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02:18:06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家姓

百家姓试读:

序言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必须适应现代竞争激烈和交际广泛的社会生活,在心理、性格、思维、修养等内在素质铸造方面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才能方面也必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有这样的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成熟、长大,将来才可以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样,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世界文学名著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具有永久的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观摩社会的最佳捷径,也是培养人文素质,养成优雅风度,形成高尚思想品格的好教材。这些世界文学名著,伴随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带着有趣的欣赏的心态阅读这些美丽的世界名著,非常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思维和修养,有利于青少年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和生活,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才能,这样就可以早日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本书按照语文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目进行了精选,集中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我们考虑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而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又是卷帙浩繁,不便于中、小学生阅读,我们在参考和借鉴以前译本许多优点和长处、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并在每一作品前加入

导读

部分,介绍作者生平、成书的时代背景,指明此书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深入浅出,使之尽量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尽量适合少年儿童阅读,这就便于广大中、小学生轻松阅读和理解吸收了。

我们知道,文字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同一种思想,可以有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只有高度文学素养的人,才能完整准确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是做不到的。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多认字,会组词,能造句,会写文章,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从世界名著中得到熏陶,受到教益。要做到这些,光靠课本和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

这就是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本书选材严谨,取舍得当,对学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和收藏。导读《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秋日小雨》中曾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孔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百家姓》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百家姓》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中国人有非常浓厚的宗族观念,非常看重自己的姓氏。一个姓氏就是一个宗族的旗帜、象征。早在汉代就有人开始编撰启蒙的姓氏读物,而宋代的《百家姓》则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其译本也在与汉族有着友好往来的少数民族中传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赵(zhào)

【历代名人】

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君主,积极倡导改革,推行“胡服骑射”政策,使赵国成为强国。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

赵奢、赵括父子:赵奢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赵括善于纸上谈兵,短于实践,被秦名将白起击败于长平,四十万赵军被活埋。

赵普:蓟(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赵孟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对后世影响甚深,人称一代宗师。

赵之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三大画家之一,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影响甚深。【姓氏溯源】

赵姓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出自嬴姓,是古帝王少昊的后裔。赵姓的具体祖先是少昊的裔孙,造父。据说,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车能手,曾经在华山得到过八匹骏马。他把八匹马驯好以后,一起献给了周穆王。周穆王用这些马,配上上好的马车,让造父驾驶,到处游玩。有一次,他在昆仑山遇见了西王母,流连忘返,呆了好几年。直到听说徐偃王造反,率领三十六个诸侯国一起进攻周都,才慌忙让造父驾车返京。由于造父驾车及时赶回,才让周穆王平定了叛乱,穆王因此把赵城封给了造父作为食邑。从此,造父的后代就住在赵这个地方,并把赵作为姓氏。

另一支为少数民族改姓赵氏。

赵姓早期都是在北方发展。公元前四零三年,赵国建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到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从秦朝开始,赵姓就逐渐向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发展。到清朝康熙年间,赵姓进入台湾。赵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洪洞、天水、邯郸、东武、南阳、金城、下邳、四川、新安、敦煌、常熟和上饶等。“百家姓”编于宋朝,皇帝的的姓氏是国姓,所以放在第一。“百家姓”的第一句,“赵钱孙李”,“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

钱(qián)

【历代名人】

钱元: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的国王,颇建勋绩,一生好儒,招纳贤士。有诗千首。

钱起: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钱一本:明朝易学家,江苏常州人,官至御史,因触怒明神宗被斥为民。他研河图洛书、六经,尤精“易”,曾与顾宪成在东林学院讲习易经。

钱大昕:清代著名史学家。【姓氏溯源】

钱姓起源比较单一,其远祖为陆终,陆终的三儿子叫彭祖,彭祖的后代中有个叫彭孚的,在西周时担任钱府上士(掌管钱财的官),他的后人便以官为姓,世代相传。

在《百家姓》中,钱为什么能排名第二呢?因为,据说《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地区一位名儒写的,在宋朝尚未建立时,这里已有吴越国,国主姓钱。大宋立国后,钱国主归顺了宋朝,那位名儒将“钱”列在百家姓第二位,表示不忘故国。

孙(sūn)

【历代名人】

孙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山东阳谷人,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

孙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炎:乐安(今山东省博兴)人,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音义》。

孙绰: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西北)人,东晋文学家,玄言诗的代表作家。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辅佐庄王称霸,功绩显著。主持修建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孙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与窦建德同举义旗,聚众入高鸡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称将军。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过庭: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今存其所撰《书谱》卷上,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

孙云球:江苏省吴江人,明清时眼镜制造专家。著有《镜史》,另外,孙云球还创制了七十余种光学仪器。

孙毓汶:清代山东省济宁人,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刑部、兵部尚书等职。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省人。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诒让: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著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周礼政要》、《光绪瑞安县志》等书。

孙星衍: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被袁枚称为“天下奇才”。

孙中山: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中共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姓氏溯源】

孙姓有六个来源:一是出于芈姓,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代即为此支。二是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三是出自妫姓。四是出自子姓。五是外姓改孙姓。六是他族改姓。

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姓。在北宋初年编撰的《百家姓》里,赵钱孙李,孙姓排在第三位。

孙姓最主要的起源有三种。第一种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叔被封于康,周成王时,被改封到卫,史称卫康叔。卫康叔的第八世孙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武仲,为纪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因此姓孙。

第二种是出自芈姓,是孙叔敖的后代。孙叔敖名敖,字孙叔,因为他在担任楚国令尹的时候,政绩显著,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有因为楚国祖先季连姓芈,所以说孙姓出自芈姓。

第三种是出自妫姓,是齐国田完之后。田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因为避难而到齐国,他的儿子田书,因为作战有功,被齐景公赐姓为孙,因为陈姓出自妫姓,所以这支孙姓也出自妫姓。

孙书的孙子孙武,因为齐国发生内乱,逃到吴国,并做了将军,他的后代因此而成为大族。到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孙权,于222年在江东建业建立吴国,是孙姓的影响达到顶峰。到唐代,孙姓又两次向福建移民,明朝时进入广东。孙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太原、乐安、东莞、吴郡、富阳、清河、洛阳、涉郡、清州、昌黎等。

李(lǐ)

【历代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

李世民:唐太宗,统治时为唐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姓氏溯源】

李姓来源有三种:一是出自嬴姓,为高阳氏的后裔,以官为姓。二是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李姓等。三是他姓改姓李,如唐代许多功臣都被赐予李姓。

李是中国第二大姓氏,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在中国以北方人居多,在台湾排名第五位。李姓的来源相当复杂,根据传说,李姓出自黄帝。李姓的始祖名叫皋陶,是黄帝孙子的后裔。皋陶在尧称帝的时候,曾经担任“大理”,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皋陶的子孙世袭其职,经历了虞,夏,商三个朝代,以官职为自己的姓氏,人称“理”氏。直至商朝末年,他的后代,一个叫理征的贵族,被纣王迫害致死,他的妻子契和氏与儿子理利贞,一起逃难到伊侯之墟。因为逃难途中曾经躲在一棵李树下,并且以李子充饥,才得以保全性命,所以改姓为“李”。

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进入魏晋以后,李氏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原五大姓之一,另外四个是王、崔、卢和郑。到唐代,因为皇帝姓李的缘故,使得李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皇帝赐姓给一些人,让他们姓李,更有许多人自己改姓,冒充姓李。于是,李姓在这三百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一下子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大姓。

周(zhōu)

【历代名人】

周亚夫:西汉名将,战功卓著,后升为宰相。

周瑜: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人。

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姓氏溯源】

周姓有三种来源:一是黄帝时将军周昌的后代。二是出自姬姓,始祖为周文王,周朝的许多王族后来都以周为姓。三是由他姓或他族改为周姓的。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一般认为,黄帝的后裔迁徙到陕西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即北魏献帝的兄长原来是少数民族姓氏,北魏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姓为汉姓,将其改为周姓。

周被秦灭后,部分周族人迁往江苏沛县,成为当地大姓。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原人民大批东移徐州,进而南渡,其中周姓迁居安徽庐江。后周姓逐渐向南方发展,唐朝时迁往福建,四川、江西、广东等地,清朝时周姓迁往台湾及海外谋生。

周姓在24史中单独列传的有276人,可见周姓历朝不泛英才。西汉时周勃、周亚夫父子,三国时名将周喻,五代时画家周文矩,北宋时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南宋有词人周密,著有《武林旧事》;元代有音韵学家周德清,明代有画家周臣,清代有词人、词论家周济,编有《宋四家词选》,还有农民斗争领袖周立春等。

吴(wú)

【历代名人】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襄:清代大臣,著作家,安徽青阳人,字七云,号悬水,1661年生。康熙52年(1713年)中进士,由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对诗文尤其喜爱,无书不读。晚年因患有眼疾,目难久视,常常令后人或者侍人为他朗诵。他曾任《明史》、《八旗通志》等书的编修总裁,并著有《锡老堂诗抄》15卷,《锡老堂文集》5卷,《畿辅河渠考略》2卷,1735年去世。

吴震生:清代戏曲家,安徽歙县人,号可堂,寄寓浙江杭州,1692年生。曾任刑部主事,与历鹗交情很深。虽然为官刑部,但是对戏曲独有情钟,创作了大量的戏曲作品。其主要著作有:传奇《换身荣》、《天福降》、《世外欢》、《秦洲乐》、《成双谱》、《乐安春》、《生平足》、《万年稀》、《闹华州》、《临濠喜》、《人难赛》、《三多全》、《地行仙》等,合称《玉屋书屋十三种传奇》,又名《太平乐府》,清代乾隆年间刻本刊印,现多家图书馆有收藏,1752年病逝。

吴澄: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安徽歙县人,字鉴泉,号师郎。少年时期勤奋好学,熟读经书,特别喜爱《易经》。后因多次应试不中,随弃文学医。他关门闭户,攻读医书达十年之久,并拜师学习,能博采众长,结合临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医疗技术,治好的病人不可记数,一时名声大振。后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汇集各家学说,于乾隆四年(1739年)著成了五十卷的医书《不居集》,并刊行于世。这是一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医学不可不读的著作,并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另外,他还留下《伤寒症治明条》,《推拿神书》,《易医会参》,《师朗医案》等著作。

吴蔚光:清代著作家,安徽休宁人,寄籍江苏常熟,字哲甫,号执虚,自号竹桥,别号湖田外史,1743年生,乾隆45年(1780年)中进士,官礼部主事,后因身体不佳,辞官回归家乡(常熟),居家20多年,潜心读书著述,并将家中书楼命名为“素修堂”,擅长古文,诗词尤佳。主要著作有《古金石斋诗前后集》六十卷,《素修堂文集》二十卷,《小湖田乐府》十四卷,《杜诗义法》八卷,《唐律六长》四卷,《寓物偶留》四卷,《毛诗臆见》四卷,《春秋去例》四卷,《读礼知意》四卷,《方言考据》二卷,《洪范音谐》二卷,《诗余辨讹》二卷等。1803年病逝。【姓氏溯源】

吴姓有两种来源:一是出自姬姓,始祖为周代的泰伯,曾在江苏无锡一带建立吴国。二是出自虞姓,相传周文王封仲雍的后代于虞国,虞人中后来有姓吴的。

据史书记载,泰伯和仲雍的父亲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季历,他聪明又很有才干,泰伯和仲雍明白父亲想让弟弟季历当继承人,于是便自动让位,他们趁父亲有病时,远奔东南沿海一带,不再返回陕西。

由于当时江南还很落后,泰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地的人便拥护泰伯为领袖,建立吴国。

吴国的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占据今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后吴国传到了夫差时,被越国所灭,吴国的子孙四处避难,为不忘故国,以国名为姓,就是吴姓。

吴国灭亡后,太子被流放到江西,在此发展繁衍,成为吴姓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他逃亡的一部分逃到山东、河南等地,一部分隐居在江浙及安徽一带。后来经过战乱、做官、迁徙等,吴姓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郑(zhènɡ)

【历代名人】

郑国:战国著名水利专家,修建了郑国渠。

郑成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姓氏溯源】

郑姓来源比较单一,主要出自姬姓,其远祖为郑桓公。郑国是春秋初期的强国,后为韩国所灭。郑桓公的后人迁居至陈、宁之间,以国为姓,世代姓郑。

据有关史书记载,在秦末到晋代期间,郑姓渐渐分布到今天的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和山西等一些地方。

唐代初期,河南一部分郑氏移居到福建省,唐代末期,河南固始又有部分郑氏进入福建,明清时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先便是那次到福建的。

郑氏移居台湾,最早是因为郑成功,搬迁到海外,则是从清代开始的。

王(wánɡ)

【历代名人】

王昭君:字嫱,西汉元帝时宫女。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晋人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又作明君。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元帝时被选入后宫。竟宁元年(前33年)入匈奴和亲。

王充: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时受业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历任县、郡功曹,州从事、治中等职,后辞官家居。王充在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应说。在伦理思想上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但强调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王充是先秦以后对中国古代逻辑有贡献的思想家,他较全面地阐述了论证问题,提出基本论证规则是,切忌“失之所对”,偷换概念,转移论题;不能“首尾相违”,自相矛盾;要文显言明,“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仅存《论衡》。其思想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献之: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勃:字子安,唐文学家。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格较为清新,其文以《滕王阁序》较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维:唐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多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精于绘画,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69)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复相后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相,从此闲居江宁府。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在哲学思想方面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散佚。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诗歌方面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画家、诗人。出身农家,幼时曾牧牛,劳动之余读书习画,年轻时曾热衷功名,屡次名落孙山,遂绝意仕途,浪迹江湖,游历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师法仲仁和尚、扬无咎,加以发展,其梅枝干遒劲,花或疏或密,蕊萼错落分布,花朵或圈或点,皆以水墨为之,得梅花之韵致风骨。有《墨梅图》、《南枝早春图》传世,著《梅谱》,阐述画梅理论。善诗,多表现人民生活疾苦和揭露权贵的腐化与骄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时俗等。著《竹斋诗集》四卷。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元杂剧作家。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守仁:明思想家。初名云,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侯,谥文成。在哲学方面,他是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形成阳明学派,在明代影响极大,并流传到日本。著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后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传世。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画家。出身绘画世家,幼承家学。擅山水。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在四王中比较突出。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后人称为虞山派。有《康熙南巡图》(与杨晋等人合作)、《秋山萧寺图》、《虞山枫林图》、《秋树昏鸦图》等传世。【姓氏溯源】

王姓起源于几种王族:一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周灵王、周平王的后裔。二是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三是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的后代。

王姓来源众多,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除了以上三种来源外,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

此后,王姓发展迅速,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唐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时期,主要迁往江苏、浙江一带,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王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

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

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在此300多年里,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

冯(fénɡ)

【历代名人】

冯谖:战国名士,曾辅佐孟尝君。

冯异:东汉征西大将军。

冯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姓氏溯源】

冯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个后裔叫毕万,他的孙子长卿被封在冯城,长卿的子孙以采邑为姓,世代姓冯。二是出自归姓,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姓。

战国时有个冯亭,做了韩国的上党守,因为在与秦国的争战中战死,他的家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山西潞城东北,有的在河北,子孙中有许多都是将军和宰相。

先秦的时候,姓冯的已有在山东居住了。

三国之前,冯氏还迁到现在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方。河南的冯氏则分布在今天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及唐河湖阳等地方。

唐朝末期黄巢起义时,中原的冯氏有一支为了避难而逃到南方,后来迁到福建宁化石壁。

宋代又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冯姓支脉,直到宋末元初时期,上杭的冯氏有的又向南迁到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来又迁到丰顺,梅州等地方。

蒋(jiǎnɡ)

【历代名人】

蒋琬:三国时蜀汉著名将军。

蒋伸:唐代宰相。

蒋廷锡:清代大学士、画家。【姓氏溯源】

蒋姓起源较为单一,主要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西周时周公旦的儿子伯龄被封在蒋地,建立了蒋国,后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世代姓蒋。

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先秦时期,蒋姓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发展繁衍,后来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有不少人离开故土,去开辟新的天地。

东汉建武年间,蒋横帮助光武帝刘秀讨伐赤眉有功,升为大将军,后来遭到别人的陷害,他的9个儿子避难四方,等到光武帝省悟后,9个儿子都跟随封侯,子孙蕃盛,人丁兴旺,所在地以东汉以后的江南蒋氏多出自宜兴。

蒋氏在南北朝时期已比较广泛地分布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沈(shěn)

【历代名人】

沈约:南朝梁时文学家,曾撰写《宋书》等。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著有《梦溪笔谈》。【姓氏溯源】

沈姓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被封于沈国,春秋时被蔡国灭掉,子孙便以国为姓。二是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代。三是出自金天氏,是少昊氏的后代。春秋战国时期,沈氏主要是在今天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发展繁衍。

唐朝初期,沈姓在福建安家落户,他的子孙分散居住在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方。

韩(hán)

【历代名人】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创始人韩国公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卿。他纵观天下形势,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缘道理以从事”,实现“法、术、势”合一,以收“道法万全”之效果。

韩昭侯:战国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赏制度,于是韩国大治,诸侯不敢来犯。韩非:战国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韩非子》一书,为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信:西汉初期官至大将军,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著名军事家。他智勇双全,治军严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屡建奇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颂。与张良、萧何并称“兴汉三杰”。著有《兵法》三篇。

韩当:字义公,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省迁安)人,与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国吴名将、都督。因为长于弓箭、骑术,膂力过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被孙坚赏识。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佐孙氏屡建战功,熟悉水战,勇猛过人。222年夷陵之役,与大都督镇西将军陆逊、昭武将军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乡攻击并大破蜀军。转任为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魏的上军大将军曹真攻击南郡,韩当保守东南方,在边境身为将帅,激厉将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孙权称善。223年,封石城侯,升迁为昭武将军,遥领荆州冠军郡太守,后来又加都督的称号。统帅敢死及解烦营兵万人,讨伐丹阳郡贼寇,击破。旋即病逝。儿子韩综承袭侯爵、统领兵马。

韩擒虎:东垣(今河南省新安)人,字子通(538-592),出身将门,父为北周大将军,袭封新义郡公。因军功升至上仪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后,经高颎推荐为庐州总管,坐镇庐江(今安徽省合肥),为灭陈做好准备。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以韩擒虎为先锋,率精兵五百人自横江夜渡,袭取采石(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向建康挺进。所过之地,陈军丧胆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并俘陈后主于枯井之中。韩擒虎以功封上柱国,出为凉州(今甘肃省武威)总管。不久召还,开皇十二年(592年),突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五。

韩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他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称为“百代文宗”。

韩滉:唐代画家。字太冲,长安(个陕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这样一位高官显贵,却尤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宣和画谱》记载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现农村生活与生产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画,与张萱、周棠所表现的绮罗人物有所不同,两者似不可比,把选材重点从宫廷、豪门生活扩大到当时的农村,这是我国风俗画发展中的大进步。韩滉描写农家风俗的绘画,至今传世的只有这幅《五牛图》。

韩偓:唐代诗人。字致尧(亦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历任左拾遗、刑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辞不受。后因忤朱温,两遭贬谪。又诏复为翰林学士,惧不赴任,入闽依王审知。他十岁能诗,李商隐赞为“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诗多感时伤乱之作,颇具风骨。而其《香奁集》则轻薄香艳,开“香奁体”诗风。著有《玉山樵人集》等。

韩琦:河南安阳人,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有歌赞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世忠:南宋大将。他与岳飞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屡败金兵,后驻镇江曾以八千兵迎击金兀术,激战黄天荡,金兵闻之胆寒。【姓氏溯源】

韩姓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二是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的大汗氏,后改姓韩。

秦汉时期,韩氏迁移到今天的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和北京及北部的一些地方。唐宪宗作皇帝时,河南河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孟县南)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成为韩氏进入广东最早的人。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一些韩氏人在福建安家落户,清代康熙年间,大陆韩氏己有人迁入台湾。

朱(zhū)

【历代名人】

朱熹: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元末农民起义,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来统领了这支起义军。1368年,率军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号称明太祖。其后共传12代17帝,立国277年。

朱柏庐:清初居乡教授学生,治学用程、朱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其《治学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后世视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本,影响深远。

朱棣: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命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曾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

朱德: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