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行为,改变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2:47:17

点击下载

作者:威廉·詹姆斯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改变行为,改变人生

改变行为,改变人生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改变行为,改变人生作者:威廉·詹姆斯排版:辛萌哒本书由北京明天远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1章习惯控制下的思想1.控制情绪的秘密

一个正在发怒的人,爆发出非同寻常的力量,如飓风般将满满一桌子东西横扫一地,脸上的狂怒似乎可以将周围的空气引爆。一个遭遇失败的人沉浸在失败里,仿佛再也鼓不起勇气重新去尝试。一个悲伤的人,扑倒在地上,哭得没有力量再爬起来……

这些人,都是被情绪控制的俘虏,陷在负面情绪里丢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为什么会被情绪控制?情绪真的有那么强大吗?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著名的霍桑实验。霍桑工厂是美国一家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隶属于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它的薪资待遇不错,还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奇怪的是,在这样的福利待遇条件下,工人们还是充满了怨言,生产成绩也很不理想。为找出其中的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决定开展实验研究。于是,

心理学家及其他一些领域的专家们,于20世纪20年代在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的带领下进驻霍桑工厂,进行了长时间的心理学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让工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研究者们找工人谈话达两万余人次。功夫不负有心人,霍桑厂的工作效率终于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比起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不得不说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奇迹,也显示出情绪的巨大能量。同时,威廉·詹姆斯的一些心理学理论也再一次受到重视。

其实,不但是在实验中,在生活中、工作和学习中,情绪的影响也是都是非常显著的。我们知道,情绪会影响思想,思想会影响行为,行为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情绪和思想。这样循环下去,情绪和行为形成了难以摆脱的紧密关系。正因为如此,要想控制我们的行为,对情绪的控制就显得异乎寻常地重要。

可能会有不少人觉得,情绪是看不见、摸不着,而只能靠内心来感受的东西。它在一股神秘力量的驱使下,在我们的身体里东冲西撞,直到成功地征服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情感角落,也征服我们的身体器官。我们常常会感觉到,某种情绪就像是一股巨大的洪水,我们不但无法控制它,反而被它带得失去了原有的方向,变得完全无法自控。在这里,我们用一个贴切地词来形容这个过程——情绪化。情绪化的人,通常都对自己的情绪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跟着它走,成为情绪的奴隶。

威廉·詹姆斯很早就发现了关于情绪的秘密,也认识到了情绪的负面力量及其危害性。于是,他投入了很大一部分精力致力于研究情绪与行为的关系。终于,他为全人类找到了一个控制情绪的有效的方法。这个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习惯,还是习惯。正如詹姆斯所言,“习惯是社会的巨大飞轮,是它最为宝贵的保守性力量。”

习惯真的能帮助我们控制情绪吗?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有意思的典故。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影星罗西有一次应邀参加一个宴会,这个宴会是为了欢迎外宾而专门准备的,宴席上坐满了来自异域他国的尊贵客人。席间,许多客人要求罗西表演一段悲剧。罗西欣然答应。他真不愧为一代表演大师,说话间就开始了即兴表演。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同时,他在一瞬间换上了一个悲怆万分的表情,声调也十分凄凉,连根本听不懂意大利语的客人都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尽管他们根本不知道“台词”

的内容。正在大家都沉浸在这种悲怆的氛围中的时候,一位意大利人却再也忍不住,捂着嘴跑出了宴会厅。如果你认为他是哭着出去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位仁兄跑出宴会大厅后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嘴里念念有词的根本不是什么悲剧台词,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单。

这则轶事就像是为威廉·詹姆斯的观点量身打造的例子。詹姆斯的“表现”原理认为,行动导致情绪的产生。上述故事中的罗西和外宾们,他们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之前,还在兴高采烈地举行宴会,佳肴美酒相伴,绅士美女相陪,何来悲伤的情绪?是罗西的“悲剧”表演,唤起了他们心中的悲伤。然而,罗西的表演在实质上并不具有悲伤的内容,他不过是用上了表情、声调等“身体道具”,制造了一个“悲剧”。那么,既然没有真正的悲伤,宾客们到底是如何感到悲伤而不由自主地流泪的呢?很显然,用情绪导致行为的逻辑已经很难解释这个问题,相反,用“表现”原理来解释,就简单得多了。

根据“表现”原理来解释,罗西的表情、声调唤起了宾客们身体上关于悲伤的记忆,或许是与罗西的表情类似的皱眉、面部肌肉收缩、嘴角下垂等身体动作,或许是与罗西一样的略带颤抖的、低沉的声调对声带的震动。总之,宾客们身体上关于悲伤的动作痕迹被唤醒了,这种痕迹与悲伤的情绪紧紧关联,几乎是水到渠成的。悲伤的情绪涌了出来,再通过外在的面部表情、流泪等行为表现出来,便是人们所看到的悲伤。一个人的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伤心,是愤怒还是憎恨,首先都来自于某种身体上的行为,然后才被感知到。反过来,这种感知指导人们从经验上去判断他人或者自己的情绪属于哪种类型,最后才得出结论。由于这个过程过于细微和迅速,人们几乎觉察不到其中间过程,从而会认为人是由于心中出现了某种情绪才会表现出某种行为。

所以,说到控制情绪,首先还得从控制行为做起,从改变某种行为习惯做起,并且不能妥协,不能退缩,不能半途而废。正如威廉·詹姆斯对我们的忠告,“抓住最初时可能的机会,按照你下的每一个决心去行动,你渴望养成什么习惯,就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在行动过程中,听从你能感受到的每一种情绪的激励。决心和渴望将新的‘定势’传递给大脑是在它们产生运动效果的时候而不是在它们形成的时候。”他还强调:“不管一个人拥有多少座右铭,不管一个人的情操有多好,如果他不曾利用每一个具体的机会去行动,他的品格就可能完全不会受到好的方面的影响。仅仅有好的意图,最终也是枉费心机。”

如果说情绪是一股汹涌的水流,那么习惯则是可以管束水流的河床。只有从行动上努力,让控制情绪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惯性,才有可能强有力地控制汹涌的水流,使之不至泛滥成灾。如果不加管束,使水流冲破了束缚,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人生的悲剧结局就不可扭转了。2.摆脱恶性循环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本来应该今天完成的事情,由于做事拖沓或其他不那么客观的原因,被耽搁了,没有按时完成。于是,带着罪恶感将它推到了第二天。不幸的是,“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如果没有加倍努力地工作,第二天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去,不是将第一天的事情继续推延,就是先将第二天的事情拖到第三天。依此循环下去,要么就是有一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要么就是每天的事情都在被拖延,任务接受者永远都处于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状态。与此同时,任务接受者的心理也相应地会出现两种状况——要么变得毫无责任心,不在乎任何事物的轻重缓急,能拖就拖;要么被内心的罪恶感折磨,虽然每天拖沓着工作,身体并不辛苦,内心却处于焦虑不安和自责中,更别提获得任务完成后的自豪感和轻松感了。

正如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所说:“我们在捆绑自己的命运,或善或恶,永远也解不开。每一个最微小的善行或恶行都会留下它细小的疤痕。”

好的习惯能帮助人进入良性循环,坏的习惯则可能将人带入恶性循环的泥塘里,令人无法自拔。

据调查,那些沉迷于酒精的人并非狂热地喜爱酒的味道。在清醒的时候,他们甚至对自己酗酒的行为深感羞愧和懊悔,并多次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喝半滴酒。然而,每当醉酒后那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向他们袭来时,他们便如同灵魂受到了巫师的召唤,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允许自己又一次喝酒的同时,他们在内心给了自己一个非常慈悲的借口和安慰:这是最后一次,喝了这次,明天就戒酒!又或者,他们会在心里告诉另一个自己:我今天心情不好(当然,他们也可能说“我今天心情很好”)。然后,他们带着自我理解和自我原谅的轻松感,再次放纵自己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这一类人,表面上看是被酒精控制,实际上,控制他们的只是习惯。长期酗酒的人,其实对酒精早就没有什么感觉了。对他们的喉咙和胃来说,酒跟果汁、咖啡或者茶一样,不过是一种液体。只是,喝酒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一种顽固的习惯,就像吃饭穿衣一样。如果哪一天没有做这件事,那么这一天就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残缺的,算不上度过了完整的一天。因此,在潜意识里,他们每天都在督促自己去完成喝酒这件事,就像他们督促自己吃饭穿衣一样。

同样,想要让沉迷酒精的人摆脱喝酒与醉酒的恶性循环,就得从心理和行为习惯下手。国外有很多戒酒互助协会,其帮助人戒酒的方法并不是野蛮地阻止人们喝酒,而是大家坐在一起,坦诚地说出自己沉迷酒精的原因,甚至描述出喝醉时心中的感觉。

这种方式,与其说是在向别人倾诉,不如说是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他们通过倾诉的方式揭开长久以来以各种借口编织成的面纱,进而直视内心最隐秘真实的根源。然后,他们会发现,曾经以为不得不依靠酒精才能忽略和淡忘的心魔,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以触碰,它根本就是被自己用心理想象无限放大的纸老虎。

当心魔被抓了出来,剩下的问题就简单很多。酗酒的人会突然发现曾经让自己深深迷恋的酒精在一瞬间变得索然无味,他们甚至不敢相信自己曾经像依赖生命一样依赖那种刺激喉咙、令他们丧失理智的液体。接下来,只要再对喝酒的行为习惯加以控制,远离醉酒、摆脱恶性循环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一位心理学系的研究生曾深入过一个戒酒互助协会探访人们戒酒的奥秘。他发现,很多人酗酒是某种心理原因引发的,这时候接触酒精只是一种偶然事件。

一位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在一个傍晚突然被老板通知第二天不用上班了,这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他来说简直就是个晴天霹雳。老板没有向他解释他被解雇的原因,也没有再给他任何机会,他就这样毫无心理准备地失业了。但他还不能告诉家人,因为母亲瘫痪在床,孩子年幼无知,妻子每天上夜班已经够辛苦了,所有的苦痛都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只能他自己承担。随后,他带着苦闷和憋屈出门了,试图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好让自己心里好受些。然而,他并没有成功地让自己的心情轻松起来,直到他无意间从小商店的窗户里看到了货架上摆放着的酒。根据他的描述,在此之前,他对酒没有任何的兴趣,就在他从商店里买到那瓶酒的时候,他也不是被酒的香味所吸引,而仅仅是因为,他听过“借酒消愁”这回事。

酒精似乎真的能让他暂时忘记烦恼。第二天,失业的痛苦折磨着他,他带着烦闷的情绪和有些忐忑有些期待的心情,又去买了瓶酒,喝得酩酊大醉。第三天,他再次走进了小商店……

随着时间的推移,失业的痛苦早就已经在心中淡化,但醉酒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生活习惯。如果哪天不喝上一瓶,他便觉得在自己的心中有一万根名叫“痛苦”的毒针在折磨他。为了减轻这种痛苦,他一次又一次地纵容自己陷入酒精的泥塘中。后来,这位中年男人成功地戒了酒。过程很简单,通过向大家倾诉,他看清了自己的现状:有了新的工作,母亲的病情稍有好转,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妻子勤劳坚强地与他一起扛起生活的重担。还有什么值得痛苦的呢?当别人反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也在内心反问自己。回去之后,一个新的黄昏来临,他没有像以往那样打开一瓶新的酒,而是对着酒瓶笑了笑,将它放进了橱柜里。他知道,这种曾经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液体,会渐渐地淡出他的生活,就像它从来没有出现过。

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之间,从来就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相反,它们很可能因为某个习惯的转变而互相转化。因此,不要让感觉或者念头停在心上,不要让恶习控制行为、沉沦进深渊,不要让坏习惯的利刃伤了自己。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某种不好的习惯影响,便要开始作出积极的回应了——每天让自己在看起来不重要也不必要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锻炼意志,尽可能地自我克制。不要忽略这看似微小的、无用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你会发现自己的意志变得坚定,自我克制能力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直到有一天,“当所有的事物都在他的周围摆动,当他那些软弱的凡人同类像气流中的谷壳一样被扬弃掉,他将像一座塔那样挺立着。”3.行为催化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意,一个开洗衣店,一个开伞店。老太太却常常因此担忧:晴天担心开伞店的女儿生意不好,阴天又害怕开洗衣店的女儿的衣服晒不干。于是整天忧心忡忡,连觉也睡不好,身体自然不好。女儿无计可施,只好请朋友帮忙劝导。聪明的朋友对老太太循循善诱:“老太太你福气真好啊,下雨天,你开伞店的女儿生意好,大晴天,你开洗衣店的女儿生意好,无论雨天晴天,你都不用担心。”老太太转念一想,觉得对方说得很有道理,以后再也不担忧了,身体也渐渐好起来。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却从另一个角度反应出,有时候有些不良情绪是由于人们对事情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或认识有偏差而盲目地生长起来的。单方面地、只从不利的悲观的一面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很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和积累;消极的情绪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才能摆脱行为与不良情绪形成的恶性循环呢?詹姆斯认为,“突然养成新的习惯是最好的方法,如果确实有这种可能性的话。”但他接着强调,“我们必须小心不要给意志加上一次艰巨的任务,以至于在一开始就已经确保了它的失败;但是,只要一个人能够承受得住,一段痛苦的艰难时期过后就是自由的时光,这是最好的结果。无论我们是要放弃像吸食鸦片那样的习惯,还是仅仅要改变起床或者工作的时间。”

结合詹姆斯的研究成果,卢文森发明了“行为催化”法,来帮助那些深陷在不良情绪陷阱中的人走出来。

首先,抑郁症或是自闭症患者通过列出和回答一些提问,探索自身面对某些问题时的感觉,来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这样更便于对症下药。接下来,他们要正面去面对一度被自己回避的事情,不但如此,还要制定一个目标,通过达到目标来将行为坚持下去。这个阶段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活动,比如,自闭症患者要制定一个整体目标,多与别人接触,走出自己的世界。那么,相应地还要做一些具体的活动,例如陪家人外出购物,约朋友去健身,或者是跟朋友闲聊。总之,不能放任自己像以前那样独自待在一个地方,缩在自认为安全的壳里,拒绝与外界和他人沟通。而如果是一个抑郁症患者,整体目标就可能是多让自己做一些开心的事情。例如,每周看一部喜剧电影,不管是否觉得好笑,都跟着电影里的角色哈哈大笑一阵。每天提醒自己将眉毛舒展开来,时不时做个鬼脸,哪怕没有逗乐自己,起码可以让紧绷的面部表情放松下来,同时,神经和情绪也会得到放松。

仅仅是列出整体和具体的目标,看起来仍然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接下来,他们还要做一些更具体切实的安排,细微到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花多长时间完成计划中的事,然后按部就班去执行,不允许与自己妥协,不允许被一些其他事打乱步骤。他们被要求将所有的计划都做成一张计划表,将计划内的事件与时间井井有条地排列,就像织毛衣那样,针针相扣,行行相连。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按照心理医生的指示,每完成一件事,就在旁边画上一朵小花,算是给自己的奖励。当计划表上所列的每个时间段过去后,及时来一个总结,看看自己完成了哪些事,没有完成的又是哪些。在找到未完成原因的同时,心理医生宽容地告诉他们不必过度责备自己,而是鼓励自己继续完成没有完成的目标。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也不是瞬间能改变的,需要一步一步来。

以上方式从“表现”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应该是有效的。为了验证这个方法的实际效果,华盛顿大学的索娜·迪米蒂安和她的同事曾经进行过一项心理方面的研究。他们招募了两百个抑郁症患者,并将他们分成四组。第一组服用抗抑郁药物,第二组服用安慰剂,第三组参与心理学的认知治疗,第四组用我们刚介绍的行为催化法进行治疗。经过两个人的追踪调查以及最后的数据统计,研究者们发现,行为催化的方法与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效果居然不相伯仲,但从最终效果上来说,抗抑郁药明显无法与行为催化法抗衡。原因很简单,抗抑郁药有不可忽略的副作用,并且对病情只有缓解作用,无法根除。而行为催化法属于单纯行为上的改变,本质上是借助行为激发正能量,基本没有副作用。而且,一旦患者从行为上有了本质的改变,他们便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而认知治疗也反复无常,因为人的观念还没有稳固的话,变数其实是很大的。安慰剂的效果则更是停留在表面的、暂时的抚慰,无法从根本上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综合而言,行为催化法是最有效且最安全的疗法。

行为催化法是心理学研究和治疗上的一个显著成果,但它的基础仍旧是建立在“表现”原理之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摘的硕果。“表现”原理不仅能帮助人们制造快乐,还能帮助人们减少痛苦。不得不说,它的光华像太阳光般洒向无数人的心里,将造福整个人类。

生活得平平顺顺的人们,我们可能有幸不会遭遇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与“表现”原理完全绝缘。事实上,我们不应当仅仅是将“表现”原理当做治疗心魔的良药,更应该将它当做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积极地运用它来改善我们的行为,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在遇到自己有惰性或者行动障碍的时候,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也不要企图等到感觉好点才做,要用詹姆斯的话时时提醒自己:“每一个决心或者一种美好情感毫无实际结果地消失,都比失去一次机会更加糟糕;它必定会阻碍未来的决心和情绪采用正常的释放通道。松懈的多愁善感者和梦想家的品性最可鄙,这种人将其生命都消耗在情感和情绪的汹涌大海之上,却从来不曾有过一次果断的具体行动。”4.习惯让一切变得简单

追求漂亮的人喜欢不断地买新衣服,以此来吸引别人的关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那些追求舒适的人,却总是更愿意穿着旧衣服,在那身已经褪色的衣服里,感受着衣服与身体相应的每一处的无限帖服,让身体与衣服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共处。这并不是因为人们迷恋“旧”本身,而是衣服经过一段时间的穿着之后,衣形根据身形发生改变,去适应身形的形状,从而变得比新的时候更加合身熨帖。同样的道理,旧书总比新书翻起来容易,旧锁总比新锁开起来顺畅,折过的纸比从未折过的纸更容易折出痕迹,因为它们都被磨去了生涩,形成了新的习惯。习惯,让一切变得简单。

威廉·詹姆斯认为,“感觉以此处为起点,肌肉、腺体及其他组织以此为终点,它们之间运行的整个通道系统即神经系统。一个通道一旦被神经流穿过,人们就会期待它遵循大部分我们已经知道的通道法则被挖掘开来,并且比以前更容易通过;这种情况应当在每一次神经流通过时都得到重复……因此,我们很容易想象,一股神经流一旦穿过一条通路,它在第二次就更容易穿过。”

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会运用“盲打”的打字方式。所谓盲打,顾名思义是在电脑上打字的时候不看键盘。这样便减少了视觉方面的寻找、输入,再由大脑输出,转化成动作的过程,使得打字速度得到大大的提高。一般的人认为,要掌握盲打方法,就必须熟练记忆键盘上每个字符的位置,甚至能够从横竖各个方向背诵如流。但詹姆斯关于习惯的理论却告诉我们,事情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会打字的人都知道,在学习打字的初期阶段,我们的十指便被指派了不同的“任务”,即不同的手指分管不同的区域。然而,在练习当中,十根手指在敲打各自分管的不同按键时,指腹和指尖的触感、手指的伸曲程度以及运动方向,共同组成了一条条独特的神经流。当下次需要敲打同一个按键时,相应的神经流遵循着自己特有的通道流动起来,比上一次更容易地完成了打字动作。依此循环下去,直到这些动作不再需要经过任何的思索和记忆,变成直觉性的动作。此时,大脑根本无需记忆键盘上的字符排列位置,因为手指本身已经具有了某种记忆功能。同样的道理,一些普通人看似无法完成的动作,在运动员那里却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在训练的初始阶段,也许所有的运动员都像普通非运动员一样,生涩地进行着一些动作上的尝试。这时候,运动员的身体像是一条初次流经水流的小溪,没有任何既有的习惯可遵循,因而显得尤其艰难。然而,一旦身体某些部位的脉冲集中在了一个单一的确定部位,引起特定的肌肉收缩,接着,发动起那个脉冲的思想和知觉与一组特殊运动神经建立起了越来越紧密的因果关系,一些曾经令运动员感到艰难的动作就便变得容易起来。在这样的发展规律下,越来越高难度的动作被逐渐训练成一种身体的习惯,使运动员能够轻松地展现出来。

钢琴初学者在练琴的时候往往需要盯着琴键和曲谱,以防止弹错键或记错乐谱。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弹琴的动作所引起的神经脉冲逐渐被身体记忆起来,弹琴的一整套动作转化成相对固定的习惯动作。在这些已经成为习惯的动作中,肌肉收缩引起的感觉使得每一次新的肌肉收缩以其指定顺序发生,单纯的感觉成了动作的“总指挥”,大脑的高级区域和心灵则退到了相对“空闲”的位置。这样,熟练的演奏家便能一边与人交谈或一边思考一个深度的问题,还能一边演奏他演奏过许多遍的乐曲。因为来自肌肉自身的引导感帮助习惯了的动作顺序直接由对乐符的视觉或者由记忆声音中的接续。更神奇的是,通过更高强度的相同训练,那些颇具造诣的钢琴家最终能够无需准备就演奏出很难演奏的乐曲。

利用习惯简化人们行为方面的一些优势,心理学家们将之运用到运动方面的训练中进行实验。心理学家们招募一批实验参与者,这些实验参与者的共同特点是既不特别喜欢运动,也不排斥运动,也没有特别的运动天赋,这样就尽量排除了一些特例的存在。然后,所有的实验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即基础训练组和技能训练组。基础训练组的实验参与者在运动教练的指导下,先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动作训练,并不断重复,直至他们能够非常熟练顺畅地完成一个动作之后,才进入下一个动作的训练。而技能训练组则在每次训练中都从简单到复杂地将整个流程走完,不管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做得如何,都不会被要求停下来。在基础训练组的实验参与者的训练才进展到一半的时候,技能训练组的实验参与者们已经重复做过好几遍整个训练过程,包括那些高难度动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训练,心理学家们对两组实验参与者的训练结果进行了考核。结果他们发现,对于同样难度的动作,基础训练组的人绝大多数都能很好地完成;而技能训练组的人则并没能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很好地运用“技能”去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事实上,他们连一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都会出现失误。

很显然,基础训练组的实验参与者已经进入了习惯模式,使训练动作变成了一种习惯,能够轻松地完成。而技能训练组的实验参与者虽然了解了高难度的技巧,但缺乏动作上的熟练,使动作没有形成习惯,从而停留在生涩阶段,自然无法顺畅地完成训练动作。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劳动者身上。在对生产线上的工人的观察中,研究者们发现,那些固定在某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工人,其工作效率要明显超过那些一个人完成整个生产流程的工人。因此,越来越精细的分工在当代生产线中出现,工厂不再需要一个“万能”的工人。相反,他们更愿意接受那些在某个生产环节中将那一部分工作做得完美无瑕的专业人员。也更欢迎那些具有工作经验的人们,以便减少出错的几率和对工人工作技能训练的投入。可见,习惯不仅仅是让某些人的某个动作变得简单,而是让整个社会都变得简单。

不仅是身体动作方面的习惯会使事情变得简单,在精神方面的习惯也会让一个人的思想变得简单。成功的经验让人充满勇气,并给人增添迈向未来的活力。当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了最初的成功,接下来的成功便神奇地变得容易起来。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某一次的成功能够毫无理由地衍生出更多的成功,而是在一次成功之后,人们总结出了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并将之指导于以后的行为中,避免了探索所耗费的精力,同时使得正能量继续发挥作用。正如歌德鼓励一个对自己能力不够有信心的人时所说的一样:“啊!你只需向你的手吹吹气!”歌德这句话,恰好说明了他自己的习惯性成功道路对他精神的影响——使其充满信心,并坚信一切都很简单,能够轻松地完成。

尽管,我们并不排除习惯具有某些负面的影响,但我们更应该积极去看待的是,习惯的确是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我们的动作行为、思维、精神等从身体到思想的各个层面都变得简单,

有规律可循,从而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一些我们原本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完成的动作和事情,也鼓励着我们在正能量的陪伴下沿着成功的道路持续地行走。因此,是否能够发挥习惯的积极作用,避免习惯的消极作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一个团体、一个公司,甚至是整个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2章告别灰暗行为1初期的坚忍带来的成效“万事开头难”,这是人人都听过的道理,甚至是绝大部分人都曾有过的经验。但是,到底因为什么,事情的开头往往要比以后的过程要显得艰难呢?威廉·詹姆斯给了我们一个准确的心理学答案,“人生来就有一种倾向,要比在他的神经中枢已经安排好了的事情做得更多……但是在人这里,活动的数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大部分活动都必须经过痛苦的学习过程。如果练习做得不正确,或者习惯不能节省神经和肌肉能量的损失,他就会因此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由此可见,在事情发展的初期,坚持是多么重要。

一项针对对幼儿时期学习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显示,在学习行走、吃饭、穿衣的过程中,最初阶段是最艰难的。幼儿的每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笨拙,难以准确地达到目的。这些初学者颤巍巍地站立起来,犹豫半天没有挪动脚步,似乎在思考该先迈左脚还是迈右脚。他们用左手笨拙地拿起勺子或筷子,像举起千金长矛那么费劲。然后,艰难地举起一勺饭,却很可能送到了鼻子或脸颊上。穿衣就更别提了,他们有时候会将两只脚伸进同一个裤腿里,有时候脑袋钻进衣服里之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鞋子如果没有穿反左右脚,那简直可以说是奇迹……

从成人的角度看,幼儿的动作是那么笨拙。他们就像永远都学不会行走、吃饭、穿衣这等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生存技能。但是,事实证明,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每个幼儿在经历最初的努力后都顺利地掌握了该生存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练习,他们能够熟练自如、毫不费劲地处理这些事了,就像这些技能是他们与生俱来所具备的本领。

这就是习惯的巨大魔力,它最大程度地简化了为实现一个特定结果或目标所需的运动,最后成功地使得这些运动变得精确,并且减少了相应的能量消耗,减少了疲劳。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到这一点,就会认识到对一件事情来说,初期的坚忍是多么重要能够凭借坚持和努力克服“开头难”的人,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一个针对小提琴练习者的实验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为了防止小提琴练习者在拉琴的过程中抬起右肘,初学者被要求在右腋窝下夹一本书,并且要努力保持不让书掉到地上。于是,小提琴练习者不得不将自己的上臂紧贴着身体。与此同时,来自肌肉的感受,以及肌肉与书相接触的感受,引起了紧压这本书的脉冲。起初,小提琴练习者因为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乐谱和怎样使小提琴发出准确的声音上,不由自主地忽略了右臂上的任务,因此很难保持夹紧书的姿势不动,书常常掉到地上。一边要夹紧右臂下的书,一边还要关注曲谱和琴音,小提琴初学者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但随着练习时间的加长,他们会渐渐感到轻松起来,即使是很微弱的接触感觉也能够唤醒将书保持在原处的脉冲,不但毫不费力,甚至可以令人忽略这个动作的存在。这样一来,练习者便再也不用将投注于音符和弹奏的注意力分散到夹书的右臂上了。一对曾经捉襟见肘的动作,终于合奏出了一组和谐的乐章。

相反,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总是很难成功地度过初期阶段让事务走上正轨。因为,放弃也是一种习惯。假如我们在遇到难题时经常退缩,不作出努力,渐渐地,我们做出努力的能力就会消失。这正如注意力,假如我们不去控制注意力的涣散,久而久之,就再也无法使注意力集中了。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将两只小狗分别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并每天向笼子里扔一只玩具,每天扔的玩具都不同。一开始,小狗对玩具的反应是一模一样的:兴冲冲地跑过去,对着玩具好奇地看着,时不时围着玩具转两圈,或伸出前爪触碰玩具。后来,生物学家门对小狗实施了不同的行为。

他们仍旧每天给小狗一种玩具,但在A笼子中,小狗没有被干扰,得以继续“研究”它的新发现。而B笼子中,每次等小狗跑到玩具边不到一分钟,人们便开始往里面扔新的东西,有时候是一块香喷喷的肉,有时候是一只能发出声音的新玩意儿,有时候是一个人在旁边不停地喊小狗的名字。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让小狗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

实验的结果几乎在预料之中:A笼子里的小狗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关注某件东西;而B笼子里的小狗渐渐对什么都不再有兴趣,即使是一只老鼠从它的面前溜过,它也不会抬一下头。

由实验可以看出,小狗并非天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只是,B笼子里的小狗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被人为地破坏了。到最后,它不再在这方面作出任何努力,从一开始便放弃了尝试。

人何尝不是如此?空想主义并非从来不付诸行动,只是他们太容易被“开头难”所打败。当他们遇到了一个障碍,在努力尝试之前,他们已经说服自己:“这个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我之前所幻想的事只能想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既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那就不要白费力气了!”就这样,他们轻而易举放弃了成功的机会。他们甚至没有机会了解到:事情的开头总是看起来很难,但其实都是因为对事物不熟悉、没有形成习惯。实践证明,绝大部分事情都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当人们度过了最初的困难期和坚忍期,事情便像水到渠成般畅快,自然而然地流向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此,詹姆斯送给世人一个善意的座右铭:“通过每天做一点免费练习,让作出努力的能力在你那里鲜活有力。”2.粉碎陋习

上一节我们提到过,要改变不良的习惯,也就是陋习,最忌讳的便是只有计划,没有行动。一项关于人的身体和思想的巨大工程,行动永远比计划重要,也比计划更难。因为人天生的惰性将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尤其是对那些意志力不坚定的人来说,任何微小的障碍都可能被放大成巨大的拦路虎,横在执行阶段的任何一段路途中。接下来,会有更多的障碍跳出来,被放大,被夸张,被思想里的懒惰和妥协因子培育出与良好习惯背道而驰的陋习,将原本的光明大道塞得水泄不通,直到你再无力往前半步。

杰佛逊的剧中有一位嗜酒如命的范·温克尔。他并非不知道醉酒的危害,也不是不想戒酒,只是,每一次对酒精投降后,他都会原谅自己,并且安慰自己:“这次不算!”为此,詹姆斯告诫人们:“他可以不算这一次,仁慈的上帝可以不算这一次;但它还是要算数的。它的神经细胞核纤维中的分子要算上这一次,记录下这一次,并将它储存起来,以在下一次诱惑到来的时候用它来与他作对。”这便是在陋习的支配下结下的恶果。人们如果一味地顺从于陋习,一次次地妥协,总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这当然不是耸人听闻。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便是从实验的角度对类似的问题做过观察与分析后给予我们的一个很好的启示。

蔡格尼克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为了测试一些不良行为对人们的影响,他曾做过的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招募一批实验参与者,要求他们完成由他指定的二十件事。但他只给人们机会完成其中的一半工作,剩下的那部分工作,在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便受到人为的干扰和阻止,最终无法完成。然后,他再对实验参与者们进行观察,要求他们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回忆。结果是,参加实验的人对未完成的工作记忆比较深刻,对于已经完成的工作,记忆则明显差很多,前者的回忆量甚至是后者的两倍。这便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简单概括就是: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蔡格尼克效应给了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启示:人类具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有时甚至是带有强迫性地去追求完美。这种天生的倾向会让我们无法容忍一些没有完成的事情,如果有一件没有完成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不管是否影响到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不管这个事情是否非完成不可,都会给我们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我们接下来的行为。我们会在心里不断地重复思考这件未完成的事,惦记着难以放下,于是记忆越来越深刻。而那些一早被完成的工作,我们会将它们像石头一样放下,抛在脑后,自然而然地忘记了。

所以,拖延的习惯可以说是行动上的最大陋习。它从行动出发,通过拖延的行为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衍生出大量超过事件本身的负能量,再反过来影响行动,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像毒蛇一样引诱着原本美好的人生一步步走向碌碌无为的万丈深渊。

而如果能谨记“表现”原理中所提到的关于习惯的重要作用,及时作出行动上的努力,将陋习粉碎在萌芽状态甚至是胚胎状态,则人生会光明许多。下面这个例子,正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们为了探测行为习惯与人生成就之间的奥秘,曾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察。他们选择了一所普通的小学,为了排除天生智商的差异性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特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商测试和家庭背景调查。然后,从中选出一批智商相近、家境相当的学生,悄悄地对他们进行跟踪观察。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一些注意力集中,大胆积极的学生,越往高年级走,学习成绩、创造力和行动力等方面的能力,越能得到提高。而那些写作业拖沓散漫,平时喜欢漫无目的地发呆,且总是停留在幻想阶段的学生,学习效率不是提高缓慢,就是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现象。与那些行动力强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渐渐显出劣势。

经过更细致的调查,他们发现,行动力强的学生一般具备这样一些特点:会利用课余第一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之后再玩耍或看电视;他们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于一件事,并且不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他们喜欢尝试各种事情,但不喜欢发呆或长时间无目的地坐着不动;当假期来临,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完成假期作业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一心一意玩耍。而那些行动力弱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正好与行动力强的学生相反。例如,他们总是边玩玩具或者边看电视边写作业,习惯于同时做几件事,注意力常常被细微的事情扰乱;他们完成家庭作业所花的时间,大约是行动力强的学生的两倍,并且错误率更高;沉浸在散漫的状态中,享受那种什么也不干的轻松感觉,经常无法觉察到时间的消逝;假期作业总是一拖再拖,临到开学时才匆匆完成,甚至借同学的来抄。

到最后,心理学家们跟踪这些孩子到中学阶段。他们发现,儿童时期养成的好习惯会很容易地延续下去。同时,另外一些养成陋习的孩子即使意识到陋习的危害,能够完全改变的也不多,因为他们在陋习的纵容下,行动力早已变成了一张脆弱的薄纸。除非他们获得非常科学的方法或者突然具备了十分强大的意志力,否则是很难改变的。

至此,陋习的巨大危害已经显露无疑。如果放纵自己,跟随陋习的脚步盲目往前,无异于纵容自己一次次饮酒而变成永久的醉汉;而如果能遵从“表现”原理的行动指导,让一个个行动的努力积累起来,则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圣人或实用领域和科学领域中的权威专家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