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列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21:06:34

点击下载

作者:张贵超译注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鬼谷子列子

鬼谷子列子试读:

前言

鬼谷子

》和《列子》是两部具有独特价值而又富有神奇色彩的经典著作。

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是纵横家的鼻祖,姓王名诩。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他长于修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是先秦最神秘的历史人物。由于他的出现,历史上才有了纵横家的深谋、兵家的锐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刚柔并济、道家的待机而动。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魏晋时代,道教把《鬼谷子》列为经典。东晋初年葛洪《抱朴子·遐览》列道教经典137种,其中就有《鬼谷经》。后来,道教进一步把鬼谷子列为道教的洞府真仙,号称“玄微真人”。这就给鬼谷子笼罩上了神秘的光环。《鬼谷子》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收录了鬼谷子的主要思想,它开创了中国游说修辞的先河,它提出了不同于儒、道、法等学派的哲学政治思想,它曾经被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运用,对宗教家、军事家、术数家都有重要影响。《鬼谷子》着重于实践的方法,具有极完整的领导统御、智谋策略体系,堪称“中国第一奇书”。它以谋略为主,兼通军事,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充分探索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论述劝谏、建议、协商、谈判和一般交际技巧的书。《鬼谷子》相传为鬼谷子所著,但现代学术界一般认为乃是后人所著,托伪鬼谷子。

列子,名列御寇,是战国前期的思想家,其学本于黄老,主张清静无为。他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道家学派著作,是列子思想的集中反映,是一部智慧之书,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省。道家一直奉《列子》为圭臬,认为它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成为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列子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列子》部分作品为列子所著,但也有相当篇幅为其弟子及后学所著。鬼谷子

卷上

捭阖第一【原文】

粤若稽古①,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②之先。观阴阳之开阖③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④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⑤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⑥。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⑦。【注释】

①粤若稽古:根据特定的规律来对历史进行稽查。粤:为语气助词。若:按照,遵循。稽:考察,稽查。

②众生:这里的“生”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让有生命的能够生存下去。众,就是广大群众。

③阖:意思为关闭。

④筹策:古代是用来计算的工具,在这里指谋略规划。

⑤见:发现。

⑥门户:跟前文说到的“存亡之门户”相对应。

⑦阴、阳、柔、刚、开、闭、弛、张:都是用来描述事物不同的存在状况和表现,所以应该在采取行动时,相应为之。【译文】

参照以往的历史,在天地之间生活的圣明贤人是天下大众的先导。观察事物的阴阳变化,从而对事情作出评判,甚至更深一层地掌握事物生存和灭亡的道路,规划着一切事物从出现到消亡的状态,揭露人们的思想转变及其规律,能够对事情的变化进行预知,因而也能够掌握事情变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圣人存在于世间的意义,古往今来,他们的行为标准都是有一定规则的。虽然事情会无休止地变化,但是他们最后都会有自己应该有的结局。不管是阴气,也不管是阳气;无论是柔弱,还是强硬;不管打开,还是关闭;也无论松弛,还是紧张。【原文】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①,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②。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③,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④。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⑤。【注释】

①度权量能:度,思量、推测的意思。量,与“度”意义相近。思考着权力变化和能力大小的好处和坏处。

②差:差异。

③实虚:实际情况和表面现象。

④阖而闭之:关闭并且表达不一样的意见,用以考察他的诚意。

⑤先从其志:首先听从别人的意见。【译文】

所以,圣人要从一开始就抓住事物变化的关键,观察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思量别人的能力,推想别人的技能。再说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不肖、智谋、愚蠢、勇气、怯懦、仁爱,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就能够打开运用,也可以关闭不用;可以推荐,也可以抛弃;可以看轻,也可以重视,还需要无为的能力来掌控这些。观察并且确定对方的有无、虚实,通过观察对方的喜好和需求来估量他的志气,对他说的话要表现出一定的不喜欢,等到他完全说明之后再开始反驳,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了解事实情况。重要的一点在于知道了对方的真实想法,接着不说话而让对方说话,因此能够抓住对方的软肋。亦或是打开心门将心事展现,或者是关闭心门用沉默代替。打开心门的原因是对方与我志趣相投,而关闭心门的原因是对方与我心意不通。要通过了解对方的计划来辨别一件事情是否可行,这样才能够探索到当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谋略有一样的,也有差别大的,这些都需要明确自己的意志并且加以维护,假如可行,就要先听从别人的意见。【原文】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①。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②。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③。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④。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注释】

①密:秘密。

②与道相追:同“道”相类似的道理。

③圣人因而为之虑:圣人因为这样而进行利弊权衡。

④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合适的关闭之后取下,不合适的关闭之后就丢弃。【译文】

假如要使用开启之术,最重要的是详细的准备,假如要使用关闭之术,最重要的是秘密和隐藏。因此,详细和秘密的重要性,几乎跟“道”一模一样。因此,要先让对方打开,目的是要打探对方的虚实,先让对方关闭,是为了要了解对方的诚意。这样做是想让对方能够以真实来面对,用权衡利弊的方式来比较谋划的得失,这也是圣人思考的方法。如果无法检测出对方的诚意和数量,圣人也会因此而焦虑不安。所以,开启就是打开以使用,也或者是打开来收藏;而关闭,是关闭之后取得,也或是关闭之后丢弃。关闭和打开,是天地之间运作的规律。打开和闭合也是阴气和阳气之间运动变化的形式。四季的时令也是像这打开和关闭一样,都是为了事物的发展和改变。不管是纵横还是反复,都需要打开和闭合的帮助才能够得以完成。【原文】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①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②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③,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④。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⑤”。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注释】

①豫审:事先审查。

②神:神气,精神。

③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意志、喜恶、思考、谋略这些都是通过口这个门户表达。

④终始其义:指的是打开关闭有规律,阴阳处理合适。

⑤终:生命的尽头、生活的最下层。【译文】

打开和关闭都是世界运转的变化规律,也是游说变化的参考规范,一定要事先仔细地观察它们的转化。嘴巴是内心世界的门户,内心控制着灵魂。意志、喜恶、思考、谋略这些都是通过这个门户来表达,因此,要运用打开和关闭的规律来掌握。打开的技能就是公开的,能够用语言说明的,是阳的一部分;关闭的技能就是关闭的,是无言的,是阴的一部分。阳气和阴气混合,打开和关闭就能够控制,从而阳气和阴气也能够控制得当。所以说长生、安逸、富足、荣誉、名声、喜好、财产、得意、喜爱等,都是阳的表现,也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痛苦、毁损、失利、失意、灾害、杀戮、诛罚等,都是阴的表现,也就是“终结”。但凡那些奉行遵循“阳”行事的,都被称作是“始”,他们都是行善积德,做善事;而那些遵循“阴”的,都被叫做“终”,他们都大多谈论“恶”。【原文】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①,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②。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③。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④,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注释】

①与阳言者依崇高:跟崇尚“阳”的人交流时,就会谈论高尚并且付诸行动。

②以下求小,以高求大: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跟崇尚“阳”的人谈论高尚,跟喜好“阴”的人说卑下,也就是要遵循下和小对应,高与大呼应的规律。

③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游说,在家庭之间游说,在国家之间游说,把天下所有的一切都掌握在心中。

④倍反:“倍”通“背”,背叛,”反”通“返”,回归。【译文】

遵循打开和关闭的规律,要从阴和阳两个方面来验证。所以,在谈论阳的问题的时候,就要给人以高尚的对待,在谈论阴的问题的时候,要从卑下的方面处事。是要遵循下和小对应,高与大呼应的规律。遵从这样的方法,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知道,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深究,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达成的了。能够用这样的道理去劝说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诸侯国,甚至是天下。做小事的时候,不受内的约束,做大事的时候,不受外的限制。一切的亏损收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回归,都是可以用阴阳来掌握的。出现阳的,就运动、向前,出现阴的,就停止、关闭;对待阳气,就运动出去,对待阴气,就隐藏进来。阳气最终和阴气交汇,阴气最终会返归于阳。凭借着阳气活动的人,品德就会有所提升,用阴气安静的人,形势就会有所体现。用阳气换阴气,就要用道德来宽容;用阴气求阳气,就要用力量来行动。阴和阳相互追随,是因为打开和关闭规律的控制。这就是天地间阴阳运转的总体趋势,也是游说的主要办法,是一切事物的先导,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之门户”。

反应第二【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①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②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③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④;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⑤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⑥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注释】

①无形:没有踪迹。

②动静:两个词,是指动和静。

③圣人之意:圣人的观点。

④比:比较,和原则比较确定正否。

⑤会:汇聚。

⑥袭:重叠。【译文】

古代用大道来教育天下的圣贤,是和无形的道一起存在的。返回过去观看曾经,回到以后检验未来;返到以后知道古代,回到以后知道现在;折返以后了解他人,回来之后了解自己。动静虚实的关系,如果同未来以及现在都不相符,那么就要从历史中去探索。事情折返之后还能够回来,这是圣贤的人主张的道理,没有办法不认真思量。

别人说话,就是一种动的表现,自己安静,就是一种静的情况。因此,要通过别人说话来确定他内心的想法。如果别人说的话处在情理之外,那么就可以反过来探索,他也一定有应对的言辞。语言是能够模仿的,事情的道理也是可以相比较的;既然有“象”和“比”,那就能够拿来作为下一步行动的观察者。形象是事情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比较就是对比别人说话的意思。用无形的道理得到别人有声的语言,用导语引出事情的道理,这样就能够得到真实情况,就像是张开网追捕野兽,要多准备几张网,等着野兽进入。办法合情合理,别人就会按照设定行动,这就是钓人的网。经常准备用网逼迫别人,别人就会陷入沉默,从而就无从比较,这个时候就要改变策略。用“象”来驱使别人,让他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露出来,说出真实情况,进而控制他。他就能够做出改变。用法象感动敌方,进一步观察敌方的心理活动,之后再进行调查。如此多次探究,说出来的话进行对比,就能够打下基础。多次观察,所有的事情都逃不了那几种情况。圣贤的人用这些来引导聪明的和不聪明的,都能够得到真实的情况从而解除自己的疑惑。【原文】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①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②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③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④,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⑤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⑥之所指,若羿之引矢。【注释】

①当:合适,恰当。

②开情:开启实情。

③情诈:实际情况和欺骗。

④己欲平静: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言之道,首先要使自己内心平静。

⑤探人:探测人的实际情况。

⑥螣蛇:亦作“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译文】

古代擅长多次思量的人,能够通过一些东西得到实情,对手的变化是适当的,所以要详细地了解对手的状态,不仔细调查,就得不到详细的情况,没有详细清晰的情况,基础就无法严谨。如果改变“象”和“比”,就必定会产生反面的言辞,这个时候还是要自己打听。想让别人说话,自己却沉默,想让别人打开,自己却内敛,想要提升却下降,想要得到却给予。想要了解实情,就要模仿比较,以掌握对方的讲话。这时相同的声音就会彼此呼应,就能得到真实情况。要么因为这种道理,要么因为那些道理,要么拿来讨好上司,要么拿来管理下级。这就是听真假,明异同,从而得到对方的真实情况或者了解是否有欺骗。行为活动、说话或保持沉默,跟这些都有关系,情绪的喜恶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蛛丝马迹,都是先定于情然后再总结规律。反复观摩对手的内心,因此,这个办法十分有用。自己想要宁静,从而听到对手的言语,用来了解事情,谈论事物,辨别是非。虽然说的事情并不是十分紧迫,一些细小的环节就能够把握总体的变化。了解对方的言论,猜测对方的实情,就像是刺探军情而深入敌军后方一样,第一步就要了解对手的能力,然后再了解对方的想法,像契约那样响应,像会飞的蛇那样奇异,更像后羿射箭那样精准。【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①;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②。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③。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④,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⑤,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注释】

①比目之鱼:比目鱼,只有一只眼睛,而且经常是两尾同时并游。这里用比目之鱼比喻两个相知的人,就好比是比目鱼须两两相随一样。

②燔骨:火烧过的骨头。

③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此句是强调对立面相成相形、不可分割的关系。

④进退左右:指人的升降,左为贬,右为升。

⑤事用不巧:办事不灵巧。【译文】

了解对方必须要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之后再去探究别人。人和人相知,就像是比目鱼两两相随相亲相爱。看见对方的时候,就像是阳光和影子那样。观察对方得到实情,不能够马虎大意,就像是用磁铁吸细针,用舌头汲取烧过的骨头汤汁一般。让对方了解自己十分少的东西,在发现对方的行为时却十分快速。就像是阴、阳、方、圆一样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外形没有显露出来的时候要用圆的方式来引导他,形貌出现之后就用方的办法来对付他。不管是升迁还是降职,所有的事物都要遵循上面的办法。要是自己不事先定下规则,那么就会出现用人不当。如果对事情的运行规律不太熟悉,这就叫做“忘怀感情,丧失正道”。自己要对处世法则熟记于心,然后才能去管理人才,在使用计谋的时候没有表露,这就叫作“天神”。

内揵第三【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①,有远而亲,近而疏,就②之不用,去③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④,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⑤,素结本始⑥。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⑦,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⑧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注释】

①君臣上下之事:君主和臣下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②就:接近、靠近。

③去:离开。在句中意思是符合心意,离开了反而寻求。

④御:运用。

⑤内揵:阐述自己的看法。

⑥素结本始:在君臣和对方与自己之间,一开始就相联系、交结。

⑦用其意:指君主采用大臣的主张。

⑧蚨母:土蜘蛛,这种蜘蛛的母爱极强,因此每当出入巢穴时,都要一一把穴口加盖以防外敌入侵。【译文】

君臣上下间的关系,有的相距很远却十分亲近,有的距离很近却十分疏远。靠近的却得不到重视,离开的却被寻求。虽然每天都拜见君主,却不被君主喜爱,虽然距离远只能彼此听到声音,但是却深受君王珍惜。这都是由于内心相知的程度不同所致,本源于平素的交结。有的相交的基础是道德,有的相交的基础为朋党,有的为货物钱财,有的为娱乐享受。君王听取臣下的建议,就是想要进来就进来,想要出去就出去,想要远离就远离,想要亲近就亲近,想要索取就索取,想要想念就想念。就像是土蜘蛛养育子孙那样,出入没有什么隔阂,独来独往,什么也无法阻止它。【原文】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①。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②;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③;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④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⑤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⑥。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注释】

①揵者揵所谋也:这里指鬼谷子内揵术“揵”的方法之一。

②策不得也:计策得不到施行。

③施不合也:措施不合适。

④类:类似,共同点。

⑤情:这里是指对手的情况。

⑥得其情,乃制其术:掌握对方的情况,从而使用内揵之术。意思是施展自己驾驭形势的计谋。【译文】“内”也就是游说时候说的话,“揵”就是固守的计策。因此距离远却亲近的人,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相同却没有表现出来的美德;距离近却又疏远的人,是因为不是志同道合的人。虽然在职却不受重视,是由于谋略没有得到认可;在被撤职以后受到重用,是因为谋略在之后被验证;虽然和君王日日见面但是却不被重用,那是因为他的表现不识大体;只听到声音就让君王有相思之情的,是因为他的计谋跟君王的计划不谋而合,所以君王让他决定事情。所以:还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就贸然行动的人,大家会觉得他背道而驰;还没有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就对其进行游说的人,别人会觉得他在儿戏。因此,了解把握实际情况,才是掌握了内揵之术。这样一来,才能把内揵之术运用得活灵活现,不仅能够游说,还能够守住以前的谋略。【原文】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①。由夫道德、仁义、礼乐②、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③,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④不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⑤之。若命自来已,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⑥。【注释】

①以此先知而揵万物: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把握万事万物。

②礼乐:礼,指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乐,指音乐。

③揣策来事:揣测将来的事情。

④上暗不治:意思是君王昏庸不能够很好地治理国家。

⑤飞:慷慨的言辞。

⑥大仪:大法、大原则、秘诀。【译文】

圣贤的人建立功业,是凭借着他们得到了真实情况并且熟练运用内揵之术,从而掌控万物。从道德、仁爱、礼乐、忠诚、谋略开始,首先按照引用《诗经》《尚书》来佐证自己的说法,之后再综合研究到底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最后才能断定应该离开还是上任。想要一致的,就用内情合适的办法,想要分开的,就要用外情合适的办法。办理国内外的大事,要首先学会明白道理和法术,而且还能够推测到将来发生的事情。能够在疑惑面前下定决心,在使用计谋的时候不被暗算,建功立业,辅助政治。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君王和臣子的默契。君王昏庸不推行仁政,百姓离散不明白事理,这就是上下之间没有默契。对国家内部洋洋得意,对外面的国家不讲究新的思想,这样就相当于是不让外来捭阖进入。假如接到命令让自己来,就需要接受使用。假如是不契合被调离,是由于说话太过直接。就像圆环旋转反复,让旁观者不知道是在干什么。用退却赢来进步是最大的秘诀。

抵巇第四【原文】

物有自然①,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②,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巇③者,罅也。罅者,涧④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⑤,可抵而匿,可抵而得⑥,此谓抵巇之理也。【注释】

①自然:规律、章法。

②见:发现、觉察。

③巇(xī):同“隙”,裂缝。

④涧:山涧。

⑤息:休止。

⑥得:得到。【译文】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章法,一切事物都被聚合离散的法则束缚。虽然离得很近却彼此不熟悉,虽然距离很远却彼此了解。距离近的无法被看到,那是由于没有观察对方的一言一行;距离远的反而知道,那是由于经常交流,相互体谅。巇,也就是罅,罅开始的时候是十分微小的裂缝,就像山涧最终变成大裂谷一样。在裂痕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要用“抵”的办法让它关闭,用“抵”的方法让裂缝变小,用“抵”的办法让裂缝不复存在,用“抵”的办法让裂缝消失,用“抵”的办法得到成功,这就是用“抵巇”之术来使裂缝阻塞的道理。【原文】

事之危也,圣人知①之,独保其用。因化②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③起秋毫之末,挥④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⑤,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注释】

①知:知道。

②因化:顺着变化。

③经:开始。

④挥:挥动。

⑤施外:施教于人。【译文】

当事情开始出现危险的信号时,只有圣贤的人才能够有所发现,而且能够单独地发挥作用。顺着变化观察事物,擅长运用谋略,发现微小的事物并且提前做好防御措施。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秋天鸟身上的羽毛那样细微,长期发展就能够达到使泰山震动的效果。当圣人的仁政在外方推行以后,那些奸诈小人的所有阴谋,都能够用抵巇之术来防御。抵巇最终使裂缝不复存在,这就是一种道术。【原文】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①,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②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③,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④,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⑤,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注释】

①道德:指通物得理。

②贪利:贪图利益。

③父子离散:这里用来形容父子关系,指父子关系没有礼仪的约束。

④抵如彼:跟上文中的“抵而得之”相对应。

⑤相抵:互相抵制。【译文】

天下四分五裂,上没有贤明的君王,诸侯也没有道德,那些谄媚的小人就会应运而生,贤明的人就会被轻视,圣人都逃命做了隐士,贪图利益和作假的人开始洋洋得意。君王和臣子之间相互不信任,导致国家纲常破坏,百姓之间相互杀伐,父子关系出现危机,甚至彼此视为仇人,这就是国家即将大乱的征兆。圣贤的人看到国家出现裂痕之后就会采用抵巇之术来阻塞,当天下没有办法治理的时候,就能够用抵巇的办法来得到它。要么阻塞裂缝,要么取得天下,要么使天下恢复,要么取而代之。传说上古五帝,就是用抵巇的办法来阻塞天下,三王也是用抵巇的办法来取得天下。诸侯之间也是用抵巇的办法来相互抢夺的。这个时候,擅长使用抵巇之术的人就能够成功。【原文】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①,不可不察也②。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③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④,可以检下⑤。能因⑥能循⑦,为天地守神⑧。【注释】

①巇隙:对于国家而言,这就是叛逆的事情。

②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就像天地会分离聚合一样,裂缝和叛逆也是时刻伴随的,不能不明察秋毫。

③天地之使:天地的使者。

④上合:打击之后再阻塞。

⑤检下:打击之后得到它。

⑥因:凭借。

⑦循:按照。

⑧天地守神:天地之间守护之神。即指国家的统治者。【译文】

就像天地有聚合离散那样,裂缝总是时刻跟随的,不能不明察秋毫。想要考虑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之术”,能够用这个道理的人就是圣贤的人。圣贤,是天地的使者,如果人世间没有裂痕和缝隙需要阻塞,那么就深深地躲藏起来,等到出现裂隙的时候就出来计划阻塞。这样,对上可以协同作战,对下能够检查督促。既可以有所凭借,也能够有章可循,这就是天地间的守护神。

卷中

飞箝第五【原文】

凡度权量①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②,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③;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④,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

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⑤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⑥、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⑦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巇。【注释】

①量:测量。

②制事:管制事情。

③有无之数:指是不是具备某种能力。

④求:征求。

⑤征:征召。

⑥财货:财物和货币。

⑦伺候:等待时机。【译文】

但凡是考察权变的能力,大多是为了招揽人才,让他们投靠。建立规章制度,管制事情,必须要首先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才能够辨别他们之间的是非。了解到语言是表面的,实际事物有真有假,这样才能够知道他们的能力和虚实。要首先定下国家的大计,并且定下君王和臣下的亲疏关系,之后再考虑长短轻重。上面的事情都完成以后,就可以估量他们的才能和谋略了,等到需要他们的时候就可以征召,可以提拔重用。使用语言之中的钩箝之术,诱惑他们主动地服从听命自己,或者用慷慨的言语刺激他们从而得到实际情况。

诱导别人说服从自己的话,这是游说时候用到的言辞,它的特点是时而相同时而有异。那些用钩箝之术也不能够控制的对手,可以先对他们施加威胁,用利益诱惑他们,之后再多次试探他们。也可以先对他们进行试探,之后再对他们发起进攻,毁灭他们。有人觉得,多次的试探就是在毁灭别人,有人觉得毁灭对方就是对他进行试探。想要重用一些人的时候,就用财产和货物进行试探,或者是估量他的才华,他想要施展才华的方向以及他的实际情况,要么就找到他的短处来克制他,上面的办法就是用抵巇之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原文】

将欲用之天下①,必度权量能,见②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③,岨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④、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⑤,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⑥。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⑦也。【注释】

①用之天下:使……用于天下,文中意思是要把飞箝之术推广运用到全天下。

②见:鉴定。

③地形之广狭:地理形势的广阔与狭窄。

④孰亲孰疏:谁跟自己亲密,谁跟自己疏远。

⑤虑怀:忧虑和希冀。

⑥以箝求之:意为用诱惑的手段来谋求对方的心中所好。

⑦飞箝之缀:这是飞箝术的使用。【译文】

想要把“飞箝之术”推向全天下,就一定要了解智谋和权变的规律,知道天道运行的起落,知道地形的开阔和狭窄,山地的艰险和平坦,还有百姓财产的丰富和少寡。诸侯国之间的联系谁跟自己亲近,谁跟自己疏远,心中忧虑的和希冀的,想要清楚细致地了解对方的意图和希冀,就一定要知道对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然后根据他最看重的问题进行游说,用飞箝的语言诱使对方说出喜欢的,然后再用引诱的办法来控制对方,以便向他索取。

把飞箝之术用到其他人身上,就要看他的才能和智慧,办事能力,掌握关键的地方,用来迎合对方或者顺应对方,使用飞箝之术,从而达到跟对方协同的目的,用意念来跟对方融洽,这就是运用飞箝之术的好处。【原文】

用之于人,则空往①而实来,缀而不失②,以究其辞。可箝而从③,可箝而横,可引④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⑤。虽覆,能复⑥,不失其度。【注释】

①空往:单用话语来夸赞。

②缀而不失:连结而不失去。意即把握好“实来”的好时机不要失去。

③从:通“纵”,与“横”相对。南北为纵。

④引:引领。

⑤覆:回归。

⑥复:复原。【译文】

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就用不实际的语言来夸赞对方从而得到实际情况。抓住好的时机不要失去,探求对方会说什么话。而且要跟他们维持着一种亲密的关系,用来研究他们的话语,从而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可以从纵的方面使用飞箝之术,也能够从横的方向使用飞箝之术,能够朝东,也能够向西,能够往南,也能够往北,能够反方向引导,也能够回到原来的方向。即使是这样,还是要谨慎,不能够丢掉气节和度量。

忤合第六【原文】

凡趋合倍反①,计有适合。化转环属②,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③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④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⑤,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注释】

①倍反:背逆。倍,通“背”。“趋合倍反”指事物的“合”与“忤”。

②环属:像链环一样连接无缝隙。属,连接。

③居:处在。

④扬声:扬名。

⑤因之所多所少:国家教化宜多或宜少的地方。【译文】

但凡是想要统一或者是分离的,都要用相适应的理来计划。变化就像环状的东西那样没有裂缝,而且还存在着不一样的样式。彼此多次要求,依照着事实来处理。因此圣贤的人存活在世界上,他们安身立命,都是为了要教化世人,扬名立万。他们会参考事物发生的变化,寻找合适的机会,根据国家教化宜多或宜少的地方,首先预测,能够随时随地地改变谋略。【原文】

世无常贵①,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②,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以之为主。合于彼而离③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④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⑤。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注释】

①贵:尊贵。

②无不为:无所不为。

③离:与常理相悖。

④用:使用。

⑤其用一也:它的作用是一样的。【译文】

世界上没有永远尊贵的,事情没有固定存在的。圣贤的人经常有所为有所不为,经常听取天下的声音,有的则不听。如果事情一定能够办成,而且又是合乎规范的,那么就应该把它作为主体。即使是跟别国的君王有默契,但是却不能够让自己的君王满意,这就是“计谋不两忠”。这当中一定存在着顺逆,不仅是对自己的君王不忠实,而且又对别国的君主不尊重,不仅逆了自己君王的意,而且还背叛了别国的君主,这就叫做“反忤之术”。在天下使用反忤之术,一定要了解天下的实际情况,在国家之中使用它,就一定要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在一个家族内使用它,就一定要依据家族内的实际情况,在个人身上使用它,就一定要充分了解这个人的气度。一言以蔽之,不管是大小还是进退,它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必须要深入地思考,把计划定好了之后再使用“飞箝之术”。【原文】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①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②、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③,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④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⑤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⑥。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注释】

①包:宽容。

②汤:商汤王。商朝第一个君主,消灭夏王朝,重用伊尹,推行善政。

③殷:指商王朝。

④劳心:伤神费心。《四部丛刊》本“劳心苦思”前脱一“非”字。

⑤材质:才华素质。

⑥知人:知道人。【译文】

古代善于反对和支持道理的人,能够在天下之间协作,能够宽容诸侯,可以将自己处在忤合的地步,之后再想方设法转变,改变形势,最后再利用这样的形势创建新的朝代。因此贤相伊尹曾经对商汤臣服五次,对夏桀臣服了五次,到最后才决定一心为商汤效力。姜太公曾经三次臣服于周文王,也曾三次臣服于殷纣王,但是殷纣王的所作所为让他不满,所以最终他决定专心辅佐周文王。这是有关天命的事情,因此伊尹和姜尚才会效力于商汤和周文王而不会让人有所疑惑。

没有圣人般的高深境界是无法管理天下的,不经过辛苦的探索是没有办法知道事情的实际情况的。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观察事物上去,就没有办法扬名;能力和气质无法谋划更多,就不能够参与军事,老实忠诚的人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地看清别人。因此“忤合之道”,自己一定要对自己的智慧进行估计,考察一下能力大小,是否有远见,在哪里比别人弱。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前进还可以后退,不仅能够合纵还能够连横,这样就能够收放自如了。

揣篇第七【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①,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②。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财货之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③?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④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⑤,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⑥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注释】

①审:详细、周密。

②动静:隐藏改变的情况。

③几何:若干,多少。

④知睿:智慧。知,通“智”。

⑤极其恶也:达到对方厌恶的极点,意思就是让对方讨厌到极点。

⑥错:通“措”,安置。【译文】

古代擅长治理天下的人,肯定能够衡量天下的形势,猜测诸侯国的实际情况。衡量天下的事情但是不严谨,不了解诸侯国的实际情况,如果猜测的情况跟事实不相符,就没有办法知道天下的世事变化。

怎么样才能算是“衡量权势”呢?那就是度量大小,计划多少。衡量财富是否存在,猜测老百姓是富裕还是贫穷,富裕和贫穷的程度有多少;明白地势是险峻还是平坦及哪里重要,哪里危险;谋划思考哪里有好处,哪里有坏处;君王和臣子之间的关系亲密或者是疏远,哪个是贤才,哪个智谋不足;哪些宾客更加聪明?观察天时什么时候会带来灾祸,什么时候会带来福气?跟诸侯之间谁能被任用,谁不能被任用?老百姓内心是否聚合,哪里比较安全,哪里比较动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怎么察觉老百姓是否有叛逆之心?能够知道上面的,就是能够观察形势的。

猜测事情就是:一定要在对方开心的时候,去让他们的欲望更加膨胀,他们有欲望,就不能够不袒露实情;又一定要在对手最害怕的时候,去让他们更加害怕,他们感到害怕就不会对实情有所隐瞒;情绪和欲望一定会因为变化而失去。触动了情感却不能够发现喜欢和厌恶的情感变化,就暂时先不跟他深入交涉,与他身边所有亲密的人交谈,掌握他的情感归属。对一些在内心中发生的情绪变化,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一定要根据他所表现出来的来深入探索他要掩盖的真相。这就是揣摩灵魂深处真实情况的办法。【原文】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①,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②、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③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④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⑤。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注释】

①说人主:向人主说实情。

②先王之道:古圣君王的法则。

③本:基本原则。

④时其:选择好的时机。

⑤生事美:意为成事之美。【译文】

谋划国家大事的人,一定要仔细地观察形势,向君王献计的时候,要仔细地猜测实情。谋略计划、考察实情一定要用这样的方法。明白揣术的方法并且会灵活运用,就能够做到“贵”、“贱”、“重”、“轻”、“利”、“害”、“成”、“败”所有的目标,这都是使用揣术的好处。因此,即使有古代君王的原则,带有聪明智慧,不用揣术,那些被隐瞒的实际情况就没有办法被发现。这是计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而且也是游说中重要的原则。人们心中经常发生一些事,但是却无法事先知道。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已经预测到,这是无法做到的。所以猜测实情是很难操作的,时机是很难把握的。因此,当小虫开始蠕动时,也存在其中的利害关系,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会有一些细小的变化随之发生。这些猜测实情的办法要经过整合被整理成华丽的文章,然后进行论述。

摩篇第八【原文】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①。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②,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③。故微而去④之,是谓塞窖、匿端⑤、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⑥。【注释】

①内符者,揣之主也:内心世界的变化和外在的行为表现,是揣测一个人实情的主要参考对象。

②测而探之:猜测之后探求其中的奥妙。

③必有为之:一定有所作为。

④去:去除。

⑤端:头绪。

⑥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在这里猜测,在那里表露,互相呼应,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够成功的。【译文】“摩”也就是猜测的道术,而“内符”就是猜测之后的内心反应。使用摩术需要遵循特定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需要秘密进行。当刚开始猜测的时候,一定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之后再进行侦查,它的内部一定会暗中相呼应。呼应的时候,一定会有什么行为出现。所以对一些事情进行排除,就是所谓的堵塞地窖、隐匿头绪、藏匿形貌,但是其他人却不知道,因此可以在没有任何忧虑的情况下办成事。在这里进行猜测,让对方产生内符,两个相呼应,那么就一定能够办成所有事情。【原文】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①而人不知,主兵日胜②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③。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④,不知其所以利;积善⑤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⑥;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⑦,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注释】

①主事日成:正在进行的事情逐日成功。

②主兵日胜:带军打仗逐日胜利。

③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这一句是继续论述圣贤之人善于揣摩而成事,意谓圣人深谋远略于隐秘之中。

④安之:安静。

⑤积善:行善积德。

⑥其所以然:是因为这样。

⑦不知所以服:不明白因为什么服从。【译文】

古代善于猜测的人,就像是拿着钓钩来到深渊钓鱼一样,一旦他把挂上鱼饵的鱼钩放入深渊,就一定能够收获大鱼。因此,所进行的事情逐日成功但是却没有人知道,带军打仗胜利归来但是却没人感到恐惧。圣贤在私底下谋划忧虑,像神道,因此才被称为“神”,事情办成了,情况十分明了,所以被叫做“明”。所谓主事日成的人就是暗地积德的具体表现,现在的百姓生活安逸,但是却不明白其中的益处,这就是行善积德的具体表现。如果老百姓认为这个是正道,但是却不明白其中的玄机,就会把天下当成神明,带兵打仗逐日胜利,在无形之中取得胜利,没有发生猛烈的杀戮,没有耗费太多的精神气力,那么百姓就不知道要顺从的原因,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还会把天下比作是神明。【原文】

其摩者①,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②。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③,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④,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⑤,此三者然后能之。【注释】

①其摩者:指“摩”的办法。

②卑者,谄也:谦卑的人是为了谄媚。

③皆有之:都能够使用。

④莫难于周密:没有什么能比周详、缜密还难的。

⑤必成:必定要成功。【译文】

在使用“揣摩之术”的时候,能够选择很多方法,有平和的,有正义的,有讨好的,有愤怒的,有借助名声威慑的,有用行动强迫的,有用廉明感动的,有用信义游说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索取的。平,就是宁静;正,就是正义;喜,就是高兴;怒,就是躁动;名,就是扬名;行,就是行动;廉,就是廉洁;信,就是明白;利,就是追求;卑,就是谄媚。所以圣贤所运用的“揣摩之术”,大家也都明白。但是使用不恰当,就是用的不成功。因此谋划没有什么能比严谨周密还要困难的,游说中想要让人全部听从是最难的,想要让事情一定成功是最难的。谁能够做到上面的三点就能够说这个人有才能。【原文】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①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②。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③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④。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注释】

①说:游说。

②道数与时相偶者:指道理、术数、天时相互协调。

③注:注入。

④独行之道:有高尚情操,不随世俗浮沉的人才能掌握的揣摩之术。【译文】

所以计划一定要严谨,必须要选择志趣相投的人进行游说,因此相交一定要亲密。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就一定要符合揣摩之术,因此只有把道理、权术、天时相结合才能够做成事情。事物都有各自的类属,拿着柴火去燃烧,干的地方会最先烧着,在平坦的地上倒水,地势低的地方总是会最先沾湿。这就是事物相互呼应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那是注定的结果。这里说到的内心的反应和外部的猜测也是这样的,所以猜测的时候把事情的共同点聚集,怎么还能不呼应呢?按照他的欲念来猜测,哪里有不被别人听取或采纳的?因此,只有圣贤的人才能够进行揣摩之术,再说那些对关节十分明白的人,都不能够失掉好机会。他们都是有功名却不居功的圣贤。时间长了他们就能够完成改变世界的目的。

权篇第九【原文】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①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②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③也;却论者,钓几也。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④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⑤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⑥。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注释】

①假之:借助来游说别人。

②轻论:轻视言辞。

③却论:反对的言辞。

④谀(yú)言:谄媚,以不实之辞奉承人。

⑤戚言:忧虑的言论。

⑥反而干胜:自己有缺陷却指责别人并从中求取胜利。【译文】

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规劝别人,就是资助别人。有文辞修饰的语言都是虚假的,这些虚假的话有好处也有坏处。进退应对,就需要有伶牙俐齿的外交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有轻浮的言辞。有道理的言辞一定要有论证来证明他的真实性,证明真实性,就是为了要符合检验。指责的语言,就是反对的话,反对的话就是把对方藏起来的细微之处挖掘出来。好听的话,是用谄媚来换得功名,用不真实的话来抬高别人,是用看似渊博的言辞来换得聪明的名号,朴实的语言,果断而没有疑虑,忧愁的话,是用计谋来谋得信任,装饰的话,自己有缺陷却指责别人来换取胜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的欲望就是谄媚,用很多美丽的言辞来说话就是吹牛,挑选谋略来献计的人就是在谋权,就算是舍弃也没有疑虑的就是果断的人,自己错了却批评别人的人就是背叛。【原文】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奸邪①。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②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睹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③;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④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⑤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铄金⑥”,言有曲故也。【注释】

①窥间奸邪:观察发现奸诈邪恶。

②翱翔:鸟在高空飞舞。此处指说话收放自如。

③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泛指各种色彩。

④往:到往。

⑤不通:没有办法沟通。

⑥众口铄金:众人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铄:熔化金属。【译文】

嘴,是发出言语的地方,是用来表达或者是关闭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用来帮助思维的,能够观察并发现奸邪。因此,只要心、眼、耳三个器官相互协作,就会对人有利。所以言辞比较烦琐的就一定不能乱,说话收放自如而且还不乱,说话的方式和内容变化了却不会有问题,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把握准则。因此,对色彩不敏感的人,就不能让他观赏各种色彩,听觉不敏锐的人,就不要跟他说起音乐。因此,不去劝说他,是因为他呆滞,没有劝说的价值,不能去劝说他,是因为他浅薄,不能够接受游说。做事不能通情达理就不能够成大事。古人常说:“嘴巴是用来吃食物的,不能用来说话。”因为说话很容易就会犯错,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众口铄金,是用来说明言语容易变得偏邪。【原文】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①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②;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③之捍也,必以坚厚④。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用其用⑤也。【注释】

①举事:做事情。

②工:擅长、善于。

③介虫:有壳的昆虫。

④坚厚:指坚固厚实的甲壳。

⑤知用其用:知道用他该用的办法进行游说。【译文】

进行游说的人希望自己的言辞被接受这是符合常理的,做事情就一定会希望能够成功。因此,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用自己的劣势,反而使用别人的优势;不用自己的愚蠢之处,而用愚蠢之人的聪明之处,所以自己永远都不会陷入危难之中。提到对方的优势时,就要夸奖对方的优势,说到对方的劣势时,就要回避对方的劣势。所以带有壳的昆虫保护自己,是充分发挥了甲壳的作用。带有毒刺的昆虫行动的时候一定会使用自己的毒刺。由此可见,飞禽走兽也明白要运用自己的优势,那么那些进言的人就更需要知道使用他应该使用的方法来进行游说。【原文】

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①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②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③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④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⑤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曰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注释】

①不神:没有精神。

②妄动:妄自行动。

③利:有益。

④贱:卑贱。

⑤教:教育。【译文】

因此,言辞有五类,就是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病言,就是因为衰败而没有精神的言辞;怨言,就是哀怨而且没有见地的言辞;忧言,就是关闭幽塞无法释放的言辞;怒言,就是莽撞地决定但是却没有条理的言辞;喜言,就是没有重点的言辞。上面的这五种言辞,要经过提炼才能使用,便利之后才能够推行。所以跟聪明的人说话,要学识渊博;跟笨的人说话,要会辩驳;跟会辩论的人说话,要简单;跟显贵的人说话,要有气势;跟富贵的人说话,要文雅;跟贫穷的人说话,要陈明利害关系;跟卑贱的人说话,要谦恭;跟勇敢的人说话,要果断勇敢;跟有过失的人说话,要机敏锐利。上面说的这些都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有的人却总是表现得相反。所以跟聪明的人说话就要用这些来阐释,跟不聪明的人说话就要用这些来教育他们,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办法实现。因此,说话有很多办法,事情有很多变化,就算是每天说话也不会丢掉方法,事情也不会出差错。每天不说话,不改变宗旨,因此智谋的好处就在于不乱,听觉要好,要聪明,说话要巧妙,这样才能够在处理事情时事事成功。

谋篇第十【原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②,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③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④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⑤。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⑥也。【注释】

①因:借着。

②奇不知其所壅:奇计是没有什么可以壅蔽的。

③度材、量能、揣情:度量才华、能力,推测实际情况。

④益:有好处。

⑤因以制于事:所以用来牵制事物。

⑥数:数术。【译文】

不同的谋略都有特定的原则,必须要明白事情的原因,掌握事物的实际情况。弄清实际情况,就能够确立“三仪”的标准,“三仪”就是“上智”“中才”“下愚”这三者相互合作产生的奇迹,但是奇迹是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这是很久之前就遵从的规律。因此郑国的人采掘玉石,用有指南针的车子承载,是为了不迷路。度量才华、能力,推测实际情况,就是做事的指南。因此,所有志同道合而又亲近的人,一定是在很多方面都十分有成就的人;所有有相同的志向但是却表现疏远的人,一定是在某一方面比较成功。如果志向不同而又相互亲近的人,一定都会受到损害;志向不同又相互怨恨,那就只有一方受到伤害。因此,如果相互有好处就亲近,如果没有好处就疏远,这都是人之常情,这也是判断相同和不同的一种办法。墙壁是因为有裂痕才会倒塌,树木是因为有蛀虫毁坏枝节才会折断,这都是顺应自然的事情。因此事情总是会发生变化,有变化就会出现谋略,有谋略就会有计划,有计划就会有议论,有议论就会有学说,有学说就会有进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