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时代:五代十国两宋(陈舜臣十八史略0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3:21:53

点击下载

作者:陈舜臣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治时代:五代十国两宋(陈舜臣十八史略05)

文治时代:五代十国两宋(陈舜臣十八史略05)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文治时代(五代十国两宋)作者:陈舜臣排版:火狼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6ISBN:9787549541614本书由北京理想国时代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〇一 武人政治时代

由唐禅让的梁,为了与南朝之梁有所区别,史家称之“后梁”。虽然其自称为大梁,但本书依据历史记载,仍称其为后梁。

如前所述,禅让之时的唐已成一地方政权,因此,继承其后的当然也就只是地方政权而已。唐的全盛时期,版图有三百六十州以上,而后梁在其鼎盛时期,支配的领土不过七十余州。李克用、李茂贞、王建等各地的有力节度使,根本不承认后梁。

史书以“五代”称呼唐灭亡后至宋建国前的这半个世纪。五个短命王朝于此一期间彼落此起,后梁是第一个,其后依序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王朝,在支配力上都没能达到全国性的规模。换句话说,它们只是地方性的政权罢了。虽然如此,之所以被称为“五代”而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性名称,主要是因为它们所支配的领域是自古以来有中原之称的黄河中游重要地区。

中原之外也有其他地方的政权存在,为数达十个之多,因此,这个时期应该称之为“五代十国”才算正确。

后梁以朱全忠为太祖,其子朱友贞则为末代皇帝。父子两代即告终结的这个王朝,国祚仅仅十七年。

后梁继唐末之后,整年忙于与突厥沙陀族首长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交战。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以较其父更强的军事能力猛烈攻打后梁,使后梁居于守势。

朱全忠由于儿子连连打了败仗,因而骂道:“我的儿子连刍狗都不如!”

后梁只扮演了用虐杀手段使贵族政治、宦官政治再也无法抬头这样一个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之后,它根本不具有作为一个国家应有的展望与战略。

着眼于淮南之富的后梁进兵至该地,结果却造成南方军阀与凤翔李茂贞联手,反而为自己树立了更大的敌人;同样的,攻打东方军阀王镕的结果,却使王镕与李存勖联手,后梁在局势上反而更陷于不利。

后梁太祖朱全忠的私生活荒唐之极。军阀化的节度使常以结义父子关系作为加强部下对自己忠诚的手段。这种关系无异于黑社会帮派老大与手下的干爹干儿子关系。朱全忠也收了不少假子,并且有过趁假子出征染指其妻的事。假子之一的朱友文的妻子,甚至主动接近丈夫的义父朱全忠。“好好对那个糟老头灌迷汤吧。这样做,目的当然在于使他指定我为继承人,知道吗?”

朱友文如此嗾使他的妻子。“我当然知道。不过,你可不能忘了当上皇帝后立我为皇后哦!”

这可以说是有其夫必有其妻吧?

朱友文的妻子于是以嗲声嗲气的声音在朱全忠耳际耳语:“友珪公子实在很要命。他不但对我百般挑逗,还常对我毛手毛脚呢!”

友珪是朱全忠的次子。由于长子已死,所以他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觊觎帝位的假子朱友文,当然非先把皇帝的几个儿子拖垮不可。“什么!……友珪……那个畜生打仗从来没有打赢过,却只会染指兄弟之妻,太不像话了吧!”

朱全忠不提自己染指假子之妻的事,对此事却立刻勃然大怒。于是他很快就发布如下的人事调动命令:

——任命朱友珪为莱州刺史。

左迁在当时每每是处刑的一个阶段。果不其然,于左迁人事命令发布后不久,又见“赐死”命令的发布。

人事命令发表后,朱友珪就有了危机感。这是单纯的左迁,抑或是死刑的序曲?在他看来,二者的可能性各占一半。

朱全忠由于生病,此刻人在洛阳。他对在开封的朱友文也发出如下的命令:

——速来洛阳一趟。

朱妻的美人计奏效,卧病在榻的朱全忠,好像有意指定假子友文为继位者。实际上,并不是朱全忠因为生病而脑筋变得糊涂,就才华而言,友文确实远胜一筹,友珪的确连刍狗都不如。

然而刍狗察觉有生命危险时,也会拼命抵抗。朱友珪杀了卧病在床的父亲后,嫁罪给友文,把他也杀了。战场上表现得奇差无比的他,这个篡位行动却做得非常干净利落。

但诚如被父亲骂为刍狗不如那样,取得天下后,他很快就开始酒池肉林的生活。眼见人心背离朱友珪,三子朱友贞就起而杀死哥哥友珪,并就了后梁的帝位,他就是后梁的末代皇帝。

由前述继承皇位的混乱情形,不难推测后梁这个王朝的余祚无几。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已定国号为唐,并且就了帝位。史家称这个地方政权为后唐,李存勖就是后唐庄宗,后梁也于后唐庄宗即位之年(923)灭亡。

由以唐为国号这一点可知,这个政权对恢复唐体制一事极为热心。朱全忠好不容易肃清了宦官,并且把贵族官僚投入黄河,将之消灭;后唐庄宗却再度恢复贵族生活,而且采用宦官,并以“监军”身份派至各地军队中。

过贵族生活需要花费许多钱,这些钱全由一个名叫孔谦的大臣筹措。实际上,筹措的唯一途径是向人民榨取。后唐庄宗赏识孔谦筹措金钱上的才华,因而重用他。孔谦遂更致力于苛酷的榨取。

后唐版图内的百姓当然大表不满。结果,各地叛乱蜂起,授命平定这些叛乱的假子李嗣源,却对洛阳的庄宗发动攻击,洛阳部队眼见李嗣源军队即将入城,就杀了庄宗,举旗投降。

庄宗李存勖多么不得人心,由此可见。

李嗣源并没有建立新王朝,而是直接就了后唐帝位。作为庄宗假子的他,是有继承后唐帝位资格的。李嗣源史称后唐明宗,是五代为数众多的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明君。庄宗恢复的事情,明宗全都推翻了。他杀掉苛敛的元凶孔谦,废止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苦的税制,也肃清了使军队痛恨入骨的宦官监军。此外,他又下令把模仿唐的奢侈宫廷生活予以朴素化。

他只做与庄宗相反的事,就有了明君之称。他起用一个名叫冯道的人为宰相,这个人堪称名相。

庄宗由于吝于给予军队薪饷,各地军队纷纷起而叛乱。以反庄宗之道而为的明宗,则给予军队优渥的恩赏。这是由于连年丰收,所以才能做到。而之所以连年丰收,与其说是风调雨顺,毋宁说是明宗没有打无谓战争的缘故。

然而优遇军队却产生了反效果。变得骄傲的军队,每次发生争战时,已养成看哪一边钱给得多就靠到哪一边去的习性。

后唐是突厥沙陀部族的国家,而游牧国家常有以实力争得继位资格的倾向。

明宗病倒时,误以为父亲已死的次子李从荣,举兵企图肃清竞争者。但由于明宗还活着,被视为叛徒的他遭到诛杀,三子李从厚因而获得渔翁之利,得了后唐帝位。

李从厚就是后唐闵帝。中国皇帝的庙号和帝号都是死后追奉的,因此,可以由此得识其生平如何。“闵”字意味的是“担心”、“忧心”。

后唐闵帝担忧的是两个实力者的存在。其一是父亲明宗的假子李从珂,另一个是明宗的女婿——闵帝的妹夫石敬瑭。

闵帝分别以河东节度使和成德节度使的名义,将李从珂和石敬瑭支派至远处。如前所述,从朱全忠时代以来,派至远处的人事命令发表后,常有死刑命令随之而来的情况发生。被命令自凤翔调至河东的李从珂,不但抗命不从,更竖起叛旗表示反抗。闵帝于是派遣讨伐军队至凤翔。

这个战争赤裸裸地显示出五代这个时代的性格。

军队因利而动。前往凤翔的讨伐军,在从凤翔李从珂处取得好处后,就轻易地倒戈了。李从珂率领包含这批倒戈部队在内的军队,以攻打洛阳的闵帝为目标,由凤翔出发。讨伐军就此摇身一变成为叛军了。

洛阳闵帝派出军队迎击。他当然给了将兵不少钱。但这批讨伐军一样自攻打过来的李从珂处拿到钱,于是阵前倒戈加入叛军。闵帝因而于即位翌年就被杀,改由李从珂就后唐帝位。

李从珂被称为后唐末帝(或废帝)。由其帝号便可窥知后唐是亡于他手中的。

就帝位的末帝李从珂,将最大的实力者石敬瑭由成德节度使调为太平节度使,做法和闵帝完全一样。

石敬瑭当然也在其据地晋阳(山西省太原)竖起叛旗。末帝李从珂由于自己有相同的经验,所以想象得到石敬瑭会抗命叛变。因此,末帝具有能动员大军平定石敬瑭叛变的自信。

在后唐讨伐军的攻打之下,石敬瑭叛军的形势日趋不利。石敬瑭于是采取了起死回生之策——向漠北的强大势力契丹族请求援助。

契丹族乃蒙古系部族,于耶律阿保机这个杰出领袖出现后,向东并吞渤海国,向西击退党项和吐谷浑,已然建立起安定的政权。石敬瑭请求援助时,耶律阿保机已死,其子耶律德光继承了大帝国。他提出援助的条件是:割让包含现在北京在内的广大领土向契丹称臣。

以骑兵为主力的契丹军很快就击退包围晋阳的后唐军,进而南下直指洛阳。不再被包围的晋阳石敬瑭也率领军队,跟在契丹军后面攻向洛阳。“可恶!竟然将蛮族引进来!”

后唐末帝李从珂在洛阳城壁愤然呻吟道。

事实上,后唐末帝也是突厥沙陀族李克用的后裔,并非汉族王朝。只不过他们长久以来居于中原,已被汉族文化同化到视过去同为游牧之民的契丹族为蛮族的程度。

末帝登上玄武楼,纵火自焚。

翌年,石敬瑭由晋阳迁都至开封,定国号为晋。为与司马氏之晋有所区别,史家称这个王朝为后晋。据说,后唐明宗的女婿石敬瑭也是突厥沙陀族。

同年,契丹族耶律氏的政权定国号为“辽”。这意味着契丹族已不再满足于只作为一个漠北游牧政权,而企图入主中原。

辽不是五代之一,而是超越于此的强大国家。

靠契丹族辽的援助而攻灭后唐的后晋,由于违背对辽的承诺,于建国十一年后,为辽太宗(耶律德光)所灭。

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知道后晋灭亡,就在晋阳自立,并定国号为“汉”,史家称此为后汉。由于与光武帝刘秀创建并维持约两百年的后汉易混淆,刘知远的政权因而被称为“五代后汉”。这个政权只维持了四年就亡了。在全都是短命王朝的五代中,后汉最为短命。

后汉从晋阳迁都至开封。原本占据开封的辽,看见后汉南下,就毫不留恋地退回北方。此时期的辽,大概尚未有统治中原的意图。辽太宗也于这一年(947)去世,因此,退出开封的事说不定与首领的健康有关。

后汉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于此时叛变,结果,枢密使郭威成功地将之讨灭。后汉高祖刘知远于迁都开封的翌年(948)死,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惧怕武将势力变大的他,计划铲除平定李守贞之乱的郭威。得知此事的郭威企图渡黄河攻打开封,但就在动兵之前,隐帝已为家臣所杀。

郭威在部下拥立下,于开封即位,定国号为“周”,史家称之为后周。

朱全忠的“后梁”、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郭威的“后周”——这就是五代。五代皇帝皆为武将,节度使此时皆拥有极大权力,这可以说是中国的武人政治时代。

朱全忠的“后梁”创建于公元907年,“后周”于959年让国于宋而灭亡。

自后晋靠契丹族辽的援军而攻灭后唐以来,辽在中国历史上便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后周于太祖郭威死后,由其妻柴氏之侄柴荣即位,是为世宗。他是个颇具才华的人,郭威收他当养子,并且指定为王朝继位者。

后周世宗柴荣可说是五代诸帝中最为杰出的人物。后唐的明宗李嗣源虽也有明君之称,但由于纵容军队,成为亡国之君,因此,在成就上要较世宗逊色许多。

在与北方超大强国辽交战之际,柴荣亲自站到阵前。他的事业为其后以宋为名的长期政权所承继。其间经纬,将在后面宋的建国史部分叙述,此处先将政权移转如走马灯的五代,由不同的角度做一番回顾。〇二 不得已而为帝

论及五代历史,冯道是不可不提的一位人物。

后唐明宗李嗣源任命冯道出任宰相之事,已如前述。冯道是景城(在今河北省)人,在庄宗李存勖时代不过是翰林学士。从唐末期起,他以幽州节度使属官的身份,担任地方行政实务。他是个优秀的行政专家,才华为明宗所赏识。

五代王朝中,冯道未以宰相身份出仕的只有朱全忠的后梁。

后唐灭亡后,宰相冯道继续留任为石敬瑭之后晋的宰相。后晋因违约,在开封为契丹族的辽占领后,他受邀成为辽的重臣。辽北归之际,他也与之同行,但在得知刘知远建立后汉时,他又重返中原出仕于其下。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时,冯道经过活动,又成为后周的宰相。

他前后出仕于包含辽在内的五朝八姓十一君之下。

——属吏尚可原谅,而贵为宰相者却出仕五朝,此乃荒谬绝伦之事。此等毫无节操之徒,令人不齿。

后世史家对冯道的批判甚为严厉。有人甚至拿出“忠臣不仕二君”的论调,彻底批判他。然而当时的人对冯道却非常称赞。他有本事压抑武将出身、脾气暴躁的皇帝们,在政治上引入儒教伦理,并于乱世享受天寿,被誉为时代伟人。因冯道而生活获得改善的庶民,甚至视他如救世主。

批判冯道毫无节操的论点,主要基于下一个时代——即宋之儒学,尤其是朱子学的观点。

五代时期,人们还没有“节操”这等古板的观念。说到不仕二朝,一个王朝的平均寿命不过十年,为不过是比军阀像样一点的五代王朝死心塌地尽忠,岂不是一件滑稽的事?

人民深受涂炭之苦,政府应以拯救这样的人民为当务之急才对。

据说,辽占领开封城时,太宗耶律德光曾经有意准许部下契丹族的将兵任意掠夺,作为对部下的犒赏。冯道知道此事后,立即对太宗面奏道:

纵使如来佛在世,也无法拯救人民。现在能拯救人民的,唯皇上一人。

结果,太宗下令禁止对人民进行掠夺。

把一个契丹族皇帝捧得高过菩萨,这也成了后世史家诘难他的原因之一。但冯道亦非妄言,能撤回许可掠夺之议的,唯有皇帝一人。

遵奉朱子学理念的忠诚之士,于亡国之际,或许会以身殉国;被敌人攻打时,也只有彻底抗战一途。其结果是,国土自然荒废,人民被迫在战火中四处流离。如果每一王朝灭亡时,都重复着同样的局面,经过五度王朝的兴亡交替后,中原人民岂不是全都死光了吗?

王朝交替之际,政治家以避免流血为首要任务——这样的想法应该也能成立。《孟子》中有一句话:

社稷为重,君为轻。

社乃土地之神,稷则为谷物之神,社安民而稷养民。人民平安而有东西吃乃至要条件;相较之下,君主的重要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明代一个名叫李卓吾的思想家,引用《孟子》的这句话,为冯道辩护。不过,他也特别说明,冯道的行为唯有于五代那样的混乱时期才能获得肯定。

五代确实不是正常的时代。冯道也在他有名的自传中作如下的叙述:

未能为君王统一天下,平定八方,此为本人最引以为憾之事,吾以未能报答天地大恩而惭愧。

被指责为恬不知耻的冯道,却以未能统一中国而引以为憾。出仕五朝的最终目的在于统一天下,在这个目的之下,不必以一个王朝或一名君主为重——冯道似乎做如是想。

现在且把视线从中原移至地方。

中原为“五代”,而地方则为“十国”。十国指的是: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闵、南平、北汉。这十国并非同时并存,吴灭亡后成为南唐,前蜀灭亡后成为后蜀。以皇帝或王自称的都是节度使出身的人,或者是取而代之的实力者。

以诗闻名的皮日休,为避开唐末之乱,似乎移住吴越之事已如前述。这个吴越即是镇海节度使钱镠自立的政权。钱氏政权维持八十六年,算是五代十国享国最长的政权。政权尽管维持长久,国力却并不强。十国中最强的政权,应该是取代吴的南唐。和南北朝时期的南朝一样,南唐以金陵(南京)为国都。

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政权为吴。由于他是被唐王朝封为吴王的,所以并不认为自己是自立者。加上唐的支配不及于这个地方,他因而被迫自己裁决政务,至死都使用着唐的年号。实际上,杨行密的吴政权,实权却掌握在徐温及张璟等部将手中。后来,徐温杀死竞争者张璟,立杨氏之幼子为皇帝。在册立前,这个政权只称王而已。

徐温企图以这个政权之主为皇帝,然后以禅让的形式由自己就帝位。但在徐温有生之年,并没有达成这个野心。禅让之事到徐温养子徐知诰的时代才完成。

徐知诰原姓李,与唐皇帝同姓。他于就帝位后恢复原姓,自称李昪,露骨表示继承大唐帝国的姿态。他当然仍以唐为国号,后世史家称之为“南唐”。

南唐二代皇帝李璟和其子李煜被合称为南唐二主,以词人身份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词有“诗余”之别名,填词规则不似诗之严格,可以谱曲歌唱。五代至宋为词的全盛期。四川政权的前蜀和后蜀也极为风行填词,有毛文锡及欧阳炯等名家。由于四川君主都是文人的支持者,因此,逃离中原动乱的许多文人都来到此地。

虽然蜀地富庶,据守容易,但要自此地出征,进而取得天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以此为据地的政权,好像压根儿没有称霸全国的意念。

浙江吴越的情形与此类似,由于隔邻有南唐这个强力政权的威胁,只好采取从属中原政权的姿态,用以对抗强邻。

蜀和吴越虽然安定,却都没有称霸天下的企图。十国中的其余政权全都弱小,有称霸天下野心的,只有南唐。

南唐于二代皇帝李璟时,因并吞闵和楚而变得更为强盛。闵和楚是因内讧消耗国力,结果成为南唐腹中之物的。

北方中原这时候是五代最后的后周二代皇帝柴荣的时代。柴荣也是态度积极的人,由与契丹族的辽对决一事,可以窥知他对统一天下的意念。

冯道由于在此时谏止柴荣外征,因而被降格为山陵使。冯道担忧的是因外征导致国力减弱。山陵使是建造先帝陵墓的长官,在仪礼上为要职,在政治上则无任何权力。

后周不但从事北伐,也大兴南征之军。南征当然是以南唐为对象。经济上南唐居于优势,但在军事上后周则远为强大。后周由皇帝柴荣亲自指挥军队,南唐屡战屡败,不但将江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李璟更被迫以去帝号,只以国主自称为条件,才得以缔结媾和条约。

柴荣意气轩昂,他决心要在自己的手里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贤主名将率领又有明确目的的军队,军力一定很强大。后周的北伐军和南征军确实军容壮盛,不过,他们却有五代军队共同的毛病——骄兵。

后周军队当然也想得到赏赐,但赏赐是打胜仗的结果,要能打胜仗,基本条件是有优秀指挥官。因此,这个时代的军队,指挥官由部下拥立的情形甚多,情形和皇帝受人民拥立并没有两样。

柴荣非常致力于改造军队。结果,他组织起名为殿前军的精锐禁军。他意图驱使这支劲旅以完成统一天下伟业,然而老天爷却没有让他达成这个宿愿。这位杰出的三十九岁皇帝,雄图未成就已病倒,而他的儿子柴崇训此时才七岁。“御驾亲征,向来是我国的作风,而七岁的幼帝当然不可能率领军队。”“这样,我们绝对没有办法打胜仗。”“我们自己来拥立皇帝,如何?”“这是当然的事情。”“谁是适当的人选呢?”

后周骄兵于是决定:由他们选出作为统率者的皇帝。“拥立什么人,这还需要考虑吗?”“说的也是。我们拥立的对象当然是殿前军都点检。”

都点检乃总司令官之谓,当时居这个职位的是一个名叫赵匡胤的人。

后来被称为宋太祖的赵匡胤,出生于武门之家,他的父亲赵弘殷是仕于后唐庄宗的武将。在军营内出生的赵匡胤也在军营内长大,习惯于军中的气息。对军人而言,他是最了解他们又值得信赖的人。柴荣任命赵匡胤为精强的殿前军最高指挥官,当然也是因为他极有才能。

后周世宗柴荣去世,是进兵扬州迫使南唐屈服的翌年——公元959年。

敌人当然不会对皇帝去世正值服丧期间的后周松手,他们趁这个机会,发动猛烈攻势。被后周打得无路可逃的北方小政权北汉,与更北方的超级大国辽联手反攻,入侵到后周国境。后周当然下达全国动员令。

——拥立新帝……

值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将兵们更加认为自己的命运不能委诸幼帝之手。唯有在强大的指挥之下,打仗才有获胜的希望。为打胜仗,国家需要有力的皇帝。此处再度说明,这是朱子所强调的忠诚心诞生之前的特异时代。

一向擅长做事先布置的冯道,已于数年前去世。

 “哥哥,请快下决心吧!这已是自然趋势,不是我们所能抗拒的。”

弟弟赵匡义极力怂恿担任殿前军都点检的哥哥赵匡胤就帝位。“将军此时由幼帝处接受禅让,没人会表示不满的。这已是时代趋势,顺着时代趋势适时而起,这是有识者应为之举。”

参谋赵普也如此说。

做事务实的赵普,向来不善议论,是沉默寡言型的人。“则平(赵普字)今天难得如此雄辩,和平时判若两人!”赵匡胤道。“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两次遭遇重要关头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会不判若两人呢?我们正面临着这样的紧要关头……”赵普回答。“我知道了……情势既然如此,我也不想逃避自己的命运。但既然要创建新国,我不希望它和过去的一些国家一样,只维持了一两代就灭亡。这是我之所以不想采取主动的理由。”赵匡胤对着弟弟和参谋说。“不想采取主动的意思是……?”赵匡义问道。“我不希望我创建的国家受到任何人的牵制。”“成为皇帝后,怎么会受别人的牵制呢?”参谋道。“要接受禅让,自然必须得到其他军政领袖的同意才行。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牵制。”“那应该怎样呢?”“我要在诸将拥立下就帝位,也就是说,我是‘被迫’成为皇帝的。”“哦!……我知道了……”

赵匡义和赵普异口同声地说。

不愿意在欠诸将人情的情形下成为皇帝,反而要使诸将感恩于皇帝——原来这是赵匡胤的想法。(我是因为你们再三恳求才就帝位的,因此,我要做的事情绝不受你们的干涉。)

为有效实现长期政权的构想,在立场上非绝对有利不可。为了这个目的,形式上的拥立无济于事,一定要有实质上的拥立。“我要你们弄清楚这一点。我不希望人们认为帝位是我去追求得到的。”

赵匡胤特别叮嘱了这段话。〇三 陈桥立万岁

后周国都开封城沸腾不已。

远征军即将出发迎战侵犯国境的契丹(辽)、北汉联军。军马嘶声终日不断,远征事宜彻夜进行,辎重车辆之声到深夜还听得到。“我醉了……”

赵匡胤对弟弟赵匡义和参谋赵普如此说。

身兼殿前军都点检、宋州节度使、检校太尉等要职的赵匡胤,是个出了名的酒客。喜欢杯中物的他,习惯上一定要喝到醉倒为止。赵匡胤这次的打算是:在他醉得迷迷糊糊、不省人事时被拥立当皇帝……“这个点子很好。”

赵普对采取这个方式表示同意。个性木讷的他很不喜欢说话。对烂醉如泥的人不用多说话,是他之所以乐于采用这个方式的原因。

被称为“陈桥兵变”的拥立一剧于此展开。

距开封一日行程处,有个名叫陈桥的驿亭。建隆元年(960)正月三日,北伐军扎营于此。

——终于要出发了!

出征军士因而全都处在兴奋状态中。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着一种不安。(这样下去不会有问题吗?)

踏上征途的人内心动摇是难免的。何况这是在皇帝死后不久,担任这支远征军总指挥官的是年仅七岁的幼帝。想到这里,士兵的不安心理越发加重。

——我们应该拥立殿前军都点检才对!

在这个情形下,这句耳语很快地传遍全军。

拥立剧的演出人正等待着,这个耳语变成众人的心声,最后迸发出来。等到心声即将迸发之际,再以压抑的方式使它爆炸。

拥立之事,等到北伐归来后再说吧!

赵匡义和赵普对逐渐升高的众人声音,如此压抑表态。“北伐归来……?这件事情怎么可以拖呢?这关系着我们此役的胜负,是刻不容缓的事!”

被压抑的声音将会如此反应——这是想象得到的。“北伐归来?谁能保证我们会平安回来呢?”“我们需要的是这一场战争的领导者!”“不打胜仗,我们怎么回得来呢?”“为了打胜仗,我们必须拥立殿前军都点检为皇帝……”

为使北伐成功,军队将领确实冀求得到强有力的领导者。而且事情还不止如此,拥立新帝在五代已是司空见惯之事,而以积极态度拥立新帝的人,结果都在新王朝居枢要地位。(不赶搭这班车,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

将领们有这样的打算是不可否认的。

军队从开封出发时,拥立新帝的气氛就很浓厚,来到陈桥驿亭后,这个气氛已升到最高潮了。“你们说要拥立太尉,但企图就帝位是一件赌命的事。你们愿意一起赌命吗?”       

赵普如此反问拥立派的将校。太尉相当于今国防部长,赵匡胤兼任这个职位。“倘若太尉拒绝受拥立,到时候,你们准备怎样?”

赵普接着又问道。拥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谋反,拥立赵匡胤等于是反叛后周。“如果那样,我们就把太尉杀掉,同时,我们也当场自决!”

一名青年将校如此喊叫。“我们也会如此!”“让白刃解决一切!”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说了这样的话。“好!我现在知道你们的热诚了。既然如此,我们就结为同道,极力向太尉进行说服吧!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刚才说的‘让白刃解决一切’!”

赵普说完这句话,就按照原订计划进行这出拥立剧了。

在陈桥驿亭里,赵匡胤正和平日一样酣畅地饮酒,他当然知道今天晚上会发生拥立政变。或许正因如此,他这天晚上喝了和平时同量的酒仍无醉意。本来就海量的他,于是又喝了更多的酒。

他并没有必要喝到烂醉,其实假装烂醉即可。但为使表演逼真,他觉得还是真正烂醉如泥较为理想。(这会儿好像开始醉了……)

喝了比平时多出将近一倍的酒后,赵匡胤才感觉有些醉意。“哥哥,今天我并不是以弟弟的立场来见你,而是受大周国全军的委托,前来央求哥哥受拥立就帝位的。希望哥哥接受全军将兵的推戴。”

来到门口的赵匡义,跪下来如此说。“……匡义……你来得正好……快来陪……陪我喝酒吧!”

赵匡胤因醉酒而口齿不清。弟弟以为哥哥是在演戏,实际上,老哥确实已酩酊大醉了。“请接受全军之推戴。”

赵匡义又说了这句话。“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喝酒!……喝酒!……你少说废话,快陪我喝酒吧……你刚才说推戴……这是什么意思……?”

赵匡胤仿佛这个时候才想起来似的问道。

他知道来者是弟弟,也知道弟弟来的目的是什么,但这时候的他持的是一切都无关紧要的心态——自己最好什么都不知道。多次如此暗示自己的结果,他已到了几乎接近此一状态的地步。“就是要请哥哥成为皇帝……”赵匡义道。“皇帝……?别跟我开玩笑啦……莫非我在做梦……?我可不喜欢做这种噩梦……这种噩梦最好用酒冲掉……匡义!你来陪我喝酒吧……”“哥哥,你不是在做梦,这也不是用酒就可以冲走的事。哥哥,大家一定要请你当皇帝啊!”“要我当皇帝,这得看我有没有这个意思呢!我不想当皇帝!……”

赵匡胤在自己的鼻子前摇摇手道。“这是全军的意思,也是众人一致的决定。”“意思……?你们的意思关我什么屁事!”“这个意思有特别的意义,一方面,这应该算是天意。哥哥,你请看!”

赵匡义站起来推开门扉。驿亭院子里,整排军中将领站在那儿。原本坐在椅子上的赵匡胤,用手扶着桌子站立起来,脚步踉跄地走到门口处。这晃晃摇摇的样子,充分显示他的确已烂醉如泥。最后他扶住廊柱,往院前扫视过去。

后周殿前军将领全都手执白刃,一阵风掠过院前树木的叶子,发出沙沙声响。在一片暗色中,无数白刃带给人一种森然气息。“这……这是什么意思?”

抱住廊柱的赵匡胤,摇晃着身子问道。“殿前军将校们说,倘若哥哥不肯就帝位,他们就要当场杀死哥哥,然后自己也将自刎而亡。”

赵匡义指着一排白刃道。“什么!……你刚才说什么!……说要杀死我?……可是,我还不想死啊!”“这我知道。在没有完成先帝平定天下、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遗业之前,我们就算想死也不能死的。而继承先帝遗业的指导者,除哥哥以外不做第二人想。哥哥!这不是为了什么人,而是为了天下!”“为了天下?……我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为了天下又怎样?……”

赵匡义到这个时候才发现哥哥是真的醉了。如果是在演戏,他应该会在这个时候挺起背脊说“既然是为了天下,那就没话可说”。常陪哥哥喝酒的赵匡义,现在才闻出哥哥此刻身上散发出的酒气,比平时要浓烈许多。“哥哥,你也不必多说了……高怀德!”

赵匡义对着院前方向如此喊叫。“在!”

被呼叫为高怀德的是殿前军都指挥使。其他的人都手擎白刃,只有这个高怀德双手把一件黄色的东西抱在胸前。“把黄袍送过来!”

赵匡义命令道。黄袍自然是指天子的御衣。这个政变集团连天子御衣都准备好了。“请恕属下冒犯。”

抱着黄袍的高怀德,从院前跳上来,走到站在廊柱边的赵匡胤面前。这个场面犹似舞台上演出的戏码。高怀德摊开手中的黄袍,披在抱着廊柱站立的赵匡胤身上。“万岁!……万岁!……”

院前涌起一片欢呼声。

拥立赵匡胤的一出戏,虽然在细节上有些走样,总算大致按照剧本,演出成功。“返回京师!”

隔天,殿前军突然接到这样的命令。“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北伐之事取消了?”“虽然天子崩殂,北伐之事一定要完成——上面的人不是这么说吗?”“是啊,他们还说这是安慰先帝在天之灵的最好方法呀!”“折返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敌情发生变化了?”

知道拥立之事的,只有一部分将领而已。数万将兵大都不知道陈桥驿亭里发生的事。他们因听到返回京师的命令而感觉讶异,但能再度看到原本以为要暌违一段时日的家人,当然也是令他们高兴的一件事情。

全军几乎在欣喜雀跃的状态之下,由陈桥踏上返回开封之途。

赵匡胤的酒醉此刻已完全醒了。他在无意识状态之下,度过了最艰难的场面。酒醒后,他知道自己接着要面临的是什么。要向全军宣布的话,他早已准备好,而且还做了多次练习。“昨晚,我在酩酊大醉之际被拥立当皇帝。我是被迫如此,无话可说,但在受拥立的现在,先要各位答应我遵守下面三项规定。倘若各位不愿遵守,我也要拒绝成为你们的主子——”

赵匡胤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全军鸦雀无声——情形完全如他在练习时所想象的一样。队列里连一声咳嗽声都没有,确认大家都侧耳倾听后,他才继续启口道:“第一,绝对不可对大周国皇太后母子有任何无礼之举。第二,不许有辱没大周国公卿大夫之事。第三,不得掠夺大周国之府库和财产。这三点,你们能遵守吗?”

顷刻间,全体将兵从喉咙深处发出“哇——”的喊叫声,这声音很像杀入敌阵时发出的呐喊。“我把刚才的声音当做是你们同意的表示。违反这三项规定的将被处斩,现在开始前进!”

赵匡胤以充满朝气的声音道。

接着,掌书记赵普以事务性口气宣布:“不承认我们拥立新帝者一律视同敌人。我们对敌人绝不宽贷!”

赵匡胤所立的三项誓言,并不只是对军人的宣言。他期待的是,这个情报在北伐军返回之前传到京师,事实上,这也是对朝廷以及廷臣的一种宣抚工作。知道政变军绝不会辱没廷臣时,公卿大夫应会安心支持新政权才对——这是他的算计。

赵匡胤以整顿军容为由,拖延了一下北伐军返回开封的时日。他这样做,为的是要让情报先传回开封。

情报传到开封朝廷的速度比预期还快。听到赵匡胤被拥立的事实时,公卿大夫一度愕然失色,而在紧接着得悉三项誓言内容时,他们便都面面相觑。(这样,我们不会有事吧?)

他们彼此用眼神互问这句话,想探出对方心底的想法。唯独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听到拥立的消息,就匆匆忙忙地离席要冲出去。“你这是急什么?”

一名公卿问他时,韩通吼道:“急……?这样的事情还能不急吗?我们大周国即将被篡夺。我当然要火速召集军队,以防御贼军攻来啊!”

韩通由宫中出来时,陈桥回师的殿前军先锋部队已进入开封。率领先锋部队的是殿前军将校王彦升,他看见认识的韩通走了过来,就开口喊道:“韩侍卫,新天子很快就要驾到,你赶快去迎驾吧!”“什么?”韩通发声大吼,“天子在宫中!你所谓的天子是篡位者!是大逆不道的恶棍!”“你竟敢和我们作对!”

王彦升猛踢马腹立刻追赶韩通。绝不宽贷不承认拥立新帝者是上面的命令。王彦升将韩通追到他的宅邸后,将之斩杀,并且把韩姓一家老弱男女全都杀掉。

对后周之灭亡殉节的,只有韩通一人,军队和廷臣都承认赵匡胤即位之事。

赵匡胤定国号为“宋”。兼任宋州节度使的他,以领地之名为国号,年号则为“建隆”。〇四 伟大的皇帝

赵匡胤即宋太祖。他是性格刚强的人,一方面又是个大酒客。被拥立为帝时,他就得靠酒的力量,否则不敢面对这令他为难的场面。

而或许这正是宋太祖之所以杰出的地方,起码他比五代的任何皇帝都有能。五代王朝的平均寿命只有十年,而包含南北两宋在内,却是持续达三百年以上的长命王朝。

奠立三百年王朝之基础——光凭这一点,就知道宋太祖是非同小可的人物。毛泽东在《沁园春》一阕词中,对史上英雄做了如下的评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釆;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秦皇当然是指始皇帝而言,汉武则指汉武帝,这两人在武功方面都非常卓越。秦始皇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汉武帝则起用卫青及霍去病等名将,于长久以来的悬案——对匈奴之战——获得了辉煌胜利。

虽然这两人在武功方面可以给予极高评价,但他们都是偏好武事之人,在文化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可言——这是毛泽东的看法。

唐宗指唐太宗,宋祖指的就是这个宋太祖。在秦皇、汉武之后举出这两个人的名字,当然是用以比较,说他们在文化方面比前二者的贡献大。但虽然这两人对文化颇有理解,本身却无甚文才,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学作品。“稍逊风骚(将《诗经·国风》及屈原的《离骚》合称之语)”指的是这一点。

没有文学才华,对一名君主——尤其是开国君主而言,绝不是一件不名誉的事。如果要我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五个中国代表性豪杰中选出一个最伟大的人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宋太祖。

始皇帝的暴君要素未免过强;汉武帝并不是建国始祖,而是承继高祖、文帝、景帝等名君之遗产;唐太宗杀害兄弟的玄武门政变,纵使史书多有辩解,给我们的都是不敢领教的印象。

于烂醉时当皇帝的宋太祖,虽是演戏,却予人一种亲近感。

宋太祖最伟大的一点是,父亲赵弘殷也是武将,生在传统武门家庭的他,对自己创建的国家却能决定以文统治这个大方针。由于统一天下的事业尚未完成,自然用武之事不可缺少,但他却以文治主义贯彻国家的根本。

正因为是出身武门,所以他对武门之丑恶的一面,了解得特别透彻吧?

最令人感动的是“石刻遗训”。太祖赵匡胤将他对子孙的教训刻在一座小石碑上,安置于皇宫最内部——只有皇帝可以进入之处。皇帝以外的任何人都不能看到这个东西。新帝即位时,揭开覆盖其上的布幕恭读遗训,是宫中重要仪式之一,这时,任何人都不许在场。

不仅如此,连“石刻遗训”存在之事都不让一般人知道。恭读石刻遗训是帝室中极少的秘密仪式之一,甚至连重臣都不知道有这座石碑的存在。

成为宋王朝皇帝的人,必须于即位时将遗训铭记在心,作为执政的规范,这是规定。宋太祖死后一百五十年,国都开封为金军攻陷,皇宫被蹂躏时,这石刻遗训才被发现。

写在这块石碑上的,到底是什么呢?必须世世代代照顾将国家让予宋的后周王室柴氏。不得

以言论之故,处死士大夫。

以上是石刻遗训的内容。说来,这个遗训内容极为简洁。而正因为如此,刚即位的新帝都会凝视这些文字,将每一个字句铭刻在心。恭读这石刻遗训的秘密仪式,似乎可与日本皇室传授三种神器的仪式比拟。

自从王莽首开由汉禅让的事例以来,前王朝皇帝以及皇族被全数诛杀,已是司空见惯的事。纵使让禅让的天子得享天年,也会设法使他断绝子孙,这是一般的情形。

而后周柴氏却透过整个宋王朝的运作,即使国都由开封迁至杭州后,也受到皇室的优渥保护。柴氏受宋王朝的宽容待遇长达三百余年,堪称稀有。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宋太祖的遗德,经由石刻遗训传至后代的缘故。

谋反、杀人、强盗以及恬不知耻之罪另当别论,不得以言论之故处死士大夫——宋太祖这个遗训实在值得推崇。因此,虽然宋代有过新、旧两法的激烈对立,政策言论斗争落败者,至多也只被左迁至海南岛。此事将在后面叙述。总之,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党争首领,即使失势也没有被杀。

石刻遗训之事虽然连宰相也不知道,但不以言论之故杀死士大夫这一点,则由于有前例可援,所以人人皆知。人们因而得以安心展开论战。如此,虽仍有其不好的一面,但宋代言论之自由,对社会的进步贡献良多,则是事实。

宋太祖确实欠缺文才,而在同一时代就有以文才著称的君主。但就帝王或政治家的角度而论,这些文人君主都远不如太祖赵匡胤。

以金陵(南京)为国都的南唐,在五代十国的地方政权当中算是最为强大的;在其东方的吴越国,则由于感受到南唐的压迫,因而采取与宋联合的政策。

南唐皇帝李璟及其子李煜被称为南唐二主,两人以词人闻名之事已如前述。李璟是个美男子,并且是个宅心仁厚的人,这样的他对家臣自然全无指挥力。“我的本心在于过隐遁生活,我为什么生在帝王之家呢?”

他常以这句话向熟人倾诉。

让他出生在帝王之家,的确是老天爷的一项错误。南唐因后周之南征而割让江北十四州,并且去除帝号之事也如前所述。因此李璟现在既非皇帝,也不是王。国主——他被迫使用这个暧昧的称号。

败于后周的这一年(958),南唐才将中兴的年号改为交泰。但败于后周时媾和的条件不仅要割让土地,还包括使用后周的正朔(年号及历法)在内。南唐不得已,将显德五年这个后周年号使用于文书上。“金陵已岌岌可危,柴荣不知何时会南下。”

家臣建议向更南之地迁都。“金陵不是要害之地吗?”“是要害之地没错,但……”

宰相支吾着不敢说出后面的话。

前临长江、后有紫金山的金陵即南京,看似易守难攻之地。

三国时代,以刘备使者身份访问吴之孙权的诸葛孔明,被孙权问以“以何处做据点为宜?”时,以“非此地莫属”之语作为推荐的就是这个金陵。自孙权之吴起,前后有东晋、刘宋、南齐、梁、陈这六个南北朝时期王朝曾经于此兴亡,因而被称为“六朝”。这几个王朝都以金陵为国都,却也都短命而终。

宰相之所以闪烁其词,是不敢明言虽然这里是要害之地但以此为据地的政权全都短命的事实。尽管宰相没有说出来,但文学国主李璟已以其锐敏的感受天性,知道对方要说的是什么。“好吧,以备万一之事非考虑不可,虽然不立刻迁都,还是做好准备事宜吧!”李璟道。“遵命。卑职会以洪州为南都,做应有之准备。”宰相回答。

洪州是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南唐拟以此为南都,作为避难之地。(哈!我竟预先找好逃难之地……)

李璟表情落寞地苦笑。

后周柴荣的去世是南唐割让十四州翌年六月的事。“当时要是能再挺住一年……”

一名大臣后悔前年三月就将十四州割让给后周。“要是拖延一年,说不定我们现在已不在金陵了!”

李璟如此责备这名大臣。

后周皇帝柴荣个性刚烈,当时要是不与之缔结和约,他是极可能渡长江攻打过来的。“我们是不是该重建收复失地之军队呢?”

有人精神可嘉地做了如此进言。“你认为我们有胜算吗?”

李璟以冷冷的口气问道。“柴荣已不在世上……”“难道你只怕柴荣一个人吗?”“事实不就是这样吗?”“压倒我们的是那猛烈的北方之气……我们在人数和财力上都比他们占优势……却连这样的优势都敌不过他们。”“可是,现在是幼帝治国的后周,应该不足为惧呀!”“你们不懂……”李璟摇头道。

——吾主得了北方恐惧症,而且症状相当严重……

想象力极为丰富的这位国主,随时都想象得到退朝后的家臣,将会以怎样的话彼此谈论。(我真盼望自己可以不管这类事情……)

他多么的盼望可以不管军事问题,完全浸淫在文学天地里!

他倚着宫殿栏杆,遥望远处。

翌年正月,北方遣来急使。这名急使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道:“周被篡夺了!”

报告时,他的肩膀还在一上一下地起伏着。“被篡夺……?”“这一下周要起大乱了!”“这不是说周已经亡了吗?”“我们唐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对!我们要收复失地!”

还没有详细听完报告,兴奋的南唐廷臣已如此议论纷纷了。“篡夺者是什么人?”李璟问道。“听说是殿前军都点检……”喘气情形稍微好转的使者回答。“赵匡胤……”李璟陷入沉思。“我们是否该动员准备收复失地的军队?”一名重臣问道。“这是无济于事的。”李璟以呢喃口气回答。“主上刚才说什么?”这名重臣以不解其意的表情,再度问道。“我是说,这只会使更多的人亡命,根本无济于事。”“这不是乱世常见的事吗?”“我对割让给周的江北十四州,已全然没有眷恋之意……当时我确实曾为此气愤不已,但后来从许多人口里听到有关该地的情形……据说,该地人民现在都安居乐业,不是吗?”“这……”

这名重臣很想指辩这个消息并不确实,但他没敢说出口。

因为从不同路线得到的情报,证明事实确是如此。“而且,听说直属殿前都点检的官员风评最好。”李璟接着又说。

依据消息,与受南唐支配时比较,江北诸州老百姓被割让给后周后,生活反而较为幸福。由于不是被异族所夺,若问他们是否依然思慕南唐,应该是不可能的事。

后周善政的泉源,似乎来自统率殿前军精锐部队的赵匡胤。而这个赵匡胤,现在已成了北方大政权的主子。(北方不但不会发生混乱,相反地,会更趋于强盛……)

这是李璟的预测。“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儿子李从嘉询问道。他就是后来改名为煜、词名与其父齐名的人物。被立为太子的其兄李弘冀于去年夭折,虽然李从嘉还没有正式被立为太子,但他是担负南唐将来重任的人,这是无人不晓的事情。“赵匡胤定的国号是什么?”李璟问道。“据说,定的国号是宋。”“我们决定对宋朝贡,如同过去对周所行。赶快准备派遣使节事宜,这是此刻的首要之务。”

南唐国主李璟当场决定了对应北方新政权的态度。〇五 澄心堂中的国主

对宋派遣朝贡使者以安定与北方关系的翌年,李璟迁移至建设为南都的洪州(南昌)。他立李从嘉为太子,使之留在国都,担任国政。李璟这时候的健康情形已甚为不佳。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六月间在南都去世,太子李从嘉于七月在金陵即位,改名为煜。被称为南唐后主的李煜,作为词人的成就,比其父还高。

李煜是非常重感情的人。君主必须适度压抑感情才行。就这一点而言,作为君主的他,不能不说是失败者。

李煜于十八岁时与宰相周宗的女儿结婚。周妃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才女,对音乐尤其有才华。李煜即位后,封她为国后。他很想封她为皇后,但身为南唐君主的自己已经去除帝号而使用国号,因此,只得使用这个让人听不太习惯的称号。“这么晚了,你还在忙什么呢?”

国主李煜看到国后周氏房里的灯火深夜还亮着,就探头进去问道。“我在想办法复原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国后回答。“太好啦,完成时最好第一个让我听听。倘若能够复原此曲,将是足以弥补所丧失江北十四州尚且有余之事。”

李煜如此鼓励他的妻子。《霓裳羽衣曲》原为婆罗门系音乐,唐玄宗将之编曲,以供杨贵妃配合起舞。关于此事,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如下的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玄宗与杨贵妃为伍,日夜沉醉于这等靡靡之音,可以说是致使安禄山之乱的原因。后来唐王朝视此为不祥之曲,曾几何时乐谱亦已丧失,到这个时代已无人知晓其原貌了。

这个曲子好像相当长,但其中的一部分似已为其他曲子所模仿,甚或整段被抄袭,因此,说来还有一些线索可循。国后周氏企图将这些仅有的线索接合起来,以达到复原名曲之目的。李煜当然不认为这是不祥之曲,他甚至认为这是弥补所丧失十四州尚且有余的文化事业。

妻子热衷于复原名曲工作,丈夫则埋首于填词,国政似乎成了文化生活之余所做的事。《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国主本身做这类诗词,宫廷内自是充满文雅气氛。在北方,新建立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为达统一天下的目的正意气轩昂,而江南之地则彻夜传出丝竹之音。

据传,国后周氏终于在乾德元年(963)复原失传的《霓裳羽衣曲》。而北方宋王朝则愈趋强盛,南平于这一年降宋。南平这个湖北小国,是由于知道抗拒不了宋而投降的。

或许是过于热衷复原《霓裳羽衣曲》,国后周氏于翌年以二十九岁之年去世。她比国主李煜年长一岁。数年后,李煜娶亡妻之妹为妻。南唐将这对姐妹分别称为大周后、小周后。

在南平之后,四川后蜀跟着降宋。虽然蜀是易守难攻之地,但由于宋的势力锐不可当,它只有放弃抵抗投降了。赵匡胤所创建的“宋”绝非过去那些基础薄弱的五代王朝所能比拟——这一点已开始为各群小政权所认知。

南唐继续进行朝贡,以示对宋无敌意。

开宝四年(971),南唐国主派遣其弟郑王李从善至宋朝贡,宋太祖却留置李从善于开封,不许他归国。这一年,南汉向宋归降。南汉是广东政权,显示宋的威令已及于四川至广东之地了。

南唐于这一年更改国号。如前所述,“南唐”是史家便宜行事用以称呼的名称,正名应为“唐”,它是以辉煌大唐帝国之后继者自任的全国性政权,但由于害怕引起宋之不快,因而把国号改为“江南”。使用江南这个以地名而起的国号,以表示甘心居于长江南方小政权地位,祈求宋之认可——这是用心良苦的政策。“将大唐之富与宋做比较时,吾主做何评价?”

内史舍人潘佑向国主李煜问道。李煜露出不快表情,因为潘佑谏言起来,一定是纠缠不休的。“死去的韩熙载常说,江南之富十倍于中原,我却认为这样的说辞言过其实。”李煜回答。“这个说辞并没有言过其实。中原由于长年兵荒马乱,民心疲惫已达极点。相较之下,我们大唐由于皇祖治绩得宜,从未发生战乱,人民莫不安居乐业。因此,说其富十倍于中原,并无夸张之处。”“而我们却在中原的压迫之下,国势与日俱下……你想这么说吧?”“吾主既然明白,但愿在身为大唐皇帝的自觉下,督励群臣,发愤图强。我们是绝不愁军费不足的。”潘佑道。

南唐因对宋有所顾忌而改用“江南”的国号,而潘佑却依旧使用着旧国号。

对宋有所顾忌,不是只表现在所使用的国号上。这个政权继承唐制,原本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以及御史台、翰林院、枢密院等机构,现在这些名称已经作废,并分别改为如下新名: 

中书省→左内史府

门下省→右内史府

尚书省→司会府

御史台→司宁府

翰林院→文馆

枢密院→光政院

用心之良苦,由此可见。

虽然在军事力量上有所差别,但在财力方面,江南确实远居优势。“把这等财力拨为军费的话,应该可以不受宋之轻侮才对。”

这是潘佑的想法。

供国主李煜潜心填词作为他文化生活的书斋,命名为“澄心堂”。由于李煜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因此,潘佑每次谏言,比起朝廷,反而是在澄心堂进行的次数较多。这里的陈设,诚所谓豪华之极。金银精品无一不是登峰造极之作,玉、翡翠、书画、古玩等,全为第一流的东西。“这一大堆劳什子有什么用呢?把这些东西换成金钱,起码可以供养十万军队一年的食粮。在我眼里看来,这一堆废物可以移做这个用途……”“住嘴!”

在李煜的怒喝声下,潘佑的话被打断了。

李煜的脸上一片铁青。别人说任何话,他都能不以为意,但把他苦心搜集在澄心堂的至宝说成“一堆废物”,这一点委实惹恼他。他——甚至由恼怒变成憎恶。“像你这种有眼无珠的人,以后再也不要来到我面前!快下去!”

其实,这是价值观的问题。将已故大周后复原的《霓裳羽衣曲》视为重要性可与江南十四州匹敌,不,甚至超越它的东西——李煜就是这样的人。将澄心堂的至宝换算成军费——李煜岂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在他眼里看来,这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

潘佑曾系狱一段时期。因为他瞒着国主李煜,在南方招募军队,并且开始着手训练。而李煜不知道的这件事,却被宋侦查得知,因而受到行为不善的谴责。“怎么可以让国家毁在有眼无珠之徒的手里呢?”李煜臭骂了潘佑。

潘佑后来在狱中自缢。那是宋开宝七年(974)的事。

潘佑自杀的这一年,宋太祖派遣使者至江南国,要求李煜入朝。李煜之弟李从善依旧被扣留在宋。李煜为此曾多次派遣使者至宋,请求准许他的弟弟归国。宋不但不准所请,更以强硬态度要求国主出面。“都是潘佑那个混账家伙惹的祸……”

李煜认为宋态度强硬化的原因,在于潘佑秘密扩张军备。(我只有亲赴开封申辩啰?)

李煜一度有这个念头,但对方扣留他的弟弟达三年之久。自己到开封后,将遭遇何等命运,未为可知。

召集群臣开会讨论,绝大部分的意见是:

——千万不可以去。一旦去了,十之八九是回不来的。“如果不去,该如何是好呢?”李煜问道。“吾主必须有所觉悟。”

徐铉代表群臣回答道。说这句话时,他已热泪滂沱。“赵匡胤会派兵南下吗?”“这是想象得到的事。微臣说吾主必须有所觉悟的理由就在于此。”“我们有胜算吗?”“我们当然没有胜算。可是,纵使无法打胜仗,但我们可以努力固守金陵城,只要不被打败,赵匡胤自然就会撤兵。因为北方有契丹这个大敌虎视眈眈,他们不可能长久包围我们的。”“这是一场打不赢的仗嘛!”“希望吾主认为这是一场不会被打败的仗……”

南唐的方针于此决定。国主李煜称病拒绝前往开封。《五代史》以如下之语描述此时的李煜:怏怏以国蹙为忧,日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既然以国势衰弱为忧,就应该以积极态度谋求对策才是。不做此图而只知道设宴饮酒、愁思悲歌,这样的南唐当然只有灭亡一途。

虽然有所觉悟,但一听到宋太祖已兴南征之军的消息时,李煜的意念还是起了动摇。他派遣徐铉和周惟庸至宋,哀求南征之事作罢,但太祖连回答都不肯。

宋之大军陆续南下。由开封南下的宋军,于开宝七年(974)闰十月抵达长江。这个地方叫池州,位在南京上游。宋军采取的是由上攻下此一绝对有利的态势。

不久,宋军抵达采石矶。自古以来,攻打金陵的军队,都在采石矶整顿军容。宋军也如法炮制,采取这个攻打模式。来到金陵对岸的宋军,将船只并排后,架上木板造的“浮桥”。

南唐命令南都(洪州)节度使派出援军。以水师为主、来自洪州的援军,在途中遭遇宋军,全数被歼灭了。

另一方面,臣服于宋的吴越,决定动员军队支持宋军。他们非如此表示忠诚不可,否则一定也会被宋派兵攻打的。吴越军占领常州等南唐据点,由侧面支持宋对金陵攻击。羽翼被断的南唐军,因而被迫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继续守城。

李煜坐在澄心堂里,等待命定时刻的来到。他将指挥军队之事完全交给部下。实际上,他根本也不会阵头指挥,真要如此,恐怕也只会带来加速灭亡的结果。

此刻的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呢?(五百年、一千年后,谁留下什么?……能在历史上留名的究竟是谁?是正在攻打金陵的宋之将军呢?还是正坐以待毙的我?……)

敌人的攻击越凶,他的这个自信越强。攻打南唐的将军是什么人,后世已无人知道。但李煜的词却在中国被传诵至今。

宋开宝八年(975)十二月,金陵终于沦陷,南唐向宋投降。〇六 千古疑案

宋太祖终于讨灭了“十国”中最大的南唐,尽管如此,在他有生之年,也并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宿愿。

尽管吴越只是同盟的臣从之国,却也以独立政权姿态继续存在,被宋视为宿敌的北汉则依旧于北方健在;契丹族的辽由于幅员广大,宋更是奈何不了它。

南唐国主李煜归降宋之军门后,被押赴开封。进入金陵城的宋朝将兵,莫不为此地人民生活之富庶惊得目瞪口呆。尤其南唐宫殿的奢侈豪华,对北方军人而言,堪称是一种文化性冲击。

李煜于决定投降时,说了如下的话:“我准备以江南文化战胜中原。交战的结果,江南文物会被毁坏,没有这些东西,江南是赢不了中原的。”

虽然交战结果不利,但一定要在文化上获胜——这是他的想法。依据他的价值观,文化远较军事高贵。

南唐宫殿收藏的十数万卷藏书,悉数被运到北方宋都开封。开封从未有过这样的藏书,它们带给后来宋文化的影响是无以估计的。

李煜被押赴前往北方时,宫殿教坊(歌舞团)演奏了送别曲,对北方将兵来说,这是从未听过的曼妙乐曲。

李煜前往父亲和祖父之庙告别。此际,他在父亲和祖父的灵位前说了些什么呢?

下面以《破阵子》为题的这阕词,据说是李煜于金陵出发前往开封时作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沈腰指的是南北朝的沈约由于身体孱弱而腰部消瘦的情形,潘鬓则指同一时代的潘岳年纪轻轻就已鬓发雪白的模样。此句用以形容成为亡国之君的自己,比他们还憔悴。

翌年开宝九年(976)正月,李煜抵达开封后获赦,并被封为违命侯。他当然不被允许返回江南,被封为侯的他,依旧是俘虏身份。

依据文学史家的评论,李煜作品中,在被押赴开封后所咏者较在江南所作者优秀。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成为俘虏的亡国之君,在无限屈辱的状态下,以哀切心情作的词,当然扣人心弦。他的下面这阙《子夜歌》,在其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传留迄今。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屈辱归屈辱,他却在别的方面颇为自负。以配合曲调唱的词为例,宋朝在作词方面有谁比他更卓越?(武力高强、擅长打仗,并不代表一个人伟大。精于表现至情,这样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于开封被幽禁期间,李煜始终抱持这个想法。不做如是想,他又怎能活得下去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