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科)规划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0:41:15

点击下载

作者:张雨生 金昌洙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体解剖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科)规划教材)

人体解剖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科)规划教材)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人体解剖学/张雨生,金昌洙主编.—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科)规划教材

ISBN 978-7-117-27153-0

Ⅰ.①人… Ⅱ.①张…②金… Ⅲ.①人体解剖学-成人高等教育-教材 Ⅳ.①R3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82410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人体解剖学第4版

主  编:张雨生 金昌洙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5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7153-0

策划编辑:左巍

责任编辑:胡冰雪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汪坤菊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志勇 / 新乡医学院

王海燕 / 内蒙古医科大学

李 岩 / 大连医科大学

李益民 / 哈尔滨医科大学

汪坤菊 / 海南医学院

张军峰 / 西安医学院

张雨生 / 海南医学院

张海玲 /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范 艳 / 昆明医科大学

武志兵 / 长治医学院

武 艳 / 首都医科大学

金昌洙 / 滨州医学院

庞 刚 / 安徽医科大学

姜 东 / 锦州医科大学

彭田红 / 南华大学

曾昭明 / 西南医科大学

编写秘书 汪坤菊 / 海南医学院

数字秘书 范 艳 / 昆明医科大学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贯彻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材25种,于2018年出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第四轮教材目录*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前 言

根据“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精神,按照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临床医学专科“非零起点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本着“适用、够用、适度结合临床”的基本编写原则,强调“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体现“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的要求,在第3版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人体解剖学》(第4版)教材。

本教材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教材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以相应的数字化内容。纸质内容每章均包括学习目标、章节文字、学习小结和复习参考题四部分;数字化内容以纸质教材为基本载体和服务入口,通过“一书一码”的应用链接,将传统纸质内容与数字内容、互联网平台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内容与平台、线下与线上服务的无缝对接。数字化内容包括PPT、同步练习题和其他数字资源等,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

本教材包括绪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腹膜、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本教材中的解剖学名词均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为标准,所采用的插图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人体解剖学》第3版。在此对上述作者表示感谢!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参编院校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感谢。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不当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仁和读者不吝指正,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以促使本书不断完善。张雨生 金昌洙2018年12月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 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方位术语、人体的轴和面。

熟悉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了解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科。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科中的形态学范畴。学习人体解剖学的任务是让医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各个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只有在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展过程,正确判断正常与异常,鉴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形态学基础和基石。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解剖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方面产生了差异,其学科的分支也越来越细,逐渐出现了若干独具特色的分科:

巨视解剖学(macro anatomy)通过肉眼观察人体的宏观结构的解剖学,又分为系统解剖学及局部解剖学等。

微视解剖学(micro anatomy)以显微镜为观察手段的解剖学,又分为组织学、细胞学、胚胎学。

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按人体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研究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

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按人体的某一局部(如胸部、腹部等)由浅至深研究人体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和层次结构的科学。

同时还可依据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不同分若干分科:

应用解剖学(applied anatomy)结合临床需要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解剖学。

表面解剖学(surface anatomy)研究人体表面形态特征的解剖学。

外科解剖学(surgical anatomy)密切联系外科手术的解剖学。

X线解剖学(X-ray anatomy)运用X线摄影技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locomotive anatomy)结合体育运动需要,研究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与运动关系的解剖学。

断面解剖学(sectional anatomy)研究人体各局部或器官的断面形态结构的解剖学。

艺术解剖学(artistic anatomy)艺术院校为绘画艺术服务的解剖学等。

由于各门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因此解剖学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不断更新,不断出现新的分支学科。当人类进入了“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解剖学的研究也与时俱进,随着人体奥秘不断被破译和揭示,又会有一些新学科不断从解剖学中脱颖而出,但在广义上它们仍属于解剖学范畴。三、人体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许多形态相似和功能相近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组织。人体有四大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组合成具有一定形态、担负一定功能的结构称器官,如心、肺、肝、胃、脾、肾等。由若干个功能相关的器官组合在一起,完成某一方面生理功能,构成系统。人体有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感觉器官、神经、内分泌九大系统。各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彼此协调、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按照人体的局部,可分为:头部(包括颅、面部)、颈部(包括颈、项部)、背部、胸部、腹部、盆会阴部(后四部合称躯干部)和上肢、下肢。四、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和方位术语

为了正确地描述人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便于应用和交流,世界各国形态学研究者公认了描述人体形态结构和位置的统一标准和术语,从而确定了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语言。(一)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

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是指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双上肢垂于躯干两侧,两足并拢,掌心和足尖向前。在观察人体的形态和结构时,不论被观察的对象、标本或模型是俯卧或仰卧,是直立或倒立,是整体或局部,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进行描述。(二)方位术语

以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为标准,规定了表示方位的术语。按照这些方位术语,可以正确地描述各器官或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常用的方位术语有:

1.上和下

表示距颅顶或足底相对距离的术语。近颅者为上,近足者为下。如眼位于鼻的上方,口位于鼻的下方。

2.前和后

表示距身体前面或后面相对距离的术语。近腹面者为前,也可以称腹侧;近背面者为后,也可以称背侧。腹侧和背侧可以通用于人体和四足动物。

3.内侧和外侧

表示距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的术语。靠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如眼位于鼻的外侧,位于耳的内侧。

4.内和外

表示与空腔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在腔内或近腔者为内,在腔外或远腔者为外。如心位于胸腔内,乳房位于胸腔外。

5.浅和深

表示距身体表面或器官表面相对距离的术语。近表面者为浅,远离表面者为深。如静脉因距体表远近的不同,而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

常用于四肢的方位术语:

近侧和远侧 表示距肢体根部相对距离的术语。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距肢体根部远者为远侧。

尺侧和桡侧 根据前臂尺骨和桡骨的位置,上肢的内侧也叫尺侧,上肢的外侧也叫桡侧。

胫侧和腓侧 根据小腿胫骨和腓骨的位置,下肢的内侧也叫胫侧,下肢的外侧也叫腓侧。(三)轴和面

轴和面是描述人体器官形态,尤其是叙述关节运动时常用的术语(绪图-1)。绪图-1 人体的轴和面

1.轴

根据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设计出人体相互垂直的三个轴,以此来描述关节的运动方式。(1)矢状轴:

呈前后方向与地面平行的轴,躯干沿此轴可作侧屈,肢体沿此轴可作内收和外展运动。(2)冠状轴:

呈左右方向与地面平行的轴,沿此轴可作前屈和后伸运动。(3)垂直轴:

呈上下方向与地面垂直的轴,沿此轴可作旋转(旋内、旋外)运动。

2.面

在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条件下,分割人体时所作的相互垂直的三个切面。(1)矢状面:

呈前后方向纵行切开人体,得到的左、右两个纵切面。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它将人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半。(2)冠状面(额状面):

呈左右方向纵行切开人体,得到的前、后两个纵切面。(3)水平面(横切面):

与地面平行切开人体,得到的上、下两个平面。

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则应以该器官的长轴为准,与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切面称横切面。五、人体器官的变异、异常与畸形

根据中国人体的体质调查资料,通常把统计学上占优势的结构称之为正常(normal)。有些人某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大小可能与正常形态不完全相同,但与正常值比较接近,相差并不显著,又不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者,称之为变异(variation)。若超出一般变异范围,统计学上出现率极低甚至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者,则称之为异常(abnormal)或畸形。(张雨生)学习小结复习参考题

1.什么是人体解剖学姿势?

2.人体解剖学的方位术语有哪些?

3.人体有哪些轴和面?第一章 运动系统

学习目标

掌握 骨的分类和构造,主要骨的形态;滑膜关节的结构及运动;主要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肌的构造和形态分类;主要肌的位置、结构特点及作用。

熟悉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颅骨的组成;脊柱的整体观和正常的生理性弯曲;骨盆的组成、分布和性别差异;肌的起止点、配布;胸固有肌的名称、位置及作用。

了解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足弓的概念、构成和功能;肌的命名原则;咀嚼肌的名称、功能。

运动系统(locomotor system)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起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全身各骨借骨连结构成骨骼,赋予人体基本形态。骨骼肌附着于骨并跨过关节,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时牵拉骨改变位置而产生运动。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器官。第一节 骨学

学习目标

掌握 骨的分类和构造;椎骨的一般形态;胸骨的位置和形态;上、下肢骨的组成;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的形态。

熟悉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颅骨的组成;颅底内面观的主要结构;骨性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

了解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肋的组成和形态结构;颅的整体观;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出生后变化;手骨和足骨的名称及排列;髌骨、腓骨的形态。一、总论

骨(bone)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坚硬而有弹性。骨内有骨髓,外被骨膜,分布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有修复、再生及改建的能力。骨是人体钙、磷贮存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一)骨的分类

成人有206块骨,按部位分为颅骨(29块,包括听小骨6块)、躯干骨(51块)和四肢骨(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前二者合称中轴骨(图1-1)。按形态,骨可分为4类。

1.长骨

分布于四肢,呈长管状,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含髓腔,容纳骨髓。两端膨大,称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骨干与骺邻接的部分称干骺端,在幼年时为骺软骨,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形成骺线,骨干与骺融为一体,长骨不再增长。

2.短骨

近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和运动复杂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

呈板状,参与构成颅顶、胸壁和盆壁,起保护作用,如顶骨、胸骨和肋骨。

4.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和面部,如椎骨、颞骨和上颌骨。

位于某些肌腱内的小骨块称籽骨,在运动中可改变力的方向和减少对肌腱的摩擦。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骨的表面形态各异,这种形态均与功能相对应。骨表面的突起或凹陷均为肌或韧带附着处,突起有结节、粗隆、转子、髁、嵴、踝等,凹陷有窝、压迹、切迹、沟、陷窝等。此外,空腔包括管、道、孔、裂、腔、窦、房等,其中管、道、孔、裂处常有神经、血管通过。图1-1 全身骨(前面)(二)骨的构造

骨主要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图1-2)。

1.骨质(bony substance)

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由紧密成层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分布于骨的表面,临床上又称骨皮质。骨松质由大量相互交错排列的骨小梁构成,呈海绵状,分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按力的方向排列,体现出既轻便又坚固的性能。颅盖骨表层的骨密质称内板和外板,其间的骨松质称板障。

2.骨膜(periosteum)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覆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骨膜富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可分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和重塑骨的功能。因此,骨膜对骨的营养、再生、感觉具有重要作用。

3.骨髓(bone marrow)

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具有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的骨内均为红骨髓,5岁后,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转变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等长骨的骺内终身保留红骨髓,临床上常选髂骨和胸骨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图1-2 骨的构造(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黏多糖蛋白,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两种成分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幼儿骨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故弹性大、柔软易变形,不易骨折或折而不断;成人骨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约为3∶7,故具有较大的硬度和一定的弹性;老年人的骨无机质所占的比例更大,故脆性较大、易骨折。二、中轴骨

中轴骨包括躯干骨和颅骨,居于人体中轴线上,借骨连结形成颅、脊柱和胸廓,以支持并保护脑、脊髓和胸腔脏器等。(一)躯干骨

成人躯干骨共51块,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

1.椎骨(vertebrae)

幼年时有32~33块,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3~4块。成年后,骶椎和尾椎分别融合成骶骨和尾骨。

椎骨由椎体和椎弓构成。椎体为椎骨的前部,呈短圆柱状;椎弓为弓状骨板,附于椎体后方,并与椎体围成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上下贯通,构成椎管,容纳脊髓。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椎弓根,其上、下缘分别为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的后部较宽扁,称椎弓板,自椎弓板发出7个突起,包括自正中伸向后方或后下方的棘突、伸向两侧的横突以及分别伸向上、下方的一对上关节突和一对下关节突(图1-3)。图1-3 胸椎(1)颈椎(cervical vertebrae):

椎体较小,呈椭圆形。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成人第3~7颈椎体上面的两侧向上突起,称椎体钩,常与上位颈椎相应处构成钩椎关节。若椎体钩骨质增生使椎间孔缩小,可压迫脊神经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横突根部有横突孔,内有椎血管通过。第2~6颈椎的棘突短,末端分叉(图1-4)。图1-4 颈椎

第1颈椎又称寰椎,呈环状,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侧块上、下各有一关节面,上关节面较大,与枕髁构成寰枕关节。第2颈椎又称枢椎,椎体向上伸出齿突,与齿突凹相关节。第7颈椎又称隆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在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骨性标志。(2)胸椎(thoracic vertebrae):

椎体呈心形,椎孔较小。在椎体上、下缘的两侧后份以及横突末端均有半圆形浅凹,分别称上肋凹、下肋凹和横突肋凹。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见图1-3)。(3)腰椎(lumbar vertebrae):

椎体粗壮,呈肾形。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故棘突间隙较宽,临床上常从第3~4或4~5腰椎棘突间隙进行腰椎穿刺术(图1-5)。图1-5 腰椎(4)骶骨(sacrum):

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其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骶骨前面凹陷光滑,有4对骶前孔;后面隆凸粗糙,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其外侧有4对骶后孔。骶前、后孔分别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骶骨内有骶管,向上通连椎管,下端敞开称骶管裂孔,后者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是骶管麻醉的定位标志。骶骨两侧有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关节(图1-6)。图1-6 骶骨和尾骨(5)尾骨(coccyx):

由 3~4 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见图1-6)。

2.胸骨(sternum)

属扁骨,位于胸前壁正中,自上而下分为柄、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柄的上缘中部有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结;胸骨体呈长方形,两侧与第2~7肋软骨相连;剑突扁薄,下端游离。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sternal angle),可在体表扪及,两侧与第2肋软骨相连,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图1-7)。图1-7 胸骨

3.肋(rib)

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第1~7对肋前端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软骨相连,而不与胸骨直接相连,称假肋;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1)肋骨(costal bone):

属扁骨,呈细长的弯弓形,分为体和前、后两端。后端包括肋头、肋颈和肋结节等;体的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内有肋间神经和血管走行,体的后份急转处称肋角;前端与肋软骨相接。第1肋骨扁平而宽短,其上面内缘的前部有前斜角肌结节,锁骨下动、静脉分别行经结节的后、前方(图 1-8)。图1-8 肋骨(2)肋软骨(costal cartilage):

连于肋骨前端,为透明软骨,终生不骨化。(二)颅骨

除3对听小骨外,颅骨(cranial bone)共23块,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界,可分为后上部的脑颅骨和前下部的面颅骨(图1-9、图1-10)。

1.脑颅骨

共8块,包括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以及成对的颞骨和顶骨,参与围成颅腔,支持和保护脑。颅腔的顶称颅盖,由额骨、顶骨、枕骨和一部分颞骨构成;颅腔的底由额骨、筛骨、蝶骨、颞骨和枕骨构成。图1-9 颅骨(侧面)图1-10 颅骨(前面)(1)筛骨:

为脆弱的含气骨,位于鼻腔上方、两眶之间,呈“巾”字形,可分为3部。①筛板,为水平骨板,有许多筛孔,构成鼻腔的顶;②垂直板,自筛骨正中向下伸出,构成骨性鼻中隔的上部;③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的两侧,内有蜂窝状的筛窦,筛骨迷路内侧壁上有2个向下卷曲的菲薄的上鼻甲和中鼻甲,外侧壁即眶内侧壁(图1-11)。图1-11 筛骨(前面)(2)蝶骨:

位于颅底中央,形似展翅的蝴蝶,可分为4部,中间部为蝶骨体,其内的空腔为蝶窦;体向前上方发出一对小翼,向两侧伸出一对大翼,在体和大翼结合处向下伸出一对翼突(图1-12)。图1-12 蝶骨(前面)(3)颞骨:

位于颅的侧面,形状不规则,其外面下部的圆形孔称外耳门。以外耳门为中心,颞骨可分为3部,即前上方呈鳞片状的鳞部、后下方呈薄环状的鼓部以及伸向前内侧呈三棱锥体形的岩部。乳突为岩部的后下份,其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腔隙,称乳突小房(图1-13、图1-14)。图1-13 颞骨(外面)图1-14 颞骨(内面)

2.面颅骨

共15块,包括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以及成对的上颌骨、鼻骨、颧骨、泪骨、腭骨和下鼻甲,参与围成眶腔、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见图1-10)。(1)下颌骨:

分为一体两支。下颌体上缘构成牙槽弓,下缘称下颌底,前外侧面有颏孔,后面的正中有颏棘。下颌支向上伸出两个突起,即前方的冠突和后方的髁突。髁突上端膨大,称下颌头,头下方较细处为下颌颈。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下颌孔,此孔经下颌管通颏孔。下颌支后缘与下颌底相交处为下颌角(图1-15)。(2)舌骨:

位于下颌骨后下方,呈马蹄铁形。中部为较宽厚的舌骨体,向后外侧伸出一对大角,体和大角结合处向后上伸出一对小角。舌骨体和大角都可在体表扪及(图1-16)。图1-15 下颌骨(外面)图1-16 舌骨

3.颅的整体观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颅骨借膜和软骨牢固结合。(1)颅顶面观:

主要有3条缝,即位于额骨与两侧顶骨间的冠状缝、两侧顶骨间的矢状缝以及两侧顶骨与枕骨间的人字缝。(2)颅侧面观:

侧面中部有外耳门,向内通入外耳道。外耳门后方为乳突,前方为颧弓。颧弓将颅侧面分为上方的颞窝和下方的颞下窝。在颞窝前下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pterion),此处骨质薄弱,骨折时易伤及通过其内面的脑膜中动脉前支,引起颅内血肿而危及生命。颞下窝容纳咀嚼肌和血管神经等,其深部为翼腭窝,可通向颅腔、眶腔、鼻腔和口腔(见图1-9)。(3)颅前面观:

由额骨和面颅骨组成,赋予颜面基本轮廓。

1)眶:

呈四棱锥体形,尖向后内侧,有视神经管通入颅中窝。底朝向前外侧,称眶口,在上缘的中、内1/3交界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下缘中点下方有眶下孔。眶上壁的前外侧部有泪腺窝,容纳泪腺;内侧壁的前下部有泪囊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下壁中部有眶下沟,向前经眶下管开口于眶下孔;外侧壁最厚,与上、下壁交界处的后份分别有眶上裂和眶下裂(见图1-10)。

2)骨性鼻腔:

位于面颅中央,前方开口称梨状孔,后方借鼻后孔与咽相通,骨性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半。每侧鼻腔的外侧壁自上而下有3个卷曲骨片,分别称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为相应的鼻道,分别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为蝶筛隐窝(图1-17)。图1-17 鼻腔外侧壁

3)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

旧称副鼻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筛窦又分前、中、后3群,分别位于同名骨内,开口于鼻腔,具有发音共鸣和减轻颅骨重量的作用。上颌窦、额窦和筛窦的前、中群均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图1-18)。图1-18 鼻腔外侧壁(切开鼻甲)(4)颅底内面观:

自前向后有3个呈阶梯状加深的陷窝。①颅前窝,位置最高,正中有向上突起的鸡冠,两侧为筛板,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②颅中窝,中央为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的前方有横行的交叉前沟,向两侧通向视神经管。垂体窝与后方的鞍背统称为蝶鞍,蝶鞍两侧自前向后依次有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蝶骨体与颞骨岩部尖端之间为破裂孔。在颅中窝后外侧部有一层薄骨板称鼓室盖,其下方为鼓室。③颅后窝,位置最低,中央有枕骨大孔,孔前上方的斜面称斜坡,后上方的十字形隆起称枕内隆凸,向两侧续于横窦沟。横窦沟弯向前下内侧,改称乙状窦沟,终于颈静脉孔。枕骨大孔前外侧缘的上方有舌下神经管内口。颞骨岩部的后面有内耳门,通入内耳道(图1-19)。图1-19 颅底(内面)(5)颅底外面观:

颅底外面高低不平。在前部由上颌牙围绕的部分称骨腭,其前部正中有切牙孔,后部两侧有腭大孔。上颌牙后方的突起称翼突,在其根部的后外侧有卵圆孔和棘孔。颅底外面后部的正中为枕骨大孔,两侧有隆起的枕髁,髁的前外侧有舌下神经管外口。颈静脉孔位于枕髁侧部和颞骨岩部之间,前方有圆形的颈动脉管外口,后外侧有向下伸出的茎突。茎突根部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茎突前外侧有下颌窝,窝前缘的隆起称关节结节。枕骨大孔后方的突起称枕外隆凸,可在体表触及。隆凸向两侧的横向骨嵴为上项线(图1-20)。图1-20 颅底(外面)

4.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出生后变化

在胎儿时期,因脑和感觉器官的发育早于咀嚼和呼吸器官的发育,鼻旁窦亦未完全发育,故脑颅远大于面颅。新生儿面颅仅为全颅的1/8,而成人为1/4。新生儿颅骨尚未完全发育,相邻骨间的间隙较大,其中颅盖骨间的间隙被结缔组织膜封闭,称颅囟,其中位于矢状缝前后、端的前囟和后囟较大,前囟一般在1岁半左右闭合,后囟于生后不久即闭合。前囟闭合的早晚可作为婴儿发育和颅内压力变化的测试指标(图1-21)。图1-21 新生儿颅三、附肢骨

附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下肢骨分别由与躯干相连的肢带骨和游离的自由肢骨组成。上肢骨共64块,每侧32块;下肢骨共62块,每侧31块。由于人体直立和劳动的需要,四肢的功能发生分化,上肢成为灵活的劳动器官,故上肢骨纤细轻巧,利于劳动;下肢骨则粗壮坚实,起支持和移位的作用。(一)上肢骨

1.上肢带骨(1)锁骨(clavicle):

位于颈、胸交界处,呈“~”形,全长均可在体表扪及。内侧端粗大,称胸骨端,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称肩峰端,与肩峰相关节。锁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锁骨中、外1/3交界处较薄弱,骨折多发于此处(图1-22)。图1-22 锁骨(2)肩胛骨(scapula):

贴于胸廓后外侧面,为三角形扁骨,可分两面、三缘、三角。前面为大而浅的肩胛下窝;后面的横嵴为肩胛冈,冈上、下方的浅窝分别为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外侧端扁平,称肩峰,是肩部的最高点。上缘短而薄,外侧份有肩胛切迹,更外侧有突向前方的喙突;内侧缘薄而锐利,因邻近脊柱,又称脊柱缘,当上肢上举时,此缘可作为肺斜裂的体表投影;外侧缘较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是计数肋的标志;外侧角肥厚,有朝向外侧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盂上、下方的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图1-23)。图1-23 肩胛骨

2.自由上肢骨(1)肱骨(humerus):

位于臂部,分一体两端(图1-24)。上端膨大,有朝向上后内侧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形浅沟称解剖颈。颈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两结节分别向下延伸为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两者间的纵沟为结节间沟。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为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肱骨体中部的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后面有自上内侧斜向下外侧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通过,肱骨中部骨折时可伤及桡神经。肱骨下端宽扁,内侧部有滑车状的肱骨滑车,外侧部有半球状的肱骨小头,二者前上方分别有冠突窝和桡窝,肱骨滑车后上方为较深的鹰嘴窝。肱骨下端两侧的突起分别称内上髁和外上髁。尺神经沟位于内上髁的后方,有尺神经通过。肱骨下端与体交界处骨质较薄弱,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图1-24 肱骨(2)尺骨(ulna):

位于前臂内侧部,分一体两端。上端粗大,有两个朝向前方的突起,上方较大者称鹰嘴,下方较小者称冠突,两者间的半圆形深凹为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冠突的外侧面有桡切迹;冠突的前下方有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尺骨体呈三棱柱形,上端粗,下端细,外侧缘锐利为骨间缘。尺骨下端有球形的尺骨头,头后内侧向下的突起称尺骨茎突(图1-25)。(3)桡骨(radius):

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称桡骨头,头的上面凹陷,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周缘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相关节;头下方略细,称桡骨颈,颈的下内侧有隆起的桡骨粗隆。桡骨体呈三棱柱形,内侧缘薄锐,称骨间缘。桡骨下端前凹后凸,内侧面有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外侧向下的突起称桡骨茎突(见图1-25)。(4)手骨:

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图1-26)。①腕骨,属短骨,共8块,分为2列。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8块腕骨构成前面凹陷的腕骨沟。②掌骨,属长骨,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掌骨的近侧端为底,中部稍向背侧弯曲为体,远侧端呈球形为头。③指骨:属长骨,共14块。拇指为2节,其余各指为3节,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近节、中节和远节指骨。每节指骨均分为底、体和滑车,远节指骨末端掌面粗糙,称远节指骨粗隆。图1-25 尺骨与桡骨(前面)图1-26 手骨(后面)(二)下肢骨

1.下肢带骨

髋骨(hip bone)为不规则骨,上部扁阔;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侧的深窝,称髋臼,其中央为髋臼窝,窝周边的半月形关节面称月状面,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下部有一大孔,为闭孔(图1-27)。髋骨由髂、坐、耻骨组成,三骨会合于髋臼,16岁左右完全融合。(1)髂骨(ilium):

为髋骨的上部,分为体和翼。髂骨体肥厚,构成髋臼的上2/5。髂骨翼扁阔,上缘为弓形的髂嵴,其前、中1/3交界处向外侧突出,称髂结节。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对第4腰椎棘突,是计数椎骨的标志。髂嵴前、后端分别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其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骨翼内面的浅窝为髂窝,下方以弓状线与髂骨体分界。窝的后上方有髂粗隆,后下方为耳状面,与骶骨耳状面相关节。髂骨翼的外面为臀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