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童诗意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08:13:11

点击下载

作者:苏静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儿童诗意课

中华儿童诗意课试读:

使用说明

古代诗词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古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渠道。因此,古代诗歌教学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近年,各地涌现了很多以“诗意”为特色的学校,诗意校园成了小学校园的一大风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学古诗文的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继承,亦是在深化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对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课程介绍(一)课程性质《中华儿童诗意课》隶属于新教育实验下的儿童专业课程,为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成果之一,可作为校本特色课程面向全日制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本课程以“新教育”先进理念为导向,采用风格独运的诗教方法,将古代文学史精华、经典文化、诗词名作和诗文创作融为一体,通过讲述、吟诵、创作、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旨在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精髓,倡导国际视野,培养自信、合作、快乐、博雅的小公民。儿童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可以记忆大量经典古诗文和文学知识要点,了解文学典故,还可以掌握基本的诗词创作技法,体验做个小诗人的乐趣。(二)设计思路

1.本课程分为

知识课

、创作课和竞技课三种课型。其中知识课分为基础篇和选讲篇两部分,基础篇为34课时,选讲篇为12课时,总计46课时。创作课为3课时,竞技课由教师根据时间自由安排相应课时。三种课型的灵活运用和合理搭配可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按照每周一课时的进度,本课程可供普通全日制学校三年级以上学生使用一至两个学年。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学习内容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实现总目标。

3.本书为教师专用书,不提供学生配套用书,要求学生全程听课并记录重点。全程的大容量笔记为本课程的特色之一,笔记重点在课程讲解过程中以黑体或加粗呈现。本课程可作为以经典诵读、国学启蒙、传统文化、诗意教育为特色的普通全日制学校的校本课程。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

1.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体会经典文化的独特魅力,感知诗词作品及其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感受诗意人生的壮阔和优美。

2.领悟经典诗词作品的魅力,感知和发现生活中的美,能用精炼的、有韵律的语言表达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学会基本的诗词创作技巧,有表达、表现、创造美的初步能力。

3.体验有规则的团队生活,养成负责任、守规则、讲公平、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并体会个人和团队的互动关系,能积极肯定自我并主动参与团队合作。(二)分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历代诗词大家及其经典作品,理解诗词在生活中所体现的文化之美,背诵不少于80首经典诗词作品。(2)学会区分诗词的几种基本形式和基本格律,理解诗词作品的韵律和精炼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在规定时间内运用基本技法进行诗词创作。(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词作品,并能够借助肢体语言、舞台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4)领悟系统地学习大容量的文学知识的方法,掌握课堂笔记、复述重点、联想记忆等学习方法。(5)理解公共生活的基本方式,学会在规则下开展合作与竞争,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权利并履行自己的责任。2.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历代诗词大家的生活状态和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欣赏历代诗人们丰富的诗意生活,接受他们真诚、正直、热爱生活的品行,领悟诗词创作在作家生活中的地位。(2)热爱中国传统诗词,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致和优美,养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喜欢阅读诗词和文学作品,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3)敢于大胆表现,积极参与诗词背诵和表演,勇于挑战自我,提升自信、真诚、勇敢和负责的品质。三、教学内容和教学启示(一)基本内容

本课程为综合性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知识课、创作课和竞技课。1.知识课

知识课分为基础篇和选讲篇。

基础篇为“诗与历史”,为本课程的必讲内容。让学生通过诗词的历史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的精华。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联——开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进入诗词学习的主体部分,包括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先秦散文与诸子百家、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涵盖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和历史的大量主要知识点。课程精心选择了历代文化名人、诗词作家的生平传记以及传说轶事和经典作品,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授,让学生在聆听故事和赏析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几种文学体裁的传承,感受著名文人、作家的瑰丽而多彩的诗意人生,体会作品创作与人生境遇的关系。上篇的知识点除在板书中呈现外,在课后还有总结提示,便于教师提问和学生掌握。同时,每个课时还配有“本课教法指导”等版块,每单元后配有“单元推荐阅读书目”,适用于教师自学教材。

选讲篇为“诗与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酌情补充和选择讲解。让学生通过诗词了解古人生活的诸多层面,包含山水与诗、交友与诗、美酒与诗、古乐与诗、君王与诗、才女与诗等六个专题,从不同方面反映诗词对古人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领域的经典诗词和诗人名家,感知古典文化的精致和高雅,分类记忆大量优秀的古诗文名篇佳句,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生活品味和审美能力。因上篇知识点在教学时,教师已积累下丰富经验,故下篇的知识点只呈现在板书中。

知识课分为“魅力问答”和“耳朵旅行”两个版块。“魅力问答”为复习旧知环节,“耳朵旅行”为讲授新知环节。每章后都有“诗意实践”作业,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古人生活中的诗意之美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达到与经典交融、与古人共情的目的。具体操作详见课程主体部分。2.创作课

创作课的主要内容是传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创作技法,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和运用对联、绝句、小令等多种诗词体裁的创作技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作。具体操作详见课程主体部分。3.竞技课

竞技课采用团队竞赛——“诗词大擂台”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背诵和复述诗词作品,在竞赛游戏性中体验民主生活,学会在规则的约束下展开合作和竞争。具体操作详见课程主体部分。课程的附录部分为竞技课相关参考资料,其中的80首经典诗目要求学生背诵。(二)教学启示

1.本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多数知识点都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呈现,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快乐的学习状态中。同时伴随着知识点的学习又衍生出的大量经典诗词,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赏析、背诵诗词的过程中,不断与关联的知识点相呼应,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兴趣。循序渐进的诗词积累和文学知识点的掌握,使教师对古代文学史的讲解也变得更加轻松自如。同时,对诗词作品的感性认识与概念化的理性认识交相融合,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概念化的文学史知识,也更善于欣赏各种题材的诗词作品。

2.在创作课中,教师提供大量的机会给学生进行模仿、尝试、试误、创作和表现,这些都构成了学生的经验,学生会从这些个人的经验中逐渐了解、熟悉诗词创作的规范、要求和规律,从而建构起自己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建构起对创作的体验。

3.在竞技课中,学生在留意自己成绩的同时,必须时刻注意团队成绩,这样的竞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处在一个团队当中,是一个整体,彼此需要,无论是背诵诗词、表演朗诵、还是诗词接龙,他们都需要团队合作。这样的团队竞赛也使得学生不仅仅学会灵活地使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还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总是与公正、公平、小组协作、同伴交流、规则意识等社会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变得开放、自信、善于沟通、懂得合作,逐步具备现代公民所需的基本素质。知识课

基础篇 诗与历史

诗与历史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追溯着历史的长河,我们总能听到古人无时不在的歌吟。那些如丝如缕的声音,从未远离过我们的耳畔,而那些逝去的名字和岁月,则让我们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深深的怀念。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诗词的历史是不完整的,是暗淡无光的。是诗词,让历史拥有了斑斓的颜色,让行走其间的灵魂拥有了飞翔的高度。所以,要学习诗词,首先要了解诗词的历史。在每个特定的时间或空间里,去感受诗人的本色、诗词的美好。在本篇里,我们将以“魅力对联”开场,目的是通过这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之后的诗词学习、创作打下快乐的基础。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将严格追随着文学史的脉络,从原始神话与上古歌谣一直到明清小说,完整地呈现古典诗词发展的全过程。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有相应的知识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呈现,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走进诗词,走进古典文学的世界。学诗使人优雅,读史使人明智。学习诗词,感受历史,做优雅明智之人,我们的《中华儿童诗意课》,从这里出发。

第一单元 魅力对联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别称、分类、特点、功用。2.了解与对联相关的文化名人的故事,熟记经典对联。3.学习并能辨别对联的种类,感受对联的博大精深。4.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掌握超大容量知识课堂记笔记的学习方法。第一讲 魅力对联(上)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分类、特点以及与对联相关的文化名人的故事。● 学习对联的别称、分类以及“联林高手”苏轼的相关内容,熟记经典对联。● 理解对联的创作特点与功用。● 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大文豪苏轼。

2.感受中国古典精髓——对联的博大精深。

3.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掌握超大容量知识课堂记笔记的学习方法。

本课教法指导

1.本课时开始正式进入文学知识的学习,在板书重点内容的同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2.以对联开启课程,更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拉近文学与孩子的距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开启“诗与历史”的内容做好铺垫。

3.知识课堂被称为“耳朵旅行”,这样的表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如果学生不了解我国的朝代演变,可让学生背诵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5.在讲解“三苏”知识点时,可请学生猜测“三苏”间的关系。并补充解释:古时候起名字,不能与父辈用同样的偏旁,会犯忌,所以同辈的人会用同样的偏旁,“轼”和“辙”都是车字旁,所以苏轼、苏辙是兄弟,苏洵是父亲。

6.在讲解少年苏轼的故事时,可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天才苏轼尚且虚心向学,我们就更应该怀着谦虚之心,认真向学。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

参考问题:1.你见过对联么?举例说说。2.你知道对联有哪些种类么?3.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联林高手”么?

二、耳朵旅行(一)对联的概念

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的大门两侧,结婚时的大门和新房房门两侧,都会贴对联,甚至许多名胜古迹的门口两侧也不例外。那么,对联究竟是什么?它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又叫“桃符”。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所以后来对联又称“桃符”。

对联产生的年代说法各有不同。清朝梁章钜所著的《楹联丛话》一书认为对联产生于五代,据《宋史·西蜀世孟氏世家》载是因五代后蜀国君孟昶而生——“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人始将此引为对联的初例,距今有千年历史。意思是,在新年之际享受着先代的遗泽,嘉节的到来预示着春意常在。

对联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丰满、多样化。诗词文赋、成语谚语等皆可入对联,风格亦兼含典雅通俗,庄重诙谐。

宋代的对联,受到了诗词的影响,在对仗上更为讲究。南宋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宋代的对联题于楹柱之上,因此有了“楹联”之称。

清代为对联的繁荣发展期,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所创新与发展。如吴敬梓所作的揭示人生哲理的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三)对联的种类

1.按用途,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2.按修辞方法,对联可以分为哑联、合字联、拆字联、回文联等。(四)对联的特点

以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来说明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相同。上下联的字数须要一致,不能多也不能少,但若是作者故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求得某种效果时可以另当别论。

2.平仄相符,音调和谐。一般而言,平仄是指声调的不同,其中三声和四声为“仄”,一声和二声为“平”。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如“水”为仄声,“松”为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一致。一般我们将其称为“虚对虚,实对实”,意思即为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意合。上下联的内涵意义之间必须相互关联、衔接,同时又不可以重复。

对联的书写与张挂,传统做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顺序不能颠倒。横批则横写并横贴在上下对联之上。

横批中的“横”字指的是其横写横贴,而“批”字的意思则是揭示、评论。通常横批会对整副对联起到补充、概括或提升主题的作用。(五)联林拾趣1.奇怪的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四川省某文人赴京挽袁世凯

窃国大盗袁世凯做了83天的洪宪皇帝后,在一片讨伐声中,结束了生命。他曾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疯狂镇压革命人民。他的死让民间百姓拍手称快。彼时,有一位四川文人(另一传说为刘师亮)为袁世凯作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有些人看了疑惑不解,说道:“‘千古’对‘万岁’是同仄收结;而上联的‘袁世凯’是三字,又怎么能对得起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那文人听了后哈哈大笑,说道:“没错,要的就是‘对不起’!”原来这是一副隐语联,上下联同仄收结、字数不同,但内容却完整衔接——作者在其中隐藏了“对不起”三个字,意喻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副对联虽然表面是祭奠袁世凯的挽联,但实际上却谴责了袁世凯窃国祸民的行径。明白了这层意思,众人回头再看这副对联时,才恍然大悟,纷纷叫好。2.神奇的合字联黑土即墨,白水汇泉

传说古时有一黄姓书生,在赶考的途中经过青岛,正遇上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比文招婿,小姐长得如花似玉,青年们见状纷纷跃跃欲试。这招婿的题目便是对对联,出上对求下对,凡能对得绝妙者便可“娶得美人归”。这户人家给出的上联是“黑土即墨”。这副上联出得很巧妙,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了三层意思:第一,这是一副合字联,其中“黑”和“土”合起来就是“墨”字;第二,“即”在古汉语里是“就是”的意思。墨本来就是黑色的土,所以这句话从句意上也解释得通,即“黑色的土就是墨”;第三,“即墨”是青岛的一处地名(直到今天青岛还有即墨市)。众人看到这上联,都摆摆手,知难而退。黄书生看罢,也自觉对不出好对而遗憾走开。走着走着,书生来到了青岛的另一个地方,他初到此地,便打听地名,一位老妇人说到:“此地名为汇泉。”书生听后,立刻灵光闪现,他马上折回大户人家,大笔一挥对出了绝妙下联:“白水汇泉”。无论从结构和句意上,下联都完全对应上联三层意思。最后,黄书生终于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而“黑土即墨,白水汇泉”也由此成为青岛的“千古绝对”。(六)联林高手【苏轼篇】1.苏轼简介

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文能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家一门三杰。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一家占三个席位——苏轼、苏辙、苏洵,并称为“三苏”。苏轼与宋代另一位著名词人辛弃疾合称“苏辛”。

书法:苏轼和其他三位书法高手并称“宋四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苏轼的学生)、蔡襄。被人们简称为“苏黄米蔡”。

绘画:苏轼和他的徒弟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在宋代的绘画史上,“苏黄”达到了一个至高的水平。2.苏轼对联故事故事一:少年苏轼苏轼是一个少年天才,七岁的时候就提笔成诗、出口成章。七八岁的时候,他就洋洋自得地在自己家门口题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这副对联挂出来没多久,一位上山砍柴的樵夫看到了这副对联,心想:小小少年竟口出狂言。于是便笑道:“你既然号称识遍天下字,就帮老夫认认这个字吧。”只见老樵夫在地上写出一个字——“槑”,苏轼一看,慌了神,这字他见都没见过,更别谈认识了,当下羞愧难当,忽地一下脸红了,支吾地说不出话来。樵夫呵呵一笑说:“此字读‘梅’,是梅的另一种写法。”苏轼已是满脸通红。樵夫又说道:“看来你这识遍天下字还是名不副实啊,年轻人,还是回去慢慢学习吧。”说完,便走了。樵夫的话让苏轼倍感羞愧,立即提笔修改对联,他在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却改变了整副对联的意思——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之后,苏轼用心地读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文豪。故事二:苏轼与势利和尚苏轼爱好游山玩水,一生走过许多秀美山川。传说有一次,他走进一座寺庙休息。这家寺庙的方丈十分势利。虽然当时苏轼已经非常有名,但是方丈从来没见过苏轼,看着眼前这个穿着破烂的穷书生,态度十分冷淡地问道:“施主所来有何贵干?”苏轼说:“旅途劳累,想借贵寺休息一下。”方丈不太情愿地让他进了寺庙,指着最为下等的座位说:“坐。”苏轼说:“长途跋涉,有些口渴,能否来杯茶?”方丈就跟身边的小和尚冷冷地说了一句:“茶。”小和尚倒了一杯最差的茶给苏轼喝。之后方丈和苏轼攀谈起来,聊着聊着,方丈发现苏轼有一定的见识,就把苏轼请到一个相对较好的座位,说:“请坐。”跟小和尚说:“敬茶。”小和尚倒了一杯比较好的茶。方丈接着跟苏轼聊,越聊越惊奇,发现眼前这个穷酸书生满腹经纶,口吐莲花,于是就问道:“不知您高姓大名啊?”苏轼非常谦虚地说:“在下乃苏轼苏东坡也。”方丈一听,吓了一大跳,虽然自己十分崇拜苏轼,读过很多他的诗词文章,但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貌似穷酸的书生就是大文豪苏东坡。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马上站起来说:“请上坐,请上坐!”又跟小和尚说:“快快快,敬香茶,敬香茶!”这时候小和尚呈上了寺院里最好的茶,苏轼也坐到了上上座。方丈恳请苏轼为寺庙留一点墨宝(有名望的人写的字叫墨宝),以挂在寺门口留念。苏轼不想留字,但不留又难以推辞,灵机一动,写下了这样一副非常有趣的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这一副对联把方丈势利眼的嘴脸描写得入木三分。方丈看后啼笑皆非,羞愧难当,却也无可奈何地把此副对联挂在了寺院的门口。【超链接】苏轼、苏辙名字的由来苏洵在给两个儿子起名字的时候很有讲究,轼、辙都是“车”字旁,“轼”是古代战车前面的横木,也就是扶手;“辙”是车轮辗过后留下的痕迹。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说,两个儿子已长到七八岁了,大儿子正义直言,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一如“轼”,是车上最前端、最醒目的横木,但这横木其实仅为装饰,而没有实际的用处。苏洵看到大儿子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便以“轼”为其命名,劝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苏洵发现二儿子与哥哥性格迥异,弟弟的性格含蓄而平和。无论车有着怎样的“丰功伟绩”抑或遭遇车毁人亡这样的祸患,车轮辗过后都会有辙,也都与辙无关。苏洵希望小儿子能够安稳度过一生,立身于福祸之间,便为其取名苏辙。由这些来看,苏洵在给儿子们起名时就对他们寄予厚望。苏轼也确如其名一般,时时“登轼而望之”,他一生豪放不羁,从不向权贵低头,仕途之路亦是大起大落,尝尽人间百般滋味。而苏辙性格沉稳内敛,一生仕途虽两遭贬黜,却也随遇而安,隐居谢客,潜心文章。

诗意实践

利用身边的资源(如网络、报纸、书籍等),搜集三到四副对联,将它们按用途和结构分类并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对联的别称、特点、按用途的分类。

2.本课中讲到过的一副寿联的内容。

3.“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的内容识记、类别掌握以及其中隐含的三个字。

4.与青岛有关的千古绝联的内容以及类别。

5.中国第一副对联的内容及作者。

6.联林高手苏轼的字与号。

7.“三苏”分别指称的三个人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8.在书法历史上,有“苏黄米蔡”之称的四个人分别指的是谁?

9.在画坛上并称“苏黄”的是谁?

10.在词坛上并称“苏辛”的是谁?

11.“少年苏轼”中两副对联的内容。

12.苏轼写给势利和尚的对联的内容。

理解类

1.苏洵为二子命名的原因,对苏轼和苏洵名字、性格的解读。

2.“唐宋八大家”包括哪些人。

3.袁世凯的身份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

课外延展类

对联知识与故事。

苏轼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第二讲 魅力对联(中)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分类以及与对联相关的文化名人的故事。● 学习并能辨别对联的种类。● 熟记联林高手故事中的经典对联。● 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大文豪苏轼及其一家的故事。

2.感受中国古典精髓——对联的博大精深。

3.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掌握超大容量知识课堂记笔记的学习方法。

本课教法指导

1.“魅力问答”环节是本课程的特色环节,每讲第一课时的前五分钟会进行问答,提问前几堂课学过的内容。教师提问,队员回答,每人最多答5题,每题答题时间为10秒钟。每答对一题个人积得1分,每一题结束时自己可选择是否继续答题。如果选择继续,而答题错误,则前面的累积分只能送给下一位答题的同学;选择权由前一位答题失误的队员决定,但必须从举手队员中选择,以此类推。本环节设计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我实现感,又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可重点参考板书内容以及识记类知识点的内容。

2.在讲哑联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示,对出其他的下联,如“何花能如荷花美”、“何花能如荷花香”等。

3.苏小妹在历史上并无其人,有关她的传说其实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想象与杜撰。老师们在课程的讲述中要适时向学生说明。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苏轼与佛印、苏小妹的对联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古代文化名人并加深对对联的理解。

联林高手【苏轼篇】

苏轼有个好朋友,名叫佛印,是位高僧。佛印聪明而睿智,苏轼和他之间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故事一:谐音巧对有一次,苏轼请佛印到船上宴饮。苏轼看到岸上有一只狗不断撕咬着河上漂着的一块肉皮,就说了一个上联让佛印对下联,即“狗啃河上(和尚)皮”。佛印知道苏轼在与他逗趣,意欲为难自己,于是把苏轼刚写好的一首诗扔到河里,慢慢吞吞地道出了下联:“水漂东坡诗(尸)。”苏轼听后知道自己又没“胜出”,二人心照不宣,相对哈哈大笑起来。这种字音相同但别有寓意的对联便叫做“谐音联”。故事二:绝妙哑联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与佛印大师结伴同游,行至河边,佛印即兴比划远处的巫山,随即又作思考状。原来他是出了一副哑联作为上联:“无山得似巫山好。”“无”与“巫”同音异字,却表达得恰到好处。苏辙见状手指向河边的荷叶,亦做思考状。原来他以哑联对出了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何”与“荷”也是同音异字。苏轼看到这幅景象,笑笑指向河中之水,也学二人作思考状,原来他也对出了下联:“何水能如河水清?”“何”与“河”亦是同音异字,但以“水”对“山”更加工整,真可谓妙对。【苏小妹篇】故事一:添字避祸事据说当时有一个不学无术的权贵公子非常仰慕苏小妹的才华,于是写了一篇文章通过苏轼转交苏小妹以示爱慕。才气傲人的苏小妹自然看不上这种纨绔子弟,看完了文章之后毫不留情地批阅:“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苏轼一看大惊失色,怕招来杀身之祸,便让苏小妹将批语改掉。苏小妹灵机一动,在原批语的后面各添了一字,从而使对联的意思与原来相反。即:“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最终权贵公子也没有得到苏小妹的芳心,但一字之改却保全了苏家上下,避免了一场祸事。故事二:妙对难新郎秦观,字少游,苏东坡的学生,传说中苏小妹的丈夫。他最出名的词就是《鹊桥仙》,其中有被誉为“千古相思第一名句”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传秦观与苏小妹成婚那天,被苏小妹以一副上联挡在门外,声称对不出便不能入房。苏小妹的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秦观怕对得不好不能进屋,就在池塘边来回踱步苦思下联。到了三更时分,苏东坡出来查看妹夫情况,看见秦观在水边走来走去,口中不住地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明白是妹妹又在发难,稍一思索,就悄悄捡起了一块石子朝水池投去。秦观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倒映的月影随水波散乱,受到了启发,便对出了下联:“投石冲开水中天。”这时,洞房门也“吱呀”地一声开了。故事三:巧联难佛印苏小妹见哥哥和佛印比对子的时候,哥哥总是处在下风,心有不甘。一天,佛印来拜访苏东坡,但只有苏小妹在家。她便趁机出对难为佛印:“此木为柴山山出。”短短的七个字中却玄机重重,这下可真难住了佛印,苦思冥想也没有答案。苏小妹暗自窃喜,得意地想:“看你下次再如何取笑我哥哥。”佛印在客厅中来回踱步,此时正值黄昏时分,佛印看到了家家户户因生火做饭而升起的炊烟,立刻有了灵感,对出了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苏小妹不得不服。【注】此联的出处另一说为乾隆皇帝下江南,御舟过处,见两岸群山绵延,树木葱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随行的纪晓岚才思敏捷,径以水乡人家暮色中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

诗意实践

利用身边的资源(如网络、报纸、书籍等),搜集三到四副与四季有关的对联,将它们按用途和结构分类并与大家分享,再说说这几副对联有什么特点。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狗啃河上皮,水漂东坡诗”的内容以及其类别。

2.“何水能如河水清,何叶能如荷叶圆”的内容及其类别。

3.苏小妹添字避祸古文事中的对联内容。

4.秦观代表作《鹊桥仙》中的“千古相思第一名句”。

5.“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中天”的内容识记。

6.苏小妹巧联赛佛印的对联内容及其类别。

理解类“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中天”中“景物移位”的用法。

课外延展类

对联知识与故事。

苏小妹的故事。第三讲 魅力对联(下)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分类以及与对联相关的文化名人的故事。● 学习并能辨别对联的种类。● 熟记联林高手故事中的经典对联。● 理解并识记古人眼中的四大幸事。

2.学习古人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奋发向上,遇事冷静应对。

3.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掌握超大容量知识课堂记笔记的学习方法。

本课教法指导

1.在讲解解缙巧改《凉州词》的故事时,教师要说明解缙之所以能化解危机是因为古时书法作品中不出现标点,所以朗读时可以自由断句。如时间有限,可不板书,断句清晰即可。

2.在讲解纪晓岚“叩头巧对联”的故事时,应说明“思”乃“十口心”组合而成,“谢”是“寸身言”组合而成,“赏”由“八目尚”组合而成。古时繁体的“谢”和“赏”的写法分别是“謝”、“賞”。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解缙与曹尚书的对联故事以及周平秋的对联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联林高手【解缙篇】故事一:智斗曹尚书解缙,出身贫寒,却凭借着一身傲骨和天赋才华,成为明代翰林院大学士。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他的邻居是朝中一位曹姓尚书,心胸狭窄,对解缙的才华耿耿于怀。一年春节,家境贫穷的解缙以对门曹尚书家的竹子为内容,写了一副春联挂在家门口:“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看到了很不高兴,就命仆人去砍竹子。不一会儿,仆人来报,说那解缙看到竹子被砍得短了许多,就把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缙又挥手将春联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曹尚书白白地失掉了竹子,却让解缙享有了家藏万卷书的殊荣。曹尚书为此耿耿于怀,没过多久,就让家丁去找解缙。解缙到曹尚书家时,发现大门紧锁,只有旁边开了一个小小的狗洞。家丁说:“我们老爷说,你不用走大门,走狗洞就行。”解缙一听十分生气,说“我不走狗洞,我要走大门。”家丁向曹尚书汇报后,曹尚书让解缙从大门进入,但见到他之后却颇为鄙夷地道:“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一听,正义凛然地高声对道:“大鹏展翅恨天低。”曹尚书看到解缙过年的时候穿衣服还是破破烂烂,于是又讥讽道:“出水蛤蟆穿绿袄。”解缙看了看曹尚书身上大红色的新衣,哈哈大笑道:“落汤螃蟹着红袍。”曹尚书大为恼怒,这时,他突然想到解缙的父亲是武大郎的同行——卖烧饼的,而他的母亲则以纺线为生,意欲以此来羞辱解缙,于是故意问道:“你父母以何为生啊?”解缙想起父亲每天卖烧饼,烧饼圆圆的,像太阳,而半个烧饼弯弯的,就像月亮;母亲纺线织布,双手忙个不停,就大气地答道:“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曹尚书听了,哑口无言。为了彰显自己的气度大,不与解缙这般小儿计较,曹尚书伸手指了指家中的弥勒佛,来了一副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没想到解缙也指了指弥勒佛,哈哈笑道:“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曹尚书气上加气,接着说到:“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解缙听到他称自己为“小毛猴”,十分生气,就毫不客气地道:“一马失蹄淤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题)!”曹尚书自找屈辱,但也不得不佩服解缙的才华。故事二:巧改《凉州词》解缙乃一代文豪,不仅文笔优美、才思敏捷,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一次,外国进贡给明朝皇帝一把精美的折扇,皇帝便让解缙在折扇上题诗。解缙看到扇子上画的是沙漠风光,就题了王之涣的一首著名七言绝句《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知他一时大意,竟将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写了。写好后,解缙把扇子敬献给皇帝,皇帝十分高兴,反复欣赏。突然,皇帝发现漏写了“间”字,勃然大怒,觉得这是解缙在嘲笑自己不懂古诗,要解缙做出解释,否则就判他欺君之罪。解缙不愧是一世奇才,尽管内心惊惧,但面上不动声色,脑子里飞快地想出了对策,赶紧对皇帝说:“陛下,这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我根据他的作品重新创作的一首词,叫做《凉州》,请允许我念给您听!”说完,便朗声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皇帝听了,转怒为喜,赞道:“爱卿果然奇才,你的词与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凉州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注】巧改《凉州词》的故事也有传说是出自纪晓岚之手。【周平秋篇】“囍”字的来历古人眼里人生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的后两件事衍生了一个字——“囍”。现在,每逢人们结婚办喜事儿总要写上两个大红“囍”字,挂在门前,以示庆贺。其实,这大红“囍”字的来历传说与对联也有关系。相传,从前有个叫周平秋的读书人,他苦读十年进京赶考,连考两次都名落孙山。但是他屡败屡战,第三次踏上了赶考的路程。这天,他路过一个小村庄,看见一个员外家门前非常热闹。原来是员外家在给女儿招女婿,他们以文招婿,要求应征者须对出一个绝妙下联,才能娶得佳人。那给出的上联写的是:“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蹄。”走马观花的“花”的意思是花灯,确切地说就是有灯谜的花灯。古人习惯于骑马看花灯,有一种马在走、灯也在走的错觉。周平秋站着看了一会儿,自觉对不出,虽遗憾却也不得不继续赶路了。古时参加科举的考生往往耗费数年的时光熟读各类经典、文章,但考试的时候可能只答一道题。当年的考题便是对对联,题中给出了下联让考生来对上联。这下联是:“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考生们看到后都抓耳挠腮、苦苦思索,而周平秋却想都没想,提笔就写上了“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蹄”,第一个交卷,而且中了当年的状元。当他金榜题名,再次路过那个小村庄时,又想到那家小姐,便想再去碰碰运气。等他来到员外家时,已是门庭冷落,小姐忧愁地坐在绣楼里,下联还是空空如也。周平秋一个箭步冲上去,对出了下联:“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小姐喜笑颜开,她的爹爹立马把他迎进屋里,决定当晚成婚。他的朋友也是当晚赶来为他庆祝,因为赶得匆忙没带礼物,便写了一个“囍”字送给他,说:“这个字可是专门为周兄而题,双喜临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于是变成了沿用至今的“囍”字。【注】此联出处亦有多种说法,一说此联出自“王安石捡联获妻”的典故。【纪晓岚篇】叩头巧对联乾隆爱做对子,有一次在御花园散步,突然做出了一副合字联的上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此联中,合的是一个“思”字。但是乾隆左思右想也对不出下联,只好问身边的纪晓岚。话音未落,纪晓岚扑通跪倒,连磕三个响头。乾隆下了一跳:“答不出来也不会治你的罪,快快起来。”没想到纪晓岚还是跪在地上,又连磕三个响头,乾隆彻底被他弄糊涂了。这时纪晓岚开口说道:“微臣已经对出了下联,您不说满意,臣怎敢起?”原来纪晓岚是以哑联对明联,下联就是:“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注】相传明朝时就有“十口心思”此上联。唐伯虎点秋香时,曾被秋香的长辈用此联为难,但他欣然对道:“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赏”的繁体字为“賞”。)也不失为奇联巧对。

诗意实践

利用身边的资源,寻找一到两个有趣的对联故事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的对联内容。

2.“小犬无知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对联内容。

3.“出水蛤蟆穿绿袄,落汤螃蟹着红袍”的对联内容。

4.“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对联内容。

5.“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的对联内容。

6.“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一马失蹄淤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题)”的对联内容及其类别。

7.古人眼中的人生四大幸事。

8.“囍”字的来历与人生四大幸事中的哪两件相关。

9.“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蹄;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的对联内容及其类别。

理解类

解缙能够修改《凉州词》的文化背景。

课外延展类

对联知识与故事。

解缙的生平故事。

本单元推荐阅读书目

[1]车万育、李渔著,诸世能、朱远华注释.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丁军杰著.中国对联谜语故事全书.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3]顾国瑞编.三言二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梁羽生著.名联观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5]林语堂著.苏东坡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6]欣悦编著.中华对联故事精华.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7]蒋竹荪等编著.名联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第二单元 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并熟记两首原始歌谣的内容。2.掌握上古神话中女性神和男性神的经典故事。3.理解生殖崇拜、各种图腾崇拜的原因及相关内容。4.通过对经典神话故事的了解,欣赏并热爱中国古代神话。第四讲 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上)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原始歌谣的内容以及上古神话中女性神的故事。● 熟记两首原始歌谣的内容。● 理解生殖崇拜、各种图腾崇拜的原因及相关内容。● 掌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

2.通过对经典神话故事的了解,欣赏并热爱中国古代神话。

本课教法指导

在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时,如时间充裕,可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它与精卫填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表达了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狩猎、祭祀的原始歌谣和“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及“精卫填海”的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体会古代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的精彩内涵和精炼的文字之美。1.原始歌谣

原始歌谣代表了原始人的一种生活状态。(1)与狩猎有关的原始歌谣

最早的原始歌谣是猎歌。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首原始歌谣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即“肉”。断竹,续竹:是把竹子弄断,削尖,再把它们续起来。飞土:把泥土汆成泥丸。逐宍:把泥丸弹出去来追逐野兽。(2)与祭祀有关的原始歌谣

祭祀是一种非常神秘的活动。远古时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只能寄托于神灵。人类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本能的崇敬,用猎物做大型的庆典,即祭祀活动。(3)牛图腾《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从前葛天氏部落的乐舞,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踏着脚来唱八首歌。操:拿着。阙:歌曲。为何操牛尾?因为当时有“图腾崇拜”。图腾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操牛尾”源自图腾崇拜,古人崇拜牛,是一种生殖崇拜,象征着强壮。“八阙”即八首歌曲,其中有一篇为《玄鸟》。玄鸟即今天的燕子,在古人眼中是神圣的象征,玄就是黑色的意思,所以燕子也被作为北京奥运吉祥物之一。北京奥运吉祥物中为什么没有龙呢?因为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在中国人心中,龙是吉祥的象征,但西方人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奥运会并没有把龙列在吉祥物范畴之内。图腾的故事狼图腾:草原上奔驰的狼,是蒙古族的图腾。蒙古族崇拜狼,但不崇拜马,因为在他们眼中,马是可以被驯化的,但是狼很有个性,一生不能被驯服,保持自由的个性。蒙古族人生性不羁,喜欢并崇拜狼的这种个性,所以将狼作为他们的图腾。龙图腾、凤图腾: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凤凰是一对鸟,凤为雄,凰为雌,有“凤求凰”一说。蛙、鱼图腾:鱼和蛙产卵数量很大。古代人丁稀少,他们不仅希望能像牛一样强壮,也希望能多子多孙多福。汉民族崇拜龙,蒙古族崇拜狼,侗族崇拜蛇,朝鲜族崇拜鹤,鄂伦春族崇拜熊,畲族崇拜狗。欧洲很多国家以鹰为图腾,波斯崇拜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崇拜狮子。2.上古神话

神话即神的故事,诞生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常常是为了解释某个自然或社会现象,或者为了表达征服、改造的愿望。神话中的主人公常是神灵或神化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有超常的力量,为人们所敬畏。中国古代神话,主要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其中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的《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巫书,里面保存的神话最多,也最接近原始形态。

上古神话故事可分为女性神和男性神两个类别。

神话中的女性神有女娲、精卫。(1)女娲造人“女娲造人”是我国古代关于人类起源的著名神话。【出处】《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故事版】传说女娲是一个人身龙尾的女神。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她行走在天地之间。然而,世界上即使有山川草木和鸟兽虫鱼,在女娲看来还是不完整,她想要创造出更卓越的生灵,为天地间增添更多的生气。女祸沿着黄河滑行时低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便决定仿照自己的样貌,用河岸上的黄泥来捏泥人。在双手之外,女娲还为他们做了双腿来代替龙尾。不一会儿,她就捏好了好多泥人。女娲朝着小泥人们吹气,泥人便“活”了起来,成了会直立行走、会说会唱的“人”。身上注入了阳气的便成了男人,注入阴气的就成了女人。这些男男女女们围着女娲跳跃、欢呼,让女娲不再感到寂寞。女娲想让人类遍布于大地之上,但地太广而女娲也已经累了。所以,她就把一根藤条放进河中的泥潭里搅晃,再用绳子往地面上一抽,泥点的降落之处就生出成了一个个小人。如此,世界上就满是人类了。为了使人类能够繁衍不绝,女娲还建立了婚姻制度,让男女成对,生儿育女,使人类种族能延续至今。但是女娲造人的两种方式——捏和抽被后来的奴隶主阶级利用了。奴隶主欺压奴隶,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被任意买卖、残杀。奴隶主认为他们是女娲娘娘精心用手捏出来的人,享有无上的权力;而奴隶是被泥水抽出来的,所以生来便卑贱,要一生为奴。奴隶主的孩子永远都是奴隶主,奴隶的孩子永远都是奴隶。在那个愚昧的年代,奴隶相信了这种说法,一直过着悲惨的生活。(2)女娲补天【出处】《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故事版】女娲所造的人类在大地上幸福地生活着。然而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开战,共工战败后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不周山,结果将这座撑天的大柱撞塌,半边天便塌了下来,天上出现一个巨大的窟窿,大地也被震出多处裂口。裂口中喷发出火焰,这些大火点燃了房屋和作物。洪水漫天,大地被淹没,人们所居之所变成了汪洋大海。女娲看见孩子们遭受这样的灾祸,十分痛心。她来到黄河边,挑选了许多五色的石头,把它们熔化,用它们补全天上的窟窿。天空补好后,天边便出现了五色云霞。现在雨过天晴后出现的彩霞,据说就是当年女娲用五彩石炼成的。这之后,女娲担心补好的天空会再度坍塌,就从东海中捉来万年巨龟,斩下其四足,用作擎天之柱,分别立在大地的四角,支撑住天地的四方。接着,她又赶走了各种猛兽、凶鸟,把芦草烧成灰,淤塞住了滔天的洪水。就这样,在女娲的帮助下,人类终于摆脱了灾难,大地上又出现了祥和与欢乐。女娲创造了人类,所以又被称为“女娲娘娘”;她为人类的幸福而倾力付出,因此被后人铭刻在心。“补天”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克服灾害的强烈愿望。(3)精卫填海【出处】《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于东海。”【故事版】传说古时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一天,她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那年纪小的孩子已经疲惫不堪地趴在地上,可是大孩子还是不罢休。精卫走过去,怒斥道:“你一个男孩子,不知羞耻,在这里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本事去打虎打熊,那才是英雄好汉。”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看起来很文弱,便不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指着精卫说:“我乃海龙王的儿子,你凭什么来管我!”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是炎帝的女儿。这陆地上没有你撒野的地方!”龙王的儿子听后气得动手就打。而精卫从小便跟随父亲打猎,所以手脚灵活,力气也大,看见龙王的儿子这么蛮横,便也不留情,躲开对方的拳头后一脚把他踢倒在地。龙王的儿子站起来后挥拳又打,精卫随即当胸一拳,把他打得仰面朝天。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就灰溜溜地逃走了。几天后,精卫到海中游泳,十分开心。但这被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仍旧对精卫怀恨在心,说道:“那天在陆地上让你得手便宜了你,但今天你到了这里,便是我的地盘了。如果你马上认错,我就原谅你,不然我就发动大浪置你于死地!”精卫强硬地说:“我没错,自然无错可认。”龙王的儿子见状更是怒不可遏,便兴风作浪,淹死了精卫。精卫死后,她的灵魂化作了一只鸟,这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称它为精卫鸟。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的生命,便发誓要填平大海以报仇雪恨。从此,她每日不停地从别处衔来石子扔到海中,从不言弃。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推崇。后世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不畏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

诗意实践

利用身边的资源,搜集一篇上古神话(女性神)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弹歌》的内容。

2.本课中祭祀歌谣的内容。

3.列举几种图腾崇拜。

4.玄鸟指的是今天的哪种动物。

5.保存了中国最多的原始神话的古籍名称。

6.关于女娲的两个传说,其中女娲造人被奴隶主阶级利用。

7.“精卫填海”所代表的精神。

8.与“精卫填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成语是什么。

理解类

1.原始歌谣的内容为何与狩猎及祭祀有关。

2.图腾文化的涵义。

3.奥运会吉祥物中没有龙的原因。

课外延展类

上古神话的拓展阅读。第五讲 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下)

本课教学目标

1.掌握上古神话中男性神的故事。

2.通过“鲧禹治水”的故事,领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的精神。

本课教法指导

1.“嫦娥奔月”不属于男性神故事,但由于是和后羿相关的神话传说,所以教师可以做关联讲解。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有两个古籍版本,分别为《淮南子·览冥训》与《淮南子·外八篇》。本课程选用的是《淮南子·览冥训》的版本,教师可酌情补充另一个版本。

2.教师可根据时间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择其他相应的神话故事进行补充讲解。如可为学生补充讲解“炎黄子孙”的来历。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日”、“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体会上古神话的精彩内涵。

神话中的男性神:盘古、后弈、夸父、鲧、禹、黄帝、炎帝等。(1)盘古开天辟地

创世神话表现了古人对于世界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随着人类认识范围的扩大,他们开始思索天地万物如何产生,人类如何出现这一类问题。盘古是一个男性创造之神。【出处】《艺文类聚》卷: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述异记》卷上: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故事版】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鸡蛋般混沌一团。巨人盘古在这其中酣睡了一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全是黑暗,浑身燥热且呼吸困难,他也无法舒展筋骨。盘古火冒三丈,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将其变为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一阵巨响之后,“鸡蛋”中的一部分升向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部分则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的宇宙就变成了天和地。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便用脚稳稳地踩在地上,用头颅顶住天空。之后他施展法术,让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九次。每当他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会增高一尺,大地也随之增厚一尺。如此,使得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而盘古的身体也越来越长。许多年后,天已高到不能再高,而地也厚到不能再厚了。这时的盘古也已经耗尽力气,他长舒一口气后,倒在地上,闭上双眼后便死去了。他死后,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左眼变为了太阳,右眼变为了月亮,头发变为了星星,鲜血变为了江河湖海,肌肉变为了大地,头部变为了东岳泰山,脚变为了西岳华山,左臂变为了南岳衡山,右臂变为了北岳恒山,腹部变为了中岳嵩山。盘古生前做了开天辟地的伟大之举,死后留给了人类无限的宝藏,是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2)后羿射日相传后羿是夏朝时的族群首领,善射。那时,天上有十个太阳,阳光炙烤大地,庄稼枯焦,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后羿为了拯救百姓,就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了一个,使得大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后羿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羿和鲧、禹一样,是半神半人的英雄,是射技非凡的弓箭手。后羿为民除害,是古时人们征服自然的理想化身。(3)嫦娥奔月神话传说中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趁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4)夸父追日【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故事版】远古时代,在成都载天山上住着夸父族的巨人。他们的首领叫做夸父,力大无穷,常常将捉到的黄蛇挂在两耳上作装饰。有一年大旱,太阳烤焦了庄稼,晒干了流水,人们难以生活。夸父见此情景,就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指令。一天,太阳刚刚升起,夸父就开始了他追日的征程。夸父不停地跑,饿了,就摘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口河水解渴。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在禺谷时他终于就要追上太阳了,夸父心中高兴至极。可是离太阳越近,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渴,他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的水被他喝干了。他接着又去渭河里喝水。然而,渭河水被他喝干后,夸父还是干渴难耐。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一个大泽喝水。可是,由于他太累太渴,所以走到中途时,夸父的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慢慢地倒在地上后,死去了。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他死时扔下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5)鲧禹治水【出处】《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故事版】相传尧时发生了一场大洪水,鲧被推举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的方法治水,把高地的土垫在低处,堵塞百川。然而治水九年,却无效果。鲧的治理方法基本上是两个字——堵、塞。正当烦闷之际,他听说天庭的“息壤”可以治水。虽知天帝必定不会允许,但是看到遭受洪水之灾的百姓,鲧还是义无反顾地盗出了“息壤”。“息壤”果然神奇,撒到何处,何处就会形成高山挡住洪水,并随水势的上涨而自动增高。天帝知晓此事后,派火神祝融将鲧杀死在羽郊,取回了“息壤”,洪水再次泛滥。没有治理好洪水就死去,鲧死而不瞑目,尸体三年不烂,天帝知道后怕鲧变做精怪,便派祝融拿着“吴刀”剖开了鲧的肚子。然而就在这时,从鲧的肚子里跳出了一个人来,此人就是鲧的儿子禹。禹出世后,在鲧的身旁承诺必定将洪水制伏,鲧才合上双眼。鲧不计生死,为了拯救人民而触犯天条,这种大无畏精神,堪比希腊神话中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禹继承鲧的遗志接着治水,他采用了“疏导”的方法,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把洪渊填平,将河道疏通,让洪水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治水成功。大禹治水不畏艰险,锲而不舍,传说他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涂山女四天便离开家,在外十三年,没有回过一次家,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已然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对“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这样解释的:母:先导。指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成功。据考证,它源于“鲧禹治水”的神话。

诗意实践

利用身边的资源,搜集一篇上古神话(男性神)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盘古开天辟地。

2.夸父追日。

3.后羿射日。

4.嫦娥奔月。

5.鲧、禹治水分别采用的方法。

6.由禹治水成功,鲧治水失败而引申出的名言。

理解类

由“鲧禹治水”引申出“失败乃成功之母”。

课外延展类

上古神话的拓展阅读。

本单元推荐阅读书目

[1]陈成译注.山海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崔钟雷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语文新课标(小学生版).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

[3]孟长勇、张丽娜、刘爱军、吴刚著.中华神话故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潜明兹著.中国读本: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5]王蕾著.中国神话故事.合肥:黄山书社,2009.

[6]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2006.

第三单元 风雅《诗经》

本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并熟记《诗经》产生的背景、地位、分类及其代表作。2.熟记《诗经》中引申出的成语。3.通过《诗经》战争类诗篇的学习,体会战争的残酷,加深对和平的认识。第六讲 风雅《诗经》

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地位及其内容。● 了解《诗经》产生的背景。● 把握《诗经》的地位,熟记其分类及其代表作。● 熟记《诗经》中引申出的成语。

2.通过《诗经》战争类诗篇的学习,体会战争的残酷,加深对和平的认识。

本课教法指导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讲解这句古文的理解时,可利用“一言以蔽之,曰……”让学生现场造句应用以加深印象,活跃课堂。如:“某某,一言以蔽之,曰,天才。”“某某,一言以蔽之,曰,前途不可限量。”等。

2.讲解“风、雅、颂”的概念时,可引导学生说出今天与之特点相对应的词语。例如:风——风土人情、风俗;雅——高雅、优雅、典雅;颂——歌颂、赞颂、颂扬……

3.《诗经》中提到的诗歌全文仅供教师参考,学生只需记忆其中的名句,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即可。

4.讲解“硕鼠”一词时,解释“硕”字时可举例“硕果”,并引申出成语“硕果累累”。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诗经》的地位、分类及其名篇,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优美古文诗句中体会先秦文学的博大精深。(一)背景

中国最早的统一的封建制国家是秦。在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之后、秦以前的文学被称为先秦文学。先秦文学中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文学样式和作品,《诗经》就是其中之一。(二)地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在先秦,它被称作《诗》或《诗三百》。(三)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没有任何的邪念。

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诗经》,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这是孔子用来教育儿子孔鲤的名言。(四)诗经的内容《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和宫廷,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主要描写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多为宫廷诗作。颂则为宗庙祭祀大型庆典歌功颂德的文字。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相传宋神宗年间,辽国派遣使者来宋。辽使者带来一上联求下对“三光日月星。”辽使者认为没人能对得出,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个“三”字,下联就不能重复。而“三光”中的“日、月、星”只有三个字,所以下联无论你哪个数来对,其后跟着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辽使者想借此羞辱宋朝,为辽扬威。谁知,当朝的苏东坡略一思索,就对出了下联:“四诗风雅颂。”众人纷纷叫绝,因为其玄机就在于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两类。(五)《诗经》分类1.情感诗《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柏舟》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2.反抗诗《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注】劳动人民把统治者喻为偷粮的老鼠,并誓言要到没有剥削的乐土去,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硕:非常大。3.战争诗《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4.农事诗《七月》(片段)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诗意实践

利用身边的资源,搜集一首《诗经》里的诗歌并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诗经》的地位。

2.《诗经》的别称。

3.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4.《诗经》按内容的分类。

5.“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的故事。

6.《诗经》中描写情感的诗歌及其中的经典名句和成语。

7.《诗经》中描写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诗歌及其中的经典名句。

8.《诗经》中描写战争的诗歌及其中的经典名句和成语。

9.《诗经》中描写农事的诗歌及其中的经典名句和成语。

理解类

1.理解风、雅、颂在内容上的不同。

2.理解反抗诗《硕鼠》的深刻内涵。

3.理解《柏舟》的创作背景,从而深切地体会到“我心匪石”的女子的强大。

课外延展类《诗经》的拓展研读。

本单元推荐阅读书目

[1]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陈戍国撰.古典名著标准读本:诗经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

[3]王秀梅译注.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向熹.诗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第四单元 孔孟之道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诸子百家及儒家产生的背景。2.了解并熟记孔子、孟子的代表著作,并掌握其各自的思想主张。3.理解并熟记《论语》、《孟子》中的名篇名句。4.体会孔子“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并应用于学习之中。5.了解与孟子相关的两则故事。6.领悟孟子的君子之道,树立正确为人处世的观念。第七讲 孔孟之道(上)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和孔子及其著作。● 了解诸子百家及儒家产生的背景。● 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 理解并熟记《论语》中的名篇名句。

2.体会孔子“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并应用于学习之中。

本课教法指导

1.解释“诸子百家”中的“诸”字时,可引导学生组词“诸位”。解释“子”时,可引导学生说出其他学派代表人物,例如“老子”、“庄子”、“孙子”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令人尊敬的“李子”、“张子”、“王子”、“周子”等。

2.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任选《论语》中的名句进行讲解和板书。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诸子百家产生的背景,以儒家为主,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并讲解《论语》中的名句。(一)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注】诸:各个的意思。子:对特别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诸子百家”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各个分支。(二)儒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

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道教、佛教并称。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三)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山东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指的就是泰山、趵突泉、孔子。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孔子的事迹大都来自于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孔子一生据说有三千名学生,其中有七十二人为高徒。孔子的核心观念和主张是“仁”,他对当时的君王们提出了很多治国的建议,比如体贴民情、爱惜民力等。

孔子是位大教育家,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相传,孔子六十八岁才开始写书,修订六经,其中就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包括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义”、“孝”等,主张施仁政、提倡入世(仕),关注现世生活。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有门徒三千,最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所以人称他“桃李满天下”。故事:有教无类孔子认为只要学生有心,他就教,主张有教无类。有一天,曲阜城外互乡的一个小男孩来求见孔子。因互乡在鲁国有着风俗败坏之称,所以许多弟子不主张孔子见小男孩。但孔子没有理会,派颜回把小男孩叫了进来。小男孩进门来,很有礼貌地向孔子行了礼。孔子问他:“你来见我有何事呢?”小男孩答道:“我父亲让我来问问先生,小孩子到几岁才可以上学呢?”孔子一听这问题,高兴地答道:“只要能认得文字,听得懂我的讲义就可以了,年龄的大小是无关紧要的。”小男孩便谢了孔子,走了出去。孔子见弟子们议论纷纷,就说道:“我也知道互乡是个坏地方,但这孩子是纯洁无瑕的。他诚心来见我,我只看他眼前的诚心,不问他以前的好坏;我只让他进来相见,不问他出去是作恶还是为善,有什么可非议的呢?倘若我把这孩子拒之门外,那么风俗不良之乡的人们便都不敢来见我了,这么做不就堵住了他们改邪归正的道路了吗?”众弟子听后,纷纷点头称是,不再议论。

3.《论语》《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一部忠实地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其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内容博大精深,后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集,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它是中国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影响了后世文人的个人成长,因而也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名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注】由以上名句引申出了“温故知新”、“不耻下问”、“逝者如斯”等成语。

诗意实践

从《论语》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三句名言,与大家分享它的意义以及你喜欢的原因。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诸子百家”中“诸”和“子”各自代表的意义。

2.儒家的代表人物。

3.孔子的名和字及其历史地位。

4.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作品。

5.儒家的中心思想。

6.孔子提倡的教育思想。

7.背诵三句《论语》中的名句。

8.由《论语》引申出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和“逝者如斯”。

理解类

1.孔子的“仁”、“义”、“孝”以及“仁政”和“入世(仕)”的思想。

2.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课外延展类

孔子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论语》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第八讲 孔孟之道(下)

本课教学目标

1.掌握孟子的相关知识。● 熟记孟子的称号和代表作。● 熟记孟子的思想主张和其代表名句。● 了解与孟子相关的两则故事。

2.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感受环境对人成长的巨大影响。

3.领悟孟子的君子之道,树立正确为人处世的观念。

本课教法指导

教师可根据时间和需要补充孟子思想部分。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诸子百家中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代表思想及孟子。(一)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子车、子居,战国时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儒家经典之一。《孟子》与《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孟子》的文字自然流畅,大气磅礴,其中多排比句式,又善于借助形象来说理,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对于后世文学,尤其是唐宋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2.君子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注】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引申出成语“浩然正气”。3.天时地利人和

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种说法出自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三者皆备,事情进行得便会顺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解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万众一心、内部团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故事一:孟母三迁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能力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玩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就不再搬家了。这个故事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巨大,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学习。而孟母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母亲。故事二:五十步笑百步由于战争不断,百姓生活贫苦。孟子周游列国,借此劝说好战的君主。一次,孟子来到魏国,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与临国相比,他们的百姓没有减少,我们的百姓却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意思是:“既然梁惠王你喜爱打仗,就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战斗。有的人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有的跑了五十步,有的跑了一百步,跑了五十步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这对吗?”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但同样是逃跑。”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您想要自己的百姓多于临国,这与五十步笑百步同样道理。”现在人们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超链接】(二)孟子思想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面对困难,身心疲惫时,该如何看待?孟子告诉我们,种种困难是对人的考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能力和才干将得到增长。【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解析】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2.鱼我所欲也

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该如何取舍?孟子告诉我们,选择要有标准,有些东西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解析】鱼是我所追求的,熊掌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能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能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

诗意实践

搜集两个《孟子》中的句子或是两个孟子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孟子的名、称号和代表作。

2.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代表句。

3.孟子的君子之道及其代表句。

4.孟子“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及其出处。

理解类

1.简单介绍“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2.简要介绍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并理解其喻意。

3.简要说明孟子的历史地位。

课外延展类

孟子的故事以及思想主张。

本单元推荐阅读书目

[1]傅佩荣著.孟子的智慧.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高秀昌著.国学经典少儿读本——孟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国学研究组编.论语故事小讲堂(注音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李泽厚著.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林玉均著.孟子讲的“大丈夫”的故事.合肥:黄山书社,2010.

[6]吕涛著.历史小故事丛书——孟子的故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7]孟子著.国学精粹儿童启蒙教育诵读本——孟子.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

[8]南怀瑾著.论语别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南怀瑾著.孟子旁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钱穆著.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1]万丽华、兰旭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于丹著.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2006.

第五单元 老庄之道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并熟记道家的基本主张与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2.对比理解儒家与道家不同的思想主张和精神追求。3.熟记庄子的代表作和其中引申出的成语以及与之相关的诗句。4.通过“塞翁失马”的故事,领悟从容应对顺境逆境的心态。5.了解庄周梦蝶的故事,感受庄子的浪漫情怀和机智聪慧,背诵与之相关的诗句。第九讲 老庄之道(上)

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道家的基本主张与代表人物老子的相关知识。● 列举道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主张。● 熟记老子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了解体现老子价值追求和思想主张的代表名句。

2.对比理解儒家与道家不同的思想主张和精神追求。

3.通过“塞翁失马”的故事,领悟从容应对顺境逆境的心态。

本课教法指导

1.老子的思想主张对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只需要做简单介绍即可,可将“出世”思想与孔子的“入世”思想作比较。

2.通过讲“塞翁失马”的故事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无论顺境逆境都要心态平和,从容应对。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思想、人物及其作品,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家代表思想以及代表人物老子。(一)道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他们并称“老庄”。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天人合一。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主张“出世(仕)”、“无为而治”等。

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的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历经两千多年,道家和儒家、佛教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块基石。(二)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图书馆馆长,传说孔子曾向他问道。

代表作:《老子》(《道德经》)

代表思想:“无为”——不妄为、“出世(仕)”、“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故事一:塞翁失马老子有著名的福祸转化说,即“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最能说明这个观点的故事就是“塞翁失马”。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要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说不定还会带来福气。”邻居们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那匹丢失的马不仅主动回家,还带回了一匹骏马。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都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只见那塞翁却并不显得高兴,反而说到:“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心里明明高兴,故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看到那匹被带回来的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当下就十分喜欢,便每天都骑马出游。可是那马毕竟是野马,有一天不知怎么的突然发起了飙,不听从塞翁儿子的指挥,把他从马背上狠狠地摔了下来。塞翁的儿子因此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征兵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很多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却保全了性命。后来,这个故事引申为今天的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思是,塞翁丢了马,怎么知道这不是福气呢?故事二:紫气东来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经常爆发战争,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掉官职,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而去。相传,一日夜间,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预感到要有圣人到此。立刻派守关的士兵清扫道路,夹道焚香,迎接圣人。尹喜自己也是天天沐浴,日日斋戒,等待圣人的到来。没几日,果然见一长须如雪、仙风道骨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位老者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约五千字左右。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叫《老子》,又叫《道德经》。老子写完文章后,挥别尹喜,就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了。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这个故事引申为今天的成语“紫气东来”,表示“招福纳祥”。在今天的寺庙、饭店等地方常能看到这四个字。

诗意实践

搜集两句《道德经》的名句或两个关于老子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老子的姓名及其由来故事。

2.老子关于处事原则和国家状态的思想主张。

3.“塞翁失马”体现的老子思想主张及其中引申出的成语。

4.老子西出函谷关引申出的成语及其喻意。

理解类

对比儒家“入世”的思想主张,理解老子的处事原则。

课外延展类

老子的故事和《道德经》的相关内容。第十讲 老庄之道(下)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代表作、思想主张和他与惠子的故事。● 熟记庄子的思想主张。● 熟记庄子的代表作和其中引申出的成语以及与之相关的诗句。● 了解“庄周梦蝶”的故事,背诵与之相关的诗句。● 了解庄子与惠子的交往故事。

2.感受庄子的浪漫情怀和机智聪慧。

本课教法指导

1.教师需简单讲译出自《逍遥游》的文字。

2.通过“庄周梦蝶”的故事引出李商隐《锦瑟》一诗,可要求学生背诵。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品,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家代表思想以及庄子。

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和孟子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一生只做过地位卑微的小官——漆园吏。他生活贫困,有时以编织草鞋为生。据说,一次楚王派人请他到楚国做国相,却被庄子拒绝了。庄子认为,做官违背人的自然本性,还不如他在贫贱的生活中自得其乐。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归依于老子的哲学,但《老子》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而《庄子》的中心却是探求个人在社会的压力下,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是追求诗意人生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之道”。

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天”指自然规律,“人”指人类,主张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代表作:《庄子》,其中有名篇《逍遥游》。庄子本人既是哲学家,又具有诗人气质。《庄子》这部哲学著作中就充满了文学气息,文章结构奇特,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文章中的辞汇丰富,描写细致,表现力与独创性极强,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故事一:鹏程万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出自《逍遥游》)后来由这段文字引申出今天的成语“鹏程万里”。唐代诗人李白也有诗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故事二:庄周梦蝶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来后,他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这个世界的庄周做梦变成那个世界的蝴蝶呢,还是那个世界的蝴蝶做梦变成这个世界的庄周?后李商隐作《锦瑟》时曾引用此典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故事三:子非鱼【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解析】一天,庄子和惠子一起游览。庄子对惠子说:“你看水里的鱼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它们非常快乐。”惠子不同意庄子,就反问:“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反驳:“你也不是我,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抓住庄子的反驳之语不放,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同样,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

诗意实践

通过身边的资源,寻找有关庄子的诗句或故事,与同伴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庄子的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

2.成语“鹏程万里”的出处以及相关的诗句。

3.李商隐的《锦瑟》中有关庄周梦蝶的诗句。

理解类

1.“庄周梦蝶”的故事。

2.庄子与惠子交往的故事。

课外延展类

庄子的故事以及《庄子》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推荐阅读书目

[1]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中心编.老子·庄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4]贺远宁编著.《老子》《庄子》妙语解读.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5]老子著.图解老子.辽宁:万卷出版社,2009.

[6]林语堂著,黄嘉德译.老子的智慧.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化出版社,2009.

[7]南怀瑾著.老子他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朴素晶著,吴荣华译.老子讲的“道”的故事.合肥:黄山书社,2010.

[9]孙通海译注.老子——中华经典藏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孙通海注译.庄子——中华经典藏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縢春红编.庄子故事.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12]王博著.无奈与逍遥——庄子的心灵世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13]王少农著.老庄之道:庄子讲故事.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第六单元 百味楚辞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楚地文化及其特征,了解楚地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文体。2.了解楚辞代表人物屈原、宋玉生平及其代表作。3.背诵《离骚》中的名句,并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感。4.体会楚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楚地人才的独特精神气质。第十一讲 百味楚辞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楚地文化与楚地的代表人物。● 了解楚地的文化特征和代表文体。● 了解楚地奇才曾国藩。

2.了解楚辞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端午节的起源。● 背诵《离骚》中的名句。● 了解宋玉的代表作和其中引申出的成语。

3.通过《离骚》,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感。

4.体会楚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楚地人才的独特精神气质。

本课教法指导

1.《离骚》中的两句名句教师可作适当解释。

2.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描述“绝色佳人”的一段内容建议背诵。如果是中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做动作,强化记忆效果。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楚辞产生的背景楚文化以及楚辞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感悟诗人的诗意人生。(一)楚文化

春秋之后的“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楚指的是今天的湖南和湖北两省。战国时期,楚地巫文化非常盛行,有许多的占卜和祭祀活动,所以在楚辞中,有很多与此相关的诗篇和文章。楚辞,是流行在楚国一带的一种民谣,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指诗歌的体裁,二是指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它的文辞华美,充满了各种奇思异想,富有神话色彩,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对后代的散文创作也产生影响,与《庄子》并称为“庄骚”。《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汇聚了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岳麓书院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李白曾经自称“楚狂”,托孔子以自伤:“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至今在湖南还流传着一首非常有趣的打油诗:“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舍弟,吾给舍弟改文章。”(二)楚地奇才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双峰)人。中国清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在他的指导下,清朝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并印刷了西方书籍,为近代中国科技奠定了基础,也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他还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批学生中的佼佼者。曾国藩被后世誉为“古今第一完人”。毛泽东评价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家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文学、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堪称百科全书。《曾国藩家书》、《菜根谭》、《孙子兵法》是日本政府规定青少年必读的三本中国书。(三)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名平,字原,与楚王同姓。其祖先因受封“屈”地,所以以“屈”为氏。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在楚怀王时曾任左徒,颇受信任,“入则欲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曾任“三闾大夫”之职。在外交方面,他主张联齐抗秦,曾出使齐国促成合纵。在内政方面,他主张变更法令,卓有建树。但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他。此后顷襄王继位,屈原受到令尹子兰、上官大夫等人的诋毁,被放逐于江南。这时楚国政治更加黑暗,危难当头。公元前278年,秦国军队攻破郢都,顷襄王仓惶出逃。眼见国土沦亡,生灵涂炭,屈原忧愁幽思,在万分绝望中抱石投汨罗江而死。1.端午节的来历

屈原在楚国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人民都很爱戴他。得知他投江后,人们乘小船打捞他的尸体,但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成功。于是当地老百姓把大米包入叶子里——就是粽子——投入江中喂鱼,目的是不要让鱼伤害屈原的尸体。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赛龙舟”和“吃粽子”的风俗。

在长江畔,还建有“屈原祠”,与“昭君墓”遥相对应。三峡改造时,为了工程顺利进行,专家权衡再三之后,痛下决心说“宁淹昭君,不伤屈原”,可见屈原重要的历史地位。2.代表作《离骚》《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两千四百字,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抒情诗篇。“离骚”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二是离别的愁绪。《离骚》中有很多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某种事物表达出来。)其中反复出现的一种意象是“美人”,文中说“恐美人之迟暮”,在这里,美人指的是国君。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他担心国君昏庸,国家衰亡。《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兮:感叹词“啊”。涕:眼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孙中山先生的名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与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3.其他代表作:《天问》、《九歌》、《九章》《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成,内容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见解和疑问,哲理性极强,同时又饱含激情。《九章》、《九歌》主要描写的是楚国的风土人情。(四)宋玉

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擅长描写美女,在《楚辞》中有一席之地。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由他的作品而来。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更加细腻,情景的结合也更加自然。宋玉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玉的代表作是《登徒子好色赋》,其中写下了文学史中屈指可数的“绝色佳人”:“臣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注】从《登徒子好色赋》中,引申出成语“好色之徒”。东家之子:东边邻家的女儿。施朱:涂烟脂。束素:一束白色生绢。这是形容腰细。惑阳城,迷下蔡:使阳城、下蔡两地的男子着迷。阳城、下蔡是楚国贵族封地。

诗意实践

1.通过身边的资源,了解课程之外的一位楚地杰出人物的生平经历并与大家分享。

2.从《曾国藩家书》、《菜根谭》、《孙子兵法》中选择一本,摘录喜欢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战国七雄”所指的七个国家。

2.楚地位于今日哪两个省份。

3.岳麓书院门口悬挂对联的内容。

4.楚辞的代表作。

5.《离骚》中的名句以及其中的独特意象和含义。

6.李白托孔子以自伤的诗句内容。

7.后世对于曾国藩的评价。

8.日本政府规定青少年必读的三本中国书及其作者/编者。

9.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与《离骚》中的千古名句意义相近的句子。

10.屈原的其他代表作品。

11.宋玉的代表作以及其中引申出的成语。

理解类

1.曾国藩的生平经历。

2.理解《离骚》的意义。

课外延展类

楚辞代表作品以及屈原的故事。

本单元推荐阅读书目

[1]董楚平译注.楚辞译注(图文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黄丽凤编著.屈原的故事.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

[3]孟寅编著.历史小故事丛书——屈原的故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

[4]唐浩明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04.

[5]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朱碧莲著.还芝斋读楚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第七单元 两汉华章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主要文学成就、文学代表人物的故事及其代表作品。2.了解并熟记《史记》、《汉书》的历史地位、经典故事、名句与后世评价。3.通过了解司马迁经历与“人固有一死”的名言,感受他为实现理想而坚韧不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与人生。4.了解贾谊的人生经历,体会其恨不能施展才学抱负的心境。5.了解东汉时期的班氏家族的成员及其代表作,感受班氏家族成员的才情和抱负。第十二讲 两汉华章(上)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西汉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故事及其代表作品。● 说出西汉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 识记司马相如的代表作。● 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识记贾谊代表作以及其中名句。

2.了解贾谊的人生经历,体会其恨不能施展才学抱负的心境。

本课教法指导《过秦论》原文内容较难,教师可视情况选取重点讲解。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司马相如以及贾谊的历史故事以及相关诗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诗文中学习西汉的经典文化。(一)两汉文化

两汉指的是西汉和东汉(西汉在前,东汉在后)。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但后来统治者肆意挥霍,对外扩张,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非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这对汉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两汉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有两汉散文、汉赋、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汉赋是一种新的文体。它主要从楚辞发展而来,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以主客问答为形式,文中多铺叙。汉赋虽多有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内容,但也不乏讽谏意义。汉赋的代表人物是司马相如。

两汉的乐府诗主要是底层人民的作品,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格质朴,长于叙事,其五言的形式对文人五言诗产生了巨大影响。

东汉以后五言诗渐趋成熟,在诗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二)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四川南充蓬安人,字长卿,是西汉大辞赋家。其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成语“子虚乌有”就出自《子虚赋》。他和红颜知己卓文君的故事千古流传。1.子虚乌有《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姹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楚国的子虚在齐国的乌有面前夸说楚国地方的广大和楚王狩猎时的盛况。乌有很不服气,也夸耀了齐国,说齐国各方面都胜过楚国。两个人争论不休,谁都说服不了谁。“子虚”意为虚假不实,“乌有”则是幻想、不存在的意思。这两个人名都是借托的。后来,人们就把虚假的、不真实的或是不存在的事情,叫做“子虚乌有”。2.《凤求凰》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司马相如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文采卓然,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但不幸未婚夫死,成了寡妇。司马相如听说了卓文君,心生向往之情,就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机会,借琴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他的琴声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卓文君也久闻司马相如,与司马相如见面之后更是一见倾心。两人互生爱意,但却受到了卓王孙的阻挠。无奈之下,两人便携手私奔,双双驰归司马相如的成都老家,成为一段佳话。

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曰凤,雌曰凰。这首琴曲后来就叫做《凤求凰》。(三)贾谊

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鲁迅曾评价他的文章“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1.《吊屈原赋》

贾谊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贾谊以同样的境遇来到屈原流放与投江的地方,感慨万千,便写下《吊屈原赋》。《吊屈原赋》中写道:“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已矣,国其莫我知兮已矣!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何必怀此都也!”生长于北方洛阳的贾谊,通过“侧闻”得知屈原的身世及《离骚》后,在湘水之边写下《吊屈原赋》,使屈原的名字首次见载于文献,让后人了解了屈原“遭世罔极”、“自沉汨罗”以及作《离骚》等宝贵的信息。

贾谊的人生道路遭遇了极大的挫折。他在长沙郁郁寡欢地过了几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京。汉文帝在宣室之中不问他国计民生,却向他询问鬼神之事。贾谊心中非常失望。后来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就此写了一首题为《贾生》的七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之后,汉文帝派贾谊去给他最喜欢的小儿子梁怀王任太傅。几年后,梁怀王骑马时不小心摔死了,贾谊极为自责和悲伤,一年多后也郁闷而终。2.《过秦论》《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所作意为汉文帝提供政治改革及国家长治久安之策,是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文中详尽分析了秦能统一天下而又迅速灭亡的原因,指出了秦统一后所犯的过失,所以取名为《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总论了秦得天下的历史与形势,统一六国扫平天下以后秦始皇的主要过错:“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在天下百姓归顺于秦、向往和平安定生活之时,始皇和二世继续横征暴敛,推行严刑峻法,终于把人民逼得造反。下篇进一步陈述了秦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的原因:第一,子婴的无能;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便是秦王的暴政。三篇环环相扣、层层剖析了秦亡国之因,论证严谨,说理精辟,见解非凡。文章取名“过秦”,实则是借此来警告汉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辙,所以全文取一句谚语作为结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从文中,我们能看出贾谊对国家政治的热情和深刻思考。

诗意实践

利用身边的资源,找到司马相如或是贾谊的作品中的名句或与他们相关的一个故事(如“当垆沽酒”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西汉时期的主要的文学成就。

2.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与其中引申出的成语。

3.贾谊的代表作。

4.鲁迅对于贾谊作品的评价。

5.《吊屈原赋》和《过秦论》中的名句。

6.李商隐的《贾生》。

理解类

1.贾谊的人生经历。

2.《吊屈原赋》和《过秦论》的内容和意义。

课外延展类

贾谊其他的代表作品。第十三讲 两汉华章(中)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西汉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故事及其代表作品。● 概述司马迁的生平。● 识记《史记》的历史地位与后世评价。● 概述《史记》中的经典故事。

2.通过了解司马迁的经历,感受他为实现理想而坚韧不屈的精神。

3.通过感受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的豪情壮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与人生。

本课教法指导

本课涉及的古文原文,教师可做适当解释。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司马迁与《史记》历史故事以及相关诗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诗文中学习西汉的经典文化。(一)司马迁与《史记》

两汉时期出现了很多文学大家,比如司马迁、班固等。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文学家,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纪传体通史就是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记载历史,因此《史记》记载了很多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的生平故事。司马迁的文笔简练而传神,《史记》更是历代以来学习古代散文的优秀范本。

司马迁出身朝廷史官之家,二十岁时曾广泛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开拓了胸襟,接触了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收集到很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子承父业为朝廷著述历史,但因替被汉武帝治罪的李陵说话而受到牵连,被处以宫刑。面对如此奇耻大辱,司马迁没有一死了之,而是决定“隐忍苟活”,忍辱负重,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价值的实现。最终著成了《史记》。

在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表现了自己坚定的理想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史记》这部宏伟的文学巨著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目标,记述了包含“鸿门宴”在内的很多经典历史故事,塑造了项羽、刘邦、张良、韩信、屈原、荆轲等各有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史记》故事1.陈涉世家《陈涉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世家,是《史记》传记中的一种,主要是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陈胜虽出身雇农,但作为反秦首领,功甚大,又曾一度建立政权,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让其入“世家”。这也体现了司马迁对陈胜反抗精神和行动的肯定。

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举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文中,司马迁写道:“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正是怀着这种“鸿鹄之志”带领农民揭竿而起,高喊:“且壮士不死既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反抗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2.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全文成功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

赵惠文王有一块楚国的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闻后,派人送信给赵王,欲以十五个城池换和氏璧。赵王不敢断然拒绝,却又怕秦昭襄王暗布陷阱。当时地位并不高的蔺相如毅然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他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和秦王在渑池见面,却没想再献璧之后,秦王并不想给城。蔺相如沉着果断,随机应变,应对秦王屡屡刁难和侮辱,巧妙回击,最终完璧归赵,不失风度亦没失尊严。赵王于是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十分不悦,认为蔺相如并不配,意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时常避开与廉颇会面。旁人问起原因时,他说:“秦王不敢加兵来打赵国的原因是怕我们两个。如果我们因私争斗,怎么保卫国家?”廉颇听说了,十分羞愧,就裸露着上身,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两人冰释前嫌后最终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

诗意实践

利用身边的资源,搜集两个《史记》中的其他故事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史记》的历史地位。

2.鲁迅对于《史记》的评价。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达志向的句子。

4.《陈涉世家》中描写陈涉志向和反抗精神的句子。

5.蔺相如和廉颇的三个典故。

理解类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

课外延展类《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第十四讲 两汉华章(下)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时期的文人及其作品。● 识记班氏家族的成员及其代表作。● 阐明《汉书》的历史地位和其中的典故与名句。● 描述《汉书》中的“苏武牧羊”的故事。● 概述才女蔡文姬的故事。

2.感受班氏家族成员的才情和抱负。

本课教法指导

如果有时间,可教学生唱《苏武牧羊》的歌曲。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东汉班氏家族的历史故事与成语典故,让学生在故事中领略东汉文人豪客的风采。(一)班氏家族

在东汉,“班氏家族”名震天下。

父亲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父亲。班彪补充《史记》,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为班固《汉书》奠定了基础。

长子班固,写下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断代史是指只写某一个朝代的历史。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即朝廷编纂的历史,都采用了《汉书》的体例。《汉书》共一百篇,叙述了自汉高祖至王莽地皇230年的断代历史。

次子班超,曾经继承父业,作了文官,工作很简单,整天拿笔抄抄写写。后来班超厌倦了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将笔一扔,高声说道:“大丈夫应该驰骋沙场,我岂能在此虚度光阴!”徜徉而去,英勇参军。这就是“投笔从戎”的典故。“戎”指军队,“戎马生活”也就是军队生活。从军以后,班超骁勇善战,当部队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挺身而出,视死如归。军中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打入敌人内部,其他将士都不敢去,班超当下豪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众人受此话的激励,一举取下敌人首领的头颅,成功脱险。这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由来。战功赫赫的班超,后来作为使节出使西域,促进了现在新疆地区与汉朝的贸易交流。班超集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外交家于一体,是一位了不起的全能高手。

女儿班昭,东汉著名才女,女文史官员,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她帮哥哥班固整理《汉书》,并在班固去世后完成了《汉书》的收尾工作,而且坚持不署名。她一生清正廉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官和才女。(二)《汉书》故事1.苏武牧羊《汉书·苏武传》中记载苏武是汉武帝时的一位大臣,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才得以获释回汉。2.霍光《汉书·霍光传》中写到: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临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妃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思前想后,还是把这件事情隐瞒下来。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时说“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诗意实践

了解《汉书》中记载的其他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并与大家分享。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班氏家族的成员及其代表作。

2.《汉书》的历史地位。

3.“投笔从戎”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

理解类

1.何为断代史,它与通史的区别。

2.《汉书》中“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故事的喻意。

课外延展类

两汉的著名文学人物与历史名人。

本单元推荐阅读书目

[1]班固著.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0.

[2]班固著,张传玺等译.汉书(传世经典文白对照).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3]李文澜主编.班固讲述历史故事.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4]李文澜主编.司马迁讲述历史故事.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5]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司马迁撰,韩兆琦主译.史记(传世经典文白对照).北京:中华书局,2008.

[7]王兴国著.贾谊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许结,金波,夏宁.赋者风流·司马相如.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第八单元 汉乐府诗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汉乐府诗及其代表作品,识记其中的经典名句。2.通过乐府诗,体会两汉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第十五讲 汉乐府诗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诗以及代表作品。● 说出汉乐府诗的渊源。● 列举汉乐府诗内容。● 背诵《上邪》中的经典名句。● 识记《孔雀东南飞》的地位以及其中的经典名句。

2.通过乐府诗,体会两汉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

本课教法指导

本节课内容较少,应注重对汉乐府民歌的经典诗句进行反复诵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解释。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讲述汉乐府诗的渊源以及其中的经典名作,让学生在故事中领略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活风貌。(一)乐府诗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这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可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乐府诗被分为十二类,分别是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它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

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其中杂言诗自由灵活,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如《孤儿行》)。作者只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写。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二)汉乐府诗代表作品1.《上邪》

汉乐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诗歌中既有对战争的控诉、对生活苦难的描绘、思念的痛楚,也有对爱情和生命的体味。在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爱情婚姻题材在两汉乐府诗中比重也较大。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直率大胆。“鼓吹曲辞”收录的《上邪》是《铙歌十八曲》之一,是女子自誓之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女子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终身相伴。接着便连举五种万年不遇的反常自然现象,来表现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2.《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诗的男女主角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情意绵长。兰芝“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白天黑夜勤恳地劳作,可是,焦母仍不喜欢她。在婆婆的强迫之下,兰芝不得不回到娘家。刘兄逼她改嫁,太守家又强迫成婚。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之后爱意非但不减反而愈加炽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两个人的感情至深,即使在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依然不离不弃。后来这也被用来比喻两个人的爱情天长地久,感情坚贞。最后,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两人为情双双自杀,用行动反抗现实的无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恋之情。两人死后得以合葬:“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诗意实践

查阅一首汉乐府诗(如《陌上桑》),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讲述。

本课知识点参考

识记类

1.汉乐府诗的分类。

2.汉乐府诗的代表作。

3.《乐府诗集》的作者以及其地位。

4.《上邪》中的经典名句。

5.《孔雀东南飞》的地位以及其中的经典名句。

理解类

1.汉乐府诗的渊源。

2.汉乐府诗的历史地位。

课外延展类

两汉乐府诗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

本单元推荐阅读书目

[1]曹旭撰.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插图本).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09.

[3]张梦机主编.乐府——学生阅读经典.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第九单元 魏晋南北朝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并熟记曹氏家族成员的代表作、后世评价与经典名句。2.感受曹氏家族成员的才华和从容风度。3.掌握晋代山水田园诗和南北朝民歌的代表人物、经典作品。4.感受木兰身上的优秀品质,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第十六讲 魏晋南北朝(上)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曹氏家族成员的主要作品和后世评价。● 识记曹操的代表作和后世对他的评价。● 识记曹植的代表作和其中的名句。● 识记曹丕的代表作。

2.感受曹氏家族成员的才华和从容风度。

本课教法指导

1.在解释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时,可以解释诗句中的个别词帮助学生理解,如,老骥:老马;伏:卧,躺;暮年:老年;已:停止。亦可补充词汇:英雄迟暮。

2.在讲解曹植的《白马篇》时,教师可以就诗句中描写的情景为学生生动阐述少年的英勇形象。

教学设计

一、魅力问答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竞技游戏进行回答,复习前面讲述过的知识。

二、耳朵旅行

通过曹氏家族的诗文与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建安文人的风骨,体验英雄人物指点江山的雄壮以及战争的残酷。(一)三曹家族

魏晋时期,曹操家族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著名的“三曹家族”成员有:曹操、曹植、曹丕。1.曹操

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植、曹丕)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建安文人把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这三种强烈而浓重的感情结合起来,形成了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的悲凉慷慨的风格,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关于曹操的评价有很多,但公认的一个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从文学角度看,他的诗作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例如《龟虽寿》、《观沧海》、《蒿里行》、《短歌行》。(1)《龟虽寿》《龟虽寿》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2)《观沧海》《观沧海》中的名句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联系辽阔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呈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浑然一体;连那日、月、星、汉(银河)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作者的夸张和想象,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3)《蒿里行》《蒿里行》描写凄凉、伤感的战后景象,经典句子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意思是,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描写出了战后极致的苍凉。(4)《短歌行》

曹操的《短歌行》先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共同抓紧时间建立功业,再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其中的名句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曹植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领域都有相当高的造诣。尤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