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唐诗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07:08:58

点击下载

作者:宫方主编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唐诗故事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唐诗故事试读:

李白溪边受诲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顽皮,虽然父亲给他请了好几位老师,但因为他太贪玩,没有学习的恒心,每次都把老师气走了,李白也就更加无拘无束了。

一天,父亲把他叫到身边,询问他的学业有什么进展。小李白答不上来,父亲就生气地罚他到书房去看书,一天都不许出来。李白只好垂着头,没精打采地到书房去读书了。

到了下午,父亲出门办事去了。李白马上来了精神,他趁着其他人不注意,从窗子爬了出去,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跑到了小溪边。这里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了,他想下到小溪里去抓小鱼儿,就绾起了裤腿。

正在这时,李白忽然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溪边磨着什么。走近一看,老奶奶正在石头上使劲地磨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铁杵。他觉得很奇怪,就问:“您磨铁杵干什么啊?”老奶奶回答说:“我家里的针坏了,我要把铁杵磨成针。”李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什么?那您要磨到什么时候啊?”老奶奶看了看他,说:“只要我坚持磨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李白“啊”了一声,好像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他转身就向家里跑去,一头就钻进了书房……

贺知章回乡

贺知章在为官时,官运亨通,一直到80岁,由于年老体衰,才告老还乡。

他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匆匆地踏上了这片让他日夜魂牵梦想的热土。在这里他听到了那熟悉的乡音。想到自己在离开这儿时,还是一个壮志未酬的热血青年,如今回来已是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了。这时,他看到一群无忧无虑的孩童正在玩耍,忽然想起当年和自己一起嬉戏的伙伴,他们现在也跟自己一样白发苍苍了。真可谓人事消磨、世事沧桑呀!往事还历历在目,可眼前却已物是人非了……“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到哪家去做客?”一声清脆的喊声打断了诗人的思绪。他赶忙笑道:“我就是咱们这儿的人,我这不是回家来了吗?”说着他抚摸着那个孩子的头。这时,孩子们都跑了过来,用熟悉的家乡话和他无拘无束地谈笑起来,一直把他送到家门口。

回到家后,贺知章感慨万千,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李白十分喜欢游山玩水。这一天,他来到安徽境内,一个叫桃花潭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有一个叫汪伦的人隐居于此,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他很欣赏李白的才华,也很崇拜他。当听说李白来到此地时,他便迫不及待地写了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打开一看,见署名汪伦,并不认识,但他被这封信的热情豪爽打动了,就跟随送信人,来到了泾县附近的一个小村子。在这里李白受到了汪伦的热情款待。谈笑中,李白问起汪伦信中提到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听后哈哈大笑:“这里的十里桃花就是十里桃花潭水,万家酒店就是一个姓万的人家开的酒店。”李白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起来。

李白在桃花潭,汪伦天天陪他一起做诗饮酒,一起观赏美景。不知不觉,几天过去了,虽然他们相处时间不长,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天,李白要走了,汪伦来到江边为他送行,分手的时候,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汪伦用脚踏着节拍,大声唱起了送别的歌谣。李白被汪伦真挚的友情感动了,他当场提笔写下了《赠汪伦》并送给了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一生好游,当他来到襄阳时,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于此,非常高兴。他很钦佩孟浩然那种潇洒清远、冷漠仕途的品格,所以一到襄阳,他就登门拜访。孟浩然也很赏识李白的才能,就热情地招待了他,还留他住了十多天。共同的气质、共同的境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公元730年,在春光明媚的三月里,孟浩然将要去扬州,李白便到黄鹤楼为他送行。此时,江水茫茫,滚滚东去;岸边,花红草绿,云烟缭绕。孟浩然置身于这良辰美景之中,虽然与李白离别有些依依不舍,但他此刻游兴正浓,便毅然登船启程。

李白一直把他送到江边,船启动了,李白站在江岸上,望着渐渐离去的船只,挥手告别,孤帆远去了,终于消失在白云和碧水之间。可李白依然一动不动地望着船只远去的方向。这时,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空尽头,仿佛是去追赶那远走了的人。李白诗兴大发,一挥而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月下独酌

李白40多岁时,由于朋友的推荐而被召入京城,供奉翰林。当时李白豪情满怀,准备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晚年的唐玄宗已不是“开元之治”时的那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了,他只是把李白摆在御用文人的位置上,专为他寻欢作乐而填写一些曲词,李白对此极为不满。于是他对昏君,对朝政,还有那些趋炎附势的权贵们,不时地嬉笑怒骂、辛辣讽刺。结果他便经常受到这些腐败势力的攻击和诬陷,因此,他感到孤独、苦闷,常常借酒来发泄心中的不快。

一天晚上,李白独自踱步来到后院。此时,天气晴朗,明月当空,阵阵花香沁人心脾。看到这样美丽的夜景,李白陶醉了,摆上美酒,痛饮一番。可当他刚要斟酒时,一种孤寂的感觉袭上心头,这样美好的夜晚,却没有一个亲人和知心朋友与他一块痛饮。独自一人这样自斟自饮真的很乏味!很单调!他不禁有些黯然神伤。忽然他抬头看到了空中的明月,于是斟满了一杯酒,高高举起,邀请明月来一起饮酒。这时,皎洁的月光,将诗人的身影投射在地上,于是,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身影就成了陪伴诗人饮酒的“酒伴”了。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这两个成语大家一定很熟悉,它们就是源于这首诗。

唐代科举中的进士科,最受读书人的重视,因为这是他们登上仕途的重要途径。孟郊曾两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因时运不佳而落选。在德宗贞元十二年秋天,46岁的孟郊第三次参加进士考试。按唐科举制度,考试结果在第二年春天才公布。考试后,孟郊一直惴惴不安地等待发榜的日子。

春天终于来了,整个长安城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考试结果公布出来,孟郊得以高中。几十年的刻苦奋斗就是为了这一天,消息传来,孟郊简直不敢相信,他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被拉了上来,快乐得都有些“喜欲狂”了。几个月来焦急等待的郁闷,猛然间烟消云散;过去几十年生活的困顿,仕途上的失意与精神上的压抑,全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按惯例,新进士们在发榜后,都要在长安进行一次聚会。孟郊骑马上街,尽管此时长安的街上车水马龙,挤满了春游的人,可他却旁若无人,策马疾驰。以前都是在苦熬苦煎中度过的,今天也该放松一下了。一天之内,他骑马看尽了长安城的春花,充分领略了皇城的春色。

春风阵阵,马蹄声声,长安的街上留下了孟郊策马疾驰的身影,也留下了他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登鹳鹊楼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由于他正直不阿,不畏权贵,得罪了许多人,因此,他经常受到别人诬陷。一气之下,他辞去了官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生活。

这一天黄昏,他来到了黄河边的鹳鹊楼,登楼远望,此刻正是夕阳西下,金色的余辉铺洒在滔滔的河水上,水天一色,雄伟壮丽。他豁然开朗,心想:如果我没有登上高楼,就不会看到这样的壮观景色。其实做人也应该这样,凡事都应站得高一些,眼光放得更远一些,不要只为一些小事一蹶不振。

于是,他把自己所观所感写成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百年来,这首诗启迪着人们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相 思

红豆生长南方,树干有一丈多高,叶子和槐树叶很像,开白花,果子像豌豆,呈红色,坚硬而有光泽。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勤劳的年轻夫妇,家里很穷,但他们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很美满。他们结婚没几个月,边关告急。官府到处抓壮丁,使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也没逃过这种厄运,丈夫被抓走以后,妻子整日以泪洗面,盼着战争结束,丈夫赶快回来。可是没过多久,从边关传来丈夫战死的消息。妻子听后,万念俱灰,最后哭死在一棵树下,化成了红豆。所以后人又把红豆叫做相思子。

据说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唐明皇逃入了四川。宫廷音乐家李龟年也流落到湖南,在一次官僚名士的宴会上,他唱起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歌声委婉、悲切,寄予了他对唐明皇的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在座的人听完后,无不望着蜀地叹息流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在十七岁时,便离开了家乡到京城长安谋求生路。在长安,他人地生疏,办事处处受阻,所以心情极为不舒畅。这一天是他离开家乡的第一个重阳节,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过去,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和五个弟弟,按照当地的习俗登高远望,相互把茱萸插在衣襟上,然后,再畅饮菊花美酒。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可是,现在他一个人在遥远的异乡,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他觉得非常孤独,便独自登上京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举目向家乡的方向眺望。今年,兄弟们一定又登上了山顶,此刻也许他们正在饮菊花美酒,当他们相互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少了自己而感到遗憾。他们会如他思念他们一样思念自己,会不时地牵挂他在长安的境况。诗人想着想着,一首诗便从心里涌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鸟鸣涧

唐朝诗人王维在20岁时,他的诗文就已经很有名气了。他博学多才,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绘画、音乐也很精通,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

在京城长安,王维以诗会友,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当时的岐王李范也很喜欢诗文、音乐,他非常赏识王维的才华,就经常邀请他到府上谈诗论画。

有一天,王维问岐王:“我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不知能不能取得第一名?”岐王听后,悄悄对他说:“听说京城有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已经托公主给主考官写了一封推荐信,想取他为第一。你要取得第一可就有点难了!”王维听后很自信地对岐王说:“那个人的文章我读过,我相信我不会比他差!”

于是岐王就给王维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扮成一个演奏琵琶的艺人,随自己一块去参加公主的宴会。到了宴会上,王维站在最前面,他五官清秀、年轻英俊,一下子就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岐王令他演奏一曲。

王维神情自若地坐在椅子上,调好弦音,开始弹奏自己新谱的一首曲子。悠扬的琵琶声盘旋在整个宴会厅上空,低时如涓涓流水,高时如疾风骤雨。一曲演完,满屋子的人赞不绝口,公主更是惊喜万分,便问岐王:“这位艺人叫什么名字?”岐王告诉她:“他叫王维,不仅精通音乐,还擅长绘画,诗文也称得上天下无双。”说着,便递上了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公主读完后不禁拍手称绝:“真是难得的好诗呀!”

从此,王维的名声更大了,在考进士时果然取得了第一名。

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的朋友元二奉命将要出使安西。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在渭城为他饯行。天空中下着小雨,平常飞扬的尘土被细雨沾住,空气新鲜而湿润,一排排的客店也被雨冲刷一新。客店旁边,柳树新生的叶子,在细雨中更显得青翠,惹人喜爱。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一看到眼前的依依杨柳,惜别之情便油然而生。现在正是春天,一派生机勃勃,这时送别友人,只有留恋没有伤感。

元二去的是安西,从长安城西出发,跨过陇山,再穿过河西走廊,然后进入安西。路途遥远,万水千山。在送别的宴席上,诗人自然会想到,只要一分手,彼此就会天各一方,要想见面就很难了,他们已经饮干了无数杯告别的酒。最后王维又斟满了一杯,举到元二跟前:“请再干一杯吧!”元二已有些不胜酒力,就想推辞,这时王维迸出了肺腑之言:“朋友啊,你要知道,走出阳关以后,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要再想这样朋友相聚,开怀畅饮也不可能了,你怎能不一干而尽呢?”元二听后很是感动,一仰脖喝尽了杯中酒。

这时,王维提笔写下了《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 晓

有一年春天,孟浩然出游来到了乡间,那秀丽的春色、悦耳的鸟鸣使他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孟浩然只好住进了一户农家。晚上,外面忽然刮起了一阵风,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听着外面的雨声,诗人心中好不惬意,渐渐进入了梦乡。

一声声清脆的鸟鸣,惊醒了诗人的梦。他睁眼一看,天已经亮了,一缕阳光从窗子射了进来,外面的鸟鸣声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着,似乎在合唱一曲春的赞歌,孟浩然觉得心里很舒畅。忽然他想起昨夜的那场春雨,在静谧的夜里,不知打落了多少花瓣。

于是,诗人迫不及待地推门去看,一股清新的气息,带着花香和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雨后的春色更加秀丽,更加使人陶醉。诗人在不知不觉中吟出了《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别董大

董大是唐玄宗时著名的艺人董庭兰,他善于弹琴,是高适的好朋友,他们两人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谈论大事,有共同的志向和愿望。

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纷。董庭兰要离开好友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临行前,诗人高适为他送行。天空中回归的群雁,时时传来哀鸣声,大地上的秃树枯草在北风中不住地颤抖。看着眼前这萧条、荒凉的景色,两人都十分伤感。临别前,他们有说不完的知心话,有道不尽的离别情。言语间,董庭兰总是担忧前途茫茫,在人生地疏的地方,可能不会再遇上像高适这样的知心朋友。高适劝慰并鼓励他:“你有这样卓越的才能,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也一定会有许多人成为你的知心朋友!”

为了勉励董庭兰,高适就写了一首诗赠给了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昌龄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这首诗约写于唐朝开元二十九年。

晚年受贬的王昌龄在江宁(今南京市)任职,他当时心情特别孤独郁闷。

此时,他的好朋友辛渐准备离开润州,北上洛阳赴任。在分别的前一天晚上,诗人冒雨赶到润州西北的芙蓉楼为辛渐饯行。

诗人是受贬才来这里的,他很想找朋友诉说一下心中的不快,可还没来得及诉说,朋友就要离他北上。今天他们俩好不容易聚到了一块,相互倾诉着心里话,真是难舍难分。不知不觉中,天渐渐亮了,王昌龄知道,天亮以后好朋友就要启程了,不知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再相见。

烟雨迷蒙,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两位好友站在芙蓉楼上,俯视楼下滚滚东去的江水。王昌龄慢慢抬起头来,望着西北方向的楚山,不无伤心地说:“辛兄,此次一别,何日才能相见啊!”

辛渐仍然凝视着流淌着的长江,心情沉重地说:“这几年,只因你不拘小节,不受束缚,总是发泄心里的愤懑和不满,所以受到许多人的诽谤。”

王昌龄感慨万分:“是啊,几年来屡次被贬官,先到岭南,后又到这里,贬来贬去,还是屈居下级官吏行列。”

辛渐接下来说:“但你还是保持淡然视之的态度,像过惯了被别人中伤、指责的生活。”

王昌龄停了停说:“我在洛阳有不少好朋友,他们也一定听到了许多小人对我的谗言,请你转告他们,我仍然不会被功名利禄和谗言所迷惑。”

辛渐关切地说:“昌龄兄为人善良,性格豪爽,昨天你为我设宴辞行,今天又送我来江边,情深意长,我不知道以后怎么感谢你。我走后,你要敞开胸怀,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龄很受感动,他久久地望着滔滔江水,吟出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辛渐被王昌龄的诗感动了,连连高声赞叹道:“好诗!‘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表明了你始终坚持自己清白自守的情操,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那么高尚,实在令人敬佩。我很高兴,因为我听到了你的心声,看到了你的思想,你的大作我定牢记心中。”

两位朋友再次道别,辛渐一步一趋登上了船,小船慢慢驶向远方。这时的王昌龄还久久地站在江岸,望着远去的帆影,他回转头来,又向远处矗立的楚山眺望。真像诗中所说的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面对楚山了。

出 塞

在唐朝建国初期,经常发生民族战争。由于战火连年不断,当时,内地许多人被官府强行征去参战,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幸。

一天夜晚,一轮清冷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空中,古老的边关渐渐沉寂后,身着盔甲、手持长矛的守关战士还在城墙上巡逻放哨,他们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为了摆脱思乡的愁苦,战士们弹起了琵琶,本想弹一首欢快的曲子,可弹出的却是思乡别离的音调。开始,他们还随音乐大声地唱,使劲地跳,想用这种方法摆脱思乡的苦闷,可是后来,他们不唱了,也不跳了,一个个抱成一团痛哭起来,他们怎么能不想家呢?怎么能不思念亲人呢?持续的争战,将战士们的铁甲都磨破了,让不少年轻的生命也长眠在这里……

看到眼前的一切,王昌龄非常激愤,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能回家?使许多人抛尸野外?是朝廷的用人不当。那些吃朝廷俸禄的将军们,腐败无能,整天只知寻欢作乐,让胡人有机可乘,常常来侵犯。假如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他就可以将胡人赶得远远的,使他们不敢再越过阴山,这样,许多远征的将士,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诗人很希望朝廷能任用一名英勇善战的大将,于是就写了这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的凉州词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天,长安城雪花纷飞,寒气袭人。著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相约来到一家酒楼,准备饮酒听曲。这个酒楼有许多卖唱的艺人,经常唱他们三人的诗篇。他们选了一处干净的座位坐下。演唱还没有开始,王昌龄笑着说:“我们三人的诗,平日里不分上下,今天如果谁的诗篇被唱得最多,谁就是第一。”高适和王之涣都点头赞同。

第一个歌女手执拍板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声音清悦,感情真挚。王昌龄击掌笑道:“这是我的”。又有一位艺人轻展歌喉,唱了一首高适的五绝,曲调婉转,情意绵绵,听后高适也得意地说:“这是我的一首五绝。”这时,王之涣有些坐不住了,抬手自信地指着乐队中最漂亮的一位歌女说:“等到那位女子上场时,她如果不唱我的诗,我就甘愿认输。”话音刚落,那位歌女便上场了,唱起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歌声凄婉动听,把大家带到了荒凉的边疆,在那里,边疆的战士吹着思念故乡的笛曲,可是故乡的春风,吹不到这遥远的边关。

酒店里鸦雀无声,大家都沉浸在诗的意境里。从此,这首七绝便传开了,并博得唐绝句压卷的评价。

神童骆宾王

在骆宾王七岁那年,有一天,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大家见骆宾王聪明机灵,都非常喜欢他,于是客人们就有意提出问题来考他。没想到,七岁的骆宾王竟对答如流,一点也没被难住。客人们不由得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才智过人。

午饭后,大家一起在池塘边吟诗作对。有一位年纪稍长的客人,指着正在水里嬉戏的一群大白鹅,对骆宾王说:“孩子,看那一群鹅,你能以它们为题做一首诗吗?”正在一边玩耍的骆宾王向池里一看,一群大白鹅正如绅士般悠闲地游来游去,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正在青水中来回拨动;还有那弯弯细长的脖子,时不时伸长了,脆亮地高叫一声。看到这儿,骆宾王灵机一动,随口吟出了《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客人们听后,大为震惊,连叫道:“好诗!好诗!真是一个神童!”

从此以后,骆宾王的《咏鹅》诗和“神童”美名便传开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