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采访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9:28:59

点击下载

作者:赵淑萍,谭笑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电视采访学

电视采访学试读:

前言

从世界范围看,电视采访促动了即时进行的全球性信息传播。电视采访能够在瞬间记录并再现当代历史事件,促成了各种观念的形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深入的电视报道本身就很可能影响在一段时间[1]内发展的许多事件的结局。”双向交流的采访,启动了新闻传播同观众的“输通系统”。电视采访不但作用于人类社会,而且也影响了电视媒介自身的变革。

电视采访不仅仅是新闻报道的基础,还作用于报道手法、结构方式、报道体裁、节目样式等各个方面,成为电视新闻传播形态的表现特征。

电视采访改变了记者传统的形象;电视塑造了职业记者的屏幕形象。数以百万计的电视观众能够认出电视记者,并从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审视记者的思想、能力和个性。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自从电视诞生以来,记者采访就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手段,奠定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当人们谈到某个事件,谈到某个庆典、灾难的时候,与其说是事件本身,倒不如说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所见所闻。观众在电视上看到活生生的画面,就像是种种事件的参与者,受众在电视上感受、经历了更多的超过自身体验的情感和事物——欢乐、悲痛,胜利、失败,战争、和平……收看电视新闻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电视记者的采访,才提供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

电视记者每天向人们提供大量的新闻报道,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和观念。

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环境,向电视记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科技、新观念、新思维、新发展,将继续影响、作用于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紧紧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提高思维能力,接受新的理念,增强采访技能,成为现代电视记者胜任创造性采访工作的先决条件。

本书的写作过程,正是处在这样一个瞬息即变的特定历史时期。在媒体融合引发一系列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笔者对这本教材的框架、结构、体例、内容进行新的构思,不断调整、充实,完善。有所感悟的是:电视新闻采访这门学科永远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新的姿态、新的视角加以学习、总结、归纳、提升,这个过程就是成熟、进步的过程。希望本书能够指导学生理解、消化、掌握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最后,感谢谭笑在教材撰写中承担了有关调查采访部分的写作。赵淑萍

[1] 〔美〕汤姆·贝塞尔:《传播新闻》,载《传播媒介之职能》,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4年版,第28页。第一章电视采访的共性与个性本章内容

1.采访活动的共性特征

2.电视采访的个性特征

3.全媒体时代的新发展

所谓共性,是指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

所谓个性,是指事物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质。

电视采访的共性,即新闻采访活动共同具有的性质,也就是共性规律。

电视采访的个性,即电视采访自身固有的特殊方面,也就是个性特点。

作为电视记者,必须要遵循采访的共性规律,在这个前提下,把握好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不可忽略任何一个方面。

电视采访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如何体现于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之中呢?

从整体上看,电视采访可分为共性和个性两个组成部分。

在共性方面,电视采访同文字采访一样遵循采访活动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基本的方法,只不过最后对事实材料处理的手段有所不同。报纸记者将事实材料以文字符号形式展示给读者;广播记者将事实材料以声音符号形式诉诸听众的听觉;而电视记者则将事实材料转化为画面、声音、文字,以流动的画面和声音进行传播,诉诸观众的听觉和视觉感官。

在个性方面,电视采访同文字采访的最大区别是录音和镜头前采访。这种直接展现声音和画面的采访,发挥了电视媒介的独特优势,将记者的采访由单一的采集手段拓展为一种表现手法、一种结构方式、一种节目形态。

需要说明,电视记者采访,包括静态采访的准备工作和到事件现场的动态调查研究。

电视采访正是作为节目内容的采集手段——采访活动的共性体现;同时又作为电视节目内容的表现手法——采访活动的个性体现。这两者的相互结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概念术语

以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来考察,采访活动是主体认识客体的活动,因此,采访活动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概念术语

记者的采访使命是记录今天的历史。

记者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采访的范围无限广阔——以整个人类社会为舞台。第一节 采访活动的共性特征

作为记者,这种社会活动的广泛性和调查研究的特殊性是怎样体现于采访之中的呢?

总括起来,社会活动的广泛性主要体现于记者的采访使命、采访视野、采访认知之中;调查研究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于采访目的、采访时效、采访任务之中。一、采访使命

由于记者行使着记录今天历史的使命,新闻采访活动才得以影响人类社会的进程;由于新闻传播发挥着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记者的采访报道才成为历史研究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的文本资料。

拿破仑曾说过一句名言:记者一支笔,能抵三千毛瑟枪。

采访使命也是对媒体和记者使命、履行职责的一种检验。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CCTV迅速行动,前方的记者表现十分敏捷,报道状态主动、积极,后方编辑部处理、整合信息及时、到位。

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媒体往往就像传感器一样发挥作用。首先,考验的是媒体对信息的感应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感应的速度是对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瞬间的决策态度、媒介意识、媒介行动的考验。

在汶川地震时,CCTV新闻频道在地震发生34分钟后打出“突发新闻”提示字幕,根据新华社信息播放了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包括震中和震级。44分钟后15时12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中断日常节目,进行全天候并机直播。汶川地震报道不但使CCTV积累了直播重大自然灾害报道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建立应急机制的意识和措施。

玉树地震发生后,CCTV新闻中心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机制,于当日8时24分在综合频道、新闻频道《朝闻天下》节目中以字幕形式播发了玉树发生地震的消息。由于新闻频道在2009年改版中开通了大时段直播,最新消息的播发不用打断正常节目播出,因此在玉树地震24分钟后《朝闻天下》节目以“最新消息”作了口播。在地震发生后的40分钟——8时42分,又以电话连线方式更新报道地震情况和救援情况。在玉树地震报道中,CCTV有效地演练了应急机制的启动和运行。

芦山地震发生后,CCTV新闻频道迅速作出反应,电话连线四川台现场记者,及时传递了雅安发生地震以及现场的信息。4月20日10时,推出特别报道《四川雅安强地震》。到午夜时间,已经报道了灾情、伤员救助、新闻发布会、解救被埋压群众、各方支援的新情况,准确及时地报道了灾区的最新动态。

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报道相比较,CCTV对芦山地震的感应更敏锐,不但采用了字幕、口播、电话连线的方式,而且灵活采用了地方台和武警的3G视频信号,发挥出提供电视画面的作用。这样的态度,一方面体现了在大数据时代资源整合的趋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CCTV作为国家权威媒体注重于媒介之间合作共赢的态度。

突发性自然灾害报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事发地的媒体具有天然的地理接近性,可以尽早地进入现场进行报道。因此,CCTV加大了同事发地媒体的合作,进行报道资源的整合,变被动为主动。这不但提升了对事态发展的反应速度,而且使内容更加充实。

在芦山地震的当天中午,CCTV与成都电视台记者蒋林进行了第一次视频现场连线,传递有关芦山医院的伤员救治的情况,播发了灾区第一段完整的视频画面。

地震发生后,由于通信和交通的阻断,记者赶赴第一现场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利用先期安装在不同地点的摄像头记录的地震画面,丰富直播节目的画面信息量。此外,利用救援车的移动车载拍摄系统,提供震后房屋建筑损害情况的直观画面。CCTV播出的芦山地震灾区的最早的画面,就是四川雅安武警支队随车携带的3G画面拍摄系统传回的。

在多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可以灵活整合多渠道视频资源,寻求与其他媒体的联动,使新闻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移动3G画面、摄像头监控画面、航拍和卫星“动中通”技术拍摄的画面等,已经成为电视媒体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来源。在这次突发灾难事件的报道中,CCTV利用多渠道获取视频资源和信息资源,灵活编排节目内容,重组报道结构,丰富了节目报道的样态和形式。

创新的概念包含开发利用新的资源。可以说。CCTV新闻频道通过这次芦山地震直播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新闻资源的开掘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最为核心的是对人力资源的重新审视和开发,对媒体本身来讲,也是发挥潜能的一种创新。

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能力,是一个媒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为现代电视媒体,必须构建直播常态化的平台和机制。而作为拥有新闻频道的电视媒体,往往以频道为播出平台,灵活进行直播。案例分析“5·12”汶川大地震的采访报道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CCTV很好地发挥了新闻频道平台的作用,推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创造了连续32天每天24小时的直播记录。

2013年“4·20”芦山地震是在早晨8点02分发生,由于现场视频图像缺乏,CCTV新闻频道在1小时内做了4次电话连线,同时插播雅安的背景资料和信息。地震发生1小时后的9点至10点期间,又进行9次电话连线,将现场记者声音、图片、演播室主播报道灵活穿插,对芦山地震有关震情和救援情况进行权威媒体的解读。10点推出特别报道《四川雅安强地震》,连续播发现场最新动态信息,有效进行舆论的引导。“4·20”芦山地震直播节目中的短片插播做到了及时更新,制作速度提升。《四川雅安强地震》播出的短片通过地图和受灾群众的图像作为特别节目的开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片花的内容较好地利用了监控录像的素材,呈现了地震现场的细节,十分逼真感人。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最为关注的是现场的最新动态。一般来说,地方电视台记者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便利条件,往往能够最先抵达现场。因而,怎样把地方台记者的报道内容有效引入CCTV的直播系统,需要进行慎重的选择。

成都电视台记者蒋林在对现场的选择、报道时机以及细节捕捉等方面做得十分到位。当CCTV的记者没有抵达现场时,CCTV新闻频道直播间与成都电视台现场记者对接,及时转播现场的情况。地震当日中午13时22分,成都电视台记者蒋林在芦山县人民医院与CCTV主播文静连线,报道芦山医院的救治情况。通过蒋林在现场数正在搭建的救灾帐篷,传递了芦山县人民医院治疗能力有限的信息;蒋林对公安民警及官兵光着脚列队点名的细节表述,说明当时情况紧急;通过对地震受伤者的采访和观察,展示了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恐慌。

在一定程度上,CCTV在借鉴汶川和玉树地震报道经验的基础上,对芦山地震的反应和报道有所创新和改进。在反应速度、拓展多元信息渠道、整合信息内容、发挥频道平台作用、与地方台现场记者沟通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电视新闻直播是一种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电视的优势。直播不但体现出电视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实力,而且成为电视媒体相互竞争的一种手段,也是衡量其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准。而报道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反应迅速、报道及时上,还体现在对事件的冷静判断、报道基调的理智把握上。

奔赴“4·20”芦山地震现场的地方记者的报道十分积极主动。不过,一些记者在开始阶段的报道状态十分急促、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紧张气氛。

事实上,“4·20”芦山地震破坏程度和造成的损失远远比不上汶川大地震,但是由于众多媒体的记者一拥而上,不同程度地渲染了紧张气氛,一时间全社会似乎被笼罩在一场发生大地震的氛围之中,因此,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媒体在迅速反应的同时还要保持冷静的态度。

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比较,CCTV记者的现场报道十分冷静、理智,体现出较好的专业素质和水准。可以说,“4·20”芦山地震检验了现场记者的观察、采访、判断、表达、思考能力及专业精神。

在芦山地震一个星期之后,CCTV报道的重点从对灾区动态信息的传递转为对抗震救灾行动和效果的报道,报道的基调是:弘扬抗震精神。

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灾难爆发、灾难延续、灾后平复。每个阶段的报道重点都不相同,报道内容随着灾区的动向而不断延续。

在灾难的爆发阶段,CCTV迅速制订应急方案,公开传递地震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引导公众理性地看待和应对灾难。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的24分钟——8点26分,CCTV播出第一条消息,10点推出《四川雅安强地震》特别节目,共连线报道13次,播发消息20余条。我们看到,《四川雅安强地震》特别节目在灾难爆发阶段报道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汇集多方面信源及时跟进最新的动态;专家解读疏导民众的恐慌心理;及时通报灾情信息和人员伤亡状况。

在灾难的延续阶段,CCTV根据灾情的实际情况,报道方案由全天候直播转为重点关注。进一步公开报道相关信息和政府采取的措施,配合政府决策,缓和社会紧张气氛,积极引导舆论。

地震发生4天后,CCTV各个新闻节目恢复正常播出,在每档新闻节目的开始进行专题报道“关注芦山地震”。此外,在《新闻联播》重要时段的节目中推出“救援进行时”专题报道,报道了灾区震后生活恢复情况及体现抗震救灾精神的典型人物。报道的体裁有特写、专题、评论等。

在灾后的平复阶段,恰逢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CCTV通过《五一特别节目》中的“劳动STYLE”等形式引导人们从灾难走出,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4月29日《新闻直播间》报道了“芦山预计今晚全县恢复自来水供应”的新闻,这是一条灾后平复阶段最重要的好消息——快速解决了饮水问题,带给人们希望和信心,全社会的紧张情绪也平缓了很多。

CCTV此次对芦山地震的报道较好地把握了报道时机和报道基调,及时对谣言和不实信息进行调查并及时公布真相。

在地震当天有网友发帖称“在重庆新买的楼盘由于地震中严重倾斜,倚靠在另一幢楼房上”,CCTV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在《东方时空·真相调查》节目中用调查的事实告知公众,这是一个虚假的网络信息。此外,网上传言汶川地震后重建的房屋受损没有抗震能力,CCTV记者也对此进行了调查核实,确认是网络的谣传。

针对网络谣言制造的恐慌现象,CCTV在《焦点访谈》《新闻联播》节目中公开辟谣,避免引起更大的恐慌。

可以说,此次芦山地震报道在及时回应谣言的传播方面,CCTV较好地把握了报道时机和基调,发挥了国家权威媒体的功能和作用。

面对突发性的灾难事件,CCTV新闻决策者和记者们表现出的强烈的直播意识,是一种发挥强势媒体作用的意识。

可以说,CCTV对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事件的报道,取得了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在强烈的直播意识与发挥强势媒体作用的互动方面积累了新经验。

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次直播报道创造性地发挥了CCTV作为强势媒体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由于强烈的直播意识与不懈的坚持促动的。通过直播形式报道突发性的灾难事件,不仅仅是在直播业务实践上的尝试,更主要的是充分发挥CCTV作为强势媒体的作用的一种体现。

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报道中,以CCTV为代表的主流电视媒体在理念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改进和创新,在很多方面有新的突破,但是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经历三次大地震报道,CCTV在灾难报道中积累的应对措施、信息发布、报道策划、议程设置、节目制作、直播运行机制等经验值得进行理论的归纳。据盘古舆情分析报告,相对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不仅拥有采访权,而且拥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专门的记者团队,可以亲临现场开展新闻报道,公信力相对较高,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由传统媒体发布的官方微博更容易被网友所关注,被社会所信任。

记录历史,对记者采访提出了一个基本性的前提要求:

记者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整个人类社会为舞台,才能完成这种特殊的使命。这个前提,决定了记者的采访视野应该是无限广阔的。二、采访视野

记者的采访视野是瞭望整个人类社会。

世界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认为,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许多自然科学家可以在一间斗室创造出人间奇迹,马克尼、贝尔、爱迪生等发明家如痴如狂、闭门不出潜心钻研实验,发明了电报、电话、电灯。然而,记者绝不可能通过关起门来专心致志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社会或物质现象从而透视整个社会。《60分钟》是美国CBS的名牌电视新闻节目,该节目以其报道题材广泛、面向整个社会,报道内容深刻、具有力度,报道手法引人入胜、调查深入等特点成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代表性节目。

美国一些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60分钟》节目被看作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要了解美国当今社会的状态及人们的思想情绪,较好的途径之一是看《60分钟》。《60分钟》节目成功有许多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是记者的调查采访深入、范围宽、视野广。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节目推出以来,很快引起受众普遍关注,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节目具有深度和广度,触及时弊,审视了社会生活的诸多重要方面。

值得提及的是,正是由于《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节目的记者采访活动深入广泛,才奠定了节目内容质量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新闻报道作用于人类社会,首先是以记者瞭望整个人类社会为前提的。记者的采访视野必须面向整个人类社会,才能够发掘和再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客观物质世界。三、采访认知

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并不是说记者的采访是盲目的、消极的、无意识的。恰恰相反,采访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因而也是积极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

在某种程度上讲,采访活动始终有一个思想方法问题,记者应该把握好认识与反映客观事物的主从关系。概念术语

记者的采访认知是主体认识客体。

认知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通过这种反映得出一定的看法。

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是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理论依据的。

需要明确的是,采访不是借助客观表达主观意向的活动。要点提示

依照唯物主义认识论,记者采访的认识路线应该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先有采访,后有报道。

记者要在头脑中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念: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采访认知是第二性的。案例分析《南极与人类》系列片

1991年全国电视社教节目一等奖作品《南极与人类》用生动的画面语言,向观众展示了南极神秘壮观的极地世界。浙江电视台记者历尽千辛万苦,拍摄了6集系列片。在节目中,他们不但拍摄了南极那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而且站在全球的高度,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揭示了南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节目中特别强调:南极属于全人类,是一块没有国界的圣地;为了人类和平是南极条约的宗旨,全世界的人们都应该为明天、为和平保护这块极为神圣的净土。

可以说,这部6集系列片的报道水平取决于记者、编导的认识水准。在第二集《白色》中,揭示出发人深思的对南极的再认识。

解说节选:“许多人看来,这毫无生机的白色世界是被遗忘在天涯海角的太古荒野,它远离文明世界,与人类社会绝缘。“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全部科学的成就充分证明,正是这遥远的白色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整个地球系统的运转。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白色世界和绿色世界一样,制约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控制着人类的未来。“因此,在工业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呼吁要保护绿色世界的今天,极地科学家急迫地提出,要重视白色世界的存在。“今天许多科学家投身风雪严寒的动力,已不再仅仅是对神秘的[1]白色世界的好奇,更多的是对于人类未来的责任感。”《南极与人类》虽然是一部科教系列片,但是由于创作者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挖掘、去发现,使节目具有了深刻的内涵。节目中解剖了人类社会在进行工业文明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恶果,以此来强调保护南极的重要性;同时,深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解释南极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南极的价值。

这部系列片,记者在许多个层面上对南极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认识。极地采访是艰辛的,然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复杂的思维活动。

我们主张,记者采访首先要在正确的认识路线指导下,花大力气,开动脑筋,全面客观、深刻细致地认识客观事物。概念术语

记者的采访目的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社会。

记者采访的目的决定了记者职业的突出特征——社会活动家。四、采访目的

作为社会活动家,记者采访方式具有特殊性,其主要表现是:

记者采访常常以同人打交道、与人交往的方式进行,但它的性质不是纯私人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活动。

记者代表的是所属的传播媒介,采访对象也不仅仅是代表个人,而是作为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的代表而被采访的。

记者采访的着眼点是采访对象的社会联系以及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情况,双方接触不是为个人,而是为社会。

采访的最终结果,必然超出个人的圈子,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举例来讲,歌唱演员毛阿敏偷税漏税的问题,曾几次被媒体报道。虽然记者采访披露的是毛阿敏个人的问题,但她是作为这类社会现象的一个代表而被采访的。采访的结果,必然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可见记者采访是在传播信息,这种目的和作用是相互关联的。

新闻的产生是基于社会对信息沟通的需要。记者采访的目的同这种需要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人们不但需要获得信息,而且还需要信息交流,这对记者的采访提出了新的标准。

信息交流虽然有多种渠道,但通过记者采访所交流的信息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因而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延伸阅读[2]

创造性的采访,不但能够传达信息,而且能够进行信息交流。案例分析沃尔特斯采访尼克松

美国著名的名人专访记者巴巴拉·沃尔特斯非常善于在采访中进行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并非是仅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而是让信息流动到公众方面,并带着公众关心的问题提问。

一次,沃尔特斯采访总统尼克松。尼克松对她说,希望在他夫人生日之时多谈谈他的这位配偶。沃尔特斯首先同意总统的要求,但当他们谈了一会儿后,她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我们已经谈了您的家庭,现在我们来谈谈困扰着美国这个大家庭的问题吧。”接着她就提出了越南战争和吸毒等问题,尼克松都作了回答。

事后,沃尔特斯对同事说,我不能够让40分钟的电视采访时间都来谈论他的夫人,我应该谈一些观众想谈论的问题。事实上,观众想谈论或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就是人们需要交流的内容。

简而言之,记者采访的目的及其功用主要是传播、交流、沟通。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报道、反映客观事物,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要点提示

时效性集中体现了记者采访的难点:

在有限时间内挖掘到新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和事实。五、采访时效

记者的采访时效是分秒必争。

记者的采访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讲求时间效率,有时甚至要与事件的发生同步进行。

截稿时间、播出时间对记者采访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要求。时效性可以锻炼记者采访的速度。

有时候,采访处在一种刻不容缓的状态,记者心理上会产生较大的压力,镇定的态度、纯熟的技巧往往可以减轻这种压力。案例分析肯尼迪遇刺报道

1963年11月22日,美国达拉斯时间12点30分。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的最后一辆车——第六辆上的合众社记者梅里曼·史密斯听到一声枪响,职业敏感使他立即抓住车上的无线电话向合众国际社达拉斯分社报告了这一消息——“总统车队遭到枪击”。同在第六辆采访车上的美联社记者听到枪声也迅速反应过来,他要抢过史密斯的电话,结果两个人抱在一起滚作一团。最后史密斯拼命抱住电话不放,连续报道了他认为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条新闻。

事后,随总统采访的新闻车安装上了两部电话。枪响4分钟后,史密斯报告的消息就在合众国际社电传打字机上啪嗒啪嗒响起来,迅速向电台、电视台、报纸发布新闻:“合众国际社达拉斯11月22日电:肯尼迪总统的车队今天在达拉斯商业区遭到三枪袭击。”

12点36分,唐·加德纳在纽约ABC电台播出了这条消息,时间离枪响只过了6分钟。

肯尼迪总统被送到白克兰德医院。史密斯紧跟着到医院,他看到倒在血泊中的总统身体软弱无力,立即跑到医院的一个公用电话间,向达拉斯分社发出第二条消息。这条简讯在12点39分在合众国际社电传打字机上打出并传向四面八方:“肯尼迪总统伤势严重,或许很严重,或许遭到暗杀子弹的致命伤害。”

1分钟后,CBS的沃尔特·克朗凯特突然出现在系列片《当世界改变时》节目中,打断正常播出,根据这两个简讯报告说:“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有三枪射向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第一次报道说,‘总统伤势严重’。”几分钟后,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陷入一片恐慌和震惊。

1点35分,人们听到总统已经离开了人世。这时人们都把目光转向了电视,了解事态的发展。

以后的4天,电视连续报道了这一事件及事件引起的反应和变化。肯尼迪遗体的运送、副总统约翰逊的声明、有关凶手的情况、各国政府首脑的抵达、葬礼的准备和进行。三大电视网联合报道了肯尼迪葬礼,动用了50部摄像机,通过卫星传向世界。

时效性使记者采访蒙上了激烈竞争的色彩,从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事件的报道中略见一斑。在电视连续报道这一事件时,一些观众在3天中只睡了6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守在电视机旁。

这一年度的普利策新闻奖授予了肯尼迪遇刺的报道,充分反映了新闻传媒的时效性,也反映了记者采访活动分秒必争的共性要求。“抢新闻”这三个字形象刻画了记者采访的状态,特别是对于采访动态性新闻的记者来说,时刻要想到截稿的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六、采访任务(一)采访公开报道的新闻

采访公开报道的新闻是记者日常工作最基本的任务。

公开报道的新闻一般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社会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动态、事件、问题、面貌、成就、经验、人物、思潮、趋势等。

记者履行新闻报道的职责,在日常采访活动中就要迅速地了解到真实的、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故此,对记者提出这样一些要求:

其一,必须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标志社会发展趋向的事物;

其二,必须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

其三,必须胸有全局,对国家、政府的方针大计有透彻的领会;

其四,对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实际情况有深层次的认识;

其五,必须对世界风云密切注视,对国际形势有透彻、精辟的分析;

其六,必须考虑受众的因素、民众的利益,对社会弊端给以披露。要点提示

采访主要有三项具体任务:

采写公开报道的 新闻;

采写不公开报道的内参;

建立信息网络。

在记者日常的采访报道中,有下述几个关键点需要把握。

1.注重事实

哲学家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说服人,文学家靠形象说服人,统计数学家用数据说服人,新闻记者靠什么说服人呢?依靠事实。因而,记者采访一定要能够捕捉到构成新闻事实的材料。要点提示

构成新闻事实的材料有这样十个方面:

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例证、观点、数字、引语、原因、结果。

2.讲求速度

记者采访的特点之一就是讲求速度。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就在于是新鲜的事实,而新鲜的事实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来才能成为新闻。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速度成为新闻竞争的焦点。这就是记者采访为什么要“抢”新闻的原因。

3.判断准确

概括起来,记者采访就是要迅速地捕捉到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位美国新闻学家认为,新闻报道无非是两个字:真,快。这两个字道出了新闻采访的难点——既要快,又要准确。因而,记者判断事实的准确程度关系到记者的新闻生涯和声誉。任何一个记者,担心出错主要是担心在事实判断上的失误。概念术语

所谓内参就是内部情况参考材料。

记者采写的内参可以直接递交有关领导部门,也可以刊登在新闻机构自编的情况汇编上,情况汇编递交上级主管部门。(二)采写内参

记者出去采访一般都是根据一定新闻线索,有目的地为公开报道而采访。但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还有一个职责:采写对国家、政府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不适合公开报道的内参。

1.内参的作用

一篇内参的作用,不一定比一篇公开报道的作用小。内参对解决实际问题往往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实际工作起很大的推动作用。许多情况通过内参形式反映到领导机关,对领导者了解民情和社会动态,对决策机关制定政策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2.内参的内容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偏向、错误和缺点。(2)各阶层人士的要求、意见。(3)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工作中的障碍。(4)某个时期的社会思潮。(5)社会上的不良倾向、不正之风。(6)某个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详情。(7)不够成熟、带试验性的经验、做法。(8)国际上有参考价值的情况。(三)建立信息网络

建立信息网络的作用一是扩大新闻线索,二是沟通和受众的联系。

具体讲,建立信息网络包括这样几项工作:同采访对象保持联系;同新闻联络员或新闻发言人理顺关系;同受众搭建桥梁。

同采访对象保持联系可以提供后续报道的线索。许多新闻是发生在某个时间的数年后,是记者重新又进行采访的人所提供的。例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篇报道就是事情发生数年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采写的。

同新闻联络员或新闻发言人理顺关系是保持新闻线索来源的重要渠道。一般说,记者采访总是同新闻联络员或新闻发言人打交道比较多,新闻联络员或新闻发言人就是负责某个部门、单位新闻报道的具体人。

同受众搭建桥梁是了解情况和增加信任感的重要一环。具体讲,在工作中应重视受理受众来信。例如:美国《60分钟》节目1/3线索来自观众来信。节目主持人都要选择来信亲自回信,不能回信的由专人负责答复观众。

记者的信息网络建设得越好,采访越容易打开局面。自觉有意识地同人建立联系、广交天下,往往是世界上优秀记者身上共同的突出特点。例如李普曼、范长江等著名记者在谈及记者生涯时,都将同人打交道、交朋友视为记者工作的重要一环。

从上述三方面具体职责看,记者每到一地采访,既要结合上下,又要联系左右,才能达到沟通社会、传播新闻的目的。

每个记者都会为自己所作的新闻报道传播范围广泛,引起社会注意而兴奋;每个记者都会为自己写的内参解决了问题,推动了实际工作而欣慰;每个记者都会为自己的社会联系广泛、朋友众多而感到快乐和高兴。记者工作之所以吸引人,有“诱惑力”,正是因为记者行使的职责是令人兴奋的。概念术语

电视采访的基本含义:

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挖掘、发现新闻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采访的方式也是电视报道的表现手法之一,还是许多电视节目表现形态的突出特征,构成特定的节目样式。

[1] 《1991年优秀电视社教稿选》,中国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页。

[2] 〔美〕肯·梅茨勒:《创造性的采访》,李丽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第二节 电视采访的个性特征

论及电视采访的个性特征,不能脱离电视媒体自身的特质。电视能够在诸种传播媒体中后来居上,在于它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声像世界”,而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正是围绕这个“声像世界”的展现而形成的。因此,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是由电视媒体的特点而决定的。

把握电视采访特点,在思想观念上不能僵化。下述几个重要的前提,需要特别强调。要点提示

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

采集手段、采访形式、思维方式、表现元素、形象画面报道、采摄分工、集体协作等几个主要方面。

其一,现代电视采访的个性是有条件地、相对地存在着的,因而,不能将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绝对化或者固定化。

其二,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也是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因而,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断演变的可能性。进步的同时或许会甩掉落后的东西,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其三,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相互比较下存在的,因而,电视采访反映出它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可能离开采访活动的共性而独立存在。

其四,电视采访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潜在的功能还有待开发利用,但是,过分地夸大或绝对化地强调其个性特点,会使思想认识走入误区。

因而,正确地、客观地、全面地认识电视采访的个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动地运用电视采访的优势,关注并开发电视采访的潜在功能,才能够在观念上、认识上、行动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电视采访的个性。概念术语

手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电视记者运用现代电子化的采集手段,将活动图像素材“记录”“再现”。一、现代的采集手段

现代电子化的采集手段,是电视记者采访的必备“工具”,离开它们,就无法“生产”,这是电视记者采访同其他媒体记者采访首要的区别之一。

传统文字记者采访手段非常简便,一支笔、一个笔记本就可以走出去采访。即使是现代文字记者使用电脑、录音机采访也比较轻便。广播记者携带一个小型录音机就可以作录音报道,有一台短波发射机亦可以进行同步现场口头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播正是以快捷、及时的优势,进入了“黄金时代”。美国CBS著名记者爱德华·默罗也正是以《现在请听》《这里是伦敦》现场广播报道赢得了“美国民族英雄”的称号。当时,他所配备的设备仅仅是短波发射机和话筒。对于电视采访来说,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配备一整套系统的采集传送设备。案例分析天安门阅兵仪式直播

1984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首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实况。一共动用了22台摄像机、200多人,当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转播活动,并通过卫星向国外发送。

国庆50周年的电视直播更是超大型的:4个系统,36个机位,二级切换。

国庆50周年庆祝活动集中在天安门和长安街,但是分布的范围很广,天安门城楼、广场中央、广场两侧都有活动。此外,很多的活动都是在行进之中,这些活动的程序是以分秒来计算的。特别是天上、地下的动态活动同时进行,难度更大,地面的活动在行进之中还有很多图案的变化,这一切都给直播带来挑战。

中央电视台分了A、B、C、D4个区域系统,每个区域9个机位,1个微波车。除了这4个区域外,还部署了5个单边高点的机位,这样形成了4个系统、5个单边的布局。画面通过现场的微波车直接回传,总导演台上是18个画面切换。这些机位和系统的部署需要开动很多脑筋,通过多方协调。

作为电视记者,必须掌握现代化电子采集技术手段,并熟知与之相配套的各个技术环节,否则就不能适应电视采访的特性规定和要求。

一般来说,常规的采访离不开摄像机、话筒、灯光等基本的技术手段;大型的采访活动则要动用转播车、卫星以及成套的人马,包括摄像、灯光、录音、切换、视频技术等人员。所有这一切技术设备和人员都是为传送电视活动图像而设置的。而电视记者则要通过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采集以画面的方式报道出去。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采集手段的进步也是现代传播的突出特征。可以说电视采访展现了现代采访的新潮流。

电视在瞬间向亿万人传播具有永恒历史意义的图像时,也为人类留下了一大传播奇迹,使亿万人惊讶、震动、思索。那些具有全球意义的电视画面,表明人类用自己创造的奇迹,为后人留下了珍贵无比的活动的历史画卷。

现代采集手段,不但是电视记者采访的特点,而且代表着现代传播的发展走向。对此,可以从人类登月的电视报道过程略见一斑。

世界电视史上最壮观的场面是人类登月的实况转播。在人类着手登月之前,电视就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向月球发起挑战。

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空中试验始于1968年年底;同时宇宙飞船上安装了电视播控室和发射机。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号首次载人飞行绕地球163次,观众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一奇观。人们看到了月球的景色,看到人在月球上行走时似乎没有重量。一组画面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宇航员缓缓漂浮在他们的小演播室中,对着摄像机说:“抓住这些家属送的卡片和信件。”这是真实的画面。案例分析人类登月

1969年7月,人类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一艘叫“鹰”的宇宙飞船将要把两个人带到月球——“安宁之海”上。宇宙飞船飞行一周前,报纸登了如下文字:

当阿姆斯特朗从“鹰”号宇宙飞船舱口连接月球表面的九级云梯走下来时,电视史上最伟大的节目拉开序幕。阿姆斯特朗从云梯上端走到第三级时,宇航员会用左手拨出一个?形手柄,打开一个贮藏机舱,里面一台黑白电视摄像机就会把镜头对准这一切。

阿姆斯特朗的双脚小心翼翼地从云梯上往下移动。不一会儿,地球上的人就看到在月球上行走的人。

电视实况转播使无数人的心脏与事件同步跳动。阿姆斯特朗终于成功地登上了月球。他站在月球上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一大飞跃。”

此后观众看到第二个宇航员埃德温·奥尔德林加入了阿姆斯特朗的行列。他们俩架起了第二台摄像机。观众在地球上看到两个人在月球上跳跃行走,很像一对大袋鼠,收集着石块儿。他们把用尼龙和硬质塑料做成的美国国旗放在月球上,以使它在失重时永远飘扬。

之后,电视屏幕的另一面出现了尼克松站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镜头。总统深情地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富有意义的一次通话。”

在总统办公室里,摄像机拍下了尼克松在地球上和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通话的双画面镜头。

尼克松接着庄重地说:“由于你们所完成的业绩,太空已经变成人类世界的一部分。并且,由于你们从‘安宁之海’和我们通话,这就激励我们要加倍努力把和平与安宁带给地球。”

阿姆斯特朗回答道:“谢谢你,总统先生。我深感荣幸,来到这里不仅代表美国,而且代表所有国家热爱和平的人们……”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停留了2小时21分钟后,返回机舱。向地球飞回时,电视网开始报道来自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反应和评论。

这次宇宙飞船发射吸引了50万人到发射现场观看发射景象。这些人中有新闻记者、外交官、各国名人。这是一次奇特的大集会:有的乘坐客机,有的乘坐私人飞机或直升机,有的坐火车,有的驾驶高级轿车,还有的骑着自行车或步行,他们从美国、从世界各地赶来观看人类史上的这一伟大的奇迹。

自此之后,无论探险家们走到哪里,都有电视摄像机伴随着他们,向全人类展示他们的活动。概念术语

屏幕上用特定现场背景作衬托的采访是电视采访的独有形式,也是同其他传播媒介采访形式的最大区别之一。

由于特定现场背景作衬托,电视采访不但能够传达信息,而且能够传达印象。

电视采访要能够捕捉“感觉”,并能在特定的现场环境氛围中引出信息。

观众通过屏幕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某人在回答问题时的神情,这些神情有时比言语还能说明问题。

观众也可以从采访的地点环境的展现过程中,获得许多从属信息。二、独有的采访形式

电视采访必须给人以不紧张、事先没有摆布的真实感。有时候,明明是真实的东西,由于掺杂了摆布的因素,会给观众一种造假的感觉,因而,电视采访引入屏幕,应格外留意屏幕效果。

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记者必须能够在大庭广众的现场环境中同人打交道,同时要以快速采访提问交谈的技巧在几分钟内得到通常要花几小时才能得到的东西。有时候,大庭广众下的快速采访并不简单,既要传达有用的信息,又要传达某种印象。

电视采访不允许使用深奥难懂的语言作口头叙述或采访问答,那样就会排斥广大观众。不使用深奥难懂的语言,并非意味着电视采访是浅显的、初级的,而是要求简洁、通俗、易于理解。

电视采访要设法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同时要注意采访的态度、语气、举止乃至服饰,因为观众在检验着记者的一举一动,从记者在屏幕前频繁露面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记者的主张、思想、能力、风格、个性。延伸阅读“最好的采访是那种忘记了布景、摄像机和所有一切,完全沉浸于谈话及所有敏感的问题之中。”[1]“如果采访忽略了观众,那么这种采访就是失败的采访。”

1996年3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水均益采访了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这次专访从几个方面体现出电视采访的特点。

正式采访前,节目拟定以对话方式来进行采访,并用中国老百姓的问题提问。出乎意料的是,在街头的采访中,许多人对联合国以及加利本人似乎都不了解,提不出什么问题。有些人反问道:“加利是谁啊?”“他是干什么的?”“联合国?联合国没什么作用吧?”

可见街头快速采访并不简单,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需要花费很多的心思。

水均益和同事三人从天安门转到北京展览馆附近,在外交学院门前遇到了一队小学生。水均益问一个小女孩:“假如你见到联合国秘书长,你想不想问他什么问题?”小女孩想了想说:“我想问他:联合国有多大,您的官有多大?”另外一个小男孩在一旁插过来说:“叔叔,我想问他,现在好多国家都在打仗,能不能让他们别打了?”

孩子们这些天真的问题给了水均益很大启发。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讲,联合国以及国际事务似乎是太遥远,人们对这些事既不太了解,也不甚关心。正因为这样,对加利的采访就更应该由浅入深,让观众易于理解。案例分析水均益采访加利

水均益和加利一见面,就用阿拉伯语问候他,并作自我介绍,他曾经在开罗当过驻站记者,并采访过加利。加利听后,脸上的表情由惊讶变成了亲切。

在正式采访时,水均益用小女孩的话作为切入点,他对加利说:“秘书长先生,请允许我告诉您,今天在这里采访您的除了我本人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关心联合国,关心您个人的中国人,因为我也带来了一些我问观众的问题。现在我想先从一位北京的小学生给您的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采访。这个小女孩请我问问您,联合国有多大?您的官有多大?”

加利听后满脸笑容,他首先表示,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他要向这个小姑娘说一句话。加利用中文说:“我们都是朋友。”在场的人全都笑了。

笑声过后,加利说:“联合国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就像这位小姑娘的家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一样,联合国这个大家庭一共有185个成员。联合国就是这185个成员的家。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力并不是很大,他不过是这个大家庭的仆人。他就像一个大管家,负责保护这个家,每天早晨开门、打扫卫生……而且他要努力让这个家的每一个成员彼此和睦相处,如同亲兄弟一般。因为这个家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论,秘书长的作用就好像是个调解人,他的角色是解决争论,平息争吵……”

加利慢慢地叙说着,他身后的背景是黄色的墙壁,身边放着一杯热茶,茶杯里冒出的热气在脸旁慢慢散发着。这样的气氛就好比在温暖的房间里愉快地谈天说地一样。

水均益作为采访记者,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在我看来,此时的画面就像是冬日里壁炉旁的一幅图画,一位祖父在向自己的孙女讲述一个童话故事。他是那样地耐心,那样地循循善诱,那样地投入。加利真正进入了一个我们为他设定的角色。”“此时此刻,我无法想象坐在我面前的这个人就是当今联合国最高行政长官,是一位全球知名的‘国际法专家’。他虽然享誉全球,满腹经纶,但是他却如此慈爱,如此平等地对待一位中国首都的小学[2]生。”

水均益对加利的采访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加利十分坦率地谈到了联合国的改革、目前的处境、未来的前景、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等重要问题。水均益也不失时机地借观众的问题问了如何制止某些大国利用联合国干涉其他国家内政、联合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等问题,最后还问了加利的家庭生活和今后的打算。采访自始至终沉浸在谈话和交流之中,无论是轻松的话题还是敏感的话题,都给人以不做作、不紧张、不生硬的印象。

由此可以看到,电视采访不仅传达信息,而且还能够传达某种印象和某种感觉。创造和谐的气氛,有利于采访的顺畅进行。

由于电视所具有的独特的采访报道形式,它将人的活动直接带入了电视屏幕,因此人的活动成为电视报道的主体。举例来说,人物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讲话、神态、举止同记者的对话在新闻里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电视报道重大事件、新闻人物时,观众期待的是有关人士的发言、反应,期待着看,也期待着听。

作为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还要始终树立这样一个观念:

人的活动是电视报道的主体。因为人是电视新闻中最活跃、最生动、最有力的表现因素。

可以说,电视带动了记者采访方式多样化发展,同时也使受众更加直观地认识记者,判断记者的采访能力、报道水准。在这个意义上说,电视记者接受着受众最直接的监督、检验。要点提示

在某种程度上讲,创造和谐的气氛,并能够捕捉特定感觉,从中引出信息,对于采访对象和记者本人都是十分有益的。概念术语

屏幕意识——是电视记者对电视特色的感觉、认知、思维体现过程的总和。

这种思维过程应该时刻体现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之中。

要求记者全面理解形象画面报道的特点,真正调动视觉语言的力量。三、形象的画面报道

形象的活动画面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电视记者主要通过画面来报道事实,而不是单靠文字叙述描写新闻事态。这是电视传播的特点,也是电视采访的特点。

在文字新闻中,事件的现场、细节、人物的表情往往要作详细的描写,而在电视新闻中则要运用画面、特写镜头来表现,文字只起从属作用。形象画面报道要求记者在采访时必须有能力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有特色的画面,而记者若要捕捉到有价值、有特色的画面就必须在头脑中强化屏幕意识。

有的初学者往往以为采访拍摄回来的画面素材剪辑后播出的图像新闻都是形象画面的报道。其实那些没有价值、没有特色的画面仅仅具有直观画面属性,而不具有形象性。我们常常从电视上看到的机器轰鸣、马达飞转、麦浪滚滚、蓝天碧野、鼓掌欢迎等“万能”画面,无论配上什么样的解说都可以使用,不论哪个年月的事情都能搭配,这样的新闻看上去有画面,其实没有形象感。可见,电视记者要在采访中树立屏幕意识才能发挥形象画面报道的优势。

具体来讲,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能当机立断地抢拍到具有形象特征的画面,力争达到在新闻中运用形象画面来说话的最佳效果。

前苏联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总编辑在区分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异同时认为,新闻总归是新闻,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它们的区别也不少。如果说,在广播新闻里是用广播语言来描述所发生的一切的话,那么,在电视上要使观众能在同一时刻既看到事件,又看到事件的参加者。因此,电视记者应当尽可能少用文字语言,以免重复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映的事物,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电视记者应该牢牢树立这样的观念:电视新闻强调形象,利用形象的手段传递信息,让图像叙述事实。案例分析香港各界群众热情欢迎解放军进驻香港

导语:今天早晨,天空下起了大雨。进驻香港部队的数百辆军车依然阵容整齐地通过各个口岸。

记者出镜:各位观众,你们现在看到的是香港各界群众冒雨欢迎解放军进驻香港的热烈场面。今天清晨六点二十五分,记者随部队在新界看到,驻军沿途经过的公路两旁挤满了欢迎的人群。近万名香港市民拥上街头,挥动着国旗和区旗,向驻港部队表达真挚的感情。

采访同期声(香港市民):我们是香港华侨华人总会的文艺队伍。我们今天早上三点钟就起来了,很兴奋,一定要接到我们最可爱的亲人解放军。这是我们香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情之一,所以大家都很兴奋。

解说:有着光荣爱国传统的新界群众,向驻港部队赠送了一块刻有“威武文明之师”的牌匾,表达了他们对人民解放军的企盼和赞誉。

这是中央台记者从香港发回的报道。

这条新闻非常简洁,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记者在现场采访捕捉到了细节。四、特定的思维方式

电视采访,要求记者运用连续画面的形象思维来构思报道。这一特定的思维方式即是蒙太奇的思维方式。

蒙太奇从狭义到广义的延伸,表明它自身的发展由开始单纯作为局部的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扩充为叙述方法、创作方法。

对电视新闻报道来说,蒙太奇开始于记者采访构思之中,体现于记者的拍摄方案或节目台本上,最后完成于编辑台上。

蒙太奇,贯穿于电视记者采访的全过程,是电视记者不同于其他媒体记者在思维方式上的独特要求。电视记者在采访选择拍摄画面时,必须对整个片子的画面作通盘考虑。概念术语

蒙太奇,法语MONTAGE的音译,它原意是建筑业上的装配、构成的术语,即将个别材料根据总体计划组合装配。后来,法国电影艺术家将蒙太奇一词引入电影创作中的画面组接环节之中,蒙太奇就成了画面组接的代名词。

狭义蒙太奇是指画面组接艺术的章法技巧;广义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体完整的创造性思维。

相关背景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前苏联电影艺术家又将蒙太奇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蒙太奇理论——电影艺术独有的、区别于其他艺术的表现方法。电视问世以后,蒙太奇自然而然成了电视的表现手段。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提高,蒙太奇理论不断得到进一步实践、扩充、丰富。现在,对蒙太奇这一概念的含义既有广义的理解运用又有狭义的理解运用。

首先,在采访和确定主题的过程中,电视记者便开始了蒙太奇思维。在这一阶段,电视记者一方面要同文字、广播记者一样广泛了解各方面情况,研究材料,挖掘事实;另一方面,在主题思想逐渐明确的同时,头脑中对画面的构思也开始了。记者要构想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达主题、说明主题,怎样开头、过渡、结尾。经过反复的蒙太奇思维,电视片的结构、画面的构想等就会逐步清晰起来,为下一步拍摄画面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记者在正式拍摄画面过程中也要进行蒙太奇思维。每当拍摄一个画面,记者头脑中就要思考这个画面说明了什么?拍多长?用在什么地方?怎样构图效果更好?如果遇到突然变化,或者原来的构想不够贴切,那么记者必须进行新的蒙太奇思维:想一想已经拍了什么画面,正在拍的画面和想要拍的画面之间能否有机联系起来。

最后,记者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后期编辑剪接上的处理。要注意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承上启下,时间顺序和活动空间的展现是否顺理成章。

蒙太奇思维贯穿于记者选材、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的全过程。具体地讲,就是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连续不断地在脑海中“过画面”,这个“过画面”的过程就是蒙太奇思维的过程。五、综合的表现因素

电视声像结合、视听兼备,是最具综合表现特色的传播媒介。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学会调度各种综合表现因素,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