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言说——石宏敏摄影作品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9:27:37

点击下载

作者:石宏敏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镜头言说——石宏敏摄影作品选

镜头言说——石宏敏摄影作品选试读:

内容简介

本摄影集包括六大类作品:1.情系清华;2.大美中国;3.异国风情;4.百态众生;5.动物拾趣;6.植物集锦。表现了作者行走在摄影的路上,用摄影作品来表达对清华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爱。

作者简介

石宏敏,女,1947年6月出生,自幼生活在清华园,清华附中毕业后,当过知青和工人,198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医院退休医师,曾任清华大学医院书记、副院长、清华大学老年摄影协会理事等职。

2011年,与他人合作出版了《清华之子—陈小悦》一书。2016年,摄影作品“春到近春园”获“最美清华四月天”摄影大赛特等奖,“百年校庆的喜悦”获该摄影大赛一等奖。2016年9月在尚8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举办了“石宏敏摄影作品展”。序

前几年,时不时会在大家争相转发的邮件中,看到石宏敏的摄影佳作,去年又受邀参加了她在尚8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举办的个人摄影作品展。在这个展会上,她向我提起,她准备在这次摄影作品展的基础上出版她的摄影作品选集,并希望我能为其书作序。我知道对于如何评价她的摄影作品见仁见智,各不相同,但我还是愉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这是因为我不但喜欢她所拍摄的“我爱你—清华”等许多作品,更推崇她身上那种清华人一贯秉承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与其对“人文日新”的不懈追求。

石宏敏是清华大学医院的医生,搞摄影可以说是跨行跨界。她自2007年退休以后,开始走上摄影之路。十年奋力,虚心学习,努力实践,技艺不断提高,作品日臻成熟。十年来,她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及世界多个国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她从中挑选了部分摄影作品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的摄影作品分为六大系列:《情系清华》《大美中国》《异国风情》《百态众生》《动物拾趣》《植物集锦》。从这六大类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宏大叙事的彰显,又有敏于细微的展示,用镜头捕捉生活中那些动人心弦的时刻。

在本书中,石宏敏还精心为每幅摄影作品配写了文字说明,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让我们时时感受着她那洋溢于作品的浓浓深情。跟随她的镜头和文字,我们仿佛徜徉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之中;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体察石宏敏的眼界、胸襟、思索与追求,理解她的艺术底蕴,感知其作品的艺术气质。应当说贯穿这些作品的一条主线,就是对于真、善、美的艺术诠释。

正如她自己所言,“行走在摄影的路上,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悟美,用镜头去捕捉美,用爱心去传播美,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这既是石宏敏的摄影理念,也是我们解读她摄影作品的指南。这一理念的形成,与她从小所受到的清华文化和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分不开,也与她其后虽然下乡、进厂、上学、从医,却从没放弃过对真、善、美的追求分不开。更为难得的是,几十年来,她用锲而不舍的努力来实现这份追求。因此她一旦拿起相机,便厚积薄发,在摄影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在尚8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

相信我们在欣赏石宏敏的一些摄影作品时,会感到有一股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力,进而引发人们去思考和联想。一幅好的摄影作品的产生,需要摄影者既要有仰望星空、放眼世界的胸怀,又要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慧眼,还要具备及时捕捉精彩瞬间形象的慧心和过硬本领。可以说,掌握摄影这门综合艺术绝非易事。然而,石宏敏却在古稀之年,在跨行跨界的摄影艺术领域辛勤耕耘,终有所成。

我知道清华大学有许多教师、相信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都是在退休之后重拾旧趣开始了其乐融融的新探寻与追求,我希望石宏敏的书能给大家以启迪。

艺无止境。在探索的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期盼并相信石宏敏定会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原校长2017年3月4日1情系清华

清华大学诞生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百余年后的今天,清华大学正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钟灵水木地,毓秀清华园。百年春秋铸就了清华大学独特的精神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荟萃一堂的中西方文化。漫步清华园,风光秀美,如诗如画,学府与园林珠联璧合。厚重典雅的古老建筑与新颖挺拔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犹如一首首凝固的音乐,珍藏着一个个历史的乐章。

自幼生活在清华园,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尽管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在我眼中,清华永远是一首读不完的长诗,是一幅看不尽的画卷。二校门

在清华大学东西主干道上,矗立着一座庄重典雅、带有西洋建筑风格的青砖白柱三拱石门,始建于1909年,是清华最早的主校门,门楣上镌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从此,这座校门就被称为“二校门”,是清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二校门曾被摧毁。1991年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二校门在原址重建。

在清华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无数次从二校门前经过,它的卓越风姿早已铭刻在我的心中。金秋十月,又来到二校门,在蓝天白云、苍松翠柏和金色银杏叶的映衬下,二校门展示出不同凡响的神采。摄于2014年10月工字厅

工字厅是清华园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始建于1762年,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工”字,故得名“工字厅”。在这所清代皇帝御园中,曲廊迂回,奇花异石,茂林修竹,紫藤馥郁,园内建筑古色古香,工字厅大门上方所悬挂的“清华园”匾额乃咸丰皇帝御笔。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开学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工字厅大门前的一对石狮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摄于2016年10月工字厅西院花窗

初秋,工字厅西院花窗上的爬山虎红黄绿相间,一派斑斓秋色,独具静幽之趣。摄于2015年10月清华学堂

在清华二校门的东北面,有一座具有德国古典风格、造型极为高雅的清华早期建筑,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它建于1911年,是学校的第一座教学楼,其大门上方“清华学堂”四个字乃清末大学士那桐所书。

我对清华学堂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这里曾经是清华建筑系系馆。梁思成先生时任建筑系主任,我母亲华宜玉是建筑系教授,多年在这里给学生讲课。记得小时候,我常随母亲到这里,走上暗红色的楼梯,踏着吱吱作响的木地板,看着那些步履匆匆的老师和学生,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仰之情,因为这里是神圣的知识殿堂。摄于2015年6月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最著名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被称为园中之园,据历史记载,其临水平台上的正廊匾额“水木清华”四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

站在平台上四顾,秀美的山林环抱一池碧水,山水之间掩映着两个古亭,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改名为“自清亭”和“闻亭”。清朝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如此赞誉水木清华:“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此名联悬挂在正廊的朱柱上。

水木清华留下了我多少童年的脚印、多少青春的梦想。踏雪再次来到这里,“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唐代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风雪的洗礼,会使水木清华的春天更加明媚。摄于2015年11月大礼堂

大礼堂是一座融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古典柱廊式建筑,始建于1917年,是清华的早期建筑之一。

在清华近现代校史上,大礼堂见证了在这里发生的多次反帝爱国活动。1932年10月28日晚,聂耳与北平剧联的领导人来到清华大礼堂,参加清华大学毕业同学会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募捐的演出。大礼堂内,挤满了学生,聂耳用小提琴拉起《国际歌》,悲壮的乐曲在大礼堂中回荡,令人心灵震撼,所有的人都情不自禁地站立起来,抗日爱国的激情空前高涨。

大礼堂是清华大学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摄于2015年6月大礼堂前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冬夜杂咏·青松》)大礼堂前伟岸、挺拔的青松体现了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的性格。摄于2011年2月清华图书馆老馆

清华图书馆老馆是座西式建筑,始建于1916年,是清华的早期建筑之一。外墙上浓茂的爬山虎、古朴厚重的大铜门、明亮宽敞的阅览室、高挑的西式窗户、雅致的大理石墙面及书库内透亮的厚玻璃地板……成为多少代清华人永远的记忆;丰富的藏书和优雅的读书环境,伴随着多少代清华人的成长成才。现代话剧剧作家曹禺23岁就读清华期间,在图书馆老馆写下了不朽剧作《雷雨》。钱锺书和杨绛先生就读清华期间,钱锺书曾发出豪言壮语:“横扫清华图书馆”;杨绛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图书馆。”朱自清教授曾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

清华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清华学子的最爱。摄于2015年10月闻亭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建校初期这里曾有一座钟亭,亭内有一口大钟,钟声清脆悠远,可号令全校作息。“七七事变”后,钟亭毁于日寇之手。抗战胜利后,在原址重建钟亭,为纪念1946年在昆明遇害的清华教授闻一多先生,特命名为“闻亭”。

1949年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精神。

1986年在闻亭小山下修建了闻一多先生塑像,他身后的黑色石碑上,用金字刻着他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敬仰闻一多先生的民族英雄气节,我每年都来闻亭凭吊这位诗人、学者和战士。摄于2009年11月春到近春园

近春园原为清朝康熙皇帝的行宫熙春园的中心地带。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曾为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得以幸免。同治年间,慈禧拟重修圆明园,为筹措建材,拆毁了近春园,使其沦为荒岛达一百余年。1979年清华重修荒岛,如今已成为“近春园遗址公园”。

近春园四面有荷塘环绕,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就是指这里。现岛上有“荷塘月色亭”,为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而建。

我拍摄了一幅近春园春景,图中春风吹皱一池秀水,荷塘岸边花红柳绿,岛上水榭亭阁掩映在绿树中。2016年,这幅“春到近春园”获“最美清华四月天”摄影大赛特等奖。摄于2015年4月清华校河

万泉河流经清华校园的一段,称为清华校河。万泉河发源于北京西北郊万泉庄,因历史上容纳众多的清澈泉水而得名。它流经圆明园和北大未名湖等名胜之地,之后流入清华西校门,贯穿清华新、老校区,与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一起构筑了清华园“两湖一河”的水系,最后从北校门流出汇入海淀清河。

清华校河流过了多少春夏秋冬、多少雪雨风霜,宠辱不惊,一往无前,默默向世人述说着清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初秋时节,校河两岸浓绿的垂柳和火红的爬山虎交相生辉,成为清华园中的一处靓景。摄于2015年10月老机械工程馆前的银杏大道

1932年清华大学增设工学院,1933年动工建造机械工程馆(即现在的热能工程系系馆),是清华最早建立的工科系系馆之一,位于清华东西主干道的北侧,干道的南侧是蜿蜒而过的校河。到了秋天,系馆前的这条大道便成了北京最具人文气质的银杏大道。

在这条充满金色梦幻的大道上,成行银杏满枝黄,遍地落叶一地秋,在校河水的伴随下,银杏大道更显其灵秀。古老的系馆透过那片片银杏黄,别具沧桑之美。时有背着书包的学生骑车奔往系馆,车轮后翩舞的银杏叶也带上了书卷气。摄于2007年11月新清华学堂

新清华学堂位于清华大学东西主干道和南北主干道的交汇处,主体建筑包括大剧院、音乐厅和校史馆三部分,于2011年4月落成。它是清华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高雅艺术演出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清华新百年的标志性建筑。

一百年前,清华诞生之时建成了“清华学堂”,一百年后,清华百年校庆之际又建成了“新清华学堂”,新老清华学堂相得益彰,既展现了清华的历史,又融入了时代的元素,标志着清华踏上了历史的新起点。

砖红色的新清华学堂延续了老校区“红砖墙”的传统,又别具匠心地采用大量的三角造型来装点外墙。蓝天白云下的新清华学堂朴实雅致,又具有强烈的韵律美。摄于2016年11月清华主楼

清华大学主楼地处校园东区,由中央主楼和东、西主楼三部分组成,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庄严恢弘,气势雄伟,具有苏联建筑风格。登上中央主楼楼顶,清华校园风景尽收眼底。

主楼前宽阔的绿化带中央的喷泉地面光洁如镜,能映出主楼和银杏树的美丽倒影。绿化带两旁高楼林立,一座座新颖独特的建筑相继落成,为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主楼区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清华校园的中心地带。摄于2014年11月清华附中

清华附中位于清华大学的北侧,毗邻圆明园,已有百年历史,是我的母校。清华附中的育人理念是为学先为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我们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使我们日后面对艰辛与磨难时,没有悲观,更没有沉沦,凭着清华附中给予我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扎实的学习功底,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和骨干。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从稚气未脱的红领巾,变成年满七旬的退休老人。许多往事游云般地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唯独对清华附中的青春记忆还时时鲜活地闪现在脑海中。重返母校,喜看旧貌换新颜。摄于2016年10月百年校庆的喜悦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6日成立,同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因此清华将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定为校庆日。2011年4月清华迎来了百年校庆,海内外数万名校友返校,同贺母校百年诞辰。

校庆日的大礼堂前是最热闹的地方,一清早就已是人如潮涌,处处欢歌笑语。新一代的清华学子为母校骄傲自豪,在彩旗飘飘、绿草茵茵的礼堂前大草坪上欢呼雀跃。在他们腾空跃起的一瞬间,我按下了快门。这幅“百年校庆的喜悦”获2016年“最美清华四月天”摄影大赛人物主题一等奖。摄于2011年4月在图书馆的书山中

你若问,清华园最动人的一幕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是莘莘学子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书。走进清华图书馆,处处是书山一样的书架书柜,处处是淡淡的书香气息,处处是孜孜以求、刻苦学习的年轻身影。

人们都说清华的学生学习最刻苦,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甚至在春节,清华的自习教室也会人满为患。这是因为清华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已融进了代代清华学子的血脉里。摄于2015年4月美好的青春时代

青春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代,是放飞理想的时代,是承载希望的时代,是获取知识的时代,也是播种爱情的时代。

在清华最美四月天,一对青年人坐在荷塘畔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摄于2015年4月清华校训铭文碑

1914年11月,梁启超先生来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典范,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哺育了一代代清华人。

清华校友为庆贺母校百年校庆,在工字厅草坪的西南侧树立了三块高大的石碑,中间石碑的正面刻有“清华大学”四个字。另两块石碑的正面依次刻着清华校训,它们的背面分别是清华老校歌、清华校风“行胜于言”以及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皑皑白雪中,黑色碑石上的红色校训篆刻格外醒目,激奋人心。摄于2011年2月金色的银杏雨

秋天的清华,图书馆前古老的银杏树变成一片金黄色,前来读书的学生在树下穿梭而行。阵阵秋风吹过,金色的银杏雨拂面而来,踩在落叶铺就的金灿灿的地毯上,脚下沙沙作响,平添了一份秋日的浪漫。蝴蝶般的银杏叶在图书馆前随风起舞,也染上了淡淡书香。摄于2015年11月又是一年毕业季

一年四季之外,还有一种季节,叫做毕业季。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来到了,一群清纯秀气的清华女生再一次在母校的绿草坪上奔跑欢笑,为青春、为友谊、为成长、为梦想……她们从五湖四海来,要到天南地北去,即将翻开人生新的一页。摄于2012年7月初见雪花

那一年的初雪来得那么早,那么突然,像天公派来的小天使,又像神女撒下的梨花瓣,纷纷扬扬,不期而至,使万物都穿上了雪的衣裳,使清华园变成了粉妆玉砌的银白色世界。南方学生初见雪花,惊喜万分,扬着孩童般的笑脸,在雪花织成的天幕雪帘中欢呼奔跑,不停地用手机拍照,立马发给家人。南方学生初见雪花,兴奋得像是见到了稀罕无比的外星客。这种心情,北方人恐怕很难理解吧。摄于2012年7月银装素裹的清华园

漫天飞雪,洋洋洒洒,使清华园变成了玉树琼枝、皓然一色的冰雪世界。雪中的一石一木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演奏着冬天的交响乐曲。“清华”二字在清华标志色——紫色的衬托下格外遒劲有力。

冬天的清华蓄积着力量,孕育着希望。冬天过后,清华将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春天。摄于2009年11月2大美中国

游走在祖国大美天地间,风光无限。祖国母亲的美丽,让我为之感动、为之倾倒。我要用我的镜头言说对大美中国的挚爱,对大美中国的赞颂。因为这里是养育我的土地,是哺育中华民族的土地,是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圆明园晚霞

圆明园是历代清朝帝王建造、经营一百五十余年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举世无双,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洗劫,付之一炬。

傍晚我来到大水法这片写满血字的废墟上,天边的晚霞如火似金。夕阳下的巨大石柱巍然屹立,傲骨嶙嶙,成为圆明园的象征。我仿佛听到一百多年前传来的世纪绝唱,看到这些残断的石雕石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摄于2014年6月圆明园火炬云

夏日的傍晚,圆明园上空惊现一片独特的火炬云,酷似熊熊燃烧、引领光明的火炬,神奇壮观,映红天际。摄于2015年7月草原天路

在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和崇礼区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颠,有一条绵延百余公里的草原天路,犹如蛟龙盘曲,蓝天与之相拥,白云与之共舞。行走其上,仿佛在云端漫步,“天路”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吧。摄于2015年8月天路梯田

如果不是到草原天路来,真不知道塞北还有这么美丽的梯田,尤其是夏日的梯田更具魅力。

站在起伏的山梁上一眼望去,层层梯田依山赋形,绵延如带,莜麦、谷子、糜子、土豆、蚕豆、胡麻……沐浴在夏日的艳阳下,那些优美的线条像舞动着的彩带,绽放着烂漫的色彩。远处的牛、马悠闲地吃着草,近处的年轻人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拍照,传来阵阵歌声和笑语。好一派北国的田园风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