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创意高手的超强思考工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01:11:57

点击下载

作者:胡雅茹

出版社: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思维导图:创意高手的超强思考工具

思维导图:创意高手的超强思考工具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思维导图:创意高手的超强思考工具作者:胡雅茹排版:咪奥出版社: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时间:2016-10-01ISBN: 9787569910476本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思维导图是开发潜能的图形工具

每个人脑中都有一个思想框架。

某天,我的朋友对我说工作压力很大,常常引发肠胃炎,很希望能有放松的机会。我建议他至少要离开台北这个区域两天,完全断绝所有跟台北有关的联系,忘掉原来的生活两天,这样才能达到彻底放松,以她的情况来说,只要每一到三个月度假一次就够了。

朋友说:“可是,家里的小狗没有人照顾耶!我没有办法出远门两天。”

我说:“如果你的家人没有办法帮你照顾小狗的话,你跟老公可以开车到小狗也能去的地方啊,如一些露营或是大自然环境。”

朋友说:“可是,我没有车子可以载小狗出去啊?”

我说:“如果你不想租车出去玩的话,可以把小狗寄放到狗旅馆去,你身体不舒服花的钱,加上身体不舒服带来的时间浪费与疲惫感,跟狗旅馆的钱比起来,狗旅馆的钱可是小多了。”

朋友说:“对喔,我怎么没想到还有这个方法,太好了。”

朋友养了三年的狗,却从没有考虑过狗旅馆的事情,这就是思考的框架。

这些框架常是来自累积过去生活经验所建构而成的。我想要A,听大家说A不行,所以下次我就想要B,看大家又说B不行,于是我就选择了C。长此以往,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就会直觉反应要选C才行。

回想看看,你为什么要念大学?或是硕士?或是博士?理由是你真心想念呢?还是因为家长要你去念?或是大家都念大学了,我不念大学好像不行?再更深一层想,你为什么要念这个科系呢?你或许曾在某个宁静的夜晚,电光火石间,念头一闪,发现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想法是怎么来的,自己似乎不太了解自己。

有时,在某个时刻,你发现自己的思绪好像迷路了,总是不断地兜着圈子,不停地回到原点,很难有往前迈进一步的方向,于是你迷惑了,思绪就像是散乱在地上的毛线团一般,打不开众多的纠结点,也找不到线头与线尾,只能随手一扔,算了,以后再说。

要追踪自己分分秒秒的思绪脉络不容易,但可以做到的。只要用思维导图来记录自己的每一个微小念头,看着这些思绪的脉络,就很容易找出混乱的原点,打开思考的僵局。这些僵局,让大脑像当机一样地卡住了,应有的脑能力就无法发挥。

想要释放大脑潜能,必先发现思考的盲点,常见的思考盲点有三种:不良心态、不良过程、不良目的。

一、不良心态关闭了你的大脑潜能

这里所说的不良,包括了错误、不明确、不佳的意思。(1)应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知道什么是100分效果,什么是0分效果,刻意选择60分当成自己的最终成果。思维导图是尽量把脑中的想法记录下来,看着思维导图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足的感觉,心中会想着:“想要再加点什么?还可以再怎么增加内容?可以避免想要偷懒耍滑的心态。(2)完美:有时因为不能接受还没有做到完美成果的自己,反而会选择用拖延来避免呈现不够完美的结果。一张不够完整的思维导图放在面前,就会自动产生念头:“别忘了还没完成喔。”

可以鞭策自己别再拖延了。就算现在不完美,但只要我愿意动手继续画下去,这张图终究会呈现出完美的成果的。(3)被动:只想抄袭别人,等别人做好再来模仿复制就好。因思维导图是呈现个人脑中的逻辑架构与认知,连双胞胎都不可能思想一模一样了,不可能有两个人画出一模一样的思维导图,如果有的话,一定是来自抄袭的。

二、不良过程关闭了你的大脑潜能

如果是整理数据的笔记型思维导图,我常跟学生说:“把读完的书画成思维导图,可以增强记忆的量与时间,同时也能把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曾有学生问我:“我要不要先把书本的大纲画成一张思维导图,先建立整体的概念,再把每个章节的内容画成一张张思维导图?”

我说:“如果书本大纲已经整理得很好,何必还要浪费时间把条列式的大纲改成思维导图呢?除非是书本大纲还不够好,你才需要花这个时间。”“再者,也不一定要把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画成思维导图,除非是为了要考试。”

画思维导图像是爬楼梯一样,只要知道我要爬到几楼就好,不需要拘泥于一步一阶的方式,如果我的体力好,那就一次走两阶,只要行走方向是对的,就不要死守某种过程。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大脑当成是复印机,只会复制老师的步骤,而不去理解老师每个步骤的前提与意义。

三、不良目的关闭了你的大脑潜能

你觉得做起来有点难的事情,这时“做的过程”才有训练大脑的效果。画思维导图时,你一定常面临两个小难处:“要怎么浓缩这段话成关键词?”“到底我要把这个关键词写在哪里比较好?”

有时会遇到把自己当成是猪的学生,他只想当一只被养在猪圈里的饲料猪,只想拿别人画的思维导图来看,或是只想追求“不求甚解”,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我常笑称大脑是一个节能减排的装置,能偷懒就偷懒,大脑也是一个用进废退的装置,如果不刻意用一些方法来磨炼大脑,大脑的思考能力会逐渐减退。若现在发觉自己的思考力似乎不太好的人,表示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太放纵自己了。前言别把大脑当仓库

很多人因为记忆力不好,就认为自己头脑不好,这是受到考试方式的影响,因为记忆力是唯一比较容易标准化的能力。以多数的考试模式来说,想要成绩高,必须要有好的记忆力。

但是,没有老板会像学校一样,先给我们标准课本要我们背诵出来,然后考试,用考试成绩来决定发薪金额。上班后,最常听到的是:“这个问题交给你处理,解决掉。”至于“怎么处理”,那得靠你自己动脑去想,处理得好就算你能力好。

如果你还把自己当中小学生,期待老板给你答案,你只要照做就好,那么你的工作价值就跟机械人没有两样,很容易被更便宜的劳力所取代。我常在课堂上开玩笑,如果缺乏这样的危机感,那老板以后就只愿意付给我们电费而已。

这就是把大脑当仓库,输入一,就输出一,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

每每在思维导图演讲中,总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像你一样画出很棒的思维导图?我要怎样才能知道我这样画思维导图是对的?”面对这些问题,我总是无法回答。毕竟当年还在学习思维导图的我,只有在第一堂课会怀疑自己的图到底好不好,在第二堂课后,我就很确定自己的图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我先说明当年的我是怎么确定自己的思维导图是没问题的?当年我是个社会新鲜人,也就是职场上的菜鸟,在思维导图课程的下课时间,面对一同学习思维导图的长辈或是社会贤达等,我的目标就是我要学好思维导图,所以我不会害羞,大胆向他们开口借他所画的思维导图来看,慢慢地我就发现,我画的思维导图不比他们差,甚至我的思维导图更好。

当时的经验,让我知道思维导图的学习关键不在于插图画得多漂亮,而是如何选用符合自己目的性的分类、选用正确的关键词、能正确地用线条把关键词彼此间的关系呈现出来。

看别人做菜,跟自己做菜是不一样的。

学完思维导图后,我每天画,什么东西都试着画成思维导图,刚开始当然不会每次都画得很好,画不好本来就是学习必经的过程,我不以为意,我继续画。我的经验大概画20张,就能达到一次画到好、不用再涂涂改改修正的思维导图。大概画500张,不管什么主题的思维导图都难不倒你。

约90%以上练习的主题与运用方法,都是当年思维导图课程中老师没教我的,但我就是有一颗好奇心,想看自己能把思维导图发挥到什么样的境界,就这样练习了半年,在半年后,我发现确实自己画思维导图的能力与专业知识都已经远远领先当时一起上课的长辈与社会贤达,这对我是一种小小的成就。这时,我更确定自己画的思维导图内容是正确的。

现在,我用作家张晓风的故事来回答“我怎样才能确定我画的思维导图是对的”这个问题。

有一次,在张晓风的演讲中,有人发问:“怎样才能像你一样,写出对生活生命的感动与美感?”

张晓风说:“你问我这个问题,就像问我怎么吃饭一样?这些事情对我就像吃饭一样。”

大脑的锻炼跟体力的锻炼一样,用进废退。你既然不期待学会游泳的招式后就立刻变身成如同游泳比赛选手一样厉害的高手,那么你怎么能期待听过一场2小时的思维导图演讲,或看完《思维导图超简单》《思维导图阅读术》《超强思维导图活用术》后,或上完12小时的思维导图课程后,就立刻成为思维导图高手?

我天天在使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诀窍与学习体悟,通通已经内化在我的脑中,我跟张晓风一样,画思维导图就跟吃饭一样简单。这一切的能力,只要你画完500张后就能拥有。

画20张跟画500张是思维导图能力进步的两段临界点,不仅是我的自身经验,其他跟我一样常画思维导图的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值。

我曾在纺织公司担任“商品企划”工作,才知道“企划”无所不在,从求学时代的怎么准备考高中大学、怎么租屋、怎么找工作、怎么自助旅行、怎么办理家族聚会等,这些都是企划。

简单来说,“企划”,必须把脑中过去的背景知识都挖出来,重新组合出一个新想法。但无绝对的标准,每个企划案跟企划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内容。“企划”除了运用自己脑中现有的讯息外,偶尔也要借用别人的讯息,需要搜集数据的能力和提问力。运用思维导图便可以快速精简讯息、执行分析讯息、归纳讯息。

在输出想法时,需要运用想象力和视觉表现力,有了思维导图就能轻易达成创意想象的质量,也容易让自己与他人理解整个想法的脉络保持完整性。企划力=创造力

在2002年,我教授“思维导图创意训练课”时,引导大家思考手机还可发挥什么功能,当时就有一个女生提议要有电击棒的功能。我在2014/5/26的晨间新闻中,看到一个美国爸爸开发了一种电击棒手机套跟胡椒喷雾手机套,我一则喜,一则忧,喜的是台湾人果然很有创意,忧的是这种创意怎么没有在台湾被实现呢?

总之,常常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创意高手绝对有你!第一章学习是为了过得更顺心1 提升效率,不是缩短时间,而是从提高效果开始

前情提要:原本努力1小时只可得到60%效果,如果有一种新方法可以提升你的效率,你会选择下面的A方法还是B方法?

A方法是让你用一半的时间量,就能达到原来的效果。

B方法是让你用一样的时间量努力,但可提升到80%效果。

98%的人会选择A方法,觉得只要花30分钟的努力,就能得到60%的效果,既然我已经达到使用原方法的效果了,那么剩下的30分钟,我就可以去玩乐了。所以1小时过去了,最终的总体效果是60%,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前30分钟努力后30分钟玩乐学习心态 1小时后的总体效果  98%平凡人的效得到60% 得到0% 60%果 

约1%的人会选B方法,这1小时中必须全程都很努力,同样的1小时过去了,最终的总体效果是80%。1小时后的总体效必须努力1小时学习心态 果 1%超凡人的成果得到80% 80%(第一种超凡人) 

你也可以成为第二种超凡人,这种人克服了人性懒惰的一面,虽然同样是选择A方法,但第二种超凡人更聪明,认为既然花30分钟能得到60%,但我想要达到100%,是不是再花30分钟就可以得到我要的效果,所以1小时过去了,最终的总体效果是120%。(以数学角度来看,实际上不可能是120%,只会很接近100%。在此为了方便说明,故以120%来描述精益求精的总体效果)前30分钟后30分钟继续1小时后的总学习心态 努力 努力 体效果1%超凡人的成果120%60% 60% (第二种超凡人) 

因此,选择A方法或B方法不是决定效果高低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在于我们愿意为这件事情整体投入的时间量有多少。2 不甘于平凡,才能突破

美国宾州大学心理系教师Angella Lee Duckworth从动机和心理角度来研究,面对艰难环境,谁会坚持到最后?最后谁会成功?

结论是“成功的关键是意志力”!

我很幸运,在我大学毕业第一年就遇到一个纺织业的好同事,她教我:“聪明的人可能一年就做得很好,或许我比较笨,但是只要给我两年,我一定可以做得跟他一样好。”当时,他教了我什么是意志力。

过去我在课堂中不断分享我自身的体会来鼓励大家——“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不是短跑。”在我踏入教育训练行业前,我虽已经工作多年了,但是上台讲话还是会紧张到脑袋一片空白,讲话结结巴巴。当年很多前辈比我更聪明或更有教学经验,所以我必须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跟他们一样的水平。

我曾被某些前辈看轻过,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唯一拿过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的台湾人,只有我一个,某些前辈已被淘汰转行了。

Angella Lee Duckworth还没有发现什么方法可以锻炼意志力,我用以下的对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问:“经营公司不容易,怎么才能像你一样,成为一个集团的老板?”

七十多岁的老板说:“大概跟我是运动员出身有关吧。以前比赛常常输,输了就代表我们不如人,那就回家继续锻炼,下次再战。”3 终身学习,不是一辈子当学生,而是一辈子做教授

有些中小学生的行为让我觉得很奇怪,我不知道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孩子上课时总是很被动,总是希望老师把所有的答案或是解决方法都讲完了,直接模仿和抄袭就好。

有些补习班老师为了求速效,靠学生分数来招生,而采取直接喂养孩子的教学方法,要求孩子只要把自己整理好的重点背下来就好,这类补习班我称之为“现代养猪场”。

导致有些已经习惯被喂养知识的学生甚至把没有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哪些是重点或印制成讲义的老师,评为“不好的老师”。

这是多奇怪的一件事情!这些孩子把自己当成是猪,只想由大人直接喂养,不想学习如何自己解决问题。

曾有某大学教授向我抱怨说:“以前我总是把所有步骤都讲完后,让学生直接回家练习作业,两周后带来讨论,但总有学生漏掉一两个步骤或反映听不懂,还有反映根本来不及做完的人。于是这次我改成第一周先讲几个步骤,第二周再讲几个步骤,第三周让学生将作业带来讨论。没想到在教师评鉴中被学生抱怨,说我上课不认真,把原本一周就可以讲完的内容,拆成三周讲课。”

这就是把自己当猪养的大学生,缺少思考能力,也缺少应变能力。进入职场后,常看到其发言或过于重视细节,或文不对题,或根本不表示任何意见。

公司中只有少数人能提出符合主题的具体可行建议,这些人往往能成为公司的核心人物。

学习这两个字,是“接收”+“习作”两个动作,教学是学生主动或被动接受,习作是学生主动练习。

有些人常认为思考很难,常说“我没有想法”,但他“并不是真的不会想”,而是“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想”。

上班族如果能跳出学生的格局,面对任何学习题材,学完之后,把自己当成是授课老师,要求自己做到所学的内容,这才是真正的学习。4 学习没有结束的一天

在学习上习惯把自己当猪养的人,总是没头没脑地问:“我应该要读什么书对于未来发展比较好?”

如果是已经知道自己人生目标的就不会问这种问题了。会有这种疑惑的人,表示你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根据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人生阶段可有各种不同分类,先问问自己:“每个阶段中,我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我现在要如何达成这个阶段的目标,并为下阶段目标打基础。”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不一样,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目标,自然你就知道该读什么书来提升自己,所以学习并没有结束的一天。

我常在演讲或是课堂中跟大家分享一个观念:父母从小就教导我们——“你最好跟别人一样!”因为父母会跟孩子说:“那个谁谁谁去学小提琴,那个谁谁谁去学钢琴,那个谁谁谁去补码学了,你要不要也去学乐器或是补个数学英文的?”所以我们教导出很多“跟随者”,一会儿哈日,一会儿哈韩,总是缺少自己的风格。

但欧美环境教育常教导孩子——“你最好不要跟别人一样!”如果我的想法跟A、跟B、跟C的想法都一样,那就表示我们一样平凡。这一点在这几年的女高中生团体照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台湾的女高中生几乎是类似的发型与装扮,但欧美女高中生是各走各的调性,欧美人士是“不怕我和别人不一样”。

既然你、我、他的人生目标不同,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成长的文化背景也不同,别浪费时间去看类似《××岁之前必做的×件事》《一生必读的×本书》之类的,当你不自觉地想去看这类书时,你就该警醒了,表示你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在职场上,有思考力的人,有三大特色:(1)思考时有脉络可循,具备逻辑。(2)可以聚焦在根本问题,不会只看到表面的问题。(3)能让想法被实践。5 学习可以破除大脑迷思,而活得更成功

每个人对成功的结果要求都不一样,有人是钱,有人是权,有人是名,有人是家庭和谐,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是让黑人自由,台湾陈树菊是捐款帮助弱势群体。故成功的定义是:“只要达成自己人生的目标,就是成功人士。”

如何达成自己人生的目标呢?

唯一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终身学习。

不断地学,直到你真的觉得不用再往上提升为止。

比尔·盖茨说:“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Life is not divided into semesters , You do not get summers off.)第二章思维导图是连小学生都能学会的1 思维导图制作的流程注1

一、绘图的基本原则图1 天才是1%的天分+99%的努力图2 “生火工具”是集合名词

· 后面字词补充说明前面字词。前面字词是大范围的概念,后面字词是补充说明这个概念的细节。

二、用线条呈现关键词间的逻辑关系图3 这三个关键词“结实累累,树叶变黄,开始落叶”,一看就知道秋天来了图4 我要“交女友”,一定要先“交往”一阵子后,才可以“结婚”,结婚后才可以“生子”,非照这个顺序不可

· 前后关系的文字,亦可表示“绝对的顺序关系”。2 抓住思绪的脉络与脉动

一、水平思考

水平思考(brain bloom并联式思考;divergent thinking发散性思考)是由意大利人爱德华·迪波诺提出,为了强调对比效果,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思考”命名为“垂直思考”。“成功”这个词语让人联想到度假、金钱游戏、政治、领导、有名望、健康、有用的人、妻贤子孝等,这些词语都跟“成功”直接相关,词语间不一定有关联性。这就是“水平思考”。图5 水平思考

上面这张图(如图5),是我在2002年教授“思维导图创意训练课”时,让同学练习的作业——“手机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大家思考手机还可发挥什么功能,集结了大家的创意发挥所绘制而成,你也可以自己试着想想看还有什么功能,一起来练习水平思考。

二、垂直思考

说到“成功”想到“度假”,“度假”想到“出国”,“出国”想到“飞机”,“飞机”想到“机械”,“机械”想到“工程师”,一直持续下去,每一个词语只能跟上一个或下一个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就是“垂直思考”。

切记!垂直思考并非水平思考的对立面,所以垂直思考并不叫作收敛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而是串联式思考(brain flow)。图6 垂直思考

直直直直

直  直思

思思思思

思  思考

考考考考

考  考

垂垂  垂

垂垂垂垂

收敛思考

水平思考(发散思考)  垂直思考(逻辑思考)

台湾最近气温降低流行吃冰淇淋,第一个层次问题是:“为什么别人吃冰淇淋,你也要跟着吃?”回答是:“因为大家都在吃啊。”

第二个层次问题是:“为什么大家吃冰淇淋,你也要跟着吃?”回答是:“因为我想知道这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第三个层次问题是:“为什么别人采取的行动,你也要跟着去试试看?”回答是:“因为我想要跟别人一样。”

第四个层次问题是:“为什么你要跟别人一样?”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怕被排挤吧。”

第五个层次问题是:“为什么你觉得只要行为跟别人不一样,就会被排挤?”回答是:“因为我怕别人说我不合群。”

你还可以继续问第六个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你怕别人看你的眼光?”或是“为什么你觉得合群可以确保你不会被排挤?”但再问下去,会离一开始的主题太遥远了。

从第一个问题到第五个问题,运用逻辑思考(垂直思考)一层层注2抽丝剥茧下去。

如图7这张思维导图中,主题是《黄帝内经》中的五个系统:肝、心、脾、肺、肾,这是水平思考。心系统中,心属火,苦味有益于心,从天气来说是属于热气会影响心系统,从情绪来说开心会影响心系统,这也是水平思考。《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心”系统,心系统属“火”,故代表颜注1色是“红色”,心↓火↓红,这个过程就是垂直思考。

注1 本书中出现的范例图,因部分选用浅色线条,文字若也用浅色怕看不清楚,故文字颜色一样以黑色为主,实际练习时建议字跟线的颜色一样。

注2 连续问五个Why,这就是知名的麦肯锡企管顾问公司用在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方法。

所以思维导图,很简单地就能用一张纸来呈现大脑的两种基本思考能力的结果。图7 水平思考+垂直思考第三章思维导图超强活用术1 了解你自己

别管别人怎么想,你自己怎么看呢?

曾有人在下课时问我:“我要怎么了解我自己呢?”

我心想,这可是人生课题,也是哲学与宗教议题。如果我告诉你说:“你想知道你是谁?得先确定好,你是要知道宗教的定义?哲学的定义?自我认同的程度?还是你想知道在隔壁那个美女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读到这里,你大概会想骂我不正经吧?

但,我没说错喔!因为中文词语在生活运用中常被借来借去,文字的定义可能约定成俗,可能以讹传讹,所以要问“我是谁?”之前,还是一样得先确定你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要问:“我想知道以××方面来看,‘我是谁?’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你看,现代人讲中文,真是容易让人摸不清他的意思啊!

不知道你是不是已经从上面的故事中发现会造成沟通落差的点是“你我用字遣词的定义不同”。所以画思维导图前,要先把主题定义清楚,主题可能是一个“问题”,也可能是我们想要达成的“结果”。以此类推,“我以为的我”可能是“我希望成为的我”,自己跟自己沟通也很容易产生沟通的落差。

另一个点是“即使定义一样,但你我的价值观排序不同”,以上这两点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用思维导图来区分。

这里我想跟大家谈谈自己跟自己沟通为目的,我想要知道“真正的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1)先在中心主题写下名字或是你想要呈现的样子。

名字是一个人的抽象符号,有些人认同自己的名字,也有些人想要改名,你要写哪个名字都好,重点是要写下你认同的那个文字。

如果你不想用文字来代表你,那就画下你想要呈现的样子,要贴上照片或是用一些事物来代表自己都可以,像我个人就很喜欢用太阳来代表我,因为很开朗阳光啊!(2)放空脑袋,想到什么写什么。

你可能想问我:“你是要我随便乱写吗?”

是的,不要用对错、好坏的观念来看待你自己的想法,既然你是要了解你自己,那就先不带任何价值评断的眼光来剖析自己吧。

利用直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太多、想太久就会变成是刻意营造而非自然本意。在画本张思维导图时,脑中同时出现自己已经有的优点跟未来想要有的优点,为了不造成自我设限的情况,于是不分类写下。中心主题图片是勇士,意思是希望自己是个勇士。(3)要一边写一边分类,或是先不分类,等会再分类重画一张思维导图,都可以。

基本上最好的方式是先不分类,等会再分类重画一张思维导图,这样比较不会被分类的框架给限制住了。但若是有人就是会忍不住想要一边写一边分类啊,怎么办?

每个人的习性不同,画思维导图是要帮助自己轻轻松松的,所以别太拘泥在一些琐碎的细节上,如果先不分类会让你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忐忑不安的话,那就照着自己的习惯走。(4)写到写不下去为止。

诚实面对你自己!我指的是你脑中再也挤不出什么词语了,不是说纸张面积不够你写了。写不下去,不是“我有想法但我不敢写出来”,也不是“我不知道该怎样把想法用‘比较好’的词语来表注1示”。如果是一张纸写不下去,那就写成两张三张也没有关系。(5)照自己的想法分类。“怎么分类”是学生画思维导图时最容易问我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这张图是画给你自己看的,你想怎么做都好。”可以用“自认为的优缺点”“我希望的优缺点”“他人希望我拥有的。”(6)随时审视思维导图,还想要加什么,尽量加,想要删掉什么,尽量画掉。

为什么我要用笔画掉而不是用修正带盖掉呢?因为画掉的内容可以提醒我们不要这个了。有时现在想要删掉这个,下一刻又想起来还要这个,几分

注1 同一主题,要怎么写成两张思维导图?请见《思维导图超简单》第72页“优缺点”“讨厌、喜欢的”“擅长、不擅长的”等概念来分类。钟后又觉得再次删掉也没有关系,人就是这样,脑中思绪来来去去,把自己修正的过程保留下来,可以作为自己反思的依据。如果看着充满删删减减的思维导图让你很烦的话,那就重画一张吧,但是把原本的那张思维导图钉在后面。(7)收藏起来放一个月以上,等哪天突然想起这张思维导图时,再拿出来看。

之前画完思维导图后,看着思维导图,等于是将图上的内容输入在自己的表意识与潜意识中。经过至少一个月的发酵期,脑中想法应该又有一些改变,或是产生“心”的感动点,不要刻意去写下来,让这个想法再发酵一阵子,等突然想再瞧瞧这张思维导图时,再拿出来看。别忘了,刻意做的都是“不够真实的想法”。

因为主题一直摆在面前,每个语词间的脉络也清楚呈现,所以在每个制作过程中,可以很轻易发现自己的思考是否在兜圈圈,或是哪个点考虑不周详,或是哪个点略嫌不足,画思维导图比自己空想或是用条列式、写日记方式要来得更简单、明确。

我曾有个学生在求职面试时,被面试官要求现场马上用一张A4纸写下个人的简历,并用这个方式来做自我介绍。他马上画一张思维导图,并一边秀思维导图,一边讲解他自己。

这张思维导图是要画给别人看的,内容必须呈现跟求职有关的讯息,要用面试官的角度来思考我该呈现什么样的内容。

一、中心主题写上我的名字,可以不光是写字,用一些正面意义的图像来凸显我自己。

二、先想好我要呈现哪些范畴,例如,工作经历、具体成就、个人专长、未来期许。这样就会有四条脉络。

三、在每条脉络后方延伸出支脉。记得,一定要尽量写上跟眼前注这家公司有关的内容,若没有的话,也要呈现正面积极的画面喔。2

四、拿着思维导图,面带微笑地一边给面试官看,一边讲解“我是谁”。2 学习或读书计划for 成人

学习,是投资自己最有效的方式。

注2 想参考更多的自我介绍用的思维导图,请见《思维导图超简单》第166到171页。

每次在课堂上问学生:你在学校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家长到老师,99.9%都说是为了考试。

这真是教育界的悲哀。没有一个人认为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在未来更有适应力去面对各种环境、更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更有聪明才智去帮助大家过得更美好。难怪会出现一堆空有学历没有能力的知识分子。

学习或读书,若缺少“想要达到什么效果”或是“可以帮我解决什么问题”这个目的,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很容易半途而废,或是学了一大堆派不上用场的内容。想要避免这些缺点,就必须先建立“为自己未来”读书的心态。

不管是哪一年,哪一月,书店的最佳销售排行榜上一定有提升职场工作能力的书籍。不管是说话术、思考术、管理术,还是领导术,都是根源于思考力。表示台湾上班族渴望提升思考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厉害。

但,为什么看过那么多的书籍后,却没有变得更厉害?

学习或读书,是一种输入,把别人的观点输入自己脑中,找出隐藏在各种不同观点中的趋势,用客观的角度,重新融合成自己的一套想法。

上班族的学习,不能够把自己当复印机,只想要抄袭书上的做法或想法。否则,看过再多的书,也没有办法真正提升自己的思考力。

上班族也不能够怕麻烦,不想付出很多时间去看很多书,只想找到一种聪明药,或是万用宝典,期望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能不用思索地直接套用作者的方法。这种做法下,想要提升自己的思考力,根本是缘木求鱼。

提升思考力的第一步,是去除对于“思考”的抗拒心理。不用管现在的学习过程,只要把眼光焦点放在未来的结果上,这种态度会让你产生毅力。也可以把自己抗拒的心理写下来,写下来能帮助你的大脑更清晰,看出自己真正抗拒思考的原因是什么。

自我学习能成功的关键在于两个步骤:设定具体且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目前可以做的行为。(1)具体且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是一种吸收信息的过程,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应该吸收什么样的信息,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听说别人学什么很不错,就也跟着学,这种学习心态只会让你变得跟大众一样平凡,不会让你拥有超越众人的专业。先花点时间拟定好目标,是为了让自己在挑选书籍时判断更为精准,才不会看了一堆自己派不上用场的书,而浪费时间。(2)加上目前可以做的行为。

这时要考虑效率的问题,效率是效果除以时间。把事做对,而不是把事情赶快做完。

另外,要把事情做对,就要思考以下几点。(1)根据内容类型,选择学习的流程。

过去有句话“当你可以教别人的时候,就表示你已经真的会了”。

有些学生误解了这句话,以为把老师讲的东西重复讲出来,就表示自己真的会了。这种方式大概仅在学校存在吧?因为台湾多数学校的考试只是要求我们把课本的东西100%写出来,只要把大脑当复印机就行了。经由学校的测验评量,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跟老师心中标准的差距有多大。

所以这句话“当你可以教别人的时候,就表示你已经真的会了”百分百适用于学校的内容上,却不一定百分百适用于社会人士的教学上。

教导社会人士可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每年我都会跟有心当老师的人说以下这段内容:

老师教导学生,通常会因老师教学技巧跟学生根基好坏,而影响学生的吸收程度。先假设某学生的根基不错,却只能吸收到80%。

当老师专业程度100分,故学生吸收到80分,但学生会以为自己吸收到100分。

当老师专业程度80分,故学生吸收到64分,学生一样以为自己吸收到100分。但实际上学生的程度是及格边缘。

若老师专业程度70分,学生只能吸收到56分,学生照样以为自己吸收到100分。实际上学生的程度根本是不及格。

何谓专业程度好?就是你自己能够做到,也能确定自己的专业知识一定能让自己做出好结果,那才叫作专业程度好。

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的专业程度有多好时,最好不要随便教人家。

所以,想当老师的你,确定你不会害到别人吗?

反过来思考,我本身就很慎选老师。

我相信孔子说的话:“听其言,观其行。”好老师,通常都有一种教学热忱,不会藏私,希望学生能够学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写书跟上课是大大的不同,有时写书比上课难,因为很多练习跟引导的方式,不太容易透过书籍单向传达给读者,能够亲自写书的作者,专业能力通常是比较深的。

若是像地理、物理、医学等这种知识类的学习,我个人倾向于自学,因为这类内容都是“现阶段有标准答案”的,只要你看的书不是已经出版10年以上的,老师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力有限,通常是学生自己的认真程度影响比较大。知识类的学习,通常是自己“懂,就好了”,至于自己“能不能做到”就再说喽,不一定强调实际操作性。

分享多年来我自己所累积的“如何挑到一本有用的书”的经验,因为自学已经是“花时间省金钱”的方式了,我更要求挑到一本对我现在有用的书,我不希望看完一本书后才发觉这本书对我现阶段没有帮助,这样更、更、更浪费时间。

如果以自身的程度,自学几本书后依然无法掌握该领域的关键诀窍,那就表示我需要找一个好老师来教我了。

若是时间管理、企业管理、学习方法、生产制造等技能类的学习,还有生命哲学、为人处世等生命课题类的学习,我个人倾向于找到明师。于是,我会先采用自学的方法,透过书籍单向的文字表达去找出我心中的“100分的老师”,去感受老师真的是有自己一套的专业程度?或是只是人云亦云、东抄西抄的普通程度?

根据不正式也不严谨的个人经验,名师有一半不是明师,是靠广告或是植入性营销宣传出来的。

找到明师后,我会去上课。因为上课就是“花钱买时间”,与其为了省钱而靠自己摸索,摸索后还很难知道摸索的结果到底是及不及格,我宁愿早点学会、早点运用正确的方法,才有机会在工作中早点把花出去的学费赚回来。

我通常不喜欢自称为老师,也不敢自称为明师。我喜欢自称为教练,因为学生自己做到才是最重要的,老师自己多厉害没有用。我跟教练一样,我喜欢教大家如何正确地练习,帮助学生做得好是我的兴趣。(2)依照自己的生命阶段,找出今年想读的领域,然后去书店逛一下,把书目先填上。

学习,要讲求策略,千万不要当“职业学生”。

有些人到处上课,一会儿学西洋艺术,一会儿学企业管理,一会儿学尤克里里,一会儿学魔术。让人感觉很好学的样子,其实只是在各种领域不断流转当个初学者而已,成为样样都知道,但样样做不好的“样样通,样样松”,或是“只求知道,不求做到”的自我感觉良好者,这就是职业学生。

计划赶不上变化,年年想读的领域可以都不一样。在此先列出今年度想读的书籍,用未来一年的时间读完。

执行后,可以增加或是换书目。若发现比原本预定的书籍还要好的书目,那就把书换掉,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毕竟,我们是要从书中摄取养分,如果有另一本书比原来的更营养,当然要摄取更营养的那本书啊,就别浪费时间在原来的书上,可以直接把书籍捐出去。(3)填上预定执行日期。

若你是很有纪律的人,可以再往后延伸写上预定执行日期,放在随时都好查阅的地方。

如果你是很随性的人,既然这些书籍都是你想要看的,那就只要安排好阅读日期,可以视当天心情好坏来选择看哪一本书。(4)完成的打钩,要延后的直接画掉并重新写上新的日期。

附带一提,《以小胜大》的作者葛拉威尔提出的几个让你达到“以小胜大”的观念:

第一个概念——“资产化学习”的意思是:太喜欢练习,故技巧越来越好。技巧越好,就越发喜欢练习,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顺应天生优点为基础而学习与发展,变得擅长于某个项目。

第二个概念——“有益的困境”的逻辑恰好相反:因为能力差迫使他必须拼命适应,于是做出某种策略,好让他跟得上周遭的人。这是许多咸鱼翻身故事主角用的方法。

第三个概念——“弥补性学习”更加难得:你必须克服你的不安全感和羞耻感,必须非常专注,必须有自信去追求成功的表现。能够做到这些的人将因此受益而改善境况,因为,出于必要而学会的东西总是比那些容易、轻松学会的东西来得更强、更实用。这在多数激励人心的书籍中可以看到,也是英雄故事主角的方式。

所以,别担心你现在的能力不好,正因如此,你才有机会成为英雄人物。3 学习或读书计划for考生

掌握知识技能及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

常有考生问我:“看过很多网络或考试书上写的读书计划,总觉得不是太理想化,就是不够科学化、系统化,有没有比较科学的方法呢?”

一百种人准备考试的方法就会有一百种,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勤劳程度、个性、可运用的自由时间量通通不一样,因此,你不能期望有一种考试成功的读书计划是绝对适合你。

坊间很多读书计划是针对在校学生而设计,几乎都是假设一种完美状况,就是学生每天拥有至少8小时的读书时间。

如果你每天都能抽出8小时以上时间,并且专心一致地坐在书桌前念书,那么你可以继续用你原来的方法继续念书。你根本不需要求取别人的读书建议。

对成人考生来说,一边工作一边念书,每天念8小时根本是不可能的,直接套用专职学生的读书计划,只会让自己的心情更加挫折。

以下内容是我归纳各种读书经验后,个人研究出的一套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确保人人可以做得到的读书计划,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书面方式公布在读者面前。

这几年来已有多位学生用这套时间规划,搭配我教的学习方法,不到半年的时间念书,一次就考上录取率约2%的高考。也有的学生用一年时间考上录取率不到2%的证照。

提醒一下大家,以下我所提供的方法并不适合下个月或是只剩一两个月就要考试,但是却一本书都还没开始翻阅,甚至连一本书都没看完一遍,并且每天无法投入6小时以上念书时间的人使用。

因为这个方法是要让你彻底从不懂到懂,并不是用来临时抱佛脚的。但是你还是可以参考一下,试着找出自己投资在每本书的时间比重。

我前面也提过没有一套读书计划是适合所有人的,你必须自己实际试做看看,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才行。(1)找出你喜欢的课本或参考书,求精不求广。

同一科目总有上千、上百本自修参考书,基本上内容都大同小异,差别只在于编排方式与整理方式的不同。

我建议你先询问有经验的人或是补习班,然后亲自翻阅一下,找出你看得顺眼的编排方式。好好的读透、读通一本书就好,毕竟考试是比谁对内容更为熟悉,不需要同一科目读很多本参考书。

花一点时间,先找出一本书,比事后读好几本书来得更有效果与节省时间。毕竟读越多本书,每一本都看得不熟,等于是只有学习而没有复习一样。

同时好几本书堆在面前,只会增加你的紧张感,让你天天怕自己读不完。(2)研究每一科的考试题,找出每一章节的出题比重。

出题方向是有倾向的,可能跟出题者个人有关,也可能跟当时时事或社会氛围有关。

超过五年的考试题,参考价值较为低一点。有多余的时间就研究一下。

找出最近五年的考试题,一一对照书中的章节,找出这三大部分的出题比率。

必考章节——五年里面出现三次(或以上)考题。(60%以上概率)

较不考章节——五年里面出现一次考题(或以下)。(20%以下概率)

中间值——扣除前两项,剩下的都归在这一类中。(20%~59%概率)

考试题型中,较多人觉得问答题比选择题更难,因为问答题几乎都是要靠默背才能完整答题,选择题还有机会可以猜题。问答题以章为单位就好,选择题的话,可以切割到每小节的出题概率。

举例:要考的项目有三科,其中科目A有两本书一定要读,那么这两本书都得纳入读书计划。较不考书别 必考章节 中间值 章节1. 2. 4. 5. 6. 10. 11.3. 7. 8. 9. 13.20. 21.共21书本A12. 14.16. 18. 19.15. 17. 章 —1 2. 3. 4. 5. 6. 10. 11.1. 7. 9. 12. 13.8. 17. 共20书本A15. 16.14. 18. 19. 20. 章—2 1. 5. 7. 11. 13.共17书本B2. 3. 4. 8. 9. 10. 17. 6. 12. 14. 15. 16. 章 共11书本C3. 6. 7. 8. 4. 5. 9. 10. 11. 1. 2. 章 (3)算出每月的念书时间量。

我常说考试录取率很低,是因为很多考生是去“陪考”的,他们都是随性念书,当然不太可能考上。

状况一:这几天对科目A有兴趣,就只念科目A。过几天对科目B有兴趣,就只念科目B。不太清楚自己念书进度到底是不是没问题。

状况二:前天心情好念三四个小时,昨天心情差就不念了,今天精神不好还是不念了,心想反正周日再来好好地多念一下就好。就这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念着书。时间就一点一滴地过去了,猛然间发现自己念书进度严重落后。

状况三:第一个月猛念书本A—1,第二个月念书本A—2,第三个月念书本B,第四个月念书本C。等到第五个月想要复习A—1时,就发现自己对A—1的内容好像很陌生,几乎都忘光了,等于是重新再念过一遍。

状况四:对B科目没信心,对C科目有信心,就拼命念B科目,C科目等快要考试时再来念就好。结果,发现拿手的C科目得分也不高。

状况五:对B科目没信心,对C科目有信心,就拼命念C科目,想靠C科目来弥补B科目分数的不足,如果C科目出题太难或是太简单,跟别人的分数差距会不大。这种方法只有在题目难易适中时才会有好效果。

准备考试是讲求策略的,要理性做计划,千万不能随性而为。

不管考试日期在1~31号的哪一天,我希望你不要把这一个月的时间纳入以下的读书计划中,这几天的读书计划要重新拟定。因为要把不擅长的章节弄熟是会花掉较多复习时间的,这一个月不应执着在不擅长的章节上,应该是80%时间放在复习你擅长的部分,因为这些分数绝对不能失分。复习的材料部分,你也可以用大量做题来验证对内容的熟悉度。

最后一个月的做题顺序分别是:①近五年的考试题,②近十年的考试题,③模拟考题。这样的安排顺序是因为考试方向会改变,所以越久远的考试题参考价值越低。模拟考题是以猜题的概念去出题的,不一定跟真正的出题方向是一致的。

假设一个平时要工作的上班族距离考试日有七个月,并假设我们对每一科目通通不擅长,每一科目的满分都是100分,其中科目A分成两本书,这两本书各占50%的比重。

周一到周四,每天最少可念3小时。周六可念6小时,周日可念4小时。

每周的最少念书时间量是3×4天+6+4=22小时(1320分钟)

每月的最少念书时间量是1320×4周=5280分钟书别 一本收在一个月内的念书时间量书本A—1 5280×(1÷3科)×50%=880分钟书本A—2 5280×(1÷3科)×50%=880分钟书本B 5280×(1÷3科)=1760分钟书本C 5280×(1÷3科)=1760分钟(4)订出每本书在每月的进度目标。

订出每本书在每个月的进度目标与截止期限,这样才能善用心理学上讲的效果——适当的压力可以刺激效率的提高。

先念必考的章节,这样你才有时间可以多复习几次,既然必考,就代表你一定要拿到分数。

较不考的章节,从最后一个月开始往回安排,反正出题的概率低,题数也不会太多,少复习几次也不会吃亏。

这个步骤很重要,可以让你订出较为合理的目标。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或是太松散的计划,也能断开随性(随当时的兴趣)的读书计划。

越到后面几个月,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复习必考的章节上。书别 每一个月须投入每一本书的章节数量书本A—1 21章节÷7个月=每个月念3章stth月~6月念3章20章节÷7个月=1书本A—2 th月念2章7stth月~3月念3章17章节÷7个月=1书本B thth月~7月念2章4stth月~4月念2章11章节÷7个月=1书本C thth月~7月念1章5书本C 5280×(1÷3科)=1760分钟(5)订出每个月念书的进度表。

综合第二步骤和第四步骤的结果,就可以知道订出每个章节的时间限制,没有时间限制的话,多数人会一边念书一边分心,一个章节恐怕会念很久很久才会念完。书别stndrdthththth月 1月 月 月 月 月 月234567 5. 6. 11. 12. 16. 18. 17. 20. A—11. 2. 4.9. 13. 15.3. 7. 8.   10. 14.19.  21.5. 6. 11. 15. 12. 13. A—22. 3. 4.18. 19. 8.1. 7. 9. 17. 20.  10. 16.14.  8. 9. 17. 1. 2. 3. 4.B 7. 11. 13. 14. 15. 16. 6. 12. 10. 5. C 3. 6. 7. 8. 4. 5. 9. 10. 11. 1. 2.st

综合第三步骤和第四步骤,就可以知道1月的读书进度应该是:书别 章节 时间量 每个章节的平均时间量书本A—11. 2. 4. 880分钟 293分钟(4小时53分钟) 书本A—22. 3. 4. 880分钟 293分钟(4小时53分钟) B 2. 3. 4. 1760分钟 586分钟(9小时46分钟)C 3. 6. 1760分钟 880分钟(14小时40分钟)

用这样的方式,才能理性地订出每个章节的时间量,才不会通通凭感觉来决定自己的读书进度。也不会进度已经超前了,还觉得自己念书太慢。或是进度已经严重落后了,仍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念书时间。

书本C每个章节可以念14小时40分钟,我想你不太可能念这么久才念完一个章节,剩下来的时间你就可以有下列选择:

选择一:改念本周计划中的书本A—1比较不熟悉或没念完的章节,或做题。

选择二:改念本周计划中的书本A—2比较不熟悉或没念完的章节,或做题。

选择三:改念本周计划中的书本B比较不熟悉或没念完的章节,或做题。

选择四:多念本周计划中的书本C几遍,或做题。

我会建议,除非是本周计划中书本A~C的章节通通都滚瓜烂熟了,否则不要提早念下一周的计划。毕竟,这个念书计划是要你稳扎稳打地念完一遍,同样念一遍但是效果要比别人更好。

不要贪快、求快,而念得不扎实。贪快求快,虽然可能念得次数更多,但是效果不会更好。你看看那些全职准备考试,连考三年以上都没考上的人就知道了,他们念得很多遍,但每一遍都不扎实,这种不良的念书心态绝对要舍弃。(6)搭配复习定律,订出每个月念书的时间计划。

根据遗忘曲线订出以下的复习定律,有兴趣了解原理的人,可以参考《超强学习力训练法》。

第一次复习应该在学习完成的1小时内。例如,1月1日。

第二次复习在学习完成的24小时内。例如,1月2日。

第三次复习在学习完成的1周内。例如,1月7日前要完成。

第四次复习在学习完成的1个月内。例如,1月31日前要完成。

第五次复习从第四次复习日开始算2到4个月内。假设第四次复习是在1月24日复习,第五次复习就在3月24日~5月24日之间复习就好。

要让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刚开始复习的间隔时间要短,要多复习几次,之后就可以把间隔拉长。

很多人会安排第一个月读书本A—1,第二个月读A—2,以此类推,等到第五个月才回头复习A—1,这样复习间隔太长了。

应该要第一个月就同时读四本书。

安排方式如下列步骤:

步骤(一):书本A—1的第一章根据上面的复习定律,一个月内应该要读完一遍、复习四遍,如下图范例。

根据前面的计算,读此章节时要在4小时53分钟内读完,但原本在计算每月最少的念书时间量时,周一到周四晚上只能拨出4小时,这时我会建议周一到周四要提高自我要求,要求自己在4小时内读完,并运用思维导图做好重点笔记。

如果当天可以念书的时间超过4小时,或是你提早念完了该章节,那就参考步骤(5)中提到的四个选择。

复习时,切记,不是把书上全部再读一遍,这样太没有效率了,复习应该是读思维导图重点笔记+做题目并检讨错误才对。如果是需要计算的科目,应该是直接做练习题并检讨错误才对。

步骤(二):假设今天读书本A—1,隔天就要换一本书来读,也就是说隔天要读A—2,加上复习A—1。

书本A—2的第二章根据上面的复习定律,一个月内应该要读完一遍、复习四遍,如下图范例。

读此章节时,要求自己最多在4小时53分钟内读完,并做好重点笔记,理由与其他注意事项请见步骤(一)。

步骤(三):以此类推,将书本B的第二章安排如下图范例。

读此章节时,要求自己最多在9小时46分钟内读完,并做好重点笔记,理由与其他注意事项请见步骤(一)。

步骤(四):以此类推,书本C的第三章如下图范例。

读此章节时,要求自己最多在14小时40分钟内读完,并做好重点笔记。4 人生目标设定

清晰的目标能提供实践的动力及方向

为年龄烦恼是白费力气的,我们改变不了年龄,也无法让老化停止。有些路,只有年轻时走进去才有意义,过了一定年龄大门就关闭了。有些路,却是要等到一定年龄后,大门才会为我们开启。

目标必须帮助人有所行动,鼓舞人从此往某处前进,才算有用。对多数人而言,前方的路通常是模糊不清的,看不到眼前路往哪里走,也看不到未来所有的可能性。

希望未来出现好事,必须现在就开始撒下种子。你可以透过规划来增加目标完成的概率,你必须做好一天的规划到未来十年的规划,同时具备短中长期这三种规划,才能确保时间过去了,你的目标会日积月累地完成了。

明日目标:明天要完成什么事情。

下个月目标:下个月要完成什么事情。

短期目标:未来一年到三年。把中期目标分成几个阶段性目标,再加上想要完成的乐观与实际的目标。

中期目标:未来三年到五年。可能是职涯的下一步,也可能是正在寻求的特定类型训练或课程。

长期目标:未来五年到十年。期望的生活概况,是你想要拥有的生活方式,包括工作、家庭等。

人生目标:未来二十年以上。期望更长远之后的生活概况。(1)从人生目标开始,想想自己未来二十年后你想要的生活概况。若人生目标太抽象,至少要从长期目标开始想象。

目标越大,越可能影响人生。但是我们只对小型目标才有掌握的能力,把长期目标化为数个小目标,累积达成小目标,才有机会达到真正在乎的长期目标。

要记得在自己有兴趣的地方多想想,想想有什么事情会让你做到浑然忘我,乐此不疲呢?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心理学讲的“心流”,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多方尝试,多想想会让你产生心流的活动是什么?

但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心,在不同的领域多给自己一些机会,试着去做做看,说不定能发现全新的自己。

要注意一点,要做到逐步踏实,不要妄想剧烈突然改变,渐渐改变才有机会达成目标。(2)订立中期目标,并把会让你产生成就感的事情放进去。

有些人订了人生目标,但执行的动机不强,有可能是这个人生目标并非你内心真正想要的目标。

第一,心理学家对“引发动机”有下列的研究结果:

A.激发动机的事物因人而异。

我常在演讲中分享一个观念,在中国,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你为什么不跟别人一样?”而欧美某些高校的教育是“你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对某些人很赞的事情,对你可能会觉得很无聊。

B.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价值时,你就会被激励。

激情,可以靠老师或是一些活动来让你短暂地产生活力四射的感觉,但是这些人无法长期地激励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断地参加激励营,到处找寻有没有更厉害的激励大师来激励自己,成为激励课程的职业学生。

事实上,只有你做了值得一做的事情,才能长期地激励你。

C.越了解自己做的事情的价值,你会更有干劲把它做好。

不了解自己行为重要性的人,不太会有动力。不了解好表现的好处,所以不会十分努力。

D.成功往往会形成惯性。

在某事上有杰出表现或积极态度,在别的事情上往往也能做得很好。

我们的绩效表现,往往跟周遭的人差不多水平。

这种说法有点像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或是“孟母三迁”故事中孟母的论点。跟你共事的人,对你的成就动机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你可能会想要安排一些教育训练给自己,或是把获得某些执照或证书当成目标。心理学家对“教育”特别提出注意事项,这些注3你接受的教育可以为你带来好结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