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魏室:曹氏家族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02:37:09

点击下载

作者:郑嘉伟,杨益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性情魏室:曹氏家族传

性情魏室:曹氏家族传试读:

前言

曹姓是中国最古老、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当中,“曹”排在第二十六位。据统计,全国姓曹的人士多达730余万人,占全国总人口0.59%。中国历史上,曹氏家族涌现出不少高质量的顶尖人才,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本书将挑选部分曹氏名人,让读者了解他们的事迹。

由于篇幅有限,一本书不可能涵盖历史上所有曹氏名人。因此,在这里我们只能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描写。他们中包括先秦时期的曹刿,汉代的曹参,后汉三国的曹操家族,北宋的曹彬,明朝的曹文诏,清朝的曹雪芹以及民国时期的曹锟等。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入选”本书的其他曹氏名人,并不代表他们的功绩不如本书的主角们。本书记述的主角们,基本上都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换句话讲,本书在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将会更注重描写主角的内心世界,体现主角们“性情”的一面。

在众多曹氏名人当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具有争议性的,要算三国时期以曹操为首的曹氏家族。曹操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互相矛盾的性格,在曹操身上得到神奇的融合。曹操张扬的性格和屠戮俘虏的暴行令他在古代备受唾弃,同样的性格却让他在追求个性的现代社会中翻身成为许多人的“偶像”。实际上,无论是因为曹操的暴行就忽视他的功绩,还是因为崇拜曹操的个性就无视甚至粉饰他的残暴,都是不可取的。曹操是一个伟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曾经犯下不少错误,这些错误是构成曹操性格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不能因为盲目崇拜就无视这些错误。那样子的曹操,不是真正的曹操,更不是“性情”的曹操。同样道理,曹丕、曹植、曹叡等主角们,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正是这些不同的优缺点,才构成了性格各异的曹氏主角们,也谱写了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可以很呆板严肃,也可以很活泼生动。曹参到底为什么甘于一辈子充当绿叶,衬托他人?曹操为什么从爱国青年,蜕变成一个“奸雄”?作为开国皇帝,曹丕到底对魏国做出过哪些贡献?曹植到底为什么会输掉与兄长的继位之争?曹叡到底是否信任司马懿……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有趣,值得研究的。过去课本上强调历史的必然性,淡化偶然事件在历史中的作用。诚然,历史发展的确存在必然性,所以哪怕如曹操那样强悍的人,也没法以一己之力扭转历史潮流。但笔者认为,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只强调必然性,忽略了人物在历史分岔口时,个人感情起到的影响作用,“历史”就显得非常冷酷、冷血。有一句这样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正是这些历史人物们各自不同的性格,令他们面对不同的历史关口,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才令我们的历史故事如此精彩。

这本书的宗旨在于,以诸多登场主角的“性情”作为线索脉络,为读者展现历史上那些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人。但是这并不代表笔者颂扬本书所有的主角,更不表示笔者鼓吹本书中部分人物的一些暴行。性格无所谓对错,但因为性格而做出来的行为则有对错之分。不能因为“真性情”做的“真错事”就不挨批,否则,历史也会显得很肮脏。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书描写涉及相关人物的心理活动时,都是笔者根据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尽量合情合理地演绎。读者若对本书提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感兴趣,想进一步加深了解的话,可以自行查阅相关正史资料。另外,本书提及人物年龄时,均按虚龄统计。

由于笔者知识水平有限,准备时间也比较仓促。本书必定存在不少的纰漏甚至谬误,还望广大读者见谅!郑嘉伟于2015年4月  第一章曹姓起源与早期曹姓

颛顼帝的五世孙晏安开创曹氏一门,周武王的弟弟姬振铎被封在曹国,后人以曹为姓。一开始,曹家人就挥洒性情。曹共公敢于围观晋文公裸体,曹刿敢于拿刀劫持齐桓公,曹参当了大汉朝宰相,却成天喝酒吃肉,还把皇帝派来问话的使者打得遍体鳞伤……1 性情国家性情姓“曹”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之一。这个姓氏的起源主要有两支。其中一支源自于颛顼后人。“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一个曾孙叫吴回,吴回又生了个儿子陆终。陆终六个孩子当中的老五名字叫晏安。晏安后来以曹为姓,成了曹氏家族的祖师爷。曹安建立了一个部落国家,称为曹国。夏商时期曹国屡遭打击,最后搬迁到山东定陶一带。

小贴士:威猛的祖师爷

传说颛顼帝的玄孙陆终在鬼方娶了个老婆。老婆怀孕三年都没能把孩子生下来。没办法,陆终只好自己动手。他拿了把刀子,在老婆左肋划了一刀,掏出来三个娃娃,又在右肋再划一刀,又挖出来三个娃娃。也不知道如花似玉的鬼方妹子被自家老公这么划两刀后有没有活下来,总之陆终先生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是“三年抱六”,得偿所愿了。

曹氏的另一支源流则是西周王室。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以后,把诸位兄弟、功臣叫到一起,开始分地。姬发把曹安的后人改封为邾国(山东邹县一带)。空出来的曹国就封给弟弟姬振铎。为了纪念祖先,姬振铎的后人也以曹为姓。秦汉以后的曹氏,大多数都是姬姓的后人。

曹国是个三流小国,在春秋时期的混战里,曹国并没能掀起什么大风浪,经常担任“联合军”中的一员,随着大伙儿打这个,打那个,还吃了不少败仗。在各国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里,曹国的君主们终究没能保住祖先的产业,迎来亡国的悲惨结局。

不过,国家虽小,曹国君主们却颇多性情中人,经常干一些潇洒得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说春秋中期有位曹共公,他这天吃饱了没事干在宫里待着,忽然有大臣报告,说是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路过,问老大要怎么接待?

晋国是当时的一流大国,曹国得罪不起。但曹共公想,说你是晋国公子,都混到流亡要饭的地步了,我何必还要拍你的马屁?招待你还要花钱,多不划算。这时,却有个近侍低声对曹共公说:“老大,听说那重耳公子的肋骨是连成一块的,这种稀奇,可是平时花钱都看不到的哦!”

曹共公一听立刻来了兴趣,赶紧吩咐臣子把重耳公子迎接进来,安排了些粗茶淡饭招待,随后郑重其事地烧了一大桶热水,请重耳公子洗澡。

那重耳公子吃了饭,不见曹国君主出来迎接,正在纳闷,仆役送来一大桶洗澡水。重耳奔波了这么远,浑身汗臭,倒也正想洗个澡,于是脱得一丝不挂,准备下水。

这时,却看眼前一花,几个人掀开帘子,走了过来,站在身边指指点点:“哎哎,你看,真的是一块呢!”“啥眼神,明明还是有分开的。”“但是好平啊。”“这几个钱花得值,以前真没见过。”

重耳定睛一看,却是曹共公和几个宠臣嬉皮笑脸地过来围观,气得七窍生烟,赶紧抓起衣服挡住身体,一溜烟跑了。

风水轮流转。没过几年,重耳回国继位,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几年前曹共公偷看他裸体的耻辱,岂能忘记?于是晋文公出兵包围曹国,对曹国攻打一番,还把曹共公抓了起来,关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放,估计关押期间也没少看他的裸体。

又过了100多年,春秋临近末尾。曹国君主换成一位叫曹阳的人。他喜欢打猎,于是就把一位打猎专家公孙疆用为心腹,对他言听计,国家大权尽付与此人。在公孙疆的怂恿下,曹阳穷兵黩武,还背叛了盟主晋国,去招惹宋国。宋国是当时的二流大国,对曹国还是有优势的,宋景公派出大军包围了曹国。攻了几个月,没有攻下来。曹国的盟友郑国这时出兵进攻宋国,宋军就开始撤退了。

这时,曹阳看宋军陆续撤退,兴高采烈,就派出一群人出城,追着宋军殿后的部队破口大骂:“你们这些蛮子,敢来侵犯我大曹国,现在知道厉害了吧?滚回去吃大便吧!”这群人越骂越高兴,越骂越来劲,污言秽语,层出不穷。

宋国殿后的将军原本想军令如山,忍忍算了。不想这群人追着越骂越大声,宋将大怒,下令后军停下来不走了!宋军元帅看后军停步,赶紧派人来问怎么回事?后军将领说了原因,宋军元帅一挥手:“曹国既然这么兴奋,咱再陪他们玩玩!”

于是宋国大军满怀激愤,又杀了个回马枪。曹国的人正在城里面庆祝解围呢,完全毫无防备,看宋军兵临城下,顿时傻了。一阵砍杀,宋军攻破曹国城池,俘虏了国君曹阳,斩首示众。于是,传承五百多年的曹国灭亡了。

尽管曹国的下场有点凄惨,但国君们的这种性情还是比较有趣的。管你一等霸主、二等强国,玩就要玩得痛快。事实上,从姬振铎被封于曹国开始算起,曹氏的名人们,就一直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地登场书写张扬的性情。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番吧。2 不按常理出牌的男人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一个时期,涌现了形形色色的传奇人物。有的人忠贞不贰,为了完成任务视死如归。有的人文采飞扬,留下了传颂至今的美文。有的人阴险狡诈,为求目的不惜牺牲一切。对于知识分子来说,那是一个最自由的时代,最无拘无束的时代。

曹刿正是诞生在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里的一位奇人。

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是一对充满着恩怨情仇的邻居。齐国是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国,而鲁国国君是武王弟弟周公的后人。鲁国地位更高,齐国则更强大。两国比邻,经常有摩擦纷争。故事的主角曹刿,就生活在鲁国。

曹刿的祖宗既有可能是颛顼帝那一支的苗裔,也可能是曹国远房宗室流落在鲁国。总之,祖上的辉煌已经过去,曹刿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国人,过着平静无忧的生活。

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曹刿的这种平静生活被打破。在这一年,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姜小白)率领大军,入侵鲁国,要报先前鲁国支持自己兄弟继位的仇恨。齐国地盘大,人多势众。齐军风风火火地杀到边境,鲁军抵挡不住,丢盔弃甲,形势非常危急。

小贴士:国人

国人是指春秋时期,居住在城邑附近的自由市民。他们虽然不是贵族,却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当年的著名暴君周厉王,就是因为倒行逆施,触怒民众,最终被国人驱逐。

曹刿的老乡们忽然发现,曹刿在收拾行李。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曹刿说:“我决定了,我要去见国君,拯救国家,抵挡齐国!”

老乡们都笑了:“老曹,不是说我们笑你啊,你曹刿算老几啊,国君会听你的?这些事情,大夫们会搞定的啦,犯得着你在这担心?”“那些大夫养尊处优,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国家交给他们,就完蛋了!”

其实老乡们说得没错,国家存亡的大事,是轮不到曹刿去管的。再说,哪怕鲁国被灭了,你曹刿也不会死,大不了和原来一样,一起效力齐桓公这个新君主就得了,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但是曹刿不这样看,他认为,国家有难,是男人就应该挺身而出。他没有理会老乡们的嘲笑,毅然地走上了拯救国家的道路。

曹刿来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求见国君鲁庄公姬同。这个时候,鲁国朝廷已经乱得像一锅粥,齐军在外面来势汹汹,整个殿堂挤满了贵族大夫,却没有人想出御敌之策。曹刿被焦头烂额的庄公接见了。可以看得出来,现在的庄公已经被齐军打得摸不着北,甭管是曹刿还是曹跪,谁来他都只能信了,不然就真的要跪在齐桓公面前了。

获得庄公接见的曹刿,并没有一上来就口若悬河地把自己的计划说个不停,反倒是不急不慢地“考察”起鲁庄公。“人家齐国是大国,君主小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明君,老大您凭什么认为自己做得比他好,凭什么认为自己能打赢这场仗?”“我平时要是有好吃的、好穿的,都不敢独享,全拿出来分给身边的大臣了。”鲁庄公很自信,我起码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些小恩小惠不算啥,大臣们现在不都啥也干不了?你能把好吃的好穿的分给全国百姓,那才算本事。”曹刿一点面子也不给自己的老板,直截了当地打脸。“这个……好吧,祭祀用的那些牛羊、玉器,我都老老实实地按规矩办妥,不敢欺骗神灵。”“行了,别跟个娘们似的。神佛鬼怪能帮你打走齐军吗?快点拿干货出来!”曹刿继续逼问。“我想想……对了,我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无数个,虽然无法一一甄别真相,事事公正,但还是会尽量做到合情合理。”面对曹刿的逼问,庄公挠破脑袋,终于想出了自己的“政绩”。“好,这些才是能让老百姓拥护你的善政,你平时这样做的话,就说明这一仗还是能打的。走吧,带上我,给我一个机会,我能回报你一场胜利!”这样的君主,还是值得臣子为他效力的。曹刿认可了鲁庄公这个君主,他将要为这位君主贡献自己的智慧。

曹刿和庄公率领着鲁国军队,出发抵挡齐军。

鲁军和齐军在长勺这个地方相遇。远道而来的齐军反客为主,老早就摆好了阵形,等着鲁军来。一见鲁军到来,齐军急急忙忙地就擂鼓前进,准备战个痛快。鲁庄公坐在指挥车上,看见齐军先动手了,也命令属下击鼓应战。“慢!”曹刿在众军面前,制止了国君鲁庄公。

庄公不懂曹刿到底想干啥,敌人都杀到眼前了,怎么还不让我击鼓。你小子之前说得那么好听,不会是想阵前反水吧?

曹刿不动声色:“您要是只想打一仗,那就出击。要是想打赢,那就听我的!”

见曹刿沉着的样子,庄公姑且听信,命令军队站稳阵脚,不许轻举妄动。

齐军冲到鲁军阵前,发现鲁军和以往的敌人有点不一样。在春秋早期,风气普遍比较淳朴。就算是打仗,也是非常讲规矩的。双方拉开距离,各自摆好阵形,然后一起擂鼓而进,正面对决,打到其中一方撑不住为止,另一方就算获胜。这种战斗方式很简单,也比较斯文。两国交战,就像两个拳击手在擂台上比赛一样。

齐军看鲁军一动不动,脑子还一下子没转过弯来,不知道鲁军到底在干啥,他们还没有打过这种仗。又害怕鲁军隐藏了什么阴谋,不敢贸然冲阵,于是齐军又退回原来的阵地。

退回去之后,齐军看鲁军并无动静,似乎也没打算求和或者撤退。他们摸不着头脑,整顿了下队列,迷迷糊糊地又开始击鼓,再次发动冲锋。

鲁庄公又打算还击,但他还是被曹刿阻止了。“现在还不是时候!”曹刿斩钉截铁,容不得庄公半点质疑。虽然庄公还是想不通曹刿到底在干嘛,但决定再忍耐曹刿一次。

曹刿在战前问庄公这么多问题,并不是白问的。如果换了个脾气不好的君主,现在早就砍翻曹刿了。

齐军不屈不挠,又来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曹刿到底还想怎样,继续退缩吗?鲁庄公看着再次发起冲锋的齐军,再转过头来,眼巴巴地望着曹刿。

曹刿没有搭理庄公,他在仔细地观察着齐军的一举一动:经过前两次徒劳无益的冲锋,齐军早就放松了戒备,阵容稀稀拉拉,有些士兵甚至随意地把武器扛在肩上,和队友有说有笑,对着鲁军指指点点。这样的齐军,根本就不像一支军队,毫无组织毫无纪律。

曹刿点一点头,将手一挥:“击鼓,出阵!”

一百多年后,有一个叫孙武的齐国人,在他的兵书里写道:不动如山、动如雷霆。部队稳守阵地的时候,就要像泰山一样纹丝不动;一旦行动起来,就要迅速猛烈,就像闪电雷鸣一般,让人不及掩耳。曹刿手下的鲁军就是这样的军队,齐军杀到眼前,也不为所动;一旦有机可乘,就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已经做了两回折返跑的齐军,被铆足劲的鲁军杀了个措手不及,即便拥有人数优势,齐军也是不断地后退。这下鲁庄公高兴了,没想到这曹刿出身不咋样,却这么有本事,凭借着咱们手上这么点人,居然击败了强大的齐军。庄公不甘人后,打算讨一个尾彩,命令大军追击,不要放过落荒而逃的齐军。“慢!”一听到曹刿又在阻止自己,庄公就不爽了。有没有搞错,刚刚胜负未分,谨慎点儿我理解,现在齐军都败逃了,你还担心啥啊!眼见着齐军要白白逃走,曹刿还是纹丝不动,站在旁边直直地盯着败逃的齐军。庄公在战车上急得搔首跺脚,恨不能亲自拿着斧子,先剁了碍手碍脚的曹刿,再冲上去砍齐军。“追!”就在庄公四处找斧子的时候,曹刿终于下达了追击命令。

听到曹刿的命令,鲁军才开始追击,撵着屁股猛打,杀得不可一世的齐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鲁军大获全胜后,鲁庄公终于按捺不住,把曹刿拉到一边,盘问他到底为什么要等齐军三击鼓之后才击鼓进军。“打仗就是讲的一股‘气’,气泄了,还打什么?齐军第一阵鼓,气焰嚣张,军容强盛。如果我们在这时候跟他们打,无疑送死。第二阵鼓,齐军就稍稍泄气了。等第三阵鼓,齐军士兵心里都想着我军依然会不动,没有战意。这时候的齐军就像刚睡醒的大猫,我们还不趁机拔了它的牙,更待何时?”

曹刿说得头头是道,鲁庄公听得津津有味。“还有一个问题。”鲁庄公像一个求知欲非常强烈的初中生:“为什么齐军落败了,你要停一阵子,才让我们追击呢?”“齐军比我们强大,就算败逃,我们也不能不谨慎。我开始害怕他们有埋伏,后来观察到齐军撤退的车轮痕迹非常散乱,旗帜丢得一地都是,不像是装出来的样子,那时候我才敢追击。”“原来如此啊!”鲁庄公恍然大悟,直叹曹刿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鲁国未来的栋梁!庄公看曹刿这么会打仗,就破格提拔曹刿,让他统帅军队。

曹刿成功了,他挽救了鲁国。然而这种成功只是暂时的。

虽然在长勺战败,齐军并没有伤元气,齐国还是远远强于鲁国。在往后的三年时间里,齐军多次进攻鲁国。鲁军实力毕竟不如齐军,曹刿那一套耍阴的招数只能玩一次,鲁军再也没能战胜齐军。

长勺的英雄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获得了一个三连败的耻辱战绩。

鲁庄公依旧信任曹刿,但是鲁军一败再败,庄公实在坐不住了。他没有责怪曹刿,庄公知道,连败是因为鲁国本来就弱,这种差距是不那么容易凭个人力量逆转的。既然打不过齐国,庄公就想约齐桓公出来见个面,大家坐下来好好谈,化干戈为玉帛,以和为贵。

为了和谈,鲁庄公打算向齐国献上遂邑(地名)。齐桓公还是一个比较好说话的人,更何况和谈又有便宜可以占。于是他答应了鲁庄公。双方相约在柯这个地方,吃个饭,会个盟,商讨这次鲁国割地求和的细节。

此时的曹刿,心里非常不自在。三年前,平民曹刿凭借自己的智慧,击败了齐军。三年后,大将军曹刿却眼看着连吃败仗,国君不得不割地求和。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醒着曹刿,是个爷们,就不能就此罢休。一定要洗刷耻辱,把丢失的荣誉夺回来!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曹刿陪同着鲁庄公,抵达会盟地点,在这里,他将再次上演传奇一幕。

和谈会议上,齐桓公志得意满。在战场上屡屡获胜,现在又兵不血刃拿下一块地,真的是可喜可贺。鲁庄公虽然心有不忿,但如果能成功议和,也总算能有安乐的日子可以过。你情我愿之下,会议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着。双方签订合约,鲁国把遂邑让给齐国,从此两国互不侵犯。

双方君臣都松了一口气,以为和谈将要圆满成功,此时意外却发生了。

一直隐忍的曹刿突然掏出一把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住齐桓公,匕首往桓公脖子上一架,眼神凶得像要杀了桓公一样。在场的齐国大臣被曹刿吓蒙了,一个个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就像在三年前的长勺一样。“曹刿!你想干什么?”过了一会儿,齐国大臣才反应过来,国君被人劫持了!他们立即叱喝曹刿,但是又不敢轻举妄动,害怕曹刿狗急跳墙,伤害桓公。“你们齐国就知道以大欺小,侵占我们鲁国那么多地方,太过分了!现在我们鲁国的城墙就算塌了,砖头掉下来也能砸伤你们齐国人了!你们到底明不明白,把我逼急了,你们可没好果子吃!”说毕,曹刿的刀更贴近了桓公的脖子。“有话好商量!曹大侠您冷静点!”桓公不愧是大国国君,见过世面。面对曹刿的匕首恐吓,桓公深知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立即服软认栽。“你们把之前侵占的国土还给我们就可以了!”曹刿不是恐怖分子,他并没有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只是想讨回原本就属于鲁国的东西。“好,好,曹大侠你说啥就是啥。”君子不吃眼前亏,曹刿提出的条件也不算过分,桓公立即就答应了。

桓公一答应条件,曹刿就把匕首扔到地上,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继续吃吃喝喝,面不改色,好像刚才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无视大家惊恐的眼光。

这回桓公可不爽了,到底从哪儿冒出来一个狗奴才,拿把刀架在我脖子上就把那么大片土地给抢走了。你鲁国口口声声说自己重礼仪,怎么放了条疯狗出来咬人,这还讲礼法吗?这还讲道义吗?春秋时期战车“你不讲仁,我姜小白也不必和你讲义,你可以拿着刀子恐吓我,我也能拿你千刀万剐!”齐桓公打算翻脸不认账,就此拿下鲁庄公和曹刿,直接出兵曲阜,灭了鲁国。

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想法,齐桓公是在被曹刿威胁的情况下,被迫做出的承诺,按照当今的习惯,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不过,在春秋时期,人们更讲究礼制,讲究信义。故事向着现代人很难理解的方向发展。

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劝阻了桓公,他说:“没错,曹刿是不厚道,要砍了他也很容易。但您毕竟已经亲口答应了归还土地。他动刀子,咱们也跟着动刀子逞一时之快,对您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失去的,可是无价的诚信啊!到时候我们损失的利益,难道是区区一个遂邑,或者是区区一个曹刿,能填补的吗?”

人不能失信于天下,这个道理,两千六百多年前的人就已经懂了,并且能付诸行动。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意见,按照之前自己口头上答应的条件,把侵夺的土地都还给鲁国,并且没有追究曹刿劫持自己的过错。

靠着这样的气魄,他成了天下的霸主。

至于曹刿,虽然是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但他也成功地把鲁国的失地夺了回来。

双方各得其所,求仁得仁。这个故事居然以这样的形式圆满结局了。

论能力,曹刿实在是称不上一等一的良将奇才,他只是比同时代的人更善于把握机会,更勇于摆脱制度的桎梏。如果曹刿晚点出生,这种敢作敢为的性情,绝对会让他在史书中被骂得狗血淋头。幸运的是他活在春秋时代,一个浪漫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像曹刿这样的人,会被司马迁写到《刺客列传》里,赞颂他的勇气。同时,被挟持的齐桓公,也因恪守信用,获得了更高的赞誉,成为天下霸主。在这场会盟中,不管是“恐怖分子”曹刿,还是“被挟持者”齐桓公,都是值得称赞的性情之人。

这就是春秋时代的神奇之处。

小贴士:曹刿和曹沫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挟持齐桓公的人叫曹沫。曹沫和曹刿两个名字在当时的不同史料里混搭着出现。由于沫和刿两个字在古代同音,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司马迁记载的曹沫,就是在长勺之战中记载击败齐军的曹刿。但是这种说法尚未有确实有力的证据。3 循规蹈矩的丞相

在曹刿主导的长勺之战后四百多年,一个叫嬴政的帝王,奋六世之余烈,肃清了春秋战国的战乱,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可惜,统一并没能维持多久。始皇帝嬴政去世后,二世皇帝嬴胡亥昏庸无能,暴政当头,民怨沸腾,六国贵族蠢蠢欲动。

暴风雨来临之前,一般都是极为平静的。另一位主角曹参,就是在这个表面上平静的时代登场的。秦末汉初,天下英雄辈出,而论文武兼备、斩将执政的双料明星,曹参却是首屈一指。

曹参,字敬伯,沛县人。在平静的年代里,曹参是县衙门里负责管理监狱的官员。曹参因为职务的关系,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两个人和他的关系最要好。

一个是衙门里的同事萧何。萧何主管官员的升职、降职事宜。曹萧两人都是衙门里的重要官吏,在小小的沛县里头也算是大人物。

另外一个和曹参关系好的人叫刘邦,日后的汉朝开国皇帝,现在的地痞流氓。大流氓刘邦在老家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占占街坊的便宜,赊吃樊哙的狗肉。萧何、曹参经常在官府里替他走关系,让刘邦免去不少官司。

在沛县当官的那段日子里,曹参和萧何、刘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段日子一定是曹参毕生难忘的经历,不久之后,他们三个人的命运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到那时候,曹参、萧何、刘邦三人再也回不到像当年在沛县时的那种自由自在的时光了。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起义的浪潮瞬间席卷全国,各地百姓纷纷杀了郡守,打开城门,喜迎起义军。沛县的县令老爷见起义军声势浩大,可不想为了给秦王朝打份工,就把性命都丢了。他决定保住小命要紧,打算早早投降起义军。

曹参和萧何两个好哥们看外面风头火势,马上碰面商议将来的路到底要怎么走。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秦帝国要不行了,走出沛县打江山的时机到了。但是,造反是一项高风险、高难度的工作,他们决定要找另一个人当他们的头子。这样做比较保险。至于这个带头人,他们也早就有合适的人选。自然就是他们的流氓朋友,刘邦。

现在刘邦还在外地流亡,要让他在乱世里有起家的资本,眼前的这个沛县就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如果让县令抢先把县城卖给起义军的话,曹参和萧何的事儿就玩不转了。于是,他们计定,一边让刘邦的连襟樊哙去把刘邦叫回来,一边延缓县令的卖城计划。

曹参和萧何鬼鬼祟祟地跑到县令面前,煞有介事地对他说:“县老爷啊,您是朝廷命官,以前为了应付朝廷下发的任务,和老百姓的关系已经闹得很僵了,你现在要领着他们投降,我们怕这些刁民不愿意听你的啊!不如县老爷您稍微等一等,让刘邦带点人回来,帮我们好好‘说服’一下那些百姓。那些平头百姓都欺善怕恶,他们最怕的就是刘邦这种流氓。到时候刘邦来了,平民们想不投降都不行啊!”

县令一听,不错啊,俩儿小子连造反都替我想得这么周到。他连连赞许曹参和萧何。就这样,县老爷啥也不做,开始一心一意地等刘邦率领着他的流氓团回县城,和自己里迎外合,逼着老百姓,一起投入起义军的怀抱。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县令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他发现自己被人忽悠了:如果说老百姓讨厌我,那不就是因为讨厌秦朝吗?讨厌秦朝,那难道不应该迎接起义军吗?我现在领着他们投降起义军,他们应该是举手赞成才对啊,怎么可能反对呢?这怎么说也说不通啊!退一步讲,哪怕他们真的不肯,我堂堂一个县老爷,难道还治不住一群百姓?就算我治不住,难道你刘邦一个流氓带着几十个混混,就能治住?

曹参、萧何,你俩儿是想把沛县卖给刘邦才对吧!

县老爷赶忙紧锁城门,防止刘邦进入,同时准备逮捕曹参和萧何两个反骨仔。曹参和萧何赶紧翻城墙开溜,跑到城外,和刘邦汇合。他们把劝降书绑在箭矢上,射入城内,煽动城里的百姓杀死县令,响应起义。秦朝的苛政早就让老百姓透不过气来,刘邦一招手,城内的乡亲父老立即行动,杀县令,开城门,把刘邦放进门,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反秦起义大业中。

这样的大业,不能没有领导,谁来带领沛县乡亲们,走完这条充满危险的道路呢?父老们都推举刘邦,但是刘邦一开始诸多推让,口口声称自己没这个资格。

曹参看了萧何一眼,萧何点点头。于是他俩儿走到大家跟前,举起刘邦的双手,表示自己坚决支持刘邦。曹参和萧何以前是当官的,在县里头很有威望,现在连这两个人都支持刘邦,还有谁能说自己比刘邦更有资格呢?刘邦推辞不过,只好“勉为其难”地当上了老大,带领着沛县人民参加反秦起义,自此称为“沛公”。

在曹参和萧何的帮助下,刘邦开始了人生的新的一幕。追随着刘邦的曹参,也从此踏上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反秦起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起义军首领陈胜就被车夫杀害。各地义军群龙无首,大多被秦军猛将章邯击败,形势非常危急。这时候,原来关东六国的贵族后代们,纷纷在各自的地盘,利用自己祖先的威望,举起反秦大旗,招兵买马,接手起义运动。在项梁、陈余、张耳、田荣等人的努力下,起义军总算稳住了阵脚。

为了建立统一战线,刘邦和项梁推举楚王的后代熊心为楚怀王,并且和天下讨秦义军相约,谁第一个攻入关中,谁就能当那里的大王。曹参头像

悬赏很高,但有这能耐的人不多。只有两个牛人,一个是项梁的侄儿、天下第一猛将项羽;另一个就是刘邦。这两个人,一个用力,一个用智,不断地与秦军作战。秦军杀害了项羽的叔父项梁,为了报仇,项羽打秦军非常卖力,在巨鹿之战大破章邯几十万秦军。项羽把秦军主力击败,刘邦趁机在另一边采取怀柔的方式,一路打,一路劝降,比项羽更快地进入了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

在这个过程中,曹参摇身一变,成了遇神杀神,佛挡杀佛的战将。只要是与刘邦为敌的,曹参都把他们一一击退,可谓是身经百战,功勋赫赫。

刘邦第一个进入关中,按照约定,他就是未来的秦王了。大家都很开心,尤其是曹参和萧何,今天的成功,说明当年的选择没有错,刘邦果然是一个值得投资的潜力股。看来,不需要多久,曹参就能辅佐刘邦成为天下霸主。到时候,曹参就是开国功臣了!

天下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曹参的美梦,很快就被项羽的大军打破。

项羽走到函谷关,发现刘邦已经占据了这里,而且不让其他人进入。项羽勃然大怒,立即发兵攻打函谷关。拿下函谷关之后,还要把刘邦斩尽杀绝。幸好有张良等人帮助,刘邦在鸿门宴上总算忽悠住项羽,逃过一难。之后,项羽把刘邦封为汉中王,踢到汉中去了。刘邦非但没当上关中王,反而要去到路途遥远、山路崎岖的蜀地里,天下似乎已经距离他很远了。

曹参跟随着刘邦到达封地,他有点郁闷。这个地方,一进去了,窝在里面,就很难再出来了。四面八方,重重叠叠全都是山,按照唐代诗人李白的说法,这艰险的蜀道是鸟儿飞不过去,猴子爬不进来,人进去了,还能有个什么盼头?他找到老友萧何,向他抒发心中的郁闷。“曹老弟别灰心,我找到一个人,他能帮我们走出这地方!到时候,你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趁着眼下还算空闲,你赶紧做好准备吧!”萧何显得非常自信,曹参也就不再疑虑。

当时,刘邦军中无论是高层还是士兵都很浮躁,不少军官将士眼看着要在这穷乡僻壤待一辈子,就悄悄逃跑。突然有一天,曹参看到军中混乱起来,士兵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询问之后,曹参才知道,大家今早发现,萧何也逃跑了。这条消息很快在军中流传,就连刘邦都气得暴跳如雷,痛骂萧何忘恩负义,大难临头自己先飞。

曹参什么也没说,只是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

过了几天,萧何回来了,还带着一个人回来。曹参知道,那个人一定就是萧何所说,能拯救大军的人。

再过几天,刘邦突然宣布,要在军中举办拜将仪式。在仪式上,被萧何带回来的那个人,被刘邦封为大将。

这个人,就是韩信。

从此之后,曹参有了新的任务。他被封为代理左丞相,跟随着韩信,开始东征之旅。在汉中王领地的东边,有三秦王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他们都是被项羽安排在这里,负责围堵刘邦,阻止他东出争夺天下的。在韩信当上大将以前,没人相信刘邦能杀出重围。但韩信就是一个神奇的大将,他把不可能化为可能。章邯、司马欣、董翳在韩信面前显得何其弱小,一触即败。

曹参第一次见识到,原来打仗是可以这么富有艺术性的。他跟随着韩信,一次又一次地击败敌人。他自己的指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楚汉之战的数年中,曹参尽管不如韩信的神鬼莫测,却也拥有了让敌人胆战心惊的威名。

曹参跟着韩信,一路平魏、灭代、破赵、降燕,最后突袭攻灭了强大的齐国。在齐国的都城临淄,韩信向刘邦要求做代理齐王。

曹参知道,在自己追随韩信不断开疆拓土的同时,主公刘邦却在另一条战线上,一直被项羽欺负。每一次被项羽打败,都几乎要被打死。若不是萧何镇守后方,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兵力,估计刘邦早就尸骨无存了。在这种时候,韩信要当齐王,这就是赤裸裸的要挟!

刘邦暂时妥协了,对韩信有求必应。不久,齐王韩信被刘邦调往垓下战场,在那里,他们将要进行和项羽的最终决战。而曹参则留守齐国,镇压余孽。

曹参在沛县和刘邦认识了这么久,很清楚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旦项羽死了,韩信的命也就不会再长久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认真负责完成治理齐国的工作。

雄霸无敌的西楚霸王项羽终于被击败了,刘邦当上皇帝,天下重新归于一统。韩信调任楚王,剩下曹参一个留在原来的齐国故土上。

这时候的齐国,仍然需要人来管治。既然韩信已经调任楚王,最合适的齐王人选,自然是跟随韩信一起平定齐国的曹参。但是,曹参并没有这样想,他毕恭毕敬地把自己的印绶包好,送还给刘邦。“天下全都是你的,我将永远追随你,绝不会有多余的想法。”

曹参才不会犯下像韩信那种愚蠢的错误,和刘邦这样的流氓争家产讲条件,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刘邦得知曹参的做法后,很满意。他封自己的儿子刘肥为齐王,曹参则被封为齐相国、平阳侯,辅佐刘肥管理齐地。这个时候,天下刚刚平定,刘邦对大臣们论功行赏。许多人说,曹参从沛县起义的时候,就跟随着刘邦,经历过大大小小那么多场战役,身上的伤疤都有七十多道,论功当为第一。

结果刘邦把绩效表印出来,大家一看,居功第一的不是曹参,而是他多年的老友,萧何。许多人替曹参鸣不平,凭什么?咱们和项羽打得正激烈的时候,萧何一直都只是躲在家而已,一个敌人没杀过,一个城池没攻过,为什么萧何是首功?

曹参没有去理会这些流言蜚语,他很清楚,那些为他说话的人,只是自个儿不服气,又不敢说“萧何哪里比得上老子儿”,最后只好拿曹某人当幌子贬低萧何而已。曹参很清楚,作为刘邦的追随者,要做的并不是争风头,而是乖乖地完成任务,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

天下虽然统一,但还没有完全太平。在担任齐相国的这段时间里,曹参既要管理内政,又要跟随刘邦继续收拾不安分的异姓王。那些在楚汉相争时立下汗马功劳的诸侯,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刘邦不信任他们,他们也不信任刘邦,最终一个个被逼到造反的路上。

这些造反的人,就包括韩信。而逮捕韩信的人,正是当年举荐韩信的人,萧何。

曹参亲眼见了韩信是怎样从军中一步步地走到顶峰,又如何在顶峰被人拉下来的整个过程。曹参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是不可或缺的。无论你以前立了多少功劳,都是过去的事情,君主只会担心此时此刻的你,将来的你,对他是否还有用处。曹参摸着自己身上的伤疤,这些伤疤可以是他的荣耀,也可以是他的绊脚石。在刘邦手下打工,一旦你思想出现了偏差,居功自傲,就连韩信这样的天才,最终也只能走向灭亡。

曹参自认没有韩信那样的能力,也不如萧何那般能耐,他现在能做的事,就是一心一意,追随着刘邦,辅佐刘肥,把齐国管好。

为了能更好地打理齐地,曹参招来很多读书人,向他们请教治国的方法。那些读书人一个个长篇大论,说得头头是道。曹参听得如堕雾里。就在曹参头疼不已的时候,一个叫盖公的人出现了。

他告诉曹参,当下治国,最重要的就是别折腾。治理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煎鱼的时候,若是不断翻过来弄过去,鱼骨头都被你拆烂了,这鱼还能吃?治国也一样,经过秦朝的暴政统治和楚汉相争的战乱,现在的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好好种地,闷声赚钱。

曹参听完盖公的话,瞬间恍然大悟。

在齐国担任相国(后来改为丞相)的这九年时间里,曹参一直遵循此路。齐国很快发展起来,老百姓都夸他是一个良相。老百姓们还说,这样的良相,只管理一个小小的齐国,实在是有点浪费。

老天很快就给曹参一个更大的舞台。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惠帝刘盈继位。两年后,丞相萧何也去世了。得知这一消息后,曹参就对别人说。“老子要当丞相了!”

曹参没有吹牛,萧何在临终前,向惠帝刘盈推荐了曹参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曹参接任萧何当上丞相后,大家都以为他会大展拳脚,颁布新政,以证明自己比萧何能干。结果,曹参直接吩咐手下:萧丞相在的时候怎么做,你们就接着怎么做。然后又把那些口若悬河的人通通炒鱿鱼,只留下一些少说话多干活的。

一切安排好后,曹参就回家喝酒去了。

曹参这酒一喝就没个停,早上喝,晚上喝,天天喝,月月喝。作为大汉帝国的丞相,曹参从来没有管过政事,就连皇帝刘盈都开始不满了:这曹丞相,给齐王当丞相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跑这里来却成这样了,是不是看不起我,不肯给我好好上班?

刘盈让曹参的儿子曹窋回家问一下他的老爹,到底是不是闹别扭,不肯好好上班。结果曹窋一问,被老爹揍了一顿,还骂了一句:“回去好好干你的活,老子的事是你能管吗?”

刘盈看曹窋被打得不轻,于是决定亲自把曹参叫来,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曹参一看,连皇上都惊动了,也不敢再装傻,就问:“皇上,您认为您的才能和高祖皇帝刘邦相比,谁更强?”“我哪里能和父亲相比啊!”刘盈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那皇上您看,我和萧丞相比,谁又更强呢?”曹参继续问。“坦白讲,先生您的确不如萧何。”这也是事实,看来刘盈还是很明白事理的。“是啊,皇上不如先帝,我不如萧丞相,那我们为啥还要折腾呢,按照他们留下来的制度,按部就班地做就行了啊!”

刘盈没话说了。

曹参以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履行他的职责。终曹参一世,汉朝都在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种思想延续到后来的文帝、景帝时期。

哪怕被人说无能、懒惰、坐享其成,曹参都置之不理。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这是当年盖公教他的道理,曹参已经彻底理解,并且运用到了实际当中。

曹参,一个坚定的追随者。表面看来,他啥事都听别人的,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实际上,要做到一辈子都如此坚定,毫不犹豫地追随着自己认可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最难能可贵的“主见”。  第二章乱世奸雄夸风流——曹操

他是三国第一枭雄,他也是传统文化中的国贼,他又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大侠,他还曾是一位愿意为国牺牲的志士。不拘一格的曹操,用过人的才华与坚毅,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最终当他站在权势巅峰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了自己过去想要打倒的那一类人。1 爷爷是个大太监

接下来,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一群曹氏名人即将登场,他们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皇室。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人,当然是魏武帝曹操。

在说曹操之前,要先讲一个不得不提的人,他就是曹操的“祖父”,曹腾。

之所以要给祖父二字打上引号,实在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曹操不能算是曹腾的孙子。因为,曹腾是一个太监。

太监要是能生出儿子,那真是天下奇闻。不过,世事无绝对,曹腾可不是普通的太监。虽然比不上历史上著名的赵高、魏忠贤等人,但曹公公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几段时期,太监是非常神气的,东汉王朝就有一段“太监黄金期”。好多个皇帝都有两个相同特征:娃娃登基,英年早逝。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多数都是无法管治国家的小屁孩。这样一来,国家政务就要交给其他人来暂时代理。在东汉朝,通常是由两种人来掌控国家大权。他们要么是外戚,要么就是太监。

外戚就是皇后的娘家亲戚,比如外公、舅舅等。一般来说,外戚都是充当娃娃皇帝的“监护人”,从而获得权力,牛起来,皇帝也要惧怕他们三分。为了抗衡外戚,皇帝也要找帮手。皇帝最忠实的帮手,自然就是终日陪在自己身边的太监。听话、心黑、手狠,太监实在是杀人放火、谋财害命的不二之选。

公元159年(延熹二年),汉桓帝刘志联合太监,下黑手杀掉当朝的外戚,开启了汉末太监掌权的时代。虽然在这之后,外戚和士人集团都曾经反抗过太监集团,但随着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和公元168年(建宁元年)两次党锢之祸,以及太傅陈蕃(士人)、大将军窦武(外戚)被杀害,太监排除了所有阻碍他们掌权的势力,可谓是当前最有实力的政治团体。

曹腾,就是这个“光荣”团体当中,混得非常出色的一员。他要是想收一两个人做自己的养子,继承家业,还是非常容易办到的。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曹腾的养子,曹操算下来就是太监的孙子。

古往今来,谈论曹操的书和文章并不少。谈及曹操的家世,大多持相似的论调:曹操出身不好,被士人集团所不齿,曹操凭借自己的能力从底层爬到权力最高峰,实属不易。

这句话,前半句很中肯,后半句很不靠谱。不靠谱的地方,在于他们低估了曹腾的势力,或者是选择性无视了一些细节。

曹操的爷爷曹腾,还是给他留下了一笔丰厚遗产的。

曹腾,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大长秋。史载他侍奉过四个皇帝,经历官场三十年,从未犯错。被他举荐当官的人,全部都是各地的名士。曹腾的名声也不错,有人举报他,他也不会打击报复,还夸奖举报他的人是个刚正不阿的好官。后来,举报曹腾的人当上了大官,还很感谢曹腾,说是多亏曹公公的提携,才有了他辉煌的成就。

如此看来,曹腾简直是太监界中的奇葩,坏事全不干,好事都做足。恃宠乱政、陷害忠良、祸国殃民,这些“太监标签”在曹腾身上似乎看不见。

不过,这些其实都是假象,是为了掩盖真相而故意伪装出来的假象。

推举名士,不代表曹腾愿意任贤举能,这可能只是他笼络人心的手段;无视举报,不代表他身正不怕影子斜,很可能是炙手可热的曹腾根本不怕小小的官员。拨开这些假象,翻开史册的另一页,就会发现,曹腾还有很阴暗的另一面。

公元145年(永憙元年),汉冲帝去世,朝臣商议拥立以贤明闻名的清河王刘蒜为帝。大将军梁冀不理这些朝臣,立刘缵为皇,是为汉质帝。刘缵仅仅做了一年皇帝,就被梁冀毒死。刘缵死后,朝臣又跳出来,继续推举刘蒜。这时候的曹腾,当机立断地找到梁冀,跟他商量:“你那些胡作非为的亲戚们干过的‘好事’,我们大家谁都清楚。如果那个刘蒜真的当上了皇帝,你就完蛋了。还不如让你妹夫刘志来当,那样子就可以长保富贵了。”梁冀深以为然,立马行动,快刀斩乱麻,拥立刘志继承大统,史称汉桓帝。梁冀和曹腾因拥立有功,加官晋爵,权势日盛。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有没有感觉,曹腾和一个叫作赵高的太监很像?在曹腾生活时代的大约两百年前,秦始皇驾崩没多久的时候,身为太监的赵高对时任丞相李斯说了一通话,那些话的意思,和曹腾说的大致相同。没多久后,长子扶苏被废,幼子胡亥继位。

后面的事情就不需要多说了,指鹿为马,黑白颠倒的时代来临了。

曹腾是个拥有好名声的太监。在这些好名声的背后,曹腾其实还是和世人所熟悉的那种“坏太监”一样。比赵高更可怕的是,曹腾很好地把自己狡诈的一面隐藏起来。后来皇帝刘志砍翻梁冀,曹腾作为一个太监,作为梁冀的同盟,在朝中的地位却没有因为梁冀被杀而改变,可以想象曹腾的政治手段到底有多高。

曹操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一个太监的孙子,就是曹操打一出生就被烙上的记号。

小贴士:曹操本姓夏侯吗?

东吴人的《曹瞒传》和郭颂《世语》里说曹操的老爹曹嵩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父,过继给曹腾后才改姓曹。这么说来,曹操应该是夏侯家的子孙了。民间文艺作品多采用这种说法。但这两本书本身的可信度很差,且按常理论,一般过继儿子,都是从本族中的子侄辈里选择。因此主流史家通常认为曹嵩原本就是曹腾的同族。

至于夏侯家族,与曹氏同为谯郡大族,世代婚姻,是曹家的亲戚。此外,曹魏自称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人,这个也没有得到论证,多半可能是自己给脸上贴金。2 会玩的熊孩子

曹操的爷爷是一个有权有势的太监,曹操的爸爸则是个土豪。他仗着家中有钱,花钱买了个太尉的头衔瞎混了一阵,主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

作为“宦三代”,曹操有条件、有资本做一个花花公子,飞鹰走狗,终日玩乐,怎么高兴就怎么来。事实上,年幼的曹操也的确是这么干的。用一个字就能形容年轻时的曹操,这个字,就是“玩”。

曹操之所以那么能玩,首先得归功于他有一个不爱管事儿的老爹。父亲曹嵩舍弃尊严,去当一个太监的养子,不是什么有出息的家伙。曹嵩自我要求都不高,对儿子曹操就更加敷衍了。老爷子只管和自己的胖姨太太寻欢作乐,没有花太多心思去管教曹操。

熊孩子曹操就知道玩,父亲曹嵩不管,叔叔却看不过。他经常跑到曹嵩面前,说曹操这小子在外面已经干过不少荒唐的事了,老哥你要好好管教曹操!

荒唐?有吗?曹嵩不解,儿子到底干啥了,让你如此气愤?曹叔解释,操儿在外面干了一二三四,如此胡作非为。

曹嵩说:“好,你帮我留意着,再胡来就告诉我,看我不收拾他!”

从此以后,曹叔天天监视着曹操,操哥玩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来了这么一个跟屁虫,曹操玩得很不过瘾。为了摆脱叔叔的“严防”,曹操想出一个办法。曹操头像

一天,曹操在大街上玩得正欢,跟屁虫曹小叔又贴上来了。曹操瞄准叔叔上来的这个档口,突然人一倒,脸一歪,然后开始浑身抽搐。

要出人命了,曹小叔哪里敢怠慢!他立即跑回去报告曹嵩:“你的乖儿子玩得中风了,还不找他回来看看!”

曹嵩立马屁颠屁颠跑过去,却看曹操啥事儿没有。脸没有歪,身子没抖,还精神奕奕地在玩。老爷子问他,你不是中风了吗?“中风?啥时候?没那事!叔叔他不喜欢我,也不该这么咒我吧!”

从此以后,无论曹叔说任何关于曹操的坏话,曹嵩都不再相信。曹操“假摔”摆脱了叔叔,可以玩得更欢快了。

曹操这样子不务正业的玩,是不会被当时那些出身豪门的士人看得起的。但是还有一个人,他出身名门,却不介意曹操的行径,经常和曹操厮混在一起。

这个人就是袁绍。

袁绍和曹操是很好的玩伴,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什么都玩,怎么刺激怎么玩,比如说,抢新娘。

有一次,某户人家热热闹闹娶了个新娘回来,曹操和袁绍晚上趁大家在酒桌上喝得醉醺醺的时机,突然大喊:“有贼啊!”

在座宾客一听,纷纷出动要把贼抓回来。趁着宾客们四处奔走,一片狼藉的机会,曹操和袁绍溜进洞房,把新娘给掳走了!

两个小伙伴把新娘绑到林子里,却被人发现了。眼看着追兵越来越近,二人到处躲避,结果袁绍一个不小心,掉入一个坑里,坑里头全都是荆棘,扎得袁绍浑身都是洞,死活爬不出来。

这时候,曹操突然喊了一声:“哎!偷新娘的贼在这儿!”

袁绍在坑里大怒,曹贼,看我出来不砍死你!他被曹操这么一刺激,真的从坑里跳出来了。“还砍啥啊,快跑吧!”曹操提醒袁绍,哥俩儿赶紧拔腿就跑,最终,两人逃过了众人的追捕。

不过曹操和其他的纨绔子弟还不太一样。玩起来完全投入,半点儿不保留,玩出个性,玩出记录。玩过了,该干正事儿了,也一点儿不含糊。

现在,是要干正事儿的时候了。3 报国的梦想

曹操想当官儿了。

曹操的家庭环境还不错,本人也有能力,谋求一官半职其实很容易。但是在这之前,曹操还是得去办一件事,就是找个名士给他做一次评价。先获得名士的好评后,再进入官场。

小贴士:月旦评

在汉代,朝廷选拔人才主要依靠察举、征辟两种方法。如果你立志当官,就要在州郡的上流社会中混一个好名声,哪怕没有把脸混熟,也要把名字混耳熟,这样,别人才有可能举荐你去当官。到了东汉末年,一些名士流行每个月品评当世人物的优劣,并在每月初一公布的做法,称之为“月旦评”。活动举办多了就成了惯例标准,大家都争相让这些名士评论自己。一旦获得好评价,立马就身价百倍,有望进入官场大展宏图。

曹操其实很不喜欢被人评头论足,但潮流就是这样。于是曹操找到当时最出名的评论家许卲,希望许先生能给自己一个评定。许邵一开始也不愿意给曹操这种浪荡少年作评价,但经不住曹操软磨硬泡,终于给了曹操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又“乱世”,又“奸”的,这句话看起来并不是什么很好的评语。但是曹操没有在太意,还很高兴。

只要是有能力的评价就行,至于什么品行之类的,我曹某人毫不在乎。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带着名士许邵的评价,踏上了他的仕途。第一站,是洛阳北部尉。

曹操和他的爸爸、爷爷还是有点不一样的。爷爷曹腾,目的大概只有一个,就是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父亲曹嵩,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吃喝玩乐抖土豪威风。曹操虽然生长于一个不太重视道德观念的家庭里,但从他新官上任的行动来看,还是能看出他拥有一颗报国的心。

曹操担任的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北区公安局长,并不好当。洛阳是东汉王朝的首都,天子脚下,人来车往,在大街上打个喷嚏,没准就能把鼻涕喷到路过的三公或者九卿脸上。在这种地方当官,必须得夹起尾巴,谨慎行事,否则哪天得罪了皇帝身边的红人,仕途不济暂且不论,分分钟连小命都不保。

不过这对曹操而言似乎完全不是问题。他一上任,就让人打造了一种唤作“五色棒”的玩意儿,一旦发现作奸犯科的家伙,当场棒子伺候。曹操还下了狠命令,他的手下打人的时候,一般都非常欢快,从不手软。结果没多久就闹出了人命。某一天,有人不理禁令,晚上不好好在家里待着,钻出来四处溜达,被曹操的手下当场拿获打死。

如果是阿猫阿狗,打死了也就死了,犯法该打,死了活该。要命的是,死的这人不是阿猫阿狗,他是一个太监的叔叔。而且,这个太监不是普通的太监,他是深受皇帝汉灵帝信任的大太监,叫蹇硕。

这年头,得罪了公公,你就是找死。曹操一个小小的部尉,居然敢杀公公的人,难道是不怕死吗!

你说对了,曹某人的确不怕死。事实上,曹操不但不用受罚,还因此升官了。

别忘了,曹操的爷爷曹腾,也是个太监,人家曹公公和梁大将军合纵连横的时候,你蹇硕没准还长着小鸡鸡呢!而且,曹腾曾经举荐了不少名士当官,朝廷内外多多少少都有人帮忙说好话。曹操的父亲,好歹也是个太尉(虽然是买回来的)。拥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曹操虽然官不大,但也不是你说动就能动的。

公公们扳不倒曹操这个小小的部尉,只能把他踢到别的地方去,眼不见为净。曹操被举荐出任顿丘令。

不畏强权棒杀权贵的曹操,尚是一个有良知的青年,只是做了一件他认为正确的事。在此之前,他还曾经多次上言,为窦武、陈蕃抱不平,结果自然是所有奏章如同石沉大海,渺无回音。

这事儿让曹操有些郁闷和愤慨,但郁闷和愤慨之余,他明白了一些道理。

忠臣窦武、陈蕃一心救国,却被奸佞杀害,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曹操杀了权贵却安然无恙,是因为他受到父、祖的势力庇护。在这个黑暗的年代里,空有抱负,是没用的;光有理想,会死得很惨的;要救国,必须要有实力。只要拥有绝对强大的力量,什么太监,什么外戚,通通都不是事儿。

从此,他不再废话,只是安心地等待机会,一个肃清黑暗,以绝对的实力重建新秩序的机会。

曹操并不用等太久,公元184年(光和七年),巨鹿人张角发动起义,由于起义者均以黄巾裹头,因此史称“黄巾起义”。

乱世,就此展开。4 生死的考验

自古以来,农民起义的结局都很惨。他们赌上一切,揭竿而起,换来的通常都是死亡。最可悲的是,他们的死亡偏偏就印证了他们最不服气的一点——王侯将相,还真的是天生“有种”。农民起义的作用,通常都是炸开锅。然后,豪强们趁势而起,在一锅粥里翻云搅浪。张角的黄巾起义很快被镇压,这只是故事的开端。各地豪强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势力。一个群妖乱舞的时代来临了。

公元187年(中平四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打算在汉灵帝北巡的时候,趁机起兵作乱,废掉皇帝,另立合肥侯(这家伙连个名字都没留下)为帝。这伙人曾经找曹操商量合伙,曹操听后不屑一顾。

没有实力的乌合之众,必定失败。曹操作出判断,果断地和这伙人划清界限。

果然,王芬都还没有等到下手的机会,就自己发神经,怀疑阴谋已泄密(其实压根没这事儿),提前畏罪自杀了。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继位。少帝年幼无法管理政务,由何太后临朝听政。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希望趁机铲除宦官集团,巩固己方势力,但是太后不听。何进只好和袁绍商量,准备召集各地军阀进京,希望借助外部势力剿除政敌。

曹操听说后,嗤之以鼻。“阴谋暗杀这种事情,就应该躲着掖着,杀个把太监,随便找几个人就能干了。非要大张旗鼓四处宣扬,那群公公还有可能坐着等你来砍吗?”

结果,援军还没进京,何进就中了太监的埋伏,被剁成了肉酱。搞笑的是,何进死后,袁绍带着本部亲兵就直接灭了太监,足见要消灭太监,原本就不需要这么费事。

何进和太监都死了,被何进召唤来杀太监的人却没有停下来京的脚步。来自西北的董卓听说这事儿,高兴得合不拢嘴,立马挥鞭冲到洛阳。这时候的洛阳,正处于政治真空时期。董卓瞄准这个空当,率兵进入首都,一举控制了皇帝,不久之后,更是废黜汉少帝,拥立弘农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董卓掌控朝政后,表封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很清楚,董卓看似强大,实际上他名不正言不顺,一味横暴,轻易染指废立大事,这种土匪作风迟早会失败的。曹操没有接受董卓的任命,反而隐姓埋名,逃到陈留,散尽家财,募集义兵,准备讨伐董卓。

除了曹操以外,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袁绍、张邈、桥瑁、袁遗、鲍信等人均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合在一起讨伐董卓。

曹操非常兴奋,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地盘,有一定的实力。其中的袁绍、袁术更是身出名门,如果由他们来主持大局,统军一举西向,是很有希望击败董卓的。

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为国家为人民,该做的事情!

接着,董卓把汉献帝劫持到长安——那里距离他的势力范围更近,相对来说更容易控制。曹操由此更加自信联军能击败董卓。他认为,董卓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如果董卓挟持天子,占据山关险要,拿出正统朝廷的派头傲视关东诸雄,那还有点棘手。但是董卓自己放弃这个优势,把皇帝搬到长安,焚烧洛阳宫室,等于往自个脸上狠狠扇巴掌,进而造成民情不稳,军心动荡。只要联军把握机会,齐心前进,一定能打倒董卓。

时机到了(董卓犯浑),实力也有了(联军兵力不弱),曹操终于看到一个机会,一个平定天下、重新建立新秩序的机会。

然而,此时的曹操,还没有能力把握住这个机会。联军的实力的确不弱,但有一个问题。

联军的实力,并不为曹操所用。

天下十几路诸侯,来自五湖四海。大家聚集到这里,都想吃肉,都不想干活。盟主振臂一呼:“杀董卓,救皇帝,扬名立万的时候到了!”人就呼啦一下全来了。这时候盟主再振臂一呼:“同志们,给我上!”大家就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谁也不动。

好几路诸侯的十多万大军集结在酸枣地区,既不敢向前,又不好就这么解散,统帅们每日在军中开派对,喝酒喝得不亦乐乎。

就是因为这群只为自己考虑的家伙,国家才会败坏成现在这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