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23:50:28

点击下载

作者:胡烨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

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作者:胡烨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ISBN:9787510708558本书由重庆指文化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潘多拉魔盒旧恨新仇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对英国殖民者的不懈斗争,1947年8月14日到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宣告独立。对于这来之不易的独立,印巴两国从一开始并没有好好珍惜,而是为了抢夺各个领邦,借机进行民族清洗的大动荡和大仇杀。

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土邦,比如马德拉斯、孟买、中央省、联合省、比哈尔、奥里萨、马拉塔等完全归印度联邦所有。在西北地区穆斯林占多数的土邦和东北孟加拉地区归巴基斯坦所有,剩下的教派和人口混杂的各个土邦按照公民投票决定归属。结果,印巴双方在孟加拉和旁遮普分裂上,上演了一出20世纪最悲惨的迁徙和屠杀史——1400多万人相互迁徙,按照信仰投奔印度或巴基斯坦,在途中都遭到了对方信教人员的血腥屠杀。

然而,印巴分治造成的后果并不仅仅是仇杀的悲剧,还体现在印巴双方对教派人口混杂的土邦展开的激烈争夺上。印度依仗其强大的国力,采取武力驱逐领主的方式,强行兼并了朱纳加尔邦和海得拉巴邦。这样以来,双方可争夺的就只有印度西北毗邻的查谟克什米尔邦了。连续两次在争夺战中失败的巴基斯坦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既然印度可以采取哄骗和武力驱逐的方式强行兼并朱纳加尔邦和海得拉巴邦,那么为什么巴基斯坦就不能效仿呢?立志要争下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总督真纳向时任巴基斯坦陆军代理总参谋长的英国人伊斯埃纳勋爵讨论巴基斯坦出兵查谟克什米尔的可行性,但伊斯纳埃勋爵反对马上出兵查谟克什米尔。他认为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新建的巴基斯坦陆军需要时间重建和巩固。

在巴基斯坦的双眼紧盯查谟克什米尔的时候,印度也没有闲着。尼赫鲁绝对不会坐视克什米尔落入巴基斯坦囊中。为了争夺查谟克什米尔,印巴两国都在该领邦培植了各自势力。印巴分治后,查谟克什米尔君主(Maharaja)哈利·辛格是名印度教徒,内心自然想加入印度联邦,但整个领邦78%的人口是穆斯林,只有20%的人口是印度教徒。如果贸然决定加入印度,必然会遭到整个查谟克什米尔穆斯林的反对。考虑再三,哈利·辛格最终还是保持观望态度,暂时维持现状。巴基斯坦很巧妙地利用了哈利·辛格的心理,当即表示同意。可意在吞并查谟克什米尔的尼赫鲁当然不会“上这个当”,他断然拒绝了哈利·辛格的意见。在尼赫鲁看来,查谟克什米尔毗邻印度、中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根本没法保持独立或中立,它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

既然维持现状的协议没法签,那么物资供应总要维持吧?查谟克什米尔是个内陆土邦,它的物资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印度或巴基斯坦。由于尼赫鲁没有理会哈利·辛格的建议,哈利·辛格只能和巴基斯坦签署了物资供应协议,巴基斯坦获得了对克什米尔的伊斯兰圣坛、谷物、油、盐的经营权,并掌控了克什米尔的邮政电报和电话系统。

如果说签署物资供应协议就能避免战火的话,那哈利·辛格就大错特错了。1947年8月到9月,印巴分治后的民族仇杀行动开始在查谟上演。当地50多万名穆斯林居民中有20万人遭到印度教徒的杀害。

发生在查谟的仇杀事件传遍查谟克什米尔各地,引起当地穆斯林的极大愤怒。查谟克什米尔西部的奔杰省首先爆发了反对哈利·辛格的起义,并和忠于哈利·辛格君主的部队展开激烈战斗。接着,巴基斯坦境内的穆斯林,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瓦齐里斯坦和北部的喀喇昆仑省悍勇的山民们成群结队,组成巴基斯坦民军进入查谟克什米尔,协助当地穆斯林武装起义,迅猛扩大地盘,猛攻忠于哈利·辛格的部队,朝斯利那加进军。

为了把握这个黄金良机,彻底控制查谟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加大对忠于哈利·辛格的土邦军队和土邦各级政府的策反,导致土邦军队中大批穆斯林士兵逃亡,整个土邦行政机构也逐渐瓦解。为了给哈利·辛格造成更多困难,巴基斯坦还对查谟克什米尔进行经济封锁,切断了诸如谷物、盐、油、汽油和煤油等重要生活用品的供应。汽油短缺使查谟和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运输系统瘫痪,财政系统也陷入枯竭状态,邮政电话和电报系统更是处于瘫痪状态。在没有饷银、补给系统断绝和通信系统崩溃的情况下,忠于哈利·辛格的查谟克什米尔土邦军队根本没法阻挡巴基斯坦民军的突击。在查谟克什米尔西南地区,巴基斯坦民军迅速控制了大片领土。在首府斯利那加平原,巴基斯坦民军占领了巴拉穆拉。查谟克什米尔的最后一位君主哈利·辛格

形势的急剧恶化迫使查谟克什米尔君主向印度求援。在君主哈利·辛格于1947年10月26日签约加入印度联邦后,印度陆军迅速利用空运和陆路紧急开赴克什米尔和查谟。在印军的猛烈打击下,巴基斯坦民军被迫退却,印军解除了民军对拉乔里(Rajauri)的包围。不过,奔杰还是被民军从四面八方团团包围,只能靠印度空军空投的补给勉强维持了一年。1947年11月底,巴基斯坦民军沿着杰赫卢姆山谷公路很快抵达斯利那加外围,却被印军击退。印军还夺回了基申根加山谷、蒂特瓦尔和古赖斯。在北面,巴基斯坦民军强攻打下了吉尔吉特,经过长期围困拿下了斯卡尔度,又通过突袭攻克了卡吉尔和达拉斯。列城也受到了威胁。从1948年头几个月开始,巴基斯坦正规军开始进入克什米尔和查谟,与印军交战。尽管如此,印军还是灵活运用坦克,突破了佐吉拉,于1948年11月夺回了卡吉尔和达拉斯。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奋战在查谟克什米尔的印度陆军将士,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印军装备确实很简陋

战争打了一年多,印军虽握有战场主动权,但随着巴基斯坦正规军加入战场,双方逐渐打成僵局。采取军事手段完全夺取查谟克什米尔的设想,对印巴双方来说都已化为泡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治谈判达成军事停火协议,就成了印巴双方唯一的选择。经过艰苦漫长的谈判,印巴双方于1949年1月1/2日夜在查谟克什米尔境内达成停火协议,并沿着南起马纳瓦尔、北到开伦至锡亚琴冰川处划定分界线,印度控制查谟克什米尔60%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控制剩下的40%的地区,人口约100万。

为了取得这个来之不易的“胜利”,印度陆军在围绕争夺克什米尔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中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有1103人战死、3152人负伤,合计损失4255人;此外,印度空军也战死了32人。查谟克什米尔土邦军队则有1990人战死或失踪。巴基斯坦方面,人员损失为(主要是民军)6000人战死,14000人负伤。

虽然印巴双方签署了停火协议,可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印巴双方应该双边撤军,让查谟克什米尔人民举行全民公决,投票决定他们要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可印巴双方都拒绝撤军。不仅如此,两方还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建立了印控查谟克什米尔政府和自由克什米尔政府(Azad Kashmir Govemment,“Azad”在乌尔都语的意思是自由),两个地方政府相互敌视,水火不容。

为了便于日后组织渗透和策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陆军有效利用停火时间生效前一刻,穿过布尔齐尔小径,抢占了古赖斯前方几公里和俯瞰卡吉尔周围和卡吉尔—列城公路周围的山头,以及哈吉皮尔小径和查木布西面的开阔地。

在1965年发生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方面正是依托这些具有战略价值的山头和小径,以及开阔地对印度发动了大规模武装渗透和大规模地面进攻。美国的介入

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巴双方为了保住各自在克什米尔的利益,都进行了疯狂的扩军备战。这个时候,号称世界警察的美国也不甘寂寞,往南亚次大陆横插一手,加剧了形势的复杂。

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逐渐认识到亚洲在美国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东连远东、北逼中亚、西邻西亚和土耳其、南临印度洋的南亚次大陆自然是美国新全球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在南亚获得盟国,美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进行了拉拢。可印度采取的是不结盟外交政策,既避免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又不得罪资本主义阵营。简单地说,在当时全世界各国排队站靠资本主义阵营或社会主义阵营的这种非敌即友的情况下,印度选择的不结盟政策,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眼里是“不识时务”的举动。拿美国人的话来说,印度人的不结盟政策是“一种不道德的观念”。既然印度选择不结盟政策,那么美国要在南亚站稳脚跟,盟国首选只能是巴基斯坦。

对巴基斯坦的战略价值,美国也是“洞若观火”。只要美国势力能深入巴基斯坦,那么就可以在苏联柔软的腹部——中亚地区打进去一个楔子,而且还可以从巴基斯坦获得空军基地,对苏联进行战略侦察。面对美国的拉拢,巴基斯坦出于自身利益也会投怀送抱。由于印巴两国刚刚独立,就为争夺查谟克什米尔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激化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和仇恨。相对印度来说,巴基斯坦国力弱小,要加强军事力量和与印度抗衡的能力,就必须寻求世界大国的支持。与美国结盟,巴基斯坦可以获得大批美援,而且加入美国主导的防御同盟的话,巴基斯坦还可以在未来对印战争中得到美国无论是军事、经济还是外交、政治的帮助。可以说,巴基斯坦和美国结盟,对自身有百利无一害。美国介入南亚,拉拢巴基斯坦进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导致南亚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图为时任美国总统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

1954年5月,巴基斯坦签署了美国主导的《美巴共同防御协定》,接着又在9月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后更是加入了《中央条约组织》。也就是说,除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外,巴基斯坦加入了美国主导的所有组织,成了美国在亚洲地位超过韩国、南越,仅次于日本的忠实盟友。根据上述协定,美国空军可以使用巴基斯坦境内的白沙瓦、伊斯兰堡和拉合尔、卡拉奇机场,作为对苏联境内重要战略目标进行空中侦察的基地。作为对巴基斯坦的回报,美军加大力度给予巴基斯坦军事援助以及为巴军提供军事训练,改造巴基斯坦境内的军事基地,升级巴军装备。相对美国出钱出枪支援巴基斯坦,印度采取的不结盟政策,让自己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不仅没有美援,而且军力提升和装备购买样样都得自己负责,相比巴军武器装备升级,印军则落后不少。更糟糕的是,印度在外交上没有得到强力援助。特别是在查谟克什米尔问题上,美国严重偏袒巴基斯坦,每次印巴产生纠纷,美国都开动宣传机器,大肆指责印度,让印度十分为难。

1953年12月9日,尼赫鲁在给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的信中说道:“我虽然不清楚美国和巴基斯坦间军援条款的具体内容。但负责任的媒体指出,美国给巴基斯坦提供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和技术装备,还有武器以及部队训练。甚至指出(尼赫鲁特别注明是引用自《纽约时报》),美国要在巴基斯坦帮忙训练一支100万人的大军。但很明显,巴基斯坦的战争资源在美国帮助下如此扩张的话,我只能将其视为对印度的敌对行为,并有引发战争的危险……”在致信穆罕默德·阿里的同时,尼赫鲁还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美国对巴如此庞大的军援项目做出解释。面对印度的质问,艾森豪威尔只回应说,美巴军事合作并非针对印度。

尽管美国口口声声说大规模军援巴基斯坦并非针对印度,但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援,导致巴基斯坦武库急剧扩张,加剧了克什米尔地区问题的进一步复杂化。尼赫鲁声称,印度必须“考虑受到新威胁的情况下,在克什米尔地区保留强大的兵力和技术装备”。尽管尼赫鲁的声明是对美巴合作的回击,但艾森豪威尔把尼赫鲁的发言当成耳边风,继续加大对巴基斯坦的军援力度。

在加强军备的同时,巴基斯坦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成员国的身份,向美国和英国施压,要求英美压迫印度在查谟克什米尔问题上让步。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爆发,不识时务的印度被中国打得一败涂地。这次战争对南亚次大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巴基斯坦利用印度刚刚蒙羞、全国暂时还抬不起头的机会,抓住时机通过英美向印度施加压力,要求重新讨论查谟克什米尔问题。印度打赢第一次印巴战争后,有恃无恐地挑衅中国,却不想在1962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击败,遭受了印度建国以来最大的耻辱。图为在中印边界战争中采取畜力运输的印军士兵

在英美的压力和敦促下,印度同意和巴基斯坦就“克什米尔领土及相关问题”展开对话谈判。从1962年12月17日到1963年5月16日,印巴双方共进行了6次谈判。巴基斯坦认为印度新败,自己在心理上拥有绝对优势,所以谈判态度十分强硬,声称查谟克什米尔全境总计220150平方公里(实际查谟克什米尔土邦面积不过19万平方公里,巴基斯坦是想趁机把部分印度领土也据为己有)的主权应全归巴基斯坦所有,作为交换巴基斯坦仅仅只要让出6475平方公里!面对巴基斯坦的漫天要价和强硬的态度,印度虽然刚刚打了败仗,但也不至于沦落到向巴基斯坦“下跪”的地步。印度谈判代表驳回了巴基斯坦的要求,在查谟克什米尔领土主权问题上,印度同样寸步不让。谈判变成了相互争执,无任何进展。

不过,印巴就查谟克什米尔问题展开谈判,也让英美有所放心。在美国看来,印度至少没有再对巴基斯坦进行威慑,加上印度在对华作战中彻底完败。美国似乎对印度心生怜悯,第一次稍微改变了自己对南亚军事援助一面倒给巴基斯坦的政策,首次放宽了对印度购买美式武器装备的限制(但仍不允许印度购买美军进攻型武器)。从1962年10月到1965年9月,英国和美国总计向印度军事援助了价值1.2亿英镑的器装备和物资,包括运输机、零备件、步兵轻武器、弹药、通信器材、工兵器材和医疗设备等等。其中,美国给印度的军援价值4700万美元,其中含援建印度境内一座步兵轻武器弹药生产厂。

在英美提供援助的同时,印度也在1963年制定了5年整军计划,实现国防预算年均增加12%,5年后印军兵力规模翻番,同时实现空军现代化,并新建6个军械厂。当时,印度空军急需超音速飞机,可英美都拒绝向印度出售超音速战斗机。理由是喷气式战斗机是进攻性武器,印度一旦获得就会威胁巴基斯坦国防,这绝对不允许。英美对印度禁售进攻性武器,却给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介入南亚次大陆提供了有利机会。1964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军售意向合同,苏联答应给印度提供“地地导弹、地空导弹和交付新型米格歼击机”。同年9月,苏印双方签署了正式军售协议,苏联按协议开始给印度提供7架米格-21歼击机、12架安-12运输机、近百辆PT-76水陆两用坦克和不少海军装备。此外,苏联还承诺援助印度开建一条米格-21喷气式歼击机生产线。

对印度来说,印苏关系的巨大改善,对印度百利无一害。只要背靠苏联,印度就可以有效对抗处于美国庇护下的巴基斯坦。扩军备战

既然印巴双方背后各有一个金主,那么急速扩充武库,就是两国的当务之急了。

为了和印度抗衡,巴基斯坦集中力量加速武装力量的扩充和装备现代化进程。1954年,美国根据《美巴共同防御协定》给巴基斯坦陆军提供了5个半师全套美式装备。从1954年到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前,美国共向巴基斯坦提供了100架F86“佩刀”喷气式战斗机、18架F-104A星战斗机、30架B57轰炸机和4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400辆M47和M48A2(各200辆),以及大量105、155毫米榴弹炮和成套武器装备,还有坦克飞机大炮配套零件和弹药。在美国提供援助的同时,巴基斯坦也一再增加国防开支。1961-1962年度,巴基斯坦国防开支2.07亿美元;1962-1963年度达2.1亿美元,1963-1964年更是跳到2.4亿美元。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当年,巴基斯坦的国防开支升到2.69亿美元。

在军费节节攀升的同时,巴基斯坦三军武装力量规模也是水涨船高。1961年,巴基斯坦三军总兵力达182700人,其中陆军16万人、海军7700人,空军15000人。到1962年10月,巴基斯坦陆军兵力从16万增长到23万,这还不包括海军和空军的扩建。巴基斯坦陆军由8个步兵师和大量装备M48“巴顿”式坦克、M4“谢尔曼”坦克和M24“霞飞”坦克的装甲团组成。此外,他们还有25万名武装民兵和3万人组成的“自由克什米尔”部队(简称AK部队)。从1962年开始,巴基斯坦继续加大扩军力度,增加国防开支,购买了一大批现代化先进的武器装备,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战斗力。

空军方面,截至1964年10月,巴基斯坦空军有了质的飞跃。空军兵力从15000人增加到25000人,作战飞机约141架,包括25架B-57“堪培拉”式轰炸机(编成2个中队),一个F-104A星式战斗机中队(12架F-104A)和4个F-86F“佩刀”式战斗机中队(装备92架F-86F“佩刀式”战斗机,还有8架在大修)。在巴基斯坦三军武装力量中,唯一在未来印巴战争中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是巴基斯坦海军,至1964年巴基斯坦海军的兵力不过才7700人而已,仅有1艘轻型巡洋舰、5艘驱逐舰、2艘反潜护卫舰、8艘扫雷舰和10艘其他舰艇。从军费和国民经济收入对比情况来看,巴基斯坦在1961年到1964年的国防开支占GDP的3.1%到3.2%,1965年因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国防开支大幅上涨,占GDP的6%。印度的军费开支情况也和巴基斯坦差不多,1963年到1965年军费开支占GDP的3.5%到3.7%。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后,英美开始对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引起巴基斯坦强烈反弹。1963年7月8日,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警告西方国家,称他们帮助印度重新恢复武装力量的做法会迫使一个较小的亚洲国家为了免于遭到印度的欺负,而投靠中国庇护。阿尤布·汗总统在1965年3月访华,在几次演讲中,他特别强调了要和中国保持友谊与和平的愿望。巴基斯坦加强了对华关系,迫使英国和美国权衡对印援助问题,从而继续保持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并协助巴基斯坦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事实上,巴基斯坦对外交关系的调整很是满意。他们希望通过加强和中国的外交关系,迫使英美停止对印援助,以便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形成中美支援巴基斯坦,对付印度的局面。

面对巴基斯坦的各种政治外交攻势,印度更关注的是美英庞大的武器装备和配套物资流入巴基斯坦,特别是主战坦克和超音速战斗机。印度认为,即便美军向巴基斯坦空军提供的是技术性能相对落后的F-86“佩刀”式喷气式战斗机,也对印度国防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接着,巴基斯坦空军又装备了1个中队的F-104A星战斗机,进一步加重了印度国防安全的危机。巴基斯坦的大力武装,迫使印度需要紧急采取反制措施。印度加大了和苏联的军事合作力度,苏联也加快了在印度境内援建米格歼击机生产线的进度。与此同时,印度还建立了不少轻武器生产线和小口径弹药生产线,用于满足军队的步兵轻武器和弹药消耗,减少战争中的对外依赖。

截至1965年9月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军事力量对比表如下: 巴基斯坦印度人口9857万人47000万人国防预算2.69亿美元9.7亿美元26万(包括“自由克什米陆军70万尔”部队3万人)9个步兵师和11个山地师(大部分都是新组建部队,步兵7个步兵师,25万武装民兵部分山地师不满编,装备也不足)1个装甲师、1个独立装甲旅和5个装甲中队,4个装2个装甲师,5个装备备“百人队长”坦克的装M4“谢尔曼”坦克的装甲甲团,8个装备“谢尔曼”坦克团,3个装备M24“霞飞”坦克的装甲团,2个装备坦克的装甲团,总计765辆AMX-13坦克的装甲团,2坦克个装备PT-76坦克的装甲团,总计720辆坦克25个山地炮兵团(装备3英29个25磅炮/105毫米榴弹寸或76.2毫米ZIS-3加农炮山地炮兵团,5.5英炮),41个野战炮兵团和2寸/155毫米长管榴弹炮10个伞降野战炮兵团(装备个中型炮兵团,1个重型25磅炮/100毫米加农炮),5.5英寸/155毫米榴弹炮兵10个装备5.5英寸或M46 炮兵力量团,8个120毫米重迫击炮130毫米加农炮的中型炮兵团,3个装备32门自行40毫团,1个重型榴弹炮兵团米博福斯高射炮和32挺单(7.2英寸),19个轻炮兵团管12.7毫米高射机枪的轻装备120毫米迫击炮,21个型高射炮团AD炮兵团,装备L60博福斯炮和少量的L70炮4个堪培拉轰炸机中队、26个战斗机中队,7架米格-21、蚊纳式战斗机5个人员25000人,飞机260架,中队、猎人式战斗机6个中2个中队B57“堪培拉”轰队、神秘式战斗机5个中队、炸机,9个战斗机中队(内吸血鬼式战斗机6个中队、含1个F-104A星战斗机和8暴风式战斗机3个中队。13个F86F“佩刀”式战斗个运输机中队:达科塔3个机)、1个高空RB-57侦察空军力量中队、C-119运输机3个中机中队、2个教导/战术侦察队、安-12运输机2个中中队、1个海上侦察搜救直队、驯鹿运输机中队、伊升机中队和SA-16飞机。2尔-14运输机1个中队、水个运输机中队(一个獭式运输机2个中队、联合C-130“大力神”运输机和式运输机1个中队、5个直一个布里斯托尔运输机)升机中队(米里4直升机4个中队和云雀运输机1个中队)

对比可以看出,巴基斯坦在坦克、技术装备质量和数量方面均占有优势,特别是中型坦克。虽然“巴顿”坦克和“百人队长”坦克重量都是45吨,但美式“巴顿”坦克机动性更好,火力更强。M48“巴顿”式主战坦克拥有比“百人队长”坦克多两倍的射程,以及更强的机动性和更好的综合战斗力,还有可以用于夜间战斗的红外夜视装备,这是印军的“百人队长”坦克所不具备的。如果从进攻作战的角度来看,M48“巴顿”式坦克要比“百人队长”坦克更适合。到1965年,印度陆军装备的二战旧货M4“谢尔曼”坦克数量仍然极大超过“百人队长”坦克。印军拥有的其他型号坦克是PT-76和AMX-13轻型坦克,这两种坦克根本没法和“巴顿”坦克或“谢尔曼”坦克抗衡。巴基斯坦陆军一个装甲师共有3个战斗群,包括3个坦克团和各个搭载着现代化的M113装甲运兵车实施战斗的5个机械化步兵营。相比之下,印度陆军的装甲师只下辖1个装甲旅和1个搭乘3吨卡车伴随作战的摩托化步兵旅。巴基斯坦陆军总计有17个装甲团,相反印度只有16个装甲团,在1965年只有14个装甲团可用。在编制上,巴基斯坦陆军一个“巴顿”/“谢尔曼”装甲团共有44辆坦克,每个坦克侦察排拥有6门无后坐力炮。每个巴基斯坦轻坦克团拥有32辆M24“霞飞”轻型坦克和28辆M-113装甲运兵车,他们将作为指挥车和搭载机械化步兵突击的运载工具。

为了对抗巴基斯坦的9个团的M47/M48“巴顿”式坦克,印军只能依靠“百人队长”坦克,可数量太少,仅仅是对方的二分之一。除了主战坦克数量占劣势外,印军M4“谢尔曼”坦克、AMX-13坦克和PT-76坦克数量加起来超过了巴军的M4“谢尔曼”和M24“霞飞”坦克数量。不过,数量上的优势却被缺乏零件的劣势给抵消了。由于印度国防开支有限,没有获得美国援助,因此印军的M4“谢尔曼”坦克因“年纪”太大,机械故障频繁,在没有足够零件备用的情况下,出勤率很低。AMX-13系法国制的轻型坦克,主要作为侦察坦克使用,完全不适合大规模坦克对战。苏式PT-76水陆两用坦克装甲薄弱,主炮口径只有76毫米,对阵巴军的M47/M48“巴顿”式坦克纯属“送命”。更糟糕的是,印军装甲兵依靠的是过时的通信系统。相反,巴军却使用当时先进的ANGRC通信系统或电台设备,这使巴军在指挥和控制部队方面优于印军。巴军机械化步兵搭载M113装甲运兵车,伴随坦克突击,既可为坦克提供步兵支援,又可以得到M-113装甲运兵车载的12.7毫米机枪支援。和巴基斯坦装甲兵不同的是,印军装甲师编制内既没有自行火炮,也没有自行高射炮,更缺乏足够的装甲运兵车让机械化/摩托化步兵伴随坦克突击。1965年,印军在这方面确实不如巴军。英制“百人队长”主战坦克是印度陆军装甲兵在1965年抗衡巴基斯坦陆军M47/M48的最大利器

火炮方面,虽然印军拥有更多火炮,但型号多为二战时期英军的制式武器,更新的只不过是苏联提供的ZIS-3 76.2毫米加农炮、M46 130毫米加农炮和100毫米加农炮,没有任何105毫米和155毫米美式榴弹炮。相反,巴基斯坦陆军却装备了大量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和155毫米榴弹炮,反坦克火炮数量也比印军多两倍。巴军的另一个优势是拥有4个自行火炮团,其中每个装甲师编制1个,而且巴军高射炮都实现了自行化。相反,印度陆军却没有任何一个自行火炮团,连轻型高射炮都要靠汽车牵引。可以这么说,印军炮兵和高射炮兵在机动性和作战效能上都逊于巴基斯坦陆军。美制M48“巴顿”式主战坦克是巴基斯坦陆军装甲兵中坚力量,一度给印度陆军制造了“‘巴顿’坦克恐慌”的神话

印军相对巴军唯一的优势就是数量。印军新组建的山地师大部分都压在北线,负责对华防御。在西线查谟克什米尔和印巴国境线上,印巴双方总兵力相差无几——巴基斯坦陆军除了1个师在东巴外,剩下6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在西巴;印军正对西巴和查谟克什米尔的是9个步兵师(其中4个师不满员)和3个装甲旅。

在空军方面,巴基斯坦的飞机总数虽然少于印度,但现代化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在机场建设方面,巴基斯坦也有明显的优势,那就是美军在巴基斯坦境内按北约标准兴建了一系列机场群。这些机场网络不仅设施先进,而且还有完备的导航通信系统。此外,美军还在白沙瓦、木尔坦(Multan)、萨戈达(Sargodha)和巴丁建立了覆盖整个印巴边界的早期预警雷达系统。巴基斯坦空军的F-104A星战斗机和部分F-86F“佩刀”式战斗机可携带当时最先进的“响尾蛇”空空导弹,比起印度空军的米格-21歼击机(当时苏联只提供了7架,而且战争期间没有提供环礁导弹)更有威胁。巴基斯坦空军拥有的这些因素都极大削弱了印度空军的数量优势。

由于印巴双方海军力量薄弱,因此在1965年9月战争开始后,除了巴基斯坦海军出动炮轰印度的达瓦尔卡港外,双方没有爆发海战。总的来说,双方在查谟克什米尔和西巴地区兵力规模基本对等,巴基斯坦在陆空技术装备和预警系统上享有绝对优势。

对巴基斯坦来说,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中央条约组织和美巴共同防御协定,让巴基斯坦获得了大量美式武器装备援助,以及美军对巴陆空军的标准训练,这一切都让巴基斯坦陆军和空军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似乎是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巴基斯坦公开宣称不承认印巴在查谟克什米尔的停火线,并要用武力收复查谟克什米尔。在巴基斯坦看来,经过1962年的惨败后,印度已经很虚弱了。此时,正是给印度致命一击的绝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下,巴基斯坦首先选择了两国领土争议区的库奇兰恩作为试金石,挑起了印巴冲突。第二章库奇兰恩冲突地形

库奇兰恩盐碱地,位于北纬22度55分到23度43分,东经68度45分到71度46分,面积23310平方公里,沿着库奇北面和东面展开。库奇地区北临信德(Sind),东靠拉达恩普尔(Radhanpur)和西望卡提阿瓦半岛(Kathiawar)。从库奇湾头部延伸的干涸海床从东南、东面和北面团团包围库奇,形成天然盐碱地,也就是库奇兰恩。为了方便描述,库奇兰恩分成两个部分,大兰恩在库奇北面和东北面,东西横宽257公里,南北纵长129公里,面积18130平方公里;小兰恩在库奇东南和南面,东西横宽129公里,南北纵长16到64公里,面积约为4144平方公里。

大库奇兰恩范围从拉贾斯坦邦西南边界至印度洋的信德南部的印巴传统国境线。每年6月到10月,由于西南季风(south-west Monsoon)带来大量降雨,海水上涨淹没了库奇兰恩,并形成内陆盐碱湖。在旱季,库奇兰恩就是一片荒漠——平坦、坚硬而裸露——除开部分岛屿上零星长着稀疏的野草。但有资料表明,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驻军信德时,这里曾是一个内陆海或者说是由“现今已干涸消失的河流”汇聚的内湖咸水湖,后由普兰河(Puran river)注入。直到近期,至少兰恩西部从阿里班德尔(Ali Bander)到古里河之间的地区都是富饶的,而且信德和库奇之间的交流也是自由而频繁的,丝毫不受荒漠盐碱地的阻碍。

在西南季风的雨季期间,库奇北部完全被海水淹没。可一旦季风减弱,洪水逐渐退去,地面的盐碱泥沼也逐渐干涸,很快形成优质的畜牧场。在两国边界的班尼(Banni)地区,由于盐碱地质盐分含量高,人们没法开展种植业,普遍都在养牛。在兰恩北部,村落稀少,人口零零星星,和兰恩其他地区几无联系。即便库奇地区最大的城镇普杰(Bhuj),在一年大部分日子里,也是土地荒芜,闷热干旱,沙尘肆虐。库奇兰恩盐碱地

交通方面,普杰(Bhuj)到库奇的沃卡达(Khavda,兰恩边界附近)有一条长76公里的公路。这条公路穿过班尼,在雨季无法使用。从沃卡达往北,还有一条穿过兰恩通往巴基斯坦境内迪普洛的小道。这条小道的延伸段越过兰恩的潮湿盐碱地通到莫里贝特,可以承载重型车辆。从莫里贝特到兰恩之间的道路路面十分坚硬,除了雨季外,车辆可以以较高的速度奔跑。

相对印控区兰恩的交通不便,巴基斯坦信德省一侧的兰恩北部地区却交通便利。这里不仅有沿着巴基斯坦境内一侧路质良好的公路(在旱季时可以随意进行摩托化机动),还有从库奇北梢附近的卢纳起,穿过兰恩、卡里姆夏希、维戈科特和肯杰尔科特,抵达巴基斯坦境内的拉希姆-基-巴扎尔(Rahim-Ki-Bazar)。贝拉地区和巴基斯坦境内的纳加帕尔卡之间有2条小道相连,一条从贝拉起,另一条从洛德拉尼出。库奇—信德边界争端

1843年英国吞并了信德。他们决心在英领区的信德和印度联邦的库奇地区之间划一道分界线。虽然有证据表明在信德和库奇地区之间的库奇兰恩就是库奇的一部分,但是,双方并没有马上划清分界,导致这个方向成了争议区。1947年印巴分治的时候,信德省凭借穆斯林占多数的优势划给了巴基斯坦,库奇地区则因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而留在了印度。

即便是分治前,信德当局和库奇地方政府就整个库奇兰恩地区的领土主权进行交涉,双方争议很大。1938年,信德当局公开宣称,信德拥有对库奇兰恩一半以上地区的领土主权。1948年7月14日,巴基斯坦总理致信印度,指出信德—库奇“边界仍然存在争议,必须迅速解决”。1949年8月10日,印度回信巴基斯坦,声称印度对库奇兰恩拥有无可辩驳的主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1956年4月9日,巴基斯坦再次照会印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需要强调的是,兰恩是死海(内陆盐碱湖)。根据国际惯例,内陆海应由两侧国家平分划界。这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解决两国边界的莫尔维和库奇之间兰恩的领土争端。巴基斯坦政府声明,拥有兰恩北部到达兰萨拉(Dharamsala)领土主权并行使权利,既是参照国际惯例也是有国际先例的。”为了表明自己对库奇兰恩地区的主权,巴基斯坦甚至拿出了英领时期信德省地图作为证据,证明自己绝不会放弃收回库奇兰恩争议区主权的“正义”行动。

在双方相互照会、大打外交官司的同时,巴基斯坦也开始对库奇兰恩地区动手,从1949年初开始,巴军加强了库奇兰恩地区北部边界的军事活动。为了遏制巴基斯坦在争议区频繁进行的军事活动,印度库奇当局也加强了对库奇兰恩争议区的巡逻。至1955年底,巴基斯坦修建了一条通往库奇兰恩地区的名为古尔马马德塔拉瓦迪(Gulmamad Talavadi)小洼地的汽车小道,并派遣信德省两个预备役警察支队(各50人)进驻温吉和巴里阿里/贾特勒伊,和印军在查哈德贝特地区的哨所对峙,甚至巴基斯坦陆军官兵也大胆前往贝特(Bet)地区巡逻,并煽动巴基斯坦牧民可擅自进入争议区放牧,丝毫不理会印度库奇当局管辖,更没有支付一卢比税费。1956年1月12日,印度政府照会巴基斯坦政府,对巴方在库奇兰恩争议地区单方面改变现状提出强烈抗议,但巴方不予理会。1956年2月17日,库奇地区的印度边防警在巡逻过程中发现巴基斯坦武装人员侵入古尔马马德塔拉瓦迪地区,并开始修建哨所。双方出现零星交火,通过行动,巴基斯坦表明了自己要“维护”查哈德贝特地区“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

当时,在库奇兰恩地区的印军只有驻卡沃达的印度陆军第7掷弹兵联队(骆驼骑乘步兵)B连。1956年2月18日,第7掷弹兵联队B连连长派兵往查哈德贝特巡逻,由于卡沃达至查哈德贝特之间长约72公里,印军巡逻队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到达目的地。巴军巧妙地隐蔽在伪装良好的阵地里,先把印军巡逻队放进,然后突然用轻机枪扫射,打伤了1名印军士兵。遭到攻击后,印军巡逻队随即开火还击,双方激烈交火的结果造成2名印军负伤,3头骆驼死亡。发生冲突后,巴基斯坦首先照会印度,提出强烈抗议,但印度没有马上答复。正赶赴战场的印军士兵

尽管第一次冲突有些吃亏,但印军第7掷弹兵联队B连的巡逻也并非一无所获,他们总算得知“入侵查哈德贝特地区”的巴军兵力规模,以及他们装备了轻机枪和2英寸迫击炮的“情况”。1956年2月24日,印度政府照会巴基斯坦,就2月18日冲突向巴基斯坦强烈抗议,并声称查哈德贝特地区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声明中,印度政府表态将采取一切手段驱逐入侵者。2月22日,驻德朗格阿格拉(Dhrangadhra)的印军第112步兵旅奉命开赴普杰(Bhuj)。2月24日,印军第112步兵旅(第5拉其普特来复枪联队)在卡沃达集结完毕。同一天,第112步兵旅所辖的第7掷弹兵联队在贝迪亚贝特(Bedia Bet)地区修建了一个前进据点。第二天,印度陆军总司令亲自视察了双方发生冲突的贝迪亚贝特(Bedia Bet)地区。印度的防范

自查哈德贝特(Chhad Bet)冲突后,巴基斯坦在兰恩争议区的巡逻和建哨卡行为有所收敛。印度方面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为了防范巴基斯坦继续“入侵”,印军解散了第7掷弹兵联队的骆驼编制,把部队改为徒步步兵。改编后,第7掷弹兵联队1个连驻普杰,剩下2个连驻普杰和卡沃达之间各个要点。普杰机场也紧急扩建,成为可供现代化战机作战的大型机场。同时,印军还在查哈德贝特修建了一个可供奥斯特飞机起降的全天候机场。在卡沃达和可达达(卡沃达北面16公里)也各修建了一座适用于晴天着陆的机场。后者可供达科塔运输机紧急着陆。为了保障部队饮水,印军还在查哈德贝特建立了一个盐水淡化系统,同时在据点基地周围修建了可在雨季期间防洪的堤坝。

从长远角度来看,印军必须在兰恩地区建立如下具有战略意义的公路网:

1.卡沃达(Khavda)—查哈德贝特

2.卡沃达—拉克帕特(Lakhpat)

3.马沃沙里(Mavsari)—塔拉德(Tharad)—登埃拉(Dhanera)—彭特瓦达(Panthwada)—登蒂瓦达(Dantiwada)

4.瓦拉希(Varahi)—莫尔瓦达(Morwada)—苏伊根(Suigan)

5.巴巴尔(Bhabhar)—苏伊根

6.拉达恩普尔—莫尔瓦达

7.达拉维拉(Dhalavira)—戈达达(Godhada)—洛德拉尼(Lodrani)—莫沙纳(Mosana)—森塔尔普尔(Santalpur)

1962年11月,印军第112步兵旅群和第31步兵旅群换防。尽管如此,库奇兰恩的边界哨所仍继续由印度中央预备役警察(CRPF)和库奇预备役警察负责。肯杰尔科特争端

1964年,巴军开始频频进入肯杰尔科特争议区巡逻,挑起事端。1964年5月13日,印度库奇预备役警察拘捕了3名越境的巴军武装人员,但很快释放。虽然1964年再无类似事件发生,但从1965年1月到2月开始,巴军在肯杰尔科特争议区的越境事件比起1964年1到5月是有增无减。

肯杰尔科特是一处堡垒废墟遗址,地处库奇兰恩西北指尖,距巴基斯坦南部边界1370米。肯杰尔科特南面是一片地势平坦的原野,往北是一系列平行的沙丘,西南梢沿着巴基斯坦边界延伸。往北的沙丘地势较高,可以俯瞰整个堡垒遗址,给巴基斯坦提供了良好的视野。不过,这一地区只有旱季才适合作战。库奇兰恩的肯杰尔科特附近盐碱地

从交通条件来看,巴基斯坦通达肯杰尔科特显然比印度便利。离肯杰尔科特最近的印度行政中心是普杰,距离约国境线177公里。就算是卡沃达和维戈科特(Vigokot)也各距边界104公里和119公里。军事方面,印军第32步兵旅群设立在卡里姆·夏希(Karim Shahi)的前进指挥中心(位于肯杰尔科特东南),离国境线也有32公里。雨季,普杰—卡沃达公路没法使用。即便是旱季,从卡沃达到肯杰尔科特的汽车小道于途中也要穿过一个堤道。由于卡沃达往前的各个城镇,除维戈科特外,均没有建起淡水净化装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印军在肯杰尔科特地区的驻军规模。在空运交通方面,卡沃达有一个晴天机场,普杰有个民用着陆场(当时还没有建成大型综合现代化全天候机场),维戈科特有一个在建的直升机着陆场。看起来这一带似乎可以保障空运,实则不然,该地区真正可以用做全天候机场的只有贾姆讷格尔(Jamnagar)空军基地。

和印军窘迫的陆空交通状况相比,巴基斯坦方面通达肯杰尔科特的陆空交通却十分便利。人口聚居区的巴丁(Badin)镇离边界仅30公里。镇上不仅有一个可供巴军所有现役战斗机和运输机起降的大型综合现代化全天候机场,还有早期预警雷达,并可以和信德省的海得拉巴(Hyderabad)和凯尔普尔(Khairpur)相互形成机场网络。同时,一条从巴丁至马罗(Maro)的公路还可往东延伸到纳加尔帕尔卡尔(Nagar Parkar)。较为完善的陆空交通体系,使巴军对边界哨所的补给要比印军方便得多。

从1965年1月下旬起,巴基斯坦开始在肯杰尔科特地区设立哨卡。1965年2月10日,印军组织例行边界巡逻时,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2月15日,印巴两国的边防警察举行会晤,商讨解决肯杰尔科特的争端。事实上,巴军已经修建了一条从苏勒伊(Surai)通往丁埃(Dine)长达32公里的公路,正巧从印度境内的肯杰尔科特南面而过。由于这条公路的建成,巴基斯坦边防警察态度强硬,拒不退让。无奈的印度边防警察只得加强夜间巡逻和卡点,想迫使巴基斯坦边防警察从肯杰尔科特地区撤出哨卡。

然而,巴基斯坦早已在肯杰尔科特地区站稳脚跟。他们在肯杰尔科特驻有印地别动队(Indus Rangers)1个连,在拉希姆-基-巴扎尔驻有印地别动队400人,沿着边界还有印地别动队1个联队(wing)。在信德省的海得拉巴和乔尔(Chhor),巴军还保留了印地别动队2个联队。2月18日,巴军的印地别动队在肯杰尔科特地区的部署情况如下:

肯杰尔科特:白天驻军1个排,夜间只留监听哨;

肯杰尔科特北面的沙丘高地:在3英寸迫击炮和中型机枪支援下的2个排兵力。

相对巴军的驻防,印军在这一带部署的是库奇预备警察5个连——2个连驻维戈科特,1个连驻卡里姆·夏希,还有2个连查哈德贝特。可这些兵力太弱了,根本没法和巴军、巴方边防警察抗衡。卡巴迪行动

1965年2月21日,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和古吉拉特(Gujarat)地方指挥官、军区司令P·C·古普塔(Gupta)少将,向印军第31步兵旅长S·S·M·帕哈拉贾尼(Pahalajani)准将下达了第一号作战指示(卡巴迪行动),要求用武力夺回肯杰尔科特。P·C·古普塔少将在命令中明确指示第31步兵旅,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允许在行使武力过程中越界。第31步兵旅群司令部、第11野战炮兵团、第226独立维修站连、第373野战工兵连、第31步兵旅直属通信连、第407卫生连于2月27日前出到普杰。第17拉吉普特来复枪联队(欠1个连)已经进驻普杰。2月26日,印度陆军总司令部下令向前线的艾哈迈德巴德(Ahmedabad)调7个警察连兵力,同时下令1个伞兵营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开赴肯杰尔科特,参加夺回作战。

作为回应,巴基斯坦陆军也命令第8步兵师师长蒂卡·汗少将(东巴暴乱后镇压“孟加拉国民解放军”的军管长官)负责指挥肯杰尔科特地区所有印地别动队,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反制印军进攻。与此同时,蒂卡·汗少将还命令巴军第51步兵旅群做好战斗准备,如有需要立即顶上去打。3月6日,蒂卡·汗命令第8边防联队开赴哈登(Khadan),以连规模兵力增援拉希姆-基-巴扎尔和肯杰尔科特两地,并在肯杰尔科特地区部署迫击炮和机枪。3月9日,蒂卡·汗拜访了第51步兵旅司令部,命令旅长M·阿扎尔(Azhar)准将往温吉(Vingi)和肯杰尔科特半途的迪普洛(Diplo)南面移动。第51步兵旅所属的第6俾路支联队原本驻卡拉奇,也奉命紧急赶往海得拉巴,担任第51步兵旅预备队。

按照巴基斯坦官员的说法,印军为了加紧在库奇兰恩地区集结兵力,在公路和小道部分路段的沼泽和沙质地铺设钢板,并在堑壕和掩体加盖顶,特别是维戈科特(Vigokot)、肯杰尔科特和温吉等地区。巴方还声称,在部分地区,印度人修了大量掩体工事,当地巴军的印地别动队因兵力和武器装备不足没能夺回该地。

可实际上,巴军不仅在巴丁地区拥有2辆坦克、4门25磅野战炮、3辆装甲车和充足的兵力,还在帕布哈尔(Pabuhar,迪普洛西北)集结了足够的兵力,并在阿里班德尔建立了一个军事基地。在鲁瓦里,巴军还有4辆坦克、7辆装甲车和部分兵力随时待命。印军情报部门指出,巴军在拉希姆-基-巴扎尔共有400名别动队员,在库尔里(Kulri)、苏勒伊、温吉、贾特勒伊(Jattalai)和肯杰尔科特各有100名别动队员。另据报道,别动队指挥部已经从迪普洛转移到拉希姆-基-巴扎尔。巴军12架战机也在巴丁机场做好了战斗准备。

3月13日,印度的预备役警察在肯杰尔科特西南4600米处建立了沙尔达尔(Sardar)哨卡,有效封堵了巴基斯坦的渗透。这个哨卡特点是地形平坦,周围覆有些许植被。为了确保沙尔达尔哨卡的安全,周围还建了不少前哨,分别位于丁格(Ding)西南、肯杰尔科特东南和肯杰尔科特西南,由印度第2预备役警察营负责守备。事后有人说,沙尔达尔哨所的战术位置有问题,这不是陆军的意愿。

肯杰尔科特争端惹起的时候,印军第1马哈尔(Mahar)联队长K·孙达尔吉(Sundarji)中校(最终他官拜陆军参谋长)代行旅长权力。他身着警察制服侦察了肯杰尔科特地区,并向上级建议出兵夺回肯杰尔科特。遗憾的是,印度政府没有批准这个建议,只批准建立沙尔达尔哨所。印度中央预备役警察4个连在卡迈尔·辛格(Karnail Singh)少校的率领下赶到肯杰尔科特地区,换下了库奇预备役警察。卡迈尔·辛格少校在塔克哨所派了1个连,其后方2公处里又新设了一个阿德姆(Adm)哨所,同时频繁在这些哨所西面的两个小岛进行武装巡逻。印军第1马哈尔联队的斯哈尔马(Sharma)少校下令从联队里抽调4名下级军官和15名士官支援卡迈尔·辛格少校。

作为对印军建立沙尔达尔哨所的反应,巴基斯坦方面随即在沙尔达尔哨所东北的丁格也针锋相对地建了一个排级哨所。不甘示弱的印军又在沙尔达尔哨所北面0.5到1公里处朝着丁格方向的位置新建一个警察哨(1965年4月5日建)。这个哨所的建立是防范巴基斯坦干扰印度中央预备役警察巡逻的重要措施。代号“箭头演习”

1965年3月26日到28日,印度陆军和印度海军在库奇湾的门达维(Mandavi)海港举行代号“箭头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为了威慑巴基斯坦,印度海军出动了“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舰载机呼啸升空,上演了陆空支援的战斗场面。这次演习让巴基斯坦警惕起来,开始迅速集结兵力。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库奇争端

印军南方军区司令部很快获得情报,得悉巴基斯坦在肯杰尔科特纵深沙丘地区部署了强大的正规部队,并在帕布哈尔布置了一个步兵营战斗群,保护两翼的同时也充当预备队。据估计,巴军还在帕布哈尔—沙丘地区部署了4辆坦克、7辆装甲车和1个野战炮兵团。尽管如此,印军判断,巴军能对库奇边界真正出动的兵力不过1个步兵营而已。4月8日,巴基斯坦空军又把2个F86“佩刀”喷气式战斗机中队调到巴丁。尽管巴军频频进行军事调动引起了印度方面的抗议,但巴方辩称这不过是对印军兵力调动的正常反应而已。

事实上,一场风暴很快就在库奇兰恩掀起。沙漠之鹰

根据巴军艾哈迈德少校所著的《巴基斯坦陆军史》一书记载,巴军情报部门已经提前获知了印军准备对肯杰尔科特实施攻击的计划,为了粉碎印军的企图,巴军决定以第51步兵旅先发制人。巴军第8步兵师师长蒂卡·汗少将亲自拟定了代号“沙漠之鹰-1”的作战计划。4月7日清晨,在组织侦察后,巴军第51步兵旅旅长阿扎尔准将决心以第18旁遮普联队和第8边防联队两个营的兵力攻击沙尔达尔哨所。巴军判断,该哨所由印度一个中央预备役警察营(营部和3个连)把守,部署方式是1个连在前,2个连在后呈品字形。第4个连正在西北约1300米的一个旱岛巡逻,并于4月5日靠近了哨所。巴军的侦察工作比较到位,他们还查明了沙尔达尔哨所地区周围印军三个营地,并把东面营地标注为A地,西面营地标注为B地,后方的营地标注为C地。在沙尔达尔哨所东西两翼剩下的两个印军小哨所,则被巴军标注为“丛林哨所”和“树丛哨所”。此外,巴军还在A地和“树丛哨所”之间又新发现了一个小哨所。

根据巴军拟定的计划,他们打算以第18旁遮普联队和第8边防联队各2个连的兵力从东北偏东方向对沙尔达尔哨所展开攻击,撕开突破口后主力迅速跟进。第18旁遮普联队作为左翼先锋营首先展开攻击,任务是打下沙尔达尔哨所的A地,并准备打击从东南方向反扑的印军。第8边防联队作为右翼攻击营,负责打下沙尔达尔哨所的B地,然后和第6俾路支联队换防。整个战斗过程中,第6俾路支联队作为巴军第51步兵旅随时做好包抄沙尔达尔哨所背后的准备。在第二阶段,第6俾路支联队和第8边防联队换防,第8边防联队改做巴军第51步兵旅预备队,而第6俾路支联队的任务是继续前进,打下C地、“丛林哨所”和沙尔达尔哨所东北的“岛”(指在盐碱地突起的小圆丘)。

蒂卡·汗少将决心在4月7日夜到4月8日凌晨发起“沙漠之鹰-1号”行动。然而,第8边防联队和第18旁遮普联队没有按时完成集结,进攻时间被迫推迟到1965年4月9日凌晨01点00分。尽管进攻时间推迟了一天,但巴军第51步兵旅两个攻击联队的协同还是很糟糕。

根据印方记载,巴军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于1965年4月9日凌晨03点30分从北面和西北两个方向,以1个旅规模的兵力对沙尔达尔哨所展开攻击。这次进攻,巴军得到了第14野战炮兵团和第83重迫击炮连支援。巴军第18旁遮普联队和第8边防联队于01点45分开始出击。在丝毫没有被印军察觉的情况下,于03点30分扑到沙尔达尔哨所跟前。整个战斗过程中,担任巴军第51步兵旅预备队的第6俾路支联队也投入了战斗,打下了夏里马尔哨所,把守卫该哨所的印度警察逼走。虽然第6俾路支联队打得不错,但主攻方向的第18旁遮普联队却出了问题,他们走着走着便迷了路,结果鬼使神差竟然和第8边防联队攻击方向重叠,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巴军根本没法展开协调一致的攻击。最终,巴军第51步兵旅下令第18旁遮普联队和第8边防联队立即撤退。实际上,巴军1个连在进攻中顽强冲进了沙尔达尔哨所,但还是被印度警察击退。这次战斗结束后,巴军总结认为由于“低估”了沙尔达尔哨所的印军兵力规模,加上主攻方向选择不当和进攻部队之间毫无协同,导致巴军冲击的2个营被印军步兵轻武器打得抬不起头,并蒙受惨重损失。

事实上,巴军第51步兵旅的进攻还是取得了成效。战斗中,沙尔达尔哨所的许多印度中央预备役警察迫于巴军强大的进攻压力,放弃阵地退到维戈科特。16点00分,巴军又用标示各种颜色的炮弹对沙尔达尔哨所进行轰击,迫使剩下的印度中央预备役警察也撤走了。或许是默认了中央预备役警察的退却行为,第31步兵旅旅长帕哈拉贾尼准将从第1马哈尔联队长K·孙达尔吉中校手中收回指挥权,然后正式命令中央预备警察从沙尔达尔哨所周围撤退。这次战斗是印巴双方在库奇兰恩冲突的首战。双方损失都不小:

巴基斯坦:战死4名军官和30名士兵,被俘4名士兵

印度:战死4名中央预备警察,负伤5人,被俘1名军官(卡迈尔·辛格少校),失踪1名下级军官(巴尔德沃·辛格)和17名士官士兵

根据巴基斯坦艾哈迈德少校的记载,这次战斗巴军宣称仅在B地就清点到50具印军尸体,无线电监听证实印军损失200人,还有21人被俘(包括卡迈尔·辛格少校),巴军第51步兵旅5人战死(包括第83重迫击炮连的纳扎尔·侯赛因上尉)、16人负伤和4人失踪。

战斗结束后,印军第2锡克轻步兵联队在孙达尔吉中校的随同下,返回沙尔达尔哨所周围,侦察巴军是否确实占领了哨所。按照孙达尔吉中校的说法,他发现巴军尸体躺满哨所周围。他捡起了巴军的一些武器、弹药和装备,同时还发现了中央预备役警察丢弃的大量武器、弹药和装备。进行传统锡克教祭奠牺牲战友的锡克士兵们

接着,印军第31步兵旅旅长帕哈拉贾尼准将也视察了哨所。印度警察署长据报和帕哈拉贾尼准将同行。署长担心巴军很可能又要对中央预备警察2个连把守的维戈科特哨所展开攻击,因而下令撤退。4月9日,印军第17拉吉普特来复枪联队C连于19点15分抵达维戈科特哨所。不久,第2锡克轻步兵联队也在哨所周围组织阵地。与此同时,印军第11野战炮兵团也进驻德拉姆沙拉(Dharamsala)。4月11日08点00分,印军第11野战炮兵团1个连又在维戈科特展开炮群。当天,印军第2锡克轻步兵联队1个巡逻队(连级)前往沙尔达尔哨所周围。同时,驻卡沃达的印军第1马哈尔联队也奉命前往沙尔达尔哨所。4月12日08点00分,印军第1马哈尔联队抵达目的地。见到第1马哈尔联队的到来,第2锡克轻步兵联队的巡逻队安心返回。既然沙尔达尔哨所无虞,第2锡克轻步兵联队马上又派出第二支巡逻队(排级规模)前往查证巴军是否还占据肯杰尔科特。结果,巡逻队报告巴军2个连在1门无后坐力炮的支援下,仍牢牢占据肯杰尔科特。双方继续形成对峙态势。

巴军第51步兵旅虽然没有再对沙尔达尔哨所展开第二次步兵冲击,但却一连多日继续组织榴弹炮群和迫击炮群猛烈打击沙尔达尔哨所和维戈科特哨所,引发双方激烈交火。根据孙达尔吉中校的说法,第1马哈尔联队几次要组织对巴方控制区的袭击,都被第31步兵旅旅长帕哈拉贾尼准将制止。

4月14日11点40分,巴基斯坦空军总司令阿什哈尔·汗元帅和印度空军总司令阿尔金(Arjan)·辛格元帅通话,提议两国空军战机都不要飞临“争议地”肯杰尔科特上空,避免引起空战。他还补充说,巴基斯坦空军没有一架飞机驻巴丁机场,也不打算介入肯杰尔科特的冲突。他同时还建议两国战斗机和轰炸机不要进入边界16公里的范围,避免发生空中冲突。印度空军总司令阿尔金·辛格元帅同意他的意见,但却补充一点,印度空军要使用直升机和运输机给前线各个哨所补给。他还特别照会阿什哈尔·汗元帅,称巴军2架炮兵观察机“侵入”肯杰尔科特上空。面对印方的指责,阿什哈尔·汗元帅赶紧解释说这是巴基斯坦陆军的飞机,他会就此和巴基斯坦陆军交涉,责成陆军不再有类似行为。根据艾哈迈德的说法,巴方飞机还是不断飞过肯杰尔科特上空。面对巴空军的一再“越界”,双方空军再次交涉。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