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华在唐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0:43:58

点击下载

作者:陈识路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柯棣华在唐县

柯棣华在唐县试读:

总序: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

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需从热爱家乡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的家乡,才能认同自己的家乡,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怀。

我们的家乡是河北省唐县。

唐县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聚居活动,属仰韶文化遗址。上古时期成为古唐侯尧之封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汉置县,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因此被誉为“千年古县”。在中华历史的长河里,唐县一直奔流不息。

唐县文化灿烂。最初的唐尧文化开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之先河,令后世所景仰。其后的中山文化、边塞文化、古北岳文化、唐河文化、红色抗战文化等更是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唐县人杰地灵。孕育了千古圣君——尧帝、金朝状元石琚、元朝天文学家王恂、明代清廉知县杨一桂,哺养了中共纪检工作的杰出领导人王鹤寿,人民艺术家王尊三、王昆、田华等一大批优秀人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在这里战斗并以身殉职,长眠于这片英雄的土地。

唐县山川秀美。滔滔唐河,百里画卷,两岸稻花香;巍巍古北岳,壁立万仞,松海听涛声;弯弯清溪大石峪,金石碧水,奇潭飞瀑;喀斯特地貌全胜峡、西胜沟,千姿百态,巧夺天工;另外,清虚耸翠,倒马雄关,更是美不胜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这方水土养育了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了解这方水土,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这方水土。正是基于此,唐县教育局和唐县唐尧研究会联合编写了这套“唐县中小学乡土教材”。这套教材共5种,《唐尧文化读本》和《唐县历史文化读本》供初中生学习使用,《秀美唐县》、《白求恩在唐县》和《柯棣华在唐县》供小学生学习使用。该套丛书的出版是唐县教育上的一件大事,它丰富了我们的课程资源,使全县中小学在三级课程的实施上迈出了一大步。该套丛书的出版更是唐县文化建设上的一大幸事,唐县地方文化以强有力的形式进入课堂,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唐尧莘莘学子永久传承。愿这套丛书,帮我们的孩子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认识我们存在的“根”和生命的源头,为我们的孩子奠定一生成长的坚实而丰厚的精神底子。如果人生是一条射线,那家乡就是端点。一个人只能走出家乡的视野,却永远走不出故乡的情怀。希望我们的孩子人生行囊中多一样东西——对家乡的记忆和理解。这样,无论他们今后走向哪里,他们都是有“根”的人。

这套丛书同样为我们宣传唐县,让更多的人了解唐县、走进唐县、热爱唐县,打开了一扇精美的窗口。

愿我们的家乡唐县更加美丽、富强!唐县中小学乡土教材编写委员会2014年12月第一章生活在印度第一节幸福的家庭

1910年10月9日的一个深夜,在印度绍拉普尔镇,一个幼小的生命呱呱落地了,他就是柯棣华。柯棣华原名叫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德瓦卡纳特”是他的名字,“桑塔拉姆”是父名,“柯棣尼斯”是姓。“柯棣华”是他到中国后,为表达与中国休戚相关的决心,由柯棣尼斯改成的。柯棣华生下来时,有一个哥哥。以后家中又添了一个弟弟、五个妹妹,柯棣华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那时候,绍拉普尔不过是在当地有点名气的一座大村庄,在柯棣华出生以后,它才逐步成为重要的纺织工业中心,现在,它已经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座大城市了。◎柯棣华

柯棣华父母是汶各尔拉市人。他们的曾祖父曾担任汶各尔拉市的副市长,祖父和父亲都受到过良好教育。

柯棣华出生时,父亲在绍拉普尔镇拉克斯米纺织厂担任高级职员,并升至办事处主任,后来又担任了市立学校校务委员会主席。1920年开始,父亲第一次参加市议会竞选并顺利当选议员。从那时起到1938年的大约20年里,父亲一直任市议会议员,一度担任过名誉市长,同时还兼任其他公共机构的职务。第二节少年轶事◎柯棣华出生地——绍拉普尔拉克斯米纺织厂职工住宅

1921年11月,柯棣华全家乘船去孟买。大约半夜光景,轮船撞上了港口附近的一块暗礁,船身被撞了一个窟窿,海水随即涌进船舱。船上的人吓得呼天唤地,下甲板的人甚至准备好了救生圈。轮船立即发出了危险信号,同时调转船头返回了刚刚离开的港口。当时全家人在上甲板上睡得正香,呼叫声惊醒了柯棣华,他爬起来就去找救生圈,可是却两手空空地回来,因为救生圈早已被别人抢光了。这时船上的工人开动水泵向外抽水,一位木工也在紧张地修补漏洞。两三个小时以后,漏洞终于被堵住了。这条船又再次起航。当它驶抵孟买时,比预定时间晚了十来个小时。在这次有全家覆没的危险中,柯棣华经历了一生中最惊恐的时刻。◎少年柯棣华

返回绍拉普尔以后,柯棣华与哥哥分别上三年级和五年级,并参加了学校的童子军。一次,他们看到一个人赶着一头驮着很多东西的毛驴,为了使毛驴走得快一点,那个人不断地用棍子打它。这时,孩子们上前拉住了缰绳,老师走过去一把夺过那人手里的棍子,将惊呆了的赶驴人好好教训了一顿,使他永远记住这件事。碰巧的是,他们当时都穿着童子军服,所以这个赶牲口的家伙把他们误认为是警察了!在对他进行严厉警告并让他保证今后再不虐待这头毛驴以后,大家才放他走。

一次,小柯棣华在家调皮捣蛋,妈妈出于无奈,只好把他关在厨房里。他毫不害怕,从钥匙孔里向外大声喊叫,说他要把厨房碗橱里的牛奶、黄油以及酥油全都泼到地上。正像他所预料的那样,慈爱的妈妈赶紧跑过来把他放了出来,并在儿子的脊背上结结实实地打了一巴掌。

但是,小柯棣华的恶作剧也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一天晚上,当他拿着一把花生米吃得正香的时候,忽然觉得把一粒花生米塞到鼻子里去了。小柯棣华吓坏了,但是母亲并没有在他的鼻子里找到什么东西。于是她尽力说服这个受惊的孩子,告诉他那全是他的疑心。但小柯棣华仍然不相信,为此整整折腾了一夜。第二天在给他洗澡的时候,母亲让他用力擤鼻子。就在他擤鼻子的时候,只听“啪”的一声,一粒花生米掉在地上,这才解除了他的忧虑。小柯棣华决没有想到其实是母亲事先拿了一粒花生米放在手里,在他擤鼻子的时候,把它扔到地上的。

还有一次,在玩蓖麻籽的时候,他的一个小伙伴说蓖麻籽像杏仁一样好吃。于是孩子们接二连三地品尝起来。小柯棣华和另一个小伙伴吃得太多了,恶心并开始呕吐。这件事虽然没有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在这以后的好多年里,只要一提起杏仁、花生和腰果,他就感到恶心。◎柯棣华全家——拍摄于柯棣华来华前夕(中坐者为柯棣华)

一天放学回家,他一觉睡过了头。当他起床时,太阳都快落山了。吃过晚饭的家里人跟小柯棣华开玩笑,告诉他,他已经睡了一个晚上,现在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了。窗外地平线上的太阳可以证明并没说谎,而厨房的茶具又可以证明全家是刚刚吃过“早茶”。家里人逗他说,如果他不想在早晨上课的时候迟到,就必须动作快点。这个“小傻瓜”匆忙地洗漱完毕,夹起石板和书本,飞奔到离家不远的学校去了。那些傍晚到学校做游戏的男孩子又拿他取笑了一番,才让他回家。第三节民族独立运动的积极分子

5岁那年,家里就把小柯棣华送到附近的一所小学念书。学校对小孩子来说是一座神秘的宫殿,充满了新奇,又有那么多孩子可以在一起玩,小柯棣华很乐意去上学。他玩归玩,学归学,学习成绩很出众,每次考试发榜,他都名列前茅。1916年,已经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柯棣华参加了学校的童子军,并在思想开明的老师的引导下,经常讨论和人生有关的各种问题,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这为他以后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柯棣华11岁时就随哥哥参加了汶各尔拉的保护民族工业、焚烧洋布的篝火会,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1920年柯棣华离开了这所小学,父亲送他到诺思科特国立英语中学读书,并在一次参加政府奖学金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1928年柯棣华考入当时最有名气的大学——浦那德干学院学医。

1931年他又考入孟买的戈瓦德达斯·桑达尔达斯医学院学习。他很快成为学校民族独立运动的积极分子。年轻的柯棣华热血沸腾,不畏权势,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领导学生罢课,上街游行示威。

1932年,柯棣华所在学校的院长梅塔博士因为参加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被监禁,学生纷纷提出抗议,满怀激情的柯棣华勇敢登台演说,同情支持老院长梅塔。恼羞成怒的新院长利用职权,在期末考试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开除柯棣华的学籍,勒令柯棣华退学。

后来,柯棣华进入著名的孟买格兰特医学院学习,并于1936年毕业时,获得了外科医学学士学位。这时父母希望他马上结婚,然后自己开业行医。但柯棣华没有听从父母安排,他准备参加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资格的考试,1937年获得了医学院住院外科医生的职位。第四节参加援华医疗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此后不久,印度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中国日”活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情和支援。

1938年6月29日,孟买又举办了“中国日”活动。在一派援华热的潮流涌动中,柯棣华决心放弃已经拥有的稳定职业和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未与家人商量就给当时担任援华委员会主席的梅塔博士写信,慷慨陈词,申请参加援华医疗队。尽管开始全家对柯棣华的这一决定感到非常突然而一时不能理解,但柯棣华的坚定决心终于首先感染了开明的父亲,并很快赢得了全家的支持。◎印度援华医疗队全体人员合影

8月下旬,印度援华委员会正式公布了由5人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名单。队长马登·莫罕拉尔·爱德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是尼赫鲁的亲戚,英迪拉·甘地夫人的舅舅,具有丰富的国际活动经验,曾参加过印度赴西班牙医疗队,向西班牙人民提供医疗援助。副队长莫勒斯旺·拉姆昌德拉·卓克是甘地的信徒,著名的胸外科专家,已近60岁,是医疗队最年长的一位。其他三位都是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医生:比乔埃·库马尔·巴苏来自达卡,已婚,是印度共产党党员;来自加尔各答的德本·木克吉是一个民族社会主义者,他和来自绍拉普尔的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都是单身汉。◎印度各界人士及华侨欢送医疗队

1938年9月1日深夜,印度援华医疗队的5名成员,在孟买的亚历山大港,乘坐英国邮轮拉吉普塔纳号启程,途经科伦坡、槟榔屿、新加坡向中国驶来。为了表达对中国的支持,在轮船上,经谭平山教授建议,在每个人的名字后面加了一个“华”字。从此,印度援华医疗队5名成员都有了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第二章远道来华第一节拜会毛泽东◎爱德华和柯棣华赴延安途中

1939年2月,印度援华医疗队历经艰险,辗转万里来到延安,受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等领导人和延安各界人民的欢迎。很快,他们被分配到八路军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医疗卫生工作。柯棣华与爱德华、巴苏华被分配到拐峁医院,参与了筹建八路军模范医院的工作。在延安工作并不完全符合柯棣华的愿望,他在1939年6月6日给哥哥的信里写道:“爱德华大夫问我们,如果过了12月,印度国大党要让医疗队继续留在中国,我们是否还愿意留在这儿工作。我当然回答说‘不愿意’。其他几个人恐怕也都不想留在这儿了。”◎毛泽东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

看得出,柯棣华他们急切希望被派往真正的前线去。

1939年10月,朱总司令从山西前线发来电报,欢迎印度医疗队到前线去。1939年10月29日,柯棣华他们来到杨家岭拜见了毛泽东主席,并与毛主席共进午餐。席间,毛主席告知:中央已经批准了他们去前线的请求。听到这一消息,柯棣华他们不知有多高兴,这个中国最大的游击战区,正是他们几个月前准备要去的地方。

在准备去前线的日子里,柯棣华和巴苏华坚持每天爬山锻炼,还特意穿上沉重的皮靴,为的是加大锻炼的强度。

印度援华医疗队来中国后,开始在延安是五人集体行动,到了晋东南,是三人活动,到了晋察冀,是二人活动。巴苏华回延安后,柯棣华一人留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唐县葛公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直至以身殉职。第二节行遍晋察冀

柯棣华和另外三位国际友人,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东、平西和晋察冀等敌后抗日根据地,行程近万里,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在这样艰苦危险的环境中,柯棣华毫无怨言,沿途为伤员做手术50余次,诊治伤员2000余名。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柯棣华奉命去前线的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柯棣华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肩负起他的任务,共接收了800余名伤员,实施手术500余例,曾经三天三夜未合眼。◎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医生与八路军战士一同吃饭第三节受到总司令接见

1939年12月21日,朱德总司令在山西武乡县王家峪总部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柯棣华等国际友人。这次会见,是柯棣华第一次见到他久已闻名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医疗队在八路军卫生部长孙仪之陪同下,骑马走了30里,到达八路军所在地王家峪落凤坪。衣着简朴的朱德总司令热情地把他们让进办公室。这间办公室是一间民房,墙上挂满了华北、中国、亚洲和世界地图,地图上贴满了不同颜色的小旗。屋里的陈设极为简单,只有几把椅子、一张小桌和一盏煤油灯。总司令通过一位英语说得很好的女翻译龚澎和国际友人交谈。他首先向印度援华医疗队表示了热烈欢迎。然后在谈到游击战争对殖民地人民的重要性时说:“这种游击战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一种手段。八路军不仅在山区,而且在平原也使用游击战术。”◎朱德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

急于探索革命真理的柯棣华问道:“为什么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命运相同的国家,目前所采取的斗争方式是如此之不同?总不能用天赋说去解释这些现象吧?”

朱总司令微笑着向他解释说:“是的,不是中国人民有特别的天赋,最初我们也走过弯路。是敌人的屠杀和人民的流血使我们觉悟了,我们才搞起武装斗争来。”“人民一旦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他们的智慧和勇敢是无法估量的。”

又谈了一会儿,朱总司令的笑容消失了,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对印度朋友们说:“有个白求恩同志,你们知道不?”◎叶剑英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全体人员

柯棣华他们说知道,在路上看过报道,一个多月前他以身殉职了,对此他们很是惋惜。“是啊!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临牺牲时,他还满怀信心地祝愿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我们要不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便对不起白求恩和你们这些热情帮助我们的同志。”◎白求恩追悼大会

朱总司令的声音越发变得低沉了:“24日,我们准备开大会纪念他,如果你们愿意,请你们也参加。”

柯棣华等印度友人接受了这个邀请,参加了八路军总部举行的白求恩纪念大会。第三章柯棣华在唐县(上)第一节参加白求恩墓落成仪式

聂荣臻司令员听说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柯棣华和巴苏华两位大夫到了,便去看望。一见面,聂司令员满脸笑容,和他们一一握手,说:“欢迎,欢迎!两位大夫一路上辛苦了!快坐下,我们慢慢谈。”落座后,聂司令员端详着两位印度友人,巴苏华个子高大,粗壮结实;柯棣华个头小些,清瘦腼腆,但两人的精神很饱满,穿的八路军灰粗布军装很得体、很精神。柯棣华面色黑红,一对深陷的大眼睛闪闪发亮,给人的感觉很机灵。

会见时,柯棣华和巴苏华详细报告了一路上的情况。聂司令员简单扼要地介绍了边区的情况后说:“两位印度大夫来得正好,6月21日边区要举行白求恩大夫陵墓落成典礼。那就请二位印度友人也参加落成典礼吧。然后再请你们参加欢迎你们的军民大会。”

两位印度大夫欣然接受邀请。

随后,聂司令员设便宴为印度友人接风洗尘,请客人畅饮了当地产的大枣白酒。聂总不善饮,那天很是高兴,接连喝了三盅酒。

1940年6月21日,白求恩墓落成仪式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隆重举行。墓体庄严肃穆,下衬大红五角星,正中六面体上镌刻着领导人的题词,墓顶上面是直径1.8米的大地球,鲜明地标出了中国和加拿大的位置,象征中加友好和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墓前摆满了党政军各界敬献的挽联和花圈。柯棣华、巴苏华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在白求恩墓前献上花圈,花圈上写着:“献给白求恩大夫光荣之墓”。敬献花圈之后,两位印度友人脱帽,恭敬地向白求恩遗像三鞠躬。◎白求恩墓第二节葛公欢迎大会

6月21日下午,葛公村风和日丽,红旗招展,军民在村外大树林下搭起彩棚和戏台,隆重召开欢迎大会,欢迎柯棣华、巴苏华大夫。会场周围张贴了许多中英文标语:“热烈欢迎印度友人”。红底白字的会标上写着中英文两种文字:“热烈欢迎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工作”。参加大会的还有边区党政军负责同志。聂司令员陪同他们在主席台上就座。◎印度援华医疗队和高跷队合影

听说印度援华医疗队要来白求恩卫生学校工作,葛公村近百名青抗先队员十分高兴,早就排成了整齐的队形,先演习了一个队列,准备早饭后全体队员参加欢迎大会。

早饭后青抗先队员们来到能容纳上千人的村西大场。坐在最前面的是八路军战士、卫生学校师生,紧接着是青抗先队员和儿童团,后面是附近几个村的老乡。

大会开始,江一真校长致简要而又热烈的欢迎词,把柯棣华和巴苏华大夫向大家做了介绍,然后请柯棣华讲话,台下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柯棣华走到台前,先给大家行了个军礼,然后讲话。他没有叫翻译,用不熟练的汉语说:“中国朋友们,乡亲们,我非常感谢你们的信任,我和巴苏华衷心感谢你们对我们的热情欢迎!”

接着他谈到了来华工作以后的感受:“我们非常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我们来到中国以后,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轰轰烈烈的敌后抗日斗争所深深吸引,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力量帮助中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

最后他提高声音异常激动地说:“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医院和学校也是以白求恩的光荣名字命名的,我决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也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一样,献身于你们的和我们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反法西斯事业!”

柯棣华不太熟练的汉语讲话,深深打动了听众。他对中国人民情真意切发自内心的同情,他坚决的抗战决心,使大家受到了深深的感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