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赣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22:20:00

点击下载

作者:叶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人与赣南

名人与赣南试读:

奠定赣州百世基——秦末汉初名将、赣州(赣县)开基祖灌婴

灌婴(?—前176),秦末汉初名将、重臣。

灌婴为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商贩出身。秦二世二年(前208),参加刘邦军队,以骁勇著称。先随刘邦攻司马欣、围章邯;后独率骑兵破魏、击楚;继随韩信占齐国、入楚地、克彭城;垓下决战,穷追楚军,功劳显赫。汉高祖六年,受封颍阴侯。后以车骑将军身份相继参加平定臧荼、韩信、英布叛汉的作战。吕后死,因与周勃等拥立文帝有功,升为太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继周勃为相,次年卒。被追谥为“懿侯”。

汉高祖六年(前201),灌婴率领大军一路南扫,平定江淮诸郡,继而沿长江、赣江一线,先建治九江、南昌,旋四面进发,一年之内在江西境内建立了18个军事意义的政权机构,可谓是江西开基之祖。灌婴率汉军在赣南境内开疆拓土,在章水之滨欧潭一带辟建了赣县,成为赣县开基之祖;嗣后两千余年,赣县与郡(州、府)一直同城共治,灌婴亦可谓是赣州城开基之祖。灌婴园 吴安华摄

基于灌婴是江西、赣州的开基祖,各地与其有关的地名和纪念地不少,九江有灌婴井,南昌城又有灌婴城之称。基于灌婴是赣县(赣州)的开基祖,2009年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内规划建设了灌婴园,以“灌婴开基”为主题,以众人凿石开基的形体姿态与创业情景构图,重点凸显开基祖灌婴将军作为开拓者的威武形象,以烘托赣县深远的历史,激励后人纪念先贤功德弘扬开拓精神,奋发有为,建功立业。资料来源:百度文库、龚文瑞的博客

名将过岭寄梅情

——三国东吴大将陆凯梅岭赋梅诗

陆凯(198—269),字敬风,三国东吴名将、大都督陆逊的家族子侄,扬州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严谨好学,以忠厚见称。三国东吴黄武初年开始任职,政绩显著,东吴宝鼎初年(266)升为吴国左丞相。据传三国东吴赤乌五年(242)冬,在庐陵郡(治所在今吉安市)所辖的大庾岭(今江西大余梅岭)写下了《赠范晔》诗,开启了历代文人骚客吟咏梅岭梅花之风,后大余县当局选历代咏梅诗章建造了“梅岭诗碑林”,使梅岭风景名胜享誉海内外。

出生于江南水乡苏州的陆凯,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自幼极好读书,通晓经史子集,擅长吟诗作画,是一位才高八斗的风流才子。他与同窗好友范晔,趣味相投,经常结伴游玩,吟诗答对。

无锡太湖之滨的邓尉山上有一片梅树林,寒冬来临,梅花开放,漫山如雪,被誉为“香雪海”。陆凯和范晔经常到香雪海观景吟诗,数年不变。为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只是陆凯出身江南士族大家,范晔出自贫寒庶族,两人门第相距悬殊。长大后,陆凯先是担任永兴、诸暨等地的行政长官,后从军任建武都尉,成为一名东吴的高级军官。而范晔则无所发展,只好徒身渡江北上到人文荟萃的古都长安,以图有所作为,从此两人远隔云天,两地相思。

三国东吴赤乌五年(242)秋,陆凯奉孙权令统率一支三万人的步骑大军,浩浩荡荡从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出发,戈矛耀日,旌旗蔽天,向远在天涯海角,夷汉杂居的珠崖(今雷州半岛)、儋耳(今海南岛)进发,去平息黎、苗、瑶少数民族起义。吴军风餐露宿,冒雨顶日,经数月长途跋涉,终于在隆冬腊月的时候,到达南部都尉所辖的大庾岭北麓、中原通往南越的最后一个驿站——横浦驿。

从建业出发时,陆凯就带了很多书籍。他白天行军赶路,晚上挑灯读史。从史书中,他对梅鋗居岭抗秦助汉及前汉杨仆楼船军“出豫章,下横浦”征讨南越的历史故事有较深的了解。吴军到达横浦驿后,立即安营扎寨,稍事休整。陆凯乘休整之时,便想去看看这里的山川风貌,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叫来横浦驿驿丞,问道:“这里山高林密,沼瘴弥湿,可有什么可看之处啊?”

驿丞回答说:“将军,这里太偏僻了,好看的地方不多,梅岭有一片梅花,倒值得观赏。”“噢,这里也有梅花?!”陆凯惊奇道:“现在正是梅花开放的季节,你叫上几个人,我们去看看!”

陆凯和驿丞一行人来到梅岭,驿丞一边走一边讲解:这里的梅树是越人为纪念他们的先祖功臣梅鋗而陆续栽种的,已有好久的年头了。

陆凯一看,果然在驿道两旁的山岭溪边,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梅树,梅树上的梅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争奇斗艳,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好一个精致的南国梅景啊!”陆凯感慨地赞道。“还有更奇妙的呢。将军请跟我来。”驿丞领一行人爬上山顶,指着岭巅一株梅花盛开的梅树对陆凯说:“请将军仔细看一看,觉得这株梅花有什么不同吗?”

陆凯上前细细观看,只见朝南的枝干上朵朵梅花都已盛开,而朝北的却是个个花骨朵,含苞未放。驿丞道:“‘南枝既落,北枝始开’,这就是梅岭一大奇观,别处绝无。”陆凯听了,不禁啧啧称奇。

听了驿丞的一番介绍,陆凯伫立梅岭,俯视着漫山遍野洁白似雪的梅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家乡的“香雪海”,想起了情同手足的同窗好友范晔。那时,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两人同窗攻读,互相切磋,谈古论今,奇文共赏。闲暇时光,或徜徉在梅树下,或吟啸在湖光山色之中……多么令人惬意的情景。如今,一个在南方,一个却在遥远的北方,两人何时才能相见啊!想着想着,陆凯不由得惘然若失……“叮当,叮当……”

一阵清脆悠扬的马蹄铃声打断了陆凯的思绪,只见一个风尘仆仆的驿使牵马从岭南登岭而上。陆凯不觉一动:“何不通过驿使寄去我对好友的一片问候呢?”于是,他随手折了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和驿使一同来到驿站。陆凯取出文房四宝,凝思片刻,为范晔修书一封,并在书后题诗一首: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将书信及梅花交给驿使,嘱咐驿使送交长安范晔。第二天,陆凯就率部队继续南进。范晔在长安收到陆凯的书信、梅花和梅花诗,万分高兴,逢人便介绍这首清新朴质、饱含浓厚友情的咏梅诗。长安文人争相传吟、欣赏。后来,“一枝春”就成了梅花的别称,也成了纯情厚谊的象征。

赣南开宗一学人——赣南最早的学者、《南康记》作者邓德明

邓德明(生卒不详),南朝刘宋时期(420—477)南康郡赣县人。赣南最早成名的学者,赣南最早的地方文献《南康记》的作者。

邓德明自幼刻苦求学,为了更好地精研学问,曾于宋文帝(刘义隆)元嘉末年(约454)不远千里,投师于当时著名学者雷次宗名下,从此学业大进,以广闻博识,学贯古今受到广泛赞誉。那时朝廷还没有建立科举取士的制度,邓德明空有满腹才学,却只能困居在偏僻的乡野,尽自己的能力做些有利家邦的事。

雷次宗(386—448),字仲伦,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少时笃志好学,曾入庐山,师事名僧释惠远,尤精《三礼》、《毛诗》等经典,他淡泊功名,以隐居治学为乐事,官府多次要他出来做官,始终不愿就职。直到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特请雷次宗至京师建康(今南京),于鸡笼山开设学馆,教授生员。当时,国子学(相当于今之国立大学)未立,全国学问基础牢实的学人均汇集于此,听他讲授儒学、玄学、史学、文学等诸门学问。文学脱离哲学、史学而独立成类,始于梁武帝昭明太子萧统于天监十七年(518)组织门客编纂的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这比雷次宗讲述文学迟了80年,由此可见雷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宋文帝曾多次前往学馆视察,并授予给事中(相当于后世顾问一类的职衔)的官职,他还是委婉地推辞了。不久,他要返回庐山,公卿以下的官员们都前往送行,场面十分气派。元嘉二十五年(448),文帝再次召他返京,并特意为他在钟山建“抬隐馆”,让他为皇太子及诸王讲《丧服经》,不久后在那里去世。

邓德明深受老师的影响,一心致力于学问。他以毕生精力写成《南康记》。全书以《尚书·禹贡》为据,参考后世有关山经水志方面的著作,兼用考据、叙述、描写、议论等方法,综合介绍了家乡的山川胜迹、自然景物,社会人事,以至奇闻怪事。当时的南康是郡名,治所先在雩都(今于都),后世才移至虔州(今赣州),辖区包括现在的南康、赣县、赣州市、于都及宁都南部等广大区域,因而该书实际上是赣南最早的山水人文志。因此,明代天启元年(1621)赣县人谢诏主编《赣州府志》时,称邓德明为赣南全境第一个学者,名列《赣州府志·文苑》之首,称赞《南康记》为“此帮文献之冠”。可惜当年赣南文化落后,晋以前的史事已无所考,晋以后至宋之前的文献也保存很少,对家乡这位最早成名的学者,包括对他的著述,也没有留下更为详尽的记述。《南康记》善本难寻,至今未见出版,今天的人已经很难了解其全貌了,只在《四库全书》之类文集里,有些零星的辑录,现网络中也能找到一些残章断句。如能搜集补全,编辑出版,可补了解地域和地方知识之便。

女皇赠联天宫寺——武则天与赣南的故事

武则天(624—705),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据传大周皇帝武则天曾为储潭白涧的天宫寺亲笔撰题两副对联。

现在天宫寺的原址上,有2005年兴建的三圣殿,总占地面积只有160平方米,加上周边杂房和荒坪也就千余平方米,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乡间小佛堂。不过,历史上的天宫寺可是个规模庞大、殿宇辉煌、气势恢宏的大寺庙,且历史悠久、广弘布施、教化十方、信众广延,在赣闽粤边区享有崇高的地位。赣州民间甚至流传“先有天宫寺,后有赣州府”的说法。据史料记载,天宫寺为唐景龙年间(661)由善道大师门徒筹建。安史之乱被焚,于唐神龙年间修复。天宫寺规模最大时,有大小佛殿24所,总占地面积300多亩,常住僧尼200多人,兴盛时期僧尼1000余人,德辉、竹禅、石涛、石溪、怀素、贾忱等高僧均曾先后来到天宫寺嗣法。遗憾的是,当年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在“文革”中,殿宇巍峨的天宫寺也不能幸免于难,古迹文物更是破坏殆尽。值得僧尼们骄傲和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是,庙里还残存着两副据说是女皇武则天亲题的对联。

2011年4月18日,笔者前往天宫寺了解两副对联的情况。寺住持释宏静和白涧村小学的刘荣发老师把我引到天宫寺西北角的院坪里,在杂草丛生的草坪上,静静地躺着四根近4米长的石柱,拂去沉积已久的厚厚尘埃,我们看到了两副对联的庐山真面目,几行标准的楷书对联跃然眼前:

其一:山接储峰,这里祗园佛国;水迎玉涧,此处兜率天宫。

其二:座拥慈云,六尘八垢全不染;门开甘露,群黎百姓悉皈依。

据介绍,前一副对联是原天宫寺天王殿的大门联;后一副是原天宫寺三圣殿的大门联。当地百姓告诉我们,这两副对联都是大周女皇武则天亲笔题赠的。

佛家最讲究一个缘字。唐周的时候赣南还是偏远的蛮荒之地,又是怎样的机缘,让地处偏远的天宫寺受到女皇陛下如此青睐和恩遇呢?这件事情,还得从赣南最早的名士钟绍京和赣南地方风物说起。

唐周时期,赣南虽然偏僻,但有几样东西却是天下闻名的,是哪几样呢?

第一是十八滩的险。从初唐开始,随广州等边地城市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南方丝绸之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险似鬼门关的赣江十八滩自然远近闻名。

第二是上洛山的树。上洛山的野楠等原始珍稀树木自古为中原王宫殿宇的最佳建筑用材,从秦始皇造阿房宫起就有木客(相当于职业伐木工人)在山上伐木,北宋以前历代不绝。

第三是天宫寺的佛。如前所述,大周时天宫寺的规模已相当庞大,以广行善举,济贫救困,博得善名,更以除凶避险之灵验,护佑商旅平安通行十八滩,赢得十方信众的赞誉。

第四就是钟绍京的才。钟绍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和园林艺术家,因为这两项特殊的才能,钟绍京很早就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任命为主管宫殿园林建设的宫苑总监,负责整个皇宫的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武则天一朝京城的明堂九鼎和诸宫门榜,均为钟绍京所题。当时钟绍京还是位列五品的小官,大周朝的众多大臣中擅长书法者不少,可见钟绍京榜书要站得住,必有其过人之处。钟绍京地位虽低,但他的特殊职务和才气,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武则天,并向她介绍了家乡赣南的种种风物和地方风情。从钟绍京那里,武则天进一步了解了上洛山的树、十八滩的险和天宫寺的灵验。

武则天本身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当政后更是倡导天下大兴佛学、广建佛寺。她从钟绍京那里听说储潭天宫寺广行布施、救贫济困和佛法灵验的情况后,对这座远处边陲的寺庙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和兴趣。

有一年,皇宫大修,朝廷委派钟绍京回到家乡征购上洛山木料,筹足木料,扎排进入赣江航道后,照例要到储潭天宫寺烧香礼佛,祈求一路平安。不意在与住持大师茶叙提到押运皇材进京之时,大师犀利的目光紧紧盯住钟绍京、俨然作色道:上官此行不吉,如若冒失前行,必将船翻排毁,凶多吉少。钟绍京一听大吃一惊,赶忙求问有何消解之法。只见大师沉着应道:此事化解不难,只因时近端午,正逢恶月,十八滩头诸般鬼怪乘机兴风作浪,如若推迟到六月份,则自然可以顺利通航。无奈任务紧急,钟绍京必须尽快赶回神都洛阳,只好恳请大师再图保全之策。大师沉吟良久,答应作法三天,然后亲随钟绍京引路护航。三天之后,钟绍京在大师的陪护之下,率领船队和木排出航。结果不出大师预料,船行至湖江夏湖路段的“黄泉滩”时,眼看着浩浩晴空,忽然乌云蔽天,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江面上的船舶、木排,翻的翻,毁的毁,船工旅客落水遇难、哭爹喊娘,好不凄惨。钟绍京所乘的朝船之上,只见大师口中念念有词,挥起禅杖,禅杖发出的道道光芒直向空中狂飙的乌云和龙卷风射去……

如此循环往复,大战一个多时辰,天空突然云收雨霁,出现了一派天朗气清、澄江如练的景象。而大师却因疲劳过度,口吐鲜血,晕厥过去……

告别大师之后,钟绍京率队前行,过赣江,入鄱湖,下长江,转运河,一路顺风顺水,好不轻爽吉利。

如期完成任务,顺利抵京之后,钟绍京向女皇详细汇报了此次征集皇宫用材的过程,尤其对天宫寺住寺大师作法襄助,护佑过滩一节,表达了充分的感恩之情,并恳请女皇为该寺题联以彰神明之德。女皇也为天宫寺的善举深深感动,随即挥笔题就了前面所列的两副对联。

如今这两副对联被天宫寺作为镇寺之宝认真保存起来,并准备在恢复天王殿和三圣殿时,仍然采用原柱、原联。

梅关淹有六祖缘——佛教禅宗祖师六祖慧能与赣南

六祖惠能(638—713),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今河北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慧能生平曾过化赣州大余。

慧能出生不久,就失去了父亲。迫于生计,惠能只得随母亲背井离乡。稍长,以砍柴卖草养母度日。

惠能居住的山村附近有一处香火鼎盛的寺庙。惠能每日上山砍柴都要来回路过这个寺庙。年幼的惠能出于好奇,时不时会到寺庙里面听和尚念经。惠能虽没有读过书,一字不识,但他悟性很高,常能“一闻经声,心即开悟”,以至对深奥的佛典有所解悟,并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惠能打听到黄梅双峰山东山大寺有僧徒千余人,主持弘忍是达摩大师的第五代传人,佛法高超,决定前去投奔。

乍一相见,弘忍问:“施主,你远道来我处求佛,可知‘佛’是什么?”

惠能答:“佛即心,心即佛。”

弘忍又问:“你为何从‘佛’?”

惠能从容回答:“从佛方能正心。”

这一问一答,弘忍看出了惠能的聪明和悟性,从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弘忍说:“求佛讲究一个‘缘’字,你尚年轻,与佛有缘无缘尚不可知,先就在寺中做一个带发僧人吧。”从此,惠能就被安排在寺里的碓房干杂活,成为一名舂米行者。

几年后的一天,弘忍欲选法嗣(继承人),便召集众弟子,令众僧徒根据自己的智慧和见解,写一偈让他审视,并宣布:如果有人能领会佛法大意,就把历代祖师代代相传的衣钵传授给他,立他为禅宗六祖。

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众僧徒中的地位最高,也深得弘忍的赏识。其他弟子自知不是人选,便一致推荐神秀写偈。神秀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也不推让,写成一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见偈后,对神秀说:你这个偈只是到了门首,还不曾入得门来,回去想想,再写一个来。如入得门,我便将法衣传于你。神秀苦思冥想多日,最终没能写出弘忍要求的新偈。

过了几天,有个小僧童念着神秀写的偈经过碓房,惠能一听,便知此偈未见本性。于是,他也作了一偈,请人帮他写在墙上,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继而又作一偈: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静,何得染尘埃!

这个偈子将佛家的空无观点作了引申。禅宗的基本精神是“见性成佛”,谁领悟到这个“性”,谁就可以成佛。弘忍来到碓房,暗示惠能于三更时分去找他。惠能会意,按时悄悄来到弘忍的禅房。弘忍以袈裟遮住灯光,亲自为惠能讲解《金刚经》,向他传授佛法,然后把法衣传给他,并对他说:“这是昔日菩提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传授佛法所留下的袈裟,历代祖师都以此为嫡传的凭据。今天我把它传授给你,你就是禅宗的六祖了。只是你尚未剃度出家,又来东山拜师,今日得法衣,恐有人会加害于你。你今晚必须迅速南归,隐蔽乡间,三年内不要出来弘法。法衣就传到你这代,不要往下传了。”弘忍说完,便连夜帮助惠能取道九江南归。

几天后,弘忍圆寂。临终前,弘忍说道:“此间已无佛法,佛法业已南归矣!”弟子问:“何人得之?”弘忍答:“自然是能者得之。”

弘忍说出一个“能”字,众僧就猜到是谁得之了。神秀怒不可遏,立即带领一帮武僧,直向岭南追来,企图从惠能手中夺取衣钵。

惠能离开九江后,避开大路,专找乡间小路赶行。那天,来到大庾县,已是黄昏了,便在偏僻的东山仙翁庵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惠能就来到了梅岭山麓。

惠能不走常道,依然只在林莽中,攀藤附葛,小心翼翼地过梅岭。当他爬到一块岩石后面时,便听见有几个人在路上说话。其中一人说:“我们已经在这里等候几天了,没有见到惠能的身影,想必早已过梅岭了。”既然无从追赶,众僧议论了一番,没精打采地打道回府了。

惠能来到梅岭南半山腰,正待小憩,忽然听到身后一声断喝:“善哉!善哉!”惠能大吃一惊,回头一看,见是银发白须、正在追赶他的慧顺。惠能见慧顺提刀不动,便也自去石头上坐下。慧顺一见,怒喝道:“留下法衣再去!”惠能也喝道:“祖师袈裟在此,你自去取!”说罢,将袈裟扔到慧顺脚下。

慧顺一惊,心想:如此取袈裟,倒也轻易。于是,便伸手去提包袱。谁知他用尽全力,也不能把包袱提起来。慧顺终于明白,自己无缘承受,连忙跪在惠能面前,说:“祖师袈裟乃上师所授,只有六祖才有福受授。老衲不争袈裟,只求佛法。”惠能见慧顺真诚求法,就原谅了他。慧顺后来在惠能的点化下,最终自见本性,顿知前非,成了正果。后人有一联,单记六祖在大余的这两件事,其联云:

来自东山寺,宿于东山岭,不为无故;

赶到梅山巅,悟于梅山坡,可谓无缘。

时值暑天,他们都已口干舌燥。可是,高高的梅岭巅上,没有水喝。惠能乃用锡杖往石头旁边一戳,叫声:“天绝吾也!”说来神奇,不一会儿,惠能顿杖的山石边居然涌出一泓甘泉。后人把此泉称为“卓锡泉”。

为纪念六祖惠能这次梅岭遭遇,大庾人就在惠能跌坐和杖地涌泉处,建了一坐寺宇,名为“六祖寺”。

千古江南第一相——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园林艺术家、江南第一位宰相钟绍京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唐代赣县人(现属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宋太平兴国七年,设兴国县,从赣县析出,故旧时史、志、族谱多记为赣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园林艺术家、书法家,唐睿宗朝宰相。因为是历史上长江以南地区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故有史家称之为“江南第一宰相”。

勤奋治学博才名

钟绍京公元659年3月3日出生于赣县清德乡(今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上社村),从小志气不凡。他在上社村东北十五里的山中寻得一读书胜地东龛寺,乃在山中结茅庐为舍,读书写字。山中一池,钟绍京经常在此练字洗笔,几年下来,据说池水常年皆黑。他在山中勤奋读书习字的事迹远近闻名,宰相裴行俭将他推荐到朝廷为官。后来钟绍京读书的地方被称为“读书岩”。

书法名家称“小钟”

钟绍京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书法家,有著名的《灵飞经小楷字帖》、《唐人小楷字帖》传世。史称其真书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董其昌认为赵孟頫的楷书就是学习钟绍京的。钟绍京的榜书在当时更是首屈一指。

武则天改唐为周时,他在长安为司农录事,因为字写得好,唐景龙年间(707—710)专职书写,当时朝廷宫苑和明堂九鼎的门榜均出自他的手笔,后升为宫苑总监,专管宫廷内外花鸟禽鱼、园林绿化。

由于钟绍京是三国时魏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十五世孙,且传承了家学渊源,故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分别称为“大钟”、“小钟”。

平乱有功登相位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接位,皇后韦氏勾结武三思专权,控制朝政,妄图仿效武则天改国号当女皇。景龙四年(710),她诛杀太子李重俊,毒死唐中宗,扶植傀儡少帝,在朝廷和地方大肆安插亲韦势力,阴谋篡位。

公元710年6月21日,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秘密实施平叛计划,得到时为朝廷宫苑总监的钟绍京的支持。他亲率园丁、工匠200多人配合李隆基攻入太极殿,杀死韦皇后及其集团主要成员,恢复了26年前被武则天废置的唐睿宗的帝位。

由于平叛得力、居功至大,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唐睿宗对钟绍京恩宠有加,五日之内连下三道圣旨,为其加官晋爵。当晚,钟绍京被晋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享三品,参与机要决策。次日,又拜中书令,加安禄大夫,封越国公,享一品。这职务后世均称为宰相。钟绍京也因此而成为历史上长江以南地区出任宰相的第一人。

仕途坎坷寂寞终

钟绍京,一夜之间由五品小官荣登宰相高位,可谓极尽荣华,志得意满,遗憾的是钟绍京的官宦生涯却从此走上了艰难历程,成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昏庸的唐睿宗接位后,一方面立李隆基为太子,另一方面又让太平公主的势力日益膨胀,使公主与太子发生了冲突。此时朝政仍然昏暗,弊端丛生。钟绍京在这夹缝中为相,本来就难于应付,加之当时北方朝廷极力反对南人参政,钟绍京很快就受到太平公主和世族名门、官僚士大夫的攻击中伤和排挤打压。唐睿宗先是听信薛稷谗言,以“恣情赏罚”、“无可教世”为名将他改任户部尚书,不久出为蜀州刺史,逐出京都。公元712年,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唐玄宗再次将钟绍京调入朝廷,为户部尚书,又改任总管东宫内外庶务的詹事府太子詹事。后听姚崇奏言,唐玄宗又将其外放为绵州(今四川绵阳)刺史,坐事累贬琰川尉,尽行削夺其爵位及实封名号,再贬为温州别驾。直到开元十五年(727),钟绍京忍无可忍,入朝直面唐玄宗痛陈苦衷,得到唐玄宗的同情,又召回朝廷任职,初授掌侍从赞谕的太子右谕德,多年后复任詹事府詹事。最后以八十高龄辞世于京都长安。

青史芳名身后传

钟绍京以其文韬武略,力挽狂澜,救唐朝于既倒,功劳巨大,可以说是挽救唐朝的元勋。然而其在一跃而居宰相高位后,迅即一贬再贬,一落千丈,其政治命运可悲可叹。不过历史还是公正的。在当朝,唐睿宗称赞他“雅量渊深,清规冰彻,果行德育,当代见称,强学富辞,为时所重”。在户部尚书的诰文中又称他“体局机密,才略冠世”。宫廷政变六十年后,唐德宗称他的功绩可以“铭勋鼎彝,书美青史”。唐宣宗大中初年,将钟绍京像画在凌烟阁上,上面有一等功臣85人,二等功臣150人。以后绘像凌烟阁遂成为佳话。后世史家对钟绍京的评价也多持肯定、赞誉。在赣南家乡,历代均列钟绍京为乡贤。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1921—1949)立为“赣南十大乡贤”之一。2009年赣南客家名人公园之乡贤园亦为其塑像,简介其生平业绩。乡贤园 刘汉卿摄

才与王维试比肩——唐代江西著名诗人綦毋潜

綦毋潜(697—?),字孝通,南康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官至著作郎,后见兵乱加之官场腐败,遂挂冠隐居江东别业(相当于新宅或别墅之意)。以诗歌著于世,与张九龄、王维、李欣等为文章之友,相互酬唱,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前人对他评价较高,“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历代未有。荆南分野,独秀斯人”;“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说明他不仅在盛唐诗坛具有相当的地位,而且诗歌风格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綦毋潜诗1卷26首,内容多写文人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被清人蘅塘退士选入《唐诗三百首》。

綦毋潜生当武则天天授二年,其时正值武周政权较为巩固稳定的年代。武则天为赢得民心,曾多方笼络士子。綦毋潜祖籍中原,后徙南康,本为客籍,与外界多有联系,因而16岁即游学京都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唐玄宗开元八年(720),落第还乡。开元十四年又赴京科考,终于进士及第,从此入仕,任宜寿尉、左拾遗。开元十八年入集贤院待制,为著作郎。在这期间曾省亲一次,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与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张九龄相见,并有诗作酬和。开元二十一年冬,送诗友、当时为监察御史的储光羲辞官归隐。后来綦毋潜受其影响,加之唐代诗人时归时就,入仕出游,随心所欲已成风气,綦毋潜也萌发了归隐之志。当年年底綦毋潜离开长安,经洛阳,盘桓半年多,最后才决心弃官南返。他先在江淮一带游历,遍访名山胜迹,其留传至今的作品,多为描写这一带风景名胜的诗词。天宝初(742),綦毋潜返洛阳、长安,谋求复官。天宝十一年任右拾遗,享从八品,后升为著作郎,享五品。天宝末年(756)“安史之乱”爆发,綦毋潜再度归隐,但未返故里,仍游于江淮一带。此后不知所终,享年约65岁。

从诗作的风格上讲,綦毋潜的诗以清丽典雅、恬淡适然为特色,如《春泛若耶溪》,就是其代表作。其诗云: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年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衣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全诗的中心,起笔一句即和盘托出,追求隐逸之思,向往随遇而安之情贯穿到底。正因为如此,他才春夜泛舟,畅游充满诗情画意的绍兴若耶溪。随舟前行,时移景易,一个个画面渐次展开,幽意无限,情意无穷。

綦毋潜与盛唐许多著名诗人过从甚密,互相唱酬,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等。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綦毋潜与初唐、盛唐诗人的名字同列,“况唐人如沈、宋、王、韦应物、孙逊、祖咏、綦毋潜、刘长卿、李长吉诸公,皆大名家”。

驻锡南赣创丛林——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709—788),中国佛教禅宗第八代祖师,法名道一,俗姓马,人称马大师,亦称马祖,四川什邡人。出家后,先在四川、湖南学习佛法。后到福建、江西弘法。马祖道一创新了佛学思想和理论,革新了弘法组织形式,开创丛林,建立了禅院制,改过去以静修为主的弘法方式为开门弘法,广授门徒,扩大了禅宗传播和影响,使洪州禅法广布天下,影响深远, 禅宗因此大盛于天下。 马祖道一也因此被后世学者称为:“唐代最伟大的禅师”、“中国最伟大的禅师”、“佛教中国化第一人”。赣南客家名人公园之宗师园供马祖大师塑像并简介其生平事迹。

改革佛教,居功至伟

马祖道一天生一副奇相,性情恬淡,举止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下纹理成字。道一少年出家,跟随四川资中的唐和尚,接着在重庆的园律禅师处受戒。公元733年,道一到湖南衡山,师从怀让禅师(六祖慧能大师门下五大弟子之一),潜心修研禅法,“怀让门下同参六人,唯道一密受心印”。公元742年,道一离开衡山,先后到江西赣州的佛日峰(即今赣州市水东镇之马祖岩),赣县的龚公山,临川的西里山,福建建阳的佛迹岭等地弘传禅法。公元768年入住钟陵开元寺(今南昌佑民寺)。期间,四方学者,云集座下,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禅法传播中心。唐贞元四年(788)2月,道一圆寂于江西靖安的石门山。元和八年(813)唐宪宗赐谥“大寂禅师”,塔曰“大庄严塔”。“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道一的禅宗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海内外佛教界都有深远影响。在佛学思想和理论方面,他调整了印度佛教的很多思想,创立了“顿悟”说,他提出的“平常心是道”,包含了“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也和“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儒家思想是一致的,他完成了让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开创了中国化禅宗;在佛教传播方面,他革新了弘法组织形式,开创丛林,建立了禅院制,使禅宗的宗风愈振,皈依在其门下的弟子达千人以上,其中得到他真传的入室弟子就有139人,这些人大都做了大寺庙的宗师,他们发挥禅院组织的优势和自身佛学修养,广弘佛法,转化无穷。后来马祖道一的弟子怀海创立《百丈清规》,从制度方面加强和改善了僧团组织的管理,“天下僧人,翕然宗之”,以至禅宗几乎取代了其他宗派。因此,有学者指:马祖道一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真正的中国禅宗不在慧能,而在马祖道一。马祖禅法不仅影响着中国佛教,还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一带有着深广的影响力,至今在这些地方仍然信奉马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在对马祖进行深入研究。

赣州弘法,影响深远

马祖道一平生主要的弘法经历在江西,而其中在赣州的时间又最长,达二十八年之久。从史料记载看,马祖道一在赣州的驻地有两处,一为赣州城郊的马祖岩,一为赣县田村镇的龚公山。

马祖岩,坐落于今江西省赣州市水东乡佛日峰山麓,距赣州市区4公里。从史料看,马祖道一在这里待时间很短。明嘉靖版《赣州府志》载,唐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马祖率徒众自临川西里山南下,来此诛茅觅洞栖身修行。但在此时间不长,马祖即率徒迁锡于城东北龚公山。明万历年间(1573—1620)悟学和尚携徒本慧来此建寺,冠名曰:“马祖岩寺”。而后,寺内香火渐盛,成为远近闻名的弘法道场。宋代文天祥等名人曾来此游览并留有题咏。入清以后,寺中香火渐弱,但一直未断,直至“文化大革命”时,马祖岩寺惨遭破坏,僧人四散,香火方断。现在寺内仅存数品元明时期碑刻。马祖岩已于1988年列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龚公山,今名宝华山。坐落于赣县田村镇境内,距赣州市区有百余里。据清康熙年间版《赣县志》记载,“龚公山,距城(当时赣县县城即今赣州市)东北一百三十里。旧为隐士龚亳所栖,后为马祖道场。”由龚公山之名改为宝华山则是明代的事。对此,至今在宝华寺内保存完好的清道光十五年(1835)所立《重修宝华山大雄宝殿碑》有云:“山以龚名,地因人志,至前明始颁曰宝华。盖自唐宋及千余年而兴而废……由马祖肇兴,继之者智藏禅师,开法本山。”

据《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及明嘉靖年间版《赣州府志》等记载,马祖当年在龚公山弘法时,身边有从西里山随之而来的徒众道通、智藏、怀海、普愿等。其中智藏在随师饱受七年钳锤后,与怀海、普愿等在此受心法,“同号入室时三大士”。在这里,马祖度化慧藏为徒。而后,齐安、无等、自在等人先后投至马祖座下,受钳锤各得习印。马祖在龚公山修行时间不短,影响很大,座下徒众逾百,而且教化一方,“攫搏者驯,悍戾者仁,瞻其仪相,自用丕变”,以至当时河东郡守裴谓“躬勤咨禀。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到开元年(713—741)末,马祖方率徒众北上,来到临川、洪州(今江西南昌)一带弘法。

马祖大师肇建的龚公山道场,到唐贞元四年(788)后,由智藏禅师继主法席。期间,有高丽国僧人释道义、洪陟、恒秀等投其门下参学,得心印后回国创宗方派,将马祖大师禅风传及海东。唐元和九年(814),智藏于此圆寂,在寺内建塔以葬,塔曰:“大宝光”。其塔保存至今,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龚公山的香火,除若干战争年份外,至今一直未断。

近几年来,随着和谐社会的倡建和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佛学和佛教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马祖道一的佛文化和他的驻锡弘法之地马祖岩、龚公山都得到较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2010年赣州六大片区规划把马祖文化作为水东片区的特色文化来打造,组织专门力量,对马祖进行专题研究,市民社科讲堂请来专家开展马祖文化专题讲座,并在原马祖岩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宝兴禅寺等;赣县也正在实施宝华寺升级改造工程,新建的大雄宝殿已经竣工。

首创名楼郁孤台——赣州郁孤台的始建者、唐宝应虔州刺史李勉

李勉(717—788),字玄卿,其曾祖郑王李元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自小好学,为人正直,唐肃宗颇为欣赏,擢升他为朝廷太常少卿。后任汾州刺史、河南尹等地方官,卓有政绩。唐肃宗、唐代宗年间,官至宰相。李勉为官廉洁,忠于朝廷,惜才亲和,体察民情,为朝野所尊崇。唐宝应至大历年间(763—766),李勉被贬任虔州刺史时,在赣州城西北部天螺岭(又称贺兰山)建造郁孤台,并把郁孤台改为“望阙台”。

李勉秉性刚直,忠于朝廷,敢与奸佞权贵作斗争,当时深得唐肃宗的信任。唐肃宗准备大用李勉,但因李勉不附和当朝的宦官李辅国,因此被出为汾州、虢州刺史,改任京兆尹、检校右庶子兼御史中丞、都畿观察使,不久又兼任河南尹,出为江西观察使、虔州刺史等职。

唐宝应至大历年间(763—766),李勉被贬任虔州(今江西赣州)刺史时,在赣州城西北部天螺岭(又称贺兰山)上建造郁孤台。台分三层,高14米,面积275平方米。以其地山势高埠、郁然孤峙,故得此名。郁孤台建成后,李勉登台北望京城长安,兴起“心存魏阙”的感慨。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台岂令名乎!”认为自己虽然比不上春秋时忠心爱国的魏公子牟,但心系朝廷,关注国家的命运的思想与魏公子牟是一致的。因此,郁孤台又曾经更换过台匾,易为“望阙台”,郁孤台从此多了一个台名。

李勉建造的郁孤台作为四大名楼之一,虽处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赣州,但它的规模和名望与岳阳楼、黄鹤楼和滕王阁等名楼相比也毫不逊色。北宋虔州太守赵抃介绍它的台名时说过:“群峰郁然起,唯此山独孤,筑台山之巅,郁孤名以呼。”它在唐代宗年间就已闻名遐迩,虽然“一目江天万里开,世间那有更高台”的面貌今已不可详,却因为它的名气声望而一再得到修复。

楼以诗显,诗以楼传。郁孤台作为赣州一大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诗甚多。尤其是辛弃疾那首著名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词,使得赣州郁孤台声名远播、名扬四海。

李勉勤政为民,不爱钱财,一生为官,根本没有什么积蓄。唐贞元四年,李勉去世,享年72岁。唐德宗怜悯伤悼,册书追赠为大官加衔之太傅,丧葬由官家办理。

比肩卢王称贤臣——唐末赣南农民起义首领谭全播

谭全播(834—918),字勇,唐末赣南农民起义首领。宁都县石上镇斫柴岗村人。为山东南徙抚州、唐元和年间(806—820)从抚州徙虔化(今江西宁都)县的谭寅郎之子。其人智勇双全,很有远见卓识。据家谱载,唐僖宗朝曾考中进士。唐光启元年(885),谭全播和卢光稠趁唐末动荡之际,共同起事,聚众起义,谭力举卢为统帅,自为谋士(副首领),先后占领虔州和广东韶州、潮州。他与卢光稠配合默契,节节胜利,在军中有小诸葛之称。

梁开平元年(907)岭南割据者派刘岩领兵驱逐卢光稠弟卢光睦出潮州。接着以数万兵力围赣州。大兵压境,州城垂危,卢光稠大惊,急与谭共商退敌之计。谭全播设计,选精兵万人埋伏在山谷中,然后在城南山坡摆开战场,即向刘岩下战书,约定交战。谭全播派数千老弱兵出战,激战中,假装败退,刘岩率军急追。突然,伏兵四起,刘岩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卢军获胜后,卢光稠更加敬佩全播。

开平四年(910)底,卢光稠病重,将符印悉数交给谭全播,全播不肯接受。次年正月,卢光稠病逝,谭全播拥立卢光稠之子卢延昌继父位。但卢延昌是一个嗜好游猎的无能之辈,百胜军指挥使黎球不服,杀卢延昌而自代百胜军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谭全播深知黎球阴谋,并预测黎球必加害自己,遂称病闭门不出。不久,黎球暴病而死,牙将李颜图取而代之。谭全播亦知颜图为人,便称病情更加危重,谢绝与外界往来,暗中却始终关注他的动向。事巧,李颜图又死,虔州兵民敦请谭全播出山。谭全播开门接见,并遣使请命于后梁朝廷。后梁乾化二年(912),谭全播被委任为虔州与韶州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

贞明四年(918),崛起于江淮间的吴国派大兵围攻虔州,遣使诱降,谭全播不为所动。城破,全播被俘至广陵。吴主杨隆演感其忠贞,不忍加害,遂释放,并加封其为右卫将军,领百胜军节度使。不久,谭全播病死于仁和(今杭州)。

谭全播在位7年,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天下风水尽朝宗——风水大师杨筠松

杨筠松(834—903),名益,字筠松,又字叔茂,世称救贫仙人。山东窦州人(一作江西赣州人),著名堪舆家。长期定居赣南,从事风水术实践活动,他帮助卢光稠堪定和规划了风水名城赣州城,足迹遍及赣、粤、闽、湘数省,留下风水作品无数;在风水实践中,他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风水学说和理论,著有《正龙子经》、《疑龙经》、《撼龙经》、《黑囊经》、《青囊奥语》、《葬法十二杖》等,成为赣派(亦称“江西派”、“赣南派”、“形势派”)风水学说的创始人;受他的影响,赣南历代风水大师层出不穷,风水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使赣南成为风水大师的发源地;在大师们的推动下,赣南地区的风水文化信仰逐步民俗化,在民间几乎人人都是半个“风水师”。

风学实践,佳作频频

杨筠松自幼聪颖,喜观天象,才华过人,十七岁中大中庚午年进士,授职主管琼林御库,后拜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唐僖宗时,因黄巢之乱,杨携皇家风水秘笈避居虔州,随后结识了当时割据赣州称王的卢光稠,并寓居卢府。杨筠松到赣州后,充分发挥掌握风水奇术的特长,为当地官府和百姓服务。

赣州古城是杨筠松到赣州后的第一件风水学杰作。当时虔州王卢光稠想做皇帝,先要杨筠松点天子穴,后又要其为卢筑皇城,据说现在的赣州市就是从原来皇城的基础上拓展而来。赣州古城在卢光稠之前为一平方公里,杨筠松帮助卢光稠将城池扩建为三平方公里(这种规模一直维持到1958年的城市大改造),并按照风水学原理把赣州的风水布局设计为上水龟形(又称“通天龟形”),龟头在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角尾。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在布局整个城市的过程中,杨筠松还为城里的重要楼堂馆所进行了规划设计,先后帮助卢王规划建设了卢王家庙(现寿量寺)、拜将台、镇南门(现南门口)、百胜门等建筑。杨筠松在赣州的第二件风水学杰作,是为卢光稠堪址的天子穴。据专家考证卢王天子穴在今章贡区水东东林寺前,人们称这里为“天子地”,卢光稠死后即埋葬于此。今天这“天子地”虽然已难觅踪影,但传说神乎其神,风水传奇的氛围非常浓烈。

杨筠松以风水奇术博得卢王的信任后,逐渐在赣州站稳脚跟,后来在卢光稠的支持下到杨仙岭结庐而居。他从此立足杨仙岭,以赣州城为中心,以贡水为核心地带,广泛开展风水实践活动,一方面一展弘扬风水学的抱负,一方面也利用一技之长改变贫苦百姓的命运,以收“救贫济困”之功。以杨仙岭、于都药口(后称杨公坝)、宁都黄陂、兴国三僚为主要活动据点,足迹遍及整个江西及广东、福建、湖南周边地区,留下的风水学佳作,不计其数。其作品和活动遗址,不少已经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除赣州城外,杨仙岭是著名的风水文化第一山,兴国三僚村是“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黄陂镇、杨公坝等当年杨公逗留往返之处,都是远近闻名的杨公风水文化遗迹。

授徒传业,名师辈出

杨筠松在风水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风水学说的传播和弘扬,通过教学相长、授徒传艺的方法,带出了一批风水高徒。杨筠松的徒子徒孙们又代代相传,使赣南历史上风水名流辈出,成为历代风水名师的摇篮。清朝时期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历代堪舆名流列传篇》入传者48位,其中江西籍占25位,大多是杨筠松的弟子或后代传人。其中,最著名的风水大师曾文辿、廖瑀、刘江东、赖布衣皆师出杨筠松,被民间尊为赣州四大风水名师。

曾文辿,于都县葛坳乡小源村人,杨筠松的首席弟子。曾文辿拜杨筠松为师后,经师择地,于公元882年前后迁居兴国三僚村定居,被尊为兴国三僚曾姓开基始祖,著有《八分歌》、《泥水经》等书传世。

廖瑀,宁都怀德人,乃杨筠松的弟子廖三传之孙。杨筠松在定居宁都黄陂期间,收廖三传为徒。廖三传传其子廖通,廖通传其子廖瑀。因长居宁都翠薇峰金精洞,后世又称其为“廖金精”。廖瑀将风水术传其侄子廖邦,廖邦后迁往兴国三僚定居,三僚廖姓尊其为开基始祖,廖瑀则被尊为廖氏宗族的风水祖师爷。

刘江东,于都县葛坳乡上脑村人。师从杨筠松得其术,著有《三宝经》传世。与曾、廖两姓传人将风水列为家传不同,刘江东不仅传与子孙后代,还向其他好学者口授心传,因而他的徒弟遍布赣州甚至海外,为杨筠松创立的形势派风水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赖布衣,原名赖文俊,宁都人。赖布衣在杨筠松罗盘的基础上创造了罗盘的中针,即人盘,天地人三层罗盘得以完善。赖布衣主要活动在江西、广东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他凭着精湛的堪舆理论和技术,怜贫恤苦,助弱抗强,帮助了很多人,“风水大师赖布衣”的故事风靡东南沿海和南洋一带。

赣州历史上的风水名师还有:为明代长城及北京天坛勘址的曾氏后人曾从政,明十三陵勘测营造者廖氏后人廖均卿,上海古城营造者宁都籍风水师李国纪,为福建永定著名园形土楼——承启楼选址设计者陶张。

精研风水,创赣南派

根据皇宫风水秘笈所掌握的堪舆知识,结合在赣南的风水实践,杨筠松认真总结经验,精研风水学说,完成了《正龙子经》、《疑龙经》、《撼龙经》、《黑囊经》、《青囊奥语》、《葬法十二杖》等风水著作。在长期的风水实践活动中,杨筠松继承和发展了风水术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即赣南派)。其理论的特点是主形势,定向位,强调龙、穴、砂、水的配合。实质上是因地制宜,因形择地,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宜居的环境,特别看重地表、地势、地场、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地基于山灵水秀之处。

杨筠松提出的这套理论后来成为赣南派风水的基础理论体系,并在他的一代代传人的风水实践中不断补充,逐步完善。到了两宋时期形势派风水学理论著作大量涌现。综合各种资料,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除上述廖瑀的《怀玉经》、赖文俊的《催官篇》和刘潜的《地理诸说》外,尚有:黄妙的《博山篇》;廖瑀的《九星穴法》、《十六葬法》、《鳌极精金》;谢和卿的《神宝经》、《天宝经》;刘见道的《承生秘宝经》;孙泊刚的《琼林国宝经》;胡矮仙的《三十六穴图至宝经》;以及托名杨筠松的《撼龙经》和《疑龙经》,二书中对山龙、脉络、形势的论述,典型地反映出形法派风水术的特色。

风水行世,影响深远

杨筠松创立的形势派(赣南派)风水,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众多的风水名师,巨大的风水师群体,以及能够适应广大民众的住居民俗心理而备受社会各界欢迎和世界的尊重。风水学说风行天下,风水界甚至出现了独尊“赣南派”的盛况,杨筠松因此被尊称为天下风水和风水师的祖师。

杨筠松风水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杨公风水理论,博大精深,全世界的高校、文化学术机构、民间风水组织、个人研究杨公风水者不计其数,杨公课题研究如火如荼,风水理论的争论,纷纷攘攘,莫衷一是。

杨公风水名迹远近盛名。杨筠松活动过的赣南是风水文化遗址的集大成者,赣州城、杨仙岭、三僚等地不断成为旅游开发热点,吸引游客眼球的热门看点,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风水师、游客,前来赣南参观、考察、游览、探秘;杨筠松传人们的风水作品北京天坛、明十三陵、福建永定土楼承启楼、上海松江古城等,因赣南风水师的参与而增添了神秘色彩,反过来这些著名的景点的巨大影响力又为赣南风水文化平添了几分光环。

赣州是国内外风水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基地。杨筠松之后世名人辈出,其创立的形势派风水文化正是通过赣州世世代代的后人发扬光大。明清时期,杨公形势派风水术就声名远扬传至海外。如今赣南的风水师及相关研究团体,更是得到健康发展,来自海内外拜师学艺、请风水师和考察交流的人员和机构络绎不绝。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如果风水文化也可“申遗”的话,那么赣州风水当仁不让!

治虔惠民一功臣——唐末赣南农民起义领袖、开发赣南的功臣卢光稠

卢光稠(840—911),字懋熙,出生于虔州虔化县清音里(今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洛口镇麻田村)卢氏望族,是唐朝末年赣南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历史上一名治理开发赣南成绩卓著的贤臣,也是赣南客家民系的早期杰出英雄人物。

揭竿而起的乱世英雄

卢光稠远祖河北幽州,为唐开元癸丑(713)转徙虔化县(今江西赣州宁都县)的卢宗泰五世孙。卢光稠少即天资聪颖,自幼习武,尤喜骑射,膂力过人。长成后,身材魁伟,声若洪钟,仪表堂堂,为人正直开朗,甚得乡亲好评。黄巢起义后,南方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卢光稠于唐光启元年(885)与姑表兄谭全播在南康县石溪都(今江西赣州上犹县双溪乡)聚众起义,卢光稠被推举为统帅。当年正月占据虔州(今江西赣州),自称刺史,同时委任谭全播为主谋(副首领)。天复二年(902)占据韶州(今广东韶关),由其子卢延昌镇守。不久,又派其兄卢光睦攻占潮州。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岭南割据者刘隐,派其弟刘岩领兵驱赶卢光睦出潮州,并以数万兵力攻打虔州。卢光稠急请谭全播出策拒敌。全播击败刘岩,保住了虔州。

割据虔韶二州近三十年的“一方诸侯”

卢光稠起事之时,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各地义军蜂起,改朝换代,裂土称王,此伏彼起。各地新起的藩镇为扩大势力,争夺地盘,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割据与兼并的混战。值此群雄并起,弱肉强食的乱世时局,既得政权如何巩固,小小的虔韶二州何以保存?卢光稠、谭全播深感处境维艰,朝不保夕之虞。为此,已据有虔韶二州的卢光稠决定投靠刚刚统一黄河流域,废唐自立的后梁朝廷,主动向后梁太祖禀报,表示愿通道路,输贡赋,臣属于后梁朝廷。梁太祖准奏,在虔州设百胜军,授卢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辖虔、韶二州及吉州(今吉安)南部诸县。又置镇南军,以光稠为留侯;又封舟汝王,食邑1500户。此后卢光稠统治虔韶二州直到后梁开平五年(911)去世,长达26年之久。名义上虽然归属梁朝,但由于赣南地处偏关,天高皇帝远,加之当时世局纷乱,朝廷连年征战,自顾不暇,哪有闲心过问远在天边的“南蛮之地”。因此,卢光稠虽然没有像其他农民义军或割据政权那样,立国称帝,却是事实上长期(如果加上其子卢延昌和谭全播的任期,则达33年)割据虔韶二州的一方霸主,他统治的虔韶二州也是事实上的独立王国。

德政惠民的一代贤臣

卢光稠主政虔州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境安民,扩建城市,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是赣南古代史上政治统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秩序较好的一段时期。他所创建的功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扩展虔州古城规模。他率起义军攻占虔州后,即着手强化防御,进行大规模扩城建设。将东晋时期南康郡守高琰创建的土城由1平方公里左右扩建到3平方公里左右。据《赣州府志》记载,“唐末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地为隍三面阻水”,从西门开始至南门,南门至东门,挖了一条总长约3900米的护城河。这为之后宋虔州军孔宗瀚将土城修缮为砖石城打下基础,使这座宋城完好地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在扩城的同时,卢光稠又将唐代的阳街、横街扩成为六街,即兴建了斜街、阴街、剑街和长街。还建造了拜将台、皇城、寿量寺。拜将台、寿量寺至今犹存。皇城尚遗存城东墙、南墙、西墙部分墙体和墙基;皇城内还有射箭坪唐宋遗址等。这些遗址遗迹,为赣州宋城总体结构提供了实物例证。赣州之所以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靠旧城区这个总体结构。这是高琰、卢光稠、孔宗瀚三人留下的功绩。

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卢光稠统辖虔州后,不仅开创了田野辟、农桑稔、经济发展的好形势;也开拓了学校兴、贤才众、庶政举的新局面。此时,雩都金、南康锡、大庾铅锡、安远铁锡已相继开采。几个偏荒地区也先后由场改县,辖区内由唐设5县(赣县、雩都、虔化、南康、信丰)逐步增至11县(增设了安远、大庾、上犹、瑞金、石城、龙南6县)。

随着农业、手工业逐步发展,人口日增,街市拓宽,虔州的商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