像网一样束缚着人,使人难入佛道门径。

⑦安、乐:安即安稳,不受诱惑、不生烦恼;乐,即断离烦恼自在乐法。

⑧如说行者:当为“如所说行者”。行,即身、口、意的造作,其实多指宗教实践。说行者,即胜鬘夫人前面所说的如何作为的话。如说行者即要实践自己所说的如何作为的话,决不食言。

⑨雨天华:雨天华又常写作“雨诸天华”。天华,天上的各种奇香妙好的花,佛家往往列举白华、大白华、赤华、大赤华等四种。古代华字同花。

⑩天妙音:天上发出的美妙动人的声音。妙音,又作妙音声,有两种概念,(一)是由伎乐演奏出的美妙音乐;(二)是特指佛或大菩萨说法的话音美妙动人、话义精湛服人,这一义有时表述为“妙声言”。雨天华、出天妙音都是祥瑞。

译文“我见到过现世这样的无数的严重罪过、灾难,又知道了将来摄受正法的大菩萨,会获得无量的成就功德,所以我要接受佛亲自传授的十大佛法。无上的法王世尊现在就为我证明,也惟有佛世尊才能现前证知,证知我确能受戒而持行。可是广大的未脱情欲的众生善性微弱,听说受此十大戒,或者会起疑惑,认为这十大受是极难究竟成办,所以这疑惑的众生,也许会因此而在生死中轮回不息,又常起种种非义的不饶益事,所以身心得不到安乐。为了使那些善根薄弱的众生安乐,我才当着佛的面发诚实的十大弘誓。如果我接受世尊所传授的十大佛法,能实践我所发的誓言中的作为,为了印证这十大誓愿,在众人之前空中应当落下五彩缤纷的奇香妙花,天上应当传送着美妙动听、精湛感人的佛音。”

胜鬘夫人在佛陀面前说完这些话,顿时在空中落下五彩缤纷的奇香妙花,天上传送着美妙动听、精湛感人的佛音:“如此如此,一切都像你所说的,完全真实,没有差异。”

众人亲眼看见天落妙花,亲耳听到天传佛音,所有聚会者心里对佛法的疑惑都消除了,无比欢喜地雀跃不已,都向佛发誓言:“我们永远同胜鬘夫人一起修习,和她一道实践她在十大誓中所许下的诺言。”

世尊全都作下授记,让所有的人将来都实现所发的誓愿。3 三愿章

原典①

三愿章第三

尔时,胜鬘复于佛前发三大愿,而作是言:“以此实愿,安慰无②量无边众生。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愿。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是名第二大愿,我于摄受正法,舍身、命、财护持正法,是名第三大愿。”③

尔时,世尊即记胜鬘三大誓愿。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萨

④恒沙诸愿,皆悉入此三大愿中。此三愿者,真实广大。

注释

①愿:同誓。誓与愿还可连用为誓愿。细分誓与愿,义略有不同,誓偏重于自我约制,愿偏重于志求满足。

②正法智:一般情况下与正智、无漏智同义,都意指断绝惑见、契合真如。但正法智的外延要比无漏智、正智窄,多意指对现世法(现世现实现象)的观省了知,所以法智又称为现智。

③空界:佛家认为一切有形物质是容纳在无边虚空之中的,所以有的佛派还拟立空界色的概念,说门窗、口、鼻内外窍隙就是可见的空界色。空界不同于佛家哲学抽象的空或空性、空相,但佛家有时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