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曾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2:08:31

点击下载

作者:沈潜,肖逸然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曾朴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曾朴试读:

引子

淮海中路,是上海今天最高雅浪漫、摩登繁华的商业街之一,自1900年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来,名店林立、名品荟萃,散发着海纳百川的时代气息。循路一径向西,穿过喧嚣的闹市地段后往南,是一条全长不过1500多米的幽静马路。放眼望去,道路两侧延伸着林荫茂密的法国梧桐,沿街多有淡黄色、浅灰色的围墙,围墙里是一座座款款而立、风格迥异的欧式洋房。

这条闹中取静、优雅静谧的马路,就是被列为上海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思南路。

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Rue Massenet),始筑于1914年,由法租界公董局为纪念1912年在巴黎去世的法国著名音乐家儒勒·马斯南而命名。作为当年上海滩一条不通公共电、汽车的马路,这里聚集了众多的名人故居和寓所,数十幢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精美洋房,弥漫着古典高雅的异域情调,几乎集中了老上海全部的民居样式。

深秋的人行道上,但见梧桐掩映,落叶缤纷。橙黄的街灯下,随风飘舞的梧桐泛着秋叶的淡淡余香。每一处洋房,浓密的爬山虎以斑驳的红褐色簇拥外墙,映衬着街景的清幽静谧。

一栋洋房别墅,几多迷情故事。

这些迄今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以海派特有的色泽光影,凝固了岁月的沉浮,诠释着世事的沧桑,传递了一种独特的品位和风格,堪称现代化都市的物态话本,存活并绵延了穿越时空的魅力。

时光倒转。

1928-1930年间,在法租界的马斯南路上,有标着115号(今思南路81号)门牌的一幢花园洋房。这是一座三层砖混结构的小楼,四周绿草如茵,窗明几净,屋内楼下为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二楼设有半敞开的大阳台,扶栏雕几何形图案,赭红漆木百叶窗。思南路上的洋房

洋楼的主人,是一位年近花甲的长者,脸额清瘦,面容清丽,十足的南方文士气派。那几年里,无论寒冬酷暑,还是阴晴雨雪,每到傍晚时分,总有一些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不约而同、接连不断地来他的客厅转转,主、客围坐一起,伴着弥散的烟草味,或坐或卧,边吃边谈,不拘形迹地谈话,类似法国沙龙式聚会,彼此谈笑风生,并且一谈就至深更半夜:

一堆青年,有时两三个,有时十多个,围绕着一位老先生,有的嚼着瓜子花生,有的吃着糖果,有的抽着烟,跟着这位老先生娓娓长谈是我们马斯南路客厅里差不多每夜都有的热闹景况。这些人,来者自来,去者自去,踏进门不一定要跟这位谈锋正健的主人打招呼,要想走,也都那么默默无声地溜了。(《曾虚白自传》)

谁来了就进来;谁想走就离开,从不需要繁文缛节。这段出自亲历者的温情追忆,再现了当年“宾至如归,门庭若市的氛围。

试问:这位“谈锋正健的“老先生,究竟何许人也?倘若循其一生心路履痕,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轨迹可感可温:

一个出身江南书香世家、被帝师翁同龢惊为“异才的青年;

一个轻取乡试举人,却因会试墨污考卷而出局的学子;

一个经商却不善理财、从政但力避恶政的书生;

一个以“东亚病夫为署名,创作了长篇小说名著《孽海花》的作家;

一个靠字典通晓法文,成为近代中国翻译法国文学的先驱,系统介绍雨果的第一人;

一个以创办小说林社、开设真美善书店而名闻海上的文化出版商;

一个伴着新旧文化的嬗变而前行,被胡适誉为中国新文坛的“老先觉;

一个直至晚年还自称“我的一生完全给感情支配着,给幻想包围着的彻底浪漫主义者。

他,就是本书的主人翁——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曾朴。第一章江南书香世家子一、世泽绵延

初春的江南,清水缓潺,柳丝拂岸。1872年3月1日(清同治十一年正月廿二日),曾朴出生在江南小城常熟的一个书香世家。

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大地上,位居腹地中心的常熟,素有“学道之名邦,弦歌之绝唱的美誉。自商末周初泰伯、仲雍让国同心,避奔江南,形成吴文化发端,至春秋时代言偃游学孔门,学成而归,以礼乐之教化,成为道启东南、文开吴会的先驱。这一南来北往的历史佳话,涵化、积淀了常熟崇文尚教的人文氛围,历宋元明清数百年,以文化之邦的风格神韵闻名遐迩。

自唐至清,这里涌现了宰相9人、状元8人,进士483人。举凡政治、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代有俊才,灿若群星。被推为“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明代琴宗、虞山琴派创立者严天池,明末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和风尘才女柳如是,抗清名臣瞿式耜,“虞山画派开山鼻祖王翚,中西文化交流先行者吴历,等等,都是其中建树卓越、独领风骚的名家。以虞山命名的琴、诗、画、印及书法、藏书等文艺流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于开拓创新中构成了一幅代相传续的人文图像,堪称江南文化的范本。

以藏书为例。明嘉靖以降,江南私家藏书蔚为风气,常熟虞山藏书派更是异军突起。明有杨仪的七桧山房、赵用贤和赵琦美父子的脉望馆,继起者有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钱曾的也是园;后有张金吾的爱日精庐、陈揆的稽瑞楼、瞿镛的铁琴铜剑楼等,前薪后火,代不乏人,并开创了“读书者之藏书“著述者之藏书“好古者之藏书“开放者之藏书的优良传统。

走进小城巷里,七条自南向北平行排列的河道,宛如七弦古琴穿城而过,常熟因此别称“琴川。清初时人所编《百城烟水》引张元桢《琴川杂咏》云:

四科文学仰前贤,遗泽流风遍海壖。

敢是弦歌分两地,至今犹复话琴川。

诗句以《论语》言偃“弦歌之故事,传递了“琴川之背后的文脉留香。

明清两代,依托温润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更为绵延千年的人文沃土所孕育和滋养,江南成为文化家族最密集的区域。

当时,常熟一地就有“八大家族、“四大家族的民间口碑流传,前者为翁、庞、杨、季、言、归、屈、蒋齐名,后者以翁、庞、杨、曾并称。虽说看取标准有所不同,说法不尽一致,但无不指称着地方公认的众多世家大族。他们大体以耕读起家,因诗书传家,以书香门第为表现形式,薪火相传,累世不绝。江南社会生态环境造就了这些文化世家;文化世家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又构成了江南社会生态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他们的存在形态,无疑成了区域社会举足轻重的力量,引人注目的地标。

海虞曾氏,即是当地颇著声望的代表性家族。

据《海虞曾氏家谱》记载,曾朴祖上世代为官,“传径十一叶,又以南宋丞相曾怀为始迁祖。

曾怀(1100-1172),原名愭,字钦道,祖籍晋江(今福建泉州)。他出身官宦世家,一门多贤臣良相。父亲曾诚,授参议郎奉直大夫秘书少监,赠太师秦国公;祖父曾孝宽,北宋文臣入枢密院第一人,任资政殿大学士兼右丞相,赠右光禄大夫太师秦国公,是王安石变法后期的得力助手,有“相门高才之誉;曾祖父曾公亮,历官知州、知府、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封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赐谥宣靖。1119年(宋徽宗宣和元年),曾怀以父恩荫任金坛(今江苏镇江)主簿。南宋隆兴年间任浙西提举,不久晋知江州。次年改知真州,后又任度支员外郎,因治理有方,晋升户部尚书,以擅长理财著称,被宋孝宗比作萧何、刘晏,累迁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鲁国公,有遗著《少保文集》30卷传世。归葬虞山五丈石附近,人称曾丞相墓。

溯自宋室南渡后,曾怀由晋江迁至常熟城区,遂为海虞曾氏始迁祖。之后,海虞曾氏克绍家风,注重家教。一篇《家则》不仅写进了族谱,还醒目地立于曾氏祠堂:

齐家必本于修身,修身莫先于孝弟,孝则善事其亲,弟则善事其

长。夫妇必于别也,兄弟必于友也,宗族必于睦也,朋友必于信

也;毋徇私以害公,毋专利损义也;毋怠惰以偷安,毋纵酒以乱

性也;毋玩物以丧志,毋赌博以破家也;毋听妇言,毋违祖训,

淳家则,弈令典。凡我子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家则即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这段出于曾公亮之手的文字,虽仅百余言,却浓缩了“立德为成道之本、孝弟为众德之基的传统儒家文化精义。曾怀由世家登宰辅,从小秉承祖上家规熏陶,品德清约自持,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每月的初一、十五日,曾氏族长在祠堂内召集子孙后代,要求他们人人朗诵一遍,告诫子孙正心术,修孝弟,重廉耻,崇礼节。曾氏家祠不仅成了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庄严场所,也成为教化子弟、熏陶精英的文化场所。

每一部家族史,无不与时代相关联。伴随社会的急剧变迁,面对特定的时代背景,个体生命乃至家族群体如何修身齐家、立身处世?如何保持家族的事业兴旺,维系家族的世系绵延?其中包含了因时而化的复杂情形。与秉持积德行善的核心理念相一致,走读书科举之途,一直是传统中国人必须奋斗的人生阶梯。

自始迁祖曾怀之后,历宋末、元代和明初数百年,至十二世祖曾澥,其间沧桑变迁,家谱已散佚难觅,无从考查。因此,明代由县城迁居东乡曾家湾的曾澥,被推为海虞曾氏第一代。

明清时期的江南名门望族,其身份和社会地位,大多通过读书而仕举,继而科第传家得以争取和维持,海虞曾氏也不例外。

据家谱所示,曾氏一世祖曾澥的生卒年、科名事迹均已不详,家谱仅有举“乡饮宾一说。曾澥长子玉梁为二世祖,一生谨守耕读,讲求操行,也被推为乡饮宾。

乡饮宾为古代礼仪,每年由各州县遴选年高有声望的士绅,举行乡饮酒礼,协助地方教化,当地凡有举措实施,往往要征询他们的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参加的嘉宾统称乡饮宾,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知州、知府复核,再逐级上报总督、巡抚批准,然后送礼部备案。父子先后被举“乡饮宾,意味着曾氏族人已受到了当时地方社会的尊重,开始参与乡里公共事务。

从三世祖曾道生起,曾氏一族开始跻身于士绅行列。曾道生(1588-1642),字立甫,玉梁次子,幼时母亲病故,待继母至为孝顺。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为府学生,天启年间副贡生。四世祖曾肇甲(1611-1693),字先乙,道生长子,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参加乡试,作为副榜考选知县,淡于仕进,天性孝友,乐善好施。肇甲有六兄弟:振甲、抡甲、升甲、重甲、雋甲、仍甲,除重甲务农,其他均为庠生。最先为曾氏一脉增添荣耀的是二弟振甲,1646年(顺治三年)中式,次年考取进士,授江西贵溪县知县,因故未赴任,患病早逝。

谱列五世祖曾祖悦(1645-1710),字芑孙,肇甲次子,太学生,1672年(康熙十一年)以考取一等授州同知,敕授儒林郎(正九品上)。胞兄祖爱(1637-1705),字饴孙,以岁贡任当涂训导,官宿松教谕,爱士如子,升陕西凉州卫经历,以终养乞归。胞弟曾倬(1648-1717),原名祖倬,字汉瞻,号一川,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中举,候补内阁中书。

此后,六世祖曾善瑞(1662-1711),与善茂、善绎、云凤、霑霔、善保、善继、善述等兄弟,或入县学,或为监生,只有善绎在1723年(雍正元年)中了顺天乡试的举人。至七世祖曾元复(1689-1757)、八世祖曾立诚(1722-1792),二代均无获取功名的记录。这一颇不景气的状况,直到九世祖曾济一代,才得以改变。

曾济(1747-1811),字求定,号勉耘,立诚长子,少小力求程朱之学,每日填功过格自省,点勘五经。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中举,第二年殿试金榜,列三甲第五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宁化知县,改选河南罗山知县,嘉庆后任河南、福建乡试同考官,敕授文林郎(从九品上),赐赠奉政大夫、国子监助教。

曾涉,字自牧,号牧庭,曾济胞弟。1801年(嘉庆六年)恩科进士,选江宁教授,授河南镇平县。志书载其为官百余日,“每鞫一词,务得其情,疑则历访数十里不惮,以劳卒于官,民为罢市,父老携麦饭来奠者道相望。因贫不能归葬,观者叹为“好官不要钱,归去没盘缠。

十世祖曾豫谦(1775-1827),字蕴发,号云舫,曾济三子,也即曾朴的曾祖父。1801年(嘉庆六年)中举人,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以大挑知县,历署任县、元城、南和、昌黎、献县、卢龙,继任滦州、开州知州,后补定州曲阳县,又调清丰知县。所到之处,赈济灾民,修葺文庙,疏浚河道,任上为官中正有政绩。曾涉子福谦,字石溪,副贡生,以顺天乡试副榜就任直隶州判。

迨至第十一代“文字辈,镕文、彬文、熙文、铨文、锟文五人,均为曾豫谦膝下子,旁及允文、铨文、鸿文、麟文、镛文、观文、宪文、书文、奎文、昌文、经文、达文、澜文等同宗子姓,各入县学、府学,或进国子监为贡生。

其中稍有称著者,如十一世祖曾熙文(1801-1859),即曾朴祖父,字酉生,号叔岩,晚号退盦。1832年(道光十二年)举人,后接连二次会试堂备,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以大挑二等选用教谕,例授内阁中书。曾彬文(1799-1860),字德钧,号仲材,1825年(道光五年)乡试副榜,授国子监助教,随父宦游直隶,后闭户自课,兼授生徒,为人伉爽,凡邑内水旱赈恤事,多有悉心擘画。1860年(咸丰十年)随庞钟璐办团练,参与围剿太平军,城陷被杀。此外,曾镕文(1796-1847),字小舫,号野岑,为候选府知事;曾铨文(1804-1827),字尚衡,英挺不群,为学使周系英所赏识。曾观文,字伯伟,1844年中举,候选国子监助教,奉母家居,伉直有才干,热心于地方赈济等事务。

至曾朴父亲曾之撰为十二世祖,也是曾氏各代取得科名最多的一辈。

曾之撰暂且按下不表。曾朴大伯曾宪章幼年早殇,叔伯曾日章(1840——?),字闇谷,过继为铨文嗣子,擅制举之文,少时与翁同龢结诗文社,气雄才高,为侪辈所服,1832年(道光十二年)与翁同书同榜中举,授内阁中书,惜乎早逝。叔叔曾宝章(1844-1887),字君静,号君麟,岁贡生,授内阁中书,员外郎衔。从叔伯曾吉章(1824-1899),彬文子,字士常,号虞尊,廪贡生,候选训导,熟习本邑掌故,同治年间任县志纂修,搜录勤慎。曾翰章(1846-1917),彬文仲子,字士沂,号毅叔,例贡成均,县丞分发浙江,光绪年间以海运劳绩奏保以知县用,加同知衔,历署处州府经历,开化、金华、江山、平阳县丞。曾炳章(1851-1917),彬文三子,字士浒,号章庵,例贡生,考取国史馆誊录,历署河南辉县、林县、茶泽、永城县知县,以直隶州知府候补,加五级,给予正二品封典,授资政大夫。从叔伯曾金章(1839-1881),观文子,字印若,同治举人,授内阁中书,以校对方略加五品衔,居官耿介,以道义自重。1877年(光绪三年)随刑部侍郎袁保恒办理中州赈灾事务,不避怨劳,手定章程,赏加侍读衔,钦派文渊阁检阅加三级。乃弟曾含章(1843-1913),以县学生入国子监肄业,考取国史馆誊录,议叙通判,分发湖南,保升同知,直隶州知州,加四品衔,署郴州知州,长沙、衡州等知府。曾传章(1848——?),观文三子,字幼菴,号剑雄,考取国史馆誊录,议叙盐大使。

要说,自曾澥从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再由曾道生迁常熟县西城,至曾元复再移虞山东麓读书里,继由曾济从读书里迁居毛家桥(今虞山镇谢桥),直到曾熙文最终迁至西山塘泾岸,中间居所不定,代有变更。但无论怎样迁徙,曾氏一族无不通过科举正途,坚持“学而优则仕的追求,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而且,通过担负起参与地域社会的角色,发挥积极作用,活跃在乡村社会变迁的舞台上,也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地位和声望。套用古人常用的诗句,大概算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吧。

进一步说,与历史上显赫的政治、经济世家相比,包括曾氏在内的江南世家,不以追求权势、财富为目的,而以读书好学、著书立说为职志,透过家学、家教、家风等因素,凸显了诗书世家的文化内涵。

梳理曾氏一族著述,不乏代相传续的文化遗存。

曾道生与乡友诗人顾云鸿入拂水文社,贯穿三礼,著有《礼记类辑》。曾祖爱著《绿斐轩集》,乃弟曾倬与同里陶元淳、苏州何焯等交游,崇尚北宋濂洛学说(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和程颐两派倡导的理学),探求立体致用之学,著有《左氏分编》《习是堂文集》《自订年谱》,又将两汉迄元明文集辑为《集是编》110卷,应聘纂修《常熟县志》。曾济主讲盐城表海书院,著有《旧耕轩文集》《诗集》。曾涉著有《易说》《四书精义》及诗文集。曾澄绩学有才干,书法挺秀,笔意雅近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其子钧谦励志力学,克世其业。曾豫谦有《万花高会斋诗文集》,弟懋谦、敬谦皆能文。曾涉之子福谦能文,弟祐谦工诗,有《卧云楼诗稿》。曾镕文能诗,有《野岑遗稿》《双桐书屋诗集》;曾熙文诗文豪迈有奇气,著《明瑟山庄诗集》《制义》。曾彬文善诗文辞,著《曾氏家乘》《曾仲材诗稿》;曾锟文也熟于史学。曾吉章能文词,有《辛叟文存》《巢叟诗存》。曾日章敏学能文,有《紫薇仙馆诗赋文稿》;曾炳章性喜收藏文物古玩,有《春霭堂藏钱》《春霭堂所藏吉金文子》《秦汉瓦当文子》《伊阙石刻目》《洛阳龙门造像》《金石学录续补》等;曾宝章著《湛清华阁诗集》;曾之撰著有《超然榭诗文集》《虚廓居所藏金石拓本目录》《群玉楼读碑记》《江苏金石目》《北朝碑版跋尾》《读史笔记》《海虞文最》等。同治、光绪年间推出的《虚廓村居丛书》系列,刊刻名人遗稿,一年一书,更能凸显出曾氏一族汇聚人文的深厚积淀。

从本质上来看,曾氏家族始终没有脱离“以文教化的内核,始终没有忘记自身所追求的文化定位,因此保持了家族科举不绝、文风日盛的发展后劲。

再进一步说,自宋明以来,形成了以祠堂、族田、族谱为核心的传统世家望族共同体,构成“敬宗收族的三大要素,成为家族的象征和中心。通过科举跻身仕途后的曾氏一族,同样把建祠堂、设义田、修族谱视作家族生活自治保障的基本要务。

至少在曾熙文一代,已积累了较丰厚的家族资财,家产的发展又与沙田的开发和经营有着密切的联系。

常熟北枕长江,因江河水及其支流夹带的泥沙长年沉积而成沙田。在成片的沙田开垦过程中,当地士绅阶层不必有意向官府隐瞒报承,也能获得实际的控制权,标志了他们在地方政治格局中拥有的一种身份认同。有组织、有计划的沙田开发,成为这些世家望族增殖族产的主要方式。此间,曾熙文、曾之撰父子就先后参与并主管了沙田的开发管理事务,从中获得利益,也为家族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同治末年,在清廷镇压太平军、恢复江南统治秩序后,苏州各地遍设义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其间尤以常熟一地最为显著,有清一代置办的91个义庄,63个就创于此时。

出于联宗收族之见,也为自身及子孙保持家财和经济实力所考虑,曾熙文闻风而起,先置田千亩,作为族人公产,又在明瑟山庄的北大街设义庄坊祠,构屋百椽,初具规模后病逝,嘱儿子之撰、宝章遵其遗命完成。因有建义庄之举,曾熙文受到朝廷褒奖,授奉直大夫,赠中宪大夫,刑部河南司郎中,加二级,赐赠荣禄大夫一品封典。

族谱,又称家谱,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传世文献,作为一个家族或宗族记载自身历史的册籍,具有溯本求源、辨别亲疏等作用,能够强化族众之间的情感认同。以曾氏家谱为例,前后就有多次纂修。

第一次由明末曾玉梁发起创修,内容包括世系、世表和人物小传、墓志之类。后来,应玉梁子曾道生之请,同里诗人、万历进士瞿式耜为此作序,认为该谱“逖搜广稽,区分胪列,阙其可疑,传其可信。世系昭,而志序赞铭之类燦然咸备。第二次纂修是在1746年(乾隆十一年),由曾朴的叔祖曾霑霔(1697-1765)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明末清初族人的世系世表、人物家传等。第三次续辑从1880年(光绪六年)起,由曾朴的堂叔祖曾达文(1845——?)承其父命,集群从子姓,搜罗先世事实,分任其事,参互考订,历时14年而成,1894年(光绪二十年)由曾之撰刊行,还吸纳了曾朴在内的后辈一起参与。参与整理先人的文献校勘过程,也是加深和强化祖先“清芬、“遗爱的品德感染过程。

家族世系,水源木本。只有血脉、学脉和文脉的传承,才能如瓜瓞绵绵,世泽清芳。

曾朴在全家的一片祝福声中降临人世,注定了必须肩负起“续既往以俟方来的使命。二、童蒙课读

暖风晓月柳初绿。孩提时的曾朴,离不开祖母的厚爱、父母的慈爱,咿呀学语中享受着大家庭的幸福。不过,父亲曾之撰对身为长子的他所怀者大,所望者深。

曾之撰(1842-1897),原名令章,字诠仲,一字圣与,号君表。早年品性洒脱,负有文才,以八股名家,与友人结登瀛文社,文章为一时圭臬;又精于小学、史学与金石考据,交游遍公卿,与萍乡文廷式、南通张謇、福山王懿荣并称“四大公车,声噪京师。奈何命运不济,28岁还是个副贡,捐了刑部郎中留京供职。原配屈氏系常熟世宦之家、布政使屈殿楹之女,可惜在丈夫34岁中举前不幸离世,未留下一子半女。

曾朴为父亲继室尤氏(1852-1932)过门后一年所生的长子,也是曾氏第十三代的第一个男孩。曾朴之后,有胞弟钰华,不久过继给了叔伯曾日章,还有大妹曾蘅、二妹曾蕧和三妹曾季肃。

父亲给曾朴起了“朴华的谱名,初字太朴,改字孟朴,大概典出《老子》“敦兮其若朴之句,寄望儿子能拥有淳朴高雅的品行。曾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古有“籀读之义,“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谓之“铭,“珊则为衣裙玉佩之声。

一个人的字号只是符号而已,但究其蕴含,父母显然对曾朴寄予着一片厚望。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曾朴祖母丁氏为内阁中书丁楙之女,年过花甲,望孙心切。从小天资聪颖的长孙,自然被她视如珍宝,刮风了怕冻着,天热了怕晒着,小家伙每晚也是跟着她一起睡。六岁进了学堂,淘气的他还黏着要和祖母一床睡,白天跟着塾师,鹦鹉学舌地识字读书;一到晚上,更喜欢听世出名门的祖母给他说书讲故事。老人总会念几回弹词或小说,每次讲《岳传》《征东传》《天雨花》《安邦志》等故事,曾朴都听得津津有味,还会童真地幻想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公呢。曾之撰夫妇(1895年前后)

慢慢地,听书已满足不了曾朴的好奇心,他又开始看起祖母书桌上的剧本《来生福》,从剧本又转向书橱里的《封神榜》《列国志》《西游记》《镜花缘》《三国演义》等小说。再后来,他偷偷溜进父亲书房,发现了《红楼梦》,莫名的兴奋之下,贪婪地读了起来。有一天,发觉儿子正在偷看艳情小说《野叟曝言》,向来性格温和的父亲,终于忍不住拍桌斥责了一顿。

不过,正是暗地里偷阅的这些书籍,埋下了曾朴日后走上文学之路的基因。

十三四岁起,父亲开始为他聘请家教,指导研习课艺。

课艺,也称制义、制艺或时文,主要是学做八股文的功课。八股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固定格式,其中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是文章的主体,各有两股,两股的文字繁简、声调缓急,必须对仗,合称八股。清代沿袭明制,以八股文作为考试取才的主要文体,内容规定为儒家的《四书》《五经》,以程朱理学作为士子解经立说的标准。应试者不仅要把经书经解背得滚瓜烂熟、脱口而出,还要按它的具体意义,学会引申发挥,体现“代圣贤立言的要求。少年曾朴

注重课艺是曾朴祖上传统,祖父编有《明瑟山庄时文》,父亲更是时文高手,辑印《三王宝己卯科墨选》6卷;还在曾朴年幼时,游文书院刊印的课艺集就收有父亲的5篇作品。这些,都是曾朴从小耳提面命、就地取材的课艺必读本。

研读掌握课艺的写作技巧,必须幼而习之,长而诵之。除了幼承庭训,父亲为他陆续推荐了不少从事家教的受业师、肄业师,以期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作育成才。

科举时代,士人自启蒙教育起,先后要参加县、府、院试,至乡试、会试、殿试,或外出从师,或先生坐馆课读,或书院肄业,或请教著名学者,大抵有受业师、肄业师、受知师、保举师等不同名目。其中,受业师作为指教讲读的老师,是士子获取科举功名真正的领路人,也是硃卷记录履历师承最主要的组成。受业师有庭训、蒙师、举业师三类,体现不同学习阶段的师生关系。肄业师是应试者获得独立学习能力后的课考辅导教师,以书院教师居多,包括书院山长或掌教、进行书院考课的地方行政长官。受知师为知遇之恩师,一般指考试的主考官,也包含地方官学教官、主持岁科考试的学政和组织书院考课的官员。

据1891年(光绪十七年)曾朴的江南乡试硃卷,列名庭训受业师11人。(参见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册185)曾朴乡试硃卷

循其顺序,最早的几位有:归晋祺、翁曾焕、顾书城、胡茂增、姚宗瑞等。随后,又有当年教过父亲的游文书院受业师、地方名儒潘欲仁。

潘欲仁(1830?——1891),字子昭,乡试副贡生,同治初年选授沛县教谕,著有《易象一说》《易传集说》《读周礼随笔》《理学辨似》《读论斋杂著》等。论课艺,年过五旬的潘欲仁堪称高手,其制义简洁,为文取法有方,能发明圣贤之道,为当年书院同学翁同龢所服膺,同治年间由潘遵祁编印的《紫阳书院课艺》就先后录其课艺十多篇。

不过,儒童曾朴为应付八股,接受课艺的正规训练之余,照旧还会背着大人,偷偷摸摸地看起那些被正统文人斥为“斫丧性灵的小说、笔记和杂集,即使被长辈逮见后挨了骂,依旧耽溺其中,一脸的满不在乎。这,也让父亲急在心头,始终放心不下。

有一天,曾之撰在儿子的抽屉里翻出一堆习作,包括仿司马相如《上林赋》所作的园赋、仿初唐四杰体所作的《上巳山塘禊叙》,还有笔记、词曲、考证文章等,什么都有。随手拿起其中的一篇骈文,定神一看,发觉辞意美妙,不禁拍案惊叫:“大大(曾朴乳名)从此通了!也许,直到这个时候,父亲才意外地发现了儿子的才气,满心的欢喜甭提了。

学业的拓展,需要因材施教,进一步推波助澜。除以上业师之外,曾朴很快得到了更多名师的指点。

在此,不妨看看他们颇有声望的功名身份和学问背景。其中列为受业师的有:

吴宝恕(1832-1890),江苏苏州人,字子实,号桂诜。嘉庆状元吴廷琛之孙,同治进士,授编修,官侍读学士,为陕西乡试正考官,后充广东学政,著有《絜斋遗稿》《字学举隅》等。

李慈铭(1830-1894),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光绪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积40年心力所成的《越缦堂日记》,记述了咸丰到光绪年间大量的治学札记、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与《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翁文恭公日记》并称晚清四大日记。

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曾朴内母舅。字清卿,号愙斋,同治进士,历任编修、陕甘学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和广东、湖南巡抚等职。曾主讲龙门书院,著有《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考》等。平生喜收藏,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工篆刻和书画,成为中国书画史上绕不过的名宿,嗣孙吴湖帆也是称誉现代书画界的大家。

蒋士骥(1831-1898),字北野,号石枫,常熟港口人(今隶属张家港)。出身官宦世家,河南提学副使蒋伊六世孙,曾朴好友徐兆玮的舅父。同治进士,官至安徽庐江知府,告归后以授徒自给,及门皆彬雅士,主讲常熟鹿苑、塘桥各书院,多有成就。性情谦和仁厚,敢于任事,凡县内公益善举,无不竭力募振。

再说其中的肄业师:

李芝绶(1813-1893),原名蔚宗,字升兰,号缄庵,别署裘杅漫叟,江苏常熟人。道光举人,性格和粹,擅长谈论,掌教邑中游文书院多年。乡居与古里铁琴铜剑楼瞿氏友善,相与探讨版本,精于鉴别,秘籍所藏日富,编有《静补斋书目》,著《静补斋集》。

陆懋宗(1837-1915),字云孙,号德生,江苏常熟人。咸丰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乡会试同考官,授翰林院检讨,曾任刘坤一幕僚。先后主讲苏州平江、紫阳、正谊、学古,松江求忠、融斋,青浦珠溪及本地学爱精庐、游文、鹿苑等书院。

潘祖荫(1830-1890),字在钟,号伯寅,谥文勤,江苏吴县人。乾隆状元潘世恩孙。咸丰进士,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入值南书房。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晓经史,酷嗜金石,收藏名闻海内。著《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为忌者弹劾罢官,寓居苏州从事著述与讲学,曾在苏州紫阳书院、上海求志书院、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主讲,有“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之誉。近代学者章太炎、崔适、吴昌硕皆为他的弟子,声名远播海内外。被时人尊为朴学大师,著述宏富,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茶香室经说》《古书疑义举例》《第一楼丛书》《曲园俞楼杂纂》等,内容广泛,包括经义发明、文字训诂、诸子校释、杂论随笔、诗词对联、笔记小说、书信诗话等,辑为《春在堂全集》近五百卷。

孙锵鸣(1817-1901),字韶甫,号渠田,晚号止园老人,浙江瑞安人。道光进士,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在任广西提督学政时曾以疏劾军机大臣穆彰阿而名噪一时。后升侍讲学士,擢侍读学士。李鸿章、沈葆桢均出其门下。著《东瓯大事记》《海日楼诗文集》《巢阿草堂词》《吕氏春秋高著补正》《周浮止年谱》《陈止斋年谱》《读书笔记》等。

黄以周(1828-1899),本名元同,号儆季,浙江定海人。同治举人,历任遂昌、海盐县训导,处州府学教授,荐为内阁中书。应江苏督学黄体芳之聘,主讲江阴南菁书院长达15年,专课经学,教以博文约礼、实事求是,著录弟子千余人。著有《礼书通故》《经训比义》《军礼司马法》《子思子辑解》,另有《经说》专释名物度数。

朱镜清(1849-1902),字蘋华,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俞樾老友吴云之婿。光绪进士,才裕学优,办事明通。翰林院散馆后,著以知县留江苏候补,辑《经艺戛造易经》。“年伯,系科举时代与父亲同年登科者,亦用以称同年的父辈。以上名单中,被曾朴尊为“年伯的有陆懋宗、李慈铭、吴大澂、蒋士骥、黄以周、朱镜清。

史载,陆懋宗于学无所不窥,提倡经史实学。潘欲仁以力行实学、敦守纲常为志,认为“考据词章,学者皆当致力,必致力于身心性命,始能为己博览无遗也。所著《理学辨似》,强调程朱之道在于日用事物之间。俞樾以“通经致用为治学宗旨,主张“原本经典、“即训诂名物以求义理,反对空谈义理和迂曲之言,形成了“以疑存疑的学术个性和治学风格。

这些受业师,多进士功名,也有举人身份,具亦官亦教特色,在经学、史学、金石、书法、藏书等领域各擅其长,卓然成家,皆为士林名流。

而且,受业师中多父亲好友,有乡谊世交,有同僚时贤,有儿女亲家,有金兰之交。比如李慈铭,系1876年(光绪二年)父亲在京应试时相识结交,曾之撰《越馒堂骈体文·叙例》:“及光绪丙子,礼部试后,余……始获交于先生。顾不鄙弃余,谓可与道古,每相见,必以日记见示,且与议论往复不倦。因以先君子《山庄课读图》丐题,即走笔作骈文,序甚工,余感其意,交益亲。不过,曾朴以其为受业师,当是以“私淑形式缔结的师生关系。

从先秦孟子开始,“私淑作为师承前贤、绍述学识的传习方式,当是中国传统社会独具内蕴的文化承续、精神尊崇。就曾朴与上述受业名师的关系来说,未必耳提面命般的“及门受业,有别于面对面的传道、授业和解惑,更多的是追随前哲、时贤中的薪火传承,一样让受教者在学理、学道、学术上浸润师法,并且自觉担当起学脉传承的责任。三年后曾朴赴京,也就有了执弟子礼的叩访。

默运潜移,日新其业。在父执辈的名师教诲下,确切地说更是受其私淑心仪的影响,曾朴不仅在学做八股文、试帖诗、阅读儒家经史等方面得到了悉心指教,更在“转益多师中虚心好学,汲取所长,丰富了自身的学识内存,有助于生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三、归耕虚廓

与曾朴青少年时光一路相伴的,还有父亲曾之撰苦心经营十余年的虚廓园工程。

那几年里,伴着曾朴的孩提成长,却是父亲仕途的失意寥落。曾之撰中举后,每到三年一次的会试,照例入京赶考,有时为了准备下次考试,在京一住就是一年半载。可惜屡试屡挫,科名一直没有进展。

早在1878年(光绪四年)春入都前夕,邻里好友赵烈文就善意规勉:

君表之家,有田可耕,有舍可息,然且弃安燠,凌鹜千里,而集于觚棱之下,此其志不在饮食,途人知之。倾余默窥其为人,神清而视高,其行傥然,其言爽然,若短仞寻而狭蹞步,其将知所未知,以待得为、得言也,抑内其身而外斯世,从容委蛇而已邪?(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第四册)

其实,曾之撰倒不是功名心盛,蹭蹬名场也是别无他法。所谓“尚有名心为老亲,每次北上赶考,多半是为了博老母亲的欢心。“有梦不到长安,此心安稳,只有归耕去。金代文学家王庭筠的感叹与无奈,想必也道出了曾之撰殊胜感系的心情。有感于仕途的坎坷,念家有古稀老母,儿子也渐渐成人,不如守着祖上传下的千把亩田产,养亲教子,享着清福,曾之撰有了“归耕的心愿。

说起辞官回乡,归耕课读,也是曾朴祖上遗风。早在嘉庆年间,高祖曾济在离任宁化知县时请画师绘有一幅肖像图,就取名“归耕。祖父曾熙文也无意谋取官职,中年告老还乡后,把家迁至城区西山塘泾岸,性情恬淡,自得其乐。

就近山塘泾南的九万圩,缭绕回环,中多幽港,方之为洼,圆之为沼,与内城河接通。这里,原有明万历御史钱岱盛极一时的别业“小辋川,时人吴蔚光诗曰:“九万圩边一叶船,晓山如雨水如烟。穷檐华阀今无数,悉是钱家小辋川。“小辋川范围所至,北抵山塘泾,南临九万圩,东达西泾岸,西到朱雀桥河,占地近二百亩。半城半野、半山半水,台馆亭阁,轩榭堂楼,有四百之众,尽显一派山林田园气象,后渐荒废,至清初已泯灭不存。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曾熙文在其部分遗址上拓地构造,历时八年建成“明瑟山庄,作致仕归隐、课子读书之所,并请江阴画师吴隽依园景绘制了一幅《明瑟山庄图》。还画了一张与儿子之撰、宝章的合影,题《山庄课读图》自叙其事,又请好友题诗作文,合成长卷。1854年,他又写了自题诗表露心迹:“五十四年身世感,匆匆弹指去来今。闲中渐觉容颜换,愁里惊看岁月深。小筑园林娱晚景,老耽诗酒负初心。读书岂为科名计,珍重兒曹莫浪唫。此园一度成为道咸年间吴中知名文人诗酒吟咏的场所,后来毁于太平军战火。

于是,就在1883年(光绪九年)再度落第后,曾朴父亲仿高祖之举,又在“小辋川旧址东部疏水叠石,凿池构屋,营建了占地约二十亩的宅第园林,名“虚廓村居,又名“虚廓园,俗称曾家花园。

虚廓园以《淮南子》“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一句取名,寓园主虚怀廓达之意。园大门朝向九万圩,门前有方池,入门以紫藤架棚,有翁同龢题“虚廓村居门厅。翁同龢题“虚廓村居

移步换景,庭院深深。步入院内,正北为虚廓园主厅“归耕课读庐,取《归耕图》和《山庄课读图》二图而题名,三大间、四面开窗的复式鸳鸯厅,前后用纱窗间隔。厅前植香樟、白皮松各一株,浓落华盖,古朴多姿,均为“小辋川旧物。北面为“水天闲话,临池一排长窗,正对长堤桥亭,清泓一碧,满植芙蕖,夏日秋夕,翠盖满池,是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自“归耕课读庐而东,有廊架于小溪之上,因溪长似鹤颈,故称“鹤涧。东南一角有“琼玉楼,为两层小楼,系主人或亲眷生活居住之所,两侧有翼楼,上下有廊,东侧有门通池东黄石假山,山内有洞,名“小有天,通体透空,曲折幽深,壁间刻有“日长山静、“水流花开。山巅筑六角亭,题曰“揽月,亭北有小榭,山下有“磐矶,镌刻“虚廓子濯足处。“归耕课读庐之西,有临池而筑的“君子长生室,为书房兼作迎宾及夏日起居用。西部有侧厅名“娱晖草堂,取老莱子“彩衣娱亲、孟郊“春晖寸草的典故。南以书房连接“寿尔康室,庭中植芍药,并有高数丈的红豆树一株,荫蔽半庭,生机盎然。

园内以水面为中心,环池布景。但见清池从城河引入源头活水,池中央置“不倚亭,题匾“莲花世界,东西有曲桥相连,为观荷最佳之处。池北为“清风明月阁的两层阁楼,飞檐翘角,宝瓶结顶。池西北有“超然榭,以湖石撑柱,形似船舫,凌空架于池水之上。“清风明月阁往南,经荷池长廊至“邀月轩,折西至“梅花山房。四周平冈小阜,曲桥流水,长廊逶迤,柳堤卧波,亭榭参差,错落有致,尤其借景虞山,远衬十里青山,近贴水池风荷,水光山色融为一体。

极水木清华之胜的造园艺术,使虚廓园成为当时江南的私家名园。

不过,曾之撰退归故里,拥山水之胜,其意并非仅仅颐养天年,而是教育子弟读书,培养书香子弟,期以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宏愿。主厅“归耕课读庐、内堂“寿而康室、侧厅“娱晖草堂的匾额,无不寄托了园主养亲教子的用意。

宦游京城期间,曾之撰文名满天下,交游遍公卿,经常携《归耕图》《山庄课读图》二图,邀请交接的朝野名士题诗赋文。一座私家园林,因此更有处处弥漫的文化气息。

1890年(光绪十六年),园内长廊以《归耕图》题跋刻石,嵌为石刻16块,有伊秉绶、阴东林、伊襄甲、言朝标、孙原湘、翁心存、鲍伟、景燮、陶贵鉴、吴卓信、许廷诰、杨景仁、张大镛、翁同龢、邵渊耀、王家相等名家诗文题记,以书法家伊秉绶题“古之遗爱四字为卷首。

两年后,又以《山庄课读图》题跋摹勒,刻石23块,有李鸿章、汪鸣銮、屈茂曾、陆宗泰、李芝绶、邵渊耀、王宪成、席振逵、丁培、吴大澂、杨靖、杨沂孙、陈彝、陈熙治、翁同龢、邵亨豫、夏同善、李慈铭、张珮伦、杨思海、张之洞、赵烈文、李文田等,首有直隶总督李鸿章书额“山庄课读图。这些颇为可观的题咏,多出自有声望的官员或以诗文学术名世者之手。李鸿章书额“山庄课读图

比如,张之洞题诗:“赵策三年出袖中,知君睹画意相同,喜神无恙园林美,今日潜夫有父风。夏同善《题退庵先生山庄图》二首:“脱却朝衫换芰荷,不须宦梦说春婆。绕庐林木千章茂,课子楹书万卷多。尘世无端经劫火,名园依旧枕山阿。辋川图画平泉记,金石流传共不磨。/每依玉树想音尘,展卷如亲杖履春。偃仰琴书阗福慧,安排泉石亦经纶。但瞻乔木知遗泽,更喜文章有替人。他日往寻招隐处,一篷烟雨尚湖滨。

……

这些状元、进士出身的宦海名流,写了一辈子的策论奏章,却在面对“归耕课读图的当口,似乎感悟了身不由己的官场不过春梦一场。怀着莫名的失落和欣羡,落笔时也就有了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

两部石刻组成的碑廊,集为诗、文、书法于一体的手卷排列,绝不仅仅是造园者延誉公卿,附庸风雅;作为家族的文化记忆,更在于激励后代绵延诗书世家的精神谱系。虚廓园碑刻长廊

从小悠游于自家庭院,曾朴每天被这些难得一见、有真性情的文字所浸染,随着年少心灵的日渐滋养,又会烙下怎样的印记、怎样的况味呢?

就说以园主的文人身份,以虚廓园为空间的无数次文宴雅集,一定意义上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交流中心。

虚廓园启建之前,邻里已有原籍阳湖(今常州)的赵烈文所筑“赵园。

赵烈文(1832-1893),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1865年(同治四年)官直隶易州知州,辞职来常熟侨寓,买下九万圩吴氏水壶园(水吾园),并加以扩建,人称“赵园,十年后正式前来定居。园内以水面为中心,借景虞山,构思精巧,筑有“能静居、“天放楼、“柳风桥、“静溪、“似舫等景观。

在小辋川的旧址上,曾、赵两家一分为二,东西为邻,施以营建之功,造出一派胜景,由此吸引了远近名士纷至沓来的聚合,更多诗文唱和、艺事切磋、品茗赏荷的机会。

借助赵烈文《能静居日记》的记录,不难再现他们聚园游从、彼此走动的鲜活场景:

1883年10月12日:“午间赴曾君表兄弟招饮,座客费幼亭、杨书成、赵次[侯]、魏葆卿、胡幼生、浦元圃。饮散,徐雯卿亦至,少谈归。

1884年1月3日:“早食后答访曾君静久谈,又访其兄君表于所筑别墅,亦久谈。5月17日:“是日招常、昭两邑侯钱秋舫、黄耀堂饮,并看芍药,曾君表兄弟为次宾。

1885年7月31日:“赴曾君表招饮,同座宗湘文、杨书城、赵价人、次侯、翁菉卿,未刻饮散。

1886年2月16日:“午刻赴曾君表、君静招饮,同座赵次侯、曾伯伟、方恂卿、陆云生、蔡理庭、周维之。下午饮散。5月13日:“宗湘文来,同赴庞云槎招饮于曾君表处,主人外,曾氏昆季,客作为宗月锄、曹明之及余两人,未刻散归。7月21日:“赴赵价人招饮于曾氏园,同座季君梅、杨书城、宗湘文、杨思赞、曾君表,下午散归。

1887年4月9日:“午刻赴曾君表招饮,同座宗湘文、赵价人、次侯、杨思赞、姚子逊,下午饮毕。7月12日:“亭午赴姚子逊招饮于曾氏园,同座宗湘文、吴儒卿、赵次侯、宗月锄、曾君表,未刻散归。

1888年5月6日:“赴邑侯郭汝雨招饮于曾君表别业,同座宗湘文、蒋芍峰、赵次侯、曾君表,下午散。

这些集聚虚廓园的客人,大多是活跃在地方上的一批乡绅。

明清时期,常熟一地生活着不少工诗善文,以金石、书画、收藏自娱的乡绅,有的教课授徒,有的坐拥书斋,以良好的文化修养、公益精神服务桑梓,成为乡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他们多半经历了少年进学为官、中年游宦、晚年息影的人生轨迹,或因病、或告老、或革职回乡,致仕归隐的角色转变,兼济与独善中获得地方社会的尊重。如杨沂孙(1813-1881),字咏春,号子舆,晚署濠叟。道光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少时从李兆洛学诸子,精于《管子》《庄子》。擅书法,尤爱“篆籕之学,兼工篆刻,著有《管子今编》《庄子近读》《观濠居士集》《文学说解问譌》《在昔篇》等。宗源瀚,字湘文,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光绪初历任浙江衢州、湖州、嘉兴等知府。晚居常熟,性好金石书画,收藏甚富,著有《闻过集》《右文掌录》《颐情馆诗》等。“诗酒流连,吟余醉后,碎玉零玑,文璧绮窗,墨痕狼藉。这是曾朴亲眼见证过的场景。1891年五月,正在苏州丁忧的吴大澂应约游园,住了十天,不仅写了园景记、园景诗,还题了两块匾额,书写了不少补壁文字。

远近文士前辈的聚会畅谈,后学曾朴未必每次亲炙内里,但以后生晚辈趋候请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借此一次次聚园雅集,也丰富了他对仕宦、士林中人的感知。

1889年(光绪十五年),初具规模的虚廓园迎来了帝师翁同龢的大驾光临。

当年九月,翁氏回乡省墓,应友人曾观文、陆懋宗招饮,到园一游。因造园工程还未竣工,加之帝师心境,留下了“荷花甚多,无甚意趣的一笔。次年春又有“同人觞于虚廓园,盖曾氏之园也的记载。(《翁同龢日记》,以下凡引翁氏日记,不再注明出处)

作为地方著姓望族,曾、翁两家世有交谊。曾涉、曾济与翁同龢祖父翁咸封为道义之交,与翁同龢父亲翁心存也有往来。曾熙文与三兄翁同书曾同举乡试,所刊《明瑟山庄时文》制艺文集,就是翁同书写的序。曾之撰兄长曾日章是翁同龢少小交好的同学,翁同祜还是曾之撰早年的受业师。

曾朴出生后数月,恰遇翁同龢丁忧服丧,回家乡度过了两年多光阴。1874年5月,翁同龢假满回京,应之撰嘱题《明瑟山庄课读图》,临行前把卷品题,为之题记:

台树似富贵,森木似名节,人世何一足恃,惟诗书忠厚之泽可以及于无穷,若君者其可谓有子也已。(此题记已勒为碑文,现存虚廓园碑刻长廊)

1890年5月4日,翁同龢又应请为《归耕图》题诗,其中有句:

古人守一官,患泽不及民。今人爱官职,惟思富仓囷。苟无匡时志,朝野理亦均。辛峰有大云,酝酿无边春。追踪陶与翁,施教洛及闽。融融化枭凤,荡荡平畦畛。君看秋水公,题诗墨犹新。上言操守洁,下言吏职勤。部民所身受,谅非谀颂文。经术久凌替,仕途多荆榛。杂流骛新学,贤否何由甄?要当表清官,庶几公道伸。孰不说归耕?此诣未易臻。从来进退际,悉本道德纯。渊哉名贤泽,奕叶尚未湮。不羡好园池,羡汝棫朴新。文章为世出,忠厚及物仁。用以启后昆,亦以答先人。(朱育礼、朱汝稷校点:《翁同龢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诗句引《诗经·大雅》“芃芃棫朴,薪之槱之之语,比喻曾家贤材之众多,也预示着诗礼传世、后继有人的前景。

当然,秉承家学传统,虚廓园里更少不了“通隐才真富文史的书香流淌,这也为曾朴提供了一处良好的读书环境。“君子长生室的连排壁橱,是园内读书藏书的地方。据学者江庆柏考证,曾之撰有《明瑟山庄书目》稿本现藏南京图书馆。书目所示,当时园内藏书有玻璃橱4个,雕龙门橱2个、广漆橱2个、榉木橱1个,并有一个小书房。书目共著录藏书261种,与通常书目不同的是,这部书目分为两部分:一为书籍分藏易检总目,按橱登录所藏图书;二是藏书画目,就所藏各书的作者、版本等内容详细著录,并按作者年代或图书反映的时代为顺序编排。(参见《近代江苏藏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后来,由曾朴手编的《群玉楼四部书总目》,按书架及经、史、子部分门别类,共21架,虽然版本并不稀有,大部分为通行本,但收藏种类丰富。

父子夜必篝灯,课读授业,声寒秋蟀,风潇雨晦,几乎是虚廓园里习以为常的图像。

1890年梅花盛开之际,父亲借虚廓园“雪北香南,邀来李芝绶、赵宗建、赵宗德兄弟以及蒋士骥、陆懋宗等师友文酒相聚,席间命曾朴以初升的月亮为题,当场作诗。诗云:

城南一夜东风颠,千花万花开满田。

古香吹醒凫鹤梦,开门忽见来群仙。

酢头新酒报初熟,花间特地开芳筵。

座中五老兴豪爽,铜斗一击诗百篇。

雅谑犹能索花笑,清癯真欲争花妍。

是时夕阳红满岭,缟衣欲著霞裳褰。

碧椀玉壶光相射,须髯妩媚从风轩。

而我年少忽忘分,狂歌拓戟诸公前。

诸公谓我笔颇健,命我放笔搜婵娟。

孤山淡月邓尉雪,满纸淋漓生云烟。

扔笔大笑我醉矣,抱琴独向花中眠。

诗句一气呵成,虚实点染,既有随物赋形的场景摹绘,也有淡笔勾勒的人物写意,展现了一幅因师友雅集助兴而来、年少张狂洒脱而去的画卷。

恰当风华少年的曾朴,眉宇间已绽放着激扬文字、意气奔放的英锐。

至1894年,虚廓园落成。“归耕课读庐前有约两米高的一块太湖石,顶端刻“妙有两字,中部刻铭文数行:

余营虚廓园,依虞山为胜、未尝有意致奇石,乃落成而是石适至,非所谓运自然之妙有者耶?即书“妙有二字题其颠。石高丈许,绉、瘦、透三者咸备。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三日曾之撰并记,男朴书。

父亲题记,儿子落笔,父子俩不无得意地自家点题,落墨处,道出了曾之撰真正“妙有的精粹,正是他引为自豪的儿子——曾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