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焦虑者对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5:39:02

点击下载

作者:王淑英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与焦虑者对话

与焦虑者对话试读:

前言

焦虑时代,要懂不焦虑的智慧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又是不幸的。高度文明所带来的,除了丰富的物质享受之外,还有沉重的精神压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早已丢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遗却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惬意,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竞争与压力。

于是,焦虑就像野火一样,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演艺明星为了更大的名气而烦躁不安;企业老总为了业务拓展而彻夜难眠;公务员为了升职而寝食难安;白领职员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而心急如焚;学生不仅考学压力难以承担,毕业之后还要为工作发愁;另外,“教育、住房、医疗”三大问题,更是让普通百姓眉头紧锁……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奥登所言,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焦虑时代”。如今,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患有焦虑障碍的人越来越多。据国外权威机构调查统计,当今世界上有4.1%~6.6%的人在一生中会得焦虑症,而目前我国的这一比例为4.1%,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平均水平。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球心理疾病患者总数超过15亿,其中焦虑患者4亿、抑郁症患者3.4亿,而得到治疗和控制的患者仅占1%。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确实如此,据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人类所有的疾病当中,有76%属于情绪性疾病,而焦虑作为最重要的消极情绪之一,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另外,如果焦虑得不到及时调治,很容易引发抑郁,并可能导致自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焦虑的危害如此巨大,却至今没有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焦虑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有些人认为,焦虑只是一种情绪,很快就会过去,对自己没有什么危害;而有些人则往往将其归入抑郁,用治疗抑郁的方法加以调治。当然,这两种认识都是不科学的。

诚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焦虑确实只是一种负面情绪,其危害并不明显,但如果这种情绪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形成焦虑症,使我们沉浸于其中,并最终给我们带来极大伤害。另外,虽然很多时候焦虑会与抑郁并行,甚至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如果不加以区别对待,就会南辕北辙,使病情加重。

为了让深受焦虑困扰的朋友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焦虑,了解焦虑,进而摆脱焦虑,我们编写了这本《与焦虑者对话》。

就目前来说,市场上关于焦虑的书也有一些,但不是太过专业,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就是停留在读者感官层面上,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有的虽然有一些方法,也只是一些从其他地方摘录下来的小技巧,治标不治本。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从文化、心理、中医、生活等诸多方面寻找调解、治疗焦虑的方法,并力图在趣味性与实用性上达到完美的统一,让读者在愉悦的心态下摆脱焦虑的困扰。

最后,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家走出焦虑,使大家的心灵步入春天。|第一章|与焦虑者对话:今天你焦虑了吗从哈姆雷特说开去——在焦虑中挣扎的现代人

哈姆雷特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他本是丹麦王子,父亲去世后不到两个月,母亲乔特鲁德王后就和他的叔叔、新国王克劳狄斯结了婚。这让一向把父亲当做偶像崇拜的哈姆雷特难以接受。在随后的日子里,年轻的王子反复思量着父亲的死因。虽然克劳狄斯宣称国王是被一条蛇咬死的,但敏锐的哈姆雷特怀疑克劳狄斯就是那条蛇,而且,他猜测母亲乔特鲁德也有可能参与了谋杀。这些怀疑和猜测令哈姆雷特无比焦虑,他不断地试探,直到证实了自己的想法。然而,这让他陷入了更大的焦虑中……

很多人喜欢把哈姆雷特称为“忧郁王子”,其实这个称呼并不恰当。他实际上是一个“焦虑王子”,他每天都在徘徊、都在犹疑,他的内心是焦躁的、不安的,而这些正是焦虑的特征。可以说,哈姆雷特之所以让我们感觉那样痛苦,正是因为他处于深深的焦虑之中。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像哈姆雷特一样痛苦得难以自拔,甚至有时焦虑也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这就要求我们对焦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实,每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与焦虑打交道——

小时候,你做错了事,不敢回家,怕回去被爸爸打屁股。后来不得已,还是回到了家里。这时,听到爸爸下班进门时的咳嗽声,你当时的心情就是典型的焦虑。

到了青春期,你和异性第一次约会,怀里像揣了二十五只兔子——百爪挠心的滋味:心慌,心跳加快,心神不定,坐立不宁,说话也是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种种类似的表现,也是焦虑。

当然,这些都是焦虑的现象,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科学地说,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其特点是焦躁、忧虑、恐惧,为预感凶事而紧张不安。焦虑迫使人们萌生逃避或摆脱不良环境的愿望,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是,我们在这本书里所强调的焦虑是一种“过激反应”,它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对身心造成伤害,我们把它称为“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焦虑障碍,是以广泛和持续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惶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除焦虑心情之外,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

近几年,由于抑郁患者自杀率的升高,引起了人们对抑郁症的重视,但焦虑症对社会的影响却仍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殊不知,焦虑症和抑郁症一样,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精神性疾病,甚至它的危害比抑郁症更大、更广。如果焦虑长期得不到处理,40%~50%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严重时也会导致自杀。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对焦虑症患者的重视。焦虑的人总焦虑,从容的人总从容——探寻现代人焦虑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为焦虑所困扰,买东西排长队焦虑,火车晚点焦虑,完不成工作焦虑,甚至什么事情也不干闲坐在家里也焦虑……于是,人们开始羡慕那些趿拉着拖鞋在太阳底下下棋的北京爷们儿,羡慕那些一有积蓄就云游四方的人,羡慕那些在落日余晖里弹马头琴的草原牧人……然而,羡慕归羡慕,却没有几个人能够放下身边的一切,做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焦虑的人还在焦虑,从容的人依然从容。

于是,很多人都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为什么焦虑的人总是焦虑,从容的人总是从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前两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找到一些线索。

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两个主要人物——许三多和成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焦虑与否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许三多与成才就像一把尺子的两端,许三多不知焦虑为何物,他判断一件事情的标准简单得可怕:“有意义”、“没意义”。而成才则不同,他从一开始就把军旅生涯的每一天看成一场比赛,在他周围几乎没有战友,只有竞争对手。他和许三多一样都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不同的是他一直在想的是我需要什么,而许三多想的是我缺少什么。

在剧中,A大队的袁郎曾对许三多说:“有很多人每天都在焦虑,怕失去,怕得不到。我不喜欢焦虑的人。”不错,与许三多相比,成才的目标非常明确,也非常努力,但是他的求胜心太强,以致在目标暂时不能顺利实现的时候产生“焦虑”,于是又选择新的开始,新的努力,新的困难,新的放弃……而许三多呢,入伍当兵、从红三连到钢七连、留在部队当士官、从钢七连到老A……他基本上没有主动选择什么道路,一些看起来的主动选择也大都水到渠成。这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有关。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像他爸说的那样“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像成才一样头脑灵活,做事目标明确,却也往往带有“成才式”的焦虑,这种焦虑正是对生活的强烈欲望造成的。

诚然,无论哪一个时代,渴望成功都是个人的天然欲望,但在当下,这种欲望却浓烈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毫无疑问,三十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进步,也使得社会严重地物质化。当我们还沉溺在信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生活方式中,并对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津津乐道时,一种窒息性的时代产物——焦虑,正在肆无忌惮地泛滥开来。

焦虑太多,是因为欲望太多。现代人的欲望根源并不是为了生存、为了舒适,而是为了所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自我炫耀,为了别人的认可。

少一份焦虑,多一份坚持!这正是《士兵突击》告诉我们的生活哲学。从今天开始,做一个简单的人,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从容的人,焦虑将不再是你的梦魇。平凡者的快乐与成功者的焦虑——焦虑引发人生的博弈

精神科医生罗伊•格林克曾经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显示了焦虑与成功之间的微妙关系。焦虑较少的人,中学多以平均成绩毕业,毕业后干体力劳动的工作居多,并比较安于现状,也会花些时间陪伴妻子及儿女。他们大都喜欢过简单的生活,渴望每年有几天外游,衣食住行不太计较,他们爱做平凡的人。

反之,那些“成功人士”则大不相同,他们经常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是在“有条件的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如果你……我们就爱你……”他们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必须用各种手段赚取他们的关怀,父母会对他们说:“如果你拿来100分,我们就会很爱你……”,“如果你考上大学,便光宗耀祖了……”总之,爱对他们来说是“好表现”的奖品,是用成功的程度来衡量的,是与成败得失挂钩的。

要拼!要赢!要出人头地!不久,竞争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思考模式一旦形成,性格也随之被塑造起来。表面看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胜利者”,但他们的内心往往在焦虑中挣扎。

事实上,平凡与成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思维,它们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快乐与焦虑。有一个墨西哥渔夫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个美国商人,在墨西哥海边看到一个渔夫划着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几尾大黄鳍鲔鱼。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并问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

墨西哥渔夫说:“一会儿工夫就抓到了。”

美国人又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多抓一些鱼呢?”

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了!”

美国人接着问:“那么,你一天剩下的时间都干什么呢?”

墨西哥渔夫解释说:“我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到海里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过得可充实呢!”

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抓鱼,攒钱买条大一点儿的船,抓更多的鱼,然后再买更多的渔船,最终拥有一个船队。这时,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营销。再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需要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道:“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

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国王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财啦!就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墨西哥渔夫问:“再然后呢?”

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

墨西哥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商人与墨西哥渔夫对人生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美国商人在追逐成功的同时,也在追逐焦虑;墨西哥渔夫在甘愿平凡的同时,也在享受快乐。究竟哪一种态度更好,这很难说,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也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是,如果过于追名逐利,以至于焦虑到影响自己身心健康,那就得不偿失了。

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是耸人听闻,焦虑已经开始广泛地影响到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我们这些看上去正在享受物质生活的人们,早已被时代贴上了一种叫做焦虑的特殊标签。

环顾四周,焦虑随处可见:毕业生有就业焦虑或是考研焦虑;上班族有升职焦虑或是跳槽焦虑;求职者有竞争焦虑或是待遇焦虑;未婚男女有结婚焦虑或是婚房焦虑;结婚男女有离婚焦虑或是子女培养焦虑;休假期也会有资讯焦虑……

总之,焦虑带来竞争,而竞争反过来也会加剧人们的焦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焦虑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心理疾病。有很多非常有才干的人在人生的战场上左冲右杀,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本想再登高一步,不料却在内心的战争中吃了败仗,倒在了焦虑的刀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孔明的悲哀在现实中一再重演,我们就应该重新定义一下人生的价值了。我们不反对追求成功,但我们希望你采取“适度”的策略,千万不要让焦虑毁了你。从崔永元到帕瓦罗蒂——名人的焦虑几多重

崔永元和帕瓦罗蒂,一个是央视主持人,一个是意大利歌唱家。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人,为什么会被拿到一块儿来比较呢?其实,在他们身上至少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他们都是名人;第二,他们都很焦虑。

2002年,崔永元突然离开《实话实说》,很多人都说他得了抑郁症,其实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他得的是重度焦虑型失眠症。后来,走出焦虑阴影的崔永元在接受央视《人物》栏目专访时,自曝在患焦虑症期间他每天都在失眠,每天都想着自杀,并且由于自杀倾向很严重,他还被医院24小时监管了起来。

2007年9月6日,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被誉为高音C之王的著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去世了。一般人都认为,他是死于胰腺癌,而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死于焦虑症。帕瓦罗蒂一生演出无以数计,仅仅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就有379场。但是,他每次上台的时候,依然无法完全克服自己紧张的情绪。为了缓解压力,他养成了暴饮暴食的坏习惯,每次上台前他都要山吃海喝一顿,这直接导致了他的体形肥胖,并诱发了胰腺癌。

其实,崔永元和帕瓦罗蒂只是名人焦虑的两个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名人饱受焦虑的煎熬。例如,中国台湾主持人胡瓜曾因焦虑症发作住院;谢东、张元、满文军等人用吸毒来缓解焦虑;翁美玲、崔真实、李恩珠等众多明星因无法承受焦虑而选择了自杀,等等。从媒体曝光的情况看,娱乐圈内,饱受焦虑症困扰的明星不在少数,不少明星也主动地承认自己有情绪问题。有业内人士估计,在高压力和竞争激烈的娱乐圈,有情绪问题的艺人数量正处于上升态势,他们所占的比例甚至接近5%。

并且,不仅是娱乐圈,其他领域的一些名人,患焦虑症的也不在少数。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辞职的第二天,就由于精神焦虑住进了医院;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焦虑中跳下了悬崖;近代护理专业的鼻祖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生前患有躁郁症;另外,包括达尔文、居里夫人,以及美国前总统林肯等,都或多或少的有精神方面的问题。

由上可见,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名利与焦虑是紧密相关的。当然,这也是有理论依据的。谈到名人的焦虑,我们总是会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个词——压力。这些功成名就的人,都是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每天都处在高度的紧张状态,产生焦虑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是不是名人都没有办法避开焦虑的罗网呢?也不尽然,你看中国台湾女主持人小S虽然也是名利双收,但她却从来不会焦虑,因为她有两个摆脱焦虑的法宝——达观和放下。也就是说,社会给了我们压力,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社会,那么我们就只能改变自己,把压力化于无形,这样焦虑也就无处藏身了。为何考生自杀的悲剧总是重演——考试焦虑引发社会问题

在我国,“考试”一直是个严肃而略带沉重的话题。在考试的挑战中,一些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被焦虑、不安、失望,乃至绝望打倒,放弃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南京一名初三的男生坠楼身亡,15岁的少年没有留下任何遗书,有的仅是口袋中尚未做完的试卷。

湖北一名18岁的女孩,在离高考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在自家凉台上自杀了。她在不到500字的“遗言”中反复写道:“我已走到了绝路”、“我实在没有办法了”、“但我也不想这样”。

高考前一天,西安市长安区某中学高三男生死在了离家不远处的一口枯井里。他在遗书中写道,自己从小就想当考古学家,但进入高中后成绩一直不太好,实现不了理想。

高考分数线下来的那一天,西安车辆厂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郝某得知自己离本科分数线只差两分,吊死在了自家的房梁上。

……

每当中考、高考这些所谓决定人生命运的大型考试来临时,人们就开始反思,为什么考生自杀的悲剧总是重演,但考生自杀的人数并没有因此有丝毫减少,反而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呢?

有人说,考生自杀是因为心理脆弱,这只是一种平面化的托词,考生自杀的背后是什么呢?要知道,如果悲剧总是重演,就不再是悲剧,而是恐怖剧了。

事实上,对于这一现象,只能有一种解释——焦虑。有人对高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有近70%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或经常感到焦虑,而其中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自我调节的不到30%,这表明焦虑问题在学生中间是何等严重!“十几年前,精神科门诊极少碰到学生,而现在几乎每周都能遇到,而且在中考、高考前后来就诊的明显增多。”一位医生说道。另外,他还发现焦虑的学生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非常优秀,由于太要强,不能容忍别人超过他们,最后心理承受能力崩溃;另一类是学习成绩差而父母期望值又非常高,这些学生在学校和父母的双重压力下也非常容易患焦虑症。

可以说,学生的焦虑绝大部分是由社会的外在压力造成的。家庭成员、学校老师以及孩子周围的其他人,都无意识地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上海某重点中学有一名高三学生,父母望子成龙,从小对他要求极为严格,他在上初中时就没了双休。上高中后,父母更变本加厉,为了让他专心冲刺奥林匹克竞赛,竟然把他关在家里两个多月不准出门。

后来,孩子变得越来越暴躁,父母还以为儿子是学习压力太大造成的暂时现象,直到儿子真的自杀了几次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患了严重的躁狂症。可惜,这时已经是晚期了,住院好几个月,也没有什么好转。父母这才追悔莫及,求医生救救他们的孩子。

如今,考试焦虑在学生中非常普遍,一些“90后”的学生竟然把“自杀”当成了口头禅,“实在不想活了”、“我要自杀”等,经常在他们的嘴边出现,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只有把学生的焦虑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对待,才会有意识地运用方法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从而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身心。焦虑自评量表——测一测你焦虑了没有

在一般情况下,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状态,任何人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都会焦虑,只有焦虑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例如,很小的挫折就会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慌,或者持续焦虑、反复焦虑,这时候才能说是一种神经性疾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焦虑症”。

为了把焦虑症与正常的焦虑区分开,精神学方面的专家们制定了一些焦虑量表,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贝克焦虑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考虑到这些量表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我们向大家推荐了焦虑自评量表,通过它,你可以很快地知道自己是不是具有焦虑障碍。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是由William W. K. Zung于1971年编制的用于测量焦虑状态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变化情况的心理量表。经过几十年来的反复使用和验证,该量表已成为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精神科大夫等最常用的心理测试工具之一。焦虑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的是最近一周内的症状水平,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自评共有20个项目,它们的症状如下:1.焦虑;2.害怕;3.惊恐;4.发疯感;5.不幸预感;6.手足颤抖;7.躯体疼痛;8.乏力;9.静坐不能;10.心悸;11.头昏;12.晕厥感;13.呼吸困难;14.手足刺痛;15.胃痛,消化不良;16.尿意频数;17.多汗;18.面部潮红;19.睡眠障碍;20.噩梦。

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然后根据你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感觉,选择最适合你的答案:1.没有或很少时间;2.小部分时间;3.相当多时间;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注意:第5、9、13、17、19项为反向选择,即1.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2.相当多时间;3.小部分时间;4.没有或很少时间)。

施测时间建议:5~10分钟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

结果分析:

自评者评定结束后,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得出总分,总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的症状越严重。一般来说,焦虑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61~70分者是中度焦虑,70分以上者是重度焦虑。|第二章|身体不听话,都是焦虑惹的祸——焦虑最易引发的9种疾病“鬼剃头”,究竟是谁在作怪——焦虑导致的脱发

头发也是有生命的,有着自己生长、衰老的周期,因此,每天掉头发是一个人正常的生理现象,大可不必担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居然出现了“鬼剃头”的现象,这就有点不正常了。

所谓“鬼剃头”,就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局部性脱发,一般呈圆形,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有一个青年,因为与女朋友分手,连日闷闷不乐,食少不欢,夜不能眠。一天早晨,他发现自己后脑勺出现了一块鸡蛋样大小的圆形斑秃,那儿的头发一根也不剩了。有人告诉他:“你这是被鬼剃头了。”“鬼剃头”,听起来还真有点玄,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吗?不要害怕,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鬼”在作怪,而是一种由神经精神因素导致的皮肤损害。人在焦虑、急躁,或者长期抑郁沉闷的情况下均可能发病,患者在发病之前往往有严重精神刺激或应激性事件,例如,丧偶、失恋、降职、落榜、下岗等,均可通过显著的情绪波动触发皮肤的病变。一般情况下,经过3~5个月的治疗头发可恢复生长。

众所周知,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归大脑管的,如果大脑受了刺激,那么人体活动就会乱了脚步,也就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从而使身体的营养受到刺激,出现掉头发的情况。有的人遇到过于激动的事,大脑受了强烈的刺激,精神很不正常,有时一夜之间头上的头发就掉了一大片,也就成了人们所说的“鬼剃头”。

对于这种不正常的脱发,其治疗关键在于医治心病,消除不良情绪,培养乐观精神。“急”心“痛”首——焦虑会引起偏头痛

说到偏头痛,我们都会想到三国时期的一个人物——曹操。《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有对曹操头痛的记载。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曹操所患的偏头痛与情绪有很大关系。

曹操起兵平定袁绍的时候就每每头痛,而头痛开始严重的时候,则是在消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此时曹操掌握了“君权”,他除了平定地方起义之外,还要在宫廷之内排除异己,可谓昼夜焦虑、寝食难安。

如今,科学已经证实,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的促发因素之一。一项调查显示,患偏头痛的病人50%首次发作于情绪的剧烈变化期间。不过,一般来说,偏头痛的发作不是在高度紧张期,而是在紧张后的松弛期,如周末、假期等时。

在这项调查中,专家还发现,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容易患偏头痛,这与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工作紧张程度有着很大关系。然而,同等强度、同等频率的精神因素却不会使某些人发病,这是由于个性特点起了缓冲作用。精神紧张、焦虑、忧郁是偏头痛的性格特征,并且有神经质倾向的人也易患偏头痛,这类人追求完美,主观而任性。

张晓华是一位特别挑剔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她就有很严重的偏头痛。在每次上街之前,她得将屋子打扫干净,给孩子洗澡穿戴好,还要想着上街要做的事情。更糟糕的是,她天生害羞,一想到要遇见很多人就惴惴不安。所以,每次上街前她的头就开始痛,上街回来之后就得卧床休息。当然,有时她也去看医生,医生便给她开一些头痛药,但总是吃完当时没事了,而下次又疼。

的确,偏头痛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那些支配欲强、爱占主导地位、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容易头痛。临床中发现,容易患偏头痛的人多半比较聪明、敏感,办事有条理,以及苛求完美。这种人用严格的尺度要求自己和别人,事事求全责备,这让他们经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头侧血管的变化而引发头痛。

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是造成头痛的主要原因。例如,通宵打麻将,熬夜,长期久坐,且身体姿势不良,腰、背、肩疼痛,甚至视疲劳、颈椎痛等都会引发头痛。

总之,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不能再把头痛当成单纯的躯体疾病来对待,要对身心进行综合调理。用止痛药物来控制和减缓疼痛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还要进行心理调节,学会自我减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注重生活质量,积极投入工作,并懂得享受生活。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焦虑与喉咙之间的“亲密”关系

我们常说,“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这是因为情绪和喉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情绪因素作用于身体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我们会经常看到关于明星在演唱会上突然失声的报道,其实,这正是他们“紧张得唱不出歌来”的表现。

2000年8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流行音乐演唱会上,韦唯突然失声,使其第二场演出也被迫取消。这不仅让慕名而来的观众感到失望,也使韦唯失去了一次绝好的向国际乐坛冲刺的机会。

2004年,周杰伦在香港红磡的演唱会,成绩很优秀,可是压力也很大,他说:“唱到第二场时,当天早上醒来时,我发现自己喉咙很怪,好像快没声音了,紧张得把医师请来。结果,医师一来,声音就来了,我想这都是心理因素吧!”

2007年8月初,在巨大的压力下,“快男”陈楚生的嗓子出现了问题,清亮的声音开始变得嘶哑,公司火速安排他去北京的一家著名医院就诊。

2009年5月1日,蔡依林在香港举行签唱会,因坐车劳顿,再加上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在台上突然失声,频频喝水调整之后才应付过关。

很多人经常出现职业性失声、声音嘶哑,因此去喉科就诊。医生发现这些患者除过度发音或发音方法不当外,病前常有意外精神刺激,情绪障碍通过大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使植物神经系统发生功能性障碍,迷走神经发放的冲动增强,喉黏膜末端血管痉挛,血流障碍,出现局部充血、肿胀、渗出、出血等病变,引起失声或声音嘶哑。

不仅如此,焦虑还会引起慢性咽炎。精神紧张、神经失调和烟酒、粉尘、有害气体等局部刺激是慢性咽炎的诱因。患慢性咽炎的人,一般会有以下几种症状:咽部有异物感,经常想清嗓子,却又咳不出;嗓子经常干燥、灼热、发痒,并伴有吞咽疼痛等;咽部反射敏感,晨起刷牙、清嗓或咳嗽时容易恶心。

慢性咽炎是能治好的,但要注意避免复发。除了使用药物治疗之外,还要戒烟戒酒,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尤其是要缓解紧张情绪。

另外,当一个人情绪紧张、心神不宁时,极易感觉咽喉有异常感觉,如阻塞感、黏着感、蚁走感、紧迫感等,异常感觉时轻时重,部位不定。这些功能性疾病的患者常常是胆小多虑,有疑病倾向,过度自我注意和自我暗示。若有这种情况,应先去医院排除器质性病变,然后采用心理药物综合疗法,一般愈后较好。

因此,保持好情绪对于喉咙来讲至关重要,而好情绪对喉科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耳病也与情绪相通——焦虑易造成突发性耳聋

在战国时代,司马迁就曾经阐述过“五音”与人的“五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心理因素是造成耳疾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突发性耳聋发病人数越来越多,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不少医生都发现,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因为情绪波动而产生突发性耳聋。

在焦虑状态下的人,其体内的各个系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导致全身微小血管和小血管痉挛收缩,使局部供血减少,导致耳内听觉神经缺血、缺氧,内耳的重要结构——毛细胞受损。毛细胞我们是惹不起的,因为一旦它受到损伤,我们的听力就会下降,严重时就会使听力全部丧失。这也就是人在情绪波动较大时会突然之间什么也听不见的原因。

顾名思义,突发性耳聋发病很突然,患病的耳朵在几个小时之内几乎完全丧失听力。另外,病人还会感觉耳部麻木、发堵、耳鸣,有的病人还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现象。出现突发性耳聋2~3周内及时治疗,80%以上的患者可获痊愈;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内耳长期供血不足,会引起听神经变性,听力恢复的可能性将减小,严重者可能造成听力损伤永不可恢复。

对于突发性耳聋,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合理的生活方式。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到酒吧等娱乐场所消磨时间,这些场所音乐声震耳欲聋,久而久之,听力就会受到损伤。还有,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听随身听和MP3,如果音量掌握不好,极易引起听力疲劳而导致听力下降。因此,预防听力受损应尽量远离噪声环境,生活要有规律,而且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记“冲动是魔鬼”。焦虑是一棵毒树,结出溃疡之果

研究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与情绪刺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焦虑情绪会使大脑皮层功能产生紊乱,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使胃平滑肌痉挛,同时促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下血管痉挛,造成黏膜局部缺血,营养不良,从而易造成溃疡。溃疡一旦形成,提高胃酸分泌的任何刺激,都会使溃疡恶化,引起疼痛和出血。

张明山,42岁,是一家私营企业的厂长,患有十二指肠溃疡多年,每年发作两三次,主要表现为饭前或空腹时上腹部疼痛。一般情况下,经用药治疗后可以恢复。不发作时,除常有嗳气和反酸症状之外,并没有其他不适。后来,溃疡再次复发,服用先前用的抗迷走神经药、抗酸药等不能完全缓解。在长期不见好转的情况下,他从朋友那里得知心理医生或许可以帮助他,于是便到心理门诊求助。果然,经过心理医生的疏导,病情大有好转。

心理医生发现,那些情绪易波动、受挫后一蹶不振、一有刺激便易焦虑紧张的人最容易患消化性溃疡,因此消化性溃疡可以说是一种情绪疾病。

另外,除了消化性溃疡,焦虑还会引起口腔溃疡。通常,一个人得了口腔溃疡,我们会说他上火了,而这个“火”正是焦虑点燃的。工作繁忙使得人们的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波动、睡眠不足,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口腔溃疡的可能性比较高。

因此,要想避免溃疡的产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让自己时刻沐浴在健康的阳光中。谁惹了不停点头的小男孩——焦虑下的强迫症

小光是一个年仅10岁的小男孩,最近他得了一种怪病,老是不停地点头,逢人就点,不可控制。为此,妈妈不停地打他,可怜的小光对妈妈说:“别打我了,再打我就死了,我也不想这样。”听到儿子说出这样的话,做妈妈的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小光是得了病,于是领着他去做心理咨询。听完小光妈妈的描述,心理专家断言:孩子得了强迫症。

小小的孩子为什么会得强迫症呢?原来,聪明伶俐的小光从小就很听家长的话,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即使是这样,做妈妈的也是毫不松懈,总是对儿子严加管教。几个月前,语文老师出了一篇作文,题目是《蝴蝶是怎样出现的》。小光就开始想这个问题,上课想,下课想,可是就是想不出蝴蝶是怎么出现的。无奈之下,他跑去问妈妈,没想到妈妈也不知道,失望之余小光自言自语地说:“是不是老师出的题目太难了?”

妈妈不由分说就对小光一顿怒斥:“老师怎么会出错呢?是你自己不用功!想,仔细想,好好想,直到想出来为止!”小光很听妈妈的话,他想啊,想啊,脑子似乎没有停止过,接连不断地出现各种奇想:看到天空,想宇宙是怎样出现的;走到路上看到树,就想这棵树倒了会不会砸伤人;看到别人骑自行车,就想会不会摔下来。与此同时,他开始不停地点头,因为妈妈说的是对的,老师的要求也是对的……

强迫症是一种以自我强迫为突出症状的神经症,其症状为自我强迫,它违背病人的意志反复出现,病人无法控制,也自觉其不合理或毫无意义,力图摆脱和抗拒强迫内容,但越是抗拒,就越感觉焦虑和苦恼。

病前人格是强迫症病因中的关键,约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办任何事均力求准确完美。但即使如此,患者也仍有“不完善”、“不安全”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们或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判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表现为固执倔犟、墨守成规、脾气急躁。

儿童强迫症的形成,无疑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例如,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分苛刻,或孩子受到惊吓、经常挨批评,致使其精神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精神负担过重,均可诱发强迫症。小光之所以患上强迫症,正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家长要求过高所致。老伴的病,让老爷子住进医院——焦虑诱发心脏病

老张是一名退休职工,他的老伴因肺心病住进了医院,病情比较严重,儿女们都在外边,一时赶不回来。老张一连陪伴了数日,十分疲劳,加上精神紧张、焦虑的影响,自己也病倒了。经医生一检查,才知道得了心脏病。

据医生分析,老张原本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脉缺血病史,这次由于老伴病重,焦虑不安所产生的心理应激通过大脑皮层的活动,使得机体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兴奋性持续增强,造成原本不够稳定的心肌细胞活动异常,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一个人生了病,另一个在紧张、焦虑的情绪下,也会随之病倒,尤其是老年男性,焦虑导致心脏疾病的概率非常高。

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找来735位平均年龄为60岁的男性,分别对他们进行了焦虑、愤怒、忧郁、敌意以及其他负面情绪的个人问卷,还进行了血压测试、验血报告、烟酒使用状态以及其他个人因素的调查,例如,婚姻状态与受教育程度等。总之,包括了全部可能诱发心脏病的因素。12年后,共有75人心脏病发作,其中11人是致命性心脏病。研究结果显示,个人测验时焦虑分数高的人易发生心脏病。研究人员指出,焦虑倾向是老年男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明显独立风险因素。

其实,不仅是老年男性,焦虑情绪易引发心脏疾病的规律在所有人身上都适用。一份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报》上的研究报告表明,长期焦虑会显著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患有长期焦虑症的人群比乐观人群发生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30%~40%。研究人员表示:“心脏和大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医生不仅要考虑传统的引发心脏病的因素,还要更多地关注病人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糖尿病,内心焦虑也是诱因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危害心、脑、肾、血管、神经、皮肤等。那么,持续升高的糖尿病发生率和现代人的焦虑有没有关系呢?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刘建民今年49岁,出身于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后被分配到本省某局工作。他工作小心谨慎,踏实能干,10年前即升为副处级干部,但之后的几次升职都没能如愿,这让他感到非常焦虑。后来,终于获得下乡挂职锻炼的机会,本想回来后可以被提拔,但是一年后,他过去的一个部下被提拔为处长,使他升职的希望再一次落空。

对这件事,刘建民久久不能释怀,整天挂在心上。一个月后出现烦渴多饮、尿频量多、体重下降等症状,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代谢性心身疾病,它的发病和生活变动、情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在患糖尿病之前,多经历了某种生活事件,例如,失恋、夫妻关系不和、离婚、丧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等。在美国,糖尿病也是贫困人群中常见的疾病,并且死于糖尿病的黑人是白人的两倍多,因为黑人更多地经历了政治上的歧视、生活上的动荡、贫困失业等生活事件。

研究发现,经常情绪紧张或极度情绪紧张,会使某些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而且会与胰岛素产生对抗。患者情绪安定时,糖尿病病情常可缓解;而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忧思、悲愁等不良情绪能够促使糖尿病发展及恶化。

糖尿病患者情绪紧张时,要比平静时消耗更多的葡萄糖。有学者通过对焦虑症患者的研究指出:焦虑这种心理状态可以影响糖代谢,焦虑症患者糖代谢调节能力降低,从而使血糖升高。所以,很可能糖尿病患者病前就比一般人焦虑。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要面对许多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在这些事件面前,要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免得像前面例子中的刘建民那样,因为情绪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情绪决定生死——焦虑与癌症

癌症曾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没有任何一种特效药物能将其彻底制伏,因此我们只能从预防上下工夫。要想进行有效的预防,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才会导致癌症。

虽然致癌的因素十分复杂,但精神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好发于一些受到挫折后,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焦虑、沮丧、苦闷、恐惧、悲哀等情绪紧张的人中间。当然,精神心理因素并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往往以一种慢性的持续性的刺激来影响和降低肌体的免疫力,增加癌症的发病率。

在新近的研究中,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家就性格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长期而广泛的研究,发现了一种鲜为人知的“癌症性格”。一般来说,“癌症性格”的人多表现为待人宽宏大量,对个人的生活或工作遇到的麻烦,甚至痛苦都能妥善处理,从不大发脾气,处处都能约束和克制自己。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出于对别人的考虑,他们企图以回避的办法来求得暂时的和谐。因此,“癌症性格”的人,表面上看来平和、安详,内心却似一座火山,只是没有爆发罢了。

关于“癌症性格”,盘点一下癌症死亡记录,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形象代言人——好人傅彪。

很多影迷喜欢傅彪的理由是:他足够认真,足够憨厚,足够义气,足够世俗,足够亲切。很多人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他抱着路易十三的酒瓶:“想吐,可我舍不得,十三,路易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让每个人感到亲切的”好人,他的人生才走到2005年就结束了,年仅42岁。

对照一下,我们就会傅彪是典型的“癌症性格”:倾向于克制或压抑自己的情绪,往往为了使别人高兴而不惜牺牲自己,以免朋友、家人或他人不愉快。傅彪嗜戏如命,但肝移植手术需要长时间休息,他却说:“我还是坚持要拍戏,如果没有艺术,那我这个生命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我很想一直跟着大部队走!”

傅彪的确精神可嘉,只是他的行为是不值得效仿的。我们要知道,这种强烈遏制内心情感的人患癌症的概率是较大的。

医学家研究认为,具有“癌症性格”的人,由于长年在痛苦和矛盾中挣扎,长期折磨、压抑自己,其结果是使得体内发生了一系列不知不觉的化学变化,并逐渐失去平衡,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最后导致癌细胞通行无阻地繁殖,侵害人的机体。

中医学也认为,“七情”的过度会导致气滞血淤而发生癌症,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万病皆源于心”。动物实验也证明,在连续精神刺激下,动物体内可长出肿瘤。这些刺激主要是通过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的相互联系起作用的,最后使肾上腺素皮质酮等内分泌增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损害身体免疫功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

研究表明,当强烈的精神紧张刺激,使人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时,会促使皮质类固醇激素分泌过度,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癌症就有可能在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时形成。专家还发现,情绪极度焦虑的人,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免疫功能下降。

另外,医学家在一项调查中还发现,81.2%的癌症患者在患病前曾遭受过生活的打击,如配偶死亡、夫妻不和、生活规律发生重大改变、工作学习压力大、子女管教困难等。这同样也证明了情绪对癌症的产生造成的影响。

可以这样说,心情糟糕、情绪紧张的人是癌魔的青睐者。为了预防癌症的发生,我们不仅要防止各种致癌因素,还应当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保证身心健康。|第三章|我的情绪我做主——学会焦虑操控术驱逐焦虑,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在心理学中,情绪指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其中,怒、忧、思、悲、恐、惊都会产生焦虑。

焦虑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度,充分调动身心潜能。但如果过于焦虑,则会妨碍你去应付、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

在生活中,有些人经常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烦躁好动、唠唠叨叨等,这就是焦虑过度的表现。这些人总担心生活中出现不良之兆,对未来满怀恐惧,常常为一些小事弄得鸡犬不宁。如某某家的人患病了,会不会传染给自己家;再过五六天就没有肥皂了,是不是应该早点去买回来,不然,到要用的时候没有了怎么办,等等。

有一个人的眼睛受伤了,然后他就产生了种种对未来可怕后果的想象,为此他遭受了两天两夜的折磨。他几乎彻夜难眠,想象着自己正躺在医院里,医生们开始做手术,而他的眼球可能要被摘除;他还想到,自己的另一只眼睛也慢慢地受到了感染,自己成了一个盲人;成了盲人的自己,整天生活在黑暗中,进出需要别人的搀扶,成了一个活着的废物……他的整个思想完全陷入对可怕未来的臆想之中,他几乎要发疯了!在事故发生的几天后,朋友在街上看到他,他神采奕奕。朋友询问了他眼睛的情况,他说:“哦,现在已经好了。只是一粒小煤渣掉了进去,引起了感染。”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我们生活中80%以上的情绪问题都是由自己造成的。”自然,焦虑的产生也不例外。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焦虑大都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把焦虑驱赶出去。

若想有效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可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调整:

第一步:评估。

我焦虑什么?

我为什么会焦虑?

……

要对这些问题做直截了当的探索,越具体越好,最好拿出纸笔来,清楚地写下来。这样问题才会明朗,仅用头脑想是不够的。

第二步:理解。

纵然我所焦虑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或是最坏的结果发生了,是否真的是那么可怕?

他人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他们是不是就完蛋了?

如果真的发生了,我就无法再活下去了吗?

评估及理解是很重要的消除焦虑的两大步骤,因为只有面对可能发生的最坏后果,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现在。有句话说:“人死不过如此,就算砍头也不过碗大的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连死都不怕了,还焦虑什么呢?人需要看破看透,才能放得下,只有放下人的欲念,才会有自信。

第三步:再次评估现在的情况。

现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例如担心高考失败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可能数学不好,所以会担心高考失败。)

问题的起因是什么?(数学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是数学的某一部分不好,还是数学基础不好?)

解决的办法有哪些?(再加强数学学习、请家教……)

什么时候开始?(现在就开始。)

第四步:方法的有效度评估。

目的是了解此方法有没有帮助,若没有,立刻改变。拒绝愤怒,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愤怒对别人有害,但愤怒时受害最深者乃是本人。”

在人的多种情绪中,危害健康最甚者,莫过于发怒。《黄帝内经》上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经常发怒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而且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愤怒可以使食欲降低,影响消化,经常发怒可使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

因此,学会舒缓愤怒,是高情商的一大表现。养身贵在戒怒,尽量做到少生气、不生气,性情开朗,心胸开阔,宽厚待人,谦虚处世。这样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于人于己都有益。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平息你愤怒的火焰。

1.深呼吸

从生理上看,愤怒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使你的头脑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心跳加快,血液流动加速,这一切都要求有大量的氧气补充。深呼吸后,氧气的补充会使你的躯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情绪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虽然你仍然处于兴奋状态,但你已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数次深呼吸可使你逐渐平静下来。

2.理智分析

你将要发怒时,心里快速想一下:对方的目的何在?他也许是无意中说错了话,也许是存心想激怒别人。无论哪种情况,你都不能发怒。如果是前者,发怒会使你失去一位好朋友;如果是后者,发怒正是对方所希望的,他就是要故意毁坏你的形象,你就更不能让他得逞!这样稍加分析,你就会很快控制住自己。

3.寻找共同点

虽然对方在这个问题上与你意见不同,但在别的方面你们是有共同点的。你们可搁置争议,先就共同点进行合作。

4.回想美好时光

想一想你们过去亲密合作时的愉快时光,也可回忆自己的得意之事,使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如果你仅仅是因为一个信仰上的差异而想动怒,你不妨把思绪带到一个令人快意的天地里:美丽的海滩、柔和的阳光、广阔的大海……你会觉得,人生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如此的包罗万象,人也应该有它那样的博大胸怀,不能执著于蝇头小利……想到这些,你就容易克制自己的怒气了。

在怒火中放纵,无异于燃烧自己有限的生命。人生苦短,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尝的东西实在太多,耗费时间和精力去生气,可以算是真正的愚蠢行为。其实,人生若多一点豁达,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感悟,多一点理性,愤怒的情绪便会像一杯清水,倒地后化为虚无。改掉忧虑恶习,重拾快乐心情

忧虑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正常人也会有忧虑的时候,但如果是毫无原因的忧虑,或虽然有原因但不能自控,显得心事重重、愁眉苦脸,那就属于心理问题了。

忧虑,在情绪上表现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觉得心情压抑和苦闷,并伴随着焦虑、烦躁及易怒等反应。在认识上表现出负性的自我评价,感到自己没有价值,生活没有意义,对未来悲观;另外,还表现在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依赖性增强,活动水平下降,回避与他人交往,并伴有自卑感,严重者还会产生自杀想法。

忧虑会使一个人老得更快,摧毁他的容貌,甚至对其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所以说,过度忧虑不可取。凡事退一步想,不耿耿于怀,忧虑就会减少。

美国人卡瑞尔告诉我们,战胜忧虑的最佳方法就是冷静分析。他发明了对付忧虑的万灵法,包括这样三个步骤:(1)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的结果;(2)让自己接受这个结果;(3)想办法改善这个结果。

为了验证这个方法,我们不妨举一个最难接受的例子——死亡。某人久病卧床,病情日重,虽然医生没对他说什么,但他已从自我感觉和他人的眼神中明显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凄凉感和恐惧感,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精神处于极度的绝望和压抑的状态……

让我们用卡瑞尔的方法试一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1.最坏的结果是死亡。

2.人人都会死,我当然不例外,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逃避和拒绝是徒劳的。死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件平常事。许多伟人死了,许多大富豪死了,连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也免不了一死,在这个不论贫富贵贱都必须绝对平等的事情上,我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3.既然死是必然的,那么与其愁苦而死,不如快乐而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做些有益的事情。去想自己和大家都开心的事情吧,去做自己和大家都高兴的事吧,就算很快死去,也没什么遗憾,因为我们给亲朋好友留下另一笔宝贵财富——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何况,良好的心情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治疗,甚至可能带来奇迹,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尽管它可遇而不可求。

总之,忧虑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失控和不良习惯。解除忧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放自己的心灵,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也不仅仅在于用良好心态影响周围的人,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忧虑那里节省下来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我们的事业中去,并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告别紧张,赶走心中那只蝶

有位心理专家曾经说过:“在某些事情上,紧张的情绪是有益的,这会使我们高度关注。但过于紧张就不好了,这会使简单的变得复杂,复杂的变得更加复杂。”

的确,紧张是人人都有的情绪。适度的紧张能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活动效率,但过度的紧张则是一种不正常的情绪状态,对人的心理和活动本身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现代的人们生活太紧张,自己把自己逼得太紧。他们疯狂地逼迫自己赚钱,想使自己变得更阔气、更高人一等,结果常常得不偿失,所得到的物质财富并不能补偿他们失去的快乐与健康。

刘宇原本是山里的孩子,全家人省吃俭用供他上学读书,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在教学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当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不仅他们全家,整个乡村都为他感到骄傲、感到高兴。乡亲们激动得奔走相告,纷纷给他家送礼祝贺。

大学毕业后,刘宇进了北京一家大公司,成为家乡第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也许是刚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也许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过严,刘宇到公司已经两周了,从未好好睡过一天觉。每天晚上他都睁着眼东想西想,偶尔睡着一下也会做噩梦,吓出一身冷汗。他就这样一天天地熬着,熬得眼眶发黑、脸色发黄、精神委靡,和刚进公司时的他判若两人。

一个人,若长期处于情绪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疲劳,使人出现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效率下降等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与疏导,直至超越心理警戒线,它就会像慢性中毒那样,当其达到一定量时,会使我们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那么,如何有效地避免紧张情绪对人的身心造成的危害呢?心理专家认为,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是学会放松。

下面是几种放松的方法,可供大家参考:(1)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多参加自己喜爱的文娱、体育及其他社会活动,使自己的注意力得以转移,情绪得以放松,心境得以开阔。例如,欣赏一曲优美、抒情的轻音乐或喜爱的戏剧唱段,也可以去看戏或跳舞,还可以练气功、打太极拳或去运动场跑跑步、打打球。如果你天生好静,不妨读一些轻松愉快、趣味性强的书刊,或去街头的林荫道、公园的花草丛中漫步。(2)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或必须完成的紧急任务时,不要烦恼和焦急,也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会方寸大乱。首先应该沉着,并做些放松性的自我暗示,“焦急是无济于事的”、“欲速则不达”,这样你就会放松下来去排除难题或完成任务。而一旦成功,将会形成良性刺激,使你得到进一步放松。(3)生活不如意时,别忘了你身边的朋友,找他们倾诉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出现争执,使你满腹愁云或怒火中烧时,可以与通情达理的爱人或志同道合的知己坦诚交谈,既可倾吐苦衷或宣泄怒气,又能得到理解与支持、安慰与开导。克服恐惧,给生命注入勇气

焦虑有很多种形式,恐惧便是其中之一。恐惧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不以人自身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情绪。它能摧残一个人的意志和生命,影响人的胃、伤害人的修养、减少人的生理与精神的活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