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伟大公司的驱动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9:08:19

点击下载

作者:惠新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工匠精神:伟大公司的驱动力

工匠精神:伟大公司的驱动力试读:

前 言

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由此引发各行各业对工匠精神的广泛讨论和学习。 工匠精神因此成为一股学习热潮,“新工匠时代”概念也方兴未艾。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工匠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等。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努力地雕琢产品,不断提升工艺,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打造出精品有着近乎极端的坚持。他们在用心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思维和意识,就是工匠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工匠精神逐渐被企业、个人乃至整个国家所重视时,其含义变得深远。那么,如今的工匠精神到底有什么含义呢?我们身处的时代最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百年企业成功的真正精髓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请跟随本书的脚步去一一探究工匠精神的奥秘。

本书通过解读多个具有工匠精神的著名企业和企业家的案例,对工匠精神进行多维度分析,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核:追求极致、打磨细节、专注主业、极度热情、坚持不懈,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能从工匠精神中汲取到能量。

本书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让“匠心”内化为员工的软技能,让“匠心匠造”成为企业的软实力,驱动企业成为伟大公司,基业长青!

为了激起你阅读本书的兴趣,这里有7个阅读本书的理由: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工匠精神,你一定要阅读本书,因为本书会从多方面来解释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

 如果你想把企业由小做大,你一定要阅读本书,因为本书会告诉你企业成长的奥秘;

 如果你的企业正遇到困难和挫折,你一定要阅读本书,因为本书会告诉你如何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管理企业,你一定要阅读本书,因为本书中诸多成功企业家的故事会告诉你管理企业的秘诀是什么;

 如果你对像华为、苹果、GE这样享誉世界的企业的成长历程感到好奇,你一定要阅读本书,因为本书会告诉你成功企业崛起的最重要的基因是什么;

 如果你对像金刚组、同仁堂等企业经久不衰的原因感到不解,你一定要阅读本书,因为本书会告诉你企业基业长青的要诀;

 如果你对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推销之神原一平以及任正非、乔布斯等感兴趣,你一定要阅读本书,因为本书虽不是传记,但是揭示出这些企业家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的根源。

其实,阅读本书的理由还远不止这些。但不管你出于什么原因阅读本书,我都想告诉你: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最后,祝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奥妙,找到企业成长的真正意义和崛起的方法。祝愿中国现代企业成长、历炼为百年企业,基业长青!这也是作者撰写本书的初衷。第1章工匠精神强势回归

2016年,李克强总理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由此,工匠精神在一夜之间刷爆了朋友圈,成为百度上的搜索热词,同时也成为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头条。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我国的工匠精神又是如何从远古时代传承至今的?为何要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德国制造”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的?带着这些问题,跟随本章的步伐去寻找这些答案。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当今社会,企业只有培养并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永远在复杂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传承的力量:从远古的工匠精神到新工匠时代

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由此引发了各行各业对工匠精神的广泛讨论和学习。在中国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不仅工匠精神成为一股学习热潮,“新工匠时代”概念也方兴未艾。可是什么是“工匠精神”,新工匠时代又“新”在何处?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来探讨历经千年传承的力量。

在古代,工匠指以手工劳作为基本方式的手工业者。例如,制作像刮削器这样的采集工具和弓箭类的狩猎工具应该是人类最初的手工劳作。自畜牧业和农耕时代开始,系绳、木犁、镰刀等农业工具和畜牧工具成了手工劳作的主要制作方向。不仅如此,工匠们还承担了日常生活用品、战争武器和祭祀用品的制作。

除了上述的这些工具之外,艺术饰品也由工匠完成。例如,壁画、陶塑、颈环、佩玉等等。

古代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精神,主要体现在艺术饰品的制作上。我们常常说的“手工精神”,主要指大工业时代之前,工匠们制作艺术饰品的 “精神”。

在旧石器时代,大小合适且质地坚硬的石料是工匠们的首选,有一些石块较大,需要设法使较大石块破裂。“碰砧”是工匠们的初级破石方法。选择较大的石块作为石砧,将小块石料向石砧碰击,根据掉落石块的形状,将其作为继续加工的“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等。

对石器的二次加工使其成型的过程中,不仅最终成型产品要接近预设的形态,甚至“匠心独运”产生艺术性的审美效果。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史前石器制作的二次加工可视为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

远古时代的工匠精神,让人类第一次在恪守“实用”的同时,开辟出了“艺术”性。其中最具工匠精神的代表是殷商时代出现的瓷器了。

我们可以从下述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窥探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瓷器的制作过程。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工匠们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商代的白陶是用瓷土做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原始青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工匠们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加工精细,质地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

到了宋代,名瓷名窑已经遍布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之后,瓷器制作和烧造工艺进一步发展,现代瓷器技术更是炉火纯青,品种繁多。除青瓷、白瓷、红瓷等单色瓷以外,还在青花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釉里红、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多种彩釉瓷器。

从瓷器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匠精神传承的力量在瓷器发展和繁衍上发挥出的巨大力量。

在世世代代的传承过程中,工艺和技术都得到了持续性的补充、完善和提升,而且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完美。特别是科技的发展,传承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为科技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式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才有后面的发展和成功。

手工艺品对于品质具有极高的要求,这要求工匠在劳作中坚韧而富有耐心,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品质的提升,不是“计划经济”的推动,也不是“市场经济”的推动,而是工匠精神力量的推动。

工匠精神传承到如今,带领我们步入“新工匠时代”。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科技大国,导弹上天,卫星探月,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工业技术日新月异。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从杂交水稻、激光照排到全新的科技生活模式,都是因为传承的力量。

工匠精神永远存在,它是以传承为力量的创新与制造,“新工匠时代”也不例外。

工匠精神解析:

远古时代手工艺人的那种尊重自然、敬畏技法的心态和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如果能永远传承下去,那么中国就有望成为精造大国。什么是工匠精神

2016年,李克强总理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对此,总理是这样讲的:“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的文件当中,尤其突出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由此,工匠精神在一夜之间刷爆了朋友圈,成为百度上的搜索热词,同时成为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头条。例如,《人民日报》2016年3月7日的头版头条的标题是:“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总理如此看重?

总理为何如此看重工匠精神,这不仅是《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追问,也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原来,2016年1月4日,总理参加了一个关于“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在会上总理提到,中国至今不能生产出模具钢,就连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圆珠笔在1895年就已经发明出来了,中国可以制造飞机、高铁,可是竟然生产不出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的“圆珠”。如果不是总理在座谈会上提出来,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

中国为什么生产不出圆珠笔的“圆珠”呢?追根溯源,就是缺乏工匠精神。

那么,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工匠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等。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们努力地雕琢产品,不断提升工艺,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打造出精品有着近乎极端的坚持。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思维和意识,就是工匠精神。

对此,百度词条是这样解释的: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工匠精神逐渐被企业、个人乃至整个国家所重视时,其含义变得深远。那么,如今的工匠精神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可以从瑞士制表的过程一窥究竟。

说到瑞士,人们自然想到瑞士手表。如今活跃在世界表坛的钟表品牌大部分都是瑞士制造。在瑞士,一个制表企业要历经上百年,家族传承几代人,而且品牌创始人几乎无一不是专业的制表师,甚至是很多技术的发明者或创新者。他们对手表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表盘上的每一个刻度都精益求精,并且坚持手工,代代传承,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出类拔萃、声名显赫的钟表品牌。

瑞士企业在制表的同时,也传递了专注、坚持、耐心、创新等精神,这是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树立一种对工作仔细、专注、追求完美和对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而不是仅仅把工作当成赚钱的工具。

通俗地说,工匠精神就是:做手机的企业,能让手机的性能优化畅快;做空调的,能让吹出来的风舒适怡人;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家庭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是一种思维,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和追求,才让我们如今生产不出圆珠笔的“圆珠”。工匠精神的缺乏让产品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企业崛起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在如今“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的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工匠精神解析: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完美的精神,并且专注、耐心。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概念,于是工匠精神在时代需求下焕发新生:它不仅是匠人对手工艺品的精神追求,也是时代对各行各业的总体要求。随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大国工匠》在观众中引起极大反响。随着纪录片《上海工匠》在上海东方卫视《大爱东方》栏目里播出,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处于生产一线的“工匠”们。除了电视这种传统媒体,《上海工匠》及其衍生产品在网络上播出,点击量高达数百万。《大国工匠》节目选取了胡双钱、孟剑锋、高凤林、张冬伟等8名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我们来看看《大国工匠》关于孟剑峰的报告。

孟剑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APEC会议上,外国元首夫人们参观“国礼”,其中一位发现了一只果盘上搭着一块银白的丝巾,下意识地伸手去摸,却发现那块丝巾和盘子是“长”在一起的。

这块丝巾是“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剑锋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打造出来的。制作这样一块银光闪闪的“丝巾”,需要从不同角度上经过百万次的錾刻敲击。

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后变硬无法弯曲,通过无数次尝试最终才取得成功。

从孟剑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他们用实际行动,以无以争辩的事实,充分印证了时代正在呼唤像他们这样的工匠,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工匠精神,不仅成就了匠人本身,而且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就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数量而言,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位居其次;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长寿企业集中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难道是一种偶然吗?企业长寿的秘诀又是什么呢?研究者们经过数年跟踪研究发现,尽管这些企业的地理分布及其风格都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具有工匠精神。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工匠精神是舶来品吗?当然不是,在我国也早已有之,《庄子·养生说》中就记载了一个叫“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双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谐音律的。

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一连十九年,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从“庖丁解牛”的故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人文环境对滋养工匠精神是很有利的。远至鲁班,近至丛良弼——火柴之父,都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如钻头大王倪志福、纺织女工郝建秀、“一抓准”售货员张秉贵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上涌现了众多“大国工匠”“上海工匠”,他们对产品质量的坚持与追求,代表并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

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政策,紧闭的国门向世界敞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整个的市场环境日益变得现代化,同时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商业特征。

工作上的激烈竞争,生活上的快速节奏,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以及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这些因素一起产生了更多的无形压力,使现代人的心态浮躁喧哗,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而传统文化里的“静气”,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种社会风潮反映在工业生产领域,便是工匠精神的淡化、忘却甚至抛弃。“假货当道,招摇撞骗”,不仅让国人尴尬,也让国家蒙羞。

工匠精神,是推动改革的“新动能”,是经济转型及升级的激发要素,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目标的原动力之一。时代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

那么,如何让工匠精神回归呢?

首先,培训对职业负责的态度。有首歌唱道“咱们工人有力量”。在当今,这“力量”应是工匠精神的弘扬,概括来说,就是对职业的认真负责、对工作的极端执着、对工序的严格遵守以及对产品的认真负责。纪录片《大国工匠》和《上海工匠》中出现的工匠,他们身上都有值得年轻一辈工作者学习的地方。

其次,冲破已有的思想障碍。近年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被一些人指责为“较真”“不合群”;对待工作专注专一,被指责为“呆板”“傻帽”;精雕细刻、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态度,被指责为“效率低下”“不符合市场经济”。至于“一认真你就输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样一类声音充斥在大街小巷,而我们对此早已是司空见惯。凡此种种,都阻碍着工匠精神的回归。

社会舆论界对上述种种思想,要大张旗鼓地加以批评,企业界要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规章制度,对员工循循善诱,进行疏导,个人方面也要调整自身状态,踏实做事。这样多方一起配合,才能为创造工匠精神的回归提供有利的舆论环境与氛围。

最后,进行职业教育。毋庸讳言,与德日瑞等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差距仍然很大,办学规模相对仍显不足,层次结构不够健全。在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欧洲发达国家,超过70%的适龄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而在瑞士,更有“全民办职教”之说。我国学生千军万马挤大学“独木桥”的现状已是不争事实,只有尽快调整,改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客观的环境,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深深扎根。

总之,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并非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当全社会都形成尊重、崇尚、敬待工匠精神的良好风气后,工匠精神的回归自然会从口号变为现实。

工匠精神解析:

执着、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时代呼唤的工匠精神的体现。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在国外,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趣谈:

一个妈妈问自己的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回答说:“他肯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

这个趣谈充分地说明“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极高。根据2015年国家财务报告: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20万亿美元的GDP总额位列世界第二,2015年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将近50%的贡献……这些数据无不说明: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

但毋庸讳言,与世界一些制造强国相比,部分中国制造产品在质量、工艺和设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一些企业习惯于走捷径、赚快钱,信奉“差不多就行”,粗制滥造、山寨抄袭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也导致“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很是一般,甚至大多数中国人也更喜欢外国货。

根据日本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达到900亿元人民币,位居第一。而韩国、美国旅游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在这两个国家的消费金额也是位居第一。虽然这一年国内实体消费市场低迷,但却没有浇灭国人到外国扫货的热情,有新闻曾经报道国人到日本爆买电饭锅、马桶盖的情形……

这些数据和新闻报道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中国制造”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回望过去,中国有着闻名天下的五大名窑,陶瓷技术无人能超越。司母戊鼎的铸铜技术、工艺精湛的炼铁技术,穿越千年,依然令人惊叹。还有坐落在中轴线上宏伟壮丽的紫禁城和横亘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千年的历史的沉淀,加上如今盛世的辉煌,难道现在的中国连个小小的圆珠笔的“圆珠”也造不出来吗?“一切手工技巧,皆由口传心授”。正如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布克所说的那样:“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他推断能够建造像金字塔这样工程浩大、工艺精细、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的人,必定是一群追求完美、专注的人,他们所秉承的信念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的核心不是去“制造”什么,而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心态”,这种精神正是当下众多企业所不具备的。

如今的移动互联网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快捷,传统企业的大波倒闭潮,微软、通用汽车、耐克、松下等外企的集体撤资,已经对中国企业发出强烈警示。究其背后的原因,就是企业工匠精神的缺失。如果继续走当前的路子,企业将永远失去崛起的机会。

所以,如今的企业,需要重新找回已经丧失的工匠精神,这才是当下企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为何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原因所在。

从雄伟的长城、故宫,到精美的陶瓷,一代代匠人留下的不仅是完美的作品,还有伟大的工匠精神。企业更需要倡导这种精神。只有脚踏实地,专注耐心地提升品质、改进设计、完善细节,“中国制造”才能更加自信地傲立于世界。

工匠精神解析:

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而他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就是工匠精神。“德国制造”,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虽然大型德国企业不多,但是这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德国企业至少在1000个细分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德国的机械、汽车、化工、电器、光学、厨具、体育用品等在全球拥有超高的信誉,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汉高、阿迪达斯等品牌在世界也有绝对的认可。“德国制造”,是质量上乘、恒久耐用的代名词。

除此之外,让人颇为意外的是,尽管德国拥有无数个百年老店,但是我们熟悉的品牌从诞生至成熟的发展中没有任何爆炸性成长经历,更没有成功后惟恐谁人不知的自我膨胀。他们默默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业,在特定领域中建立并扩大自己的市场地位,尽管这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积累与付出。但是,毫无疑问,“德国制造”正因此而成为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对德国工业发展史稍有了解后,就会发现“德国制造”并非与生俱来就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而是经过数代“匠人”们几百年的努力获得的。随着手工匠人们对于完美的追求与执着,德国工业也快速发展。“德国制造”就是一部从手工制作到行业标杆的百年历史。

那么,“德国制造”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工匠精神的最佳代言人的呢?

首先,“德国制造”从“山寨阶段”实现赶超目标。

在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在德国刚刚进入工业化后,向英、法等国学习技术、仿制产品,经历了初期的“山寨阶段”。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这标志着英国本土企业开始反击德国产品,“Made in Germany”也成为一个带有歧视色彩的符号。

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也开始了自己的反击与崛起。虽然德国是一个后进型工业化国家,但它也是一个成功追赶型国家。从工业化初期起,“赶超”便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目标。从19世纪50年代起,德国经济腾飞,并在一战前夕超越法、英等老牌工业化国家,实现了赶超目标。

其次,民族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喜新厌旧”尽管是人类的天性,但并不适用于德意志这个认真严谨的民族,德国人喜欢有厚重历史或文化记忆的东西。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即使摔在地上10多次捡起来,依然可以继续使用。建好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就算被战火摧毁,德国人也一定可以复原如初。就像在二战中被美国飞机彻底炸毁的皇家歌剧院,它有200年的历史,结果毁于一旦,举国上下都为之哗然。二战结束后,德国人组织了一批相关的专家、学者和技工,总共有上百人,花了整整35年的时间,竟然把这堆破砖烂瓦修复原样。

由于德国的房地产在经济发展中并不占据主要地位,加上手续办理繁杂,所以德国建筑师很难拿到建筑项目。费尽千辛万苦中标之后,建筑师一定会精心设计,把它建成艺术品,建筑因此流芳百世。在德国你永远看不到有两座类似的建筑物。因此人们说,德国建筑师重视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后名”。

第三, 工匠精神一直是企业崛起的最重要的选择。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人口仅有8000万的德国,竟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

作为西门子公司的总裁,西门子回答说:“这是因为我们重视每个生产技术细节,我们的员工也秉持着认真的态度,承担生产一流产品所需要的义务,并努力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记者又反问他:“企业不是以营利为目标吗,为什么还有这样的要求?”

西门子继续回答说:“不,以营利为目标是英美经济学的代表,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我们同样追求两点:一是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是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固然重视经济利益,但比不上遵守企业道德并精益求精制造产品重要,它们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德语中的“天职”一词,就是“上帝要你干的事”。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或短期内成为全球焦点。它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负责生产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更没有“假公司”。

德国有家葡萄酒作坊,有400年的悠久历史了。它因未被美国飞机轰炸而侥幸在二战中保存下来。著名的马牌轮胎公司于1871年成立,历经100多年的发展,现在几乎在中国每个地级城市都开了分店。阿迪达斯公司是1920年创办的,至今也有96年的历史了。

德国的产品以质量取胜,不打价格战,也不与同行竞争。一是因为有行业规范和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因素,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德国企业的确也追求利润,但并不是贪得无厌,而是有长远打算。因此,德国人宁愿“在满足或实现基本利润目标的同时,也用部分利润来转化成提供质量更佳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

第四,“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其优质产品、专有技术以及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都有新潮、出众、专业、耐用的特点。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对手可以与之比肩的。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学校办公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德国人生产的一种煨汤锅,全部由钢铁铸造,端起来连男人都会感觉费力。但是锅盖内侧有奇特花纹,有顾客问销售商:“为什么会有这些花纹?在锅盖内侧也不一定注意得到啊。”销售商说:“这些花纹的美观作用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让水蒸气上下循环,不易烧干。”德国的锅具,盖上去严丝合缝,说三分钟开锅就只需要三分钟,为顾客节约时间的同时省下不少煤气费。

德国锅具不仅天然抗菌、节能环保,并且导热效果极佳、使用年限极长,以至于人们说:“使用这种德国锅具,一根蜡烛的时间就能弄一顿美味佳肴。”因此很多德国人用的都是奶奶传下来的锅,说“德国的产品能用100年”一点也不为过。而其中原因,一是德国本土的资源并不丰富,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是靠国外进口,所以必须提高最大的使用效率并尽量延长物品使用期,这样才能物尽其用。二是德国人普遍认为“经久耐用”是判断质量好坏的重要准则。

最后,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德国制造水平登峰造极,能制造出结实耐用的工业品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对于思想和文化的专注与严谨。

崇尚阅读,是德意志民族的习惯。从青少年时期,他们就注重阅读。去过德国的朋友应该会有深刻的感受,德国人非常爱读书,处处都可以见到他们看书的身影。德国不仅盛产诗人、思想家和作曲家,也盛产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它是一个理性和浪漫并重的民族。

目前,德国在机械制造业的17个部门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因此德国制造业也被称为“众厂之厂”。此等出众表现,与其文化密不可分。

虽然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已被广泛承认,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最为关键的制造设备,还是依赖德国等发达国家。尽管企业大力引进德国设备、零部件甚至技术,但是产品质量与“德国制造”之间的距离,却非朝夕之间就可以赶上的。可以说,“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参照物。

 要想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必须参考并学习文化因素在“德国制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开启中国制造业的文化之旅。

工匠精神解析:

对品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并执着坚守的企业,才能百年长存。第2章精英企业家的工匠精神

当工匠精神成为高频词汇时,创新、专注、坚守品质、精益求精、以人为本的工匠精神也在企业家中传播。虽然工匠不一定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都有工匠精神。无论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如何改变,他们的工匠精神却始终不变。下面,请跟随本章一起去探究飞鹰、三星、沃尔玛、卡丹、索尼、宝洁的企业家们是如何诠释工匠精神的。熊樟友:傲然“艇”立世界市场的老木匠

飞鹰公司作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比赛用艇器材指定供应商,其生产的赛艇得到了国内外业界专家的一致肯定。不仅如此,在国内外中低档赛艇制造业中,飞鹰公司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有名的公司,不仅在114咨询台里查不到它的电话号码,在杭州本地的电话簿里也找不到它的电话号码。

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说过有这么一家“国际知名”的企业。更鲜为人知的是,飞鹰是从位于城郊的一个小作坊用短短十几年时间成为赫赫有名的国际企业。

也正因如此,人们十分好奇飞鹰的发展过程:作为创业者,飞鹰企业老板熊樟友是如何开创自己的事业的?飞鹰快速成长的秘诀又是什么?

关于熊樟友的创业史,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在1985年,年近不惑之年的熊樟友还是一个造船放样工。某一天下班后他偶然在西湖边散步,看到一群正在比赛的赛艇运动员,他们的赛艇虽然小,只能容纳几个人坐在里面,但却很漂亮。

欣赏之余,他无意中听到赛艇虽小,但造价很昂贵,一只普通的赛艇就要数千元。熊樟友惊诧不已,他想为什么自己不能建造些造型轻巧漂亮而价格实惠的赛艇呢?这个念头从此就在他的心里萌芽了。

听上去,这并无特别之处,和许多创业者的经历一样,往往一个想法、一个灵感或者一个冲动,就是一个公司甚至一个新兴产业的雏形。

赛艇制造看起来是盈利空间很大的行业,但是这个行业的门槛很高。

谁能让运动员取得佳绩,谁就能获得广阔的市场。面对这样的游戏规则,刚刚筹资创建“飞鹰”的熊樟友,在既没有人脉资源也没有充足资金的条件下,决定以技术为突破口,解决创业之初出路狭窄的困境。  

当时飞鹰的制造工艺非常原始:制模、裁剪、铺糊等大部分生产环节都靠手工完成,而最为关键的环节只能靠模仿。熊樟友来到当时的上海体育用品三厂,学习赛艇制造工艺,并且用高出几倍的工资把厂里的四位师傅“挖”到了飞鹰。

后来上海体育用品三厂倒闭,再也没有任何国营厂家能够有能力生产出此类产品。熊樟友租借了村子里的一个礼堂当手工作坊。凭着不到两万元的初始资金,他和四位师傅开始了他们的造艇计划。

从分析最初的构造蓝图开始,然后各自分工合作,按图施工,就这样,他们生产制造了最初的赛艇。

纵看熊樟友创建飞鹰企业的过程,不正是工匠精神诠释的过程吗?

作为国内早期的赛艇制造商,飞鹰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日益扩大,这时候,熊樟友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是满足于现状,止步不前,还是在模仿与创新中作出选择?

也许大多数人出于保险考虑会选择前者,因为对于一个靠模仿起家的公司来说,抛弃模仿无异于自断活路。

然而,熊樟友却选择了创新,他认为:不仅要创新,还要创建出自己的品牌。

抄袭或者模仿虽然是一种“很不光彩”的行为,但在20年前,大多数早期的民营企业都靠它生存,并得以成长壮大。

起步初期,熊樟友也仿照外国赛艇的外形、功能甚至款式,做过多年木质和玻璃钢质的赛艇。多年之后,产品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但是,他也很明白公司处于一个特别的处境:公司处于模仿人家的阶段,还是不能生产出具有独创特点的赛艇。在赛艇的光洁度、强度、线形和重量等方面,虽然自己做得不错,但是和外国著名赛艇品牌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正深陷 “模仿—— 低价—— 倾销”而被起诉的境地,熊樟友与他的飞鹰船艇开始了第二轮竞跑。

这一次,熊樟友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盛情邀请世界顶级造船大师、世界赛艇联合会主席克劳斯·菲尔特来到中国,实地考察自己公司的车间。

1995年的农历正月初三,也就是在我们传统节日春节期间,60多岁的克劳斯来到中国富阳, 全面考察了飞鹰造艇的原料、设备、制作流程等。

几天后,这位来自德国的老人向熊樟友提出了“站在世界角度,谋求全面整合,向高端地位不断攀升”的建议,并特意强调,要制造出碳纤维材质的赛艇。

不仅如此,克劳斯得知飞鹰当时正准备着的6个项目后,建议砍掉其中5个,这无异于前期的工作几乎完全作废了。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熊樟友从一开始就清楚赛艇制造行业,只有技术领先,企业才有可能存活,也才有长期发展的机会。而核心技术,却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

克劳斯提供的建议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但是如果采用的话,也就意味着公司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甚至说发生重大改变。他该何去何从? 

对于一个中小企业来说,砍掉已经准备着的项目,不仅意味着前期的投入打水漂,也意味着牺牲更多的利润。但是国内市场容量最多达2000万元人民币,即便以飞鹰的发展潜力,最多可以占据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这样也仅仅只有几百万元的销售额。而全球市场的需求量则高达1.4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几经衡量之后,熊樟友决定接受建议,重新定位公司,开始新的战略改革。这并不是场和风细雨般的人事调动,而是大刀阔斧的部门重组和资源整合。

在克劳斯的指导下,员工也很快适应了公司的新变化,全部投入到新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使克劳斯提出的设计理念逐步变成现实。产品研发出来后,他们把它放到竞技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谁知竟取得了一鸣惊人的效果。

从1996年开始,蓝白相间的“无敌”赛艇的身影开始在国内外各种赛事上出现,并帮助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在亚运会、九运会、世锦赛的赛艇项目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条件的“无敌”赛艇得到了世界各地选手们的认可,成为他们参加比赛的必需装备。

在同年的全国赛艇锦标赛和中德法赛艇邀请赛上,配备“无敌”赛艇的选手共获得全部16块金牌中的10块,而使用德国王牌赛艇的选手只夺得了4块金牌。

赛事结束后,法国赛艇队教练特意赶来,仔细观察“无敌”赛艇后,由衷地发出“‘无敌’赛艇,质量堪称一流”的感叹。这代表着飞鹰公司生产的“无敌”赛艇,终于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飞鹰从一个筹资建立起来的手工作坊,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壮大,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30%以上份额的大型企业,并成功登上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殿堂,为中国的民族企业增光添彩。

飞鹰的成功,虽然不具有复制性,但却可以对企业管理者们带来启发:如何在已有的产品生产条件下发挥追求创新与敢于尝试的工匠精神,在技术与资源方面如何有效依托并利用专业人才和国内外市场,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品质,实现自我与公司品牌的转变。

换句话说,如何有效结合自身的生产实际与工匠精神来实现长期的发展规划,这才是决定企业未来能否成功的关键。

工匠精神解析:

熊樟友创建、发展飞鹰的过程,正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过程,主要体现了有创新、对品质的精益求精、去掉多元化、专注一个领域的工匠精神。李健熙:用工匠精神来坚持质量管理的完美体现

20世纪70年代,韩国企业三星还是一家以生产日本三洋公司贴牌产品为主要业务的加工厂,部分利润来源于廉价黑白电视机。可是到了90年代,三星公司异军突起,在全球半导体芯片行业取得突出成绩,因而在企业产量和企业规模上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尽管如此,在欧美国家很多顾客眼里,三星公司依然是一家靠模仿他人技术、生产低端产品的公司,所以对其产品鲜有问津。

三星公司并未因此气馁。凭借着极具创新意识的品牌攻略,三星逐步跃身为世界知名品牌,它的竞争实力甚至可以与电子行业的传统霸主——索尼叫板。

据相关数据显示,三星公司的品牌价值逐年上涨,2003年其品牌价值已达到了108亿美元,成为全球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公司之一。

毫不夸张地说,在亚洲,“三星”已经成为仅次于索尼的最有价值的品牌。在欧美国际市场上,也处处可见三星产品的身影,这与其初期产品不受待见的境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全世界也开始关注三星企业,人们都好奇,是什么使三星在短期内迅速壮大?它的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疑问,三星给出了答案:用工匠精神来坚持质量管理。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星企业在没有用工匠精神来坚持质量管理之前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韩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期,不仅国内消费需求旺盛,而且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允许本国产品大量出口。在这种内外需求都非常强劲的形势下,类似于三星这样的大企业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的问题,因为他们只要能把产品生产出来,就能够卖掉。现在看来,当初三星所面临的情况,与现今中国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非常相似。

然而,这看似强劲的市场需求以及高速的经济增长,除了给三星公司带来了短期的虚假繁荣之外,也产生了一种致命的负面影响。三星管理高层认为产品销售额的提高才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要持续发展企业,就必须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至于产品的质量,他们从未将之视为应该考虑的因素。这种只顾眼前的狭隘的生产观念很快凸显了自身的局限性。

三星产品在欧美市场最开始并没有得到认可,除了其本身的产品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外,产品质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对质量的忽视使三星公司产品的质量先天不足,即使可以廉价出售,也只能摆在一些档次较低的商场里,并且只能放在商场的偏僻角落里。这样的销售条件导致三星产品销量不佳。

然而,三星会长李健熙的一次考察改变了这一糟糕的情景。

1993年,三星会长李健熙来到美国洛杉矶进行实地考察。在洛杉矶的许多电器商店里,李健熙一行人发现尽管在价格上三星产品比一些欧美和日本企业的产品要便宜不少,但是却只有零零稀稀的几个顾客表示出兴趣,购买者更是寥寥可数。他们感到很奇怪,便请教商店的有关负责人其中缘由。商场负责人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的确,三星公司的产品在价格上很有吸引力,但是产品设计粗糙,质量很差。而且三星提供的售后服务,比产品自身还要糟糕,要多差劲有多差劲!”

三星人做梦也没想到,自我感觉良好的产品,竟然获得这样的评价。

这一趟洛杉矶之行,对李健熙一行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但在某一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一针强心剂。

接下来,李健熙开始用工匠精神来坚持质量管理。

回国之后,李健熙召开全体员工会议,集体反思之前的“数量至上”的错误观念,并痛下决心,决定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局面。在会议上,会长李健熙整整花了9个小时向员工们强调产品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李健熙反复告诫员工,务必要及时改变“大量生产压倒一切”的传统经营观念,要切实将产品的质量放在生产经营的第一位。不仅如此,李健熙会后还向员工特别强调:“产品质量与产量的重要性之比应该是9 ∶1。”

在李健熙看来,与其生产大量的低劣产品最后却在市场滞销,不如从生产上提高产品质量,以质求生,以质求誉,继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复杂险峻的国内外形势,使李健熙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为了彻底消除三星公司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他甚至提出了“视不合格产品为癌症”“视不合格产品为敌人”“视不合格产品为罪恶之源”的三大口号,希望与过去那种“数量至上”的生产观念及模式彻底告别,让公司走上以质量取胜的道路并以此提高企业声誉。

对于一个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来说,观念一旦根深蒂固,也就意味着僵化。而对于注重品牌战略的现代企业来说,观念的固守与改变,直接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计划。

在坚持并注重产品质量上,三星从“先天不足”到“后天有余”的转化,是一次企业的自我改变,也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

事实也证明,改变后的三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得到了市场与用户的认可。并且更重要的是,对于质量的坚持,以及后来对于科技的重视,终于使得三星产品在欧美市场迎来了春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出于对质量的认可和坚持工匠精神,才使得三星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良好的品牌认可度和广泛的顾客使用群。

工匠精神解析:

三星企业飞速发展起来,得益于李健熙会长培育了坚持质量的工匠精神。只有增品质、创品牌,每一点做到位、做到极致,才能开创“质量时代”。山姆·沃尔顿:尽心尽力将服务雕琢成“艺术”

1985年10月,《福布斯》杂志将沃尔玛总裁山姆·沃尔顿列为全美富豪排行榜的首位。一夜之间,沃尔顿和沃尔玛成为全美公众的关注焦点。

山姆·沃尔顿白手起家创办了沃尔玛,并使它成为开遍全球的连锁超市。可以说,沃尔顿是沃尔玛的灵魂人物。从一个小零售店发展成为美国零售业的领头羊,是沃尔顿一生的辛勤成果,也是他极具工匠精神的体现。

在沃尔顿60多岁的时候,仍保持着早上4:30起床的习惯,吃过早餐后便开始工作直至深夜。他偶尔还会在某个凌晨访问配送中心,与员工一起共度早餐时光。

沃尔顿每周会花至少4天的时间开着自己的小卡车去各地的分店,向工作人员咨询有关物流、销售、顾客反映等问题。然后整理好,在周末上午的经理会上提出来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70岁以后,沃尔顿依然会不定期访问每家分店,并尽可能记住分店经理和主要员工的名字。可以说,沃尔顿为沃尔玛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

这就是沃尔玛的工匠精神——比别人更加尽心尽力。它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向顾客提供“超值服务”

什么是“超值服务”呢?就是提供不仅能让顾客满意还能让他们感到惊喜的服务。

沃尔顿说:“让我们成为顾客最好的朋友,微笑迎接光顾本店的所有顾客,向他们提供我们所能给予的卓越服务,这种服务应当超过顾客原本的期待。沃尔玛就是最好的,它能够提供比任何其他商店更多更好的服务。”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体会“超值服务”。

有一位名叫菲利斯的员工,在轮班休息的时候,注意到刚刚进来的一位老太太捂着胸口、表情十分痛苦的样子,而且这位老太太身边并没有家属陪伴。出于关心,菲利斯决定走上前去扶她一把,还没来得及走到她跟前,老太太就因支撑不住而晕倒在地。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基本急救常识,菲利斯判断老太太很可能是心脏有问题。于是他首先制止围观群众企图扶起老太太的行为并简短说明原因,同时立刻请人拨打急救电话。与此同时,他亲自为老太太采取基本急救措施。老太太被送到医院后,主治医生称赞对病人的急救很到位。

这位老太太平安出院后,特意找到菲利斯,对其表示由衷的感谢。而菲利斯却只是说,这是作为沃尔玛员工应该做的。

第二,必须在当天内完自己的工作,绝不拖延

沃尔顿曾说过:“如果你今天能够完成的工作,为什么要把它拖到明天呢?”沃尔顿规定,沃尔玛员工须在当天内完成自己的工作,绝不能拖到明天。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在下班之前,把自己当天的工作量全部完成。

这与沃尔顿的经营理念息息相关。沃尔顿认为,不管顾客是富人也好、穷人也罢,只要来到沃尔玛,他们的需求就应该得到及时满足。

第三,重视沟通

沃尔玛十分重视沟通,要求公司高层实行“走动式管理”,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他鼓励员工积极与高层多交流,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式”气氛

沃尔玛员工的工作服上都写着“我们的员工与众不同”这句话。这一句话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如下图所示。

这与沃尔顿认为所有的员工应该像家人一样互相关爱的想法有关。在沃尔玛这个“大家庭”,不管是公司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平等的,尽管他们各自的职位不一样。大家在沟通交流中,互相鼓励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式”氛围。

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员工,内心会得到更多的自我认可和满足,也会更尽心尽力地投入工作。而他们极具亲和力的态度,也得到了顾客的认可。

第五,主动向客户提供帮助

无论在沃尔玛的任何角落,只要顾客出现在十步的范围内,员工都应该走近顾客身边,主动打招呼,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尽心尽力,并且全心全意地解决顾客的需要,是沃尔玛成为世界最大零售商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中所蕴含的对“人”——员工、顾客的尊重,与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以人为本”概念不谋而合。

工匠精神解析:

工匠精神,源自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只有真正将服务当成艺术,将服务视为生命,才能为之尽心尽力地付出,才能把平凡的事业做成“伟大”,成就有价值的人生。这是沃尔顿成功发展沃尔玛的原因所在,也是众多企业崛起的必由之路。皮尔·卡丹:一生的最爱,就是开创第一

半个世纪以来,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缔造了自己的品牌王国。用皮尔·卡丹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的最爱,就是开创第一。”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利用工匠精神开创多个第一的。

女性时装在法国时装界处于主导地位,这是法国数百年的时装传统,没有任何人觉得有何不妥。而皮尔·卡丹,作为一名年轻的服装设计师,却看到了男性时装的巨大市场。于是在高级服装的透明橱窗里,出现了卡丹设计的充满阳刚之美的男性高级时装。

卡丹开创先河,让高档时装走下模特专属的T型台走向大众生活,不仅使中产阶级甚至平民百姓享受服装艺术的最新技术成为可能,而且使得高高在上的只属于上流社会的高档时装与成衣制造业有效结合,扩大了时尚的主体范围和接收对象的多样性。

简单来说,卡丹打破了服装的艺术性与购买群体的特定性之间的固有关系,使得华丽服装不再仅仅单一代表着穿衣之人的高贵地位或社会财富。因此,卡丹惹怒了法国时装界,被开除出法国男装协会。

对此,卡丹不以为然。他的全部精力转移到如何设计流行服装上。没过多久,一批色彩明快、线条简洁、雕塑感极强的流行服装上市,引起人们的疯狂购买。这意味着卡丹的设计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代表着卡丹的事业开始风生水起。

1960年前后,卡丹开设了两家分别取名为“亚当”和“夏娃”的时装零售店。“亚当”专营男装、领带及束腰大衣、运动装,“夏娃”是高级女装店。前伊朗皇后、法国总统夫人及英国的温莎公爵夫人,都是“夏娃”的常客。

紧接着,卡丹又设计了一系列童装。与单调、平淡的传统童装不同,卡丹的系列童装以怪诞离奇、极富幻想力的童装图案为代表,很受欢迎,使得法国童装与高级时装一起走向世界。

时间和实践是最好的评判。十几年后,卡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世界各大时装品牌都竞相模仿。但不同的是,皮尔·卡丹已经利用他的勇敢所得到的“先机”,让带有“皮尔·卡丹”商标的产品占领了世界市场。

品牌经营方面,卡丹也开创了新的方式。他首先在法国倡导转让设计和商标,以获利作为提成的经营方式,打破了服装行业经营中长期一成不变的呆板局面。这样的举措推动了法国服装产量的增长。不走寻常路,使卡丹的对手们永远也想不到他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从佩服得五体投地继而纷纷效仿。

卡丹的许多时装设计都独具匠心,被推举为最创新、最美丽和最优雅的代表作。他先后三次获得了法国时装界的最高荣誉大奖——金顶针奖。

对于一个时装艺术大师来说,获得此奖代表着业界对于自己的认可。尽管卡丹的能力有目共睹,但每次他获奖后,第二天的报纸上都会有对于他获奖的议论和批评,甚至是人身攻击。

对于这些言论,卡丹也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向卡丹提出关于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卡丹回答说:“我已被人骂惯了。我的每一次创新,都被人们抨击得体无完肤。但是那些骂我的人,骂完我之后就做我设计的东西。”

随着卡丹的成功,他逐渐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卡丹帝国”,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有男装、童装、手套、围巾、挎包、鞋、帽,而且还有手表、眼镜、打火机、化妆品,与此同时,皮尔·卡丹还向国外扩张,首先在欧洲、美洲和日本“登陆”。“卡丹帝国”的形成,自然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本人具有永不枯竭的创新力、远见卓识和勇敢无畏的工匠精神。

卡丹自称为“先驱者”,因为他出道之初的许多服装设计在当时看来有些“离经叛道”、令人匪夷所思,但一推出便大获成功。

例如由他设计出的“宇航服”和“激光服”,即便在今天,依然有不少人喜爱。

可以说,大胆创新始终是皮尔·卡丹作品的核心。他运用自己的精湛技术和艺术修养,将稀奇古怪的款式设计和对布料的理解,与褶裥、几何力形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了突破传统而走向时尚的新形象。

他设计的男装如无领茄克、哥萨克领衬衣、卷边花帽等,为男士装束赢得了更大的自由。甲壳虫乐队穿着的卡丹式高钮位无领夹克衫就是20世纪60年代时髦男子的必备,在与高圆套领羊毛衫一起穿着时,显示出一种悠闲而不失雅致的风貌。

他认为许多设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服装性别上的生硬割裂或交换所造成的,因而他创造出没有明显性别特征的服装,并将其命名为“无性别”时装。

在商场上,创新意味着“商机”。皮尔·卡丹以他的远见卓识不断证实了这一点。根据第三方的客观统计,“皮尔·卡丹”是世界上产品销售最多的商标之一。

今天,皮尔·卡丹的商业帝国在全世界拥有400 多个商标代理合同,在 130多个国家生产和销售,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成就都得益于他崇尚并践行的工匠精神,他是这部巨大商业机器的唯一老板。在当今世界上,集服装设计师和品牌、公司的百分之百所有权于一身的,仅有一人——皮尔·卡丹。

工匠精神解析:

什么叫创新?工匠精神即是一种创新精神。服装企业是传统企业,皮尔·卡丹发扬工匠精神,将普普通通的衣服做到让人人喜欢,从而使企业发展成为今天的服装帝国。索尼CEO:以技术的精益求精打造匠人之魂

日本索尼公司享誉全球。很多人都很好奇其成功秘诀。

索尼公司获得成功的惟一答案便是:对于技术,永远保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态度。这是索尼成为世界知名品牌的核心所在。

纵观索尼的发展历程,不管是创始人盛田昭夫,还是平井一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坚持技术上的精益求益。

从1950年到1979年的29年期间,索尼推出了以口袋型收音机、便携式电视机、个人录影机以及随身听等为代表的九种技术产品。这些产品不仅“物美”,而且“价廉”,使得以前只有专业人士或富有人群才使用的高级设备,也能让普通人消费得起。

然而,索尼并没有满足于此。多年来,索尼一直在技术研发方面投资甚多,研制并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并为之申请专利。因此,索尼的销售额呈直线上升,以至于有着“电子行业的技术领袖”的称号,它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着绝对的领先甚至于垄断地位。

在数字音乐播放器的市场上,索尼也从不怠慢,它以自己完美的技术创造了“Walkman” 时代。

索尼与时俱进,先后推出了两款号称“ Walkman 史上最强音质”的数码播放器S600和S700以及一系列的蓝牙音频设备(播放器、蓝牙扩展器、蓝牙耳机等)。毫不夸张地说,索尼领先并带动着数码播放器技术的发展。

由索尼制造的S600、S700被称为“史上最佳音质”,它们拥有的反相声波抵噪和立体声优化这两大技术可大幅度减少机器的噪声,并把L/R混合声道改进成声道间隔,以此来提高主观听感。这种技术创造力让世人惊叹。

除了随身听领域外,索尼在数码相机领域的技术也是独占鳌头。

时至今天,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基础知识的普及,普通消费者已从对数码相机的外观关注,逐渐转变到相机的功能特点上。而相机,也从价格昂贵的时尚奢侈品,成为人人可以买得起的普通用品。纵使各大厂家每过段时间后便推出新品,但最为核心的还是在技术上。可以说,消费者对数码相机所拍摄出的画质要求日益严苛。

作为全球最大的CCD生产商,索尼拥有独家生产的“Super HAD CCD”技术,可有效增大感光范围,减少光线损失,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图像。除了可以提高CCD感光度外,还可以减小噪点,重现鲜艳色彩与丰富色阶,帮助使用者捕捉拍摄对象的每个精彩细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