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精彩大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06:54:25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丽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东精彩大戏

山东精彩大戏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山东梆子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也有别: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后来,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山东梆子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具有很强的山东地域特征。它突出特点就是花腔多、甩腔多,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戏曲瑰宝。

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

自古以来,山东就是我国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从元代至明代,就有山西人到山东来经商。这些山西商人在山东境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并长期定居在山东,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戏班自然也流入了山东。

其中,山东汶上作为我国南北交通的主动脉,京杭大运河的交通要地,更是人流、物流的必经之地,经济十分发达,自然聚集了诸多山西、陕西的戏班。

山陕梆子随着戏班传到汶上后,由于它们的唱腔优美,节奏明快,符合山东汶上人的性格,因此为当地人所喜爱。

这之后,这些戏曲渐渐被本地的风土民情、地方文化所包容、吸收与改造,逐渐形成具有高亢、粗犷、豪放、浑厚风格的汶上梆子剧种。

与此同时,山东曹州地区的戏曲活动也十分繁盛,我国传统戏曲的四大声腔,即昆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融会和发展。

当时,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曹州后结合本地方言,并受到当地其他剧种影响,逐渐形成了曹州梆子。之后,曹州梆子又和汶上梆子相互影响融合,使二者相融共进,形成了极受百姓欢迎的山东梆子。

从那时候起,演唱山东梆子的戏班迅速在山东崛起。汶上梆子主要集中在济宁地区,在明代神宗朱翊钧登基以前,李翰林创办了济宁财神阁的老班五福班。到了明末清初,汶城的曹天官在山东济宁地区创建了大曹班,以汶上梆子唱腔为主。

大曹班曾经的著名演员有黑脸张学为、刀马旦傅七、小生陈凤奎、花旦王金仁、花脸陈天福、青衣泼嘴老鸹、红脸岳登明、红脸戴承立、青衣毛在堂、小旦小庆、刀马旦强天桂、花脸张恩普、小生徐建起、红脸关文喜、花旦师云海等。

此外,还有宋玉山,艺名“主楞”,主演青衣、花旦。李广仁所会行当齐全,人称“戏篓子”,据说会300出戏。清代初年,汶上镇孔楼孔祥琦家创办了大孔班,也以汶上梆子唱腔为主。

孔祥琦为世袭奉祀太常寺博士,他的祖辈在广东居官,与曲阜衍圣公府同为大宗,这个戏班是从曲阜衍圣公府接来的,比大曹班稍晚。

大孔班在其盛行时期的主要演员有红脸段广才、黑脸陈尚江、红脸孙学友、司鼓孙延俊、黑脸王朝林、丑角岳庆禄、花脸李金钟、红脸王振标、武生丁三、黑脸小回子等人。

曹州梆子主要在菏泽地区。在1760年清代乾隆年间,翰林姚舒密创建了大姚班,主要演唱曹州梆子。大姚班建班时属于科班,全部招收14岁以下穷人家的孩子,在巨野县姚楼坐科学戏,一共培养学员六七期。另外,据巨野大姚班最后一代班主姚保员说:

姚班始建于清代,姚孔绰是第一代传人,到我已是第九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这说明,大姚班在创建后的近200年时间里,先后培育出不少艺人。

这些艺人大致可以分3代。第一代大姚班的演出水平相当高,曾经称雄一时。主要演员有黑脸张学为,他能演各种内容的剧目,后被梁山县大井班聘为教师。

还有红脸岳登鹏,擅长演《临潼山》等剧目,文戏武戏都十分精通,人称“戏子状元”。薛中奎擅演各种剧目中的黑头角色,声情并茂。另外,著名的青衣角色有张西棚、倪封太等。

第二代大姚班培养出来的演员也非常有名,其中窦朝荣不仅唱得好,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窦派艺术。

窦朝荣10岁时,进入巨野县大姚班坐科学戏。12岁时,他开始练功试唱山东梆子,初学小生,20岁以唱红脸成名。1932年,窦朝荣进入金乡袁班。

后来,窦朝荣在袁班驻唱十余年,逐渐形成了窦派艺术,被尊为台柱子,从而名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

窦朝荣在袁班期间,擅长演《洪昌府》《两狼山》和《大辕门》等戏,他的演出艺术之高超,唱腔之优美,令人赞不绝口。每次演出,只要有他的戏,便场场满座,观众无不拍手叫好。

后来,窦朝荣转入鱼台梆子剧团。再后来,窦朝荣又进入济宁胜利剧团,担任了团长。窦朝荣的《两狼山》这一剧目,参加了华东区戏曲会演,荣获演员一等奖,为山东梆子赢得了第一块金牌。《两狼山》是山东梆子优秀传统保留剧目,也是窦派艺术的代表作。当时,窦派的戏迷为能看到他演出的《两狼山》,常常不惜披星戴月,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前去观看。

窦朝荣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他创造出了独特的唱腔,并形成了窦派艺术。窦朝荣的唱腔使用大本嗓发声,嗓音浑厚洪亮,音域宽广,演唱时高低音转换自如不露痕迹。

窦朝荣吐字的爆发力强,注重字音的饱满和圆润,因此演唱时字字入耳,清晰动听。他演唱时行腔虽然略显平直,但感情极为充沛,能够做到以声传情。窦朝荣的唱腔刚柔相济,形成了沉郁中见悲凉的艺术风格。因此,他最擅长演绎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

如扮演《两狼山》中的杨继业,当父子三人被困苏武庙时,他以大段唱腔细致地刻画出老令公对国家、对爱子的真挚感情。

再有他扮演《太白醉酒》中的李太白,以傲岸的笑声表现李太白借酒纵情、蔑视权贵的气度和神韵。

可以说,窦朝荣的唱腔大腔大韵,质朴无华,但极富感染力,可称“黄钟大吕,珠圆玉润”,是山东梆子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二代大姚班的主要演员还有青衣宋玉山,以演《铡赵王》中的包婆出名,在观众中有“一晃荡”的美称;红脸段广才,是张恩普的徒弟,擅演《太白醉酒》和《斩莫成》;岳兴路擅演《小锯缸》。

另外,著名的艺人还有红脸谢瑞春、李富贵,黑脸丁宪文,花脸明全兴等人。

第三代大姚班主要演员有青衣刘云亭,能演旦角中的许多角色,唱腔别具一格,他擅长演《老羊山》《反西唐》《贺后骂店》和《樊梨花征西》等剧目;红脸任心才,功底深厚,擅演《吊孝》《摔琴》和《闯幽州》等戏。

另外,著名的艺人还有小生李玉亭、韩新才,花旦李翠喜、姚月芝等。大姚班演出的剧目非常丰富,这些剧目的剧情大都曲折跌宕,引人入胜,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山东梆子原来没有女演员,后来,山东梆子出现首批女演员,如巨野县的女班中,小冷儿、小景儿都是受群众欢迎的女演员。

在这以后,其他班社也陆续吸收女演员扮演旦角角色。如较著名的有山东单县四班的王德兰、绿大褂子、红大褂子,山东巨野县孔班的李翠喜,汶上县萱楼班的吴太云,莘县沈庄的大金等。

其中大金还能唱黑脸,而王绍明与孙致平曾灌制过山东梆子的唱片。

在这一时期,创建的山东梆子戏班有廪生孔昭荣在定陶城隍庙组建的孔家班,主要演唱汶水梆子,后为了图吉利,改名大兴班。当时,大兴班聘请了艺人张保山、邵万明掌班,阵容整齐,唱做俱佳,声名响遍曹州。

大兴班的主要演员有郑义山,红脸刘明德、王明山、小生李秀俊、张保山,青衣李月亮、李大山,花旦小金和小银等人。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宇宙锋》《紫金镯》《一捧雪》《阴门阵》和《赵高篡朝》等。

1905年,大兴班由李大山任掌班。这期间,大兴班的活动区域开始由曹州扩展到河南、河北、安徽三省,其演出剧目有300多出。

戏班的主要演员增加了旦角侯德山、吴锁,花脸岳兴,武丑孔凡海,武生郭四,红脸许忠新、刘德润等艺人。

后来,掌班又换了李大山的师弟王明山。在王明山掌班20多年间,戏班培养出了一批新秀,如李迎生、王金荣、薛六、刘兆伦、张玉彬、高如意、小才等演员。

后来,大兴班又从河南兰考请来5位女演员,她们分别是桂云、巧云、爱云、秀云、红云,被观众称为五云。从此,女演员登上大兴班的演出舞台。

山东梆子的乐器不仅有梆子,最初使用的伴奏乐器还有大弦、二弦和三弦。大弦是弹拨乐器,形状犹如月琴,腹部八棱,无品,四根轴,四根弦,全用皮弦。艺人们根据它的形状,通常把它称作“老鳖”。

二弦指两根弦的乐器。杆较短,筒较大,千斤与筒子之间的距离较近,皮弦,用弓拉奏,发音尖亮高亢。

三弦又称弦子,是我国的传统弹拨乐器。它的鞭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有3根弦,侧抱在怀中进行演奏。它的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到了清代末期,山东梆子艺人逐渐将三弦进行了改进,将它的音箱方形更新为栗子壳的瓢,并将皮弦改为钢弦,形成了板胡。这样,板胡、二胡成为山东梆子主要伴奏乐器,大弦、二弦便渐渐退出了舞台。

山东梆子的打击乐与其他梆子剧种基本相同,早期曾用过四大扇,即大铙和大钹各一对。大铙是铜制圆形的,直径约55厘米至65厘米,中部隆起像半球状。钹的奏法和手钹相同,铙则以手抓其经碗拍击。

此外,山东梆子还因为曾演出过昆腔、笛戏,用过横笛伴奏、大笛罗罗用唢呐伴奏。后来,山东梆子的伴奏乐器还增加了笙、阮、琵琶等乐器。

对于山东梆子伴奏所用的唢呐和丝弦曲牌相当丰富,共有180余种,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规定比较严格。

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见时用“朝天子”,下朝用“下朝歌”,皇帝驾崩用“晏驾令”,元帅发兵用“五马”,番王兴兵用“二犯”,安营扎寨用“落马令”,反派人物出游用“王八令”等。另外还有“中军令”“报马令”“状元令”“拜堂令”等,都有专门的用处。

山东梆子的伴奏曲牌使用特别丰富,仅在《佛手橘》一剧中,所唱的曲牌就有“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雁儿落”“收江南”“中军令”“石榴花”“尾声”等比较连贯的套数。

每个曲牌都有相应的曲词,有的一个人独唱,有的全台齐唱。个别复杂的曲牌由于复杂难学,如六十四板“扬州”一曲,用于《江东》剧中周瑜修书时的曲牌就比较复杂。

存留下来的唢呐曲牌有“拜堂令”“落马令”“将军令”“得胜令”“新水令”“逍遥令”“回马令”“销军令”“状元令”“老昆腔”“尾声”等。

弦乐曲牌有“大小金钱”“四合四”“百鸟朝凤”“大游场”“十番子”“十番子序”“卷竹帘”“掏老鸹”“蚂蚱撩脚”“套车令”等。

山东梆子的繁荣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全省仍有不少职业剧团在流动演出。业余剧团也很普遍,仅菏泽县就有梆子业余剧团100余个。后来,据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调查,山东全省共有43个梆子剧团,其唱腔很多吸收了河南梆子的成分,从而使山东梆子的唱腔更加丰富。

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组织“山东梆子剧目工作队”,对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进行挖掘整理。同年,以菏泽专署人民剧团为基础,从济宁地区调集窦朝荣、卢胜奎等著名老艺人,在济南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

另外,山东省戏曲学校也设立了梆子科。他们通过整理传统剧目和创作现代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使表演、唱腔、音乐伴奏等方面都有所革新和创造,从而使山东梆子更加丰富多彩。

丰富的声腔板式和多种多样的伴奏曲牌鼓经,使得山东梆子的音乐既生动又平俗,深受观众喜爱。一些优秀艺人脍炙人口的唱腔也通过观众之口放声于连绵广袤的鲁西平原、泰沂山乡,形成了历经多年的文化特质和风采。知识点滴曹州梆子、汶上梆子虽都同属高调,但是在艺术表现风格、艺术追求探寻上却分属于两个不同流派。它们在演出剧目、行当体制、传统程式、用韵声口、师徒传承诸方面都不尽一致。曹州梆子和豫东南、皖北的“沙河调”以及河南的“豫东调”“祥符调”关系异常密切,是形成两个流派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是传承途径与发展演变的不同而出现的情况。简单地说,曹州梆子较多表现的是一些神话传说、家庭伦理、男女爱情以及民间生活的剧目,生旦戏较多。汶上梆子则以历史题材的宫廷生活和政治军事斗争以及草莽英雄的演义故事为表现层面。袍带戏多,蟒靠戏多,黑红花脸武打戏和大青衣戏是其主流,即是以“大门头”为头牌的表演格局。

鲜明生动的唱腔特点

山东梆子的演出剧目,表现的题材相当广泛,涉及我国古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老艺人常说的“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分国”,就是夸张地表述演出的剧目非常丰富。

为了充分展示剧中人物的情感,山东梆子艺人调动各种手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大戏表演形态。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

首先,程式丰富,注重技巧。山东梆子具备丰富而又规范的表演程式,注重技巧特长,使饰演的人物显得格外鲜明生动。

这些身段程式不仅是直接于生活的体验和提炼,而且还放眼于间接的生活,从中汲取灵感,增强意趣,或模拟其形,或摄取其神。

先是融入创造者的形象构思,继而熔铸成技术格式,变化成形态万端的塑造剧中人物的展示手段。表演程式分为个体程式、技巧程式和套路程式。

个体程式较为单一,如山膀、云手、推圈、犟拎起、外撇连儿、缠丝腿、母鸡旋窝、恨脚、气色等,各行当都有基本的规范要求。

如推圈,要求行走中山膀推合,肩肘灵活,提气凝神,收腹挺胸,手眼相随,双脚抓地,一动百动浑身一根筋。在推合的“尺寸”上要求花脸过顶,红脸齐眼,武生齐嘴,旦角齐胸,丑角齐脐。

技巧程式又分为一般性技巧和绝技性技巧。腰功、腿功、基本功、软毯子功、硬毯子功和桌子功是一般性技巧,但又是最基本的基础功夫。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还有翎子、甩发、髯口、水袖、折扇、手帕、大辫、笏板、出手等技巧或可称为特技。

套路程式一般是指把子和荡子,以及拉山门、马趟子、走边一类。把子源自于武术,荡子是把子、斤斗的组合。拉山门、走边一类是由若干个体程式巧妙连接而成。而叼翎窜椅、顺水掏井、兔蹬鹰、变草帽圈一类也有套路程式的成分。

动作粗犷,节奏强烈,是山东梆子剧照的又一大特色。表演风格要与流行地域的民风民俗相适应,在观众追求粗犷豪放的情势下,舞台表演也要具备这种特质。

净行、大红脸行“扎架”时要求收腹、挺胸、腆臀,呈“三道弯儿”,还要出手过顶,五指张开,状如虎爪。武将出场,常使用踢腿,打旋风脚。

发怒时伴有吹髯、活腮,或双脚跳起甚至跺台板,都是粗犷夸张的表现,保留着原生态的遗韵。观众会认为演员很卖力,情绪也会为之一振。

其他如甩盔冠,踢靴鞋的技巧,也是夸张地再现了角色激烈的情绪。如“文敬德,武老包”中的包拯,包拯文官火性咆哮如雷,《铡美案》中皇亲犯案也要“腰断三截”,此武风武唱粗犷震怒,在《天赐禄》《铡赵王》中也有展示。

剧中包拯还勾画了特殊扮相,即“歪戴相纱,绾起黑髯,卷起袍袖,掖起蟒袍,赤膊登案,亲自掌铡”。此表演突出了包拯的刚直性格,满足了观众的欣赏情趣。

其他如无盐女、孙二娘、穆桂英、洪金定等女性角色也有大丈夫般的阳刚气势,都具有泼辣风趣的内心世界。

在一些场面中,常借用“四大扇”“尖子号”的演奏形式,声响强烈,节奏鲜明,衬托得角色威风雄壮,强化了节奏性和夸张的风格。

载歌载舞是山东梆子舞台表演的常用手段,借此塑造和美化人物。以生活为基础,将其升华为舞蹈表演程式,并在不断变革中求得完美和丰富。《赶船救主》中赵云的舞蹈,《禅宇寺》中伍子胥的舞蹈及《能干闹房》中的草帽圈变化等都包含着舞蹈造型的韵律语汇。

再如《六部西厢》中张君瑞跳墙赴约,《提寇》中寇准见八王时的心理动作外化,《柜中缘》中许翠莲的飞针走线,《黄牛分家》中卢万仓的竹筷夹肉,《墙头记》中的以桌代墙等,都有一种夸张变形的以虚引实,虚实相生的范例。

尤其是《借妻堂断·钻瓮圈》一剧,利用多空间一台演二戏,巧妙利用时空关系,通过疏密浓淡的舞台处理将重点表现的情节变化为一组组“特写”,这是虚实结合的经典之作。

其他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舟,开关门,上下楼,爬山乘舟,腾云驾雾等,都是虚实相生的表演程式。歌舞并重,形神并举的艺术处理手段,改变了物体的自然形态,以形神结合的方法表达了剧目中现实的领域。

山东梆子的艺人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充盈着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再造艺术程式的品质。他们广征博采,融会贯通,从没停滞过发展求变的步伐,利用旧程式,改造成新程式,还创造出适合于新编剧目和现代戏的全新程式,杜绝了程式动作的凝固僵化,是新的当代戏剧得以活跃的因素。“念、唱、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功夫和技能,是戏曲表演的载体。山东梆子艺人在传授弟子过程中均有强调,在具体操作时又拒绝同化,强调特色,实是难能可贵。

角色行当是戏曲艺术中特有的体制。它是演艺结构与剧目结构的凝聚点,只有角色行当不断地创新变化,才能使戏曲舞台表演不断地出新出奇。实践告诉我们,行当是表演程式在人物塑造上的反映,是艺术性的规范化,是充满了性格色彩的各式分类系统。

山东梆子角色行当的沿革,说明了剧种发展繁盛过程中的基本状态。也说明了剧种的日趋成熟,具备了地方大戏的基本形态。

山东梆子的角色行当传统上是按生、旦、净、末、丑5种行当划分的,后来又按照“五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三行的体制规范。但是,后来的角色行当又改为四大类,即生、旦、净、丑,其中末行归入了生行,称为“外角”。

在这四大类角色行当中也分为若干小类,如生行分为红脸、外角、小生3类等,各个角色行当都有不同的分工与艺术特点。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红脸、外角、小生3类。除去红脸,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作“俊扮”的,也就是说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红脸又称为“大红脸”“净面大王”“跑马生”。大红脸,即勾红脸的生角,这一角色重唱功,发音高亢浑厚,讲究做功身段,着重刻画角色的英雄气势。如山东梆子《哭头》中的赵匡胤、《临潼山》中的秦琼等。

跑马生,又称“马上红脸”“架子生”,红脸行的一种,因其常有跨马及多种趟马套路而得名,剧中大多扮演武将。如山东梆子《大名府》中的卢俊义等。

净面大王,因其戴黑三髯又称“胡子生”,是红脸行的一种。这一角色重唱功,表演稳重大方,行腔流畅圆润,多扮演帝王、官员一类角色。如山东梆子《反徐州》中的徐达、《摔琴》中的俞伯牙等。

外角分为大外角和二外角。大外角,俗称“老外”,外角行的一种。该行当经常扮演将帅、官员等角色,气派较大。演员唱腔高亢激昂,道白苍劲有力。如山东梆子《两狼山》中的杨继业等。

二外角,是外角行的一种,主要扮演剧中平民百姓、员外等角色行当。

小生分为靠架生、文小生、娃娃生。靠架生,是武小生的一种,其动作讲究脆、帅、飘,唱念做打并重,多扮演年轻气盛、威武雄壮的将帅角色。如山东梆子《截江》中的周瑜。

文小生,多扮演年轻的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常用真假嗓结合。文小生又分为帅生、官生和包头生。帅生多扮演年轻的统帅人物,讲究风采气度,唱腔常用本嗓,扮相英俊潇洒。如山东梆子《拜帅》中的韩信。

官生多扮演年轻的文职官员,也称“冠生”,要求演员道白清晰、唱腔圆润、做功秀美;包头生扮演剧中男扮女装的角色,其表演模拟女态,举手投足都和旦角相同,唱念用小嗓,行腔婉转。娃娃生是小生的一种,扮演年龄幼小的生行角色。

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又有比较详细的分工,其中包括花旦、青衣、闺门旦、小旦、帅旦、老旦、刀马旦、泼旦、彩旦。

花旦大多扮演穿红挂绿的青年女子,其饰演的人物性格活泼机智、大胆热情,举止轻捷,身段灵活,唱念甜润,扮相俏丽,讲究手帕、扇子、辫子等功夫,如山东梆子《柜中缘》中的许翠莲。

青衣行当常穿素色衣服,多饰演中年妇女,重唱工,唱腔委婉细腻、字正腔圆,多用真嗓和假嗓相结合,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

闺门旦多饰演有教养的闺阁小姐,其表演念白娇柔,唱腔委婉缠绵,身段端庄文静或妩媚娇羞,如《哭剑》中的苏妲己。

小旦这一角色主要饰演年少女子,人物大多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或小家碧玉,举止端庄文静,性格温柔含蓄。如《蝴蝶杯》中的胡凤莲。

帅旦主要饰演擅长武艺,统兵打仗的女性角色,其表演唱念俱全、文武兼备。如《破洪州》中的穆桂英等。

刀马旦饰演的角色都是提刀跨马的行当,角色表演文武兼备,唱念嗓音洪亮,多扮演女侠、女妖、女寨主等。如《姚刚征南》中的黄金婵等。

老旦主要扮演剧中老年妇女。泼旦多饰演泼辣女性角色,其表演的人物性格或粗俗强悍或爽快风趣。如《墙头记》中的李氏等。

彩旦又称“彩婆子”或“丑婆子”,饰演的大都是滑稽可笑或刁钻丑恶的女性角色,如饰演后娘、媒婆、丑小姐、傻丫头等。演员唱词少而念白多,主要通过念白或噱头表现角色的性格,如《双玉镯》中的刘媒婆等。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分为大净、毛净、奸净、童净等行当。

大净由于这一行当饰演的角色大多勾画黑色脸谱,故又称“黑脸”“黑头”。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刚直不阿、粗犷豪放。大净行当的做功注重气质架势,嗓音高亢洪亮,举止沉稳老练,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等。

毛净又称“二花脸”,因它饰演毛手毛脚的粗鲁武将而得名。这一行当所表演的人物性格比较豪放耿直,如《滚鼓山》中的张飞等。

奸净因勾画白色脸谱,又称“白色脸谱”。这一行当多扮演奸诈阴险、专横跋扈的角色,如《老边廷》中的潘仁美等。

童净这一行当多扮演剧中年少的净行角色,其所饰演的人物性格大多憨厚耿直、鲁莽剽悍。如《两狼山》中的杨七郎等。

丑行,都是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粉块又分为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宝形或是倒元宝形,还有的是枣核形,根据不同的人物,画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白粉块。

丑行分为公子丑、老丑、官丑、武丑等行。丑行中,有些是扮演阴险狡猾、贪鄙自私的角色,有的是扮演机警、伶俐、幽默的角色。

公子丑多扮其貌不扬、演行为不端、放荡好色的富家公子,身段表演迂腐作态,唱腔花哨,念白口语化。如《日月图》中的胡林等。

老丑多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所饰人物大都语言幽默生动,诙谐善良,生活气息浓郁。如《黄牛分家》中的卢万仓等。

官丑因其扮演官宦角色而得名。武丑大多饰演擅长武功、语言伶俐、性格机警的角色。

老艺人根据艺术实践和规律,总结出一个顺口溜,也可称为戏曲谚语:

五生五旦五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

八个场面两箱倌,两个烧水杂役员。

这39人演出班社的基本编制,似乎说出了传统班社的行当设置和业务人员配备规模,有一定借鉴意义。知识点滴1982年,在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山东省梆子剧团演出的《程咬金招亲》,分别获优秀剧本创作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乐队伴奏奖,剧中主要演员获表演奖。1983年,山东梆子在山东梁山、郓城、巨野、泰安、肥城、新泰、曲阜、嘉祥等地,都有专业剧团巡回演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山东梆子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发展。1960年,山东省梆子剧团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时,《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剧目受到了一致好评。此后,剧团又先后编演了一些现代戏,如《三回船》《铁马宏图》《前沿人家》《老王卖瓜》和《柳下人家》等剧目。

莱芜梆子

山东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中的一朵奇葩。莱芜梆子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壮、高昂粗犷、刚劲挺拔、激烈奔放,气氛热烈,旋律平实、行腔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长于体现正剧,特别是喜剧气氛。莱芜梆子代表了爽直粗壮的泰沂山区人民的性格特点,因此深受莱芜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家乡戏”。

徽戏进山东变梆子腔

1790年,由于清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南北水陆交通的发达,盛极一时的徽戏,沿着大运河流传到了山东。

徽班进入山东以后,为了适应山东泰山赶山会等活动,徽班由山东济宁运河码头经御道到达泰安,落脚在那一带演出,得到了众多百姓的喜爱。

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于南北交往的频繁,流传在山东的徽戏,还能得到江南徽班在艺术上的接济。

到了清代咸丰初年,南北交通因为战争中断了,山东的徽戏失去了与南方的联系。于是,其中的一个班社,便在泰安县夏张镇王侍郞家定居下来,组建了一个新的班社,取名为“老阳春”。

老阳春与徽州的大阳春、新阳春、二阳春、三阳春同名,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山东徽班与南方徽班的血缘关系。

在此前后,陕西、甘肃一带的山陕梆子经河南流传到山东汶上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地梆子腔。这种梆子腔粗犷高昂,比徽戏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于是,徽戏和梆子便在泰安附近与老阳春班同时流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