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的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2:59:23

点击下载

作者:吕波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为自己的光

成为自己的光试读:

序一

武夷山本就是个潮湿的地方,去年连下了几个月的雨,连当地人都说从未有过,刚从北京搬过去的吕波碰上这样的天气,不知道怎么样了。说起来这些朋友去武夷山还是我发起的,当时他在场,听了也没说什么,没想到几个月后他最先在武夷山定居。他在北京也有不少年了吧,有多少人说要离开北京,说了多少年也没走,其中包括我。

一处稍加修缮的民房就是吕波的住处,三面茶山,极小的山坳,其间仅容一屋,地卑低湿,一天中能见到太阳的时间不多。门前的路不好,车开进去得要他来架块木板,不然会顶到底盘。车轧着碎石歪歪斜斜地往里开,见屋旁只有松和竹,有些恍惚,就像是他种的,农家竟也有这样的手笔。满院子的佛像,散落在阶下石上,他开了个微店,主要是流通法物。

在茶室落座,他开始泡茶,没有抱怨雨,照例不主动找话题,只说茶好,意思是让我喝。他是为数不多见了不用找话说的朋友,见这么多回,真想不起来聊过什么,只是喝茶,琴也在旁边。

我是话多的,只有在吕波这里才能得片时的安静。他喜欢茶,好像不怎么聊茶;喜欢杯杯盏盏,亦不聊杯杯盏盏。他在网上讲佛法,我总觉得那只是他的一个谋生工具,因为他也不跟我们聊佛法,喝茶的时候都不聊,喜欢修行的人好像不是这样的。所以我总开他玩笑,见面就来一句:“赶紧帮我把烦恼断了。”他若接话,我还有下一句等着,他总不给我机会。

去年我们在上海做一个古琴演奏会,我自然是哪里都是我,忽然有人说一句:“吕波真有意思,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搬搬凳子打打杂,还挺高兴的样子。”他可是很有人气的国学老师,没准就有粉丝在旁边看着他。

主办人李葳说,你们几个真是少见,坐在一起气场特别和,都是真心的欣赏对方。看来我沾光了,她这点印象应该是吕波造成的,我这脾气可没准。

不觉坐到晌午,他说去简单做点吃的。不说话的时间长了,我忍不住要找点玩笑来开开:“你这里应该挂幅字。”他问挂什么字。我说:“写上‘真修之人在民间’。”他笑笑走了,没和我理论。

屋子里空了,山里果然安静。

是为序。刘希彦己亥暮春

序二

这是一本安心的书,是教我们如何降服这颗心的一本好书!而降服这颗心的无量道路,却悉数藏匿于这一广大的世途。

认识吕波已经有好几年了,他是我特别敬重的朋友,也是特别钦服的修行者。因为吕波是真的以整个生活、整个世界为道场,参究生命的第一妙谛,以开启一种如实慧与平等慧兼备的境界,正如古典时代那些习禅的禅人、禅师一样。

关于“禅”,今人确乎有太多的误解。若浓缩为一句话来讲,则不妨将禅作如是观:禅是宗教,但超越宗教;禅是哲学,但超越哲学;禅是艺术,但又超越了艺术。而其最奇妙之处在于,这种“超越”又不是远走高飞,而是回归于生命与生活的原点,在时间与空间中建构出了此间的安住,复又生起了一颗活泼泼的欢喜心来回应世界,恰似月落天心,天地共辉。吕波在书中如此说道:“能点燃生命的,唯有活生生的生命。佛陀真正的教法,真正的真理是活生生的。”

其实,唯生命与人间生活,才真正超越了世上的种种学问、名相,不假任何教义,直指那蕴藏在我们自性里的真宰。它既色亦空、非树非台;微尘现大千,一蕾参造化,它在品尝着生命自身无限的甘美与醇和。这种生命就是整体性的,源起于存在之永恒的召唤,唤醒了人心最自然的一个面向,故一场雪一场雨,一屋檐一圆窗,一枯木一顽石,一盆苔蒲一丛竹,“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古尊宿语录》),皆在成就生命的无上禅机。

机,是中国文化里面富含创造精神的那种动态精髓,它意味着离无入有,意味着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中间地带。无论与世界,还是与他人的交往,都是真机上的功夫。当然,就禅的渊源而言,它应当秉有四重根:

一是“执其两端、用中于民”的儒家之入世正因;

二是“各当其分、物畅其性”的道家之性分学理;

三是“智慧明灯、伐苦利斧”的佛家之般若性宗;

四是神妙无双的易学之“知几研几、天人相应”的大自在精神。

唯此四者,才开出了中华学问这种极其精妙的禅艺思想。鹤鸣九皋,声闻于野,后来竟以日本的禅文化而传遍各个文明国家,此殊为时代之变局也。

此一脉心源,与道家的庄子,尤其是郭象之注庄“各知其极,物安其分”之玄理关系尤其密切,属华夏文明不期然而然的意外收成。像东晋诗人陶潜的“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等诗句,因有着此一路之影响,故而那时虽无禅宗,却颇具禅意。后与佛学般若一宗相参,构成了奔逸绝尘、又直指人心的禅门智慧。正因禅宗之生成,似乎全然在无所觉察的地方,将彼域的佛教文明转化成了纯正的中国情操。

所以,禅,是中国哲学登峰造极的生命智慧,它的创造性乃是基于心源,应机发生。禅对万物的相对性都有深入的洞见,而且以之为悟入生命实相的门户。禅家曾定义“禅”为——“于南天中体验北斗之艺术”。即想要获致终极真理,就必须融会贯通对立的两极,贯通多元成一味。所以,它是心上的功夫。禅是整体的心灵,在里头可以看得见森罗万象。

然往昔的圣者告知我们,存在的中心虽无处不是,人的中心却唯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内心,森罗万象若不是归之于己心,无非还是假象,故《坛经》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幡动,只见到表象;风动,只明了因果;而心动,则立马跃至世界的本质。禅家何等猛利!其实,从风动至心动之间尚有无数的环节与距离,如气动,如天动,如太阳系动,如宇宙律动,等等,但最后必须归结到心动。所以,慧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悟入,并明了心相的参入,才有诸相的起灭。慧能的隔代弟子马祖云:“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大体如是。

所以,禅的所有转化都是心上的功夫。为了觉照心灵的真实本性。禅不反对一切的借助,故射箭非为射箭,为的是调伏内心,所谓箭术与禅心的圆成。这种指向性,随其影响所及,流风所溉,遍满各个领域,成了种种“矫正内心”的艺术:剑道、插花、舞蹈、茶艺、美术,等等。真正的艺术家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内心”,他们的“箭”最终都射向了自己。每个人都是孤轮独照自家生命的行者。禅,就这样把彼种高亢入云的东西,拉回到寻常生命,拉回到了寻常的人间生活,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俱不离此间世俗风光。如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唯恐闲事高挂,灵心蔽锁,一翳在眼,空华乱坠,才跌入杂染深缠、烦恼无尽的人生,致生命一团漆黑。

禅,作为悟入生命真实的实证方式,人们一旦摆落了名相与色空的纠缠,洛可可式的人生方式就归于纯然一禅境,廓然荡豁,直抵灵心。而且,因个体的生命与一切生命之间存有的自然相契与一机相通,这是本来面目。以简驭繁、巧入华藏香海的艺术,便得之于以心驭物的禅门智慧,二元世界就此而翕合为一味之境域,天人平视,生死等观,一片化机,俱存当下,于斯获得了永恒的“存在之同一性”(Self-identity)。

而禅人吕波就是这样行来,他熟谙儒、释、道之真精神,各种随时点化的对机,都有经典的依据,并以参悟天地境界的圣贤智慧为归宿,同时,一定证之以自心的深度体察。所以,他既可以在闹市中一壶茶、一把琴、一卷书地在时间中得自在,更可以于此一时代所提供的技术条件下,在各个微信群、视频群、线下群,还有各类不同的社群空间当中展开他的行动,展开与人世的各种联结。尤其是后者之可贵,因为,目前以生活为道场的人太少了,人们都像是在建立各自的避难所,无论是一份职业、一种工作,还是一座山、一条河,皆然,宗教更是如此,一本经书、一座寺庙,都可能成为避开人世真实生活的避难所,而不敢直面人生的某种严峻性。

所谓人生者,无论为道与为学,皆不在一个必然性的执求中可以轻松得了救赎。大多时候的人生,即是诗人的感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再怎么地努力,还不免于失败;再怎么地用功,终不免于功败垂成。再加上各种错误的认同,世界如森林,心意似迷宫,带给我们无穷尽的烦恼与痛苦。然而,所有的问题,如吕波所云:“只有行动,才有看到的可能。只有看到,才有净化的可能。生命的连接,它可以非常非常地深入。”

若是确乎有了智慧,便会看明白摩耶世界的特质,还有生命本身的不完美,甚至残缺的特性。人生,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这种镣铐已被先天注定,但能不能舞蹈起来、歌唱起来,拥有艺术的精神,端看吾人之本领了,于是,就有了修行的各种道路与法门。

曾记得日本的冈仓天心在其《茶之书》中云:“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故而一个像吕波这样有智慧的人,自然会摒弃那些虚假的完美主义,虚假的佛学与修行,防备陷入停滞与执溺的泥潭;而是借着行动的精神,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人生,追求一种生命的大自在、大自得的境界,那虽不完美,却是一种圆满的生活。

同样提倡创造性与行动性人生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曾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中说:“世上有一条唯一的道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

用吕波的话说,则是:“要知道,有一天,当我们认识了自己,不同的经历,会变成生命不同的特质。不同的经历,会开出不同的花。你不是要开成我,你要开成你自己。每个人都只能开出他自己。”

但是,常人往往太胆小、太怯懦,而无有勇气来行走自己的道路。这些怯懦大体表现在了两个方面:

第一,于世界的一面,他们躲藏在习俗与舆论的背后,不敢越雷池一步。

第二,于心意的一面,他们又躲藏在宗教与神学的背后,托庇于神灵的护佑、眷顾与垂青。

一句话,他们全都是胆怯的,故而成了世界与时代的奴隶,无法成为他们自己。而我们的社会又总是在制造欲望,制造出种种的观念,进而造出了无数的恐惧。有些干脆是出于恶意,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还有一些则纯然是无意,因为无知,就有了彼种带有恐惧性质的想象。

记得印度近代的瑜伽圣者斯瓦米·辨喜曾经有一次重要的遭遇。那时他尚在漫游阶段,为了寻觅与印证时代的真理,他翻山越岭,上到冰天雪地的喜马拉雅山,深入幽邃的洞穴,拜访不同的圣地与道院,他还走过西部的克什米尔,走过酷热的大沙漠。

有一次,他漫游到了印度的圣城贝拿勒斯,当他从难近母的庙宇中出来时,一大群喋喋不休的猴子包围着他,似乎要恐吓他。尊者不愿被它们捉住,便开始跑。但猴子在后面一直追。此际,有一名老遁世者在场,注意到了猴子的动静。他便喊道:“站住,面对这些畜生!”年轻的辨喜就停下来,转身看着猴群。马上,它们全都跑开了。许多年之后,辨喜尊者说及此事:“如果你害怕任何东西,永远要转过身来,面对它,别想逃避它。”

这句话几乎就是敲碎恐惧、敲碎懦弱的一记重锤。所以,当尼采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里就有了一种大意味。即,人首先必须战胜时代强加的一切,才有可能成为他自己。于是,入世界而得了自在,这才是真自在,而不是在不断地逃避生活,不断地创造避难所以了事的那些佛系凡夫。

就此而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真正的佛教,必是勇猛而精进的,如佛经云,夫真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道而还”。

只是,佛教是用无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吠陀则是用有我的方式来解决同一个问题。究极来看,其实两者乃是同出而异名,如黑格尔所云:“纯粹的有与纯粹的无是一回事!”

与禅人吕波结识,却正是因为吠檀多圣者辨喜所带来的因缘。

辨喜有一本极好的书,唤作《行动瑜伽》。此书多年以前曾影响过我的生命,而且是属于骨髓里面的那种,生命有了重新改写的力度,它隐秘而持久。所以,后来我干脆将整部书自英文译成了汉文,在中国著名出版家汪瀰先生的帮助之下,于素有威望的商务印书馆问世;其后,还曾于2018年夏季在中国北京召开的“世界哲学家大会”上,被他们列入了专门推荐与参考的哲学书目。

我自己一直认为,《行动瑜伽》一书,乃辨喜于19世纪末叶,孤身云游至西方文明世界的发轫之作,即全球化到来之际,人类精神领域首次出现的一声浩大的时代长啸,其瑜伽作品从此也开创了近代世界的瑜伽之光。

辨喜曾跋涉过东西方文明凝定于内心的高度与深度,吸尽西江水,独坐大雄峰。故而他在欧美世界行脚之际,就极为自信,曾对着西方第一流的知识分子,就像宣布至高的真理一般说道:“我有信息带给你们西方,正如当年佛陀有信息带给东方一样!”

其实,作为一代杰出的印度圣者,辨喜原本是真实的信服吠陀宗教的托钵僧人,他安心恬荡,栖志浮云,漫游在五天竺的群山密林的深处十来年,彻底无意于尘世生涯的种种物质或令名的追求。只是因了风云际会,命运使然,他违背国家禁令,亲涉重洋,抵达了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带,传播印度最为精深的吠檀多哲学与瑜伽思想。并与无数的西方精英有了正面的切磋与较量,被后者惊为天人,遂获巨大的成功。末后,便造成20世纪波澜壮阔的神秘思想之再度卷起,点燃西方社会持续升温的“东方热”,诱发了一批又一批的西方人不辞倦怠、万里横穿来到印度朝圣。

简言之,其影响之巨,几乎是遍及群侪,印度本土的泰戈尔父子两代人向他致敬,室利·阿罗频多囚在狱中得其启示而终至人生面目的全盘改写,甘地则以未能向他成功朝圣而抱憾终生;同时,作为全球化时代早期的豪杰,他影响了列夫·托尔斯泰、威廉·詹姆斯、麦克思·缪勒、罗曼·罗兰、亨利·柏格森、阿诺德·汤因比等人。所以,他确实是罕见的,一旦领悟了梵学之枢机秘义,一朝敷布,如轮之毂,上下四方无不通达,实发大光芒、立大功业之一代巨子也。

可惜的是,此书虽是世界名著,而自己当年暗中期待的、理当中意此书的人则罕见反应,一般的思想者,如哲学家、宗教人士,他们可能错过了这个书,觉得这是瑜伽(毕竟在中国,瑜伽被以为只是体式的练习),故不想看;而练习瑜伽体式的人,一打开书,又嫌弃这里没有半个体式,于是也一并错过了。所以,这两类本应该最早与此书结缘的朋友,反而错过了它。

而吕波却看到了,并且深知其中的价值,立即有了反应。他曾专门从北京乘飞机而来杭州,带着一位茶艺师朋友,到了中国美术学院与我相会。就这样,我看到一位认真的修行者,为了《行动瑜伽》而来。彼时,我就可以判定,此人绝非此世的庸庸凡辈。

那么,究竟什么是行动瑜伽呢?行动瑜伽的精神,大体是推崇行动与创造,于世上行动时,能够专注而强烈,内心不执而镇定,让事情按达磨法则,即宇宙正义而发生,健行不息,但不要让世界征服你的心意;坚持因上无私,果上不执,并将一切的因果与行动,作为美美的事物,一起祭献给了至高的神明,所以,瑜伽必须是具有灵性意义的。用印度人的话来说,即“如果你在人世的一切活动中,能够满心欢喜地将自己投入其中,而又不执其结果得失,就是行动瑜伽。反之,如果你在各种活动中,只有努力、只有苦斗,而没有一丝的欢喜,没有心性与世界的联结发生,那只是行动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瑜伽。”

如今,与吕波相识订交已经几年过去了,而吕波除了人世的行动,又在行动当中成就了如此一本好书,叫作《成为自己的光》,我知道这本书不但是吕波的心性流露,而且可以与此时代众人一起分享。正应了中国古诗人的一句诗:“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萤火虫微弱的光,终究是不能照亮整个昏暗的存在的,但足以照亮一己飞翔的道路,并且温暖与清澈了与之相应者的生命,再无疑虑与昏惑。

人在这个世界上,其意义也从来不表现为建构出完美的世界与功业来,而是在这个非圆满的世上建构出圆满的心灵与圆满的存在。这时候,若是再引用印度人的话来讲,我们不妨来看看克里希纳穆尔提的一句极美妙的格言,他说:“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树枝是会断裂的,世界是不完美的,但生命与世界的辩证法,却恰恰是因为这种“不完美”的存在,才有了令人们非圆满的生命,自此有了趋向于圆满的可能,最终构建出自由的翅膀,飞过这个莽莽世界的无穷森林与心意的迷宫。

是为序。闻中乙亥年仲春杭州古墩路

序三

在此群,观察着吕师与我们互动,何时何处何境他会出来讲讲辩辩,听着他偶尔的对机专题分享……观吕师一言一行,观自己,觉自己,自己成为自己光;而吕师恰是那个先成为自己光的人,不经意让我们照见自己的光,人生从此不同,亦是闪耀明珠一颗。——佩宜

接触波师的文章以及在国学会学习的几年,就像一个不断剥去伪装,袒露真心,面对和觉知自己的重生之旅。接触心理学、修行也有些年了,看过很多相关的内容。但波师的分享让我感到清晰明了,又兼具美好和生活化。一位好的老师和分享,会指引人不断认识自己,让人成为自己的光,一如书名。作为多年聆听分享和受益的一位学生、朋友,我个人生命巨大的变化已无法用寥寥数语表述。愿有缘遇到这本书的人也能因此生命里有光明遍洒,成为自己的太阳。——王震中

三年前。

离婚。前夫要挟复婚,不给我看孩子。破财。公司股东之间信任崩塌,公司亏本解散,我原本美好的依托顷刻不见。然后,自己脑子就打结了,说通俗点就是抑郁了。每日无所事事,流泪到天明,就是不想起床,老是想着就这样死去就挺好。

某天,想起大冰的书《他们最幸福》,决定起床去问问那些书里的人到底怎么就幸福了,我怎么就不行。书里有一对夫妇住在无音社,他们了解了我的情况,介绍了波师的公众号给我看。我就躺在床上一篇一篇看。

找波师算卦做人生决策,入群,按照波师给的入群建议去拜忏,念《金刚经》,打坐调呼吸。就这样,每日泡在国学群,还参加了波师组织的线下活动。

现在的我居然好好地活着。并且,自我反省后有勇气去为以前做错的事情道歉,有力量去拒绝强加给我的禁锢。与父母关系和睦,见到了孩子,事业也有了起色。还有时间和心情弹古琴,与朋友喝下午茶。原来我也可以幸福。

谢谢国学群,我一直会在,因为我就是我自己的光。——何香云

在我非常非常痛苦,坚决认为自己完全没有选择只能受苦的时候,吕波老师说,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任何时候,无人缚汝。对比三年前刚入群,我的境况和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无人缚汝”四个字的意义。感恩吕波老师的慈悲、陪伴和加持!——刘婧

大概在四年前,我离婚后,内心压抑,每天大脑里一个小黑人和一个小白人打架,天还没黑我就累得筋疲力尽。那个时候母亲也得了重病,我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

幸亏认识位有缘人教我打坐。渐渐地我想寻一些东西,我想朝着经典的方向,去寻找祖先留下的智慧。直接看经典可以减去很多弯弯,但经典我很多是看不懂的,也不知道自己理解得对不对。

朋友圈有一篇文章,是吕波写的(也要感谢曾经转载波波文章的朋友),我觉得他有我想要的。加入吕波的群,是我人生第一个付费的群。见他的文章应该不到一个月吧,就申请进群了。进群没多久,就收到很多激荡的碰撞。那时的感受就像一条茫茫大河,从河中分出一条路来,坚定了我的方向。

吕波有篇文章,其中写道:“给弟子磕头,给猫儿狗儿磕头……”我看过泪直流,心想,好美!随后,发条微信给吕波,说我给你磕头,我真的给他磕头。他也说,我也给你磕头。我知道,他传递给我的,是慈悲。每当我看到他的一些状态,我就会感动,可以从心底流出一些东西,也变得柔软了。

是良师,是益友!老师是我认为的。他并不觉得他是老师,记得有一次,我说我其实在心里认为你是我老师了。他回复说不敢当。其实,说这话时,我有私心的,因为想学古琴,想和他套关系,他直接甩开,好牛。

放下手机,我暗笑,厉害!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动机,更准确地说是希望老师偏爱我一些。他完全不上当,因为他根本不需要别人称他为老师,多好玩!

那年上京,他弹琴,我坐边上听。弹琴我听不懂他弹了什么曲子,我就一直哭,后来我就喜欢上了古琴,那种悠远,清透!这些年在国学群里,认识了很多特别的老师,还开始学古中医,开始了解身体是怎么回事;还结识了很多有愿力改变自己的好友,大家真诚敞开,互为镜子。

他写的文章,在提醒我们“看自己”“去了解自己”“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从事情中去看自己怎么了。

有一天走在路上突然明白,佛陀并没有希望人去用各种形式上的事祭拜他,把他当作神!他所有的教导,都是要让我们做回自己,了解自己,多美呀!

这条路走过来真的不容易。

愿我们都能看到“我们就是自己的光”。

谢谢你波波!——王丽丽

从关注波师的“吕波国学”到缴费入群并再次续费,一路走来,庆幸有缘从线上结识这么多良师益友,看到一批真实活着的人,喜怒哀乐,嬉笑怒骂。如果扪心自问,这一路走来收获了什么?还真找不出一个什么来。如果说有的话,可能就是对发生的一切,比之前明了了;遇到困难和挫折,比之前能坦然面对了。欣闻波师新作即将上架,随喜赞叹之际,真心希望更多读者能借由波师文字的般若力量,得到如实生活的力量。——善照

我是刚刚加入群的新会员,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感觉没有目标,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被生出来,为什么活着,这种苦闷感就像一个无形牢笼囚禁着我的心灵,想冲出去,但没有出口。

一个偶然的因缘看到朋友圈有人发波师的文章,那是波师分享的《金刚经》,初读波师的文章,真是久渴遇甘泉,如饥似渴地读下去。我终于找到了方向,我看到了光,心灵出口的光,感恩波师。翘首以待波师新作,期待这本书使我能在“如实地关照自己”的路上得到波师更多的引领!——胡文凤

我是不知因了何故看到了波波的文章,此前关于身心灵方面的东西,看得极多,几乎有了免疫,不轻易触动,然波波的文,读后却有豁然一亮之感。再看文末,收费群的广告极对胃口——“如果你想雇一个人来戳穿你的自我……”,啊哈,我不喜欢救世主,但喜欢一个人真实的返照,那双眼睛里有慈悲。

修行之路漫漫兮,时常怠惰,时常昏沉,但浸淫此群久了,波波和众多前辈们的自律、自然、自在却总在远远地发着光,看到他们,仿佛看到我们自己的光,那种能让我们落泪的光。——汪鹂

吕波是个太不严格的群主,大概他也没什么好严格的。我们在这群里也就百无禁忌的说话,时常恍惚这个群的主题是什么。大部分时间都说着一些最便宜家常的废话,但又似乎只讨论这个世间唯一值得深究的话题。

入群一年,要说收获,大概是我开始活着了吧,这里用“重活”“新生”都不准确,因为之前几十年不能称为活着,最多也就是“存活着”。其实在这里谈收获也不大恰当,应当是:看清多少,扔掉多少。可怜可恨我是个大愚若智的人,一年时间,我只是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琉璃

作为国学会的“三年元老”,本人既可谓是“称职”,却又算不得“合格”!“不合格”的是,三年来从未亲自拜见波师本尊,参加到线下的活动;“称职”的是,波师的领悟与所宣说,我在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进行了亲身的“实践”,并从中获取了力量与滋养。

感叹于波师所言“大道”的平实之风,不拽于古文,又不离于引用经典,思维精微,文笔简练清晰,不卖弄、不哗众!波师言语的另一特点是:采用自身的实际事例做教案,对于我们这些“听众”而言,有着言传身教的感染力与精神触动。在我心中,波师俨然已具足一方贤圣的修为:智慧、平等、慈悲……

作为“国学会”的一员,愿波师的新书带着智慧之光,普照于每一位有缘人。——lily

十一

我进群是个偶然,偶然看到波师的公众号文章,写的文字打动了我的某根神经吧。当时是年末,他广告说马上要涨入群费,一时被他公号里斯文儒雅的照片蒙蔽,同时好奇心使然就进群了。如果一定要说这一年多在群里的收获,那就是更能踏实地静下心来吧。群里看似有时一派“混乱”,波师的这种对群的“不管理状态”反而促使我只好向内看。波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总是能够很清晰地指出问题的实质,也不是提供答案,是那种一针见血的提问和质疑,或者直接回一句硬话让你自己死去活来,让人心里不爽后还觉得他说得对!很荣幸来到这里,认识很多有趣的人,开阔了眼界,也长了见识,也更认识自己多一点点了。——夕颜

十二

我是偶然看到波师在2017年7月26日的那篇文章《一切的问题只有一个,你对此刻不满》后开始关注公众号,接着进了群。当时进群是为了可以多学汉字的意义的……这一年多在群里及看波师的公众号文章内容的收益如下:

第一,省了不少银子(没再花钱去上鸡汤课了)。

第二,开阔了视野(原来不少人跟我一样也体验过抑郁,自我羞辱的状态,心理平衡了许多)。

第三,学着开始如何去看自己如何自欺的……

第四,去年深刻体验了一把害怕死亡的恐惧,因为闭经身体状态变化太大(把救心丹都用上了)。

感恩遇见波师及所有群友,祝福彼此!——吴山青

十三

我应该算是比较早认识波师了吧,2013年,“吕波国学”公众号那时应该较少人关注,也是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波师发的文章、图片等,立刻被吸引了。我好像在群里发表过好几次看波师文章的感受,只有一个词“深得我心”,就是我自己表达不出来的很多混沌的想法,一看波师的文章,哇,怎么就是像我自己发自内心的想法呢?只是我的水平太低无法梳理与表述出来。

40岁之前,生活工作都相对平稳,其实恰恰这样的经历更让人浑浑噩噩,懵懵懂懂,没有思考过什么深刻的问题。2013年恰巧是40岁过后,突然开始困惑了,想找答案,却不知怎么去找,如何去找。身边不乏信奉佛教的人,却并不能让我立即对佛教产生很依赖的情感,相反还很质疑,很警惕。正是如同无头苍蝇乱撞之时,看到了“吕波国学”公众号,认识了波师,波师建此群后立即入了群。波师有几篇很经典的文章,至今我都记忆犹新,如《何人一生,不是虚度》《人间世》等。

这几年在群里泡下来,感觉头脑逐步清明,如同黑房子逐步透入光亮,逐步清亮起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逐步能够随时跳出自我看自我,看到自我和他人的局限、禁锢,反过来照见自己,警醒自己;在佛教方面的领悟与认识也逐步加深,波师并没有刻意宣扬,是一种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现在表面可能并没有显示出多么精进,但在精神内核影响渐深,有主观意识自省,在生活上逐步简朴起来;还有记得波师讲过的,具体名字和表述忘了,大概内容是此生生命如此难得,能够感受到风、花,此时此刻,感受当下等等。我当时很感动,结合自己的感受给波师发了一段自己的总结(今晚想找当时通话记录来着,换手机以前的记录都没有了),大致内容是此生已很难得,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往后余生要以利他的精神去工作生活,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和社会奉献。可能说的有点高大上,但想想人活着的意义不就是这样吗?波师当时回复也是很认可我的感受及想法。很庆幸能够遇到波师,我一直称呼波师为“明师”,让我的头脑逐步清亮起来,没有走弯路与迷途。感恩明师。——斓玉

*以上诸位皆为“国学会”会员,本书几乎所有内容,皆来自会员微信群即兴分享和聊天记录的整理。他们是第一时间看到本书每一句话的人,当然,也对本书最有发言权。

是以集为序!

第一章

真正的神奇,是平凡无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所有人 开始分享吧!今晚分享的主题是:真正的神奇,是平凡无奇。

01

十多年前,彼时我正读高三,高考前最紧张的时刻。不知道我被哪个雷劈中了,忽然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被一种情绪推着,有近三个月的时间,什么东西也无法想,课也没法听,高考模拟试卷也没法做,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

总是不断被这个问题追问。我不断地给自己答案,给自己未来各种意义,然后不断地推翻这个意义。我为什么活着?

答案——推翻;

答案——推翻;

答案——推翻……

我把我能看到、能想到的所有意义、所有设想都来了一遍。结果只是被推翻,以致后来绝望,想到自杀。但是,天可怜见,我总算没死,活到今天来做这个分享。当时那股不死不休的情绪总算耗完了,当然我最终也没有知道活着的理由。但是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强迫自己不要再想了:一个物种追寻它活着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事。可这个问题依然悬在空中,仿若达摩克利斯之剑,总会在某个时刻,寒光闪闪,逼迫我再次拾起这个话题。所以,我后来这十多年,基本都是在寻找答案。我分享这个我追寻的起因,并不是今晚的重点,重点在后面。

02

从上大学开始,我深入经典,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大学时,我们学校的副院长为我们上《领导学》,他很喜欢《易经》,常常在课上一激动就给我们讲一点,自此我开始接触《易经》,如获至宝,觉得这个太牛了,肯定蕴藏着我想要的答案。然后十多年,我一直看各种《周易》的版本和注疏。当然,其中也有很多的滋味。这里顺便宕开一笔,说一说儒家的“格物”。我们都知道,儒家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儒家的基本功。但是我看了很多关于格物的解释,大都不得要领。其实《周易》是一本讲格物的书,当然,它后面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易》讲天地万物,取类比象为六十四卦,并将这六十四卦,放在时间和空间里来看其起因、演化和转化,实在是博大精深。

我们看到地上有霜了,就知道离河里结冰不远了;

我们看到一户人家积善修德,就知道这户人家会快乐幸福;

我们看到大雁每年南飞,河豚会到水的上游产卵,就知道天地有信……

如果人也如天地一样有信,则无事不通……如果我们仔细地读《周易》,就可以看到,整本《周易》,其重点都是在讲一样东西:万物之间的关系,万物正确的因果。所以,一个真正明白易理的人,并不占卜——因为他懂得事物正确的因果,他只需要行就好了。

03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今晚分享的重点。

可能很多人学《周易》都是为了算卦,预知未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喜欢神迹,觉得能够预知未来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孔子说:学易学得好,洁净精微;学得不好,贼。洁净,是不杂,我们因为知道事物正确的因果,所以只管合道顺势而为,并不分裂;精微,是敏锐的觉察,我们因为有着敏锐的觉察,所以能如明亮的镜子一样,如实照见事物最隐微的部分。这种照见,离于一切概念、标准和观念。

离于,并不是消除了这些概念、标准和观念。它只是知道,但并不会被这些东西所左右。因此能得见事物本来的样子。

那什么是贼呢?那是对神迹的追求,只为满足一己之私。有人说,我帮人算卦,是为了帮助人趋利避害,怎么是一己之私呢?如果你真正懂得《周易》,你有着洁净精微的觉察,你会非常清楚地看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轨迹”,它是如此精密如此精确,你会看到那伟大的法流,不可逆、不可抗、不可改……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心。我们研究天地万物,也只是为了返照我们那颗心。如果我们不能返照自心,只是一味地向外,那就是贼。好,易经的话题就先说到这里。

04

到后来,我又接触到了佛经,然后开始看佛经,记得2005年、2006年的时候看南怀瑾讲《楞严经》,欣喜赞叹,觉得这次算是真的找到门了。那个我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算是可能有解了。当然,我接触的都是大乘的经典。佛陀有十大名号,其中一个叫:正遍知。理所当然地,我们一开始,都会忽视那个“正”字,而着迷于遍知。我们以为开悟成佛,就是什么都知道:一个人的前生后世,明天体育彩票的号码,喜欢的美剧、韩剧的结局……但后来我知道,所谓的正遍知,只是因为佛陀离于一切概念,一切标准和观念,而能如实照见事物本来的样子罢了。

想起《指月录》中一个公案,颇有意思。佛陀正在树下打坐,有两个人抬着一头猪走过。佛陀问,你们抬着的是什么啊?这两个人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开悟者吗?你不是佛吗?怎么还不知道我们抬着的是猪?佛陀说:那也要问过才知道。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我们如此追逐的神迹,预知后事,老子却说那只是道的副产品,而且是愚蠢的开始。

05

大概2008年前后,我看了一本书,民国大居士江味农先生的《金刚经讲义》。当时一看,也是如获至宝,觉得简直就是佛教大百科全书啊。记得看第一品,讲佛陀赤足出去行乞。他在后面有一个注解,说佛陀本来可以不吃饭,足不沾地而行,还可以不死……只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才示现出平常的样子。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我便觉得不太对劲,自此那本书就没有再往后看。前段时间,看到某一篇文章,摘了一段一行禅师《佛陀传》中的文字,乃是讲述佛陀晚年,身患重病,身边只有一个阿难跟随。那一段我看得十分感动,是的,在那里面,佛陀没有任何神迹,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垂暮之年的老人。

然而,这位最伟大的导师,依然闪耀着熠熠的光辉。那是因为他,是如此平凡,甚至平凡到没有哪怕最细微的“自我”。

06

对了,补充一件小事,也蛮有启发。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喝茶。席间朋友给我讲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呢,是讲20世纪最了不起的高僧——虚云大师。但也不是讲虚云大师的功夫如何了得,修为德行如何好。他在讲什么东西呢?在讲虚云大师出生前的种种异象。

又是虚云大师的父母同时做梦梦见什么神迹,又是虚云大师生下来是个肉球,就像哪吒,破开肉球才出生,生下来又有各种各样的神迹云云。我当时听了,只叹人心竟然是如此渴望神奇。不但自己渴望,还渴望将自己崇拜的对象神化。且不说虚云大师出生前是否有这些神迹——那不过是后人的神化罢了——有又怎么样呢?虚云大师是因为这些我们不具备的神迹,所以成为大师吗?难道他不是因为老老实实地看自己,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老老实实地把他知道的东西说出来,而成为大师的吗?

我们接触大乘佛教的,都知道佛陀出生的故事。佛陀一出生,便有九条龙吐水为其沐浴,东南西北各行七步,步步生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可是,大家知道禅宗云门宗的开山祖师,云门文偃大师怎么说吗?他说: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图天下太平。

07

我们喜欢一个有着三十二相好的佛陀,我们追随一个一开口就十方震动,全身放光的佛陀……我们会追随一个普通的平凡的老人吗?我们追求无所不知的开悟,追求没有痛苦财富丰足的开悟;我们追求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开悟,追求弟子随从云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开悟;我们追求永远不用死亡,没有病痛的开悟,追求永远年轻漂亮人见人爱的开悟……可是,我们追求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开悟吗?我们追求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平凡无奇吗?

如果我们仔细问自己,我们一定会知道,但凡我们所追求的,一定是一个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而那个真正的珍宝,那个每个人都有、不用去追求的东西,我们却视而不见。佛陀在《法华经》中有一个“持珠作丐”的比喻,我们都是那个怀揣着无价珍珠,却四方行乞的乞丐。

08

前段时间,我在推荐希彦老师的书的时候,引用了《阴符经》中的一句话:“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凭空变出一条蛇来,觉得那很神奇;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预知未来,觉得那很神奇;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知道你的前世是一个将军,觉得那很神奇……

总之,我们追求神奇,看到我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不知道的东西,就觉得它神奇。但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神奇,你有没有想过:能够看着这行字,就是最大的神奇?能够听到家人说话的声音,就是最大的神奇?能够尝到今晚食物的滋味,就是最大的神奇?能够触摸桌子的坚硬、爱人皮肤的温暖,就是最大的神奇?能够思考,能够分辨万物的不同,就是最大的神奇?我们有没有想过,有,本身就是最大的神奇?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居然能分明地知道一切有,就是最大的神奇?为什么会“有”呢?存在为什么会存在?我为什么知道这些?这是不是最大的神奇?

09

这几年,我也算见识过了蛮多各种大师。大多数,毫无例外地,宣称自己创造了一套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体系呢?能解释天地万物,能链接高维空间,能接通宇宙能量,能财富丰足,能人见人爱,能知晓一切……懂得了这套理论,或者依此修习,别说开悟成佛,简直神通广大,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是什么。每当我一看到这种,不免敬而远之。庄子说过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果真有人创造什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理论体系吗?我们需要靠什么劳什子理论体系活着吗?佛陀可曾创造过什么理论体系?我只记得佛陀说:我一个字也未曾说过。老子可曾创造过什么理论体系?我只记得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

佛陀的弟子里,有一个目连尊者,号称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然而他却被人乱石砸死。孙悟空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神通了得吧?但是却不能免于骄傲、嫉妒,执着于自己所见才是真实的而带来的痛苦;而唐代的庞蕴居士,在开悟后却只是说:神通与功用,运水与搬柴。当我们了却追逐神奇,希望不平凡的心,那真正的神奇,就会自然地显露——真正的神奇,是平凡无奇;在平凡无奇中,有着真正的神奇。

以下为“国学会”群内部分讨论:

hly:说到高三,我在干吗?因为高一高二光写、看情书和打篮球了,没好好跟上学习进度,成绩掉低了。但是家里又要我考个好成绩光耀门楣,目标考复旦。昏天暗地,没日没夜,刻苦啊。在教室里挂点滴,坚持上课。结果呢,重点是上线了,志愿没填好,变成了二本。伤自尊了,那么多分数白考了,白刻苦了。进了大学很长一段时间相当郁闷的。直到大三公派到日本留学,父母觉得重点没上还能留洋镀个金,在亲戚朋友那里总算是面子上过去了,当时的我,也觉得松了一口气。现在回想,当时就是为了父母的目标努力,达成了皆大欢喜;达不到则郁郁寡欢,觉得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我就在这样的模式里打转。活在父母和别人的期望里。他们期望我成龙成凤,其实,爸爸妈妈,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而已。

吕波:嗯,你这个要仔细分辨。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每个人放弃自己的理想,活得人所不知。不是的。你可以赚很多钱,当很大的官,考很好的学校,可以成名……我说的平凡无奇并不是这个。在你这里,真正的神奇,不是你活得平凡,而是你可以看到你在受困于一种活的标准,一种成功的标准。而这个,你在大学的时候,高中的时候,看不到。而这个看到,才是真正的神奇。

By:我跟随希彦老师学医的初衷也是追求一种神通:无病不治,受人敬仰等等。听完彦师伤寒体系以及希彦老师的言传身教,诚如波师所言,极尽平凡。

吕波:希彦师所讲的《伤寒论》之所以有效,其实并不是因为希彦老师发明了什么理论。相反,正是因为希彦老师剥除了后世那些想扬名立万,而创造各种理论体系来解释《伤寒论》的人,而加诸其上的东西。他还原了张仲景的本意,那就是:人体不会按照任何你创造的理论来运行,它有它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只需要回到常识,人体自己会治病,而医药,只是顺着人体这个排病的大势来作为。所以,一个医者,更需要自净其意,忘掉那些理论,忘掉自己想要做什么,而如实地去看身体想干什么。我们不需要靠任何高深的理论活着,我们需要的只是:常识。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这个分享的起因,是因为我看了《罗辑思维》的罗振宇2016年的跨年演讲。他2015年的跨年演讲我也看过。罗振宇还是非常具有独立思考力,思考也非常有力、非常深入的那一类人。他今年的思考,拧出了五只“黑天鹅”来。当然,我这次分享不是为了复述他的思考,他的演讲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他的思考是一个引子,引出我的一些想法。我想我今晚的分享主要有三个部分,希望我能简要地说清楚。

1.一切都是人心的外显;

2.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3.当没有任何借口直面自己,是一件很幸运但也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一切都是人心的外显。

我之前是做广告营销的,做了十一年。然后我出来自己创业两年。由于职业习惯,我会非常关心很多东西:全球的经济环境、技术的变革、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等等。我会看很多行业报告,跑去参加各种论坛,听各路大咖怎么说,去看各种行业最新出的书籍,大公司出的各种数据报告,去虎嗅等论坛看最新的趋势,和分散在各个行业中的朋友聊天,听他们对于当下和未来的看法,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总之,我就像一块海绵,或者饥渴的知识动物,不断汲取知识,不断更新经验,不断进行新的展望。在这样的努力中,我觉得可以理解当下面临的状况,甚至进而把握未来。然后最近两年,我刻意地避开这些,不关注商业、经济、政治等等。除了那些刷屏的各种热点之外,我很少关注具体的商业、时事、环境事件的变化。我开始关注人,关注人心,关注在这个社会中人的心理。如大家所见,我开始深入在公众号分享经典,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我开了这个微信群,倾听朋友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有很多的结论。在这个变化如此快速而丰富多彩的时代里,我看到人心的焦虑、恐慌、渴望。我发现,这个时代的问题、成就和趋势,其实全部都只不过是人心的外显。《道德经》说:“不出户,知天下。”诚哉斯言!当我们知道了人心,便能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究竟是因为什么。当我们洞悉了人的渴望,便能知道未来发展的趋势。罗振宇的很多结论,和我这两年的观察不谋而合。我也在很多场合和很多朋友在私下分享过。所以,这一个部分,我想说的是:关注人心,关注我们的内在究竟在想什么、害怕什么、渴望什么,便能很清晰地知道为什么这个时代会这样。

我们之所以不理解这个世界,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我们自己。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罗振宇先生说了一个例子,他的朋友李笑来对他说:“去年年终的时候,我曾经陪一个朋友去看二手房,很贵很贵的那种,一套房至少2000万元。那天我看了六套房,也因为这个机缘,看到了未经修饰的六个富人家庭的日常生活。无一例外,他们过得脏、乱、差,他们的家具、陈设毫无审美、面目狰狞、粗鄙。上午睡到10点,女主人可以蓬头垢面地在家里接待陌生人。那天对我的刺激极大,我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道理:我们这一代人,都有一个默认的假设,只有我拥有更多的资源,包括钱、地位、关系,我就可以过好这一生。但是,那一天我猛然发现,那些似乎什么都有的人,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们的父辈,乃至我们自己,可能残留了很多匮乏的记忆。未能免于生存恐惧的记忆的惯性是强大的,所以我们不自知地抓取和控制很多东西,我们以为拥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不会恐惧。但其实我们细想一下,我们只要有手有脚,甚至只要我们愿意想,即便无手无脚,依然可以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生存的恐惧在今天,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我们的“需求”其实升级了。从生存到生命。这时候,我们要的可能是幸福、快乐和意义。惯性让我们以为,幸福快乐与金钱、权利、资源和关系对等。但事实上,可能我们真的沉下心来思考,会发现:快乐与幸福和拥有多少并没有几毛钱关系,它来自我们需要的更少。快乐和幸福并不来自得到更多,而来自可以放弃的更多。当物质到了一定的程度,也许给予我们的并非快乐和幸福,它反而变成了一个绑架。正如古人说的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豪车会绑架我们,因为与豪车相关的是高昂的保险、养护费用;豪宅会绑架我们,因为与豪宅相关的是高昂的物业管理、装修、养护费用;头等舱会绑架我们,因为我们从头等舱坐回经济舱会难受。它们里面的内核只是我们的欲望、面子、证明和控制欲。它们应该是为我们所用的,而不是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我说的是我们的心。我们在风景最好的地方,买了最好的别墅,装修豪华,然而我们忙得没空去住。因为我们要忙着去赚养它的钱以及赚给住在里面的保姆的工资。

也许我们不必去问我可以得到什么,而去问一问,我可以没有什么。当我们免除了生存的恐惧,我们的生命应该绽放光华,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罗振宇说的第二只“黑天鹅”是服务升级。我们不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付费,但我们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付费。前者的茶,是生活的必须品;而后者的茶,是生活的光彩,是让生命更美的一种活法。所以未来的商业,是服务,服务于人的生活,服务于生命,让生命更美好的服务。所以它导致现在很多产业的繁荣,比如茶行业。我曾预计未来5年,茶的销量会增长10倍。但并不意味着马连道茶城更繁荣,相反,那种传统的商业模式会衰减。我听说马连道已经有很多店铺关门了。未来的茶行业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建立在那些懂得茶,懂得茶席的审美,懂得插花点香,懂得茶具的美,懂得不同的人需要喝什么样的茶的茶人身上。会有更多基于这样的美好的茶人所开的,小而美的工作室。未来会有无数的这样的茶人崛起,他们可能只专注地服务少部分人群,然而他们专业而美,他们自己也过着这样美好的生活。首先他们自己的生活是美的,他们用美好的生活照亮更多的人。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喝茶点香弹琴才是美的。我们把生活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但每个人对于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各有定义。大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知道,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吗?这就来到了我们的第三个问题。

当没有任何借口直面自己,是一件很幸运但也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我们必须直面我们自己。罗振宇先生分享的第三只“黑天鹅”是人工智能。核心观点是:人工智能并不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以前的科技,基本都可以算是人的延伸。比如汽车,是我们脚的延伸;洗衣机是我们手的延伸;手机是我们眼界与这个世界链接的延伸……

但人工智能不是,它是人的替代——它会替代很多人的工作、工种,甚至我们以前认为“高精尖”的工作,比如医生。未来有一天,可能我们每个家庭都可以有这样一个家庭机器医生,有一天,它拿出一颗药片,告诉你说:你需要吃下它。这个时候你吃还是不吃?也许你会说,你给我一个吃的理由。然后它告诉你,它已经跟踪了你的身体的各项指标3年,它研究你这个身体的问题,涉及千年的历史上所有的记载,医疗处理方案上千万页的资料,综合得出了你要吃这片药的方案。你想听理由,好,这需要一万年,你还听吗?得,理由还没讲完,你早就滚蛋一千次了。所以,你只能吃下去。

我这里并不是说人工智能恐慌,不是。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很多年前我曾看过一个很牛的人(具体是谁忘了),在1932年的时候曾经做出过一个预言:人类100年后,可以不用为了生存工作。他说的100年后,就是2032年。离我们很近了。今天看来,这个速度可能会比他预计的来得更快。想一想,人类不必为了生存而工作。起初,我会很惊异,如果人类不必为了生存而工作,会爆发出多么伟大的创造力?然而,当我深想,也许不仅仅如此。那也许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情。人类是需要靠意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但我们鲜少有人去真正深入地思考过:我为什么活着?以前,我们可能有种种借口,因为恐惧于失业,恐惧于生存,恐惧于我们的亲人不能生活而做着一些我们并不喜欢做的事情。然而,当人类不需要为了生存而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工作也能活下去的时候——时代的进步,剥夺了我们这些所有的借口。它拿走了我们回避这个问题最后的“遮羞布”,它让我们赤裸裸地面临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

这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我们过去为了生存假象而结成的种种“联盟”,工作关系、夫妻关系,甚至与父母孩子的关系,被轻易地击溃。没有人一定需要你才活得下去:起码从生存上来看是这样的。没有人需要将就我们,我们也不将就任何人。我们独立地、赤裸裸地面临生命终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可能那时会有各种丰富地提供“意义”的商业给我们,比如游戏,虚拟世界……但我们最终会回来,面对自己,面对生命,这才是永恒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逼视我们。所以,我们说: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但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恐怕我们依然要经历一番血淋淋的自我战斗,才能找到答案,或者不需要答案。

AI恐慌

我停下来

进入另一条河流

我不见了

就像一滴水消失于一条河流

——摘自《波纹》

01

以前我对AI也不甚了解,最初的看法也类似于计算机程序。就像一个机器去执行一个程序这样。那应该算是AI比较初级的部分吧!应该是前年,我看了英剧《黑镜》第二季。里面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艺术家,她的男朋友出车祸去世了,女艺术家很爱她的男友,因此非常悲伤。当时有一个厂家,可以订购一种智能机器人。但是这个机器人不是马上给她,而是先给了她一个小型的手持设备。她先将男友的一些社交账号、个人日记等等导入这个小设备,然后还随身携带这个小设备,随时和它交流。比如看到什么东西,告诉这个小设备,她的男友会做出什么反应;遇到什么情况,她的男友会如何应对;当她表露出什么的时候,她的男友会如何对她……总之,就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去了解,去模仿,去复原她这个去世的男友。然后,当数据资料搜集得差不多的时候,有一天,她终于收到了这个和他男友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说是智能机器人,已经和真人一样了。外观,表情,甚至当她开一个经常和男友开的玩笑后,那个机器人的表情和反应都已经和他的男友一模一样了。这个女艺术家非常开心,仿佛又回到了和男友一起生活的时光。甚至,你知道的,机器人在床上的功夫,从某个角度来说,真人是完全无法比拟的。女艺术家高兴极了,整日和机器人生活在一起,还常常带机器人去曾经与男友一起旅游的地方。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男友,甚至完美得比他的前男友更完美。但是,渐渐地,不知道为什么,女艺术家感到厌倦,感到厌烦。经常面对机器人男友发火,而机器人呢,只能一脸无辜地望着女艺术家说:我做错什么了吗?××(前男友的名字)不是这样的吗?女艺术家一愣,只能叫机器人回到它的阁楼上。然后埋下头,陷入一种不知道该说什么的烦恼之中。这个故事没有结局。《黑镜》的大多数故事,最终都是让我们去思考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和人之间的关系。

02

当时我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曾想过,这个机器人肯定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那时,我们将要如何面对智能机器人,如何面对身边的人?然后就忘了这茬事儿了。直到去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全球的事情,让我不得不再次关注AI,人工智能。谷歌的阿尔法狗,战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