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悲欢离合——世界戏剧史(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01:41:37

点击下载

作者:李剑桥,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舞台上的悲欢离合——世界戏剧史(下)

舞台上的悲欢离合——世界戏剧史(下)试读:

编写说明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形式,人类历史的不断积淀,才使人类文明获得了增长。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变成史实,存储在人类的记忆中。通过这些史实,人们在头脑中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和发挥,把这种储存变成知识的认识,就成了思想和智慧,于是开始了新的行动从而将人类的文明向前推进。

博古通今是中国人的古训,“学点历史”更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从世界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风云叱咤的历史人物中感悟人生真谛,小而言之个人,是修身齐家的需要;大而言之国家,是立于不败的前提。处于民族复兴重要时刻的中国,不仅要从自己的历史,更要从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有鉴未来。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世界史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史,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这部《世界历史百科》所记录的是自人类诞生以来的人类进化与文明发展的历史。系统地记载了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并且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进行了详略得当的回顾与总结,为我们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成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全书共分24卷,48册,具体内容如下:世界历史百科之一: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二:空中花园的故乡———巴比伦(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三: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四:海上民族的兴衰———古希腊(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五:从城邦到帝国———古罗马(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六:横跨欧亚的帝国———拜占廷(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七:伊斯兰教的摇篮———阿拉伯(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八:屡难不死的民族———希伯莱(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九:消逝的美洲辉煌———印第安(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十:历史的沉思———亚非奇迹(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一: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二:系铃尚无解铃人———世界之谜(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三:地球上最完美的花朵———世界思想史(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十四:人类的继承与改造———世界教育史(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五:破解自然的奥秘———科学大发现(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十六:知识与能力的凯歌———科技大发明(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七:沟通心灵的桥梁———世界文学史(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十八:留存心灵的痕迹———世界绘画史(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九:展现凝固的音乐———世界建筑史(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二十:生活生产的升华———工艺美术史(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二十一:凝思不朽的丰碑———世界雕塑史(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二十二:追求流动的旋律———世界音乐史(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二十三:节奏与构图的探索———世界舞蹈史(上、下册)世界历史百科之二十四:舞台上的悲欢离合———世界戏剧史(上、下册)

本书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科技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按照历史演进的顺序,进行了生动、真实、客观、全面的反映。

由于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本书编委会2008年2月

现当代戏剧

左拉和他的自然主义戏剧

在现实主义盛行之前,曾有所谓自然主义的戏剧。可以说,自然主义戏剧是现实主义戏剧的前奏。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左拉(1840—1902)。他是小说家,但他的剧作因所倡导的自然主义而具有重要的地位。

1873年,左拉将自己的小说《戴爱丝·拉甘》改编为剧作,并写了序言在这篇序言中,他对浪漫主义和通俗的情节剧极尽攻击之能事:反对浪漫主义戏剧那种僵硬的戏剧模式,反对只是代表善恶类型的浪漫人物,反对虚饰和壮观的戏剧场面,反对陈腐的老套的情节设计同时,也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戏剧主张。他说:“我期望剧作家在舞台上能塑造出取自现实生活、经得起推敲、有血有左拉画像肉、不说假话的人物。我期望不再看到凭空杜撰的人物,不再看到仅仅作为善恶象征、而对认识世道人心毫无价值可言的人物。我期望看到描写环境决定人物的作品,而人物的所作所为又能符合事理,符合各自的禀性。我期望剧作家不要再借助什么法术魔棒之类刹那之间改变事件和人物的面貌。我期望他们不要再讲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不要添油加醋糟蹋正确观察所得,把剧作里原有的好东西也破坏殆尽。”在法国,自然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除左拉外,还有导演安德烈·安都昂、剧作家亨利·贝克。在德国有剧作家苏德尔曼、导演奥托·布拉姆。左拉的戏剧美学和批评论著有:《我们的剧作家》、《戏剧中的自然主义》等,其剧作有:《玛德莱纳》、《戴爱丝·拉甘》、《拉布尔登的继承人》、《玫瑰花蕾》和《拉娜》等。《戴爱丝·拉甘》虽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无异于重新创作。这部剧作,左拉竭力按照他的戏剧主张写作。一是不《小酒店》演出海报注重戏剧情节,倾心于平淡的日常生活描写。此剧的场景,即在拉甘家潮湿而有霉气的卧室进行。生活化的题材要求配以生活化的表演;二是以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物。如解释娄昂和戴爱丝谋杀戴爱丝丈夫的行为;左拉说:“我这两个主人公的爱情是为了满足一种需要;他们所犯的谋杀罪是他们通奸的结果。”并且强调他们“彻头彻尾受各自的神经和血脉支配的,他们不具有自由意志,生活中的每个行动都是他们的肉体要求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自然主义的缺陷,正如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卢卡契所说:“就其特殊性而言只能被规定为:它倾向于排除并尽可能取消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甚至区别。”也就是说,它比较倾向于描写现象而不注重对生活现象中所蕴含的本质的揭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易卜生(1828—1906)诞生在挪威的斯基恩城一个破产的商人之家。他从小就过着贫苦的生活,年轻时不得不自己谋生。他经历了家庭由富裕坠入破败的过程,由此而看到世人的真面目,感受着严酷的世态炎凉。因此,他格外憎恶无耻虚伪的小市民社会。

易卜生深受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热情投入挪威的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他目睹了资产阶级政治家的软弱,投机和自私,于失望和痛苦中转向致力于民族文化和启蒙运动。1851年到1862年,他先后在卑尔根和奥斯陆担任挪威民族剧院的主任、导演和编剧。1863年,普法联军入侵丹麦,易卜生对挪威当局不支持丹麦深表愤慨,于是离国出走,在意大利和德国居住。正是在欧洲激荡的革命浪潮中,易卜生成为一位伟大的剧作家,成为现实主义戏剧的开山鼻祖。

现将易卜生的创作历程划为三个时期加以叙述:

一、早期剧作(1848—1868)

此时期,易卜生的剧作主要有:《凯蒂琳》(1849)、《勇士坟》(1850)、《厄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苏尔豪格的宴会》(1856)、《奥拉夫·里列克兰斯》(1856)、《赫尔格兰的勇士》(1857)、《恋爱喜剧》(1862)、《觊觎王位的人》(1863)、《布朗德》(1865)、《培尔·金特》(1867)等。这些剧作,其题材多取自挪威古代的神话传说、英雄传奇、童话故事和民歌民谣等。易卜生之所以钟情于历史性的题材,是因为他借此来表现他的精神探索,表现他那顽强的理想,以及对资产阶级的思想道德的批判。在其早期剧作中,即表现了他对“人的精神革命”的追求。如他的第一部历史剧《凯蒂琳》,主人公凯蒂琳,一个英勇坚强的罗马贵族,面对残暴的贵族统治,发动了反对贵族的起义,因而悲壮死去。在剧中,易卜生故居易卜生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课题——人应当具有崇高的理想,人应当为了这个目标而贡献出所有的力量。这样一个具有诗意的主题贯穿在易卜生以后的剧作之中。

在《恋爱喜剧》中,他透过一个民间的恋爱故事,更动人地表现了他的精神渴求和理想情愫。一个年轻的诗人法尔克同一个聪明而坚强的姑娘汪希尔德热恋,他们已经订婚,但是他们从一对已婚夫妻的生活中了解到:原来一旦结婚,便是爱情的结束。婚后家庭生活琐事的纠缠,使美满的爱情不复存在。为此,他们决定不再结婚,使爱情得以纯真持久。易卜生在幻想着一个超然高渺的爱情境界。同时,他也批判了一些青年男女因结婚而变得庸庸碌碌,一派小市民的习气。《布朗德》被认为是易卜生早期剧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主人公布朗德牧师维护真理,维护崇高的道德思想,反对小市民的卑琐精神世界,反对官方的腐朽道德,也反对教会的虚伪欺骗。为此,他的儿子夭折,他的妻子也因思念儿子,以及因为丈夫布朗德只是为了他的理想而置家庭于不顾而陷于忧虑和苦闷,最终离开了人世。但是,布朗德却不顾这一切,认为不能有丝毫痛苦的表现,否则,便是懦弱和罪孽。他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是十分严酷的。布朗德要建筑一座新教堂来代替旧教堂,并借此作为他恢复和发扬古老理想的象征。他没有料到,新教堂的建成却被官方利用。布朗德遂将新教堂的钥匙扔到河里,又号召人们走出峡谷,走向山顶。布朗德为了追求真理奋不顾身,但却不能顾及人民的利益。最后,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他觉醒了,但是,他却在一次雪崩中死去。这是一出意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哲理剧。它透过布朗德的形象,启示人们说,历史性的真理是不能永恒的,它将随着历史而消退其意义。此剧,虽然是现实主义的,但却也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成分和象征主义的手法。

二,中期剧作(1868—1883)

除《青年同盟》(1869)和《皇帝与盖利利恩人》外,易卜生自1877年即从《社会支柱》起,开始了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著名的有《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等。这些剧本,开启了欧洲现实主义戏剧的先河。《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最有影响的剧作。主人公娜拉最后离家出走的开门声,被认为震响了整个欧洲。娜拉同她的丈夫,银行经理海尔茂结婚八年了,并且有了三个孩子。在海尔茂眼里,娜拉是一只可爱的“小鸟儿”和“小松鼠”。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十分幸福美满的家庭。在剧本的故事还没有发生之前,一件事发生了:海尔茂病了,娜拉为了医治丈夫的病,瞒着丈夫并假冒父亲的名义签字借债,救活了海尔茂。这本是娜拉出于天真和对丈夫的爱而做的事情,却不料因此而引发了一场令人震惊的冲突。

剧本开始,海尔茂刚刚当上银行经理,正是他春风得意之时。他要辞退一个职员柯洛克斯泰,并准备把这样一个职位提供给娜拉的好友。而海尔茂要辞退的职员,正是借债给娜拉的柯洛克斯泰。这样,柯洛克斯泰就威胁娜拉,如果娜拉不能保住他的职位,他即把娜拉的假签字揭露出来。娜拉本以为平时那么爰着她的丈夫会全力支持她;想不到海尔茂接到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后,却陡然翻脸,大骂娜拉是“下贱的女人”,是“伪君子、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他认为娜拉断送了他的幸福和前途。

后来,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柯洛克斯泰受到娜拉女友的感化,改变了主意,退回假字据,收回他的要求。在这突转中,海尔茂也突然转换了他对娜拉的态度,“宽宏大量”地饶恕了娜拉,并声称他永远保护他的“小松鼠”。正是在这样的激变中,娜拉觉醒了,她发现她不过是丈夫手中的玩偶。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出走了。

在这出戏里,易卜生十分尖锐地提出了妇女在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的重大社会课题,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也透露出对资产阶级社会法律,宗教和伦理道德的深刻的怀疑。正如萧伯纳所说:娜拉的出走,在她背后发出的碰门声比滑铁卢或色当的炮声还更有力量,更宣示着妇女个性解放和渴求自由的强烈呼声。此剧,在欧洲广泛上演,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同样引起巨大的反响。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生活矛盾的深刻展示,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同自然主义区别开来。易卜生创造了戏剧的崭新的创作方法;即以真实的描写生活为美学原则,他醉心于日常的生活描写,但却注重对生活现象的典型细节和典型人物的选择和提炼。在戏剧形式上,要求结构的高度集中,语言的生活化,在舞台上创造出真实的生活幻觉。易卜生被认为“首创让戏剧成为争论的场所”而萧伯纳认为这是易卜生为戏剧提供的“新技巧”。他说:“采取讨论的方式,把讨论逐步发展,直到它覆盖和渗透了动作,最后把动作吸引进去,把戏剧和讨论实际上合而为一。”而易卜生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显然也更为细腻而深化了。正因此,使他所创立的现实主义戏剧成为一个时期内世界范围的现代戏剧的主潮。

三,后期剧作(1884—1899)

在后期,易卜生的创作由社会问题剧转向对现代人的心理,尤其是病态心理的分析,对理想同现实背离所产生的悲剧的思考。而在创作方法上,更具有现代主义的先期特征,特别是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在他的戏剧艺术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有人把他的后期剧作称为“象征主义时期”。剧作有:《野鸭》、《罗斯莫庄》(1886)、《海上夫人》(1888),《海达·高布乐》(1890)、《建筑师》(1892)、《小艾友夫》(1894)、《约翰·博克曼》(1896),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等。《建筑师》写一位建筑师索尔尼斯,聪明,有才,他不惜一切代价,追逐名利,追求成功。他亲自建造了一座有着高塔的教堂,并登上了他人不可企及的高度,把美丽的花环绑扎在塔尖风标上。一个小姑娘希尔达对其英雄行为崇拜不已。索尔尼斯对她说,十年之后他将再次登上塔尖,并建筑一座城堡作为礼物送给她。但是,当他获得这一切时,心灵和性格却变异了,他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为一个挤压折磨有才华的年轻人的魔鬼。多少年过去后,他忘记了对小姑娘的许诺,并得了晕眩症,畏惧登高。但是,希尔达长大了,她找上门来,要求得到王国城堡,要求索尔尼斯重登塔尖。索尔尼斯下决心克服软弱和恐惧,终于登上塔尖,但最终还是摔死了。这个故事,带有深刻寓意,索尔尼斯的一生具有象征性,他在名利追求上的成功,都成为人生的一种赘物;成为精神异化的渊薮。他的死,既是对这种异化的批判,同时,也是对造成他心灵异化并走向精神死亡的力量的战胜。“他究竟爬到了顶上。”易卜生晚年对现代社会给人类精神所带来的灾变有着深刻的思索,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着更具有诗意哲理的探求。他惊异于这种变化,而在艺术上也从现实主义走向了现代主义,可以说,他也是现代主义戏剧的始祖。《建筑师》是易卜生现代主义戏剧的代表作。霍普特曼等人的剧作

在没有介绍霍普特曼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托尔斯泰的剧作。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本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著有《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等。但是,他的戏剧创作对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剧作对萧伯纳、霍普特曼和罗曼·罗兰等人都产生了影响。

托尔斯泰对戏剧创作具有浓厚的兴趣。他的戏剧观念十分特殊,他对举世公认的戏剧家从莎士比亚、歌德、拉辛到易卜生、斯特林堡、梅特林克、霍普特曼、契诃夫等,都给予否定的评价。但是,他的剧作却同易卜生等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戏剧潮流比较一致。

托尔斯泰的主要剧作有:《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0)《活尸》(1900)等,被认为是欧洲现实主义戏剧的杰作。他的剧作以十分深刻而尖锐地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著称,他锐意创造舞台幻觉,让人们感到舞台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如同日常生活一样。《黑暗的势力》对现实的描写深刻、细腻,并显示了他创造舞台幻觉的高超手法,该剧于1908年在巴黎的自由剧院上演,继之,又在意大利、瑞士和荷兰演出,震撼了欧洲剧坛。此剧构思独特,情节曲折,内容是令人触目惊心的犯罪:一个得了病的地主彼德,他的钱被妻子阿尼西娅偷走,而阿尼西娅的钱又被她的情夫尼基塔偷去。彼德被阿尼西娅用毒药害死;尼基塔又同他的继女同居;尼基塔残酷地杀死自己亲生的还处于襁褓中的婴儿,但是,他很快又忏悔了。在剧作家笔下,这些犯罪又是那么平常,一切似乎都是那么必然的,在金钱和剥削的资本主义秩序下,犯罪就像是家常便饭。因此,这部剧作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主义的震撼力。

在介绍了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重要作家托尔斯泰之后,我们有必要再来介绍一下处在欧洲的德国戏剧的情况。

德国于18世纪涌现了莱辛、歌德和席勒这样伟大的戏剧家,但是,在进入19世纪后,德国戏剧却一蹶不振,直到七八十年代,霍普特曼等人出现,才使德国的戏剧复兴起来。

霍普特曼出生于德国的西里西亚的上萨尔茨伯伦(现属波兰),父亲是一个旅店的老板,祖父是一个织工。青年时代,他先是就读于艺术学院,继之,又到耶纳大学历史系学习。他对艺术有着广泛的兴趣,曾学习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曾参加自然主义的文学团体“突破社”,对易卜生的戏剧十分钦佩,并深受他的影响。他的思想有着社会主义的倾向,并同工人保持联系。他写过小说和散文,但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共写了40多部剧作,主要的代表作有《日出之前》。《织工》、《孤独者》、《和平节》、《马格努斯·加贝》、《沉钟》、《可怜的海因里希》、《日落之前》等。1912年,因其在戏剧领域中的丰硕成果和杰出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霍普特曼被认为是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剧作家,他的第一部剧作《日出之前》(1889),就是一部成熟的作品。作品问世后,德国著名的导演艺术家,也是戏剧革新家奥托·布拉姆,把它搬上“自由舞台”,引起了轰动,但也引发了争论。

此剧写了西里西亚矿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由贫穷而富裕,而又由富裕走向衰败的过程,由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荒谬和罪恶。克劳塞,本是一个农民,他的家庭却有着嗜酒的家传。由于他发现自家的田地下面是一个大煤矿,便把它实给了开采煤矿的矿主,这样就使克劳塞一下子成为了百万富翁。但这也使克劳塞在发财后失去生活方向,便整天沉浸在酒馆里和赌场上,除了赌钱酗酒,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情。而他的全家,也几乎在他的影响下,都成为酒鬼。同时,一个空想者洛特来到西里西亚矿区,他试图以对西里西亚矿区的调查,来揭示工人的贫困,以及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状况,并幻想对社会进行改革。他同克劳塞的女儿海伦娜相爱了,海伦娜是一位纯洁而天真的姑娘;当洛特发现海伦娜的全家都是酒徒,而且是几代人嗜酒成性之后,便无情地抛弃了她。这使热恋着洛特的海伦娜陷于极度痛苦之中,终于在绝望中自杀。作者把他们的爱情悲剧,归结为酒精中毒的遗传,显然是不正确的,这也正是自然主义的局限。

此剧深受托尔斯泰的剧作《黑暗势力》的影响,霍普特曼力图把社会现实的阴暗、污秽和粗野暴露出来。《日出之前》的阴暗窒息的氛围,使人透不过气来。如剧中克劳塞的第二位妻子同继女之未婚夫乱伦私通的描写,都可看出《黑暗势力》的影响。

霍普特曼最有影响的剧作是《织工》(1892),这是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剧作,也是一部第一次把纺织工人的生活、斗争搬上舞台的杰作。

霍普特曼创作此剧的动因,在于当时的德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极端贫困,社会主义运动正在兴起,许多进步报刊不断报道和刊登关于工人生活陷于困境的消息和文章。这些,给霍普特曼以深刻的震动。于是他回到自己的家乡——西里西亚。1844年这里曾经发生过织工起义,著名德国诗人海涅写过赞美这次起义的诗歌:

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的是三重的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霍晋特曼进行调查,聆听父亲讲述祖父的遭遇,这给了他很多启发。同时,他又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阅读了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沃尔夫的关于此次起义的报告《西里西亚的贫困和造反》。他把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的事件演化为一部具有当代性的剧作。

表面看来,这是一部社会问题剧,但是,它同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是不同的:

他所展现的是织工的群体形象,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多个;同时,也刻画了贝克尔、耶格尔、鲍默尔特老人,希尔泽等较有鲜明个性的形象。此剧透过工人集体的遭遇、命运,来揭示工人阶级由不堪剥削、压迫而终于觉醒并发动起义的过程,展现了工人阶级所蕴蓄的伟大力量。

第一幕,主要展示织工深受厂主盘剥压榨的情状;第二幕通过鲍默尔特一家的备受压迫的遭遇,揭示了工人阶级酝酿起义的必然性;第三幕,描写了工人群情激昂,不怕政府的禁令,高唱起义进行曲——《血腥的审判》,同厂主展开对峙;第四幕,织工暴动了,冲进厂主德赖西格的家里,摧毁了他的公馆;最后一幕,更为激烈,起义织工同前来镇压的警察展开斗争,迫使警察后退。

此剧虽是一种群像塑造和群众场面的戏,但是却激动人心。其主要艺术特色,在于剧作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昂的激情,并将其融注于情节和场面之中。使每一幕都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戏剧张力。事件进展快捷迅速,氛围紧张。剧作善于选择典型事件,典型场景,并使其不断转换。如从第一幕的工厂,转向第二幕的一个受苦工人的家;到第三幕又到了一个酒馆;第四幕,又转到一个家,却是厂主的公馆;最后一幕,是在一个村落。这里有着强烈的对比和视觉的转换。而这些,同快速的节奏配合起来,颇能抓住观众。在塑造人物上,很有雕塑性,他善于用较少的笔墨,把人物的性格勾画出来。

他的最后一部剧作是《日落之前》,正好与他的第一部剧作相呼应,故有人说,“霍普特曼真是一位离不开太阳,以太阳为伴的人,凡是在太阳照得到的地方,这个世界大文豪都留下了他的影子。”这是一个剀切的评价。萧伯纳和他的剧作

萧伯纳(1856—1950)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也是被列夫·托尔斯泰所称赞的剧作家。

1856年7月26曰,萧伯纳诞生在爱尔兰都柏林一个公务员家庭。童年,他就喜欢音乐,但只受过中学教育。还在少年时代,他就接触社会,当过经纪人、出纳。后来,他自学了自然科学知识、哲学和历史。特别是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钻研,对其创作以及人生命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岁时他在伦敦曾从事音乐、美术和戏剧的评论工作,尝试小说创作,后来才开始了他漫长的戏剧创作的生涯。

萧伯纳的前期剧作主要有:《不快意萧伯纳肖像的戏剧集》包括三部剧作,《鳏夫的房产》(1892)、《好逑者》(1893)、《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快意的戏剧集》包括《武器与人》(1894)、《康蒂妲》(1895)、《风云人物》(1895)、《一言难尽》(1896);《三个为清教徒写的剧本》包括《魔鬼的门徒》(1897)、《凯撒与克莉奥佩特拉》(1898),《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1899)等。《华伦夫人的职业》曾在中国上演。华伦夫人出身寒微,她做过厨房杂工,在酒吧当过侍女,直到与人合伙经营一家妓院,才变得阔绰起来。但是她对一直自恃高傲的女儿薇薇却隐瞒了这肮脏的家庭发迹史。当华伦夫人不得不把这些遭遇告知女儿,并指出她没有理由高傲时,薇薇震惊了,她的心灵受到了伤《皮格马利翁》剧照害。当然,薇薇也不可能起而抗争,于是便离家出走,去过她的“独立”生活,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此剧,显示了萧伯纳辛辣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通过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对资产阶级财富来源的揭露,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和无耻行径的戳穿,对卖淫制度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财富阶级的不满。

萧伯纳中期剧作主要有:《人与超人》(1903)、《英国佬的另一岛》(1904)、《巴巴拉少校》(1905)、《皮格马利翁》(1913)等。《巴巴拉少校》曾于九十年代由北京人艺上演。巴巴拉在“救世军”中担任少较,她的父亲安德列夫是一位军火商。巴巴拉以为自己从事的慈善事业是崇高的,是可以消除社会罪祸的。十分讽刺的是,巴巴拉的慈善机构原来是像他父亲这样的资本家出钱资助的。此剧,剧作家敏锐地感觉到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变化,从赤裸裸的剥削到利用更隐蔽更狡猾的手段统治和剥削工人。安德列夫,十分精明,他制造出工人贵族来统治工人,以攫取更大的利润。而举办慈善事业,同样是资产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法。

在1917年之后,萧伯纳创作的剧作有:《伤心之家》(1917)、《千岁人》(1918—1921),还有萧伯纳称之为“变种生物学戏剧”的五部剧作:《原始时代》、《巴拿巴斯兄弟的福音》、《长寿的梦想实现了》、《一个老年绅士的悲剧》、《思想能达到的最遥远的将来》。此外,还创作了《圣女贞德》等。《圣女贞德》是萧伯纳创作的峰巅,被认为是萧伯纳最杰出的剧作之一。15世纪上半期。法国的圣女贞德是一位反抗英军入侵的民族英雄。这位农村姑娘毅然从军,奔向战场,英勇善战,战功卓著。由于被出卖而被英军擒拿,而英军把她作为女巫加以审判,她壮烈地死于敌人罪恶的火刑之中。这是一个被许多欧美作家写过的女英雄,而萧伯纳写来却另有特色,独辟蹊径。剧作家依然以其善于雄辩的风格和锐敏的思想触角,借助于贞德的口,对权力、宗教、英雄和战争等展开精彩的讨论,使圣女贞德不但是一位视死如归的英雄,而且是一位民族智慧的体现者。耐人寻味的是剧本的尾声:贞德死后二十年,法国国王查尔斯七世才恢复了她的名誉。这时,那些曾经将她置于死地的人们,也对她顶礼膜拜。当她的魂灵面对着他们——那些所谓的崇拜者问道:“你们希望我从死者中站出来而作为一个活人回到你们中间吗?”这些崇拜者中间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赞成。这个结尾,寄寓着萧伯纳对人类历史的沉思:似乎人类还处于一种愚昧或者昏沉的阶段: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却像贞德似的被当作女巫,或者什么罪人,只有在他们死后才有可能被肯定。

1925年,萧伯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此后他的戏剧创作进入晚期。这些荣誉并没有使他停留创作的步伐,他尽管年事已高,可是笔锋仍健。《苹果车》(1929)、《真相毕露》(1931)、《触礁》(1933)、《意外岛上的傻子》(1934)、《女百万富翁》(1935)、《日内瓦》(1938)、《在贤君查理士的黄金时代》(1939)等相继问世。就在91岁高龄时,他还写了《波阳家的亿万浮财》(1947),而最后一部剧作是:《牵强附会的寓言》。直到晚年,他依然不倦地揭露资产阶级的民主,反对军国主义,抨击原子弹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苏联著名学者金格尔曼对萧伯纳的评价是十分剀切的:“总的说来,在现代戏剧的发展中,从萧伯纳产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它和对生活的奇特感受,和理性的怪诞与理性的寓言联系着。这一艺术倾向源于易卜生主义,结果又远远地偏离易卜生主义。看来,萧伯纳是想把舞台变成辩论俱乐部,政治性群众集会,只要能震动与刺激观众的意识就行。他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自己的宣传目的,首先是得力于他的演说家的风格和说俏皮话的本领——列夫·托尔斯泰曾给予高度评价的、他特有的叙述才能,——也得力于他作为一个熟谙舞台与观众的剧作家无可怀疑的高超技巧。”契诃夫的戏剧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伟大的俄罗斯小说家和戏剧家。他把现实主义戏剧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有人说,他创造了“抒情戏剧”,也可以说是诗化的现实主义戏剧。

契诃夫于1860年1月29日诞生在罗斯托夫省的塔甘罗格城,一个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祖父曾经是农奴,父亲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家庭的专制,给他的童年带来痛苦。青年时代,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并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活,1884年,也就是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出版了他第一部小说集《梅尔波梅尼的故事》。他以写短篇小说见长,一生写了契诃夫画像中、短篇小说四百七十多篇。著名的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苦恼》、《万卡》等。大学毕业后,他做过医生,得以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1880年,他到了远东的库页岛,对岛上的苦役和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考察,这对他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使他对俄国的十分黑暗而贫苦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体验。

还在中学时期,契诃夫就对戏剧产生了的浓郁的兴趣,并且写了《难怪母鸡叫了》、《一个剃了胡子佩手枪的秘书》、《棋逢对手》和多幕剧《无父儿》。可惜,多数剧作佚失,只有《无父儿》保存下来,人们把他作为契诃夫的第一部剧作。后来,他还写过一些独幕剧,著名的有《蠢货》、《求婚》等。但他在戏剧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他创作了以下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的剧作:《伊凡诺夫》(1888)、《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9)、《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4),有些剧作堪称世界戏剧的经典。

在《伊凡诺夫》中,即表现出契诃夫戏剧的某些特色,他对人物复杂而细微的心理的透视,这可能同他作为一个医生有关,但又绝非是自然主义的病态心理剖析。主人公伊凡诺夫是一个有着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的知识分子,他甚至被认为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全身心沉浸于内心复杂体验之中的戏剧主人公”。伊凡诺天善艮但却软弱,坦率诚实而缺乏生活信念和生命力量。他的妻子身患重病,有一次,她责怪伊凡诺夫不诚实,“一直用极无耻的手段欺骗”她。伊凡诺夫陡然大怒,以最无情的话反击她,说她就要死了。由此,导致伊凡诺夫对自己粗暴行为的自责和不安,他骂自己是“禽兽”。显然,这是契诃夫所塑造的俄罗斯另一种类型的“多余的人”。他们已经不能行动,只是忧心忡忡,陷入不断的自责,甚至是负罪感之中。

写《海鸥》时,契诃夫正住在莫斯科附近的梅莱好坞。这里有着美丽的花园,笔直的林间小路。《海鸥》的环境氛围,与此有关。在这出戏里,已经透露出他的风格,他自然也是描写现实,但是,他似乎更注重对整个生活的方式和状态的描写,以及在这种平淡的生活流动中,注入深邃的思想感情。如焦菊隐所说:“契诃夫不从人生某一角落看人生,而从它的全貌看它的全貌;他不攫取人生的外形来表现人生,而拨出人生的动脉,来托出人生的存在的方式。”《海鸥》寄寓着契诃夫对文学艺术的思考,但这些,是透过生活,透过人物展示的。女演员阿尔卡基娜和她的情人、作家特里果林在艺术上都是很有修养的人,他们更信守着传统;而阿尔卡基娜的儿子特里波列夫则是一个锐意追求艺术上的”新形式”,具有艺术创新精神的年青艺术家。正是在这些矛盾和波澜中,蕴含着折射着对人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而尼娜,是一个热情而单纯的俄罗斯少女,她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如果我的生命真的对你必需,就请你拿去吧!”尼娜,不懂得特里波列夫在他的作品《海鸥》里所具有的“世界忧郁”,从而把这出戏毁了,自然也使她所爱的特里波列夫陷入悲剧之中。后来,她被特里果林害了,惨遭遗弃的她,怀着私生子流落他乡。她还加入过戏班子,尝尽了人间的不幸。只有在她经过苦难的生活历程之后,才懂得了什么是“世界的忧郁”。一个俄罗斯少女的悲剧命运,寄寓着作家的沉思。《万尼亚舅舅》,是一出为偶像而牺牲的悲剧。教授谢列勃里雅克夫,是一个貌似博学,而实际上不学无术,但却妄自尊大的人。可是,二十年来,他却成为一个“偶像”。主人公万尼亚舅舅沃依尼斯基,还有教授的夫人叶列娜,教授的女儿索尼雅。都把教授作为崇拜的对象,甘心情愿地为他服务为他牺牲。表面看来,这好像是个人之间的问题,所谓“一方愿打,一方愿挨”。而骨子里,作者却揭示出一种生活,以及这种生活背后的社会制度,它的腐朽和衰败。生活造就了谢列勃里雅克夫这样的自私、无能,狂妄;也造就了这些崇拜者。这就构成一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状态,预示着这样的生活到了一个尽头,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像契诃夫的其他剧作一样,这里同样透露出对生活的期望。正如索尼雅说的:“我们会看见光辉灿烂的、满是愉快和美丽的生活。”《三姊妹》是契诃夫第一部根据演员而写的剧本。这部戏,契诃夫对生活的开掘更深邃了。就在几乎是一种停滞而窒息的生活状态中,作者不但看到三姊妹的深刻的苦闷,更看到在这停滞中孕育的希望。契诃夫所展示的戏剧氛围是令人沉醉的,是一种绝妙的诗意境界。曹禺对契诃夫的戏剧艺术是十分崇拜的。他说:“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一颗沉重的心怎样为他的戏感动着。读毕了《三姊妹》,我阖上眼,眼前展开那一幅秋天的忧郁,玛夏(Masha),哀林娜《万尼亚舅舅》剧照(Lrina),阿尔加(Olga)那三个有大眼睛的姐妹悲哀地倚在一起,眼里浮起湿润的忧愁,静静地听着窗外远远奏着欢乐的进行曲,那充满了欢欣的生命的愉快的军乐渐远渐微,也消失在空虚里,静默中,仿佛年长的姐姐阿尔加喃喃地低述她们生活的抑郁,希望的渺茫,徒然的工作,徒然地生存着,我的眼渐为浮起的泪水模糊起来成了一片,再也抬不起头来。然而在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是有灵魂的活人,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样抓牢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

在剧中,契诃夫塑造了玛莎、奥尔加和伊里娜三位善良而软弱的俄罗斯姑娘的美好的形象,尽管她们有着不尽的悲哀和深深的痛苦;但是,她们始终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也正因此,而有着惊人的忍耐和韧性。此剧所激荡着的诗意潜流是对美的赞歌,以及对毁灭和破坏美的力量的批判。热恋着玛莎的威尔什宁中校说“生活是艰难的,她对我们中间许多人是昏暗的、无望的。但是应该承认,天边已经亮了,生活变得完全明确的日子已经不太久了。”这正是《三姐妹》的基调。《樱桃园》(1902)被认为是契诃夫最具代表性的剧作是他的生命最后点燃出的火花,是最后的一首抒情诗。

多么美丽的樱桃园:满树的白花,月光洒在幽静的林间小路上,四处飘逸出沁人的芳香。但是,樱桃园被毁灭,被砍伐,一切似乎都显得格外的悲凉惨淡;但是,一切又是那么平静。樱桃园,是一个象征,旧的制度,不可挽留地去了;新的令人憧憬的曙光,又在哪里呢?契诃夫以其对生活的洞察,于一《樱桃园》剧照个樱桃园的平常的易主中,透露出新旧时代变化更迭中。一些普通人所面临的困惑与选择。

樱桃园主郎涅夫斯基太太,是一个仅有着空洞的热情而没有任何行动和理想的贵族。她的哥哥也是一个好逸恶劳的人,整天的空谈,耽于梦幻之中。罗巴辛,是一个商人,象征着新的势力。由他收买了樱桃园,并把它改作了别墅。看来,这出戏笼罩着悲凉和凄怆,但是契诃夫认为这是一出通俗喜剧,“最后一幕必然是欢乐的,而且整个剧本就是欢乐的,轻松的。”(1903年3月5日致妻子克尼碧尔的信)对于这些已经失去生活意义,或者生命的空壳,生活的历史的进程使他们成为可笑的人物。正如马克思说的人类是以喜剧同老朽的生活告别的。

契诃夫对现实主义戏剧的贡献:在于他把戏剧创作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和新的艺术水准,欧美戏剧史研究专家陈世雄说:“契诃夫把‘新戏剧’提高到能与文艺复兴戏剧体系,与莎士比亚戏剧媲美的水平。契诃夫剧作成了当之无愧的经典剧作。”正是由于契诃夫戏剧的出现,从而诱发了现实主义演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靳基体系的诞生。丹钦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

伴随着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兴起,在戏剧表演上也诞生了现实主义的演剧风格。

19世纪70年代,在德国,由乔治公爵二世所创立的梅宁根剧团,开始了导演实验,试图对一出戏的整体风格作出总体设想。这已是导演制的雏形。而他们实验的结果,形成了现实主义演剧风格。他们的演出在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

法国的安德列·安托万于1887年,在梅宁根剧团的影响下,更高举起左拉和易卜生的旗帜,创立了由他亲任导演的“自由剧场”,它成为现代欧洲戏剧的第一个实验剧场,也可以说是小剧场的先锋。在这里上演的,无论是托尔斯泰的《黑暗的势力》,还是易卜生的《群鬼》和《野鸭》等剧,被认为创造了“惊人的真实”。他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舞台布景上,创造出生活的幻觉。在表演上,反对传统的明星制,反对装腔作势,反对卖弄噱头。安托万的贡献,还在于把一些新的剧作家及时地介绍给观众。

继之,德国的布拉姆于1889年在安托万的影响下创立了“自由舞台”,他对现实主义演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现实主义演剧的“真实性”的戏剧理论。在其《旧与新的表演》中,论述了表演的真实性的本质。

真正创造了现实主义演剧体系的是俄国的丹钦科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而由他们所创建的莫斯科艺术剧院成为现实主义演剧运动的中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合影

聂米罗维奇—丹钦科(1858—1943),俄国高加索人,童年,即由于父亲的私人图书馆的影响而对戏剧产生兴趣。于梯比利斯上中学时,又热爱文艺,并尝试小说的创作,后来,做过戏剧教育工作,也写过剧本。

还在少年时代,丹钦科就幻想创建一座新的剧场。沙皇时期的剧场,完全由政府主持其事,成为戏剧艺术创造的障碍。不仅丹钦科自己的剧作,因为这样的官僚剧院制度而深受其害,而且契诃夫的《海鸥》演出的失败,也深深地刺激了丹钦科。

最初,《海鸥》在彼得堡上演时,这样一部戏剧杰作,竟然因为剧院经理、导演、演员和舞台人员的不懂艺术,而把它糟蹋了。契诃夫因此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甚至表示再不写剧本了。丹钦科对此甚为愤慨,他起草了一个报告递交莫斯科皇家剧院的经理,要求改革剧院,但遭到拒绝。他没有灰心,便同正在领导业余剧团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联系。于是,便有了一次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谈。1897年的一天,他们二人进行了长达18个小时的会谈。由于这次会谈,开始了他们终生的友谊与合作,为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为创立一个崭新的演剧体系奠定了基石。

焦菊隐谈到丹钦科对戏剧的贡献时说:“他的价值,并不在于仅仅建立了一个普通的剧场。我们只要在纪念丹钦科当中,学习他一件事——惟一的一件事,那就是,为了赋予戏剧以有灵魂的生命,并且领导演剧步入正确路线,他创造了演出体系,从而培植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鼓励了作家,从而使我们由契诃夫和高尔基手里,接收到更多的遗产;培植了演员,从而使艺术剧院健全、稳固,以致在今天把它的行政和演剧体系,作为全世界戏剧运动的前驱和目标。”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是前苏联著名的导演、演员、戏剧理论家和教育家。1863年1月5日诞生于莫斯科一个富商的家庭。他对戏剧的热爱,完全是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的外祖母是法国的著名演员华莱。父亲也爱好戏剧和音乐,并经常带着他去看歌剧和其他舞台剧演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我的童年既已享受了除明星以外别无所有的意大利歌剧,我的青春时代又享受小剧院天才演员们的精彩演出。”14岁,他就和爱好戏剧的伙伴成立了“阿列克赛耶夫剧团”,十余年间,演出了大小四十台戏。1898年,他加入“莫斯科艺术文学协会”,在这里,又参加了将近三十台戏的演出。1898年,他和丹钦科创建了莫斯科艺术剧院,在未来的四十年中,他亲自参加演出了三十台戏,并导演了五十台戏。他和丹钦科所领导的莫斯科剧院,赢得了世界声誉。

他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这个体系是他在长期的演剧和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是一个包括着导演,表演和戏剧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演剧体系。体系所包容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这里,只就其表演和导演方面的理论要点加以介绍:

斯氏体系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导表演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作是心理现实主义的导表演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一,其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别强调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导表演的理论来自生活,导表演的创造来自生活。斯氏体系被成为“体验派”,所谓体验,最终也是对生活的体验。二、强调实践。理论来自实践,艺术创造来自实践,人物创造也来自实践。三是不断地进取、探索和革新。斯氏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取、探索和革新的过程,直到晚年,他还在不断地修正和补充他的见解。对斯氏体系把握,也在于领悟他的不疲倦的创造精神。

最高任务,这是斯氏体系的内涵之一。斯氏说:“没有贯串动作和最高任务也就没有体系。”“体系中的一切东西首先应该为贯串动作、为最高任务服务。”这是把握体系的整体性和实质性的关键之点。所谓“最高任务”,它包括剧作家的最高任务,剧本的最高任务和角色的最高任务。作家的最高任务,即贯穿于剧作家在剧作之中的审美理想、生活理念和思想感情,也就是剧作家对人生、历史、世界和人类的那些所特有诗性哲学的思考的精粹。剧本的最高任务,也可以说是剧本的主题,但是斯氏强调“在寻找最高任务时,重要的是要揣摩出作家作品的最高任务,再在自己的心灵中找出对它的反应。”显然,他要求一定透过自己心灵的咀嚼消化,达到对主题的把握。角色的最高任务,显然是在对剧作家和剧作的最高任务领悟消化的基础上,对角色在剧中的地位,走向及其所奔赴的终极目标的把握和理解。当然,在对一部作品的最高任务的解读中,是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这里有着人们发挥其独创的空间。斯特林堡与表现主义戏剧

斯特林堡(1849—1912),1849年1月22日诞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做过新闻工作,也做过图书馆馆员。他很早就创作剧本,也写小说。他不但是戏剧家,而且还是学问家,对语言学、化学都有所钻研。曾因小说创作遭到指控,受过审判,因无罪而释放。他的世界观十分复杂,他是女权的反对者,但同时又对创造生命的母亲怀有无限的热爱。他两次结婚,两次离婚。个性也特斯特林堡画像异,曾是精神病患者。他的复杂的思想和心理对其剧作影响很深。一生共创作了剧本62部,堪称多产的戏剧大师。

他的创作是从自然主义走向表现主义的。一般把他作为表现主义的奠基人,但也可以说是荒诞派的前驱。

他的早期剧作(1869—1882)有《自由思想家》、《衰落的古希腊》、《在罗马》、《法律之外》等,还有《赫迈奥妮》、《奥尔夫老师》。这些,多系不成熟之作。

其中期剧作(1886—1892),显然已经走向其成熟阶段,以独具的艺术特色而崭露欧洲舞台。代表作有《父亲》(1887)、《朱丽小姐》(1888)、《强者》(1889)、《玩火》(1892)等。《父亲》以反对女权主义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剧本写骑兵上尉亚道夫,是一个痴迷于科学研究并有所创造的人。而其妻子罗拉则是一个女暴君,为了反对丈夫进行科研,施展出种种手段,直到把丈夫亚道夫害死。充分揭示出罗拉的自私,以致发作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朱丽小姐》的故事并不格外稀奇。伯爵的女儿朱丽小姐,本来已经订婚了,但未婚夫却突然毁约。正处在春情萌动时刻的朱丽小姐,面临着失意的打击和强烈的心理冲突。她家的男仆让,乘机而入,一步步把这位贵族少女占有了。最后,朱丽小姐不得不自杀。

这个悲剧,剧作家写得惊心动魄,几乎是用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写出来的。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朱丽小姐,其内心萌动着一种冲决封建束缚的欲念,但是,又似乎缺乏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因此,我们看到的朱丽始终处于一种无法控制自己而又不能甘心忍受的情绪状态之中。尽管让知道朱丽小姐“太轻佻”、“不文雅”,但是他并非开始就有着占有她的念头。是朱丽那种无法控制的躁动,使让有了胆量。朱丽,甚至清楚地意识到让的地位、动机和行为的不端,还曾经因为让的过分的行为而打了他一个耳光。但是,这并没有使她那青春

的骚动得到抑制。而是被让看准了她的弱点,通过好语谄媚,欲擒故纵等手法,直到使朱丽就范。因此可以说,是朱丽小姐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悲剧。让一旦得手,便欲望大增,他要得到钱开一座旅馆,使自己变成老板。最后,当他听到伯爵回来的声音时,立刻现出奴才的本来面目,不再同朱丽私奔了。此刻,这位不谙世事的小姐如梦方醒,原来这个甜言蜜语的家伙爱的不是她而是钱。其他的出路没有了,她用让给她的《朱丽小姐》剧照一把剃须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之所以说斯特林堡用的是全新的戏剧手法,是因为他对人物的创造,运用了心理剖析的方法,特别是朱丽小姐走向悲剧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她堕落的过程,完全是有着她的心理的逻辑,细致的内心冲突的逻辑。有人说《朱丽小姐》是一部心理自然主义的戏剧,并认为他是“室内心理剧美学的奠基者”。

斯特林堡后期剧作(1893—1912)的数量颇多,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历史剧,代表作有《古斯塔夫·瓦萨》(1899)、《埃里克十四》(1899)等。一是现代剧,代表作有《到大马士革去》三部曲(1898—1904)、《死亡的舞蹈》(1901),《一出梦的戏剧》(1901)、《鬼魂奏鸣曲》(1907)等,正是这些剧目,使之成为现代主义的始祖之一。

在《到大马士革去》中,已表现出了表现主义的艺术倾向。这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