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国明月:蔡文姬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1:19:05

点击下载

作者:郑彦英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漠国明月:蔡文姬传

漠国明月:蔡文姬传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漠国明月:蔡文姬传作者:郑彦英排版:昷一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2-01ISBN:9787506378208本书由天津中作华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引言蔡文姬——一个凄美的谜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蔡文姬的名字,那时候我家有一本《三字经》,我读到“蔡文姬,能辨琴”时,问父亲:“啥是琴?”

父亲很认真地想了想说:“胡琴么。”

我又问:“啥是胡琴?”

父亲声音高了:“学到四年级白学了?连胡琴都不知道?!”

我看着父亲,不敢吭气。父亲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我是家常便饭。

但是父亲这次没有打我,说,“胡琴胡琴,胡人的琴,蔡文姬被胡人绑到匈奴去了,在那儿成天见胡人的琴,当然比咱懂胡琴。”

我说:“胡琴啥样子?”

父亲瞪了我一眼,似乎想骂:连胡琴都不知道?!但最终没骂,而是小声说:“就是二胡。”

十几年后,我才知道,蔡文姬在世时,姓蔡名琰,字昭姬,应该叫蔡昭姬。但在西晋,司马炎当了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叫司马昭,文史学家为了记录研究传承蔡文姬的事迹和作品,避西晋司马昭名讳,将蔡昭姬改为蔡文姬。还有,蔡文姬当年把弄的琴并不是父亲所说的胡琴,而是七弦古琴。因为这时候我看到了郭沫若写的剧本《蔡文姬》。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蔡文姬在十五岁时就出嫁了,而且在十多年内完成了三次婚嫁。第一次嫁给河东望族卫家;第二次嫁给匈奴左贤王;第三次由曹操做媒,嫁给了年龄小于她的屯田都尉。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并不是在她父亲的呵护下完成的。她父亲蔡邕在她十六岁那年夏天就被杀害了。一个十六岁时没了父母的弱女子,在动荡不安的东汉三国时期,先后三次嫁人,并完成了令人荡气回肠的长篇骚体叙事诗《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这些诗至今依然为学子们所传诵,甚至视为经典。还有她的书法,飘逸自然,时隔近两千年,依然是现代许多书家所不能及的。更重要的是,蔡文姬从父亲蔡邕那里得到书法真传后,授笔法于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至今,王羲之“书圣”的地位未有丝毫动摇。

在那么个动荡的时代,面对天翻地覆般的坎坷命运,我们的蔡文姬怎样生存、生活、恋爱的呢?

直到二○一二年底,我才初步揭开了这个谜,这时候我所居住的城市冰天雪地,为了让我的思绪不被冻住,我跑到温暖的三亚,开始为蔡文姬写传。二○一三年国庆节,当我静下心来修改这本传记时,太行山上已经红叶烂漫,面对令人陶醉的红色,我想到了霜,正是因为经过霜的染打,绿色的树叶才开始变红,那是作为树叶,最为悲壮的颜色,因为之后不久,秋风无情,将吹落红叶,纵然红叶万般娇媚,也是要经受冰雪,最终化为泥土的。然而,作为树叶,红叶是最为迷人的,因为那是它生命中最成熟的颜色,一生的风采都集中在那一片红上。

红叶,不就是蔡文姬吗?

早晨,我采下一片红叶,带着山间的露水,带露的红叶更加醉人,却也更能让人心碎。我想,等到本书出版后,我将用这片红叶,作为书签。第一章花开河东1.生于乱世

一个重要人物的诞生,历来是史家必须记载的。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寻找关于蔡文姬的记载,确如大海捞针,所以,蔡文姬的生卒年月至今无定论,我们只好从现有的文献中,加以推断。

首先要解决她的生年。现在的说法有两种,一为公元一七七年生一为公元一七四年所生。两种说法,都有佐证,以哪一个为准呢?我只好重新作以考证。

据《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所记载:“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这里面有两个时间,一是蔡文姬嫁于河东卫宁,虽然没说出嫁时间,但是同时代的丁廙却描写了她的婚嫁场面,其中写到她的年龄:“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在华年之二八,就是说她十六岁。这时候她的父亲还没有被处死,因为开篇一句就说道:伊大宗之令女。《仪礼·丧服》解释:“大宗者,尊之统也。”那么,大宗自然是对蔡文姬父亲蔡邕的尊称。而蔡邕被处死,是在汉献帝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二年,这是许多史书所准确记载的。那么,一七七年之说就比较可信,因为古人是以虚岁论年龄,蔡文姬年方二八,十六岁,其实应是十五岁,公元一七七年至公元一九二年,恰恰十五年,那么,蔡文姬应该是在公元一七七年出生的。而在前两年,也就是公元一七五年,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上书灵帝,认为儒家经本六经文字,由于俗儒穿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订正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文共四十六块,统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我们现在所谓的交通堵塞,其实在东汉已经出现过,而那时,不是去看景,而是去看儒家经典,同时要看的、要学的,还有蔡邕的书法,也就是蔡邕书丹在四十六块石碑上的经典,后人评价蔡邕书法精于篆、隶,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在笔法中的飞白,又是一绝,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蔡文姬出生了。这时候,父亲蔡邕的名望如日中天,这也为之后的灾祸埋下了伏笔。因为在这个时候,汉室日渐衰微,朝政由宦官把持,天下又不断有灾祸发生。

事情果然如东汉顺帝时黄琼所言:“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据《后汉书·蔡邕列传》所记,也就在蔡文姬出生不久,皇帝特诏问蔡邕:“比灾变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载怀恐惧。”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灾害频繁出现,令人恐惧,是何原因。而蔡邕正式复文《对诏问灾异八事》,历数宦官为非作歹、祸国殃民的罪恶,言下之意,就是这些宦官们作孽所致。奏章中最为后世所传诵的,就是“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蜺在古时同“霓”,虹的一种。雨后彩虹,外圈为霓,颜色暗淡;内圈为虹,颜色绚丽;虹为雄,霓为雌,霓堕,即霓进内圈;鸡化,即指雄鸡化成母鸡。为了保密,他将这份密奏用黑色“皂囊”泥封后呈皇帝。皇帝看后叹息,却在起来穿衣的时候,被宦官曹节看到,立即告诉了所有被蔡邕攻击的宦官,于是群起而攻击蔡邕。(“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很快,在蔡文姬不满两岁时,父亲被下洛阳狱,罪名是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判决是弃市。弃市就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朝中当然也有忠良,中常侍吕强为蔡邕说情,皇帝更思蔡邕大才,于是下诏免蔡邕死罪,剃光头发,铁圈束着颈项,与家属迁徙朔方,不得因赦令免除。(“帝亦更思其章,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然而,并不是皇帝的决定所有人都听的,司隶校尉阳球就派人追杀蔡邕。而阳球所派刀客,却被蔡邕的言行风范所感动,未曾加害于蔡邕一家。阳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贿赂押送蔡邕的部主,给蔡邕下毒,结果,受贿赂的部主,反过来告诫蔡邕,小心有人下毒。(“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蔡邕一家,流放至五原郡安阳县,即今天的内蒙古包头西北第二年大赦,五原太守王智为蔡邕一家饯行。酒至半酣,王智为蔡邕起舞,蔡邕并未表示感谢,甚至有些轻慢,王智大怒,“诟邕曰:‘徒敢轻我!’”蔡邕见其轻狂,便未想后果,而是“拂衣而去”。返回洛阳路上接到曹操密报,王智上告朝廷,蔡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于是,蔡邕率全家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在今天的会稽),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会稽期间,蔡文姬很幸福,因为与父母妹妹朝夕相处,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后汉书·烈女传》)。刘昭注解的《幼童传》里曾经讲了文姬幼年时的一个故事:“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当时,文姬仅仅六岁。从此,蔡文姬辨琴之事,便流传朝野。与此同时,蔡文姬勤奋用心,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书法真谛,特别是笔法,飘逸自然,不流俗路。

在会稽十二年后,蔡文姬已经出落成一个文静端庄的美才女,父女之名,一同流传于朝廷和民间。然而,也正是她少年成名,为她的一生坎坷,埋下了悲剧性的伏笔。2.董卓逼嫁

在汉朝,女子十六岁出嫁是常事,当时称女子二八为妙龄。但是,蔡文姬的出嫁,少了官宦人家的矜持,压缩了细细择偶的时间。这一切,都缘于公元一九二年春天于长安城郊麦田里的那一次对话。对话的发起方是权倾一时、玩东汉皇帝于股掌之间的大肚子董卓,应对方则是东汉大儒蔡邕。

东汉中平六年,即公元一八九年,东汉灵帝在三十四岁时英年早逝。汉少帝刘辩继位,董卓率西凉重兵、猛将吕布,浩浩荡荡进入洛阳,据兵擅政,毫不留情地废黜少帝,杀何太后,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自己担任相国。袁绍和曹操见势不妙,迅速逃跑。董卓更加肆无忌惮,独揽军政大权,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抢夺财物,奸淫妇女,美其名曰“搜牢”。

与此同时,为了装点门面,他网罗天下名士入朝,蔡昭姬的父亲蔡邕,就是这时候被他召唤入朝廷的。

蔡邕推托,说他根本不想做官,董卓威胁他说,不入朝就灭他九族。蔡邕风闻董卓残暴,无奈只好入朝,没想到董卓三日内竟然给蔡邕连升三级,而且封他为高阳侯,官拜左中郎将。《后汉书·蔡邕列传》中记载,董卓对蔡邕“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第二年,也就是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冀州牧韩馥与袁绍、孙坚等人联合关东各州郡兴兵声讨董卓。黄巾军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讨董。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初平元年董卓挟持献帝至西都长安临行把洛阳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强行劫走,并焚烧宫庙、官府和居家,并胁迫洛阳几百万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室屋荡尽,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自从董卓将汉献帝挟持到长安以后,董卓自封太师,成了东汉真正的皇帝,汉献帝反倒成了他的传声筒。

到长安后的第二年,献帝刘协初平二年,即公元一九一年,关中发生大地震。那时候民房多为土坯房,且关中地方百姓,相信最结实的是黄土,所以房脊大多数建在土墙上,一遇地震,必然伤亡惨重。虽是大自然发威,但朝野间,议论纷起,多传说董卓挟天子至长安致天地发怒。董卓耳目繁稠,自然也听到一些,为平息舆论,六月,他有意在朝堂问蔡邕地震事,这就是记载在《后汉书》本传中有名的《地震对》:“初平二年六月,地震。卓以问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逾制之所致也。’”至此,董卓下令在洛阳大修宗庙,以强汉室阳气。

但是,并不是一个蔡邕的《地震对》就能平息天下怨气的。几乎是在“地震对”的同时,关东军袁绍、韩馥等以献帝年幼,被董卓挟持为由,欲废掉献帝,推举汉宗室、幽州(今北京西南)牧刘虞为帝。由于刘虞坚辞不受,此事才被搁下。但是这让董卓大为恼火,因为天下不能有二主,如果再立一个皇帝,他这边的献帝就很难服众,他的威风就很难延续。好在刘虞不受,董卓才松了一口气。

此事刚罢,破虏将军孙坚移军梁郡(今河南商丘南)以东,进攻董卓。初战失利,仅剩数十骑败逃。又收合军队,与董卓所部大战于阳人(今河南临汝西),斩董卓部将华雄,董卓军大败。董卓见孙坚勇猛让李傕向孙坚提亲求和,并请孙坚将子弟的姓名列表给他,答应封其为刺史郡守。孙坚拒绝,继续进攻,行进至离洛阳仅九十里的大谷。董卓亲自出战,与孙坚大战于洛阳诸帝陵间,终于不敌,败退至渑池(今属河南)一带。孙坚进至洛阳,又击败董卓部将吕布,进入洛阳。分兵于渑池等地进攻董卓。董卓只好退入关中,命中郎将牛辅等分屯华阴、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自己率军返回长安。

在这样的情势下,蔡邕自知朝廷难保,而自己又难以脱身,便将一双女儿,派人送回了圉县(今河南杞县南)老家,只留妻子赵五娘在身边。

说起这个赵五娘,被宋以后的说书者编得面目全非。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另娶丞相之女,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更不可能有另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诗人陆游作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感叹:“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

初平三年春,即公元一九二年早春的一个上午,蔡邕刚刚坐下来处理政务,董卓却派骑督尉李肃叫他,让他火速赶到南郊麦田看麦。

蔡邕知道,董卓目前四面楚歌,性格却更加暴躁,一句话说不好,就可能招致杀头之罪。所以,一听说让他去麦田看麦,他就知道,绝不是看麦,而是要说阴阳,因为目前正是小麦分蘖起身的时候,小麦的叶片,正显示着阳气上升。

为了进一步弄清董卓的心思,蔡邕一上马车,就向李肃询问董卓今天的情绪。

李肃斜着眼看看他说,“去冬雨雪充沛,小麦返青,郁郁葱葱,太师行走在麦田,心情自然很好。”

蔡邕一听这话,心里安稳一些,便问他召自己何事。

李肃就说起了去年夏天关中大地震后,董卓与蔡邕的那次对话。然后严肃地说:“太师尊你之说,大兴土木,修复宗庙,应是阳气大升,为何还有贼子起反兵,太师焉能不问?!”

蔡邕一听,心情自然沉重起来。

车出城门,并未走正南直道,而是驰上了通往郿坞(今陕西眉县东北)的西南道。

一看上了这条路,蔡邕的心猛然一提。

据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记载,郿坞离长安二百六十里。董卓挟汉献帝到长安后,调动二十五万人修筑郿坞,城廓高下厚薄,完全按照长安建造,城墙周围达九里之长。其间所建宫室仓库,囤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美貌女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者八百人,充为婢妾。坞内堆积金玉彩帛珍珠,不知其数。卓常云:“吾事成,当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养老。”董卓将家属全部安排居住在郿坞,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将朝廷公卿召集到郿坞横门外的大路上,在路上搭设帐幔,与公卿聚饮。就在七天前,大家正在聚饮时,西凉军士将从北地招安来的降士数百人带到这里,董卓却命将降士数百人,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挖去眼睛,或割去其舌,或以大锅煮之,皆未死,于酒桌几前反复挣扎。百官无不战栗,许多人的筷子都掉了(失箸),蔡邕的酒杯倒了酒从杯子里淌出来,从桌面上往地上滴滴答答地滴,蔡邕都没有发现而是胆战心惊地看着董卓。没想到董卓这时候反问在座的公卿:“我杀掉这些坏心肠的人,你们怕什么?”(吾杀歹心者,何怕之?)蔡邕连忙躲开董卓的眼睛,这才发现他的酒杯倒了,赶紧扶起来。

想到这些,蔡邕告诫自己,千万不能逆了董卓的心思,实在不能不抗的,必须绕开,否则自己性命难保。

车猛然停了,蔡邕的身子顺着前行的车势往前一倾,这就看见了麦田里的董卓,蔡邕匆匆下车,给董卓请安。

董卓腆着他的大肚子,朝蔡邕摆摆手,果然说到了阳气和目前的局势,责问蔡邕说:“为何修庙增阳,讨伐队伍依然络绎不绝,岂是阳气不够?”

蔡邕深深吸了一口气,小心地说:“民心所向,为阳中之大。若从目前始,所有政令,以民之安居乐业为基本,自会立得人心。人心所向,阳气所聚,其阳之力,势不可当。”

董卓看着蔡邕,没有吭气,走了几步,用手指着他:“汝言大谬请问,孝武帝为何雄风无边?”

董卓说的孝武帝,就是西汉时的汉武帝。因为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死后,谥号前面均加一个“孝”字。

蔡邕想了想,告诉他:“孝武帝者,雄风所成,一为霸气,二为虎狼之心。”

董卓又问道:“那时阳气可盛?”

蔡邕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但阳盛,且威仪震慑四方。”

董卓看着田野,摇头道:“孝武帝……孝武帝何时以民生为先?他穷兵黩武,民不聊生,不也成就霸业?”

一句话把蔡邕问住了,蔡邕低头思索。

董卓继续追问:“孝武帝为何嫔妃成群?”

蔡邕低着头看小麦,知道自己不能不答,只好说:“好女色,人之本性使然。”

董卓却摇头,又连连说蔡邕大谬,然后说:“孝武帝此为,一为人之本性,二为大聚阳气。”

蔡邕愕然,嘴里喏喏:“阳者……阳……”心里想,陷入女色,只能消减阳气,怎么会增加阳气,但他不敢说出来。

于是,董卓便斩钉截铁地说出他的决定:“吾已心汉宫矣,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时机未到。时机一到,我何不称王?该称王而不称王者,逆天地之命也。故而,我欲广招嫔妃,广聚阳气。”

蔡邕吓了一跳,虽然他知道,董卓绝不愿意长期称臣的,但是直接说出来称帝的话,还是让蔡邕恐惧,便不敢接话。

董卓见状,就一摆长袖,说起了东汉的光武帝刘秀,特别说到了皇后阴丽华,看着蔡邕,温和地问:“光武帝为何一定要立阴氏为皇后?”

蔡邕没有想到董卓的真正用意,便依史实说:“回太师,臣以为,阴氏以美貌著称。光武帝尚为没落皇族之时,即仰慕阴氏之美貌,并于大众面前感叹:‘娶妻当得阴丽华。’”

蔡邕此说,在《后汉书·皇后纪·光烈阴皇后本纪》中也有记载: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董卓笑笑,问蔡邕:“为何光武帝成就霸业之时,却未立阴氏为后?

蔡邕附和着笑笑,回答说:“此事朝野皆知,光武帝临危之时,送阴氏回家,以避风险,而在征战中,又与郭氏生下一子。”

蔡邕的回答,本在董卓的意料之中,所以他步步紧逼:“按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阴氏并未生子,而光武帝登上帝位三年后,为何立阴氏为后?”

蔡邕依然依史回答:“阴氏何止貌美,更有显赫家族,为春秋时代闻名遐迩之齐相管仲之后,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加上阴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说到这里,董卓便要蔡邕上书献帝,为阴皇后谥号。

蔡邕根本没有想到这事关乎自己,便立即答应,因他满腹经纶,所以出口成章,董卓点头,表扬他行文得体。

唐代的李贤在为《后汉书》作注时,在《皇后纪》的结尾处引用了蔡邕的《和熹邓后谥议》一文:“汉世母氏无谥,至于明帝始建光烈之称,是后转因帝号加之以德,上下优劣,混而为一,违礼‘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谥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后一体,礼亦宜同。大行皇太后谥宜为和熹。”

说到这里,董卓才露出了真面目,突然问起蔡邕的长女蔡昭姬,并说到朝廷大员对蔡昭姬的评价:才学超人,年方二八。

蔡邕如遭雷轰,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虽然董卓没有明确说出要娶蔡昭姬,但这个贪欲无限的豺狼能随便问吗,他是随便说说阴丽华吗?他是以昭姬比阴丽华呢!于是,董卓刚才不少言语,眼下在他的脑子里,只剩下两件事,一是董卓要称帝,二是董卓要霸昭姬。他只感到恶气攻心,却又无法发作,只在心里骂:董卓狗贼!狗贼……

而董卓却不顾蔡邕的心情,他知道蔡邕即便是心里不悦,也不敢表现出来,于是把脸凑到蔡邕脸前,关切地问:“爱卿为何紧张?”

蔡邕长吸一口气,连忙回答:“长女蔡琰,生于动乱,长于贫贱从未敢有非分之想,且已与人定亲,不日即可完婚。”

在董卓眼里,定亲不定亲根本不是事情,更不是障碍,便看着蔡邕的脸,问蔡邕:“何时带昭姬入宫?”

话已说到入宫,董卓老贼根本不遮掩自己的心思了!蔡邕便压着怒火,软着言语,告诉董卓,他年前就让女儿回老家陈留住了。“陈留……陈留……”

董卓嘴里默默念着陈留:“那个曹孟德,从朝廷逃走后,就是在陈留招兵买马,起兵作乱的!”抬起头说,“你跟曹孟德有联系?”“没没!”蔡邕连忙摆手,心便突突跳起来,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些被去了手足却欲死不能的降士。

董卓转过身去,冷着声让蔡邕速叫女儿回来。

蔡邕能反对吗?蔡邕敢反对吗?低着眉顺着眼的蔡邕突然想到:这是个逃离董卓的好机会!于是连忙回答:“臣即刻动身,接昭姬回长安。”

董卓一听这话,笑了,转过身来,说他一天也离不开蔡邕,让蔡邕派人去接女儿。

也许是天意,话说到这儿,天上的云密了,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打在脸上,很凉。蔡邕连忙请董卓上车,说是怕他着凉,其实是他恨不得立即结束这番谈话。

董卓在雨中挥舞着他的长袖子,走向马车,嘴里却说:“此雨甚好,于麦于人,皆大欢喜,不可不淋。”说着上了马车。

看着董卓的背影,蔡邕任雨往脸上打,脑子里急速思考着对策。

李肃骑马走了,与一帮侍卫簇拥在董卓的马车周围,让蔡邕坐车回去。

蔡邕看着李肃,心里骂着走狗!却没有想到,几个月后,就是这个走狗,协助王允和吕布,杀了董卓。

雨越下越大,车上的布帘子都湿透了,马蹄子踏在地上的声音里,有噗噗的水声。到蔡邕家门口,车停下了,车夫打开雨伞,扶他下了车。

蔡邕的脚刚刚踏在地面的浅水中,就有一个声音飞进他的耳朵,叫他蔡伯!他抬头一看,竟然是冬天时来找他求教的卫家兄弟之一,他还记得哥哥叫卫觊,字伯儒;弟弟叫卫宁,字仲道。这小伙子怎么站在雨里?手里拿着雨伞,为何不打开,硬要挨淋。

卫宁笑笑说出了原委:“冬天来时,家兄带着,冒雪等你,承蒙赐教。这次家兄不能亲自拜访,委托我一并求教。”

蔡邕便叫他把雨伞打开,与他进屋。卫宁这才告诉蔡邕,雨伞里裹着他们兄弟俩写的书法作业。蔡邕一愣,将小伙子让进屋。

夫人赵五娘迎住了他,给他换鞋时,要给小伙子换衣服,小伙子坚持不换,说他来向老师求教,就得立雪淋雨,心诚并下苦功,才能学到真本事。

小伙子的话让蔡邕很感动。他想起去年冬天的那个下午,他从朝廷议事回来,冒着大雪,却见门外立着两个雪人,见了他立即弯腰说话才知道是来向他学习书法的,为了表示心诚,夫人多次叫他们进屋他们都不进,硬是成为两个雪人,等到蔡邕回来了,才行礼进屋。

夫人告诉蔡邕,这回也是咋叫都不进屋,宁可挨淋等着,真是个有出息的小伙子!

蔡邕便叫小伙子打开雨伞,拿出两卷用油布包着的书法作品。蔡邕今天根本没有心思教授,但他在进门时突然生了个念头,一个拯救女儿蔡昭姬的念头,而且,这次拯救,卫宁是关键角色。

于是,蔡邕笑吟吟地接过书法作品,认真观看,边看边点评。

卫宁拿了十几张书法作业,摞在上面的是哥哥卫觊写的,下面的是他写的。蔡邕一看就知道,指着上面的几幅说:“上面几幅,为汝兄卫觊所写,字如其人,虎背熊腰,稳重有力。所差者,书卷气、柔气,这在收笔时可以改正。”

卫宁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蔡伯说得太对了。

蔡邕细细品味卫宁的作品,最后认真地说,卫宁结字存在问题,遂问他:“如何写字,才能端正好看?”

卫宁有点紧张,张开嘴:“我……”

蔡邕微笑地看着这个后生,手抚在他的肩膀上,让他不用紧张,怎么想就怎么说。

小伙子头上冒出汗来,结巴了两下,才说:“字……要端正,就要横平竖直,稳若山石。”

蔡邕明白了,温和地说:“弊端恰恰在此!未曾用笔,身心先紧,如何挥洒?其实书贵在散,写字之前,须先排俗除杂,放开想象,方能铺纸挥毫。如身后有急迫之事,即便用中山兔毫笔,依然不能得心应手。故而欲写字,先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达到坐忘境界,才能下笔有神。”

卫宁连连点头,感动地说:“蔡伯所教,醍醐灌顶……”

蔡邕微微一笑,看着卫宁,似乎看着自己的儿子,语言也就格外亲切:“写字要有体态情势,似坐似行,似飞似动,似往似来,似卧似起,似愁似喜,似虫食木叶,似利剑似长戈,似强弓似硬矢,似水火,似云雾,似日月。如此众象进入书法,书者才可谓书法艺术家。”

卫宁呆呆地看着蔡邕,不断点头称是。

蔡邕爱怜地看着小伙子,将字卷起来,让卫宁换上干衣服,在他家吃饭。

卫宁连连摆手,说不能在恩师家吃饭。

蔡邕又拍拍小伙子的肩膀,说小伙子是皇后卫子夫娘家的后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后人,能在他左中郎家吃饭,是他的光荣。

其实,蔡邕想到了卫家哥俩在蔡家门口冒雪求学的事,那一次他知道了他们的身世,也知道了这个卫宁尚未婚配。更重要的是,那一次他们来,女儿昭姬在家,卫宁听见内室传来琴声,立即面红耳赤。他哥解释说,弟弟早就闻得昭姬大名,常在梦中呼叫昭姬的名字,这次来家,能听到昭姬琴声,弟弟便不虚此行了。

蔡邕当然明白卫觊的意思,微笑一下,岔开了话题。之后不久,卫家就托人提亲。蔡邕很重视这门婚姻,因为卫家虽是名门望族,却远离朝廷,朝廷大祸难以波及,而且,小伙子他也见了,清净,聪慧,稳重,是个好样儿的女婿。于是就征求女儿意见。

他几乎没向女儿说过提亲的事,所以女儿脸红了,说她不嫁。虽然他给女儿讲了他的想法,女儿还是坚决地说不嫁。

这事就搁下了。而如今,这事不能搁了,但又不能在卫宁面前直言,他就想了个主意。

他问卫宁:“汝兄卫觊,在曹孟德处执事。孟德与吾,为忘年交吾观此人,必成大事,汝兄可是在助孟德,集结训练青州兵?”

卫宁点头称是。

蔡邕便说想请卫宁帮他办个事。

卫宁激动了,高叫蔡伯,让他尽管吩咐。

蔡邕微微一笑,说他有一封锦囊,要送到曹孟德那里,让卫宁送去,顺便给他哥哥讲讲对他书法的点评。

卫宁受宠若惊,立即就要出发。

蔡邕一笑,让小伙子换衣服吃饭,说完就进里屋写信。3.锦囊牵情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一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眭,申随反。十余万觽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这一年年底,兖州鲍信等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曹操,推举他担任兖州牧一职。在去兖州前这一段时间,曹操一直在东郡。而卫宁的哥哥卫觊,在曹操属下任属吏。

汉时的黄河在东郡一带,与今日黄河河道大致相同,所以,东郡在今濮阳一带的黄河以南。

天蒙蒙亮,卫觊就出了军帐,看到黄河滩地上,白沙沙一片薄霜便拔剑弯腰,在霜地上写字,刚刚写下“黄河”两个字,背后响起曹操的声音,让他写一个天字。

卫觊立即垂剑于腿侧,向曹操行礼请安,遂按曹操指示,认真地在白霜上写下一个厚重有力含而不露的天字,用的是隶书,一看就是蔡邕书风。

曹操问他:“天字何解?”

卫觊一愣,心里想,天字还用解吗?但他深知,曹操从来不说空话,于是想想,说:“大字为太守大人。大人之上,有一横,为苍天,可见苍天在保佑大人成千秋大业。”

曹操一笑,拔剑指着天字中间,说这是一个人字,又指着上面一横,这是一个人,指着下面一横,这又是一个人,两个人连在一起,天衣无缝,才能撑起一片天。

卫觊恍然大悟地说:“卫觊明白了。”随后便立即表白,他会永远跟随太守,共同撑起一片天。

曹操拍拍卫觊的肩膀说,这话他信,他们卫家,满门忠良,为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就在这时,卫宁的轺车到了。在远远的岔路口,卫宁跳下车,却不敢过来。卫兵向曹操和卫觊报告之后,曹操朝卫兵说:“蔡中郎之锦囊,如同蔡中郎,快请!”

于是,卫兵朝轺车大喊:“请——”

卫宁虽然已经看见了哥哥,自知哥哥身边的肯定是曹操,但他不敢冒昧过来,一听卫兵叫,他就跑了过来,扑通往地上一跪,诚恳地报告:“河东簿曹从事卫宁拜见曹太守。”

曹操朝卫觊一笑,感叹:“知书识礼,不愧为卫家之后,可用。”

卫觊立即过去,扶弟弟起来,让他快把锦囊呈给曹大人。卫宁把锦囊交给曹操后,悄悄对哥哥说了蔡中郎对书法的点评,说他这一路上琢磨,真是字字珠玑。

卫觊却朝弟弟摆摆手,示意他不要多言,等曹操看完锦囊后发话。

汉代的书信和文书在传递之前以囊盛装,在封口处扎绳,以泥团封护,并在泥团上按公私玺印。这样一来,就可以起到信用标识和保密的作用。这种封缄的泥团,被称为封泥,蔡邕在《独断》中说:“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盛,亦用绿囊。”这里说的皂囊是黑色的锦囊绿囊是绿色的锦囊,秘密的奏章信函文书等都要放到锦囊内密封起来。

曹操接过黑色锦囊,看了看封泥,又对着太阳看了看封泥上的蔡邕私印,一笑:“蔡中郎行事,严谨细致,不愧为一代文魁。”说着走开几步,拆开锦囊,拿出信笺,仔细读了,却没有发话,而是把信笺往衣袖里一揣,心事重重地朝大帐走去。

卫宁要跟过去,哥哥拦住了他,告诉他,太守常有经天纬地的思考,不要打扰!卫宁立即忧心忡忡,担心他送的信引起曹公的不快卫觊分析说不会,蔡伯是你我的老师,让你送信,当然是大事,而且信得过你才叫你送。既然是大事,太守肯定非常重视,独自沉思,是必须的。

其实他俩不知道,曹操看了这封信后,眼前不断浮现他多次去蔡邕家,见到蔡昭姬的情形:孩童时期的昭姬、少年时期的昭姬、少女时期的昭姬,她的字、她的琴……

蔡邕的信,大体意思是说,目前朝廷摇摇欲坠,他被董卓挟持,不能离开,怕连累女儿,便让女儿远去陈留老家。两个女儿已到婚嫁年龄,自己不能操持,董卓打起女儿昭姬的主意,所以昭姬必须立即嫁了,东郡离陈留,比起长安,要近得多,请曹操做主,给女儿寻个好的婆家,越快越好。如果一下子没有合适人选,可考察一下这个送信的人。二女儿虽然比姐姐小一岁,也可尽快选个好人嫁了。信的最后说孟德识人,所定之后生,必能保吾女康乐一生。蔡邕无能,长揖于长安,三拜以托。

曹操自语道:“余东征西战,掷光阴于不意之间,而小小昭姬,转眼就到花季。如此才貌双全之少女,又是蔡伯之后,只有经天纬地之才,方可为其夫,而纵观四方,哪有如此才俊?”

信中提到董卓要打昭姬的主意,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事就是火烧眉毛的事,绝不能再拖!中郎提到送信之人,他可是卫觊的弟弟,是河东望族,倒是合适!

就在这时,卫士小心翼翼地推门进来,问曹操是不是按时吃午饭。曹操像猛然醒了酒一样,身子闪了一下,让卫士叫卫觊兄弟俩过来说话。

曹操大帐,属军机要地,所以卫觊没有让弟弟一起来,当他走进大帐时,曹操已经背着手站在麻布地图面前,做深沉的思考。

卫觊站到曹操一边,也看着地图,准备在曹操问话时作答。

曹操却转身走向茶几:“来,喝杯茶。”

卫觊知道,曹操与他喝茶,必有要事要说,于是迅速坐到曹操对面,欠着身子,注视着曹操。

曹操却沉吟片刻,问了卫宁的情况,这才知道卫宁二十四岁,未婚。

曹操奇怪,中原一带,男子十八岁就结婚了,为何拖到如今?

卫觊只好告诉曹操:“说媒者多,仲道皆不悦,心中守着一个意中人,说出来,太守不要笑话。”

曹操笑了,感慨乱世之下,还有痴情男儿,便问痴情于谁。

卫觊便说了他们冒雪到蔡中郎家求教书法的事,说弟弟听到昭姬的琴声,虽未见人,但从此入了迷,非昭姬不娶。

曹操愣了一下,看着大帐一角,突然端起杯子,让卫觊喝茶。卫觊小小呷了一口。曹操放下杯子,说起了董卓。董卓挟天子建都长安,就是利用长安天险,南有高大的终南山,北有起伏连绵的九宗山、子午岭,西有雄伟的昆仑山,东有从晋陕大峡谷南下的黄河,易守难攻,加上他又在渭水北面的郿坞建了一个万岁坞,存了可供朝廷吃二十年的粮食,他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硬是让献帝封他为太师,甚至将他的子孙都封了侯。曹操不禁摇头叹息,一个几岁娃娃都是侯爷,这朝廷还能长久吗?

卫觊认为,枕戈待旦者,万难擒获;安享太平者,必有急变。而且,事实也是如此,多地起兵讨董。

曹操看着卫觊,想了想,说他言之有理。缓一口气,又说到蔡中郎与他心心相印,如遇急变,蔡中郎何以脱身。

卫觊提议,干脆让他弟弟仲道再跑一趟,催蔡中郎快快离开董卓。

曹操有意说:“中郎很难脱身,但起码得让两个女儿赶快离开长安。

卫觊连忙告诉曹操,卫宁操着昭姬的心,知她已经于去年冬天回到陈留,现在就在老家居住。

曹操一笑:“乱世之下,还有如仲道之有情人,难得!中午置酒请仲道。”说着便往大帐外走,边走边说,他要给蔡中郎写一封信,说说卫宁和昭姬的事,而且说蔡中郎会立即答复,成与不成,就在这封信了。

卫觊立时作揖感谢,并请示是否安排快马。

曹操转身看着卫觊:“如你所说,朝廷随时会有急变,故不能按常规,着信鸽来去,三五天即会得知消息。”

其实,曹操的信鸽哨里,并没有飞向蔡邕府的信鸽,仅有飞往长安的信鸽。而这是一等机密,除曹操和信鸽哨的几位军士,别人一概不知。曹操只是想等待几日,毕竟此事关系重大,自己要做万全考虑。

荀彧看出曹操的心思,建议曹公立即按照蔡公的托付,将昭姬嫁了,这样好处有三:一、曹军刚刚消灭了黑山军,曹公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才能已经展露于天下,目前群雄耸立,各自招兵买马,广聚贤才,正是曹公树立自己威望的时候,按蔡公所托,办了昭姬婚事,会让曹公的美名天下传扬,赞曹公重义。二、董卓逆行,引起天下公愤,如反董卓之道而行之,会让厌烦董卓的各方力量,佩服曹公的胆识。三、蔡公是天下奇才,曹公为蔡公办事,只会落个爱才的美名、为贤达不遗余力的美名,为曹公打天下奠立声名基础。最后总结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盼曹公珍惜。

曹操点头说:“君之所言,确实有理。”没想到就在这时,信鸽营给他送来急信,信是洛阳军中密探放信鸽送来的。信很短:卓着人去圉接昭姬。

曹操愤然吼道:“董卓老贼!”立即叫卫家两兄弟带上兵马,亲自赶赴陈留。4.蔡府茶叙

蔡府是整个陈留郡的坐标,也是整个中原地带的坐标,从黄河南岸的濮阳一直到淮河北岸的寝县(今固始县),只要提起蔡府,稍有学识的人都会指出它坐落的方位。倒不是因为蔡邕在朝廷为官,而是他的学识,还有他的琴艺和他的书法。加上他这么有本事的人不断受贬,四处逃亡,就更增添了人们对他的同情和敬仰。

陈留在中原腹地,千万年来,黄河将大戈壁的细沙和黄土高原的肥沃浮土都带到下游了,泥土重,走低处,边走边沉淀,淀平一处又去另一处,老百姓呼之为滚。于是,黄河滚着,将并不平坦的华北、中原的沟沟壑壑全部填平了,滚出了华北平原和豫中豫东平原。

蔡府就在豫东平原上,在一望无际的平坦里,蔡府茂密而又高低错落的树木和飞翔在林间的鸟群,给平原单调的平坦增添了起伏。

然而,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时日,这种明显的地标性宅院,恰恰成了豪强觊觎的目标。许多人不理解,大才子蔡邕,难道不明时局,将一对女儿放在豫东平原,自己却在关中平原腹地长安做官。女儿若在他跟前,他的威势也让歹人望而生畏;而女儿远在陈留,怎能受到他的保护?

当然,朝廷要员,家宅自有军士保护。但是,在董卓弄权的时期,汉献帝的诏令已经很难在关中以外得以落实,更何况左中郎将蔡邕的家属?!

但是,朝廷文书却在陈留得以落实,原因很简单,这是保护蔡中郎将的文书,这是保护本地名流的文书。圉县县令说,如果做地方官的不保护好朝廷大员的家宅,这个地方官迟早会被地方百姓装进棺材。

其实县令是得便宜卖乖,早在蔡邕全家还在长安的时候,曹操就对他说过:“为官圉县,护好蔡府,当为首要。”昭姬和妹妹回到蔡府后,曹操干脆派人带了一干兵士,将圉县原来护蔡府的军士换了,粮饷也由曹操发了,所以,与其说是圉县兵士保护着蔡府,不如说是曹操的兵士保护着蔡府。但曹操做事严谨,他让要员给圉县县令送去两个字,是他写在一块手帕上的,俨然是蔡邕隶体:管鲍。

送字的要员告诉县令,曹公与左中郎将蔡邕,师生之谊甚厚,曹公写这两个字送你,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同时,曹公写在他自己用过的手帕上,含意分明:见物如见他。

县令当然心领神会,所以他每周都要到蔡府巡视,他对外说,这是拜访。

东汉四分历二月的蔡府,虽然有松柏等长青树木,但大多树木伸着灰苍苍的枝桠。树林中有一方水池,边沿弯曲,大约半亩,池的东西两方,有蜿蜒细流,西为入流,东为出流,池中水面的冰已经化开,但没有融尽,还在水面漂着。一枝去年的残荷折断了腰,却连着筋,叶子与一片冰凝在一起,难舍难分之情,让人唏嘘。

十六岁的昭姬是在早晨听见冰面开裂的声音的,嘎的一声,不大却很清脆,然后是接连着的吱咝声,很快,这声音就没有了,不久,听见扑通一声,那时候她正在弹琴,就把这状态弹进去了:

二月冰开水出的欣喜、二月鱼儿见天的高兴、二月化冰成水的新奇、二月春草破土的萌动,还有天上鸟雀的飞翔鸣叫,农人在暖阳处收拾农具时对耕作的期待。

弹了一遍,又完善了一遍,然后反复弹奏,渐渐成了一首琴曲——《二月》。妹妹明姬在一旁听得入迷了,禁不住拍手。她停下了弹奏双手往琴弦上一抚,看着妹妹,亲切地问她:“早晨的字,写完了?”

妹妹说:“没有,你的琴声太诱人了,我忍不住过来看你弹琴。”

她对妹妹一笑,说她要把琴谱记下来,妹妹就可以弹了。说着离开琴台,到一边的书案旁,揭开砚台盖,然后到里屋,从樟木箱子里拿出珍贵的布纸。妹妹赶紧到书房练字。

写字当要用笔墨纸砚,宋苏易简《纸谱》研究了汉代的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此说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出土考古陆续证明,出土地点有新疆罗布泊汉代烽燧遗址、西安灞桥汉墓、居延肩水金关汉代屯戍遗址、扶风中颜村汉代窖藏、天水放马滩汉墓、安西悬泉置汉代邮驿遗址、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武威旱滩坡东汉墓、兰州伏龙坪东汉墓、新疆民丰东汉墓,先后十批。纸的品质也高低不等。出土的多为竹纸、草纸、皮纸,说明最为大众接受;而渔网纸、麻纸较少,说明纸质好,珍贵,用于富贵人家;而最为贵重的布纸,一般用于书写重要典籍。《后汉书·蔡伦传》记载,元初元年(114),邓太后鉴于内廷所藏经传传抄多误,乃诏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等人于东观校订,令蔡伦监典此事。蔡伦是造纸术的总结推广者,命传抄经文,一律用布纸,存于皇室。而下发给朝野各州郡的经书,一般都是用比布纸次一等的皮纸所抄录。

昭姬离开长安的时候,父亲专门给了她一沓布纸,叮嘱她,凡有新曲,用布纸记录,以便保存流传。

昭姬当时就想,父亲太知道蔡家琴的地位了,京城乐坊所演奏的,大都是蔡家的琴曲,而抄录琴曲的,则是皮纸,破碎之处,有缝有粘,十分珍贵。所以她创作的新曲,必须是耐受千万遍翻看的布纸,因为这是原始稿。

她写得非常认真,写着写着,再到琴上弹一下,做些许修改,大约用了一个时辰,写完了,认真校了一遍,旋律就在她心中流淌。

突然听见姨娘的声音:“昭姬,你看谁来了?”

昭姬这才意识到自己十分专心于记录琴曲,忘记了身外的一切,起身一看,惊喜地叫道:“曹太守!”连忙行礼,“真没想到太守会来,我说喜鹊今天早晨怎么叫得那么清脆;还有,水面的冰,也是今天早晨化开的……”

曹操看着美丽而又清纯的昭姬,微笑道:“我能看看你的新曲吗?”

昭姬高兴地将琴曲递给曹操,“今天刚刚谱的曲子,曹公能费神费耳,正弦校音么?”

曹操一笑,说了声“洗耳恭听”,就坐在琴房的坐椅上。门外不远处,站着卫觊兄弟俩和护卫长,其他军士,分散在各个重要出入口。

丫环已经将茶放到曹操面前的茶几上,姨娘坐在曹操身后,明姬站在案前,看着姐姐刚刚写好的谱子。

昭姬小的时候,曹操官职还不高,父亲的诗文书法琴艺却已经名冠朝野,曹操经常去家里拜访父亲,还经常带着她玩。后来父亲被贬西北,曹操专门派人送去皮袍,父亲被赦,也是在回来的路上接到曹操的通报,告知朝廷凶险,让他们东游躲避,并介绍了远在会稽的朋友……

昭姬微调琴弦,双嘴角微微往上一翘道:“太守,开始吧。”

曹操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胡须,温和着一张脸,点点头。

昭姬开始弹奏,由于是弹给她非常敬仰的人物,所以她特别认真更重要的,她想通过这个曲子,把自己住在圉县的心情告诉曹操。她并不知道曹操此行的目的,但她猜想,曹操肯定是不放心她在这里的生活,看她是否愉快,所以亲自来了。她要告诉他,她很快活,这儿是她的家乡,这儿才有鸟语花香,这儿有她熟悉的气息,如早春清澈的空气,如早春飞翔的鸟儿,如早春水中的游鱼,如早春破土的新苗……

一曲散后,曹操领头鼓起掌来,屋里屋外的人都鼓起掌来。

曹操说,昭姬到圉县将近半年了,他一直放心不下,这回来一看昭姬心情愉快,身体健康,他就放心了;还说这首曲子,完美地呈献了昭姬目前在家乡自在的状况,应该把曲谱送给她父亲,让他知道女儿的状态。

昭姬走下琴台,微微朝曹操一鞠躬,恭敬地说,要不是曹公扶持她哪会有今日之安乐。

曹操站起身说:“不能这样说,令尊是我的恩师,他又远在长安我离你只有两百里,没能早点来看你,我已经心中不安了。”

昭姬微微一欠身子,说她会终生铭记太守之恩。太守一直喜欢这张焦尾琴,父亲已经把它送给我了,也许正因那端焦尾,这琴弹起来,才有如此神韵,盼曹公抚琴赐教。

昭姬知道,曹操弹琴的技艺,远在她们姐妹之下,但她想从曹操的琴声里听出曹操目前的心思。

曹操双手抚琴,昭姬听见:冷峻高大的群山安静肃穆,蜿蜒奔流的长河浑厚开阔,低空中有鸟儿在飞,田野里有农人在劳作。

她想,这正是她刚才的琴曲中没有的。她的曲子是小环境、小滋味、小心情,曹公的曲子是随心而弹的,却一下子呈献出大气势,禁不住想,胸怀大志者,心中自有天地山河苍生。

琴声突然一转,山谷起寒流,疾风走沟窜壑,弄得山里阴风惨惨,山顶上却没有丝毫显现;宽阔的滔滔长河里,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暗流汹涌。刹那间,山间阴风卷起黑洞洞的乌云,冲出山峦,扑向平原,田间劳作的百姓匆匆返家,低空飞翔的鸟儿慌慌归林。长河突然起浪,片刻间波涛汹涌,浪花飞溅,一叶小舟被推上浪尖,刚刚扬起来,又被拽下浪峰,顷刻间卷进旋涡,舟沉人亡。

昭姬脸色阴沉,眼光凝重。妹妹明姬依在她的身边,紧紧地抓住她的一只手。

天地间,涌动着肃杀之气,生灵为之噤声。豁然间,一声凄厉的长鸣,似鹰鹞冲向乌云,又似蛟龙破浪握涛。琴声戛然而止。

曹操直视前方,眼光从昭姬姐妹头顶飞过,眼睛里满含着天地雄风。明姬的手悄然间松开了姐姐的手,一双眼睛出神地看着曹操。

昭姬没有笑,却站起身,朝曹操鞠了一躬,真诚地说:“感谢曹公,让深宅大院的女儿家知道了天下大势。”

曹操走下琴台,双手展在胸前说:“献丑了。”

昭姬钦佩地说:“曹公以琴说势,小女万不能及。”

明姬眼明,匆匆过去,把曹操刚才坐过的坐椅用手抚了一下,请曹操坐。

曹操坐下,小啜一口茶,轻轻放下,说:“你们姐妹已经听出来了,我是在告诉你们天下情势,按说女儿家就应如琴曲二月,闲步于花草流水之间,但是,在弱肉强食的当下,如果没有防备,必然招致杀身之祸。”

明姬点头说:“曹公琴中时势,让我清醒,最后那飞跃之鸣,我想正是曹公本人之心声。”

昭姬也点点头,说:“我想起父亲在去年冬天送我回老家的情形父亲是不能出长安城的,到了城门前,父亲叹了一口气说:‘到老家比这儿安全,那儿有孟德。’随着又感叹说,‘这个乱世,如果没有孟德,我真的看不清乾坤。’”

曹操看着昭姬说道:“蔡公如此高评孟德,令我感激,我曹操决不负蔡公所望。”

昭姬又点点头说道:“天下大势,太守如此清晰,自然能够审时度势,挽狂澜于既倒!”

曹操又小小啜了一口茶说道:“我今天来,是为了你们俩的事。”

昭姬和妹妹一惊,昭姬急问:“为我俩?!”

曹操道:“是的,令尊派专人送书于我,你俩可以看一下。”说着从腰囊里拿出蔡邕的信,交给昭姬。

昭姬看着,手已经开始抖动,及至看完,眼泪扑簌簌流淌下来。

明姬伏在姐姐的肩膀上一起看,姐姐流泪了,她已经泣不成声。

曹操在屋里走了几步,到书案跟前,见有皮纸铺着,砚里还有残墨,就拿起一根羊毫毛笔,膏好墨,悬腕写下一个方方正正的“圉”字。

昭姬姐妹自然过去了,看见这个字,昭姬擦去眼泪,“请曹公赐教。”

曹操放下毛笔,轻声说,“目前你俩,就如此字。”

昭姬看着“圉”字,点点头,“是的,你的保护如那密不透风的四面高墙,保护着我们,我们才能在蔡府幸福地生活,才能有《二月》这样的曲子出现,但是,这高墙之外,已经风声鹤唳,随时会风云突变父亲将我们姐妹的终身大事托付于曹公,足见父亲识事识人。父亲既然不能离开长安,曹公即如父亲,我们姐妹,听曹公安顿。”

曹操呷了一口茶,放下茶杯说:“蔡公信中所言送信者,你可知是谁?”

这正是蔡昭姬看了信后一直在琢磨的,父亲提议,必然不是轻率的,但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道:“明帝时,诏命河东一位大儒进洛阳,拟委以重任,可惜他带领家小,一路鞍马劳顿,到了河东安邑,就一病不起,最终卒于安邑,明帝降旨,就让他葬于安邑,他们家也在安邑居住下来……”

昭姬的心开始忐忑,倒是明姬开口道:“河东卫家是当代名门,卫子夫做过孝武帝的皇后,卫青做过大将军,当代大儒卫嵩,就是死在赴任的路上,其孙卫觊、卫宁,去年立雪蔡门,拜我父亲为师。”

曹操没想到,蔡卫两家已经有了交往,自然一笑说:“看来这是天意。”后看着昭姬问她是否与卫宁见过面。

昭姬脸上泛红,低下头说没有见面,只是知道他们来她家求教于父亲,并于年前,派人来提过亲,按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终身就定了,但是父亲疼她,征求了她的意见,是她未同意。

曹操疼爱地看着昭姬,问她为何不同意。

昭姬咬了一下嘴唇,说了她的心理,其实是谁提亲,提的是谁,都不重要,她当时想的,就是她的父亲。他本不想为官,却被董卓逼进朝廷,整日在刀尖上过日子,她想多陪父亲几年……

曹操点头赞扬昭姬的孝心,又说:“蔡公眼下急于让我操办你们的婚事,也是为了保全你们。这个卫宁,你觉得合适吗?”

昭姬轻柔地回答:“我与妹妹涉世太浅,怎能知道,请曹公决断。”

曹操点点头:“蔡公家的女儿,知书识礼!仲道在品德文采方面,已有造诣,我想,昭姬也许看过他写的文章。”

昭姬低头说:“看过,是那篇《河东耕渔表》,当时不知作者情况,只觉得考记详实,文字严密,可能是一位博学的老者,没想到竟是一位年轻人。”

曹操问:“从这篇文字当中,可见此人德行否?”

昭姬答:“可见。”接着说,“不关心苍生百姓者,不会深入民间调查;不关心民众疾苦者,不会报此表于朝廷。”

曹操不禁瞥了昭姬一眼,看来她是愿意的。心中的感叹是瞬间的,曹操微微一笑,掩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没等曹操接话,卫觊匆匆过来,喘喘地报告说,有两个穿官服的朝廷大员,到了蔡府门前,要蔡昭姬接旨。

曹操脸上没有震惊之色,心里却震动于董卓办事的心狠手辣,他想过,董卓的人可能会兵分两路,一路赶着官车,做着迎昭姬入宫的宣传;一路率先跑来,抢占先机,宣布诏书。只要昭姬一接诏书,事情挽回,就要费周折了,但他没想到,董卓老贼真这么做了。

得知卫觊让他们在门口等着,他便让卫觊和他一起到门口应对。曹操和卫觊走到院子正中间的青砖路上,胸有成竹地向四周一看,让卫觊率伏虎的兵士在这儿守着,轻声叮咛:“动手就在这会儿!”

卫觊握紧剑柄,让曹操放心。5.林间伏虎

曹操平时走路很稳,却不慢,但在蔡府园子正中的青砖路上,他迈起了方步,眼睛四处张望。一队卫士跟随在他左右。快要走到蔡府门口时,曹操纳闷,难道董卓只派了二刚,没派白虎过来?

他朝门口一看,见有个官人坐在椅子上,一点也不着急,心里就有了数,便加快了步子,边走边大声问是哪一位造访。那个官人从椅子前站起来,不卑不亢地说他是太卜二刚,拜见曹太守。

曹操一摆手,谦虚地说了二刚大人驾到,有失远迎之类的话,问二刚,怎么知道他在这儿。二刚只好说不是找他,是找蔡昭姬,给蔡昭姬送圣旨,守院兵士叫他等着。他就等着,毕竟是左中郎将的府上,不敢硬闯。

曹操这才应对说真是不巧,蔡昭姬回长安了,这个院子安静,他来小住数日,养精蓄锐,马上就有仗要打了。他有意把二刚往大事上引。

二刚立即上当,问会在哪儿打。曹操反问他,太卜身在朝廷,官居高位,还用问?

二刚想套曹操的话,立即放低姿态,说太守有所不知,深居内宫反而闭目塞听,请太守赐教。

曹操依然谦虚,说他在乡里,眼观不足一里,耳听不过百步,只是感觉时局不稳,不稳则生匪,有匪则需用兵,所以他作为东郡太守,只能枕戈待旦,尽职尽责,以报朝廷。

就在这时,院内一片哗然。曹操身边兵士,立即把曹操团团围住,背朝曹操,正面朝外,手执利剑,虎视四方。

二刚朝院内望去。曹操直视二刚,没有回头朝院内看,却从二刚的眼睛里看到了不安。曹操心里笑了:与我斗智,尚显稚嫩!

二刚眼里满是惊恐,禁不住要往院子里闯。训练有素的兵士们刹那成列,挡住了二刚进门的路。

曹操似乎没看见任何事情,只问二刚为何着急。

二刚一张嘴,却说不出话。曹操依然不看院内,让二刚去他的大帐视察,希望二刚赏脸。

二刚手脚乱了,只好指着院内,大叫:“太守,那……那个人,是朝廷的将军。”

曹操故作不知,问是哪个人,缓缓地转身,似乎顺着二刚的手才看见院内情况,便把脸一沉,严肃地问二刚:“此君能是将军?将军本应大摇大摆进蔡府,怎能偷鸡摸狗般钻进蔡府呢?”

将军白虎的四肢被四个军士提着,身子拖着地,朝这边过来。二刚来不及与曹操周旋,心急如焚。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可能,白虎将军会飞檐走壁,练就刀枪不入的功夫,怎么会动弹不得呢?

一个军士飞跑过来,大声报告曹操说:“胆大贼人,不知何时潜入院子,从树上飞跃下来,直奔书房,我伏虎军士眼疾手快,迅速撒开伏虎网,网贼人于网中,贼人不惧,练就脱网之功,我等断然下手,在贼人尚未脱网之时,挥下刀背,砍了贼人脖颈。”

曹操“哦”了一声,问他为何砍颈。军士连忙说这种强盗,既会飞檐走壁,必然同时练就刀枪不入之功,只有脖子,为全身最弱之地。

曹操又做不解状,问他何以用刀背。其实他是明知故问,这一切,他的贴身卫士训练时,他一清二楚,而且,不在蔡府杀人,是他提前嘱咐过的。

军士答道:“刀背可致其瘫,不致其死。”看看二刚,又说,“将军在此地散心,我等不能在此杀人,更不能让贼人之血溅于蔡府花草树木土地上。”

曹操点点头,表扬兵士做得好,转过身问二刚:“如你所说,此贼为朝廷将军?”

二刚连连点头:“正是,我等奉王命,来蔡府送圣旨。”

曹操脸一沉,还未发话,不知何时站到二刚背后的两个兵士突然动手,将二刚扑倒在地,几个兵士呼啸而上,将二刚捆了个结结实实。

二刚急叫:“我乃朝廷太卜,焉能绑我?”

曹操笑了,突然一拉脸:“既然你与贼人同行,又自称朝廷要员为何行鸡鸣狗盗之事?必然是假官员,拉到城外,等候处置令。”

二刚大叫说他是太卜,身上有圣旨。曹操没有看他,轻声发话,让他拿出来,二刚说他的手捆着,在他的袖筒里,让曹操掏出。

曹操看着二刚,说:“如此鼠辈,纵然有圣旨,也是假圣旨,拉走!

这时候,卫觊带着兵士,抬着白虎,到了曹操跟前,放下,白虎一摊肉一般软在地上,眼睛却如鹰隼,盯着曹操。

曹操舒心地笑着,走到他跟前。笑道:“白将军英明一世,为何如此下作,为鼠贼之事?”

白虎闭住眼睛,猛然一运气,整个身子飞了起来,但由于脖颈断了,飞到一尺左右就跌落下来,却吓了曹操一跳。曹操猛然往后一退踉跄两下,要不是后面一个军士扑上来扶住,他就仰面朝天跌倒在地了。几个军士扑上去,把已经瘫软的白虎捆成粽子。曹操心还怦怦跳着,命令抬到城外,与二刚一起处置。

在军士们遵命报告时,曹操悄悄对卫觊说:“拿回圣旨,勿示外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