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道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8:52:14

点击下载

作者:杨明,李庆云,陈志宏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试读:

前言

一提到会计职业道德,许多人马上就会和死记硬背联系到一起。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到:道德、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绝对不是通过简单的背诵就能真正掌握和拥有的,至少不仅仅是依靠背诵!与此同时,作为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更不应该仅停留在表面的“是什么”阶段,而应该更加深入去探究其内在规律性的“为什么”和关键性的“怎么样”去运用,因为会计职业道德是一门十分重视“执行力”的课程!道德、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就如同我们每天生活中的空气、水、阳光一样,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编者自感身负的责任重大,对于几乎没有任何职场经验的在校大学生,特别是会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国际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如何让他们通过教材这扇门,开拓他们的视野,比较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职业道德,并在大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为日后正式进入社会和职场做好准备,我们以学生为本,做了如下大胆的尝试:

1.调整教材篇章布局,适当增加了“道德”和“职业道德”部分的内容。整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格物致知篇——道德,第二部分修身齐家篇——职业道德,第三部分经世济国篇——会计职业道德。

2.参考文献和涉猎学科广泛。本教材不仅参阅了大量会计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文献,而且吸收了国学、外交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观点与精华。

3.贴近实际,转变写作风格,一改以往仅仅枯燥呆板的说教——“你们应该做什么”,融入了一些“你们不应该做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辅以案例和小知识,增加可读性。而这些“不应该做”和“有所不为”正是学生们日后进入社会必须了解的,以保证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对以“诚信”为内核、秉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符合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更为优越的社会主义会计道德秩序的传承和发扬尽点绵薄之力。

编写者都是主讲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多年,而且有一定职场经验的一线教师。本书由杨明负责设计全书框架和总纂定稿,由杨明、李庆云、陈志宏执笔。

本书在编写过程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教材,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尽管我们在煞费苦心地追求尽善尽美,但鉴于主客观因素的局限,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同仁和热心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3年4月20日第一篇格物致知篇——道德《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第一章道德的历史演进

道德是人类历史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规律。

道德是职业道德产生的基础,也是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源泉。同时,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也在不断完善和深化道德的内容和时代特征。一、道德的起源

伦理学家曾说:每个人从出现在世界上那一刻起,就被抛进了一个行为规范之中。道德是人类的道德,是同人本身、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着的。人类道德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萌芽到形成的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发展初期,道德尚未从一般意识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意识形态,还与原始氏族、部落的风俗习惯融合在一起,随着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道德就从一般意识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意识形态,从最初的习惯发展为道德规范体系。(一)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存在是社会存在。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动物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归根到底,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并非出自本能的驱使,而是根源于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道德主体,也创造出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然而,人作为道德主体,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极其艰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是劳动或生产实践从物种方面把人从动物中进化出来,使人能够直立行走,并借助劳动发明,产生了思维和语言,为人成为道德的主体创造了自然条件。同时,劳动或生产实践还使早期人类群居生活的本能逐渐得到改善。表面上,人的劳动过程是人的智力、体力与大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但在本质上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在原始社会,由于环境的恶劣和个体力量的单薄,决定了劳动必须在群体中进行,个体只有依靠人类群体的力量才能与大自然相抗争,因而在劳动过程中,必然要求人们结成某种关系,并产生出协调这种关系的道德规范,这就为人作为道德主体创造了社会条件。(二)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道德体现的是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只有当人脱离了动物界,并将其合群性的本能上升为交往的关系,且成为迫切需要,道德才有可能发生。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才需要认识和反映这种关系的道德规范来协调这种社会关系。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他不与任何人发生关系,那么对他来说,其行为就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既不会表现为善,也不会表现为恶。因此,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地方才能产生道德。(三)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仅仅有社会分工和劳动实践,仅仅有社会关系,并不必然产生道德。只有自觉意识到这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并且意识到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人们才可能主动去建立这种社会关系。未经意识到的道德是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的,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从自我意识发生来看,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社会关系对处于“婴幼儿”形态的“他”来讲,属于一种他律性的东西。只有当他逐渐长大,通过其自身的实践活动,与他人和社会形成各种关系(包括道德关系),并意识到这些关系对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他才可能从无自我意识到有自我意识以至到自我意识相对成熟的阶段。因此,社会道德在婴幼儿身上的内在化,必须依靠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否则道德就不可能从他律走向自律,也不可能在个体身上发生。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人的自我意识,就没有对社会关系的道德自觉,也就不可能产生什么道德问题。【小知识】 道德境界

境界最早的含义是指疆界和地域,后来则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有时也把文学、艺术和道德上锤炼涵养的功夫称为境界。

道德境界简单地说就是一定的道德觉悟水平以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的总称,是由社会生活中的人从一定的道德观念出发,在个人与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中形成的一定觉悟及思想感情与精神情操。道德境界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宣传等方面的影响,同时高尚的道德境界也需要经过逐步的锻炼才能形成。

资料来源:李惠让、林志平:《伦理道德一百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文字已作修改。二、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道德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而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那么,道德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道德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总的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人类社会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从总体上看,人类道德是不断进步的,它主要表现在:

1.道德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完善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世界上各民族都是推崇和热爱道德的。因为道德代表着人们渴望进步、自由、和谐与完善的愿望和要求。从原始社会初期处于萌芽状态的道德发展到氏族社会朴素的集体主义,是人类道德最初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阶级道德代替了民族道德,使得人们的伦理关系日趋复杂,道德在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方面的作用也逐渐增大。

2.道德作用的范围日益扩大,道德调节的方式不断完善。在原始社会,道德的作用范围只局限于氏族、部落内,调节的方式主要依靠原始宗教信仰、礼仪和禁忌等。到了奴隶社会,道德的作用范围冲破了氏族的限制,扩展到整个国家,但却把奴隶排除在道德生活的大门之外。在封建社会,封建宗法等级制道德虽然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道德调节方式日益系统化、规范化、宗教化,但由于小农经济的特点,使其在道德调节方面仍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封闭性、自私性和虚伪性。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调节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太空、生态、传统医学、核能等领域,向人类提出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新的道德问题,致使道德调节的范围从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道德自觉性的主体。同时,人类道德发展的过程也是道德调节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电子计算机、光纤通讯、新闻媒体的发达,使传统的道德调节方式大为改观。地球村的形成,使人类道德调节的视野大大扩大,人类道德文化的交往也日渐频繁,道德对人类生活的干预也越来越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高,道德对社会生活调节的范围将更加扩大,调节方式也将更加完善。

3.道德知识不断增长,个体道德意识逐渐加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复杂,人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认识、处理的经验和知识的总量,总是在不断增长的。在生产实践和道德实践中,人类将逐渐摆脱宗教迷信、愚昧偏见,从而提高自身的行为价值,明确自身的道德责任,自觉地使自身的行为方向与整个社会的价值目标相一致。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个体道德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在内容上,个体道德意识所包含的人类世界的感情财富不断增加,日益成为能够积聚希望、意图、信念、追求、理想等心理因素的载体;在结构上,个体道德意识越来越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不仅包含潜意识、前意识,而且也包含无意识、超意识等诸多方面;在功能上,它不仅具有调节、认识、评价、命令的功能,更具有教育、激励、鼓舞的功能。总之,社会越发展,社会关系越复杂,人们对道德现象的认识也越深入,对丰富和完善个体道德意识的要求也就越高。(二)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它经历着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这样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人类的道德发展不可能是笔直的,而是一个曲折迂回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主要原因如下:

1.人类道德发展呈现曲折形式。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进展,从来不是简单的、直线的进化过程,而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既有稳定的量变时期,又有急剧的质变时期,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暂时的反复和倒退。新道德战胜旧道德的过程,同样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旧道德往往极其顽固,即便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也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行为,因而新道德必须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才能最终战胜旧道德。那种认为只要变革旧的经济基础就能顺利实现新旧道德更替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2.道德的发展受到阶级斗争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统一的道德分裂为对立的道德,道德发展不仅要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而且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左右。离开了阶级利益、阶级斗争和各阶级的政治需要,就不能理解任何道德的发展和变化。正是在阶级斗争中,才产生和发展了历代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道德。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是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代表人类道德进步的主流,而剥削阶级只有处于上升的革命时期,他们的道德才反映出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的意义,一旦他们在政治上走向反动,其道德也日趋堕落。在阶级社会中,即便在上升时期,道德上的进步也包含着一定意义的退步,因为“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比如,进入奴隶社会后,道德一方面走出了原始道德的限制,加快了发展步伐,有了很大进步;另一方面,在奴隶主身上,表现出原始道德中从未有过的恶习,出现了卑鄙的目的和卑鄙的手段,使道德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退步。奴隶社会的道德揭开了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又使人类道德堕入了灾难深重的黑潭之中。

3.道德的发展还受到上层建筑等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道德的发展与政治、法律、科学文化、宗教等关系十分密切,并且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由于政治和法律是社会经济关系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因而政治的兴衰、法律的废立对道德的影响也最大。一般来说,一个社会如果政治稳定、法律健全,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有良好的道德风尚;相反,如果政治动荡、法制混乱,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就会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代替了被视为“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传统道德,斗争哲学盛极一时,使得怜悯、同情、互助、容忍、扶贫济危、尊老爱幼等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荡然无存,人们生活在阴谋、告密、揭发、猜忌等无益行为的阴影中,甚至建立在血缘、邻里关系之上的贫富相助、患难提携等朴素的道德习俗,也被看作是封建迷信和阶级界线不清而被禁止。

此外,其他诸如科学、文化、艺术、宗教等因素的变化,也会使道德的发展出现上下波动的曲折现象。【小知识】 亚当·斯密的道德观(一)

亚当·斯密不仅是英国的经济学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留下了两部传世佳作——《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以下关于谨慎的道德观摘自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

谨慎这种美德,在仅仅用来关心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和名声时,虽然被视为最值得尊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爱的和受欢迎的一种品质,但是,它从来不被认为是最令人喜爱或者最高贵的美德,它受到某种轻微的尊敬而似乎没有资格得到任何非常热烈的爱戴或赞美。

明智和审慎的行为,当它指向比关心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和名誉更伟大和高尚的目标时,时常且非常合宜地被称做谨慎。我们谈论一个伟大的将军的谨慎,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谨慎,一个上层议员的谨慎。在所有这些场合,谨慎都同许多更伟大和更显著的美德,同英勇,同广泛而又热心的善行,同对于正义准则的神圣尊重结合在一起,而所有这些都是由恰如其分的自我控制所维持的。这种较高级的谨慎,如果推行到最完美的程度,必然意味着艺术、才干以及在各种可能的环境和情况下最合宜的行为习惯或倾向,它必然意味着所有理智和美德的尽善尽美。

资料来源:[英]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二章德的含义和作用

其实道德离我们很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挂在嘴边上两个字就是——道德。人们对某人的行为表示称赞时,说这人品德好、行为高尚;对某人的行为表示批评时,说这人品德差、行为卑鄙。这种对人的行为的评判都与道德有关。道德如镜,能反映出人们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如尺,是评价人们行为真假、善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邪恶的标准;道德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指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原则、行为规范的总和。从原意来说,道指行为原则,德指行为效果。“道德”一词强调人的言行合乎当时社会的需要,它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社会舆论、行为规范等,使人们具有善和恶、真和伪、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可以说,所谓道德,就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去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这个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1.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与法律并存;

2.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力量去调整人的行为,与法律有别。

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中的“道”和“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道”,最初是指人走的路,有约定俗成之意,由此引申为做人的道理,之后又进一步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规律。“德”是指顺路而行,只有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即人们认识了“道”后,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不仅使自己在品质上、人格上不断地升华,而且也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

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战国时的《管子》、《庄子》、《荀子》等书。荀况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也就是说,只要人们学到了“礼”,按“礼”的要求去为人处世,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荀况不但将道和德连用,而且赋予了它较为确定的意义,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为了维护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古代,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是许多思想家特别关注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丘,在《论语》中集中论述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范畴、道德原则和各种行为规范。《论语》是中国关于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开山之作。

在西方,道德(morality)一词源于风俗(mores),而mores则是拉丁文mos(即习俗、性格)的复数,后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根据希腊道德生活经验,从mores一词创造了一个名词morality,指国家生活的道德风俗和人们的道德个性,以后英文的morality则沿袭了这一含义,因此,可以说,西方的道德一词亦兼具社会风俗和个人品性,即类似于中国古代道与德的含义。由此可见,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道德一词包含了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内容。二、道德的特点

道德与其他社会现象比较,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普遍性。道德并不像科学、政治等现象,局限于人类活动的某个确定范围内,如科学局限于认识领域,政治局限于阶级关系和国家关系领域,法律局限于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领域。道德具有渗透一切的能力,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举凡日常生活、家庭、社会生产和管理、科学研究、社会交往等领域,都有道德存在并起作用。

第二,多功能性。道德的功能是多向的、多方面的。它对既定的社会制度既可以起到巩固和保卫的作用,也可以产生破坏和瓦解的作用;既可以使人们团结一心,共同行动,也可能瓦解这种团结,导致一盘散沙;它既能向人们指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也能把人们引向脱离实际的空想和无聊的偏见之中;它既能使人产生高度的愉悦与自豪,也能使人受到良心的无情鞭挞,并且会因无法改正的罪过而悔恨不已、痛苦不堪,如此等等。

第三,理想性。道德从理想的角度来反映现实,并且要求促进现实不断发生积极的变化,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变化。离开了理想性,道德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依据。三、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是指道德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性质,是道德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具有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决定道德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是通过一定社会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物质利益关系。

1.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的性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因而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道德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具体形态,表现为不同的道德历史类型。人类历史上,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相继出现过不同的道德类型,主要有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等。不同类型的道德因根源于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征。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物质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从根本上讲,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人们的利益关系问题。利益不仅是每个社会经济关系的直接表现,而且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直接动因。人们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可见,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直接决定着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决定着各种道德活动的标准和方向。

3.道德的变化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的。任何道德体系的产生都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是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生产关系必然发生变化,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也必然会随之变化。整个人类道德发展史表明,一定道德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关系趋于腐朽,这种道德也必定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必定会被适应新社会经济关系的新道德所代替。比如,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原则的提出,对于人们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封建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束缚具有进步的意义,尤其是个人主义在激发人们道德主体的个性自觉、捍卫个性的独立与尊严,合理利己主义在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甚至把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会导致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使人的个性“全面堕落”,因此,这种道德原则必然被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所代替。当然,影响道德变化和发展的不仅是社会经济关系,还有其他各种因素以及道德自身发展所固有的规律等。【小知识】 德国人的道德观

人们心目中许多原则性的东西都值得仔细讨论,美德则不然。团结或乐于助人的美德受到普遍欢迎,诚实、自律、可靠、胆识,以及宽容和坦诚也都是值得追求的美德——对此无须争论。为了让美德在未来重新成为普遍而自然的现象,我们自己首先要重新自觉地推崇美德。除了三项“神学美德”——信仰、爱和希望以外,我们还要坚持四项“基本美德”,即理智、正义、勇敢和节制。此外,还有一些在目前被称为次美德的“公民道德”。

资料来源:[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柒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四、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一)道德的功能“功能”表示为两层含义:一是指事功与能力;二是指功效与作用。在英语中,“功能”(function)一词也有官能、机能、作用、功用,以及职务、业务、任务、职业等多种含义。所谓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对人自身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意义。道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道德的认识功能。所谓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运用善恶、荣辱、义务、良心等特有的道德概念和范畴反映社会现象,尤其是反映人类的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关系,从中揭示出其内在规律,为人们进行道德选择提供指南的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同科学的认识有明显的差别,其目的不在于认识客体本身,而在于通过客体来找出它与社会、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和价值取向,从而作出合乎实际的道德选择。道德的认识功能使道德成为人们社会实践的一股强大的精神激励力量,道德的认识功能又服从于道德调节职能,它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道德原则。《报刊文摘》2002年3月13日摘编了一篇题为《最严厉的惩罚》的文章,内容如下:一个人上初中时染上了偷书的习惯。他惯用的伎俩是,走进一个书摊,弯腰用手同时拿起两本书,假装翻看,趁摊主不注意,迅速地将其中一本隐藏在腋下,再翻看一会儿手上的书,然后放下它,扬长而去。他从未失过手,直到他的小书柜被偷来的书塞满。高中毕业以后,他没考上大学。在亲友的资助下,他开了一个小小的自选商店。一天,他无意间看见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货架上拿了两盒巧克力,迅速地藏了一盒在腋下,然后将另一盒拿在手里。他像见到了天下最可怕的事情一样呆坐在那里,直到那个男孩付了一盒巧克力的钱后从容离开,他还没有清醒过来。从此以后,他的情绪一落千丈。在那间装满了他偷来的书的房间里,他反复想着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以及这样的一个人活着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可见,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惩罚不是枷锁,也不是牢狱。最严厉的惩罚是给他一面镜子,让他看看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从道德的认识功能来说,这面镜子就是道德的善恶感和良知。

2.道德的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主要的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具有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道德调节主要是以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社会调节,即以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为尺度来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协调人们的道德关系,这是最基本的道德调节方法。比如,对那些不赡养父母、遗弃老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婚姻家庭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进行调节。另一种是道德的自我调节,即以个人的道德思想为尺度来评价社会的道德行为,协调自我在社会中的道德角色及与他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比如,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侥幸逃脱法律的制裁长达十几年,却由于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长期处在精神折磨的痛苦中而主动投案自首。这种行为可以说是道德自我调节的结果。道德的社会调节和自我调节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所谓道德的社会作用,简单地说,就是指道德的能动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指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1.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大能动作用。某种道德一经形成,就会对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当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发展起来并力图取代旧的经济关系时,作为由这种新的经济关系所产生的道德,一方面,会以其特有的善恶标准,从道义上为产生它的经济关系作辩护,论证它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另一方面,又会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评价、谴责和否定与之相对立的经济关系,以加速其灭亡,从而唤起人们为消灭旧的经济关系,建立和发展新的经济关系而斗争。当这种新的经济关系取得了统治地位,并建立了相应的政治制度,由它产生的道德便会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将人们的行为尽可能纳入一定的社会范围内,从而保障和促进与这一经济关系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与此同时,新道德还必须与遗留下来的与旧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传统心理和旧道德进行反复较量,消除其对新的经济关系及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所起的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2.道德的社会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道德反作用于经济关系是社会普遍的现象,但在作用的性质上却有进步与反动、革命与保守之分。要判断一定的道德对社会发展究竟起什么性质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其维护和反映的是怎样的经济关系,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反映和维护某种经济关系。一般说来,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前进方向,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德,其作用便是进步的或革命的;相反,凡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前进方向,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道德,其作用便是反动的或保守的。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进行物质生产的主体。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劳动对象的扩大是由参加生产的人来实现的,而人的活动总是要受一定思想,尤其是道德观念的支配。人的道德面貌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人们的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和生产积极性;在科技发展中,进步的道德是科技人员协作攻关的凝聚力,它能端正科技人员的劳动态度,协调他们的相互关系,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相反,没落和腐朽的道德不仅不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反而会成为障碍。少数别有用心者不是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私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国家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例如,某些化学专家利用技术为贩毒集团生产毒品,沦为罪犯。因此,我们既要发挥进步道德对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又要消除落后腐朽道德的消极作用,为培养和提高全民思想道德觉悟提供强大的精神武器。

4.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也有重大影响,并通过这些影响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同其他诸如政治、法律、宗教、文艺等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给政治和法律披上道德外衣,力图从道德上论证其合理性和正义性,以获得“道义”上的支持。道德不仅给政治、法律以重要影响,也对文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成为人的一种道德活动。道德正是通过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交互作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知识】 公德与私德

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它可以分为公德和私德,其中,私德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公德的基础。一般而言,私德方面的个人修养有助于公德的提高,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出发点、共同的世界观。一个贪婪纵欲的人很难做到爱人,而一个有慎独反思精神的人却很容易做到诚实。公德与私德内涵的主要异同如下:

属于公德的:孝悌、仁爱、守信、谦虚、忍让、宽恕、耿直、诚实、慷慨和负责。

属于私德的:乐天、知足、勤学、从善、慎独、勇敢、细致和勤俭。

资料来源: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文字已作修改。第三章道德修养一、道德修养的含义“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在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培养所达到的一种能力和思想品质。

道德修养则是指人们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所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提高的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这种“自我教育”活动,是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磨炼道德品质的过程,是个人在道德上的涵养和陶冶的一种功夫。讲道德就必须讲道德修养。因为,一方面,由于发挥道德的社会作用同人们的道德修养紧密相联,只有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才能充分发挥道德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道德修养的实质,是实现人的自我道德改造或道德更新。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都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孔子说:“道之不修……是吾忧也。”这句话就内含着重视整饬纲纪、强化德政、不得忽视道德修养的意思。他还强调“修己以敬”,认为只有修养好个人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情,才能“以安百姓”。他把“修身”、“正心”,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二、道德修养的特点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其人格的核心部分,制约着人格的其他方面。对于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即使从完善自己的人格出发,姑且不论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使自己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受人欢迎的人。概括地讲,道德修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明确的选择性、高度的自觉性、很强的实践性四个特点。

1.道德修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道德修养的目的是要在道德实践中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为了使人们明白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完美的人,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道德理想,就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人格。这种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理想人格,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不同阶层或社会集团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典范。

2.道德修养具有明确的选择性。道德修养的过程是道德理想和现实生活在道德实践中统一的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虽然基本道德规范是相同的,但人们的道德观念却是多样化的。义务与权利、荣誉与耻辱、谦虚与骄傲、诚实与虚伪、公正与偏私、勇敢与怯懦、无私与自私、俭朴与奢侈、良心与恶意、踏实与轻浮等道德冲突,都在每一个人身上不断发生。进行道德修养,就是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即选择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3.道德修养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判定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看他是否遵守了道德原则和规范,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把这种原则和规范变成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自觉行动。进行道德修养,就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进行自我教育,使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心的信念,成为一种自我完善的需要。

4.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道德修养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是通过人们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的,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要由社会进行公正的评价后才能得出结论。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与行的统一,讲道德的目的,不是为了背诵几条道德信条,而是为了实践和运用。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磨炼自己,才能逐渐养成符合道德要求的道德习惯。三、道德修养的内容

道德修养围绕影响行为的内在因素展开,它包含以下几方面:

1.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

3.磨炼坚强的道德意志;

4.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5.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在道德品质的构成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均属意识范畴,如果到此为止而不去付诸行动,不去履行道德义务,承担起道德责任,则道德品质就没有形成。因为,对于道德品质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把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表现出来的相应的道德行为,并经过日积月累转化成人们日常的工作习惯。总之,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载体。或者说,道德品质以道德行为为内容。四、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一)道德修养的途径

高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刻苦进行道德修养的结果。道德修养,虽然是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方面的自我锻炼,但绝非指“闭门思过”,我们所说的修养,是在社会实践中的自我锻炼。只有把道德修养真正纳入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炼,才能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因为:

1.只有亲自参加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和接受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正确认识从社会实践中来”,这是人们从长期社会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在实践的接触中,才能深刻认识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才能暴露自己的思想矛盾,才能认识到自己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克服自己不道德的行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离开社会实践,人们的行为就无所谓善恶,自然也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了。道德原则、规范不是理论家杜撰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关系的正确反映。

我们只有置身于实践,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认识这些关系的本质,了解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必要性、合理性,从而才有可能接受它。在理解和接受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相应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2.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才能检验道德品质。道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实践的道德,它要求人们严格遵守言行一致的原则。道德品质修养的程度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当然是自身的实践。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

古人说,不能只听其言而信其行,应当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说得很漂亮,而做得却很差;或者只是用道德原则对别人进行道德说教,而自己却根本不准备去实行。这种人只把道德修养停留在口头上,人们把他们称为“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道德本身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道德修养必须深入实践。

3.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关系也是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要求及时作出新的、科学的、全面的回答。这样,也就相应推动会计人员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永不满足、永不停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道德修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再付诸行动,在行动中又不断地提高道德认识,这样的循环往复,不停顿地学习和锻炼,人的道德修养就会由一个境界升华到另一个更高的境界。(二)道德修养的方法

1.修学。修学不仅能使人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也是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十分重视学习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孔子就明确地提出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他认为,不爱好学习,缺乏应有的知识,即使主观上爱好仁道,也不会有完善的道德品质。他主张“博学”“多闻”“志于学”,这样才能有完善的道德品质。

要使修学达到目的,首先必须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才能不流于形式,使所修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其次必须诚心诚意,只有诚心诚意,才能发现可学之处,否则,居高临下,无法找到自身不足,就无法找到修学的目标。要有决心有毅力,要与功利和私心搏斗,要学会正视自己,将对道德的追求上升为对人生幸福的需要。将高尚情怀的追求看成是生命本质的追求,以违反道德作为人生的最大痛苦,这样才可能在各种非道德的物质引诱面前不动心,使自己的道德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和升华。

2.内省。内省,就是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和参悟,是一种自律的行为。通过内省,人们可以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种种表现,进而进行自我批评,调控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达到自我完善。它要求用道德标准在自己内心深处进行检查、反省,找出错误思想和行为之所在,并加以克服。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等,就是说要勇于解剖自己,坚决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扬长避短,去恶从善,从而完善自己的德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种种原因,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而且,社会上种种不良观念和现象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因此,在进行道德修养时一定要严肃认真、自觉主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严格剖析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地改造自己;反之,必然得过且过,因循苟且,容忍恶德。

3.积善。积善就是要精心地保持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精心培养自己身上已有的良好道德,经过长期的积累,使其不断壮大。脚踏实地地在活动中严格遵守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同时要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心和善行,使其积聚起来,并发扬光大。荀况曾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只有不弃小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才能积成大善。倘若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积善、不修德,却幻想有朝一日,一下子成为一个道德深厚之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积善的同时,还要“防微杜渐”。三国时代的刘备在遗嘱里叮嘱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指的就是这种防微杜渐的修养方法。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意志坚强,立场坚定,泾渭分明。善虽小,仍然不失其为善,我们要积极地去做。相反,恶虽小,但也终究是恶,所以对自己任何不符合道德的言行,都务必注意克服,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此道理。

4.慎独。“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陷,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或在做了坏事也难以被人发现时,仍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事,而不做任何坏事。所谓“慎独”,用现代语言来表述,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或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

充分发挥自觉性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是“慎独”最基本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高度自觉性为前提,对高尚道德情操热烈追求,处理事情包括对待最隐秘、最细微的事情都要按道德准则行事。

二是要求人们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环境下,也能够严格按照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行事。要达到这个境界,不仅要求对道德的原则、规范要熟知,而且要自觉地接受,使其成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用这种信念支配和约束自己的行动。【小知识】 亚当·斯密的道德观(二)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和以牙还牙似乎是造物主指令我们实行的主要规则。我们认为仁慈和慷慨的行为应该施与仁慈和慷慨的人。我们认为那些心里从来不能容忍仁慈感情的人,也不能得到其同胞的感情,而只能像生活在广阔沙漠中那样生活在一个无人关心或问候的社会之中。应该使违反正义法则的人自己感受到他对别人犯下的那种罪孽;并且,由于对他的同胞的痛苦的任何关心都不能使他有所克制,那就应当利用他自己畏惧的事物来使他感到害怕。只有清白无罪的人,只有对他人遵守正义法则的人,只有不去伤害邻人的人,才能得到邻人对他的清白无罪所应有的尊敬,并对他严格地遵守同样的法则。

资料来源:[英]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二篇修身齐家篇——职业道德《礼记·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四章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一、职业道德产生的条件

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是职业道德形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职业道德的形成则是与社会化分工密切相联系的、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职业道德的形成同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道德的形成一样,都有着深厚的经济根源,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由于职业道德是人们职业生活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因此,职业道德的形成,是同社会生产的分工和各种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职业道德的产生要比社会道德晚得多。

第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大分工。又经过多次分化组合,才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各种职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道德的发展也就越来越复杂。在历史上,各种职业间互相交往的关系,对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了调整各种职业间的关系,在一定的职业范围内必然会提出特殊的道德要求。

第二,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对道德关系的认识也同样依赖于实践。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由于有着与职业相联系的活动方式,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职场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履行本职业的义务和责任,什么样的行为是应该的和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应该的和错误的。就是在这种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各职业集团通过其中代表人物的言论和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了整套不成文的善恶评价标准,建立了一些为本职业人员所普遍认同并加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职业道德规范一方面协调本职业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本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协调本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解决内部的各种纠纷和矛盾,以保持职业内部之间、职业与职业之间以及职业活动和一般社会生活之间的道德关系。【小知识】 教化德治

教化德治主要是讲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意义和方法,有教化、表率、家教、易俗、德治等几类,这里大体是按儒家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来编排的。这八条目中现在讲得最多的还是修齐治平这四条,这也就是先把自身的道德修养搞好,然后把家治好,再来治国,国家强盛后,就可以平天下。教化德治强调的道德修养教化是由个人的修养开始直到平天下,一层一层逐步发展的过程。这里面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修身。儒家讲“自天子以至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本,修身完了后才能齐家,即把家治好。齐家以后治国,治国只能用德治,也就是用道德来治理国家。用王道,不能用霸道,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资料来源:翟振元、夏伟东:《中国传统道德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二、职业道德的演进与发展

古代东方文明主要以古代中国文化为主体,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有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记载。虽然职业道德的产生并不像四大发明一样轰轰烈烈,却对人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计》中,就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记载。智、信、仁、勇、严这五德被中国古代兵家称为将之德。中国古代的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医德传统,“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是医界长期流传的医德格言。明代兵部尚书于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养的六条标准,被称为“亲民官自省六戒”,其内容有“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徵收、崇节俭”。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认为职业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职业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最早的医界职业道德文献。一定社会的职业道德是受该社会的分工状况和经济制度所决定和制约的。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不仅限制了职业之间的交往,而且阻碍了职业道德的发展。只是在某些工业、商业的行会条规以及从事医疗、教育、政治、军事等业的著名人物的言行和著作中包含有职业道德的内容。在这一社会的行业中,也出现过具有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的人物,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和品质受到广大群众的称颂,并世代相袭,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职业和行业也日益增多、复杂。各种职业集团,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增值利润,纷纷提倡职业道德,以提高职业信誉。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成立了职业协会,制定协会章程,规定职业宗旨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促进了职业道德的普及和发展。在西方社会,不但先前已有的将德、官德、医德、师德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而且出现了许多以往社会中所没有的道德,如企业道德、商业道德、律师道德、科学道德、编辑道德、作家道德、画家道德、体育道德等。

当代中国的职业道德是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社会主义的各行各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职业内部的从业人员之间、不同职业之间以及职业集团与社会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因此,不同职业的人们可以形成共同的要求和道德理想,树立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中国各行各业制定的职业公约,如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服务公约”、人民解放军的“军人誓词”、科技工作者的“科学道德规范”以及工厂企业的“职工条例”中的有些规定,都属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它们在职业生活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小知识】 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人生的价值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德与才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德”是指人们的道德品质、符合特定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建立在道德思想上的生活方式;“才”则是指人的知识和才干,表现为一种创造性、进取性,体现在以丰富的知识、坚强的意志为基础的能取得成功和成就的素质等。人的价值主要是在于人的品德,还是在于人的才能?对此,中西方有其相同与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话;那么可以说,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倾向虽然同样也是德才兼备,但以才为主。西方传统中虽然没有出现过中国式的明确的才性之辨,但是他们对知识与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与道德的关系的理念中都包含着才德论的丰富内容,体现出西方人“德才兼顾,以才为重”的基本倾向。

资料来源:姚新中、焦国成:《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文字已作修改。【典型案例】 托马斯先生催付欠款成功的秘诀

某汽车公司有6位顾客拒绝付服务费,并非每位顾客都表示拒付全部服务费,而是每个人都宣称有某一项账目发生错误。每一位顾客在每项服务工作完成时都曾签字,因此,公司知道哪些服务工作确实做过了,他们认为有理由要顾客付款。

以下是该公司贷款部人员催付这些过期欠款的步骤。你想他们会成功吗?

1.分别拜访每一个顾客,并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他们是来收取一项早已到期的账款。

2.明确表示,公司没有什么过失,是顾客错了。

3.他们暗示,公司对汽车的认识要比顾客懂得多得多,因此没有什么好争吵的。

4.最后,他们同顾客大吵起来。

这些方法没能使顾客感到满意,账款得不到解决。

事情演变到这种地步,贷款部经理已经开始准备打官司。幸好,这件事引起了总经理的注意,他调查了这些欠款的顾客,发现他们以前都是很快地把账付清,享有很好的信誉。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缘故——或许收款的方法有很大的错误。于是,他把詹姆斯·托马斯召到面前,要他去收取这些无法收回的账款。

托马斯先生说他采取了如下方法:

1.我去拜访每一位顾客,同样也是为了要收取一项早已到期的款项,同时我们知道这笔款项绝对没错,但我完全不提这些。我解释说,我是在奉命来查看公司做了些什么,或什么事忘了做。

2.我明确表示,在听完顾客的说明之前,我没有什么意见,并告诉他说,公司并不认为本身工作是完美无缺的。

3.我告诉他,我只对他的车子有兴趣,他对自己的车子的认识,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人都要深,他是这方面的权威。

4.我让他尽量地谈,我在听的时候,尽量表现出同情和兴趣,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也是他所盼望的。

5.当这位顾客处于一种合适的心理状态时,我使他感到整件事是公平交易。我说:“首先,希望您明白,我也觉得这件事处理不当。我们公司的人员曾给您带来了不愉快,我代表公司向您致歉。我在这儿坐了这么久,听了您的说明,您的公正和耐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想请您帮我一个忙,这儿有几张账单是您的,我知道,如果请您对这些账单作一番估价,我是很放心的,您会做得像我们公司的董事长要求的一样。您说多少,就算多少。”

顾客是否付清了那些账单?当然,而且慷慨得很,那些账单分别从150美元至400美元不等,那些顾客都付出了最高额。妙的还在后面呢,此后的两个星期之内所有这6位顾客都向我们订购了新车。

资料来源:梁万里:《做事先做人》,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文字已作修改。【思考分析】托马斯先生催付欠款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第五章职业道德的含义与作用一、职业道德的含义(一)职业的含义

古语有云:“凡言职者,为其善听也。”职业通常是指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例如,从事政府管理工作的职业是国家公务员,从事教育和传授知识的职业是教师,从事治病救人的职业是医生,从事演艺的职业是演员等。

职业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分工之后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是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相联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与劳动分工的完善有密切的关系。劳动分工的形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现代社会已达到极大的广泛性和普遍的适应性。人们只要进入社会生活,总要从事一种或几种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性劳动,并以此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