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22:01:52

点击下载

作者:慈艳丽

出版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全书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全书试读:

前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健康一词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地定义为“没有病的状态”,也不仅仅局限于身体或生理上的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此二者不论缺少哪一个都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因此,要想拥有健康,必须同时兼顾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要想获得身体上的健康,必须抱有“我的健康我做主”的现代健康新观念,做好自我保健。自我保健是在了解身体内部的构造和生理活动,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个体的体质、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趋利避害,防病抗病,做到“防患于未然”。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懂得自我保健,就可以预防和避免许多疾病。而那种不了解身体真正的需要,乱吃补药,锻炼过度,甚至把自身健康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医生和药物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在疾病的治疗上,自己也是最好的医生,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是帮助本能的。”因为和医生相比,自己更清楚自己身体上细微的症状变化,而这些症状及其变化常常难以准确、及时地告知医生,如果表述不准确,还可能造成医生的误诊。其次,对于亚健康和过劳死这样的健康问题来说,也只有自己才可能是最好的医生,因为仅凭医疗手段有时无法诊断和预测这类问题的发生。再次,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属于心理和行为因素,比如心态和饮食因素,光靠医生或药物显然是难以治愈的。反过来而言,如果自己多懂些医学知识,便能够及时判断自己身体出现的不适和异常变化,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更好更快地治愈疾病,这对于医疗资源非常有限的社会而言,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说自己是最好的医生,这并不是说让人们有病不去医院看医生,而是说有病不一定要去医院看医生,很多病症自己提前预防效果更好。有些病比如糖尿病,是医学界尚未攻克的疾病之一,患者除了上医院治疗外,还要依靠自己来对抗疾病。有些病需要看医生,但即使有名医的治疗和指导,也需要靠自己理解病情和医嘱,配合医生治疗,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

身体上的健康靠自己,心理上的健康更需要靠自己,心理上的问题或疾病也要靠自己去医治,而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医生去解决,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这是因为:在我国,心理医生一科尚未在全国普及开来,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条件去看心理医生;很多人对心理疾病尚且存有偏见,认为有心理疾病就代表“精神不正常”、“精神病”,所以他们大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医生不能时时刻刻跟随在我们身边,及时为我们解决心理疑惑,并且,心理医生只能作为外因起到一定的作用,内因才是真正重要的方面。事实也已经表明,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积极调解情绪,以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我们自己就可以化解心中的困惑,打开诸多心结,从此走出心理疾病的阴影,成为身心健康的现代人。

为帮助读者当好这位最好的医生,我们综合国内外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编写了这本《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全书》,它化繁为简,将繁难、枯燥的医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且内容丰富、实用,是一本全面、简明的医学百科式读本。《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全书》分为“自己是最好的保健医生”、“自己是最好的家庭医生”两大篇。上篇遵循“防病重于治病”的理念,重点阐述了如何科学地进行自我保健,提供了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保健方案,包括四季养生保健、饮食保健、运动保健、睡眠保健、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特殊保健、心理保健等。本篇还对识别疾病的征兆、急救、体检、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而实用的介绍。下篇按照身体的组织系统如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进行分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各大系统容易出现的疾病,比如感冒、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方法、自助疗法等,帮助读者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用药常识和疗法,真正做到求医不如求己,使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医生。

上篇 自己是最好的保健医生

本篇从营养、运动、睡眠、休闲娱乐、医疗自救、排毒抗病、自我体检、心理保健等内容出发,全面囊括日常生活保健知识,旨在让您牢固掌握健康密码,科学有效地做好各个年龄段的保健,使健康相伴一生。

第一章 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二是对疾病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心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

什么是健康

1、健康的含义和层次

在竞争和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珍爱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珍爱健康首先要全方位地理解究竟什么是健康。

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匀称,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工作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心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两方面都具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如果想彻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还要进行健康诊断。健康诊断的基本内容有整体性健康诊断和身体健康监测两个方面。

整体性健康诊断包括疾病诊断、生理功能检测、体能检测以及包括健康危害因素和健康不利因素在内的健康行为诊断。

身体健康监测是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动态检测、分析、判断,以掌握身体健康的发展情况。身体健康监测可以为制定健身运动方案,进行促进健康的活动提供依据。

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诊断和监测身体健康水平。(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调查。体型是否匀称,有无发育缺陷;营养状况是否良好。(2)疾病诊断。各器官系统有无疾病。(3)生理功能测试。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4)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试。速度、力量、耐力、反应、协调性、柔韧性、平衡性等素质;跑、跳、投、攀爬等运动能力。(5)健康维护能力调查。考察对疾病的抵抗力,对生活中不利健康和危害健康因素的了解程度。

健康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理解,这几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1)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础,它是人们对健康最基本的认识和要求。生理健康主要指人体组织结构及其生理活动功能正常。人体生理活动是以组织结构为基础,以维护人体生命为目的的运动形式,它是人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2)心理健康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与打击有较强的耐受力,心理创伤后有较强的康复能力。(3)道德健康是健康的升华。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低标准是“单纯利己”;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纯粹害人”。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4)社会适应健康是以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为基础的高级健康层次。社会适应主要指社会角色适应,包括职业、婚姻、家庭角色,以及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等适应。

社会适应健康是指不仅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不仅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而且能创造性地取得成就以贡献于社会,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在健康的4个层次中,生理健康是所有健康的基石,心理健康则是生理健康的发展,道德健康是更高一级的健康要求,而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最高要求。这几个层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适应主要指社会角色适应,包括职业、婚姻、家庭角色等。健康的标准

为了能更准确地衡量一个人的健康情况,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具体标准如下所述。

良好生理状态的标准(1)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世乐观,积极负责,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3)睡眠良好,每天能正常入眠6~8小时。(4)适应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5)能抵抗一般性传染疾病,不易感冒。(6)体重适中,体形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视物清晰,眼睑不发炎。(8)牙齿完整,清洁无缺,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光泽,无头屑,无脱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良好心理状态的标准(1)对环境有较强或很强的适应力,能根据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2)充分了解自己,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做到自尊、自悦和悦人。(3)生活目的切合实际,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家庭目标的实现也如此。(4)与现实环境保持一定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无过度幻想。(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变化,自我意识和社会化程度都较好。(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在集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8)能适当地发泄情绪。(9)在不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不影响他人的原则下,达到个性的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做恰当的追求,并有满足此种需求的相应能力。

健康要靠自己捍卫

1、自我保健最明智

一个人要想真正得到健康,最关键的一点是了解自己,了解疾病,针对自己的体质,有意识地防病、抗病。

许多人把自己的健康寄希望于医生,其实医生所能做的大多是对疾病的诊断,而并非防患于未然。疾病大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或许已经显出某些异常,此时仅靠医学仪器不一定能检测出疾患。这些预示着疾病的异常应当靠自己去发现。

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了解自身的体质、个性,我们也熟悉周围的生活环境,知道自己的生活习惯,所以最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只有自己才能最好地把握自己的身体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及时发现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整个人群全都依靠医学界的保健服务也是不现实的。世界人口中,健康人群与疾病人群各占1/4,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人群约占2/4。目前医学界只承担着对1/4有病人群的有限服务,其余2/4中间人群与1/4健康人群的保健服务,还远远无法满足。而这3/4人口,同样迫切地需要保健服务。日益提高的公众健康要求与医学界相对狭窄的服务范围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便是多数人实行自我保健。

换一个角度来看,很多疾病在早期都是很难被发现的,有些疾病一旦发病,医院可能也无法治愈,比如脑血栓、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癌症等。况且,如果任疾病发展到住院的程度,还可能要面临手术的风险和高额的医疗费用。

人的保健费用和治疗费用之比是1:15,也就是说在预防疾病上投资1000元的保健费用,就会节约15000元的医疗费用。所以,无论从主观、客观,还是减少痛苦、节省费用的角度来看,自我保健都是最明智的。2、多学保健知识才能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自我保健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养生保健手段,依靠自己的力量对身体进行自我观察,对某些疾病进行积极地预防。我们要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健康状况的养生方法,以达到健身祛病、延缓衰老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只有更多地掌握和储备保健知识,人们才能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效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遗憾的是,我们掌握的保健知识与其他任何生存技能方面的知识相比是何等的贫乏。生活中,我们常见无数饱学之士专注于工作、学习,却连最起码的保健知识都没有,不懂得自我保健,一旦病魔缠身,终身而不能酬志,只能让人叹息。

自我保健知识包括摄取身体所需营养;合理运动锻炼;科学睡眠和休息;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放松身心;注意心理健康,加强自律,增强求知欲,激发自己的信念和耐力等。

自我保健意味着自己把握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知道什么样的疾病可以借助自身免疫力达到自愈;什么样的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逐步调理以恢复健康;什么样的疾病必须尽快到医院就医,就医时应该做什么。另外,自我保健也意味着懂得改善周围的环境,避免不良环境因素对身体的侵害,如避免被动吸烟、尽量不接触污染物等。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储备足够的保健知识,及时排除健康隐患,逐步养成有益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

对于老年人来说自我保健知识重点要了解到:只有更多地掌握和储备保健知识,才能有效预防各种疾病。

①排便一次。食欲好,能吃是好事,但上下通畅非常重要,因此,老年人要保证每天都要排便一次。

②睡觉两次。上了年纪,晚上睡眠质量往往欠佳,所以午睡必不可少,晚间损失可在午间补。

③工作三小时。老年人不能闲着,要找自己喜欢的事做,阅报、看书、写字、唱歌、上网、下棋、逛街,或当义务工,做志愿者等,快快乐乐每一天。

④进食四次。老年人除了每日三餐之外,下午宜增加一次点心,这是因为老年人胃内纳少,宜多次少量饮食。

⑤喝五杯水。老年人体内水分逐渐减少,很容易失水,因而要主动饮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早起喝一杯淡盐开水,洗肠清胃,上下午各饮两杯水,润肠补津。

⑥晨练六十分钟。老年人早晨跑步,做操、打拳等,会带来一天的好心情。3、自我保健要秉承顺应自然的原则

自我保健时要多了解身体保养的知识,秉承顺应自然健康的原则。

①阳光。充分利用天然保健手段,阳光就是其中之一。每天沐浴15分钟阳光,就能获得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维生素D能使人体骨骼坚固。当然,过度晒太阳也是有害的。所以,进行日光浴要适度。

②空气。每天都要呼吸新鲜空气。将这一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去商店时,以步代车;与朋友相邀散步时,不要一见面就坐下喝咖啡;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1个小时,冬天也不例外;一有机会,就离开城市,去呼吸清新的空气。

③水。为了净化消化系统,要多喝水。但是,在饭前30分钟或1小时,饭后1小时之内,最好不要喝水,以免水将胃酸稀释。还要定期地洗温水澡,并逐渐过渡到冲凉水澡,这样可以将毛孔打开,使细胞活跃,能刺激体液流动。

④营养。健康程度随体内吸收的物质发生变化。大多数困扰现代人的疾病,比如心脏病、高血压、某些癌症、瘫痪性中风等,主要是饮食不合理所致。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最简单易行、最廉价的,即吃天然食物,这些食物包括各种谷物、豆类、坚果、水果和蔬菜等,而且每周要变着花样吃。每天一定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⑤休息。人体所有的系统和器官都需要休息。比如,消化系统一般需要5小时才能将食物完全消化掉,所以理论上,在两餐之间不应该加餐进食。如果需要,可以喝饮料或茶水。5小时后饱餐一顿,细嚼慢咽1小时,再让消化系统进入休息状态。到了晚上,喝点水或茶,或吃一点易于消化的小吃就可以了。

整个身体也需要休息,充分休息后,才能更好地工作。每晚要有充足的睡眠,午夜前每个小时的睡眠一般要比午夜后的睡眠效率高得多,所以,早睡早起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每周至少要从事一天休息式的活动。在休息日,可以同家人外出旅行或者在家附近放松,也可以看看书或做些其他有趣的事情。要想过一种比较平衡的生活,就必须坚持休息的原则。早睡早起对身体有好处,充分休息后才能更好地工作。

⑥锻炼。定期运动有益身体健康。在新鲜的空气中锻炼身体有助于排除体内的各种毒素和废物。找一种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运动,比如步行或骑车去商店。

⑦适度。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过度。有的人一听说应该锻炼身体,就出去跑到筋疲力尽为止。有的人则玩命地节食,以致得了厌食症。有的人极端地注意食品卫生,甚至连到别人家里吃饭也不敢。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记住这个原则:有益的东西,要适度;有害的东西,要戒除。

第二章 顺应四季变化进行自我保健

一年之中,四季的更替对人体的影响十分明显,我们应该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使机体的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

自我保健要崇尚自然

1、理解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宇宙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中,必然与之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的作息安排只有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时,才能有益于健康。中医学认为,人类依天地而生,一年之中,四季的阴阳消长(自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十分明显,人们应该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习惯,使机体的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1)天气影响人体健康

不同的天气对健康有不同的影响。比如,当阴雨天气来临,气压和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和有创伤的部位会发生与天气相应的变化;久晴之后遇上暴风雨,空气中的负离子大量增加,可使人头脑清晰、情绪安定。

①气压与健康。当气压下降、天气阴沉时,人容易沮丧、抑郁,婴幼儿还可能躁动、哭闹。当气压下降、气温上升、湿度变小时,最容易诱发脑溢血和脑血栓。当气压陡降、风力较大时,患偏头痛的人会增多。

②气温与健康。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有利的理想的环境温度应该是18℃左右。虽然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冬季环境温度在4~10℃之间时,人容易患感冒、咳嗽,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且死亡率较高;春季气温上升,有助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传染病容易流行;夏天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0~35℃时,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人会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35℃以上时,人体的温度全靠出汗来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发生肌肉痉挛、脱水、中暑等。适量的阳光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并促进钙质吸收。

③日照与健康。适量的阳光照射,有助于人体组织合成维生素D并且促进钙类物质的吸收。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如光照不足易导致软骨病。太阳光作用于眼睛可影响人的垂体,调节抗利尿素,控制人的排尿量。阳光对人的精神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阴雨笼罩的日子容易产生烦愁,阳光普照时心情往往比较舒畅。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阳光照射时间过长,有可能得日射病,发病急骤,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烦意乱,并可诱发白内障等疾病。

④风与健康。风通过作用于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总是产生散热效果,当气温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

⑤湿度与健康。当气温在26℃以上,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容易发怒。当气温升到30℃,湿度大于50%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夏天湿度大,汗水聚集在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散热困难,易造成体温升高、脉搏跳动加快,使人感到闷热难受,食欲下降,容易出现眩晕、皮疹、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冬季空气干燥,鼻黏膜、嘴、手、脚皮肤弹性下降,常常会出现许多微小裂口。此时,呼吸道疾病、肺心病发生率最高。(2)气候变化与疾病

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77%的心肌梗死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高。在高气压控制下的气候条件里,特别在冬季寒潮天气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最多。这主要是寒冷刺激,使人体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肌需要的指数(心率与血压的乘积)相应增高,加之患者本身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现象加重,所以到了冬初,心肌梗死发病者特别多。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慢性肺部疾病者,在秋末冬初气候突变时,旧病容易复发或加重。这是因为寒冷会降低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影响免疫功能。由于全身受凉、呼吸道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减少,加之寒冷使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异物的功能减弱,因而易引起感染或使原有的疾病复发及加重。

关节炎病人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人体各个关节虽然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这种适应能力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若病人关节的功能已遭到破坏,每当风雨到来之前,就常常会出现疼痛。研究发现,关节疼痛的诱发并不是个别气象因素的作用,而是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如果气压低、温差大,则多数病人的症状会明显加重。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具有季节性复发的特征。溃疡并发症常因天气骤变而诱发。病变部位虽在胃及十二指肠,但致病原因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当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因骤冷、雨淋、气压变化而失调时,就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壁紧张性收缩及蠕动增强、局部血管痉挛、胃黏膜营养障碍,从而使溃疡加重。

气候变化与癌症也有一定的关联。美国有科学家指出:“子宫颈癌及肺癌的发生与较高的气温有关,而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往往是在较冷气候下频频发生。”英国研究人员在对大不列颠、瑞典和挪威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进行研究后发现,恶性肿瘤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更为频繁。

不良的气候条件很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感冒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而发病较多的是冬春两季,在这期间又以寒潮袭来时发病最多。寒潮袭来时,气温大幅度下降,机体容易着凉感冒,特别是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由于身体的抵抗力差,更容易发病。另外,如果冬季气温偏高,空气中的多种细菌、病毒就容易大量繁殖,从而增加传染病的感染机会。感冒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而发病较多的是冬春两季。2、养生要顺应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四时节令变化的运行,阴阳活动的规律,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善于养生的人能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以顺应整个自然界的变化。

所以中医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谨慎饮食起居,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顺应四时阴阳的养生应当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养护精气。

春天天地间生气发动,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人们宜晚一些睡觉,早一些起床,在户外散步,或打太极拳、跑步,这样就可以放松形体,阳气外达体表,顺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春季也是外出旅行的好时光,踏青可使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情绪愉快。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繁荣,绿树鲜花,一派秀美景象。人们宜晚睡早起,应当使身体的气机充分向外宣泄,以适应夏季万物郁郁葱葱的生长趋势。善于养生的人能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气候干燥渐凉,风声劲急,万物开始变黄,出现萧条现象。秋风萧瑟,落叶残花给人一种肃杀的景象,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在这个季节,人们可到郊外风景区活动,进行自我调剂,做一些有兴趣的活动,安稳自己的情绪,坚定自己的生活态度。“重阳”登高就是最负盛名的活动之一。

冬季气候寒冷,朔风吹,水结冰,万物潜伏闭藏,人宜提早睡觉,晚些起床(以日出为标准),使气机潜藏于体内而不受损伤。冬季以室内运动为主,户外活动宜进行长跑等运动量大一些的运动。外出要注意保暖,特别是手、足等部位要防止冻伤。冬天也要常食羊肉、鸡肉等温热性质的食物,并适当进食补品。

另外,冬季进补仅适用于阳虚或有寒、湿邪等人群,不适宜阴虚火旺及实热证人群。若出现大热、大渴、便秘、心烦等实热症状,或患有急性疾病,应暂停进补,待病情稳定后考虑饮食调养。

根据春季气候进行自身调养

1、了解春季气候特征和保健的基本要求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在春天到来之际,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春令养生,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萌生的特点,要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一个“生”字。

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春季的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1)春季6节气的气候特征及养生之道

春季的6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各个时期特点不同。

立春是春季的第1个节气。立春后,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人体变化也由此开始。肝木应于春时,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疏泄肝气,保持情绪的稳定,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春季,是指农历一、二、三月,其气候特点为温暖潮湿。

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更会随着春季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地区,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需振奋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惊蛰时节,人体中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春分对人体而言,其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对健康有较大的影响。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此时人体的血液和激素活动正处于相对的高峰期,而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在保健养生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总的原则是忌大热大寒,力求中和。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还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忌食易引发疾病的食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避免旧病复发。

谷雨时节,随着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2)春季保健的要求

春季风气当令,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气候变化多,温差大,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在这个季节里,肝病、冠心病、高血压病人的病情容易发生变化,应当注意。另外,由于从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和少年儿童。因而要特别注意遵循以下春季保健的基本要求。

①春宜养阳,顾护阳气。注意保护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应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情况发生。春季6节气生发之气是夏长之气的基础。如果春季6节气阳气生发不足,或者阳气受到损害,就难以给夏长提供良好的基础,会发生“寒变”。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阳”。肝主春,在这个季节里肝气开始亢盛,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养护好肝脏。

②慎避风寒,防止春瘟。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风邪相关连。春季6节气风气当令,正是百病宜发的季节,正所谓“百草回芽,百病易发”。由于春季6节气多风,增加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易伤阳气,加上春季人体腠理疏松,一些病邪容易侵袭人体。所以春季6节气养生的关键是要避风。

另外,春季6节气天气变化无常,乍暖还寒,致使人体难以适应,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一些致病物质会乘虚而入,诱发疾病。所以在春季6节气中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体弱多病之人。我国古老的生活谚语“春捂秋冻”是符合春季养生原则的。

③调节情志,保护肝脏。春季6节气是肝脏功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春季6节气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功能正常,减少疾病发生。

由于春季6节气气温乍暖还寒,变化较大,人体极易受风寒之邪。肝脏之阳气易受伤,以致不能生心火,到夏季6节气火就不足,容易发生寒性病变,另外肝脏本身也容易产生疾病,或肝炎等旧疾复发。

随着春季6节气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不断增加,新陈代谢日渐旺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而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血液循环的加快主要在于血量的调节,营养供给的增加则重在消化、吸收。这些生理功能的变化在中医看来,均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2、依据春季气候变化来调整饮食起居

春季遵循下面几条养生秘诀,会让你受益无穷。

①宜春捂。“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春季气候多变,有时早晨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阳光暴晒,气温骤升,傍晚寒雨突降,冷气逼人。这时如果突然骤减衣服,极易“寒邪入内”,寒则伤肺,容易引发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所以古今养生都十分强调“春捂”,民谚“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春捂”得法,就会减少生病的机会。

②宜春游。春天到处绿树成荫,欣欣向荣,空气新鲜,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多,最适宜人体进行空气浴、日光浴,以吐故纳新,调和呼吸,协调阴阳,冲和气血,安宁神志,心情舒畅,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人应顺应这一自然规律,到绿色世界中去,必将助阳气、强筋骨,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在春节可以适量食用一些以韭菜为主的食物,这样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③调饮食。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元气健壮,人可健身益寿。因为春天是肝旺之时,酸性食物不宜多吃,多食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这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在春季多发的原因之一。春天阳气生发,辛甘食品有助于春阳,温食有利于护阳。因此,春季饮食宜甘、辛,少酸、油腻、黏滞食品。宜多食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蛋、大枣、蜂蜜、胡萝卜、菜花、小白菜、水果等,有利于养阳敛阴,养肝护脾。适当吃点补品,补益元气,有益脾胃,助阳气之效。

④防“春困”。春天,有些人昏昏欲睡,感到困乏没劲,提不起精神,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春困”不是病,是人体生理功能暂时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冬春交接,皮肤、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血流量减少,而大脑和内脏的血流量却增加。进入春天后,随气温升高,皮肤毛孔舒展,血液供应量增多,而供应大脑的氧气相应减少,易昏沉欲睡。

克服办法是:做到早睡早起,睡足8小时,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坚持锻炼、散步、慢跑、做操,促进血液循环及脑部供血;积极参加文娱活动或春游,不要劳累过度,注意劳逸结合等。3、春季多发病的预防保健

①精神病。研究表明,每年的3~5月,精神病复发率极高,约占全年的70%以上。春天空气干燥、风沙大,有的大风频率过低,极易产生次声波,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死地;此外,猛烈的大风致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大大减少,使人体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疲劳,导致精神失常。其症状为失眠、记忆力减退;突然变得少言寡语;对周围的人过分多疑;动作和行为失常。为防止春天精神病旧病复发,对有以上精神病患者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根据季节和气象变化科学护理,注意睡眠和休息,并要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②花粉过敏症。春暖花开的季节,有些人总是感到鼻子奇痒难忍,接连不断地打喷嚏、流清涕,眼睛也经常流泪、发痒。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胸闷、哮喘等症状,这种季节性疾病多是过敏体质者接触花粉后引起的变态反应,称为花粉过敏症。有花粉过敏症的人外出应注意,并可服用抗过敏药预防。避免暴露于过敏原,同时少摄入高蛋白、高热饮食和精加工食品。冠心病病人在度过严冬之后,切莫忽视春天的考验。

③冠心病。研究表明,每年的3~4月是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因此,冠心病病人在度过严冬之后,切莫忽视春天的考验。此外,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常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出现旧病复发和加重。患者应特别注意保健,加强体育锻炼,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防寒保暖。

④关节炎与肾炎。关节炎病人对气象变化甚为敏感,尤其是早春时节,气温时高时低,时风时雨,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关节炎病人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关节要保暖,脚部不要受凉。一旦受寒,及时用热水洗脚。肾炎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感冒,感冒不仅有发热、流涕、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而且极易导致肾病复发。

⑤春季皮炎。不少青年女性一到春天,容易产生一种叫“桃花癣”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脱屑、瘙痒、干痛等症状,还有些女性出现褐斑、丘疹等,也有的表现为雀斑增多或褐斑加重。这主要是对春天阳光中紫外线过敏所致。所以,建议女士们春天应尽量少晒太阳,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易致过敏的虾类、淡菜等以不吃为宜。

顺应夏季气候做好养生保健

1、顺应夏季气候特征的个人保健

夏季气候炎热,湿度很大,是万物生长的最高峰,做好夏季6节气的养生保健必须顺应气候特点,遵循夏季养生的基本要求。(1)夏季6节气的养生保健

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各节气都有各自的特点。

立夏是夏季开始的第1个节气,立夏时节应早睡早起,多沐浴阳光,注意情志的调养,保持肝气的疏泄,否则,就会伤及心气,以致秋冬季节易生疾病。春夏之交,在饮食上应注意忌食性热升发之物,以免耗气伤津;同时也不宜过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日常食物也容易变质,夏季应避免食入不洁食物,以防发生肠道病变。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作用,治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小满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为四季最多,所以,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这时,治病用药时要偏于清凉,如菊花、芦根、沙参、元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冬瓜之类,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过于温热,损伤阴津;也不宜过于寒凉滋腻,反使暑热内伏,不能透发。小满时节,人的精神不易集中,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吸纳大自然清阳之气,以满足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期。黄梅时节,多雨潮湿,由于湿气能伤脾胃,故此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少食油腻,以免外湿影响消化功能。

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之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疾的最佳时期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冬季易发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性病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

小暑时节,万物繁荣,天地气交,人们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才能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养“长”之机。这段时间应适当参加户外的活动。较为合适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可使人忘却夏季炎热的烦恼,音乐悠扬舒缓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脑及各系统功能,协调各系统器官的正常活动,促进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提高人的修养,“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由于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时,进食要定时定量,可增加胃液分泌量,促进食欲。要多饮开水,饮用时加少量食盐。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如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但要注意冷饮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会发生肠胃疾病,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例如西瓜,虽是一种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会肚腹膨胀,不利消化,再则排尿增多,也会使人感觉疲劳,尤其是小儿、老人和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病人,更不宜多食。这段时间气温很高,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食用变质或不洁食物,切勿生食海鲜,不吃醉、糟及炝类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现。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适当吃些瓜果或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2)夏季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属火,而夏季的一个特殊阶段称之为“长夏”,又单属土。夏季养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养护阳气。夏季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②晚卧早起。立夏之后,北半球阳光照射充足,日照时间延长,加之气温升高,人的睡眠会减少。有睡眠障碍的人则更易加重,辗转难眠,或夜卧不安。中医讲夏季宜“晚卧早起”,顺应节气。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适当的午休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整。夏季早起进行适度的晨练是最佳的安排。

③加湿解热。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易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吃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④慎选水果。夏季瓜果丰富,可以多吃一些,但应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体质,以免造成损伤。如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猕猴桃、柚子等凉性水果;内火大、痰湿盛者,少吃桂圆、荔枝等;过敏体质者,慎吃芒果、菠萝等;李子多吃生痰、助湿,甚至令人发虚热、头昏;尿路结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泻的人少吃香蕉;苹果、桃、葡萄、哈密瓜、桑葚、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2、夏季饮食起居的调养

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能帮助我们平安度过酷暑,这也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

①起居调养。夏令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新陈代谢旺盛。为适应这种变化,夏季作息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人体阳气。夏天中午气温最高,午餐后应安排午睡,以避免炎热,调节精神。

夏天气候炎热,出汗较多,为祛暑防病,保持皮肤清爽,每天需洗1次温水澡。炎热使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注意不要贪凉,以防受凉发病;衣服要勤换洗,久穿湿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刺激皮肤,引起汗斑及其他疾病。

②夏日饮食。夏季应注意补水,多摄入消暑降温的食物。在夏天的这个季节里,应该晚卧早起,中午的时候适当的进行午休,这样能够保证一天精力充沛。

多吃盐。夏季高温下人出汗多,而汗中98%~99%是水分,其余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维持人体内渗透压平衡的主要成分,缺乏时可发生生理异常,有口渴、体软、皮肤干、唇舌燥、少尿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虚脱甚至休克。因此,在剧烈的劳动或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盐分,平时也应适量吃咸点,以保证体内盐的平衡。

多吃苦。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角度出发,夏季应多吃苦味食品,苦味食物有除燥热和利尿等作用,还能刺激脾胃的运化能力,苦味入心经,可降心火,苦味之阴可调和夏季之阳热。另外,苦味食品一般含有较多的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苷类、苦味质、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作用。

多喝水。水是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也是能量与营养代谢必需的载体,缺乏水分会极大地影响身体健康。夏季一方面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另一方面气温高、出汗多,会消耗更多的水分,所以夏季应经常性地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同时,不应过多喝甜味饮料,因它不但起不到解渴的作用,糖类食品还会转化为葡萄糖,进而转化为脂肪,容易使人发胖。

多喝凉茶。夏季要注意消暑,可多喝些菊花茶、金银花茶、桑叶茶、瓜皮茶等凉茶。喝热绿茶也能促进汗腺分泌起到消暑良效。凉茶最好能根据各人体质及身体健康状况选择饮用,也可在市场上选购多种新鲜草药搭配煎煮,还可放入冰箱冰镇后再喝,口感会更好。菊花茶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的功效。治感冒风热,头痛等症。

多吃鲜。夏季人体消化液和消化酶分泌减少,食欲下降,而机体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要注意多吃一些味美不腻、富含营养的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等,可减轻胃肠负担,保证足量营养。高温下食物会更快地受到细菌的污染,更容易腐烂变味,所以要注意洗净瓜果,尽量不吃剩菜,熟食也要煮或蒸透后再吃,冰箱内的食物不能放置过久,否则变质也会引起食物中毒。

多补钾。人在夏季精神困倦、四肢疲乏及食欲衰退等,与出汗多缺钾有直接关系,故夏季应适当补钾,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含钾较多的食物有:大豆、土豆、红豆、紫菜、海带、青苋菜、榨菜、玉米等。

多喝汤。夏季食欲不好,消耗又大,多喝些汤对调节胃口、补充体液、增强食欲极为有利,而且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如猪骨头汤可防治骨质疏松症,大枣银耳汤能滋阴补血,绿豆汤能降温消暑等。汤有荤汤、素汤之分,也可分为清汤、奶汤,或分为卤鲜、酸辣、甜味汤等,适合多种人的口味。

③精神养生。夏属火,火与心相应。中医认为心藏神,在炎热的盛夏,要重视心神的调摄。在夏天应该做到神清气和,心情愉快,心胸宽广,精神饱满,切忌发怒,要保持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宣泄。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及夏令营活动,也可外出旅游避暑。

④运动护养。夏季经常参加运动锻炼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胃肠道消化吸收,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候,应避免长时间在阳光直射下锻炼。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体操、气功、太极拳为好,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他的运动项目。夏季经常参加运动锻炼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

⑤保健防病。夏季要预防中暑。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及通风。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出大汗、口渴等中暑先兆症状,应及时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同时喝一些盐开水或祛暑饮料。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保证充足的睡眠。3、积极预防常见的夏季病

①中暑。盛夏季节,气温很高,特别是在强烈日光照射下的高温环境中,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者在酷暑炎热的时候集会时,体内产生大量热量,人体即使大量出汗,仍来不及散热,就会使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发生头昏、眼花、胸闷、心悸、恶心乏力而中暑。预防中暑的关键是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尽量避免高温作业和骄阳下的露天作业。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将患者平放于阴凉通风处施行急救。

②夏季感冒。大部分人的夏季感冒都是因为身体突然着凉,使血液受到冷却而反射性引起鼻子和喉咙的一时性缺血,使抵抗力减弱,感冒病毒乘虚而入的。而且夏季感冒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状以外,还有口渴心烦等内热现象。

人们在夏季应加强身体锻炼,注意饮食调节,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过于贪凉,特别是不要长时间使用空调,这些都是预防夏季感冒的关键。此外,应注意多喝白开水,因为夏季人们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再加上感冒时容易发热,而发热是人体与病菌抗争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体液。睡眠对预防夏季感冒也颇有帮助。实践证明,当人睡眠减少、劳累过度、寒冷刺激时,体内“胞壁酸”大大减少,抵抗力会随之下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便乘虚而入,诱发疾病,感冒即是这类疾病之一。如果患者能增加睡眠时间,体内的“胞壁酸”就会不断增多,人体的抗病力也会随之加强。所以,夏季感冒应多喝水、多睡觉。

③传染病。腹泻和肠道传染病是夏季最主要的流行病。夏季气温高、雨水多,高温高湿的天气会促进细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容易腐烂。因此,人们在夏季预防肠道传染病时要做到: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可能吃熟食热食,少吃凉拌菜或冷食,不要吃变质食物;喝开水或凉开水,不要喝生水;有病及时就医,以免殃及家人和朋友。夏季感冒除一般的感冒症状外,还有口渴心烦等内热现象。

重视秋季养生保健

1、掌握秋季的气候特征和保健的基本要求

肺秋季从立秋开始,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结束秋季,到达冬季。秋天阳光和煦,气温渐降,此时万物成熟,进入由热到冷的过渡阶段。(1)秋季的气候特征

秋季每一个节气的气候都不同,了解秋季各节气的气候是做好秋季保健的基础。

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秋是肃杀的季节。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9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了解秋季各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做好秋季保健的基础。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汽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

秋分这天,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候鸟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寒露时节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此时气温更低,气候从凉爽逐渐转寒,早晚温差更为明显。

霜降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一天中温差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2)秋季养生的基本要求

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人体的养生保健要遵循一些基本要求。

①秋宜养阴,慎防津气耗散。秋季6节气是阳消阴长的时节,夏季6节气的炎热刚过,人体阳气逐渐内敛,阴精之气不断转盛。所以人与秋气相和,保持体内阴精,一方面是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人们应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抗病延年;另一方面也是为冬季6节气的潜藏阴精做好准备,并进一步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下基础,从而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在秋季6节气中不要损伤阴精之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冬养阴”,秋季的节气养生还应防止劳伤太过,以免阴气外泄,因为过度剧烈运动能使人出汗过多,致使津气耗散。

②防燥护阴,养肺为先。秋季6节气暑热已过,燥气当令。中医认为,燥为秋季6节气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因此,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保持心情清静、安宁,可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改善肺功能。

秋季6节气在人体对应肺。肺主气,司呼吸,以鼻窍与大气相连,以皮肤汗孔与外界相通。由于肺脏娇嫩,“喜润恶燥”,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秋令时节之燥邪。“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肺津伤则见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衄、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所以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理清,呼吸平和,这就是秋季6节气的“养收之道”。

③调畅情志。秋季6节气,落叶遍地,万物凋零,秋风肃杀,加上绵绵的秋雨,容易造成人的情绪不稳定,心情烦躁不安,让人陡生悲凉之意。不良情绪的刺激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要保持心情清静、安宁,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调气安神”,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这样可以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抵御秋燥肃杀之气对机体的侵犯。因此调畅情志对于秋季6节气养生十分重要。2、秋季的饮食起居

了解秋季养生的基本要求之后,我们还应在饮食起居中加以注意。(1)秋季的饮食起居之道

①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秋高气爽,气温渐降,万物色变,人们生活起居也要随时令做相应的调整,做到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早睡能避风寒,早起使人神清气爽。这样收敛神气使肺部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

②食清润,避免辛辣。燥是秋天的特点,故秋天饮食宜清润,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止渴,清热燥之功,可改善秋日燥火对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少吃辛辣、煎炸及油腻食物可防秋燥,如大蒜、辣椒、葱、姜、茴香、炸鸡腿、炸里脊及炸肉片等。

③运动护养。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运动的大好时期。在锻炼时,一方面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锻炼项目,另一方面要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自我锻炼。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太剧烈;气功选择应以静功为主。因天气将逐渐变冷,要注意进行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2)秋季应进补

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天,身体消耗大,体内的营养物质相对缺乏,故有体重减轻、倦怠乏力、食欲降低等体虚症状,此时调养一下身体是很有必要的。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秋季进补对恢复体力、提高抗病能力有积极作用。秋天饮食宜清润,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秋季进补宜先调理脾胃。经历了漫长的酷热的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吃冰冻食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特别是体虚者,此时骤用补药或补品势必难以消化吸收。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脾胃应有一个调整适应的阶段。可先补食一些既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红枣、莲藕等。

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多吃,药食兼优的菱角、板栗也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它们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具有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效。3、秋季常见病的防治

秋季昼夜温差大,是一些疾病的多发期,我们应该预防以下常见病。

①胃病。10月份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因此人们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

②哮喘病。有哮喘病史的人对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弱。另外,草枯叶落的深秋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弄清引起哮喘发作的过敏原,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③心脑血管疾病。秋天是心脑血管病的多发季节,寒冷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心脑血管病人秋天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加重的疾病。

④腹泻。秋天患腹泻的人数往往会多于夏季。秋季天气凉爽,人的食欲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因此应注意饮食健康,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不可忽视冬季养生保健

1、了解寒冷冬日的个人保健

从立冬开始进入冬天,冬天气候寒冷,万物凋零,分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认识冬季各节气的气候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养生保健。冬天天气寒冷,万物凋零,这是一个需要御寒保暖的季节。(1)了解冬季各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表示冬季自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