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术2(实践篇):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04:48:31

点击下载

作者:高德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洗脑术2(实践篇):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

洗脑术2(实践篇):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试读:

序 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

如果你有能力,却生活得很惨,你应该读这本书。

如果你没有能力,但想生活得好一点,你更应该读这本书。

我有一位在美国活得风生水起的华人朋友。现在他过得非常棒,拥有自己的公司,手下有30多名雇员。他每年定期去世界各地度假,享受田园风光,购买各种奢侈品。显而易见,他属于这个社会中超级成功的阶层。不过,就在6年前,他还生活在“十分悲惨”的世界里,就像一只被夹在下水管道裂缝中的痛苦的老鼠,经常对我抱怨工作的艰辛、同事的狡诈,还有老板的无情。

直到有一天,他从ADS(联合数据)辞职,远离密集的都市,跑到太平洋的一个人烟稀少的岛上待了两个月,回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他在那种艰苦但安静的环境中少有地可以真正地去思考,然后终于活明白了,也想透彻了。他不再把仇恨的目光盯在同事和老板的身上,也不再对客户斤斤计较,对这个世界大发无用的感慨。

他决心改变,让自己变得和那些成功者一样,真正地用一种成功者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去处理一切事情。

如果你想改变一样东西,就要去适应它。

如果你想在这个社会游刃有余,就要首先融入它。

同时你必须明白,假如我们只是用自己聪明的头脑去算计便可以产生作用,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公了,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缺精明人。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掌握社会的生存规则而不是计算得失和钻营取巧。

我们都知道,许多人到了自己40岁时仍然一事无成,或者他们自认为一事无成。还有更多的人会时刻感觉自己非常失败。人们有时觉得生活真是没意思,机械地生存,到处都是矛盾,头上压着几座大山,内心还有无数的纠结。“这个社会怎么了?”除了本能地发出类似的感慨,他们已经不会思考和心动,也难以理智地分析问题。

我所见过的许多人都在羡慕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嫉妒着自己身边的有钱人,用充血的眼睛瞪着身边每一辆呼啸而过的名车,然后闪出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坐在里面人不是我,而是他呢?

是啊,为什么不是你呢?哪点不同决定了你和他的差距呢?你怎么会混得这么差,就像一个在幸运天使的面前完全隐形和被无视的人?

假如你至今还在迷惑地思考这个问题的话,就抽出一些时间,来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吧。我会在书里简洁明了地告诉你一些如何掌握规则、使自己如鱼得水的道理。这本书将向你揭示一些社会生存法则,告诉你怎样用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怎样直接有效地对他人、对自己进行必要的改造。如果你能学会规则并且拥有这样的能力,即便它不能使你的未来生活无比成功,至少也会让你少走许多弯路、少摔几个跟头,并保证一些基本的收益——生活有时就像投资股票一样,我们不贪图赚个盆满钵盈,但也不要光着屁股离场。

本书还有另外的一些价值,针对那些正苦苦挣扎的人们。他们是正努力地工作、赚钱很少、地位很低、总是受伤、没有门路和靠山的群体,还有踌躇满志、准备以一个漂亮的姿势进场、要在今天这个社会打拼一番事业的人。你们将从本书学到——

怎样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

如何编织以自己为结点的关系网;

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要遵守什么原则;

如何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不论你胸中如何激情万丈,都一定要小心那些看起来非常好的机会,这会让你变得成熟理性。我之所以格外强调这样一个心态范畴的问题,是因为这个世界想要迫切抓住机会的人太多了,而这也正是社会为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挖下的永恒的陷阱。

总会有人不停地冲过来,在这个问题上倒下。

总会有人因为自己的选择错误而乐极生悲,最后却归怨于环境因素。

当你能够跨过这道坎,达到成熟理性的境界时,你就会较为理智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了,你会变得不再轻视自己,充满自信,但也绝不会看高了自己。你能分清真假,聪明地对待别人的恭维、奉承、贬低或者任何形式的诋毁与轻视。

在这个基础上,无论去做什么事情,你都能很有分寸,并且学会制定正确的计划和采取稳重有力的态度。你还可以变得更强,那就是迅速地与世故划清界限,与奸猾保持距离,让自己具备无比犀利的洞察力,避免犯错和冒险,并能适时捕捉机遇。

我会在书中送上很好的建议,尽管它不一定适于每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但请相信,本书所揭示的一些社会生存规则,大部分都是整个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的历史智慧的结晶——它们不分时代、不分男女地适用于每一个阶层,并且老少皆宜。这些智慧,是你在任何一所超一流的大学都无法学到的技能。

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尝试着把这些技能当成一种好的习惯去学习,然后去掌握。请相信,它带给你的好处将是无比巨大的。高德

第一章 影响力是怎么形成的?

职位并不等于影响力

当你获得一项重要提升时,先不要暗自惊喜,因为这并不代表你的话语权提升了。事实上,一个人影响力的大小,和他的职位高低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在我们影响力的背后,是权力、实力和可以改变事情的能力,而不是虚名与头衔——哪怕它们光环闪耀。

本书的第一个话题是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一项热门讨论。这并不奇怪,因为被控制在庞大“金字塔”中的所有人都很关心职位、地位或者名声这样的问题——这些思考就像早就设定好的程序,使人们各安其位,而不会去追索那些可能影响塔基稳定的疑问。同时,这也是社会媒界的讨论和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主流热点。

那么,“获得更高的职位就代表着我在社会中地位的提升吗?”

还有,“一个人的影响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是由我的位置决定的吗?”

在一些人充满期待地提出类似问题时,一定有人毫不犹豫地回应这种傻瓜式的疑问:“当然喽!这还用你问?我辛辛苦苦地工作了十几年,就为了让自己的职位再向上升两级,哪怕一级也是好的,这也意味着我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功,说明我可以更有力地影响别人。”人们坚定地怀有这种想法——坐在更高的位置上即意味着他能够对周围的人更有效地驱动,以使人们服从于他的意志。

可是,如果你仔细想一想,或者亲身经历一遍,你还会这样坚信?

我有一个朋友,工作做得很辛苦,突然有一天他打电话跟我说,他从部门主管升为了副总,然后他到处请客,家人也很高兴。确实,他在该公司任劳任怨辛苦了十几年,从一名普通销售做到了高级销售经理,多少年的媳妇熬成了婆,终于当上了部门主管,现在又迈了一大步,成了副总经理,进入到了核心管理层。

但是不久后,他就满面愁容了,再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逐渐地感觉到,自己在公司的地位越来越低了,再也不比从前。以前在主管的位置上时,虽然职位不高,但他控制着全公司最重要的销售部门,是整个公司收入的支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现在,公司副总有一大堆,他成了大闲人一个,有他没他一个样。这表明,他的职位增高了,却失去了独特性。

听他说完,我对他讲:“如果你追求的只是一个头衔,那恭喜你,你达到了目标。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更大的成就感,现在的情况对你来说则是非常失败的。”

这就是权力与影响力的互动秘密:那些戴着更漂亮帽子的人,他们不一定是站在塔尖的真正的成功者,比如在一个企业中,权力和影响力的大小从来不会看你坐在哪一把椅子上,戴着什么颜色的帽子。因为职位有时只是一种名号,说明不了什么。通常,“能做什么”才是一个人地位的真正体现。

我们打个比方来说,很多人把西方的职场与国内职场相比较,得出一个最“明显”的差异——公司想要“处理”掉一个人的时候,是对他升职还是降职呢?这牵扯到如何“稀释”一个人的影响力的问题:怎样才能安全地将他拉下马,不会引起大范围和多方面的震动?

西方人想整某位仁兄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定是把他降职开除,或者让这家伙染上桃色丑闻,引咎辞职甚至上法庭。说白了,西方人在规则的明面上,大体是直来直去的,想整治你,就会整在桌面上。

我知道,中国的老板如果想整治某一位下属,会先给他升官,把他调离要害的权力区域,这叫调虎离山。当然,升上去的新位置,也多是有名无实的职位,名声大,没实权,喝茶遛猴的差使,走哪儿都是车接车送,人见人敬,看起来春风得意、前途无量,好像事业又发展了一步似的,可就是说了不管用。

最后,当机会合适时,突然把他屁股底下的椅子拿走,把他的“耳目”堵上,断掉了他的“手足”,再使出杀招,去彻查他的历史,挖出他的罪证。到这时,真正的杀招就要来了。这个人会发现,自己一夜之间就变得一无所有了,所有的风光都成了明日黄花,朋友没了,盟友跑了,而敌人蜂拥而上,自己的未来则是一片黑暗。

你看,有时候名声和待遇提高了,听起来很美,但实际是多么危险!身在险恶的职场,职位高的人就像一天24小时坐在火山口,随时可能被屁股底下的岩浆喷上天空,掉下来摔个万劫不复。职位高,压力就大,暗井多,凶险也多。坐在这样的位置上,你就得办出符合这个职位的事情。如果你做不好,那么抱歉,准备好倒大霉吧!

不要认为老板给你升职了就是好事,如果升职没加权,你该做的是找个墙角大哭一场,而不是忙着笑开颜,到处去报喜。实际上,实权比职位的大小重要得多。

对于一个被公司认定“有问题”的人来说,升职有时候就是一剂迷魂药、断神散,你不要觉得自己升职了、上调了,就是领导重视自己,前途一片光明,然后得意扬扬,尾巴撅得老高,那种云端漫步的得意之情,仿佛遍览五岳,可以大展抱负,从此雄鹰一样高飞了。

其实,持这种想法的人再天真不过,想要在职场混下去还得再遁进山里修炼五百年。因为权力的大小有时不在于你头衔的大小、职位的高低、背景的深浅,重要的是“地位”,也就是说看你真正的分量,手里掌握了什么样的部门资源,拥有多大实质性的话语权。办事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头衔和名号有时只是一个空架子。

很多人混淆了“职位”和“地位”的含义,误把职位当成了地位的象征。这两者之间有着莫大的区别,职位不过是个代号,除了听上去不错外,没有一点实际意义。最有含金量的是地位,一个人职位再低,但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很高,那么哪怕他只是个管杂物的小办公室主任,也照样能让高职位的人为他办事。

权不在大,管用才行;位不在高,在于威慑力和说服力。当我们为那些中高阶管理人员进行影响力培训和秘密的“员工驾驭”训练时,总会向他们讲到“职位武器”的巨大威力:“你怎样用一个漂亮的职位去驾驭员工,让他努力为你工作,却又不可能实质性地超越你在公司的影响力,威胁到你的位置?”

HBO电视网的营销主管渥菲斯显然是一位个中老手,他说:“当我遇到特有干劲和富有才华的员工时,我通常会告诉他,嘿,杰克,我这儿有个营销经理的位置,你愿意试试吗?当他兴奋地接受邀请,成为HBO营销部门最年轻的业务经理时,他会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全是这个部门的人最不想接下来的活儿,他找不到人帮忙,就连以前那些觉得他很有前途而乐意与他勾肩搭背的同事也都消失了。没过两个月,杰克就成了HBO最疲惫的一个家伙,他不得不申请调职到频道部门,去做一名每天坐在机房调试机器的蓝领员工。”

就这样,行径让人鄙视的渥菲斯用这种手段“干掉”了无数威胁到他位置的新人。他主动把那些人升职,让他们得到一个看起来引以为豪的职位——可当他们上任以后——如果他们缺乏拒绝的智慧和足够精明的远见,他们马上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职位与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诡异,一个头上扣着一顶高帽子的人,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却什么都说了不算,连手底下一个小小的助理都敢不把你放在眼里,那么你还觉得自己了不起吗?手里没一手资源,说了没人听,那么你的位置坐得再高,也经不起风吹雨打。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从天而坠,自己摔一个粉身碎骨。

因此,对于权力而言,说话的分量才是最重要的,实际的权力才是最关键的。至于屁股下坐的是什么型号和颜色的椅子,是不是比别人的椅子上档次,有时反倒不那么打紧的。

升职未必是好事

我们的老板想惩罚他旗下的“叛徒”时,经常采取的办法并不是直接的对抗,也不是降薪和解雇,而是把他捧到很高的位置,将他架在“火上烧烤”。“有时站得越高,却摔得越惨。”这就是“升职其实是很危险的”这句话的最好写照。升了职却给自己带来了危险,这种事情在国内是屡见不鲜的,在国外当然也是常见之事,不知灭掉了多少奸恶枭雄,也害苦了太多英雄豪杰。能从这招底下逃出生天的,那都不是一般的人物。

有一次,一位从国内来的年轻毕业生,和我有过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交谈。他向我请教如何制定他的绩效发展计划,怎样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在国内的职场上有一个光明的前景。他很自信,对于前途充满信心。他认为,只要努力,凭着他的才华,是不可能“混不好”的。

但是我给予他的第一个忠告,并非是像升职加薪、发展事业、提高地位这样的明规则,而是希望他先清楚并从心理上接受一些难以避免的“潜规则”。而且,这些“潜规则”通常不像“明规则”那样有规律可循。“你必须有所准备,去接受失败,提前预知不好的苗头,然后安全地脱身。这是我们面对某种困局的聪明之举。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没有这么想,所以他们在社会上很难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他们容易被表面的荣誉和成功俘获,从而看不透假象背后的真相。”

这其中就包括升职、加薪这种极易迷惑人的“奖励”行为。坦率地讲,在公司这个名利场里,你努力工作不一定就有很高的地位,得到应有的收获。即便你被老板加了薪、升了职,看起来得到了奖励,实际上也可能是危险的信号!对此,并不因为你在外企或者国内的企业就有所不同。

后来,这个年轻人就回国发展了。过了大概七个月,他就给我发来一封电邮,告诉了我他的遭遇,果然如我预料到的。他的能力很强,又有志向,进了那家公司后,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但与此同时,他由于地位不断上升,也得罪了其他的同事甚至是管理层的一个高管。所以,在上层的利益博弈中,他这样的一个新人被牺牲掉是必然会发生的结果。

不过,他的工作表现是如此出色,刚硬地通知他“你被解雇了”这种事情,如果不是理由十分充分或是管理者足够笨,通常发生的几率并不大。“整人”是一种“艺术”,尤其是整这种没有犯错的人。因此,老板宣布他升职了,像以往那样继续升职,只不过这次是把他调到了另一个部门,任职后勤部门的主管。

年轻人说:“我们公司的后勤部门,管的事情很多,水、电、卫生、订机票,诸如此类,连行政的活都干,但是没有一点存在感。先生,正如您讲的,我应该辞职了。”

你看,这就是我在前面讲到的“明升暗降”:明升职位,暗降权力。这通常用来炒掉高管或者有功的员工,先把你从自己的地盘拔出来,晋升一级,当然不用说,肯定是一个位高没权的副职或者闲职,把你架空了,再派自己人去你原来的地盘,查你以前的劣迹。如果你以前的屁股真的不干净,那么不消多时,老账新账就会和你一起算了。如果你以前做事还算仔细,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把柄,那也没有关系,反正你今后只能在一个虚职上混日子了,早晚你会觉得待在这里没有前景而主动离去。

一个在广州做得好好的销售经理,并且他已在这座城市安了家,娶了妻甚至生了孩子。假如上司突然外派他去东北,让他在东北某座偏远城市长期工作,并且告知他说:“这是公司的决定,你可要一切以公司的利益为重呀!”说这话的时候,上司通常的潜台词是:“这就是我的决定,一切要以我的利益为重。”或者是:“公司不想开除你,给你面子,想让你主动辞职。”

三国时的司马懿是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对他我们耳熟能详。他当然很有能力,不然也不会跟诸葛亮斗了那么多年,可以一直熬到诸葛亮死在五丈原,又熬到了魏国政局混乱,成全了自己的儿孙夺位。但即便这么牛的人物,也曾经被以这种升职加薪但剥夺权力的手段整得很惨,差点就成了别人的案上鱼肉。

他在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就受到了重用,能力初展,地位逐渐显赫。魏明帝曹睿在位时,他成了魏国的支柱,多次带兵出征,立下了赫赫战功,曾经以坚守的战法,使诸葛亮率领的蜀军无功而返,后来又平定了公孙渊的叛乱,军权在手,政治威望也极高,朝野内外遍布他的党羽。魏明帝死前,把年仅8岁的太子曹芳也就是魏少帝托付给他和大将军曹爽,让他们二人共同辅佐。

一山有了二虎,形势就变得很微妙。曹爽当然不会让异姓的司马氏分享权力,于是,以魏少帝的名义将司马懿提升为太傅。跟军队的统帅相比,这个官位是明显提升了,但失去了最重要的军权。曹爽就用这种给他升职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手中的兵权,把他给架空了。

试想,在古代党同伐异的残酷年代里,如果手中没有一点兵,抓不住枪杆子,即使官位再高又有何用?还不是别人案板上的鱼肉,想割就割,想剁就剁!所以给司马懿“升职”,从三军统帅升到太子的老师,其实就是曹爽想最终杀他而做的第一步绝妙的铺垫。

好在司马懿的政治智商在历史上是排得上号的,跟诸葛亮都能斗得不分上下,乃三国的一代大奸之才,岂能识不破曹爽的这点浅薄伎俩?于是,一场猫逗老鼠的装病游戏开始了。他装病示弱,自毁形象,暗中准备,隐忍待机。曹爽每次派人去看,老司马都在床上病恹恹地躺着,仿佛立刻就要断气了,气若游丝,魂不附体。别说跟曹家争权,就是下地行走,都得两个人扶着,去个厕所,都要四个人抬着去,不是尿一裤子,就是拉一床角。

曹爽听差人回来详细描述,大喜过望,顿时对这个“行将就木”的病老头放松了警惕。但是最后,司马懿来了一个大翻身,司马家夺了曹家的江山,他的儿子建立了晋朝,取魏自立,成了江山的主人。虽然司马氏成功地避过了这一招,但从过程来看,也的确惊险,由此更加说明这一招的厉害之处。

历史上另一位打仗很厉害的名人是南宋的岳飞,他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的军事才华极高,战场上打得金兵抱头鼠窜,闻岳家军而胆丧。岳飞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素质确实高,但是在处理同事关系方面,他是十足的一位“小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智慧,不懂“讨好”之道,既得罪了皇帝,也得罪了不少同僚,还不受江南地主阶层的喜爱。

他的梦想是北伐,迎回二帝。这个梦想是他自己的,却损害了一大群人的利益,所以大家都不认同。皇帝想:“你把那两个窝囊废接回来,让我怎么办?我这皇帝还当不当?”同僚想:“你把功劳都立完了,还有我们的份吗?”江南的那群地主算的则是经济账:“我们出钱让你北伐,拿下的土地又不归我,这种亏本的买卖我们不干!”

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赵构和秦桧想收拾岳飞。但他们的第一步不是派几个钦差把他五花大绑扔进监狱那么简单——那样军队还不造反了啊——而是升职!

他们把岳飞从宣抚使升为了枢密副使,名声是好听了,官位挺高,估计薪水也涨了。但是,兵权没了。从此以后,岳飞的手下一个兵都没有,这就在程序上先断了岳飞领军造反的合法性。

军权没有了,岳飞就没有办法正大光明地调兵。然后就是分解岳家军,把岳飞的心腹和老兵旧将们分别调开,零散地插到各军,使其形不成合力。这些事都做得差不多了,才把岳飞送上了风波亭。可怜一代名将,被“升职”这一招给整下了马。

你职位升了好大一截子,实权却降得更多;名声高了,薪水多了,说话的声音却弱了。关键就看你升的什么职,把你调到了哪个部门,掌握哪一类资源。如果从副经理升到经理,从经理升到总经理,那没话说,这不光是职位升了,权也大了,但如果是从市场部调去了人事部,从市场主管升为行政总监,不好意思,级别是高了,但你的权没了,因为你从一线部门的实权人物变成了二线部门两手空空的花瓶。

这样的升职,让你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

由此可见,在职场中,整人的办法除了降职开除,还有升职。可以说,升职整人法有时比降职还阴险狠辣。因为罢官免职,顶多甩手不干,落个清闲,没有名利了但也没了“头衔”上顶着的风险;降职叙用,还可以戴罪立功,有翻盘的机会。但是,如果想整你又给你升职,那结果往往就是最坏的了,因为对手是想把你从他的地盘上连根拔除掉,并且不准备给你一丁点翻身的机会。

“谁是你的老板?”

要职位不如要资源,这是生存的至理;要名声不如要实惠,这是混社会的真理。有的人坐在很高的位置上,背后却是悬崖;有的人椅子很破,却上能通天、下能入地。职位的高低无所谓,关键是他的背后站着谁,他控制了多少资源。

为什么说有些职位不高的人,他们握在手里的实权和拥有的能力反而不小呢?因为权力的评价标准,不是看你戴了多大的帽子、坐了多宽的椅子,而看你的手能伸多长,是遮了半边天,还是只遮住一小块云彩。

打个比方说,一座学校的名誉校长,肯定不如他手下的教导处主任实权大。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也肯定不如级别在他之下的财务总监工作起来更有成就感,因为一家公司可以有四五个副总经理,但只有一个财务总监。

能量大小的区别,就在实职还是虚职,对具体事务有无影响力,还有这个人的背后站着谁,谁是他的后台,或者他拥有多大的权力,能做成多大的事。很多人这辈子只能做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可他的触角能达到的范围、他能散发的能量,比一些所谓的大领导范围更广更大,也更具体。

就拿古代的宫廷来讲,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大企业。皇帝身边一个割了命根的小太监,不过是一个伺候皇帝老子吃喝拉撒睡的“保姆”,却能把朝廷大员的小命捏在手里。几句好话能让一个人平步青云,几句坏话能让丞相级别的高官丢掉乌纱帽,甚至掉脑袋。当着很大的官,管理着全国几十个州县政务的人,可能还不如一个给皇帝倒尿壶的人有话语权。

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类人呢?他们不当官,不做生意,平淡无奇,但就是能在关键时刻决定一些事情的结果。

清代最有名的两个太监,一个是安德海,另一个就是李莲英。前者恃功骄横,后者是清代的厚黑第一宦,精通在宫里混的各种“规则”。这两个人,便堪称太监中的极品,职小却权力大,恣意妄为,在当时为害极广。

安德海进宫当太监的时候才10岁,这么小的年龄,就已经展现出了“职场油条”的本性。他办事灵巧,懂得察言观色,深得主子的欢心,成为最高权力者身边的大红人,对国家的走势都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巨大作用。

比如在1861年,他充当了那拉氏和恭亲王之间的密使,奔走于热河和北京之间,辛酉政变之所以能一举成功,他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成为慈禧的心腹后,觉得受了宠,就开始自恃功高,干预朝政了。

别看他官微职小,一出手就不简单,奔着亲王皇族就去了,不但打压恭亲王,还挑拨两宫皇太后之间的关系。除此外,像疯狂敛财、骄横处世之类的事情,更不在话下。到最后,终于落得了一个身首异处。

说起李莲英,更是尽人皆知的一名权宦。他在清宫长达52年之久,是慈禧太后最为宠爱的贴身太监,同时他也是清代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太监。政府的行政机制内没有他的位置,可他就是能呼风唤雨,干扰朝政,决定那些高官的命运。对内,他对主子卑躬屈膝,无所不从;对外,他凶狠残暴,无情无义。朝廷上下的高官权贵,无不对他巴结奉承,否则就要倒大霉。

很多人的事业毁掉,就是败在了自己最亲近的人手中。这表明,活在这个社会,不管是当官,还是做生意,或者做其他的任何事,都必须看清周围的人,要小心他们扯着你的虎皮,为他们自己做大旗。

一个小小的秘书,握着领导的大印,假传圣旨,只手遮天,权力简直没有边界。他们能借助领导的关系和影响力,办成很多违法乱纪的事,用你的影响力,去替他的私利开路,压倒那些职位比他高许多的人。

有些没有头衔的人权力也很大,比如一些管理者的家属或者亲近的人。本来他们只是毫无职位的平民百姓,却也可以成为不可一世的特权阶层。有一次我去洛杉矶的一家华人公司参观,就看到董事长的一个女性亲属在公司走来走去,昂首挺胸,还训斥了一名员工,好像公司是她的家一样。

我就问旁边陪同的接待人员:“她是贵公司的高管吗?”

接待人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摇摇头:“不是,她经常来公司玩,我们都习惯了。”

哦,我顿时明白了,原来只是一个老板的亲属在这里体验当主人的感觉。她在这里一点职位都没有,但因为背后站着董事长,竟然对公司的行政主管都横鼻子瞪眼睛。我当时就断定,这家公司将来能发展壮大的机会是极其渺茫的。后来果然验证了我的判断,在金融危机中,许多重要位置的人才纷纷跳槽而走,没有人对这里有一丝一毫的留恋。

西汉武帝时期的豪强郭解,不过是淮南王公主的马夫和护卫,相当于今天的司机兼保镖,却由此一步登天,借机吞并土地,建立了自己的庄园。当时,对于郭解是人人畏惧,地方官避之唯恐不及,哪里惹得起呢!人们不是怕郭解,而是怕背后的皇家势力。

由上可见,小职位大权力,往往具备两个共同点:1. 都有一个靠山。2. 职位大小无所谓,能调动的资源才重要。

所以,职位的高低与实权的大小有时并非一回事。身在职场摸爬滚打的你,首要看重的不应是职位高低,而是掌握了多少资源,可以做成什么样的事情,这才是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各个领域中的最重要的权力定律。

权力和能力无关

有人站在山上,有人站在山下,虽然站的位置不同,但是两者眼中看到的对方是同样大小的。人的高低起伏、上上下下,并不完全由自己的能力决定,而是取决于其他看起来并不重要的因素。

在社会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人的能力和他所处的地位未必一定成正比。在更多的时候,它们反而会成反比。你越是才能出众,有很强的手腕,越是身居于下位;越是资质平庸,没有过硬的能力,反而越能步步高升、荣显无比。

有时候,有能力的往往没有权力;有决定权的却往往没有能力。想做事而且能做事的人没机会,有机会的却做不成事情。

这听上去不由得令人气愤,就像南方一家公司的陈先生对我抱怨的:“在公司的招聘会上,我被面试官投了全票,第一轮就被录取;在试用期,我的业绩是最好的,但转正比别人迟了两个月;在这两年的工作中,同事公认我的能力最强,早就该升到市场部主管的位置,但上周结果出来,让人大跌眼镜,竟然是一个以拍马屁著称的家伙,他除了给领导端咖啡非常及时外,还会什么呢?”

类似陈先生的境遇如果讲起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会有无数的人有一肚子的委屈。是的,你很有能力,你配得上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话语权,但是,你就是得不到相应的权力,只能接受一个不公平的结果。

这很不公平,但这却是古往今来普遍存在的一条定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的本性都是嫉妒强者,生怕被强者比下去。所以,凡是能左右你前途的人,他们首先看重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是不是听话,是否对他有利。在权力的金字塔结构中,处于上层的人,他们在提拔一个下层之人时,当然不会允许这个人威胁到他的权力。

因此,在权力与能力的博弈中,我们就看到了“能臣”与“奸臣”的共同存在,他们永远分不出胜负,也相依而存。背后,其实是权力制衡与秩序控制的因素在主宰他们的共生。

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从历史的这段记载看,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他遭到了楚怀王的疏远和大臣的陷害。在楚怀王死了以后,他继之又遭到了顷襄王的流放,最后自己还投身汨罗江死了。相反,楚王身边的那帮奸臣们,比如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等,反而一个个禄位长保,位子坐得稳稳当当。

长期宦游于权力游戏和名利博弈中的人,都很擅长揣着明白装糊涂,明明有自己的能力和见解,但就是装疯卖傻,做事喜欢随波逐流,从不站在众人的对立面上。这样做有一个好处,他们的官位可以保得长久!

因此,能力差照样能获得高地位、高待遇,就看你怎么运作,如何选择阵营,还有怎样避免成为领导的眼中钉和杀一儆百的典型。

现实中的一个怪象则是,一个人所处的职位越高,他就认为自己的能力越高。

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最容易吹嘘自己的能力。一是恋爱中的男人。他们的许诺要远远大于他们的能力。但是,女人很是受用。二是升职的男人。当了县令,就想当知府,而当了知府,又觉得自己应该去六部。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随着“官阶”而提高。

人的欲望总是不断膨胀的,不断增长的虚荣心也会让人看不清自己的本来实力。有句俗言说,一个人只有在如厕时,才能发现自己不过如此。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人们在外面闯,在办公室互相吹牛侃大山时,大都沉迷于自我幻想的一种状态中,觉得自己真的无所不能了。他们被名利牵累,被向上爬升的欲望捆绑,只有进了厕所,才突然意识到:“哦,原来我还是这样的,依然摆脱不了吃喝拉撒睡,没什么大不了的。”

职场亦是此理。人对权力和金钱的追逐是无止境的,今天当了科长,觉得自己能当处长,当了处长,又认为自己可以当局长。买彩票今天中了两千,就觉得明天能中一万,后天可以一夜暴富了,凭空就认为自己的本事增加了。

这就是职场的一种奇特现象:职位越高,收获越多,他就觉得自己能力越强,越应该得到更多。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安史之乱猝然爆发了。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之名引兵南下,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图谋不轨没有丝毫察觉而未加防范,因此安禄山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地方官吏不是弃城逃跑,就是开门迎接,大军长驱南下,进攻势头直逼两京。安史之乱的消息刚刚传到长安,就引起了朝堂上的一片恐慌,坐在龙椅上的唐玄宗也是焦虑万分,如坐针毡。

这时候的朝中,不但没有太多的军队防御,而且有才干的将领也相当匮乏。唐玄宗认为封常清可以胜任与安禄山对抗的重任,于是就向他询问计策,封常清一听玄宗对自己如此看重,不由得心花怒放,大言不惭道:“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皇帝听了很高兴,觉得有封常清在,自己又可以高枕无忧了。

封常清吹牛不打草稿,低估了安禄山的军事实力,也高估了自己。他所招募的士兵都是些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平民百姓,军事力量根本不堪一击;而安禄山阴谋蓄志,将近10年,此时发动叛乱,必然都是千里挑一的精兵猛将,双方作战实力如此悬殊,封常清不惨败而归,那可真是怪事了。

他屯兵武牢守御安禄山的来犯,安禄山派出铁骑蹂躏践踏,官军大败。封常清聚集其残余部队,在葵园又与安禄山正面交锋,结果又是惨败。转眼之间,安禄山已经打到东京洛阳了,封常清与安禄山在洛阳城内的上东门交火,一如往常地惨败。

安禄山最终如愿以偿地攻陷了东京。安军从四面城门杀入,纵兵烧杀抢掠。封常清在都亭驿与敌人展开交火,铩羽而归;退守宣仁门,又是大败。最后没办法,只好从苑西环墙仓皇逃跑。

玄宗本就为安禄山的造反忧心不已,眼见安禄山无往不利,京师长安朝不保夕,而封常清又屡战屡败,连一次战捷的消息都没有,内心的惶恐使他一怒之下将封常清的脑瓜砍了下来。

封常清看不清战事形势,一听皇帝要重用自己,首先想到的是自己马上就要飞黄腾达了,可是他没有理智地想一想,这是块烫手的山芋啊!若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将战乱摆平,还用得着你吗?肯定早有其他人将此事揽入怀中了,这样既能立下大功,又可以取得皇帝的信任和奖赏。可是安史之乱是一场非比寻常的祸乱啊!在还没有掌握情势的前提下,信誓旦旦地向皇帝保证一定能完成任务,结果不仅没完成,反而一败涂地。接二连三的惨败,皇帝看了能舒服吗?而且事关大唐命运,在这种关键时刻掉链子,龙颜自然是要大怒了。

清代有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他不学无术,整天就是遛狗斗鸡,好吃懒做。忽然有一天,这家伙来了官瘾,想弄个官当当。在那时候,想当官是要考科举的。一开始,他靠老父亲的钱买通了下面的考官,弄了一个秀才的名号。这是第一步。秀才的帽子一戴,他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走在乡里,昂首阔步,比真正的知识分子还牛。别人在街上遇到他,问他今天都干了啥,他脑袋一扬:“读了几本古书!”一点也不脸红,好像自己能读多少书似的,大家也不计较,偷笑几声走开。

没人给他难看,他就越发得意了,心想:混当官这事不难嘛!当秀才算什么,这只是我的第一步。于是他又开始花钱买路,捐了几千两银子,买了个官,当上了县令。全县的大小事务,全归他管。他把官服一穿,就开始乱审案,两个月不到,冤案堆了六七件,他还觉得自己判得很对,一点问题没有,而且还求老爸接着使银子,他不满足只做个县令。

凑巧,皇帝的钦差大臣南下,路过此县,看这小子一见自己就吹牛,很不顺眼,就说自己心情很好,想题几个字。字一写完,钦差问县令:“我写的什么意思啊?”他伸头一瞧,说不出来了,不认字啊,连毛笔都不会拿。钦差气坏了,登时就摘了他的乌纱帽查办,全家都被株连。

没有金刚钻,非揽瓷器活,结果就是这样,给他高官厚禄,他也无福消受。但现实中,许多人乐此不疲,虚荣心主宰了灵魂,在名利之路上越陷越深,被权欲迷住了头脑,走上不归路。比如以前曝光的一个女贪官,她做到了市委这一级别的位置上,不过才是初中学历,字都写不好,发言稿都要靠秘书加工,据说她还认定自己前途一片大好,还能往上升。到出事被双规了,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做过的很多事,都是瞎胡闹,自己根本就没那个能力。

所以有些人,级别升了,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想折腾一下,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某地有个市长,新官上任要烧三把火,大兴土木,建了一座古代风格的旅游园区,耗资十几亿,结果成了一堆豪华的无用建筑,因为交通不发达,地处偏僻,根本没人来。他连基本的考察规划都没做,一拍脑门就瞎决策,这就是自我膨胀的典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社会生存能力定律的根源,除了自我欲望的膨胀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恐怕那些巴结上级、对领导唯命是从的人也有责任。做领导的因为自己缺乏有效的监督,也没人跟他说实话,每天听到的都是马屁,活在掌声和鲜花之中,何况还有美酒和推不掉的应酬,再清醒的人,也难免头脑发晕,失去自知之明。大家都对他竖大拇指,他慢慢就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了。

于是,这些人盲目乐观,欲望更加浓厚,想得到更多,拼命地向上爬,最终被自己不达标的本领拉下马来。

领导的心理很简单,他怕你会超越他,然后抢走他的位置,更害怕你成为他的上级,鄙视他的能力。所以,当一个能力很强的人碰到一个能力很差的领导时,结局就很尴尬了。他一定不会让你获得很好的地位,而是会趁你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就处处打压你,排挤你,施加冷暴力,让你“知难而退”,到别处混日子,离开他的“一亩三分地”。

更正确地来说,只有财富,才可以很直接地提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而不是能力。当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以后,人们贪图于他的财富,就会来巴结他,他的人际网络就越发达。人际关系好,办事就容易,做事的时候轻松,赚钱也就更加容易了。

这是一个循环。因此,人际关系能力强,也不见得他的社会地位就会高,却能证明这人有本事,他有机会去创造更多的财富,那么就有机会提升他的社会地位。这一切,其实与一个人真正的工作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成功是以结果论英雄

小人又贪心又奸恶,唯利是图,完全没有道德感。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所以反过来我们想,既然一个小人这么奸,不择手段,无孔不入,那么如果君子不懂得不熟悉他们的伎俩,又怎么能战胜他们呢?

进了社会,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碰到小人。全世界哪个地方都有小人,而且他们一般都是吃硬不吃软的,如果你一味地迁就姑息,他们往往就对你得寸进尺,认为你这个人好欺负。如果采取宽容和对待君子的态度,你就会吃大亏。所以,对付小人要想收到效果,在必要时就一定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针对各种小人,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位两袖清风、坐怀不乱的君子,或者一位名誉乡里、道德高尚的好人,他就一定能当个好领导吗?未必,因为在人心叵测的名利场、钩心斗角的职场,表里如一而又不会使一点手段的人,往往就会好心办坏事,不但做不成好领导,还会被那些阳奉阴违的阴谋者利用,轻松地玩弄于股掌之间。

情商很高却没点手段的人,不但办不成好事,阻止不了小人,反而会无意中助纣为虐,最后他还是一只无处可逃的替罪羊。在职场,这类的结局毫无悬念。好人通常会成为坏人的工具,上演一幕幕“好心办坏事”的悲剧。

阴暗高手的对决

许多历史爱好者都会知道明朝的名相徐阶,他在任时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你知道他是怎么得到内阁首辅这个位置的吗?为了斗倒自己的前任奸臣严嵩,他委曲求全,曲意逢迎,把孙女嫁给他当小妾,一天三请安,见了面背弯着、头低着,礼数周全,低声下气,就差趴地上给他擦鞋了,极尽巴结之能事!

他身边的人都看不下去,像高拱、张居正这些徐阶的学生,平素恨极了严氏,做梦都想扑上去咬这老贼几口肉下来,当然都对徐阶的行为很不理解。有一次,他们就略带讥讽地问他:“老师,你这么做,就不怕让天下正直的读书人寒心吗?”

言外之意:老师,您的年纪也不小了,对严氏那种奸人如此的卑躬屈膝,也太不要脸了吧!

徐阶微微一笑说:“那些正直的御史们倒没让天下读书人寒心,他们秉笔直书,天天向皇上揭发严嵩的罪行,跟老贼誓不两立,确实值得人们敬佩,但又能怎么样?脑袋搬了家不说,事办成了没有?最后还得靠我扳倒严嵩,不信就走着瞧好了。”

高、张等人侧目而视,可也无话可说。的确,当朝的言官御史,不乏正直之士,好人如云。挺身而上,与严氏贴身肉搏者每年都不下数十人,甭说伤严氏一根寒毛,能保住自己小命的都屈指可数。

就是说,目标是一回事,手段又是另一回事,现实就是如此。

老狐狸徐阶就很懂得“逆势不取,顺势为之”的道理,当严嵩权高位重并深受皇帝倚赖时,他不做鸡蛋碰石头的傻事,而是保存实力,麻痹对手。虽然严嵩几次想找借口干掉他,却都没抓到什么有力的把柄,因为他简直就是严家这边的人,从不跟严氏作对,反而事事顺从,严嵩根本找不到理由下手。

老家伙靠着一颗坚忍的心,挥舞着善变的身姿、谄媚的手腕,一直等到了严嵩失势,也就是嘉靖皇帝终于露出要清除严家势力的迹象时。老谋深算的徐阶见时机到了,果断地出手,把东南通倭的罪名安到了严嵩父子的头上。

这招虽然说有一点阴损,但结果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脑袋搬家,严嵩后来也慢慢地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丢官回家,流落街头,活活地被饿死。徐阶替天下除了一害,结果是好的,手段自然也就具备了一定的甚至是基本的正义性。

击败小人,就得比小人更小人

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九品芝麻官》里,包龙星的父亲临终前对他说了一番肺腑之言,大意就是:坏人很奸,好人则要更奸。

运用到职场上,这是至理。学不会身死留名,学会了明哲保身,学精了弘扬正义。

这是做君子的三重境界。纯粹的君子,不屑于玩弄手段、隐藏自己,昂首挺胸进职场,大义凛然树正气,结果就是一副薄板抬出来,荒郊野外埋下去;那些二流境界的,学了奸术,却污了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敢出头,只求自保,就成了明哲保身的伪君子、墙头草,这类人为数最众,身居企业权力中心的十有八九都是此类;只有那些既心怀天下,又通奸道的厚黑高手,才可以在鱼龙混杂的职场中游刃有余,先保身,壮大实力,再求良机,铲除奸邪,为公司的发展和机构的纯净做番大事。

电影中的包龙星刚开始发展事业的时候,也立志要做一个正直不阿的君子,处处特立独行,着实的一身正气,但最终他发现不但君子做不成,连一个小小的好人也没机会做了。因为你脸上写着“我是好人”,可你又办不成好事,大家都不相信你,而所有的“墙头草”们都跟你作对,拿你当仇敌,两边你都不讨好。

按照牌路出牌,行正道,做正事,只会防不胜防,处处被动,明枪输给暗箭,落一个满盘皆输。像那些不怕死的御史们,精神可嘉,效果却未必好。最后能斗倒权臣和坏人的,往往还是比权臣和坏人更加“狡猾”的人。

对小人,人们当然不能纵容,也不可同流合污。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讲斗争的智慧,非得黑白分明,势若水火,哇呀叫着冲上阵前,拼个你死我活。

君子在小人的面前,首先不能对他们的坏事视若不见。睁眼瞎是做不得的,纵容和包庇,只会让自己助纣为虐,和小人没什么两样。

其次,适当学会一点韬光养晦,掌握小人的那套手法和思路,知己知彼,方可以百战不殆。一句话,你得比他还要阴险毒辣,先保证自己不趴下,才能把对手踩在脚下。就算突遭暗算给斗趴下了,也能够瞅准机会咸鱼翻身,重新爬起来,把失去的东西给抢回来。

理想主义的悲惨现状

再正义的君子,也得认真地想一想做事的手段。理想主义看起来总是美好的,但结局也许是悲惨的。今天你放过了一个小人,明天小人就会把你连肉带骨头吞进肚里。只有理想和魄力的人,百无一用,必要的手段才是你影响和控制局势的翅膀。

心机和手段使你的魄力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心机就是城府,而城府就是深刻地明白这个社会十分现实,理想必须埋在心底而不是挂在脸上,才有实现的可能;手段就是工具,也是方法,仅凭一腔热血,你不可能做成任何事,必须拿出实际的计划和有效的方法才能达成目标。

为了活得更好,去使用一些手段和心计,并不是让人们去采取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而是为达到成功而采取的正当的方法,是做人做事的一种技巧,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就像爬树一样,如果有些枝杈挡住你的方向,它们又不能对这棵树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何不把它们砍掉呢?如果一堵墙竖在前面,特别坚固,暂时爬不上去,为何不绕开它呢?

像上面这些,就是手段,也是方法。同时,亦是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深谙的“为人之智”和“做事之道”。

举一个例子,比如“见义勇为”。家长和老师常教育孩子和学生:“做人要见义勇为。”没错,这是很好的理想,但怎样去实现它呢?就需要明智的方法,而不是呆板僵化地一股脑地往前冲。见到坏人就搏斗,的确属于见义勇为,可是你被坏人杀死了,也没能救出那个受害者,这样的结果又是你期望的吗?显然,手段不对,理想再闪耀也没用。

一个11岁的男孩跟同学在一个大沙坑旁边玩耍,很不幸,他的小伙伴掉进了沙坑旁边的水池中,11岁的孩子马上施以援手,没承想自己被淹死了,小伙伴也没救出来。于是,做父母的就非常懊丧,后悔自己当初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

这就是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教育孩子助人为乐并不错,可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确保自己安全无忧,然后再去拯救他人。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手段的有效,再去追求理想,才能如鱼得水,取得收效。司马光就比较聪明,他道德高尚,同时也有实用的手段,当他的同伴跌落到水缸之内时,他没有跟着往里跳,而是开动脑筋,用石头砸漏了水缸,排除了伙伴眼前最紧迫的危险,用最安全的方法救人,还让自己留下了千古美名。

做事仅凭着热情是不行的,光有正义感也无济于事。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不得不说,你是很容易被人利用、为人所操纵的,你会轻易地成为一颗善良的垫脚石。正义感仅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实现正义还需要机敏的头脑、灵巧的动作以及超强的能力,并控制自己的思维,以免被外界的各种诱惑干扰,让自己变成一个坚定的务实主义者,你才能始终清醒。

对此,很多热血满腹的人似乎不屑一顾,甚至还有几分鄙视。他们不屑于耍手段,只想坚持原则,教条式地抱着完美做人的信条。我相信,这样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是会不断碰壁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采取一些手段去对待一些不得不对待的事情,结果肯定让他失望。他会变得愤世嫉俗,将错误全推给这个“黑暗的社会”,而从不反思自己。

我还在FBI工作时,遇到了一位叫作华妮的女士。她在协助我们破案时成为一名特别重要的证人,但显然我们合作得并不愉快,原因在于她对FBI的侦讯方式很不认同。她不屑地说:“格兰德先生,请不要让我作伪证,尽管我知道他是坏人,他从南美进口毒品,伤害了很多家庭,但我希望你们能拿到真凭实据,而不是对他栽赃陷害。”

瞧,我们都笑了,她真是一位善良的女士,即便要逮捕一名罪恶累累的毒贩,她还是不忍心帮助我们捅上“不怎么光明正大”的一刀。我对她说:“华妮,我很理解你的想法,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你知道吗,这名罪犯早在5年前就被拘捕过,但因为缺乏充实的证据而被保释。人人都知道他是该死的,也有许多人看到他在售卖大量的毒品,但敢于站出来的人少之又少。他每次逃出法网之后都会进行报复,你不会希望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吧?”

4天后,华妮的答复仍然是“NO”。我们档案中的“毒贩1号”再次逃脱法律的制裁。不久之后——正像我对华妮预言的,与华妮一街之隔的好邻居索菲太太莫名其妙地死于一场车祸。这是毒贩对华妮的警告,警方还是找不到证据。

华妮从来没有反思过她自己——虽然我们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破案方式的欠缺,但我们也十分深刻地认识到,这些办法虽不光明却有着巨大的正面效果。如果你是一位热情而正直的人士,你可能就会犯下华妮的“错误”——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屑于某些必要的手段,同时迷惑于为什么看不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不管做什么,我们都需要动脑筋,也都需要相应的条件。理想要坚持,魄力要体现,手段也要具备,这才是完人。历史上,曾国藩那样的就是完人,三者兼备;王莽那样的就是“三缺一”,只有理想和魄力,手段拙劣,造成了全国大乱,最后落了一个头破血流、自己死于乱军的下场。

在社会上伸张正义,要有手腕,要看时机。

平时做事,要讲条件,要有工具。

处理人际关系,要有目标,有格调,同时还要有方法。

要知道,缺少了必要的方法,不论你的出发点有多好,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有时为了必要的自卫反击,我们也要学会黑人的智慧。也就是说,为了实现抱负或者某些目标,关键时刻就得当机立断,“不择手段”,甚至要不惜牺牲一些人的利益,用局部的损失去换取整体的胜利。君子不具备这样的魄力,他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力量的普通人;职场管理者如果没有这样的城府,他就是一个毫无作为的小职员。虽有美好的道德品质,却只能浑浑噩噩地度日,做不成什么大事。

历史上,有一些良臣,他们为了扳倒那些大奸大恶之人,会故意对他们的罪行睁只眼闭只眼,让他去作恶,自己悄悄地抓证据。等到时机合适了,成功率最高的时候,突然倾力一击,将他打倒,清算其罪恶,铲除其根基。看起来被牺牲掉的那些人是无辜的,但最后的结果是好的。

有一个名词叫作“伤害控制”,即:将无法避免的伤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期实现最大的目标。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好领导者,他们是深谙此道的。只不过,要做到这些,需要很强的魄力和高明的手腕。

如果空有一番抱负,抱着极其理想化的单纯想法,我们不但斗不过那些奸恶的小人,反而会把自己无谓地牺牲掉。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鲁莽的傻人。汉武帝时期的武人灌夫,他看不惯皇帝舅舅田蚡的胡作非为,就跑到他的婚宴上,借着酒劲耍酒疯,怒斥他的恶行。虽说他所言属实,一点也没夸张,却因为他头脑简单,行事鲁莽,把自己给扔到了坑里,被田蚡五花大绑地关起来,不久就被杀掉了。

田蚡正愁找不到借口对付他呢,他就自己撞上了枪口,死得一点价值都没有。

我们再想想让明末的大太监魏忠贤陷害致死的那些人,哪一个不是忠心耿耿的好人,或者是自以为为民除害、为国除奸的呢?可只是一个好人,想做好事还远远不够。他们之所以死得这么不值,正是因为缺乏斗争策略,以为秉笔直言就能让皇帝看清奸臣的真面目,替天下除害。岂不知,谁奸谁忠,皇帝心里其实最清楚,除奸需要的是时机,是准备,是足够的力量,而不仅是一腔没有智慧的热血。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在这里鼓励读者凡事都做一只缩头乌龟,任外面风雨飘摇,小人狂舞,国家危难,自己躲在洞里不敢出来承担责任,而是告诉社会上的良人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要想战胜对手,就得比对手更强大,更有城府,不然你怎么立足?自保都做不到,何来升职加薪,春风得意?

未来总是不确定的

福祸从来都是相依的。春风得意总是暂时的,它难以永恒,也没有时间保障。今天你可以意气风发,明天就可能摔个嘴啃泥,成了落水狗。所以不管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功,拥有多少财富、名声,坐到了多高的位置上,都一定要让自己时刻有危机感,时时地提醒自己小心谨慎。

好事和坏事从来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没有一个人会永远幸运下去,也没有一个人会一直倒霉。没有永远不变的高官厚禄,荣宠可以瞬间集于一身,也可能一夜间烟消云散。今天你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大公鸡,明天就可能被拔掉毛,做成了只能扫扫灰尘、除此之外别无他途的鸡毛掸子。

所以,这一条生存的潜规则,也被人们称作“鸡毛掸定律”。

有一句话叫作“乐极生悲,物极必反”。这个道理不管在什么地方,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适用的,而且我们都会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摔了跟头才知道适才的风光只是一个警讯;丢了工作才想明白得意时的作为是多么幼稚。

在最得意时夹紧尾巴

人在得意时就想竖尾巴。尾巴一撅起来,就容易让人给揪住!多么质朴的道理,可就是有人记不住!我们看看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就会明白,那些被人搞掉或死无葬身之地,或身败名裂的达官贵族,呼风唤雨的牛人们,无不是在这一点上晕了头脑,犯了错误。

明朝著名的大将军蓝玉,是在他军功最辉煌时倒掉的,因为蓝玉案而被朱元璋杀掉的接近两万人。蓝玉可谓从天堂掉到地狱的最为极致的典型。

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著名的将领,当时凤阳府定远县人,常遇春的内弟。一开始,他投奔到常遇春的帐下,作战非常有谋略,而且勇敢善战,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渐渐名声显赫,由管军镇抚一直升到了大都督府的佥事。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封他为永昌侯。二十年,拜为大将军。第二年,他就一手主导了历史上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杀死了北元太尉蛮子等高官,获得马驼牛羊15万余匹,又大破哈剌章营,获得了大量的人畜。

为国家立功到这种程度,在中国历史上蓝玉也算名列前茅了。作为那个时代最为传奇的华夏将领之一,蒙古人对他闻风丧胆,一听他来了,第一反应就是丢下帐篷逃跑,跑得越远越好。所以,朱元璋对其也是宠遇甚隆,比之为明朝的卫青和李靖,封他为凉国公,其权力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这时的蓝玉是怎么做的呢?他不但没有危机意识,反而居功自傲,日益地骄横跋扈。比如:他蓄庄奴,收义子,达数千人之多;而且恃强凌弱,侵占民田。当御史找他质问时,他竟然用鞭子将御史抽了一个半死不活,然后将其赶出门去。皇帝忍了,谁让他有功呢?

但是这还不算,蓝玉不知收敛。他北征回师,夜经喜峰关,因为守城的官吏没有及时开门,而是让他天明再进,他竟然纵兵毁关而入,带头违反了国家法令。

如此的所作所为,终于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朱元璋透过种种渠道向他暗示:“你应该老实一点了。”但蓝玉毫不在乎,不以为意,不但擅自决定军中将校的职位升降与军队的调动计划,还干涉宫中的太子之争,让太子朱标小心燕王朱棣。种种行径,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终于让他动了杀心。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揣摩圣意,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马上下令,把他拘拿下狱审讯。一审不要紧,大刑之下,蓝玉供称很多人和他有串通,比如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都想和他一起谋反,准备趁朱元璋去田地视察时,发动叛乱。

朱元璋大怒,下旨族诛蓝玉等人,上自公侯伯、文武官员,下至仆从小吏、亲戚门人,一个都不放过。蓝玉在他最得意之时,掉进了地狱。朱元璋杀到手软,还不解恨,又作《逆臣录》布告天下,让蓝玉永世不复,遗臭万年。

在这份《逆臣录》中,共有1个公爵、13个侯爵和2个伯爵,另外随同被杀者,多成数万,很多都是莫名其妙就成了被连累的冤魂。

这些人荣华富贵时何其风光,一朝权力丢失,地位丧失,就万劫不复,成了罪不容赦、大逆不道之人。

明代的开国功臣傅友德亦是这样的结局,打下了天下,为皇家立了大功,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得意地向皇帝索要良田,结果得到了一个被赐死的结局。领导最忌讳的是什么?不是你傻,而是你欲望太多。自古以来,都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你帮领导打下了天下,这是功;但如果你要求分一块蛋糕,而且要求还很高,立马就会有罪了。罪不容赦,不杀你杀谁?

春风得意就猖狂,一猖狂就会掉进河里。风光时把尾巴撅到天上的人,下场往往不那么美妙。功高盖主必被杀,得意忘形一定要倒霉,这是铁律。

汉代的大将军卫青就很懂事,他知道自己功劳越大,将士们对他越拥戴,皇帝对他就越不放心。所以,即便荣宠集于一身,他也极为低调谦虚,将功劳分给大家。卫家权势当时极重,卫青的姐姐是皇后,外甥和他一样,也是大司马,朝内拥趸众多。汉武帝对他当然也起过疑心,但终因卫青很会做人,毫不贪功,对皇帝没有任何要求,姿态摆得很低,最后才得到了一个善终。“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得意到了极点,往往就是失意的开始;最辉煌的时刻,意味着你将开始下坡。所以,最得意时恰恰要夹紧尾巴,低调做人。不然的话,就在你不可一世、摇尾巴撒欢之时,灾祸也就悄悄地降临了。

时刻要有危机感

你如果想在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应该时刻警惕自己,有一种危机意识。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对此深有体会,他知道,这种危机感不但能让自己事事小心谨慎,也是自己迈向更高职位的动力和源泉,因为他有危机感的同时,心中有提防,这就表明他也会有进取心,不会满足于现状。

董卓想废掉汉帝,另立一个皇帝,就找袁绍来商量。当时董卓兵重权大,打手众多,占据了京城,袁绍只是一个中级军官。听到要废帝的想法,袁绍当然不同意,董卓拔出剑来,冷笑:“难道我的剑不够快吗?”袁绍岂受得了这种气,也拔出剑来,挡在胸前,怒目以视:“你的剑能杀人,难道我的剑就不能杀人?”然后挥袖而去。

回到家,袁绍越想越不对劲,姓董的面子无光,肯定找自己算账,于是他赶紧骑上一匹快马,连夜逃出城去。果然,他走后不久,董卓就派兵去追杀他了。这时袁绍已经逃出了京城,跑到了冀州寻求庇护。董卓鞭长莫及,只得作罢。他要迟走一根烟的时间,恐怕就人头落地了,和被主人摘了毛的鸡毛掸子一样。

袁绍能捡得一条小命,完全是因为他意识到董卓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在手下的怂恿下杀掉自己。尽管袁绍是名门之后、四世三公,是汉代有名的世家望族,而袁绍对董卓也是有恩的——正是他的着力推荐和建议,董卓才有机会带兵进京。但还是那句话,无限的荣光,在真正的危机面前其实很脆弱。若他还是摆着一副于董卓有恩,即使得罪了他也不必担忧的态度,当天晚上脑袋就得搬家了。

危机感挽回了袁绍的一条性命,这也给那些混于名利中的人敲响了警钟。职场的环境一点也不比高原上的气候简单,时刻复杂险恶,而且变幻莫测,今天的朋友,明日可能就改头换面,成为了你的敌人,那时候你可能还单纯地问别人:“我得罪他了吗?”职场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小社会,如果缺乏这种危机感,对别人不加防范,很可能一句话就会让你身败名裂,搞不好就得卷铺盖走人。所以,想要明哲保身,而且还要飞黄腾达,步步迁升,你就不能没有危机意识。

唐玄宗在位期间,牛仙客担任左相。当时李林甫任右相,他的官阶尚在牛仙客之上,牛仙客深知李林甫口蜜腹剑,心肠歹毒,而他妒贤嫉能也是出了名的,曾经与在他之上的裴耀卿、张九龄争权夺位,接着又将上任左相李适之斗垮。

他知道,若想使自己长保相位,就不能在李林甫面前过分地显示自己的才能,风头绝对不可以盖过他。因此他佯装浑浑噩噩地度日,“独善其身,唯诺而已。所有锡赍,皆缄封不启”。每当需要他决议的时候,他都是说“但依令式可也”,不敢擅自主张。

他这种步步为营的危机感,最终躲过了李林甫的毒手,直到临终前,他的相位仍然坐得安稳如山。

时刻具备危机感,这样在职场中才能一个人生存下去,摆脱给他人当炮灰的命运。能够在职场中活下来并且有所作为的,不是伸长脖子骄傲无比的人,而是缩着脖子一脸小心翼翼的人。

知足常乐保平安

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知足。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只有具备了知足的心态,才能赢得长久。永远让自己低调地去追求实惠,而不是拼命地攀爬到一个虚荣的职位、地位或者拥有不切实际的名声。

做人要不务虚名,只求实务。做事要低调而行,追求实际的效果,而不是表面的动静和美丽但不实惠的光环。虚名有时候就是表面的职位和荣誉,鲜花和掌声;实务是地位和影响力,是财富和可以到手的实惠。

具体到个人,比如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一步步去追求实际的进步,而不是暂时的成绩和高度。职场生涯是一种马拉松似的竞技,人生也是一场比拼耐力和追求结果的竞赛。只有赢到最后才是赢得了真正的实惠,那些赢得一时的人,却经常输在了最后。

所以,千万不要为了一百米内的成绩和短暂的收益而妄自菲薄或者盲目乐观,你要做的而且唯一正确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分配给你的任务——前提是这些工作符合你自己的利益与需要,通过一点一滴的进步,鼓舞和修正自己,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人之所以为自己招惹祸端,正是因为太不知足,心高脚短,眼高手低。“人心不足蛇吞象”,对权力的要求无法满足,欲望没有止境。升到了县长想当市长,当了省长又想当总统。即便春风得意,日子过得已经很好了,有些人还是伸着手不停地索取,全然不顾自己根基不牢,得罪的人已经很多。因为不知足,手伸得太长,仇人也就越来越多,那么,早晚有一天会遭到算计的。

就像东汉末年的董卓,一度威风凛凛,生杀大权全握在己手,可当他被吕布杀死后,也是惨状无法目睹,落了一个曝尸烈日的悲惨境地。若他当年收敛自己的欲望,安心做一个辅群安国的忠臣,不那么胃口大开,变成一个大野心家的话,又何至于死无葬身之地呢?

因此,想要在自己的事业中混得久一点,坚持的时间更长一些,取得的成就更多一些,最需要做的恰恰不是继续勇往直前,而是往回看,适当地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你若是野心太大,时刻龇着獠牙,人人都把你当成危险人物。同事讨厌,上级嫉恨,因为你的存在,已经给他们构成了威胁,使他们不自然地产生一种危机感,生恐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地位会被你取而代之。职场之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傻傲傻傲地钻进了别人设计的陷阱中。

安禄山造反,就是愚蠢至极的行为,抛弃了实惠,天真地想实现自己不切实际的野心。他在叛乱之前,可以说是承尽恩泽,深受皇帝的重用,唐玄宗对他百般宠爱。天宝十年的时候,他已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了,坐拥当地的军政财三项大权,头上戴的大小官衔更是不计其数,皇帝对他的请求更是无所不允,活生生一个尽享荣华富贵的土皇帝。

李林甫这个奸猾之人在相位的时候,他或许还有所忌讳,因为李林甫是小人,向来不相信任何人,对安禄山也防范甚严。但是那时李林甫已死,朝中忠臣没有一个敢对他瞪眼的,他也瞧不上,觉得朝廷内部没有谁是他的对手。实际上,他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地方国主了。虽然说杨国忠在玄宗面前对他屡进谗言,但玄宗对他还是相当信任的,只要向玄宗表明心迹,杨国忠再如何巧舌如簧,也撼动不了他的地位。

可他不知满足,依然决定要起兵谋反,最终虽然当了两年的瞎眼皇帝,但还是遭到其子安庆绪的谋害。忙来忙去,让自己的儿子给杀了,这个下场实在有点凄惨。

这就表明,在江湖上混,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对于权力,不能太过急功近利,否则迟早会被欲望所吞噬。没有一个踏上权力之船的人不想着飞黄腾达,可是在追求名利地位的同时,不能不忘记,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招来大麻烦。因此,若想寻求长久之计,还是知足常乐来得稳妥。

历史人物如何,今天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许多人为了升职,捞取好处,机关算尽,最后才发现收获远没有付出多,一点都不划算。

有一位北京的女士跟我讲了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她曾经在银行上班,职业是做金融方面的政策规划研究,每年都能发表一些很有影响力的观点,深受领导的重视。后来,她觉得自己的事业不能这么单调,必须有所突破。于是,她就盯上了炒房的领域,凭借自己在金融行业的融资优势,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购买了五套房产。一时之间,她成了炒房者追捧的对象,名声大增,时而还在媒体上现身,大谈她的房产观点。

时间长了,她就辞去了在银行的工作,成立了自己的房产投资咨询公司,当上了老板,专为那些炒房客提供咨询。听起来,她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了,可实际上,她的收入并没有多大的增长,名气大,实惠小。而且去年,北京地区的房价大跌,她购置的三套房产都赔了钱,炒房客也都不再来找她了,因为市场陷入了低迷。

她后悔地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真是捡起了芝麻,丢掉了西瓜!”

实惠没追到,她还丢了以前的工作。所以,让自己充满控制自己的危机感,其实是对于欲望的满足程度的一把衡量标尺,而欲望又是对一种名与利的追逐。在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下,人们都在争取着自己的福,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的灾祸。但能否真的做到在职场和名利上水不湿鞋、雨不淋身,就要看他能否控制自己的贪心、收敛自己的欲望了。

昨日的福可能就是今日的祸,而今日的祸也可以变为明日的福。如果人们都能够明白世事的多变与福祸的短暂,是非就会少很多,开心和幸福也就真正地增加了。

人如果能做到事事知足,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守住眼前的实惠,不贪图那些雾里看花的虚荣。因此,适应社会,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控制的游戏,修炼个人的境界,然后就能在处理欲望和关系这两个领域,做到可进可退。

人往往是知多知少难知足,这是人的弱点,就像《渔夫和金鱼》故事里的老太婆,她要了木梳要木盆,要了木盆又想要木屋,要了木屋还要住进皇宫,永远不知足,对自己无限的贪欲缺乏控制,结果要来要去,得到的是一场空。但是假如她适可而止呢?也许早就获得最大的实惠了。

嫉妒的本性

高你半级的人,往往会把你列入敌人的行列。他害怕你升上去与他平起平坐,不想让你变得和他一样强。至于同级的人,他们会是你天然的敌人。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眼里的竞争就是一场零和游戏,不是你死,就是他亡。他们不懂得双赢的价值,也不关心双赢。无论如何,他们都要和你分出胜负。

如果你在公司已经有了一官半职,那么对这个假想敌定律一定感同身受。你很弱时,没人把你当回事,甚至还会有人同情你、帮助你,对你比较友好。但当你的实力、职位接近他了,他就开始警觉了。到这时,你们之间就做不成朋友了,只有敌人可做。也就是说,此时你要么离开,要么打败他、超过他,至于携手并进之类的美事,是很少出现的。

比如在职场,一个单位里平级的或者相差半级的干部有很多。怎么和等级相近的同事相处,成了一种危机术和生存术。毫无疑问,等级越接近就越有危险。因为高你半级的人对你会有强烈的危机感,怕你随时都可能与他们平起平坐,所以有机会他们就会打击你。而不管高半级还是一级,都是上司,他们给你穿小鞋就危险万分了。而同级的人则晚上睡觉都想如何超过你。

人与人之间相差半级最危险

简单来说,你和上司之间等级差得越远,你对他的威胁就越小。而这个等级的差距,就可被认为是权力的缓冲。上司跟你之间有很大等级差的时候,他当然愿意罩着你、保护你,并且给你资源,甚至提拔你,因为他需要你为他卖命,替他充当马前卒,干苦事、累事、得罪人的事,帮他挡雨挨板砖。可是当你们只相差半级的时候,一切就都改变了,他不再信任你,不会再提拔你,甚至会越来越讨厌你,乃至于暗中打击和削弱你,最后发展到公开对立、势如水火,因为你再往上晋升,就威胁到他的地位了。

在某国土部门,小刘刚调来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科员,什么都不懂,但他的工作有干劲,在顶头上司李科长的眼中,他是一块可利用的好材料。因为年轻人刚进职场,一定比老人更有闯劲,更敢担责任。所以,李科长对他特别照顾,给他不少机会,同时也没少把一些得罪人的活让他干。

但是过了一年多,情况就不同了。小刘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更高一级领导的欣赏和认可,到了升职的时候。上级有意把小刘培养成后备干部,也就是说要破格提拔他,先让他做副科,跟李科长只差半级。这时,李科长对小刘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由以前的照顾变成了打压。他先是在各种小事上刁难小刘,给他制造工作障碍,后来又私下警告他,说:“小刘,你要明白这里谁是老大,别不知轻重,给自己找麻烦!”

小刘对此很郁闷,心想,我可没得罪他啊,我平时对李科长一直尊重有加,内心是把他当作自己学习的师长来对待的,以前关系也不错,怎么突然就势如水火了呢?

他想不明白,回家跟刚退休的父亲一说,父亲的一席话才让他恍然大悟,如同从梦中惊醒:“孩子,你现在是副科了,如果再升职,就是正科,虽说难点,但至少已经对他构成了威胁,他还能像以前那么对你吗?巴不得让你走人呢。”

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相差半级的时候是最敏感的阶段,因为你再进一步,就跟上司平级,那就意味着要取代他了。这是多大的威胁?你是在夺他的江山啊!但现实中,很多人升职后,与上司之间只相差半级,却并没有意识到危机来临,还像往常那样处理与上司的关系。棋差一步,反应又慢,就很容易让上司的一些小动作给搞下来。

比如,古时的皇帝提拔臣子,开始都是重用有加的,倾力扶持。但当这个臣子一路高升,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上,相权大握,皇帝就开始改变态度了,从扶持变成了打压,从信任变成了怀疑,从提拔重用变成了打压和抑制。因为相权很大,对皇权是有极大威胁的。这时,皇帝就会扶植另一股势力、另一个人来制衡他。

你一定要记住,一个上司愿意把你当成亲信,是由于你对他没有危险。当你的上升对他构成了威胁之后,你将不再是他的亲信,而是敌人。你们将是竞争对手,他随时会压制你。稍不留神,你就会被他挤走了。

平级是天然的敌人,别幻想有和解的可能

古代的时候,帝王为了能更好地操纵臣下,就让水火不容的人分列同级,让他们互相竞争互相搏斗。只有这样,他才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可以利用属下之间的矛盾,玩平衡,整倒对自己有威胁的人,保持江山的稳定。

总而言之,下属斗则上司心安,下属和则上司心乱,聪明的领导绝不会坐视自己的下属团结无间,那样对他最不利。当然,他也不会希望下属斗得不可收拾,那样工作就没法做了,自己的领导也不会满意。

历史上,擅长玩弄这种权术的皇帝有很多,甚至可以说,这是做皇帝的基本素质之一。搞这一手最有名的当数明朝的嘉靖帝和清朝的康熙帝。

嘉靖时期,他扶植了严嵩一党,又让徐阶、高拱他们入阁,就造成了两派不共戴天的抗衡局面,你死我活斗了十几年,结果就是皇权稳定了,没人能威胁到他朱家的江山。看着斗得差不多了,他才在年老的时候干掉了严嵩,把徐阶这些能干之臣留给自己的儿子,又给孙子准备了一个张居正,让张居正跟高拱他们斗。到了天启年间,东林党得势,皇帝又重用了魏忠贤,对东林党进行打压,让这些级别相差不大甚至平级的人互相斗争,自己从中渔利。

从这点来看,重用奸臣的皇帝其实并不昏庸,他清楚地知道哪些大臣是好官、哪些是坏官,只不过,出于利益平衡的需要,他不得不让好坏同朝,善恶厮杀。“用小人来抗衡忠臣”,就是这种思路的典型体现。

康熙时,朝廷出现了明珠与索额图的党争,两个人都功劳很大,树大根深,各自拥有一套人马,斗得不亦乐乎。康熙明知他们办了很多坏事,可就是不动手。因为他知道,两党相争,他尚能得渔翁之利,若一党独大,皇权就要受威胁了。

所以,直到明珠与索额图两个人斗得筋疲力尽,时机已到,他才收网,将两个人的势力慢慢拔除,然后慢慢填补新人,给将来的新皇帝铺路。

皇帝不希望看到属下走得太近,最好派系分明、互不相让才好,如此才利于他的操控。因为属下如果团结了,就会联合起来对抗上司。这不但屏蔽了上司的信息通道,使他被孤立,还会有把他架空的危险。职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另一方面讲,平级的下属之间,竞争的味道也很浓厚。因为大家是平级,谁也不服谁,可升职的机会又不多,越往上爬,就越是金字塔的上端,粥少僧多,当然就容易斗起来。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在利益面前,谦让只能被当作幌子撕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别人的嫉妒,或自己本身也在不知不觉对别人产生嫉妒之心。被嫉妒的人常常是自己周围熟识的人。有时,明知道是嫉妒,是不应该的,却无法消除。

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但尤为突出的就是名誉、地位、钱财、爱情。嫉妒具有四大特征:

一是具有明显的对抗性,往往不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而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二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一般在同事或同学中,看到那些自认为原先不如自己的人都冒了尖,于是嫉妒心理油然而生;三是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如言语上进行冷嘲热讽,行为上疏远被嫉妒者,甚至是进行攻击性强的报复行为;四是具有不易察觉的伪装性,如本来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这种局面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当嫉妒心理萌发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这就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找差距和找问题,而非盯着别人,嫉妒别人。

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聪明人会扬长避短,寻找和开拓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新领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补偿先前没能满足的欲望,缩小与嫉妒对象的差距,从而达到减弱乃至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1. 别人可能真的付出得比你多,只不过你没看到。2. 这些东西只能带来一时的满足,而不是永久的。3. 这里面有你玩不来的游戏规则,能玩的人都挺累的。4. 你有不如人之处,就一定有比别人好的,相信自己。5. 不去争抢这些小惠小利,也许你的朋友会更多。

把羊和狼放在一起

在草原之上,有绵羊的地方,就会有狼来搅局。社会也是如此,有君子,就有小人,当然还会有帮助君子的人。你不管在哪儿混,都会轻易地找到自己的盟友,也会立即发现你的敌人。他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总会同时出现在你的身边。

这个世界有好人就有坏人,有君子就有小人,一个人有朋友就有敌人。还有句话说:“不是冤家不碰面。”没错,你之所以老感觉冤家路窄,就是因为利益的分配原则和关系的混合原理在发挥作用:不管你干什么,你总能碰到知己和敌人,形成一对故事不断、精彩纷呈的组合,你需要充分利用盟友的力量去抗衡对立的势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就像一个物理常识,有正电子,就有负电子;数学原理也说明了这一点,有正数,就有一个对应的负数;有阴就有阳,有男就有女……几乎每一个学科都建立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之上。必须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世界,在看到坏人时,想到还有好人;看到对手时,想到还有盟友。

社会就像一座大草原,有羊就会有狼

在我们身边,“羊”一样的人总是很多的。他们全身布满羊性,讲规则,温和善良,踏踏实实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实际上,他们构成了金字塔体系的主要塔基,按照设定好的规则生活,从来不会有逾越的想法。

在他们中间,总有一些想做实事的人,他们有理想,有道德,不喜欢算计人,只想在职场靠实干混出点名堂。但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狼”,也就是所谓的“坏人”和“小人”。因为利益的对立,他们跟你对着干,给你设置路障。

所以,有羊的地方一定就会有狼,从古至今,没人能够摆脱这个铁一般的规律。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他们也会有意地将羊和狼放在一起。

职场是一个很特殊也很复杂的场所,经历过宦海浮沉的人,都知道其中的风云变幻、诡谲莫测。一个身在职场的人如果只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没有任何援手的话,那他在职场生涯中会生存得相当艰难,稍有不慎,就会仕途失意,而且还背上不明不白的黑锅。

因此,一个人若想在职场中一帆风顺,就不得不试图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找到属于自己的阵营和队伍。

有一个成语叫“朝秦暮楚”,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在诸国之中的军事实力最为强大,而且处于相互颉颃的状态。秦楚两国势如水火,都想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它们各自蚕食着四周的蕞尔小国,以求壮大自己的力量,于是那些濒临绝境的小国家在面对秦国的骚扰时,就依附于楚国;在面临楚国侵略时,就向秦国示好。

虽然这样的做法令人有些不齿,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它们将会面临宗庙社稷的倾亡,而一旦沦为秦楚两国的殖民地,性命恐怕都难以保全,更别说骨气了!

古代每当遇有灾害时,朝廷就会开仓赈灾,委派得力之臣下去监督粮食的发放。而每当这时,那些贪官污吏也就露头了,都想从中分块蛋糕。羊一出现,狼就尾随到位,如影相随。换言之,只要涉及利益时,就会有一场好人与坏人的大聚会、大碰撞。

小说《鹿鼎记》里有一个情节:韦小宝初次见到吴三桂的时候,听出吴三桂话语中带有扬州口音,他本身也是扬州人,所以他在说话时也流露出扬州口音来,这一下子就将两人的关系拉近了。这是社会当中人事的规律,利益纠葛,派系林立,你总能找到自己的阵营,也总是摆脱不了对立的利益阵营。因为最稳定的状态就是利益的平衡,不可能全是好人,也不可能全是坏人。

在草原上,羊太多了,就破坏草的生长,毁掉草原;狼太多了,又会造成羊的灭绝,都对草原不利。职场就和草原是一样的,这是一个生态链。要在职场站稳脚,首先就得接受这个现实。

国产电影《手机》里的费墨有句话:天下的事最怕结盟了。其实,不结盟反而不正常,结盟的原因是有对手。羊和羊结盟,狼也和狼结盟,合起伙对付共同的敌人。所以即便再简单的事,想真把它做成,也是有难度的,因为对手一介入,简单就变成了复杂,复杂就有了凶险,稍有不慎,你就让狼咬了一口,轻则摔一跤,重则丢了工作,毁了前途。

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你就可以同时制衡他们

为什么好人总能遇到坏人,君子总能遇到小人?为什么羊总是遇到狼?为什么总有人跟你过不去?你还要知道,这是有些领导喜闻乐见的场面。领导希望属下有竞争,他们不希望属下团结得像铁板一块,那样他就没办法控制,而且很可能被架空。所以,领导会故意安排这样的组合。

打个比方,当两个人在相互争斗时,忽然出现了一个和事佬,将这场纠纷摆平了。这样那两个原来争斗的人自然都会对他心存感激。

一个有卓越远见的领导会善于在派系林立中稳固自己的统治和管理。把羊和狼放在一起,他的影响力就体现出来了,因为羊和狼都需要他来主持公道。

康熙皇帝登基当了8年的皇帝,始终没有真正地掌握实权,军政大权都操纵在鳌拜的手里,康熙对鳌拜的专横跋扈极端不满,于是任用索额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鳌拜擒获,随即迅速将其党羽一举歼灭,这才开始了他真正主持朝政的生涯。

当索额图势力逐渐膨胀,对自己构成威胁时,康熙帝又重用明珠,这两位宰相都暗地里培植着自己的势力,而且相互倾轧多年。明珠也不是什么好人,为人贪得无厌,而且极为嚣张,康熙帝心知肚明,但是仍不动声色,任由他们双方尔虞我诈。因为明珠及其党羽可以牵制索额图那一党派,会使他有所收敛。

等到两派力量都损耗大半了之后,康熙才游刃有余地收拾残局,两派力量顷刻间在他面前烟消云散了。最后这两位宰相,一个被罢相,一个直接被处死。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正是对康熙皇帝的管理和驾驭臣子之术的最真实的写照。

这就是为什么朝廷中的奸臣总是除不尽的根源了。对一个皇帝而言,他既需要张居正这样的能臣,也需要魏忠贤这样的大奸之人。黄河很浊,长江很清,但皇帝都需要。因为能臣太能干,眼睛里又揉不得沙子,即使皇帝做了错事,他们也会进谏,要求皇帝改正。皇帝为了抗衡这种局面,就会重用小人和奸臣,所以从古至今,贤相的实力很强时,奸诈小人也会得势,皇帝让他们斗得你死我活,他好从中得到渔翁之利。

权力安全规避术:避免一厢情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然而有时候,即使是在其位,也不能事事都要去做,因为有些事做出来,未必就是领导愿意看到的。在职场中混差事的人,不能太精明,不能崭露头角太过。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职场之险恶,如履薄冰,一个在职场上处世圆通、行事低调的人,不会给自己添惹太大的麻烦。一个人若是锋芒太露,很容易招致领导的忌恨。

你可能正在疑惑:为什么我拼命地做事、努力地工作,还会使领导对自己不满意?其实你应该好好地想一想,如果你将什么事都大包大揽,而且还做得异常完美,那还要领导干什么?领导的价值又在哪里?

要知道,在工作中,领导才是一个集团和组织的核心和中坚力量,是一个团队的头头。你这样做,会让他觉得自己无能,使他难堪。

在社会上混的人,若是得罪了领导,就等于身上装了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红楼梦》里有一个很鲜明的故事:贾雨村本是个落魄书生,后来在甄士隐的资助下进京考取了进士,俄而就做上了知府,这个人虽然满肚子学问,才干优长,可是他太过恃才傲物,“那些官员侧目而视”,于是做官还不到一年,就被上司伺机参了一本,说他“生性狡猾,擅篡礼仪”。

其实“生性狡猾”只是句空话,重点在于“擅篡礼仪”,他不将上司放在眼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严苛的等级制度绝对不容忍任何人有所亵渎、有所对抗。大家都遵守着这样的规则,你凭什么跳出来破坏?等到他被革职的文书一下来,知府官员一个个都喜笑颜开,因为大家知道,这个眼中钉终于给除掉了。

所以,后来贾雨村终于学乖了,他机缘巧合地巴结上了贾政,在贾政的帮助下得以官复原职,可是他上任头一遭就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小霸王薛蟠令手下豪奴将人家打死了,人家告到府衙。乍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暴跳如雷,声称一定要将薛蟠捉拿归案,但他后来得知薛家与贾家渊源甚深,自己刚攀上了贾府这根高枝,决不能在半空中跌下来。所以,他想方设法周旋此事,最后只是让薛家多赔偿死者一点银子,将此事遮掩过去了。

贾雨村这种行为当然是应该谴责的,我们不能像他一样,违法乱纪。但我们在做事时也必须小心,千万不可理想化,同时也不必对社会的现状感到绝望。因为社会就是这么一个各归其位、各有所用的丛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老实人自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会拥有自己稳固的权力领地。只要不犯在小人手里,对小人敬而远之,对领导忠贞不贰,即便逃不脱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对自己的前途也无什么致命的大碍。

具体来说就是,有帮助你的人时,你不必因此得意忘形,因为一定会有同样非常敌视你的人;遇到敌对者时,也不必太在意和生气,因为你也能据此找到盟友。这是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使用的独特的生态游戏,如果想在这个社会有所作为,这种现实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正视和接受的。

第二章 教你成为应酬大师

是不是重要人物,看你每天做什么事

一个人要把最重要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这是我们应酬时的基本原则。摆脱那些烦琐的小事,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才会拥有最高的效率。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重要的人物,只需要看他每天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们决定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是需要节省时间的开始了。干的事对你的重要性,决定你能够省时多少,通常越重要的事,你越在乎,也就越省时。人在职场,必须学会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杜绝有任何的垃圾时间和无效时间,将有限的智慧用到有限的事情上,才能忙出效率,保证安全。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他会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写在一个纸条上,然后贴在书房中,贴得到处都是。这样他每天早晨起来,到书房一看就知道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是他必须处理的,什么事是可以放权的,又有什么事他必须自己亲手抓,一二三四分得很清楚,头脑一点不乱。

这个习惯表明,朱元璋是一位十分称职的帝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他明白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区分事情的轻重。如此一来,他既能管理自己,又能管理这个庞大的国家,对于政事一清二楚,很少出错。

有句话说:“你是不是一个重要人物,看你每天做什么事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看你每天做什么事就知道了。”

无论是职场还是人生,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去做什么事情,这个道理都是通用的。就算皇帝,也要学会说“不”,不可事事躬亲,否则累死累活不说,忙不到点上,还容易让底下的小人钻空子。

李世民通过分权理政,将大部分细碎的工作交由下属分担,自己只做最关键的决策工作。他重用了大量的人才,由他们承担治理国家中的一些详细的工作,自己省心去长远考虑帝国的未来,由此创造了贞观之治。有人就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出了853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的智慧和胸襟。”

在唐朝以前,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皇帝一个人管理所有的事务,累死不说,还没有效率。这样很容易出现昏庸之君甚至是暴君,因为皇帝要决策每一件事,事无巨细,所有事均系于他一人之手。说到底,他毕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上帝,当然就会犯错。决定的事情越多,犯的错误也就越多,直到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让帝国发生难以逆转的危机。

李世民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的管理模式明显地体现出了分权原则,由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则来具体地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经李世民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

而在诏书发布之前,他规定还必须送到门下省进行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了副署,依照当时的律法,是不能颁布的,没有效力。只有经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正式法令,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经常跟李世民对着干的贤臣魏征,当时就供职于门下省。魏征就是那个常常替皇帝纠正错误的人,又弥补了一项皇帝可能犯错的程序。

而且李世民还规定,就算他自己发布的私人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做出有损于他清誉的不慎重的决定,给朝廷造成损失,给国家和百姓造成伤害。1. 做事情越多的,时间越不够用的,越都是些打杂的底层人,他们

每天都在被驱使,而他们通常毫无权力。2. 越往上走,职位越高,担子越重,闲余时间越多,因为他们只负

责处理最关键的事务,所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能够用来思考和

筹划未来的发展,他们经常是掌握最高权力的人。3. 不懂得拒绝无关紧要的事情,你就慢慢变成一个不重要的人,失

去最重要的权力;做不重要的事情,你就成不了一个重要的人物,

也就谈不上掌握权力了。

所以每个人都需明白,办公室之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该你做,也不是所有的安排和命令,你都没有办法拒绝。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命门,就像每扇门都有一把可以打开的钥匙。职场上的应付原则,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大舞台,是社会生存的大智慧的浓缩。

我们只要灵活掌握说“不”的技巧,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挡在门外的。关键是你要让别人相信,你看起来确实很忙,并非存心拒绝,或者你总能让自己处于一种“很忙很尽力”的状态中。

如此,你既可以享受拒绝的好处,还能打造一个为组织为领导努力工作的好形象。当然,最大的好处是你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可以腾出手来去做那些对自己更加重要的事情,提高时间的效率,从而有机会在社会的竞争阶梯上占据到更高的位置。

想节省时间,先学会说“不”

如果你不懂得拒绝一些东西,你就永远忙不完,而且很难做出任何成绩。忙人总是在做糊涂事。因此,想要做一些出成绩和高效率的事情,就要为自己节省时间。最佳的办法,就是知道自己必须在什么时候说“不”——向任何一个人,包括自己。

在今天的社会中,如果你想实现一些公关的目的,从别人那里获取利益,那么应酬从来都不会消失。应酬是社会生存的基本生态,也是公关的主要手段。东方的和西方的职场人士都得学会吃饭、交际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应付复杂的社交场合。在这些地方,各种各样的饭局和琐事当然也多如牛毛,不断地累积占用你的时间,越吃越多,越忙越乱;其次,总会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排队等着你,做完这件还有下一件,让你感觉怎么都忙不完,难以理清头绪,也就慢慢地降低了效率。

一言概之就是:“工作无小事,事事迷人眼;应酬最为大,时间是生命。”

作为一名靠完成工作、拿薪水吃饭的打工者,不管你是总经理,还是普通职员,如果你不懂得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审时度势,不明白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一种永远忙不完可又做不出成绩的状态。这类人是职场上的拉磨驴和无脑的苦力,是社会中的打杂工。他们空有苦劳,没有实际的业绩,也就很难升职和获得最大的收益了。

所以,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的业绩,你就要学会对那些接踵而来的麻烦说“不”,掌握一点点合理拒绝的艺术,节省时间去做最重要的事。用最多的时间去做那些对自己的前途最有帮助的事情,这才是一个人在职场前途似锦的保证。因为吃得多除了发胖,不一定长营养;做得多除了受累,不一定能够取巧。

有一项数据显示:一个人平均每天会浪费至少2个小时在一些无所谓的事情上。比如吃零食、闲聊、玩手机、没有意义的聚会等。这些在计划之外的事情,直接浪费掉了我们的时间。

为了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高效利用时间的人士,你不妨每天做一个记录:每隔15分钟就记录一次自己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把它们记在一个专用的文件中,然后每天晚上休息之前,回看一下有哪些时间是被这些琐事无谓消耗的,又有哪些是被自己突如其来的无聊想法给浪费掉的。

我推荐你把它记录一个星期后,再给自己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与总结:

哪些时间我充分地利用了?

哪些事情我尽可能缩短了时间?

哪些时间我白白地浪费掉了?

哪些事情是我在空闲时根本没有想起来去做的,反而去做了根本不需要的其他事情呢?

从本质上讲,关键就是时间管理。一个人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才能聪明地判断哪些应酬可以参加、哪些则必须推掉,毫不客气地拒绝这些事情来占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在这方面,我的朋友奥蒂赛——AMD公司在加州分公司的市场部主管就很擅长管理自己的应酬。他说:“从20年前我加入这一行开始,我就知道必须严格对待自己每天的24个小时。假如我因为一个不必要的饭局浪费掉了1个小时,那么第二天或者未来的某一天就会得到超过10个小时的惩罚,因为我要用10倍的时间来修补那1个小时失掉的黄金机会、错过的重要工作。”

有一段时间他陷入到了应酬的烦恼之中,因为总是有一些家伙(他的朋友)打来电话请他去夜店或其他娱乐场所进行“疯狂减压”。“嘿,来吧,奥蒂赛,这里有一些好玩的项目,保你喜欢!”“喂,奥蒂赛,你还把我们当作朋友吗?”他们总是以这种方式催逼他赶紧出现,否则就“有损我们的友情”。

怎么办呢?如果换作其他人(多数人都会这样做),一定非常不情愿地放下手中的工作赶过去,即便表情充满痛苦,也要坚强地忍耐下去,陪他们度过这些无聊的时光,然后回去面对一摊让自己更加头疼的工作。

但是奥蒂赛没有,他发现无法在电话中对他们解释清楚——更多的时候是他们根本不会接受你的解释,奥蒂赛果断地关闭了自己的手机,并列出了一张时间管理表格,把这些应酬事项全部列入了黑名单,然后进行清晰又合理的安排,并且定期做出总结,为自己过去一周的表现进行打分,以便及时进行改正。

通过类似的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你就会发现有一些时间(例如别人的打扰、回复别人的短信等)是可以尽量节省下来的。有些短信不必回复,而有些饭局则完全可以推掉。事实上,我们有充足的能力来推掉这些琐事,只不过我们同时又给了自己打发时光的借口,因此不知不觉中就让自己陷入了没有意义的应酬之中。

对此,你可以建议自己在做重要事情的时候不要让短信、邮件、无谓的饭局这样的事情打扰到自己,以提高做事的效率,把时间安排得合理有序。

学会利用时间的碎片,拼接起来去做重要的事情

比如我们在上一件事和下一件工作之间的时间,饭局前后路上的时间,卫生间的时间,等等。这些属于“死时间”,但能够用来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好好地把它们利用起来。比如在赴饭局的路上,给一个朋友打电话,回复他昨天对你的某些请求,而不是占用自己的工作时间;在卫生间可以阅读某些材料,以便下午做出最终的决定。

把这些死的时间激活,特别是利用它们去做一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瞬间就增加了,不会再被那些无法推掉的应酬挤占其他的生活空间。

时间管理:对一天要做的事情排一个顺序

你不妨在每天早上起来后,首先就把自己这一天要做的事情排一个前后的顺序,把重要同时又紧急的和重要但并不急迫的事情拿出来,在这一天中进行优先处理。或者规定自己:“我在一天内必须至少做一件此类事情。”然后将其他的次要紧事情安排在后面。如此日积月累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关于提高做事效率的方面,你还可以借用一下“二八原则”。多数人只能用自己80%的时间去完成20%的事情——这样做事的效率当然很低,而你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在20%的时间去完成80%的事情。这需要在时间管理上,将重要的事情都安排在自己头脑最清醒的时段,而不是在那些时刻去打游戏、看电影和约会。

这些不怎么重要的事情,完全可以放到精力不是很集中和办事效率不是很高的时候去做,对于时间管理来说,这就会很有帮助。此外,你应该拿出一些特定的时间段,用来思考下一步的时间安排,尤其重点考虑怎么处理一些重要的或者紧迫的人际关系——这毫无疑问要牵涉到我们的应酬。怎样既使人们维持对你的良好印象,又能节约自己的时间,是我们的一个核心问题。

“应酬”首先是一道选择题

对于大量的且无穷无尽的应酬和饭局,我们不应该毫无选择地全部迎接。首先,一天就只有24个小时,不少也不多,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浪费;其次,应酬的根本目的是“办事”,很多应酬只是碍于面子去“凑数”,根本毫无意义。

对吃饭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最基本的态度:不必要的饭局坚决不去,该去的一定不要错过。这是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的第一步。

在职场上,饭局是非常重要的交际方式,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人们重的是局、轻的是饭,事情都是在饭桌上谈,商机往往在饭桌上出现。饭局太多了,每天都有,有时你推都推不掉,不去也得去,简直就像“幸福的痛苦”“安乐的毒药”。

饭局当然也很重要,王公大臣,展现计谋,谋取国事,成就霸业;各种商业合作、人情往来,结盟或谈判,无不在饭局上完成。就是同事之间,同事和上司之间,饭局也是一个重要的应酬手段。不吃饭是不行的,一个从不参加饭局的领导,他要么是最大的老板(可以有这个权力,想去就去,想不去,没人奈何得了),要么就是在办公室打酱油的、在圈子里最没价值的(没人在乎你,自然都不请你)。

但你如果什么饭都去吃,什么局都去参加,则又会有更大的麻烦,因为你免不了要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你就会做80%甚至90%的无用功。大多数饭局你是捞不到什么好处的,或者说对你没有什么实际的益处,并且还有一些类似于埋单圈套的饭局,你屁颠屁颠地去了,只是纯粹去做一个冤大头。掏钱付账不说,那些吃客背后还嘲笑你,不拿你当回事,也没人领你的情。

所以,想要省时,对无处不在的饭局首先得挑选,哪些是必须去的,哪些又是可去可不去的,而哪些饭局坚决不能去,打死也不去。对这些我们的心中要有一面明镜,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拒绝,什么时候又该应允了。像鸿门宴那种藏着刀枪也富含巨大机会的饭局,该不该去?怎么参加?就得掂量自身能力,综合判断,绝对失误不得。

饭局,不是简单的吃饭喝酒,尤其在职场。一顿饭,往往有着明确的意图。既然吃饭是局,就会有设局人、局精、局托儿,还有陪客和花瓶,这些角色一个都不会少。

如果你去了,注定只能做花瓶、陪客,捞不到半分利益,还有无限的风险等着你。那么对这种饭局,聪明的人就会说“不”,而不是只顾着几杯猫尿,屁颠屁颠地跑过去。

职场的饭局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同体系,一张小小圆桌,坐下几个人,数人头,看排序,察烟酒,听说话。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