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1:44:19

点击下载

作者:宋纪平,周德喜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务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四)

公务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四)试读:

前言

为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2011—2015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1]14号)关于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要求,国家公务员局于2011年10月17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印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通知。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通知指出,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提出,各地、各部门要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大规模培训、认真选树公务员职业道德楷模、持久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文化养成、不断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社会监督评议等有效载体和抓手,增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通知还要求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将职业道德作为公务员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监督约束的重要手段,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全面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信念坚定、精神追求高尚、职业操守良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培训对象: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重点加强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的教育培训,着力加强基层一线、窗口部门等直接服务人民群众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培训要求: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列入公务员初任、任职和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作为每个培训班次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将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同时要求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作为长期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方式,使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为系统准确地解读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满足全体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我们以《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为依据,结合中央有关精神,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编写了本套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包括《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公务员职业道德:恪尽职守》、《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公务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以供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使用。第五章日常工作案例

本章学习重点

1.了解西藏的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

2.学习麻柳乡政府的“八步工作法”

3.了解榆中县公安局的执法工作方法

4.学习北下街街道办事处的街道工作方法

5.了解进行依法和谐拆迁的工作方法

6.了解双滦第二税务分局的税务工作方法

7.了解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的绿化工作方法第一节日常政务工作案例一、西藏的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

惠民活动是对惠民政策的具体贯彻落实。政策是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一)简要介绍

2011年,自西藏自治区开展了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活动开展后,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申扎县卡乡4村、巴扎乡3村、7村工作队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不仅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并且把智力扶持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情关心青少年成长成才,以实际行动诠释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的深刻含义。(二)主要事迹

在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中,驻申扎县卡乡4村工作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在调研中,工作队得知村民索朗扎西的女儿旦巴石曲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在与她交流时,工作队了解到小石曲有个愿望,就是走出大山,到外面打工。利用轮休的机会,工作队把小石曲带到拉萨并在太阳岛一家鱼庄帮她找到了工作。工作队队员周正国还自己出钱给小石曲买了900多元的被褥和换洗用品。

2012年2月1日,当工作队员正在吃午饭时,队长安丰善的电话响起。电话是该村村干部嘎玛次仁打来的,他说村民次格的妻子得了重病,需要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安丰善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赶赴20公里外的次格家中,一路驱车把病人送到了申扎县人民医院。在医院帮助次格妻子办理住院手续并安排好一切事宜后,他们才离开。

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强基惠民举措。在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中,驻巴扎乡等村工作队就把智力扶持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家访中,工作队得知几个村唯一一名在拉萨读书的伦珠曲吉由于家境贫寒而辍学在家。工作队积极与校方领导协调、沟通,恳请学校允许他返回学校继续上学。得知具体情况后,学校同意他返回。随后,工作队与县教育局协调争取13800元资金,作为伦珠曲吉的上学费用。同时,工作队员们还集资帮助他解决了生活费用。

当工作队给伦珠曲吉送行时,他激动地说:

感谢驻村工作队对我的帮助。回到学校后,我将发愤图强,刻苦学习,将来一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针对该村青少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或其他原因未能继续上学而闲置在家的情况,工作队积极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中学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协调,为该村3名青少年争取了免费培训名额。在对他们进行绘画、裁缝、木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后,工作队还将帮助他们就业。

巴扎乡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儿童普遍缺乏学前教育。驻村工作队积极利用现有资源成立村级幼儿园。

在村文化室,工作队搭建了一间简易教室,动员群众把适龄儿童送到村幼儿园。工作队队员轮流走进学堂当起了“幼教”,不仅教孩子们藏文、汉文、数学等文化知识,还与孩子们聊天、玩游戏。截至目前,幼儿园已有13名学生。

虽然幼儿园规模小,设备简陋,无专职教师,但却让草原深处的孩子们体会到读书识字的乐趣,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现在,每天经过巴扎乡村文化室时,村民都能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工作队表示,今后将克服一切困难争取资金和教学设备,力争把村级幼儿园办成规模化、正规化,实现村学前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三)案例评析

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有个健康有序的清明政府予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为立足点,实施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措施。政策制定环节极其重要,直接决定是不是维护人民的利益,能不能维护人民的利益。

政策的制定可以折射出一个政府或部门的价值观和政绩观。真正一个人民的政府应该首要的任务是关注民生,在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是立足于民生,考虑的是人民的实际情况,维护的是人民利益。不是形式的口号,不是领导的臆断,不是只顾自己利益,不是满纸玄虚。政策应该注重实质,既要有实质内容,更要实质效果,而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教条主义,更不是“霸权”主义。

政策需要在人民群众得以贯彻,那么制定时候也应该需要充分了解和调研人民群众的情况,不是几个精英也不应该是几个领导在家凭空想象而制定的。

好政策要开花结果,落地成金,还必须落到实处。古人说:“徒法不能以自行。”好政策的制定公布,并不等于就会自行走进人民群众的家中。好政策不抓落实,群众只会“水中望月”,空怀希望,还可能对政府的信誉、能力产生怀疑。所以,我们公务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扎扎实实做好政策落实工作。二、麻柳乡政府的八步工作法

几年前,重庆市开县麻柳乡数百名群众以铳为号,围攻、打砸乡政府,抵制乱罚款乱收费;几年后,群众自发给乡党委、政府送来19面锦旗,立下两通德政碑。这一切都源于该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执政为民的有效实现形式——“八步工作法”。(一)简要介绍

重庆市开县麻柳乡人民政府位于开县西北角,东交开县大进镇、紫水乡,南接开县高桥镇,西连四川省宣汉县的茶河乡,北邻四川省宣汉县的土皇镇、漆碑乡,离县城66公里。辖区面积96平方公里。属重庆市第一大水利工程——鲫鱼塘水库库区。

麻柳乡总人口290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0人。有汉族、回族、满族、壮族、土家族、黎族等6个民族。人口密度为303人/平方公里。

2000年以来,已连续5年零上访,群众自发地给乡党委政府送了21面锦旗,在公路边立下了两通“德政碑”。全乡呈现出社全秩序安定,各项事业顺利推进,“干群齐心,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

自2003年,麻柳乡连续三年荣获县委县府综合目标考评一等奖。麻柳乡创造的“八步工作法”备受市内外各界的关注,在全市范围内得到学习推广,荣获全国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麻柳乡人民政府荣获全国第六届“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二)主要事迹

麻柳乡地处重庆市开县的西北角,距县城66公里,是全县地理位置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经济最贫穷的乡之一。全乡94平方公里范围内,“九沟十梁全是坡,沟深坡陡悬崖多,抬头看山草帽落,低头望沟打哆嗦”,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百姓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看着老百姓贫困的生活状况,乡政府领导们心里很不好受,也想为大家多办点好事。但是,以前办事大多靠行政命令,是一厢情愿,结果是钱也花了、活也干了,最后反而引起群众的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

1999年6月14日,数百名群众以鸟铳为号,聚集乡政府,砸烂门窗,向乡政府“讨说法”,要求与政府“谈判”。群众的怨言,像刀子一样扎在他们的心上。事件平息以后,乡党委政府连续开了几天会,大家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是在执政中权力错了位,屁股没有坐在群众的板凳上,结果是要干的,与老百姓所盼的根本不合拍。加上个别人员为了所谓的政绩,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最后导致了矛盾的激化。

脉把准了,他们给自己开出了“药方”。为赢回民心,扭转政府工作的被动局面,他们把解决行路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突破口。1998年12月,乡党委、政府发出近万份征求民意表,为民办实事的突破口选在了修双河口大桥。

双河,是流经麻柳乡的主要河流,当时4个村的几千名群众进出都要经过这里,由于没有桥,群众行路难,曾有5个学生因趟水淹死。为此,乡政府决定修建双河口大桥。

没想到,桥址还没选好,百姓的“风凉话”就传出来了:修桥是假,干部想捞油水是真。为消除疑惑、取信群众,乡里果断决定:重新组建建桥领导小组,每村推荐一名群众代表参加,将建桥方案交群众讨论公决。对其中的预算方案进行了调整,将人均集资65元的方案修正为35元;决定会计、出纳等岗位,全部由村民代表担任,乡村两级干部管事不管钱。大家的顾虑打消了,95%的群众赞同了修桥方案。仅仅121天,大桥修通了。

大桥竣工后,建桥领导小组将结余的34695.4元按人均9.4元如数退给了各户。

群众说:

过去办事情是收钱不办事,现在是该收的收,该退的退,该办的办好。9.4元买回了民心。

修双河口大桥的经验给了麻柳乡干部很大启示,总结出在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和发展经济等重大事项时实施“八步工作法”:

第一步:深入调查收集民意,弄清大多数群众需要办什么。

第二步:召开会议初定方案。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初步讨论具体怎么办。

第三步:宣传发动统一思想和认识。

第四步:民主讨论确定方案,多次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在初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群众的意见修正完善,形成最终方案;并在会上推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人选,普通群众必须达到50%以上;为避免干部财务上的拎不清,成立群众财务管理委员会,所有钱物均由群众代表管理,村组干部管事不管钱。

第五步:户户签字进行公决赞同的达到85%才予以实施,否则暂缓。

第六步:分解工程落实到户。

第七步:各村民小组组织实施。

第八步:竣工结算张榜公布,由群众财务管理委员会清算财务。

乡党委书记李红彬说:“八步工作法”的实质在于:民主决策,让群众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民主管理,让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民主监督,让群众自己监督自己的事情。其间处处细节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精神。

丰元村地势险峻,是全乡最偏远的村。在修建丰元公路前,他们一共召开了多次社长、村民大会,讨论线路走向、负担方案、施工管理等。第一方案,由于受益不均,只有30%的群众同意,大家重新讨论。第二方案,由于走向分散,负担加重,只有不到50%的群众同意,大家又推倒重来。直至提出了“两头赶中间,26个转盘转上山”的第三方案,100%的村民都在公决书上签了字,工程才开始施工。

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他们的心也热了,为老百姓办事,也更有劲了。乡党委政府提出: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要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在大搞公路建设的日子里,乡政府干部白天修路,晚上做群众工作,风餐露宿、流血流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时,一上工地就是一两个月不下山。

乡党委书记李红彬带领13位机关工作人员,从腊月二十一上山,多次组织突击队挑灯夜战,打通了工程最艰巨的关节点,连续战斗到大年三十,直至通车后才回家过年;仁美村公路定于2000年12月27日通车,可到了12月24日,还有一块30多立方米的大石头没有打掉,有人建议延迟通车时间,乡人事助理员、年近50岁的陈远涛认为,说出去的话一定要算数,不能给群众打白条。他自己掏出了80元钱买来炸药,又率领村民组成突击队,在大雪纷飞中连续奋战了三天两夜,保证了公路按时通车。

在修路大会战中,他们人均穿破了6双胶鞋,体重下降了3公斤。在国家投入不到30万元的情况下,仅仅3年的时间,取得了新修村级公路306.8公里,大小桥梁8座的喜人成绩,从而使100%的村、96%的社、80%的农户通公路,彻底解决了麻柳乡世世代代“行路难”的问题。路通人气顺,村民们自发在路边立下了一块德政碑,上面刻有:“排忧解难公仆显身手,劈山斩碍人民立头功”。

群众信不信政府,不在于政府说得有多好,而在于政府自身是不是立得住、站得稳。

1999年,乡里花60000元从县科委买来二手车,一年下来要开销40000多元,乡政府一班人心疼钱,下决心把车卖了。车没了,乡领导进城开会,只能搭班车,下乡办事,只能骑摩托车。摩托车,自己买,自己修,不花乡里一分钱。为加强干部管理,他们制订了下乡“四不准”:不准打牌、不准赌博、不准钓鱼、不准白吃。通过一件件麻烦自己、方便群众的小事,宁可苦自己,也要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的做法,重树了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取得了人民群众充分信任和广泛的支持。

乡党委政府在实践中形成了“八步工作法”,建立起“该办什么、怎么来办,由群众说了算”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八步工作法”凝聚了民力和民智,实现了“群众想办的”和“政府要办的”相结合。

麻柳乡“十年就有九年旱”,全乡90%的农户缺水。2000年,他们启动了“万人解渴工程”,5年安装了35万米水管,使23000人吃上了清洁的自来水,解决了“饮水难”;新修了4385平方米的教学楼、宿舍楼,解决了“上学难”;改建了乡卫生院,解决了“看病难”;改造了15个村的农村电网,解决了“用电难”;全乡还发展了有线电视1200余户,装起了程控电话600多门,引入了宽带网络,解决了“信息难”……

经过5年艰苦创业,昔日偏僻、落后的山乡,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03年,麻柳乡经济总收入比1998年增长41%、财政收入增长159%、人均纯收入增长23%,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其中,人均纯收入的增速比全县高9.7个百分点。农村各项税收年年按时完成,群众自愿投资投劳折计2000多万元,办事业谋发展,没有怨言,连续4年“零上访”。全乡呈现党群干群关系根本好转、各项社会事业快速推进、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良好局面。

开县县委书记佘明哲说:

麻柳乡党委、政府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农村“八步工作法”,是基层民主政治的生动体现;而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手段,能够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特别是政治资源,调动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八步工作法”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了切实有效的实现形式。(三)案例评析“问计于民,还权于民,造福于民”的“八步工作法”聚合了民力和民智,把“群众想办的”和“政府要办的”拧成了一股劲。短短5年的时间,麻柳乡奇迹般地解决了山区群众盼了几十年的行路难、缺水难、通话难、照明难、看病难,全乡连续多年零上访,群众自发给乡党委、政府送锦旗,立德政碑。可见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八步工作法”彻底颠覆了官本位的传统观念,这个观念的转变过程,麻柳乡的干部经过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因为相比较以前的领导干部说了算,“八步工作法”更强调尊重民意,彻底的公开、透明。这必然会增加乡村干部的工作难度和工作时间,要求乡村干部们更要放下架子,真正做人民的公仆。

后来在麻柳,老百姓掏钱办事,没有怨言,没有上访告状,还送锦旗感谢党委政府,这是什么原因?根源在于麻柳乡还权于民,充分发扬民主,真正建立了一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八步工作法”创新了必须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正当性给予充分肯定的新思路。“八步工作法”树立了一种“民利大于天”的理念,办事时遵从“顺民心、重民意、保民权、兴民利”原则,“把人民的需求当作第一信号,把人民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让乡镇党委政府与服务对象“接上了气”。“八步工作法”创新了实现人民利益的各种具体渠道。实现公民利益,必须让公民参与进来。因为只有公民自己,才最清楚他们的利益在哪里,也只有公民自己,才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投入到为实现他们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中去。“八步工作法”通过“问政于民、同民协商、与民共同决策、共同实施”的过程,充分表达了民意,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使人民的利益要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八步工作法”创新了一系列协调不同利益的具体方法,使得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利益实现了整体的最优。“八步工作法”通过乡干部与村和村民的一系列协商、宣传、引导解决的,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平衡工作,为如何实现不同层次上、不同范围内的人民利益提供了一种新的有益经验。

党委、政府的强力推进是顺利实施“八步工作法”根本保证。“八步工作法”是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中,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探索构建了一种和谐的农村社会新格局。但是新的工作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习惯,干部的权力表现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实施的阻力是不可避免,党委政府的强力推进是顺利实施“八步工作法”根本保证。三、榆中县公安局的执法工作

这是一个先进的集体,这是一个能战斗的集体,这是一个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集体,每一项荣誉的取得都凝聚着县局全体民警的一片赤子之心,对金色盾牌的忠诚之情,对养育他们的人民群众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公安局长的心里话哪里危险,哪里最苦最累,哪里最需要支持与援助,那里就有局领导班子成员的身影,这在榆中县公安局已成惯例。(一)简要介绍

榆中县公安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公安工作的政府组成部门。榆中县地处兰州市东大门,辖区面积3301.64平方公里,有乡镇23个,常住人口43万人,流动暂住人口20000余人,人口流动量大。随着兰州市城区的东扩,多所大学、大工厂的迁入、建设,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失地农民的增多,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

榆中县公安局有机关科室18个,派出所20个。有民警168名,占人口总数的3.9。县公安局正是通过探索建立以派出所为依托,警务室为据点,巡逻队为骨架,警民连动,点线结合的治安防范体系,将各种防范力量加以整合,投入到防控工作中,开展卡口堵截、巡逻控制、重点整治,全面推进打、防、控、管,实现全县社会治安逐步平稳。

榆中县县长说,榆中县公安所做的工作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让县委、县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安心,让榆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有保障。

榆中县公安局先后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两次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四次荣获“全省优秀公安局”称号,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三项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确定为全国公安机关大练兵示范点,纪检监察工作联系点;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被省公安厅确定为“全省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试点单位”、“全省公安文化示范点”,并获得全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十大典型”、“双拥模范单位”等荣誉,被确定为全市诚信建设工程示范点、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点。这许多高规格的荣誉,凝聚着全局民警对党的一片赤子之心,对金色盾牌的忠贞之情,对人民群众的真诚之爱。(二)主要事迹

在榆中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榆中县公安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民警,始终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社会稳定”的总体目标,大力加强“三基”工程建设,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安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确保每位民警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县局把苦练基本功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是坚持政治建警。县局始终坚持机关每周四学习日和基层所队“18.2.2”工作、学习制度,经常性地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每月就政治理论学习进行安排,指定学习内容、规定学习时间、拟定学习题目,组织民警学习讨论,有效提高了民警的政策理论水平及思想政治素质。

二是坚持文化育警。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成了50多平方米的阅览室,购置各类书籍1000余册;建成了50多平方米的警体活动室,为民警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条件。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警参加各类高等院校举办的法学等专业高等学历教育,使全局民警的文化和专业结构更趋合理。目前全局大专以上学历民警已达140人,占民警总数的80%。

三是强化岗位练兵。县局以业务基础知识、警务基础技能、工作基本规范为重点,坚持开展“随时随地随人随事”的不脱岗练兵。

四是建立了练兵长效机制。县局把大练兵作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将广大民警参加练兵的情况与评先选优、晋职晋衔相挂钩,将练兵组织情况、练兵实效与各级公安机关的工作绩效考评相挂钩。通过建立和贯彻各类练兵配套制度,在思想、组织、人员、内容、质量等方面做到始有计划,中有监督,末有考核,确保练有重点、练有层次、练有标准、练有成效,实现了练兵的经常化。

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要求,县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队伍的形象建设。要求中层干部和民警做到的,局领导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中层干部和民警不做的,局领导必须首先不做,建立了一个团结、求实、创新、奉献的领导集体,起到了很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按照《内务条令》和《人民警察礼仪》的要求,在窗口单位不断深化“问一声好,让一个座,递一杯水,给一个满意答复”的“四个一”活动,推行“三心,即热心、耐心、爱心,四声,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办事有回声,五个一,即一脸微笑、一声问候、一把椅子、一杯茶水、一丝不苟”工作法,狠抓民警素质、作风的养成教育。

榆中县公安局从维护人民警察良好形象,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和密切警民关系的高度出发,以违反“五条禁令”的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组织民警开展了“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利帐、家庭账、健康账’”的活动,从民警自身和身边挖掘教育资源,引导民警深刻认识违法违纪给社会、个人和家庭造成的伤害,增强了贯彻执行“五条禁令”的自觉性、主动性。

在此基础上,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积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和举报。并采取明察、暗访等方式,现场督察纠正。截至目前,全局没有发生一起违反“五条禁令”的问题,有效维护了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的良好的执法形象。规范执法办案程序。坚持办案单位、法制科、局领导三级案件审核把关制度,为基层执法单位和民警建立了执法档案,达到了约束和规范全体民警执法行为,提高整体执法水平的目的,有效促进提高了执法质量。2006年5月份,县局被省公安厅确定为“甘肃省执法示范公安局”。

按照“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要求,积极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打防控”体系,极大地提高了队伍的综合战斗力,刑事案件发案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一是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做到敌动我知。

二是加强对重点人口、暂住人口的管理教育。对辖区内的重点人口、暂住人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目前,全县共列重点人口1800人,各责任区民警对他们定期进行考察,落实监管帮教措施,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纳入民警的视线,有效地确保了这些人员不再重新犯罪。

三是开展了“亲民入户走千家”活动。责任区民警深入责任区,每周至少走访20户,向群众发放自己印制的《居民安全防范手册》,发放到辖区群众手中,从家庭防范、公共场所防范、出行安全防范、未成年人防范等方面提醒群众做好安全防范,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全县机动车盗窃案件逐年下降,机动车被盗案件2005年比2004年下降49%,2006年仅发生10起。

四是加强治安管理。县局对原有的133家娱乐场所和185家特种行业重新进行了备案登记,准确掌握了行业、场所的情况,认真落实行业、场所、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与485家销售烟花爆竹签订安全责任书,对公务用枪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没有安全事故发生。

针对全县农村地域广阔,而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实际,在企事业、内部单位、爆炸物品使用单位、学校、商铺等推广安装红外线报警器,并逐步向各村社农户家辐射延伸,动员广大农用机动车车主安装。民警深入各村社进行现场演示和动员,全县有37家机关单位、厂矿企业、金融系统、学校安装了电话智能联网报警系统,有效地遏制了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三)案例评析

榆中县公安局党委把“让人民满意”当作全体民警的执著追求,在推行“四个一”为民服务承诺的同时,积极引导全体民警进行换位思考,开展“四个想一想”活动,即想一想群众遇到困难时的焦虑之情;想一想群众遇到不法侵害时的痛楚之情;想一想群众遇到执法不公时的无奈之情;想一想群众遇到“冷硬横推”时的痛恨之情。他们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问候,都蕴含着对人民群众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

向榆中县公安局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牢记宗旨、竭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

榆中县公安局党委按照“保稳定,夯基础,抓创新,强素质”的思路,紧紧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探索建立以派出所为依托、以警务室为据点、以巡逻队为骨架、警民联动、点线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有效维护了辖区的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

向榆中县公安局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服务大局、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让党放心,放人民满意。

榆中县公安局党委“一班人”率先垂范,团结拼搏,廉洁勤政,处处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时时为党的公安事业恪尽职守。他们坚持“100-1=0”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以心暖警,以情聚警,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思想正、作风硬、能吃苦的队伍,带出了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战无不胜的钢铁队伍。

向榆中县公安局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从严治警、廉洁勤政的自律精神,坚持抓党建促发展,抓制度促规范,抓队伍强素质,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团结协作,奋发进取,万众一心,群策群力,造就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队伍。

榆中县公安局党委在成绩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获一次荣誉,找一次差距”,不断解放思想,超前思维,瞄准一流目标,谋划长期发展。他们制订的工作目标和实施的具体措施,始终面向公安改革的前沿,面向全国一流,敢想敢干,敢于争先,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的前列。

向榆中县公安局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改革创新、勇于实践的进取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不断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四、广东省委及时处理群体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一)简要介绍

2011年9月21日,广东省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约四百村民聚集市政府上访,表达诉求;当地党政及时介入,开展接访及相关工作。根据村民的诉求,汕尾、陆丰两级工作组随即开会,研究部署处置工作。“乌坎事件”发生以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省委多次听取汇报和研究部署处置工作,省委书记汪洋对依法依规处置事件及时作出重要指示。

2012年1月15日,乌坎村党员大会召开,宣布村党总支部正式成立。省工作组随后在群众通报会上介绍了村党总支成立情况,村委会重新选举筹备小组在会上宣布成立。最终,“乌坎事件”得以圆满解决。

在矛盾激化后,由于政府积极介入和信息公开,建立了有效的对话协商机制,将社会维稳与民众维权统一起来,成功化解社会矛盾,避免了行政力简单化处置的倾向。

该事件对矛盾凸显期的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带来深层次影响,也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判断和冲突管理提供了成功样本。该事件入选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公民社会十大事件。(二)主要事迹

2011年9月21日上午,乌坎村400多名村民因土地问题、财务问题、选举问题对村干部不满,到陆丰市政府非正常上访,当日下午,上访部分村民在村里及村周边企业聚集、打砸、毁坏他人公共财物和冲击围困村委会、公安边防派出所。

9月22日上午,部分村民组织阻挠、打砸进村维持秩序民警和警车,6辆警车被砸坏。对此,汕尾、陆丰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与此同时,汕尾派出工作组到陆丰督导,陆丰市、东海镇组成工作组进村做工作、回应诉求、维持秩序,9月22日晚平息事态,23日,乌坎村内恢复了正常秩序。

但事件至11月中旬又起波澜,在工作组正在调查解决诉求过程中,少数村民在互联网上帖出《“乌坎村村民临时代表理事会”计划组织村民于11月21日游行上访,并请中外记者报道》的帖子,致使事件出现反复。

对此汕尾、陆丰两级政府又派出13个工作小组进村入户,做好对群众的劝说工作,大部分村民接受劝说。但是,11月21日10时35分又有400名左右的乌坎村民聚集到陆丰市政府门口非正常上访,打出“打倒贪官”,“还我耕地”等标语。至11时26分,上访村民自行离去。当天下午及第二天,在组织者策划下,发生几次数百人在村内聚集活动。

事件发生后,汕尾和陆丰市两级党政开展全面进村入户做村民工作,部分村民的思想开始往好的方向转化。村民在罢市、罢渔3天后,于11月24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至26日,村里的白布标语、大幅宣传画已自行拆除。事态得到平息,正常秩序。

12月20日,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在陆丰市干部群众大会上宣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乌坎村群众的利益诉求,决定成立省工作组,以最大决心、最大诚意、最大努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尽快恢复乌坎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

自9月21日“乌坎事件”发生以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省委多次听取汇报和研究部署处置工作,省委书记汪洋对依法依规处置事件及时作出重要指示。这次成立的省工作组,由朱明国任组长,林木声任副组长,从省直各部门抽调了9名厅级干部和一批业务骨干参加。

根据群众的诉求,省工作组设村集体土地问题、村财务问题、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和村委换届选举问题等专项工作组,每个专项工作组都公布联系电话,随时倾听乌坎村民的诉求。

朱明国肯定汕尾、陆丰各级党委政府的前期处置工作为接下来的工作创造了条件,要求工作组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切实解决乌坎问题,具体要做到五个坚持。

第一,坚持民意为重,以最大决心、最大诚意、最大努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省工作组将尽快进村开展工作。工作组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好各项工作,“一定要彻底摸清乌坎村民的合理诉求,一定要认真回应和解决村民的合理诉求,一定要严肃查处违法腐败行为,一定要为乌坎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一定要让乌坎重新恢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

第二,坚持群众为先,依靠群众解决乌坎问题。陆丰乌坎村群众的主要诉求是合理的,基层党委政府在群众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失误,村民出现一些不理性行为可以理解。

从2009年6月21日开始至2011年9月21日之前,上访都是事出有因和相对理智的。“9.21”之后,出现了打砸公私财物行为和冲击边防派出所行为,但其中违法犯罪的人毕竟是极个别,大多数并没有打砸行为。对于那些有过煽动群众打砸,有过妨碍政府进村解决问题等违法行为的人和组织者,“只要你们有诚意和政府一起来解决问题,什么事情都可以谈,都可以找到出路。”朱明国郑重承诺。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全力做好死者家属的安抚优恤工作。一名在押犯罪嫌疑人突发疾病死亡,尽管其生前有犯罪嫌疑,但其猝然离世令人痛心。各级领导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站在死者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认真倾听死者家属的诉求,做好安抚优恤和有关善后工作。同时,要做通家属工作同意尸检,使第三方法医尽快做出最终的尸检和死因鉴定结论。

第四,坚持阳光透明,及时公布调查处置工作的进展情况。处置乌坎事件,既要解决村民的合理诉求,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也要防范有人恶意造谣生事。为此,工作组的工作一定要阳光透明,及时公布工作进展,让主流媒体能够及时地发出权威声音,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事件性质,压缩谣言的传播空间。

第五,坚持法律为上,依法依规、讲情讲理,妥善解决问题。政府回应和解决群众的诉求界定是否合理,首先要以法律法规来界定,同时要以人为本,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对前段部分乌坎村民在参与上访游行过程中出现的不理智行为给予充分理解和谅解,参与打砸的只要有悔改表现要给予宽待;即使是对策划、组织违法行为的头面人物也要给出路,只要他们有悔改表现,不再组织村民妨碍工作组进村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都一律给足出路。村民代表向工作组反映诉求,将确保他们来去自由、保证人身安全。

关于乌坎事件的成因和性质,朱明国传达了广东省委汪洋书记的指示:“乌坎事件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的矛盾积累的结果,是我们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必然结果。”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必须直面和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

12月26日,在广州市召开的全省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经验交流会时,省委副书记朱明国说,“现在一些国家干部哪有想过农民没地吃什么,没地我照吃好粮,不种地照吃好粮,不养猪照吃好肉,甚至不用上街,当着官有人送。他哪里想老百姓之艰难?”他还补充说:“群众被激怒起来了,你才知道什么叫力量。”(三)案例评析

把握了群众利益的诉求点,也就把握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点。以乌坎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委副书记为组长、包括数名厅级干部的省工作组进驻陆丰,倾听民众诉求。省委书记“必须直面和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批示,工作组“民意为重、群众为先、以人为本、阳光透明、法律为上”的真诚表态,让一度情绪激烈的当地村民趋于平和。

村民的诉求点在利益,转折点也在利益。村民之所以频频上访,源于对村干部处置土地、财务、换届等问题的不满。如果能及时抓住利益诉求点,事发前认真倾听、公正评判、果断解决,就不会小事拖大、层层升级,演变成群体性冲突,乌坎事件也就会呈现不同的走向。事件的峰回路转,正在于省工作组充分肯定“群众的主要诉求是合理的”。这表明,在面对具体矛盾冲突时,把握了群众利益的诉求点,也就把握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在不断前行中不可避免地积累了一些矛盾,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冲突显性化。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济发展快,开放程度高,社会转型快,社会管理压力大,出现的问题具有典型性。直接诱发乌坎事件的土地问题,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不鲜见,这些问题交织着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偶然性冲突背后存在着必然性动因。

有利益博弈并不可怕。有了博弈,才能更好地平衡利益、协调关系,让整个社会处于动态稳定之中。群众固然不能“有诉求就过激,一过激就违法”,再合理的诉求也要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基层政府也不能把本属正常的诉求表达,用“堵”和“压”的方法,使之演变成过激对抗。

在乌坎事件中,基层政府最初失误就在于没有正视村民合理的利益诉求,让理性的上访升级为过激的行动。省工作组以“最大决心、最大诚意、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坚定承诺,化解了激烈的情绪,为问题的彻底解决创造了基本条件。

回顾近年来的诸多群体性事件,究其实质,大多源于群众利益诉求得不到纾解和满足。这无疑提示我们,面对群众的利益诉求甚至是矛盾冲突,地方政府要有高度的大局意识。一方面,要看到群众利益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最大的政治;另一方面,要摒弃面对群众的“对手思维”,真正像中央要求的,把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作为检验干部群众观念、宗旨意识、领导能力的试金石”。

从乌坎事件的处理过程看,正如省委副书记朱明国批评的那样,在干部队伍中,对做好群众工作存在三种不良作风:一是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疾苦置之不理;二是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习惯于发号施令,居高临下;三是群众工作不扎实,见困难就拖,见问题就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解决,甚至放任不管,以致酿成严重后果。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只唯上,不唯下,不唯实”的思想在作怪;而“只唯上,不唯下,不唯实”的根源则来自于“领导决定升迁”的干部制度。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和干部从政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用好一个人,就是倡导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而用错一个人,就会使大多数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近些年来,各条战线涌现出一批敬业爱民的优秀干部,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干部的升、降、去、留在相当程度上还是领导说了算,干部只需对上负责就可以得到提拔重用,其结果必然扭曲干部的从政思想和从政行为,最终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群众是公正衡量干部的一杆秤。当干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还是时刻看着上级眼色,一心想着自己升迁,对领导唯命是从,对群众应付了事,老百姓看得最清楚。那些为让上级满意创造出的政绩工程,群众自然不满意、不买账,甚至痛恨。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用人观、牢固的群众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陈云在延安时期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学习了大量的哲学与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并联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深入地哲学思考,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至理名言,充分体现了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其丰富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在陈云的经济思想、党建思想及政治文化等观点中,都渗透了这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特点的9个字的思想内涵。

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坚持求真务实作风,是推进建设学习型政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选择。“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对实事求是的一种既通俗又生动的解读。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丰富的实践中,留给我们的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

求真务实抓工作,必须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做到“基层第一、群众至上”,不能只求上级满意,不顾当地实际,让群众失望,使基层受累。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工作就是要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着力完善民生保障机制、权益维护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群众工作的真实本领,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政治、经济、党建、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第二节日常业务工作案例

业务类公务员又称事务官、业务官或文官,一般是指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无过失则长期任职,不与内阁共进退的公务员。在我国,业务类公务员则是指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中除政务类公务员以外的其他公务员。

根据所从事的业务工作性质等,业务类公务员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行政管理类公务员。负责较为具体的一般日常行政事务的工作人员,包括除政府组成人员以外的所有行政领导;二是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党政机关、人大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等单位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与保障的职位,具低替代性和技术权威性特征;三是行政执法类公务员。主要包括直接履行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人员,“纯粹执行性与现场强制性是其显著特征”。这有利于更好地激励一线执法公务员,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四是后勤保障类公务员。基于某些政府敏感部门出于保密和安全的需要,把在本部门从事后勤保障工作的人员划入公务员的范围进行统一管理。一、北下街街道办事处的街道工作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北下街街道办事处代书胡同社区的王富英大妈,如今隔三差五就会被儿子、闺女“埋怨”:“您和爸在那边住,孤孤单单,生活没人照料,时不时也回我们这儿住住、享享清福!”

每每听到这话,王大妈总不紧不慢地说:“北下街的公务员可好了,由于他们的努力,这里环境好,四邻和睦,我和你爸早上跑操,晚上跳自由步,想看书有阅览室,生病也有人照顾,生活挺好的!”说完就是爽朗的笑,搞得儿子、闺女“没脾气”。(一)简要介绍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北下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城区中心位置,辖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00余人,其中回民占30%。

该街道办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爱民为动力、为民为宗旨、知民为起点、帮民为途径、安民为己任、乐民为目标”,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街道先后荣获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中国街道之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先进文化站”、“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全国百家示范乡镇(街道)工会”、“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先进街道办事处”、“省级文明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郑州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百余项荣誉称号。(二)主要事迹

管城区是河南省3个回汉聚居的民族区之一,郑州商城遗址所在地,属老城区。北下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城区中心位置,以亚细亚、金博大、汇龙城和郑州百货大楼为依托而形成的二七广场商业圈,正处于该办事处的辖区,这里被生意人誉为“金街”,因此又是地道的繁华区。办事处下辖7个社区,常住人口3万多人。

正因为地处老城区、繁华区,北下街街道办事处遗留下来的问题较多,新旧更替过程中又新生出这样那样的矛盾。要解决问题、消除矛盾,前提必须是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街道办事处副书记唐晓慧说:

做好街道工作,前提是要“知民”,群众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他们的愿望、要求和呼声是什么,脑子里要一清二楚才行。“心装天下事,诚解万户难。”这是北下街街道办事处干部职工的座右铭。为做到“知民”,街道办事处的同志经常逐门逐户走访,了解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呼声,并把它们记录在案;他们还设立人民调节室,接受群众来访和投诉,进而按干部作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等内容归纳梳理、登记造册,明确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正在解决、还有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此外,办事处还定期召开社情民意恳谈会,让群众有苦能诉,有理能讲,有话能说。

街道办事处主管社区工作的副主任王立磊说,办事处有五个“多”:一是下岗职工多;二是困难人口多;三是贫困人口多;四是少数民族多;五是城建拆迁安置人数多。在这种情况下,关心困难群体,使他们过上好日子;促进民族团结,使回汉成为一家人;营造温馨社区,让拆迁安置户安下心,这些问题都需要办事处协调解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对街道工作的生动描写。

北下街街道办事处书记杨爱玲说:

街道办事处是最基层的单位,我们街道干部干的都是一些婆婆妈妈的琐事、碎事。但这些小事连着百姓的心,牵着百姓的情,并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这几年,我们举轻若重,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事做起,尽力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和好事。“上为国分忧,下为民解愁。”这是北下街街道办事处喊得最响亮的一句口号。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70多岁的退休工人李金录大爷,患有慢性病,老伴也长期卧病在床,儿子媳妇双双下岗,一家4口人就指靠他500元退休金过日子,再加上高额的医药费,生活很艰难。老人家说:“过去最怕别人敲门,尤其是收电费、水费的,实在是交不起呀!”

生活的压力,病痛的折磨,使李大爷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街道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办事处副主任巴姝芳了解情况后,跑上门与李金录结成“穷亲”,经常从自己并不宽裕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周济李金录。并与民政部门联系,为老人家办了医保。还四处求人为老人的儿子找了份工作,感动得老人家流着热泪说:“街道的干部跟咱真贴心啊,没想到俺的事会办得这么好,这么快。”

生活状况好转后的李金录,主动来到社区,坚决要求退出低保,许多人不理解,说这老头“傻”。老人家激动地说:“政府能为俺着想,俺日子好过了,也要为政府分忧。”

李金录一事,是北下街街道办事处关心扶助困难群众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北下街街道办事处始终把困难群众的冷暖当成大事,从群众最忧虑的事抓起,想方设法为他们分忧解愁。仅2004年前半年月,办事处就为群众办低保334户800多人,发放低保金42万元。

发救济,送补助,不如指条致富路。在解决困难群众温饱问题的同时,北下街街道办事处的同志还处心积虑想着如何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为此,办事处为困难户提供了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困难救济、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创业援助等多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北下街街道办事处共为低保群众办实事300多件,安置下岗职工1289人,办理《再就业优惠证》348个,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

辖区群众这样说:

街道办事处是困难群众的靠山,他们为困难群众撑起了一片天,使困难群众生活有了信心。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北下街街道办事处地处老城区,原来市政规划起点低,基础设施陈旧不堪。路不平,灯不明,绿地少,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污水到处流。辖区很多群众不愿在这里居住,不少居民买房都选择了其他地方。这让办事处的同志“很受伤”,也感到了压力。身兼办事处主任的杨爱玲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简单:群众最盼望的事情,我们办事处没有放在心上;群众最盼望的是什么?一句话:小区设施要有人抓,居民事情要有人管。

鉴于此,街道办事处以人居环境改善为突破口,在市政建设上连连出招,全力打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他们请来专家设计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见缝插针地搞立体绿化,深入开展美丽小区、美丽楼栋、美丽阳台评比活动。先后投入200多万元,修花坛,建车棚,粉楼道,装路灯……

北下西街、法院西街由于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晴天是土,雨天是泥。群众苦不堪言。从年初起,办事处主任杨爱玲、副主任王立磊、巴姝芳三天两头攻主管副区长孙小培的关,终于从市区两级争取到100多万元资金。现在,北下西街已修好,法院西街正在修。老百姓说,办事处就是“有能耐”,但要知道,为了办成事,同志们可是跑细了腿、磨破了嘴。

通过治理,街道办事处共拆除违章建筑200多处,修复辖区内12条“难行路”,新增绿地8000多平方米,达到了“无裸露黄土”的目标。此外,还建成3个街景小游园,完成4条主干道景观路改造。开辟科普长廊30多处。

星月社区的居民李林,是1999年城建拆迁安置户。刚搬来时,看不惯社区环境,对社区的卫生状况、治安形势更不满意,全家人心里一直不舒坦。尽管经济上不怎么宽裕,但总有“搬走”的念头。可没想到,这几年社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越变越好。现如今,他闲来无事坐在绿地的木椅上,看着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感受着和睦友善的邻里关系,由衷地说:“住在这里这么舒心,让我走也走不了。”

北下街街道办事处根据群众需要,积极实施“三个一”工程建设,即在每个社区建立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社区医疗站、社区警务室和老年活动中心。此外,还成立了戏迷俱乐部、秧歌队、腰鼓队、老年模特队等文艺团体。依托这些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社区腰鼓队成立后,热心公益事业的回族职工海春红加入起来,她每天都召集大家,排练积极向上的节目内容。在她带动下,办事处退休干部虎俊岭也加入其中,大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展示了“回汉一家亲,邻睦社区盛”的新风貌。

近年来,社会治安成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针对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街道办事处按照“一社区一警”的模式,先后建立7个社区民警责任区和警务室,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集防范、治保、民调于一体的网络化治安管理体系。同时,办事处还动员组织群众,成立了联防、巡逻等群防群治队,昼夜巡逻,将每一条街巷、每一栋楼院都纳入治安力量的监控之中。做到了点、线、面整体覆盖,辖区连续多年刑事案件发生率“负增长”。

看到辖区群众邻里和睦,生活愉快,街道办事处的同志百感交集。

办事处主任杨爱玲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