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洁临证心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3:10:54

点击下载

作者:刘玉洁,张军,王清贤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玉洁临证心悟

刘玉洁临证心悟试读:

出版前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简称“国家优才”项目)是我国最高层次的中医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以“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为模式,以“基础层级高、研修要求高、验收标准高”为特点,旨在培养继承创新的中医临床领军人才,深得业界领导和专家好评。研修项目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符合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传承的特点,在研修项目的引领下,全国掀起了“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的学术风气。目前,研修项目已开展三批,近千名来自临床一线的主任医师(教授)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他们通过3年的经典学习、临床实践和参师襄诊,定将成为社会和群众认可的新一代名中医。

纵观中医药学术发展史,则知中医药学正是通过历代名医的不断继承和创新而不断发展的。两千余年来,历朝历代政府或个人采用书写、刻印、铅印等形式尽可能地保存了先贤的临证思辨精华,并将其汇集为中医药文献,为当代及后世中医药研究与开发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作为中医药出版人,有义务和责任记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研修心得和感悟,因此推出这套《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以期为中医药同道参悟经典著作和提高临证水平提供帮助和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5月序

每当人们发现,中医队伍在萎缩,中医疗效在滑坡,中医名医在减少,中医创新不增多的时候,去追溯一下其原因,你就会发现,这明显与其前的特殊历史阶段,取消或者削弱了中医经典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人们在研究了历史上中医临床家培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后,一致认为:熟读经典,多临证,问道名师,有悟性,这才是中医临床家成才的必由之路。

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3年启动了“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项目重点是进行中医经典著作及其临床应用的学习和研修,历时3年。刘玉洁大夫是此项目第一批的研修学员,我则是研修项目主讲《伤寒论理论与应用》的教师,由此相识。

这样的研修项目,对培养中医临床人才效果如何?我们来看看刘玉洁在研修前后工作情况的对比,就可以略知大概。刘玉洁日门诊量由2003年的30余人,增加到2007年的90余人。对原来没有治疗思路的顽固疾病,通过中医经典的研修,有了思路;对原来疗效不理想的难治病症,通过运用经方,疗效显著。这就使她在临证处理疑难病症的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由唐山地区的一个普通医生,成了有很高群众威望的知名中医。《刘玉洁临证心悟》上篇记录了刘玉洁读经典的体会和感悟;中篇收录了典型医案18例,都是她灵活运用经方和时方,取得满意疗效的实例;下篇记录了她跟师学习的心得,其中既有老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总结,又有个人跟师学习的感悟。

本书是刘玉洁读经典、勤临证、跟名师、深思考历程的真实记录。人们经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的出版,对后来中医临床家的成才,定会有诸多启迪。

因此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欣然为之序。郝万山2016年4月15日前 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推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我有幸成为全国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研修3年期间,深感“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聆听了国医大师们以及全国各地名医的讲座,不仅学到了大师们的临证经验,也学到了大师们的高尚医德,更是被他们对中医的理解和对中医的那份情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这一批人,有幸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们倾囊而出,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我们,让我们受益终生。本书记录了我在“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的心得和感悟,以及我近十年的临证体会和典型医案。在3年的“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过程中,我在王国三、郝万山等名师的指导下,运用经方指导临床,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临证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本书上、中、下三篇分别记录了我“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的心得和体会,在临床中运用经方的感悟、理解和认识以及临证应用经方的心得体会和经验。

编写这本《刘玉洁临证心悟》的目的,主要是想将自己学习中医经典的见解和心得,以及多年来临证中应用经方的一些临床思路和经验体会,奉献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提高。抛砖引玉,希冀能够鼓舞大家学习经典、应用经方的信心,启迪大家经方方证辨证的思路,顿悟活用经方的医理,以使中医学术日益发扬光大,以期为中医药同道参悟经典著作和临证提供帮助和参考。

中医经典博大精深,经方医理法度严谨,由于个人学识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瑕疵纰漏不足之处,敬请同道予以指正,以便本人在今后的学习、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刘玉洁2016年4月16日上篇读经典

经典指导临床,既拓宽治疗思路,又提高治疗疑难杂症的水平。此篇收录刘玉洁主任在“国家优才”项目3年研修期间对中医经典的临床感悟,读各部医籍典著的心得体会及临床实际应用。读《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本段经文详细地论述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生理功能,把人体中的阳气比作太阳,更突出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阳气不固或开合不得,易致外邪侵袭而发病。阳虚不固,感受暑邪后的汗多伤气而烦渴,感受寒邪后的发热汗出而解,感受湿邪后的首如裹而筋急痿弱,感受风邪后的水肿等对我们临床有较高的指导作用。【验案】

田某,男,48岁,2007年7月26日初诊。

主诉:两上肢拘急,屈伸不利,伴肌肉萎缩1年余。

患者为菜农,常年在大棚里种植蔬菜,很少见到阳光。1年前发现两上肢拘急,屈伸不利,渐进出现肌肉萎缩,经某三级医院诊治,各项理化检查均正常。给予维生素类及神经营养药物无明显好转。邀刘玉洁主任诊治。刻下症:两上肢拘急,屈伸不利,伴肌肉萎缩,四肢冰冷,遇冷则加重。纳食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此乃寒湿痹阻经脉,络脉不通,经脉肌肉失于温煦之“肉痿”。治宜温经散寒、除湿通络,用麻黄加术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处方:麻黄6g,当归15g,白芍10g,桂枝8g,苍术10g,细辛6g,甘草6g,鸡血藤30g,吴茱萸8g,木瓜15g,生薏苡仁30g,威灵仙15g,羌活10g,独活10g,生姜3片,大枣3枚。

上方连服14剂,患者自觉明显好转,上肢拘急感已除,屈伸活动自如,四肢转温,唯有肌肉萎缩。舌脉同前。上方加葛根30g,桑枝30g,片姜黄15g。继服28剂,病告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此患者长期在大棚中作业,久居湿地,渐进发病。《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溃,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上段条文提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从患者发病原因及症状来看,完全符合《黄帝内经》肉痿的诊断。因此,根据病因及主证,用麻黄加术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化裁。方中麻黄加术汤温化在表之寒湿;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化湿之功;鸡血藤易木通以增活血通脉之力,再加木瓜、生薏苡仁化湿通络,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威灵仙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以载诸药直达病所;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化内里之寒湿。本方标本兼治,相得益彰。读《素问·异法方宜论》有感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三因制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本段经文系统地论述了因地制宜的道理和方法。提出了地理与气候、地理与体质、地理与发病以及地理与治疗的地理医学。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特点。许多疾病的发生是因地而异的,人的生活习惯、体质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不但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也要详细了解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饮食爱好及体质特征等状况,才能全面准确地做出诊断,并制定出切合病情、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案和手段。除此以外,地理医学不仅指导临床辨证,在防病保健中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验案】

患者,男性,62岁,湖南长沙人,2006年12月29日初诊。

患者来唐山陪孙子上学,因水土不服,出现夜间难以入睡,甚至彻夜难眠,伴口干口苦,饮食、二便尚可。查舌苔薄白,脉弦滑。给予仲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石菖蒲10g、远志10g、炒枣仁30g、茯神30g。服药7剂,患者睡眠略有好转,但出现鼻子出血,当时百思不得其解。时值冬季,桂枝仅用6g,量不大,何以鼻子出血呢?详问病人,乃湖南人,湖南为潮湿之地,平素多用辛辣之品,而唐山偏燥,体内蕴热,故用桂枝而致鼻子出血。上方减桂枝、大黄,又服7剂,症脉好转,善后调理。

以上病例,此乃教训也。时时谨记《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的教诲,方能在临床中游刃有余,不致贻误病人也。读《素问·咳论》有感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紧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本篇经文重点论述了咳嗽与肺及五脏六腑的密切关系,进一步论述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经旨。启示临床医生对咳嗽的论治,不只是治肺,必须同时考虑到五脏六腑对肺的影响。肺与五脏六腑在导致咳嗽上,有着本与标的区别。正如张景岳所言:“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有肺乃及他脏,此肺为本而他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伤他脏,故必有他脏乃及肺,此他脏为本,肺为标也。”因此,论治时要辨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标本关系,或治本或治标,或标本兼治。外邪犯肺,肺失清肃之咳嗽,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五脏六腑之邪传肺所致之咳嗽,则当分脏论治。本文除提示咳嗽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外,亦与其他脏腑病变相关,告诫后人,咳嗽不要单纯治肺,必须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治疗,为后世治疗咳嗽奠定了理论基础。【验案】

患者,女,52岁,2004年3月6日初诊。

患者咳嗽日久不愈,反复发作3年,每遇春冬则加重。曾用各种抗生素效果不著。刻下症:干咳少痰,夜间加重,怕冷,咳嗽重时伴有遗溺,患者痛苦不堪,邀刘玉洁主任诊治,查其舌质淡苔白,脉沉。此乃“膀胱咳”,单纯治肺,徒劳无益。该患者咳嗽日久,穷必及肾,肾与膀胱互为表里,故此患为肾虚膀胱咳。用《医宗己任编》的七味都气丸和《洪氏集验方》的水陆二仙丹,加桔梗、川贝母各10g,14剂而愈。读《素问·举痛论》有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本段经文强调了寒邪导致疼痛的病机,提出了得热则减的治则。根据其疼痛的特点,论述了虚实两方面均可导致疼痛。一方面是由于寒邪侵袭脉络,脉络寒则蜷缩,蜷缩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不通则痛;另一方面,正气虚弱,不能温养,无力鼓动气血运行,亦可导致脉络蜷缩,不荣则痛。正如原文所论“或按之而痛止者”是虚的表现。《黄帝内经》之论疼痛机理,为临床奠定了治疗疼痛的理论基础。

刘玉洁主任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医心病,在本段经文的启发下,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有了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的心绞痛患者,遇寒则加重,甚至出门吸一口凉气也会加重,也有夜间加重者。究其原因,与寒凝经脉、经脉不通有直接的关系。故而,将冠心病心绞痛分为四型:一是寒凝脉络,常用当归四逆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二是痰湿阻络,常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合温胆汤;三是瘀血阻络,常用血府逐瘀汤合金铃子散;四是气虚运血无力,常用自拟补心气汤合丹参饮或用保元汤。如疼痛明显者,加用金铃子散;后背痛甚者,加片姜黄、葛根舒缓经脉止痛;夜间疼痛明显者,加失笑散化瘀止痛,均可收良效。读《素问·疏五过论》有感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肢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

本篇较详细地论述了医生的职责和医德。要求医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详细的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二是了解患者的生活状况以及情志上的变化,才能对病人做出相应的补泻方法;三是对医生本身的要求,要求必须多读经典,随时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四是一定做到诊病时谨记询问患者的贵贱、贫富、苦乐“三常”,才不至于使患者的病情加重;五是要求医生要做到详问患者患病的始末,不要忽视患者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尤其是不良情绪给脏腑气血带来的损害、生活境遇之变给身体带来的影响。做到了以上五点,才能担得起一名医生的称号。而医术的精湛在五者之中是最重要的。

刘玉洁主任认为,本篇的内容,虽经过了两千多年,对我们仍有较高的指导价值,论述了作为一名医生,要认识到医理深奥,按照《黄帝内经》的要求,力避“五过”遵从“四德”,才能做出全面的治疗方案。最近读过《中国医学论坛报》一篇文章,文章讲述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资深内科医师杰若·古柏曼的书中写道:“医生决策的依据何在?依据有三:一是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理论,以及主动学习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二是通过全面的临床调查(病史、体检和辅助资料)获取病情资料;三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断能力。”本段资料的阐述与我们的《黄帝内经》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借鉴。【验案】

患者,男,59岁,2006年9月5日初诊。

患者退休前身体健康,从未进过医院。退休后无所事事,身体总觉不适,但各项检查均正常。邀刘玉洁主任诊治。刻下症:头晕沉不适,夜寐欠安,饮食、二便尚可。详问患者,心情郁闷,情绪低落,易于疲劳,心烦急躁易怒,性功能明显减退,舌质略红,苔薄略腻,脉弦。此乃肝气郁滞,气机不调,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治宜疏肝解郁,和解枢机,安神定志之法,用仲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孙思邈定志小丸,加丹参30g、郁金10g、合欢皮30g。调治1月余,诸症好转。

按语: 本患者退休前身居要位,退休后自觉清冷,心理上不适应,所以,出现了郁闷情绪,在用药调理的同时,给予心理疏导,收效甚佳。本案例若不详问,很难发现患者的郁闷情绪,这是发病的要点,如果只治其标,不治其本,很难奏效。用药治疗再加以心理上的疏导,必事半功倍。因此,《黄帝内经》的《疏五过论》是我们医生临床永远遵循的准则。正如喻昌在《医门法律》“一明问病之法”中所言:“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凡治病,不问病人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诊过,用药无据,多所伤残,医之过也。”读《灵枢·邪客》有感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本论述主要讲了宗气、营气、卫气的运行规律。阐释了卫气运行失常,阳虚阴盛导致不眠的机理。并提出了治疗不眠的大法和方药,也是从昼夜规律论述失眠的典范。在治疗上提出了“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半夏汤立方之旨,在于通经络、和阴阳,适用于肠胃湿痰壅滞、营卫失调的失眠证。刘玉洁主任对此方有较深刻的理解,临床上经常用到,尤其是对于痰浊阻塞脑窍导致的失眠,经常用温胆汤和半夏秫米汤,秫米用到。对于心胆虚怯者,加用孙思邈的定志小丸,效果更佳。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有感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从原文可知阳微言脉不及,阴弦为太过,阳微乃胸中阳气不足,阴弦乃痰饮寒湿太盛。胸乃清阳之府,不为外邪所干,若素体阳虚,水湿不化,痰饮之邪乘其已虚之阳位,痹阻脉络,则发为胸痹。由此可见,仲景所论胸痹之病因病机,乃本虚标实,本为胸阳不足,标为寒痰壅盛,阴乘阳位而发。正如《医门法律》所言:“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说明阳虚是此病之根本。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仲景对于胸痹的论述,其总的病因病机虽然相同,但根据邪之盛衰,证之轻重缓急,正气之强弱不同,其治法各异。对于痰浊阻塞胸阳,胸阳不振,肺气失于宣降,出现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气之症,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以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使痹阻得通、胸阳得展,而诸症自解;对于痰浊壅塞胸中不得卧,胸痛彻背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宣通阳气、除痰散结,使痰浊得祛而痹自开。上两方均为胸阳不足、痰浊阻塞之胸痹,但以药证测病机,可知瓜蒌薤白半夏汤乃痰湿之邪较重。胸中痰湿极盛,胸阳不振,为何用寒润之瓜蒌?殊不知瓜蒌祛除痰湿之功非他药可比。而且寒润的瓜蒌与辛通的薤白、辛热的白酒相伍,两味辛药除通阳宣痹外,恰好抵除瓜蒌的性寒,使其更好地发挥涤除胸中痰湿之效。此为治疗胸中痰饮之邪之较轻者。若胸中痰湿之邪较重,阴邪更盛,胸阳更弱者,仲景在前方的基础上加入一味辛温燥湿祛痰的半夏,增加了辛温药味和辛温药量,变为瓜蒌薤白半夏汤,自然助阳宣痹之功更强。所以胸痹之病,病机虽然相同,而治疗方药亦随着机体的强弱和病情的虚实缓急、轻重之别而各有所异,此为仲景方药配伍之妙。

临床上除典型的胸痹症状外,还可见心下痞塞、胸满、胁下逆抢心等症。仲景认为此乃阳气虚、痰浊阻塞的虚实夹杂证,但要分清虚实、何者为主,然后辨证用药。偏实者,乃痰浊壅塞、气滞不通,治当通阳开结、泄满降逆,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偏虚者,是中焦阳气不足、大气不运,气机痹阻而发胸痹。此时,宜补中助阳,以培其本,使阳气振奋,则阴寒自散。治用人参汤者,塞因塞用之法也。本方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均治疗阳气虚、阴寒盛的虚实夹杂证,但因病机病因虚实的不同,而治疗各异。正如张路玉言:“二汤一治胸中实痰外溢,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一治胸中虚痰内结,即用人参理中以清理之。一病二治,因人素禀而施,两不移易之法也。”张氏之言,深解仲景真谛。

若临床上出现以胸中气塞、短气为主者,仲景认为此乃胸痹之轻证。其病机主要是饮阻气滞、胸阳失展,故而无明显之疼痛,谓邪实而正不甚虚、阳微而阴不甚盛,因此治疗宜下气散结,但症状所异,治疗亦不尽相同。若饮邪偏盛,上乘及胸,胸中气塞短气者,多兼见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等症,治宜宣肺化饮,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使饮邪去肺气利而短气自除。若因气滞失宣,胸中气塞短气者,多兼见气逆痞满,甚至呕吐等症,则宜宣通降逆,散水行气为法,用橘枳姜汤,使痹开气行,则气塞可除,痞满自消。正如《医宗金鉴》所言:“胸痹胸中急痛,胸痹之重症也,胸中气塞,胸痹之轻症也。胸为气海,一有其隙,若阳邪干之则化火,火性气开,不病痹也,若阴邪干之则化水,水性气阖,故令胸中气塞,短气不足以息,而为胸痹也。水盛气者,则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其利水,水利则气顺矣。气盛水者,则痞塞,主以橘皮枳实生姜汤,以开其气,气开则痹通矣。”

以上诸方,其病机除胸阳不振,皆有痰浊气滞,治疗以通阳散结、行气祛痰降逆为主。但随着病情的演变,若胸阳不足则生内寒,出现以阴寒为甚时,“瓜蒌薤白”祛痰温通之力不足。故而仲景又根据其病症特点,以及阴寒程度,确立了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及乌头赤石脂丸。若以阴寒偏盛,上乘阳位而出现胸痹挛急者,当先缓其急,用薏苡附子散以温里散寒、除湿宣痹、导浊阴下行,更能缓解筋脉之拘挛,二药合用,使寒湿去、阳气通,痹痛自止。药仅两味,因配伍得当,力专而效宏。若出现“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时,仲景认为寒饮内停,向上冲逆所致,故治用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散寒、温化水饮、平冲降逆,使寒饮去、冲逆平,而痹自开,诸症除。对于阴寒痛结,寒气攻冲之心痛,阴寒之邪较甚,充满上焦而出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之重症,正如《黄帝内经》云:“寒气客于背腧之脉,其腧注于心,故相引而痛。”因而在治疗上,非大辛大热之品不能除此寒,“薤白桂枝”之力恐其不足,故而用乌头赤石脂丸,振奋阳气、驱除阴寒,使阳气得复、阴寒得散,心痛自止。肾气丸临证心得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喻嘉言曰:《金匮》用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者。脚气即阴气,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渐,故用之以驱逐阴邪也。其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则因过劳其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气化,小便不能通利,故用之以收肾气也。其短气有微饮者,饮亦阴类,阻其胸中之阳,自致短气,故用之引饮下出,以安胸中也。消渴病,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此肾气不能摄水,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势,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夫肾水下趋之消,肾气不上升之渴,非用此以蛰护封藏,蒸动水气,舍此曷从治哉?后人谓八味丸为治消渴之圣药,得其旨矣。”

刘玉洁主任体会,脚气之病,多由寒湿热毒而致,治疗上多以化湿解毒为宜。但从仲景原文以药测病机,可知本病乃肾阳不足、寒湿内停而致。何以发为脚气病?因肾之脉起于足而上于腹,肾阳虚,气化不利,则水湿内停,湿邪下注则腿足肿大而发为脚气,少腹为肾脉所经之地,水湿内聚,故少腹部拘急不仁。此时治疗,单纯祛湿难以奏效,须以治本为主,助肾阳而化水湿,正气盛,邪气去而诸症自愈。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从原文一目了然,此腰痛乃肾虚所致,非外邪所干,腰为肾之外府,肾为作强之官,肾气虚,腰失所养,故而腰痛。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膀胱气化不利,则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如尤在泾所言:“虚劳之人,损伤少阴肾气,是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程氏所谓肾间动气已损者是矣。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虚劳腰痛以虚损为主,虚则补之,故用肾气丸温阳补肾。方中桂枝、附子温补肾阳以行水;地黄滋补肾阴以养血;山茱萸、山药补脾益肾,固精秘气;茯苓、泽泻渗湿通利膀胱之气;丹皮行血,疏调经络之滞,以补泻开合肾气。于是肾气运而水行,腰痛腹急因之而解,小便通利而诸症自愈。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短气有微饮,而未谈其他症状,可见并非支饮或悬饮,而属于饮邪较轻者,饮停心下,阻滞心脉则气短而作,即有饮邪,则应以祛邪为主,何用肾气丸主之?饮邪的形成,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从原文可知,短气有微饮,可责之于脾或肾,若以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湿,而致水饮上犯者,则应以苓桂术甘汤温脾燥湿;若以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饮,以致水泛心下者,则应以肾气丸温阳化饮以治其本。尤在泾曰:“气为饮抑则短,欲引其气,必蠲其饮。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益土气以行水,肾气丸养阳气以化阴,虽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则一也。”此证病因乃肾阳不足为本,而水饮泛滥为标,因此,治疗上仍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用肾气丸温肾助阳,以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功,使肾阳渐足,饮邪得化,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出,则短气之症自除。《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消渴之病,男女皆有,病机繁多,但主要以上、中、下三消为主。上消者乃肺火偏旺,以口渴多饮为主;中消者乃胃火偏旺,以多食善饥为甚;下消者因肾阴不足,虚火内炽为多,以小便量多为主。但肾为水火之脏,内寄真阴真阳,肾阴不足,日久必累及肾阳而出现阴阳两虚之候,以药测证,仲景所言消渴以肾阳虚为主,因房劳伤肾,命门火衰,不能化水。盖人身命门之火,在下蒸水,上腾为气,化而为液,有津液则不渴。若火虚不能化水,则津液小便反多。本病特点,乃肾阳虚衰,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化气以摄水,故而饮水一斗,小便一斗,因此用肾气丸以温阳滋肾,方中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益肾滋水;桂枝、附子扶真火,俾命门之火能化水,上升为津液,不致有降无升,以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除。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转胞原因非一,根据古人旨意,有妊娠胎气不举下压其胞者,有忍溺入房致胞系了戾者,当别病因而施治。有脾虚湿盛、肺气壅塞、肾阴不足等,即曰“饮食如故”寓示病不在中焦,主张“宜肾气丸主之”,以药测病机,可知乃有肾阳不足、气化失司,导致膀胱及其脉络等组织回旋曲折,排尿功能异常,故“不得溺也”,水道闭阻,浊阴无从排泄,遂逆而上冲,妨碍肺气肃降,故烦热,倚息,不能平卧。正如尤在泾所言:“饮食如故,病不由中焦也。了戾与潦戾同,胞系了戾而不顺,则胞为之转,胞转则不得溺也,由是下气上逆而倚息,上气不能下通而烦热不得卧。治以肾气者,下焦之气肾主之,肾气得理,庶潦者顺,戾者平,而闭乃通耳。”张仲景所言妇人转胞,乃肾气弱,膀胱气不行所致,治疗当用肾气丸振奋肾气,使气化复常,小便通利则其病自愈。

综上所述,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用肾气丸治疗虚劳腰痛、痰饮、消渴、脚气病、妇人转胞等五种疾病。这些病症虽然散见于各篇,病种不一,但其病机都属于肾阳虚、气化不利所致,故用温补肾阳之法而治之,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之旨。正如徐灵胎《杂病源》中所云:“肾虚不能吸水归元则积饮为患,或泛上焦为涎沫,或停心下为怔忡,或留脐腹为动气筑筑然,均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由此可见,多种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病机相同,病位和症状虽异,治法则相同。仲景将肾气丸运用于临床,治疗各种不同的疾病,用肾气丸一方统治而效如桴鼓,其共同目的以温补先天为主,但根据其不同的症状及病位,应用的角度各有侧重。值得我们深思。

以上所论体现了张仲景在治疗杂病时细审病因,谨守病机,确定病位,把握证候,灵活辨证,将异病同治的思想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对中医治疗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旋覆花汤临证心得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热饮,旋覆花汤主之。——《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旋覆花汤方:旋覆花 三两  葱 十四茎  新绛 少许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仲景条文论述肝着病的证治。肝着一病,仲景认为,主要是由于肝脏受邪,而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经脉气血瘀滞。因肝脉布胁络胸,故见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若以手揉按或捶打胸部,则使气机舒展,气血暂得通畅,病人则觉稍有舒服的感觉。治疗上旋覆花汤行气活血、温阳散结。方中用旋覆花调理肝络以行气,新绛活血化瘀,葱白通阳散结。药味虽少,力专而效宏。刘玉洁主任临床上用茜草代新绛,确有实效。根据旋覆花汤的功效以及肝着的病机用药,用此方治疗以下疾病:胸痹心痛加用丹参饮、金铃子散;胸胁痛加用血府逐瘀汤;胃脘痛加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小青龙加石膏汤临证心得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 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 各半升  石膏 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仲景本方论述寒饮夹热的咳喘证治,其病机主要是外有风寒,内有水饮郁热所致的肺胀。因而拟解表化饮、清热除烦之法。主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中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芍药、桂枝调和营卫;细辛、干姜、半夏温化水饮,散寒降逆;配以五味子之收敛,是散中有收,以防肺气耗散太过;加石膏以清热除烦,并与麻黄相协以助发越水气。正如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所云:“以证兼烦躁,宜发其汗,麻、桂药中,加入石膏、芍药、五味子,其势下趋,亦不致过汗也。越婢方中有石膏无半夏,小青龙方中有半夏无石膏。观二方所加之意,全重石膏、半夏二物协力建功。石膏清热,藉辛热亦能豁痰;半夏豁痰,藉辛凉亦能清热。”刘玉洁主任根据仲景之意,抓主要病机用药,用本方可治疗以下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每遇冬季则加重,以咳吐白泡沫痰为甚者,用本方加橘红6g、枇杷叶10g,以化痰止咳。(2)过敏性鼻炎,冬天加重,遇寒气则喷嚏不止,鼻流清涕而量多,用本方加苍耳子散、荆芥、防风各10g,以祛风通窍。(3)过敏性哮喘,遇寒则加重,用本方加地龙10g、白蒺藜10g、蝉蜕10g,以脱敏平喘。

临床用之,确有疗效。泽泻汤临证心得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泽泻 五两  白术 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本病的病机为支饮上犯,蒙蔽清阳,清阳不升,浊阴上冒的眩晕症。故用泽泻汤健脾化痰,利水除饮,降逆止眩。药虽两味,力专而效宏。刘玉洁主任运用此方除了治疗眩晕以外,根据痰浊上犯的病机用药,经常用此方治疗以下疾病。(1)失眠证,与温胆汤合用配以炒枣仁、夜交藤、生龙牡各30g。(2)老年痴呆,与温胆汤合用,再加用孙思邈的定志小丸。(3)头痛,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用,配以僵蚕10g、葛根30g、川牛膝15g。(4)中风后遗症,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用,配以僵蚕10g、地龙10g、丝瓜络15g、木瓜15g、生薏苡仁30g。(5)颤证,与导痰汤合用,配以天麻15g、钩藤15g、僵蚕10g、蝉蜕10g、龙齿30g,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桂枝汤临证心得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以上条文对桂枝汤方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主要病机为表虚,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其治疗大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中用桂枝、生姜辛温散寒,解表祛邪,合甘草、大枣辛甘化阳以助卫阳;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合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滋养营血。为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第一方,外证得之,解肌调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和阴阳。

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论:“是方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助芍药以和里,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又在啜热稀粥,盖谷气内冲,则外邪不复入,余邪不复留。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不至于亡阳,用之止汗,不至于贻患。今医凡遇发热,不论虚实,便禁谷食,是何知仲景之心法。而有七方之精义者哉。”如此可见,其服药方法必须按照仲景之法,方可奏效。药后需饮热稀粥以助药力,温覆发汗。汗出要周遍,出小汗,持续保温两个小时。

从条文中可以看出,仲景用桂枝汤可以治疗以下疾病:(1)太阳中风表虚证(《伤寒论》第12、95条)。(2)太阳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伤寒论》第13条)。(3)太阳病兼轻度里虚者(《伤寒论》第42条)。(4)太阳病兼里实热,需先解表者(《伤寒论》第44条)。(5)汗、下后正气受挫表邪未解者(《伤寒论》第15、45、57条)。(6)非外邪所致之营卫不和者(《伤寒论》第53、54条)。(7)用桂枝汤后反烦不解,可针、药并用(《伤寒论》第24条)。

刘玉洁主任临证之时,用桂枝汤治疗外感很少,而用于治疗内科杂病较多,现将她运用桂枝汤的体会分述如下,供同道参考。(1)过敏性鼻炎,怕风,鼻流清涕,喷嚏不止,晨起加重,用桂枝汤合苍耳子散。(2)老年人自汗出,恶风,遇风则加重,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3)面瘫急性期,恶风,汗出,用桂枝汤合羌活胜湿汤。(4)肠痉挛疼痛发作属于寒凝者,用桂枝汤合良附丸。(5)老年瘙痒症,恶风、夜间加重者,用桂枝汤合四物汤。五苓散临证心得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五苓散证成因,一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干扰膀胱气化功能,导致膀胱气化不利;二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机能低下的情况下,饮水过多不及气化,水饮停滞下焦。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下焦。治以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方中猪苓、泽泻渗湿利水;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兼以解表。茯苓、白术、泽泻得桂枝之通导,则利水之效更加明显;桂枝得茯苓、白术、泽泻之渗利,则气化之功更速。全方合用,共奏外疏内利、表里两解之功。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中曰:“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泄热。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杂症之用五苓者,特以膀胱之虚,寒水为壅,兹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运行宣泄,二症之用稍异,不可不辨。”

刘玉洁主任用五苓散除了治疗膀胱蓄水证外,还治疗以下疾病:

1.腹痛

临床上以少腹部拘急冷痛,尿频尿急,大便稀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下肢浮肿,口渴不欲饮水,纳少,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为主者,在用五苓散原方的基础上,用肉桂代桂枝,以温下焦之寒。大便稀薄较重者,可合用理中汤温阳健脾止泻。

2.神经源性膀胱

临床上以小便频数、小腹窘迫胀坠,甚则蹲厕不起,尿意频频,淋沥不尽为特点,无尿痛及尿道灼热感,舌质淡,苔白,脉沉。膀胱、肾、输尿管、子宫附件等B超检查均正常方可诊断。用五苓散合四逆散。神经源性膀胱,中医没有相应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相当于淋证的范畴,多发于老年人。既有水气不化的病机,又有情志不遂的病因,因而温阳化水,又用四逆散宣畅气机,化气行水。两方合用,切合病因病机,药中肯綮,可收桴鼓之效。

3.劳淋

临床上以尿频、尿急、尿坠感为特点,无尿痛,夜间加重,伴腰酸乏力,每遇劳累或受凉则加重,口渴,纳食可,夜寐欠安,大便正常,舌质淡,脉沉细。用五苓散合水陆二仙丹,水陆二仙丹温肾固涩,两方合用,脾肾同治,一开一合使三焦畅利而诸症自愈。

4.特发性水肿

临床上以无名原因的周身浮肿为特点,多发于更年期的女性,恶寒怕冷,小便清长,胃纳欠佳,大便正常或稀薄,舌质淡白,苔薄腻或水滑,脉沉。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温阳化气,消肿利水,标本兼治,相得益彰。小陷胸汤临证心得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本条论述了小结胸病的症状和治疗。小结胸病多为邪气由表入里,或表邪误下,邪热内陷,与痰互结而成。故用小陷胸汤辛开苦降、清热化痰。方中黄连苦寒,清泻心下热结;半夏辛温滑利,化痰涤饮;瓜蒌甘寒滑润,清热化痰开结而兼润下,导痰浊下行,既能配黄连清热,又能协半夏化痰开结。三药合用,使痰热各自分消,结滞得以开散。正如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所言:“程扶生曰:此热结未深者在心下,不若大结胸之高在心上;按之痛,比手不可近为轻;脉之浮滑,又缓于沉紧。但痰饮素盛,夹热邪而内结,所以脉见浮滑也。以半夏之辛散之,黄连之苦泄之,瓜蒌之苦润涤之,所以除热散结于胸中也。先煮瓜蒌,分温三服,皆以缓治上之法。”仲景将此方运用于痰热互结的结胸证。刘玉洁主任根据痰热互结的病机,运用此方治疗以下病变。

1.胸痹

症见:心前区闷痛,或胸闷憋气,重时连及后背,伴口苦,口渴而不欲饮水,饮食、二便正常或大便略干,舌质略红,苔黄腻,脉弦滑。用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可加石菖蒲、远志、丹参;疼痛较重时加金铃子散;后背痛甚者加片姜黄、葛根,均有较好的疗效。

2.胃脘痛

症见:胃脘闷痛,伴有脘痞或脘胀,呕恶,或有泛酸呃逆,口苦,纳可,大便略干。舌质略红,脉弦滑。用小陷胸汤合二陈汤。泛酸较重加左金丸、煅瓦楞子;胃脘胀满,加砂仁、炒莱菔子;呃逆较重加旋覆花、代赭石。屡验屡效。

3.咳嗽、喘证

症见:咳嗽气粗,咳痰色黄而量多,或大量白黏痰,或伴有喘息,喉中痰鸣,口渴而不欲饮水,大便略干,舌质略红,脉弦滑。用小陷胸汤合清金化痰汤。喘息较重者合用桑白皮汤。皆可收效。

4.不寐

症见:失眠多梦,伴头晕而沉,胸闷心烦,嗳气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用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加用孙思邈的定志小丸,加炒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以上几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在于紧紧抓住了痰热互结的病机,治以清热化痰、开胸散结。在此基础上,根据症状,配以他方合治。既体现了遇疑难杂证必要时用合方,抓住病机,根据病机选方用药的规律,又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理念。小柴胡汤临证心得

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方中用柴胡解经邪,舒气郁;黄芩清胆热,清郁火;半夏、生姜辛散助柴胡以解郁,化痰消饮去水,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助少阳正气以祛邪,补太阴正气,防止邪传太阴。仲景用此方治疗以下疾病:(1)少阳胆火内郁证(《伤寒论》第96、97、266条)。(2)三阳合病偏重少阳者(《伤寒论》第37、99、101、103、104、231条)。(3)热入血室证(《伤寒论》第144条和《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4)阳微结证(《伤寒论》第148条)。(5)少阳阳明同病(《伤寒论》第229、230条)。(6)呕而发热者(《伤寒论》第397条,《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7)伤寒瘥后更发热者(《伤寒论》第394条)。(8)诸黄,腹痛而呕者(《伤寒论》第98、100条,《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纵观仲景所论,小柴胡汤不仅是和解少阳的主方,还是治疗内、妇杂证的有效方剂。刘玉洁主任认为,小柴胡汤和枢机,解郁热,达三焦,畅气机,攻补兼施,寒热同调,温而不燥,寒而不凝。热病用之可解热,郁证用之能解郁。配补药扶正以祛邪,合血分药行气以活血,配生津药解热以生津,合利水药行气以利水,配化痰药畅气以祛痰,合温阳药疏郁以通阳,配养阴药调气以育阴。男女老幼、外感内伤皆可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证心得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从条文中可以看出,本方具有和少阳、畅三焦、利膀胱、泻阳明、舒肝气、化痰浊、镇心胆、安神志的功用。用于治疗伤寒误下邪陷所致烦惊谵语。其病机主要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更兼胃热上蒸,心神不安而有谵语惊惕之变。本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畅枢机,使陷里之邪得以从枢机而出;加桂枝通阳透达,助小柴胡转出里邪;佐以少量大黄,并无峻猛伤正之弊,而有泄热和胃之功;铅丹、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定悸止烦;妙在茯苓一味,既可淡渗利水,疏利三焦,又能宁心安神以止烦惊;去甘草者,不欲其甘缓之性妨碍祛邪也。如此功补兼施,使胆热除,肝气疏,心神宁而心悸得除。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妄下后,邪热内攻,烦惊谵语者,君主不明,而神明内乱也,小便不利者,火盛而水亏也,一身尽重者阳内而阴反外也,难以转侧者,少阳之枢机不利也。此下多亡阴,与火逆亡阳不同。”“此方取柴胡汤之半,以除胸满心烦之半里,加铅丹龙牡以镇心惊,茯苓以利小便,大黄以止谵语,桂枝者,甘草之误也,身无热无表证,不得用桂枝去甘草,则不成和剂矣,心烦谵语而不去人参者,以惊故也。”山西名老中医朱进忠曾论述此方具有以下功用:一有理肝、二有化饮、三有调阴阳、四有和营卫、五有助升降、六有和肝胆、七有镇静止悸的功效。因此,临证之时,每用之则收良效。

刘玉洁主任常用本方治疗以下内科杂症。(1)失眠、抑郁、焦虑状态,经常合用孙思邈的定志小丸。(2)更年期综合征,伴有潮热汗出者,加桑叶、浮小麦各30g。(3)内分泌失调所致精神不宁,合用孙思邈的定志小丸。(4)高血压病,合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川牛膝。(5)梅尼埃综合征、眩晕,合用半夏白术天麻汤。(6)心律失常,合用孙思邈的定志小丸,加用桑寄生30g、炙龟板10g。(7)冠心病心绞痛,加用金铃子散:丹参30g、郁金10g、合欢皮30g、菖蒲10g、远志10g。建中汤系列方临证心得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1)小建中汤本意治疗一是里虚(外)伤寒,心悸而烦;二是阴阳两虚之虚劳。(2)黄芪建中汤治疗阴阳气血俱不足的虚劳,症状较小建中汤证为重。(3)大建中汤治疗脾胃阳衰,中焦寒甚的腹满痛证。

刘玉洁主任认为,三方均体现《灵枢·终始》“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的精神,正如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所言:“伤寒有小建中一法,治二三日心悸而烦,以其人中气馁弱,不能送邪外出,故用饴糖之甘,小小建立中气以祛邪也。《金匮》有黄芪建中一法,加黄芪治虚劳里急,自汗,表虚,肺虚,诸不足症,而建其中之卫气也。《金匮》复有大建中一法,以其人阴气上逆,胸中大寒,呕不能食,而腹痛至极,用蜀椒、干姜、人参、饴糖,大建其中之阳,以驱逐浊阴也。”三方皆系阴阳双补,但小建中汤甘温而平和,黄芪建中亦属甘温但已偏温,大建中汤药偏辛热。三方临床如何区别应用?刘玉洁主任认为,中焦虚弱,营卫失调,肝脾不和,腹中隐痛者用小建中汤;若兼自汗,畏寒,易感冒,表阳虚,表卫不固者,用黄芪建中汤;若中焦虚弱,寒气上逆心胸,脘腹急痛者当用大建中汤辛热逐寒,大建中阳。即大建中汤用于急性病,力峻猛,是急则治标之法;而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力缓,多用于慢性病,适用于久服,是缓则治其本之法也。

大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为建中汤系列方。建中者,有建立中气之意。脾胃位居中州,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中气立则化源足,五脏皆可得养,三建中汤法是治疗五脏虚劳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后世《脾胃论》“甘温健脾、补土升阳”的理论渊源。建中汤法,即建立中气,补益中气之法,是内科脾胃病及其他各科病见脾胃虚损证常用的法则,应用非常广泛。猪苓汤临证心得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两段经文论述了阳明经热误下伤阴,邪热与水结于下焦;或素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皆可形成阴虚水热互结证。方中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泄以利水;滑石甘寒,通窍利水,导热下行;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甘平育阴润燥,滋养真阴。药虽五味,配伍精当,利水清热养阴,使水去而热消,阴复而烦降,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正如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所言:“赵羽皇曰: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去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热,亦于胃家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之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刘玉洁主任认为,本方以利水清热为主,兼以养阴。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证治要点。临床应用本方清热利水滋阴,为主治下焦膀胱热之主方。适用于水气不化、郁热伤阴所致小便不利、排尿涩痛、尿血、淋证等。亦可用于热淋、血淋属湿重热轻而兼阴虚者。若治热淋,宜加淡竹叶、通草、车前子等以清热利水通淋;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泌尿系感染、肾炎、小便不利兼阴虚有热者亦可用本方,均有较好的疗效。运用猪苓汤治以下疾病,供同道参考。

1.急慢性肾炎、泌尿系感染、肾结核、肾盂积水、肾结石、乳糜尿等

症见:小便不利,低热,舌红少苔或少津,脉细数。伴腰酸、潮热,可配知柏地黄丸;伴少腹胀满,小便不利,加木香、薏苡仁、车前子;尿血者,加旱莲草、大蓟、小蓟、白茅根、仙鹤草;小便有热感,加黄柏、竹叶、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白头翁;肾结核,酌加鱼腥草、百部;肾结石,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王不留行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